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深度 “蛟龙”年内再探海 或有女性深潜员参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07:08:54
中国深度


(2013-03-07)  编辑发布:中国船舶在线  


  【摘要】“蛟龙”年内再探海 或有女性深潜员参与





刘峰:“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级海试现场总指挥

    我国12000米钻机关键部件全部实现国产化,成为叩问“地宫”的尖兵利器
    “深部探测”将实现我国矿集区3千米深度“透明化”
    我国地下的全貌图将得以绘制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下潜至深海7062米,创下世界深潜新纪录
    各种深海技术装备将陆续投入应用
    改变了特深井钻探装备依赖国外的局面

    “蛟龙”探海,创世界同类型载人深潜器新纪录;中国“深部探测专项”,挺近地心给地球做B超;叩问“地宫”,12000米钻机成尖兵利器……上天不易,入地更难,在过去十年,中国深度一次次被刷新,数字的背后,是从无到有的突破,从关键部件依赖进口到大部分或全部实现国产化后的扬眉吐气。

    深潜7062米 漫游洋底
    2012年7月16日,历经日夜兼程的长途跋涉,搭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向阳红09”船在鼓乐声中缓缓驶入青岛奥帆中心码头,创下作业型深潜器7062米世界新纪录的海试团队受到了祖国人民的热烈欢迎。
    订立7000米这一目标,还是十年前的事。
    7000米级海试现场总指挥刘峰清楚地记得,那是2001年12月1日的一个雪天,堵车,车里的他却掩饰不住地兴奋,他刚应聘成为863计划“7000米载人潜水器”项目总体技术专家组组长、项目负责人。
    2001年,中国大洋协会签约,在东太平洋海域获得了7.5万平方公里、拥有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开采权的多金属结核矿区。
    技术上,中国的6000米级无缆水下机器人CR-1在1995年试验成功。机器人深潜与载人深潜的关系,就好比卫星与飞船的关系,CR-1的成功暗示着载人深潜很有希望实现。
    2001年年底,各方专家编写完成了论证报告;半年后,科技部批准立项。
    在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的组织下,中船重工702所、701所、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中科院声学所等单位分工协作,一场深海技术领域的攻坚战拉开帷幕。
    立项之初,我国研制过的最深载人潜水器只有600米。一步跨到7000米,是前所未有的大胆目标。
    按照国际通常做法,应该先搞一个2000–3000米级的中间产品,再搞更大深度的。但这样周期长,成本高。
    当时团队所有成员对大深度载人潜水器的了解仅限于照片,没见过实物。“我们整个研制团队没有一个人看到过真正的载人潜水器里边是怎么装的,到底包含哪些功能,哪些部件。”“蛟龙”号第一副总设计师崔维成说。
    但没有困难能难倒我国科研人员。几年过去,一个个难题都被攻克了。2007年9月1日,对于载人潜水器项目组而言意义非凡,曾经无数次在图纸上、脑海里、梦里见到的潜水器,终于完成了总装“出炉”了。
    2009年,蛟龙终于“走”出实验室,带着几代海洋人的梦出航。
    2012年进行的7000米级海试经历的一波三折是四年海试的缩影。
    “反复试验是为了把问题逼出来,不让它潜伏。”7000米级海试临时党委书记刘心成说,“这种严谨求实的作风是载人深潜精神的‘魂’。”
    2012年6月24日,通过水声通信系统,在马里亚纳海沟的7020米深度,叶聪代表同行的杨波、刘开周两名试航员,清晰地向外层空间送出来自海洋深处的声音。
    从下潜几十米到6000米,美、法、日、俄四国差不多花了50年。这50年间,中国完全缺席。而“蛟龙”号则用10年时间,赶超了世界强国。

