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棋推演决胜战——记国防大学战略战役兵棋系统总设计师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3:13:08
兵棋推演决胜战
——记国防大学战略战役兵棋系统总设计师胡晓峰少将

http://www.stdaily.com 2013年05月11日 来源: 中国科技网 作者: 张强 许森 罗金沐
    许森 罗金沐 本报记者 张强
    上图 胡晓峰(左三)与部队指战员讨论系统问题。段文君摄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演习——
    演习大厅里,号令声此起彼伏,指挥着前方部队;大屏幕上,陆海空联合作战,沉着迎击来犯敌人;计算机上,各要素实时显现,兵力调动紧张有序……演习结束,某师师长擦擦头上的汗,连说“过瘾”。“这次演习极大地发挥了指战员的主观能动性,使演习不再像‘演戏’,这样的训练真解渴!”
    支撑演习的是国防大学信息作战与指挥训练教研部副主任、博士生导师胡晓峰少将所带团队研发的战略战役兵棋系统。
    当今世界,“让战斗首先在计算机上打响”,成为各国军队的共识。计算机兵棋推演,以其反映战争对抗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创造了一个逼真的战略战役指挥训练环境,被誉为导演战争的“魔术师”。而胡晓峰就是这么一位赋予魔术师“魔法”的人。
    近年来,胡晓峰团队研发的系列训练模拟系统已培训我军中高级指挥人才上万人次,获得全军科技创新群体奖,3次荣立集体二等功。他也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并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荣立二等功1次。
    让指挥官不再“纸上谈兵”
    身材魁梧、走路快、说话快,一副军人派头。若不是鼻梁上架着的眼镜,科技日报记者险些把胡晓峰当作一位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实际上,他也确实指挥着“千军万马”,只不过这些“兵马”都是计算机模拟出来的,具有真实数据支撑的代码。
    1997年一纸调令,在国防科技大学研究信息系统和多媒体技术的胡晓峰被调到国防大学。由于战役指挥训练模拟系统研发的需要,当时已在军内外信息系统界有所名气的胡晓峰被上级看中,希望他能去国防大学主持这项研究。
    常言道,人过三十不学艺,而胡晓峰当时已经40岁。选择去国防大学,就意味着放弃自己的学术专长,放弃长期的研究积累,放弃稳妥的发展前景,一切从头开始。面对这种“半路出家”抉择,他一度很矛盾,但最终还是服从上级命令,投身到这次全新创业中去。
    胡晓峰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军校大学生,先是学数学,大三时成为钱学森所创立的国防科技大学系统工程与数学系的首批30名学员之一。也正因为如此,系统工程的理念从一开始就被应用到这套系统的研发中。
    几年的艰苦攻关,胡晓峰带领团队研发了国内规模最大的诸军兵种联合作战“砺剑”系列战役指挥训练模拟系统。
    小试牛刀后,胡晓峰没有闲着。他知道,战略演习一直是发达国家最注重的演习,也是进行战略决策的重要依据,而战争模拟不可能没有战略模拟。可是战略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等一系列问题,计算机怎么模拟?很多人想不通,就连有些领导也觉得这是“天方夜谭”,甚至当众提出批评。他满含委屈,可是责任心逼着他重新站了起来,“我一定要把系统做好!”
