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军红河东岸进攻战斗略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5:09:00
14军在红河东岸方向的战斗,正面宽80余公里,纵深达48-80公里,是西线战场正面和纵深最大的一个作战方向。因主要作战对象多为当面的越军地方部队和民军、公安,其二线唯一的野战部队345师主力2个团战斗力较弱,且迅速崩溃,故14军方向的战斗远不如13军方向的惊心动魄。不过,就整个进攻战斗过程的起伏转折和14军的部队表现,亦有不少可圈点之处。

按照昆明军区1979年1月9日的作战命令,14军的任务是首先歼灭老街、孟康、发隆地区之敌,协同13军歼灭越军345师,然后歼灭越军316A师。为此,将炮兵第4师213团、第49团2营、高炮第65师616团、昆明军区独立坦克团第1营和防化团第4连加强给14军,使其作战总兵力达到了4万人左右,对红河东岸边境一线越军形成了10:1的兵力优势,对一、二线纵深50公里内越军形成了5.7:1的兵力优势。同时,集中地面炮兵师属以上5个团另1个营,对当面越军形成了5:1以上的炮火优势。

从昆明军区的命令中可以看出,14军担负的并不是西线主攻的任务,主要是拔掉红河东岸一线边境的越军侵略据点,然后向纵深发展进攻,协同13军攻歼越军主力作战师345师和316A师。因为西线越军的防御重点在柑塘方向,并有越军六大主力之一的316A师东进驰援,14军随时要准备机动西进支援13军方向作战。从这一点考虑,14军的进攻重点就要在红河东岸沿河一线,抢占跨河铁路桥和渡口,控制机动通道,先立于不败之地。

为此,14军将3个师沿80余公里正面一字展开,同时攻击,首先攻歼边境当面之敌,然后向纵深突破,穿插分割,围歼红河东岸地区之敌。

第一阶段作战发起后,从2月17日到20日,用了4天左右时间,40师攻占老街、330高地,41师攻占孟康、发隆、扣周,42师攻占拔坡、班老、那马、他辣,全部攻占了越军在边境一线的防御要点,各部队向前推进4-14公里,共歼敌1731人,打开了向纵深发展的道路。

从2月21日起,各部队先后进入第二阶段作战。这一阶段是关键性作战,其重点是抢占朗洋铁路桥,卡断红河两岸之敌的通道,不使越军345师主力西逃和东援。同时插至班罗敌后,阻断7号公路,将班甘以西至班菲一线核心阵地的越军一举围歼。然后再交替进攻,直插郭参、铺楼,抢占红河渡口,搞第二个包围,歼灭郭参以西地区之敌。

实战中,西侧主攻的40师119团从南征南侧突破,于23日截断了7号公路,对班甘以西地区之敌形成包围。118团抢占朗洋铁路桥又晚了2天,以致越军345师118团一部过河西进支援柑塘战场阻击13军。好在越军未能实施有效的机动作战,这一失误没有造成大的影响。而北侧主攻的42师主力在南当、半琴山一线遇到越军顽强抵抗,并遭到越军炮兵168团的准确炮火袭击,伤亡重大,连续2天攻击受挫。结果就是班甘地区越军主力于22日提前东逃,未能被网住。42师随后攻占了南当、得南、半琴山、班甘地区,歼灭残敌一部。考虑到42师打得很苦,伤亡较大,14军前指又临时调整部署,令军预备队41师进入战斗,沿7号公路向前突击;40师继续沿7号公路南侧插向铺楼,截断红河渡口,不使越军西逃,配合41师将其歼灭。

41师发起进攻时也对东家至栋光一线之敌搞了个小规模的穿插包围。可惜担负穿插的121团认错了路,没能插到栋光形成包围。正面进攻的122团、123团又在东家一线遭到越军顽强抵抗,以致东家地区守敌也大部东逃。41师继续沿公路向前推进,攻歼了朗勒、为麻地区之敌,打开了通向郭参的大门。右翼的40师不负重望,冒雨昼夜兼程,连续攻击,坚决打下铺楼,控制了红河渡口,切断了郭参地区之敌的渡河西逃退路。

