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日本名著 --《太平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3:48:01
<P>前言--梦断南北朝</P>
<P>镰仓末期到室町初期的一段是南北朝时代,日本同时有两个朝廷,两个天皇,即经常说的“天下二分,两统迭立”的时代。  

南北朝在现代的历史学术研究中是比较有争议的,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尊氏逆臣论”:很多人认为室町幕府的开创者足利尊氏是朝廷的“乱臣贼子”,是大逆不道的人。昭和九年是后醍醐天皇建武新政(1334年)的六百周年纪念日,一部分军人、历史学家就趁机摆出后醍醐和南朝各位忠臣的英烈事迹大肆表彰,以此宣传拥护天皇制度的思想。与此持相反意见的学者立刻提出指责,引起了激烈的辩论。第二个是“南北朝正统论”:所谓天无二日,地无二王,两统并立,其中肯定有一方是“正统”,另一方是“伪朝”;比如南朝正统论者就坚持说现在的天皇是夺取了南朝皇位的北朝子孙,但这个问题是比较严肃的政治问题,不是随便辩论一下就行的。明治时期的历史教育的教科书里就曾经把南北朝这章定名为《吉野的朝廷》(南朝),从而引发轩然大波,现在则统一称为《南北朝的时代》。  

梦断南北朝   

从元弘之变开始,就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首先是日野资朝和俊基两位朝臣献身,但他们却留下了不朽的辞世之句:“五蕴假成形,四大今归空,将首当白刃,截断一阵风。”(资朝)“古来一句,来死无生,万里云尽,长江水清”(俊基)。  

不久,正成顺应了时代,在千早举兵。紧接着义贞之攻陷镰仓,高氏之倒戈,再加上像菊池那样的豪族拼死的抗战,加速并最终灭亡了镰仓幕府。可怜北条一门,从赖朝举兵始,荣华百余年,最后只是证明了“盛者必衰”的道理。 但充满野心,也可以说是顺从了武士意愿的尊氏,利用中先代之乱,又谋杀护良亲王,最终将南朝方赶出京都。虽然楠木新田一度打回京都,但还是凑川一战,正成正季互刺报国。形势逐渐倒向北朝,北田显家败死和泉阿倍野,义贞败死越前藤岛,后醍醐驾崩,“南朝诸葛”胁屋义助病死伊予国府。这时好像胜负已分,但正行的出现和在藤井寺,天王寺两败细川显氏,山名时氏,赤松兄弟等诸多名将,再次燃起了南朝的希望。而正行与南朝的当权者亲房的不和,最终导致这位“优秀的年轻人”与弟正时在四条啜追寻了父辈们。  

高师直烧毁吉野行宫这一破坏文物之罪行最终受到了惩罚,和师泰被诛杀,害死这对兄弟的直义也没遭好报。被逼交出神器的南朝,又受到了楠木家族的眷顾。楠木正仪和北田显能将义诠赶出京都。而义贞的遗儿义宗义兴兄弟也一度打跑了尊氏,但在日后的金井原,入间川原却遭惨败。  

随着山名时氏,足利直冬,楠木正仪的反复无常,南北便开始了拉锯战。(山名也大概因为这样,才得到的“六分之一殿”的“美称”吧)但因为义满的出现,使南朝妄图再次辉煌的梦想落了空。楠木正胜数度举兵,新田义隆,胁屋义则的奥州后南朝,与之呼应的大内义弘,企图暗杀义教的楠木光正,还有菊池武朝,楠木正之,北田满雅,武田信长和小仓宫良泰亲王等等,均告失败,未能撼动业已强大的室町幕府。但他们却使北朝一直苦于征战,缩短了足利幕府的寿命,又把它推向了死亡。</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8 15:34:52编辑过]
<P>前言--梦断南北朝</P>
<P>镰仓末期到室町初期的一段是南北朝时代,日本同时有两个朝廷,两个天皇,即经常说的“天下二分,两统迭立”的时代。  

南北朝在现代的历史学术研究中是比较有争议的,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尊氏逆臣论”:很多人认为室町幕府的开创者足利尊氏是朝廷的“乱臣贼子”,是大逆不道的人。昭和九年是后醍醐天皇建武新政(1334年)的六百周年纪念日,一部分军人、历史学家就趁机摆出后醍醐和南朝各位忠臣的英烈事迹大肆表彰,以此宣传拥护天皇制度的思想。与此持相反意见的学者立刻提出指责,引起了激烈的辩论。第二个是“南北朝正统论”:所谓天无二日,地无二王,两统并立,其中肯定有一方是“正统”,另一方是“伪朝”;比如南朝正统论者就坚持说现在的天皇是夺取了南朝皇位的北朝子孙,但这个问题是比较严肃的政治问题,不是随便辩论一下就行的。明治时期的历史教育的教科书里就曾经把南北朝这章定名为《吉野的朝廷》(南朝),从而引发轩然大波,现在则统一称为《南北朝的时代》。  

梦断南北朝   

从元弘之变开始,就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首先是日野资朝和俊基两位朝臣献身,但他们却留下了不朽的辞世之句:“五蕴假成形,四大今归空,将首当白刃,截断一阵风。”(资朝)“古来一句,来死无生,万里云尽,长江水清”(俊基)。  

不久,正成顺应了时代,在千早举兵。紧接着义贞之攻陷镰仓,高氏之倒戈,再加上像菊池那样的豪族拼死的抗战,加速并最终灭亡了镰仓幕府。可怜北条一门,从赖朝举兵始,荣华百余年,最后只是证明了“盛者必衰”的道理。 但充满野心,也可以说是顺从了武士意愿的尊氏,利用中先代之乱,又谋杀护良亲王,最终将南朝方赶出京都。虽然楠木新田一度打回京都,但还是凑川一战,正成正季互刺报国。形势逐渐倒向北朝,北田显家败死和泉阿倍野,义贞败死越前藤岛,后醍醐驾崩,“南朝诸葛”胁屋义助病死伊予国府。这时好像胜负已分,但正行的出现和在藤井寺,天王寺两败细川显氏,山名时氏,赤松兄弟等诸多名将,再次燃起了南朝的希望。而正行与南朝的当权者亲房的不和,最终导致这位“优秀的年轻人”与弟正时在四条啜追寻了父辈们。  

高师直烧毁吉野行宫这一破坏文物之罪行最终受到了惩罚,和师泰被诛杀,害死这对兄弟的直义也没遭好报。被逼交出神器的南朝,又受到了楠木家族的眷顾。楠木正仪和北田显能将义诠赶出京都。而义贞的遗儿义宗义兴兄弟也一度打跑了尊氏,但在日后的金井原,入间川原却遭惨败。  

随着山名时氏,足利直冬,楠木正仪的反复无常,南北便开始了拉锯战。(山名也大概因为这样,才得到的“六分之一殿”的“美称”吧)但因为义满的出现,使南朝妄图再次辉煌的梦想落了空。楠木正胜数度举兵,新田义隆,胁屋义则的奥州后南朝,与之呼应的大内义弘,企图暗杀义教的楠木光正,还有菊池武朝,楠木正之,北田满雅,武田信长和小仓宫良泰亲王等等,均告失败,未能撼动业已强大的室町幕府。但他们却使北朝一直苦于征战,缩短了足利幕府的寿命,又把它推向了死亡。</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8 15:34:52编辑过]
<P>镰仓崩溃</P><P>镰仓幕府末期,北条政权日益腐败衰弱,内部争权夺势的斗争不断,又适缝两次的蒙古袭来,对大战后有功的武士不能进行封赏,使得幕府的威望大幅下降。各地的农民百姓也纷纷起来,结成党派反抗领主(俗称“恶党”)。
另外,幕府与皇室的矛盾也日益尖锐了。镰仓幕府设立初期,为了巩固武家政权、限制皇室而设立了“六波罗探题”,其作用就是为了监视朝廷的动静并对其进行干涉。象天皇继任的人选啦,取什么年号啦,镰仓幕府都得管。公元1259年,后嵯峨天皇排除长子后深草天皇,而让次子龟山天皇继任皇位,从而使两个天皇产生对立,即“持明院统”(后深草天皇)和“大觉寺统”(龟山天皇)。两个派别不断的为了皇位问题激烈斗争,而仍未觉悟自身危机的幕府则自以为是的在当中进行“调停”。不调还好,越调越乱,大觉寺统一方就认为幕府偏袒持明院一方,于是就开始暗中反对幕府。1318年,倒幕的主角登场了----大觉寺统的后醍醐天皇即位了!(附两统轮流即位顺位图)
后醍醐天皇不愧是勇于改革、具有武将精神的天皇。当政后立刻开始准备倒幕计划。正好,此时北条幕府执权的是非常昏庸的北条高时,他不问政治,日夜沉迷欲游宴、斗犬,被人们称作“狗将军”。这正是后醍醐等人的绝好机会。
可惜幕府的势力依旧广泛,耳目众多,讨幕计划败露了。天皇的两位心腹谋臣日野资朝、俊基勇敢的把罪责揽到自己身上,使后醍醐免于受难。这就是公元1324年(正中元年)的正中之变。不久,后醍醐天皇又开始了第二次计划,这回吸取了经验教训,暗中联络各地势力,对皇室和贵族庄园领土的武士和延历寺和兴福寺的僧兵势力进行活动。可是1331年,由于重臣吉田定房向六波罗探题告密,计划再次失败。这下幕府不再放过后醍醐了,后醍醐也不坐以待毙,立刻逃往奈良,躲进了笠置山。幕府一面下令追捕,一面讨杀所有参与讨幕计划的贵族和武士。其中以河内的金刚山麓为根据地的土豪,以武艺智谋闻名的楠木正成,首先支持天皇而举兵,倨着赤坂城的险要地势率微弱兵力与幕府大军作战!(先祖登场!)在赤坂陷落之后,又在金刚山千早筑城再次举兵。后醍醐天皇被捕之后,在幕府强迫下,把天皇之位让给了政敌持明院统的量仁亲王(即光严天皇),然后被流放到隐歧岛去了。
这样看来倒幕运动似乎失败了,其实不是。后醍醐天皇公然举起倒幕旗帜,只是倒幕运动的发端,其后在楠木正成为代表的近畿武士的奋战下,暴露出了幕府的无能,全国各地的势力纷纷而起,和地头领主对抗,原本是后醍醐一派的政治斗争渐渐转变成了全国的民众性起义运动!
1333年,播磨的赤松则村(太平记中的圆心)举兵;伯耆的土豪名和长年救出了流放在隐歧岛的后醍醐;而且在四月末,为了讨伐后醍醐军而从关东西上的幕府大将下野足利高氏(后来受后醍醐赐字,改名尊氏)突然在中途举行叛变,摇身一变成了倒幕军的主力!(颠覆历史的另一个大头登场了,室町幕府的开创者足利尊氏,不过说实话本人对他没有好感。)
顿时,形势逆转!在京都的幕府军遭到三方夹击,大败。六波罗的南北两个探题打算带着后伏见、花园、光严三个天皇到关东镰仓老家去避避难,结果南探题北条时益在近江关山中了埋伏丢了性命。北探题北条仲时也遭到了同样的命运。与此同时,上野的豪族新田义贞(又一个强将!足利尊氏的邻居,后面会讲到二者的关系)率领东国武士集团攻入了幕府本处地镰仓,5月22日镰仓陷落。再接着,九州的岛津、大友、少贰等有实力的地方守护毫不费力的打倒了九州探题,各地的幕府势力都被推翻。由源赖朝创立、北条氏篡权的镰仓幕府百年基业瞬时土崩瓦解!</P>
<P>正中之变和皇太子之争</P><P>后醍醐天皇下定决心讨幕了。亲政之后,他就设置了记录所等机构,意欲总揽政权。
朝廷中有日野资朝和日野俊基两个年轻人,他们才学精深有都出自名门,很受后醍醐的器重。大家经常聚在一起讨论天下的形势,彻夜不眠的研究宋学。俊基和资朝血气方刚,又是从小在门阀权势之中长大,崇尚宋代儒学的“思想政治与社会秩序统一”和“大义名分论”,在言谈中提及自己想要开辟贵族社会的野心。于是二人成为天皇身边的心腹谋臣,共同商讨对付北条氏的策略。同时朝廷中还有中纳言四条隆资、大纳言藤原师贤、参议平成辅加入其中,这样就有五个人了。
当然倒幕不是光纸上谈兵就够的,若要武力倒幕就必须有武士的加入。日野资朝就向后醍醐引见了正在京中的美浓国武士土岐十郎赖贞和多治见国长两人。
参与这个计划的人要担负极大的危险,为了测试一下大家的心意和团结现在来之不易的众人,后醍醐天皇举办了一次叫做“无理讲”的游宴。参加者有上面提到的师贤、隆资、俊基、资朝;公家洞院实世;僧侣游雅、玄基;武士足助次郎重成、多治见国长,这就是第一次讨幕的主力阵容了。
谁知道后来发生了巨变。1324年9月19日的清晨,京都六波罗军队突然出动,一支包围了在锦小路高仓的多治见国长的住所,另一支则扑向三条崛河的土岐赖贞的住所。因为是在京都的别馆,二人除了随身护卫之外没有多少兵马,进行了微弱的抵抗后就全体自刃身亡。很显然,讨幕的计划败露了,幕府占据了先机。在后来得知,原来是土岐赖贞的同族,左近藏人土岐赖员把计划泄露给了六波罗的奉行斋藤俊幸。
在当天夜里,资朝和俊基也被六波罗传唤并拘留了,之后就被送往镰仓。在审讯过程中,两人一口咬定这件事与天皇完全无关,是土岐和多治见想通过他们怂恿天皇,意图不轨;后醍醐天皇也派遣万里小路宣房带着自己“毫不知情”的声明出使镰仓。幕府经过了将近一年的调查,也确实找不到更进一步的证据,第二年的八月,俊基被赦免释放了,资朝则免于死罪,被流放到佐渡。
这件事情就这样结束了。因为发生在元亨四年(1324),而这一年的十二月又改元为正中元年,所以后人就称其为“正中之变”,在史书中的记载称为“主上御谋反”。
后醍醐天皇虽然幸免得脱,但天皇有反幕之意已是公开的秘密,幕府对他的监视也严密起来。另一方面,此时的皇太子邦良亲王与天皇不和,原来的后盾后宇多法皇也过世了,所以现在急着想赶后醍醐下台,自己接任。为了借幕府之手废掉后醍醐,邦良亲王派部下源有忠前往镰仓进行疏通;而后醍醐天皇则派吉田定房出使镰仓与之对抗。两个人你一趟我一趟的跑,竞争非常激烈,被民间百姓戏称为“竞马”。
又一年过去了,到了1326年3月,倒霉的邦良亲王病死了。(后醍醐狂笑:哈哈哈!想做天皇就得像俺这样能忍,年轻人太性急啦!)但立新太子的问题又接踵而来:原本按照幕府所谓的“两统迭立,轮流继位”的原则,大觉寺统的后醍醐天皇之后应该由持明院统的某人接任,但强硬的后醍醐丝毫不退让,想要自己的皇子尊良亲王为皇太子。新一轮的皇位争夺战拉开了帷幕。持明院方已经退位的后伏见和花园两位上皇,为了自己的后代能压倒对方,都堆起笑脸讨好幕府执政北条高时。终于在幕府的干涉下,持明院统量仁亲王被立为皇太子,大觉寺统的后醍醐心中则燃起对北条氏无限憎恶的熊熊火焰……
(顺便说一句,这个量仁亲王做了皇太子也不是什么好事,后来倒幕失败后醍醐被罢他即位,倒幕成功他被罢后醍醐即位,南北朝对立后醍醐坐南他坐北;好象他的一生和后醍醐一样坎坷,或者说后醍醐是他命中注定的克星……)  </P>
<P>元弘之乱</P><P>正中之变以后,后醍醐天皇继续策划第二次讨幕。
1330年3月8日,后醍醐到奈良的春日社、东大寺、兴福寺等各处行幸,其真正目的是要联络京都附近的僧兵力量。27日,天皇又到比壑山延历寺行幸,表面上也是要捐资修建大讲堂,实际是为了见一个人——天台座主尊云法亲王。(这个尊云法亲王是后醍醐出家的儿子,世间称作“大塔宫”,在日后的倒幕运动中还俗,改名护良亲王,最后亦为了新政而死。)
经过“南都”、“北领”的两次行幸,安排了讨幕的兵力后援,正式举兵的时机日益成熟了。而就在这时,天皇接到了一个“讨幕不可论”的奏折。写奏折的是天皇的乳父兼重臣吉田定房。他在奏折中说:“按现今幕府当权的形势,想集结畿内的兵力就去对抗关东大军是完全不可能的,强行进行的结果只能是白白牺牲;幕府已经对天皇不信任,如果再次失败,天皇性命堪忧,皇室正统可能断绝;不若等到关东(幕府)时运衰败,兵力削弱之后再行举兵。”
忍了三十多年再也忍不下去的后醍醐对这份奏折丝毫不予理会,继续进行他的计划。另外还需提一下,在这几年中,后醍醐结识了几个僧人:醍醐寺僧正文观、法胜寺元观、净土寺忠元等,这些人原来是在宫中祈祷皇妃顺利生产的,后来天皇觉得挺灵验,就留在身边为他日夜祈祷讨幕顺利发展、北条早日灭亡。
可是,1331年(元弘一年)的4月29日这一天,镰仓突然收到了一封来自“京都某人”的“绝密”信件。信中写着:“主上(天皇)意欲挑起战乱,右中弁俊基是计划的主谋;而且这段时间来,文观、元观等僧人与天皇非常接近,好象在祈祷关东的某件事情。”这是一封告密信!而告密的“京都某人”竟然是上文劝谏天皇的吉田定房!
好不容易计划得差不多,现在又功亏一篑了。五月份,俊基、文观、元观、忠元就被幕府逮捕,六月份送往镰仓。在严刑逼供之下,和尚们受不住苦,招认了。
随后,文观被流放到硫黄岛;忠元流放到越后;元观流放到奥州。参与两次倒幕计划的急先锋俊基第二年六月被斩于镰仓葛原,正中之变时已被流放到佐渡的资朝亦被就地处决。
至于后醍醐天皇,幕府自然不会放过他了,考虑到他身在深宫且手无缚鸡之力,所以先放在一旁,等处理了几个合谋者再说。这可是低估了这个不甘寂寞的后醍醐啦。他先是老老实实的呆在皇宫里,作出束手待擒的样子,然后在八月二十四日的阴雨之夜突然逃出了寝宫,直奔奈良而去,翻过鹫津山,于二十七日躲进了由天堑和僧兵守护的笠置寺。还不止这些,在逃出皇宫的时候,后醍醐还安排花山院师贤坐上自己的舆轿,带上几个公卿,装成天皇的样子朝相反方向的比壑山逃亡,一是为了联合比壑山的尊云法亲王举兵,二是可以暂时引开幕府的追捕。幕府军还真的上当了,追击部队跟着假天皇一路扑向比壑山。此是后话。
因为发生在1331年,这一年的八月九日改元为元弘,所以称为“元弘之乱”。(说明:因为八月二十四日后醍醐出逃,第二年幕府拥立光严天皇,改元正庆,第三年后醍醐又重新执政,再次改元,称“元弘三年”)</P>
<P>笠置山攻防战和后醍醐天皇被捕</P><P>笠置山是一座险阻的岩山,北麓连接木津川,东西两面是断崖和激流,南边是柳生-月濑山谷。急峻的山腹是天然的要害,有陡峭的断层山崖约两千米高,巨大的崖面上刻有五丈高的弥勒菩萨(实际为15.7米)和药师、文殊、虚空藏等大石佛。山崖的顶上就是笠置寺。
24日天皇突然在皇宫中消失,六波罗大惊,立刻出动把皇宫翻了个遍还是没找着,25日就先逮捕了万里小路宣房等四个重臣回去审问。
前面说到的师贤一行人伪装成天皇到壑山行幸,集结僧兵部队,那三千个众徒信以为真,齐齐恭听“后醍醐天皇”的号令,举起了反幕旗帜。六波罗听说后醍醐逃到壑山作乱,快马加鞭的赶去剿灭,近畿五国的五千余骑加上佐佐木时信、海东将监、长井宗衡、小田贞知、波多野宣道、小田時知的美浓、尾张、丹波、但马的七千联合部队在东坂本地区和尊云法亲王(护良亲王)、尊澄法亲王(宗良亲王)率领的众徒展开了唐崎浜合战。(27日)
因为有天皇作为精神支持,僧兵们英勇作战,三下两下打退了六波罗军队。可惜好景不长,第二天冒牌天皇就被揭穿了,感觉被欺骗的众人四散而去,剩下花山院师贤和几个公卿只好偷偷溜去笠置山投奔主子。尊云法亲王则去打和十津川地方继续集结兵力。(28日)
就在东坂本合战的当儿,一些对幕府极为反感的附近地方武士听说天皇在笠置寺举兵,也纷纷前来援助。而后醍醐就做了那个非常有名的梦:“梦见自己坐在紫宸殿面南的御座上向两边恭敬的群臣发号施令,背后有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大树向南的部分枝叶长得最好,树荫笼罩了整个大殿。接着又有两个童子跪拜,然后向南方而行。”(引自《宛如梦幻》)。占卜梦的含义,结果是木和南两个字,即是说有一个叫做“楠”的人是后醍醐一方的强力支柱。有人就提起了河内的土豪楠木正成。于是天皇立刻谴使召见楠木正成,正成承诺忠诚于天皇,就回赤坂去筑城举兵了,请看后文详解。
再说六波罗军糊里糊涂的在东坂本吃了败阵之后,9月1日终于得到天皇匿身于笠置山的情报,2日,数万兵马直指笠置山进发;同时为了增援京都剿灭叛乱,镰仓的大军也浩浩荡荡的上路了:总大将大佛贞直、今泽贞冬、足利高氏(尊氏)三人,御内史长崎高贞为军奉行,另还有上京操办良仁亲王继任天皇仪式的两个使者安达高景和二阶堂贞藤,上洛路上回合了诸国的御家人,总兵力达到了二十万八千骑!
3日清晨,六波罗军到了笠置山下,总攻击开始了。因为地势险峻,易守难攻,之前为了抢头功赶在别人前面来攻城的高桥又四郎和小早川(?)的部队已被打的头破血流,现在虽然兵力增多,亦占不到任何便宜,攻守双方进入了胶着状态。
就这样过了十天,六波罗正在心急如焚,突然又传来了急报:“楠木正成领五百骑于赤坂山城举兵!”不日又有一个:“备后国樱山四郎入道兹俊呼应笠置山举兵!”犹如火上浇油,六波罗军快要招架不住了。
十八、九日,关东诸国的部队接近京都了。
二十日,安达、二阶堂两名使者先入宫举行天皇继任仪式。虽然作为天皇证明的三件神器之一的神剑被后醍醐带出宫了,但遵循后鸟羽天皇的先例,良仁亲王依旧顺利登基,称“光严天皇”,并立皇太子为大觉寺统的康仁亲王。
紧接着,上洛的关东军也投入了笠置攻防战。二十八日的晚上突然刮起大风、下起雨来,长崎高贞部队的椙原、栖山、小宫山等趁着风雨悄悄爬上了断崖,在笠置寺里放火。火借风势,一发不可收拾,山上的守城僧兵骚乱起来,山下数万幕军纷涌而上,经过一场混战,笠置山城终于被攻陷了。
后醍醐天皇呢?他看到形势不妙,已经带着万里小路宣房的儿子藤房和季房从小路逃了。经过一路狂奔,30日一行人到了山城的缀喜郡多贺村。几日没吃没睡的,娇贵的身体已然是撑不住了。原想躲在石头后面打个盹应该没事,谁知竟被当地住人深栖入道和松井藏人给发现了,二人密报总大将大佛贞直,经过铺天盖地的围捕,后醍醐天皇一行统统成了网中之鱼。
清点一下被捕的人员:天皇、尊澄法亲王(宗良亲王)、万里小路宣房、藤房、季房、源(北畠)具行、花山院师贤、千种忠显等等公卿、武士、僧侣总共六十名。三日后,天皇的大儿子尊良亲王在投奔楠木正成的路上亦被逮捕了。
天皇被禁闭到宇治的平等院中,幕府要求他交出三件神器的神剑和玉玺;其他人则被陆续送回京都。
就这样,除了赤坂的楠木正成军队和在大和十津川消失了踪影的尊云法亲王(护良亲王)之外,后醍醐天皇的讨幕举兵运动已然溃败了。
持明院统的花园上皇在他的日记中写道:“王家最大的耻辱莫过于此,就算天下静谧平和,也无法忘却这一朝之耻。”</P>
<P>楠木正成的出身</P>
<P>从举兵到笠置山陷落、天皇被部,后醍醐一派遭到了一连串的挫折。关东和京都幕府军的庞大军力足以令人胆寒;但倒幕方也出现了一个智谋计略令幕府军胆寒的人物——楠木正成。
正成是属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那种,从赤坂举兵登上历史舞台到凑川合战战死,为恢复朝廷而起,为消灭朝敌而死。
说到楠木正成的出身,一般人都以“河内土豪”一笔带过;而对于打着楠木氏后裔旗号的我来说,就非得弄清楚些不可。
楠木正成的根据地在河内,更准确一点,是在河内东部、金刚山西部的山麓地区。小时侯的名字叫作“多闻丸”,据《太平记》的说法是因为其母在怀他的时候曾经到志贵山(信贵山)的昆(别字,打不出)沙门堂参拜了一百天,并受天神托梦而得子,昆沙门神的别名叫“多闻天”,所以出生的孩子就叫多闻丸;后来认识的人还给他取了好几个名字,比如弥勒丸、药师丸、势至丸等,由此应该可以看出正成小时侯就具有的仁慈的性格特点吧。(忍不住想插一句:《太平记》中说楠木正成长大后鼻毛颇长,于是被他的智谋所愚弄,极度痛恨兼恐惧他的幕府军给他取了个外号叫“鼻毛多闻”。)
因为河内金刚山地区多寺院,正成从小就和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比如参与过元弘之乱倒幕和后来参加撰写《太平记》的玄慧法师就曾指导正成学习宋学,让正成明白了什么是“忠义”。
至于楠木正成的家系出处,至今仍是一个谜。按照一份楠木氏的家系图(武将家纹网)所示,楠木的先祖是橘氏的橘诸兄,正成的父亲叫作正远(游戏《太平记》中的和田正远?和和田氏的关系?)正成有弟楠木正季,有正行、正时、正仪三子。但是必须注意,没有人能保证这份家系图的真实性,后来又有人说正成之父名叫正玄,或是正康,众说纷纭;在神户的凑川神社里收藏了一份楠木正成亲笔抄写的《法华经》,书中有正成的落款:“橘朝臣正成敬白,建武二年八月二十五日”。所以人们对楠木源系橘氏的看法意见还比较统一,不过也有发现在那个时代的古文书中河内、和泉、纪伊地方的人都自称为橘氏。</P>
1294年(永仁二年)10月,有一个叫做“垂水左卫门尉繁昌”的带领几百个野武士闯进东大寺领内的波磨大部庄,把庄园里的牛马,和从农民那里搜刮来的年贡(粮食和税金)统统抢走,顺便还大肆破坏了一番。在第二年正月,对“恶党”暴行的诉状中指明这个所谓的垂水繁昌是“河内楠入道”,当时还有人把他错读成“河内栖入道”了。不过估计就是河内的楠氏一族,或者此人就是楠木正成的老爸。
在“恶党”的种种史料中还有记载:1331年(元弘一年)临川寺的领地和泉国若松庄被“恶党楠兵卫尉”入庄劫掠。这里的楠兵卫尉指的就是正成本人了,据说是在为了准备举兵而广集兵粮。
最后一则记录:“1322年(元享二年)正成受北条高时(?)之命讨伐纪伊国保田庄的汤浅氏。”有人想以此证明楠木一族属于北条氏的御家人。(我觉得是没什么道理的,汤浅氏应该是在楠木正成复夺赤坂成时在猛攻之下投降正成的吧,楠木是御家人,太牵强了。)
应该注意的是,以上的推断都是从现在的史料中总结得出的,一些争议较大的问题还得通过发现更进一步的证据来解决。
1957年(昭和三十二年)久保文雄提出了最新的说法——楠木与服部的姻戚关系说。(很神奇吧!)他的证据是伊贺上野的上岛良久所收藏的一份“观世系图”。
(需要补充说明一下:观世家是镰仓末期到室町时期兴起的能乐名家,父亲观阿弥,儿子世阿弥两人为能剧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观世座是当时最大的能剧舞台,观世流派是能剧最大的流派。详细请看本城的《诡异!能剧与狂言》图片专题。)
在这份“观世系图”中清楚的写明:(1)观阿弥是伊贺的服部信清的三男。(2)观阿弥的母亲是河内玉节庄橘正远的女儿!这样说的话,就证明了楠木正成之父确实是“橘正远”;正远的女儿嫁给伊贺服部一族的服部信清,生下了观阿弥;观阿弥则是楠木正成的亲外甥。(似乎有点悬乎啊,正成和能剧竟还有些关系)  

