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成就中国造船奇迹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产业结构优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0:43:33
科学发展成就中国造船奇迹

(2012-11-08)  编辑发布:中国船舶在线  

  【摘要】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党的十六大,特别是十七大以来,我国船舶工业践行科学发展观,抓住船市发展的机遇,加强创新,努力拼搏,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当前,船舶工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为给中国造船人加油鼓劲,营造科学发展的良好氛围,本报特开辟“展辉煌成就  献礼十八大”专栏。专栏由总篇、科技创新、结构调整、效率提升4篇构成。
    沧桑巨变,扬眉吐气,在过去的十年,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的五年间,中国造船人乘着党和国家政策的东风,发扬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精神,抓住世界船舶工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机遇,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年造船完工量由2002年的461万载重吨跃升至2011年的7665万载重吨,增长了15.6倍,占世界船舶市场份额由不到10%急增到45.1%,跃居世界首位;同时,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大幅提高。十年间,中国造船人彻底改变了世界船舶工业的格局。

    抓住机遇布局谋篇  政策东风持续给力
    回首往事,许多变化值得铭记。最显著的变化是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产业布局更加合理。2002年,我国10万吨级以上船坞屈指可数。2003年,船市兴旺初露端倪,中国船舶工业为适应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抢抓机遇,积极实施技术改造、扩充产能。今天,从南到北,全国已形成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三大造船基地,产品覆盖各种常规船舶、特种船舶、海洋工程等高端装备;长江沿线则形成了南京、武汉、重庆等内河和特种船舶建造基地,为中国造船业飞速发展夯实了硬件基础。2010年,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全面超越韩国,跃居世界第一;2011年,三大造船指标继续保持全球首位,仅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造船完工量就突破800万载重吨,是2002年全国造船总量的1.7倍。
    中国船舶工业的发展离不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支持,HJT、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视察船舶工业企业,并作出一系列重要批示。HJT总书记勉励中国船舶工业要进一步加强技术攻关,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使我国实现由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的转变。温家宝总理指示船舶企业要在产品结构调整上下功夫,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技术方向,靠实力开拓新兴市场。这些重要指示,给船舶工业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增强了中国造船人战胜危机的信心和勇气。
    同时,中国造船人不会忘记,每逢发展关口和困难时期,总会有政策东风吹开前行的“迷雾”。2006年,《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应时出炉,这是国务院首次出台全国性的船舶工业发展规划,对全国船舶工业进行了布局,明确提出打造三大造船基地的构想和建设世界造船大国强国的宏伟目标,强调要促进船舶工业可持续发展;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于2009年及时出台,指出要采取综合措施,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引领船舶工业穿越“寒冬”,迎接“春天”;2010年,国家将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领域,并出台一系列措施加以扶持。同时,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等部委对一系列船舶重大专题攻关给予鼓励,国务院国资委对船舶工业发展给予指导……政府强有力的支持给中国造船人提供了勇往直前、攻坚克难的强劲动力。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十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船舶工业综合实力的提升有目共睹。船舶工业是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行业,是一个全球性竞争的行业,因此,要与造船强国抢夺订单,仅有硬件设施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在建造技术和管理水平等“软实力”上实现更大跨越。2002年,我国船企生产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与日、韩船企相差甚远,即便是常规船舶,按期交付对很多船企来说也是不小的考验。但中国造船人一直坚持不懈地推进现代造船模式的建立,积极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推进流程再造,优化生产组织,提升管理水平。目前,骨干船企常规船舶建造周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生产效率显著提升,为抢接更多订单、产品结构转型升级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建设世界造船强国积蓄了能量。
    总装造船规模的扩大带动了船舶配套业的发展,中国船舶工业在多个配套领域取得突破:掌握了智能型船用柴油机国产化制造技术,研制出自主品牌高性能船用中速柴油机;掌握了船用大功率发电机设计和制造关键技术;甲板机械、舾装设备、舱室设备的研制能力大幅提升,在设备系统集成和打包配套等方面取得突破;大型船用曲轴实现国产化,打破了国外在该领域的垄断。
    同时,产业结构的变化引人注目。十年前,外资和民营企业只是星星之火。今天,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两大船舶集团实力大幅提升,民营和外资船舶企业数量明显增加,中国船舶工业呈现出以大型国有企业为骨干、大中小船舶企业并存,中央企业和地方企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等多种经济体竞相发展的新格局;产业集中度也有所提升,2010年,造船完工量居全国前19位的企业完工量合计占全国总量的64.2%,并出现一批产品定位得当、细分市场准确、特色化发展的中型造船企业。产品结构调整成绩突出,除在船舶建造领域不断优化常规船型并迅速挺进高技术、高附加值船领域外,船舶配套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非船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大型船舶修理和改装业务大幅增加。

