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记者亲历缅北战火 参观克钦兵工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3:47:58
图 / 文 大公报特派缅甸记者 莲子

  克钦战争是惨烈的:「子弹像下雨一样」;克钦兵力是不足的:45个营对缅军132个营,缅军还有战斗机、直升机;克钦医疗是简陋的:竹蔑作墙,板床薄褥;但 克钦的军人又是淡定的,这个民族与缅军断断续续交战了半个世纪,战争对他们来说就是「他们若上来,我们就打。」但面对缅军今年的强大攻势,这份淡定的背后 透露出一种无奈与悲凉。

  1月10日下午,在拉咱镇克钦独立军(KIA)指挥部,门卫依然荷枪实弹,但大楼内已经不像去年那样繁忙,多少显得空荡。KIA军事委员会主任木然早栋接受本报记者采访,他用「边和谈,边增兵」来描述克钦战事的现状。

  40 多岁的木然早栋,鬈发、瘦削、高鼻梁、皮肤黝黑,目光炯炯。在长达77分钟的采访,木然早栋从战况谈到兵力、从战俘谈到未来局势,用克钦语言讲述这一年半 以来的缅北战事。他说:「从去年12月以来,缅军对克钦发动全面攻势,出动了战斗机和直升机,又利用伊洛瓦底江和铁路,把部队从佤城运送到八莫。」他并不 讳言双方兵力的悬殊:「缅军目前派驻了132个营的兵力,欲攻陷克钦,克钦独立军则有45个营的兵力。」截止目前,政府军与克钦军已经进行了11轮和谈, 其中有两次谈判桌设在了中国的瑞丽,却始终没有结果。

  地雷炮弹夺命

  记者最先是从伤兵那里见识了战争的惨烈。在一所刚建成14天的战地医院,竹蔑作墙,板床薄褥,14名医务人员默默地清洗、包扎着伤口,33名伤兵黯然神伤。

  从2011年6月至今,克钦军伤亡了近400人。「炮击和地雷,是造成克钦士兵伤亡的主要原因;在两军交界地带,埋下了无数地雷,已经有一人被炮弹炸穿肠子死亡。」该院院长、44岁的翁莱告诉记者:「药品基本能保证,医疗设备欠缺、医疗环境亟需改善是目前的难题。」

  盘腿坐在病床上,43岁的克钦士兵诺伦向记者忆述了「崩热崩」阵地之战。去年12月28日早上8点,两军在山脚下交火,「缅军顺着密支那公路攻上来,29日 早上8点半,已经上到山顶,速度很快。当天来了三架直升机,三架战斗机,声音还没听到,炮弹就到了,我们只有躲进掩体,飞机走了,我们又出来。缅军攻上来5、600人,我们只有50人,援兵很少。没有退路,只能顶住。」

  6个士兵中,诺伦是班长,「子弹不断地送上来又打光,激战三天,我的步枪足足打掉3000多发子弹。」他看见前方倒下27个缅军,后来知道其中一个是营长。此次战役,克钦军3人阵亡,30多人受伤。

  子弹像下雨一样

  1月1日下午6时许,两颗子弹击中了诺伦的左臂,一颗打穿,一颗开刀取出。当记者请诺伦描述作战的场面,他轻轻摇头:「说都说不成了……子弹太多了,像下雨 一样。」他与一位缅军相距仅三四米,「他的步枪打中了我,我倒了,起身拿枪又打,他也倒下去了,他看着我,我看着他,太近了!」他讲述的时候,阳光穿过窗 户,每个人都在无言地聆听。

  中弹后诺伦爬行了5、60米,到达安全地区,又站起来走,直到有人过来接应,「打了止血针,没有包扎,我不敢坐汽车,山路太颠了。」他坐着朋友的摩托车,一路流血到了医院。

  在缅军强大的攻势下,克钦军放弃了「崩热崩」,「我们退后了一步,与缅军对峙着,隔着树林,听得到缅军砍树和讲话的声音,冲突随时可能再次爆发。」诺伦说。

  诺伦的老家在缅甸木姐,1977年搬到了拉咱。他还没有出生,他的父亲就参加了克钦军,在他的印象中,父亲一直在打战,「但那时不怕,没有飞机和大炮。」诺伦说着,掀起袖子,露出迷彩背心和受伤的左臂,「伤口很大,手臂里面都是空的。」他平静的目光中透着些许悲凉。