正康兄语:楠木一族
楠木正季,也称和田七郎,带刀,摄津守,其实我不说兄肯定也知道,因为游戏里楠新贴除了正成就是他强。可惜,他事迹好像不太多,不像尊氏那个弟弟。
楠木正时,正成二男,也称正之,二郎丸,左马助,大和守,正五位下。随正行战死四条啜,也来了个互刺身亡。
楠木正胜,正仪(这位先人要等会儿再说)之子。一三九九年六国守护大内义弘造反时,率二百骑加入,败北后逃散。虽然这还有待考察真假,但好像应该疑问不大。
楠木正元,正胜之弟。一三九二年,暗杀足利义满,失败被捕,与从者十七人一同斩首。
楠木光正,五郎左卫门尉。楠木一族的后裔。一四二九年九月,暗杀在春日神社参拜的义教,事败在奈良被捕,斩首于京都六条河原。好像他留下的三首辞世蛮有名的,可惜看不懂啊。
还有两位名字都不详的,一个在河内举兵战死,一个与尊秀王,日野有光一起,抢走神器造反,死在了比睿山。
好像还有两位要顺便提一下,虽然他们不是南北朝时的人。
楠木正虎,玩过太阁1,肯定就还记得这个京都小屋里的浪人。其实他可是安土桃山时代的能吏。还曾在一五五九年,请正亲町天皇赦免了楠木氏的朝敌之名。此后自称楠木后裔者如雨后春笋一般。
楠木正辰,正虎的儿子,兴起了楠木流兵法。因为本人对兵法没什么研究,虽然有一些资料,但根本闹不明白楠木流是怎么一回事,也就不现丑了。不过值得一提的事,正辰有个义子,就是那位造反的由比正雪了。(关于正雪可以参看八幡的旧帖)
说了这么多,好像觉得他们在历史上所占的分量都无法与正成,正行比肩,可以忽略的,但有一个人却万不能忘记,他就是正成之子正仪。玩成吉思汗4加强版,用足利义满一上来就能寻到他,游戏里他的评价还是不错的。他虽然没有像父兄那样壮烈凄美的战死,但一生却也为了心中的目标--南北和平做出了贡献,同样是一位名将(好像他是名将的说法有一些争议,但至少我这么认为是)。
他的初阵,其实挺不合时机的,是四条啜战役后的两个月,正仪与高师泰军战于河内。从此,正仪便作为南朝大将转战南北。观应之乱(就是直义和师直的争斗),正仪在拉拢直义归顺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正平一统,尊氏归附南朝(原因好像是为了收拾直义),南朝当权派北田亲房当然不甘,率军攻打京都的义诠。正仪作为先锋,在七条大塔宫破细川显氏和义诠军,斩首敌将细川赖春。也是南朝军回到了阔别十七年之久的京都。不幸的是,义诠在一个月后卷土重来,把南朝军又赶出了京都。
但正仪心中一直期望的是南北合并与永久的和平,不愿意这样征战下去。但他的支柱--后村上天皇的死,是他这个南朝和平派被孤立起来,他和北田显能等南朝强硬派之间的鸿沟也愈来愈深。这时,北朝方的幕府管领细川赖之频频劝说,终于使正仪投奔了北朝。
不久,一三七三年,他率军攻打了河内天野山金刚寺南朝行宫,迫使长庆天皇转移。正当他春风得意之际,却发生了康历政变(一三七九年),他所依靠的赖之遭罢,正仪再一次被孤立。他只得回归了南朝,不过一年就病死了。
综观其一生,虽然他不一定是个名将,但他的目标与所做的事业都令人钦佩,而且他与父兄一样,是个温厚而慈悲的人。正成对待手下兵将有名的好,正行也救过对方落水的士兵,而正仪却救治了敌人的士兵,很人道吗!
(后记:这篇文章算是对楠木家系的深入发掘吧,令人晕头转向的。如果不是遇上了后醍醐天皇和元弘之乱,楠木正成一辈子也只是一个“河内小土豪”吧。)
<P>赤坂城攻防战</P>
<P>笠置山陷落,合战的中心自然转移到楠木正成防守的赤坂城。对幕府来说,元弘之乱的主要人物都以摆平,剩下的就是扑灭动乱的余烬;对楠木正成来说,这是他登上历史舞台后的首次正面亮相,为了后醍醐天皇,以单薄的兵力对抗庞大数量的幕军。(游戏《太平记》楠木-新田贴的第一关,对新手来说难度颇大,好好体验一下冲破难关的乐趣吧!)
1331年(元弘一年)十月十四日,即笠置陷落十五日后,幕军分成四路进发:第一路由大佛贞直率领往大和方向的东面军;第二路是朝八幡方向的北面军,金泽贞冬率领;第三路是经山崎向天王寺方向的西南军,江马越前率领;最后一路由足利尊氏率领向伊贺路方向进发。(没有参战,回镰仓?)
从地图上可以看到,赤坂城在石川河原的南边,东条川的东侧,筑在半山坡上。用石块对成城墙,外面并排打下木桩围成栅栏,最外面再挖出深壕以增高城墙高度。城方圆不过三、四町,在幕府军眼里只是一个可以在瞬间踏成废墟的小城。
战斗开始了,楠木正成率领的几百地方野武士的顽强抵抗让敌人大感意外。幕军太轻敌了,以为只要花些许气力就可以获胜,想要立头功的武士乘马冲到城下,翻过深壕往城壁上爬,城上的矢石如雨点般落下,乱射一轮后,正成亲自率领的骑兵队一队一队的轮番杀出,那些个争功的家伙都成了刀下鬼,丢下的马匹、物品等等则被楠木军顺手牵回了城中。
攻击部队大混乱,只好先撤回石川河原重新部署,清点了一下伤亡人数,战死者的家属下了必死的决心要找楠木正成报仇。这次攻击部队从四个方向围住赤坂城,同时发起了进攻。士卒们争相攀登城壁,爬着爬着,突然木栅被切断推倒,紧接着大木头、大石块从城上砸下来,可怜的幕军士卒刚刚落地还来不及闪避就被砸的脑袋开花了。这一回合下来,又损失了数百人。
就这样坚持了四、五天,赤坂城内的粮食耗尽了(打得太辛苦,饭量也增多了),趁着一天晚上的风雨,楠木正成放火烧城,作出兵败自焚的样子,然后率领部下消失在夜幕之中。(《太平记》载)
“二十一日,楠落城,楠兵卫尉,行方不明。”(《北条九代记》载)幕府军心里想的应该是:“这个鼻毛多闻,该是自杀了吧?哼,算你死的快!……”
前面提到的和楠木正成同时举兵的备后国樱山四郎入道兹俊,在得到笠置和赤坂相继陷落的消息之后彻底绝望,领着全族人自杀了。(…………)
(后记:关于楠木正成的战术将在千早攻防战后一并分析,再顺便说说战国时代前的城郭攻防战。) </P>
<P>流放隐岐岛</P>
<P>赤坂城陷落了,樱山兹俊也自杀了,镰仓幕府语:“一切都安静了……”来自关东的大军在十月末陆续动身返回镰仓去了。而为了处理对后醍醐天皇一党的判决事务,镰仓派遣两个奉行来到京都。
25日,奉行入京,28日在朝廷中公布了“先帝”及其公卿、僧侣、拥护武士的“罪行”,(这时的后醍醐不是天皇了,而称“先帝”)定下罪名之后请求“圣断”进行裁决。这所谓的圣断也就是幕府已经事先预定好的判决书,朝廷不过是宣读一下而已。
11月27日,最后判决通过:后醍醐天皇流放到隐岐;长子尊良亲王发配到土佐;尊澄法亲王(宗良亲王)发配到赞岐。
还未执行判决之前,后醍醐还是被六波罗禁闭着,幕府还曾经征求了一下他的意见,说如果后醍醐愿意象后鸟羽天皇一样削发为僧的话还可以免去流配孤岛之苦,不过遭到后醍醐断然拒绝。作为最后的抵抗,后醍醐又一次祭起了独门法宝,上演了一出出逃的闹剧,当然是没有成功的了。六波罗语:“同样的招数不能对武士使用第二次……”
3月7日是起程的日子了,后醍醐坐上六波罗准备的车子,一行人朝西前进。据《太平记》的记载,备前国的一个武士儿岛高德计划袭击护送队伍,救出后醍醐,于是带着一族人在路上埋伏,谁知六波罗队伍并没有从这条路上经过,改走别路了。计划落空,跟随高德的众人都非常失望的四散而去。只有高德一人还不死心,独自一个偷偷潜入后醍醐的临时住所(忍者?),因为看守太严密,最终还是无法救出天皇,就在庭院里的樱花树树干上刻下了一首十字诗:“天莫空勾践,时非无范蠡。”后无功而回。据说后来后醍醐看到了这首诗,想到依然有人挂念着自己,脸上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在历史上的确有儿岛高德这个人物,在日本小学语文教科书中还有他的文学作品,应该可以看出相对于东国武士,西国武士的文学修养是比较高的,而且支持后醍醐的颇多。
4月1日,后醍醐从八杉津坐船到达隐岐岛,住在六波罗安排好的“黑木的御所”中,从此开始了寂寞的流配生活。近侍的武士都是幕府派来监视他的,只有千种忠显和宠妃三位之局(阿野廉子)是自己的心腹。
(后记:这就是后醍醐流放隐岐的全过程了,另外在三月到六月之间,其他的皇子、公卿、僧侣、武士也发配的发配,处刑的处刑。1332年(元弘二年)4月28日,朝廷宣布改元为“正庆”,似乎是要宣布一个新时期的到来……)</P>
<P>死灰复燃-天王寺之阵(1)</P><P>赤坂陷落过去将近一年了,事态似乎已经逐渐恢复平稳,但实际上还隐藏着诸多矛盾,时常会有小冲突、小骚乱在庄园和地头中发生。这回的主角是在畿内各处奔波、联络恶党土豪,为讨幕而不懈努力的尊云法亲王和楠木正成。
尊云法亲王一直在大和地方潜行,从十津川到吉野到纪伊,平时就伪装成去熊野参拜的信徒的样子。由于六波罗的大搜捕,亲王好几次遭遇危难,都幸运的于死地得以逃脱。一路上联络的地方武士,有一些是真的痛恨幕府支持举兵讨幕的,亦有一些是贪小便宜,把亲王的行踪报告幕军赚取赏金的反复无常之辈。起初拥护亲王的只有大和土豪户野兵卫和竹原八郎两人,在亲王的组织之下,这群农民出身的野武士也成为了也成为了一支不可小觑的战斗力量,亲王率领他们与当地的地头和守护作斗争,先后讨取了三个地头,烧毁了守护代的别墅。六月末,对僧兵失去信心,决心依靠斗争比较坚决的武士力量的天台座主尊云法亲王正式还俗,改名为“护良亲王”!
另一方面的楠木正成,在河内、大和、金刚山等各处建筑城郭防御工事,准备新一回合的战斗。正成一生所筑的城中,最有名的是这三座:楠木本城——赤坂城、楠木爪城——诘城、千剑破城——千早城。
犹如人们通常只看到水流表面的缓慢和平稳,却不能发觉河床上流水对石头的冲刷一样,这时不论在京都还是镰仓,都恢复到以前安逸享乐的状态。北条高时正在沉溺于田乐酒宴之中,他把乡村之中的田乐艺人都召集到府上演出,并经常召开田乐表演赛,对于胜出者,赐予大名待遇的豪华衣裳和金银首饰,无度挥霍、穷奢极欲。立了战功却迟迟得不到封赏的武士对其极为不满。
有一天晚上的酒宴进行到了深夜,喝得酩酊大醉的北条高时突然站起来,强行走到田乐艺人当中,像中了邪一样的狂舞起来,嘴里还年年有词的唱道:“天王寺——妖灵星——”当场的众人无不骇然。这还没完,在座的一个法师突然产生了异变:嘴变长变尖,变成了天狗的脸,身上好象长出了羽毛翅膀……旁边的侍卫慌忙围了上去,在威压之下,天狗渐渐退去,法师回复了原样,而在地上留下了一串象鸟又象野兽的怪物的脚印。众人这才松了一口气,回头看北条高时是否受惊,却发现他正躺在地上呼呼大睡……
“天王寺——妖灵星——”这应该是预示了即将在天王寺爆发的动乱吧,暗示了北条氏灭亡的不吉利的歌。(当然这只是传说咯!)
终于到了1332年(元弘二年)十二月,战乱爆发了!楠木正成奇袭赤坂城,在猛攻之下,守卫赤坂的纪伊国汤浅一族(阿弓川庄的地头,汤浅定佛)降伏,赤坂失而复夺!楠木正成随即对城做了改修,增加了一些防御工事,将其作为与幕军作战的前线基地。种种关于楠木正成勇猛出击的战报传入了京都,过了几天安稳日子的六波罗傻眼了。参加过赤坂攻防战的人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楠木正成遇佛杀佛见鬼斩鬼的英姿。“啊,那鼻毛……,不!那多闻……OH NO!……”
京都的流言说楠木正成下一步就要攻入京都,而实际上正成的主力部队驻扎在摄津国的天王寺附近。十二月九日,护良亲王配合楠木正成,向畿内和近国的武士发出了兵力集合的令旨。十四、五日,河内各地的守护代部队被正成击退;十九日,六波罗派遣的部队到达天王寺,但还没站稳脚步就被正成的铁骑冲溃后撤退;于是二十三日,六波罗派出了强将宇都宫公纲任统帅,重新纠合了兵力再攻天王寺!此二役分别对应游戏《太平记》的第二、三关,本人将结合游戏说明。
《太平记》中说正成与宇都宫公纲的天王寺合战时总共集合了四五千的野武士,而实际上正成自身的固有兵力只有数百人,如何能够多次击败数千的幕军部队呢?首先要归功于正成的正确统帅和不屈的战斗力,另外还有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正成善于把握摄津、河内、和泉一带的小土豪力量。这些小土豪势力的特点是会为了赚得封赏和报酬而加入我方,但如果打了败仗或形势不利时就会退却甚至投降。正成自己是恶党出身,对这种特性非常了解,在需要的时候集结(召兵),适当的使用这些军力,在不需要的时候就遣散回各地。这与镰仓幕府的御家人制度和惣领制的主从结合制度是不同的,是以自由的恶党为主要力量的新战斗力组织。
响应护良亲王的举兵令旨,正月二十一日播磨苔绳城赤松则村举兵;正月二十九日大和高间行秀和快全兄弟举兵;二月初,纪伊粉河寺僧徒举兵;伊予土居通增、得能通纲、忽那重清举兵。讨幕的战火又一次燃烧起来了!</P>
<P>死灰复燃-天王寺之阵(2)</P>
<P>宇都宫公纲是镰仓幕府的名门,公纲本人更是人称“关东第一强弓”的猛将,从游戏中的设定就可以看出,豹头虎睛、武力高达130!正成与公纲这一站可算是两雄的对决了, 飞鸟虽然笔拙,忍不住要仔细描述一番,众位看官请看:
这天京都的五条大桥旁突然立起了一枚告示板,很快就围了四、五十个好奇的过路人。从板的样式来看,应该是六波罗公布法令所专用的,可是今天板上却写这毫不相关的两句话:“渡边的河水还在缓慢的流着,高桥和隅田却已被冲走了。”(飞鸟语:嗯...就是这么个意思吧...)
“什么跟什么呀?六波罗的人今天冒傻了?”群众甲说。
“不对劲啊,我听说,六波罗高桥又四郎和隅田次郎左卫门的五千大军在天王寺渡边河上被楠木兵杀的一干二净,是这回事吧?”群众乙答。
“我早知道啦,还有传闻说楠木军要乘胜追击,打进京都抢皇位!”群众丙补充道。
“打进京都,抢夺皇位?大件事!可了不得了!”群众丁、戊、己大声喊。
“你当我是吓唬你吗,这告示板就是证据,楠木军的忍者已经到了六波罗眼皮底下来啦。”群众丙再次补充道。
这样的留言在京都飞速传开来,自然也传到了六波罗北条仲时的耳朵里。
仲时的脑袋立刻变成了三个大,其实天王寺以众负寡的战报在昨日就已经收到了,但万万想不到楠木正成竟用了煽动群众这一招。这时,渡边河惨败的情景好像有一次浮现在面前:
那一日得知楠木正成复夺赤坂城、在天王寺举兵的时候,是他亲点隅田和高桥两将前去镇压的。这两个家伙毫不犹豫的领五千人马奔赴天王寺。临近天王寺有一条渡边河,只有一座桥可以通往对岸,朝对岸看去,发现楠木军势仅有三百余人。
“五千对三百?嘿嘿,可以早点回京都领赏了!兄弟们给我上,一鼓作气把鼻毛多闻踏成粉碎!”
想得很美,但是……桥没有那么宽,五千兵马不可能同时过桥,反而会挤在桥上,进不能进、退不能退。就在六波罗军前锋度过了桥,刚刚踏上河边的浅濑,准备上岸的瞬间,楠木军从东、南、西三个方向如猛虎般的扑了上来,把出口死死封住!当阵第一个就是正成本人,其左右冲突,如入无人之境,渡边桥南边这面,死尸堆积成山,河面上则漂浮着一具具溺死兵士的尸体。脚慢没过桥的算是捡了一条命,跌跌撞撞的逃回了京都……
“来人啊!”北条仲时。
“有!”兵士甲答。
“流言是从哪里传开的?”
“五条大桥的那块告示板。”
“还不快给我摆平了!”
五条大桥旁,几个六波罗士兵慌慌张张的把告示牌给撤了。兵士甲向路人盘问道:“是谁说楠木正成要进京的?哪个?”
“不是我啊!是……是楠木的忍者说的……”群众丙答。
“忍者,谁见过了?”士兵甲。
“这个……今天早上在五条街上卖鱼的那个很可以,估计就是纪州来的忍者。”
“不对不对,有一个从河内来京都买米的……”有一群众小声说。
……
在六波罗北探题北条仲时的房间里,仲时与宇都宫治部大辅公纲对坐饮酒。
宇都宫早就听闻过楠木正成诡谋的战法,在上一次自命武勇无敌的关东大军围攻赤坂城时竟落得伤亡惨重的丢人局面,这已经令他无法容忍了。眼下楠木居然不费吹灰之力就夺回了赤坂,这分明是对坂东武士的侮辱!
北条仲时又更进一步的进行分析:“楠木兵卫对笼城战、山岳战、机动战都非常的有经验,强龙压不过地头蛇,只可惜我们坂东武士虽众,却没有一个是打得了山地战的。这次的告示牌事件,又是楠木兵卫的宣传战法,他的那些忍兵神出鬼没,隐伏于乡间和市街,俺们六波罗可算是吃了大苦头了!”
虽说楠木正成势单力薄,可是在局部战中的连连告捷,一是暴露了幕府的无能,二是助长了地方势力的抗幕情绪,若不尽快将其各个击破,长此下去,一定会发生变故。这一点仲时和公纲都是很清楚的。
“北条氏绝对不会输的!”尽管此次的对手强劲,公纲亦下了决一死战的决心。
“大将军要统多少兵马前去?”仲时问。他心里知道,从渡边桥一役中逃回来的隅田、高桥部队一千五百人已成了惊弓之鸟,上不得战场了。
“这次再率五、六千众,那是折损了我关东武士的威名!用不着召兵,只要通告全军我宇都宫公纲出阵,如果有不怕死的就跟我来吧!”
第二天,关东第一强弓出阵了,跟随的武士从七十骑增加到五百骑左右,且大多是因为亲人战死而要找楠木正成报仇的。一行人杀意腾腾,宇都宫全身的热血都沸腾起来:“正成,来和我一拼吧!”
……
天王寺本堂的五重塔房间内,楠木正成躺在围着幔幕的床几上休息,旁边站着的是和田孙三郎。
“辛苦了,有什么情报吗?”
“是的,前不久,幕府大将宇都宫公纲的部队朝这里来了。”
“宇都宫,来了吗,兵力?”
“大约六七百。今晚他们在柱松扎营,是否要夜袭,打他个措手不及?”
“六七百……?”正成考虑了一会儿,“确实无误吗?”
“应该不会错,从傍晚炊烟的情况和被他们强行征收粮食的村民的情报来判断,就在六百七八十……还不到七百。如果要夜袭,现在就得出发了。”
正成还在考虑,并没有对孙三郎的意见做出答复。
“不能再等了,否则就失去了战机!”孙三郎催促。
“宇都宫军势,虽然只有六七百,但都是劲敌啊!”正成回应。
“我们从来都是以少胜多,哪怕敌人五千之众,亦被我们击退了,怎么这次敌兵只有六七百,反而胆怯了?”
正成突然大笑起来,摆着手说:“既然五千之众都已经被我们打败了,那就暂时先撤退一下吧!”
“撤……撤退?!”
“对!所谓伤敌一千,损兵八百,这次的敌人都是些不要命的家伙,他们是要来和我们同归于尽的,以他们现在的士气,可以以一敌我们三,况且我方的士兵是非常宝贵的,决不能为了硬拼而牺牲战友们。”
“所以,我们要撤退,去把大家集合起来吧!”正成站了起来,口中喃喃道:“只可惜,这座从圣德太子以来的古刹就要付之一炬了……”
“是!”孙三郎回答,虽然仍不大明白正成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再等一下,孙三郎!和大家说,走的时候不要把火熄灭,一切都要保持我们还在寺里时候的样子,不能露出破绽,明白吗?”
孙三郎去执行命令了,正成则抬头看那漫天的繁星。
……
宇都宫公纲,这天晚上彻夜未眠;不仅仅他,六百余名部下也都没合过眼。因为害怕楠木正成的夜袭,大家都一级戒备,谁也不敢放松。
天刚亮,部队又上路了,吃了几口路上抢来的干粮后,宇都宫传令:“今天要拼死杀敌,即使要倒下,也要抓敌人来做垫背的。”士卒们听到这话,又兴奋起来,一个个争相策马前进。接近天王寺有一些小村子,精力过剩的家伙就跑进村子里放起火来,村民们哀号着躲闪过这些恶鬼的铁蹄逃进了树林里。
傍晚时分,幕军部队终于抵达天王寺前。寺内还隐约可见晃动的灯火。害怕设有陷阱,宇都宫公纲留下部将清原围着西门,自己带着一半兵力扑向东门。
“第一队,射箭!”
“第二队,破门!”
有公纲英明的指挥,在第一队密集箭矢的掩护下,第二队很快撞破了寺门。门破了,箭也射了,可是根本没有一箭射回来,更没有出现半个人影。
“进去!”
十四五个士兵执着盾牌上去了,推开了大堂的门。公纲也沉不住气,骑着马闯入到内堂。
“还是空的?”象是自嘲似的笑了笑,“叫西门的部队也进来吧。”
“派人回六波罗报告,就说天王寺已经拿下了。”
原本是想决战的,现在是打不成了,全军上下都觉着很失望。虽然没交手,可是心底隐隐藏着的对正成的恐怖感却越加浓重起来。另外还有一件事情很大头——今晚的粮食还没有着落。因为来的时候,非常兴奋的大家伙把附近的村子烧了,村民赶了,如今可没地方抢饭吃了。
苦啊!铁青着脸的宇都宫,一面暗暗吞着口水。
“敌人刚撤退,一定走不远,。清原,你带人去追!”
“虽然敌人逃了,可是为防他们突袭,今晚还要紧张戒备!”
众人几欲瘫倒……不管怎么说,先在敌人的房子里休息一下吧。
晚上十点,在严密戒备之下,没发现什么异常。
“楠木兵卫,逃到金刚山去了吧。”士兵甲。
“终于是怕了咱们了,嘿嘿!”士兵乙。
半夜十一点。
“快看,那边好象着火了!”士兵甲。
火,在东边的山脚开始烧起来,离这里不远。
公纲想下令,可是舌头似乎打了结……他已经预见到将会发生什么事。
果然,西面、南面、北面都跟着燃起来,还在发愣的当儿,四周已被火海所包围。现在不是被楠木军队包围,而是十重、二十重的烈焰。
那跳跃的火舌好象是说:“来呀!公纲,决一死战吧!”
究竟是在攻还是在守啊!
第二日清晨。
昨天派出去追击楠木的小部队回来了,当然是空手而归。
“敌人原来是埋伏在附近的树林里。这下不会有错了,我们搜山吧!”
抱着最后一丝希望,饥乏交迫的大伙,踏着烧坏的树木进山了,迎面扑来的是吹着号角,上下翻越的蚊群。找啊找,寻啊寻,找到了丑陋得令人起鸡皮疙瘩的虫子,寻着的是一条条在地上游动游动的……
受不了啦!
“对于无论昼夜都能在山野间自由行动的楠木恶党部队,坂东武士没法打。”这是宇都宫最后得出的结论。
二十八日清晨,即占领天王寺的六天之后,宇都宫公纲部队撤回京都……
在他们离去之后,楠木正成军静悄悄的回到了天王寺。看到寺内的建筑并没有太大烧伤,正成颇为欣慰。
“大家把蚊子赶赶,就可以休息了。”
正成卸下铠甲,到水井边稍作清洗,就到内堂参拜圣得太子象去了。
这时,先前逃散的村民们也陆续回来,五六十头马,驮着从纪州募集来的粮食,缓缓步入寺中。
……
也许正如北条仲时所说的,幕军吃尽了楠木正成笼城战、山岳战、机动战、宣传战的苦头,现在看来他还是漏了一个——“神经战”。
仲时十万火急的谴使回镰仓报急,信中说:“现在若不彻底根除,必将酿成大患。恳求镰仓大军早日动员,增援我处!”

