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导弹研制史最悲惨一页:元帅葬身火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5 03:17:38
中国网讯 1960年10月24日,苏联主要的导弹试验场——秋拉塔姆科学研究试验场-5在准备发射第一枚洲际导弹P—16时意外发生大火,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苏联战略火箭部队总司令米特罗凡·伊万诺维奇·涅杰林元帅也在这次事故中葬身火海。这是苏联导弹研制史上最悲惨的一页,令世人震惊。从1961年起,这里改名为拜科努尔发射场。在20世纪50年代初已经非常清楚:位于伏尔加河北岸的卡普斯金亚尔发射场不适合发射洲际导弹。其原因并不是因为这里没有先进的发射装置,而是因为导弹刚研制成功,但计算结果表明:导弹废弃助推级的坠落路线要经过人口稠密的地区。为此需要寻找更合适的地点。瓦西里·沃兹纽克将军领导的工作小组走遍了全国大部分地区,最后在哈萨克斯坦境内咸海南部一个小型火车站秋拉塔姆站附近选中了一处地方。很快,火箭部队总司令米特罗凡·涅杰林,导弹主要设计专家谢尔盖·科罗廖夫、弗拉基米尔·巴尔明、米哈伊尔·梁赞斯基等人来到这里。
这一地点获得一致通过,随即报告莫斯科。1955年2月12日,苏联部长会议作出决定(绝密,特殊文件):在秋拉塔姆站地区建设新的导弹试验场“科学研究试验场-5”。起初只计划把它作为卡普斯金亚尔发射场的分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最终成了苏联主要的导弹试验场。
1957年10月4日,苏联在这里成功地发射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当时,全世界人民都认为苏联的军事实力拥有明显的优势:既然苏联人能把半吨重的卫星发射上天,他们也就能够将原子弹投到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地方。这下美国人也无话可说了。
首战告捷,深受鼓舞的苏联导弹设计者们又接到一项新的意义重大的任务:尽快研制出两种新型导弹——飞行距离为4500公里的P-14导弹和洲际距离的P-16导弹。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尼基塔·赫鲁晓夫与586特别设计局总设计师米哈伊尔·扬格利交谈时强调指出:“如果用这些导弹装备我们的军队,我保证,第三次世界大战就不会发生了。”
苏联部长会议的决定确定了导弹试验的时间:P-14导弹在1960年4月试射,P-16导弹在1961年6月试射。曾担任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委第一书记的中央负责国防事务的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和军事工业委员会主席德米特里·乌斯季诺夫为尽快研制出新导弹,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措施。
以最快的速度开始建设新的实验室和生产设施。车间进行了改造,安装了新的设备,采用了先进技术。设计局和工厂放弃了海洋课题的研究,导弹研制中心也从莫斯科郊区迁到了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
1960年6月6日在卡普斯金亚尔发射场进行了P-14导弹的首次发射(首席设计师为米哈伊尔·扬格利,主要设计师包括米哈伊尔·加拉西和鲍里斯·科夫图诺夫)。发射非常成功。赫鲁晓夫也来到发射现场,不过他在对P-14导弹发射成功大加赞赏之余,责怪扬格利为什么研制洲际导弹的工作拖拖拉拉。

