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心灵与人工智能的出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1:15:40
    常识直观似乎在传达给我们这样的信息,即只有我们人类自身有心灵,无机界与有机界并不具备意识活动;所以,对于人类而言,事实往往是这样的:只有我们能够明白语言的符号含义,只有我们可以计算出复杂的数学题,也只有我们在研究哲学……动物不会像我们这样反思自己及自己周围的东西更不用说无机体了,这些都表明我们是有智能的。不过,随着20世纪中叶之后,计算机技术和脑神经科学的迅速发展,我们对自己的智能的自信似乎告诉我们:我们有能力创造出自己所拥有的智能并且可以应用于机器 之上。于是,我们对心灵的理解被奇妙地结合在了人工智能的研究中。有些人工智能科学家对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是在创造心灵,但是,心灵真的能够创造吗?在我看来,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关乎人工智能的出路,因为20世纪人工智能的发展史已经证明了“创造心灵”在技术上的巨大困难。
我认为,在我们理解人工智能和心灵的关系之前,应该首先在形而上学的角度上去讨论下心灵,让我们更深地理解我们的这种构想。然后,我们再结合人工智能的发展史,才能真正找到人工智能的出路。
本文最终呈现出来的是这样一种观点,那就是,对心灵的形而上学反思实际上只有物质主义的出路才是有前途的,而物质主义的出路又恰恰印证了人工智能的正确出路。具体内容,请见后文。

    一、        对心灵的物质主义解答

    正如导言中所讲的那样,常识直观似乎在传达给我们这样的信息,即只有我们人类自身有心灵,无机界与有机界并不具备意识活动;于是,通过这些常识,我们进一步思考,我们人类的存在是物质一元的还是精神一元的,又或是心身二元的呢?进一步的思考会使我会看到,心身难题 实际上焦点集中在心灵上,因为我们有身体,这是符合常识客观的。所以心身难题又可以这样表述:(1)我们有身体,但我们有心灵吗?(2)如果有心灵,心与身又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呢?(3)我们如何知道他心的存在,而又如何识别某东西是人而不是人偶?要解决心身难题,通常会有三种大的解释途径:(1)只有身体没有心灵的物质主义观点(2)只有心灵没有身体,甚至其他物质实体的观念主义观点(3)身体与心灵都存在,都是实体的实体二元论。这三种解释真正站得住脚的,而且能给我们的认识有巨大启发的,在我看来,只有物质主义。物质主义可以解决其他两个理论带来的问题,并且可以推进我们对于自身和外界世界的认识与反思,当然对心身难题的处理也是有效的。
    (一)、观念论与实体二元论的问题不可解决
观念论与实体二元论对心身难题的解释是有问题的,不能合理解释日常现象。这两种解释很大程度上都犯了同一个错误,即不同程度地回避问题自身而给出自己的猜想或预设,以使自己的理论看起来圆满。
观念论,即认为世界上没有物质实体,我们也没有身体,用最有名的观念论者贝克莱的话说就是“天上的星辰,地上的山川景物,宇宙中所含的一切物体,在人心灵之外都无独立的存在,他们的存在就在于其为人心灵所感知的过程。” 观念论者认为,物质只是多余的概念,有它存在会引起很多麻烦,与其保留不如舍弃。分析这种观点,我们可以看出,将物质这一实体取消之后,心身难题中关于身体和身体与心灵关系的现象和问题我们就不必解释,因为根本就没有身体与物质。这种理论如此简单直接,但是它并不是有力的和没有问题的,它有问题并且自己难以解决:
    1.这种理论与我们的日常经验与直观相差太大。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身体,并且身体对于我们来说至关重要,除了做梦和无意识状态等之外,我们的身体都充当着我们几乎所有活动的载体。即使你说我们是思考,这似乎与身体无关,但是当你思考时,你也要呼吸,当你思考累了就会头疼眼花等等。这些仍然与身体有关。
    2.这种理论自身也存在逻辑上的问题:他不能有效解决他心认识难题。“物是观念的集合”和“存在就是被感知”是就个人心灵而言的。那么个人心灵与个人心灵之间又是什么关系?个体心灵对于另一个个体心灵而言是心灵(实体)还是观念呢?在涉及到交互主体性问题上,该理论很难解释。
    3.承接前一个问题,该理论有一个修正,即认为有一个最伟大的心灵,上帝,观念都服从和被感知与上帝并得以存在,个人的心灵也要服从于上帝,个体心灵之间通过上帝发生关系。但是将上帝引入之后,虽然可以一定程度上修补该理论的不足,并且与信仰上帝的人的情感一致,但是这本身就是引入了一个神秘的实体,他们虽然说上帝与个体心灵都是心灵,但是上帝与个体心灵又是很不同的,上帝比个体心灵伟大很多,可感知的观念更多很多,这就是在个体心灵之后又引入了另一个实体。其次,这种看似符合逻辑的引入其实也是神秘主义的,它仍不能解释上帝与个体心灵,以及观念与观念之间更复杂的关系,面对这些,该理论要么回避,要么就是利用非理性的方式解释,而实际上这种神秘主义倾向本身就使该理论的说服力下降。
观念论的解释所带来的问题是自身无法解决的,抛弃了物质之后,该理论实际上是在回避我们的日常生活,是在以一种从理性和逻辑原则开始的道路上从一开始就否定物质实体,最终却回到了非理性的信仰的神秘道路上。这还是回避了问题自身。
    相比较于观念论,实体二元论似乎更有说服力,实体二元论在心身难题上自古就有;从柏拉图论证肉体与灵魂的关系开始,一直发展到勒内•笛卡尔的经典实体二元论。实体二元论认为人是由物质性的身体和非物质性的心灵两种实体构成的。这种观点十分直接明白而且很符合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与直观。我们每天的活动都是充满着各种想法与各种身体性活动的。我们的生活就是吃饭、喝水、运动等等身体性的活动和思考、快乐、高兴、悲伤等等心灵性的活动的总和。这种理论也在逻辑上给了自己支持。他们认为,我们可以设想无身体存在,却不能设想无心灵,因为我们怀疑自己有无身体和心灵的活动,是心灵的思考,因此我们越是怀疑,就越证明心灵存在,因此心灵是我们的本质。然而身体也应该存在,因为心灵也需要载体,即身体;并且身体可分心灵不可分,由此两者是不同的,所以心身是两种实体。以上论证,无论是经验直观,还是理性思考,实体二元论都能给出有力的证据。但是,该理论仍然有很大问题:
    1.实体二元论虽然可以解释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身体性与心灵性,却不能有效解释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即心身难题的第二个问题——身心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发现,我们都是有了想法以后,利用身体去付诸实施的。还有就是,当我们的心情好时,我们身体就舒服。而心情不好时,身体就不舒服;反过来也一样,当我们身体不舒服(如拉肚子)时,心情也不会好。以上这些都表明,我们的心身之间是有相互作用的。那么实体二元论又该如何解释呢?既然身体是身体,心灵是心灵,那么两者又是如何发生相互作用的呢?笛卡尔认为我们脑部有一个“松果腺”,心灵与身体在那里发生相互作用。但是,科学已经证明,松果腺不存在,否定了“笛卡尔”的说法。即使存在一个器官连接着身心,也不能回答身心如何通过这个器官发生作用,因为心身是不同的实体,即使有一个器官连结它们,我们仍要问:这个器官是物质的还是心灵的呢?如果是物质或心灵的,那心与身又是如何与性质相反的对方相连结的呢?实际上这就又回到了问题上没有前进。而如果松果腺是既非物质又非心灵的,那么这很明显是在引入另一个实体,那么实体就是三元而不是二元了。即使是三元,那么三种实体又如何彼此连结?如果以这种方式走下来,会出现实体n元论,走向无穷,而无法解决问题。还有一种解释则是认为,我们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心身相互作用并不存在。我们的心身活动实际上是被神或上帝预定和谐的。心与身是独立的,它们的联系不存在。这种解释则像观念论一样,由理性推理得到了神或上帝这一神秘实体,又走向了一种不可知。因为我们同样可以问上帝是心灵还是物质,这样就同样会得到“松果腺”所遇到的同样问题;还有,这种反直观化的解释只是逻辑上的预设,仍然不能告诉我们上帝或神使怎样使身心预定和谐的。