附今出川公提供的资料:
宇都宫公纲,乾元元年(1302年)生,父亲是镰仓幕府的引付众宇都宫贞纲(1266~1316),母亲是北条长时的女儿。官叙正四位下(好高啊),历任左马权头、兵部少辅、左近卫府少将。
作为一个武将,他倒是挺反复的,不过这在南北朝时期也算不上什么啦。元弘之乱时受北条高时命被调进京。正庆二年(=元弘三年,1333)正月,与楠木正成战于摄津国四天王寺,其后又进攻河内国千早城。眼看幕府撑不下去,他在驻军奈良般若寺时接受后醍醐的纶旨归顺朝廷方,所以建武政权建立后也混了个杂诉决断所奉行。建武二年(1335),足利尊氏在镰仓与建武政权对立,公纲随宫方军东下,被尊氏军败于箱根竹下(MD《太平记》中有此战,但游戏中是算公纲在四天王寺战死的,所以此战没有出场),第二年他就投降了尊氏。没多久,尊氏败亡九州,他再度回归朝廷,后来似乎就一直站在南朝一边,在北畠显家帐下作战。正四位下、左少将的高官也是南朝授的。晚年的事迹不很清楚。延文元年(=正平十一年,1356)十月二十日去世,五十五岁。
MD《太平记》中楠木、新田贴早期仅次于正成的猛将,头像也是凶神恶煞。我对此人印象很深,《高天神城战役》中还顺便提到他,因为游戏中评价他是“大刚”(天生神力),这点与小笠原长忠一样。
不过历史上的宇都宫公纲未必真长得那种类型,因为他作为歌人的名声似乎还比作为武将的响,有作品被收入《新续古今和歌集》中。</P>
<P>三方幕府军的作战</P><P>一如惯例,得知畿内战火再起的镰仓,又一次召集东国势力西上(也是最后一次了),总兵力由五万直线上升为三十万七千五百余骑,参战的北条一族御家人大小名共计一百三十二名。
大军分为三路,分别攻击三个反幕军据点:第一路攻击河内赤坂城,总大将阿曾沼远江弹正少弼治时,军务奉行长崎四郎左卫门尉高贞,本军加上摄津、河内、和泉、加贺、丹波、淡路的部队共十一万;第二路经奈良路攻击金刚山(千早城),总大将大佛陆奥右马助家时(其弟大佛高直),军奉行工藤二郎右卫门尉高景,率领新田(就是新田义贞一族噢,他也有来参加三方联军作战)、里见、丰岛、神泽、藤田、饱间等势力共八万八千;第三路经纪伊路攻击吉野山,总大将名越远江入道宗教(《太平记》中记的是二阶堂出羽入道道蕴),军奉行安东藤内左卫门入道元光,率领佐贺、江户、大胡、重原、伊野、高山、莲、伊南等势力共十二万。三路部队在二月初同时进军。
在出发之前对全军发布了几条布告,其中有两条是:
能将大塔宫(护良亲王)逮捕或诛杀的,不论身份贵贱,赐予近江国麻生庄;
能够诛杀楠木正成的赐予丹后国船井庄。
幕府以为这样做可以刺激士卒们的斗志,也期待楠木正成的部下中出现背叛者。可实际上幕军武士们对幕府是否能兑现承诺的封赏已是持怀疑态度,相反楠木正成的几百个部队成员都是正成出生入死的好兄弟,因为共同的志向而团结起来,与幕军的乌合之众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幕府的如意算盘是肯定要落空的。
吉野战:攻击吉野的一路大军于二月中旬对吉野展开了猛烈的进攻。吉野山和笠置山一样是险峻的岩石,以护良亲王为大将的倒幕部队在山顶上筑城对抗幕军。
这里有一段护良亲王清点兵力时的对话:
“敌人七万之众(最初探得的敌方兵数),我们呢?”护良。
“从十津川跟随而来的五百五十人。”属下。
“吉野的僧徒共四百五十人。”记录者记下。
“合起来就是一千了。”护良。
“吉野、宇智、南葛城、磯城、高市、宇陀的乡士共三百人。”
“纪伊、伊势、河内、和泉赶来的有三百人五十人。”
“好,写上。”
“啊,今天仍有人陆续赶来,估计会有四百……”
“总共呢?”护良。
“一千七百了。”
“还有,高野、熊野、多武峰、初濑、永久寺和松尾寺也有僧徒赶来。”
“对,还有二百五十名。”
“二百五十,一千七百,差一点就两千啦!”护良。
“是一千九百五十……”
人数虽少但都是忠义武勇之士。幕军也知道只靠正面攻击获胜必然伤之惨重,于是先通过一个叫岩菊丸的吉野人摸清了吉野山的地理情况,然后组织了一个由步兵组成的别动队,从背后的金峰山迂回到了吉野山深处的大塔宫本阵藏王堂。本阵被突袭,危在旦夕,护良亲王决定和大家开一次最后的酒宴后出阵决一死战,这时他忠义的部下村上义光挺身而出,自愿担任护良亲王的影武者。最后,护良亲王逃出重围躲入高野山,村上义光自杀身亡,吉野山陷落。
赤坂战:阿曾治时部队对赤坂的攻略在二月二十二日展开。虽然此时已不是楠木正成亲自防守,但先前正成对赤坂城的一番改修使其更加易守难攻,不然怎能叫做“楠木本城”呢?双方第一次交手,幕府军就死伤惨重:任先锋的本间九郎资贞和他的儿子一起战死,七十几个族人负伤,部下百余人战死,须山一族八十余人中的六十一人负伤,四个一门众战死;接下来的猪吴一族十一人战死,六十余人负伤;人见一族主从十四人全部战死……
从这些伤亡数字可以想象到当时战斗的惨烈程度,我们在赞叹楠木正成守城策略高明、部下团结顽强的同时,也不得不佩服坂东武士义无返顾的武勇精神啊!就象《三国演义》中为突出诸葛亮而做的文学加工一样,《太平记》为了表现楠木正成而把对手描述的过于幼稚可笑,这是我们所必须注意的!(呵呵,我自己也犯了这样的错误,谁叫咱是楠木后裔呢?)
幕府军在失败后开始冷静下来,对赤坂城仔细探察了一番后发现从城外引水入城所用的水管(樋)。没有水喝是否比缺粮更惨呢?于是城内的供水被断绝了,守城的正成部将平野将监只好带着大伙开城投降。二月二十八日,赤坂城陷落,幕府方战死人数一千八百余人,投降的楠木将士在送往京都后也被全部斩首。(……)
分成三路的幕府军有两路都完成了“任务”,现在只剩下楠木正成防守的“千剑破城”——千早城了。二月末,三方幕府大军齐集金刚山脚下,开始了总攻击!
另外在镰仓,内管领长崎高资不断的向北条高时进言让刚刚打完战回来的足利高氏和名越高家两个去剿灭除千早之外的叛军,说是要让高氏和三方大军总大将大佛家时两人互相竞争加快平定速度,实际上恐怕是想趁机蚕食高氏的下野国地盘。
(这个长崎高资可算是有权有势,其父是前内管领长崎高纲,是讨伐了安达泰盛辅幼主北条贞时的平赖纲的弟弟平光纲之子。长崎高纲辅佐北条高时执权,到老年时又将内管领的位置让给了儿子高资,自己称元喜入道。长崎高资更甚其父,专横到了极限,施行恶政,而且经常连北条高时的命令也不听从。史书上说高时如何如何坏,可能有大半是长崎父子在背后操纵使然。)
足利高氏本来就欲反北条而代之,现在又带病为亡父贞氏操办后事,自然是不乐意,但被逼于无奈,只有写了誓书,留下家眷(妻登子、子千寿王)于三月二十七日出征。北条高时非常高兴,在高氏临行前赠给他一面足利先组源义家的白旗,黄金太刀一把,名马十匹,并为高氏的坐骑换了一个白覆轮马鞍。跟随高氏出征的有其弟足利直义,上杉、吉良、仁木、细川、今川、荒川等一门族人与三十二个侍大将、四十三个家将。名越高家的部队也在同一时间内上洛,后来在对赤松范氏的久我绳手之战中被一箭射中眉心而死,此是后话。 </P>
<P>千早城攻防战</P><P>楠木正成的千早城攻防战和足利高氏的京都攻击战、新田义贞的镰仓攻击战合为灭亡镰仓幕府的最重要战役,千早的坚守更为后两者提供了时机、创造了条件,使倒幕方由劣势转为优势,从而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对于本文中大量引用的《太平记》中的数据和资料,大家看的时候要多留一份心眼噢。
咳,咳!先卖一个关子,因为千早城历时二月,其间发生了许多插曲,所以先交代一下,以免待会儿叙述不连贯:
自从楠木正成举兵,再次点燃武力倒幕的导火线后,西国各地的反幕府组织相继举兵,在隐岐岛的后醍醐虽然与世隔绝,但通过护良亲王送来的密信也了解到局势的转机。1333年元弘三年闰二月二十四日(三月底)的清晨,后醍醐和千种忠显两个按照事先商议好的计划乘着小船逃出了隐岐,在傍晚时分到达伯耆的名和凑,当地的土豪名和长年早已在这里等候迎接。名和一族决心拥护天皇,于船上山筑城举兵,在和赶来镇压的守护佐佐木清高和佐佐木昌纲的战斗中,天皇一方侥幸获胜,从而站稳了脚跟。后醍醐传檄天下,召告四方,“共讨朝敌”,西国的武士开始动摇了,一批志愿者陆续加入到船上山军势的行列中。此时由天皇在后坐阵,名和长年为总军师谋划战术战略,千种忠显为先阵大将的一路倒幕军团沿山阴道向京都进发!
分析一下正成和护良长期以来的“三步走”作战方案:第一步是由正成攻击赤坂城举兵;第二步是在吉野和金刚山地区迎击敌人,牵制住幕府大军,再趁机安排救出后醍醐天皇;第三步是打持久战和游击战,使远征军疲惫不堪,丧失战斗意志,由天皇和护良鼓动各地势力举兵,并期待有一批“黑马”冲击关东镰仓腹地!套用正成的一句话:“我在西边的战斗好比是用刺刀扎伤敌人,但还需要一个人将其一蹴而溃!”到现在第一、二步皆已完成,第三步正在进行中,但由谁来扮演“黑马”的角色呢?正成和护良心里还没有底,原先考虑的人选是甲斐的岩松经家和奥州的结城宗广并已经谴使前去,但时至今日……
有一天,千早城南边的密林中突然来了两个人,一个是楠木正成的大将也是正成的义兄南江正忠(游戏第四关在千早北方的村子中探索可得,武力过百),另一个是由正忠引见来的上野国豪族新田义贞的帐下执事船田义昌!新田是八幡太郎源义家的十代嫡流,随着大佛家时的一路大军进京作战,而派遣船田作为使者出使“敌阵”竟然是为了响应天皇纶旨、联合正成倒幕的——新田义贞准备托病乞假返回上野,在上野国举兵攻入镰仓!众人谈得非常投机,最后决定由正忠代表正成,带着正成的亲笔书信赶赴新田领地协助共同作战。(游戏中探索得到的武将可以在楠木、新田两方帐下作战的设定原来是有其用意的噢。)
攻击镰仓的战略终于有了一点进展了,正成和护良长久以来紧绷着的脸上也头一次露出了笑容。“今晚可能会梦见主上(后醍醐)平安返回京都的情景吧!”护良说。是啊!千早的楠木正成、九州的菊池武时、伯耆的名和长年、千种忠显、播磨的赤松则村、东边的新田义贞、上洛途中的足利高氏……这个梦会实现的吧!
转入正题,千早城攻防战!
千剑破城,城如其名,是一座天然的要塞!“城东西两侧是万丈深谷,常人断难度过;南北两侧则紧靠着金刚山的峭壁。”幕府大军立下了豪语:“高不过二町,方圆不过一里,这样的小城怎能攻不下呢?”(《太平记》)
关东大军和后来陆续加入的从九州、四国动员来的幕府军队将城团团围住,包围圈竟延续了三四里之多,总兵力号称“百万”!(三、四十万吧)护良语:“全日本的军队都集中到畿内来拉,这下楠木正成的计略智谋就要闻名于天下了。”正成语:“如此庞大的部队要是长期滞留在这里,当地的大名就得破产喽,敌人空荡的后方也会发生变化吧!目标是持久战,咱们拭目以待!”
战斗刚刚开始,一批不知道正成手段的贪功冒进者带头闯入了楠木军的“结界范围”,赤坂城的一幕好象又要上演了。不过这次准备攀爬城壁的士兵们举起了事先准备好的——盾牌(大木板),用它互住了脑袋,有恃无恐的向上爬。可惜只能起到掩耳盗铃的作用吧——大石头,一块块具有初速度加上重力加速度的大石头,无情的砸了下来,木盾立刻被击得粉碎,攻城士兵又赤裸裸的暴露在矢石之下。被砸的、中箭的,一日下来竟有五、六千人!军务奉行长崎高贞清点受伤、战死人数,才发现三日间损失十二个右笔(我在岛津家时担任的官职噢),急忙传令全军:“今后如有不听总大将命令私自出战的将加以严惩。”
全力强攻没有取得任何进展,幕府军头头们又开始动些小脑筋了。攻击赤坂城一路的幕军头头对攻击千早城的头头大佛家时说:“前几天我们能攻下赤坂城立下功勋就是因为断了城里的水路使其自动投降。现在千早城的水供给一定很困难,需要定期到东边的谷川去取水,我们可以派一个精明能干的,袭了他们的供水军,断了水源,千早亦指日可破。”于是经过商议,名越越前守就被选出担任这个“精明能干”的角色。
楠木正成足智多谋,一早就考虑好了持久战的水供给问题。他曾经派遣野武士登上金刚峰峭壁,找到了五处隐秘的水源,这样一天就可以取得五石水。但是如果天气炎热饮水增多,加上合战当中为扑灭火矢的用水,这些水还是不够用的,所以正成已准备了二、三百个大水槽放置在屋檐的排水管下接收雨水,五、六十天下来,用水的问题算是基本解决了。于是将计就计,派出几个小兵假作到川边取水,引出名越的三千部队来,然后正成的骑兵队趁着夜幕冲出城来突击其后,名越越前守败逃,正成也不深追,拾了敌人慌乱中丢下的战旗就引兵回城了。
第二天早晨,千早城正上立起了三面“伞纹”大旗,旗面被揭得高高的,还有武士齐声呐喊:“这就是名越殿的大旗啊,上头的纹章可不是别人能随便使用的,姓名越的都快点来参拜啊!”刚烈的坂东武士如何受得了这样的侮辱,眼睛都快瞪出来了。“剖腹也洗不清了,让我们决一死战吧!!”名越一族五千人抱着必死的信念冒着矢石冲向千早城。冲!冲!冲!(没用的,一个人背一捆炸药还差不多……)躲过了落石,闪开了箭矢,攀上了城墙,一时间城上似乎没了动静……“唏唏唆唆……”突然一棵接一棵的巨木水平的从城上落下,当场有四、五百人被砸死砸伤,想起来要逃的也已经来不及了,倒在了乱箭之下。就这样又结束了一个回合……
军奉行长崎高贞再次传令:“力攻伤亡太重,全军停止攻击,转为兵粮战法。”一方面,大军从上洛以来一直马不停蹄疲于奔命、疲劳度99,得休息休息;另一方面,士兵们的战意已被对楠木正成的恐怖感所代替……所以,大家轻松一下吧!连歌师被请来了,并且还要在全军展开“一万句连歌”活动。其中以长崎师宗和工藤高景两人的对歌最为优美:
“%¥!#*?}+—”
“*+—#·!{%?”
(众人语:“什么东东,乱码!?” 飞鸟语:“啊,不好意思,我译不出来……” 众人皆倒。)
