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戾气 为何难消——论网路言论自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8:02:18
观影抒言,各谈体会,一个再正常不过的文艺交流,如今却裹挟了太多的不满、辱骂和对抗。“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种兼容并包的胸怀在开放的网络世界似乎难觅形迹。

  非此即彼的简单判断,不合即骂的暴戾心态,《一代宗师》掀起的网络骂战只是这种社会心态的特写镜头。从网络到现实,从普通人到学术界,这股戾气不时可见,与社会和谐、人情融洽格格不入。转型时期的心态波动,关乎良性秩序是否稳固,社会前行能否平稳。躁动因何而起,平和如何能至,我们必须思考。

  ——编  者  

                 

  源

  抒发观影感受却成网上对峙

  无论力挺、贬损、中庸都挨骂

  1月8日,电影《一代宗师》上映。但导演王家卫肯定想不到,自己的电影上映后,竟能引发如此两极化的评价。不少人狠批,且言辞极端:“巨烂、没有之一”,“垃圾片”、“稀奇古怪”……用各种负面评价宣泄感情,甚至还有不少人在网上号召大家“千万不要去看”。也有人大赞,影片“完美”,“一如既往很王家卫,文艺范十足”……谩骂派斥力挺派为“装文艺”,而力挺派则将谩骂派定位为“土老帽”。双方各执己见,大喷脏词,甚至有老友为此绝交。

  “说了几句看《一代宗师》的感受,认识十几年的老网友在所有地方都对我取消了关注。我还是天真了,以为人一过小学四年级,就不该再搞‘你跟小明玩就不要来跟我借漫画书’那一套。”作家韩松落在微博上如是说。

  因对《一代宗师》评价意见不合而遭遇“闹别扭”甚至“绝交情”境遇的不止韩松落。“看完电影我说了两句气话,一个平时关系不错的同学甚至要和我拳脚相向。他是王家卫的铁杆粉丝。”刚刚看过《一代宗师》的观众朱保举对此略显无奈。

  骂战中,中间理性派也难逃被骂的噩运。

  中国电影导演协会秘书长何平认为:《一代宗师》半部好戏,这半部不是前后之分,而是有若干经典篇章的确充满创意与美学,高人一筹。另半部就烂了,遇到叙事就塌。导演作品一贯不追求也不擅长叙事,既然如此就彻底从成品中剔除叙事逻辑,反而是作者更纯粹的风范……最好就事论事。

  即便是“褒一半、贬一半”,何平的“中庸”观点依旧激起了两派的抨击:“放屁”、“鄙视”、“搞笑”……有网友认为何平是典型的骑墙派,甚至有网友劝其“改行”。

  不论是力挺派、中间派,还是谩骂派,大家就像争斗不息的武林门派一样,在网络江湖中大打出手,“寸言必争”。一部简单的电影,却被各色锐利的言论包裹。有网友直言,这样的骂战既无文艺芬芳,亦无理性观感,反而散发出浓浓的社会戾气。

  延

  网络舆论场充斥戾气

  现实生活中掐架不断

  围绕《一代宗师》而起的口水乱战,只是整个社会戾气升腾的表征之一。在互联网上,戾气通过各种途径、各种形式弥漫。周立波与徐峥的微博风波就是一例。在日前某档节目中,徐峥认为周立波“不是很适合主持,而且表演的水平也应该再去提高”,没想到这话激怒了被称为“掐架王”的周立波:“你扮猪挺像,扮人挺囧。在评价人之前自己把人做像了。”言辞之激烈、语气之强硬,引发了一场沸沸扬扬的网络风波。

  其实,这样的现象在网上不胜枚举,论坛、博客、微博,或者是新闻评论区,凡是能够发表观点的地方,都少不了这些粗暴简单的宣泄之语、辱骂之辞。有评论这样总结:肆意发言的快感,无所畏惧的冲动,让这个网络舆论场“戾气四溢”。手里握着麦克风便开始滥用,稍有风吹草动便戾气喷发,无论事件大小,问题有无,略不如意便肆意谩骂,甚至侮辱他人。

  网上如此,现实中也硝烟四起。去年,微博“约架”就成为红极一时的热门事件,本来是休闲胜地的朝阳公园也变身为“约架”胜地。

  此外,随处可见的插队夹塞、频发的校园虐童事件、在公交地铁上为抢座而伤人、因抢考研自习室而引发群殴……社会上随处可见的戾气,让本该平静的生活充满了冲突。而人们似乎也已对此习以为常、见惯不怪了。

  “身怀利器,杀心自起”。当网言网语可以如投枪、如匕首之时,如何规范使用便更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气度与境界。有专家提醒,网络催生的“人人都有麦克风”时代,不仅拓展了表达自由的边界,更有可能在书写时发出刺耳的噪音,污染舆论。这种双面属性,让公共空间的言论表达,需要多一份谨慎,少一点戾气。