    2.实体二元论不能解决“物理闭合”上遇到的麻烦。物理世界总是存在物理上的因果性的,在物质上就可以闭合。心灵不是物质(身体),又是怎样对身体作用的?物质的身体又怎样作用于非物质的心灵呢?这个问题实际上是第一个问题的一个延伸。批判的仍然是实体二元论对于心身相互作用上的解释困境。对于这个反驳会有“副现象理论”即身体可以作用于心灵,而心灵只是物理过程的无用物。就像烟对于火一样。但是,现实中我们的思考或情绪让我们产生的身体活动和身体反应,难道真的只是我们的幻觉吗?这仍然是反直观的。另一种解释则是观念论。上面论证已经阐明,此处不再赘述。
    3.心不可分,身体可分并不足以证明心与身绝对不同。就像声音与声带的关系。声音不可分,声带可分。但并不能说声音与声带相互独立。其次,并不能说心灵一定不可分。说心灵不可分是一种笼统的直觉,精神分裂症虽然不是完全分裂心灵,却也被证明存在分裂心灵的可能性。因此,可分裂与否不是心身本质区别。
    4.和观念论一样,它也不能很好地解决交互主体性的问题。这还是因为实体二元论将心灵当作了一个实体而且把身体当作了是被动的没有能动性的,因此,在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上仍然是认为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是(至少绝大多数是)心灵与心灵之间的关系。这样,实体二元论仍然会被交互主体性问题困扰,因为它无法解释不同的心灵之间是如何发生相互作用的。
实体二元论虽然比观念论更有说服力,但是,在心身相互作用上的解释困境却是其致命的缺点,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它从一开始就将心灵与身体分开来看,忽视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则是更重要的:和观念论一样,实体二元论也承认心灵的存在,承认它的实体性和与身体(物质)的根本区别,这样,心灵实体的存在就会很自然的在逻辑上导致区分性与差别性, 并必然的去否定心身之间的联系性。
    (二)、物质主义才是选择
     观念论和实体二元论的相同点在于,都是承认心灵的存在,将心灵作为实体之后导致了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实际上,问题就在于我们对心灵难以把握。因为我们见不到心灵,无法像看到身体一样的去把握它,因而,如最前所述,心身难题的关键应该放在如何处理心灵上,观念论和实体二元论都更注重心灵和其实体性。 然而我们无法像清楚认识身体一样去把握的心灵,却被观念论与实体二元论者当做实体。这样一来,遇到诸多无法解释的难题也就不奇怪了。
     既然这两种理论有那么多问题,我们有为什么要一定去坚持呢?我们为什么不换一个角度,去将心灵的实体性消解掉,坚持身体的实体性你?事实上,诸多论据告诉我们:物质主义才是选择。
     物质主义的观点就是,不存在一个实体化的心灵,对于人类而言,只有身体这样一个物质实体。在这里,我们还是要再分析一下在观念论者与实体二元论者那里所承认的心灵。心灵或精神并不是实体存在,只是一个描述性的概念而已。是我们对我们主观性行为的一个总体性的描述,所谓心灵或者精神,只是我们身体的某种物质性活动。之所以这么说,还是因为我们无法从实体上去看到或把握到心灵或精神,还有就是,动物或其他低于人的生物,并不具备人类才有的主观性能力,就是由于它们没有人类大脑这样的身体结构。这也论证了所谓心灵或精神只是人类的某种物质性活动。
     关键更在于,物质主义具有更好地解释性与解释上的延伸性。 特别是解释上的延伸性,是观念论与实体二元论都不具有的。
     首先,在原则上看,物质主义只承认身体这一个物质实体,这样就具有比实体二元论更强的统一性与一致性,因为只承认身体的一元性,会避免实体二元论将心与身区别对待所带来的麻烦;物质主义将身体一元化会比观念论将心灵一元化更容易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直观相符合,因为身体是我们真正可以实实在在把握住的,不像心灵一样只能感到,或者觉得其存在而实际上无从把握。
其次,物质主义可以更好地解释我们的日常生活现象。我们日常行为中的吃饭喝水,睡觉,思考,情感活动等等都能够很好的解决。吃饭喝水这些较低层次的活动,在物质主义者看来就是我们身体的物质与能量循环和新陈代谢。我们的身体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外界发生着物质与能量联系的。为了维持身体的生命活动,人体就必须吃饭、喝水。睡觉,则是身体的一种调节和平衡状态,当人体自身器官和结构不能支持人体进行主观性的物质活动时,就会自动调节,使人处于睡眠状态,而梦,则是人体在这种无意识状态下大脑活动的产物。 物质主义在解释梦和人的昏迷等无意识状态时是有很强的说服力的,因为将心灵或意识看做人身体的物质活动或行为的话,就可以将梦和昏迷等现象解释为没有这种物质活动或行为时的人体的状态。而不必像观念论或者实体二元论者那样提出各种反直观与神秘性的解释。对于思考或情感这种高级现象,往往被反物质主义者拿来当做反驳物质主义的论据。但是,实际上,物质主义可以解释这些现象,并且有着更大的意义。思考或情感在物质主义的观点上看,就是特殊的,或不同的高级身体活动或行为。人的身体和大脑之间存在者联系,当人的身体受到外界刺激时就会形成反馈信号,脑部各区域接受这些信息,进行复杂的活动并作为相应的信息传达,使身体做出应对性反应,这样构成的就是人的思考与情感行为。反物质主义者会反驳说,这种解释以“复杂的活动”为说法也是在逃避问题,也是有神秘主义倾向。但是,在这里我要说一下物质主义在这里所具有的更大的意义。观念论者和实体二元论者所走向的神秘主义是找出神或上帝这样一个实体,而物质主义所说的“复杂的活动”则与之根本不同。观念论者和实体二元论者是在逃避自己面临的问题,诉诸神秘主义是为了追求自己逻辑上的圆满性。但是,这与其说是逻辑上的圆满性,不如说是自身体系的封闭性。因为观念论者和实体二元论者搬出神秘实体之后往往走向神学和非理性的信仰道路,这本身就是在信仰的基础上,将自己的理论看作了真理。不会再接受其他合理的解释,具有排斥性。而与之相反,物质主义说的“复杂的活动”则是开放的理论体系的表现,因为这并不是真正的神秘主义,而是一种合理的逻辑推理,在此基础上,物质主义者们所做的就是继续研究,去弄清楚这些复杂的活动。这样,我们会发现物质主义的开放性走向了科学,当今科学的胜利也在佐证着物质主义原则的正确性。
第三,很明显,物质主义可以解决观念论者与实体二元论者的难题与其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对于观念论者而言,他们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理论反直观,在物质主义这里是没有的。上面的物质主义对生活现象的解释就是十分直接和与常识相一致的。又由于没有了心灵这个实体,因此神秘实体也就不再需要。对于实体二元论而言,他们的问题更多的是集中在了心身相互作用上物质主义者由于取消了心灵的实体性,因而就不存在这个问题。由于没有了心灵的实体性,因此看似是心与身在相互作用,实际上是身体的物质结构与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已。这其实也是不违反,并且很吻合“物理闭合”原则的。观念论者与实体二元论者对于心身难题的第三个难题——“如何知道他心的存在”是无能为力的。在交互主体性问题之上,物质主义则可以给出更合理有效的解释:由于心灵是物质的高级行为活动,因此,人与人之间的认识问题完全可以转化为人与人之间物质信息的接收与反馈问题;即一个人发出了物质(身体)性信号,就像动物通过气味等等进行交流一样,然后作用与另一个人的身体,另一个人的身体接收了信号并进行处理,然后仍是通过复杂的活动处理完这些信息,然后以同样或类似的方式给对方或者其他人发出物质信号。这整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复杂的物质行为活动。反物质主义者如果仍要对此反驳或表示严重抗议的话,我则会说,自然几十亿年的进化为什么不能形成这种过程?
      以上可见,物质主义的观点在人的心身难题上是有很强的说服力的,特别是其解释上的可延续性,更是为我们反思和认识自己开拓出更大空间,这本身也是一种科学性的和对确定性的试探;可以谈物质主义在哲学的反思精神下又融合了科学的优点。

