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863计划的来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3:23:10
陈芳允清楚地记得,在美国“星球大战”计划出笼之前,当时针对世界的发展趋势,
中央已经开始考虑如何迎接新技术革命的对策问题了。1983年11月,国务院经济技术研
究中心组织了全国上千名专家,对如何发展新技术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长达
150万字的《中国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挑战和机会对策的研究》。但中国的高科技
到底搞不搞,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中国现在没钱,等今后赚了钱再搞,大可不必
着急
;另一种认为现在全世界都在搞高科技,中国这次要是再抓不住机遇,到下世纪恐
怕就很难再有立足之地了。
    1986年2月的一个晚上,陈芳允感到很有必要找人探讨一下这个问题,便来到中关
村中科院的宿舍楼,按响了王大珩家的门铃。
    王大衍是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这位科学家的特点是喜好听音乐。无论是西
方的,还是古典的,他都喜欢。尤其是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他更是百听不厌。当
他听了陈芳允对中国高科技发展问题的一些想法后,立即从沙发上站了起来,激动地说:
“咳,我也在想这事儿呢!咱们得坐下来好好聊聊。”
    两人不知不觉中便聊了一个晚上。告别时,陈芳允说:“我们是不是联名给中央领
导人写封信,这样可能事情更好办一些,落实起来也更快一些。”王大珩说:“这个点
子太好了,我看呀,咱们一不作二不休,干脆直接给邓小平同志写封信算了。”一向很
平静的陈芳允有些激动起来:“我看呀,这封信就先由你来起草吧。”“可以!”王大
珩痛快地答应下来。
    送走陈芳允后,王大珩当晚便睡不着觉了。王大珩是江苏吴县人,虽然己是82岁的
老人了,却依然显得精力充沛,很有精神。
    王大珩的父亲是一位天文学家兼气象学家,尽管王大珩在少年时代就随同父亲观察
过天文和气象,对科学仪器的使用产生了兴趣,但他不是一个从小就想当科学家或者有
什么远大理想和抱负的人。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从小没有什么志向,只是想到自己
是个中国人,就应该为自己的祖国多做点事情。至于做什么事情,我想得不多,也没怎
么去想,反正遇到什么事情就做什么事情,就尽量做好什么事情,不丢掉机会就行。但
有一点我是很明确的,那就是,一个人活在世上,总要有点精神。”
    正是靠着一种精神,王大珩为我们民族的光学事业奋斗了一生。这位曾留学英国十
年的中国光学之父,可以说一生都在做着强国梦,一生都在想着国家的事情。十年前,
他从长春调到北京后,便开始对中国的科技发展问题进行了更深层的思考,同时把关注
的目光投向世界科技的最前沿。数十年的科学实践使他深深感到,一个国家的科技要想
得到长足的发展,国家领导人的意志和政府部门的决策是十分重要的;而国家领导人的
意志和政府部门的决策,又往往来自于对科学家的咨询。在他看来,中国科学院应该是
国家决策的最高科学咨询机构,而科学咨询历来在国家的决策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美国的国家研究委员会,还是英国的科学政策顾问委员会,或者是苏联的科学院,
都在本国的国家决策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中国科学院如果能变被动为主动,随时
主动地、积极地向政府部门提供信息,提出建议,一方面可以为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提供
依据、扩展思路,使政府部门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另一方面还可以引起政府部门对科
学咨询的重视,进而唤醒政府部门对科研机构主动咨询的意识。因此,经过今晚与陈芳
允交谈后,他觉得尽快给中央领导人写上一封信,以供决策时参考,很有必要。
    据王大珩后来说,这封信他前后写了一个多月,不知修改整理了多少遍,最后才终
于形成了一份《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的初稿。王大珩给陈芳允
看过后,又当即送到了王涂昌和杨嘉挥两位老科学家的手上。
    王涂昌是我国核物理学界的泰斗,为中国的氢弹和原子弹的研究立下了赫赫功劳。
曾经获得诺贝尔奖的李政道,便是他精心培养出来的学生。这位年仅18岁便以非凡的才
华成为清华学校大学部首届学生的科学家,在1961年至1978年间,为了研究中国的第一
颗原子弹,根据组织保密的需要,竟同意将自己的名字改为“王京”,因此而隐名埋姓
长达17年之久!杨嘉墀则是我国著名的航天专家。这位曾当选为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空
间委员会副主席、国际宇航联合会执行局副主席的科学家,曾参加过我国第一颗人造卫
星、第一颗原子弹和“返回式卫星”、“实践一号”卫星以及“一箭三星”的研制和设
计工作,尤其在卫星的自动控制方面,为中国和世界做出了杰出的贡献。1983年,当这
位老人不再担任行政领导职务而出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科技委副主任后,便开始从国
家战略全局的高度,着重思考中国空间技术的前景及高技术的发展问题。
    王涂昌和杨嘉墀看罢信后,非常兴奋,当即表示:完全同意。接着,四人又聚在一
起进行了逐字逐句的推敲,这才依次郑重其事地在信上签上了自己的大名:王大珩、王
涂昌、杨嘉墀、陈芳允。然后,王大珩又写下了一封亲笔信:
    敬爱的小平、耀邦、紫阳同志:
    首先向你们致敬!我们四位科学院学部委员(王涂昌、陈芳允,杨嘉墀、王大珩)
关注到美国“战略防御倡议”对世界各国引起的反应和采取的对策,认为我国也应该采
取适当的对策。为此,提出了“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现经我
们签名呈上。敬恳查阅裁夺,我们四人的现任职务分别是:
    王淦昌 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
    陈芳允 国防科工委科技委专职委员
    杨嘉辉 航天部空间技术研究院科技委副主任
    王大珩 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
                    王大珩 敬上
                    1986年3月3日
-------------------------------------------------------------
一种认为中国现在没钱,等今后赚了钱再搞,大可不必
着急

