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去年写的一篇关于航母的文章。求轻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06:47:46
我看“瓦良格” ——一介草民对中国航母的思考

前几天看了本十年前出版的介绍航母的书,其中有这么一段话:俄罗斯“库兹涅佐夫”级航空母舰的第二艘“瓦良格”号在尼古拉耶夫船厂完成约70%的建造,因前苏联解体而停建,并一直待机出售,前途未卜……
也许当时很少有人能想到,蜗居乌克兰,浑身锈迹斑斑“瓦良格”号在十年后能够在中国重获新生,修建一新,成为中国海军的第一艘航空母舰。
目前,“瓦良格”号已完成三次海试,离它出厂的日子应该不会太远了——当然距离真正形成战斗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这个国内军事爱好者欢欣鼓舞,俄罗斯老毛子冷嘲热讽,西方各国也极力捧杀的时候,我也来凑凑热闹,谈谈自己对“瓦良格”号乃至中国航母发展的一些想法——包括必要性、用途、部署地、命名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在讨论航母问题之前,先说说我的基本思想,因为以下的很多看法都是由此而来。我认为,一切武器装备都是在一定的战略战术思想的指导下研发的,而这些装备编入现役后,也将为指导其研发的战略战术服务。
举几个例子。
前苏联在冷战时期强调核威慑,于是极力追求大当量核弹头的研制,新地岛核试验当量甚至达到骇人的5800万吨。现在,美国追求全球霸权,大力发展全球打击能力,于是B2隐身轰炸机应运而生。哪怕是我国95式突击步枪也不例外。采用5.8mm中等口径,对极端高低温的实验也比外军严格得多。这些都是由我国气候环境差异大,注重游击及野战等国情与战术决定的。戴旭上校则认为是为了让敌军无法使用缴获的弹药,也不无道理。
啰嗦这么多,就是想说明一个问题——中国航母不能好高骛远,也必须融入我国海洋战略与海军战术体系,才能发挥最应该发挥的作用。
现在进入正题。

一.        必要性

对于拥有航母的必要性,应该没有人会有不同意见吧?在经济方面,中国军费开支仅占GDP不足1.5%,有一定的提升空间。而且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建造与使用航母的钱中国还是花得起的。更重要的是,为了我国的安全与发展,这些国防经费也是不可节省的。
在政治方面,也不能被“中国威胁论”束缚手脚,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只有中国没有航母了。而且,我们的家事怎么能任由外国人摆布呢?
同时,拥有航母是蓝水海军的象征,也是一个国家海军综合实力的象征。航母可以在远离大陆的海洋深处为远洋舰队提供必要的空中支援与掩护,是我国海军吹响走向海洋的号角后必须拥有的主力舰艇。
更重要的是,我国经济发展离不开充足的石油供应,而我国约90%的石油井口都是通过远离本土的海洋运输实现的。现有孤悬海外的亚丁湾护航编队由于缺乏空中力量,对付海盗绰绰有余,但想要在战争时期独立保护海洋运输通道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而唯有航母的加入,才能真正保证我国海上石油通道的安全与畅通。
再把目光投向南海。曾母暗沙距离我国大陆约2000km,与菲律宾争议的黄岩岛距大陆也有约1000km的距离,最靠近海岸线的西沙群岛也有约400km,而我军现役先进的第三代战机中,歼十与苏27作战半径均为1600km左右,苏30则为1300km左右,而且这些数据都是以牺牲载弹量挂副油箱为前提才得出的,另外还要考虑军用机场为防偷袭都不会设在海岸线边上,若不经空中加油,在发生空战时可能难以以最佳性能面对敌机。更重要的是,战场情况瞬息万变,战机从大陆起飞劳师远征容易贻误战机。在现在海空战中,极小的时差往往决定了胜负。同时,受伤战机的海上迫降与救援也颇有不便。这些问题都只有依靠航母来解决。现在,南海已经被列入我国核心利益,拥有属于自己的航空母舰已收回并巩固南海主权已经提上议事日程。
当然,“瓦良格”号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想要达到这些战略目的,仅有一艘二手旧航母是远远不够的……