问题是,为什么需要研制这种新型洲际导弹?安排系列生产P-7导弹(科罗廖夫设计的苏联第一种洲际导弹)不是又好又便宜吗?这种想法固然很好,但是P-7导弹的发射装置非常笨重,难以伪装,发射导弹的准备工作就需要近一昼夜的时间。一旦发生军事冲突,这种导弹只能用于第一次打击,而难以用来回击。因此苏联军方得出结论:P-7导弹只能作为一种大型的太空载体,作为武器已经没有意义。国家需要瞬间就能发挥作用的具有洲际射程的战略导弹。这是一种创新方案。但该方案也引起了科罗廖夫和所有反对扬格利的人的不理解和反对。在科学院院士姆斯季斯拉夫·克尔德什的主持下成立的国家委员会对P-16导弹方案进行了技术鉴定。辩论持续了近一个月,最终肯定了由586特别设计局完成的P-16导弹方案的现实性。但586特别设计局总设计师米哈伊尔·扬格利面临许多问题。除了科学技术上的难题以外,组织起来也非常困难,因为全新的P-14和P-16导弹是同一时间研制,采用传统的方法行不通。1960年初期,扬格利与工厂领导共同作出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决定:由工厂进行试验生产,即试验组件、零部件直接由厂里生产,这样大大缩短了“从设想到产品”的时间。这种做法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因此有人支持,有人反对。但事实证明了这一做法的正确性:生产期限缩短了,成本降低了。
根据扬格利估计,P-16导弹在1961年3至4月就可以进入测试阶段,可比预定时间1961年6月提前两三个月。但是勃列日涅夫和乌斯季诺夫要求他们加快速度:提前7个月,即1960年10月开始试射P-16导弹。
于是,围绕着P-16导弹产生了“链式反应”:勃列日涅夫、乌斯季诺夫和涅杰林不停地催促扬格利和厂长,赫鲁晓夫在催促勃列日涅夫和乌斯季诺夫等人,而国际局势又在催促赫鲁晓夫。要知道,当时苏联在核武器发射装置方面,特别是在核武器的数量上大大落后于美国。1960年,苏联拥有约300枚核弹头,而同期美国却拥有6000枚,20倍的优势!赫鲁晓夫要求尽快缩小这种差距。
国际形势也一天天趋于紧张。1960年5月1日在斯维尔德洛夫斯克(现在的叶卡捷琳堡)郊外,苏联利用地对空导弹击落了一架由飞行员鲍尔斯驾驶的美国U-2侦察机,当时秋拉塔姆导弹试验场、车里亚宾斯克郊外的核中心等重要设施都曾被这架美国飞机拍摄下来。赫鲁晓夫要求美国总统停止间谍飞机在苏联领空的飞行,但艾森豪威尔总统没有理会赫鲁晓夫的最后通牒。苏美巴黎最高级会议破裂,已计划好的美国总统对苏联的回访也取消了……
1960年3月8日,苏联部长会议决定国家P-16(8K64)导弹试验委员会由如下人员组成(绝密,特殊文件):主席为战略火箭部队总司令涅杰林,副主席有苏联部长会议国防技术委员会负责人格里申、586特别设计局总设计师扬格利(兼试验的技术负责人)、苏联国防部科学研究试验场-5负责人格尔奇克。
1960年6月14日签署了国家国防技术委员会关于建设P-12、P-14、P-16导弹(总设计师为扬格利)和P-9导弹(总设计师为科罗廖夫)竖井式发射装置的命令。需要指出的是,只有P-12导弹被用于装备,其余三种导弹尚处于准备试验或刚刚开始研制的阶段。
1960年9月26日,第一枚洲际导弹P-16(8K64)在严密的安保措施下被运到了秋拉塔姆试验场。为了进行P-16导弹的发射试验,特地把试验场的南侧作为专用区域。这时各项设施都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包括安装试验区、发射区和居住区等。