    透视3000米 “B超”地球
    目前人类对火山喷发的短期形变只能进行有限观测,但“深部探测专项”负责人、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董树文告诉记者,随着2008年我国“挺进地心第一步”–– 中国“深部探测专项”的实施,未来人们有望在一个透明三维地球模拟器里,真切感受火山的正常“呼吸”、喷发前的“胀气”。
    “深部探测类似给地球做‘B超’。”董树文说,如果将地球比喻为一个鸡蛋,目前人类对地球的了解尚停留在蛋壳层面,直接钻探深度只有地下12千米,而整个地球的半径就有6000多千米。
    与此同时,迄今为止人类对深部的“蛋白”地幔和“蛋黄”地核的结构、组成、过程、状态的了解,几乎全部来自地震所产生的信息,以及借助电磁波场、重力场和地磁场等进行的间接研究。
    国际上,美国和苏联在20世纪60年代就启动了自己的地壳探测计划。21世纪初,澳大利亚提出了“玻璃地球”计划,要使地下1000米变得“透明”。
    地球深部探测需要巨额资金支持,长期以来,我国的地球深部探测计划不得不被暂时搁置。随着资源能源缺口日益凸显、地质灾害频发,地球科学研究亟待跟进。
    “资源能源缺口是立项的第一出发点。”董树文说。该专项包含大陆科学钻探选址与钻探实验、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测、大地电磁探测、地壳全元素探测等9个实验项目,集合了12位院士、200多名研究员以及上千名科研人员,希望深层次摸清中国人脚下的每一寸土地:从中国地形三个台阶形成的原因,到地震灾害发生的原因,一直到油气蕴藏、矿产分布。
    地下空间,看不见,摸不着,用什么办法去研究呢?
    “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往深部钻探。”深部钻探实验项目负责人杨经绥说。
    深部钻探就是通过钻孔获取地下的新鲜物质,它能够为研究矿藏、油气成因提供最有效、最直观的地球内部信息,在研究地震和火山喷发方面,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此深部钻探也被称为“超级钻”。
    目前,作为“深部探测专项”的实验之一,我国在海拔4400米的喜马拉雅山罗布莎地区、山东莱阳、云南腾冲等地开展钻探项目。
    与“超级钻”同步进行的是在西藏阿里的另一个实验项目––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测。这种探测是采用人工地下“放炮”来模拟“地震波”,通过追踪岩石圈和断层对“震波”的反射信号,就能探明数十公里地下的结构,相当于给地球深层做一个“CT”。有了这个“CT”,一张我国地下的全貌图便得以绘制。“超级钻”和地球“CT”加上其他实验项目,将实现我国矿集区3000米深度“透明化”。

    入地12000米 探囊取油
    作为一个外行,在接触12000米钻机时,可能首先会有疑问:12000米钻机造价太高,过去没有它,中国的石油工业也走过这么多年,有必要研制12000米钻机吗?
    但我国油田矿场机械资深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顾心怿力挺:“中国太需要12000米钻机了!”
    国家863计划“万米深井钻探装备”(12000米钻机)项目负责人、宝石机械总工王进全告诉记者,随着油越找越难,井越打越深,特深井钻机研发制造成为各国在钻井装备领域竞争的重点方向之一,“钻井装备发展水平决定着钻井工艺先进程度,特深井钻井装备的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钻井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2006年,科技部将该项目列为国家863计划资源环境领域“先进钻井技术与装备”重大项目的一个课题。
    从钻机的总体设计到关键技术研发、核心部件的研制都必须自力更生,这是12000米钻机研制项目立项之初,王进全和他的团队定下的誓言,因为他们曾在9000米钻机研制中遭遇国外技术封锁的“切肤之痛”。
    作为我国第一台9000米钻机的主设计者,贾秉彦没想到的是,居然连一张万米钻机的照片都没有找到。12000米钻机的井架、大钩、转盘等部件,比以前的钻机大了许多,量变引起质变,部件的工作原理、设计思路都得从头开始。如果把千米钻机比作是普通载客飞机,那万米钻机就是航天飞机,这两者有着质的区别。
    通过大量计算和分析,走访油田与钻机用户沟通,反复讨论、试验,贾秉彦和他的团队开始确定12000米钻机的主要技术参数、各部分的配套方案、传动系统整体设计,前后完成了6套钻机总体技术方案的设计。
    2006年,在首个用户中国石化组织的12000米钻机全球招投标会议上,在和两位分别来自美国和欧洲的强大竞争对手的比拼中,宝石机械以综合总分第一的优势中标。
    王进全告诉记者,和外国公司提交的方案相比,采用先进的交流变频电驱动和一体化仪表技术是宝石自主设计的12000米钻机的一大亮点。采用交流变频驱动,简化了机械传动部件,提高了传动效率;能够实现无级调速控制,提高钻机的运行效率;功率因数较高,节能降耗作用十分明显;和直流驱动相比较,具有更高的作业安全性;最重要的是保证钻机能够实现智能化和自动化的控制和操作。
    钻机的八大件包括结构件、钻井泵、绞车、天车、游车、大钩、水龙头、转盘。“相比起9000米钻机部分关键部件依赖进口,12000米钻机的关键部件全部实现了国产化。”王进全终于兑现了当年的诺言。