这和现在论坛某些人的调调很相似呀,没钱就不搞! 没技术也不搞! 没钱没技术都属于祸国殃民!

等我们以后有钱,等以后天上掉下来了技术,我们再搞!好在这种声音是站不住脚的,无论他们怎么狡辩! 发展科学技术的决心我们都不会因为他们而动摇! 陈芳允清楚地记得,在美国“星球大战”计划出笼之前,当时针对世界的发展趋势,
中央已经开始考虑如何迎接新技术革命的对策问题了。1983年11月,国务院经济技术研
究中心组织了全国上千名专家,对如何发展新技术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长达
150万字的《中国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挑战和机会对策的研究》。但中国的高科技
到底搞不搞,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中国现在没钱,等今后赚了钱再搞,大可不必
着急
;另一种认为现在全世界都在搞高科技,中国这次要是再抓不住机遇,到下世纪恐
怕就很难再有立足之地了。
    1986年2月的一个晚上,陈芳允感到很有必要找人探讨一下这个问题,便来到中关
村中科院的宿舍楼,按响了王大珩家的门铃。
    王大衍是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这位科学家的特点是喜好听音乐。无论是西
方的,还是古典的,他都喜欢。尤其是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他更是百听不厌。当
他听了陈芳允对中国高科技发展问题的一些想法后,立即从沙发上站了起来,激动地说:
“咳,我也在想这事儿呢!咱们得坐下来好好聊聊。”
    两人不知不觉中便聊了一个晚上。告别时,陈芳允说:“我们是不是联名给中央领
导人写封信,这样可能事情更好办一些,落实起来也更快一些。”王大珩说:“这个点
子太好了,我看呀,咱们一不作二不休,干脆直接给邓小平同志写封信算了。”一向很
平静的陈芳允有些激动起来:“我看呀,这封信就先由你来起草吧。”“可以!”王大
珩痛快地答应下来。
    送走陈芳允后,王大珩当晚便睡不着觉了。王大珩是江苏吴县人,虽然己是82岁的
老人了,却依然显得精力充沛,很有精神。
    王大珩的父亲是一位天文学家兼气象学家,尽管王大珩在少年时代就随同父亲观察
过天文和气象,对科学仪器的使用产生了兴趣,但他不是一个从小就想当科学家或者有
什么远大理想和抱负的人。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从小没有什么志向,只是想到自己
是个中国人,就应该为自己的祖国多做点事情。至于做什么事情,我想得不多,也没怎
么去想,反正遇到什么事情就做什么事情,就尽量做好什么事情,不丢掉机会就行。但
有一点我是很明确的,那就是,一个人活在世上,总要有点精神。”
    正是靠着一种精神,王大珩为我们民族的光学事业奋斗了一生。这位曾留学英国十
年的中国光学之父,可以说一生都在做着强国梦,一生都在想着国家的事情。十年前,
他从长春调到北京后,便开始对中国的科技发展问题进行了更深层的思考,同时把关注
的目光投向世界科技的最前沿。数十年的科学实践使他深深感到,一个国家的科技要想
得到长足的发展,国家领导人的意志和政府部门的决策是十分重要的;而国家领导人的
意志和政府部门的决策,又往往来自于对科学家的咨询。在他看来,中国科学院应该是
国家决策的最高科学咨询机构,而科学咨询历来在国家的决策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美国的国家研究委员会,还是英国的科学政策顾问委员会,或者是苏联的科学院,