在14军已攻占地域内,因地形复杂,易于隐蔽,越军的散兵很多,伺机袭扰中国军队的后勤人员和运输线。并且越军特工活动也非常猖獗,在红河东岸就有特工21营和特工46营的2个特工营出没,有的深入到中国军队后方了解炮兵阵地位置,有的甚至混入中国军队的指挥机关和行军纵队进行破坏袭扰。为加强对残敌的清剿和打击越军特工,14军前指已命令42师转为军预备队在半琴山、得南地区清剿残敌,随后又命令41师121团北上孟康地区清剿8号公路沿线残敌。在这种情况下,为加强一线突击力量,昆明军区前指又将军区预备队11军32师(欠95团、炮兵团)加入战斗,配属41师一部向郭参实施最后突击。经与40师协同作战,最后全部攻占了郭参、铺楼地区,大部歼灭了红河东岸之敌,完成了昆明军区赋予的作战任务。在第二阶段作战中,14军共歼敌2224人,占全部歼敌总数的49%。

从14军的整体作战过程可以看出,14军采取的是各师首先突破边境越军一线防御,然后打通7号、8号公路,牢牢控制主要交通线,再沿公路交替进攻,不给越军以反击的空隙,并始终把重点放在切断红河两岸之敌联系上。在战术上,14军在强大炮火支援下,以各师从正面交替攻击,中间加以对越军防线实施穿插分割,连续攻击,再穿插分割,再连续攻击,形成波浪式攻势,不给守敌以喘息之机,打得当面越军焦头烂额。14军对西线战场的整体态势把握得较好,也都攻占了红河东岸的全部要点,只是没有料到越军主力不经打,逃得太快,打不成歼灭战。反倒是地方部队和特工、民军、公安相当善战,打他们颇费了番力气。

在这次进攻战斗中,14军的战斗减员率为9.1%,敌我伤亡为1.2:1,相对于红河西岸进攻的13军,伤亡大了点。主要原因是初战时部队毫无作战经验,进攻时队形密集,不善于利用地形地物隐蔽,有的步兵分队战术呆板,不善于运用炮火支援,不善于组织协同,不少部队对排雷重视不够,触雷伤亡比例很高,这都加大了伤亡。由于20多年没有打仗,暴露出了部队平时军事训练不足、训练针对性不强、不能从实战出发、基层干部素质普遍不高等问题。另外中国军队当时单兵防护很差,步兵普遍未装备钢盔。而在山岳丛林战斗中,越军火器和各种地雷的破片杀伤性很强,对裸露的步兵有很大杀伤力。再有就是越军经过连续30多年战争,单兵技战术水平相对较高,能够熟练使用连以下各种火器,擅长游击作战,重视伏击和袭扰,中国军队为此也付出了不少血的代价。而在当年那种特殊的历史环境下,这也是难以避免的事。

打到后来,部队各级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研究打法,针对越军点多、兵少、火力强的特点,运用正面牵制,小群多路,侧后攻击的战术,部队越打越精,越打越活,大大减少了伤亡,加快了进攻速度。从中可以看出人民解放军灵活机动的特质,具有很强的成长性,是一支聪明的军队,而聪明的军队是有远大前途的。

在各兵种的协同上,实战打出了一定的经验教训。基本上能够做到重视步炮协同,师属炮兵向步兵团和实施侧后迂回的步兵营派出前观组,掌握战斗进程,了解对炮兵的要求,及时确定与指示目标,呼唤火力,观察与报告射击效果,较好地支援了步兵战斗;团、营属曲射火炮随主攻营(连)跟进,靠前配置,直接观察地形、敌情,掌握步兵行动,实施放列观察射击和简便射击;直瞄火炮直接配属到连、排,紧随一线支援步兵战斗。同时,步兵大都能够充分利用炮兵射击效果,勇猛攻击,减少了伤亡,加快了进攻速度。暴露出的问题是,师属火炮指挥层次太多,火力支援不够及时;多以炮火齐射支援,缺少单炮分散支援;有些步兵指挥员只会硬冲,不善于呼唤上级炮火支援和使用随伴火炮,甚至需要有人提醒等。在步坦协同上,普遍效果不太好。合成军指挥员未能按照实际情况使用坦克,甚至初战时既没有对坦克进攻方向的敌情、地形、道路进行详细侦察,又没有组织步、坦、炮、工兵间的协同动作,加之当时步兵和坦克间没有可靠的通信联络手段,以致坦克受到较大损失。配属的坦克分队进攻孟康和第一次打老街时都因此吃了大亏。第二次打老街时有了教训,组织了协同和保障,这才较好地发挥了坦克的作用。

