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珺礼:成功研制中国陆军首个远程精确打击武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2:40:30
http://news.ifeng.com/mil/2/detail_2012_11/13/19115260_0.shtml

常言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取得未来战争的胜利,离不开坚强有力的装备保障。尤其是日新月异的现代化战争,作战模式在不断变化,科技含量在不断提升,“装备先行”已成为我军统帅部和决策层的共识。

装备保障是生命线,是防护墙,是百万雄狮的坚强后盾。在我军压制武器系统论证和作战使用研究领域中,镌刻着一个闪光的名字。

他曾经受雷场硝烟,还为了钟爱的事业积劳成疾,两度从生死线上挣扎过来,看淡名利,只图奉献。他学识渊博,业务精湛,牢牢把握着远程火箭的技术脉络。

他高瞩远眺,目光深远,早已洞察新型武器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风口浪尖上,他有着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又兼蓄淡定自若的儒雅气质。

指挥台上,他果断决断,从容司令,三十八千米外敌车灰飞烟灭。放眼天下,谁敢犯我华夏,有来无还别无它。

他致力于陆军远程压制武器研制,由他主导论证研究的某新型武器系统等一系列信息化装备,填补了我陆军远程打击火力空白,成倍提高了火力覆盖、高效毁伤和远程精确打击能力,使我陆军装备发展跃上新台阶。

他一次次穿梭在生与死的阴影中,不仅没有被病魔和险情击倒,反而紧紧扼住了命运的咽喉,主持完成多项国家和军队重大科研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2008年获中国科协“求是”奖;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

他叫韩珺礼,现为总装备部某研究所研究员,专业技术六级、文职三级,是我军压制武器系统论证和作战使用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

追求理想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那些不经风雨、平平静静生活的人,就像温水沏的淡茶悬浮着,弥漫不出生命和智慧的清香;而那些饱受沧桑、挫折和坎坷袭击的人,就像沸水沏了一次又一次的酽茶,他们在风雨岁月中沉沉浮浮,溢出了人生的幽香。“茶爽添诗句,天清莹道心。”韩珺礼的人生就是这样醇香四溢,明朗纯净。
1983年,在河南沈丘高中读书的韩珺礼以优异成绩被石家庄军械工程学院录取。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18岁的韩珺礼兴奋得热泪盈眶——从小就对军营有着一种痴迷和向往的他,终于穿上了那身威风凛凛、英姿飒爽的绿军装!

四年军校生活转眼而过,韩珺礼毕业后被分配到云南边防部队某弹药修试站,不久又奉命前往边境执行军事任务。在执行任务期间,韩珺礼的主要工作是检测维修弹药以及处理危险爆炸物,此外,他们还常常担负为部队开辟雷区通路的任务。

当时部队要通过一处复杂地段,由于地雷过多,探雷器无论触到哪里都会报警,近乎失效,而逐步排雷的方法大概需要花好几天时间,火箭导爆索危险性又大,时间紧迫,面对压力,韩珺礼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省时又便宜的好办法:他带领工兵砍来当地的竹子,用刀子劈开,再把非常便宜的贴地炸药绑在上面。一次爆破就能开出一条六七米长的通路,不但迅速打开了禁区通路,还为部队节省了不少开支。

有一次,韩珺礼正和战友们全神贯注地排雷,突然一声巨响掀起了满天尘土。硝烟散去时他一抬头就看到了牺牲战友血肉模糊的肢体。那一刻,年轻的韩珺礼感到全身的血液都凝固了。然而,身后的部队还在十万火急地等待通过。顾不上思考生死问题,韩珺礼和战友们继续埋头排雷。多年以后,当韩珺礼再次回忆起那次目睹战友与死神“接吻”的瞬间,他眼中仍然带着当时的恐惧。是啊,青春年华,谁能有对死亡的认识呢?那时的恐惧心理和侥幸的存活,让他对死亡重新定义,对人生的价值开始了重新规划。献身国防的信念在他心中前所未有地牢固起来。
1990年,经过边防前线的战火洗礼,韩珺礼感到迫切需要加强知识储备,遂萌发了到高等院校深造的想法。经过一年多不懈努力,韩珺礼如愿以偿走进了南京理工大学。带着兴军强国的理想,韩珺礼十分珍惜在高校深造的时光。为通晓外文文献原著,他刻苦学习外语;为在科研道路上少走弯路,他虚心向知名教授讨教,常常为了一个问题,彻夜不眠,苦苦思索……

