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科学家称银河系至少存在1000亿颗行星(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0:07:17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站报道,当你在夜晚仰望星空,你会看到什么?恒星,毫无疑问。但除此之外,在你眼前出现的其实还有无数颗的行星,亿万颗的行星。这是根据一项最近由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开展的一项研究结果得到的结果,该项研究进一步证明行星在宇宙中是非常常见的。研究小组的科学家们对一个行星系,即Kepler-32中的行星成员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这个行星系具有代表性,因此可以作为研究大部分行星如何形成的完美样本。

  约翰·约翰森(John Johnson)是加州理工学院行星天文学助理教授,也是这项研究的合作研究者,他们的论文近期已经被《天体物理学杂志》接受。他说:“在我们所在的银河系中至少存在1000亿颗行星,至少。”对此,加州理工的博士后研究员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表示:“这听起来让人难以置信。如果你仔细想一想,这确实是一个令人瞠目的数字:几乎银河系中每颗恒星都可以分到一颗行星了。”而此次被研究小组用作样本的Kepler-32系统中共有5颗行星,不过目前其中仅有两颗行星的存在已经得到确认,其余三颗行星的存在与否仍然存在疑问。

  而此次加州理工学院的研究小组首先确认了该系统中另外三颗行星的存在,随后将其与其它开普勒望远镜发现的系外行星系统进行对比。这5颗行星所围绕运行的是一颗M型红矮星,这种恒星的数量是最多的,它们几乎要占据整个银河系中3/4的恒星数量。而这5颗行星的大小都和地球相当,不过围绕恒星运行的距离要比日地距离近得多,这些情况都和其它情况下在M型恒星周围发现行星的特点相同,显得非常典型。因此在银河系中存在的大部分行星系可能都会拥有和这5颗行星相类似的性质。那么既然这个行星系统是如此平常和典型,那么研究小组又为何要选中它作为研究对象呢?它为何可以在筛选中脱颖而出呢?这其中的原因和这个行星系独特的朝向有关:其恰好侧面朝向地球,因此当我们从地球上观测过去的时候,这个行星系中的每一颗行星都会相继遮掩其中央的恒星,从而被开普勒望远镜探测到其存在。

  通过对行星遮掩恒星光芒的研究分析,科学家们可以确定出行星的大小和轨道周期等重要信息。由于这个行星系统的独特朝向,科学家们得以获得一个极好的机会可以对该系统进行研究,并且由于科学家们认为这几颗行星极具代表性,那么对该系统开展研究将会有助于科学家们理解我们银河系中大部分行星的一般形成机制。乔纳森表示:“我尽量避免将什么东西称为是罗塞他石碑,但是这真的是我见过的最接近罗塞他石碑性质的案例。”他说:“这就像是掌握了一门我们一直在尝试理解的新的语言,那就是关于行星形成的语言。”而有关行星形成话题中很重要的一个基本问题便是:银河系中究竟存在多少行星?

  和加州理工的研究小组一样,之前也有其他研究组估算认为银河系中的行星数量大约是每颗恒星一颗行星,而此次则是天文学家们首次借助对M型恒星的研究得到这一结论,这种恒星是星系中数量最多的。为了开展相关计算,首先加州理工的小组估算了一颗M型矮星周围拥有一个类似Kepler-32那样侧面朝向的行星系的可能性大小。借助这一估算值,加上开普勒望远镜获得的其它观测数据一起,小组估算认为平均而言这样的可能性大约是每1000亿颗恒星周围拥有一颗行星。然而他们的估算值仅仅考虑了那些在近距离上围绕恒星运行的情况,而没有考虑其它轨道距离较远行星的情况,也没有考虑围绕其它类型恒星运行的行星的情况。

  因此,研究小组表示他们此番给出的估算值是保守的。事实上,正如斯威夫特所说的那样,一个更加精准的估算,加上其他来源的数据结合在一起,得到的结果应该是大约每颗恒星有两个行星左右。围绕一颗M型矮星运行的Kepler-32行星系统相比我们太阳系是非常特殊的。就说一点,M型恒星的光热度和质量都要比我们的太阳小得多。比如恒星Kepler-32,其质量仅有太阳的一半,半径也仅有太阳的一半。而围绕其运行的5颗行星的半径也都不大,大致介于0.8倍~2.7倍地球半径之间,并且这些行星的运行轨道都非常靠近恒星。它们的轨道距离一般都小于1/10AU(AU即天文单位,相当于一个日地距离),这样的近距离几乎相当于水星到太阳距离的1/3。