再看一下越军的表现。

在红河东岸,越军分一、二线防御。其中一线为边境前沿纵深10公里范围内,部署了黄连山省队254团、黄连山省独立第3营、黄连山省队192团一部、老街市队第6营一部及民军、公安,还有第二军区直属炮兵168团进行火力支援,总兵力约4000余人。企图凭借既设阵地,死守待援,阻止中国军队前进;二线为距边境20公里以外的纵深地区,部署了345师的118团和124团,总兵力约3000余人。开战后,二线部队可紧急增援一线并进行机动防御和阻滞作战。从越军这个部署看,一线依托多年构筑的既设工事,防御较强;二线坚固要点较少,多是褺G事,很多地区还没有设防,防御比较薄弱。

越军在红河东岸的重点设防地域为208、330、391、575高地及小曹、班菲附近各制高点。战争打响后,越军一线部队在老街、班菲、孟康、发隆、拔坡地区与14军进行了反复争夺,打得都是攻坚硬仗。可以看出,扼守一线防御阵地是越军整个防御作战的基础,边沿的各地方部队及公安部队全部参战,竭力阻遏中国军队前进,为二线部队机动驰援争取时间。345师的增援速度并不慢,2月17日当天就命令118团向一线前出,进至班菲附近布防。然而,越军在红河东岸的总兵力相比14军处于极大的劣势,一线的兵力、炮火更是不足,师属炮兵进行支援时只敢以车载沿公路机动,打完就跑,无法真正对一线要点施以及时的火力支援。加之越军处处设防,兵力分散,且防御间隙甚大,遭到中国军队的穿插迂回,仅4天多就被全线突破,只好退守班甘岔路口以南及南当、575高地、半琴山地区。

一线失守后,越军345师118团、124团、黄连山省队254团残部分别在班菲南侧、班甘、坂高至郭参一线仓促组织防御,实施节节抗击。其间,因柑塘吃紧,又将118团第3营调过红河西岸作战,东岸兵力更加不足,根本没有实施像样的机动反击,完全失去了主动。由于越军的一线既设阵地全部丢失,仅凭借二线的少数制高点和褺G事顽抗,完全不足以挡住中国军队的进攻,防线很快被突破,班甘、东家、为麻、铺楼、郭参等要点相继失守。直到开战后10天左右,纵深地区的永富省队194团、特工46营和几个地方独立营才陆续赶到,但已于大势无补。越军迭遭中国军队的炮击、穿插分割和连续攻击,被打得晕头转向,军心震恐,甚至叫嚷“适应不了这种打法”,“无法守住阵地”。打到后期,越军已普遍士气崩溃,弃阵脱逃现象严重,沿途抢劫,仅在7号公路沿线即收罗溃兵3000余人。在遭到沉重打击后,越军总部预测中国军队将继续向纵深推进,只好宣布了全国总动员,同时紧急将西线当面的2个生产师改编为满员作战师,加紧在保河、安沛一线构筑防御阵地。就在这时,中国政府宣布撤军了。

在最后撤军阶段,越军的表现也很有喜感。不敢紧紧尾追14军,仅在相距5-10公里后缓慢跟进。同时不断打冷枪冷炮,实际是想促使中国军队加速后撤。14军于3月13日全部安全撤回到国境内,13日下午,越军才重新进入老街,立即庆祝其“收复”失地的胜利。

总的看下来,红河东岸的越军兵力不足,也没有像316A师那样的精锐作战值班部队予以驰援,虽仍持节节防御方针,但无力组织机动部队进行反击,一旦一线被全部突破后,纵深防御则更显薄弱,部队更加不禁打,很快陷入总体崩溃。红河东岸越军的防御作战过程是整个1979中越战争的一个缩影,显示出其在大兵团作战上相比中国军队差了几个数量级,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在战术上,越军多分割为营、连分散守点,独立作战,只以火力相援,不以兵力相援,各自为战,协调极差,结果就是被各个击破。东岸越军未能组织一次团级以上规模的单独攻防,几乎是对中国军队没有反击能力。越军机动迟缓,纵深增援部队直到开战10天前后才陆续赶到战区,已是大势尽去。越军士气不稳,开战初期尚十分顽强,拒当俘虏,加之能溜善跑,不好将其歼灭。到后期被中国军队的连续攻击打怕了,立即士气崩溃,争先逃跑,甚至抢劫成风,完全成了散兵游勇。

