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 我国首例“渐冻人”妈妈生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18:11:19
昨天,吕元芳做妈妈了。在北京航空总医院,护士抱出一个健康的男孩,五斤七两。母子平安。

  她是我国第一位 “渐冻人”妈妈。在将近30年的生命中,她从没期待过一段爱情、一位伴侣或者一个孩子。她甚至无法像别的妈妈那样抱起孩子或者俯身吻他的额头。

  这些恐惧和担忧没有阻挡她,吕元芳说,我想要个孩子。有了孩子,我们的家就完整了,这是最幸福的事。

  希望

  手术前一天的夜里,吕元芳的妈妈明秀莲怎么也合不上眼,11点才躺下,不到2点就起来了。为了不吵醒元芳,她一个人躲到卫生间里等着天亮。

  元芳似乎睡得不错,早上起来精神很好,见到医生都笑笑。

  上午8点半,丈夫罗忠木陪着元芳进了手术室。躺在病床上的元芳面色红润,向着簇拥的记者微微示意。看了一圈之后,目光还是落在了丈夫脸上。而罗忠木却好像紧张极了,埋头推着产床,一言未发。

  9点20分,手术开始。由于做了大量预案,手术非常顺利。从切皮到孩子出来只用了5分钟。“孩子出来后,很快就哭了,我们也能松口气。”院长高国兰亲自上手术台,她本人是位产科专家。

  2850克,是个健康的男孩。护士抱着孩子去新生儿监护室,小宝宝脸蛋红红的,两只小手扒着棉被,好像睡得正香。护士拍了照片拿给记者们,照片上宝宝的嘴张得好大。“快看,他正在找吃的呢。”

  虽然是早产儿,但孩子没有出现肺功能的问题,体重也合格。

  临近11点,元芳缝合好了,推进医院为她设立的专门的重症监护室。她的子宫收缩正常,没有出现大出血,呼吸机能够顺利摘掉,院方之前最担忧的情况并没有发生。据手术医生说,元芳从麻醉中清醒后,没说一句话眼泪就掉下了。

  听说元芳喜欢《梁祝》,医院前一天还特地制作了光盘,在手术中播放。“她的故事不就像‘梁祝’么?”航空总医院疼痛科主任、麻醉与危重医学中心主任安建雄说。

  记者曾悄悄问明秀莲想要个外孙还是外孙女。她说,小罗肯定想要儿子啊,我想要闺女,将来照顾妈妈方便些。不过看着外孙的照片,明秀莲还是乐得合不拢嘴。

  旅途

  夫妻俩给小宝宝取名罗桂陇,桂是桂林的桂,陇是甘肃的陇,取了两个老家的名字。

  谁也没想到,“渐冻人”能生儿子。更没想到,元芳生产前的最后一周,一家人经历了如此天翻地覆的变化。

  在一家电视台的帮助下,元芳最先找到了北京一家专科医院,同意收治、为她手术。

  怀着满满的希望,元芳和丈夫搭上了前往北京的列车。出门前,罗忠木特地给妻子换上红色的衣服,“希望顺顺利利”。

  现实并不如他们所愿。在医院对元芳全面检查后,结论却是无法手术。医院既没有大型呼吸机,也没有呼吸科和神经科的专家。做全国首例渐冻人剖腹产手术,实在不具备条件。

  他们在北京一间没有窗户的出租屋里一筹莫展。元芳怀孕34周了,呼吸越来越困难。而她此时还有妊娠期糖尿病。

  再找不到医院的话,怎么办?出门时借来的8000元,已所剩无几。

  然而,就在报纸报道他们在京遭遇后的第二天,事情有了转机。安建雄说,偶然读到报纸,看到了吕元芳的事。这是个小手术,本身并不难,难就难在麻醉。渐冻人有呼吸衰竭的问题,可能麻醉都做不了,谈何手术?而麻醉中任何轻微的差错,都可能直接危及生命。“而我就是干这个的。”更巧的是,写这篇报道的记者是安建雄的朋友。

  第三天,航空总医院做出决定:收治吕元芳,免费!

