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夫有责之航天登月篇(给封闭僵化的思路开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3:25:54


本人是个草根军迷,对祖国的科技和军事发展不时有些小想法小思路,由于不是专业人士,这些想法和思路难免有些不成熟不专业甚至错误的地方。本着中华崛起匹夫有责的信念,不怕嘲笑把这些想法和思路写出来贴出来,希望能起到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也了却了不能亲身参与祖国科技军事大发展的遗憾,实现为祖国科技军事大发展略尽绵薄之力的心愿。我知道这里有不少体制内人士,希望能本着对祖国发展的责任感,把这些许的有用思路给介绍到相关单位从事直接工作的人士那里。

匹夫有责之航天登月篇(一)
大家普遍感到现在中国载人空间站和探月等航天工程的发射节奏和进展太慢,我认为主要是受制于一些具体因素:首先是现有空间站是一个全功能整体轨道舱(人员的活动空间和环境维持系统、指挥通讯和控制系统、动力系统太阳能板电池用于调整姿态和变轨的液体火箭发动机、科学实验和任务设备)这么多功能都是在一个整体内实现,首先是造成系统庞大,重量体积太大没有大型火箭没法发射。其次是安全性太差,系统中任何一个,哪怕是再小的子系统功能故障,都会导致全系统此次发射任务的失败。尤其是载人的任务要求绝对安全可靠,为了保证苛刻的安全要求,就导致了技术难度和成本的几何级数的上升。第三是没有技术发展性,硬件子系统的技术进步,没法在太空中为整体的系统进行单独的局部实时升级改造。
这种部分技术发展滞后拖后腿的状况要改变,就要解放思想运用创造性思维,通过调整优化载人空间站和载人登月组建的技术构架体系。在现有已经掌握的成熟的技术手段的基础上,用中小型的运载火箭构建大型的空间站,低成本高效率的实现载人登月,并保证系统的技术先进性和可发展性。这不是什么天方夜谭,只要思想不僵化保守不抱残守缺,而以开放性的思维谦虚的态度听取吸收不同的意见和想法并积极探索实践,那些所谓的不现实不可能完成得任务,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具体思路就是:把一个全功能整体系统,分解成单一功能模块舱段,通过通用标准化接口在太空像搭积木一样组合成一个全功能的整体系统。一个全功能系统要20—30吨,需要巨型火箭。把它分解成若干个5吨、4吨、3吨、2吨的单一子功能模块组合成全功能系统,那只要现有的中小型火箭就能完成,多发射几次而已。方案的优势体现在如下方面:
1、现实的技术可行性
这一方式所需的一切技术手段我们现在都具备并且成熟可靠(运载工具中型火箭、无人及载人的空间站、测控变轨自动对接技术、载人往返飞船)现在唯一要做的工作就两样,通用标准化接口(包括水、电、气、指挥控制通讯信息、液体燃料、人员穿仓)和空间站硬件系统的开放式组网体系构架(这两样连创新都谈不上,就是个已有技术的合理化运用的事)。
2、极高的安全可靠性
任何单一子功能模块的发射失败或故障都不影响系统整体的安全性和成功率,失败了再发一个就可以了,不耽误系统工程的时间进度。等空间站全部拼接好了并在轨运行测试成功了再送人上去保证万无一失。并且单一子功能模块对体积重量的要求没有全功能整体系统那么苛刻,可以在材料和结构使用上增大冗余,多套子模块备份方便运行时的维护和出故障时的替换修理,极大的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系数。
3、优秀的技术发展性
只要任何单一子功能模块的技术上有突破发展,就可以发射一个新模块上去把老模块拧下来换掉,保证了系统整体的技术先进性和升级发展性。当火箭运载能力从5吨提高到10吨时,就能发射10吨级能力更加强大的单一子功能模块替换原来5吨级别的,实现系统功能和规模的不间断跨越式提高。
4、良好的系统效能和性价比
由于单一子功能模块的系统功能分工细化和专业化,保证了子系统的高效率,优秀的勤务性。结构及材料使用上的大冗余和无限的技术升级发展性,使得这一体系构架具有超长的寿命。用中小型火箭发射单一子功能模块拼装,比用大火箭发射全功能整体系统,相同质量体积的单位发射成本相对要低,发射失败的风险损失要小,经济性非常好。

简单描述下这一系统方案的具体构成情况:
有人舱段:指挥控制舱段(航天员的主要工作区,太空站全系统的指挥控制管理)
         生活舱段(航天员休息健身就餐娱乐)
环境勤务舱段(航天员厕所洗澡,并维持空间站环境温度湿度空气质量,水、排泄物、废气的回收净化处理再生利用)
科学实验舱段(航天员进行空间生命科学及材料科学研究实验)
工作勤务仓段(航天员穿脱太空服、进出仓进行太空行走舱外作业、航天飞船飞机对接人员进出)

无人舱段:液体推进剂储存舱段(二元的就分两个单独舱段储存,三元的就分三个舱段分别储存)
         生命维持储存舱段(空间站用水、空气、食品)
         电力舱段(太阳能电池组、核动力电池)
         工程勤务舱段(机械手绞盘等舱外工程设备、用于全站姿态控制变轨和提高轨道高度的大一点的液体火箭发动机)
         信息设备舱段(通讯设备和各种光谱电磁等探测设备、如合成孔径雷达和哈勃望远镜之类,对太空外太空大气层内各类目标进行探测跟踪)
          武器舱段(这类军事敏感类的舱段未来可随时装上,激光定向能武器、动能拦截弹、核弹头都可以根据要打击的太空高空和地面不同目标选装)

通用标准化接口:这不是一个什么实体设备,而是一种接口的技术标准。包括水、液体推进剂、空气系统的管道接口标准,电力、指挥控制通讯信息系统的电路接口标准,所有载人分系统人员穿仓系统结构的接口标准。也就是各个有人和无人的子系统分段的接口机构都符合这一技术规范,接口的尺寸和链接阀门插座接头的位置都完全一样。这样就可以用若干单一功能子系统分段任意组成任何功能需要和大小的综合大系统。

