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织锦照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5:27:03
<P></P>
<P>
这幅棉织锦,出土于尼雅遗址,上面绣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P>
<P>在祖国的大西北——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腹地的漫漫黄沙中,坐落着被世人誉为东方“庞贝”的尼雅遗址,这里是汉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精绝古国所在地。公元4世纪,这个在丝路上曾经繁荣一时的绿洲小国悄然沉没在浩瀚无垠的沙海之中,其宏伟的国都尼雅也从此默默地沉睡在大漠深处。</P>
<P>  1901年,英籍匈牙利人考古学家斯坦因向世界宣布,他在中国新疆的沙漠中终于找到了这个突然消失的精绝古国。1995年,文物考古工作者在该遗址发现了精绝国王室的墓地——一号墓地,并于墓穴中发现了身穿艳丽华贵锦袍的国王及其爱妃的两具干尸。国王手臂上护着的那块色彩鲜艳、图案奇特的小块织锦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浓厚兴趣。</P>
<P>  首先是这块织锦的图案十分奇特。它采用山状云作为骨架,如波浪纹,沿织锦纬向由右向至左连续铺展,其间依次穿插鸟、独角兽、虎,并伴有铭文,在铭文旁还有两个圆点纹,代表五星中的两颗星。整个图案不分色区,均用蓝、绿、红、黄、白五色织出,五星的图案恰好由这五种色彩表示。同墓所出的另一片残片上有云气纹、羽人纹、星纹和“诛南羌”三字铬文。经专家拼合复原,确认为同一织物。其次,两处铭文连在一起,与《汉书》的一处记载相一致:汉宣帝时,赵充国率兵攻打西羌(羌是中国西部古老民族之一),临行前星占家占卜,认为五星(金、木、水、火、土)将聚于东方天空,这是若干年才能一见的现象,说明此次军事行动将有利于中原。于是,宣帝赐书“今五星出东方,中国大利,蛮夷大败。”此锦可能是墓主帮助中原王朝打败南羌所得的一种赏赐,因此,也可以推断,这块锦是由中原地区织造,而非当地产品。</P>
<P>  此锦是一块典型的汉式织锦。汉式织锦是西汉至魏晋时期丝织工艺最高水平的代表,汉代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之得以传播至非常遥远的地区。考古学家在中国新疆的罗布泊楼兰古城遗址、民丰尼雅遗址以及蒙古、俄罗斯、叙利亚等地公元1~5世纪的遗址中,都发现了这种色彩鲜艳的汉式织锦。</P>
<P>  汉式织锦在图案上带有极强的时代特征。当时汉代统治者热衷于道家荆楚巫术的神仙学说,这一时期的织锦纹样风格也与此相似:在连绵起伏、流动飞扬的云气间布满了各种奔腾活跃的祥禽瑞兽,并在纹样的空隙横向穿插着“延年益寿长葆子孙”、“登高明望四海”、“长乐明光”等秦汉时期寓意吉祥的隶书铭文,显示了汉代艺术的飞动之美。</P>
<P>  这类汉式织锦是用经线织造花纹的提花机织制的。提花机采用高难度的平纹经重组织,用不同颜色的经线织出锦的花纹,而纬线只用一色,且不提花。汉式织锦织制的工序非常复杂:首先将经线根据需要染成五种颜色,然后装于织机上,每厘米要排上200多根,织机上有专门的装置来控制织物的花纹,多时可达120蹑(即织机踏板),织造费时费工。现在,生产汉式织锦的具体装置工艺已鲜为人知,但可以推断,生产此类锦的提花机上一定有一种能有效控制经向循环,但不能在纬向上产生图案循环的装置,这种装置最迟在战国时代就已出现。</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31 0:49:49编辑过]
<P></P>
<P>
这幅棉织锦,出土于尼雅遗址,上面绣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P>