    ■创新驱动
    “蛟龙”号推动各种深海装备陆续投入应用
    “蛟龙”号从研制到完成海试经历了十个年头,但深海载人潜水器的梦想却经历了两代人,“蛟龙”号副总设计师胡震说,“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的完成仅仅是一个开始,意味着开发和探索深海的第一步刚刚迈出。
    国家863计划专家组成员、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研究员张艾群认为,通过海试认识了深海,了解了深海,为今后其他深海装备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储备,这是很重要的成果。在研制过程中,安排了不少的技术攻关项目,解决国外“卡脖子”的问题。
    如今“蛟龙”号的示范、带动作用已得到了体现。
    从“九五”起,我国开始设立海洋技术领域,但很少涉及大装备技术。在“蛟龙”号影响力还没那么大时,一个五年计划只支持某一种深海装备研发,但如今深海潜水器技术与装备已列入国家863计划“十二五”重大项目,已经支持了包括ROV(遥控潜水器)、AUV(自主潜水器)、深海钻机、水下滑翔机等大型深海装备研发,从点到线,未来还将实现谱系化。
    “没有‘蛟龙’号的影响和显示度,国家在这方面投入不可能大幅度增长。”张艾群说。
    胡震说,各种深海技术装备陆续投入到应用,这才是“蛟龙”号的真正意义所在。

    地球“CT”绘制地下全图增强灾害预报能力
    中国“深部探测专项”并非与人们的生活毫无关联。杨经绥举了个例子––“就拿不锈钢锅需要的铬铁涂层来说吧,国内80%以上的铬铁矿消费需要依靠进口,而通过‘深部探测专项’目前已经在西藏罗布莎矿集区发现铬铁矿内原位金刚石,这为今后在西藏发现更大型的铬铁矿床提供了科学依据。”
    此外,在矿产勘探方面,“深部探测专项”还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首次实现了大型矿集区三维透明化,使矿集区地下3000米甚至5000米变得“透明”。
    除此以外,地球“CT”在野外采集了2160公里的深地震反射剖面,相当于我国之前60年累计完成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总长度(约4500公里)的48%,由此绘制的地下全貌图将增强我国预测预报地震等地质灾害的能力,为防灾减灾提供数据和理论支撑。
    “这些只是‘深部探测专项’的一部分成果,随着‘深部探测专项’的开展,对于中国地下空间的探索,正在逐步深入。”董树文指出,“深部探测专项”意味着我国加入探索地球内部的行列。

    万米深井钻机勘探超深地层油气
    2007年11月,宝石机械自主研制的我国第一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2000米特深井钻机通过了由中石油和中石化用户共同组织的出厂验收工作。验收委员会对该钻机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该钻机在多项技术上有重大创新,是全球第一台陆地用12000米特深井交流变频电驱动钻机。
    国家863计划陆上资源与环境领域重大项目“先进钻井技术与装备”总体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苏义脑评价,12000米特深井钻探装备的成功研制,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拥有万米级钻探装备的国家。该项目技术水平居于世界前列,大大提升了我国石油钻井装备的整体研发和综合配套能力,同时也为我国陆上、海洋超深地层的油气勘探提供了强有力的装备保障和技术支持。
    2008年4月,宝石机械研制的首台12000米钻机在四川德阳孝泉镇“川科一井”开钻,历经一年半,完成了该井的钻探任务,钻深7566米。该钻机经历了冬季、夏季自然环境与复杂地质条件和“5·12”汶川大地震的考验,所有设备运转正常,完成了《工业性试验大纲》所规定的全部试验与测试项目。
    2010年7月,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办公室在成都组织召开了“万米深井钻探装备”课题验收会,验收专家组一致通过了课题的验收。至此,12000米钻机项目圆满地完成了研制任务。