空间站硬件系统的开放式组网体系构架:这个也比较虚,简单的说就是把总线技术运用在空间站水、液体推进剂、空气管路的系统管理上,运用在空间站电力、指挥控制通讯信息电路的系统管理上,运用在空间站所有载人分系统人员空间环境维持的系统管理上。每一个单一功能的子系统模块,除了完成自己负责的独立功能,还通过通用标准化接口,把自己模块舱段上的水电气等管路以开放式网络构架形式组成空间站整个大系统的水、液体推进剂、空气管路系统和电力、指挥控制通讯信息电路系统的硬件网络构架体系。每个子系统分段上的各种管线都要有2-3套回路,以便在局部故障损坏时封节点绕过。网络体系搭建完成后,可在太空站整个系统体系内实现各种物质资源的平衡共享优化配置,极大提高了空间站系统的效费比和安全系数。
打个比方:美苏60年代老式载人空间站就是个模拟信号雷达,90年代的国际载人空间站就是个数字脉冲雷达,我们这个载人空间站就是主动相控阵雷达,还是插片式的。
按这种构想,所有涉及的技术和要素都是现在已经具备和成熟可靠的,马上就可以开始,很快就能建成载人空间站,并且万无一失绝对安全,子系统的偶然失败不影响总体进程。还等什么啊??快干吧!!!!
匹夫有责之航天登月篇(二)
前面已经讲了地球轨道空间站的构建,完成以后按此思路,载人登月就是探囊取物手拿把攥。
先看看美国载人登月的技术路径:土星5#大型火箭将登月飞船送上地球轨道、火箭前两级扔掉飞船绕地飞行、火箭第三级把登月飞船推进月球轨道第三级火箭抛弃、登月飞船发动机减速绕月飞行、载人登月舱和飞船分离落月、留脚印拍照捡纪念品后登月舱载人反回对接月球轨道上的飞船、抛弃登月舱加速返回地球轨道、在地球轨道上抛弃除返回舱外的所有舱段人员乘返回舱落地。
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的登月飞船是一个整体系统,完成从地球到月球再返回的全程,造成系统非常庞大,对运载火箭的要求非常高,达到那个时代运载火箭技术的极限了,也还是远远不够。后果就是最后完成任务的有效载荷非常小,对上天的每一克的重量都要求苛刻,勉强完成了到此一游。为了节省登月过程中的能量消耗,飞船各系统舱段在路程中被不断丢弃,都成了太空垃圾没有留下任何物质成果的积累。在整个登月过程中的众多步骤,只要有任何一个环节出一点问题,那登月计划就整体失败。美国这一整体系统登月的技术构架的缺点在前文里已经详细论述了:技术要求高的变态,安全性差到类似赌博,天文数字的成本,最后技术发展和物质积累的成果还没捞着。这就是美国人登月成功之后再也没搞的根本原因。
下面我就按实施步骤把我的载人登月系统的构成体系和技术脉络进行详细阐述说明。
1、在地球轨道上构建拼装一个地球轨道空间站,同时同步构建拼装一个载人登月用的月球轨道空间站。(这个在上篇里已经说明了,都是已经掌握的成熟可靠的技术,没任何问题,就是多建一套硬件系统的事)
2、月球轨道空间站全部拼接好了并在轨运行测试成功了,整体变轨推进到绕月轨道上,在轨测试成功稳定绕月飞行。(这个也没技术问题,咱们已经绕月飞行过了)
3、再从地球轨道空间站乘坐专用的载人往返轨道站间飞船,把人送到月球轨道空间站上。(载人往返轨道站间飞船,这个是创新的技术装备,就是运送人员的单一功能子系统是重复使用,简单好实现安全冗余高,同时装备两个或以上。包括美苏以前从来没有的。功能是载人往返于地球轨道和月球轨道两个空间站之间,为保证安全性和绝对成功,也是先用无人的试运行成功,待成熟完善了再载人。实际载人的时候为加大保险系数,载人轨道站间飞船外挂加带空气和液体推进剂存储舱段,有意外也能有应变的手段和资源)
4、现在人员已经能安全稳定的在月球轨道空间站上进行下面的步骤了。下面是实施无人子系统模块的安全落月。(这个技术咱们还没试验过呢,虽然有一次绕月卫星撞击月球表面,但载人登月需要的落月技术是软着陆。这个正是我计划的精彩部分。先是用气、水、液体推进剂储存模块和电池向预定的月球登陆场空投,实验月面软着陆技术,开始时有效载荷要少装,把外壳做的很结实,加强抗坠毁能力,只要不是摔烂在月面上,将来真正登月时都是能用得上的物质资源储备。在月面软着陆技术试验成功以后,开始向预定的月球登陆场空投月球车、科学仪器、地质探索设备等这些精密设备的载荷,把月面软着陆技术成熟完善。现在开始试验载人往返落月飞船,这个也是创新的技术装备,只是运送人员的单一功能子系统是重复使用,简单好实现安全冗余高,同时装备两个或以上,无人遥控反复试验到成熟完善。)
5、好了现在万事俱备开始登月:地面发射载人飞船----对接登上地球轨道空间站---换乘载人往返轨道站间飞船-----对接登上月球轨道空间站-----换乘载人往返落月飞船(可先将一个载人往返落月飞船无人遥控落月待命)-----在预定的月球登陆场登陆月球-----用以前空投的月球车和仪器设备进行探索考察(由于有以前空投的水电气推进剂等物质资源支持,科学探索的时间长度、范围广度和研究深度都是空前提高,具有实际价值和意义。绝不像美帝象征性的到此一游。)----完事了乘载人往返落月飞船返回月球轨道空间站(人员成功返回后提前遥控落月备份的载人往返落月飞船也遥控返回)----换乘载人往返轨道站间飞船-----返回对接登上地球轨道空间站----换乘返回式载人飞船返回地球。
对于这一载人登月的技术构架的特点及优势可以总结归纳如下:
1、现实的技术可行性
长征火箭和空间站的技术我们已经具备。载人往返轨道站间飞船和载人往返落月飞船,虽是新设备,但是功能单一,在我们已有成熟可靠的地球载人往返飞船技术基础之上,实现起来没有任何技术障碍。现在还不具备的月面软着陆技术,先用物资和无人的设备来实验完善后再上有人系统,也能很快稳定高效的掌握。
2、极高的安全可靠性
首先,是人和物分离,先用无人的设备实验完善系统整体技术及子功能系统的技术,待技术安全成熟了并且积累了相当物质基础了再上栽人的,使得体系中的每项技术都是成熟可靠的技术保证了人员的绝对安全。其次,把整体系统从始至终一次完成的载人登月构架,分解成天地载人往返----地球轨道空间站----地月轨道空间站之间往返----月球轨道空间站----载人登月往返这样5个分段进程,分散了风险,局部的偶然失误不影响体系整体的成功。再次,成熟的老技术和不成熟的新技术的应用分配比例分布科学合理,极大提高了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如载人往返轨道站间飞船和载人往返落月飞船,这些不成熟的新技术设备,在整个技术体系里,不管按环节步骤和使用时间还是设备功能和重量体积来考察,所占的比重都是很低的,还都是用两个或以上来备份。运用频率最高的长征运载火箭,现在却是处于成熟性和可靠性最好的阶段。
3、优秀的技术发展性
只要任何单一子功能模块的技术上有突破发展,就可以发射一个新模块上去把老模块拧下来换掉,保证了系统整体的技术先进性和升级发展性。这一技术体系能保证,航天领域任何新技术的发展进步,都能运用到这一体系的升级发展上,不会因为体系构架的原因不能运用上。这点明显优于美苏过去的体系构架。
4、良好的系统效能、成本优势和性价比
前文已经说过,由于单一子功能模块的系统功能分工细化和专业化,保证了子系统的高效率,优秀的勤务性。结构及材料使用上的大冗余和无限的技术升级发展性,使得这一体系构架具有超长的寿命。用中小型火箭发射单一子功能模块拼装,比用大火箭发射全功能整体系统,相同质量体积的单位发射成本相对要低,发射失败的风险损失要小,经济性非常好。在与美帝登月对比,最具效费比优势的特点是:系统中任何子功能模块都是重复使用的设备。不像美帝都是一次性使用的,一路走一路丢。美帝要再次登月,所有的硬件设备都还要再弄一套。而我们只要把人发上去就可以了,我们的硬件设备都在天上留着用呢。真正从体系构架的根本上解决了未来月球开发的经济性问题,拆掉了开发月球的成本门槛。有的人要挑刺了,消耗完了的水、气、液体推进剂的储存舱段和出故障不用的舱段怎么办?多了不就成了空间站的累赘维持轨道还要消耗能源吗。怎么办?扔月球上啊!集中扔到月球基地登路区附近,建立个航天设备的月球坟场,干嘛啊?用处大了去了!前文不是说了吗,这种单一功能子模块,接口、管路、控制电路系统都是按通用化标准化设计的,是符合统一技术规范的,是可以和其他子系统的零件互换的。会相当大比例的元器件都可以通用。像水、气、液体推进剂的管路、接头、阀门、泵、姿态调整液体小发动机、电气系统的电机、控制电路、处理器芯片、传感器、显示元件、音响原件、太阳能板、电池等等等等都有可以作为备件替换其他系统上的故障元件。这就是个登月工程太空设备抢修的备件库。花了那么大代价把它们发射到太空,一克资源都不能抗浪费掉,都要让它起作用,不能跟美帝那个败家玩意似的。这些元器件成为通用标准件,那制造数量就大了,能体现出规模效益的成本优势。
好了,大家现在已经对我的这个载人登月系统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了。大家拍着良心说,这个方案是不是绝对安全可靠?是不是非常简单,具有现实可操作性?真正实施了怎么能够不成功?就算你怀着抗拒的心理,带着有色眼镜拿着放大镜挑漏洞找毛病,你能找得到吗??呵呵,说这种挑逗的话就是刺激下大家挑毛病完善方案的积极性。能这么轻松安全的实现载人登月,那跟着的月球的开发也是水到渠成毫无压力了。我们不能像美国似的登月就是个航天秀。因为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我们的起点和眼光一定要比美帝高。(题外话:我一同事说我,还用你瞎操心,那么多专业的科学家,人家就想不到?登月长时间沉寂,最近500吨甚至660吨的大推力火箭的消息;大直径大吨位航天器构件加工技术的消息都通过各种渠道透露出来了。看来还是走美国人登月的老套路。还真不能对这些专业的科学家有太乐观的期望,还是给他们提个醒,开阔一下那些封闭僵化的思路。)

本人是个草根军迷,对祖国的科技和军事发展不时有些小想法小思路,由于不是专业人士,这些想法和思路难免有些不成熟不专业甚至错误的地方。本着中华崛起匹夫有责的信念,不怕嘲笑把这些想法和思路写出来贴出来,希望能起到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也了却了不能亲身参与祖国科技军事大发展的遗憾,实现为祖国科技军事大发展略尽绵薄之力的心愿。我知道这里有不少体制内人士,希望能本着对祖国发展的责任感,把这些许的有用思路给介绍到相关单位从事直接工作的人士那里。