值得夸奖几句的是越军的地方部队、民军和公安部队,在老街、孟康、发隆打得非常英勇顽强,给14军造成了不少麻烦和较大的伤亡。越军的得意之笔是伏击和袭扰。在班菲以北地区伏击了40师119团2营,在东家东南地区伏击了41师122团3营,都达成了战术上的成功,致使119团和122团穿插受阻,没有实现其预定的进攻任务。越军在大部队被打散后,利用其对地形的熟悉,分散隐蔽,伺机袭击中国军队的后勤人员和交通线,迫使14军先后抽调部队到后方进行清剿,减弱了正面的突击力量。越军掩埋尸体和抢救伤员速度极快,中国军队往往付出不小伤亡攻上阵地,却没有发现多少越军尸体,也很少抓到俘虏,以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军心士气。到后来,通过大规模搜剿,才发现了越军的这个特点。越军炮兵168团在这次作战中表现出色,周密侦察,精心设伏,突然袭击,打得很准,给42师造成了较大的伤亡,为班甘地区越军主力后撤赢得了一整天时间。越军的队属炮兵火力较强,游动炮、冷炮活动频繁,对前沿支援及时,从准备到射击动作相当快。越军的工兵非常精干,能独立作战,炸桥、毁路、布雷、设障,使用率极高。越军特工就不多说了,阴险诈诡,出手狠毒,素为中国军队所痛恨。

14军的红河东岸进攻作战,有力支援了13军在西岸的主攻方向,完成了昆明军区赋予的作战任务。广大指战员克服重重困难,不怕流血牺牲,英勇战斗,为军史增添了新的光辉。14军方向也涌现出了不少经典战例,比较鲜明地反映出了79之战中双方的主要用兵特点和经验教训,值得仔细回味。

14军在红河东岸方向的战斗,正面宽80余公里,纵深达48-80公里,是西线战场正面和纵深最大的一个作战方向。因主要作战对象多为当面的越军地方部队和民军、公安,其二线唯一的野战部队345师主力2个团战斗力较弱,且迅速崩溃,故14军方向的战斗远不如13军方向的惊心动魄。不过,就整个进攻战斗过程的起伏转折和14军的部队表现,亦有不少可圈点之处。

按照昆明军区1979年1月9日的作战命令,14军的任务是首先歼灭老街、孟康、发隆地区之敌,协同13军歼灭越军345师,然后歼灭越军316A师。为此,将炮兵第4师213团、第49团2营、高炮第65师616团、昆明军区独立坦克团第1营和防化团第4连加强给14军,使其作战总兵力达到了4万人左右,对红河东岸边境一线越军形成了10:1的兵力优势,对一、二线纵深50公里内越军形成了5.7:1的兵力优势。同时,集中地面炮兵师属以上5个团另1个营,对当面越军形成了5:1以上的炮火优势。

从昆明军区的命令中可以看出,14军担负的并不是西线主攻的任务,主要是拔掉红河东岸一线边境的越军侵略据点,然后向纵深发展进攻,协同13军攻歼越军主力作战师345师和316A师。因为西线越军的防御重点在柑塘方向,并有越军六大主力之一的316A师东进驰援,14军随时要准备机动西进支援13军方向作战。从这一点考虑,14军的进攻重点就要在红河东岸沿河一线,抢占跨河铁路桥和渡口,控制机动通道,先立于不败之地。

为此,14军将3个师沿80余公里正面一字展开,同时攻击,首先攻歼边境当面之敌,然后向纵深突破,穿插分割,围歼红河东岸地区之敌。

第一阶段作战发起后,从2月17日到20日,用了4天左右时间,40师攻占老街、330高地,41师攻占孟康、发隆、扣周,42师攻占拔坡、班老、那马、他辣,全部攻占了越军在边境一线的防御要点,各部队向前推进4-14公里,共歼敌1731人,打开了向纵深发展的道路。

从2月21日起,各部队先后进入第二阶段作战。这一阶段是关键性作战,其重点是抢占朗洋铁路桥,卡断红河两岸之敌的通道,不使越军345师主力西逃和东援。同时插至班罗敌后,阻断7号公路,将班甘以西至班菲一线核心阵地的越军一举围歼。然后再交替进攻,直插郭参、铺楼,抢占红河渡口,搞第二个包围,歼灭郭参以西地区之敌。