  第四天,元芳住进了医院。

  一周之后,宝宝平安降生。

  经过身体各项指标的检查发现,元芳已经出现重度限制性呼吸通气障碍。让她继续妊娠,肺功能障碍只会加剧。而提前手术,可能出现胎儿肺不成熟的情况。的确是个矛盾。

  医院召集妇产科、麻醉科、神经内科等科室的专家进行了多次会诊,查阅了所有能查到的渐冻人怀孕生子的案例。这种案例在国外共有21例,只有一例自然分娩,其余全是剖腹产。安建雄说,我们决定使用全身麻醉,对于有可能使用的所有药物,已经逐个筛查。对患者可能出现的呼吸、高热、宫缩不良等情况,制定好各种紧急预案,力图将手术风险降到最低,努力保母子平安。

  昨日术后,院方再次确认:目前看来,胎儿一切正常。

  高国兰说,医院调集了顶尖的呼吸机、无创血气分析仪等设备。为防止高热发生,医院提前预备了15万元一支的抗恶性高热的丹曲林。这支药在我国是第二份,北京仅有一份。

  手术前一天,安建雄自己躺到了手术床上,供同事模拟演练,对每个环节进行核查和改进。

  生产前,深入采访元芳已不可能。她说话很轻,每吐出三五个字都要停下,大口吸气,才能继续讲话。

  进手术室前,元芳只是一句:只要孩子是健康的,我的生命不重要。

  枯萎

  即使元芳半卧在病床上,依然能看出她是位漂亮姑娘。眼睛大大的,皮肤白皙,有时候一绺头发垂落,她无力整理,只能任由它挡住眼睛。

  她是“渐冻人”,这个病伴随她已经快三十年了。

  “渐冻人”,运动神经元病的患者,又称“脊髓性肌萎缩症”。假设我们每个人有1000个运动神经元细胞。在人们年轻时这种细胞不会改变,到老年后,伴随神经系统的退化,数量才会慢慢减少。但渐冻人的运动神经元细胞会随着发病而大幅减少,运动机能随之降低。

  3岁那年,元芳开始走路不稳,到后来,脚后跟不能着地。每次摔倒,都要靠别人抱起。

  现在,她的左右双手只有拇指、食指和中指能自由伸展。“原来吃饭时候五个手指还能握得住筷子……”即使隔着肚皮抚摸宝宝,也不可能。

  这种病患肌肉逐渐无力以至瘫痪,身体一点点像被冻僵了,从腿到手臂到手指甚至是眼球。几乎每位渐冻人生命的终点,都是呼吸衰竭而亡。

  这种与癌症、艾滋病并列,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五大绝症之一的病,病因不明,家族遗传、海鲜中毒、重金属粉中毒等原因尚属推测。更为残酷的是,患者依然保有智力、感知能力等。元芳说,她的双腿有知觉有触觉,可就是用不上力。

  而大多数“渐冻人”极其聪明,心思细腻。比如英国物理学家霍金凭借着两根手指和键盘完成他的《时间简史》。

  “我会的东西可多呢。”元芳心灵手巧,家里的沙发垫是她绣的,墙上、窗上剪纸是她剪的。“我多想给我的孩子织一件毛衣啊,可是我没力气啊,只能织双小鞋子。”

  小她两岁的弟弟吕元明在三四岁时也出现了同样的状况。两年之内,姐弟俩相继发病。焦急的父母带着到处求医,从兰州的大医院到青海的藏医都去看过,但医生束手无策。

  甚至有家医院给姐弟俩下过“判决书”——最多活不过18岁。而那一年,元芳刚满18岁。从医院出来,一家人坐在医院门口的台阶上抱头痛哭。

  为了治病,本就贫困的一家更为捉襟见肘。家里最穷的时候,只有一张床和妈妈陪嫁的两个木箱子。元芳说,我们出门都不怕贼偷,家里没啥。

  16岁后,元芳病情加重。吃饭需要父母喂,衣服不能自己穿,夜里翻身也要靠家人帮助。

  父亲在外打工,明秀莲白天照顾两个孩子,凌晨3点起床去做清洁工。她心疼孩子,即使再累,每隔一个小时,也都会帮元芳和元明翻翻身。“我耳朵特别灵,夜里只要孩子们叫我,我都能听见。”

