罗继杰:独辟空气取水技术 破高山海岛驻军难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2:09:34
http://news.ifeng.com/mil/2/detail_2013_06/09/26269598_0.shtml
东经129.40度,北纬44.20度,长白山脉和完达山脉相交处,大雪锁山。

通往空军某雷达站的山路一片寂寥,空军工程设计研究局高级工程师、我国国防工程环境保障领域专家、军队暖通空调工程学科带头人罗继杰,像雪人一样,一手抓着行李,一手紧抠着岩石,在零下32摄氏度的极寒雪地里艰难前行。此时,雷达站的官兵们限时用电,靠蓄电池和油灯看书。

罗继杰必须尽快上山,给这个偏远地区的连队设计出最佳供电供暖方案。

这样的跋涉,罗继杰经历了37年。他将自己的智慧融入座座营盘,以一名科研战士的冲锋姿态执着地奋战在科研最前线,助推现代空军后勤建设实现一次次精彩飞跃。

“科研工作必须严谨,来不得半点马虎”

罗继杰一直珍藏着一本暗红色的笔记本。他告诉记者,这是他第一次完成课题的全部资料,这些珍贵的数据曾解决了一个重大难题。

1976年9月,正在清华大学建筑工程系攻读供热与通风专业的罗继杰,跟着导师张定武在准备毕业课题。当月,毛主席病逝,主席遗体保护组的工作人员四处寻找防止遗体变形的办法。后来,北京市委的同志得知清华大学有人正在研究半导体制冷,就找到罗继杰的课题组,让他们带着仪器连夜赶到中南海做汇报。

通过严密的论证和反复试验,课题组确定了最终方案。他们设计在毛主席遗体的头部、腰和脚等几个部位下面安上制冷电堆,再通过变压器冷热交换原理,把水晶棺内的热量排放出来,达到降温效果。可是毛主席的灵堂安保十分严密,课题组只能进去1人,大家一致同意由课题组组长罗继杰操作。导师特意叮嘱:“把所有的操作步骤和演算过程都要认真记录下来,每一遍都马虎不得。”

凌晨3点,25岁的罗继杰深深地吸了口气,开始调试仪器。他在心里暗暗告诫自己:千万别着急,千万要谨慎。一夜不眠的调整,中午过后,水晶棺内的温度终于降下来。经过一周的观察,水晶棺内的温度一直控制在卫生部要求的标准范围内,最终确认顺利解决了遗体保护的难题,罗继杰个人也受到了中央政治局常委的集体接见。

从此,严谨这两个字融入罗继杰的每一个数字、每一张图纸、每一篇论文。

试验室可以做科研,工厂营房照样行

罗继杰一年有大半时间在路上。他说,这些年取得的科研成果不是研究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试验室可以做科研,工厂营房照样行,关键要实干。

2008年奥运会,北京市开展了蓝天计划,要对南苑机场100万平方米的锅炉房进行改造。设计局局长姚焕忠问罗继杰:“这个工程千头万绪,你敢不敢干?”

“干!”罗继杰带领他的团队,启动了“空直驻南苑机场部队燃煤锅炉改造清洁能源工程”课题,这也是军队重大专项的首个试点。

作为技术总负责人,没有参考图样,他就自己动手反复勾画图纸,在阅读了4门新学科300多万字的科技著作,设计了2000多张图纸,经历了无数次的试验、论证和修改之后,他带领设计团队研究确定了集成应用气候补偿、烟气冷凝热回收、锅炉集控等先进技术的设计方案。将原来的30个锅炉房,改造为现在的2个,由原来分散供暖变为集中供暖,使得原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从190吨减少到21吨,氮的排放量从150吨下降到69吨,环境效益显著。在组织验收时,不光军内专家赞叹,北京市对这一项目评价也很高,被评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行业优秀设计一等奖,已经在全国和全军40多个单位推广应用。

因为喜欢新事物,所以总能不断地创新

进入新世纪,中国的建筑领域在悄然中发生着巨变,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作为一个新课题,高调进入人们的视野,节能减排成为一个热点话题。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更多地从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从生活质量需求的更高层次来思考如何让建筑既好看又好用的问题。罗继杰就是较早应用了创新理念,研发的供暖产品和设计系统一直保持国内领先的地位。

说起新概念营房,罗继杰骄傲地说:“我是60岁的年龄,20岁的心脏。因为喜欢新事物,所以总能不断地创新。”

罗继杰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名噪一时的“空气取水机”就是他“想象”出来的。

罗继杰在调研中看到很多部队用水困难,尤其是边防哨所,一些雷达站到了冬天就很难通过水泵把水送上去,吃水只能靠水车往上拉,条件非常艰苦。站在营区的山峰上,罗继杰开始思考:能不能从空气中取水?