    2002年,胡晓峰带领团队在危机预测预警系统研究中,试图找到“武力打击与民意升降”关系的经验公式,但却碰了壁。他意识到,战略系统与一般的仿真系统最大的不同是采用的方法论不同。战争系统是复杂系统,不能用传统的还原论和拉普拉斯决定论的方法去研究,而必须用复杂系统论来研究,这就必须从研究战争的基础科学理论入手。随后,他提出了“作战实验体系”和“战争工程:走向信息时代的战争方法学”等原创性观点和理论,引起学术界的强烈反响。
   让官兵从实验室中学习战争
    一声令下,图文声并茂的危机情况显示在演练学员眼前。学员们分别充当各方政治、外交、军事、经济等领导机构中的角色,虚拟新闻连续生成,综合态势瞬息万变,一片紧张气氛中,学员们沉着应对,激烈地研讨,利用系统快速决策……
    这是2006年,国防大学实施国内首次战略对抗演习时的场景。
    这次演习应用的就是胡晓峰团队用复杂系统论方法成功研制的“决胜”系列战略模拟系统。同时,他们还创建了“沉浸式”多方对抗战略演习模式,将钱学森的“综合集成研讨厅”思想在战略决策训练中进行了成功实践。
    随后,在上级机关的支持下,胡晓峰团队建成了一个具有战争高层模拟特征,满足战略决策模拟、危机模拟、诸军兵种联合作战模拟、武器装备体系对抗模拟需要的,我军第一个战争模拟实验室。最终,“战争模拟实验室工程”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
    在新军事变革的今天,“从实验室中学习战争”“从未来中学习战争”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
    可曾经,我军各个军兵种,乃至各个军事院校的模拟训练实验室都各自为政,严重制约了全军联合信息化指挥训练。1999年,胡晓峰向总部建议,把各个实验室联合起来,开发统一的训练信息系统,受到上级肯定。随后,他受总参谋部委托担任“某信息化训练工程”总师组长和全军实验室建设专家组长。
    几年里,他提出训练工程“始于技术、成于管理”的思想,创新全军“作战(联合)实验室”概念,设计了按军兵种专业分工来构建“训练工程标准、网络化资源服务和基础平台建设”三位一体的作战实验管理体系,规划了全军联合训练工程建设路线图,建成了覆盖全军的作战训练实验室群和第一个全军网上演习导控中心。期间,他组织完成了我军第一个大型军事概念模型体系工程,仅文本就有15卷23册1400万字,使我国成为世界上能够全面完成大规模军事概念建模工程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
    2007年,全军信息化训练建设工程——“某信息化训练工程”项目,再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打造“推演战争”的先进平台
    10年后,胡晓峰依然记得那个震撼心灵的战例——
    一场激烈的“战争”,在卡塔尔多哈郊外大漠中悄然展开。这是美军利用兵棋系统举行的“内窥03”演习,彩排“打伊倒萨”作战预案。让人震撼的是,这次演习的最终结果和几个月后美军进攻伊拉克,并取得胜利的方式和结果几乎完全一致!
    2007年,经军委总部批准,战略战役兵棋系统建设工程正式启动,胡晓峰任总设计师。
    一连几天,胡晓峰彻夜未眠,反复思考应采用何种技术路线,并一次次将总体方案推倒重来。经过慎重考虑,他拿定主意,“战争离不开军事家高超的指挥艺术。因此,战争模拟必须突出人的核心作用,研发兵棋系统决不能在原有系统上重复开发,必须走出一条新的道路出来!”
    50岁,正是“知天命”之年,胡晓峰又开始了全新的创业!
    研发计算机兵棋系统,很多人并不看好,“兵棋太难了,你们搞不出什么新东西。”有的团队成员来后不久就中途退出,有的新调入人员明确表示不想到与兵棋有关的教研室。
    面对种种质疑,胡晓峰没有退缩。为使兵棋系统尽快推向部队,他带着大家和部队指挥员一起反复摸索,白天试推试演,晚上加班加点修改程序。从兵棋立项到投入运用,他们先后经历了十多个军事设计与技术实现的大关,哪一关过不去,系统都可能夭折。而每一个大关,他们都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一遍遍测试、修正、反复,甚至全部推倒重来。
    在他的带领下,团队先后完成几百类军事规则模型的设计,研制了几十个战略战役兵棋演习分系统,编写代码上千万行,完成了上千万条作战数据的搜集整理,创造了多种新型教学训练演习模式,初步构建起了我军兵棋理论、技术和运用体系,开创了我军作战训练模拟的崭新局面。
    2011年12月30日,由汪成为、郭桂蓉、钱七虎等9位院士和5位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对“战略战役兵棋系统及配套设施建设”成果进行了评审鉴定,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某军区组织3个集团军参加兵棋演习取得圆满成功后,军区各级参演指战员均表示受到了“极大的震动”。
    “兵棋系统在运用中所反映出的战争迷雾和不确定因素,彻底改变了指挥员固有的思维定式和指挥模式,使受训者能够真实地感知战场态势,得到近似实战的磨练。”某军军长感叹道。
    曾经,某西方大国国防部长到中国进行军事交流,列在他们不予交流项目清单上的第一项就是“作战模拟”。如今,这一“禁区”已逐渐成为我军训练演习的常规项目,胡晓峰功不可没!