都在本国的国家决策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中国科学院如果能变被动为主动,随时
主动地、积极地向政府部门提供信息,提出建议,一方面可以为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提供
依据、扩展思路,使政府部门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另一方面还可以引起政府部门对科
学咨询的重视,进而唤醒政府部门对科研机构主动咨询的意识。因此,经过今晚与陈芳
允交谈后,他觉得尽快给中央领导人写上一封信,以供决策时参考,很有必要。
    据王大珩后来说,这封信他前后写了一个多月,不知修改整理了多少遍,最后才终
于形成了一份《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的初稿。王大珩给陈芳允
看过后,又当即送到了王涂昌和杨嘉挥两位老科学家的手上。
    王涂昌是我国核物理学界的泰斗,为中国的氢弹和原子弹的研究立下了赫赫功劳。
曾经获得诺贝尔奖的李政道,便是他精心培养出来的学生。这位年仅18岁便以非凡的才
华成为清华学校大学部首届学生的科学家,在1961年至1978年间,为了研究中国的第一
颗原子弹,根据组织保密的需要,竟同意将自己的名字改为“王京”,因此而隐名埋姓
长达17年之久!杨嘉墀则是我国著名的航天专家。这位曾当选为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空
间委员会副主席、国际宇航联合会执行局副主席的科学家,曾参加过我国第一颗人造卫
星、第一颗原子弹和“返回式卫星”、“实践一号”卫星以及“一箭三星”的研制和设
计工作,尤其在卫星的自动控制方面,为中国和世界做出了杰出的贡献。1983年,当这
位老人不再担任行政领导职务而出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科技委副主任后,便开始从国
家战略全局的高度,着重思考中国空间技术的前景及高技术的发展问题。
    王涂昌和杨嘉墀看罢信后,非常兴奋,当即表示:完全同意。接着,四人又聚在一
起进行了逐字逐句的推敲,这才依次郑重其事地在信上签上了自己的大名:王大珩、王
涂昌、杨嘉墀、陈芳允。然后,王大珩又写下了一封亲笔信:
    敬爱的小平、耀邦、紫阳同志:
    首先向你们致敬!我们四位科学院学部委员(王涂昌、陈芳允,杨嘉墀、王大珩)
关注到美国“战略防御倡议”对世界各国引起的反应和采取的对策,认为我国也应该采
取适当的对策。为此,提出了“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现经我
们签名呈上。敬恳查阅裁夺,我们四人的现任职务分别是:
    王淦昌 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
    陈芳允 国防科工委科技委专职委员
    杨嘉辉 航天部空间技术研究院科技委副主任
    王大珩 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
                    王大珩 敬上
                    1986年3月3日
-------------------------------------------------------------
一种认为中国现在没钱,等今后赚了钱再搞,大可不必
着急

这和现在论坛某些人的调调很相似呀,没钱就不搞! 没技术也不搞! 没钱没技术都属于祸国殃民!