<P>在祖国的大西北——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腹地的漫漫黄沙中,坐落着被世人誉为东方“庞贝”的尼雅遗址,这里是汉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精绝古国所在地。公元4世纪,这个在丝路上曾经繁荣一时的绿洲小国悄然沉没在浩瀚无垠的沙海之中,其宏伟的国都尼雅也从此默默地沉睡在大漠深处。</P>
<P>  1901年,英籍匈牙利人考古学家斯坦因向世界宣布,他在中国新疆的沙漠中终于找到了这个突然消失的精绝古国。1995年,文物考古工作者在该遗址发现了精绝国王室的墓地——一号墓地,并于墓穴中发现了身穿艳丽华贵锦袍的国王及其爱妃的两具干尸。国王手臂上护着的那块色彩鲜艳、图案奇特的小块织锦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浓厚兴趣。</P>
<P>  首先是这块织锦的图案十分奇特。它采用山状云作为骨架,如波浪纹,沿织锦纬向由右向至左连续铺展,其间依次穿插鸟、独角兽、虎,并伴有铭文,在铭文旁还有两个圆点纹,代表五星中的两颗星。整个图案不分色区,均用蓝、绿、红、黄、白五色织出,五星的图案恰好由这五种色彩表示。同墓所出的另一片残片上有云气纹、羽人纹、星纹和“诛南羌”三字铬文。经专家拼合复原,确认为同一织物。其次,两处铭文连在一起,与《汉书》的一处记载相一致:汉宣帝时,赵充国率兵攻打西羌(羌是中国西部古老民族之一),临行前星占家占卜,认为五星(金、木、水、火、土)将聚于东方天空,这是若干年才能一见的现象,说明此次军事行动将有利于中原。于是,宣帝赐书“今五星出东方,中国大利,蛮夷大败。”此锦可能是墓主帮助中原王朝打败南羌所得的一种赏赐,因此,也可以推断,这块锦是由中原地区织造,而非当地产品。</P>
<P>  此锦是一块典型的汉式织锦。汉式织锦是西汉至魏晋时期丝织工艺最高水平的代表,汉代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之得以传播至非常遥远的地区。考古学家在中国新疆的罗布泊楼兰古城遗址、民丰尼雅遗址以及蒙古、俄罗斯、叙利亚等地公元1~5世纪的遗址中,都发现了这种色彩鲜艳的汉式织锦。</P>
<P>  汉式织锦在图案上带有极强的时代特征。当时汉代统治者热衷于道家荆楚巫术的神仙学说,这一时期的织锦纹样风格也与此相似:在连绵起伏、流动飞扬的云气间布满了各种奔腾活跃的祥禽瑞兽,并在纹样的空隙横向穿插着“延年益寿长葆子孙”、“登高明望四海”、“长乐明光”等秦汉时期寓意吉祥的隶书铭文,显示了汉代艺术的飞动之美。</P>
<P>  这类汉式织锦是用经线织造花纹的提花机织制的。提花机采用高难度的平纹经重组织,用不同颜色的经线织出锦的花纹,而纬线只用一色,且不提花。汉式织锦织制的工序非常复杂:首先将经线根据需要染成五种颜色,然后装于织机上,每厘米要排上200多根,织机上有专门的装置来控制织物的花纹,多时可达120蹑(即织机踏板),织造费时费工。现在,生产汉式织锦的具体装置工艺已鲜为人知,但可以推断,生产此类锦的提花机上一定有一种能有效控制经向循环,但不能在纬向上产生图案循环的装置,这种装置最迟在战国时代就已出现。</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31 0:49:49编辑过]
在祖国的大西北——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腹地的漫漫黄沙中,坐落着被世人誉为东方“庞贝”的尼雅遗址,这里是汉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精绝古国所在地。公元4世纪,这个在丝路上曾经繁荣一时的绿洲小国悄然沉没在浩瀚无垠的沙海之中,其宏伟的国都尼雅也从此默默地沉睡在大漠深处。<P>  1901年,英籍匈牙利人考古学家斯坦因向世界宣布,他在中国新疆的沙漠中终于找到了这个突然消失的精绝古国。1995年,文物考古工作者在该遗址发现了精绝国王室的墓地——一号墓地,并于墓穴中发现了身穿艳丽华贵锦袍的国王及其爱妃的两具干尸。