    ■专家展望
    “蛟龙”年内再探海 或有女性深潜员参与
    “蛟龙”号海试结束后,有关它的应用备受关注。
    1月22日,新当选为山东省人大代表的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主任、“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级海试现场总指挥刘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蛟龙”号年内将先后赴南海及北太平洋开展科学研究。
    在提到“蛟龙”号今年的新任务时,刘峰说,深海中心今年业务化运营的主要任务就是开展“蛟龙”号实验性应用。预计今年6月,“蛟龙”号将执行大洋综合科学考察第31航次任务,赴南海执行南海深部科学计划,为科学家研究南海的形成、发展和未来趋势提供技术支撑。
    “蛟龙”号7月还将前往太平洋区域,先在东北太平洋我国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进行小区域研究,然后到另一块富钴结壳资源区进行研究。整个航次将历时100余天,预计9月底返回青岛。
    “在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蛟龙’号将进行水文、地质、环境、生物等全方位的调查,我们调查的只是合同区中的一小块区域,那里也将会是我国今后的试采区。”刘峰表示,目前国际上尚无国家进行深海资源开采,我国对深海资源的利用,也将经历一个长期勘探、研究的过程。
    据悉,目前深海中心仅有2名自主选拔培养的专业潜航员,今年将展开第二批潜航员招募工作。据刘峰介绍,此次深海中心将招募6位新人,其中包括2名女性,“培训方案已经完成,涵盖招聘的步骤、时间进度等相关方面,目前正在等待上级部门的批准。”刘峰说。
    刘峰还透露,国家深海基地将于今年5月开工建设,预计2014年底交付使用。届时,基地码头、深海装备维护维修车间、大型试验水池、科研办公楼、潜航员培训设施以及生活区等都将投入使用。此外,深海中心还将在原有码头设计基础上进行优化,在不增加岸线的条件下,新增3个泊位,使得深海基地码头泊位增加至5个。
    除此以外,2012年5月底,正在研制的中国深海空间工作站系统也首次向公众展示。这种深海空间站形状像一艘小潜艇,可以让12人的团队在1500米以下的深海待上至少十几天。
    中船重工702所副所长颜开表示,与“蛟龙”号相比,深海空间站的身躯可能重达几百吨至几千吨。“与用水面船控制潜水器进行水下作业相比,利用深海空间站进行水下作业,可避免海面上狂风恶浪的影响。”


来源:科技日报



http://www.shipol.com.cn/xw/zonghexx/254702.htm
中国深度


(2013-03-07)  编辑发布:中国船舶在线  


  【摘要】“蛟龙”年内再探海 或有女性深潜员参与





刘峰:“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级海试现场总指挥

    我国12000米钻机关键部件全部实现国产化,成为叩问“地宫”的尖兵利器
    “深部探测”将实现我国矿集区3千米深度“透明化”
    我国地下的全貌图将得以绘制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下潜至深海7062米,创下世界深潜新纪录
    各种深海技术装备将陆续投入应用
    改变了特深井钻探装备依赖国外的局面

    “蛟龙”探海,创世界同类型载人深潜器新纪录;中国“深部探测专项”,挺近地心给地球做B超;叩问“地宫”,12000米钻机成尖兵利器……上天不易,入地更难,在过去十年,中国深度一次次被刷新,数字的背后,是从无到有的突破,从关键部件依赖进口到大部分或全部实现国产化后的扬眉吐气。