    相关阅读
    评论
    从单纯的计算机技术到战争模拟实验室,再到兵棋系统,胡晓峰用巨大的勇气为创新添加了完美注解。
    创新就是要敢为天下先,破解固有“藩篱”。战争模拟是世界6大仿真难题之一,要研发出一个能够真正反映战争的模拟系统,难度可想而知。是沿着前人铺设好的道路继续前进,还是转变思路开辟全新道路,勇气决定着出路。胡晓峰的这种勇气来源于学识和经验的积累,来源于转瞬即逝的灵感,更来源于不迷信权威的自信。如果没有这种勇气,就不可能在面对众多质疑和巨大压力时,始终保持前进的动力。正是靠着莫大的勇气和对战争模拟事业的执着,他才敢于突破传统的还原论方法论,用复杂系统论去研究战争复杂系统。唯有如此,才能在短时间里研发出战略和战役模拟系统,使我军战略战役模拟训练跨上全新台阶。
    创新最大的敌人往往是自己,而突破自我更需要勇气。胡晓峰是一名科技工作者,更是一名军人。勇气是军人的基因。有了这种勇气,他才敢在40岁和50岁这种人生关键的转折时刻,放弃熟悉的领域、平坦的前程,转向未知的领域、风险的道路。歌德说过,要成长,你必须要独创才行。独创需要的恰恰就是突破自我的勇气。正因如此,胡晓峰才能以全新的思维挑战未来,才能不囿于前人的思维定势,让兵棋系统走出了一条独创性的道路,使我们短短6年便追赶上了发达国家几十年的脚步。
    创新需要勇气,胡晓峰的经历印证了这个颠扑不破的道理,他的勇气值得所有科技工作者学习。(张强)
   《科技日报》(2013-05-11 一版)



兵棋推演决胜战
——记国防大学战略战役兵棋系统总设计师胡晓峰少将

http://www.stdaily.com 2013年05月11日 来源: 中国科技网 作者: 张强 许森 罗金沐
    许森 罗金沐 本报记者 张强    上图 胡晓峰(左三)与部队指战员讨论系统问题。段文君摄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演习——    演习大厅里,号令声此起彼伏,指挥着前方部队;大屏幕上,陆海空联合作战,沉着迎击来犯敌人;计算机上,各要素实时显现,兵力调动紧张有序……演习结束,某师师长擦擦头上的汗,连说“过瘾”。“这次演习极大地发挥了指战员的主观能动性,使演习不再像‘演戏’,这样的训练真解渴!”    支撑演习的是国防大学信息作战与指挥训练教研部副主任、博士生导师胡晓峰少将所带团队研发的战略战役兵棋系统。    当今世界,“让战斗首先在计算机上打响”,成为各国军队的共识。计算机兵棋推演,以其反映战争对抗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创造了一个逼真的战略战役指挥训练环境,被誉为导演战争的“魔术师”。而胡晓峰就是这么一位赋予魔术师“魔法”的人。    近年来,胡晓峰团队研发的系列训练模拟系统已培训我军中高级指挥人才上万人次,获得全军科技创新群体奖,3次荣立集体二等功。他也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并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荣立二等功1次。    让指挥官不再“纸上谈兵”    身材魁梧、走路快、说话快,一副军人派头。若不是鼻梁上架着的眼镜,科技日报记者险些把胡晓峰当作一位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实际上,他也确实指挥着“千军万马”,只不过这些“兵马”都是计算机模拟出来的,具有真实数据支撑的代码。    1997年一纸调令,在国防科技大学研究信息系统和多媒体技术的胡晓峰被调到国防大学。由于战役指挥训练模拟系统研发的需要,当时已在军内外信息系统界有所名气的胡晓峰被上级看中,希望他能去国防大学主持这项研究。    常言道,人过三十不学艺,而胡晓峰当时已经40岁。选择去国防大学,就意味着放弃自己的学术专长,放弃长期的研究积累,放弃稳妥的发展前景,一切从头开始。