导弹所有系统的综合测试在安装试验区进行了近一个月,暴露出许多不足之处,但及时解决了。1960年10月,586特别设计局的主要专家、各协作部门和许多军人都集中到秋拉塔姆试验场。大家都明白:他们面临着一个极其重大的事件——苏联第一枚新型洲际导弹即将发射。火箭部队总司令涅杰林每天向赫鲁晓夫本人报告工作进展情况,赫鲁晓夫为此感到很高兴,同时提出一些意见和要求。以下是几位直接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人的描述,他们回忆了事故发生的有关情况。康斯坦丁·劳尔沙博夫(“南方”设计局主要专家):
我们用了两天时间按照指令进行了检查,进行发射前的准备工作。1960年10月23日,给导弹添加了燃料和压缩气体,通上电源。为了使发动机处于良好的准备状态,预先启用了部分系统。发射前半小时发生故障——火药活门开始启动。于是宣布推迟一小时发射。后来又推迟了一昼夜。晚上召开了紧急会议,与会人员意见不一:“发射”还是“不发射”。面对激烈的争论,涅杰林元帅最后拍板:“排除一切故障,期限一昼夜。我们没有权力超出国家规定的期限——10月24日发射。”
基姆·哈恰图良(技术科学副博士,电试验专家):
从10月24日早上开始排除故障。最复杂和最危险的是替换第一级发动机的电燃药筒,当时使用了电烙铁,而导弹已经加了燃料。幸好没有发生意外。
瓦西里·布德尼克(乌克兰科学院院士):
涅杰林元帅习惯于站在导弹旁边,观看人们工作。在卡普斯金亚尔发射场也是如此。当发现从准备发射的P-14导弹中有燃料渗出,于是决定取消发射,并进行处理。我曾请求涅杰林离开那里,因为还没有最后完工,存在危险。涅杰林回答说,他是一名军人,应当与官兵们在一起工作。我们顺利地完成了渗出燃料的清理工作。涅杰林很快乘飞机前往秋拉塔姆,那里准备发射P-16导弹。10月24日,我也乘飞机到达秋拉塔姆,向扬格利报告了P-14导弹未能发射的原因。当时发射现场有许多人,涅杰林元帅也在场。
伊万·科瓦里(“南方”设计局主要专家):
我在发射现场调整天线。天线就位于导弹旁边,涅杰林距离导弹大概15米远,他在认真观看工作人员在导弹旁边工作。天线调整好了,我又检查了“红宝石1号”系统。这时宣布,准备1小时以后发射。我跳下底舱,向负责发射的马特列宁中校报告,一切准备就绪。大约20分钟以后,我突然感觉到,发射现场出事了。我连忙奔向潜望镜,看到发射现场一片橙黄色的火光……
尼古拉·米亚格科夫(“南方”设计局老专家):
我和劳尔沙博夫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虽然当时我们俩就站在导弹旁边。我们两人被严重烧伤。我在布尔坚科医院躺了半年,医生给我进行了植皮手术。事故发生在星期一。副总设计师列夫·柏林本来在休假,却来到试验场,看来这真是命中注定。扬格利整天都呆在发射场,只是到外面抽了一会儿烟的工夫,就侥幸逃过了这场灾难。火灾发生以后,他积极投入救人灭火。(当天晚上,有人前去看望扬格利,发现他躺在地板上流泪。他深深地自责,认为这一切都是他的过错。)
苏共中央主席团档案材料这样记载:
莫斯科,克里姆林宫,致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当地时间18时45分,距离P-16导弹发射还有30分钟,在发射的最后阶段发生火灾,燃料箱被毁。结果造成100多人伤亡,其中几十人死亡。涅杰林元帅当时在发射现场,现在正在寻找他。请求对烧伤人员进行紧急救助……
尤里·叶夫捷耶夫(“南方”设计局主要专家):
当时我在事故现场,是救援小组的负责人。我们竭尽全力抢救伤员,他们很快被送往医院。大家一直在寻找涅杰林,但是只找到了一枚边缘已经烧熔了的苏联英雄金质奖章、一个烧焦的元帅肩章和一串钥匙,其它什么也没有……
亚历山大·马特列宁(中将,通用机器制造部副部长):