2001年,在罗继杰的主持下,“战场生存保障空气取水设备”研制工程立项,他和同事们开始研究如何从空气中取水。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罗继杰和研究组成员终于成功研制出兼具制水与除湿功能、模块化体系结构的空气制水设备。这种设备体积小、便于携带、符合野外机动要求。在一定温度条件下,每天可从空气中提取30多公斤纯净水,足以满足一个班的饮用水需求,有效解决了高山、海岛部队的饮水问题,提高了生存保障体系的完备性与可靠性,已经在驻地偏远的边防部队大显神威了。

因此,他被誉为“空气取水第一人”。(冯春梅 李源 李伟)
http://news.ifeng.com/mil/2/detail_2013_06/09/26269598_0.shtml
东经129.40度,北纬44.20度,长白山脉和完达山脉相交处,大雪锁山。

通往空军某雷达站的山路一片寂寥,空军工程设计研究局高级工程师、我国国防工程环境保障领域专家、军队暖通空调工程学科带头人罗继杰,像雪人一样,一手抓着行李,一手紧抠着岩石,在零下32摄氏度的极寒雪地里艰难前行。此时,雷达站的官兵们限时用电,靠蓄电池和油灯看书。

罗继杰必须尽快上山,给这个偏远地区的连队设计出最佳供电供暖方案。

这样的跋涉,罗继杰经历了37年。他将自己的智慧融入座座营盘,以一名科研战士的冲锋姿态执着地奋战在科研最前线,助推现代空军后勤建设实现一次次精彩飞跃。

“科研工作必须严谨,来不得半点马虎”

罗继杰一直珍藏着一本暗红色的笔记本。他告诉记者,这是他第一次完成课题的全部资料,这些珍贵的数据曾解决了一个重大难题。

1976年9月,正在清华大学建筑工程系攻读供热与通风专业的罗继杰,跟着导师张定武在准备毕业课题。当月,毛主席病逝,主席遗体保护组的工作人员四处寻找防止遗体变形的办法。后来,北京市委的同志得知清华大学有人正在研究半导体制冷,就找到罗继杰的课题组,让他们带着仪器连夜赶到中南海做汇报。

通过严密的论证和反复试验,课题组确定了最终方案。他们设计在毛主席遗体的头部、腰和脚等几个部位下面安上制冷电堆,再通过变压器冷热交换原理,把水晶棺内的热量排放出来,达到降温效果。可是毛主席的灵堂安保十分严密,课题组只能进去1人,大家一致同意由课题组组长罗继杰操作。导师特意叮嘱:“把所有的操作步骤和演算过程都要认真记录下来,每一遍都马虎不得。”

凌晨3点,25岁的罗继杰深深地吸了口气,开始调试仪器。他在心里暗暗告诫自己:千万别着急,千万要谨慎。一夜不眠的调整,中午过后,水晶棺内的温度终于降下来。经过一周的观察,水晶棺内的温度一直控制在卫生部要求的标准范围内,最终确认顺利解决了遗体保护的难题,罗继杰个人也受到了中央政治局常委的集体接见。

从此,严谨这两个字融入罗继杰的每一个数字、每一张图纸、每一篇论文。

试验室可以做科研,工厂营房照样行

罗继杰一年有大半时间在路上。他说,这些年取得的科研成果不是研究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试验室可以做科研,工厂营房照样行,关键要实干。

2008年奥运会,北京市开展了蓝天计划,要对南苑机场100万平方米的锅炉房进行改造。设计局局长姚焕忠问罗继杰:“这个工程千头万绪,你敢不敢干?”

“干!”罗继杰带领他的团队,启动了“空直驻南苑机场部队燃煤锅炉改造清洁能源工程”课题,这也是军队重大专项的首个试点。

作为技术总负责人,没有参考图样,他就自己动手反复勾画图纸,在阅读了4门新学科300多万字的科技著作,设计了2000多张图纸,经历了无数次的试验、论证和修改之后,他带领设计团队研究确定了集成应用气候补偿、烟气冷凝热回收、锅炉集控等先进技术的设计方案。将原来的30个锅炉房,改造为现在的2个,由原来分散供暖变为集中供暖,使得原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从190吨减少到21吨,氮的排放量从150吨下降到69吨,环境效益显著。在组织验收时,不光军内专家赞叹,北京市对这一项目评价也很高,被评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行业优秀设计一等奖,已经在全国和全军40多个单位推广应用。

因为喜欢新事物,所以总能不断地创新

进入新世纪,中国的建筑领域在悄然中发生着巨变,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作为一个新课题,高调进入人们的视野,节能减排成为一个热点话题。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更多地从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从生活质量需求的更高层次来思考如何让建筑既好看又好用的问题。罗继杰就是较早应用了创新理念,研发的供暖产品和设计系统一直保持国内领先的地位。

说起新概念营房,罗继杰骄傲地说:“我是60岁的年龄,20岁的心脏。因为喜欢新事物,所以总能不断地创新。”

罗继杰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名噪一时的“空气取水机”就是他“想象”出来的。

罗继杰在调研中看到很多部队用水困难,尤其是边防哨所,一些雷达站到了冬天就很难通过水泵把水送上去,吃水只能靠水车往上拉,条件非常艰苦。站在营区的山峰上,罗继杰开始思考:能不能从空气中取水?