面对这种“半路出家”抉择,他一度很矛盾,但最终还是服从上级命令,投身到这次全新创业中去。    胡晓峰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军校大学生,先是学数学,大三时成为钱学森所创立的国防科技大学系统工程与数学系的首批30名学员之一。也正因为如此,系统工程的理念从一开始就被应用到这套系统的研发中。    几年的艰苦攻关,胡晓峰带领团队研发了国内规模最大的诸军兵种联合作战“砺剑”系列战役指挥训练模拟系统。    小试牛刀后,胡晓峰没有闲着。他知道,战略演习一直是发达国家最注重的演习,也是进行战略决策的重要依据,而战争模拟不可能没有战略模拟。可是战略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等一系列问题,计算机怎么模拟?很多人想不通,就连有些领导也觉得这是“天方夜谭”,甚至当众提出批评。他满含委屈,可是责任心逼着他重新站了起来,“我一定要把系统做好!”    2002年,胡晓峰带领团队在危机预测预警系统研究中,试图找到“武力打击与民意升降”关系的经验公式,但却碰了壁。他意识到,战略系统与一般的仿真系统最大的不同是采用的方法论不同。战争系统是复杂系统,不能用传统的还原论和拉普拉斯决定论的方法去研究,而必须用复杂系统论来研究,这就必须从研究战争的基础科学理论入手。随后,他提出了“作战实验体系”和“战争工程:走向信息时代的战争方法学”等原创性观点和理论,引起学术界的强烈反响。    让官兵从实验室中学习战争    一声令下,图文声并茂的危机情况显示在演练学员眼前。学员们分别充当各方政治、外交、军事、经济等领导机构中的角色,虚拟新闻连续生成,综合态势瞬息万变,一片紧张气氛中,学员们沉着应对,激烈地研讨,利用系统快速决策……    这是2006年,国防大学实施国内首次战略对抗演习时的场景。    这次演习应用的就是胡晓峰团队用复杂系统论方法成功研制的“决胜”系列战略模拟系统。同时,他们还创建了“沉浸式”多方对抗战略演习模式,将钱学森的“综合集成研讨厅”思想在战略决策训练中进行了成功实践。    随后,在上级机关的支持下,胡晓峰团队建成了一个具有战争高层模拟特征,满足战略决策模拟、危机模拟、诸军兵种联合作战模拟、武器装备体系对抗模拟需要的,我军第一个战争模拟实验室。最终,“战争模拟实验室工程”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    在新军事变革的今天,“从实验室中学习战争”“从未来中学习战争”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    可曾经,我军各个军兵种,乃至各个军事院校的模拟训练实验室都各自为政,严重制约了全军联合信息化指挥训练。1999年,胡晓峰向总部建议,把各个实验室联合起来,开发统一的训练信息系统,受到上级肯定。随后,他受总参谋部委托担任“某信息化训练工程”总师组长和全军实验室建设专家组长。    几年里,他提出训练工程“始于技术、成于管理”的思想,创新全军“作战(联合)实验室”概念,设计了按军兵种专业分工来构建“训练工程标准、网络化资源服务和基础平台建设”三位一体的作战实验管理体系,规划了全军联合训练工程建设路线图,建成了覆盖全军的作战训练实验室群和第一个全军网上演习导控中心。期间,他组织完成了我军第一个大型军事概念模型体系工程,仅文本就有15卷23册1400万字,使我国成为世界上能够全面完成大规模军事概念建模工程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    2007年,全军信息化训练建设工程——“某信息化训练工程”项目,再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打造“推演战争”的先进平台    10年后,胡晓峰依然记得那个震撼心灵的战例——    一场激烈的“战争”,在卡塔尔多哈郊外大漠中悄然展开。这是美军利用兵棋系统举行的“内窥03”演习,彩排“打伊倒萨”作战预案。