大致的意思是把自己的部队比作“山樱”,而把楠木军比作“岚”,岚无情的卷落山樱。(有这么丑的山樱吗,哼哼,若不是正成,恐怕情况就相反了吧)于是幕府军在休闲中度过了几日,双方也相安无事,千早城里的防备似乎也有所松懈。
有一天晚上,楠木军趁着夜幕,把二、三十个穿甲戴盔的稻草人摆放在千早城前陡峻的山坡上,并在前面打下木桩作为防御工事,五百士兵埋伏其后,然后故意大声谈笑。天刚破晓,又突然擂起了战鼓,大声喊着:“出城作战,把敌人赶进地狱吧!”幕府军以为千早守兵攻下山来了,急急忙忙整队迎击,朦胧之间看不清楚,就朝着假人部队的方向冲过去。楠木军先是乱射了一阵就留下稻草人回程去了,不知情的幕军士卒还咬牙切齿的奔上来,待到他们全部进入杀伤半径以内,正成一声令下——大石头,一块块什么什么的大石头,再次狂轰烂炸,砸死三百余人,半生不死者五百余人。其间也有极为顽强的武士,一步不退的冲到了稻草人面前,定睛一看,………(无言)。从此幕军得了“假人恐惧症”,再也不敢轻举妄动了。
幕府军中都是来自不同地方、不同势力的武士,时而会有因为打牌引发口角并导致恶性群架的事件发生,内部的恩怨仇杀,死伤也有二百人以上。
到了闰三月四日(四月初),突然有使者从镰仓送来了一封信:“将合战截止的日期送回。”几个总大将这才慌乱起来,立刻召开评定会议商议破城之计。最后得出了结论:“在我方的阵地和敌城之间的深谷之上架起桥梁,从桥上度过,攻入城中。”定下了战略计划就要开始施行,先从京都征集了五百余名的木工,再在山中选取直半八九寸的,做成宽一丈五尺、长二十丈的长梯;并且还需要二、三千根的粗绳子,用滑车把梯子立起再架到对岸。工程巨大但终于完成了,五六千名勇敢的武士被选出来作为前锋过桥,大家都美滋滋的想:“这回可以攻下千早了吧。”(山林假期也结束了)而就在对岸,正成率领部队把松脂扔到桥上,铺成厚厚的一层,然后投上“水弹”(油包),看到幕军攻到一半时就放火烧桥,猛烈的火势加上数前人的重量,桥很快就折断了,连人带桥统统掉进了谷底……
千早攻防战期间还有吉野、十津川、宇陀、宇智一带的野武士七千余人受大塔宫的命令游击作战于围攻千早的幕府大军后方,切断敌军的粮食补给。想用兵粮攻城的幕军自己反倒粮食紧缺,一些无心恋战的士兵就纷纷结伙逃走,而在路上就遇上了埋伏在此的野武士,大部分都丢了性命,还有一些被抢了马、铠甲、刀箭,剥光了衣裳然后放生,所以到后期每天都会看到几个赤身露体的人狼狈不堪的向四方逃散。
关于攻防战的过程,大致上就是这样,其间打了停,停了打,从二月底到五月初坚持了两个月的时间,直到五月七日足利、赤松、千种三方联军攻陷六波罗,围攻千早的幕军才开始全军撤退,千早城得以解围。楠木正成率军出城讨敌并迎接从伯耆回来的后醍醐天皇一行,这就是六月初的事了。
镰仓时代及其以前极少有城郭攻防战,大多是传统的平原骑马战术辅以大将的一骑讨战法。这样的战法在两次蒙古袭来对蒙古大军集团战法时就吃了大亏。到了应仁文明之乱进入战国时代以后,战争才逐渐转为足轻为主的兵团战,铁炮的传入和筑城的发展也使得战略战术异常丰富起来。而在此时的南北朝时的城还多是山城,修筑在险峻的山崖天堑之上,易守难攻,普通的骑马突击、一骑打都无法发挥效用。加上楠木正成组织的野武士等步兵小部队在山林之间神出鬼没的游击战;发挥自身“土豪恶党”的优势,广泛发动群众,进行资源补给和封锁敌方的补给这些都是千早城得以坚守的原因,当然主要还得归功于楠木正成的正确统率和高超智谋。同时这或许也可以反映出当时东国和西国在战术上的不同之处。</P>
<P>各地的战斗</P><P>在千早城处于胶着状态的两个月中,西国各地的倒幕势力也在敌人背后战斗,在他们的努力之下,牵制了敌人的兵力,使局势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主要有与京都六波罗作战的赤松则村军,与长门探题作战的伊予的土居、得能军,与镇西探题作战的肥后菊池军。
赤松则村,法名赤松入道圆心,是播磨国佐用庄的地方土豪,游戏里长的像鲁智深,第一次出场是在足利贴第一关对六波罗的攻略中配合足利尊氏从南边打上来的,和他一起的是他的三儿子赤松则祐(律师则祐);在历史上是1333年(元弘三年)正月二十一日,响应护良亲王的令旨在苔绳城举兵,纠合了备中和播磨的赤松一族上洛攻击六波罗,但是却无法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直到联合了足利和名和后三面夹击京都,六波罗才得以攻陷。(游戏中圆心第二次出场与第一次出场的时间跨度很大,对手就是强将新田义贞了。如果在第一版中没有多练几段,到这里只有用步兵阵容和对方硬拼,损失颇大,还好他的几个儿子都出场了,如赤松范家就是一员猛将,可惜的是统帅力不够。)
上洛途中,赤松则村步步为营,出了播磨就在摄津国摩耶山筑城,在这里迎击前来镇压的六波罗部队。时间正值千早城打得热闹的时候,幕军主力部队都调去金刚山了,于是赤松军得以大展拳脚,部队东进。三月十一日逼近京都,三月十二日将据点转移至京都西南边的山崎和八幡地区,并在当天从京都南部的鸟羽攻入京都,但是因为不明地理、在巷战中失利最后只好撤退。三月十五日六波罗军队攻击山崎,四月三日赤松再攻京都,几次你来我往,双方均没办法给对手以致命的打击,陷入了拉锯战。战火不断,苦的是京都的居民们,持明院统的光严天皇和后伏见、花园两位上皇也觉得呆不下去了,为防万一躲到了六波罗城郭的北方避难。
赤松则村的部队中除了赤松氏一族的兵力外,还包括很多播磨、摄津、美作的小土豪、播磨大山寺的僧徒、各地的野武士;整个部队基本分成三个部分:一部分是步弓兵、一部分是大量的刀枪(打物)众、一部分少量的骑兵和野武士。这样的部队构成决定了它的作战方式是有别于幕府军的骑马武士战法的,而倾向于楠木正成的恶党战法。正如游戏中设定的一样,步兵部队正常情况下绝不是骑马部队的对手,如何在劣势下取胜呢?赤松则村就巧妙的应用了“地利”:前面说赤松的据点在山崎八幡地区,而这个地区正是宇治川等河流汇聚的地方,这一条条的支流成了赤松军的天然防卫,最大限度的降低了幕军骑马武士的机动力;河川上作战,骑马无益反是累赘,赤松的“杂兵”则用很熟练的不正规打法将幕军着实戏弄了一番,如合战中涌现出来的号称“西国第一大力者”、“西国刀枪能人”、“北国无双的马术达人”的岛津安艺父子三人。总之这算是西国步兵刀枪集团和东国骑马武士集团的几次正面交锋。
在赤松与六波罗陷入消耗战时,所幸天皇方又有新战力加入,就是《千早攻防战》一节中说的从船上山沿山阴道上洛的千种忠显军,驻扎在京都西面一带。这个公卿出身的大将显然缺乏如赤松则村一样的头脑和实地作战的经验,在和六波罗的合战中节节败退,最后只有先撤退到丹波国,并以此为根据地配合赤松军作战。但是不论战斗的成败与否,天皇方的士卒上下一心,均保持着很高的斗志,坚持不懈的战斗且多次打入了京都。与之相反的是六波罗虽然暂时略占优势,但逐渐转为不利,士气低靡,内部脱逃者陆陆续续,被天皇方说得(寝返)的部队谎称兵粮补给困难脱离战线回自己的领地去了。正如《太平记》中描述的:“宫方(天皇方)虽然战败但气势一天比一天浓重,武家(六波罗)虽然得胜但兵力却一天比一天少……”
在二月赤松则村举兵不久之后,伊予的土居通增、得能通纲、忽那重清一族也摇旗呼应,四国得倒幕势力蜂起跟从。六波罗急忙命令攻击千早城参战的当地守护代率兵回国镇压,镇压无效却反而使得起义军日益壮大起来。三月中旬,拥有兵船数百艘的长门探题北条时直军和伊予守护宇都宫贞宗军双双败退,起义军攻占备后国的(革内)津,依靠自身的海贼众水军跨海对抗幕府正规军。
在九州,自从镰仓幕府设置了镇西探题以来,触动了自以为“天高皇帝远”的当地势力如少贰氏、大友氏的利益,双方之间经常有矛盾发生。1333年3月护良亲王传檄至九州,派遣秘使出使三个有力势力少贰贞经、大友贞宗和肥后国的菊池武时,约定三者共同举兵。但镇西探题北条英时也不是傻子,他心里很清楚如果局势动荡这几个家伙一定会捅出乱子,所以时刻监视着他们的一举一动并施加压力。在高压下少贰和大友动摇了,比较坚决的菊池武时在多次邀他俩举兵遭到拒绝后非常气愤,冲动的以一己之力揭竿而起,袭击北条英时在博多的别馆,终于不敌战死……  </P>
<P>足利高氏的野心</P>
<P>千早城的坚守,后醍醐天皇的逃脱,山阳道赤松、山阴道千种的挺进,伊予和博多的奋战都使得镰仓上下坐立不安了。出动百万的军队居然无法剿平叛乱,三月二十七日,北条高时听从内管领长崎高资的建议谴足利高氏和名越高家上洛增援。(见《三方幕府军的作战》一节)
足利是源氏名门这点大家都很清楚,这里我再说的详细一些。源氏是清和天皇子孙,天皇之子源满仲任关东地方国司平定群盗之乱,后来在关东地方扎根,其子源赖信与源赖光(摄津源氏)。赖信任常陆守,与子源赖义前后转战各地,声名远播,赖义子俗称八幡太郎的关东第一武艺者源义家经过后三年之役,势力遍及全国、空前强大。(另一分支是义家的哥哥源义光,即甲斐源氏,武田、平贺皆自出此流)义家多子,如其中源义亲这一支的后人有义朝、(木曾)义仲、赖朝、义经等众多名人;足利一族和新田一族则是义家另一支源义国的后人。
至于足利家族,有一个奇怪的传说:先祖源义家留给后人一份血书:“我七代之内的子孙要替我取得天下。”义家之子义国,义国分两支足利义康和新田义重,义康传义兼,之后是义氏——泰氏——赖氏——家时,到了第七代足利家时也没能完成祖先的遗愿,于是家时在家族神明八幡大菩萨之前祈愿,留下“自我之下三代以内子孙取得天下”的血书后切腹自杀了。家时之子贞氏,贞氏之子即是足利高氏。
很多关于南北朝和足利的书籍中都有记载这则传说(当年《电软》的《人间五十年》第一篇,似乎尽人皆知了),但是这毕竟是传说,其可信度是很值得怀疑的。因为是从足利一门嘴里说出来,可能是因为高氏自己野心勃勃,想图谋天下,为了强调自己源义家嫡流的身份,找个口实而瞎编出来的;并且足利好歹也是幕府宿将,与北条氏姻籍关系颇深,突然间倒戈相向不免人心难服,于是就说我是家时之孙,先人已经预言了我高氏要取得天下,那就必定成功的啦,大家跟着我没错!在后来的今川了俊(1325——1420,今川是足利一门,室町开辟后任足利幕府的重臣)所著的《难太平记》中就有提到这个所谓的“置文”(血书)的确是高氏自己的伪作。(《难太平记》一书不像《太平记》或其他史书,相当于今川家的家族历史,从今川家作为足利分支的角度和观点来描述南北朝,日文网站上有“现代语译《难太平记》”,如果有兴趣可以看看http://homepage1.nifty.com/sira/)
率军上洛之时族利高氏就怀有谋叛之心,但此时他还不十分清楚战局,天皇方和幕府方到底哪个得人心,到底哪个有希望获胜,更重要的是足利投入哪方能获得更大的利益,这些不好好考虑清楚就不能做出决定。所以出发以来,高氏一面要小心提防镰仓方面派来监视的密探,一面派遣自己的部下先行到近畿等地实地调查,即时送回情报,同时派遣使者到各国进行活动,探明其他势力的动向……诸多因素都必须考虑到,包括在镰仓作人质的妻子和儿子。可以说在这段时间里,高氏进行了最激烈的心理斗争,从而做出了改变他自身命运乃至整个历史局势的决断。
前线送来的情报使高氏对北条政权越发失望了,或者说是靠不住了!自己的部队如果也投入到镇压叛军的作战中,恐怕也会糊里糊涂,和其他人一样毫无立场;名副其实的“自助战”,得不到半点来自幕府的粮草军资补助,如果天皇方取胜,自己的足利庄就保不住了,全族存亡堪忧;即使依靠人海战术并耗上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能剿平叛乱,但身心疲惫之后难保不有第三次、第四次西征;最后只能像傀儡一样为一国之地勾心斗角度过此生。
如果投向后醍醐天皇一边,在进军过程中突然掉转枪口,趁着北条方主力困在金刚山的时机攻入京都;召集己方军势上洛,维护治安统领大局,在后醍醐回京之前就稳固自身强豪地位;再在论功行赏过程中收买人心,拉拢诸国的有力武士……或许,这才符合足利高氏染指天下的野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念和追求,这应该没有对错之分,楠木正成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可以放弃一切;同样,足利高氏则要追求实在的利益,作为足利一族的首领,他必须担负现实的重大责任。
正在犹豫的时候,高氏的舅舅(高氏母亲清子的哥哥)上杉宪房给了他一个谋反的正当理由。宪房和另一位高师直都是高氏的亲戚兼一级重臣;高师直掌外,经常代替高氏作为全军的总大将,二人的长相也有相似之处,有点影武者的性质;上杉宪房掌内,因其慎重多谋的性格深受高氏的信赖,经常会为高氏一针见血的分析局势提出良策。
“在伯父(高氏称呼宪房)看来,西国的局势会如何变化呢?”
“先帝在伯耆船上山举兵,名和又太郎、六条忠显击退佐佐木清高,安艺、美作、备中、备前、四国、九州各处举起勤王之旗,楠木兵卫金刚山坚守,播磨大山众(赤松军)进出鸟羽,这是个谋叛的时代啊。”
“谋叛……”
“直义也和我提起了先祖置文(上面说的血书)之事,我不得不为足利家的将来考虑。”
“足利家是源氏的栋梁,源氏的栋梁原本就不是北条氏的家臣,现在我们服从于北条只是为了“义理”,御内室(高氏正妻)是执权守时(赤桥守时)之妹,但也并不能因为这样就忘记源家的血史……足利氏御领足利庄是先帝封予,地头职是先帝所赐,足利前治部大辅高氏应是先帝之臣,而非北条氏之臣!”
“一切还是要有您决断,不管怎么样,上杉家都会全力协助到底,重能(上杉重能)也已经二十七岁了,会是个得力的部下,还有吉良、仁木、细川、今川、荒川诸位大将,您的弟弟直义……”