  对于乔纳森来说,M型恒星的数量远超其他类型恒星这一事实具有重要意义,那就是:我们太阳系这样的星系是非常罕见的。他说:“这非常奇怪。”天文学家们同时指出,那些距离“太阳”非常近的行星并不意味着就是非常高温炼狱而不适宜生命生存,这两者之间不能画上等号。事实上,由于M型恒星本身质量小温度低,它们周围的宜居带——即可以允许液态水在其表面存在的温度适宜区域的范围要比太阳这样的恒星距离其本体要近很多。尽管对于Kepler-32的个案中来说仅有最外面那颗行星落入了宜居带范围,其它M型恒星就有更多的行星落在了宜居带范围之内。

  至于Kepler-32行星系统是如何形成的,目前尚无人知晓。不过研究小组称他们已经对此问题给出了一些限制条件。比方说,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这些行星当初形成的位置要比现在距离太阳更远一些,它们是在后来轨道才变得那么靠近恒星的。和其它行星一样,围绕Kepler-32运行的行星同样源自于原始的尘埃气体行星盘,天文学家们估计这5颗行星所在区域的尘埃气体量大约相当于3颗木星的质量。不过其它研究人员则认为在距离恒星那么近的地方是根本不可能存在那么多的气体尘埃物质的,因为加州理工小组倾向于认为这些行星最初是在更加远离它们太阳的区域形成后才迁移至行星系内侧的说法。

  另外一点值得注意的是,M型矮星在其生命的早期,也就是行星开始形成的阶段,其发出的光亮热度要比之后的水平为高。Kepler-32行星系统的距离太近了,当时在那种距离上的温度环境下这些行星甚至根本就没有可能形成。在此之前有其它研究人员指出这个行星系中的第三颗和第四颗行星的密度似乎较低,可能含有很多挥发性物质,如二氧化碳,甲烷或水冰及其它气体。然而所有这些挥发性物质都是无法在如此接近恒星的位置上形成的。另外,天文学家们还发现这其中有三颗行星的轨道运行周期非常独特,它们之间分别形成了1:2以及1:3的轨道共振关系。

  乔纳森指出,行星在形成之初是不会自动形成这种周期性共振关系的。也就是说这些行星必定是在较远的其它位置形成之后才向内迁移到了目前的位置上。乔纳森表示:“如果你仔细观察这个独特的行星系统的一些细节,你就会忍不住地认为这些行星一定是在较远的位置形成之后迁移到内部的位置上来的。”

  研究人员指出,意识到一个星系内部事实上充斥着行星这一事实将产生深远意义。对此斯威夫特表示:“从起源角度来看这实在是非常本质的问题。”他还指出由于M型恒星主要在红外波段发出辐射,因而我们在可见光波段很难观测到它们。他说:“借助开普勒空间望远镜,我们了解到其实在天空中行星的数量远超过了我们所能看到的恒星的总数量。”

1.jpg据物理学家组织网站报道,当你在夜晚仰望星空,你会看到什么?恒星,毫无疑问。但除此之外,在你眼前出现的其实还有无数颗的行星,亿万颗的行星。这是根据一项最近由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开展的一项研究结果得到的结果,该项研究进一步证明行星在宇宙中是非常常见的。研究小组的科学家们对一个行星系,即Kepler-32中的行星成员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这个行星系具有代表性,因此可以作为研究大部分行星如何形成的完美样本。

  约翰·约翰森(John Johnson)是加州理工学院行星天文学助理教授,也是这项研究的合作研究者,他们的论文近期已经被《天体物理学杂志》接受。他说:“在我们所在的银河系中至少存在1000亿颗行星,至少。”对此,加州理工的博士后研究员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表示:“这听起来让人难以置信。如果你仔细想一想,这确实是一个令人瞠目的数字:几乎银河系中每颗恒星都可以分到一颗行星了。”而此次被研究小组用作样本的Kepler-32系统中共有5颗行星,不过目前其中仅有两颗行星的存在已经得到确认,其余三颗行星的存在与否仍然存在疑问。