实战中,西侧主攻的40师119团从南征南侧突破,于23日截断了7号公路,对班甘以西地区之敌形成包围。118团抢占朗洋铁路桥又晚了2天,以致越军345师118团一部过河西进支援柑塘战场阻击13军。好在越军未能实施有效的机动作战,这一失误没有造成大的影响。而北侧主攻的42师主力在南当、半琴山一线遇到越军顽强抵抗,并遭到越军炮兵168团的准确炮火袭击,伤亡重大,连续2天攻击受挫。结果就是班甘地区越军主力于22日提前东逃,未能被网住。42师随后攻占了南当、得南、半琴山、班甘地区,歼灭残敌一部。考虑到42师打得很苦,伤亡较大,14军前指又临时调整部署,令军预备队41师进入战斗,沿7号公路向前突击;40师继续沿7号公路南侧插向铺楼,截断红河渡口,不使越军西逃,配合41师将其歼灭。

41师发起进攻时也对东家至栋光一线之敌搞了个小规模的穿插包围。可惜担负穿插的121团认错了路,没能插到栋光形成包围。正面进攻的122团、123团又在东家一线遭到越军顽强抵抗,以致东家地区守敌也大部东逃。41师继续沿公路向前推进,攻歼了朗勒、为麻地区之敌,打开了通向郭参的大门。右翼的40师不负重望,冒雨昼夜兼程,连续攻击,坚决打下铺楼,控制了红河渡口,切断了郭参地区之敌的渡河西逃退路。

在14军已攻占地域内,因地形复杂,易于隐蔽,越军的散兵很多,伺机袭扰中国军队的后勤人员和运输线。并且越军特工活动也非常猖獗,在红河东岸就有特工21营和特工46营的2个特工营出没,有的深入到中国军队后方了解炮兵阵地位置,有的甚至混入中国军队的指挥机关和行军纵队进行破坏袭扰。为加强对残敌的清剿和打击越军特工,14军前指已命令42师转为军预备队在半琴山、得南地区清剿残敌,随后又命令41师121团北上孟康地区清剿8号公路沿线残敌。在这种情况下,为加强一线突击力量,昆明军区前指又将军区预备队11军32师(欠95团、炮兵团)加入战斗,配属41师一部向郭参实施最后突击。经与40师协同作战,最后全部攻占了郭参、铺楼地区,大部歼灭了红河东岸之敌,完成了昆明军区赋予的作战任务。在第二阶段作战中,14军共歼敌2224人,占全部歼敌总数的49%。

从14军的整体作战过程可以看出,14军采取的是各师首先突破边境越军一线防御,然后打通7号、8号公路,牢牢控制主要交通线,再沿公路交替进攻,不给越军以反击的空隙,并始终把重点放在切断红河两岸之敌联系上。在战术上,14军在强大炮火支援下,以各师从正面交替攻击,中间加以对越军防线实施穿插分割,连续攻击,再穿插分割,再连续攻击,形成波浪式攻势,不给守敌以喘息之机,打得当面越军焦头烂额。14军对西线战场的整体态势把握得较好,也都攻占了红河东岸的全部要点,只是没有料到越军主力不经打,逃得太快,打不成歼灭战。反倒是地方部队和特工、民军、公安相当善战,打他们颇费了番力气。

在这次进攻战斗中,14军的战斗减员率为9.1%,敌我伤亡为1.2:1,相对于红河西岸进攻的13军,伤亡大了点。主要原因是初战时部队毫无作战经验,进攻时队形密集,不善于利用地形地物隐蔽,有的步兵分队战术呆板,不善于运用炮火支援,不善于组织协同,不少部队对排雷重视不够,触雷伤亡比例很高,这都加大了伤亡。由于20多年没有打仗,暴露出了部队平时军事训练不足、训练针对性不强、不能从实战出发、基层干部素质普遍不高等问题。另外中国军队当时单兵防护很差,步兵普遍未装备钢盔。而在山岳丛林战斗中,越军火器和各种地雷的破片杀伤性很强,对裸露的步兵有很大杀伤力。再有就是越军经过连续30多年战争,单兵技战术水平相对较高,能够熟练使用连以下各种火器,擅长游击作战,重视伏击和袭扰,中国军队为此也付出了不少血的代价。而在当年那种特殊的历史环境下,这也是难以避免的事。