这次火灾事故的技术原因是导弹控制系统的错误,该系统没有排除二级发动机还在发射台上时未经批准就发射的可能性。运转着的发动机瞬间点燃了一级发动机的油箱,结果120吨燃料形成一片火海,把所有东西都烧着了……这次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其中军人死亡59名,包括战略火箭部队总司令涅杰林元帅,秋拉塔姆试验场副主任诺索夫,秋拉塔姆试验场管理局负责人格里戈良茨和奥斯塔绍夫。在死亡人员中有17名资深专家,包括国家导弹试验委员会副主席格里申,导弹控制系统主要设计师科诺普列夫,586特别设计局副总设计师柏林和孔采沃伊,格鲁什科设计局副总设计师费尔索夫。受伤49人,其中16人抢救无效死亡。这起事故一共造成92人死亡。

编译自俄罗斯《绝密》月刊 (俄)弗拉基米尔·普拉托诺夫 李有观编译

http://m.baidu.com/ssid=0/from=2001a/bd_page_type=1/uid=B75B504B233FAFB986B21D5B21D69F98/pu=sz%401321_2003/t=news_mil/tc?order=1&pfr=4-11-bdwcna-mil-8-rolling-&m=0&w=0_10_mil&src=http%3A%2F%2Fmilitary.china.com.cn%2F2012-12%2F12%2Fcontent_27394846.htm中国网讯 1960年10月24日,苏联主要的导弹试验场——秋拉塔姆科学研究试验场-5在准备发射第一枚洲际导弹P—16时意外发生大火,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苏联战略火箭部队总司令米特罗凡·伊万诺维奇·涅杰林元帅也在这次事故中葬身火海。这是苏联导弹研制史上最悲惨的一页,令世人震惊。从1961年起,这里改名为拜科努尔发射场。在20世纪50年代初已经非常清楚:位于伏尔加河北岸的卡普斯金亚尔发射场不适合发射洲际导弹。其原因并不是因为这里没有先进的发射装置,而是因为导弹刚研制成功,但计算结果表明:导弹废弃助推级的坠落路线要经过人口稠密的地区。为此需要寻找更合适的地点。瓦西里·沃兹纽克将军领导的工作小组走遍了全国大部分地区,最后在哈萨克斯坦境内咸海南部一个小型火车站秋拉塔姆站附近选中了一处地方。很快,火箭部队总司令米特罗凡·涅杰林,导弹主要设计专家谢尔盖·科罗廖夫、弗拉基米尔·巴尔明、米哈伊尔·梁赞斯基等人来到这里。
这一地点获得一致通过,随即报告莫斯科。1955年2月12日,苏联部长会议作出决定(绝密,特殊文件):在秋拉塔姆站地区建设新的导弹试验场“科学研究试验场-5”。起初只计划把它作为卡普斯金亚尔发射场的分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最终成了苏联主要的导弹试验场。
1957年10月4日,苏联在这里成功地发射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当时,全世界人民都认为苏联的军事实力拥有明显的优势:既然苏联人能把半吨重的卫星发射上天,他们也就能够将原子弹投到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地方。这下美国人也无话可说了。
首战告捷,深受鼓舞的苏联导弹设计者们又接到一项新的意义重大的任务:尽快研制出两种新型导弹——飞行距离为4500公里的P-14导弹和洲际距离的P-16导弹。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尼基塔·赫鲁晓夫与586特别设计局总设计师米哈伊尔·扬格利交谈时强调指出:“如果用这些导弹装备我们的军队,我保证,第三次世界大战就不会发生了。”