  而此次加州理工学院的研究小组首先确认了该系统中另外三颗行星的存在,随后将其与其它开普勒望远镜发现的系外行星系统进行对比。这5颗行星所围绕运行的是一颗M型红矮星,这种恒星的数量是最多的,它们几乎要占据整个银河系中3/4的恒星数量。而这5颗行星的大小都和地球相当,不过围绕恒星运行的距离要比日地距离近得多,这些情况都和其它情况下在M型恒星周围发现行星的特点相同,显得非常典型。因此在银河系中存在的大部分行星系可能都会拥有和这5颗行星相类似的性质。那么既然这个行星系统是如此平常和典型,那么研究小组又为何要选中它作为研究对象呢?它为何可以在筛选中脱颖而出呢?这其中的原因和这个行星系独特的朝向有关:其恰好侧面朝向地球,因此当我们从地球上观测过去的时候,这个行星系中的每一颗行星都会相继遮掩其中央的恒星,从而被开普勒望远镜探测到其存在。

  通过对行星遮掩恒星光芒的研究分析,科学家们可以确定出行星的大小和轨道周期等重要信息。由于这个行星系统的独特朝向,科学家们得以获得一个极好的机会可以对该系统进行研究,并且由于科学家们认为这几颗行星极具代表性,那么对该系统开展研究将会有助于科学家们理解我们银河系中大部分行星的一般形成机制。乔纳森表示:“我尽量避免将什么东西称为是罗塞他石碑,但是这真的是我见过的最接近罗塞他石碑性质的案例。”他说:“这就像是掌握了一门我们一直在尝试理解的新的语言,那就是关于行星形成的语言。”而有关行星形成话题中很重要的一个基本问题便是:银河系中究竟存在多少行星?

  和加州理工的研究小组一样,之前也有其他研究组估算认为银河系中的行星数量大约是每颗恒星一颗行星,而此次则是天文学家们首次借助对M型恒星的研究得到这一结论,这种恒星是星系中数量最多的。为了开展相关计算,首先加州理工的小组估算了一颗M型矮星周围拥有一个类似Kepler-32那样侧面朝向的行星系的可能性大小。借助这一估算值,加上开普勒望远镜获得的其它观测数据一起,小组估算认为平均而言这样的可能性大约是每1000亿颗恒星周围拥有一颗行星。然而他们的估算值仅仅考虑了那些在近距离上围绕恒星运行的情况,而没有考虑其它轨道距离较远行星的情况,也没有考虑围绕其它类型恒星运行的行星的情况。

  因此,研究小组表示他们此番给出的估算值是保守的。事实上,正如斯威夫特所说的那样,一个更加精准的估算,加上其他来源的数据结合在一起,得到的结果应该是大约每颗恒星有两个行星左右。围绕一颗M型矮星运行的Kepler-32行星系统相比我们太阳系是非常特殊的。就说一点,M型恒星的光热度和质量都要比我们的太阳小得多。比如恒星Kepler-32,其质量仅有太阳的一半,半径也仅有太阳的一半。而围绕其运行的5颗行星的半径也都不大,大致介于0.8倍~2.7倍地球半径之间,并且这些行星的运行轨道都非常靠近恒星。它们的轨道距离一般都小于1/10AU(AU即天文单位,相当于一个日地距离),这样的近距离几乎相当于水星到太阳距离的1/3。

  对于乔纳森来说,M型恒星的数量远超其他类型恒星这一事实具有重要意义,那就是:我们太阳系这样的星系是非常罕见的。他说:“这非常奇怪。”天文学家们同时指出,那些距离“太阳”非常近的行星并不意味着就是非常高温炼狱而不适宜生命生存,这两者之间不能画上等号。事实上,由于M型恒星本身质量小温度低,它们周围的宜居带——即可以允许液态水在其表面存在的温度适宜区域的范围要比太阳这样的恒星距离其本体要近很多。尽管对于Kepler-32的个案中来说仅有最外面那颗行星落入了宜居带范围,其它M型恒星就有更多的行星落在了宜居带范围之内。

  至于Kepler-32行星系统是如何形成的,目前尚无人知晓。不过研究小组称他们已经对此问题给出了一些限制条件。比方说,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这些行星当初形成的位置要比现在距离太阳更远一些,它们是在后来轨道才变得那么靠近恒星的。和其它行星一样,围绕Kepler-32运行的行星同样源自于原始的尘埃气体行星盘,天文学家们估计这5颗行星所在区域的尘埃气体量大约相当于3颗木星的质量。不过其它研究人员则认为在距离恒星那么近的地方是根本不可能存在那么多的气体尘埃物质的,因为加州理工小组倾向于认为这些行星最初是在更加远离它们太阳的区域形成后才迁移至行星系内侧的说法。