     二、        人工智能发展史上的两个派别

      对人工智能(AI)的定义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被定义为“怎样制造计算机,并(或)为其编程,使其能做心灵所能做的那些事情。”或者把人工智能看做“一般性的职能科学,更确切地说,看作是认识科学的智力内核” 等等。诸多的说法其实有着一个共识,那就是人工智能是在制造人或至少是部分人的思维能力,而且这种能力必须是主动性的和能动性的,是对外界信息的主动处理及其反馈。
在人工智能的发展史上存在着两个派别:“一派把计算机看做操作思想符号的系统;另一派则把计算机看作建立大脑模型的手段。一派试图用计算机来例示对世界的形式表述;另一派则试图用计算机模拟神经元的相互作用。一派把问题求解为智能的范式,另一派则把学习作为智能的范式。一派利用逻辑学,另一派则利用统计学。在学派上,一个是哲学中理性主义,还原论传统的继承者;另一派则把自己看作理想化的、整体论的神经科学。” 符号表达学派是将人工智能看作了对于符号的表达,因为他们可以在数学原则上证明,一切信息都可以通过二进制的数字来表示,一切信息的表达也可以通过二进制的信息处理老表达。而这一派的哲学基础无疑就是传统的还原论,将人的认识还原为最基本的单位然后通过组合来形成复杂的观念并表达思想,因此,弗雷格和早期维特根斯坦的思想是他们在哲学上的原则。神经网络派则与之相反,他们的将人工只能看作实现人脑似的神经网络的整体功能,因此,他们的原则与符号表达学派恰恰相反,他么力图通过造就整体的神经网络来实现人脑似的功能而不是去像符号表达派那样去寻求逻辑上的符号关系来实现人工智能。
通过两派的分歧和区别,可以看到,两者之间对于人的意识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对于符号表达派而言,他们是将人的意识或心灵看作是实体的,意识或心灵对于他们而言就是人的一部分,是和身体想区别的,因此他们才将人工智能理解为符号的表达;因为对于一个相信意识或心灵存在的人,是不需要研究大脑的的物质性的神经构造的,因为心灵或意识是存在的,不需要通过研究大脑的物质结果也可以创造出心灵,只要能实现真正的主动性的符号表达和信息处理就可以有智能,大脑的物质构造和心灵或意识在产生的意义上是无关的。因此,他们的哲学基础还是心身实体二元论的。而对于整体性神经网络学派而言,他们则是将人的意识或心灵看作是了人脑的功能或人脑运动的表现形式,因此,要真正实现人工智能只要充分创造出和人脑的神经网络一样的物质结果就可以,只要有了这个物质结构作为人脑的模型,那么人的意识或心灵就是很自然会产生的,人工智能也就会实现。可见,在心脑问题是神经网络派是站在了物质主义的立场之上的。
     两派在最初的争论是旗鼓相当的,这是因为在最初解决简单智能问题 上他们都能解决好这些问题,这当然和  他们的理论原则是有关的。
     对于符号表达系统而言,他们的预设是“人类大脑和恰当的数字计算机可被看作同一装置的两个不同的特例,这一装置通过用形式规则操作符号来生成智能行为” ,即这样的一种被成为“物理符号系统假设”的假设:“对于一般智能行为来说,物理符号系统具有的手段既是必要的也是充分的。所谓‘必要’的意思是:任何表现出一般智能的系统,经过分析,都可以是一个物理符号系统。所谓‘充分’的意思是:任何足够大的物理符号系统,都可以通过进一步地组织,而表现出一般智能。” 可以看到这种预设还是与还原论紧密相关的,因为人工智能就是模拟人找到最小单位的逻辑事实或元素以及相应的逻辑关系,然后去映射构成世界的本原客体与它们之间的关系。可是,这种前提看似是符合经验并从经验而来的,但是也不可避免的带有明显的先验因素在内,因为这种方式必须建立在他们的这种物理符号系统假设的基础之上,这种假设在直观上看是经验的,但是在严格的逻辑上看仍然是先验的。他们将人脑和恰当编程的数字计算机看作是同类装置的两个不同特例是值得怀疑的,因为我们可以问:人脑是像计算机一样在处理数字吗?计算机的工作方式和人脑是一样的吗?如果不是的话,还怎么能说人脑和计算机可以被看作是同一类装置的不同特例呢?还有,人类一般都是以十进制进行运算,而计算机却是在以二进制进行,进制之间的差别非同小可,因为这将在计算上造成数量级上的差别,这就是为什么现在我们的超级计算机如此庞大也无法像人脑以如此小的体积处理对于人来说很简单的推理的原因,这不也证明人脑和计算机是不一样的装置吗?
对于神经网络派而言,他们想通过一个类似于人脑的物理装置来模拟人脑实现人工智能:“我们已经听说的许多讨论过的模型都同这一问题有关:如果要使一个系统表现出某个特征X,该系统必须具备河中逻辑结构。这在本质上是一个有关静态系统的问题……这个问题也可以换一个方法来看:何种系统能使特性X逐步形成?我想,我们可以通过若干有趣的实例来说明,即使第一个问题没有答案,第二个问题也可以得到解决。” 可见,在神经网络派这里,符号表达派的工作是在建立一种静态关系,无法真正实现动态,其实本质上说,符号表达派的方法不能真正早就人工智能,因为符号表达是静态的和被动的。所以,神经网络派一开始就认为我们应该通过若干实例,即通过装置来模拟人的智能。这种视野是一种整体性的,和还原论是相反的,力图将整体性与人工智能想结合而不是从最小的单位开始。原则上来看,这种观点似乎更具科学性,因为符号表达派的观点更抽象和难以真正证明其原则的对错,而神经网络派更加符合科学上的尝试,因为生物学和脑科学等等都可以拿出有利证据证明大脑的作用对人思维的影响。但是,即使原则上是正确的,但是神经网络派也是难以真正马上获得优势和成功的,因为制造出和人脑一样的装置几乎是最难的事情之一,在很长时间之内都是不可能的。这种看似技术上的问题在原则上其实也有所表现:神经网络派的原则或方案太过于简单,只是一种最基本的原则,缺乏符号表达派原则的复杂性,因为符号表达派有着更复杂的原则和概念体系。总之,神经网络派难以在当时做出根本性推进。
      到了第二个阶段 ,由于神经网络派无法造出可以解决更复杂智能问题的装置,而符号表打派解决了相应问题,因此,神经网络派在符号表达派的实践成果和严厉批判下逐渐悄无声息,他的代表人物也被视为了江湖术士。由此,符号表达学派的诸位代表人物憧憬着人工智能的明天,人物再过20年左右就可以实现人工智能。但是,他们也会遇到和神经网络派一样的问题,那就是对复杂的问题在解决上无能为力。这还是要看一下符号表达学派的哲学基础。“支持符号信息加工的,不仅是笛卡尔和他的传人们,而且是全部西方哲学。根据海德格尔的说法,传统哲学得以确立,从一开始就是因为其关注世界中的事实而‘忽略’世界本身。也就是说,哲学从一开始就系统地忽视或扭曲了人类活动的日常语境。此外,从苏格拉底经由柏拉图、笛卡尔、莱布尼兹和康德一直传至常规AI的这一哲学传统的分支,认为对某一领域的理解在于持有这一领域的理论是理所当然的。理论是根据抽象的原理(包括定律、规则、程序等)对客观的、与语境无关的元素(简单物、元素、特征、属性、因素、数据点、线索等)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阐述的。” 此外,后期维特根斯坦也对这种传统进行了批判:“他最后终于放弃他的《论文》 和所有理性主义哲学。他论证道,将日常情景分析成为事实和规则(大多数传统哲学家和AI研究者们正是认为理论必然是从这里开始的),这种说法本身只有在某个语境中和为了某个目的才有意义。因此,被选出的元素已经反映出它们之间因之而被创立的那些目标和目的。” 语境的出现重新让我们回到了真实的现实世界本身,而现实世界中的东西所涉及到的那些智能问题无疑才是真正的智能问题。因此,我们会发现,我们在处理一些问题时所表现出的智能并不是在大脑中进行复杂的数字运算然后建立相应的逻辑符号关系,而是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的,只要在一定得背景之下我们就知道应该如何做事情,这看似是一种有习惯或是经验的表现,其实背后的那个背景或说是语境才是更需要值得重视的。这样,符号表达派遇到了一个无比难的问题,因为他们的原则是诉诸数学和符号,找到一种框架 ,然后去填充具体的内容,可是事实上,他们是将具体的东西变得抽象,将复杂的东西变得简单了。于是,在真正遇到现实中的问题时,他们就不知所措了,因为现实世界和具体语境是具体和复杂的。其实,如果我们还是对支撑符号表达派的哲学进行反思的话就会发现,这种认识论意义上的哲学是很难突破自己对自己的限制的,因为我们可以在形而上学上进行提问:我们对于我们认识方式的这种看法(即符号表达和还原论的方式)可以成立吗?我们为什么认为这种方式是我们的认识方式呢?我们的这种对于认识反思后所得的认识和我们不经反思、不经自己观察的认识是一样的吗?所以,无论是海德格尔还是后期的维特根斯坦都直接回避这种认识上的问题,而是直接回到人自身、人的存在自身和人类的语境本身。
      到了第三个阶段,神经网络派的理论由于符号表达派的失败而重新“复活”,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他们的观点。当然并不能说符号表达派完全破产,他们也在以其他方式捍卫着自己的理论。而且其实就神经网络派而言,仍然面对那个困难,即怎么通过神经网络实现复杂的智能?“人们一旦放弃经典AI的哲学方法 ,并接受了神经网络建模的非理论主张。那就流下这样一个问题:能够与预期这样的网络获得多少日常智能呢?正如鲁梅哈特已经注意到的,经典AI研究者就指出,神经建模着已经在按步长进行问题求解方面遇上了困难。连接论者的答复是:他们有信心,他们迟早会解决这个问题。然而这一大幅太容易使人想起60年代符号操作者们对于批判他们的程序在模式感知方面的欠缺所做的那种答复了。” 可见,在没有真正实现日常生活中的智能之前,神经网络派会一直受到怀疑。神经网络派面对复杂的事例来实现人工智能上的困难要比符号表达派难得多,因为他们一开始就要面对比对手更复杂的问题。
从以上过程可以看出,人工智能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神经网络派与符号表达派相互争论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前景和出路最终指向了神经网络派,至少在目前是这样。