勤奋加悟性,韩珺礼凭借着刻苦钻研和求实创新的精神,一口气读完了硕士和博士,系统的专业学习使他的眼界和思维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

十年磨砺小角色登台唱大戏

韩珺礼就是这样一个人,在别人眼里,装备科研领域第一线的工作枯燥而艰难,他却甘之如饴,为了追逐自己的梦想默默地付出与奋斗着。

1997年,韩珺礼到某研究所压制武器组工作,从此涉足陆军装备科研领域。带着野战部队的扎实沉稳和高等院校的细致严谨,韩珺礼参与了多个火力打击装备的研发工作。

某新型武器系统组成复杂、论证研制难度大。作为论证负责人,韩珺礼大胆提出“成套论证、成套研制”的想法。同时,他一改传统火炮只求密集度不求精度的做法,首次引入射击精度概念。在他的积极推动下,有史以来首个专门研究射击精度问题的弹道专项组成立了。

敢于到未知海洋里游泳,不仅要有实力,还要有毅力,有一种勇于直面失败的心态。尽管很多经验丰富的装备科研专家对弹道专项组心存质疑,韩珺礼却一再坚持,屡挫屡试,全心探索精度分析技术。多年后,我陆军第一个远程精确打击武器研发成功,彻底改变了传统炮兵只求密集度、不求精度的射击方式,极大提高了武器作战效能。

该武器系统第一次试飞,意外出现了火箭弹弹道解体故障。韩珺礼白天只身一人到故障现场寻找掉弹残骸,晚上进行仿真分析,经过近1个月的挑灯夜战,终于找出掉弹原因,并提出减小尾翼斜置角、加强战斗部刚度的解决方案,一举解决了火箭武器系统的致命难题。定型试验中,韩珺礼尝试采取新的测量方法,较传统落点测量手段提高效率36倍;创造性地提出减少试验用弹技术,节省定型试验用弹75发,节约试验经费7500万元。

在他的带领和不懈努力下,总体性能处于世界同类装备领先水平、我军炮兵首次在营连建制内具备独立作战能力的某新型武器系统诞生了。2007年,该武器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攻坚克难科学研究硕果累累

韩珺礼很欣赏马克思的名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他至今仍记忆犹新——新型智能化灵巧弹药是世界各军事强国竞相发展的高效弹药,而我军尚处空白。韩珺礼将目光瞄准了这一领域,但那时我军尚未开始这方面的研究,国外的技术又不可能让我们借鉴。刚开始,他带领团队实验了几个月都没什么进展,就停在原地。“把目标定好之后就要持之以恒,绝不能半途而废。”韩珺礼后来这样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

面对课题关键技术难题,他通过多次试验,提取87500个数据,优化试验方案,为我军首个智能化灵巧弹药研制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了让这种智能化灵巧弹药与新型武器系统结合融入、优势互通,发挥最大作战效能,2个月时间里,他编写了5万多条程序,建立起仿真模型,实施方案逐步成型。

多年来,韩珺礼与项目组的同事们一边埋头苦干,一边虚心求教于许多国内科研界的专家。他先后邀请过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权威科研机构的院士教授及研究员十余人,积极搭建问计于民的创新之路。在召开科研课题讨论会时,韩珺礼为所有与会科研专家建立会议意见签字存档制度,此举一下子提高了专家们发言时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多年来,韩珺礼广泛邀请社会各界科研专家为科研项目建言献策,在科研工作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面对死神奋勇当先不辱使命

2003年10月,某新型压制武器系统顺利通过设计定型,韩珺礼却因长期劳累倒下了,医院甚至几度下达病危通知。病榻上,他仍在谋划该系统的发展,提出优先发展的建议。大病初愈,他又立即投入到装备立项论证工作中。

2006年6月,设计定型顺利通过。韩珺礼却再次因劳累过度病倒在工作岗位上,这次医院的诊断书竟出现了“癌症”字样。这对处在人生和事业上升期的韩珺礼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还好最后确定这是一次误诊。