匹夫有责之航天登月篇(一)
大家普遍感到现在中国载人空间站和探月等航天工程的发射节奏和进展太慢,我认为主要是受制于一些具体因素:首先是现有空间站是一个全功能整体轨道舱(人员的活动空间和环境维持系统、指挥通讯和控制系统、动力系统太阳能板电池用于调整姿态和变轨的液体火箭发动机、科学实验和任务设备)这么多功能都是在一个整体内实现,首先是造成系统庞大,重量体积太大没有大型火箭没法发射。其次是安全性太差,系统中任何一个,哪怕是再小的子系统功能故障,都会导致全系统此次发射任务的失败。尤其是载人的任务要求绝对安全可靠,为了保证苛刻的安全要求,就导致了技术难度和成本的几何级数的上升。第三是没有技术发展性,硬件子系统的技术进步,没法在太空中为整体的系统进行单独的局部实时升级改造。
这种部分技术发展滞后拖后腿的状况要改变,就要解放思想运用创造性思维,通过调整优化载人空间站和载人登月组建的技术构架体系。在现有已经掌握的成熟的技术手段的基础上,用中小型的运载火箭构建大型的空间站,低成本高效率的实现载人登月,并保证系统的技术先进性和可发展性。这不是什么天方夜谭,只要思想不僵化保守不抱残守缺,而以开放性的思维谦虚的态度听取吸收不同的意见和想法并积极探索实践,那些所谓的不现实不可能完成得任务,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具体思路就是:把一个全功能整体系统,分解成单一功能模块舱段,通过通用标准化接口在太空像搭积木一样组合成一个全功能的整体系统。一个全功能系统要20—30吨,需要巨型火箭。把它分解成若干个5吨、4吨、3吨、2吨的单一子功能模块组合成全功能系统,那只要现有的中小型火箭就能完成,多发射几次而已。方案的优势体现在如下方面:
1、现实的技术可行性
这一方式所需的一切技术手段我们现在都具备并且成熟可靠(运载工具中型火箭、无人及载人的空间站、测控变轨自动对接技术、载人往返飞船)现在唯一要做的工作就两样,通用标准化接口(包括水、电、气、指挥控制通讯信息、液体燃料、人员穿仓)和空间站硬件系统的开放式组网体系构架(这两样连创新都谈不上,就是个已有技术的合理化运用的事)。
2、极高的安全可靠性
任何单一子功能模块的发射失败或故障都不影响系统整体的安全性和成功率,失败了再发一个就可以了,不耽误系统工程的时间进度。等空间站全部拼接好了并在轨运行测试成功了再送人上去保证万无一失。并且单一子功能模块对体积重量的要求没有全功能整体系统那么苛刻,可以在材料和结构使用上增大冗余,多套子模块备份方便运行时的维护和出故障时的替换修理,极大的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系数。
3、优秀的技术发展性
只要任何单一子功能模块的技术上有突破发展,就可以发射一个新模块上去把老模块拧下来换掉,保证了系统整体的技术先进性和升级发展性。当火箭运载能力从5吨提高到10吨时,就能发射10吨级能力更加强大的单一子功能模块替换原来5吨级别的,实现系统功能和规模的不间断跨越式提高。
4、良好的系统效能和性价比
由于单一子功能模块的系统功能分工细化和专业化,保证了子系统的高效率,优秀的勤务性。结构及材料使用上的大冗余和无限的技术升级发展性,使得这一体系构架具有超长的寿命。用中小型火箭发射单一子功能模块拼装,比用大火箭发射全功能整体系统,相同质量体积的单位发射成本相对要低,发射失败的风险损失要小,经济性非常好。

简单描述下这一系统方案的具体构成情况:
有人舱段:指挥控制舱段(航天员的主要工作区,太空站全系统的指挥控制管理)
         生活舱段(航天员休息健身就餐娱乐)
环境勤务舱段(航天员厕所洗澡,并维持空间站环境温度湿度空气质量,水、排泄物、废气的回收净化处理再生利用)
科学实验舱段(航天员进行空间生命科学及材料科学研究实验)
工作勤务仓段(航天员穿脱太空服、进出仓进行太空行走舱外作业、航天飞船飞机对接人员进出)

无人舱段:液体推进剂储存舱段(二元的就分两个单独舱段储存,三元的就分三个舱段分别储存)
         生命维持储存舱段(空间站用水、空气、食品)
         电力舱段(太阳能电池组、核动力电池)
         工程勤务舱段(机械手绞盘等舱外工程设备、用于全站姿态控制变轨和提高轨道高度的大一点的液体火箭发动机)
         信息设备舱段(通讯设备和各种光谱电磁等探测设备、如合成孔径雷达和哈勃望远镜之类,对太空外太空大气层内各类目标进行探测跟踪)
          武器舱段(这类军事敏感类的舱段未来可随时装上,激光定向能武器、动能拦截弹、核弹头都可以根据要打击的太空高空和地面不同目标选装)

通用标准化接口:这不是一个什么实体设备,而是一种接口的技术标准。包括水、液体推进剂、空气系统的管道接口标准,电力、指挥控制通讯信息系统的电路接口标准,所有载人分系统人员穿仓系统结构的接口标准。也就是各个有人和无人的子系统分段的接口机构都符合这一技术规范,接口的尺寸和链接阀门插座接头的位置都完全一样。这样就可以用若干单一功能子系统分段任意组成任何功能需要和大小的综合大系统。