国王手臂上护着的那块色彩鲜艳、图案奇特的小块织锦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浓厚兴趣。</P><P>  首先是这块织锦的图案十分奇特。它采用山状云作为骨架,如波浪纹,沿织锦纬向由右向至左连续铺展,其间依次穿插鸟、独角兽、虎,并伴有铭文,在铭文旁还有两个圆点纹,代表五星中的两颗星。整个图案不分色区,均用蓝、绿、红、黄、白五色织出,五星的图案恰好由这五种色彩表示。同墓所出的另一片残片上有云气纹、羽人纹、星纹和“诛南羌”三字铬文。经专家拼合复原,确认为同一织物。其次,两处铭文连在一起,与《汉书》的一处记载相一致:汉宣帝时,赵充国率兵攻打西羌(羌是中国西部古老民族之一),临行前星占家占卜,认为五星(金、木、水、火、土)将聚于东方天空,这是若干年才能一见的现象,说明此次军事行动将有利于中原。于是,宣帝赐书“今五星出东方,中国大利,蛮夷大败。”此锦可能是墓主帮助中原王朝打败南羌所得的一种赏赐,因此,也可以推断,这块锦是由中原地区织造,而非当地产品。</P><P>  此锦是一块典型的汉式织锦。汉式织锦是西汉至魏晋时期丝织工艺最高水平的代表,汉代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之得以传播至非常遥远的地区。考古学家在中国新疆的罗布泊楼兰古城遗址、民丰尼雅遗址以及蒙古、俄罗斯、叙利亚等地公元1~5世纪的遗址中,都发现了这种色彩鲜艳的汉式织锦。</P><P>  汉式织锦在图案上带有极强的时代特征。当时汉代统治者热衷于道家荆楚巫术的神仙学说,这一时期的织锦纹样风格也与此相似:在连绵起伏、流动飞扬的云气间布满了各种奔腾活跃的祥禽瑞兽,并在纹样的空隙横向穿插着“延年益寿长葆子孙”、“登高明望四海”、“长乐明光”等秦汉时期寓意吉祥的隶书铭文,显示了汉代艺术的飞动之美。</P><P>  这类汉式织锦是用经线织造花纹的提花机织制的。提花机采用高难度的平纹经重组织,用不同颜色的经线织出锦的花纹,而纬线只用一色,且不提花。汉式织锦织制的工序非常复杂:首先将经线根据需要染成五种颜色,然后装于织机上,每厘米要排上200多根,织机上有专门的装置来控制织物的花纹,多时可达120蹑(即织机踏板),织造费时费工。现在,生产汉式织锦的具体装置工艺已鲜为人知,但可以推断,生产此类锦的提花机上一定有一种能有效控制经向循环,但不能在纬向上产生图案循环的装置,这种装置最迟在战国时代就已出现。</P>
《汉武大帝》中还特地提到了这块织锦。
神奇!
《汉武大帝》拍得还可以,但毕竟是艺术创作,有的地方有些失实,有些画面在剪辑上太拖沓,还有一些剪辑方式暂时还不能接受。
汉武大帝的剪辑做的太没职业道德。
<P>03年我在乌鲁木齐自治区博物馆看到了原件,异常震撼,还是由出自故乡的蜀锦制成的呢。</P>[em05]
这时就有中国的称法了??不知道啊
<B>以下是引用<I>wi11iam</I>在2005-2-4 20:00:43的发言:</B>
这时就有中国的称法了??不知道啊


比这还早就有了
<P>看电视时,演到到汉武帝和司马迁夜观天象,说到五星联成一线大吉大利,汉武帝说要将这一天象织成锦缎犒赏三军 。这时旁白出现说2000年后在新疆出土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织锦应证了这一史实,我感到很震撼,感到历史离我们是那样的近,感到我们的祖先是那样的伟大。</P>
<B>以下是引用<I>wi11iam</I>在2005-2-4 20:00:43的发言:</B>
这时就有中国的称法了??不知道啊

<P>古汉语的中国是地理名词,指中原地区。
<P>像山东、山西这些名词和现在也不是同一个意思。</P>
<P>看电视时,演到到汉武帝和司马迁夜观天象,说到五星联成一线大吉大利,汉武帝说要将这一天象织成锦缎犒赏三军 。这时旁白出现说2000年后在新疆出土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织锦应证了这一史实,我感到很震撼,感到历史离我们是那样的近,感到我们的祖先是那样的伟大。</P><P>
</P><P>同感</P>
愿五星长耀我中华大地!!!!!!