等我们以后有钱,等以后天上掉下来了技术,我们再搞!好在这种声音是站不住脚的,无论他们怎么狡辩! 发展科学技术的决心我们都不会因为他们而动摇!
863是带前瞻性的计划,本身就不固定在某个项目上,而是着眼未来技术需求所做的技术发展的设想,并以此来推进项目,这和反击一号完全是天壤之别
比如固体燃料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这是技术前瞻中一定要搞的,那就没必要非和某个项目捆绑到一起,为花1万元可以搞出来的固体燃料设立个十万元的项目
f22 发表于 2013-1-16 11:52
863是带前瞻性的计划,本身就不固定在某个项目上,而是着眼未来技术需求所做的技术发展的设想,并以此来推进 ...
如果不是四位老专家的坚持,863早就你们这帮拥有一样调调的人给搞废了!  按照你们理论,863就不应该存在,第一没钱,第二没技术!
账户并联 发表于 2013-1-16 11:59
如果不是四位老专家的坚持,863早就你们这帮拥有一样调调的人给搞废了!  按照你们理论,863就不应该存在 ...
863应该存在
因为它有前瞻性
钱可以花在刀刃上
f22 发表于 2013-1-16 11:58
比如固体燃料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这是技术前瞻中一定要搞的,那就没必要非和某个项目捆绑到一起,为花1万元 ...
技术前瞻性不正是你们鄙视的吗? 明明当时办不到,还设立什么办不到的目标! 这不是你们刚才坚持的逻辑?

变脸挺快呀
f22 发表于 2013-1-16 12:01
863应该存在
因为它有前瞻性
钱可以花在刀刃上
鄙视技术前瞻性,因为当时都办不到,老右一定学过川剧吧
在“曼哈顿计划”诞生之
前,有个科学家与政治家的小故事,却至今鲜为人知:说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
匈牙利有位叫西拉德的物理学家流亡到了美国,有一天当他听说德国正在加紧研究链式
反应时,马上意识到德国有可能正在研究原子弹,于是立即给美国总统罗斯福写了一封
信,希望美国政府能率先研制原子弹,以遏制像希特勒这样的战争狂,否则人类的明天
将会不堪设想。然后他和另两名物理学家一起找到了当时享有盛名的爱因斯坦,希望爱
因斯坦能以他的威望说服罗斯福总统。爱因斯坦很赞同他们的想法,当即在这封信上签
上了自己的大名,并把这封信交给了罗斯福总统的顾问萨克斯,请萨克斯务必将此信送
到罗斯福总统的手上。罗斯福总统看过此信后,感到几位科学家的想法有意思,却并未
引起重视。萨克斯顾问便又向罗斯福作了近一步的说明,并向他讲述了一个当年拿破仑
就是因为拒绝了科学家的某个建议而遭失败的故事。罗斯福听后恍然大悟,立即以最快
的速度组建起了一个铀咨询委员会,因而最终促成了震惊世界的“曼哈顿计划”的完成。
1962年,中央科技专门委员会刚成立时,邓小平就是委员了。中央科技专门委员会,
是专门负责国防科学技术工作的一个机构,当时中国的许多重要科研项目,如“两弹一
星”等,都是由这个机构决策的。而邓小平,就是其中不少项目的决策者之一。
胡、赵这种人不是战略家,如果说月月鸟是科长的话,他们应该属于优秀的县长,合格的厅长,勉勉强强的省长。让他们做十多亿人大国的掌舵人,真是难为他们了。
1978年3月18日,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的开幕式
上作了重要讲话,第一次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理论。在另一次讲话中,他还
说,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如果不把科学技术搞上去,经济就上不
去;经济上不去,我们整个国家就危险。在会见捷克总统时,他又说,马克思说,科学
技术是生产力,这还不够,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向四位具有战略眼光的老科学家致敬!
邓小平关于863计划的批复