空间站硬件系统的开放式组网体系构架:这个也比较虚,简单的说就是把总线技术运用在空间站水、液体推进剂、空气管路的系统管理上,运用在空间站电力、指挥控制通讯信息电路的系统管理上,运用在空间站所有载人分系统人员空间环境维持的系统管理上。每一个单一功能的子系统模块,除了完成自己负责的独立功能,还通过通用标准化接口,把自己模块舱段上的水电气等管路以开放式网络构架形式组成空间站整个大系统的水、液体推进剂、空气管路系统和电力、指挥控制通讯信息电路系统的硬件网络构架体系。每个子系统分段上的各种管线都要有2-3套回路,以便在局部故障损坏时封节点绕过。网络体系搭建完成后,可在太空站整个系统体系内实现各种物质资源的平衡共享优化配置,极大提高了空间站系统的效费比和安全系数。
打个比方:美苏60年代老式载人空间站就是个模拟信号雷达,90年代的国际载人空间站就是个数字脉冲雷达,我们这个载人空间站就是主动相控阵雷达,还是插片式的。
按这种构想,所有涉及的技术和要素都是现在已经具备和成熟可靠的,马上就可以开始,很快就能建成载人空间站,并且万无一失绝对安全,子系统的偶然失败不影响总体进程。还等什么啊??快干吧!!!!
匹夫有责之航天登月篇(二)
前面已经讲了地球轨道空间站的构建,完成以后按此思路,载人登月就是探囊取物手拿把攥。
先看看美国载人登月的技术路径:土星5#大型火箭将登月飞船送上地球轨道、火箭前两级扔掉飞船绕地飞行、火箭第三级把登月飞船推进月球轨道第三级火箭抛弃、登月飞船发动机减速绕月飞行、载人登月舱和飞船分离落月、留脚印拍照捡纪念品后登月舱载人反回对接月球轨道上的飞船、抛弃登月舱加速返回地球轨道、在地球轨道上抛弃除返回舱外的所有舱段人员乘返回舱落地。
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的登月飞船是一个整体系统,完成从地球到月球再返回的全程,造成系统非常庞大,对运载火箭的要求非常高,达到那个时代运载火箭技术的极限了,也还是远远不够。后果就是最后完成任务的有效载荷非常小,对上天的每一克的重量都要求苛刻,勉强完成了到此一游。为了节省登月过程中的能量消耗,飞船各系统舱段在路程中被不断丢弃,都成了太空垃圾没有留下任何物质成果的积累。在整个登月过程中的众多步骤,只要有任何一个环节出一点问题,那登月计划就整体失败。美国这一整体系统登月的技术构架的缺点在前文里已经详细论述了:技术要求高的变态,安全性差到类似赌博,天文数字的成本,最后技术发展和物质积累的成果还没捞着。这就是美国人登月成功之后再也没搞的根本原因。
下面我就按实施步骤把我的载人登月系统的构成体系和技术脉络进行详细阐述说明。
1、在地球轨道上构建拼装一个地球轨道空间站,同时同步构建拼装一个载人登月用的月球轨道空间站。(这个在上篇里已经说明了,都是已经掌握的成熟可靠的技术,没任何问题,就是多建一套硬件系统的事)
2、月球轨道空间站全部拼接好了并在轨运行测试成功了,整体变轨推进到绕月轨道上,在轨测试成功稳定绕月飞行。(这个也没技术问题,咱们已经绕月飞行过了)
3、再从地球轨道空间站乘坐专用的载人往返轨道站间飞船,把人送到月球轨道空间站上。(载人往返轨道站间飞船,这个是创新的技术装备,就是运送人员的单一功能子系统是重复使用,简单好实现安全冗余高,同时装备两个或以上。包括美苏以前从来没有的。功能是载人往返于地球轨道和月球轨道两个空间站之间,为保证安全性和绝对成功,也是先用无人的试运行成功,待成熟完善了再载人。实际载人的时候为加大保险系数,载人轨道站间飞船外挂加带空气和液体推进剂存储舱段,有意外也能有应变的手段和资源)
4、现在人员已经能安全稳定的在月球轨道空间站上进行下面的步骤了。下面是实施无人子系统模块的安全落月。(这个技术咱们还没试验过呢,虽然有一次绕月卫星撞击月球表面,但载人登月需要的落月技术是软着陆。这个正是我计划的精彩部分。先是用气、水、液体推进剂储存模块和电池向预定的月球登陆场空投,实验月面软着陆技术,开始时有效载荷要少装,把外壳做的很结实,加强抗坠毁能力,只要不是摔烂在月面上,将来真正登月时都是能用得上的物质资源储备。在月面软着陆技术试验成功以后,开始向预定的月球登陆场空投月球车、科学仪器、地质探索设备等这些精密设备的载荷,把月面软着陆技术成熟完善。现在开始试验载人往返落月飞船,这个也是创新的技术装备,只是运送人员的单一功能子系统是重复使用,简单好实现安全冗余高,同时装备两个或以上,无人遥控反复试验到成熟完善。)
5、好了现在万事俱备开始登月:地面发射载人飞船----对接登上地球轨道空间站---换乘载人往返轨道站间飞船-----对接登上月球轨道空间站-----换乘载人往返落月飞船(可先将一个载人往返落月飞船无人遥控落月待命)-----在预定的月球登陆场登陆月球-----用以前空投的月球车和仪器设备进行探索考察(由于有以前空投的水电气推进剂等物质资源支持,科学探索的时间长度、范围广度和研究深度都是空前提高,具有实际价值和意义。绝不像美帝象征性的到此一游。)----完事了乘载人往返落月飞船返回月球轨道空间站(人员成功返回后提前遥控落月备份的载人往返落月飞船也遥控返回)----换乘载人往返轨道站间飞船-----返回对接登上地球轨道空间站----换乘返回式载人飞船返回地球。
对于这一载人登月的技术构架的特点及优势可以总结归纳如下:
1、现实的技术可行性
长征火箭和空间站的技术我们已经具备。载人往返轨道站间飞船和载人往返落月飞船,虽是新设备,但是功能单一,在我们已有成熟可靠的地球载人往返飞船技术基础之上,实现起来没有任何技术障碍。现在还不具备的月面软着陆技术,先用物资和无人的设备来实验完善后再上有人系统,也能很快稳定高效的掌握。
2、极高的安全可靠性
首先,是人和物分离,先用无人的设备实验完善系统整体技术及子功能系统的技术,待技术安全成熟了并且积累了相当物质基础了再上栽人的,使得体系中的每项技术都是成熟可靠的技术保证了人员的绝对安全。其次,把整体系统从始至终一次完成的载人登月构架,分解成天地载人往返----地球轨道空间站----地月轨道空间站之间往返----月球轨道空间站----载人登月往返这样5个分段进程,分散了风险,局部的偶然失误不影响体系整体的成功。再次,成熟的老技术和不成熟的新技术的应用分配比例分布科学合理,极大提高了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如载人往返轨道站间飞船和载人往返落月飞船,这些不成熟的新技术设备,在整个技术体系里,不管按环节步骤和使用时间还是设备功能和重量体积来考察,所占的比重都是很低的,还都是用两个或以上来备份。运用频率最高的长征运载火箭,现在却是处于成熟性和可靠性最好的阶段。
3、优秀的技术发展性
只要任何单一子功能模块的技术上有突破发展,就可以发射一个新模块上去把老模块拧下来换掉,保证了系统整体的技术先进性和升级发展性。这一技术体系能保证,航天领域任何新技术的发展进步,都能运用到这一体系的升级发展上,不会因为体系构架的原因不能运用上。这点明显优于美苏过去的体系构架。
4、良好的系统效能、成本优势和性价比
前文已经说过,由于单一子功能模块的系统功能分工细化和专业化,保证了子系统的高效率,优秀的勤务性。结构及材料使用上的大冗余和无限的技术升级发展性,使得这一体系构架具有超长的寿命。用中小型火箭发射单一子功能模块拼装,比用大火箭发射全功能整体系统,相同质量体积的单位发射成本相对要低,发射失败的风险损失要小,经济性非常好。在与美帝登月对比,最具效费比优势的特点是:系统中任何子功能模块都是重复使用的设备。不像美帝都是一次性使用的,一路走一路丢。美帝要再次登月,所有的硬件设备都还要再弄一套。而我们只要把人发上去就可以了,我们的硬件设备都在天上留着用呢。真正从体系构架的根本上解决了未来月球开发的经济性问题,拆掉了开发月球的成本门槛。有的人要挑刺了,消耗完了的水、气、液体推进剂的储存舱段和出故障不用的舱段怎么办?多了不就成了空间站的累赘维持轨道还要消耗能源吗。怎么办?扔月球上啊!集中扔到月球基地登路区附近,建立个航天设备的月球坟场,干嘛啊?用处大了去了!前文不是说了吗,这种单一功能子模块,接口、管路、控制电路系统都是按通用化标准化设计的,是符合统一技术规范的,是可以和其他子系统的零件互换的。会相当大比例的元器件都可以通用。像水、气、液体推进剂的管路、接头、阀门、泵、姿态调整液体小发动机、电气系统的电机、控制电路、处理器芯片、传感器、显示元件、音响原件、太阳能板、电池等等等等都有可以作为备件替换其他系统上的故障元件。这就是个登月工程太空设备抢修的备件库。花了那么大代价把它们发射到太空,一克资源都不能抗浪费掉,都要让它起作用,不能跟美帝那个败家玩意似的。这些元器件成为通用标准件,那制造数量就大了,能体现出规模效益的成本优势。
好了,大家现在已经对我的这个载人登月系统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了。大家拍着良心说,这个方案是不是绝对安全可靠?是不是非常简单,具有现实可操作性?真正实施了怎么能够不成功?就算你怀着抗拒的心理,带着有色眼镜拿着放大镜挑漏洞找毛病,你能找得到吗??呵呵,说这种挑逗的话就是刺激下大家挑毛病完善方案的积极性。能这么轻松安全的实现载人登月,那跟着的月球的开发也是水到渠成毫无压力了。我们不能像美国似的登月就是个航天秀。因为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我们的起点和眼光一定要比美帝高。(题外话:我一同事说我,还用你瞎操心,那么多专业的科学家,人家就想不到?登月长时间沉寂,最近500吨甚至660吨的大推力火箭的消息;大直径大吨位航天器构件加工技术的消息都通过各种渠道透露出来了。看来还是走美国人登月的老套路。还真不能对这些专业的科学家有太乐观的期望,还是给他们提个醒,开阔一下那些封闭僵化的思路。)
超大假想敌 发表于 2013-2-5 16:56
本人是个草根军迷,对祖国的科技和军事发展不时有些小想法小思路,由于不是专业人士,这些想法和思路难免有些不成熟不专业甚至错误的地方。本着中华崛起匹夫有责的信念,不怕嘲笑把这些想法和思路写出来贴出来,希望
模块化思路md也是这么玩的,我说几点:舱段直径不上去,有些任务完不成;其次,多一次发射风险也多一次,发射台也多占用一次;第三,对接风险也不小,第四,一个个地加,飞控风险大。最后,那个月球备件场不错。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小直径舱段的居住环境比大直径烂很多。这严重影响宇航员的心理生理
小直径舱段放不了大形实验设备。

最后美国那个模式比大舱段,钱多花很多,时间多花很多。

楼主提的是标准的浪费钱和时间的穷屌丝方案

图片中右侧费用按照2010年美元币值应该修正为500亿美元不到


小直径舱段的居住环境比大直径烂很多。这严重影响宇航员的心理生理
小直径舱段放不了大形实验设备。

最后美国那个模式比大舱段,钱多花很多,时间多花很多。

楼主提的是标准的浪费钱和时间的穷屌丝方案

图片中右侧费用按照2010年美元币值应该修正为500亿美元不到
superwxw 发表于 2013-2-5 19:04
模块化思路md也是这么玩的,我说几点:舱段直径不上去,有些任务完不成;其次,多一次发射风险也多一次, ...
1、舱段直径:咱们现在已经有的天宫的直径够不够?完成登月足够吧?那就先干着别耽误时间,以后有更大的功能更强的再拧上去就是了。2、发射台占用?也不是天天发吧?要是平均一个月发一次,从上回载人对接出仓太空行走以后,到现在不停顿的每月发射一次,地球轨道站和月球轨道站恐怕早就完成了。3发射大个的少次数比发射小的多次数风险小吗?现在航天发射任务不管是大的全系统还是小的分系统,成功率都是百分之九十几,大的也保不了百分之百,航天任务的风险控制比的是一旦失败损失最小不影响工程进度,小的分系统失败了,是损失多少分之一,大的全系统失败了就是百分之百的损失,谁的风险高?而且我的构架是人物分离的,构建空间站系统时是无人遥控对接,是没有载人失败风险的。4、对接技术因为风险大就要逃避?这是空间探索无法逃避的入门技术。任何技术的成熟完善熟练掌握都是要靠不断地实践积累,没有一定的成功次数的积累你敢说它是成熟可靠地技术吗?这个道理和舰载机落航母一样。

xtal 发表于 2013-2-5 19:45
小直径舱段的居住环境比大直径烂很多。这严重影响宇航员的心理生理
小直径舱段放不了大形实验设备。


1、你现在有大直径舱段吗?你有发射大直径大重量舱段的重型火箭吗?现在航天登月的停滞明显是在等这些,而我写这文章说的就是,立足现有条件不用等这些耽误时间,实现载人登月的技术方式。这叫浪费时间?
2、你以为中国航天很有钱啊?中国航天相比登月时的美国就是穷屌丝,钱少也能在我这个技术构架下实现高效安全的载人登月。
3、谁告诉你3个土星5能比的上100个长2捆?还500亿180亿的瞎比呢,知道怎么比效费比吗?送上天同等的有效载荷,比比看谁花的钱多。花同样的钱,比比谁送上天的有效载荷多。3个重型火箭3个月就解决问题了?你重型火箭现在有吗?等你那重型火箭出来成熟稳定了都猴年马月了,100个长2捆12年都送上千吨有效载荷上太空了。再说了,光比火箭发射的费用啊?比的是全系统的费用,我发射上去那些有效载荷,在太空里全是以后能重复使用的,美国的都是一次性的,效费比差哪去了,那是0和无穷大之比。
没事少出来瞎喷,多梳梳头,有利于你脑子里逻辑的通顺。
xtal 发表于 2013-2-5 19:45
小直径舱段的居住环境比大直径烂很多。这严重影响宇航员的心理生理
小直径舱段放不了大形实验设备。


