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饶漱石的一点事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9:03:58
抗战胜利不久,发生了一件很奇怪的事,中共华东局书记、新四军兼山东军区政委小姚被调往北平军调部工作,担任第27执行小组中共代表、军调部中共代表团顾问、党委书记、军调部中共方面副委员等职务。
为什么说奇怪呢?因为此时的小姚是中共六大战略区之一华东战略区的最高首长,党政军一把抓,整天忙得不亦乐乎,怎么会跑到军调部了呢?军调部只是一个外交部门,主要工作是和国民党及美国人磨嘴皮子,打嘴仗,其重要性和华东局书记这堂堂一路诸侯显然不可同日而语。
此外,小姚在军调部的位置也让人困惑。饶粉为了强调其偶像地位高,说饶是军调部中共代表团党委书记,就是代表团一把手,是军调部中共方面委员叶参座的上司。这种说法也许不算错,但饶同时担任27执行小组中共代表又怎么解释?一把手能干这个吗?参座是军调部中共方面委员,是与国民党谈判的首席代表,什么时候见他兼任过哪个执行小组中共代表了?据说小姚还兼过军调部中共代表团秘书长,如果是一把手,又何必兼这个秘书长呢,秘书长不是有李克农吗?
1946年11月,中央任命小姚为中共中央副秘书长兼中组部长。这个任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官志》、《中共中央委员大辞典》等权威资料上没有显示,因为有些资料认为饶没有到任。但《刘少奇年谱》、《杨尚昆回忆录》里有相关记载。
这个中组部长和军调部的职务一样,也很奇怪。几年后,小姚又担任过中组部长,那是一次正常调动,因为新中国刚成立,中央缺少干部,调地方诸侯进京填补空缺无可厚非。而1946年就不一样了,当时正值内战爆发前夜,华东军务繁忙,不让饶在华东应付危局,反而调往中央,而同一时期,其他战略区首长并无类似变动,只有小姚调来调去,先是军调部,后来中组部,同时又不免去华东职务,这显得有些蹊跷。按元方的话说,此事背后一定有一个天大的秘密。
由于饶出事较早,高饶事件又一直是党史禁区,相关研究很少,缺乏资料,饶这段奇怪任职恐怕很难说清楚。
但胡适子曾经曰过:研究历史,可以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此言有理。不过,小心求证有点难度,大胆假设倒很容易,胡思乱想就行了。下面,我就胡思乱想架空一回,就算抛玉引砖吧。
据我分析,小姚这段时间的异常变动跟胡服有关。抗战胜利前后,正是润之与胡服关系最铁的时候,润对胡非常信任,很多事情都委托他代替自己处理。不仅重庆谈判期间由胡代理中央主席。润回延安后,因身体有病,又休息了很长时间,这期间一直由胡主持中央书记处工作。胡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政治家,抱负远大,于是趁此机会组建自己的班底。
人所共知,胡服手下有四大金刚——傅锐的爸爸、不厚的爸爸、林炎志的爸爸、胡德平的前老丈人。其实,胡的麾下早年应该是五虎上将,即四大金刚加上小姚。五虎上将中,安部长地位略低,算上将有些勉强,就算中将加上将衔吧,呵呵。不过,五虎上将并非铁板一块,小姚虽属胡系,但性格另类,对四大金刚很不感冒。四大金刚是胡服在北方局时收编的,小姚是胡服在新四军提拔的,双方不是一个系统。小姚后来倒戈叛胡就与胡偏袒四人有关。