这个建议十分重要,请找专家和有关负责同志,提出意见,以凭决策。此事直速作
出决断,不可拖延。
                       邓小平
                     1986年3月5日
老右一定没看楼主的另外一个帖子吧,来的都会中枪,估计老右现在已经躺在手术室了{:soso_e120:}
1986年3月8日,国务院便召集有关方面的负责人,对王
大珩等四位科学家的建议信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会议最后决定,由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和
国防科工委主任丁衡高负责组织论证我国高技术发展计划的具体事宜。接着,国务委员
张劲夫邀请四位科学家就信中所提到的有关问题专门作了一次交谈。张劲夫详细听取了
四位科学家的意见后,问了一个最关键的问题:“这个计划你们预算过没有,大体需要
多少钱?”四位科学家相互看了看,谁都没有先作回答,显得既敏感又迟疑。别看四位
科学家谈起科学问题来头头是道,滔滔不绝,但穷惯了也节省惯了的四位科学家一旦真
要说起钱来,便一下显得难于启齿、不好意思了。再说,科研经费是个很难说的数字,
说少了,高科技很难搞起来;说多了,说了也等于白说——不但得不到所要的经费,反
而连计划也可能告吹。“说吧,没关系。”张劲夫当然知道四位科学家的心理,便鼓励
说:“你们说个基本的数字出来,我好向国务院领导汇报。下一步作经费预算时,也好
有个底。”王涂昌这才说了一句:“能省就尽量省吧,一年能给两个亿就行。”
    1986年4月,全国200多名科学家云集北京,讨论研究《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
要》。从1986年3月到8月,国务院先后召开了7次会议,组织专家讨论制定《纲要》。
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又用了近半年的时间,组织了124位各个领域的专家,分成12个小
组,对《纲要》进行了反复的探讨和论证,最终才形成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
要》。《纲要》从世界高技术发展趋势和中国的需要和实际可能出发,坚持“有限目标,
突出重点”的方针,共选人了7个领域的15个主题项目。这7个领域是:生物技术、航天
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材料技术。
    1986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这个《纲要》。邓小平看了《纲要》后,十分
高兴,当即批示道:我建议,可以这样定下来,立即组织实施。于是,1986年10月,中
共中央政治局为此专门召开扩大会议,批准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并正
式作出决定:拨款100个亿!
LZ还是没搞明白863解决什么问题。

实际上863恰恰就是对640这类发展模式的否定。863解决了技术基础,而不是盲目上无法实现的项目。
宋健是二院的宋健吗?是倡议反击一号那个宋健吗? 真邪乎!
863MS是个很大的项目,具体到各项很多内容。
在基础性研究上,确实要有前瞻性,否则注定被历史淘汰。

JCFERRET 发表于 2013-1-16 12:19
LZ还是没搞明白863解决什么问题。

实际上863恰恰就是对640这类发展模式的否定。863解决了技术基础,而不 ...


863一样有很多前瞻性研究! 安照二院筒子的说法理解,在没有钱和技术的情况下,前瞻性研究属于危害人民的行为!  不知道宋健筒子是否同意!
JCFERRET 发表于 2013-1-16 12:19
LZ还是没搞明白863解决什么问题。

实际上863恰恰就是对640这类发展模式的否定。863解决了技术基础,而不 ...


863一样有很多前瞻性研究! 安照二院筒子的说法理解,在没有钱和技术的情况下,前瞻性研究属于危害人民的行为!  不知道宋健筒子是否同意!
“这7个领域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材料技术。”
这才是正路,而不是连技术基础都没有,就盲目定指标上项目。


至于对863的熟悉程度嘛,我儿子画画用的都是863-409项目的信纸,我配眼镜,眼镜店都是王大珩推荐的,北京和平里的中科院测绘所几个专家开的小店。
账户并联 发表于 2013-1-16 12:24
863一样有很多前瞻性研究! 安装二院筒子的说法理解,在没有钱和技术的情况下,前瞻性研究属于危害人民的 ...
我们不反对前瞻性研究,640恰恰不属于前瞻性研究。

“前瞻性研究属于危害人民的行为!”
这句话我们从来没有说过,我只说过640的东西,没有继承到现在的反导系统上。

640不仅不是前瞻性的,而且是和实际脱节的。
JCFERRET 发表于 2013-1-16 12:24
“这7个领域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材料技术。”
这才是正路 ...

