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中国海军潜艇舰员诞生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1:25:42
文/李维扬

  在休养所里,住着一些中国海军潜艇部队的奠基人。这些中国海军的第一批潜艇舰员,许多曾经是部队、机关、院校中科研和生产领域的骨干和专家,在部队担任过师、军领导职务的就有59名。这一批优秀舰员,驾驭着铁骑,驰骋在祖国的万里海疆,履行着神圣使命,给延续了百年的有海无防的屈辱史打了一个结。

  自清末以来,中国为建立近代潜艇部队,先后经历70多年的努力,从清廷到北洋政府和国民党共三个时期都没建成。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党中央决定,建立自己的潜艇部队。

  当时,中国和苏联已签署军事友好条约,我国政府请苏军为我国培训4艘潜艇舰员和潜艇基地人员,并提供两艘潜艇作为训练艇。培训地点原定在海参威,后改在苏联太平洋舰队驻旅顺海军基地(当时旅顺由中苏共管)。

  潜艇学员来源于全海军机关、七所海军院校和部队。年龄从16岁到25岁之间;文化程度从小学到大学;有四分之一是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日战争的营、连、排职干部;有四分之一是参加过解放战争的战士;其他是建国前后参加革命的青年;还有抗美援朝参战的新兵。笔者就是1951年1月入伍后,在新兵团被上级选中推荐到旅顺海军基地学习潜艇业务的12名潜艇学员之一。

  同年4月中旬,潜艇学习队组建完毕,全称为赴苏联太平洋舰队潜艇学习队,俗称老虎尾学习队,共200多人,在北京集结待命。出发前,海军召开动员大会,刘道生副政委在讲话时指出:你们学习潜艇是"领袖所嘱,全军所托,全民所望"。就这样,学习队员心记领导重托,肩负人民希望抵达旅顺后,个个摩拳擦掌,立志苦练业务技术,早日成为艇上骄子,海上蛟龙。

  经过两年多的磨练,大家基本掌握了中型秀克型潜艇的各种技术。当我们学习将要结束时,周恩来总理亲临视察,并指示改学更先进一些的斯大林型潜艇技术,故学习时间又延长了一年多。

  学习期间大家克服了许多困难,首先是语言障碍。最初苏联教官讲课时要经过翻译后,我们才能听懂,后来为了学习便于理解,领导安排中国教员给我们上课。他们先通过翻译向苏联教员学习,而后再教给我们学员。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长时间在一起学习交流,也逐步掌握了一些俄语,这为后来上艇实习,遇到问题和困难时向苏军舰员咨询带来很大便利。

  在学习过程中,许多人既当学员又当教员;既当学员又当工作人员。我们经常为本教学班的教材刻腊版,画挂图。

  每个人除学习自己的专业外,还需学习潜艇的共同科目。所谓共同科目,就是每个舰员不论什么职务,什么专业从艇长到每个水兵都要学习的,一视同仁。如潜艇构造、部署、防化、救生和损害管制等。而且要求十分严格,例如学习潜艇构造,就必须将八大系统都能背着画下来,对系统中的每个开关、阀门的位置和作用都要清楚。

  学习队为了不让一个同志掉队,大力开展帮学活动,号召大家共同努力克服一切困难,坚决完成任务。经过大家共同努力,结业考试后,我的学习成绩全优,曾获得两次二级学习模范和一次一级学习模范的称号。其它学员学习成绩均在良好以上。大家基本掌握了潜艇这门比较复杂的技术。

  遇到的第二个问题是生活上的不习惯。我们按照苏联军队的标准供应,吃、穿与苏联军人一样,但大家吃不惯洋餐。实事求是地说苏联军队的伙食标准是比较高的,就是比较单调,一年到头不变样。早餐是面包、奶油和红茶,想吃一次油条或吃一次小米粥加咸菜都吃不上。午餐是汤、菜和果子水三道,黑、白面包;晚餐是汤、菜二道,黑面包。黑面包是全麦粉和杂粮做的。据说吃黑面包,一是有营养,二是不忘本。面包的俄语译音?quot;赫力巴",因为黑面包又酸又黑,所以大家管它叫"黑列巴"。苏联人吃蔬菜种类较少,经常吃的只有酸大头菜、酸黄瓜、酸西红柿、洋葱和土豆。有时吃腌过的生鱼和鱼子,腥得难以下咽,但据说可以防止晕船。可是有的同志宁愿晕船也不愿意吃它。由于饭食不习惯,队员老觉得吃不饱。

  西餐吃不惯,这是领导预料之中的事。先前学习队员出发时,海军首长为给我们送行,特意到北京中山公园餐厅请大家吃了一次西餐,让我们学习一下如何吃西餐。大家对首长们的关怀非常感动,同时明白了吃西餐不要急,好吃的在后面。可是谁知道外国人日常生活中的西餐满不是那么回事。