苏联部长会议的决定确定了导弹试验的时间:P-14导弹在1960年4月试射,P-16导弹在1961年6月试射。曾担任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委第一书记的中央负责国防事务的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和军事工业委员会主席德米特里·乌斯季诺夫为尽快研制出新导弹,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措施。
以最快的速度开始建设新的实验室和生产设施。车间进行了改造,安装了新的设备,采用了先进技术。设计局和工厂放弃了海洋课题的研究,导弹研制中心也从莫斯科郊区迁到了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
1960年6月6日在卡普斯金亚尔发射场进行了P-14导弹的首次发射(首席设计师为米哈伊尔·扬格利,主要设计师包括米哈伊尔·加拉西和鲍里斯·科夫图诺夫)。发射非常成功。赫鲁晓夫也来到发射现场,不过他在对P-14导弹发射成功大加赞赏之余,责怪扬格利为什么研制洲际导弹的工作拖拖拉拉。

问题是,为什么需要研制这种新型洲际导弹?安排系列生产P-7导弹(科罗廖夫设计的苏联第一种洲际导弹)不是又好又便宜吗?这种想法固然很好,但是P-7导弹的发射装置非常笨重,难以伪装,发射导弹的准备工作就需要近一昼夜的时间。一旦发生军事冲突,这种导弹只能用于第一次打击,而难以用来回击。因此苏联军方得出结论:P-7导弹只能作为一种大型的太空载体,作为武器已经没有意义。国家需要瞬间就能发挥作用的具有洲际射程的战略导弹。这是一种创新方案。但该方案也引起了科罗廖夫和所有反对扬格利的人的不理解和反对。在科学院院士姆斯季斯拉夫·克尔德什的主持下成立的国家委员会对P-16导弹方案进行了技术鉴定。辩论持续了近一个月,最终肯定了由586特别设计局完成的P-16导弹方案的现实性。但586特别设计局总设计师米哈伊尔·扬格利面临许多问题。除了科学技术上的难题以外,组织起来也非常困难,因为全新的P-14和P-16导弹是同一时间研制,采用传统的方法行不通。1960年初期,扬格利与工厂领导共同作出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决定:由工厂进行试验生产,即试验组件、零部件直接由厂里生产,这样大大缩短了“从设想到产品”的时间。这种做法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因此有人支持,有人反对。但事实证明了这一做法的正确性:生产期限缩短了,成本降低了。
根据扬格利估计,P-16导弹在1961年3至4月就可以进入测试阶段,可比预定时间1961年6月提前两三个月。但是勃列日涅夫和乌斯季诺夫要求他们加快速度:提前7个月,即1960年10月开始试射P-16导弹。
于是,围绕着P-16导弹产生了“链式反应”:勃列日涅夫、乌斯季诺夫和涅杰林不停地催促扬格利和厂长,赫鲁晓夫在催促勃列日涅夫和乌斯季诺夫等人,而国际局势又在催促赫鲁晓夫。要知道,当时苏联在核武器发射装置方面,特别是在核武器的数量上大大落后于美国。1960年,苏联拥有约300枚核弹头,而同期美国却拥有6000枚,20倍的优势!赫鲁晓夫要求尽快缩小这种差距。
国际形势也一天天趋于紧张。1960年5月1日在斯维尔德洛夫斯克(现在的叶卡捷琳堡)郊外,苏联利用地对空导弹击落了一架由飞行员鲍尔斯驾驶的美国U-2侦察机,当时秋拉塔姆导弹试验场、车里亚宾斯克郊外的核中心等重要设施都曾被这架美国飞机拍摄下来。赫鲁晓夫要求美国总统停止间谍飞机在苏联领空的飞行,但艾森豪威尔总统没有理会赫鲁晓夫的最后通牒。苏美巴黎最高级会议破裂,已计划好的美国总统对苏联的回访也取消了……