    科技创新全面加强  应对规范更加从容
    科技创新永远是推进行业发展的最重要驱动力。中国船舶工业不断改进设计方法和手段,加大船型研发和技术创新力度,为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十年前,我国只有极少数企业能设计和建造超大型油船(VLCC),高技术船舶的研制更是少见。今天,三大主流船型持续优化,船型储备不断增加,高技术船舶研发设计成效显著。中国造船人不仅批量建造了被誉为世界造船“皇冠上的明珠”的液化天然气(LNG)船,还开发了性能先进的大型LNG船,实现了该型船出口“零”的突破;自主设计和建造了万箱级集装箱船、超大型矿砂船、大型汽车滚装船、大型挖泥船等大型船舶;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深潜器“蛟龙”号完成了7000米海试,创造世界纪录;完工交付了国内综合性能最先进的科学考察船……
    中国船舶工业不仅在民品建造领域成就卓著,而且在海军装备建设、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方面也居功至伟,提供了一系列先进可靠的装备,为我国海疆构筑了“钢铁长城”。自2009年1月以来,由两大船舶集团公司建造的舰艇组成的中国海军护航编队先后12批远涉重洋,成功完成了数百次护航任务,对维护我国航运公司正常生产秩序和保护船员安全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有效地保障了我国海上经济运输通道的安全。2012年9月,首艘航母按计划完成建造和试验试航工作并正式交付海军,标志着我国船舶工业军船建造能力取得重大突破。此外,中国船企建造的先进的海监船、渔政船,组成维权巡航编队,先后赴黄岩岛及南沙海域、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海域等进行维权巡航执法,有效维护了国家海洋权益。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自2007年以来,我国船企抓住海工市场需求相对旺盛的发展机遇,在技术壁垒极高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领域异军突起。我国自主建造了世界最先进的第六代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建造完成了世界先进的自升式钻井平台、半潜式海洋平台、风电安装船、物探船及大量海工辅助船等;一批海工装备制造企业迅速崛起,成为这一领域引人注目的生力军;承接的海工装备订单占世界市场的份额由以前的少到可以忽略不计,跃升至2011年的10%。
    鉴于船舶行业是高度国际化的行业,国际海事组织(IMO)出台的新标准、新规范会对船舶设计建造产生重大影响。十年前,国内只有少数专家熟知IMO海安会、环保会等国际机构的相关标准和规范。今天,业界专家和骨干船企相关负责人都高度关注IMO新标准、新规范的变化,积极参与标准制定,并未雨绸缪、主动应对。我国船舶企业研发了一批符合共同结构规范(CSR)要求的船型,并承接了数百艘CSR船型订单,成功抓住了因这一规范推出而与世界强手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机遇;在应对涂层新标准(PSPC)、压载水处理公约等新规范、新标准上,各船企同样持续给力;而且,大家为顺应节能减排绿色环保潮流,积极研发符合船东需求的绿色环保船型和绿色技术……这一系列积极行动,使我国在国际海事界的地位显著提升,话语权迅速增强。
    此外,船舶工业与资本市场的结合也更加紧密。“中国船舶”、“中国重工”整体上市,扬子江船业、江苏熔盛重工、上海佳豪船舶等一批民企登陆海内外股市;多家银行 推出在建船舶抵押贷款和融资租赁业务,多只船舶产业基金成立。融资手段不断丰富,为船舶行业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也凸显了船舶产业链的日趋完善。同时,企业兼并重组迈出新步伐,有实力的企业纷纷通过兼并重组增强发展潜力,一些船企还成功并购海外公司,彰显了船企的国际化资本运作能力。
    党的十六大,特别是十七大以来,中国船舶工业践行科学发展观,借助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当前,航运市场低迷,船舶工业面临着接单难、交船难等一系列困难,转型升级任务异常艰巨。但我们相信,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船舶工业相关规划的指引下,久经沙场的中国造船人一定能够苦练内功,锐意进取,度过危机,创造出新的更加辉煌的业绩。