说到高氏的弟弟足利直义,从小就和高氏一起长大,逊于俊思敏捷的哥哥,显得更为果敢率直,亦是足利家的一名麒麟儿。不满于北条氏无理要求的他多次在哥哥面前直抒胸臆,提议到根本不用理会北条,带着家眷总动员反幕等种种,其直截了当的表达,丝毫不顾忌四周镰仓派来的耳目,令高氏非常头痛,好几次不得不大声呵斥令其停止。而在直义眼中,也觉得兄长过于优柔寡断,在重要场合会弄得一副狼狈的样子。可以说兄弟二人,直义继承了源氏祖先勇猛直率的性格,高氏则偏于继承了北条氏深沉远虑的性格。(自足利义康起,足利各代家督多与北条氏联姻)
部队行进到东海道西的三河矢引川,足利高氏终于下定了背叛北条氏的决心。于是立刻派心腹细川和氏和上杉重能两人赶往船上山,目的是取得后醍醐天皇的纶旨,表明自己是弃暗投明,出师有名。二人成功取得纶旨后于近江的镜宿与大部队会合,然后四月十六日,足利军浩浩荡荡开入京都。(纶旨的大致内容是:“万国皆感名君之德,四海皆尽武臣之礼……近年间,前相模守平高时法师逆朝廷之威名,乱君臣之礼节,积恶天下,应受天诛……现盼卿速速举义兵而起,讨伐凶徒,创天下静谧之功绩…… 足利又太郎殿 头中将”
六波罗北探题北条仲时和南探题北条时益两个欢欢喜喜的迎接高氏和名越高家的到来。经过佐佐木判官时信和长陆前司时知参与的作战会议讨论决定,由足利军从丹波、丹后,沿山阴道向船上山进发;名越军则由摄津、播磨、备前沿山阳道向船上山进发。
久我绳手之战:四月二十七日早晨,名越军七千六百由京都西南的鸟羽口出发了,在前往山崎八幡路途上的久我绳手地区与赤松军展开了遭遇战。这条叫做“久我啜”的五十町长道路是一条泥泞的田间小路,极不利于重武装的骑马武士前进,并且路面狭小,只能容三四骑并排而行,路边则是低矮的山丘。如果赤松军要迎击来袭部队、安排伏兵,这里是绝好的场所,名越高家自己也想到了这一点,但是大意轻敌的想法使他疏于防范。“垂着深红缎子的紫铠,镶着五枚白星的头盔饰以金日和银月,总大将高家的骏马走在队伍前列。”果然,在转过几个弯路后,畦道上出现了三三两两的野武士,他们零散不成队形,似乎只想远远的放放冷箭。高家更为轻敌了,拔出腰间的太刀——三尺六寸的鬼丸——发出了号令:“队伍前进,在山崎和八幡决战!”随即用太刀驱马向前。大约行了二町的路程,突然道路两边涨满了水的泥田中钻出了一群徒步轻装的弓弩手,立刻箭矢如飞蝗般射来。高家的前阵部队乱了阵脚,战马突然受惊,到处乱踏,马蹄陷入淤泥之中,更有连人带马翻倒入泥田中的。被诱入了包围圈,再多挣扎也只是困兽之斗,“不能停,不能停!突围,突围!”高家喊着,一边再次发狂的打马前冲。可是伏兵好象是无限增长的一样,越来越多,名越军成了靶子,陷入苦战。正昏天黑地的奔走之时,前方出现一个徒步武士,手持强弓,口中大声叫道:“我乃赤松一族,佐用三郎范家!敌总大将名越尾张守来和我一战,害怕的话就逃走吧!!”受了挑发的高家朝前赶去,只见那佐用范家引矢绞弦,又快又狠的一箭划空射来,不偏不倚,正中高家的眉心,箭势强劲,穿破头盔、贯入头骨,直从颈后射出!可怜高家未及反应就瘫倒在马背上了。佐用范家奔过来,将高家尸体拖下马来,斩下了首级……战斗就这样结束了,失去了指挥的名越军残兵败卒陆续逃回六波罗。
四月二十九日,足利高氏在其母上杉一族的领地丹后蓧村驻扎,随即在蓧村八幡神社祈愿,高氏亲笔写下“八幡大菩萨护佑,响应纶旨,兴起义兵,利世救民,消灭朝敌”的祈愿文;扬起先祖八幡太郎源义家的白旗(出发时北条高时送的),“前治部大辅源朝臣高氏”正式公告天下:举兵讨伐北条氏!</P>
<P>六波罗攻击战</P><P>接到足利尊氏叛变的情报,六波罗北条仲时和时益愕然。(刚刚送大军出战以为会有转机,突然又有人来叫阵,“白旗下大将何人?”“报,足利高氏……”皆倒。这个场面想来很滑稽啊。)
蓧村八幡神社举兵后,足利军和千种军在丹波会合,然后大军立刻出发进攻京都,事出突然,六波罗毫无防范,只好把防守圈缩小,将六波罗作为据点,以京都市街为战场。五月六日,京内一片混乱,没有抵抗力的男女老幼、皇室、贵族、公卿纷纷四散逃亡,戊刻,原本繁荣的闹市也变得死气沉沉。五月七日上午卯时(六点),足利大部队在京都的嵯峨内野地区列阵完毕,前锋部队在神邸宫(二条地区)与六波罗前锋对峙。同时,联合作战的赤松军也向前逼近,在京都西南侧的东寺一带列阵;名和常年、千种忠显军则在竹田、伏见地方压阵。
三方联军的兵力配置:从船上山赶来的名和常年,统领备后的山内首藤三郎通继、安艺武田十郎、小早川孙太郎、出云的来岛三郎、石见的大家弥太郎,兵力二万七千;足利军从举兵以来发往各地的催促状召集来的部队陆续加入,总兵力接近五万;赤松军精锐部队三千,包括尾井宫门徒、坊门少将、殿法印良忠这些打起战来不要命的僧兵游击队,人数虽少但实力强劲;三方总兵力约八万!足利兄弟的战斗力加上名和、赤松的计谋和战术以及千种忠显的运气,真是豪华阵容啊!
对六波罗来说,这次战斗是决定生死存亡的恶战,前后集合的兵力亦有六万之众,为抵御三面来袭,守备军也分为三路:对主力足利的一路以名越将监高邦为大将,率河越三河入道、常陆前司时知、长井丹波守宗胤、河野对马守通治、波多野宣通、岛津忠秀和曾在船上山被名和常年击败、不敢取山阴道而从海上承船抵达敦贺港支援京都的佐佐木隐岐前司清高,兵力共计二万余骑;对赤松军的一路以淡河左京亮通时为大将,率备后民部大辅康世、东三郎左卫门尉氏时、长井左近将监高广、大见能登前司、陶山备山守高通等约一万余骑;对名和军的一路由伊豆藏人行义、长井右马介、小串五郎兵卫尉秀信、武田十郎长信、水谷藏人贞有、波多野因幡前司通贞、富坚之介、长左卫门尉共一万二千骑;剩下的一万二千左右兵力留守六波罗及各路之间的调配。
辰时(八点),两方部队开始试探性的弓箭对射,带有挑衅和威胁意味的响箭声不绝于耳。
巳时(十点),日光开始强烈起来,直射着地面上腾起的蒸气和马蹄卷起的烟尘。敌我先阵面对面的叫骂:
“足利军的叛徒们!”
“连弓都拉不满的六波罗,只会逞口舌只能!”
“来啊,对上一阵!”
为了扰乱对手的情绪,挑拨对手开战,不少杂兵卸下护甲,脱掉靴子,扔了长刀,只提一根竹枪在阵前裸身徘徊,寻人火并。足利军中首先有一人跳到木盾前吼到:
“我乃足利家来,设乐五郎左尉门卫,敢和我战上一合的出来参见!”
“哈!”应声而出的六波罗军武士也报上姓名:“我是六波罗斋藤伊予坊玄基!”
毫无恩怨甚至素不相识的两人此时像宿敌一样恶狠狠的盯着对方,弯着腰,绕着圈,动作仿佛两匹滑稽的野兽。因为没有片甲护身、近乎赤裸,胜负可以在一瞬间决出。突然二人同时挺枪往对方胸口刺去,那枪尖也同时从二人背心穿出……
“哦,设乐五郎左尉门卫讨取敌方斋藤伊予坊!”
“斋藤玄基讨取设乐五郎左……”
两军士卒相持不下,情绪沸腾到了极点,很快混杂入了战马的马蹄声,街巷之间烟尘四起,矢石如暴雨般飞溅,六波罗最后的也是最壮烈的合战开始了,往日平和繁荣的京都瞬时化成了修罗地狱。
三个分战场中以足利与六波罗主力的战斗最为激烈。因为双方都是坂东武士出身,衣食同源,战法也没多大分别:骑马集团与骑马集团之间的硬碰硬,骑马武士之间的“一骑打”,勇猛的近乎狂热的奋战,用铁骑冲散敌人再予以斩杀……高氏的多位家臣们继设乐五郎之后为了让自己的勇名流传后世而争相赴死,其惨烈程度仿如源平战乱重现。(足利源、北条平)
东寺方面的战斗,赤松的三千精兵对淡河左京亮的一万余众。为了防御攻击,六波罗从西边的罗城门到东边的八条河原修筑了一道木栅,堆满碎石、枯树枝之类的作为障碍,前面还挖出一道四间余宽的壕沟,但在顽强的赤松精锐面前这些似乎都起不了作用。攻击军先阵大将为则村的长子赤松范资,在其指挥下,勇士妻鹿孙三郎长宗、武部七郎等人跃入壕中,冒着敌人的箭雨冲到木栅前,顾不得身负的多处箭伤,几个人肩并肩硬生生的将木栅推倒!防线破了一个口子,范资、赤松二男贞范率先纵马驰入,佐用兵库助、得平源太、别所六郎左卫门、同五郎左卫门、宇野、柏原、真岛等等相继涌入,东寺的六波罗守军很快就崩溃了。
第一阵突破之后,按照计划,六条忠显指挥出云、伯耆的部队投入战斗,以及尾井宫、坊门、殿法印良忠等游击队;攻击军在人数上压倒了对方,而且士气满满。六波罗攻击战的主力是足利和赤松,千种、名和军压压阵喊喊口号,基本没打,所以《太平记》游戏中的这一版只设定了赤松配合足利作战是有道理的。但是奇怪的是游戏中居然有岩松经家参战,据我所知这时岩松应该是受足利之命去参加新田义贞的镰仓攻击战去了,顺便牵制新田以免其占了所有的功劳,所以经家不可能出现在这里的吧。
就这样经过了无数次骑马乱战,六波罗军队在三方夹击之下呈现出败势,九条地区火光冲天,赤松、千种军也突入到市中央,败军只好退回六波罗的城郭工事中,此时已是日暮时分。
主力部队出城作战,死伤殆尽之后,留在城里的士兵大多数都趁夜逃走了,在这种情况下明天再决战也没有胜算。留德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北条仲时和时益经过商量决定带光严天皇和后伏见、花园两位上皇暂时回关东避难,在关东老家重整军力、再配合围攻千早城的剩余部队,夺回京都也非难事。天皇和上皇正为自己的性命担忧,听到还有以退为进的保身之计自然十分合作,当晚夜半,探题和皇室一行共数百人偷偷溜出六波罗,向东逃亡。</P>
<P>六波罗的结局</P>
<P>出了六波罗,一路却不平安,暗夜中在东山的山科四宫河原遇到了埋伏在山林之众的野武士,野武士在半山坡上居高临下乱箭射来,骑着高头大马最为显眼的北条时益被流矢射穿颈骨、落马毙命。时益的家人原想抱了主人的脑袋再走,慌乱中和众人走散了。光严天皇左臂中箭,鲜血染红了衣袍,《太平记》中说:“一国之君竟然要临幸关东,且落得如此狼籍。”
到天明时分,大部队进入了近江平野,又再次碰到了野盗,不管是天皇还是武士,所有值钱的东西、马都被抢走了……一路上遭遇多次打劫,当晚在观音寺落脚。死的死,散的散,只剩下北条仲时、糟谷三郎宗秋、樱田净心、陶山清房和二阶堂忠贞勉强维持着队伍;历史上从来以硬骨头闻名于世的镰仓武士也要开始哀叹自己的命运了。
“想来在四条河原战死的时益会更幸运些。”
“我们也要成为野盗的饵食了……”
“光高(武田光高),怎么没见到佐佐木啊?”这个时候,仲时想起了或许尚有实力抵挡一阵的佐佐木判官时信。
“哈!因为我们的队伍被野武士冲散,迟些时候他们应该能赶上吧。”“恩,大概会在爱智川会合……”光高补充。
虽然这么说,仲时却产生了不祥的预感:“佐佐木时信,甩掉我们了吗?”但立刻又为自己的想法感到可耻,“还是等到部队会合,这才是上策。”
第三天,即五月九日,一行人来到伊吹山的番场(现滋贺县坂田郡米原町),听说附近山林地区山贼野武士横行,而且再往前进就是美浓以东——足利势力的土岐氏、吉良氏的领地范围,被抢光了东西又身心具疲的众人对前途彻底绝望了,于是北条仲时及其配下在番场的莲华寺之前集体自刃。
在莲花寺的大堂前,仲时、樱田和槽谷最后一次拜谒了光严院和两位上皇,仲时十分悲壮的对下属们说:
“北条氏时运衰倾,各位忠心耿耿到今日,我仲时非常感激。”
“仲时不肖,虽为北条一门,但只是个无名的武夫,为了奉公尽责,不让敌人轻易取去首级,苟延残喘又多活了一日。”
茫然的看了大家一眼,仲时突然拔出准备好的短刀突刺自己的左腹再迅速拉向右,“我先往冥途去了,让世人知道我镰仓武士的心意!”
坐在近处的槽谷宗秋泪流满面扑上前去,拔出仲时腹上的血刀,用它刺入自己体内,倒在了仲时的双膝上。二人的壮烈感染了闻讯赶来的众人,樱田净心、戈田师时、高桥时英、武田光高、二阶堂忠贞、隅田时亲、安东祥兼、问注所清近、陶山清房、町野康世等等陆续在堂前切腹;而后来到达的在四宫河原带着北条时益首级的时益配下家臣们也都在这里自尽身亡。光严院和两上皇则亲眼目睹了这一人间惨剧。
莲华寺的住持同阿上人将死者安葬并建了墓碑,把死者的姓名和年龄记录在案——《番场莲华寺过去帐》中存有记录的人数总共四百三十余人,第一个就是“越后守仲时,二十八岁”……
至此六波罗的军队遭到全灭的结局。
皇室成员被后醍醐天皇方的武士所捕获,送入伊吹山的太平护国寺,稍候被送返京都。
六波罗全灭的战报在三天之后的五月十二日送到船上山,后醍醐天皇大喜,立刻传旨废持明院统光严天皇,改正庆年号恢复为元弘,接触光严天皇执政时任命的官职等等,总算出了一口恶气。(详见《后醍醐回京》及其后各节)但在实际上,此次战斗的最大受益者是足利高氏,高氏在举兵前到六波罗攻击战胜利后,其间发了无数封秘信给各国的有力势力,打着“受伯耆国天皇赦命”的大义旗号,摆出“源氏名门”的姿态催促他们尽快加入天皇一方,也就是足利自己一方。这些秘信都写在长宽约为七八寸的小绢纸上,以便于密使的传送。期间值得一提的是,高氏挑选了精干的心腹前往上野新田庄,叮嘱道新田小太郎义贞同是源家一族,以武勇闻名,出使既要尽到礼数又要显示出自家之威,并希望义贞如果举兵帮忙留意一下其子等语。经过大量的宣传工作,足利高氏在国人心目中的形象从“关东名门”到“北条幕府的背叛者”又变成了“统领义军颠覆六波罗的首席功勋者”,好像赤松则村军和千种忠显军都只是从属于足利军,没有高氏的英明统帅他们就无法夺回京都……
对于高氏的做法和他暴露出来的野心,早前就传令旨号召诸国武士举兵的护良亲王当然是极为不满的,所以在六波罗陷落之后,护良亲王的部队仍然滞留在吉野一带与幕府军残余作战,更重要的是为了监视高氏的举动,一直到了后醍醐天皇返回京都后召其入京时。足利高氏和护良亲王的斗争就从这时候开始了,积累了几十年的镰仓幕府与全社会的矛盾因为公家与武家的对抗而在全国范围内爆发,现在公家虽然取胜了,但又转化成少数最高权势者之争,此是后话,接下来要说的是东国地方的战乱……  