  另外一点值得注意的是,M型矮星在其生命的早期,也就是行星开始形成的阶段,其发出的光亮热度要比之后的水平为高。Kepler-32行星系统的距离太近了,当时在那种距离上的温度环境下这些行星甚至根本就没有可能形成。在此之前有其它研究人员指出这个行星系中的第三颗和第四颗行星的密度似乎较低,可能含有很多挥发性物质,如二氧化碳,甲烷或水冰及其它气体。然而所有这些挥发性物质都是无法在如此接近恒星的位置上形成的。另外,天文学家们还发现这其中有三颗行星的轨道运行周期非常独特,它们之间分别形成了1:2以及1:3的轨道共振关系。

  乔纳森指出,行星在形成之初是不会自动形成这种周期性共振关系的。也就是说这些行星必定是在较远的其它位置形成之后才向内迁移到了目前的位置上。乔纳森表示:“如果你仔细观察这个独特的行星系统的一些细节,你就会忍不住地认为这些行星一定是在较远的位置形成之后迁移到内部的位置上来的。”

  研究人员指出,意识到一个星系内部事实上充斥着行星这一事实将产生深远意义。对此斯威夫特表示:“从起源角度来看这实在是非常本质的问题。”他还指出由于M型恒星主要在红外波段发出辐射,因而我们在可见光波段很难观测到它们。他说:“借助开普勒空间望远镜,我们了解到其实在天空中行星的数量远超过了我们所能看到的恒星的总数量。”

1.jpg
应该不止,南门二都已被证实拥有类地行星,应该说银河系至少存在1000亿颗【类地】行星
先实现人类大同再考虑这些吧
bjkk 发表于 2013-1-10 10:21
先实现人类大同再考虑这些吧
星辰大海的目标 其实就在眼前,新的宇宙航海大时代我们一定不能错过
浩瀚的银河系。。。让我们先从征服火星开始
征服火星要先征服地球。。。
人类能把意识储存起来就好了 未来多么激动人心啊
哪个恒星周围至少没有5、6个行星小弟围绕他转,否则星系演化理论就无从谈起!
连太阳系多少行星还有争议
inssuc 发表于 2013-1-11 11:18
人类能把意识储存起来就好了 未来多么激动人心啊
理论上,你写日记就是存储你的部分意识,呵呵。
你想象的那种意识存储,应该等脑机接口出来就有戏了。
银河系号称2000-4000亿颗恒星,行星才1000亿?
edali 发表于 2013-1-15 00:29
理论上,你写日记就是存储你的部分意识,呵呵。
你想象的那种意识存储,应该等脑机接口出来就有戏了。
如果还能拷贝复制的话,人类科技是不是会一日千里?再配上克隆肉身,是不是在某种意义上说,人可以永生了。
如果还能拷贝复制的话,人类科技是不是会一日千里?再配上克隆肉身,是不是在某种意义上说,人可以永生了 ...
也许能考贝的意识或记忆某种意义上来了说就是“灵魂”,只要灵魂不灭,肉身是生物还是机器都不重要了。
理论上,你写日记就是存储你的部分意识,呵呵。
你想象的那种意识存储,应该等脑机接口出来就有戏了。
那样的自我意识已经不同于现在人类所定义的本我。意识建立在自身的物质基础之上,本我不是能够转移的软件,克隆等复制行为与本我无关,另一个超我不是本我,本我已死,超我何干

