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艨艟走深蓝——记海军装备研究院科研创新团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9:53:39
http://mil.gmw.cn/2013-04/08/content_7236484.htm

引领艨艟走深蓝——记海军装备研究院科研创新团队
2013-04-08 03:13:04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引领艨艟走深蓝

  ——记海军装备研究院科研创新团队

  在人民海军走向深蓝的进军中,海军装备研究院功不可没。他们破解一个个科研难题,涌现出汪玉、邱志明、马骋、刘清宇等领军人才,形成一批科研创新团队;而完成这一飞跃,仅仅用了30年。

  破解“生命课题”

  现代战争,“发现即意味着被摧毁”。未来海战中,舰船综合防护成为世界海军亟待解决的“生命课题”。

  海军装备研究院汪玉、庄亚平、王虹斌、李炜等分别开展抗爆抗冲击、舰船物理场隐身防护和消防损管3大领域研究,成功突破20余项关键技术,填补国内多项空白,建立了舰船雷达波、红外、可见光、噪声、磁场、电场等隐身防护和舰船抗爆抗冲击、舰船消防损管生命力保障技术体系。在汪玉推动下,3大领域整合形成舰船综合防护论证研究团队,有力推动舰船综合防护研究站上新起点。在没有任何资料借鉴的情况下,他们白手起家自主研制出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国产抗冲击设备,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该类系统的国家。

  实现“零”的突破

  在海军装备研究院某所所长屈也频带领下,科研创新团队相继完成多项国家和军队重大新型航空装备的研制与改装工程,解决了一批工程的重大技术难题,多型重大海军航空装备实现“零”的突破。

  海军航空装备与空军相比,有很多特殊要求,不可能完全照搬空军的航空装备;而国外的封锁控制,使得引进更不是长久之计。为此,屈也频和战友从装备论证的顶层设计着手,全面推进创新突破,积极探索保障流程、权衡指标和配置规模仿真的新方法,研制出综合保障分析与评估系统,为科学论证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手段。一些业内专家曾断定,完成某型机上设备研制是“天方夜谭”,屈也频不信这个邪。他带领团队向该项目发起冲锋,成功完成某些专家眼中“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让舰炮震撼世界

  2004年9月,英国《简氏海军武器系统年鉴》刊发两张图片,一段旁白引起世界关注:对掠海导弹的攻击,美国海军4次3中,中国海军8次8中!荣耀之中承载着该院舰载武器系统论证研究团队的智慧和汗水。

  以舰炮对抗导弹!海军装备研究院专家邱志明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在某近程反导舰炮武器系统基础上,大幅提高小口径舰炮的射速,达到以快制快的效果。这个思路一直是国内外火炮技术领域希望解决、但又鲜有人敢于尝试的难题。邱志明解决10余个技术难题,攻克3大关键技术,射速比国外同类装备提高近一倍,我国小口径火炮在提高射速技术方面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舰炮打导弹”。

  构建水下“千里眼”

  面对诡谲的水下战场,海军装备研究院专家群体构建出我国水下战场的“千里眼”;他们完成百余项科研项目,获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8项。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20世纪70年代预言:“作战模拟是现代战争的实验室”。刘清宇和凌青决定,“把战场搬到实验室去”。这要进行大量建模,仅海底结构,就需考虑山脉还是平原、泥底还是沙底。在没有经费保障的情况下,他们和战友一道,放弃休息时间,建立起数百个模型。仅仅一个逼真度检验,他们就“铆”在舰艇上,一个信息一个信息筛选,整整忙了两年。而今,他们研制的水声信息对抗模拟仿真系统,一举填补潜艇部队训练空白;一系列研究成果在海军得到广泛应用,取得重大军事经济效益。

  决胜无形战场

  2010年10月,时任海军装备研究院某所副所长的周建军,接到总部命令:进行某型信息化装备试验。面对强台风,他们在狂风恶浪中等待时机。地方参研单位的人一拨接一拨找试验技术总指挥周建军,要求返航。周建军下决心继续试验。在历时48天、航程近5000余海里的专项试验中,他们直面生死,连续作战,在恶劣环境中、在实战条件下,全面考核和检验了系统的性能及综合作战能力,出色完成任务。

  该院某型指挥信息平台论证研究创新团队忘不了这一辉煌时刻:2012年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全军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获特等奖。在某所所长叶锡庆带领下,他们历经一次又一次失败,穿越一个又一个技术屏障,从陆地到海上、从高山深洞到码头机场、从重大工程到小型观通站、从海军机关到基层舰连,实现信息贯通;各级指挥所与舰艇、潜艇、飞机、观通雷达等战斗平台完成无缝对接。

  挺进“第五维空间”

  海军装备研究院某所副所长汤仕平带领战友挺进人称“第五维空间”的电磁战场,让未来海战场上的“千里眼”、“顺风耳”各司其职,互不干扰。他们在完整检测和验证海军数种型号的舰艇电子设备基础上,建立舰船电磁兼容性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形成一批研究成果,并制订出我军第一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舰船电磁兼容标准规范”。

  汤仕平和战友从不同型号电磁兼容研究入手,把模拟仿真技术引入电磁兼容研究领域,研制出国内首套电磁兼容机动检测系统和电磁敏感度综合测试系统,从顶层设计上构筑大系统的电磁兼容体系,积极解决联合编队、联合作战电磁兼容所面临的新问题,有些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余华梁)
http://mil.gmw.cn/2013-04/08/content_7236484.htm