  2006年,父亲由于工伤造成了一只眼睛失明,另一只眼睛的视力也在下降。而当时,元芳和元明还有一名正在读书的小弟弟。

  直到2009年遇见罗忠木,一切才发生了变化。

  相识

  明秀莲正安排罗忠木下楼给元芳买午餐。此时,这名来自广西桂林的小伙子正操着一口流利的兰州话,和丈母娘商量着买点什么。

  记者问元芳:他已经能说你家乡话了啊?

  基本听得懂吧!她的回答简单,但能听得出言语间的一点小骄傲。

  其实相识至今,也不过3年多。2009年,网名“雪蝶”的元芳加入了一个病友组建的QQ群,每天和全国病友交流,相互打气。网名为“飘萍孤旅”的罗忠木并非病友,他是群主的朋友。那年,他36岁,在杭州一家化妆品厂做检验员,收入不错。

  这天“飘萍孤旅”在网上问:“谁会在电脑上处理照片,我想给我的照片换一个好背景。”元芳恰好刚学会了PS照片,主动提出帮忙。

  照片做好了,两人成为网友。聊天过程中,元芳开朗乐观、善解人意,让罗忠木对未曾谋面的她产生了好感。每天一下班就去上网,为的就是和元芳说几句话。“只要一天不和她说话,就总觉得少点什么,很失落。”

  元芳如实将自己的身体情况告诉罗忠木,“就当他是个普通网友”。

  而罗忠木没把她看成是普通朋友。有一天他对元芳说:“我来照顾你,你会不会同意?”

  表白很突然,元芳选择了拒绝:这事不可能,我也不想找。

  其实她明白,自己是不敢想。从此,她开始在网上躲着罗忠木。

  2010年的春节,罗忠木告诉元芳他春节不回家了,要来兰州看她。

  大年初一,那天刚好是 “情人节”。罗忠木说,这是他特意选择的日子。

  元芳请求母亲推着自己去火车站接远道而来的网友。明秀莲开始以为是去接个女孩,在站台上,迎面走来的却是男孩。“我妈妈气得脸都绿了,在背后拿指头戳我。”一家人都很生气,怪女儿有主意,怕别人说闲话。

  元芳说:看到我一定很失望。

  罗忠木答:没有,和网上一样。

  他说,“来看元芳之前,我喜欢她,想要照顾她。见到她之后,看到生活中的她和网上认识的一样,我更加坚定了。”

  元芳感动是感动,可心里把罗忠木当成朋友。直到有天晚上,他陪着她去看花灯。因为不能动,回来时元芳腿脚完全冻僵了。罗忠木给她脱鞋时说:你脚怎么这么凉?就赶忙打来热水,帮她洗脚。“那时非常不好意思,因为除了父母,还没有谁这样照顾过自己。”

  元宵节过完,小罗坐上了回杭州的火车。元芳一家都去送他。火车开动时,小弟弟悄悄告诉元芳:那个哥哥上火车流眼泪了。

  火车开走了,元芳收到一条短信:这只是一次短暂的离别,我一定要回来的,到时候我就再也不走了。

  小罗没有食言。

  起点

  返回杭州后,罗忠木很快辞掉工作,2010年4月他带上全部家当再次来到兰州。

  而元芳一家坚持:不可能、不同意,开始了对小罗的“劝退”。

  你和元芳做做朋友,每年来看看她,我们做亲戚也行,但是你到我们家,我们不接受。

  你是个正常人,你就找个正常的姑娘。

  家里有两个病人,怎么能把你也害了。

  最后明秀莲狠了狠心对小罗说:你随时都可以走,我给你买回程票。

  但小罗始终一句话:“九头牛都拉不回来”。有时被气急了,他就跑到外面,第二天又笑眯眯地来看元芳。他甚至和元芳说,如果她的父母一直不同意,他就在外面租房子打工,天天来看她,直到同意为止。