  这次学习,领导对参加人员要求很严格,确保军事秘密。要求我们不准写信,不准外出,活动范围不准超过方圆100米。学习这段时间,家里人都不知道自己的亲人在何处。50年代,正是轰轰烈烈地抗美援朝时期,家里人总是往坏处想,免不了多了一份担心。大约过了一年吧,我们就可以通过旅顺市委的信箱邮信啦,人员外出也适当地放宽。

  我们学员当中有不少是水面舰艇上调来的,多数基本上适应海上生活。但他们对潜艇上的工作环境仍是不太习惯,没有上过舰艇的就更不用说了。潜艇内机械设备多,活动空间小,像个大铁罐子。人在里面憋得慌。潜艇在水下航行,舰员不分昼夜地在灯光下工作、生活,长时间见不到阳光,机械设备和人都向外散热,舱内温度很高,舰员个个汗流浃背,条件相当艰苦。但是学员们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充分利用上艇实习的机会,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各自岗位上,尽快掌握过硬的军事本领,日后报效祖国。

  1954年6月24日,在旅顺老虎尾,中方海军参谋长周希汉与苏方关东军指挥官史维佐夫中将参加,举行苏军向我海军移交两艘斯大林型潜艇的交接和升旗仪式。这两艘潜艇分别被命名为"新中国11号"和"新中国12号"。

  学习队经过几年的努力,圆满完成学业,随即分配到这两艘潜艇上工作。我分到"新中国12号"潜艇,任无线电军士长。

  同年6月28日至29日,新中国自己的舰员,驾驶着自己的潜艇在湛蓝的海洋里,迎着晨曦,在海鸥鸣叫声的伴奏下,犁出了第一条航迹,由旅顺驶抵青岛。从此,我军诞生了第一支潜艇部队,它在中国海军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潜艇学习队,从组建开始一直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当时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和各位元帅都先后视察或检阅过潜艇学习队和潜艇部队,给潜艇人员以极大的鼓励。

  每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时,就感到无比欣慰和自豪。

  最后,我想用一首小诗来结束此文:
<P>  抚须沉思事如烟, 潜艇部队壮空前。
  忆昔首批去泊苏 , 党的嘱托记心间。
  孜孜不倦学专业 , 壮志兴海攀高颠。
  水下青春年华度, 海上献身潜水船。
  四十余载似弹指, 少小海军已壮年。
  但愿海防日日兴, 籍慰老兵情意牵。
</P>
<P>作者系青岛军休九所退休干部
</P>文/李维扬

  在休养所里,住着一些中国海军潜艇部队的奠基人。这些中国海军的第一批潜艇舰员,许多曾经是部队、机关、院校中科研和生产领域的骨干和专家,在部队担任过师、军领导职务的就有59名。这一批优秀舰员,驾驭着铁骑,驰骋在祖国的万里海疆,履行着神圣使命,给延续了百年的有海无防的屈辱史打了一个结。

  自清末以来,中国为建立近代潜艇部队,先后经历70多年的努力,从清廷到北洋政府和国民党共三个时期都没建成。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党中央决定,建立自己的潜艇部队。

  当时,中国和苏联已签署军事友好条约,我国政府请苏军为我国培训4艘潜艇舰员和潜艇基地人员,并提供两艘潜艇作为训练艇。培训地点原定在海参威,后改在苏联太平洋舰队驻旅顺海军基地(当时旅顺由中苏共管)。

  潜艇学员来源于全海军机关、七所海军院校和部队。年龄从16岁到25岁之间;文化程度从小学到大学;有四分之一是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日战争的营、连、排职干部;有四分之一是参加过解放战争的战士;其他是建国前后参加革命的青年;还有抗美援朝参战的新兵。笔者就是1951年1月入伍后,在新兵团被上级选中推荐到旅顺海军基地学习潜艇业务的12名潜艇学员之一。

  同年4月中旬,潜艇学习队组建完毕,全称为赴苏联太平洋舰队潜艇学习队,俗称老虎尾学习队,共200多人,在北京集结待命。出发前,海军召开动员大会,刘道生副政委在讲话时指出:你们学习潜艇是"领袖所嘱,全军所托,全民所望"。就这样,学习队员心记领导重托,肩负人民希望抵达旅顺后,个个摩拳擦掌,立志苦练业务技术,早日成为艇上骄子,海上蛟龙。

  经过两年多的磨练,大家基本掌握了中型秀克型潜艇的各种技术。当我们学习将要结束时,周恩来总理亲临视察,并指示改学更先进一些的斯大林型潜艇技术,故学习时间又延长了一年多。

  学习期间大家克服了许多困难,首先是语言障碍。最初苏联教官讲课时要经过翻译后,我们才能听懂,后来为了学习便于理解,领导安排中国教员给我们上课。他们先通过翻译向苏联教员学习,而后再教给我们学员。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长时间在一起学习交流,也逐步掌握了一些俄语,这为后来上艇实习,遇到问题和困难时向苏军舰员咨询带来很大便利。