二.        用途

在2011年7月27日,国防部新闻发言人耿雁生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建造航空母舰十分复杂,中国目前正在利用一艘废旧的航空母舰平台进行改造,用于科研试验和训练。”我认为,“用于科研试验和训练”这个官方表态恰如其分,但在必要的时候,也不排除将其投入实战这个选项。
第一,从主观需求角度而言,将“瓦良格”号用于科研与训练是必须的。因为我国从来没有拥有过航母,所有的经验都只能照搬国外。所以在航空母舰理论这张白纸上填满符合我国国情的答案就成为“瓦良格”号最核心的使命。
而且,中国不可能只拥有这一艘二手航空母舰,通过轮训来培养几批未来航母的合格操作者与指挥者,也是“瓦良格”号的重要使命。
最后,让一个乞丐来设计皇宫是不可能的,因为他没见过。同理,中国在没有任何经验的情况下想要自行设计建造一艘航母也是不可能的。因此,结合以前曾送至中国拆解或改装做商用的航母数据与设计,以及本次续建“瓦良格”号的经验,也可以为我国设计建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航母预作铺垫。虽然这样的产物总免不了山寨的影子,但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总比自己走弯路要来得好。
另外,由于当时航母购买时买方非中国军方,而是澳门创律旅游娱乐公司,用途也是改建为海上赌场而非军用,在完成建造后用于试验与训练已经有违约的风险,若投入实战则可能在国际法上不利。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有传言说拖回中国前,“瓦良格”号曾遭到内部爆破,导致整体结构受损,抗沉性下降。这个传言不知真假,暂且姑妄听之吧。再顾忌西方对“中国威胁论”的炒作,宣布将其用于试验与训练就不难解释了。
第二,从客观实力对比而言,将“瓦良格”号贸然投入实战也不是明智之举。首先,翻看二战后动用航母参加的战例,至少都是双航母战斗群。航母体形庞大,特征明显,在补给军需品时不可起飞舰载机,此时仅靠编队中有限的防空火力难以完全掌握制空权,只要稍有差池航母就可能葬身鱼腹。所以,若没有陆基战机掩护,单航母战斗群战时在远洋凶多吉少。
同时,“瓦良格”号设计建造于20世纪80年代,几乎已经过时,主要结构经过十多年的废置难免有一定程度的老化,即使安装最先进的雷达导弹也不十分适于高烈度作战。“瓦良格”号采用斜甲板滑跃起飞,比西方航母使用的蒸汽弹射虽具有速度优势,但不得不牺牲载弹量与载油量,使舰载机的作战性能受到影响。
另外,据猜测,歼15不经空中加油的作战半径约为500km,其余性能仍在保密中,但估计不会太出色。“瓦良格”号排水量约为6万吨,舰载固定翼战机数仅为30架左右,再加上反潜直升机、预警机方面技术落后,完全无法与动辄坐拥80架左右舰载战机的美军10万吨级核动力航母相提并论。
前几天看到一位博主提出一种航母的新用法——舰载机由陆基机场起飞,在受保护空域实施空中加油,执行任务之后在处于前出位置的航母上降落,以此增加载弹量与作战半径,弥补“瓦良格”号的短板。我认为,这样做固然可以暂时缓和期望与现实的矛盾,但最多只能是权宜之计。且不说因此损失的时间成本以及空中力量真空期航母受到的巨大威胁,重点是这样做矮化了航母的地位,使其沦为近海作战的支援舰,虽然符合目前我国海军“近海防御”的战略,但却失去了它远洋攻防兼备以及快速反应与兵力投送能力,失去了它称之为航空母舰的本源,也将与未来我国的远洋战略相悖。
许多国内的军事爱好者朋友都热衷于提及“瓦良格”号强大的导弹火力,虽然改装后少了12单元反舰导弹,导弹数少于俄罗斯的同级航母“库兹涅佐夫”号,但仍比美军航母多了一座8联装防空导弹以及反潜武器。可是,“瓦良格”号在前苏联的定位是载机巡洋舰,为数众多的导弹不仅不能说明它强大,反而更突出的表现他在舰载机方面的短板。在没有制空权就没有制海权的时代,以导弹代替舰载机的效果不会好。
再者,西方大国普遍拥有近百年的航母建造与使用经验,而我国却一无所有。唯一可以师从的俄罗斯由于前苏联时代对核威慑战略的迷恋导致航母发展的缺位,现在也只有一艘“瓦良格”号的姊妹舰“库兹涅佐夫”号服役,能够提供的指导十分有限。所以对依靠“瓦良格”号远出重洋与美国抗衡,甚至“中分天下”想法都是不现实的。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哪个角度说,“瓦良格”号都不是神,它不能使我国海军从此一步登天。所以,科研与训练将会是它最重要的用途。但是,“瓦良格”号无疑将会是我国海军走向远洋的开始!