1960年3月8日,苏联部长会议决定国家P-16(8K64)导弹试验委员会由如下人员组成(绝密,特殊文件):主席为战略火箭部队总司令涅杰林,副主席有苏联部长会议国防技术委员会负责人格里申、586特别设计局总设计师扬格利(兼试验的技术负责人)、苏联国防部科学研究试验场-5负责人格尔奇克。
1960年6月14日签署了国家国防技术委员会关于建设P-12、P-14、P-16导弹(总设计师为扬格利)和P-9导弹(总设计师为科罗廖夫)竖井式发射装置的命令。需要指出的是,只有P-12导弹被用于装备,其余三种导弹尚处于准备试验或刚刚开始研制的阶段。
1960年9月26日,第一枚洲际导弹P-16(8K64)在严密的安保措施下被运到了秋拉塔姆试验场。为了进行P-16导弹的发射试验,特地把试验场的南侧作为专用区域。这时各项设施都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包括安装试验区、发射区和居住区等。

导弹所有系统的综合测试在安装试验区进行了近一个月,暴露出许多不足之处,但及时解决了。1960年10月,586特别设计局的主要专家、各协作部门和许多军人都集中到秋拉塔姆试验场。大家都明白:他们面临着一个极其重大的事件——苏联第一枚新型洲际导弹即将发射。火箭部队总司令涅杰林每天向赫鲁晓夫本人报告工作进展情况,赫鲁晓夫为此感到很高兴,同时提出一些意见和要求。以下是几位直接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人的描述,他们回忆了事故发生的有关情况。康斯坦丁·劳尔沙博夫(“南方”设计局主要专家):
我们用了两天时间按照指令进行了检查,进行发射前的准备工作。1960年10月23日,给导弹添加了燃料和压缩气体,通上电源。为了使发动机处于良好的准备状态,预先启用了部分系统。发射前半小时发生故障——火药活门开始启动。于是宣布推迟一小时发射。后来又推迟了一昼夜。晚上召开了紧急会议,与会人员意见不一:“发射”还是“不发射”。面对激烈的争论,涅杰林元帅最后拍板:“排除一切故障,期限一昼夜。我们没有权力超出国家规定的期限——10月24日发射。”
基姆·哈恰图良(技术科学副博士,电试验专家):
从10月24日早上开始排除故障。最复杂和最危险的是替换第一级发动机的电燃药筒,当时使用了电烙铁,而导弹已经加了燃料。幸好没有发生意外。
瓦西里·布德尼克(乌克兰科学院院士):
涅杰林元帅习惯于站在导弹旁边,观看人们工作。在卡普斯金亚尔发射场也是如此。当发现从准备发射的P-14导弹中有燃料渗出,于是决定取消发射,并进行处理。我曾请求涅杰林离开那里,因为还没有最后完工,存在危险。涅杰林回答说,他是一名军人,应当与官兵们在一起工作。我们顺利地完成了渗出燃料的清理工作。涅杰林很快乘飞机前往秋拉塔姆,那里准备发射P-16导弹。10月24日,我也乘飞机到达秋拉塔姆,向扬格利报告了P-14导弹未能发射的原因。当时发射现场有许多人,涅杰林元帅也在场。
伊万·科瓦里(“南方”设计局主要专家):
我在发射现场调整天线。天线就位于导弹旁边,涅杰林距离导弹大概15米远,他在认真观看工作人员在导弹旁边工作。天线调整好了,我又检查了“红宝石1号”系统。这时宣布,准备1小时以后发射。我跳下底舱,向负责发射的马特列宁中校报告,一切准备就绪。大约20分钟以后,我突然感觉到,发射现场出事了。我连忙奔向潜望镜,看到发射现场一片橙黄色的火光……
尼古拉·米亚格科夫(“南方”设计局老专家):
我和劳尔沙博夫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虽然当时我们俩就站在导弹旁边。我们两人被严重烧伤。我在布尔坚科医院躺了半年,医生给我进行了植皮手术。事故发生在星期一。副总设计师列夫·柏林本来在休假,却来到试验场,看来这真是命中注定。扬格利整天都呆在发射场,只是到外面抽了一会儿烟的工夫,就侥幸逃过了这场灾难。火灾发生以后,他积极投入救人灭火。(当天晚上,有人前去看望扬格利,发现他躺在地板上流泪。他深深地自责,认为这一切都是他的过错。)