此处借用了一下叔本华的名词,与原意并不完全相关
也许能考贝的意识或记忆某种意义上来了说就是“灵魂”,只要灵魂不灭,肉身是生物还是机器都不重要了。
自我意识的形态之争,正是现代哲学的关键分水岭
哈士奇1988 发表于 2013-1-16 10:16
那样的自我意识已经不同于现在人类所定义的本我。意识建立在自身的物质基础之上,本我不是能够转移的软件 ...
呵呵,我是技术派,从神经外科的角度来分析自我意识的问题的,而非哲学。
很简单的道理,我的大脑失去一个神经元,那我还是我吗?很明显还是的。十万个呢?还是的。成年人大概每天都会死亡十万个神经元。
然后又有个问题了,有一个手术叫做“大脑半球切除术”,治疗癫痫的,手术结果是,切除一半大脑的人,还保持自我。那就有个假设了,如果大脑两个半球都健康,如果有足够的技术手段,把两个半球分离开,分别移植到两个躯体里,那两个躯体都会保持自我,那谁是"我",如果本我意识不能转移,那这俩个躯体谁是本我就只能想象了。
其实,照这个假设推论下去,不定真的可以找到灵魂不灭的技术手段呢。
yybss 发表于 2013-1-15 12:38
如果还能拷贝复制的话,人类科技是不是会一日千里?再配上克隆肉身,是不是在某种意义上说,人可以永生了 ...
思维目前看来有量子效应的特征,拷贝复制什么的就别想的,虽然说永生估计有可能,但估计不是你想的那种,呵呵。
几个假象实验的猜想:http://www.cchere.com/article/3835064
呵呵,我是技术派,从神经外科的角度来分析自我意识的问题的,而非哲学。
很简单的道理,我的大脑失去一 ...
那只说明人类对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工作机制的了解还相当浮浅,这是目前基础科学下的必然状态,而技术,是最末节的实现手段

意识的形成,目前科学界和医学界已经倾向于量子层面,而不仅仅只是巨量的神经元简单的连接,从而量变到质变产生思维能力,古老的伊索寓言已经告诉了我们,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基础科学的发展,现在就妄谈记忆与思维的移植,和自我的永生,还为时尚早
思维目前看来有量子效应的特征,拷贝复制什么的就别想的,虽然说永生估计有可能,但估计不是你想的那种, ...
想靠拷贝复制这种克隆手段来实现永生的想法是最不靠谱的,估计那些人是受流行文化的影响
只能留给未来探索了。
哈士奇1988 发表于 2013-1-16 10:17
自我意识的形态之争,正是现代哲学的关键分水岭
呵呵,我是理工科的,对哲学仅仅停留在大学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的水平上,所以没法很好理解您这句话。但是对类似意识的转移这个东西,我记得我们那以前有一年高考题目就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很多学生写了千奇百怪的想法,当然,是高中生水平。
我现在想,比如说我叫张三,老了,或者是大限将至了,然后有办法克隆一个婴儿的“我”出来,把我的意识“移植”到这个新的“我”脑子里。当然,形象点说是“剪切”而不是“复制”,否则就有两个意识和肉体都存在的“张三”了。这样移植后,是不是意味着我得到了某种形式“新生”了呢?
老月牙 发表于 2013-1-17 21:21
呵呵,我是理工科的,对哲学仅仅停留在大学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的水平上,所以没法很好理解您这句 ...

意识是建立在大脑和身体其余部分共同运行下产生的一种目前未知的反应,这种反应,目前推测是量子层面的作用机理,鉴于人类目前的基础科学水平,还无法真·探知

大脑,小脑,脑干,心肌,肠脑,这些拥有思维和记忆功能的器官上建立起来的自我意识,不是能够脱离这些器官的物质本身能存在的【灵魂】,这与电脑上运行的程序大不同,很多国内宅坛在讨论这些问题的时候老是拿电脑来类比人的意识,究其原因,恐怕其实是国内没有普及开来一个定义——湿件

电脑——硬件和软件构成,而人,国际上通常定义为——湿件,因此避免了人和电脑之间的混乱类比

====================

湿件是指与计算机软件、硬件系统紧密相连的人(程序员、操作员、管理员),及与系统相连的人类神经系统。由此可见,“湿件”,是储存于人脑之中、无法与拥有它的人分离的能力、才干、知识等。
湿件是与软件、硬件并列的IT第三大件。湿件第一次将人的作用突出出来,而且这种作用远远高于软件和硬件。没有软件,硬件是无用的;没有人的操作或指示,软件、硬件一起也做不了什么;由此可见,湿件是IT系统最为基础的部分。

====================

那篇99年的高考作文题,其实也是个山寨货,如果你知道95年的一部堪称伟大的作品——Ghost in the shell,但人家士郎正宗和押井守自己有一个科幻假定的世界观为前提的,是与现实世界区别开来的科幻ACG世界

回到这个话题上来的话,意识【思维和记忆的产生机制和工作原理】,尤其是自我意识,在目前,之于人类的科学,和技术的水准之下,还是一个未解之谜,所以更多的还是一种假设和推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