克钦军的子弹(左边两颗)明显比缅军的子弹要「弱小」很多

  打打和和 恩怨半世纪

  克钦邦被称为「缅甸的北大门」。1948年 缅甸独立后,根据1947年的「彬龙会议」决议,缅甸政府正式将密支那和八莫两个县划出,建立了克钦邦,邦首府在密支那。政府军和克钦军打打和 和,1962年、1973-1974年、1980年至1981年及1994年,双方先后多次签订过停战和平协议。

  1994年2月24日,缅甸前军政府与克钦独立军达成停火协议,缅中央政府承认其为克钦邦第二特区(辖拉咱、迈扎央等地区),承认克钦独立组织的合法地位。但双方在克钦独立组织控制区域上的分歧并未解决。

  即便在和平时期,克钦独立军仍保持着六个旅约两万人的军力。

  2011年6月政府军同克钦独立军爆发冲突以来,打破双方长达17年的停战协议。此后,缅北战事一直持续,双方多次和谈无果。

  照不得,他们会用火箭炮!

  拉咱,这个缅北边镇,作为克钦独立军的总部、因与政府军的长久峙战而成为关注的焦点。拉咱,与中国那邦仅一河之隔,山梁交错。拉咱,既平静又另类,远处是轰轰炮声和断断续续的枪声,近处,满大街行走的,都是荷枪实弹的军人,他们或骑着摩托车风驰电掣,或三五成群地说笑着。

  10日上午9时半,十米宽的界河,脱去鞋袜,掳高裤腿,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走进界河,河水很凉,卵石很滑,碎石碜脚,站立不稳,等到有人搀扶,才得以过河。在缅北战火绵延的非常时期,非常规越境,成为完成第二次采访的前提。

  去往难民营的采访路上,偶遇几队装备森严的军车从拉甲羊驶向拉咱。采访车停在路边候行,记者正欲拍照,被木然早栋的秘书麻攀制止了:「照不得,小心他们把相机镜头误认为是偷袭的武器,会用火箭炮把你搞掉呢!」带着火药味的警告,让记者神经紧绷。

  在拉咱,炮火近在咫尺,12日半夜,当─当─当─,一阵钟声从窗外传来,伴随狗吠,「会不会是警报?」陪同记者采访的景颇族翻译不敢睡了,穿上衣裤,收拾好行囊,一夜无眠。华商拍下惨死村民

  14日上午9时30分,巨大的轰炸声,震动了中缅边境,3名克钦平民殒命、4平民受伤。轰炸地点,距离中国盈江县那邦镇仅一河之隔、一街之距。中国的老百姓纷纷走出家门,向国门方向张望。

  站在高处,记者才发现,那邦镇家家户户的屋顶上都插着红红的五星红旗,「炮火太近了,插五星红旗是中国边民们为了防止战火波及唯一能做的。」一位小食店的女老板对记者说。

  半小时后,从拉咱跑回中国的中国商人小蔡的手机里,记者看到了被炸死的拉咱平民肚腹被炸伤的照片,一位中年男人腹裂血流,面色土灰,一名倒地的女子惊恐万 状、失声痛哭……「他们正在烤火,一颗炮弹从天而降,当场炸死3平民、4平民受伤;肠子都炸出来了,太近了,我的腿不听使唤、一直在发抖。」小蔡描述这些时,全身寒颤
11日在克钦军战地医院,因误踩缅军地雷被炸了左腿和手臂的23岁克钦兵班翁正在接受治疗

  直击克钦兵工场

  乘坐克钦军司机驾驶的日本原装右舵吉普车,由木然早栋的秘书麻攀带队,记者来到克钦前线哨卡拉甲羊,刚下车,就听到放鞭炮似的枪炮声从山对面传来。

  往前走,看见一座桥,三五成群的克钦军士兵背着枪械、神情放松、笑容自若。一名克钦士兵背着冲锋枪、肩扛一枚炮弹,炮弹骑在他左肩又黑又亮,像一条圆滚滚的死鱼。炮弹被小心地放置于几块纸板上,大概是怕受潮。

  旁边的矮灌木和浓密的丛林突然出现几名克钦士兵,他们好像从地下冒出来一样。一名身背电台、手执利刃的士兵告诉记者:「这刀是工具,也是武器。」记者指着那粗陋的锈迹斑斑的迫击炮问:「你们自己造的?」麻攀答:「这是克钦造的120炮,射程有四至五公里。」