  这段感情不能简单地想象成同情。元芳说,我想找的人第一要对我好,能肩负起家庭的担子。第二我要对他有感情。我对他没感情,对我再好也没用。

  “我不知道自己爱他多少,但我知道他爱我很多很多,我会尽力去爱他的。因为他为我付出了好多,放弃了一切来我身边。”这句话,元芳写在2010年7月自己的微博上。

  元芳一家对罗忠木的“考察期”是整整一年。甚至结婚前一天晚上,明秀莲还对小罗说,现在改变主意还来得及,他们一家人不会生气。

  2011年5月3日,罗忠木和吕元芳结婚了。

  刚一结婚,小罗就拿出积蓄,给元芳的家里装饰一新。她家里的生计,也几乎全靠着小罗维持:父亲打工赚点钱,明秀莲每月只有500元收入。小罗在兰州找了一份工作,是体力活,很辛苦,工资2000元。

  一家6口挤在一套60平方米的两室一厅里。父母住一间,元芳和小罗住一间,两个弟弟住在客厅。

  而罗忠木还需要克服的是饮食上的不习惯,他是南方人,吃不惯北方的面食,一个月就瘦了七八斤。

  “我早就考虑到生活的艰难了。”罗忠木说,照顾元芳苦中有乐。每天,他都帮元芳洗脚,照顾元芳吃饭。每次倒水,他都先尝尝烫不烫。每次下班回来,第一件事是先进卧室给元芳翻身。

  现在,元芳在网上的名字叫“吕元芳的美丽世界”。

  母子

  结婚前,罗忠木和元芳就商量好,不要孩子。怕元芳的病有遗传,也怕生孩子时出危险。可是,去年6月,元芳发现自己怀孕了。

  “我有一种紧迫感,说不定哪一天我也就走了。”对于这个意外降临的小生命,元芳很高兴。“我不可能陪你一直走下去,留个孩子,当你老了的时候,能替我照顾你。”

  反对。家人和丈夫只有这一个意见,他们极力劝说元芳打掉孩子,说得元芳心里也有点动摇。

  第一次去医院,刚走到医院门口,元芳的眼泪就下来了,“我们回去再想想”。

  第二次去医院,已经挂上妇科的号。听见楼道里传来孩子啼哭的声音,元芳又叫住丈夫,“我们回去,好好想想”。

  第三次,元芳想好了,我们要到北京的大医院去问一问,孩子能不能保住?

  如果他是健康的,我没有理由不要他。

  如果不健康呢?元芳咬咬牙,我也没有遗憾。

  8月底,夫妻二人到北京协和医院做绒毛穿刺手术。做完检查,两口子不舍得花钱在北京玩,赶紧返回老家。等待结果的两周实在煎熬。两周后,医院传来消息:孩子基因没有缺失。

  几乎同时,元芳剪掉留了十几年的长发,梳起了男孩一样的 “短碎”——下定决心。

  生孩子有危险怎么办?