1、你现在有大直径舱段吗?你有发射大直径大重量舱段的重型火箭吗?现在航天登月的停滞明显是在等这些,而我写这文章说的就是,立足现有条件不用等这些耽误时间,实现载人登月的技术方式。这叫浪费时间?
2、你以为中国航天很有钱啊?中国航天相比登月时的美国就是穷屌丝,钱少也能在我这个技术构架下实现高效安全的载人登月。
3、谁告诉你3个土星5能比的上100个长2捆?还500亿180亿的瞎比呢,知道怎么比效费比吗?送上天同等的有效载荷,比比看谁花的钱多。花同样的钱,比比谁送上天的有效载荷多。3个重型火箭3个月就解决问题了?你重型火箭现在有吗?等你那重型火箭出来成熟稳定了都猴年马月了,100个长2捆12年都送上千吨有效载荷上太空了。再说了,光比火箭发射的费用啊?比的是全系统的费用,我发射上去那些有效载荷,在太空里全是以后能重复使用的,美国的都是一次性的,效费比差哪去了,那是0和无穷大之比。
没事少出来瞎喷,多梳梳头,有利于你脑子里逻辑的通顺。

超大假想敌 发表于 2013-2-5 21:05
1、你现在有大直径舱段吗?你有发射大直径大重量舱段的重型火箭吗?现在航天登月的停滞明显是在等这些,而 ...


当然是浪费时间,你不看看左边花了多少时间多少钱?是5000亿好吧?右边是多少钱?折算成2010年美元才500亿
4500亿的差价,10年的时间差额,你要告诉我这么多钱和时间搞不成巨型火箭和大直径舱段么?
同样的容积,更大的直径。只少不多的钱(无论是毛子米帝还是TG,4500亿10年搞不出巨型火箭+巨型舱段绝对可以去死了)
还白得一个巨型火箭

要多少2才去用左边的方案?

要演练技术,现在的天宫1 2015年以后CZ5发射的后续舱段足够了。犯得着搞一大堆小舱段去拼凑贫民窟么?

说我没逻辑。
我看没逻辑的就是你!
国际空间站的风光片看多了,就自以为那种贫民窟一样的小直径拼装货是王道了。
超大假想敌 发表于 2013-2-5 21:05
1、你现在有大直径舱段吗?你有发射大直径大重量舱段的重型火箭吗?现在航天登月的停滞明显是在等这些,而 ...


当然是浪费时间,你不看看左边花了多少时间多少钱?是5000亿好吧?右边是多少钱?折算成2010年美元才500亿
4500亿的差价,10年的时间差额,你要告诉我这么多钱和时间搞不成巨型火箭和大直径舱段么?
同样的容积,更大的直径。只少不多的钱(无论是毛子米帝还是TG,4500亿10年搞不出巨型火箭+巨型舱段绝对可以去死了)
还白得一个巨型火箭

要多少2才去用左边的方案?

要演练技术,现在的天宫1 2015年以后CZ5发射的后续舱段足够了。犯得着搞一大堆小舱段去拼凑贫民窟么?

说我没逻辑。
我看没逻辑的就是你!
国际空间站的风光片看多了,就自以为那种贫民窟一样的小直径拼装货是王道了。
xtal 发表于 2013-2-5 21:08
当然是浪费时间,你不看看左边花了多少时间多少钱?是1500亿好吧?右边是多少钱?折算成2010年美元才50 ...
别老拿你自己瞎攥的数据胡抡,长2捆的近地轨道9.5,土星5近地轨道119,你那100:3怎么来的?建立在虚假前提和论据上的结论那是纯扯淡。
最关键的是长2捆现在就能用,你那119吨的火箭呢??靠你的嘴比时间啊?
等中国119吨的火箭真出来了,自然就是用那个了,还用你跟那里比?我说的是现在没有这个119,也不能停着等米下锅。用现在的长2捆,也能很好的实现载人登月。

超大假想敌 发表于 2013-2-5 21:29
别老拿你自己瞎攥的数据胡抡,长2捆的近地轨道9.5,土星5近地轨道119,你那100:3怎么来的?建立在虚假前提 ...


谁和你比重量了?
比的是容积好不?

超大假想敌 发表于 2013-2-5 21:29
别老拿你自己瞎攥的数据胡抡,长2捆的近地轨道9.5,土星5近地轨道119,你那100:3怎么来的?建立在虚假前提 ...


谁和你比重量了?
比的是容积好不?
xtal 发表于 2013-2-5 21:08
当然是浪费时间,你不看看左边花了多少时间多少钱?是5000亿好吧?右边是多少钱?折算成2010年美元才50 ...
你运载火箭研究院的财务啊?500亿5000亿的张嘴就来。5000/100,长2捆一个50??美元还是人民币??编瞎话自己也先园上。
还等你10年出巨型火箭和舱段??按我的方案两年内就轻松的安全载人登月成功了。
贫民窟?航天工程讲得是安全性和效能,不是比大比豪华,你是干装修的吧?下次检查身体注意查查职业病。

超大假想敌 发表于 2013-2-5 20:35
1、舱段直径:咱们现在已经有的天宫的直径够不够?完成登月足够吧?那就先干着别耽误时间,以后有更大的功 ...


1、你不能指望以后的大舱段舱口几何尺寸还跟小舱段一样。

2、每月一发已经是高密度了,射前的检测、燃料加注、气象窗口也不是随心所欲的,就算不管这些,你也需要多条垂直转移轨道、2个以上的总装大楼来供应同一个发射塔架,现有的发射场需要大改造。

3、载人发射总要进行,不会没这个风险,另:如果都是0.9的成功率,我发射一次的成功率是0.9,分三次发射全成功的成功率就只有0.9的3次方,也就是0.729,比之我有0.9的概率不付出任何损失,分三次的方案则有0.271的几率要损失一部分部件,航天部件每个都极其昂贵,算数学期望、综合风险多次并不比单次少。

4、如果是频繁的对接技术,当然可以逃避,以后纳米技术发达之后直接发射集成化的微型自动工厂到小行星上将其直接改造为巨大的飞船,根本不用思维局限到造飞船的材料必须从地球上取,然后把造好的高科技部件发射到太空中去的这种现存模式。

另:当以后的航母能造成长十多公里、宽5、6公里的宽大浮岛时,现在危险的航母降落技术自会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超大假想敌 发表于 2013-2-5 20:35
1、舱段直径:咱们现在已经有的天宫的直径够不够?完成登月足够吧?那就先干着别耽误时间,以后有更大的功 ...


1、你不能指望以后的大舱段舱口几何尺寸还跟小舱段一样。

2、每月一发已经是高密度了,射前的检测、燃料加注、气象窗口也不是随心所欲的,就算不管这些,你也需要多条垂直转移轨道、2个以上的总装大楼来供应同一个发射塔架,现有的发射场需要大改造。

3、载人发射总要进行,不会没这个风险,另:如果都是0.9的成功率,我发射一次的成功率是0.9,分三次发射全成功的成功率就只有0.9的3次方,也就是0.729,比之我有0.9的概率不付出任何损失,分三次的方案则有0.271的几率要损失一部分部件,航天部件每个都极其昂贵,算数学期望、综合风险多次并不比单次少。

4、如果是频繁的对接技术,当然可以逃避,以后纳米技术发达之后直接发射集成化的微型自动工厂到小行星上将其直接改造为巨大的飞船,根本不用思维局限到造飞船的材料必须从地球上取,然后把造好的高科技部件发射到太空中去的这种现存模式。

另:当以后的航母能造成长十多公里、宽5、6公里的宽大浮岛时,现在危险的航母降落技术自会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超大假想敌 发表于 2013-2-5 21:49
你运载火箭研究院的财务啊?500亿5000亿的张嘴就来。5000/100,长2捆一个50??美元还是人民币??编瞎话 ...


少东拉西扯什么财务。
那张图右侧给出的就是空间贫民窟的花费(美元)
而左侧则是天空实验室级别的花费
你提的就是一个已经被事实证明的贫民窟方案
不仅花钱多而且耗时长。
最后有效直径还烂。
典型的所谓追求“性价比”结果实际上事倍功半

想抖抖索索省钱,结果花了比别墅还贵10倍的钱弄到一个等建筑面积的一堆贫民窟。
超大假想敌 发表于 2013-2-5 21:49
你运载火箭研究院的财务啊?500亿5000亿的张嘴就来。5000/100,长2捆一个50??美元还是人民币??编瞎话 ...