http://www.shipol.com.cn/xw/cshq/242528.htm科学发展成就中国造船奇迹

(2012-11-08)  编辑发布:中国船舶在线  

  【摘要】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党的十六大,特别是十七大以来,我国船舶工业践行科学发展观,抓住船市发展的机遇,加强创新,努力拼搏,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当前,船舶工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为给中国造船人加油鼓劲,营造科学发展的良好氛围,本报特开辟“展辉煌成就  献礼十八大”专栏。专栏由总篇、科技创新、结构调整、效率提升4篇构成。
    沧桑巨变,扬眉吐气,在过去的十年,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的五年间,中国造船人乘着党和国家政策的东风,发扬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精神,抓住世界船舶工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机遇,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年造船完工量由2002年的461万载重吨跃升至2011年的7665万载重吨,增长了15.6倍,占世界船舶市场份额由不到10%急增到45.1%,跃居世界首位;同时,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大幅提高。十年间,中国造船人彻底改变了世界船舶工业的格局。

    抓住机遇布局谋篇  政策东风持续给力
    回首往事,许多变化值得铭记。最显著的变化是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产业布局更加合理。2002年,我国10万吨级以上船坞屈指可数。2003年,船市兴旺初露端倪,中国船舶工业为适应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抢抓机遇,积极实施技术改造、扩充产能。今天,从南到北,全国已形成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三大造船基地,产品覆盖各种常规船舶、特种船舶、海洋工程等高端装备;长江沿线则形成了南京、武汉、重庆等内河和特种船舶建造基地,为中国造船业飞速发展夯实了硬件基础。2010年,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全面超越韩国,跃居世界第一;2011年,三大造船指标继续保持全球首位,仅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造船完工量就突破800万载重吨,是2002年全国造船总量的1.7倍。
    中国船舶工业的发展离不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支持,HJT、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视察船舶工业企业,并作出一系列重要批示。HJT总书记勉励中国船舶工业要进一步加强技术攻关,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使我国实现由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的转变。温家宝总理指示船舶企业要在产品结构调整上下功夫,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技术方向,靠实力开拓新兴市场。这些重要指示,给船舶工业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增强了中国造船人战胜危机的信心和勇气。
    同时,中国造船人不会忘记,每逢发展关口和困难时期,总会有政策东风吹开前行的“迷雾”。2006年,《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应时出炉,这是国务院首次出台全国性的船舶工业发展规划,对全国船舶工业进行了布局,明确提出打造三大造船基地的构想和建设世界造船大国强国的宏伟目标,强调要促进船舶工业可持续发展;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于2009年及时出台,指出要采取综合措施,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引领船舶工业穿越“寒冬”,迎接“春天”;2010年,国家将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领域,并出台一系列措施加以扶持。同时,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等部委对一系列船舶重大专题攻关给予鼓励,国务院国资委对船舶工业发展给予指导……政府强有力的支持给中国造船人提供了勇往直前、攻坚克难的强劲动力。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十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船舶工业综合实力的提升有目共睹。船舶工业是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行业,是一个全球性竞争的行业,因此,要与造船强国抢夺订单,仅有硬件设施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在建造技术和管理水平等“软实力”上实现更大跨越。2002年,我国船企生产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与日、韩船企相差甚远,即便是常规船舶,按期交付对很多船企来说也是不小的考验。但中国造船人一直坚持不懈地推进现代造船模式的建立,积极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推进流程再造,优化生产组织,提升管理水平。目前,骨干船企常规船舶建造周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生产效率显著提升,为抢接更多订单、产品结构转型升级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建设世界造船强国积蓄了能量。
    总装造船规模的扩大带动了船舶配套业的发展,中国船舶工业在多个配套领域取得突破:掌握了智能型船用柴油机国产化制造技术,研制出自主品牌高性能船用中速柴油机;掌握了船用大功率发电机设计和制造关键技术;甲板机械、舾装设备、舱室设备的研制能力大幅提升,在设备系统集成和打包配套等方面取得突破;大型船用曲轴实现国产化,打破了国外在该领域的垄断。
    同时,产业结构的变化引人注目。十年前,外资和民营企业只是星星之火。今天,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两大船舶集团实力大幅提升,民营和外资船舶企业数量明显增加,中国船舶工业呈现出以大型国有企业为骨干、大中小船舶企业并存,中央企业和地方企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等多种经济体竞相发展的新格局;产业集中度也有所提升,2010年,造船完工量居全国前19位的企业完工量合计占全国总量的64.2%,并出现一批产品定位得当、细分市场准确、特色化发展的中型造船企业。产品结构调整成绩突出,除在船舶建造领域不断优化常规船型并迅速挺进高技术、高附加值船领域外,船舶配套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非船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大型船舶修理和改装业务大幅增加。