胡服执掌中枢期间,做了一个重大举措,就是派傅懋恭到东北当一把手。傅虽是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兼中组部长,但到东北绝不是去挂职锻炼,而是代表胡去掌管东北这一最富庶也是最重要的战略区,同时积累自身政治资本。胡灰常重视东北,怕傅一人不行,又派林枫前去协助,一个书记,一个组织部长,这就双保险了。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傅不争气,只会搞白区地下工作,打仗、建根据地都不行,把东北弄得一塌糊涂,最后被林总挤兑的灰头土脸,不得不重回中央,在胡服的中央工委当个常委。这正应了《开国大典》里蒋总统那句名言“打仗我不行,整风你不行。”
除傅懋恭外,胡服还在华北大力提拔薄一波,让他担任晋冀鲁豫中央局副书记,其老搭档陈大将被薄远远甩在身后。两年后,薄更是升为华北局第一书记,老资格的聂大帅也成了他的副手。
傅懋恭去东北后,胡服在中央没了助手。常言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手下没个亲信怎么行?胡服想到了“英明的青年革命家”小姚,决定调他到中央来。来干什么呢?军队肯定没戏,军队是润之亲手缔造并直接指挥的,(林副主席直接指挥还得到二十年以后,)胡服插不进手。那就只能搞党务了。党务部门最重要的职位首推中组部长。三年前,傅懋恭就因为延安整风有功,挤走陈云出掌中组部,现在傅部长走了,理所应当由小姚继位,肥水不流外人田嘛。至于安子文,虽然主持中组部日常工作,但资历级别尚不足以担当部长重任。
不过,小姚虽然到了延安,并没有马上接任中组部长,原因不得而知,也许因为润之养病暂时顾不上,也许因为书记处主管党务的骆驼抵制或者拖延。总之,小姚成了待业中年,他不像陈毅,会下围棋,待业时整天找人下棋消磨时间,他是个单调古板的人,有点百无聊赖。胡服见状,就安排他先到军调部给叶参座帮忙,也借此积累一下外交上的经验。这样,小姚就来到了军调部。
按照级别,华东局书记高于十八集团军参谋长,小姚这个新四军政委如果授衔,应该是元帅级,而叶参座直到1949年才担任华南分局书记、广东军区司令,属于大将级。但在军调部,饶元帅却位列叶大将之后,这让他颇觉不爽,饶是个嗜权力如命的人,一向不甘居人下,于是通过胡服,在军调部成立了一个包括参座在内的小委员会,饶任书记,这样饶就成了参座的上级。
但参座岂容大权旁落?于是去找伍豪,他两人黄埔时期就已相识,抗战期间又在南方局共事多年,关系密切。军调部是伍豪的地盘,岂能容忍小姚在军调部呼风唤雨。虽然不能阻拦他的到来,也不能阻拦他当书记,但至少能不让他成为军调部的太上皇。于是,伍豪一纸公文,小姚成了军调部副委员,位列参座之后,具体工作则是担任27执行小组即沈阳小组中共代表,这一下子就把饶打发到东北去了。一个华东局书记,元帅级人物,整天和一些上将、中将级人物混在一起,和国民党人耍嘴皮子,这让小姚情何以堪啊。
有人会问,伍豪跟小姚有什么过节?为什么要和参座一起对付他?这话说起来就长了。伍豪其人党内经验丰富,处事谨小慎微,从不拉帮结派,但有两个人例外,就是CC——陈毅、陈赓,伍豪与CC交情绝非一般,可算得上情同手足。新四军原来是伍豪的地盘,皖南事变后,胡服拿了过去,但仲弘好歹还是军长。不久,小姚通过黄花塘事件把仲弘也踹出了新四军,使新四军彻底转入胡服名下,这让伍豪又情何以堪?虽然小姚背后有润、胡二人撑腰,伍豪暂时动不了他,但抽冷子弹他两个大脑嘣儿还是可以的,小姚在军调部任职之所以蹊跷,原因就在于此。