苏共中央主席团档案材料这样记载:
莫斯科,克里姆林宫,致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当地时间18时45分,距离P-16导弹发射还有30分钟,在发射的最后阶段发生火灾,燃料箱被毁。结果造成100多人伤亡,其中几十人死亡。涅杰林元帅当时在发射现场,现在正在寻找他。请求对烧伤人员进行紧急救助……
尤里·叶夫捷耶夫(“南方”设计局主要专家):
当时我在事故现场,是救援小组的负责人。我们竭尽全力抢救伤员,他们很快被送往医院。大家一直在寻找涅杰林,但是只找到了一枚边缘已经烧熔了的苏联英雄金质奖章、一个烧焦的元帅肩章和一串钥匙,其它什么也没有……
亚历山大·马特列宁(中将,通用机器制造部副部长):
这次火灾事故的技术原因是导弹控制系统的错误,该系统没有排除二级发动机还在发射台上时未经批准就发射的可能性。运转着的发动机瞬间点燃了一级发动机的油箱,结果120吨燃料形成一片火海,把所有东西都烧着了……这次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其中军人死亡59名,包括战略火箭部队总司令涅杰林元帅,秋拉塔姆试验场副主任诺索夫,秋拉塔姆试验场管理局负责人格里戈良茨和奥斯塔绍夫。在死亡人员中有17名资深专家,包括国家导弹试验委员会副主席格里申,导弹控制系统主要设计师科诺普列夫,586特别设计局副总设计师柏林和孔采沃伊,格鲁什科设计局副总设计师费尔索夫。受伤49人,其中16人抢救无效死亡。这起事故一共造成92人死亡。

编译自俄罗斯《绝密》月刊 (俄)弗拉基米尔·普拉托诺夫 李有观编译

http://m.baidu.com/ssid=0/from=2001a/bd_page_type=1/uid=B75B504B233FAFB986B21D5B21D69F98/pu=sz%401321_2003/t=news_mil/tc?order=1&pfr=4-11-bdwcna-mil-8-rolling-&m=0&w=0_10_mil&src=http%3A%2F%2Fmilitary.china.com.cn%2F2012-12%2F12%2Fcontent_27394846.htm
巴西,2003年8月22日火箭爆炸,火箭爆炸事故中遇难的21人的遗体已全部找到。遇难的21人均为巴西航空航天技术中心的文职人员,其中包括11名工程师和10名技术员。他们中不少人从上世纪80年代巴西启动航天计划以来一直从事航天科技研究,到现在也没缓过劲来。
是的,苏联死过一个战略火箭军的炮兵主帅和几名将军。
libuyi 发表于 2012-12-12 18:37
巴西,2003年8月22日火箭爆炸,火箭爆炸事故中遇难的21人的遗体已全部找到。遇难的21人均为巴西航空 ...
巴西那个还算是被火烤死的,苏联元帅那就一傻逼,出现泄露迹象了,还强令工作人员添加燃料,还自己逞能,站那么近,直接汽化了吧!可惜那么多的科学家被这种傻逼,拉着做了垫背的。
炮兵主帅不是元帅。
大块豆腐 发表于 2012-12-12 18:48
炮兵主帅不是元帅。
炮兵主帅等于元帅,兵种元帅才低人一等,等于陆军的大将级别。
liuxn77 发表于 2012-12-12 18:50
炮兵主帅等于元帅,兵种元帅才低人一等,等于陆军的大将级别。
是我没有表述清楚,应该这么说。苏联大元帅有唯一性。苏联元帅和苏联海军元帅平级,相当于中国55年授衔的10大元帅。苏联军兵种主帅是的第三个级别,军兵种元帅相当于陆军大将。
大块豆腐 发表于 2012-12-12 19:02
是我没有表述清楚,应该这么说。苏联大元帅有唯一性。苏联元帅和苏联海军元帅平级,相当于中国55年授衔的 ...
好复杂,很复杂,真复杂呀,直接叫大将不就行了吗
被烧的时候在想啥?