  我不怕。

  幸而,她的故事被多方报道后,社会各界伸出援手。在手术前两天,央视一档公益节目为她募款20.8万元。

  元芳曾经在微博中写下这样一段话:生命是一个过程,可悲的是它不能重来,可喜的是它也不需要重来。     

http://news.cnnb.com.cn/system/2013/01/31/007617695.shtml

昨天,吕元芳做妈妈了。在北京航空总医院,护士抱出一个健康的男孩,五斤七两。母子平安。

  她是我国第一位 “渐冻人”妈妈。在将近30年的生命中,她从没期待过一段爱情、一位伴侣或者一个孩子。她甚至无法像别的妈妈那样抱起孩子或者俯身吻他的额头。

  这些恐惧和担忧没有阻挡她,吕元芳说,我想要个孩子。有了孩子,我们的家就完整了,这是最幸福的事。

  希望

  手术前一天的夜里,吕元芳的妈妈明秀莲怎么也合不上眼,11点才躺下,不到2点就起来了。为了不吵醒元芳,她一个人躲到卫生间里等着天亮。

  元芳似乎睡得不错,早上起来精神很好,见到医生都笑笑。

  上午8点半,丈夫罗忠木陪着元芳进了手术室。躺在病床上的元芳面色红润,向着簇拥的记者微微示意。看了一圈之后,目光还是落在了丈夫脸上。而罗忠木却好像紧张极了,埋头推着产床,一言未发。

  9点20分,手术开始。由于做了大量预案,手术非常顺利。从切皮到孩子出来只用了5分钟。“孩子出来后,很快就哭了,我们也能松口气。”院长高国兰亲自上手术台,她本人是位产科专家。

  2850克,是个健康的男孩。护士抱着孩子去新生儿监护室,小宝宝脸蛋红红的,两只小手扒着棉被,好像睡得正香。护士拍了照片拿给记者们,照片上宝宝的嘴张得好大。“快看,他正在找吃的呢。”

  虽然是早产儿,但孩子没有出现肺功能的问题,体重也合格。

  临近11点,元芳缝合好了,推进医院为她设立的专门的重症监护室。她的子宫收缩正常,没有出现大出血,呼吸机能够顺利摘掉,院方之前最担忧的情况并没有发生。据手术医生说,元芳从麻醉中清醒后,没说一句话眼泪就掉下了。

  听说元芳喜欢《梁祝》,医院前一天还特地制作了光盘,在手术中播放。“她的故事不就像‘梁祝’么?”航空总医院疼痛科主任、麻醉与危重医学中心主任安建雄说。

  记者曾悄悄问明秀莲想要个外孙还是外孙女。她说,小罗肯定想要儿子啊,我想要闺女,将来照顾妈妈方便些。不过看着外孙的照片,明秀莲还是乐得合不拢嘴。

  旅途

  夫妻俩给小宝宝取名罗桂陇,桂是桂林的桂,陇是甘肃的陇,取了两个老家的名字。

  谁也没想到,“渐冻人”能生儿子。更没想到,元芳生产前的最后一周,一家人经历了如此天翻地覆的变化。

  在一家电视台的帮助下,元芳最先找到了北京一家专科医院,同意收治、为她手术。

  怀着满满的希望,元芳和丈夫搭上了前往北京的列车。出门前,罗忠木特地给妻子换上红色的衣服,“希望顺顺利利”。

  现实并不如他们所愿。在医院对元芳全面检查后,结论却是无法手术。医院既没有大型呼吸机,也没有呼吸科和神经科的专家。做全国首例渐冻人剖腹产手术,实在不具备条件。

  他们在北京一间没有窗户的出租屋里一筹莫展。元芳怀孕34周了,呼吸越来越困难。而她此时还有妊娠期糖尿病。

  再找不到医院的话,怎么办?出门时借来的8000元,已所剩无几。

  然而,就在报纸报道他们在京遭遇后的第二天,事情有了转机。安建雄说,偶然读到报纸,看到了吕元芳的事。这是个小手术,本身并不难,难就难在麻醉。渐冻人有呼吸衰竭的问题,可能麻醉都做不了,谈何手术?而麻醉中任何轻微的差错,都可能直接危及生命。“而我就是干这个的。”更巧的是,写这篇报道的记者是安建雄的朋友。

  第三天,航空总医院做出决定:收治吕元芳,免费!