我知道二院筒子知道的一定比我们多! 但如果你要坚持前瞻性研究就是祸害!那是在不好意思,恕我不能满足你的愿望!
JCFERRET 发表于 2013-1-16 12:27
我们不反对前瞻性研究,640恰恰不属于前瞻性研究。

“前瞻性研究属于危害人民的行为!”
这个话你去对宋健说,问他提出的反击一号,祸害了多少人民!
账户并联 发表于 2013-1-16 12:27
我知道二院筒子知道的一定比我们多! 但如果你要坚持前瞻性研究就是祸害!那是在不好意思,恕我不能满足 ...
"但如果你要坚持前瞻性研究就是祸害!"
我所有发言里,都没有提过“前瞻性”这三个字,和“祸害”这两个字。

你这种造谣,本身就是一种很下作的表现。

我的观点就是,640的东西,没有继承到现在的反导上。
账户并联 发表于 2013-1-16 12:29
这个话你去对宋健说,问他提出的反击一号,祸害了多少人民!
反击一号的结果,我也说过了,就是让二院集体转向多年,在没有任何基础的情况下,去搞一个根本不可能实现的,而且搞出来也落后的东西。另一方面,防空导弹的研究基本停滞,导致我们到90年代还要用大量HQ-2
JCFERRET 发表于 2013-1-16 12:29
"但如果你要坚持前瞻性研究就是祸害!"
我所有发言里,都没有提过“前瞻性”这三个字,和“祸害”这两个 ...
我的观点是640项目为中国提供锻炼了人才,解决了很多有和没有的技术问题! 尽管你很权威,但我认为你和F22的思想本质没有任何区别!
鄙视技术前瞻性,因为当时都办不到,老右一定学过川剧吧
反击一号是缺乏技术前瞻性的。863中以WS10为例,通过数年的对外交流和民航使用,熟悉了解了大推的技术特点和应用,以WS10核心机作为未来军民两用的技术核心,主导今后三四十年的军民动力。这个前瞻性是以前不具备的。
账户并联 发表于 2013-1-16 12:33
我的观点是640项目为中国提供锻炼了人才,解决了很多有和没有的技术问题! 尽管你很权威,但我认为你和F2 ...
你当然可以说640解决一些技术问题。
但是你看清我的话,这些技术没有继承到现在的反导系统上。

你在现在的反导系统上,找不到640的东西。
JCFERRET 发表于 2013-1-16 12:24
“这7个领域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材料技术。”
这才是正路 ...
409项目是什么?光学?
宋健也是要学习的。今是而咋非。
JCFERRET 发表于 2013-1-16 12:31
反击一号的结果,我也说过了,就是让二院集体转向多年,在没有任何基础的情况下,去搞一个根本不可能实现 ...
你们二院的高速导弹从天上掉下来的呀?14所的相控雷达从天上掉下来的呀! 没有640的存在,你的技术会得到发展吗? 计算机发展的需要最开始来自军工的需求,并非民用!
GT445 发表于 2013-1-16 12:36
409项目是什么?光学?

就是反导。先进防御技术。

f22 发表于 2013-1-16 12:36
宋健也是要学习的。今是而咋非。


别人都需要学习,就你老右不需要!宋健最需要学习的是你老右胡搅蛮缠的作风!:D
f22 发表于 2013-1-16 12:36
宋健也是要学习的。今是而咋非。


别人都需要学习,就你老右不需要!宋健最需要学习的是你老右胡搅蛮缠的作风!:D
JCFERRET 发表于 2013-1-16 12:36
就是反导。先进防御技术。
激光反导?
账户并联 发表于 2013-1-16 12:36
你们二院的高速导弹从天上掉下来的呀?14所的相控雷达从天上掉下来的呀! 没有640的存在,你的技术会得到 ...

二院的高速导弹,和640有什么关系?

二院什么导弹用了640的技术,你说说?
你连二院研制什么都不知道吧?

640对二院的导弹研究,起的是负面作用。
不是随便在网上右键点一下就代表了解863计划的.
账户并联 发表于 2013-1-16 12:38
别人都需要学习,就你老右不需要!宋健最需要学习的是你老右胡搅蛮缠的作风!
宋健也不可能说二院的导弹是靠640搞出来的。
JCFERRET 发表于 2013-1-16 12:42
二院的高速导弹,和640有什么关系?

二院什么导弹用了640的技术,你说说?

二院的KKV发射都是使用的外星技术! 我在上贴已经回复了,同时KKV是美国的理论,和你们二院没任何关系,这是你的理论!  所以得出你们二院全部是吃白饭的!
账户并联 发表于 2013-1-16 11:59
如果不是四位老专家的坚持,863早就你们这帮拥有一样调调的人给搞废了!  按照你们理论,863就不应该存在 ...
小弟
火气这么大干嘛
叹号太多
别人抓不住你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