    三、        心灵与人工智能的出路

    通过前面两个部分的论述,可以看到,将心灵进行实体二元论的解答是难以成功的,而物质主义对于心身难题的解答的延伸性与开放性则为我们以科学的方式来理解我们心灵找到了契机,虽然在人工智能的研究中,神经网络派面临的是无比复杂的情况,但是,无疑,这种复杂的情况昭示着科学的方向和远大前景,将人的心灵及其支配下的行为理解为“复杂的活动”与科学的发展也同样是一致的。
第一和第二部分已经详细解释了用物质主义来解决心灵问题和神经网络派逐渐奠定自己地位的过程,在此不再多于赘述,在这里,我想说明的是,人工智能的神经网络学派拒绝创造心灵的物质主义方式实际上可以避免更严重的问题:
    笔者从很早就开始关注一个问题,那就是人类对自己的定义和人的走向问题 。长期以来人类对于自己的定义也是充满着争执和分歧的,但是有一点却是比较符合直观和被人们比较普遍的接受的,那就是人的本质特征是人具有理性,也就是说人类有自己的意识或心灵,可以主动性地处理各种外在信息并且可以主动地创造。虽然某些动物好像也具有人类的这种部分意识能力,但是,他们的能力是无法和人比的。因此,人的特性和人的意识与这种智能是紧密相关的。
     进一步地,就会有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进行人工智能是在造人吗?如果是的话,那我们人类对自己又应该如何定义?因为如果人工智能最后真的造出来和人具有一样思维能力的“机器”或“计算机”的话,那么人类这一概念的外延已经发生了变化,那么其内涵是不是也应该相应调整? 如果真的人工智能具有了和人类思维能力等价的能力,那么那些具有了人的思维能力的“机器”或“计算机”即使被认为是人,“它们”(姑且这样叫,而不是称为“他们”)和自然有机体的人类之间的关系是作为人类的奴隶还是作为人类的朋友并且和人具有一样的权利呢?又由于它们是我们这些自然有机体的人类造出来的,那么我们似乎好像在扮演着造物者的角色,我们似乎应该比他们更具优先性和强势地位,但是,它们似乎比我们更有优势:它们的生命可以很长甚至是无限,它们在机体上比自然人类更加有优势等等。这样,我们会看到,我们对于它们的先天性创造优势和它们对于我们的后天性能力优势之间所造成的差别是难以弥补的(除非人类将自己创造成不死人或者是超人 ),这样这种不平等所造成的后果可能是更加严重的:正如上一个问题,我们和它们之间就会在双方的权利是否平等方面产生分歧,甚至是战争,甚至会出现《黑客帝国》或《终结者》里面出现的情况,我们被它们击败,生存被它们掌握。
     这样的问题还会有更多,特别是涉及到自然有机体人类和人工智能的“机器”或“计算机”之间关系的种种问题。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伦理学或者说在现在看是科技伦理的一个重要方面的问题。但是,也会有人有这样的反驳,即我上面的那些问题的提出实际上是有一个大的预设背景的,那就是我们将那些具有了人工智能能力的“机器”或“计算机”看作了是无机体,而不是像人类一样的有机体,或许对于人类而言根本就造不出具有无机结构并且和人类具有一样能力的“机器”或“计算机”,人类的智能只能通过制造和人类一样的有机体才能实现 ,或许人类的有机体才是人类发展的未来和唯一手段,就像著名的动画片《猛兽侠》里面最后揭示的那样,完全无机的电子星只有到了有机化之后才真正找到了自己的未来。但是,即使是这样,我们也会不可避免的遇到很多问题。如果人工智能最后所创造的是和人一样的有机体,那么这些“人”的产生就和我们完全不同了,他们(姑且叫他们而不是它们,以区别刚才的“它们”)是无性生殖的结果甚至和克隆都不一样,是被直接创造的而不借助于人类的天然生物能力。这样,我们又怎样对待他们呢?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于他们的创造就和造物主 创造人类的行为就几乎一样,我们仍然会遇到刚才上一段中对于“它们”所遇到的问题,那就是他们是我们的奴隶呢还是我们的朋友,我们是平等的吗?这种情况下,这种问题的强度比在上一段中问题的强度还要强,因为我们对于我们创造出来的无机体的智能和对于我们创造出来的和我们一样的有机体的智能在感情上的接受不是一样的,当我们看到自己通过无性生殖创造出了和我们一样的人时,心理情感上的震撼会比我们看到那些具体我们智能的机器人要强得多。因此,这种在伦理关系上的难题实际上会比克隆所造成的伦理难题还要难。
     其实,无论是它们还是他们,还有许多更复杂的问题,比如:如果一个野心家(无论这个野心家是自然有机体的人类,还是属于他们或它们)制造出能力十分强而且绝对服从这个野心家的人工智能“人”,那么我们的世界还会有和平吗?这种情况下人类或许应该担心自己的生死存亡了。
我认为,以上问题虽然只是一种形而上学上的追问,如果承认心灵可以被创造,那么以上问题就很可能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而物质主义的神经网络学派显然会很好地避免以上问题,因为,我们就是我们,被模拟出来的智能是我们的创造,我们不会面临这种问题。

     四、        结论

     以上的论述表面,人工智能问题的出路只有一个,那就是将心灵进行物质主义的理解并且将之运用于人工智能科学与技术;虽然现在这种方式面临巨大的现实技术难度,但是,这是一条十分具有前景的道路,我想,在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中,科学同形而上学也将找到它们的结合处,而人类也将看到一条新的道路。
    常识直观似乎在传达给我们这样的信息,即只有我们人类自身有心灵,无机界与有机界并不具备意识活动;所以,对于人类而言,事实往往是这样的:只有我们能够明白语言的符号含义,只有我们可以计算出复杂的数学题,也只有我们在研究哲学……动物不会像我们这样反思自己及自己周围的东西更不用说无机体了,这些都表明我们是有智能的。不过,随着20世纪中叶之后,计算机技术和脑神经科学的迅速发展,我们对自己的智能的自信似乎告诉我们:我们有能力创造出自己所拥有的智能并且可以应用于机器 之上。于是,我们对心灵的理解被奇妙地结合在了人工智能的研究中。有些人工智能科学家对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是在创造心灵,但是,心灵真的能够创造吗?在我看来,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关乎人工智能的出路,因为20世纪人工智能的发展史已经证明了“创造心灵”在技术上的巨大困难。
我认为,在我们理解人工智能和心灵的关系之前,应该首先在形而上学的角度上去讨论下心灵,让我们更深地理解我们的这种构想。然后,我们再结合人工智能的发展史,才能真正找到人工智能的出路。
本文最终呈现出来的是这样一种观点,那就是,对心灵的形而上学反思实际上只有物质主义的出路才是有前途的,而物质主义的出路又恰恰印证了人工智能的正确出路。具体内容,请见后文。