引领艨艟走深蓝——记海军装备研究院科研创新团队
2013-04-08 03:13:04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引领艨艟走深蓝

  ——记海军装备研究院科研创新团队

  在人民海军走向深蓝的进军中,海军装备研究院功不可没。他们破解一个个科研难题,涌现出汪玉、邱志明、马骋、刘清宇等领军人才,形成一批科研创新团队;而完成这一飞跃,仅仅用了30年。

  破解“生命课题”

  现代战争,“发现即意味着被摧毁”。未来海战中,舰船综合防护成为世界海军亟待解决的“生命课题”。

  海军装备研究院汪玉、庄亚平、王虹斌、李炜等分别开展抗爆抗冲击、舰船物理场隐身防护和消防损管3大领域研究,成功突破20余项关键技术,填补国内多项空白,建立了舰船雷达波、红外、可见光、噪声、磁场、电场等隐身防护和舰船抗爆抗冲击、舰船消防损管生命力保障技术体系。在汪玉推动下,3大领域整合形成舰船综合防护论证研究团队,有力推动舰船综合防护研究站上新起点。在没有任何资料借鉴的情况下,他们白手起家自主研制出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国产抗冲击设备,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该类系统的国家。

  实现“零”的突破

  在海军装备研究院某所所长屈也频带领下,科研创新团队相继完成多项国家和军队重大新型航空装备的研制与改装工程,解决了一批工程的重大技术难题,多型重大海军航空装备实现“零”的突破。

  海军航空装备与空军相比,有很多特殊要求,不可能完全照搬空军的航空装备;而国外的封锁控制,使得引进更不是长久之计。为此,屈也频和战友从装备论证的顶层设计着手,全面推进创新突破,积极探索保障流程、权衡指标和配置规模仿真的新方法,研制出综合保障分析与评估系统,为科学论证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手段。一些业内专家曾断定,完成某型机上设备研制是“天方夜谭”,屈也频不信这个邪。他带领团队向该项目发起冲锋,成功完成某些专家眼中“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让舰炮震撼世界

  2004年9月,英国《简氏海军武器系统年鉴》刊发两张图片,一段旁白引起世界关注:对掠海导弹的攻击,美国海军4次3中,中国海军8次8中!荣耀之中承载着该院舰载武器系统论证研究团队的智慧和汗水。

  以舰炮对抗导弹!海军装备研究院专家邱志明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在某近程反导舰炮武器系统基础上,大幅提高小口径舰炮的射速,达到以快制快的效果。这个思路一直是国内外火炮技术领域希望解决、但又鲜有人敢于尝试的难题。邱志明解决10余个技术难题,攻克3大关键技术,射速比国外同类装备提高近一倍,我国小口径火炮在提高射速技术方面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舰炮打导弹”。

  构建水下“千里眼”

  面对诡谲的水下战场,海军装备研究院专家群体构建出我国水下战场的“千里眼”;他们完成百余项科研项目,获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8项。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20世纪70年代预言:“作战模拟是现代战争的实验室”。刘清宇和凌青决定,“把战场搬到实验室去”。这要进行大量建模,仅海底结构,就需考虑山脉还是平原、泥底还是沙底。在没有经费保障的情况下,他们和战友一道,放弃休息时间,建立起数百个模型。仅仅一个逼真度检验,他们就“铆”在舰艇上,一个信息一个信息筛选,整整忙了两年。而今,他们研制的水声信息对抗模拟仿真系统,一举填补潜艇部队训练空白;一系列研究成果在海军得到广泛应用,取得重大军事经济效益。

  决胜无形战场

  2010年10月,时任海军装备研究院某所副所长的周建军,接到总部命令:进行某型信息化装备试验。面对强台风,他们在狂风恶浪中等待时机。地方参研单位的人一拨接一拨找试验技术总指挥周建军,要求返航。周建军下决心继续试验。在历时48天、航程近5000余海里的专项试验中,他们直面生死,连续作战,在恶劣环境中、在实战条件下,全面考核和检验了系统的性能及综合作战能力,出色完成任务。

  该院某型指挥信息平台论证研究创新团队忘不了这一辉煌时刻:2012年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全军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获特等奖。在某所所长叶锡庆带领下,他们历经一次又一次失败,穿越一个又一个技术屏障,从陆地到海上、从高山深洞到码头机场、从重大工程到小型观通站、从海军机关到基层舰连,实现信息贯通;各级指挥所与舰艇、潜艇、飞机、观通雷达等战斗平台完成无缝对接。

  挺进“第五维空间”

  海军装备研究院某所副所长汤仕平带领战友挺进人称“第五维空间”的电磁战场,让未来海战场上的“千里眼”、“顺风耳”各司其职,互不干扰。他们在完整检测和验证海军数种型号的舰艇电子设备基础上,建立舰船电磁兼容性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形成一批研究成果,并制订出我军第一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舰船电磁兼容标准规范”。

  汤仕平和战友从不同型号电磁兼容研究入手,把模拟仿真技术引入电磁兼容研究领域,研制出国内首套电磁兼容机动检测系统和电磁敏感度综合测试系统,从顶层设计上构筑大系统的电磁兼容体系,积极解决联合编队、联合作战电磁兼容所面临的新问题,有些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余华梁)
信息很丰富——汪玉、邱志明、马骋、刘清宇、庄亚平、王虹斌、李炜,所长屈也频,所长叶锡庆,副所长周建军,副所长汤仕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