让人震撼的是,这次演习的最终结果和几个月后美军进攻伊拉克,并取得胜利的方式和结果几乎完全一致!    2007年,经军委总部批准,战略战役兵棋系统建设工程正式启动,胡晓峰任总设计师。    一连几天,胡晓峰彻夜未眠,反复思考应采用何种技术路线,并一次次将总体方案推倒重来。经过慎重考虑,他拿定主意,“战争离不开军事家高超的指挥艺术。因此,战争模拟必须突出人的核心作用,研发兵棋系统决不能在原有系统上重复开发,必须走出一条新的道路出来!”    50岁,正是“知天命”之年,胡晓峰又开始了全新的创业!    研发计算机兵棋系统,很多人并不看好,“兵棋太难了,你们搞不出什么新东西。”有的团队成员来后不久就中途退出,有的新调入人员明确表示不想到与兵棋有关的教研室。    面对种种质疑,胡晓峰没有退缩。为使兵棋系统尽快推向部队,他带着大家和部队指挥员一起反复摸索,白天试推试演,晚上加班加点修改程序。从兵棋立项到投入运用,他们先后经历了十多个军事设计与技术实现的大关,哪一关过不去,系统都可能夭折。而每一个大关,他们都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一遍遍测试、修正、反复,甚至全部推倒重来。    在他的带领下,团队先后完成几百类军事规则模型的设计,研制了几十个战略战役兵棋演习分系统,编写代码上千万行,完成了上千万条作战数据的搜集整理,创造了多种新型教学训练演习模式,初步构建起了我军兵棋理论、技术和运用体系,开创了我军作战训练模拟的崭新局面。    2011年12月30日,由汪成为、郭桂蓉、钱七虎等9位院士和5位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对“战略战役兵棋系统及配套设施建设”成果进行了评审鉴定,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某军区组织3个集团军参加兵棋演习取得圆满成功后,军区各级参演指战员均表示受到了“极大的震动”。    “兵棋系统在运用中所反映出的战争迷雾和不确定因素,彻底改变了指挥员固有的思维定式和指挥模式,使受训者能够真实地感知战场态势,得到近似实战的磨练。”某军军长感叹道。    曾经,某西方大国国防部长到中国进行军事交流,列在他们不予交流项目清单上的第一项就是“作战模拟”。如今,这一“禁区”已逐渐成为我军训练演习的常规项目,胡晓峰功不可没!    相关阅读    评论    从单纯的计算机技术到战争模拟实验室,再到兵棋系统,胡晓峰用巨大的勇气为创新添加了完美注解。    创新就是要敢为天下先,破解固有“藩篱”。战争模拟是世界6大仿真难题之一,要研发出一个能够真正反映战争的模拟系统,难度可想而知。是沿着前人铺设好的道路继续前进,还是转变思路开辟全新道路,勇气决定着出路。胡晓峰的这种勇气来源于学识和经验的积累,来源于转瞬即逝的灵感,更来源于不迷信权威的自信。如果没有这种勇气,就不可能在面对众多质疑和巨大压力时,始终保持前进的动力。正是靠着莫大的勇气和对战争模拟事业的执着,他才敢于突破传统的还原论方法论,用复杂系统论去研究战争复杂系统。唯有如此,才能在短时间里研发出战略和战役模拟系统,使我军战略战役模拟训练跨上全新台阶。    创新最大的敌人往往是自己,而突破自我更需要勇气。胡晓峰是一名科技工作者,更是一名军人。勇气是军人的基因。有了这种勇气,他才敢在40岁和50岁这种人生关键的转折时刻,放弃熟悉的领域、平坦的前程,转向未知的领域、风险的道路。歌德说过,要成长,你必须要独创才行。独创需要的恰恰就是突破自我的勇气。正因如此,胡晓峰才能以全新的思维挑战未来,才能不囿于前人的思维定势,让兵棋系统走出了一条独创性的道路,使我们短短6年便追赶上了发达国家几十年的脚步。    创新需要勇气,胡晓峰的经历印证了这个颠扑不破的道理,他的勇气值得所有科技工作者学习。(张强)   《科技日报》(2013-05-11 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