    一、        对心灵的物质主义解答

    正如导言中所讲的那样,常识直观似乎在传达给我们这样的信息,即只有我们人类自身有心灵,无机界与有机界并不具备意识活动;于是,通过这些常识,我们进一步思考,我们人类的存在是物质一元的还是精神一元的,又或是心身二元的呢?进一步的思考会使我会看到,心身难题 实际上焦点集中在心灵上,因为我们有身体,这是符合常识客观的。所以心身难题又可以这样表述:(1)我们有身体,但我们有心灵吗?(2)如果有心灵,心与身又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呢?(3)我们如何知道他心的存在,而又如何识别某东西是人而不是人偶?要解决心身难题,通常会有三种大的解释途径:(1)只有身体没有心灵的物质主义观点(2)只有心灵没有身体,甚至其他物质实体的观念主义观点(3)身体与心灵都存在,都是实体的实体二元论。这三种解释真正站得住脚的,而且能给我们的认识有巨大启发的,在我看来,只有物质主义。物质主义可以解决其他两个理论带来的问题,并且可以推进我们对于自身和外界世界的认识与反思,当然对心身难题的处理也是有效的。
    (一)、观念论与实体二元论的问题不可解决
观念论与实体二元论对心身难题的解释是有问题的,不能合理解释日常现象。这两种解释很大程度上都犯了同一个错误,即不同程度地回避问题自身而给出自己的猜想或预设,以使自己的理论看起来圆满。
观念论,即认为世界上没有物质实体,我们也没有身体,用最有名的观念论者贝克莱的话说就是“天上的星辰,地上的山川景物,宇宙中所含的一切物体,在人心灵之外都无独立的存在,他们的存在就在于其为人心灵所感知的过程。” 观念论者认为,物质只是多余的概念,有它存在会引起很多麻烦,与其保留不如舍弃。分析这种观点,我们可以看出,将物质这一实体取消之后,心身难题中关于身体和身体与心灵关系的现象和问题我们就不必解释,因为根本就没有身体与物质。这种理论如此简单直接,但是它并不是有力的和没有问题的,它有问题并且自己难以解决:
    1.这种理论与我们的日常经验与直观相差太大。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身体,并且身体对于我们来说至关重要,除了做梦和无意识状态等之外,我们的身体都充当着我们几乎所有活动的载体。即使你说我们是思考,这似乎与身体无关,但是当你思考时,你也要呼吸,当你思考累了就会头疼眼花等等。这些仍然与身体有关。
    2.这种理论自身也存在逻辑上的问题:他不能有效解决他心认识难题。“物是观念的集合”和“存在就是被感知”是就个人心灵而言的。那么个人心灵与个人心灵之间又是什么关系?个体心灵对于另一个个体心灵而言是心灵(实体)还是观念呢?在涉及到交互主体性问题上,该理论很难解释。
    3.承接前一个问题,该理论有一个修正,即认为有一个最伟大的心灵,上帝,观念都服从和被感知与上帝并得以存在,个人的心灵也要服从于上帝,个体心灵之间通过上帝发生关系。但是将上帝引入之后,虽然可以一定程度上修补该理论的不足,并且与信仰上帝的人的情感一致,但是这本身就是引入了一个神秘的实体,他们虽然说上帝与个体心灵都是心灵,但是上帝与个体心灵又是很不同的,上帝比个体心灵伟大很多,可感知的观念更多很多,这就是在个体心灵之后又引入了另一个实体。其次,这种看似符合逻辑的引入其实也是神秘主义的,它仍不能解释上帝与个体心灵,以及观念与观念之间更复杂的关系,面对这些,该理论要么回避,要么就是利用非理性的方式解释,而实际上这种神秘主义倾向本身就使该理论的说服力下降。
观念论的解释所带来的问题是自身无法解决的,抛弃了物质之后,该理论实际上是在回避我们的日常生活,是在以一种从理性和逻辑原则开始的道路上从一开始就否定物质实体,最终却回到了非理性的信仰的神秘道路上。这还是回避了问题自身。
    相比较于观念论,实体二元论似乎更有说服力,实体二元论在心身难题上自古就有;从柏拉图论证肉体与灵魂的关系开始,一直发展到勒内•笛卡尔的经典实体二元论。实体二元论认为人是由物质性的身体和非物质性的心灵两种实体构成的。这种观点十分直接明白而且很符合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与直观。我们每天的活动都是充满着各种想法与各种身体性活动的。我们的生活就是吃饭、喝水、运动等等身体性的活动和思考、快乐、高兴、悲伤等等心灵性的活动的总和。这种理论也在逻辑上给了自己支持。他们认为,我们可以设想无身体存在,却不能设想无心灵,因为我们怀疑自己有无身体和心灵的活动,是心灵的思考,因此我们越是怀疑,就越证明心灵存在,因此心灵是我们的本质。然而身体也应该存在,因为心灵也需要载体,即身体;并且身体可分心灵不可分,由此两者是不同的,所以心身是两种实体。以上论证,无论是经验直观,还是理性思考,实体二元论都能给出有力的证据。但是,该理论仍然有很大问题:
    1.实体二元论虽然可以解释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身体性与心灵性,却不能有效解释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即心身难题的第二个问题——身心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发现,我们都是有了想法以后,利用身体去付诸实施的。还有就是,当我们的心情好时,我们身体就舒服。而心情不好时,身体就不舒服;反过来也一样,当我们身体不舒服(如拉肚子)时,心情也不会好。以上这些都表明,我们的心身之间是有相互作用的。那么实体二元论又该如何解释呢?既然身体是身体,心灵是心灵,那么两者又是如何发生相互作用的呢?笛卡尔认为我们脑部有一个“松果腺”,心灵与身体在那里发生相互作用。但是,科学已经证明,松果腺不存在,否定了“笛卡尔”的说法。即使存在一个器官连接着身心,也不能回答身心如何通过这个器官发生作用,因为心身是不同的实体,即使有一个器官连结它们,我们仍要问:这个器官是物质的还是心灵的呢?如果是物质或心灵的,那心与身又是如何与性质相反的对方相连结的呢?实际上这就又回到了问题上没有前进。而如果松果腺是既非物质又非心灵的,那么这很明显是在引入另一个实体,那么实体就是三元而不是二元了。即使是三元,那么三种实体又如何彼此连结?如果以这种方式走下来,会出现实体n元论,走向无穷,而无法解决问题。还有一种解释则是认为,我们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心身相互作用并不存在。我们的心身活动实际上是被神或上帝预定和谐的。心与身是独立的,它们的联系不存在。这种解释则像观念论一样,由理性推理得到了神或上帝这一神秘实体,又走向了一种不可知。因为我们同样可以问上帝是心灵还是物质,这样就同样会得到“松果腺”所遇到的同样问题;还有,这种反直观化的解释只是逻辑上的预设,仍然不能告诉我们上帝或神使怎样使身心预定和谐的。
    2.实体二元论不能解决“物理闭合”上遇到的麻烦。物理世界总是存在物理上的因果性的,在物质上就可以闭合。心灵不是物质(身体),又是怎样对身体作用的?物质的身体又怎样作用于非物质的心灵呢?这个问题实际上是第一个问题的一个延伸。批判的仍然是实体二元论对于心身相互作用上的解释困境。对于这个反驳会有“副现象理论”即身体可以作用于心灵,而心灵只是物理过程的无用物。就像烟对于火一样。但是,现实中我们的思考或情绪让我们产生的身体活动和身体反应,难道真的只是我们的幻觉吗?这仍然是反直观的。另一种解释则是观念论。上面论证已经阐明,此处不再赘述。
    3.心不可分,身体可分并不足以证明心与身绝对不同。就像声音与声带的关系。声音不可分,声带可分。但并不能说声音与声带相互独立。其次,并不能说心灵一定不可分。说心灵不可分是一种笼统的直觉,精神分裂症虽然不是完全分裂心灵,却也被证明存在分裂心灵的可能性。因此,可分裂与否不是心身本质区别。
    4.和观念论一样,它也不能很好地解决交互主体性的问题。这还是因为实体二元论将心灵当作了一个实体而且把身体当作了是被动的没有能动性的,因此,在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上仍然是认为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是(至少绝大多数是)心灵与心灵之间的关系。这样,实体二元论仍然会被交互主体性问题困扰,因为它无法解释不同的心灵之间是如何发生相互作用的。
实体二元论虽然比观念论更有说服力,但是,在心身相互作用上的解释困境却是其致命的缺点,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它从一开始就将心灵与身体分开来看,忽视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则是更重要的:和观念论一样,实体二元论也承认心灵的存在,承认它的实体性和与身体(物质)的根本区别,这样,心灵实体的存在就会很自然的在逻辑上导致区分性与差别性, 并必然的去否定心身之间的联系性。
    (二)、物质主义才是选择
     观念论和实体二元论的相同点在于,都是承认心灵的存在,将心灵作为实体之后导致了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实际上,问题就在于我们对心灵难以把握。因为我们见不到心灵,无法像看到身体一样的去把握它,因而,如最前所述,心身难题的关键应该放在如何处理心灵上,观念论和实体二元论都更注重心灵和其实体性。 然而我们无法像清楚认识身体一样去把握的心灵,却被观念论与实体二元论者当做实体。这样一来,遇到诸多无法解释的难题也就不奇怪了。
     既然这两种理论有那么多问题,我们有为什么要一定去坚持呢?我们为什么不换一个角度,去将心灵的实体性消解掉,坚持身体的实体性你?事实上,诸多论据告诉我们:物质主义才是选择。
     物质主义的观点就是,不存在一个实体化的心灵,对于人类而言,只有身体这样一个物质实体。在这里,我们还是要再分析一下在观念论者与实体二元论者那里所承认的心灵。心灵或精神并不是实体存在,只是一个描述性的概念而已。是我们对我们主观性行为的一个总体性的描述,所谓心灵或者精神,只是我们身体的某种物质性活动。之所以这么说,还是因为我们无法从实体上去看到或把握到心灵或精神,还有就是,动物或其他低于人的生物,并不具备人类才有的主观性能力,就是由于它们没有人类大脑这样的身体结构。这也论证了所谓心灵或精神只是人类的某种物质性活动。
     关键更在于,物质主义具有更好地解释性与解释上的延伸性。 特别是解释上的延伸性,是观念论与实体二元论都不具有的。
     首先,在原则上看,物质主义只承认身体这一个物质实体,这样就具有比实体二元论更强的统一性与一致性,因为只承认身体的一元性,会避免实体二元论将心与身区别对待所带来的麻烦;物质主义将身体一元化会比观念论将心灵一元化更容易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直观相符合,因为身体是我们真正可以实实在在把握住的,不像心灵一样只能感到,或者觉得其存在而实际上无从把握。
其次,物质主义可以更好地解释我们的日常生活现象。我们日常行为中的吃饭喝水,睡觉,思考,情感活动等等都能够很好的解决。吃饭喝水这些较低层次的活动,在物质主义者看来就是我们身体的物质与能量循环和新陈代谢。我们的身体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外界发生着物质与能量联系的。为了维持身体的生命活动,人体就必须吃饭、喝水。睡觉,则是身体的一种调节和平衡状态,当人体自身器官和结构不能支持人体进行主观性的物质活动时,就会自动调节,使人处于睡眠状态,而梦,则是人体在这种无意识状态下大脑活动的产物。 物质主义在解释梦和人的昏迷等无意识状态时是有很强的说服力的,因为将心灵或意识看做人身体的物质活动或行为的话,就可以将梦和昏迷等现象解释为没有这种物质活动或行为时的人体的状态。而不必像观念论或者实体二元论者那样提出各种反直观与神秘性的解释。对于思考或情感这种高级现象,往往被反物质主义者拿来当做反驳物质主义的论据。但是,实际上,物质主义可以解释这些现象,并且有着更大的意义。思考或情感在物质主义的观点上看,就是特殊的,或不同的高级身体活动或行为。人的身体和大脑之间存在者联系,当人的身体受到外界刺激时就会形成反馈信号,脑部各区域接受这些信息,进行复杂的活动并作为相应的信息传达,使身体做出应对性反应,这样构成的就是人的思考与情感行为。反物质主义者会反驳说,这种解释以“复杂的活动”为说法也是在逃避问题,也是有神秘主义倾向。但是,在这里我要说一下物质主义在这里所具有的更大的意义。观念论者和实体二元论者所走向的神秘主义是找出神或上帝这样一个实体,而物质主义所说的“复杂的活动”则与之根本不同。观念论者和实体二元论者是在逃避自己面临的问题,诉诸神秘主义是为了追求自己逻辑上的圆满性。但是,这与其说是逻辑上的圆满性,不如说是自身体系的封闭性。因为观念论者和实体二元论者搬出神秘实体之后往往走向神学和非理性的信仰道路,这本身就是在信仰的基础上,将自己的理论看作了真理。不会再接受其他合理的解释,具有排斥性。而与之相反,物质主义说的“复杂的活动”则是开放的理论体系的表现,因为这并不是真正的神秘主义,而是一种合理的逻辑推理,在此基础上,物质主义者们所做的就是继续研究,去弄清楚这些复杂的活动。这样,我们会发现物质主义的开放性走向了科学,当今科学的胜利也在佐证着物质主义原则的正确性。
第三,很明显,物质主义可以解决观念论者与实体二元论者的难题与其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对于观念论者而言,他们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理论反直观,在物质主义这里是没有的。上面的物质主义对生活现象的解释就是十分直接和与常识相一致的。又由于没有了心灵这个实体,因此神秘实体也就不再需要。对于实体二元论而言,他们的问题更多的是集中在了心身相互作用上物质主义者由于取消了心灵的实体性,因而就不存在这个问题。由于没有了心灵的实体性,因此看似是心与身在相互作用,实际上是身体的物质结构与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已。这其实也是不违反,并且很吻合“物理闭合”原则的。观念论者与实体二元论者对于心身难题的第三个难题——“如何知道他心的存在”是无能为力的。在交互主体性问题之上,物质主义则可以给出更合理有效的解释:由于心灵是物质的高级行为活动,因此,人与人之间的认识问题完全可以转化为人与人之间物质信息的接收与反馈问题;即一个人发出了物质(身体)性信号,就像动物通过气味等等进行交流一样,然后作用与另一个人的身体,另一个人的身体接收了信号并进行处理,然后仍是通过复杂的活动处理完这些信息,然后以同样或类似的方式给对方或者其他人发出物质信号。这整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复杂的物质行为活动。反物质主义者如果仍要对此反驳或表示严重抗议的话,我则会说,自然几十亿年的进化为什么不能形成这种过程?
      以上可见,物质主义的观点在人的心身难题上是有很强的说服力的,特别是其解释上的可延续性,更是为我们反思和认识自己开拓出更大空间,这本身也是一种科学性的和对确定性的试探;可以谈物质主义在哲学的反思精神下又融合了科学的优点。