某武器系统试验中,突然出现半爆弹,现场的气氛顿时“凝固”了。正当专家组召开现场紧急会议研究解决方案时,韩珺礼早已冲向“落弹区”。最终他凭借过硬的专业技能,与“死神”搏斗近2个小时,成功将哑弹排除。

某实弹射击飞行试验期间,为获得准确的试验数据,室外零下30摄氏度,他深入前方落弹区,在雪地中奔波十余天,与战士一起测量炸点方位。手冻伤了,关节炎的老毛病犯了,他不以为然,直到手伸不开、腿动不了,他还要嘱咐战友“天再冷,也要确保试验成功!”在这种从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感召下,项目组以只争朝夕的劲头提前完成了试验任务。

在陕西出差时他乘坐的小车在高速路上行进间爆胎,在宁夏出差时他乘坐的小车被违章重型卡车撞毁,三个车轮当场损坏但韩珺礼却死里逃生……

韩珺礼将祖国的国防科研作为自己奋斗终身的事业,他通过不断的付出和努力,屡创佳绩。他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都洒在了神圣的科研之路上。为了心爱的科研事业,高官厚禄亦不为之所动,艰难险阻也无法改变其前进的步伐。他用智慧唱响动人的科研旋律,用辛勤谱写壮丽的人生传奇,用成果续写精彩的事业辉煌。(刘书臣 刘冰 魏歆睿)
http://news.ifeng.com/mil/2/detail_2012_11/13/19115260_0.shtml

常言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取得未来战争的胜利,离不开坚强有力的装备保障。尤其是日新月异的现代化战争,作战模式在不断变化,科技含量在不断提升,“装备先行”已成为我军统帅部和决策层的共识。

装备保障是生命线,是防护墙,是百万雄狮的坚强后盾。在我军压制武器系统论证和作战使用研究领域中,镌刻着一个闪光的名字。

他曾经受雷场硝烟,还为了钟爱的事业积劳成疾,两度从生死线上挣扎过来,看淡名利,只图奉献。他学识渊博,业务精湛,牢牢把握着远程火箭的技术脉络。

他高瞩远眺,目光深远,早已洞察新型武器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风口浪尖上,他有着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又兼蓄淡定自若的儒雅气质。

指挥台上,他果断决断,从容司令,三十八千米外敌车灰飞烟灭。放眼天下,谁敢犯我华夏,有来无还别无它。

他致力于陆军远程压制武器研制,由他主导论证研究的某新型武器系统等一系列信息化装备,填补了我陆军远程打击火力空白,成倍提高了火力覆盖、高效毁伤和远程精确打击能力,使我陆军装备发展跃上新台阶。

他一次次穿梭在生与死的阴影中,不仅没有被病魔和险情击倒,反而紧紧扼住了命运的咽喉,主持完成多项国家和军队重大科研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2008年获中国科协“求是”奖;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

他叫韩珺礼,现为总装备部某研究所研究员,专业技术六级、文职三级,是我军压制武器系统论证和作战使用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

追求理想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那些不经风雨、平平静静生活的人,就像温水沏的淡茶悬浮着,弥漫不出生命和智慧的清香;而那些饱受沧桑、挫折和坎坷袭击的人,就像沸水沏了一次又一次的酽茶,他们在风雨岁月中沉沉浮浮,溢出了人生的幽香。“茶爽添诗句,天清莹道心。”韩珺礼的人生就是这样醇香四溢,明朗纯净。
1983年,在河南沈丘高中读书的韩珺礼以优异成绩被石家庄军械工程学院录取。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18岁的韩珺礼兴奋得热泪盈眶——从小就对军营有着一种痴迷和向往的他,终于穿上了那身威风凛凛、英姿飒爽的绿军装!

四年军校生活转眼而过,韩珺礼毕业后被分配到云南边防部队某弹药修试站,不久又奉命前往边境执行军事任务。在执行任务期间,韩珺礼的主要工作是检测维修弹药以及处理危险爆炸物,此外,他们还常常担负为部队开辟雷区通路的任务。

当时部队要通过一处复杂地段,由于地雷过多,探雷器无论触到哪里都会报警,近乎失效,而逐步排雷的方法大概需要花好几天时间,火箭导爆索危险性又大,时间紧迫,面对压力,韩珺礼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省时又便宜的好办法:他带领工兵砍来当地的竹子,用刀子劈开,再把非常便宜的贴地炸药绑在上面。一次爆破就能开出一条六七米长的通路,不但迅速打开了禁区通路,还为部队节省了不少开支。