少东拉西扯什么财务。
那张图右侧给出的就是空间贫民窟的花费(美元)
而左侧则是天空实验室级别的花费
你提的就是一个已经被事实证明的贫民窟方案
不仅花钱多而且耗时长。
最后有效直径还烂。
典型的所谓追求“性价比”结果实际上事倍功半

想抖抖索索省钱,结果花了比别墅还贵10倍的钱弄到一个等建筑面积的一堆贫民窟。
太空探索要持续发展 就必须能创造利润。
目前看到的空间站唯一可能的持续盈利模式就是太空材料工厂(生产各种尖端材料,包括尖端药品)
而几乎所有的反应釜反应炉都是越大越好(越大生产率越高,品质越好)
即使是科研项目,从来都是大型仪器碾压小型仪器。


再考虑到大直径舱段对宇航员心理生理上的好处。

现在还在执着于小舱段的拼接,就是典型的2.

更不要说单位容积的发射费用上小舱段还远远高于大舱段了。

superwxw 发表于 2013-2-5 21:52
1、你不能指望以后的大舱段舱口几何尺寸还跟小舱段一样。

2、每月一发已经是高密度了,射前的检测、 ...
1、我说的那个对接口是通用标准化的对接口,是考虑到以后航天应用的需要确定尺寸的,不是随主舱段尺寸等比例增长和缩减的,那个接口的尺寸再大也大不过现在已经有的天宫的尺寸吧?未来的舱段再大,也没必要弄个比天宫尺寸还大的超级接口吧?不管大舱段还是小舱段,接口大小够用就可以了。就算未来有特别用途的舱段需要大尺寸接口,那也是个别的特例,用个转接口就行了。
2、你说的这个发射勤务还真是个问题,但是中国不是一个发射场,正在建的海南岛那个建好了,这就更不是个事了。
3、对于每一次的发射,成功率都是0.9。是三次0.9,不是你说的那么回事。失败对于每一次发射机会都是均等的。一旦失败,一次整体的损失100%,分3次的只是1/3,失败3次才相当于你那一次。那个风险小?
4、你说的这个太遥远了,先谈载人登月吧,空间站、载人、对接等这些基本的技术基础都没完善可靠,你说的那些都无从说起。
5、讨论的焦点就是这个,现在没有大火箭大舱段的条件下实现安全的载人登月,等着那些出来(等着能造5-6公里的大浮岛)再进行??那还说甚啊?洗洗睡吧
xtal 发表于 2013-2-5 22:02
太空探索要持续发展 就必须能创造利润。
目前看到的空间站唯一可能的持续盈利模式就是太空材料工厂(生产各 ...
讨论问题还是脚踏实地点吧。
谁不知道大的好啊?现在你没有大舱段你跟这空谈神马啊?以后有了也可以拧到我那个系统上,把小的人员活动舱段替换下来啊。瞎抬神马杠啊?
我那系统里多数还是无人舱段,储存存空气、推进剂、水和食物的舱段及机械臂工程机械舱段用得着那么大吗?
好好把我文章看完,我这技术体系关键的就是把以后月球建基地建工厂的成本门槛拆除。
没有什么建设性意见,就是为了争辩的胜负抬杠,哎,,
超大假想敌 发表于 2013-2-5 22:46
讨论问题还是脚踏实地点吧。
谁不知道大的好啊?现在你没有大舱段你跟这空谈神马啊?以后有了也可以拧到 ...
自己好好想想为啥国际空间站重量那么重但是容积这么烂吧。
用初中几何就能算清楚了
xtal 发表于 2013-2-5 22:55
自己好好想想为啥国际空间站重量那么重但是容积这么烂吧。
用初中几何就能算清楚了
我算哪个干嘛啊?上去是工作的不是度假去的!
现在天宫那空间已经算是可以了,完全够用。
我的体系上挑不出刺,就往乱七八糟跑题的瞎道上拽是吧??
你要是没有什么像样的话说,就趁早闭嘴吧,免得污染了我的帖子。
超大假想敌 发表于 2013-2-5 22:31
1、我说的那个对接口是通用标准化的对接口,是考虑到以后航天应用的需要确定尺寸的,不是随主舱段尺寸等比 ...
1、我也不想加尺寸,但随着长征9号在未来20年内升空,单体120吨以上的舱段将通过结构强度的方式逼你加大尺寸的。

2、发射密度增加几倍这绝对不是啥轻松的事情,这一点要肯定。

3、单次0.9成功率,失败率0.1,出现失败的数学期望是1*0.1=0.1(也就是综合风险);如果三次发射,数学期望就是C31*0.1*0.9*0.9*1/3+C32*0.1*0.1*0.9*2/3+C33*0.1*0.1*0.1*1=0.081+0.018+0.001=0.1,两者综合风险(即单位数量财富受损失的概率)是一样的(哦对了,我还没算对接风险)。

4、如果能够预见以后的世界将是喷气战机的世界,只有暂时作用的螺旋桨技术也就是一个应急而已;当年的战列舰和重炮技术同样看似必由之路,现在早已是航母的世界。技术发展的道路从来就不是线性的,某些技术是可以绕开的,现在要用,在必要标准下适度发展就行。

5、长征9号在可预见的未来就可以成功,这段时间内还需要同步发展通讯。测控、海外基地布局等诸多工作,火箭分系统没有凑合赶路的急需。如果现在的TG正在与别国作不计代价的太空科技竞赛,我想这套技术可能有用,但现在明显不必。

不过兄台这套东东不能说一点用没有,用处在哪里呢?除“备件库”以外,重头戏在我国未来可能发展的军用空间站(个人称呼为“轨道战舰”)上,有兴趣的话我们可以接着深入聊聊。
列兵凶猛,年轻气盛不是坏事,不过~~
我就没闹明白一件事,楼主干嘛急着登月?早十年晚十年有很大差别么?难不成月球还能跑了?
还有啊,楼主好像不太明白狭小空间对人的身体和心理压力有好大?没体会过吧?
本狼前几年坐牢的时候曾经因为殴打他人被关过禁闭室,大概就四五个平方的小黑屋,关了7天,那个憋啊,不提了。
这还只是7天的效果,航天员在上面一呆就得几个月甚至一年半载的,心理素质再强的人也难免内分泌失调。
还有就是关系到技术发展的问题,一堆图拉丁做网格也能达到羿龙的效果,问题是技术先进程度呢?难道就不造羿龙了?如果有了羿龙再拿来做网格又是什么效果呢?
超大假想敌 发表于 2013-2-5 23:08
我算哪个干嘛啊?上去是工作的不是度假去的!
现在天宫那空间已经算是可以了,完全够用。
我的体系上挑 ...
算不出说明你初中没毕业。
superwxw 发表于 2013-2-5 23:39
1、我也不想加尺寸,但随着长征9号在未来20年内升空,单体120吨以上的舱段将通过结构强度的方式逼你加大尺 ...
不是CZ9需要大舱段,而是大舱段和登月需要CZ9
同样的容积。大舱段的重量要轻的多。
这是初中几何就能算出来的。

superwxw 发表于 2013-2-5 23:39
1、我也不想加尺寸,但随着长征9号在未来20年内升空,单体120吨以上的舱段将通过结构强度的方式逼你加大尺 ...


1、20年???!!!!等着长征9和120吨舱段出来成熟了再搞载人登月;还是先把载人登月技术搞成,等长征9和120大舱段出来再把系统能力升级到更高层次??两个方案选哪个?我这个技术体系关键就是两年内妥妥的载人登月。要是能两三年之内长征9和120大舱段能出来,那我这个技术设想就没什么价值,要是出不来,那我这个技术构想就是最现实可行安全高效的。
2、中国现在的航天发射不是密度太大,而是太不饱满了,发射能力严重浪费。
3、这个不用在讨论了,你用长征2捆这种已经验证多少次的成熟火箭发射失败率就会非常低,概率差那么点没实际意义。你要是用长征新出的火箭,失败率就会很高,比你那一次还是三次的差别可是大多了。
还有所谓的对接风险,只要是无人的舱段对接,就没什么成功失败的概念,都是刷经验值的技术积累。
4、你要是已经有了喷气式当然不能再用螺旋桨,但是你现在没有喷气式啊,那雷达、气动、武器、导航等其他系统不能停下来干等着喷气式吧?先用螺旋桨完善成熟这些,喷气式出来再换,这样的技术发展路径更科学稳妥不是吗。
5、我这套技术体系谁说只能用于8-9吨的模块组合?120吨的组合起来那是什么成色??从8--9吨到120吨也不是哪一天睡醒了起床就一下具备的,也是从10到20到50到100这么慢慢发展起来的。我这个技术构架就是强调技术的可升级性的。
再有就是你说到大舱段逼迫接口尺寸加大的问题:我在前面已经论述了通用标准化接口的尺寸问题了,要真是必须更大尺寸的接口,完全可以在20、50吨这种过渡性舱段上,一头是以前的小尺寸老接口,一头是新的大尺寸接口,随着新的大尺寸的舱段不断上天对接,老的小尺寸舱段不断被替换下来,就能实现技术升级的无缝对接平稳过渡。
我写这篇文章的主要意图就是对现在载人航天登月的进度不满意,一年多没动静了啊!明显是在等,而不是立足于现有技术手段,把能实现的技术成果都得到。缺乏那种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进取心。要知道,咱们要是两年内载人登月了,对美国那是什么鸭梨?在国际上起到的效果和J20和中段反导一样都是战略性的!!这样的太空竞赛能要了美国的命!彻底颠覆美帝的军事科技霸权和那些抱美帝大腿的狗腿子们的信心!
我这方案不计成本吗?我这技术方案在成本和效率方面是考虑最周到论述最细的。花的每一分钱都不是一次性的,都为下一步的发展进行积累并留下物质基础。连跟着的月球开发都考虑进去了。
这个技术体系平台要是弄成熟了,在此之上玩星球大战,那是花样太多太多了!设想多了去了,我这都没写呢。要是没这个平台,那些设想就都是意淫梦呓。
superwxw 发表于 2013-2-5 23:39
1、我也不想加尺寸,但随着长征9号在未来20年内升空,单体120吨以上的舱段将通过结构强度的方式逼你加大尺 ...