  析

  心态失衡让民众更易上火

  应加快构建核心价值体系

  “为这事,至于吗?”对这场因一部电影而导致的骂战,很多人感到匪夷所思。

  “各种极端评论的出现不仅源于电影本身,也是当下社会心态的折射。体现的不仅是审美取向的多元,也展现出其中某些价值取向的极端化,如仇富、仇官等普遍的社会心态。”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祝华新说。

  无论是因一部电影割席绝义,还是罔顾公众人物形象而口不择言,抑或是从线上弥漫到现实的攻击倾向和躁动心理,背后的价值误区值得探究。

  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王小章认为,这种行为偏差、价值偏移应该着眼于暴戾之气的生成机制。在他看来,暴戾之气之所以能产生,既由于人们掌握了一定的“利器”,在一定范围内有能力去宣泄戾气,但更核心的,还是由于人们对未来的焦虑。

  这种焦虑感,源自期待和现实的“剪刀差”。在王小章看来,现实社会的高速发展、崇尚享受的理念营销,催生了人们的欲望,提高了人们对未来和生活的预期。但一旦骨感的现实承载不下丰满的理想,人们便开始焦躁不安,常有无名之火。这股“无名火气”在胸口隐藏、压抑,很容易借公共事件与公众讨论喷薄而出,甚至形成潮流。专家坦言,社会的逐渐开放并不必然带来心态的兼容并包,不断的对比、无形的落差,让民众可能较之以前更加敏感,更易受挫,更易发怒。

  “无论是《一代宗师》所引发的网络言论两极化,还是延展到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冲突与对立,我们都应因此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因为舆论环境越来越自由而有恃无恐,更应避免因掌握了言论的权利而心生戾气。”王小章说。

  “戾气是一种时代病,它出现在历史进程中是一种必然。”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周庆安认为,中国现在正处在快速的现代化进程中,社会思潮切换很快,人们的心理适应能力难以与高速发展的时代相协调,于是容易顾此失彼,产生焦虑情绪。

  “当然,消弭社会戾气的进程是可以缩短的,”周庆安认为,“让发展成果普惠公众,构建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并形成广泛共识,是破解社会戾气的根本之道。”

  (实习生王雨琦、莫梓芫对本文亦有贡献)
http://www.acfun.tv/a/ac530136观影抒言,各谈体会,一个再正常不过的文艺交流,如今却裹挟了太多的不满、辱骂和对抗。“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种兼容并包的胸怀在开放的网络世界似乎难觅形迹。

  非此即彼的简单判断,不合即骂的暴戾心态,《一代宗师》掀起的网络骂战只是这种社会心态的特写镜头。从网络到现实,从普通人到学术界,这股戾气不时可见,与社会和谐、人情融洽格格不入。转型时期的心态波动,关乎良性秩序是否稳固,社会前行能否平稳。躁动因何而起,平和如何能至,我们必须思考。

  ——编  者  

                 

  源

  抒发观影感受却成网上对峙

  无论力挺、贬损、中庸都挨骂

  1月8日,电影《一代宗师》上映。但导演王家卫肯定想不到,自己的电影上映后,竟能引发如此两极化的评价。不少人狠批,且言辞极端:“巨烂、没有之一”,“垃圾片”、“稀奇古怪”……用各种负面评价宣泄感情,甚至还有不少人在网上号召大家“千万不要去看”。也有人大赞,影片“完美”,“一如既往很王家卫,文艺范十足”……谩骂派斥力挺派为“装文艺”,而力挺派则将谩骂派定位为“土老帽”。双方各执己见,大喷脏词,甚至有老友为此绝交。

  “说了几句看《一代宗师》的感受,认识十几年的老网友在所有地方都对我取消了关注。我还是天真了,以为人一过小学四年级,就不该再搞‘你跟小明玩就不要来跟我借漫画书’那一套。”作家韩松落在微博上如是说。

  因对《一代宗师》评价意见不合而遭遇“闹别扭”甚至“绝交情”境遇的不止韩松落。“看完电影我说了两句气话,一个平时关系不错的同学甚至要和我拳脚相向。他是王家卫的铁杆粉丝。”刚刚看过《一代宗师》的观众朱保举对此略显无奈。

  骂战中,中间理性派也难逃被骂的噩运。

  中国电影导演协会秘书长何平认为:《一代宗师》半部好戏,这半部不是前后之分,而是有若干经典篇章的确充满创意与美学,高人一筹。另半部就烂了,遇到叙事就塌。导演作品一贯不追求也不擅长叙事,既然如此就彻底从成品中剔除叙事逻辑,反而是作者更纯粹的风范……最好就事论事。