有一次,韩珺礼正和战友们全神贯注地排雷,突然一声巨响掀起了满天尘土。硝烟散去时他一抬头就看到了牺牲战友血肉模糊的肢体。那一刻,年轻的韩珺礼感到全身的血液都凝固了。然而,身后的部队还在十万火急地等待通过。顾不上思考生死问题,韩珺礼和战友们继续埋头排雷。多年以后,当韩珺礼再次回忆起那次目睹战友与死神“接吻”的瞬间,他眼中仍然带着当时的恐惧。是啊,青春年华,谁能有对死亡的认识呢?那时的恐惧心理和侥幸的存活,让他对死亡重新定义,对人生的价值开始了重新规划。献身国防的信念在他心中前所未有地牢固起来。
1990年,经过边防前线的战火洗礼,韩珺礼感到迫切需要加强知识储备,遂萌发了到高等院校深造的想法。经过一年多不懈努力,韩珺礼如愿以偿走进了南京理工大学。带着兴军强国的理想,韩珺礼十分珍惜在高校深造的时光。为通晓外文文献原著,他刻苦学习外语;为在科研道路上少走弯路,他虚心向知名教授讨教,常常为了一个问题,彻夜不眠,苦苦思索……

勤奋加悟性,韩珺礼凭借着刻苦钻研和求实创新的精神,一口气读完了硕士和博士,系统的专业学习使他的眼界和思维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

十年磨砺小角色登台唱大戏

韩珺礼就是这样一个人,在别人眼里,装备科研领域第一线的工作枯燥而艰难,他却甘之如饴,为了追逐自己的梦想默默地付出与奋斗着。

1997年,韩珺礼到某研究所压制武器组工作,从此涉足陆军装备科研领域。带着野战部队的扎实沉稳和高等院校的细致严谨,韩珺礼参与了多个火力打击装备的研发工作。

某新型武器系统组成复杂、论证研制难度大。作为论证负责人,韩珺礼大胆提出“成套论证、成套研制”的想法。同时,他一改传统火炮只求密集度不求精度的做法,首次引入射击精度概念。在他的积极推动下,有史以来首个专门研究射击精度问题的弹道专项组成立了。

敢于到未知海洋里游泳,不仅要有实力,还要有毅力,有一种勇于直面失败的心态。尽管很多经验丰富的装备科研专家对弹道专项组心存质疑,韩珺礼却一再坚持,屡挫屡试,全心探索精度分析技术。多年后,我陆军第一个远程精确打击武器研发成功,彻底改变了传统炮兵只求密集度、不求精度的射击方式,极大提高了武器作战效能。

该武器系统第一次试飞,意外出现了火箭弹弹道解体故障。韩珺礼白天只身一人到故障现场寻找掉弹残骸,晚上进行仿真分析,经过近1个月的挑灯夜战,终于找出掉弹原因,并提出减小尾翼斜置角、加强战斗部刚度的解决方案,一举解决了火箭武器系统的致命难题。定型试验中,韩珺礼尝试采取新的测量方法,较传统落点测量手段提高效率36倍;创造性地提出减少试验用弹技术,节省定型试验用弹75发,节约试验经费7500万元。

在他的带领和不懈努力下,总体性能处于世界同类装备领先水平、我军炮兵首次在营连建制内具备独立作战能力的某新型武器系统诞生了。2007年,该武器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攻坚克难科学研究硕果累累

韩珺礼很欣赏马克思的名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他至今仍记忆犹新——新型智能化灵巧弹药是世界各军事强国竞相发展的高效弹药,而我军尚处空白。韩珺礼将目光瞄准了这一领域,但那时我军尚未开始这方面的研究,国外的技术又不可能让我们借鉴。刚开始,他带领团队实验了几个月都没什么进展,就停在原地。“把目标定好之后就要持之以恒,绝不能半途而废。”韩珺礼后来这样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

面对课题关键技术难题,他通过多次试验,提取87500个数据,优化试验方案,为我军首个智能化灵巧弹药研制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了让这种智能化灵巧弹药与新型武器系统结合融入、优势互通,发挥最大作战效能,2个月时间里,他编写了5万多条程序,建立起仿真模型,实施方案逐步成型。