1、20年???!!!!等着长征9和120吨舱段出来成熟了再搞载人登月;还是先把载人登月技术搞成,等长征9和120大舱段出来再把系统能力升级到更高层次??两个方案选哪个?我这个技术体系关键就是两年内妥妥的载人登月。要是能两三年之内长征9和120大舱段能出来,那我这个技术设想就没什么价值,要是出不来,那我这个技术构想就是最现实可行安全高效的。
2、中国现在的航天发射不是密度太大,而是太不饱满了,发射能力严重浪费。
3、这个不用在讨论了,你用长征2捆这种已经验证多少次的成熟火箭发射失败率就会非常低,概率差那么点没实际意义。你要是用长征新出的火箭,失败率就会很高,比你那一次还是三次的差别可是大多了。
还有所谓的对接风险,只要是无人的舱段对接,就没什么成功失败的概念,都是刷经验值的技术积累。
4、你要是已经有了喷气式当然不能再用螺旋桨,但是你现在没有喷气式啊,那雷达、气动、武器、导航等其他系统不能停下来干等着喷气式吧?先用螺旋桨完善成熟这些,喷气式出来再换,这样的技术发展路径更科学稳妥不是吗。
5、我这套技术体系谁说只能用于8-9吨的模块组合?120吨的组合起来那是什么成色??从8--9吨到120吨也不是哪一天睡醒了起床就一下具备的,也是从10到20到50到100这么慢慢发展起来的。我这个技术构架就是强调技术的可升级性的。
再有就是你说到大舱段逼迫接口尺寸加大的问题:我在前面已经论述了通用标准化接口的尺寸问题了,要真是必须更大尺寸的接口,完全可以在20、50吨这种过渡性舱段上,一头是以前的小尺寸老接口,一头是新的大尺寸接口,随着新的大尺寸的舱段不断上天对接,老的小尺寸舱段不断被替换下来,就能实现技术升级的无缝对接平稳过渡。
我写这篇文章的主要意图就是对现在载人航天登月的进度不满意,一年多没动静了啊!明显是在等,而不是立足于现有技术手段,把能实现的技术成果都得到。缺乏那种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进取心。要知道,咱们要是两年内载人登月了,对美国那是什么鸭梨?在国际上起到的效果和J20和中段反导一样都是战略性的!!这样的太空竞赛能要了美国的命!彻底颠覆美帝的军事科技霸权和那些抱美帝大腿的狗腿子们的信心!
我这方案不计成本吗?我这技术方案在成本和效率方面是考虑最周到论述最细的。花的每一分钱都不是一次性的,都为下一步的发展进行积累并留下物质基础。连跟着的月球开发都考虑进去了。
这个技术体系平台要是弄成熟了,在此之上玩星球大战,那是花样太多太多了!设想多了去了,我这都没写呢。要是没这个平台,那些设想就都是意淫梦呓。
太空中的舱段寿命是有限的,而且是非常有限的。
目前看来唯一值得一直用下去的就是大尺寸天线。这个东西展开过程很容易出问题。而且不怎么会坏。
xtal 发表于 2013-2-6 00:15
不是CZ9需要大舱段,而是大舱段和登月需要CZ9
同样的容积。大舱段的重量要轻的多。
这是初中几何就能算 ...
我没说是CZ-9需要大舱段,是CZ-9的大运载量造成了单体舱段的大质量,大质量导致了连接处的强度必须加强、横截面必须加大,也就意味着接口直径的扩大。
superwxw 发表于 2013-2-6 01:00
我没说是CZ-9需要大舱段,是CZ-9的大运载量造成了单体舱段的大质量,大质量导致了连接处的强度必须加强、 ...
大多数时候舱段也不是越大越好,合理够用就好。有120吨的运载能力,不必非得用120吨的舱段啊。运两个60吨的成不?运三个40吨的成不?运四个30吨的成不?所以你说的这个问题在现实使用中就不是什么问题。
xtal 发表于 2013-2-6 00:49
太空中的舱段寿命是有限的,而且是非常有限的。
目前看来唯一值得一直用下去的就是大尺寸天线。这个东西展 ...
微流星不是会对这种天线造成伤害的么?
思维封闭僵化的人飘过……
超大假想敌 发表于 2013-2-6 01:06
大多数时候舱段也不是越大越好,合理够用就好。有120吨的运载能力,不必非得用120吨的舱段啊。运两个60吨 ...
能送大舱段,绝不送小舱段,这话不是我说得绝对,而是设备布置和空间规划的难度使然。

PS:为什么我们的天宫神8空间交会也没见过一个火箭弄两个4吨的舱段上去对接试试?都可以一次发射上去了,为啥还要整成两个舱段?一箭多舱段,多出的那些个对接机构不是降低可靠性的死重么?还影响大型设备的布置。
superwxw 发表于 2013-2-6 08:39
能送大舱段,绝不送小舱段,这话不是我说得绝对,而是设备布置和空间规划的难度使然。

PS:为什么我们 ...

要立足于现有已经掌握的成熟技术讨论,不要总说什么120之类那些没有的东西。
现在是有9.5的能力,当然是用9.5的子系统舱段组合,谁也不会去用4.5的组。我的观点里可是从来没有:有大的不用非得用小的拼接,不要歪曲我的意思。我的观点中心思想就是:在现有9.5的能力下,载人登月就能安全稳妥的迅速实现。
你这说的那些什么大小之类的都跑题了吧。跟我的帖子关系不大了。
超大假想敌 发表于 2013-2-6 01:06
大多数时候舱段也不是越大越好,合理够用就好。有120吨的运载能力,不必非得用120吨的舱段啊。运两个60吨 ...
不行,违反初中几何原理.导致有效容积大幅度下降.
老狼正宗 发表于 2013-2-6 03:35
微流星不是会对这种天线造成伤害的么?
那不是光学透镜 通讯频率下的波长很长(起码几厘米).小于波长的变形和孔洞对天线效果毫无影响.
超大假想敌 发表于 2013-2-6 09:14
要立足于现有已经掌握的成熟技术讨论,不要总说什么120之类那些没有的东西。
现在是有9.5的能力,当然 ...
又不是美苏太空争霸.等10年换了更省钱,空间更大的大舱段有什么不好.而且这10年又不是空间站技术验证停滞.
superwxw 发表于 2013-2-6 01:00
我没说是CZ-9需要大舱段,是CZ-9的大运载量造成了单体舱段的大质量,大质量导致了连接处的强度必须加强、 ...
说的没错
superwxw 发表于 2013-2-6 08:39
能送大舱段,绝不送小舱段,这话不是我说得绝对,而是设备布置和空间规划的难度使然。

PS:为什么我们 ...
不光是死重了,直接减少有效空间.
超大假想敌 发表于 2013-2-6 00:39
1、20年???!!!!等着长征9和120吨舱段出来成熟了再搞载人登月;还是先把载人登月技术搞成,等长征 ...
我不是反对你的创新思想,只是想请你冷静思考一下自己的方案。
1、中国的登月工程是个系统工程,长征火箭只是一个子系统,其他的分系统拖着后腿的还多着呢,就算是照着你的搞了,而且也按着你想的把火箭准备齐了,地上的通讯、测控网、着陆场系统、全球各站点得布局等都还等着呢,坨坨的倒是坨坨的了,坨坨的浪费金钱嘛(到时候还是要等到长9出来)。

2、中国航天现在每年的发射数量已经接近甚至要超过美国成世界第一了,如果这还叫“太不饱满”,我真的要对中国发射场的容量说一句“丧心病狂”了。

3、除前面1项已经说明的部分外,就航天产品共有的高精密高可靠和现阶段航天技术的高风险而言,所谓成熟火箭的优势在航天发射中并没有想像的那么重要(1982年搞出来的的“成熟”航天飞机到了21世纪还在出事,70年代就成熟的联盟飞船到了90年代末照样在对接时失控撞掉和平号的太阳帆),且不说这点优势会轻易被对接风险抵消,就算真有优势,那也是只对美苏争霸那种你死我活的太空军备竞赛才有用,现在我们的太空技术发展规划可不会那样一昧地赶时间。