《番场莲华寺过去帐》开头部分,可以看到图中左上方“越后守仲时”的名字
</P>
<P>

莲华寺
</P>
<P>莲华寺自尽的六波罗四百三十二人供养塔(墓碑)

</P>
<P>新田义贞向镰仓进军(1)</P><P>五月八日,就是六波罗被攻陷的第二天,在北关东的赤城山南麓正集结了一队人马,陆续有骑马武士从四面八方赶来加入其中,队形编成完毕后,部队在上野国新田氏“大黑中”的旗帜率领下向南面的大平野进发。部队的总大将正是风云儿新田义贞!从上野往南是武藏,越过武藏便是相模,镰仓幕府就在相模。  

新田义贞是以上野国新田庄为根据地的豪族,其一族人分布在上野到越后的各地间,与上野东边邻接的是下野国足利庄的足利高氏。在说明足利高氏的系源时就说过,源义家之子义国,义国以下就分成了足利和新田(足利义康和新田义重),所以义贞和高氏同样出自清河源氏名门,是源义家的第十代嫡流。但是足利家代代均与幕府执权北条氏联姻,因此得到幕府的信任;而新田氏则遭到冷遇,世人往往只是把其当作了足利氏的分支。这应该就是新田义贞背叛北条氏的心理原因,也可以说明为什么新田始终对足利持敌视的态度。  

在时势制约之下,新田义贞不得已加入上洛攻击千早城的大军中。但是每每望见面对百万大军毫不畏惧的楠木正成方以及高高树立于城头的菊水旗帜,深深的敬畏之情与强烈的自责之念就在义贞心中沸腾起来。于是在合战当中,义贞谴部将船田义昌通过大塔宫(护良亲王)取得后醍醐天皇关东讨伐的纶旨之后,托病引军返回领地上野国,等待时机的到来。  

北条高时不断派遣关东大军前赴救援六波罗,部队所需的军费粮草供应分摊到东国诸大小名的头上。其中因为上野新田庄多富家豪族,无形中就被加了重税,不断有名义上的使者前来催促征收,实际上干的就是强取豪夺。利益受到损害的领主们纷纷向义贞抱怨,义贞大怒之下,愤然斩了镰仓来使。对北条高时的仇恨已如烈火一般,此刻不举兵讨伐,更待何时?  

新田一门中亦不乏委曲求全者,在军议中有人责备义贞的行事过分卤莽,有人建议集中兵力采取守备之策等待幕府的动向,各种各样的意见一时无法决断。就在这时,义贞的弟弟胁屋义助板起了脸:“弓矢之道(即武士之道)轻生死、重名誉。如果要举族上下防守镰仓大军的攻击,再一同战死,这样虽然保住了大义,但新田武士颜面何存?现在既然已拜受了纶旨,当然要头顶主命、万死不顾的杀入敌人腹地;幸运的话得到志同道合者的帮助有望血屠镰仓,即使不幸战死于途中也能成就新田不屈之名。除了前进之外,我绝无他途!”凛然豪放的一席话感动了在座的大家,众人摩拳擦掌,讨论因而有了结果。血屠镰仓,是新田军的直接动机,趁着动乱夺取北条氏的霸权才是最终目的,这点上和足利尊氏相似,也是东国和畿内、西国起义者的不同之处。  

五月八日凌晨,新田一族上下一百五十骑,在生品明神前对着纶旨祈拜,举起了大黑中的旗帜。到了傍晚时分,约有二千骑越后武士赶来加入,第二日早晨,甲斐、信浓的源氏势力五千余骑赶来。“真是八幡大菩萨护佑啊!”感动的义贞兄弟传令全军:“向武藏国进军!”一路上,上野、下野、常陆、武藏各国的将兵陆续归附,仅仅两三天里就壮大到二十万七千余骑(《太平记》)。新田军队布满了四方八百余里的平野,侵吞镰仓的声势浩大。
</P><P>为什么有这么多武士愿意归附新田义贞?这是有幕后故事的。足利尊氏受幕府之命上京讨伐后醍醐军,他的妻子——幕府执事北条守时的妹妹——登子和他四岁大的儿子千寿王(以后的室町二代将军足利义诠)被留在镰仓充当人质。尊氏在中途叛变投入倒幕军,他在镰仓的部下立刻携着他的家眷逃出镰仓躲进大藏谷的民家中。尊氏为解救亲人,在联络西国武士合攻京都的同时也积极传檄各地豪族,集结兵力攻打镰仓。在上野起兵的新田义贞初期兵力微弱,在前往镰仓的途中救出了被镰仓军势搜捕的千寿丸,千寿丸的二百骑就加入义贞的部队同讨镰仓。随后,受尊氏动员的各地武士陆续集结到镰仓附近,上野岩松经家、信浓小笠原宗长、奥州白河结城宗广,他们和新田义贞军合流,但实际上他们拥戴的是千寿丸,服从的是足利尊氏。这在以后的各节中会再有陆续说明。  

举兵地点往南是利根川的北岸世良田,新田军在这里毫不费力的击败了前来镇压的上野国守护军,越过利根川,进入武藏国。接到情报的北条高时令樱田贞国北上迎击,总势六万。樱田军在小手指原列阵,遥遥望见新田大军仿若漫天的云霞,正在惊愕惶恐之际,新田军已渡过了入间川,杀声遍野。血战到日暮,新田军据着入间川、樱田军据着久米川,停战对峙。第二天天亮,新田军奋战,樱田溃败、退往分倍河原。</P>
<P>新田义贞向镰仓进军(2)</P><P>开始不安的高时再起十万骑大军急往增援,总大将是高时之弟北条四郎左近大夫泰家!十四日半夜到达分倍河原,收纳了残兵败卒,布阵等待天明的对决。新田军缺乏补给,盼望速战速决,天还没亮已经对敌阵发动了三次猛攻。镰仓军并不正面对抗,采取消其锋锐而后侧击之的策略,组织大队弓矢射杀新田先锋队,趁其混乱之时大军从四面八方包围,新田军死伤众数,只有杀开一条血路退往崛金(现在琦玉县入间郡崛间地方)。  

出兵以来头一回败阵令新田方士气陷入低谷。义贞所统帅的将兵都是临时集合起来的,部族与部族之间存在利益上的矛盾冲突,虽然在大义名分之下大家联起手来,但如果形势对起义方不利,各种变故都可能发生。义贞是否有源赖朝一般的好运呢?  