打到后来,部队各级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研究打法,针对越军点多、兵少、火力强的特点,运用正面牵制,小群多路,侧后攻击的战术,部队越打越精,越打越活,大大减少了伤亡,加快了进攻速度。从中可以看出人民解放军灵活机动的特质,具有很强的成长性,是一支聪明的军队,而聪明的军队是有远大前途的。

在各兵种的协同上,实战打出了一定的经验教训。基本上能够做到重视步炮协同,师属炮兵向步兵团和实施侧后迂回的步兵营派出前观组,掌握战斗进程,了解对炮兵的要求,及时确定与指示目标,呼唤火力,观察与报告射击效果,较好地支援了步兵战斗;团、营属曲射火炮随主攻营(连)跟进,靠前配置,直接观察地形、敌情,掌握步兵行动,实施放列观察射击和简便射击;直瞄火炮直接配属到连、排,紧随一线支援步兵战斗。同时,步兵大都能够充分利用炮兵射击效果,勇猛攻击,减少了伤亡,加快了进攻速度。暴露出的问题是,师属火炮指挥层次太多,火力支援不够及时;多以炮火齐射支援,缺少单炮分散支援;有些步兵指挥员只会硬冲,不善于呼唤上级炮火支援和使用随伴火炮,甚至需要有人提醒等。在步坦协同上,普遍效果不太好。合成军指挥员未能按照实际情况使用坦克,甚至初战时既没有对坦克进攻方向的敌情、地形、道路进行详细侦察,又没有组织步、坦、炮、工兵间的协同动作,加之当时步兵和坦克间没有可靠的通信联络手段,以致坦克受到较大损失。配属的坦克分队进攻孟康和第一次打老街时都因此吃了大亏。第二次打老街时有了教训,组织了协同和保障,这才较好地发挥了坦克的作用。

再看一下越军的表现。

在红河东岸,越军分一、二线防御。其中一线为边境前沿纵深10公里范围内,部署了黄连山省队254团、黄连山省独立第3营、黄连山省队192团一部、老街市队第6营一部及民军、公安,还有第二军区直属炮兵168团进行火力支援,总兵力约4000余人。企图凭借既设阵地,死守待援,阻止中国军队前进;二线为距边境20公里以外的纵深地区,部署了345师的118团和124团,总兵力约3000余人。开战后,二线部队可紧急增援一线并进行机动防御和阻滞作战。从越军这个部署看,一线依托多年构筑的既设工事,防御较强;二线坚固要点较少,多是褺G事,很多地区还没有设防,防御比较薄弱。

越军在红河东岸的重点设防地域为208、330、391、575高地及小曹、班菲附近各制高点。战争打响后,越军一线部队在老街、班菲、孟康、发隆、拔坡地区与14军进行了反复争夺,打得都是攻坚硬仗。可以看出,扼守一线防御阵地是越军整个防御作战的基础,边沿的各地方部队及公安部队全部参战,竭力阻遏中国军队前进,为二线部队机动驰援争取时间。345师的增援速度并不慢,2月17日当天就命令118团向一线前出,进至班菲附近布防。然而,越军在红河东岸的总兵力相比14军处于极大的劣势,一线的兵力、炮火更是不足,师属炮兵进行支援时只敢以车载沿公路机动,打完就跑,无法真正对一线要点施以及时的火力支援。加之越军处处设防,兵力分散,且防御间隙甚大,遭到中国军队的穿插迂回,仅4天多就被全线突破,只好退守班甘岔路口以南及南当、575高地、半琴山地区。

一线失守后,越军345师118团、124团、黄连山省队254团残部分别在班菲南侧、班甘、坂高至郭参一线仓促组织防御,实施节节抗击。其间,因柑塘吃紧,又将118团第3营调过红河西岸作战,东岸兵力更加不足,根本没有实施像样的机动反击,完全失去了主动。由于越军的一线既设阵地全部丢失,仅凭借二线的少数制高点和褺G事顽抗,完全不足以挡住中国军队的进攻,防线很快被突破,班甘、东家、为麻、铺楼、郭参等要点相继失守。直到开战后10天左右,纵深地区的永富省队194团、特工46营和几个地方独立营才陆续赶到,但已于大势无补。越军迭遭中国军队的炮击、穿插分割和连续攻击,被打得晕头转向,军心震恐,甚至叫嚷“适应不了这种打法”,“无法守住阵地”。打到后期,越军已普遍士气崩溃,弃阵脱逃现象严重,沿途抢劫,仅在7号公路沿线即收罗溃兵3000余人。在遭到沉重打击后,越军总部预测中国军队将继续向纵深推进,只好宣布了全国总动员,同时紧急将西线当面的2个生产师改编为满员作战师,加紧在保河、安沛一线构筑防御阵地。就在这时,中国政府宣布撤军了。