    深潜7062米 漫游洋底
    2012年7月16日,历经日夜兼程的长途跋涉,搭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向阳红09”船在鼓乐声中缓缓驶入青岛奥帆中心码头,创下作业型深潜器7062米世界新纪录的海试团队受到了祖国人民的热烈欢迎。
    订立7000米这一目标,还是十年前的事。
    7000米级海试现场总指挥刘峰清楚地记得,那是2001年12月1日的一个雪天,堵车,车里的他却掩饰不住地兴奋,他刚应聘成为863计划“7000米载人潜水器”项目总体技术专家组组长、项目负责人。
    2001年,中国大洋协会签约,在东太平洋海域获得了7.5万平方公里、拥有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开采权的多金属结核矿区。
    技术上,中国的6000米级无缆水下机器人CR-1在1995年试验成功。机器人深潜与载人深潜的关系,就好比卫星与飞船的关系,CR-1的成功暗示着载人深潜很有希望实现。
    2001年年底,各方专家编写完成了论证报告;半年后,科技部批准立项。
    在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的组织下,中船重工702所、701所、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中科院声学所等单位分工协作,一场深海技术领域的攻坚战拉开帷幕。
    立项之初,我国研制过的最深载人潜水器只有600米。一步跨到7000米,是前所未有的大胆目标。
    按照国际通常做法,应该先搞一个2000–3000米级的中间产品,再搞更大深度的。但这样周期长,成本高。
    当时团队所有成员对大深度载人潜水器的了解仅限于照片,没见过实物。“我们整个研制团队没有一个人看到过真正的载人潜水器里边是怎么装的,到底包含哪些功能,哪些部件。”“蛟龙”号第一副总设计师崔维成说。
    但没有困难能难倒我国科研人员。几年过去,一个个难题都被攻克了。2007年9月1日,对于载人潜水器项目组而言意义非凡,曾经无数次在图纸上、脑海里、梦里见到的潜水器,终于完成了总装“出炉”了。
    2009年,蛟龙终于“走”出实验室,带着几代海洋人的梦出航。
    2012年进行的7000米级海试经历的一波三折是四年海试的缩影。
    “反复试验是为了把问题逼出来,不让它潜伏。”7000米级海试临时党委书记刘心成说,“这种严谨求实的作风是载人深潜精神的‘魂’。”
    2012年6月24日,通过水声通信系统,在马里亚纳海沟的7020米深度,叶聪代表同行的杨波、刘开周两名试航员,清晰地向外层空间送出来自海洋深处的声音。
    从下潜几十米到6000米,美、法、日、俄四国差不多花了50年。这50年间,中国完全缺席。而“蛟龙”号则用10年时间,赶超了世界强国。

    透视3000米 “B超”地球
    目前人类对火山喷发的短期形变只能进行有限观测,但“深部探测专项”负责人、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董树文告诉记者,随着2008年我国“挺进地心第一步”–– 中国“深部探测专项”的实施,未来人们有望在一个透明三维地球模拟器里,真切感受火山的正常“呼吸”、喷发前的“胀气”。
    “深部探测类似给地球做‘B超’。”董树文说,如果将地球比喻为一个鸡蛋,目前人类对地球的了解尚停留在蛋壳层面,直接钻探深度只有地下12千米,而整个地球的半径就有6000多千米。
    与此同时,迄今为止人类对深部的“蛋白”地幔和“蛋黄”地核的结构、组成、过程、状态的了解,几乎全部来自地震所产生的信息,以及借助电磁波场、重力场和地磁场等进行的间接研究。
    国际上,美国和苏联在20世纪60年代就启动了自己的地壳探测计划。21世纪初,澳大利亚提出了“玻璃地球”计划,要使地下1000米变得“透明”。
    地球深部探测需要巨额资金支持,长期以来,我国的地球深部探测计划不得不被暂时搁置。随着资源能源缺口日益凸显、地质灾害频发,地球科学研究亟待跟进。
    “资源能源缺口是立项的第一出发点。”董树文说。该专项包含大陆科学钻探选址与钻探实验、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测、大地电磁探测、地壳全元素探测等9个实验项目,集合了12位院士、200多名研究员以及上千名科研人员,希望深层次摸清中国人脚下的每一寸土地:从中国地形三个台阶形成的原因,到地震灾害发生的原因,一直到油气蕴藏、矿产分布。
    地下空间,看不见,摸不着,用什么办法去研究呢?
    “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往深部钻探。”深部钻探实验项目负责人杨经绥说。
    深部钻探就是通过钻孔获取地下的新鲜物质,它能够为研究矿藏、油气成因提供最有效、最直观的地球内部信息,在研究地震和火山喷发方面,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此深部钻探也被称为“超级钻”。
    目前,作为“深部探测专项”的实验之一,我国在海拔4400米的喜马拉雅山罗布莎地区、山东莱阳、云南腾冲等地开展钻探项目。
    与“超级钻”同步进行的是在西藏阿里的另一个实验项目––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测。这种探测是采用人工地下“放炮”来模拟“地震波”,通过追踪岩石圈和断层对“震波”的反射信号,就能探明数十公里地下的结构,相当于给地球深层做一个“CT”。有了这个“CT”,一张我国地下的全貌图便得以绘制。“超级钻”和地球“CT”加上其他实验项目,将实现我国矿集区3000米深度“透明化”。