  第四天,元芳住进了医院。

  一周之后,宝宝平安降生。

  经过身体各项指标的检查发现,元芳已经出现重度限制性呼吸通气障碍。让她继续妊娠,肺功能障碍只会加剧。而提前手术,可能出现胎儿肺不成熟的情况。的确是个矛盾。

  医院召集妇产科、麻醉科、神经内科等科室的专家进行了多次会诊,查阅了所有能查到的渐冻人怀孕生子的案例。这种案例在国外共有21例,只有一例自然分娩,其余全是剖腹产。安建雄说,我们决定使用全身麻醉,对于有可能使用的所有药物,已经逐个筛查。对患者可能出现的呼吸、高热、宫缩不良等情况,制定好各种紧急预案,力图将手术风险降到最低,努力保母子平安。

  昨日术后,院方再次确认:目前看来,胎儿一切正常。

  高国兰说,医院调集了顶尖的呼吸机、无创血气分析仪等设备。为防止高热发生,医院提前预备了15万元一支的抗恶性高热的丹曲林。这支药在我国是第二份,北京仅有一份。

  手术前一天,安建雄自己躺到了手术床上,供同事模拟演练,对每个环节进行核查和改进。

  生产前,深入采访元芳已不可能。她说话很轻,每吐出三五个字都要停下,大口吸气,才能继续讲话。

  进手术室前,元芳只是一句:只要孩子是健康的,我的生命不重要。

  枯萎

  即使元芳半卧在病床上,依然能看出她是位漂亮姑娘。眼睛大大的,皮肤白皙,有时候一绺头发垂落,她无力整理,只能任由它挡住眼睛。

  她是“渐冻人”,这个病伴随她已经快三十年了。

  “渐冻人”,运动神经元病的患者,又称“脊髓性肌萎缩症”。假设我们每个人有1000个运动神经元细胞。在人们年轻时这种细胞不会改变,到老年后,伴随神经系统的退化,数量才会慢慢减少。但渐冻人的运动神经元细胞会随着发病而大幅减少,运动机能随之降低。

  3岁那年,元芳开始走路不稳,到后来,脚后跟不能着地。每次摔倒,都要靠别人抱起。

  现在,她的左右双手只有拇指、食指和中指能自由伸展。“原来吃饭时候五个手指还能握得住筷子……”即使隔着肚皮抚摸宝宝,也不可能。

  这种病患肌肉逐渐无力以至瘫痪,身体一点点像被冻僵了,从腿到手臂到手指甚至是眼球。几乎每位渐冻人生命的终点,都是呼吸衰竭而亡。

  这种与癌症、艾滋病并列,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五大绝症之一的病,病因不明,家族遗传、海鲜中毒、重金属粉中毒等原因尚属推测。更为残酷的是,患者依然保有智力、感知能力等。元芳说,她的双腿有知觉有触觉,可就是用不上力。

  而大多数“渐冻人”极其聪明,心思细腻。比如英国物理学家霍金凭借着两根手指和键盘完成他的《时间简史》。

  “我会的东西可多呢。”元芳心灵手巧,家里的沙发垫是她绣的,墙上、窗上剪纸是她剪的。“我多想给我的孩子织一件毛衣啊,可是我没力气啊,只能织双小鞋子。”

  小她两岁的弟弟吕元明在三四岁时也出现了同样的状况。两年之内,姐弟俩相继发病。焦急的父母带着到处求医,从兰州的大医院到青海的藏医都去看过,但医生束手无策。

  甚至有家医院给姐弟俩下过“判决书”——最多活不过18岁。而那一年,元芳刚满18岁。从医院出来,一家人坐在医院门口的台阶上抱头痛哭。

  为了治病,本就贫困的一家更为捉襟见肘。家里最穷的时候,只有一张床和妈妈陪嫁的两个木箱子。元芳说,我们出门都不怕贼偷,家里没啥。

  16岁后,元芳病情加重。吃饭需要父母喂,衣服不能自己穿,夜里翻身也要靠家人帮助。

  父亲在外打工,明秀莲白天照顾两个孩子,凌晨3点起床去做清洁工。她心疼孩子,即使再累,每隔一个小时,也都会帮元芳和元明翻翻身。“我耳朵特别灵,夜里只要孩子们叫我,我都能听见。”