     二、        人工智能发展史上的两个派别

      对人工智能(AI)的定义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被定义为“怎样制造计算机,并(或)为其编程,使其能做心灵所能做的那些事情。”或者把人工智能看做“一般性的职能科学,更确切地说,看作是认识科学的智力内核” 等等。诸多的说法其实有着一个共识,那就是人工智能是在制造人或至少是部分人的思维能力,而且这种能力必须是主动性的和能动性的,是对外界信息的主动处理及其反馈。
在人工智能的发展史上存在着两个派别:“一派把计算机看做操作思想符号的系统;另一派则把计算机看作建立大脑模型的手段。一派试图用计算机来例示对世界的形式表述;另一派则试图用计算机模拟神经元的相互作用。一派把问题求解为智能的范式,另一派则把学习作为智能的范式。一派利用逻辑学,另一派则利用统计学。在学派上,一个是哲学中理性主义,还原论传统的继承者;另一派则把自己看作理想化的、整体论的神经科学。” 符号表达学派是将人工智能看作了对于符号的表达,因为他们可以在数学原则上证明,一切信息都可以通过二进制的数字来表示,一切信息的表达也可以通过二进制的信息处理老表达。而这一派的哲学基础无疑就是传统的还原论,将人的认识还原为最基本的单位然后通过组合来形成复杂的观念并表达思想,因此,弗雷格和早期维特根斯坦的思想是他们在哲学上的原则。神经网络派则与之相反,他们的将人工只能看作实现人脑似的神经网络的整体功能,因此,他们的原则与符号表达学派恰恰相反,他么力图通过造就整体的神经网络来实现人脑似的功能而不是去像符号表达派那样去寻求逻辑上的符号关系来实现人工智能。
通过两派的分歧和区别,可以看到,两者之间对于人的意识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对于符号表达派而言,他们是将人的意识或心灵看作是实体的,意识或心灵对于他们而言就是人的一部分,是和身体想区别的,因此他们才将人工智能理解为符号的表达;因为对于一个相信意识或心灵存在的人,是不需要研究大脑的的物质性的神经构造的,因为心灵或意识是存在的,不需要通过研究大脑的物质结果也可以创造出心灵,只要能实现真正的主动性的符号表达和信息处理就可以有智能,大脑的物质构造和心灵或意识在产生的意义上是无关的。因此,他们的哲学基础还是心身实体二元论的。而对于整体性神经网络学派而言,他们则是将人的意识或心灵看作是了人脑的功能或人脑运动的表现形式,因此,要真正实现人工智能只要充分创造出和人脑的神经网络一样的物质结果就可以,只要有了这个物质结构作为人脑的模型,那么人的意识或心灵就是很自然会产生的,人工智能也就会实现。可见,在心脑问题是神经网络派是站在了物质主义的立场之上的。
     两派在最初的争论是旗鼓相当的,这是因为在最初解决简单智能问题 上他们都能解决好这些问题,这当然和  他们的理论原则是有关的。
     对于符号表达系统而言,他们的预设是“人类大脑和恰当的数字计算机可被看作同一装置的两个不同的特例,这一装置通过用形式规则操作符号来生成智能行为” ,即这样的一种被成为“物理符号系统假设”的假设:“对于一般智能行为来说,物理符号系统具有的手段既是必要的也是充分的。所谓‘必要’的意思是:任何表现出一般智能的系统,经过分析,都可以是一个物理符号系统。所谓‘充分’的意思是:任何足够大的物理符号系统,都可以通过进一步地组织,而表现出一般智能。” 可以看到这种预设还是与还原论紧密相关的,因为人工智能就是模拟人找到最小单位的逻辑事实或元素以及相应的逻辑关系,然后去映射构成世界的本原客体与它们之间的关系。可是,这种前提看似是符合经验并从经验而来的,但是也不可避免的带有明显的先验因素在内,因为这种方式必须建立在他们的这种物理符号系统假设的基础之上,这种假设在直观上看是经验的,但是在严格的逻辑上看仍然是先验的。他们将人脑和恰当编程的数字计算机看作是同类装置的两个不同特例是值得怀疑的,因为我们可以问:人脑是像计算机一样在处理数字吗?计算机的工作方式和人脑是一样的吗?如果不是的话,还怎么能说人脑和计算机可以被看作是同一类装置的不同特例呢?还有,人类一般都是以十进制进行运算,而计算机却是在以二进制进行,进制之间的差别非同小可,因为这将在计算上造成数量级上的差别,这就是为什么现在我们的超级计算机如此庞大也无法像人脑以如此小的体积处理对于人来说很简单的推理的原因,这不也证明人脑和计算机是不一样的装置吗?
对于神经网络派而言,他们想通过一个类似于人脑的物理装置来模拟人脑实现人工智能:“我们已经听说的许多讨论过的模型都同这一问题有关:如果要使一个系统表现出某个特征X,该系统必须具备河中逻辑结构。这在本质上是一个有关静态系统的问题……这个问题也可以换一个方法来看:何种系统能使特性X逐步形成?我想,我们可以通过若干有趣的实例来说明,即使第一个问题没有答案,第二个问题也可以得到解决。” 可见,在神经网络派这里,符号表达派的工作是在建立一种静态关系,无法真正实现动态,其实本质上说,符号表达派的方法不能真正早就人工智能,因为符号表达是静态的和被动的。所以,神经网络派一开始就认为我们应该通过若干实例,即通过装置来模拟人的智能。这种视野是一种整体性的,和还原论是相反的,力图将整体性与人工智能想结合而不是从最小的单位开始。原则上来看,这种观点似乎更具科学性,因为符号表达派的观点更抽象和难以真正证明其原则的对错,而神经网络派更加符合科学上的尝试,因为生物学和脑科学等等都可以拿出有利证据证明大脑的作用对人思维的影响。但是,即使原则上是正确的,但是神经网络派也是难以真正马上获得优势和成功的,因为制造出和人脑一样的装置几乎是最难的事情之一,在很长时间之内都是不可能的。这种看似技术上的问题在原则上其实也有所表现:神经网络派的原则或方案太过于简单,只是一种最基本的原则,缺乏符号表达派原则的复杂性,因为符号表达派有着更复杂的原则和概念体系。总之,神经网络派难以在当时做出根本性推进。
      到了第二个阶段 ,由于神经网络派无法造出可以解决更复杂智能问题的装置,而符号表打派解决了相应问题,因此,神经网络派在符号表达派的实践成果和严厉批判下逐渐悄无声息,他的代表人物也被视为了江湖术士。由此,符号表达学派的诸位代表人物憧憬着人工智能的明天,人物再过20年左右就可以实现人工智能。但是,他们也会遇到和神经网络派一样的问题,那就是对复杂的问题在解决上无能为力。这还是要看一下符号表达学派的哲学基础。“支持符号信息加工的,不仅是笛卡尔和他的传人们,而且是全部西方哲学。根据海德格尔的说法,传统哲学得以确立,从一开始就是因为其关注世界中的事实而‘忽略’世界本身。也就是说,哲学从一开始就系统地忽视或扭曲了人类活动的日常语境。此外,从苏格拉底经由柏拉图、笛卡尔、莱布尼兹和康德一直传至常规AI的这一哲学传统的分支,认为对某一领域的理解在于持有这一领域的理论是理所当然的。理论是根据抽象的原理(包括定律、规则、程序等)对客观的、与语境无关的元素(简单物、元素、特征、属性、因素、数据点、线索等)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阐述的。” 此外,后期维特根斯坦也对这种传统进行了批判:“他最后终于放弃他的《论文》 和所有理性主义哲学。他论证道,将日常情景分析成为事实和规则(大多数传统哲学家和AI研究者们正是认为理论必然是从这里开始的),这种说法本身只有在某个语境中和为了某个目的才有意义。因此,被选出的元素已经反映出它们之间因之而被创立的那些目标和目的。” 语境的出现重新让我们回到了真实的现实世界本身,而现实世界中的东西所涉及到的那些智能问题无疑才是真正的智能问题。因此,我们会发现,我们在处理一些问题时所表现出的智能并不是在大脑中进行复杂的数字运算然后建立相应的逻辑符号关系,而是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的,只要在一定得背景之下我们就知道应该如何做事情,这看似是一种有习惯或是经验的表现,其实背后的那个背景或说是语境才是更需要值得重视的。这样,符号表达派遇到了一个无比难的问题,因为他们的原则是诉诸数学和符号,找到一种框架 ,然后去填充具体的内容,可是事实上,他们是将具体的东西变得抽象,将复杂的东西变得简单了。于是,在真正遇到现实中的问题时,他们就不知所措了,因为现实世界和具体语境是具体和复杂的。其实,如果我们还是对支撑符号表达派的哲学进行反思的话就会发现,这种认识论意义上的哲学是很难突破自己对自己的限制的,因为我们可以在形而上学上进行提问:我们对于我们认识方式的这种看法(即符号表达和还原论的方式)可以成立吗?我们为什么认为这种方式是我们的认识方式呢?我们的这种对于认识反思后所得的认识和我们不经反思、不经自己观察的认识是一样的吗?所以,无论是海德格尔还是后期的维特根斯坦都直接回避这种认识上的问题,而是直接回到人自身、人的存在自身和人类的语境本身。
      到了第三个阶段,神经网络派的理论由于符号表达派的失败而重新“复活”,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他们的观点。当然并不能说符号表达派完全破产,他们也在以其他方式捍卫着自己的理论。而且其实就神经网络派而言,仍然面对那个困难,即怎么通过神经网络实现复杂的智能?“人们一旦放弃经典AI的哲学方法 ,并接受了神经网络建模的非理论主张。那就流下这样一个问题:能够与预期这样的网络获得多少日常智能呢?正如鲁梅哈特已经注意到的,经典AI研究者就指出,神经建模着已经在按步长进行问题求解方面遇上了困难。连接论者的答复是:他们有信心,他们迟早会解决这个问题。然而这一大幅太容易使人想起60年代符号操作者们对于批判他们的程序在模式感知方面的欠缺所做的那种答复了。” 可见,在没有真正实现日常生活中的智能之前,神经网络派会一直受到怀疑。神经网络派面对复杂的事例来实现人工智能上的困难要比符号表达派难得多,因为他们一开始就要面对比对手更复杂的问题。
从以上过程可以看出,人工智能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神经网络派与符号表达派相互争论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前景和出路最终指向了神经网络派,至少在目前是这样。