小姚跟仲弘有过节,一波和陈赓也有过节。当年,陈赓对一波当七届候补中委有意见,认为他是写自首书出狱的,不能进中委,找胡服告状,胡服不管,他又找润之告状,润之也不支持,最后一波反而成了中央正式委员,这让陈赓极为不爽。一波得胜后也没放过陈赓,后来借胡服发动的贫雇农当家一事利用韩钧敲打了陈赓一把,陈赓更是生气。伍的两个兄弟分别遭到胡系大将压制,这当然让伍豪不开心。后来伍豪借高饶事件协助胡修理小姚就非常积极,因为这既剪除了胡的羽翼,又出了自己的一口恶气。当然,最后对胡彻底报仇要到文革了,那是另一个话题,就不再赘述了。
扯远了,再扯回来。却说小姚在军调部干了半年,心情压抑,忍无可忍,终于甩手不干了,东北执行小组的任务留给李立三,自己回延安了,继续当他的待业中年。胡服见他在延安一天到晚游手好闲,无所事事,内心颇不落忍,于是百般努力,打通各方面关系,终于让小姚当上了中组部长,还兼任中央副秘书长。
可惜,依然是人算不如天算。小姚中组部长座位还没暖热,就离开延安又回华东去了。只是和傅懋恭不一样,小姚不是灰溜溜离开,而是风风光光的回去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华东是中共六大战略区之一,但与其他战略区有一点不同,这里大腕云集,高人众多。除仲弘外,张云逸、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曾山、粟裕、罗炳辉、黎玉,哪一个不是响当当的人物?也就因为这一点,七届中央委员会里华东干部占的比例比其他战略区都要高得多。
高人多,事儿也就多,尤其是当时,华东刚由新四军和山东两大战略区合并起来,又是国军进攻的重点,情况复杂,必须要有一个威望高、能力强的人才能镇住形势,而此时的华东最高领导人陈仲弘却镇不住场子。说起来,这都要怪小姚。按资历,仲弘在华东当属头牌,没有人能超过他的,早年在江南指挥部、苏北指挥部,威望也是挺高的。但小姚搞了一个黄花塘事件让他彻底颜面扫地,权威尽失。华东那些大腕们,很多人当年都参与了倒陈行动,加上他打仗不擅长,所以,仲弘这次重回华东后,威信已远不如过去。当时他名义上指挥山东华中两大野战军,但对华中常常指挥不动,由于兵力不集中,他在山东老打败仗,对战局造成不利影响。仲弘是个党性很强的人,如果个人利益与党的利益发生冲突,他会坚定不移维护党的利益。所以,他就给中央发电报,要小姚回华东。华中方面也发了电报请小姚回来,这样,小姚就成了当时唯一能使两方面都接受的领导人。
尽管胡服当初调小姚到中央有他的目的,但此时,军事第一,打仗第一,胜利第一。这种关系华东大局的事情他是不能阻拦的,也阻拦不了的,这种重大人事调动必须听润之的。于是,小姚就就带着中央和华东两方面的殷殷期望,胜利返回华东了,继续担任华东局书记,协调和指挥山东、华东两大战略区的一切行动。

抗战胜利不久,发生了一件很奇怪的事,中共华东局书记、新四军兼山东军区政委小姚被调往北平军调部工作,担任第27执行小组中共代表、军调部中共代表团顾问、党委书记、军调部中共方面副委员等职务。
为什么说奇怪呢?因为此时的小姚是中共六大战略区之一华东战略区的最高首长,党政军一把抓,整天忙得不亦乐乎,怎么会跑到军调部了呢?军调部只是一个外交部门,主要工作是和国民党及美国人磨嘴皮子,打嘴仗,其重要性和华东局书记这堂堂一路诸侯显然不可同日而语。
此外,小姚在军调部的位置也让人困惑。饶粉为了强调其偶像地位高,说饶是军调部中共代表团党委书记,就是代表团一把手,是军调部中共方面委员叶参座的上司。这种说法也许不算错,但饶同时担任27执行小组中共代表又怎么解释?一把手能干这个吗?参座是军调部中共方面委员,是与国民党谈判的首席代表,什么时候见他兼任过哪个执行小组中共代表了?据说小姚还兼过军调部中共代表团秘书长,如果是一把手,又何必兼这个秘书长呢,秘书长不是有李克农吗?