  2006年,父亲由于工伤造成了一只眼睛失明,另一只眼睛的视力也在下降。而当时,元芳和元明还有一名正在读书的小弟弟。

  直到2009年遇见罗忠木,一切才发生了变化。

  相识

  明秀莲正安排罗忠木下楼给元芳买午餐。此时,这名来自广西桂林的小伙子正操着一口流利的兰州话,和丈母娘商量着买点什么。

  记者问元芳:他已经能说你家乡话了啊?

  基本听得懂吧!她的回答简单,但能听得出言语间的一点小骄傲。

  其实相识至今,也不过3年多。2009年,网名“雪蝶”的元芳加入了一个病友组建的QQ群,每天和全国病友交流,相互打气。网名为“飘萍孤旅”的罗忠木并非病友,他是群主的朋友。那年,他36岁,在杭州一家化妆品厂做检验员,收入不错。

  这天“飘萍孤旅”在网上问:“谁会在电脑上处理照片,我想给我的照片换一个好背景。”元芳恰好刚学会了PS照片,主动提出帮忙。

  照片做好了,两人成为网友。聊天过程中,元芳开朗乐观、善解人意,让罗忠木对未曾谋面的她产生了好感。每天一下班就去上网,为的就是和元芳说几句话。“只要一天不和她说话,就总觉得少点什么,很失落。”

  元芳如实将自己的身体情况告诉罗忠木,“就当他是个普通网友”。

  而罗忠木没把她看成是普通朋友。有一天他对元芳说:“我来照顾你,你会不会同意?”

  表白很突然,元芳选择了拒绝:这事不可能,我也不想找。

  其实她明白,自己是不敢想。从此,她开始在网上躲着罗忠木。

  2010年的春节,罗忠木告诉元芳他春节不回家了,要来兰州看她。

  大年初一,那天刚好是 “情人节”。罗忠木说,这是他特意选择的日子。

  元芳请求母亲推着自己去火车站接远道而来的网友。明秀莲开始以为是去接个女孩,在站台上,迎面走来的却是男孩。“我妈妈气得脸都绿了,在背后拿指头戳我。”一家人都很生气,怪女儿有主意,怕别人说闲话。

  元芳说:看到我一定很失望。

  罗忠木答:没有,和网上一样。

  他说,“来看元芳之前,我喜欢她,想要照顾她。见到她之后,看到生活中的她和网上认识的一样,我更加坚定了。”

  元芳感动是感动,可心里把罗忠木当成朋友。直到有天晚上,他陪着她去看花灯。因为不能动,回来时元芳腿脚完全冻僵了。罗忠木给她脱鞋时说:你脚怎么这么凉?就赶忙打来热水,帮她洗脚。“那时非常不好意思,因为除了父母,还没有谁这样照顾过自己。”

  元宵节过完,小罗坐上了回杭州的火车。元芳一家都去送他。火车开动时,小弟弟悄悄告诉元芳:那个哥哥上火车流眼泪了。

  火车开走了,元芳收到一条短信:这只是一次短暂的离别,我一定要回来的,到时候我就再也不走了。

  小罗没有食言。

  起点

  返回杭州后,罗忠木很快辞掉工作,2010年4月他带上全部家当再次来到兰州。

  而元芳一家坚持:不可能、不同意,开始了对小罗的“劝退”。

  你和元芳做做朋友,每年来看看她,我们做亲戚也行,但是你到我们家,我们不接受。

  你是个正常人,你就找个正常的姑娘。

  家里有两个病人,怎么能把你也害了。

  最后明秀莲狠了狠心对小罗说:你随时都可以走,我给你买回程票。

  但小罗始终一句话:“九头牛都拉不回来”。有时被气急了,他就跑到外面,第二天又笑眯眯地来看元芳。他甚至和元芳说,如果她的父母一直不同意,他就在外面租房子打工,天天来看她,直到同意为止。