    三、        心灵与人工智能的出路

    通过前面两个部分的论述,可以看到,将心灵进行实体二元论的解答是难以成功的,而物质主义对于心身难题的解答的延伸性与开放性则为我们以科学的方式来理解我们心灵找到了契机,虽然在人工智能的研究中,神经网络派面临的是无比复杂的情况,但是,无疑,这种复杂的情况昭示着科学的方向和远大前景,将人的心灵及其支配下的行为理解为“复杂的活动”与科学的发展也同样是一致的。
第一和第二部分已经详细解释了用物质主义来解决心灵问题和神经网络派逐渐奠定自己地位的过程,在此不再多于赘述,在这里,我想说明的是,人工智能的神经网络学派拒绝创造心灵的物质主义方式实际上可以避免更严重的问题:
    笔者从很早就开始关注一个问题,那就是人类对自己的定义和人的走向问题 。长期以来人类对于自己的定义也是充满着争执和分歧的,但是有一点却是比较符合直观和被人们比较普遍的接受的,那就是人的本质特征是人具有理性,也就是说人类有自己的意识或心灵,可以主动性地处理各种外在信息并且可以主动地创造。虽然某些动物好像也具有人类的这种部分意识能力,但是,他们的能力是无法和人比的。因此,人的特性和人的意识与这种智能是紧密相关的。
     进一步地,就会有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进行人工智能是在造人吗?如果是的话,那我们人类对自己又应该如何定义?因为如果人工智能最后真的造出来和人具有一样思维能力的“机器”或“计算机”的话,那么人类这一概念的外延已经发生了变化,那么其内涵是不是也应该相应调整? 如果真的人工智能具有了和人类思维能力等价的能力,那么那些具有了人的思维能力的“机器”或“计算机”即使被认为是人,“它们”(姑且这样叫,而不是称为“他们”)和自然有机体的人类之间的关系是作为人类的奴隶还是作为人类的朋友并且和人具有一样的权利呢?又由于它们是我们这些自然有机体的人类造出来的,那么我们似乎好像在扮演着造物者的角色,我们似乎应该比他们更具优先性和强势地位,但是,它们似乎比我们更有优势:它们的生命可以很长甚至是无限,它们在机体上比自然人类更加有优势等等。这样,我们会看到,我们对于它们的先天性创造优势和它们对于我们的后天性能力优势之间所造成的差别是难以弥补的(除非人类将自己创造成不死人或者是超人 ),这样这种不平等所造成的后果可能是更加严重的:正如上一个问题,我们和它们之间就会在双方的权利是否平等方面产生分歧,甚至是战争,甚至会出现《黑客帝国》或《终结者》里面出现的情况,我们被它们击败,生存被它们掌握。
     这样的问题还会有更多,特别是涉及到自然有机体人类和人工智能的“机器”或“计算机”之间关系的种种问题。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伦理学或者说在现在看是科技伦理的一个重要方面的问题。但是,也会有人有这样的反驳,即我上面的那些问题的提出实际上是有一个大的预设背景的,那就是我们将那些具有了人工智能能力的“机器”或“计算机”看作了是无机体,而不是像人类一样的有机体,或许对于人类而言根本就造不出具有无机结构并且和人类具有一样能力的“机器”或“计算机”,人类的智能只能通过制造和人类一样的有机体才能实现 ,或许人类的有机体才是人类发展的未来和唯一手段,就像著名的动画片《猛兽侠》里面最后揭示的那样,完全无机的电子星只有到了有机化之后才真正找到了自己的未来。但是,即使是这样,我们也会不可避免的遇到很多问题。如果人工智能最后所创造的是和人一样的有机体,那么这些“人”的产生就和我们完全不同了,他们(姑且叫他们而不是它们,以区别刚才的“它们”)是无性生殖的结果甚至和克隆都不一样,是被直接创造的而不借助于人类的天然生物能力。这样,我们又怎样对待他们呢?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于他们的创造就和造物主 创造人类的行为就几乎一样,我们仍然会遇到刚才上一段中对于“它们”所遇到的问题,那就是他们是我们的奴隶呢还是我们的朋友,我们是平等的吗?这种情况下,这种问题的强度比在上一段中问题的强度还要强,因为我们对于我们创造出来的无机体的智能和对于我们创造出来的和我们一样的有机体的智能在感情上的接受不是一样的,当我们看到自己通过无性生殖创造出了和我们一样的人时,心理情感上的震撼会比我们看到那些具体我们智能的机器人要强得多。因此,这种在伦理关系上的难题实际上会比克隆所造成的伦理难题还要难。
     其实,无论是它们还是他们,还有许多更复杂的问题,比如:如果一个野心家(无论这个野心家是自然有机体的人类,还是属于他们或它们)制造出能力十分强而且绝对服从这个野心家的人工智能“人”,那么我们的世界还会有和平吗?这种情况下人类或许应该担心自己的生死存亡了。
我认为,以上问题虽然只是一种形而上学上的追问,如果承认心灵可以被创造,那么以上问题就很可能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而物质主义的神经网络学派显然会很好地避免以上问题,因为,我们就是我们,被模拟出来的智能是我们的创造,我们不会面临这种问题。

     四、        结论

     以上的论述表面,人工智能问题的出路只有一个,那就是将心灵进行物质主义的理解并且将之运用于人工智能科学与技术;虽然现在这种方式面临巨大的现实技术难度,但是,这是一条十分具有前景的道路,我想,在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中,科学同形而上学也将找到它们的结合处,而人类也将看到一条新的道路。
太深奥了,一时半会看不明白。楼主说了这么,从简单的说,人工智能不懂得爱,而人就懂得爱,因为爱才有各种思考,心灵吧。
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也不得见到人类受到伤害而袖手旁观,所以机器人经常死机
zhong6292060 发表于 2013-2-11 22:30
太深奥了,一时半会看不明白。楼主说了这么,从简单的说,人工智能不懂得爱,而人就懂得爱,因为爱才有各种 ...
这是小弟以前的一篇小论文。
人工智能如何定义是个大问题啊。我们越是思考一些简单的问题越是觉得问题很复杂。
小热蛋 发表于 2013-2-11 22:30
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也不得见到人类受到伤害而袖手旁观,所以机器人经常死机
囧,前两句不是威尔·斯密斯的电影里的话么?
小热蛋 发表于 2013-2-11 22:30
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也不得见到人类受到伤害而袖手旁观,所以机器人经常死机
囧,前两句不是威尔·斯密斯的电影里的话么?
星夜问天 发表于 2013-2-11 22:34
这是小弟以前的一篇小论文。
人工智能如何定义是个大问题啊。我们越是思考一些简单的问题越是觉得问题很 ...
1+1=2,为什么是2呢?人工智能可能要搬运大英百科全书,牛津字典等等才能解脱不死机,呵呵!
zhong6292060 发表于 2013-2-11 22:48
1+1=2,为什么是2呢?人工智能可能要搬运大英百科全书,牛津字典等等才能解脱不死机,呵呵!
说实话,我都思考1+1=?好多年了,至今未果。
囧,前两句不是威尔·斯密斯的电影里的话么?