1946年11月,中央任命小姚为中共中央副秘书长兼中组部长。这个任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官志》、《中共中央委员大辞典》等权威资料上没有显示,因为有些资料认为饶没有到任。但《刘少奇年谱》、《杨尚昆回忆录》里有相关记载。
这个中组部长和军调部的职务一样,也很奇怪。几年后,小姚又担任过中组部长,那是一次正常调动,因为新中国刚成立,中央缺少干部,调地方诸侯进京填补空缺无可厚非。而1946年就不一样了,当时正值内战爆发前夜,华东军务繁忙,不让饶在华东应付危局,反而调往中央,而同一时期,其他战略区首长并无类似变动,只有小姚调来调去,先是军调部,后来中组部,同时又不免去华东职务,这显得有些蹊跷。按元方的话说,此事背后一定有一个天大的秘密。
由于饶出事较早,高饶事件又一直是党史禁区,相关研究很少,缺乏资料,饶这段奇怪任职恐怕很难说清楚。
但胡适子曾经曰过:研究历史,可以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此言有理。不过,小心求证有点难度,大胆假设倒很容易,胡思乱想就行了。下面,我就胡思乱想架空一回,就算抛玉引砖吧。
据我分析,小姚这段时间的异常变动跟胡服有关。抗战胜利前后,正是润之与胡服关系最铁的时候,润对胡非常信任,很多事情都委托他代替自己处理。不仅重庆谈判期间由胡代理中央主席。润回延安后,因身体有病,又休息了很长时间,这期间一直由胡主持中央书记处工作。胡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政治家,抱负远大,于是趁此机会组建自己的班底。
人所共知,胡服手下有四大金刚——傅锐的爸爸、不厚的爸爸、林炎志的爸爸、胡德平的前老丈人。其实,胡的麾下早年应该是五虎上将,即四大金刚加上小姚。五虎上将中,安部长地位略低,算上将有些勉强,就算中将加上将衔吧,呵呵。不过,五虎上将并非铁板一块,小姚虽属胡系,但性格另类,对四大金刚很不感冒。四大金刚是胡服在北方局时收编的,小姚是胡服在新四军提拔的,双方不是一个系统。小姚后来倒戈叛胡就与胡偏袒四人有关。
胡服执掌中枢期间,做了一个重大举措,就是派傅懋恭到东北当一把手。傅虽是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兼中组部长,但到东北绝不是去挂职锻炼,而是代表胡去掌管东北这一最富庶也是最重要的战略区,同时积累自身政治资本。胡灰常重视东北,怕傅一人不行,又派林枫前去协助,一个书记,一个组织部长,这就双保险了。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傅不争气,只会搞白区地下工作,打仗、建根据地都不行,把东北弄得一塌糊涂,最后被林总挤兑的灰头土脸,不得不重回中央,在胡服的中央工委当个常委。这正应了《开国大典》里蒋总统那句名言“打仗我不行,整风你不行。”
除傅懋恭外,胡服还在华北大力提拔薄一波,让他担任晋冀鲁豫中央局副书记,其老搭档陈大将被薄远远甩在身后。两年后,薄更是升为华北局第一书记,老资格的聂大帅也成了他的副手。
傅懋恭去东北后,胡服在中央没了助手。常言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手下没个亲信怎么行?胡服想到了“英明的青年革命家”小姚,决定调他到中央来。来干什么呢?军队肯定没戏,军队是润之亲手缔造并直接指挥的,(林副主席直接指挥还得到二十年以后,)胡服插不进手。那就只能搞党务了。党务部门最重要的职位首推中组部长。三年前,傅懋恭就因为延安整风有功,挤走陈云出掌中组部,现在傅部长走了,理所应当由小姚继位,肥水不流外人田嘛。至于安子文,虽然主持中组部日常工作,但资历级别尚不足以担当部长重任。
不过,小姚虽然到了延安,并没有马上接任中组部长,原因不得而知,也许因为润之养病暂时顾不上,也许因为书记处主管党务的骆驼抵制或者拖延。总之,小姚成了待业中年,他不像陈毅,会下围棋,待业时整天找人下棋消磨时间,他是个单调古板的人,有点百无聊赖。胡服见状,就安排他先到军调部给叶参座帮忙,也借此积累一下外交上的经验。这样,小姚就来到了军调部。
按照级别,华东局书记高于十八集团军参谋长,小姚这个新四军政委如果授衔,应该是元帅级,而叶参座直到1949年才担任华南分局书记、广东军区司令,属于大将级。但在军调部,饶元帅却位列叶大将之后,这让他颇觉不爽,饶是个嗜权力如命的人,一向不甘居人下,于是通过胡服,在军调部成立了一个包括参座在内的小委员会,饶任书记,这样饶就成了参座的上级。
