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外星文明接触事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06:50:44
异常信号

对于这次碰巧撞上的秘密会议,在伯奈尔看来,她完全应该被邀请参加的。她有很好的理由说明这一点。

两年前(1965年),伯奈尔从苏格兰格拉斯哥大学物理学专业毕业,随后来到剑桥大学,在休伊什门下攻读博士学位。她首先花了两年时间,与休伊什和赖尔一起,建造了一架便宜又好用的射电天文望远镜。

这是一种结构简单的射电望远镜,使用偶极天线,主要用于接收来自宇宙空间的长波。建成时,整个望远镜分布在四英亩(两公顷)的土地上,由2000个偶极天线构成。远看过去,就像是一排造型有点奇怪的木头电线杆,电线杆上的线都汇集到位于中央的一个实验室里。

那个时候,天文学家刚刚发现了一种叫做“类星体”的天体。它们距离地球非常遥远,能够发出明亮的射电波段的辐射。这类新天体有很多未知的特性,休伊什等人想要用它们的望远镜观测类星体,以及其他致密射电源。

为此,他们开发了一种当时比较新颖的技术——行星际闪烁(IPS)。恒星的光线穿过地球大气层时会向不同方向发生弯曲,造成人们看到星星在眨眼。与此相似,休伊什和他的研究生意外地发现,某些射电源在通过太阳风(太阳发出的带电粒子流)时也会发生闪烁,其中就包括尺度很小的类星体。起初,休伊什用这种技术测定太阳风的速度,后来他发展了这项技术,来测定射电源的大小。

1967年7月,望远镜投入使用。当时用计算机做数据处理还没有成为主流,而且考虑到有些数据可能需要人脑才能发现其特别之处,休伊什等人就使用了图表记录器,把观测数据打在纸上,然后由人工去处理。作为休伊什的研究生,伯奈尔每天晚上都要处理将近两米半长得像心电图一样的数据。

刚刚过了一个多月,到8月6日,伯奈尔就在图表记录器打出的曲线中发现不同寻常的东西。她注意到曲线中出现了她称为“颈背”(scruff)的图案。这种图案看起来既不像是来自闪烁源,也不像是来自地球上的人造无线电源的干扰。星光没有穿过密集的太阳风,却表现出太多的闪烁。它像是来自某种前所未知的东西。

到了8月底,她决定把这件事告诉休伊什。她跟休伊什说发现了“一些稀奇东西”。休伊什看到数据的第一反应是,这些闪烁一定是人造物体发出的。“在当时的情境之下,这是一种十分合乎情理的反应,但是由于我自己深深的无知,我没看出来为什么它们不可能是来自星体的。”伯奈尔在几年之后回忆说。

真相大白

1967年12月21日下午的讨论无果而终,参与完讨论的伯奈尔心情郁闷。她回家吃了点晚饭就又来到实验室。她在那里分析数据到很晚。就在实验室快要关门的时候,她在一片不同的天区上发现新的“颈背”图案。她赶忙翻阅更早的记录,结果发现这个新的“颈背”图案之前就偶尔会出现。

第二天清晨,在寒冷的空气里,她又来到实验室,继续观测新发现的目标。最终,她得到了第二颗会发射脉冲的天体——这一次,脉冲的间隔是1.2秒。她把这份记录放在休伊什的办公桌上,就去过圣诞了。这时她心情好了很多。

你很难相信有两个不同的外星文明以相同的频率、在相同的时间向地球发射信号,不是吗?压抑在伯奈尔心头的问题一下子就不存在了,不管那信号是什么,它们现在看起来不可能是外星人发出的。

到了1月份,休伊什的多普勒频移结果也做出来了,数据显示信号源并没有绕恒星运转。“这让我松了口气,因为如果那是外星文明的话,就不是简单的物理学问题了。”休伊什后来说。他也曾说过,他的物理学启蒙老师成功地让他觉得物理学是很简单的东西。

休伊什1975年在发表诺贝尔奖获奖报告时说,1967年12月的那几个星期是他人生中最激动人心的一段时间。

他和赖尔因为改进射电望远镜和发现脉冲星而获得197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伯奈尔没有在获奖名单中。她在2010年BBC的电视纪录片中表示,当年休伊什一度对她的发现很轻蔑,是她自己在坚持之下才最终发现了脉冲星。

伯奈尔观测到的“小绿人星”实际上是一种快速旋转的中子星,它们体积很小,密度极高,会发出射电波束。伯奈尔接收到信号完全是自然来源的,与外星人无关,但她和团队中的人在几个星期的时间里经历了发现外星文明的心理和决策的真实过程。
http://www.infzm.com/content/89065