在最后撤军阶段,越军的表现也很有喜感。不敢紧紧尾追14军,仅在相距5-10公里后缓慢跟进。同时不断打冷枪冷炮,实际是想促使中国军队加速后撤。14军于3月13日全部安全撤回到国境内,13日下午,越军才重新进入老街,立即庆祝其“收复”失地的胜利。

总的看下来,红河东岸的越军兵力不足,也没有像316A师那样的精锐作战值班部队予以驰援,虽仍持节节防御方针,但无力组织机动部队进行反击,一旦一线被全部突破后,纵深防御则更显薄弱,部队更加不禁打,很快陷入总体崩溃。红河东岸越军的防御作战过程是整个1979中越战争的一个缩影,显示出其在大兵团作战上相比中国军队差了几个数量级,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在战术上,越军多分割为营、连分散守点,独立作战,只以火力相援,不以兵力相援,各自为战,协调极差,结果就是被各个击破。东岸越军未能组织一次团级以上规模的单独攻防,几乎是对中国军队没有反击能力。越军机动迟缓,纵深增援部队直到开战10天前后才陆续赶到战区,已是大势尽去。越军士气不稳,开战初期尚十分顽强,拒当俘虏,加之能溜善跑,不好将其歼灭。到后期被中国军队的连续攻击打怕了,立即士气崩溃,争先逃跑,甚至抢劫成风,完全成了散兵游勇。

值得夸奖几句的是越军的地方部队、民军和公安部队,在老街、孟康、发隆打得非常英勇顽强,给14军造成了不少麻烦和较大的伤亡。越军的得意之笔是伏击和袭扰。在班菲以北地区伏击了40师119团2营,在东家东南地区伏击了41师122团3营,都达成了战术上的成功,致使119团和122团穿插受阻,没有实现其预定的进攻任务。越军在大部队被打散后,利用其对地形的熟悉,分散隐蔽,伺机袭击中国军队的后勤人员和交通线,迫使14军先后抽调部队到后方进行清剿,减弱了正面的突击力量。越军掩埋尸体和抢救伤员速度极快,中国军队往往付出不小伤亡攻上阵地,却没有发现多少越军尸体,也很少抓到俘虏,以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军心士气。到后来,通过大规模搜剿,才发现了越军的这个特点。越军炮兵168团在这次作战中表现出色,周密侦察,精心设伏,突然袭击,打得很准,给42师造成了较大的伤亡,为班甘地区越军主力后撤赢得了一整天时间。越军的队属炮兵火力较强,游动炮、冷炮活动频繁,对前沿支援及时,从准备到射击动作相当快。越军的工兵非常精干,能独立作战,炸桥、毁路、布雷、设障,使用率极高。越军特工就不多说了,阴险诈诡,出手狠毒,素为中国军队所痛恨。

14军的红河东岸进攻作战,有力支援了13军在西岸的主攻方向,完成了昆明军区赋予的作战任务。广大指战员克服重重困难,不怕流血牺牲,英勇战斗,为军史增添了新的光辉。14军方向也涌现出了不少经典战例,比较鲜明地反映出了79之战中双方的主要用兵特点和经验教训,值得仔细回味。

14军也是好样的。
其实就是陆军没有实现现代化


顶沈大一下……
期待看到更多军史作品

顶沈大一下……
期待看到更多军史作品
沈大又重新注册了?
好好看看
越南的地方部队起到了比较大的作用,文中提到的坦克分队攻打孟康失利,实际上就是步坦协同脱节之后,坦克分队在回撤途中被越南地方武装重创。
不厚他爹的
当初为什么不在撤退的时候打几个穿插敌后围歼战??
哇噻,沈听雪又被封了吗?总的来说,对印、对越,在这种地形上还企图打穿插迂回,让人无法理解。
79年那一战带给人更多的是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