但参座岂容大权旁落?于是去找伍豪,他两人黄埔时期就已相识,抗战期间又在南方局共事多年,关系密切。军调部是伍豪的地盘,岂能容忍小姚在军调部呼风唤雨。虽然不能阻拦他的到来,也不能阻拦他当书记,但至少能不让他成为军调部的太上皇。于是,伍豪一纸公文,小姚成了军调部副委员,位列参座之后,具体工作则是担任27执行小组即沈阳小组中共代表,这一下子就把饶打发到东北去了。一个华东局书记,元帅级人物,整天和一些上将、中将级人物混在一起,和国民党人耍嘴皮子,这让小姚情何以堪啊。
有人会问,伍豪跟小姚有什么过节?为什么要和参座一起对付他?这话说起来就长了。伍豪其人党内经验丰富,处事谨小慎微,从不拉帮结派,但有两个人例外,就是CC——陈毅、陈赓,伍豪与CC交情绝非一般,可算得上情同手足。新四军原来是伍豪的地盘,皖南事变后,胡服拿了过去,但仲弘好歹还是军长。不久,小姚通过黄花塘事件把仲弘也踹出了新四军,使新四军彻底转入胡服名下,这让伍豪又情何以堪?虽然小姚背后有润、胡二人撑腰,伍豪暂时动不了他,但抽冷子弹他两个大脑嘣儿还是可以的,小姚在军调部任职之所以蹊跷,原因就在于此。
小姚跟仲弘有过节,一波和陈赓也有过节。当年,陈赓对一波当七届候补中委有意见,认为他是写自首书出狱的,不能进中委,找胡服告状,胡服不管,他又找润之告状,润之也不支持,最后一波反而成了中央正式委员,这让陈赓极为不爽。一波得胜后也没放过陈赓,后来借胡服发动的贫雇农当家一事利用韩钧敲打了陈赓一把,陈赓更是生气。伍的两个兄弟分别遭到胡系大将压制,这当然让伍豪不开心。后来伍豪借高饶事件协助胡修理小姚就非常积极,因为这既剪除了胡的羽翼,又出了自己的一口恶气。当然,最后对胡彻底报仇要到文革了,那是另一个话题,就不再赘述了。
扯远了,再扯回来。却说小姚在军调部干了半年,心情压抑,忍无可忍,终于甩手不干了,东北执行小组的任务留给李立三,自己回延安了,继续当他的待业中年。胡服见他在延安一天到晚游手好闲,无所事事,内心颇不落忍,于是百般努力,打通各方面关系,终于让小姚当上了中组部长,还兼任中央副秘书长。
可惜,依然是人算不如天算。小姚中组部长座位还没暖热,就离开延安又回华东去了。只是和傅懋恭不一样,小姚不是灰溜溜离开,而是风风光光的回去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华东是中共六大战略区之一,但与其他战略区有一点不同,这里大腕云集,高人众多。除仲弘外,张云逸、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曾山、粟裕、罗炳辉、黎玉,哪一个不是响当当的人物?也就因为这一点,七届中央委员会里华东干部占的比例比其他战略区都要高得多。
高人多,事儿也就多,尤其是当时,华东刚由新四军和山东两大战略区合并起来,又是国军进攻的重点,情况复杂,必须要有一个威望高、能力强的人才能镇住形势,而此时的华东最高领导人陈仲弘却镇不住场子。说起来,这都要怪小姚。按资历,仲弘在华东当属头牌,没有人能超过他的,早年在江南指挥部、苏北指挥部,威望也是挺高的。但小姚搞了一个黄花塘事件让他彻底颜面扫地,权威尽失。华东那些大腕们,很多人当年都参与了倒陈行动,加上他打仗不擅长,所以,仲弘这次重回华东后,威信已远不如过去。当时他名义上指挥山东华中两大野战军,但对华中常常指挥不动,由于兵力不集中,他在山东老打败仗,对战局造成不利影响。仲弘是个党性很强的人,如果个人利益与党的利益发生冲突,他会坚定不移维护党的利益。所以,他就给中央发电报,要小姚回华东。华中方面也发了电报请小姚回来,这样,小姚就成了当时唯一能使两方面都接受的领导人。
尽管胡服当初调小姚到中央有他的目的,但此时,军事第一,打仗第一,胜利第一。这种关系华东大局的事情他是不能阻拦的,也阻拦不了的,这种重大人事调动必须听润之的。于是,小姚就就带着中央和华东两方面的殷殷期望,胜利返回华东了,继续担任华东局书记,协调和指挥山东、华东两大战略区的一切行动。



用政治斗争解释党内问题,造成的就是胡扯。
小姚从皖南事变之后,项英准备脱队后,从电文中,政治行动由叶挺和饶漱石负总责,这才是小姚到了盐城地位不同的原因。他本身就是华中局副书记。
至于说陈毅打仗不行,更是从哪来的胡扯,张雄文的扯淡吗?孟良崮围歼张灵甫,什么时候成了粟裕一个人指挥的了?