  沿着塘石路,4名克钦士兵大步走来,他们的帽子五花八门,有布军帽、有钢盔、有毛线帽,没戴帽子那名士兵,手里的红色电台沙沙作响,「刚从前线回来,缅塔那 边交了火。」他们边说边继续走着。两个身着便服的小伙子匆匆走过,一人手提便携式缝纫机,一人背着两个鼓鼓的大编织袋,「他们是给前线提供后勤服务的。」 有人介绍。再往回走,几名克钦士兵站在树下,吸烟、聊天,他们背着的手榴弹五花八门,有棕色木柄的、也有绿色塑料柄的,多为兵工厂自制的。

  夜色中,在克钦中央军事工程大学校长陈校长的许可和引领下,记者参观了克钦的武器制造基地,机床正在运转,铣床、刨床、数控机床一应俱全。灯光下,三名年轻 的克钦士兵正在手工赶制手榴弹。铁锅里,煮着类似塑料的黏稠物。地上,几百门迫击炮闪着寒光,黄铜做的子弹堆成小山。「为了自卫还击、保卫家园,克钦正在 加紧研制秘密远程武器,忍无可忍,就反击打到下缅甸去……」校长对记者说。

http://news.takungpao.com/military/exclusive/2013-01/1416426.html图 / 文 大公报特派缅甸记者 莲子

  克钦战争是惨烈的:「子弹像下雨一样」;克钦兵力是不足的:45个营对缅军132个营,缅军还有战斗机、直升机;克钦医疗是简陋的:竹蔑作墙,板床薄褥;但 克钦的军人又是淡定的,这个民族与缅军断断续续交战了半个世纪,战争对他们来说就是「他们若上来,我们就打。」但面对缅军今年的强大攻势,这份淡定的背后 透露出一种无奈与悲凉。

  1月10日下午,在拉咱镇克钦独立军(KIA)指挥部,门卫依然荷枪实弹,但大楼内已经不像去年那样繁忙,多少显得空荡。KIA军事委员会主任木然早栋接受本报记者采访,他用「边和谈,边增兵」来描述克钦战事的现状。

  40 多岁的木然早栋,鬈发、瘦削、高鼻梁、皮肤黝黑,目光炯炯。在长达77分钟的采访,木然早栋从战况谈到兵力、从战俘谈到未来局势,用克钦语言讲述这一年半 以来的缅北战事。他说:「从去年12月以来,缅军对克钦发动全面攻势,出动了战斗机和直升机,又利用伊洛瓦底江和铁路,把部队从佤城运送到八莫。」他并不 讳言双方兵力的悬殊:「缅军目前派驻了132个营的兵力,欲攻陷克钦,克钦独立军则有45个营的兵力。」截止目前,政府军与克钦军已经进行了11轮和谈, 其中有两次谈判桌设在了中国的瑞丽,却始终没有结果。

  地雷炮弹夺命

  记者最先是从伤兵那里见识了战争的惨烈。在一所刚建成14天的战地医院,竹蔑作墙,板床薄褥,14名医务人员默默地清洗、包扎着伤口,33名伤兵黯然神伤。

  从2011年6月至今,克钦军伤亡了近400人。「炮击和地雷,是造成克钦士兵伤亡的主要原因;在两军交界地带,埋下了无数地雷,已经有一人被炮弹炸穿肠子死亡。」该院院长、44岁的翁莱告诉记者:「药品基本能保证,医疗设备欠缺、医疗环境亟需改善是目前的难题。」

  盘腿坐在病床上,43岁的克钦士兵诺伦向记者忆述了「崩热崩」阵地之战。去年12月28日早上8点,两军在山脚下交火,「缅军顺着密支那公路攻上来,29日 早上8点半,已经上到山顶,速度很快。当天来了三架直升机,三架战斗机,声音还没听到,炮弹就到了,我们只有躲进掩体,飞机走了,我们又出来。缅军攻上来5、600人,我们只有50人,援兵很少。没有退路,只能顶住。」

  6个士兵中,诺伦是班长,「子弹不断地送上来又打光,激战三天,我的步枪足足打掉3000多发子弹。」他看见前方倒下27个缅军,后来知道其中一个是营长。此次战役,克钦军3人阵亡,30多人受伤。