当晚,相模的三浦义胜领六千余骑前来加入。了解情况后他说:“决定天下纷分的大合战,都要经过十次、二十次的小对抗,不是马上就可以分出胜败的。但是,上天会帮助正义的一方,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我们,这点不容置疑!我暗地里探察过敌情,镰仓方的大将要大肆庆祝今日的胜利,彼军上下懈怠没有防备,这是上天赐予的良机。明日的合战,就以我的部众为先锋,全力冲击空虚的敌阵,必能获胜。”三浦的豪语激起众人的斗志,坂东武者的热血又沸腾起来。  

五月十六日清晨,三浦军在灰暗的晨雾中进发了,慢慢接近分倍河原。敌阵就在眼前,三浦军卷起军旗,继续悄无声息的前进,敌军则误认为是相模方面的援军,而未存防备之心。三浦军后紧跟着的就是义贞本队,十万余骑分为三部,同时发起了总攻。  

经过一夜酒宴的北条军此时尚醉卧帐中,未及取刀上马新田军已冲到了眼前,骚乱之中三浦军的勇士纵横无尽的冲突斩杀。北条方大势已去,四处逃散,总大将泰家在亲近侍卫的帮助下得以逃往山内(现在镰仓北面的山谷)地方。
在战斗的最激烈时刻,京都六波罗陷落的战报传入关东,很快镰仓本处地也将沉没于战火之中。</P>
<P>镰仓攻击战</P><P>新田义贞以破竹之势击穿镰仓第一防线多摩川,在关户战败的北条泰家逃回镰仓告急,紧接着六波罗全灭的战报传入镰仓,北条一族上下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终于到了决定幕府存亡的最后一战。  

新田军追击溃逃的敌人,出了武藏进入相模,在世谷原再次击退北条军的微弱抵抗,于五月十七日,即举兵后的第十天,开始了对镰仓的攻略!  

参加攻击战的有前文说到的新田与足利两方的军势,其中岩松经家奉足利高氏子千寿王出阵,四岁的千寿王以大将的名义坐着舆轿在后方督战;房总方面前来参战的小山判官秀朝和千叶贞胤从武藏的鹤见攻入;远在关东以外陆奥出羽国的军队、西边远江甚至河内赶来的武士也陆续加入到攻击军中。  

由于镰仓三面环山、南面临海,素有防卫要塞之称,易守难攻,与外界只有几条通路连接,就是俗称的“镰仓七口”,由东到西逆时针线上依次是名越切通、朝比奈切通、巨福吕坂切通、龟之谷切通、化妆坂切通、大佛切通和极乐寺切通。“切通”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在山中切开的通路,可以想象是“一夫当关”的险要,特别是龟之谷切通更如其名,巨福吕坂、化妆坂和极乐寺则是进入镰仓的最主要干道。(关于镰仓准备在以后做专题说明)</P><P>十七日,义贞军在镰仓西北的藤泽地方集结,开始尝试由三个主干道进行突破。如《梅松论》中所述第一路从朝比奈切通进入,沿金泽通路向下直抵镰仓中心;第二路从西北巨福吕坂的建长寺、圆觉寺前攻入,沿山崎通路贯穿直下;第三路由化妆坂进入,沿葛原通路取镰仓,义贞本队先走化妆坂后转向极乐寺切通。在《太平记》中的三路的说法是巨福吕坂(崛口贞满)、化妆坂(新田义贞)、极乐寺切通(大馆宗氏),一般赞同此说。北条方面除总大将幕府得宗北条高时坐镇镰仓中心外,也分为三支主力部队防战:幕府执权赤桥相模守守时(足利尊氏就是娶了他的妹妹)在巨福吕坂洲崎通路方向布阵;大佛一族(大佛贞直)在极乐寺切通防战;金泽一族(金泽贞冬)在化妆坂防战。  

因为北条全族拼死奋战,加上通路地势险要,起初攻击军连续突入也未见成效,接下来四天时间双方皆伤亡众数。巨福吕坂洲崎通路上,由于北条武藏守贞时(前任执权北条贞显之子)的后退,导致防守被冲散、洲崎失守,攻击军涌入山内地方,赤桥守时先族人一步自刃身亡。极乐寺切通战斗最为激烈,防守的大佛军受到大馆宗氏军的猛烈冲击,大佛家臣本间山城左卫门在这危急之时率百余人赶来援助,大馆宗氏正在趁胜追击进入通路,侧面突然遭到本间突袭,队伍被截断,宗氏虽然狮子奋迅,无奈力尽,被本间砍下了首级。  

“极乐寺坂我军陷入苦战。”“大将大馆殿战死!”战报次第传入新田义贞军中,义贞率本队在二十一日赶往极乐寺坂。北条军的防卫部队都分布在山中,因为攻击军不可能从海路攻入镰仓,所以配置在南边沿海的兵力是最薄弱的。新田义贞看到这一弱点,从沿海的稻村崎小路突入,山中的北条军来不及回防、镰仓四面火光冲天,形势更加危急了。  

在义贞突入镰仓的时候,发生了《太平记》、《梅松论》中都有记载的有名的“稻村崎干泻”事件。二十一日午夜,义贞本队到达稻村崎,被海浪所阻隔,义贞在岸边下马,向大海拜了几拜,心中暗暗起誓:“遥远的伊势大神宫仙皇,请听我义贞的祈愿吧。义贞报勤王之志、尽臣民之道,今执剑临近敌阵,志在守护万世一系的皇统、安定国之万民,除此以外别无他念。愿内外之龙神助佑,退海潮于万里之外,为三军开道。”夜入深更,波浪拍击着岸岩,海风穿越松树林稍的鸣响,义贞摘下腰间的黄金作太刀,投入脚下的海浪之中。不思议的奇迹出现了,海上泛起一道耀眼的光芒,将黄金太刀吞噬,稻村崎二十余町宽的海水全部退去!祈愿成功的义贞飞身上马,喊着:“前进者将得到神的助佑!”精锐部队如风暴一般一线穿入镰仓腹地。  

镰仓中心的骚乱使各处的守备军动摇起来,二十二日,化妆坂、巨福吕坂的攻击军也突破入镰仓市街,战斗转入市街战,武士之都镰仓化作了修罗巷。激斗当中,高时的近侍勇士诹访盛高和长崎为基等人以身护主,暂时将侵入部队击退。极乐寺坂大佛贞直被胁屋义助讨取;金泽贞将连续突入敌阵最终战死;北条基时在化妆坂奋战后自刃;安东圣秀向义贞妻子的伯父求助,在遭到拒绝后回到高时处自刃……战斗从早持续到晚,喊杀声、箭矢破空声、马蹄声、刀枪拼打声杂乱,响彻镰仓上空,北条一门表现了最后的英勇,为了不辱镰仓武士之名,为了报答北条主上之恩,在这一天壮烈战死。不少武士在出阵之前在镰仓一向堂(击退蒙古来袭时幕府得宗兼执权北条时宗的供养寺)由僧人善智授与“十念”归依佛道后杀生成仁。  

镰仓勇将长崎高重率领残余武士二十多次挑战新田义贞本队,要取得义贞的首级,最终没有达到目的,力尽自杀。镰仓的最后一刻,以北条高时为首的一族人进入葛西之谷的北条历代祖先墓所东胜寺。一门众在自己先人的墓前切腹,侍卫家臣在自己的主人墓前切腹,父子、兄弟互刺而死,最后北条高时饮刃,剩下的士卒放火烧寺、自焚而死,在这里自尽的有数百人之多。1333年5月22日,延续了一百五十多年的镰仓幕府灭亡了!  