异常信号

对于这次碰巧撞上的秘密会议,在伯奈尔看来,她完全应该被邀请参加的。她有很好的理由说明这一点。

两年前(1965年),伯奈尔从苏格兰格拉斯哥大学物理学专业毕业,随后来到剑桥大学,在休伊什门下攻读博士学位。她首先花了两年时间,与休伊什和赖尔一起,建造了一架便宜又好用的射电天文望远镜。

这是一种结构简单的射电望远镜,使用偶极天线,主要用于接收来自宇宙空间的长波。建成时,整个望远镜分布在四英亩(两公顷)的土地上,由2000个偶极天线构成。远看过去,就像是一排造型有点奇怪的木头电线杆,电线杆上的线都汇集到位于中央的一个实验室里。

那个时候,天文学家刚刚发现了一种叫做“类星体”的天体。它们距离地球非常遥远,能够发出明亮的射电波段的辐射。这类新天体有很多未知的特性,休伊什等人想要用它们的望远镜观测类星体,以及其他致密射电源。

为此,他们开发了一种当时比较新颖的技术——行星际闪烁(IPS)。恒星的光线穿过地球大气层时会向不同方向发生弯曲,造成人们看到星星在眨眼。与此相似,休伊什和他的研究生意外地发现,某些射电源在通过太阳风(太阳发出的带电粒子流)时也会发生闪烁,其中就包括尺度很小的类星体。起初,休伊什用这种技术测定太阳风的速度,后来他发展了这项技术,来测定射电源的大小。

1967年7月,望远镜投入使用。当时用计算机做数据处理还没有成为主流,而且考虑到有些数据可能需要人脑才能发现其特别之处,休伊什等人就使用了图表记录器,把观测数据打在纸上,然后由人工去处理。作为休伊什的研究生,伯奈尔每天晚上都要处理将近两米半长得像心电图一样的数据。

刚刚过了一个多月,到8月6日,伯奈尔就在图表记录器打出的曲线中发现不同寻常的东西。她注意到曲线中出现了她称为“颈背”(scruff)的图案。这种图案看起来既不像是来自闪烁源,也不像是来自地球上的人造无线电源的干扰。星光没有穿过密集的太阳风,却表现出太多的闪烁。它像是来自某种前所未知的东西。

到了8月底,她决定把这件事告诉休伊什。她跟休伊什说发现了“一些稀奇东西”。休伊什看到数据的第一反应是,这些闪烁一定是人造物体发出的。“在当时的情境之下,这是一种十分合乎情理的反应,但是由于我自己深深的无知,我没看出来为什么它们不可能是来自星体的。”伯奈尔在几年之后回忆说。

真相大白

1967年12月21日下午的讨论无果而终,参与完讨论的伯奈尔心情郁闷。她回家吃了点晚饭就又来到实验室。她在那里分析数据到很晚。就在实验室快要关门的时候,她在一片不同的天区上发现新的“颈背”图案。她赶忙翻阅更早的记录,结果发现这个新的“颈背”图案之前就偶尔会出现。

第二天清晨,在寒冷的空气里,她又来到实验室,继续观测新发现的目标。最终,她得到了第二颗会发射脉冲的天体——这一次,脉冲的间隔是1.2秒。她把这份记录放在休伊什的办公桌上,就去过圣诞了。这时她心情好了很多。

你很难相信有两个不同的外星文明以相同的频率、在相同的时间向地球发射信号,不是吗?压抑在伯奈尔心头的问题一下子就不存在了,不管那信号是什么,它们现在看起来不可能是外星人发出的。

到了1月份,休伊什的多普勒频移结果也做出来了,数据显示信号源并没有绕恒星运转。“这让我松了口气,因为如果那是外星文明的话,就不是简单的物理学问题了。”休伊什后来说。他也曾说过,他的物理学启蒙老师成功地让他觉得物理学是很简单的东西。

休伊什1975年在发表诺贝尔奖获奖报告时说,1967年12月的那几个星期是他人生中最激动人心的一段时间。

他和赖尔因为改进射电望远镜和发现脉冲星而获得197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伯奈尔没有在获奖名单中。她在2010年BBC的电视纪录片中表示,当年休伊什一度对她的发现很轻蔑,是她自己在坚持之下才最终发现了脉冲星。

伯奈尔观测到的“小绿人星”实际上是一种快速旋转的中子星,它们体积很小,密度极高,会发出射电波束。伯奈尔接收到信号完全是自然来源的,与外星人无关,但她和团队中的人在几个星期的时间里经历了发现外星文明的心理和决策的真实过程。
http://www.infzm.com/content/89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