不服陈毅?叶飞,许世友,王建安对陈毅可是支持的不得了。

用政治斗争解释党内问题,造成的就是胡扯。
小姚从皖南事变之后,项英准备脱队后,从电文中,政治行动由叶挺和饶漱石负总责,这才是小姚到了盐城地位不同的原因。他本身就是华中局副书记。
至于说陈毅打仗不行,更是从哪来的胡扯,张雄文的扯淡吗?孟良崮围歼张灵甫,什么时候成了粟裕一个人指挥的了?
不服陈毅?叶飞,许世友,王建安对陈毅可是支持的不得了。
这个问题,没事时,还是可以探讨探讨的。
西方记者眼中,彭帅、老饶、邓发是延安时期少有的几个原教旨共产主义者,过着清教徒般的生活
上次那个谁说的
陈赓之于五号,犹如林总之于太祖
其实我想看看饶漱石在MD的活动

他在MD整理组织的事情一直是个迷
段干木 发表于 2013-5-20 11:30
用政治斗争解释党内问题,造成的就是胡扯。
小姚从皖南事变之后,项英准备脱队后,从电文中,政治行动由叶 ...
你懂什么!
新四军原来是伍豪的地盘,皖南事变后,胡服拿了过去,
究竟某人搞不搞得清楚军调处是什么时候的?
既然提到刘少奇年谱,也知道饶漱石1946年11月接到任命中组部。
你究竟搞不搞得清楚饶漱石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在军调处工作的?至少在1946年2月前就赴北京。
还来个在延安无事可做才赴北京参加军调处。1946年1月份的时候饶还在山东。
你就告诉我他是什么时候去的延安,真是能编会想。
至于更能扯的是,1946年7月,饶就是此时去延安就汇报东北军调国共防区问题,在你笔下成了撂挑子不干?
下次先把基本史实搞清楚再胡思乱想。
新四军啥时候是五号的地盘了?

五号的地盘大了去了。。。留法,黄埔,上海中央。。。

和胡服不同,五号的基本盘遍布党,政,军。。。军事情报全盘。。。
五号和毛的特点是没有山头,他们的门生遍布全党全军.
饶是胡的人,所以胡走了以后,饶接替他的职位,也包括接替他继续整陈毅,陈又因南方八省游击战争,与中央分离多年,太祖又不是很信任,因此更多倚重胡服的饶,后来为解决矛盾,防止叶项之争的灾难再现,太祖掉陈毅到延安筹备七大,直到45年取得绝对信任后,陈才放任山东。陈在此事上一直难以释怀,但因饶上面有胡,因此陈毅多年来隐忍不发,直到高饶集团萌芽被太祖洞察时,太祖找陈毅谈话,陈仍然小心翼翼,怕是试探,后来知道高饶事件后,陈才大胆揭发饶。饶是胡服一手提拔的,他居然和高混到一起去反胡,真是很难想到的。
小姚没搞清胖帅与太祖的关系吧。
宁都会议上只有王稼祥和胖帅支持了毛。
12楼有没有听过高岗老婆的辩解,高与饶根本就不是一伙,为什么矮子就是坚决不给他两人平反,那件事全是几个高手借力打力,剪除毛的羽翼,高岗被处理软禁后,毛要习仲勋去看望一下以示关怀,结果习因对高岗的行事作风有看法,就没有去,结果高岗悲愤交加,无处倾诉,吞枪自杀。习在那以后的遭遇,大家都知道。在纪念习仲勋100年诞辰之际,习主席将高岗老婆,儿子拉在身边,高调曝光,你还看不出走势吗。
这其中的端倪就是,如果当年习去看望高,顺带转达一下毛主席的态度,那么当时高就可能隐忍不发,从而就不会吞枪自杀了。
胡服是谁?
黑话一箩筐,看起来真费劲
一个悲剧,实事求是一下,也该部分平反
哥俩好 发表于 2014-1-25 22:34
胡服是谁?
刘少奇,曾化名胡服同志。
killman抛弃舰船 发表于 2014-2-3 22:31
刘少奇,曾化名胡服同志。
3Q。字数补丁
文章语气模仿老总小传,可惜楼主不是马甲。另外高也不是吞枪自杀的,死透了那次是吃药。
党内斗争看不懂            
沈听雪 发表于 2014-2-4 22:19
文章语气模仿老总小传,可惜楼主不是马甲。另外高也不是吞枪自杀的,死透了那次是吃药。
谢谢沈老师指正。
千锤百炼,大浪淘沙,剩下的都是人精里的人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