  在学习过程中,许多人既当学员又当教员;既当学员又当工作人员。我们经常为本教学班的教材刻腊版,画挂图。

  每个人除学习自己的专业外,还需学习潜艇的共同科目。所谓共同科目,就是每个舰员不论什么职务,什么专业从艇长到每个水兵都要学习的,一视同仁。如潜艇构造、部署、防化、救生和损害管制等。而且要求十分严格,例如学习潜艇构造,就必须将八大系统都能背着画下来,对系统中的每个开关、阀门的位置和作用都要清楚。

  学习队为了不让一个同志掉队,大力开展帮学活动,号召大家共同努力克服一切困难,坚决完成任务。经过大家共同努力,结业考试后,我的学习成绩全优,曾获得两次二级学习模范和一次一级学习模范的称号。其它学员学习成绩均在良好以上。大家基本掌握了潜艇这门比较复杂的技术。

  遇到的第二个问题是生活上的不习惯。我们按照苏联军队的标准供应,吃、穿与苏联军人一样,但大家吃不惯洋餐。实事求是地说苏联军队的伙食标准是比较高的,就是比较单调,一年到头不变样。早餐是面包、奶油和红茶,想吃一次油条或吃一次小米粥加咸菜都吃不上。午餐是汤、菜和果子水三道,黑、白面包;晚餐是汤、菜二道,黑面包。黑面包是全麦粉和杂粮做的。据说吃黑面包,一是有营养,二是不忘本。面包的俄语译音?quot;赫力巴",因为黑面包又酸又黑,所以大家管它叫"黑列巴"。苏联人吃蔬菜种类较少,经常吃的只有酸大头菜、酸黄瓜、酸西红柿、洋葱和土豆。有时吃腌过的生鱼和鱼子,腥得难以下咽,但据说可以防止晕船。可是有的同志宁愿晕船也不愿意吃它。由于饭食不习惯,队员老觉得吃不饱。

  西餐吃不惯,这是领导预料之中的事。先前学习队员出发时,海军首长为给我们送行,特意到北京中山公园餐厅请大家吃了一次西餐,让我们学习一下如何吃西餐。大家对首长们的关怀非常感动,同时明白了吃西餐不要急,好吃的在后面。可是谁知道外国人日常生活中的西餐满不是那么回事。

  这次学习,领导对参加人员要求很严格,确保军事秘密。要求我们不准写信,不准外出,活动范围不准超过方圆100米。学习这段时间,家里人都不知道自己的亲人在何处。50年代,正是轰轰烈烈地抗美援朝时期,家里人总是往坏处想,免不了多了一份担心。大约过了一年吧,我们就可以通过旅顺市委的信箱邮信啦,人员外出也适当地放宽。

  我们学员当中有不少是水面舰艇上调来的,多数基本上适应海上生活。但他们对潜艇上的工作环境仍是不太习惯,没有上过舰艇的就更不用说了。潜艇内机械设备多,活动空间小,像个大铁罐子。人在里面憋得慌。潜艇在水下航行,舰员不分昼夜地在灯光下工作、生活,长时间见不到阳光,机械设备和人都向外散热,舱内温度很高,舰员个个汗流浃背,条件相当艰苦。但是学员们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充分利用上艇实习的机会,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各自岗位上,尽快掌握过硬的军事本领,日后报效祖国。

  1954年6月24日,在旅顺老虎尾,中方海军参谋长周希汉与苏方关东军指挥官史维佐夫中将参加,举行苏军向我海军移交两艘斯大林型潜艇的交接和升旗仪式。这两艘潜艇分别被命名为"新中国11号"和"新中国12号"。

  学习队经过几年的努力,圆满完成学业,随即分配到这两艘潜艇上工作。我分到"新中国12号"潜艇,任无线电军士长。

  同年6月28日至29日,新中国自己的舰员,驾驶着自己的潜艇在湛蓝的海洋里,迎着晨曦,在海鸥鸣叫声的伴奏下,犁出了第一条航迹,由旅顺驶抵青岛。从此,我军诞生了第一支潜艇部队,它在中国海军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潜艇学习队,从组建开始一直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当时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和各位元帅都先后视察或检阅过潜艇学习队和潜艇部队,给潜艇人员以极大的鼓励。

  每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时,就感到无比欣慰和自豪。

  最后,我想用一首小诗来结束此文:
<P>  抚须沉思事如烟, 潜艇部队壮空前。
  忆昔首批去泊苏 , 党的嘱托记心间。
  孜孜不倦学专业 , 壮志兴海攀高颠。
  水下青春年华度, 海上献身潜水船。
  四十余载似弹指, 少小海军已壮年。
  但愿海防日日兴, 籍慰老兵情意牵。
</P>
<P>作者系青岛军休九所退休干部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