    入地12000米 探囊取油
    作为一个外行,在接触12000米钻机时,可能首先会有疑问:12000米钻机造价太高,过去没有它,中国的石油工业也走过这么多年,有必要研制12000米钻机吗?
    但我国油田矿场机械资深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顾心怿力挺:“中国太需要12000米钻机了!”
    国家863计划“万米深井钻探装备”(12000米钻机)项目负责人、宝石机械总工王进全告诉记者,随着油越找越难,井越打越深,特深井钻机研发制造成为各国在钻井装备领域竞争的重点方向之一,“钻井装备发展水平决定着钻井工艺先进程度,特深井钻井装备的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钻井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2006年,科技部将该项目列为国家863计划资源环境领域“先进钻井技术与装备”重大项目的一个课题。
    从钻机的总体设计到关键技术研发、核心部件的研制都必须自力更生,这是12000米钻机研制项目立项之初,王进全和他的团队定下的誓言,因为他们曾在9000米钻机研制中遭遇国外技术封锁的“切肤之痛”。
    作为我国第一台9000米钻机的主设计者,贾秉彦没想到的是,居然连一张万米钻机的照片都没有找到。12000米钻机的井架、大钩、转盘等部件,比以前的钻机大了许多,量变引起质变,部件的工作原理、设计思路都得从头开始。如果把千米钻机比作是普通载客飞机,那万米钻机就是航天飞机,这两者有着质的区别。
    通过大量计算和分析,走访油田与钻机用户沟通,反复讨论、试验,贾秉彦和他的团队开始确定12000米钻机的主要技术参数、各部分的配套方案、传动系统整体设计,前后完成了6套钻机总体技术方案的设计。
    2006年,在首个用户中国石化组织的12000米钻机全球招投标会议上,在和两位分别来自美国和欧洲的强大竞争对手的比拼中,宝石机械以综合总分第一的优势中标。
    王进全告诉记者,和外国公司提交的方案相比,采用先进的交流变频电驱动和一体化仪表技术是宝石自主设计的12000米钻机的一大亮点。采用交流变频驱动,简化了机械传动部件,提高了传动效率;能够实现无级调速控制,提高钻机的运行效率;功率因数较高,节能降耗作用十分明显;和直流驱动相比较,具有更高的作业安全性;最重要的是保证钻机能够实现智能化和自动化的控制和操作。
    钻机的八大件包括结构件、钻井泵、绞车、天车、游车、大钩、水龙头、转盘。“相比起9000米钻机部分关键部件依赖进口,12000米钻机的关键部件全部实现了国产化。”王进全终于兑现了当年的诺言。

    ■创新驱动
    “蛟龙”号推动各种深海装备陆续投入应用
    “蛟龙”号从研制到完成海试经历了十个年头,但深海载人潜水器的梦想却经历了两代人,“蛟龙”号副总设计师胡震说,“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的完成仅仅是一个开始,意味着开发和探索深海的第一步刚刚迈出。
    国家863计划专家组成员、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研究员张艾群认为,通过海试认识了深海,了解了深海,为今后其他深海装备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储备,这是很重要的成果。在研制过程中,安排了不少的技术攻关项目,解决国外“卡脖子”的问题。
    如今“蛟龙”号的示范、带动作用已得到了体现。
    从“九五”起,我国开始设立海洋技术领域,但很少涉及大装备技术。在“蛟龙”号影响力还没那么大时,一个五年计划只支持某一种深海装备研发,但如今深海潜水器技术与装备已列入国家863计划“十二五”重大项目,已经支持了包括ROV(遥控潜水器)、AUV(自主潜水器)、深海钻机、水下滑翔机等大型深海装备研发,从点到线,未来还将实现谱系化。
    “没有‘蛟龙’号的影响和显示度,国家在这方面投入不可能大幅度增长。”张艾群说。
    胡震说,各种深海技术装备陆续投入到应用,这才是“蛟龙”号的真正意义所在。

    地球“CT”绘制地下全图增强灾害预报能力
    中国“深部探测专项”并非与人们的生活毫无关联。杨经绥举了个例子––“就拿不锈钢锅需要的铬铁涂层来说吧,国内80%以上的铬铁矿消费需要依靠进口,而通过‘深部探测专项’目前已经在西藏罗布莎矿集区发现铬铁矿内原位金刚石,这为今后在西藏发现更大型的铬铁矿床提供了科学依据。”
    此外,在矿产勘探方面,“深部探测专项”还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首次实现了大型矿集区三维透明化,使矿集区地下3000米甚至5000米变得“透明”。
    除此以外,地球“CT”在野外采集了2160公里的深地震反射剖面,相当于我国之前60年累计完成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总长度(约4500公里)的48%,由此绘制的地下全貌图将增强我国预测预报地震等地质灾害的能力,为防灾减灾提供数据和理论支撑。
    “这些只是‘深部探测专项’的一部分成果,随着‘深部探测专项’的开展,对于中国地下空间的探索,正在逐步深入。”董树文指出,“深部探测专项”意味着我国加入探索地球内部的行列。