  这段感情不能简单地想象成同情。元芳说,我想找的人第一要对我好,能肩负起家庭的担子。第二我要对他有感情。我对他没感情,对我再好也没用。

  “我不知道自己爱他多少,但我知道他爱我很多很多,我会尽力去爱他的。因为他为我付出了好多,放弃了一切来我身边。”这句话,元芳写在2010年7月自己的微博上。

  元芳一家对罗忠木的“考察期”是整整一年。甚至结婚前一天晚上,明秀莲还对小罗说,现在改变主意还来得及,他们一家人不会生气。

  2011年5月3日,罗忠木和吕元芳结婚了。

  刚一结婚,小罗就拿出积蓄,给元芳的家里装饰一新。她家里的生计,也几乎全靠着小罗维持:父亲打工赚点钱,明秀莲每月只有500元收入。小罗在兰州找了一份工作,是体力活,很辛苦,工资2000元。

  一家6口挤在一套60平方米的两室一厅里。父母住一间,元芳和小罗住一间,两个弟弟住在客厅。

  而罗忠木还需要克服的是饮食上的不习惯,他是南方人,吃不惯北方的面食,一个月就瘦了七八斤。

  “我早就考虑到生活的艰难了。”罗忠木说,照顾元芳苦中有乐。每天,他都帮元芳洗脚,照顾元芳吃饭。每次倒水,他都先尝尝烫不烫。每次下班回来,第一件事是先进卧室给元芳翻身。

  现在,元芳在网上的名字叫“吕元芳的美丽世界”。

  母子

  结婚前,罗忠木和元芳就商量好,不要孩子。怕元芳的病有遗传,也怕生孩子时出危险。可是,去年6月,元芳发现自己怀孕了。

  “我有一种紧迫感,说不定哪一天我也就走了。”对于这个意外降临的小生命,元芳很高兴。“我不可能陪你一直走下去,留个孩子,当你老了的时候,能替我照顾你。”

  反对。家人和丈夫只有这一个意见,他们极力劝说元芳打掉孩子,说得元芳心里也有点动摇。

  第一次去医院,刚走到医院门口,元芳的眼泪就下来了,“我们回去再想想”。

  第二次去医院,已经挂上妇科的号。听见楼道里传来孩子啼哭的声音,元芳又叫住丈夫,“我们回去,好好想想”。

  第三次,元芳想好了,我们要到北京的大医院去问一问,孩子能不能保住?

  如果他是健康的,我没有理由不要他。

  如果不健康呢?元芳咬咬牙,我也没有遗憾。

  8月底,夫妻二人到北京协和医院做绒毛穿刺手术。做完检查,两口子不舍得花钱在北京玩,赶紧返回老家。等待结果的两周实在煎熬。两周后,医院传来消息:孩子基因没有缺失。

  几乎同时,元芳剪掉留了十几年的长发,梳起了男孩一样的 “短碎”——下定决心。

  生孩子有危险怎么办?

  我不怕。

  幸而,她的故事被多方报道后,社会各界伸出援手。在手术前两天,央视一档公益节目为她募款20.8万元。

  元芳曾经在微博中写下这样一段话:生命是一个过程,可悲的是它不能重来,可喜的是它也不需要重来。     

http://news.cnnb.com.cn/system/2013/01/31/007617695.shtml

不容易啊!祝福一下
渐冻人   多么熟悉的字眼
祝福所有身患此病的人 都能够安详顺风的走完余生
如果不是遗传病,这是个幸福的结局
如果是遗传病,请不要愚昧的害人害己还打着幸福和生命的名义
难得,伟大的爱情……
送祝福~~~
这男人真高尚。。佩服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