1953年(昭和28年)的夏天,在镰仓的材木座地方松树林间的空地上出土了一批古人骨,按照挖掘指导者铃木尚博士的推断为镰仓时代的人骨。这些人骨零散的分埋在大小不同的三十二处坑中,总数有九百一十具!其中绝大部分是男子,特别是青壮年男子。奇怪的是有的坑中都是头骨埋在一起,四肢骨埋在一起,还夹杂有马和狗的骨头,大多数骨头上有刀砍、刺、折断和被狗咬过的痕迹。根据这些推测是当时的镰仓攻击战后,死亡武士的尸骨无人处理,由镰仓附近寺院的僧人将他们分别埋葬,后来因为死者数量太多,又值夏日炎热,尸首腐烂或化作白骨而无法识别,镰仓山中的狼狗出来啃食尸骨,僧人只有将大堆白骨直接成批埋葬,所以致此。</P>
<P>后醍醐天皇回京</P><P>楠木正成也到达兵库迎接后醍醐,同时得到了攻陷镰仓的好消息。大家兴奋异常,都急着早一天回到京都!
终于要到达京都了,打听来的情报却使后醍醐大感意外:一个月前崩溃的六波罗探题现在被建立了夺取京都大功的足利高氏的统治所代替。
足利高氏自从叛变了幕府加入倒幕大军后,就发密信给京都周边诸国的有力武士集团--赤松、名和等,三方面夹击京都六波罗军,而那时六波罗还在忙于剿灭捕杀参与倒幕计划的贵族和武士,更有一支主力大军被楠木正成牵制在千早城,焦头烂额、进退不得。于是六波罗探题倾时坏灭!
眼看镰仓幕府这棵大树就要倒了,幕府方的官僚武士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家业和前途就要毁于一旦啦!急中生智下,想到了同是幕府大将,现在却无限风光的足利高氏,凭着以前的关系应该可以保住地盘吧,说不定还可以成为新政的功勋者。于是都纷纷投入高氏阵营;而被幕府追捕围困的武士现在因为六波罗被击破而得以解围,也投靠了足利。足利阵营急剧膨胀起来。已绝对的优势压倒了同样上洛攻打幕府的后醍醐天皇的武将型儿子护良亲王,取得了京都支配权。(这个护良亲王也是个重要人物,请看后文详细分解)
立下了大功的足利高氏的强大实力不容忽视,要让其为己所用而不被其压制。六月五日,后醍醐天皇回到了阔别已久的京都,登上了帝位。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传唤高氏进殿,任命他为镇守府将军,并将他的官位升到从四位下左兵卫督,高氏的弟弟足利直义被封为左马头。另一方面,护良亲王的队伍驻扎在奈良西北的信贵山,说是要注视原来围困着千早城的幕府残余势力的动向,但更主要的是要在暗中牵制京都的高氏。护良亲王是后醍醐的儿子,在壑山出了家,法名叫尊云法亲王,而在轰轰烈烈的讨幕运动中他毅然还俗,加入到父亲一边,改名为护良。
在后醍醐谴使召唤下,护良亲王也回到了京都,他进见父皇,把足利高氏上京以来拉拢人心、招兵买马的作为一一说了,揭示出高氏想要再兴幕府武家政权的野心,后醍醐深以为是。六月二十三日,以安抚护良军为名义,任命护良亲王为征夷大将军。 </P>
<P>征夷大将军</P><P>赐给护良亲王的“征夷大将军”的称号,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是征讨虾夷的总帅的职位名。自从源赖朝作为武士的栋梁开辟幕府,得到这个称号以来,这个职位都是由镰仓幕府的统治者代代相传下来的,即使代表了武家的的政权统帅地位。不仅可以取得绝对的权威,让全国的武士归附,还拥有特殊的权限----创设幕府。
而足利高氏受封“镇守府将军”的职位呢?自十世纪藤原秀乡受任此位以来,也都是由坂东武士中的佼佼者所担当,在东国武士集团中享有很高的人气,作为征夷大将军的属下大将。镰仓幕府征夷大将军源赖朝的重臣,被称作“镰仓武士之鉴”的畠山重忠就曾任此职。有关于他的一个故事:有人向源赖朝进谗言说畠山重忠有谋反之心,重忠的友人马上告知重忠叫他要提防,重忠就严肃的回答说:“谋反绝不是武士的作为!”后来,重忠的一生在奉公守职,为赖朝尽忠中度过,成为东国武士的榜样。
对高氏来说,非常渴望获得“征夷大将军”这一至高无上的职位,也多次向后醍醐请求,但最后却遭到后醍醐的拒绝,仅封他作低了一等的镇守府将军。一方面是因为后醍醐天皇想要建立新的朝廷政权,对幕府形式的武家政治持否定态度,不能给已经拥有强大势力的高氏以“开幕”的权限;另一方面,护良亲王指责足利持有的野望,让后醍醐怀有戒心。封不统治东国兵权的护良为征夷大将军,目的就是要提高护良的声望,让其制约足利。
这次封赏使得足利高氏和护良亲王两个势力的对立更加激化,镰仓倒台的内乱虽然以高氏的胜利而告终,但新的内乱也必将不可避免。</P>
<P>新政初期的矛盾斗争</P><P>一次斗争的胜负两方,胜者吞并对方,势力增强,败者领地削减,权利被剥夺。
三年的内乱之后,矛盾的焦点又转移到土地分配和机构官员任免的赏罚问题上来。
后醍醐天皇按照自己的意愿制定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颁布一个新的命令或对原制度的修改都要通过后醍醐下圣旨的形式来执行,所以出现了所谓"圣旨万能"的怪现象。比如在战乱当中被夺取土地的领主想要恢复旧领地啦;没收原幕府的所领土地啦;对幕府时期误判的再审定啦;没收幕府时建立的寺院的领地等等,对诉讼、申请的裁断都要由天皇旁边的藏人(官职名)向天皇寻求意见,再以文书形式直接下达。原本律令制度中规定的最高官太政官和进行调查记录、处理一般诉讼的记录所全部失去了作用。
后醍醐天皇对"圣旨万能"这种做法的态度非常强固,丝毫不肯把权力下放,好像是要对世人说:"喂,全国都注意啦!现在是本天皇的专制时期了!"甚至连本来由藏人来写的圣旨,他都要抢过来自己亲笔书写。
与后醍醐天皇的热情相违的是,新政策的施行异常的惨淡。一是恢复旧领地的法令无法得到正确的实施:法令规定的对象是自元弘之乱起被占夺的领地,可在实际执行中,却是上至镰仓创立以来的土地纠纷,致使领地的所有权十分混乱。一个人说这块地是我爸爸的领地,另一个人说应是属于我爷爷的,马上还有人争道我曾爷爷就统治这块地了!……人人都把自己六七代的老祖宗搬了出来,上京申诉。而后醍醐天皇似乎是要向原幕府报复,幕府既已倒,将军也已废,武家政治要否定,施政的任何错误都得否定,要靠一己之力把幕府统治下的错误全部改正过来。
趁着乱子想浑水摸鱼的人也很多,为什么呢?假如有一块地,而自称是土地所有者的却有三个人,对缺乏实际调查资料的后醍醐天皇,就要从这三个人中裁断出一个是真正的土地拥有者,要将土地归还给他,另外两个就是骗子。这样子,赢得诉讼就像抓阄一样人人都有三分之一的机会,当然不申诉白不申诉,抱着侥幸心理的滥诉成了普遍的现象。
而已经获得领地的人也无法安心,说不定哪天就有人跳出来和他抢地盘,为了防范于未然,确保对领地的支配权,唯一的办法就是早一步获得后醍醐天皇的圣旨,有了"万能的圣旨"就犹如吃下了定心丸。
于是,想要申请封赏的、恢复旧领地的、申请所领地"安堵状"(确定土地支配权)的,统统一起杀到了京都。原本朝廷规定每个月只开庭六回,每回裁决二十件以内的案件,现在后醍醐日理万机也无法解决庞大的裁判量,政务明显停滞下来。 </P>
<P>对新政的反抗</P><P>新政的停滞不仅是因为欠缺司法制度,什么事情都由天皇直接判定的专制执务方式,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社会对新政的抵抗。
(1)武士们已经习惯已规定的土地法制而不满于新政从而产生抵触。
(2)大范围的所领没收法及遭到旧幕府武士的抵抗。
一百多年前的贞永元年(1232)由镰仓幕府制定的"御成败式目"的第八条规定:如果一个势力保持一块土地的实际支配权超过二十年,则土地就归这个势力所有,其他纠纷、法令都不能触及其利益。这也叫"知行年纪法"。这一法度被施行了这么久,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而新的旧领地恢复法令就明显否定了年纪法的思想。
战乱结束之后,对有功的人进行封赏,重新分配领地,就要先把原来幕府方面势力的领地没收过来,所以后醍醐天皇又发布了"朝敌"所领没收令。这"朝敌"的定义就广了,包括原来幕府阵列的全部武士,除了足利高氏这样的大功臣以外。在前面《后醍醐回京》中曾经说道,战乱末期有很多幕府方的势力为了保全领地而转投到倒幕方的足利高氏帐下,现在这些人的领地也保不住啰,他们当然是极为不满的,所以一方面抵触法令的执行,一方面要向"头头"足利高氏诉苦,请求足利高氏为他们申辩。对他们来说,这些武士势力也是其自身力量的主要部分,必须为他们与后醍醐斡旋。
但护良亲王一方就不一样了,他们巴不得多削一点足利方的土地,回复自己在倒幕斗争中被幕府夺占的地盘,壮大自身实力。于是,一个高喊"天皇新政,恢复旧领"的口号,另一个守着成规,私下抵触,后醍醐天皇则夹在对立的两个之间,与他们保持着微妙的关系。因为执行过程诸多困难,所以后来规定已经裁决执行的就不允许再推翻再审,就算判决有误也不行。这样子新政一边号称要改正镰仓留下的错误,一边自己又在不断产生错误。</P>
<P>政务机构组成</P><P>在新政初期就成立了新的机构:"记录所"和"恩赏方"。"记录所"是很久以前(1069延久元年)后三条天皇就创立了,开始的作用就是记录庄园的交易契约情况的,后来也负责调查和受理土地诉讼事务。新政后后醍醐天皇就重开了记录所,除了关严天皇在位时的事物历史一律废除外,其他照常进行。"恩赏方"就是负责对参加讨幕的有功者进行封赏。可惜的是,因为后醍醐天皇的"圣旨万能"式的专制,这两个机构都丧失了应有的作用,最多只能做做调查并向上级反应,一切裁决的权利依然掌握在天皇手中。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机构官员的人选问题。首选是后醍醐天皇十分信任的,如亲戚、贵族这些占了大多数;然后是在几个倒幕战斗中立下特殊功勋的武士,如名和长年、楠木正成等点缀在其中。总的来说,都是服从于后醍醐天皇新政的人才受到提拔。
针对遇到的困难,新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前面说了没收原幕府土地和足利、护良对立的事,之后足利高氏就暗地催促全国各地的不满势力入京,给朝廷一点压力,毕竟新政还未得人心,其势力朝不保夕,看到这么多人拿刀拿枪近京来,还真有些个怕怕啊。信浓市河助房、加贺狩野赖广、奥州、肥后、萨摩的九州武士相继入京,足利集团膨胀起来,在这种形势下,七月末朝廷颁布了"诸国平均安堵法",这一法度主要内容是缩小"朝敌"的定义范围,只包括原北条高时一族及其亲近党羽;旧领回复执行中的领地分配可以由五畿七道各国的国司管理。这是对"所领没收,旧领回复"法令的重大修正。天皇的意志也受到了约束,新政在压力下做出了妥协。
九月上旬,又一机构--杂诉决断所设立,顾名思义是受理一般诉讼的,并拥有自行裁决的的权利!这又是一项重大的改革啊,终于不是天皇全权裁断的专制行政方式了,后醍醐在累得昏天黑地之后总算有了觉悟。
具体的配置是这样的:杂诉决断所在全国地区内分为三个,一番决断局负责畿内、东海道;二番局负责东山道、北陆道;三番局负责山阴道、山阳道。一番和二番局逢奇数日开庭,三番和四番局则逢偶数日开庭。
下面列出三番局的组成成员,各位看管请看:
姓名 经历 出身
叶室长隆 前中纳言 上级贵族
万里小路藤房 中纳言  
中御门径宣 前参议
崛河光继  
千种忠显 头中将
长井拳冬 武士
小槻匡远 左大史 下级贵族
中原师右 大外记
中原章香 明法博士
中原章有 检非违使判官
伊贺兼光 武士
二阶堂道要
饭尾贞连
上杉道勲
楠木正成
雅乐信重
第一个叶室长隆是三番局的头人(裁判长),藤房到匡远这六个是寄人(合议官),师右到最后的信重这九个是奉行(审理官)。从出身看,叶室到千种忠显这五个都是公卿以上的上级贵族,小槻到中章等四个也是世袭的贵族。剩下的七个人是武士出身,但也有分别。楠木正成,前面说过,是受到后醍醐天皇特别器重的倒幕大将,其他的几个就是原幕府的官僚武士了。长井拳冬是幕府创业的功臣大江广元的子孙,世代是幕府名门,在1331年廉仓幕府决定把后醍醐天皇流放至隐岐的时候就是他作为使节把消息传回京都,后醍醐天皇还真个不记恨啊。还有,长井拳冬在幕府时期担任的就是引付众(裁判土地纠纷关系),现在算是重操旧职吧!伊贺兼光同样是幕府名门,担任六波罗的评定众。二阶堂道要出自镰仓政所执事的二阶堂一族,饭尾贞连和雅乐信重则是幕府的引付奉行,和长井拳冬一样是领地事务裁判官。最后剩下一个上杉道勲,名字看起来很陌生?原来他是足利高氏的舅舅,高氏的母亲清子的哥哥,俗名叫上杉憲房。有印象了吧,就是游戏《太平记》从第一版就跟着高氏的那个,智商颇高。
上面这些就是三番局的成员,决断所其他三局的情况也差不多,多是贵族、旧官僚等有来头的人物,旧幕府的"引付众"职员占了总人数的四分之一,高氏的心腹有上杉憲房和高师直。</P>
<P>改革国司制和对足利的封赏</P><P>高氏集团兵力激增,京都上下弥漫着浓浓的火药味,加上旧官僚对新政的抵制和高氏的斡旋,后醍醐天皇做出了让步,诸国平均安堵法、杂诉决断所都是对新政的重大修正。自从早先后醍醐天皇封足利高氏为镇守府将军之后一直回避对足利的进一步封赏,现在他不得不考虑了。
七月十九日,足利高氏受封为武藏、上总的守护和伊势柳御厨等二十九个地方的地头;其弟弟足利直义受封为相模国弦间乡等十四个地方的地头;足利党的有力武士,曾和新田义贞一起攻陷镰仓的岩松经家受封为飞弹守护和伊势笠间庄等九个地方的地头。这些都是政治军事上非常重要的地域,是从原北条氏一族手中没收而来的,如武藏国就是镰仓的防卫要冲之地,得到了它就等于掌握了镰仓。
原来后醍醐天皇是讨厌武家政治,拒绝承认幕府的地方守护支配制度的,现在就必须想想如何改革一下国司和守护制度,好将地方组织控制在自己手中,继续实行中央集权。
国司就是由中央分配的地方行政长官,现行的状况是国司的职位变得一家独占,代代相传,比如上野国司中院家,伊予国司西寺家就传了四五代,土地和收益都成了他们的私人财产一样。所以要重新对各国国司进行配置。
第一个就是足利高氏,不仅成了武藏国司兼守护,而且后醍醐天皇还将自己名字尊治的"尊"字赐给了他,替换北条高时的"高"字,若狭、丹波、播磨这些京都四周的要地也分别有天皇的宠臣担任了新国司,虽然受到中国、西园寺一流的抵抗,也算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守护和国司是有区别的,守护是武家政治的产物,有点"军阀"的意思吧。和行政官的职权不同,管的是抓犯人、检举、没收财产这类需要武力解决的事。国司大部分由贵族担任,而守护则全部是武士。
任命的一部分新国司表:
陆奥守 北畠显家 北畠亲房之子
出羽守 叶室光显 后醍醐天皇的宠臣
武藏守 足利尊氏 见下文
越后守 新田义贞  
加贺守 五条赖元 后醍醐天皇
若侠国主 调院公贤 后醍醐天皇的乳父
和泉国主 护良亲王
纪伊国主 护良亲王
丹波国主 千种忠显 后醍醐天皇
播磨守 园基隆 后醍醐天皇的重臣
长门国主 万里小路宣房 后醍醐天皇的重臣
伯耆守 名和长年
伊予守 冷泉定亲
土佐守 阿野实廉 后醍醐天皇的宠姬三位之局阿野廉子的哥哥</P>
<P>后醍醐天皇的亲政及其失败</P><P>镰仓陷落后,后醍醐天皇立即回到京都掌握政权。十月,在天皇亲自主持下,很快成立了作为政权机构、商讨国政的 “记录所”、审判有关所领诉讼的“杂诉决断所”和警卫京都的“武者所”。在地方则保存旧有的国司和守护制度,由天皇任命自己信任的贵族和武十充任。第二年的1334年,改年号为建武,在学校课本里,称这次天皇政治的复辟为“建武中兴”。
但是,所谓中兴不过是皇室史上短暂的现象。天皇政治是和封建制度的发展这一历史趋势背道而驰的。论功行赏极不公平,不当地没收武士的领地,谋求复活皇族和贵族的庄园统治等,这些不仅使武士们失望,而且在天皇掌握政权不到一年就着手建筑内裹(皇宫),为此而征收重说,发行纸币强制通用,对群众的掠夺比以前更加残酷了。失望的群众对朝廷不满比对幕府更甚。皇室中兴的政治不到一年就暴露了难于掩饰的破绽。当时京都二条河原讽刺当时社会的传单说:“目前京城流行的是:夜间抓人、盗窃、假传圣旨、囚犯、快马和无事惊扰。”
抱有雄心的足利尊氏,注视了这种形势。他是以下野国的足利为据点、身兼两个国、的守护职、地跨十三个国、辖有许多地头职(地头的权利)的大领主。他奉命从镰仓幕府出兵去京都镇压叛变时,已经怀有取代北条氏而统治天下的野心,在赴京之前就曾暗中联络各国武士。足利尊氏在占领了京都六波罗之后,立即成立“奉行所”(相当于镰仓幕府的侍所),拉拢陆续来京的武士,不久就和朝廷新设的以新田义贞为长官的武者所暗中对立。
不久,足利尊氏有了起兵的机会。公元1335年(建武二年)7月,北条氏的余党攻入镰仓,守卫该地的足利尊氏之弟足利直义战败逃走,8月,足利尊氏任征东将军,收复镰仓,据守不动,对京都朝廷举起叛旗。足利直义也返回镰仓,弟兄二人为了征讨掌握朝廷室杈的新田义贞而进攻京都,第二年的1336年1月占领了京都。但足利尊氏弟兄不久被北畠显家,新田义贞、楠木正成等人逐出京都。于是他们逃往九州,受到该地少贰、大友、岛津等人的支援,再次率领大军进攻京郡,而成为波及全国的大乱。
这次支持天皇的武士就不多了。新田义贞虽然是忠于天皇的豪族,但实力不大,楠木正成也不能象以前那样招集畿内的地侍展开不屈不挠的流动作战。这也是由于地侍们对天皇政治的失望。5月,足利尊氏破新田义贞和楠木正成的军队于兵库的凑川,战死楠木正成而进入京都。后醍醐天皇意图再次上台而投降足利尊氏。连天皇心腹的第一个理论家北畠亲房在其阐述皇位的神圣和大觉寺系统的正统性的《神皇正统记》里都说:“君主要尊重,但一人欢乐,万民痛苦则天亦不许、神也不佑,须知政治良否关乎皇运之兴衰。”这样建武的反动政治,必然的不到三年就遭到了失败。</P>
<P>急进武士的天皇观和足利尊氏的态度</P><P>足利尊氏是渐进派。希望尽早取得全国统治权的足利尊氏,并不建立直接组织在乡武士的新体制,而是任命同族的和可靠的武士为各国的守护,给他们对于领国内武土的军事行赏和与行赏有关的分发土地的权限,以担负武士的统治和治安的维持。并在镰仓设置关东管领、在奥羽和九州分别设置探题,任命同族充当此任,使其指挥和统治管内守护以下的武士。足利尊氏就是这样企图依靠同族的联合,用镰仓幕府已经用过的方式来巩固幕府的权力。
掌权者经常希望维持其统治“秩序”。站在南朝立场写出的南北朝战乱的历史《太平记》中说过:“将军弟兄(尊氏和直义)对应该敬奉的唯一君主不予尊重,执事及家人之辈也轻视将军,这乃是因果报应的道理。”足利尊氏也懂得这个道理。如果破坏皇室居于最高地位的这一传统,那么封建秩序的原则就要遭到破坏,从而武士们对于幕府的忠诚也遭破坏,足利尊氏对于这种情况是惧怕的。因此足利尊氏虽然不象源赖朝那样是“贵族”出身,对皇室也不那么尊重,但他不仅成立了北朝,而且不得不对公家的庄园作出某种程度的保护。
与此相反,执事高师直却把近畿地方的在乡武士们作为自己势力的基础,这些武士们既不乞求守护的地位,也不正面拒绝庄园领主权,而自己却想成为地道的封建领主。因此,《太平记》载有高师直的豪语:“在京都有叫做王的,拥有大批的领地,还有叫做内裹和院的御所(皇宫),让他下台是困难的。如果没有王也是可以的话,那么可以用木来堆,用铁来铸,就可把活着的院和国王抛弃到任何地方去了。”据说高师直之弟高师泰,因所属武士接受恩赏不多,曾指示所属说:“为什么嫌少,身边如有寺社和本所的领地,可以越境占用嘛!”《太平记》里还载有一些武土不把天皇以及公家的权威放在眼里的事例,如一个叫做土岐赖远的有势力的武士,在京都市内和光严院上皇的乘车相遇,光严院叫他下马,他说:“什么?是院,还是狗?是狗,给你一箭!”竟对上皇的车放了一箭。还有伊势的仁木义长侵占了神宫领地,天皇和将军下令禁止,仁木反而捕五十铃川之鱼,在神路山狩猎,对于神宫毫无畏敬之意。
象高师直这样对于公家势力毫不妥协的态度,对足利尊氏是不利的。足利尊氏之弟足利直义策划征讨高师直,高师直反而要消灭足利直义。足利直义见风头不利,乃联合南朝扭转了形势,最后消灭了高师直一族(公元1351年)。这一争斗和足利尊氏与足利直义弟兄之争相互纠合在一起,足利尊氏的目的只在于铲除足利直义,遂支持了高师直:高师直死后,足利尊氏和足利直义遂形成正面对立。足利直义消灭高师直之后又和北朝取得联系,而足利尊氏为了对抗而又暂时联络南朝,废黜了北朝的崇光天皇,第二年(公元1352年)2月,杀足利直义于镰仓。
南朝方面,认为足利氏的内讧如此剧烈是好机会,乃以宗良亲王(?----公元1385年)为征夷大将军,依靠新田氏和楠木氏及其他反对足利的武士进攻足利尊氏,足利尊氏又和北朝联合,拥立后光严天皇登上了前些年废黜崇光天皇之后空下来的皇位,经过二年半的时进时退的战争,到公元1355午(北朝文和四年,南朝正平十年)3月,足利尊氏最后胜利。此后的南朝不过是吉野山中的公家集团而已。</P>
<P>足利义满受封“日本国王”</P><P>足利义满的权威在此前后确立起来。南朝降服前的公元1391年(明德二年),足利义满挑拨山名氏清发生叛乱,山名氏清拥有山阴等地十一个国,即日本六十六个国的六分之一的守护职,人们称之为“六分之一殿”,这一大豪族就因叛乱,为足利义满所杀害(明德之乱)。足利义满继此之后,如前所述,使南朝瓦解,后来1399年(应永六年)平定了以周防为根据地、拥有六国守护职的大内义弘的叛变,使之战死(应永之乱)。此后,其余的有势力的守护,也暂时销声匿迹了。
足利义满当时实际上成为日本国王。他在此之前(公元1394年),把将军职务让给年仅九岁的足利义持,他本人当上了太政大臣。不久他又希望取得太上天皇的称号,而称足利义持的异母弟为“幼君”,打算让幼君先做后崇光院(贞成亲王)的养子,然后再迫使后小松天皇让位于幼君。正在这种让位即将实现时,足利义满急病而死(公元1408年5月)。
将军足利义持因足利义满偏爱其异母弟而抱有反感,所以他不仅阻止了后小松天皇让位给幼君,而已拒绝朝廷赠给已死的足利义满以太上天皇的称号。就是这样,因为偶然发生的事故,才没有实现足利义满想当上皇和足利系统想当天皇的愿望。但是足利义满在和中国明朝开始建立正式国交时(公元1401年),却高兴地接受了明朝皇帝赠给他的“日本国王”的称号,他本人写给明帝的信中,也曾署名“日本国王 臣 源”。  </P>
<P>题外话:</P><P>1991年,日本NHK推出了历史剧《太平记》,角色配置如下:

真田広之   足利尊氏   室町幕府初代将軍
沢口靖子   赤橋登子   足利尊氏の正室、北条守時の妹
緒形 拳   足利貞氏   足利尊氏の父
藤村志保   上杉清子   足利貞氏の室、尊氏の母
高嶋政伸   足利直義   足利尊氏の弟
柄本 明   高 師直   足利家の執事
萩原健一   新田義貞   上野の豪族
根津甚八   新田義貞   上野の豪族
武田鉄矢   楠木正成   河内の土豪
藤真利子   久子      楠木正成の妻
陣内孝則   佐々木道誉 佐々木高氏 近江の豪族
樋口可南子 花夜叉    
柳葉敏郎   ましらの石    
宮沢りえ   藤夜叉、越前局 足利直冬の母
片岡鶴太郎 北条高時   鎌倉幕府14代執権
榎木孝明   日野俊基   後醍醐天皇の寵臣
近藤正臣   北畠親房  
後藤久美子 北畠顕家   北畠親房の長男
片岡孝夫   後醍醐天皇 第96代天皇
児玉 清    金沢貞顕   鎌倉幕府15代執権
勝野 洋    赤橋守時(北条守時) 鎌倉幕府16代執権

(看过《金八老师》、《101次》的友人应该对楠木正成的扮演者武田铁矢很熟悉吧)  

同年,NHK在世嘉十六位主机MD上推出了同名游戏。游戏为战棋类过关式,采用了现在仍十分流行的双路线,分成足利贴和楠木-新田帖。从倒幕到南北朝分立,从赤坂城攻防战到凑川合战。其人物设定、版面设定、难度设定都非常贴近历史,雄壮的音乐更使人感觉身临南北动乱之中。 此款游戏是参照了对南北朝历史记载较为详细的军政物语《太平记》,但因为《太平记》是由小岛法师等作者站在南朝的立场对这段历史的描述,所以不可避免的带有“南朝正统”和“尊氏逆臣”的思想,而且此书倾向于文学描述而非史书性的记载,有过多的夸张成分。</P>
<P>向郎生楼主致敬</P>
<P>http://asdka.w8.mscn.cn/qbc/lishi/nanbeichoa/mainindex.asp</P><P>请问楼主是不是飞鸟殿本人?不然就至少注明转载二字。</P>
嘿嘿,不好意思,忘了,马上补上
<P>杰达达这个朗生</P><P>只会转文章,不会写!!!</P>[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
<B>以下是引用<I>欢喜大师</I>在2005-3-8 15:37:00的发言:</B>

<P>杰达达这个朗生</P>
<P>只会转文章,不会写!!!</P>[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

<P>那楼上呢?期待你的新作哦。</P>[em05]
  <B></B>
[quote]<B>以下是引用<I>欢喜大师</I>在2005-3-8 15:37:00的发言:</B>

<P>杰达达这个朗生</P>
<P>只会转文章,不会写!!!</P>


<P>那楼上呢?期待你的新作哦。</P>
<P>[/QUOTE]</P><P>朕与朗生卿之事,由不得尔等插嘴!</P>[em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