    万米深井钻机勘探超深地层油气
    2007年11月,宝石机械自主研制的我国第一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2000米特深井钻机通过了由中石油和中石化用户共同组织的出厂验收工作。验收委员会对该钻机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该钻机在多项技术上有重大创新,是全球第一台陆地用12000米特深井交流变频电驱动钻机。
    国家863计划陆上资源与环境领域重大项目“先进钻井技术与装备”总体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苏义脑评价,12000米特深井钻探装备的成功研制,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拥有万米级钻探装备的国家。该项目技术水平居于世界前列,大大提升了我国石油钻井装备的整体研发和综合配套能力,同时也为我国陆上、海洋超深地层的油气勘探提供了强有力的装备保障和技术支持。
    2008年4月,宝石机械研制的首台12000米钻机在四川德阳孝泉镇“川科一井”开钻,历经一年半,完成了该井的钻探任务,钻深7566米。该钻机经历了冬季、夏季自然环境与复杂地质条件和“5·12”汶川大地震的考验,所有设备运转正常,完成了《工业性试验大纲》所规定的全部试验与测试项目。
    2010年7月,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办公室在成都组织召开了“万米深井钻探装备”课题验收会,验收专家组一致通过了课题的验收。至此,12000米钻机项目圆满地完成了研制任务。

    ■专家展望
    “蛟龙”年内再探海 或有女性深潜员参与
    “蛟龙”号海试结束后,有关它的应用备受关注。
    1月22日,新当选为山东省人大代表的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主任、“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级海试现场总指挥刘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蛟龙”号年内将先后赴南海及北太平洋开展科学研究。
    在提到“蛟龙”号今年的新任务时,刘峰说,深海中心今年业务化运营的主要任务就是开展“蛟龙”号实验性应用。预计今年6月,“蛟龙”号将执行大洋综合科学考察第31航次任务,赴南海执行南海深部科学计划,为科学家研究南海的形成、发展和未来趋势提供技术支撑。
    “蛟龙”号7月还将前往太平洋区域,先在东北太平洋我国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进行小区域研究,然后到另一块富钴结壳资源区进行研究。整个航次将历时100余天,预计9月底返回青岛。
    “在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蛟龙’号将进行水文、地质、环境、生物等全方位的调查,我们调查的只是合同区中的一小块区域,那里也将会是我国今后的试采区。”刘峰表示,目前国际上尚无国家进行深海资源开采,我国对深海资源的利用,也将经历一个长期勘探、研究的过程。
    据悉,目前深海中心仅有2名自主选拔培养的专业潜航员,今年将展开第二批潜航员招募工作。据刘峰介绍,此次深海中心将招募6位新人,其中包括2名女性,“培训方案已经完成,涵盖招聘的步骤、时间进度等相关方面,目前正在等待上级部门的批准。”刘峰说。
    刘峰还透露,国家深海基地将于今年5月开工建设,预计2014年底交付使用。届时,基地码头、深海装备维护维修车间、大型试验水池、科研办公楼、潜航员培训设施以及生活区等都将投入使用。此外,深海中心还将在原有码头设计基础上进行优化,在不增加岸线的条件下,新增3个泊位,使得深海基地码头泊位增加至5个。
    除此以外,2012年5月底,正在研制的中国深海空间工作站系统也首次向公众展示。这种深海空间站形状像一艘小潜艇,可以让12人的团队在1500米以下的深海待上至少十几天。
    中船重工702所副所长颜开表示,与“蛟龙”号相比,深海空间站的身躯可能重达几百吨至几千吨。“与用水面船控制潜水器进行水下作业相比,利用深海空间站进行水下作业,可避免海面上狂风恶浪的影响。”


来源:科技日报



http://www.shipol.com.cn/xw/zonghexx/254702.htm
兔子家到哪里都带上女人,是不是为了以后殖民外星创造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