震撼!
<B>以下是引用<I>iamhijjjj</I>在2005-2-4 22:47:00的发言:</B>

<P>看电视时,演到到汉武帝和司马迁夜观天象,说到五星联成一线大吉大利,汉武帝说要将这一天象织成锦缎犒赏三军 。这时旁白出现说2000年后在新疆出土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织锦应证了这一史实,我感到很震撼,感到历史离我们是那样的近,感到我们的祖先是那样的伟大。</P>

<P>
<P>同感</P>
<P>愿五星红旗佑我中华</P>
呵呵,当初不还有什么石壁上的什么字的吗?
呵呵呵呵呵呵!
以下是发现者之一 齐东方 教授的亲历: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1)




齐东方



  8号墓的开棺时,在场的人们鸦雀无声,紧张地闭住呼吸,瞪大眼睛,似乎在等待着一个重要历史时刻到来。我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景,沉积在木棺中的沙土忽隐忽现地掩盖着遗物,除了可清楚看到的那件带“王”字的陶罐,还露出一些织物,其中一小片蓝色的织锦格外醒目,当一点一点地将这块织锦翻开时,不仅逐渐显露出鲜艳的色彩,还看到在蓝底上用白色织出的汉文“中国”,紧接着陆续看到“东方”、“五星”等字,最后完整的文字是:“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这是一个令人激动的时刻,所有在场的人简直不敢相信竟会有这前所未见的文字出现。我立刻回想起进入尼雅的前一天,和田政府官员在为我们饯行时,特意赠送了一面国旗,凑巧的是一到营地,我将这面旗升了起来。难道是我的名字、我带的国旗和我升旗的巧合,才有中方考古队“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这一发现?简直就象是谶语一样,这也许这是我最值得自豪和难忘的考古经历了。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的面积不大,四周用白织物缝边,上下各缝出3根长条带,是一件完整独立的物品,出土时位于尸体的臂肘腰部。织锦除了文字之外,蓝色地子上,用鲜艳的白、红、黄、绿织出丰富的花纹,其中有云气纹,虎、怪兽、大鸟和代表日月的红白圆圈。“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文字出现上下两排,每排一字不少。
  锦片不大,文字却清清楚楚,蓝白相间,醒目突出,文字的内容看上去简直就象当代语词,以五星红旗为象征的中国竟然与汉晋时期的古老语词暗合,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古代的“中国”与今天的中国概念不同,古文字最早出现的“中国”一词,是在陕西宝鸡贾村出土的青铜器“何尊”的铭文中,内容是“唯王初迁宅于成周……,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或”。“或”即“国”字。铭文的意思是说,周成王迁到了成周这个地方,然后追述周武王灭商后,在朝廷祭祀于天时说,我将从此居住在中国。所以,“中国”一词在西周时期较明确的是指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中国传统观念中视天下为一家,夏商周时期,“夏有万邦”即承认了黄河中游这个不确定的中心,并组成松散联盟式的“中国”,而周天子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更是理想中的天下。文献记载中最早出现的“中国”,是在《诗经?民劳》中:“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是指京师、城中的意思。
  到了战国时期,“中国”指国家的中心地区,当时江汉流域的楚国人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自己认为属于“中国”文化圈之外。秦汉统一后,中原文化广泛传播,纳入“中国”地理、文化概念中的地域扩大。“中国”作为地理位置称谓延续了很久,到了东汉时许慎作的《说文》时称:“夏,中国之人也”。为什么把夏看作是中国之人呢,是因为当时北方有狄族,南方有蛮族,西方有羌族,东方有夷族,夏是处于各民族的中部的缘故。尼雅遗址是汉晋时期,这里的“中国”是指以中原地区无疑。