  即便是“褒一半、贬一半”,何平的“中庸”观点依旧激起了两派的抨击:“放屁”、“鄙视”、“搞笑”……有网友认为何平是典型的骑墙派,甚至有网友劝其“改行”。

  不论是力挺派、中间派,还是谩骂派,大家就像争斗不息的武林门派一样,在网络江湖中大打出手,“寸言必争”。一部简单的电影,却被各色锐利的言论包裹。有网友直言,这样的骂战既无文艺芬芳,亦无理性观感,反而散发出浓浓的社会戾气。

  延

  网络舆论场充斥戾气

  现实生活中掐架不断

  围绕《一代宗师》而起的口水乱战,只是整个社会戾气升腾的表征之一。在互联网上,戾气通过各种途径、各种形式弥漫。周立波与徐峥的微博风波就是一例。在日前某档节目中,徐峥认为周立波“不是很适合主持,而且表演的水平也应该再去提高”,没想到这话激怒了被称为“掐架王”的周立波:“你扮猪挺像,扮人挺囧。在评价人之前自己把人做像了。”言辞之激烈、语气之强硬,引发了一场沸沸扬扬的网络风波。

  其实,这样的现象在网上不胜枚举,论坛、博客、微博,或者是新闻评论区,凡是能够发表观点的地方,都少不了这些粗暴简单的宣泄之语、辱骂之辞。有评论这样总结:肆意发言的快感,无所畏惧的冲动,让这个网络舆论场“戾气四溢”。手里握着麦克风便开始滥用,稍有风吹草动便戾气喷发,无论事件大小,问题有无,略不如意便肆意谩骂,甚至侮辱他人。

  网上如此,现实中也硝烟四起。去年,微博“约架”就成为红极一时的热门事件,本来是休闲胜地的朝阳公园也变身为“约架”胜地。

  此外,随处可见的插队夹塞、频发的校园虐童事件、在公交地铁上为抢座而伤人、因抢考研自习室而引发群殴……社会上随处可见的戾气,让本该平静的生活充满了冲突。而人们似乎也已对此习以为常、见惯不怪了。

  “身怀利器,杀心自起”。当网言网语可以如投枪、如匕首之时,如何规范使用便更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气度与境界。有专家提醒,网络催生的“人人都有麦克风”时代,不仅拓展了表达自由的边界,更有可能在书写时发出刺耳的噪音,污染舆论。这种双面属性,让公共空间的言论表达,需要多一份谨慎,少一点戾气。

  析

  心态失衡让民众更易上火

  应加快构建核心价值体系

  “为这事,至于吗?”对这场因一部电影而导致的骂战,很多人感到匪夷所思。

  “各种极端评论的出现不仅源于电影本身,也是当下社会心态的折射。体现的不仅是审美取向的多元,也展现出其中某些价值取向的极端化,如仇富、仇官等普遍的社会心态。”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祝华新说。

  无论是因一部电影割席绝义,还是罔顾公众人物形象而口不择言,抑或是从线上弥漫到现实的攻击倾向和躁动心理,背后的价值误区值得探究。

  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王小章认为,这种行为偏差、价值偏移应该着眼于暴戾之气的生成机制。在他看来,暴戾之气之所以能产生,既由于人们掌握了一定的“利器”,在一定范围内有能力去宣泄戾气,但更核心的,还是由于人们对未来的焦虑。

  这种焦虑感,源自期待和现实的“剪刀差”。在王小章看来,现实社会的高速发展、崇尚享受的理念营销,催生了人们的欲望,提高了人们对未来和生活的预期。但一旦骨感的现实承载不下丰满的理想,人们便开始焦躁不安,常有无名之火。这股“无名火气”在胸口隐藏、压抑,很容易借公共事件与公众讨论喷薄而出,甚至形成潮流。专家坦言,社会的逐渐开放并不必然带来心态的兼容并包,不断的对比、无形的落差,让民众可能较之以前更加敏感,更易受挫,更易发怒。

  “无论是《一代宗师》所引发的网络言论两极化,还是延展到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冲突与对立,我们都应因此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因为舆论环境越来越自由而有恃无恐,更应避免因掌握了言论的权利而心生戾气。”王小章说。

  “戾气是一种时代病,它出现在历史进程中是一种必然。”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周庆安认为,中国现在正处在快速的现代化进程中,社会思潮切换很快,人们的心理适应能力难以与高速发展的时代相协调,于是容易顾此失彼,产生焦虑情绪。

  “当然,消弭社会戾气的进程是可以缩短的,”周庆安认为,“让发展成果普惠公众,构建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并形成广泛共识,是破解社会戾气的根本之道。”

  (实习生王雨琦、莫梓芫对本文亦有贡献)
http://www.acfun.tv/a/ac530136
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