机器人学三大法则 一。机器人不得伤害人,也不得见人受到伤害而袖手旁观 二。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 三。机器人应保护自身的安全,但不得违反第一、第二定律
说实话,我都思考1+1=?好多年了,至今未果。
这个就跟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一样,不需要证明,是公理
机器人学三大法则让机器变成人类的奴隶,木偶。所以,人工智能机器人怎么也不会,不能有心灵。当然它的优点是永远不会死(有电的情况下)做人的爱人会让人类很痛苦的
这算不算得上是人工智能的终级目标?
这个就跟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一样,不需要证明,是公理
这还真不是公理……
先留个记号,这样的文章要静下心才能看
zhong6292060 发表于 2013-2-11 23:10
机器人学三大法则让机器变成人类的奴隶,木偶。所以,人工智能机器人怎么也不会,不能有心灵。当然它的优点 ...
没有心灵最好,这样人类用作军事目的时才能不受道德煎熬吧~
crw357 发表于 2013-2-11 23:12
这算不算得上是人工智能的终级目标?
人造人啊~好乱的伦理关系。
2500年前释迦牟尼尊者已经对上述问题作了系统阐述,相关内容请查阅白话楞严经。
龙族的天空 发表于 2013-2-11 23:13
先留个记号,这样的文章要静下心才能看
谢谢!对于当中的观点,欢迎指出问题。
本人是个自然主义/物理主义者,并且有一定的本质主义倾向。
四维斗士 发表于 2013-2-11 23:17
2500年前释迦牟尼尊者已经对上述问题作了系统阐述,相关内容请查阅白话楞严经。
佛学非当代科学,虽有很深哲理,然真正发扬光大者实为中华佛学。
佛学源自印度教思想,佛教在印度作为异端存在,从未成为主流。到了中华方才真正发扬光大。
四维斗士 发表于 2013-2-11 23:17
2500年前释迦牟尼尊者已经对上述问题作了系统阐述,相关内容请查阅白话楞严经。
佛学非当代科学,虽有很深哲理,然真正发扬光大者实为中华佛学。
佛学源自印度教思想,佛教在印度作为异端存在,从未成为主流。到了中华方才真正发扬光大。
四维斗士 发表于 2013-2-11 23:17
2500年前释迦牟尼尊者已经对上述问题作了系统阐述,相关内容请查阅白话楞严经。
佛学非当代科学,虽有很深哲理,然真正发扬光大者实为中华佛学。
佛学源自印度教思想,佛教在印度作为异端存在,从未成为主流。到了中华方才真正发扬光大。
要讨论人工智能,首先得界定什么是智能
人类真正创造出人工智能之时必定是人类灭亡之时。绝非危言耸听
西方预言中的潘多拉盒子并非核武器而是人工智能,哈哈
四维斗士 发表于 2013-2-11 23:33
人类真正创造出人工智能之时必定是人类灭亡之时。绝非危言耸听
《皇帝的新脑》。从您的上述两条可以看出,您对人工智能有自己的定义。
人类灭亡只是人类这个概念被重新定义罢了。
《皇帝的新脑》。从您的上述两条可以看出,您对人工智能有自己的定义。
人类灭亡只是人类这个概念被重新 ...
物竞天择,优胜劣汰这个自然法则无法逾越,只可惜有朝一日人类或许会成为动物园的猴子被新的所谓人类所观看
四维斗士 发表于 2013-2-11 23:43
物竞天择,优胜劣汰这个自然法则无法逾越,只可惜有朝一日人类或许会成为动物园的猴子被新的所谓人类所观 ...
那您觉得如果真的如此,现在的所谓人类应该高兴还是害怕呢?
那您觉得如果真的如此,现在的所谓人类应该高兴还是害怕呢?
这个问题无法预测,儿孙自有儿孙福,后人的事就让后人自己去处理,呵呵
四维斗士 发表于 2013-2-11 23:49
这个问题无法预测,儿孙自有儿孙福,后人的事就让后人自己去处理,呵呵
嗯,谢谢~我尊重您的观点
不太看好人工智能,人类的模糊逻辑是在集成电路和芯片上难以复制的特性之一。

简单来说,就是在面对一件事情的时候将与之相关的一系列元素经过脑内筛选之后简化为一个二元分选式,这样的过程得出一个结果并不难。难的是在于对事件分析的权重扩展思考上得到的结论会影响到客观元素指向的答案的这一种可能性。
嗯,谢谢~我尊重您的观点
呵呵,上面的回答也许有些不负责任,个人认为,所谓人工智能应与设想中的量子计算机密切关联
四维斗士 发表于 2013-2-12 00:01
呵呵,上面的回答也许有些不负责任,个人认为,所谓人工智能应与设想中的量子计算机密切关联
请明示。您认为量子计算可以跨越人工智能与非人工智能的界限吗?
请明示。您认为量子计算可以跨越人工智能与非人工智能的界限吗?
这么说吧,个人猜测智能的本质与量子存在关联,所以要创造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也就是人造生命人类必须解开这个谜团
四维斗士 发表于 2013-2-12 00:13
这么说吧,个人猜测智能的本质与量子存在关联,所以要创造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也就是人造生命人类必须解 ...
哦,这样啊。不少人和您的看法差不多,基于还原论总会推导出这个结果。
星夜问天 发表于 2013-2-11 22:52
说实话,我都思考1+1=?好多年了,至今未果。
没死机么。
星夜问天 发表于 2013-2-12 00:25
哦,这样啊。不少人和您的看法差不多,基于还原论总会推导出这个结果。
和量子关系不大吧。
还没有到那种微观尺度
xpxx169000 发表于 2013-2-11 23:59
不太看好人工智能,人类的模糊逻辑是在集成电路和芯片上难以复制的特性之一。

简单来说,就是在面对一件 ...
人工智能未必需要完全模仿人的智力活动,可以通过另外的路径达到某种智能反应。
比如下围棋,高手除了精细的计算之外,还会对某一步的走法有特殊的“棋感”“味道”,机器未必需要理解这种“棋感”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只要采用其他办法找到好棋走法就行。比如机器对N步之内所有的可能方案进行评价。只要提高计算能力,做到N足够大,就可以取胜。
人工智能未必需要完全模仿人的智力活动,可以通过另外的路径达到某种智能反应。
比如下围棋,高手除了精 ...
智能不在于如何走棋,而是如何做出如何走棋
如果灵魂不存在人类的大脑就是一个生物计算机,只是当前人类还破解不了而已。
好像是知音!!!

  我们是否需要一种综合性的相对快速的了解这个世界的方法和角度,套用一个本人曾经从事过的若干领域中的一个领域所相关的一个小领域--人工智能学,大家直观地看它并不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学科,至少从中国的高等院校中的专业设置中,也只能是一个专业,不可能是一个系,实际上这里面已经真的非常细致、庞杂,我这只想提一下其中的一个分支--联结论。

  应该说这其中涉及的内容却是非常的深奥,有趣的是他们讨论的某些入手点实际上就是我们最熟悉不过的,简单地说,我举几个例子,屈森斯(Adrian Cussins 牛津大学哲学系研究员),在《人工智能哲学》中提到的:

  第一个:我们都有判断长短的能力,我们可以说自己的大腿是一米长,我们都有感觉疼痛的能力,但是我们并不会根据剧烈疼痛的触觉经验,说自己的大腿是疼痛的。也就是说疼痛的感觉和长度的感觉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感觉.
  第二个:我们正在这个社会分工很细,有很多行业比如建筑师公司事务所、广告公司等等, 一个特定的建筑公司的施工实际上是根据,砖、石、金属、玻璃、塑料、木材和水泥这些由无数施工材料的不同配置构成的的商品尺寸的空间配置来定义最终施工人员使用的说明。
   但是顾客向建筑师说明建筑物时使用的那些观念,不能简化为施工人员工作时必须用到的观念。因此存在两种不同的观念层次(描述层次),如果建筑师打算完成他的工作,他就必须以某种方式沟通这两个层次的观念。这种能力在外行看起来也许是难以理解的。并不存在建筑师使用的更深层的描述。但是事实上,在学习做这项工作时,建筑师已经获得了对建筑学观念和施工人员观念的理解,所以他可以在这两种层次上的描述之间来回行动。对建筑师来说,两种描述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可理解的,再自然不过了。
   小结:也就是说如果您觉得第一个问题太哲学化,或者在无病呻吟的话,那么第二个问题几乎是人人都会碰到的,除非它不工作,也就是说我们每天在使用的大脑的思维精神都是有层次的,没有这种层次性,我们就没法工作,就会饿死。
   第三个:我们都有判断上和下的能力,我们的知觉场有一个定向结构,一个前景和一个背景,一个上和下。但是以该场的上下方向性为例,它是以什么为基础的呢?上和下不是仅仅与我的身体相联系的——上,不只是我头所在的地方,而下,也不只是我脚所在的地方。
   因为我可能是躺着的,或弯下腰去,或头朝下,在所有这些情形中,我的场中的‘‘上”都不是我的头的方向。上和下也不是由这场中某些范式对象来定义的,像大地或天空:例如地面可能倾斜……事实上,上和下是与人在这个场中如何运动和行动相联系的。
我们的上的观念的意义不可能在于我们对我们的头的方向或天空的方向的掌握,他设想了三个答案,其中两个是:上是我头的所在地,上是天空的所在地。泰勒提出第三个答案,“上和下是与人在这个场里怎样运动和行动相联系的”。
这个答案由于与泰勒提出的前两个答案有很大不同,令人耳目一新。但是泰勒的第三个答案不是一个定义;它只说明,我们对概念*上*的拥有,必须通过我们所拥有的某些基本的、非概念的能力,例如我们以协调的方式运动和行动的能力来分析。这些基本能力可以利用技术概念(例如万有引力构成我们场时所用方式的概念)来表征。
   小结:我们判断上和下的能力的拥有不是基本的,必须通过我们所拥有的某些基本的能力来实现,专业术语叫做"(非概念或者基底域)"。

   介绍完毕,下面是我的推广,人工智能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不知道"(非概念或者基底域)"是什么,不然大家早都失业了,也可能人工智能学者不承认这一点, 仅仅是这几个问题,我们看就能够牵涉到很深奥的问题,光是要把疼痛问题说清楚就牵涉到很多的哲学和认识论上的问题,涉及到若干本书和无数论文,这里我就不详细讨论了,估计这些科学家们应该也没有解决明白,否则建筑师和广告公司的人都要失业了。

请观注:

倩辉子 外篇(上):荒诞而和谐的周天、矩阵、对象(连载)

bbs.tianya.cn/post-no05-257139-1.shtml

人工智能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不知道"(非概念或者基底域)"是什么,
人工智能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不知道"(非概念或者基底域)"是什么,

LZ怎么看这个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