2001年,在罗继杰的主持下,“战场生存保障空气取水设备”研制工程立项,他和同事们开始研究如何从空气中取水。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罗继杰和研究组成员终于成功研制出兼具制水与除湿功能、模块化体系结构的空气制水设备。这种设备体积小、便于携带、符合野外机动要求。在一定温度条件下,每天可从空气中提取30多公斤纯净水,足以满足一个班的饮用水需求,有效解决了高山、海岛部队的饮水问题,提高了生存保障体系的完备性与可靠性,已经在驻地偏远的边防部队大显神威了。

因此,他被誉为“空气取水第一人”。(冯春梅 李源 李伟)
这个必须顶,不知道海岛能否用?
可能吗?
低温表面水汽凝结成水珠


原理很简单(就是空调外面那根排水管),关键是他说的体积小有多小

原理很简单(就是空调外面那根排水管),关键是他说的体积小有多小
太阳蒸馏器?
这个需要空气湿度达到一定水平才行,干旱地带估计不适用。  不过也很牛比了。
可能吗?原来小时候随军,在内蒙那边的戈壁滩上。那边人说,找个有植物的地方,根下挖个洞,蒙上塑料膜,要是有叶子叶子也蒙上,一夜。会弄到一点水的。。。。小时候觉得好神奇啊,凭空变水呀   问题是,戈壁滩比沙漠还荒凉。。。
以前单位库房用的一台小除湿机,大半天就能接一桶水
湿度高的地方效果好。
能解决问题就好
召唤水元素
很有钱途。
空气制水,小发明大用途啊
空调排水一天两捅水一点没有问题!
完全可以,这个思路很好。
百臂巨人 发表于 2013-6-9 23:40
原理很简单(就是空调外面那根排水管),关键是他说的体积小有多小
体积是大问题
百臂巨人 发表于 2013-6-9 23:40
原理很简单(就是空调外面那根排水管),关键是他说的体积小有多小
能耗会很高么?


类似的产品 美国人在伊拉克就试验过 当时沙漠里成功得到了水 但是要消耗宝贵的燃油
据说沙漠空气中是有不少水分的 但是沙漠蒸发量太大

这类产品原理倒是简单 功夫可能在效率上吧 真能做好了应该是很有意义的 估计要做到高效应该也很不容易



以色列研制成功空气取水机
2009-03-19  作者:记者 陈克勤  查看评论 进入光明网BBS 手机看新闻 有8人参与
  本报特拉维夫3月17日电 以色列空气制水公司最近研制成能把空气中的水汽凝结为饮用水的空气取水机。

  该公司总裁泽维布纳尔介绍,全球越来越多的地区面临缺水危机,一些边远地区甚至连基本饮水都无法保障。他们研制的制水机,能拦截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水经过滤成为洁净饮用水,并可溶入矿物质,

更接近天然淡水。该设备适用于小型社区、边远地区及紧急救援等供水需求。他们在印度边远村庄安装的一台设备,每天可为600人提供饮用、洗涤等生活用水。空气取水机最早是一位物理学家受蜘蛛网凝结水珠的启发,用人造网凝结空气中的水汽获取淡水。


类似的产品 美国人在伊拉克就试验过 当时沙漠里成功得到了水 但是要消耗宝贵的燃油
据说沙漠空气中是有不少水分的 但是沙漠蒸发量太大

这类产品原理倒是简单 功夫可能在效率上吧 真能做好了应该是很有意义的 估计要做到高效应该也很不容易



以色列研制成功空气取水机
2009-03-19  作者:记者 陈克勤  查看评论 进入光明网BBS 手机看新闻 有8人参与
  本报特拉维夫3月17日电 以色列空气制水公司最近研制成能把空气中的水汽凝结为饮用水的空气取水机。

  该公司总裁泽维布纳尔介绍,全球越来越多的地区面临缺水危机,一些边远地区甚至连基本饮水都无法保障。他们研制的制水机,能拦截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水经过滤成为洁净饮用水,并可溶入矿物质,

更接近天然淡水。该设备适用于小型社区、边远地区及紧急救援等供水需求。他们在印度边远村庄安装的一台设备,每天可为600人提供饮用、洗涤等生活用水。空气取水机最早是一位物理学家受蜘蛛网凝结水珠的启发,用人造网凝结空气中的水汽获取淡水。
这个技术成熟了利国利民。
海岛处空气湿度大,使用效果估计不错。能源使用风能太阳能,无人值守型,生成的水直接投放到大型水塔或蓄水池供饮用或生活使用,
这才是好东西
看新闻里的配图是用小风力发电机作能源的,这个就很实用,不用考虑断电,断油了。
南苑机场100万平方米的锅炉房??
几年前央视二台报道过鼻屎国的同类设备。不知国内的设备能满足高海拔高寒地区的需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