  子弹像下雨一样

  1月1日下午6时许,两颗子弹击中了诺伦的左臂,一颗打穿,一颗开刀取出。当记者请诺伦描述作战的场面,他轻轻摇头:「说都说不成了……子弹太多了,像下雨 一样。」他与一位缅军相距仅三四米,「他的步枪打中了我,我倒了,起身拿枪又打,他也倒下去了,他看着我,我看着他,太近了!」他讲述的时候,阳光穿过窗 户,每个人都在无言地聆听。

  中弹后诺伦爬行了5、60米,到达安全地区,又站起来走,直到有人过来接应,「打了止血针,没有包扎,我不敢坐汽车,山路太颠了。」他坐着朋友的摩托车,一路流血到了医院。

  在缅军强大的攻势下,克钦军放弃了「崩热崩」,「我们退后了一步,与缅军对峙着,隔着树林,听得到缅军砍树和讲话的声音,冲突随时可能再次爆发。」诺伦说。

  诺伦的老家在缅甸木姐,1977年搬到了拉咱。他还没有出生,他的父亲就参加了克钦军,在他的印象中,父亲一直在打战,「但那时不怕,没有飞机和大炮。」诺伦说着,掀起袖子,露出迷彩背心和受伤的左臂,「伤口很大,手臂里面都是空的。」他平静的目光中透着些许悲凉。

克钦军的子弹(左边两颗)明显比缅军的子弹要「弱小」很多

  打打和和 恩怨半世纪

  克钦邦被称为「缅甸的北大门」。1948年 缅甸独立后,根据1947年的「彬龙会议」决议,缅甸政府正式将密支那和八莫两个县划出,建立了克钦邦,邦首府在密支那。政府军和克钦军打打和 和,1962年、1973-1974年、1980年至1981年及1994年,双方先后多次签订过停战和平协议。

  1994年2月24日,缅甸前军政府与克钦独立军达成停火协议,缅中央政府承认其为克钦邦第二特区(辖拉咱、迈扎央等地区),承认克钦独立组织的合法地位。但双方在克钦独立组织控制区域上的分歧并未解决。

  即便在和平时期,克钦独立军仍保持着六个旅约两万人的军力。

  2011年6月政府军同克钦独立军爆发冲突以来,打破双方长达17年的停战协议。此后,缅北战事一直持续,双方多次和谈无果。

  照不得,他们会用火箭炮!

  拉咱,这个缅北边镇,作为克钦独立军的总部、因与政府军的长久峙战而成为关注的焦点。拉咱,与中国那邦仅一河之隔,山梁交错。拉咱,既平静又另类,远处是轰轰炮声和断断续续的枪声,近处,满大街行走的,都是荷枪实弹的军人,他们或骑着摩托车风驰电掣,或三五成群地说笑着。

  10日上午9时半,十米宽的界河,脱去鞋袜,掳高裤腿,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走进界河,河水很凉,卵石很滑,碎石碜脚,站立不稳,等到有人搀扶,才得以过河。在缅北战火绵延的非常时期,非常规越境,成为完成第二次采访的前提。

  去往难民营的采访路上,偶遇几队装备森严的军车从拉甲羊驶向拉咱。采访车停在路边候行,记者正欲拍照,被木然早栋的秘书麻攀制止了:「照不得,小心他们把相机镜头误认为是偷袭的武器,会用火箭炮把你搞掉呢!」带着火药味的警告,让记者神经紧绷。

  在拉咱,炮火近在咫尺,12日半夜,当─当─当─,一阵钟声从窗外传来,伴随狗吠,「会不会是警报?」陪同记者采访的景颇族翻译不敢睡了,穿上衣裤,收拾好行囊,一夜无眠。华商拍下惨死村民

  14日上午9时30分,巨大的轰炸声,震动了中缅边境,3名克钦平民殒命、4平民受伤。轰炸地点,距离中国盈江县那邦镇仅一河之隔、一街之距。中国的老百姓纷纷走出家门,向国门方向张望。

  站在高处,记者才发现,那邦镇家家户户的屋顶上都插着红红的五星红旗,「炮火太近了,插五星红旗是中国边民们为了防止战火波及唯一能做的。」一位小食店的女老板对记者说。

  半小时后,从拉咱跑回中国的中国商人小蔡的手机里,记者看到了被炸死的拉咱平民肚腹被炸伤的照片,一位中年男人腹裂血流,面色土灰,一名倒地的女子惊恐万 状、失声痛哭……「他们正在烤火,一颗炮弹从天而降,当场炸死3平民、4平民受伤;肠子都炸出来了,太近了,我的腿不听使唤、一直在发抖。」小蔡描述这些时,全身寒颤
11日在克钦军战地医院,因误踩缅军地雷被炸了左腿和手臂的23岁克钦兵班翁正在接受治疗