多年来,韩珺礼与项目组的同事们一边埋头苦干,一边虚心求教于许多国内科研界的专家。他先后邀请过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权威科研机构的院士教授及研究员十余人,积极搭建问计于民的创新之路。在召开科研课题讨论会时,韩珺礼为所有与会科研专家建立会议意见签字存档制度,此举一下子提高了专家们发言时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多年来,韩珺礼广泛邀请社会各界科研专家为科研项目建言献策,在科研工作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面对死神奋勇当先不辱使命

2003年10月,某新型压制武器系统顺利通过设计定型,韩珺礼却因长期劳累倒下了,医院甚至几度下达病危通知。病榻上,他仍在谋划该系统的发展,提出优先发展的建议。大病初愈,他又立即投入到装备立项论证工作中。

2006年6月,设计定型顺利通过。韩珺礼却再次因劳累过度病倒在工作岗位上,这次医院的诊断书竟出现了“癌症”字样。这对处在人生和事业上升期的韩珺礼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还好最后确定这是一次误诊。

某武器系统试验中,突然出现半爆弹,现场的气氛顿时“凝固”了。正当专家组召开现场紧急会议研究解决方案时,韩珺礼早已冲向“落弹区”。最终他凭借过硬的专业技能,与“死神”搏斗近2个小时,成功将哑弹排除。

某实弹射击飞行试验期间,为获得准确的试验数据,室外零下30摄氏度,他深入前方落弹区,在雪地中奔波十余天,与战士一起测量炸点方位。手冻伤了,关节炎的老毛病犯了,他不以为然,直到手伸不开、腿动不了,他还要嘱咐战友“天再冷,也要确保试验成功!”在这种从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感召下,项目组以只争朝夕的劲头提前完成了试验任务。

在陕西出差时他乘坐的小车在高速路上行进间爆胎,在宁夏出差时他乘坐的小车被违章重型卡车撞毁,三个车轮当场损坏但韩珺礼却死里逃生……

韩珺礼将祖国的国防科研作为自己奋斗终身的事业,他通过不断的付出和努力,屡创佳绩。他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都洒在了神圣的科研之路上。为了心爱的科研事业,高官厚禄亦不为之所动,艰难险阻也无法改变其前进的步伐。他用智慧唱响动人的科研旋律,用辛勤谱写壮丽的人生传奇,用成果续写精彩的事业辉煌。(刘书臣 刘冰 魏歆睿)
可喜可贺啊
看样子是远火
元火的话,38公里外 准确命中, 是制导的??  尼玛 这不就是导弹么
蛋总 发表于 2012-11-14 09:08
元火的话,38公里外 准确命中, 是制导的??  尼玛 这不就是导弹么
还没超过射程嘛,怎么能是导弹呢
还没超过射程嘛,怎么能是导弹呢
便携式防空导弹射程只有几公里,别跟我谈射程,戒了
应该是末敏弹吧
人才啊,差点被卡车弄挂了,应该把违章卡车弄去打靶。
az101010 发表于 2012-11-14 09:15
还没超过射程嘛,怎么能是导弹呢
会不会少了个零?
上过战场的就是不一样。
河南老乡啊,致敬致敬
末端修正?
我陆军第一个远程精确打击武器研发成功,彻底改变了传统炮兵只求密集度、不求精度的射击方式,极大提高了武器作战效能。
感觉是末敏弹。
一看就知道,86式火箭炮
墨攻 发表于 2012-11-14 09:42
人才啊,差点被卡车弄挂了,应该把违章卡车弄去打靶。
拉倒吧,这位老兄坐的是军车,军车在马路上什么德行大家心里也有数。
应该是远火末敏弹
节省定型试验用弹75发,节约试验经费7500万元
试验蛋就100万一发
节省定型试验用弹75发,节约试验经费7500万元
试验蛋就100万一发
末敏也没这么贵吧,迫击炮炮射导弹?
一看就知道,86式火箭炮
你说的是89式火箭炮吧?看起来不像,89式是90年定形,韩是97年才参与研制工作。看文中一枚弹要100w软妹币
maddog87 发表于 2012-11-14 14:10
你说的是89式火箭炮吧?看起来不像,89式是90年定形,韩是97年才参与研制工作。看文中一枚弹要100w软妹币
07式?
一枚弹要100万,看来是远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