    科技创新全面加强  应对规范更加从容
    科技创新永远是推进行业发展的最重要驱动力。中国船舶工业不断改进设计方法和手段,加大船型研发和技术创新力度,为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十年前,我国只有极少数企业能设计和建造超大型油船(VLCC),高技术船舶的研制更是少见。今天,三大主流船型持续优化,船型储备不断增加,高技术船舶研发设计成效显著。中国造船人不仅批量建造了被誉为世界造船“皇冠上的明珠”的液化天然气(LNG)船,还开发了性能先进的大型LNG船,实现了该型船出口“零”的突破;自主设计和建造了万箱级集装箱船、超大型矿砂船、大型汽车滚装船、大型挖泥船等大型船舶;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深潜器“蛟龙”号完成了7000米海试,创造世界纪录;完工交付了国内综合性能最先进的科学考察船……
    中国船舶工业不仅在民品建造领域成就卓著,而且在海军装备建设、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方面也居功至伟,提供了一系列先进可靠的装备,为我国海疆构筑了“钢铁长城”。自2009年1月以来,由两大船舶集团公司建造的舰艇组成的中国海军护航编队先后12批远涉重洋,成功完成了数百次护航任务,对维护我国航运公司正常生产秩序和保护船员安全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有效地保障了我国海上经济运输通道的安全。2012年9月,首艘航母按计划完成建造和试验试航工作并正式交付海军,标志着我国船舶工业军船建造能力取得重大突破。此外,中国船企建造的先进的海监船、渔政船,组成维权巡航编队,先后赴黄岩岛及南沙海域、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海域等进行维权巡航执法,有效维护了国家海洋权益。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自2007年以来,我国船企抓住海工市场需求相对旺盛的发展机遇,在技术壁垒极高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领域异军突起。我国自主建造了世界最先进的第六代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建造完成了世界先进的自升式钻井平台、半潜式海洋平台、风电安装船、物探船及大量海工辅助船等;一批海工装备制造企业迅速崛起,成为这一领域引人注目的生力军;承接的海工装备订单占世界市场的份额由以前的少到可以忽略不计,跃升至2011年的10%。
    鉴于船舶行业是高度国际化的行业,国际海事组织(IMO)出台的新标准、新规范会对船舶设计建造产生重大影响。十年前,国内只有少数专家熟知IMO海安会、环保会等国际机构的相关标准和规范。今天,业界专家和骨干船企相关负责人都高度关注IMO新标准、新规范的变化,积极参与标准制定,并未雨绸缪、主动应对。我国船舶企业研发了一批符合共同结构规范(CSR)要求的船型,并承接了数百艘CSR船型订单,成功抓住了因这一规范推出而与世界强手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机遇;在应对涂层新标准(PSPC)、压载水处理公约等新规范、新标准上,各船企同样持续给力;而且,大家为顺应节能减排绿色环保潮流,积极研发符合船东需求的绿色环保船型和绿色技术……这一系列积极行动,使我国在国际海事界的地位显著提升,话语权迅速增强。
    此外,船舶工业与资本市场的结合也更加紧密。“中国船舶”、“中国重工”整体上市,扬子江船业、江苏熔盛重工、上海佳豪船舶等一批民企登陆海内外股市;多家银行 推出在建船舶抵押贷款和融资租赁业务,多只船舶产业基金成立。融资手段不断丰富,为船舶行业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也凸显了船舶产业链的日趋完善。同时,企业兼并重组迈出新步伐,有实力的企业纷纷通过兼并重组增强发展潜力,一些船企还成功并购海外公司,彰显了船企的国际化资本运作能力。
    党的十六大,特别是十七大以来,中国船舶工业践行科学发展观,借助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当前,航运市场低迷,船舶工业面临着接单难、交船难等一系列困难,转型升级任务异常艰巨。但我们相信,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船舶工业相关规划的指引下,久经沙场的中国造船人一定能够苦练内功,锐意进取,度过危机,创造出新的更加辉煌的业绩。





http://www.shipol.com.cn/xw/cshq/242528.htm
老胡的十年发展还是比较快的。
通胀也比较快!
都快揭不开锅了,还吹!
ANT55 发表于 2012-11-8 19:04
老胡的十年发展还是比较快的。
还不是吃的朱镕基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