  直击克钦兵工场

  乘坐克钦军司机驾驶的日本原装右舵吉普车,由木然早栋的秘书麻攀带队,记者来到克钦前线哨卡拉甲羊,刚下车,就听到放鞭炮似的枪炮声从山对面传来。

  往前走,看见一座桥,三五成群的克钦军士兵背着枪械、神情放松、笑容自若。一名克钦士兵背着冲锋枪、肩扛一枚炮弹,炮弹骑在他左肩又黑又亮,像一条圆滚滚的死鱼。炮弹被小心地放置于几块纸板上,大概是怕受潮。

  旁边的矮灌木和浓密的丛林突然出现几名克钦士兵,他们好像从地下冒出来一样。一名身背电台、手执利刃的士兵告诉记者:「这刀是工具,也是武器。」记者指着那粗陋的锈迹斑斑的迫击炮问:「你们自己造的?」麻攀答:「这是克钦造的120炮,射程有四至五公里。」

  沿着塘石路,4名克钦士兵大步走来,他们的帽子五花八门,有布军帽、有钢盔、有毛线帽,没戴帽子那名士兵,手里的红色电台沙沙作响,「刚从前线回来,缅塔那 边交了火。」他们边说边继续走着。两个身着便服的小伙子匆匆走过,一人手提便携式缝纫机,一人背着两个鼓鼓的大编织袋,「他们是给前线提供后勤服务的。」 有人介绍。再往回走,几名克钦士兵站在树下,吸烟、聊天,他们背着的手榴弹五花八门,有棕色木柄的、也有绿色塑料柄的,多为兵工厂自制的。

  夜色中,在克钦中央军事工程大学校长陈校长的许可和引领下,记者参观了克钦的武器制造基地,机床正在运转,铣床、刨床、数控机床一应俱全。灯光下,三名年轻 的克钦士兵正在手工赶制手榴弹。铁锅里,煮着类似塑料的黏稠物。地上,几百门迫击炮闪着寒光,黄铜做的子弹堆成小山。「为了自卫还击、保卫家园,克钦正在 加紧研制秘密远程武器,忍无可忍,就反击打到下缅甸去……」校长对记者说。

http://news.takungpao.com/military/exclusive/2013-01/1416426.html
不要亲西方,跟着TG走,包你吃香喝辣,和平稳定。
为了救克钦米帝可是下了老本了啊。明知道天朝新帝登基必会对它的马仔下手,还不得不暴露出一批又一批。这克钦就是米帝在中国西南的战略支点了哇
能量产迫击炮也算达到叙利亚自由军的军工水平了。
克钦都有大学。。。
不要亲西方,跟着TG走,包你吃香喝辣,和平稳定。
就他们信那教就决定了不会跟咱们走的
华夏明珠 发表于 2013-1-31 08:56
就他们信那教就决定了不会跟咱们走的
宗教也就那么一回事儿,关键还是好处

基督教已经完全世俗化了,否则你怎么解释国内那么多基督徒跟谁走呢?
gohorse 发表于 2013-1-31 12:02
宗教也就那么一回事儿,关键还是好处

基督教已经完全世俗化了,否则你怎么解释国内那么多基督徒跟谁走 ...
反正没跟政F
克钦军的子弹(左边两颗)明显比缅军的子弹要「弱小」很多

记者真强啊~
gohorse 发表于 2013-1-31 12:02
宗教也就那么一回事儿,关键还是好处

基督教已经完全世俗化了,否则你怎么解释国内那么多基督徒跟谁走 ...
听过一些地下教会对中华文化的解释:
1、问:在你们定位中,毛主席属于哪类?
     答:是圣人。
     问:那为什么不封圣?
     答:...
2、问:女娲、伏羲、神农在你们定位中,属于神吗?
     答:只有天主是永恒唯一的...
3、问:我们可以祭拜祖先吗?例如炎帝、黄帝...这些老祖宗
     答:我们当信奉主...

N个问题问下来,才知道他们有一个标准答案和应对办法,也清楚地表态了信奉了主之后,没有女娲、伏羲、神农,也不能祭拜炎帝、黄帝...
大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