PS:“无人对接没风险”的说法不严谨:第一,那是没有生命损失的风险,而不是没有财产损失的风险,发射到天上的每件东西都价值不菲,财产损失过大且不说明年还能不能得到预算,光是填补亏空和修复设备、补齐损失的进度也够航天局喝一壶的;第二,单次(我认为用CZ-9是两次)和多次,载人发射都只有一次,人员的风险都只有一次,没啥区别。

4、螺旋桨的再进一步发展并不能为喷气式打下基础,就跟再先进的骑兵也不能给坦克发展支什么招一样,你说的“雷达、气动、武器。。。”所对应到航天上的东西要么可以用卫星完成,要么可以在现有正常运行的神舟—天宫和后续计划中的空间站上验证,所需的代价更少。

5、预计今年收费的CZ-5近地轨道运载能力就已经是25吨了,过不了几年我国单舱段重量20吨的空间站就要发射组建,这本来就在计划中,8-9吨的就到“天宫”为止了吧,以后顶多往军用上发展一下。

我自己跟你也是同一类人,当然看得出你的意思,不过我感觉真不必要这么赶时间,咱中国是什么角色?几千年文化的大气用得着像美俄这种暴发户一样非要图快图虚名为了给外人一个强大的印象去炒作自己?这样为别人活着很累。至少在登月这一点上,为了这一年两年的时间就得让宇航员坐在狭小的9吨小神舟里看着旁边硕大的的CZ-5流口水,这未免有些太过不智。我们稳稳当当一步一步有条有理但无法遏制的脚步才是让那些宵小们最慌神的——两秒一枪、一枪一个不紧不慢运行死亡程序的狙击手比起慌慌张张端着AK每秒10发四处扫射的黑蜀黍显然要有威慑力得多。

不过即使如此,我一直都很欣赏你那个航天器储备计划,但我得说一句,航天器在外星球上软着陆没那么容易,把这么多8-9吨的舱段往月球上扔也不像说起来那么简单,那也是极为大量的金钱(况且着陆后完好度怎么样还不好说,如果你前前后后好几年猛射大型火箭的目的只是为了把一大堆造价高昂的航天器甩上月球,并寄希望于用幸存下来的物资在月球上建立一个备件库的话,ZF预算那里绝对是通不过的),我的想法是发射到月球轨道上绕其旋转,再由登月器逐次往月面上带,这样的保存条件要靠谱多了。

说实话,跟航天扯上关系的,那个不是战略性的?就算简简单单的通信卫星都是战略性的。。。。。

在兔子的计划中,8-9吨重的舱段本就已经快要淡出(顶多转为军用),即将登场的20吨舱段在腹黑兔不断上涨的国力面前也很可能只是一个过客(转为应急或军用平台),过客就是过客,不必过多眷恋,如果是军用、应急或者是你说的那种“宇航驿站”,我们可以继续探讨,但如果是要探讨将一个大家伙分成多少段入轨组装的方式,研究低成本可重复使用的航天器要比趴在小吨位平台上吸干它最后一点成本优势要有用多了。
超大假想敌 发表于 2013-2-6 09:14


要立足于现有已经掌握的成熟技术讨论,不要总说什么120之类那些没有的东西。
现在是有9.5的能力,当然是用9.5的子系统舱段组合,谁也不会去用4.5的组。我的观点里可是从来没有:有大的不用非得
刚才又重读了你的文章,在“月球坟场”那段有些误解了,我上面那段有些相关说法不对,见谅。

其实,你说的这个方案基本就是我开始向你提到过的那个“轨道战舰”,不一样的是我的方案用的是下一步的20吨舱段,而且各舱段外装一块附加式装甲板,拼合后形成防护整体。

现有舱段和火箭实在过小且面临淘汰,如作为无人系统或货运、救生、附加设备模块或可以考虑。来自: Android客户端
xtal 发表于 2013-2-6 09:29

又不是美苏太空争霸.等10年换了更省钱,空间更大的大舱段有什么不好.而且这10年又不是空间站技术验证停滞.
抢了时间固然快意,但这套旧体制显然又会得势,不利于更大的新玩具出现。

何况,中美虽有暗斗,但还远没到需要用这样的急就章去表威的程度。

052马上就完工了,还用得着用旅大改去对拼村雨么?

“立足现有成熟技术”的想法在国家经济紧张、无力投资发展时算是老成谋国之道,但今天TG发展一日千里,再死抱着这一套未必能达成最佳的效费比。来自: Android客户端
xtal 发表于 2013-2-6 09:33

不光是死重了,直接减少有效空间.
我的“影响大型设备布置”隐语中就包含了这点。来自: Android客户端
superwxw 发表于 2013-2-6 10:03
我不是反对你的创新思想,只是想请你冷静思考一下自己的方案。
1、中国的登月工程是个系统工程,长征火箭 ...
发射数量超过美国12年已经做到了
以后几年也会经常性的超
不过这个世界第一还久着呢
差了毛子老大一截呢
superwxw 发表于 2013-2-6 10:03
我不是反对你的创新思想,只是想请你冷静思考一下自己的方案。
1、中国的登月工程是个系统工程,长征火箭 ...
怎么还在8--9吨啊25吨啊这种大小问题上兜圈子啊?自己绕不出来啊?
我那体系就是模块化子系统通过通用标准化接口组建全功能整体大系统啊,将来长征5能上25吨的舱段了,拧上去不就行了,25吨级别的子模块组成的全功能系统那不更强大吗。任何子系统的技术升级和进步都可以实无缝对接平稳过渡到整体大系统中。凭什么把个只能8--9炖的概念楞按我头上?我的文章认真看明白了吗?就理解不了?就那么难理解?论了半天不是说我的观点,完全是在哪里自说自话论述自己的观点强加我身上。
说一千道一万,根本分歧就是:是不是立足于现有条件抓紧时间积极发展的问题。(要是这么没上进心,还赶超什么美帝啊,安心在人家MD的全球体系里当低端打工仔当现代工业奴隶吧)
跟那里等着,等几年大火箭出来了直接上大个的你所谓的目标系统?照你这想法根本就不应该搞J20,应该等WS15搞出来成熟了在搞J20。这是什么垃圾逻辑啊!

1、你说的这些支持系统和和火箭的载荷没有关系,现在能完善可靠的支持8--9吨的系统,将来也能支持20的、50的100的。你非得等120的出来再弄这些?到时候这些系统要是没具备,就成火箭等这些系统了,那火箭也没必要搞吧?等这些系统具备了在搞火箭吧。照此就什么也别搞了,互相都等着吧!看到你的逻辑的自相矛盾和荒诞了吧?
2、丧心病狂?酒泉、西昌、太原全年才16次。不带这么磨洋工的,载人航天登月方面一年多无所作为,时间流逝的让人心疼啊!中国实力发展提高的大好战略机遇期就这么白白浪费了!现在看看当前国际形势,美帝重返亚洲围着中国挑事,明显已经把矛头对准中国了,还幻想10年20年的慢慢来?你这混吃等死的心态才是丧心病狂!
3、火箭风险小?对接风险大?怎么想的啊?对接自动的对不上可以用手动,手动的对不上可以机械臂捕捉给摁上,还不行也可以再发个好的。还没听说过哪家航天任务因为对接问题失败的呢。火箭不可靠那是什么后果?是人禁得住炸还是设备禁得住炸?简直是笑话!
4、这个本来就是你举了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现在都扯到骑兵坦克去了。无语!
5、你说的这个未来几年具备的20--25的事整体全系统还是模块化子系统?要是模块化子系统,那你还说神马?不就是我的观点吗?要是整体全系统,那我好几个20--25这么大的模块子系统组合成的全系统,不是更大更强吗?这个优势是永远同步存在的。现在我用已经有的8--9的模块子系统就可以组成比你几年后20--25的整体全系统,更大更强更安全的系统。都不明白你在这里争论什么呢。(你思维的误区就是总从自己的立场孤立静止的看问题分析问题)
最后说说月面软着陆。你好好看我文章了吗?我先投到月面的事水电气推进剂储藏舱段,哪个用得着8--9吨?然后是月球车和仪器设备也都没有8--9吨。在这个无人只是物品着陆的过程里完善月面软着陆技术,成熟了最后上单一功能运人往返的,采用这种方式就是避免人、物资、车辆仪器所有都一起落月,造成的全系统重量体积过大给落月造成的技术难度过大和安全可靠性下降。我觉得我写的够简洁明了的了,真是阅读理解能力差还是故意往歪了理解啊?所谓放月球上还是在轨道上。月球小引力也小,还没大气层,只在需要的时候下到月面取东西,不会消耗太大的资源。在轨道上要长期维持其轨道,每时每刻都在消耗资源,非常不经济。再有在月面脚踏实地的工作拆卸组合设备容易还是在轨道上出仓太空行走工作容易啊?在轨道上干你还得多出交会对接的步骤吧?这你就不怕增加风险降低安全可靠性了?
cruelworm 发表于 2013-2-6 11:52
发射数量超过美国12年已经做到了
以后几年也会经常性的超
不过这个世界第一还久着呢
这倒也是,不过仁兄这帖的楼下显然不是这么想的啊,被MD一句“重返亚太”吓得不轻啊。

我鳖都这样了还有人说磨洋工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