  其实稍晚些时候的东晋时期也是如此,当西晋灭王,京师洛阳一带的人避乱逃到南方后,仍然怀念自己的故乡,南下的中原人被叫做“北人”,北人的士族们处处都力图保持着北方“中国”的习俗。《抱扑子?外篇三?讥惑篇》载:“余谓废已习之法,更勤苦以学中国之书,尚可不须也,况于乃有转易其声音,以效北语,既不能便,良似可耻可笑。所谓不得邯郸之步,而有匍匐之嗤者,此犹其小者也。乃有遭丧者而学中国哭者,令忽然无复念之情”。不光书法、语言、甚至遇丧哭泣也要学中国,这里的“中国”当指北方黄河流域。
  再说“五星”二字。《汉书?天文志》记载:“五星分天之中。积于东方,中国大利。积于西方,夷狄用兵者利”。这是占卜之语。古代“五星”指辰星、太白、荧惑、岁星和镇星,分别为现代天文学中的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古人发现了它们在太阳系内相对位置不变,并用它们时隐时现的变化来占验人间的吉凶祸福。“五星出东方利中国”,主要表达汉晋时期天象占星术和乞求强盛吉利的思想意识,这种祝福吉祥语词,在当时比较流行。据说日本东京天文台研究的结论,在一定方向内能同时见到五星是罕见的天文现象,数十年、数百年才会有一次,下次出现是在2022年3月21日前后。
  解释“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对历史、考古学者来说不是太难的问题,然而最有意义的恐怕还是这流行于中原地区的汉文语词及其织锦,为什么出现在尼雅荒漠之中。
  后来在室内清理时,又发现另一片织锦,色彩、图案和织造结构与“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相同,两者可以缀合为一,非同寻常的是这片织锦上有“讨南羌”三字,于是将两片织锦缀合后,出现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讨南羌”的文句。
  新发现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而有趣了。为什么还要提到“讨南羌”呢?“南羌”最早出现在《汉书?地理志》上:“初置四郡,以通西域。鬲绝南羌、匈奴”。“四郡”是今甘肃的敦煌、酒泉、张掖、武威。“南羌”是古代民族的名字,羌族在四郡之南的称南羌。汉晋时期西部的南羌成为中原王朝的边患,如何对付他们是朝廷政治军事大事,传统文化星占术中的“五星出东方,中国大利,蛮夷大败”深深影响着人们的观念,欲征讨南羌应在“五星出东方”之时才能取胜,于是“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讨南羌”的语句出现了。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545 border=0>

<TR>
<TD class=title14 align=middle><FONT color=red><B>“五星出东方利中国”(2)</B></FONT></TD></TR>
<TR>
<TD height=10></TD></TR>
<TR>
<TD height=4>
<HR SIZE=1 bgcolor="#d9d9d9">
</TD></TR>
<TR>
<TD class=l15 align=middle>齐东方 </TD></TR>
<TR>
<TD class=l15 align=middle></TD></TR>
<TR>
<TD class=l17 vAlign=top>
<P> <FONT>  问题是这些字为什么织造在织锦上。通常汉晋织物上的文字,多是些无实质内容的吉祥语用语,无非是祈求安宁的良好祝愿。象这样带有明确政治功利性的话赫然出现,莫非是特别制造的?“讨南羌”是中原王朝的既定国策,尼雅也是南羌出没插手之地,也许正是这一原因,才专门制造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讨南羌”的织锦输送到尼雅。</FONT></P></TD></TR></TABLE>
只有像新疆这样的地方才能保存下来。
<P>祥瑞啊!天命啊!</P>
<P>愚昧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