大块豆腐 发表于 2012-12-12 19:02
是我没有表述清楚,应该这么说。苏联大元帅有唯一性。苏联元帅和苏联海军元帅平级,相当于中国55年授衔的 ...
好复杂,很复杂,真复杂呀,直接叫大将不就行了吗
科学需要的是严谨,不怕死的精神固然可贵,但要符合科学规律!这一点上我们的认识非常透彻!
苏联的元帅也太多了·········
这位元帅用自己的命证明了一点:科学规律不受长官意志的影响
这哥们炮兵出身,自然不懂火箭这种高级货色……
运载火箭,,,中国应该说还是比较幸运的
急功近利的后果
凤凰竹 发表于 2012-12-12 20:54
运载火箭,,,中国应该说还是比较幸运的
高风险行业,咱也中过招,1996年2月长征三号乙姿态控制故障撞山了,牺牲了好几个
这哥们死了好,否则这种不尊重事物客观发展规律一意孤行的家伙再执行其它什么原子武器的活动的话,说明不定悲剧更加厉害。
世界军事2011的哪一期专门介绍过这事,都是长官急于表功,没按实际情况科学推进,结果自己也悲剧了,总工幸亏人品爆发去抽烟去了……
风七士小号太多 发表于 2012-12-12 19:12
被烧的时候在想啥?
元.........
巴西也有次
大块豆腐 发表于 2012-12-12 18:48
炮兵主帅不是元帅。
那也应该是帅级别的吧
凤凰竹 发表于 2012-12-12 20:54
运载火箭,,,中国应该说还是比较幸运的
TG也失败过 不过木有毛子那么悲剧
sunbamboo124 发表于 2012-12-12 20:49
这哥们炮兵出身,自然不懂火箭这种高级货色……
火箭某种意义上也是炮啊
风七士小号太多 发表于 2012-12-12 19:12
被烧的时候在想啥?
请烤七分熟,不要放葱花和香菜,谢谢。
我们一致推荐雷萨耶夫为代表,向扬格利表达我们的全面支持。同时我们发誓,一定全力以赴,将未竟的事业进行到底,以缅怀那些牺牲了的同志。我们信守了这一诺言!

这段话我曾经放在我的空间首页很久。
浪荡农夫 发表于 2012-12-13 00:55
火箭某种意义上也是炮啊
二战时候担任高级指挥员的苏联将领有一个算一个,都是从尸山血海里爬出来的,死亡啥的对他们来说完全不是威胁……干出有点二的事情是有原因的……
liuxn77 发表于 2012-12-12 18:50
炮兵主帅等于元帅,兵种元帅才低人一等,等于陆军的大将级别。
正解!兵种主帅比兵种元帅高一级别。兵种元帅才是大将级别。
苏联当时确实喜欢蛮干,老毛子的风格,除此之外还有共青团员号核潜艇事故等等。


兔子最大损失事故应该是前几年搞预警机那次吧,几十名专家毁了。
风七士小号太多 发表于 2012-12-12 19:12
被烧的时候在想啥?
肯定只有两种想法要么别烧着我要么快点把我烧死。。  

cbx2539465 发表于 2012-12-12 20:18
科学需要的是严谨,不怕死的精神固然可贵,但要符合科学规律!这一点上我们的认识非常透彻!
所以 我一直觉得张爱萍将军那种很适合。
有个纪录片,说两弹一星的。这边成功了,总理打电话到前线,问情况。张将军接的。然后张将军居然说,这个专业(这个意思原话好像不是这个词)的东西我不太懂,让他们(技术人员)给你说。

多么好的汇报机会啊,多么好的展示机会啊。我相信要放现在,科技口的咱不敢说,但是其他行业的领导早就抱着电话不松手了 还有你具体干活的P事?
核泄露 发表于 2012-12-13 09:54
肯定只有两种想法要么别烧着我要么快点把我烧死。。
肯定没啥想法,因为直接就汽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