三.        部署

根据上文的分析,将“瓦良格”号用于与美国争夺全球霸权在实力上行不通,也与我国现行近海防御的海军战略相悖。当然,等到我国拥有多艘航母的时候海军战略是一定会改变的。而且,正如国防部发言人所说,“瓦良格”号的核心使命是科研与训练,扮演的更多是抛砖引玉的角色,而不是盲目逞能非要上远洋当海上兰博。所以,“瓦良格”号的部署地与主要任务执行区域就只能是近海。于是问题就简化为一到四选一的选择题——渤海、黄海、东海、还是南海?
第一,由于渤海与黄海情况相近,所以一起分析,按防区舰队名称简称北海。选择部署于北海,尤其是辽东半岛,最大的优势是方便。现在“瓦良格”号的续建地就是大连,这样可以免于让体型庞大的航母免于在繁忙的民用航道上长途跋涉重新部署干扰航运,又可以为设在沈阳负责舰载机研发的沈飞提供最大的便利。
但缺点也同样明显。
首先,在军事上没有太大的意义。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上的军事基地已足够拱卫北京门户;渤海、黄海一带无尖锐的领土争端,附近潜在对手日本韩国均完全被陆基机场作战半径包裹,甚至远程火箭炮射程都可以达到韩国领土,时间上的矛盾也不突出。
其次,优点也是缺点之一——闭塞。渤海湾地形封闭,不利于快速机动,即使部署于山东半岛南侧,也免不了在北方港口封冻期与商船争抢紧张的不冻港泊位。
最后,不利于保密。且不说美军航母再度借朝鲜半岛局势不稳之际进入黄海刺探,光是韩日多如牛毛的陆基探测点就足以让“瓦良格”号毫无机密可言。可能有人会说航母的照片已公布无数,侦察卫星可以分辨航母飞行甲板的每一块钢板,早已无机密可言。可是,雷达频率、通信频率、声纹水波等在信息化战争中真正致命的情报不是肉眼能看得出来的
总之,渤海的水对“瓦良格”号来说太浅了。
第二,看东海。在去年11月那次我国海军通过宫古海峡跨越第一岛链进入太平洋的演习中,派出了包括驱逐舰和潜艇在内的十艘舰艇。这完全可以说是一个没有航母的航母战斗群。不知道这是否是个信号。另外,宫古海峡是难得的可以方便进出与大陆较靠近的大洋的通道,对编队的训练大有好处。
可是,将“瓦良格”号部署于东海颇有不便。
首先,同样在军事上意义不大。东海一带面对的钓鱼岛问题与台湾问题也都基本依靠陆基战机就可以提供足够而及时的空中力量,在第一岛链内我们也完全可以对我军反介入战力有足够信心。
而且,鉴于航母的敏感性,在两岸军事互信建立前,南海有事之时能否能够顺利通过台湾海峡及时支援尚存疑虑(虽然我还是相信真的到危机时刻台湾当局有识之士还是会同意的)。若台湾海峡不通,在海上局部自卫反击战的背景下让航母从西太平洋包抄南海诸国本土既要背上“侵略者”的包袱,甚至还要冒与美军在大洋擦枪走火的风险。
同时,不利于保密同样也是一大问题。穿越宫古海峡的训练也就是穿越美、日、台的先进探测网,电子泄密问题令人头疼。
第三,看南海。南海问题是近几年出现的事关我国核心利益的问题。而且,几乎可以断言,在海底石油天然气的诱惑与美国“smart power”外交策略的介入下,想要在谈判桌上解决南海争端是不现实的。主权只是官样文字,实际控制才是真正的拥有。
再结合前文拥有航母的必要性中列举的数据,在迫不得已动武的情况下,只有派出航母才能保证对战区制空权的完全控制。
而且,南海诸国海空军实力相对较弱,仅有装备少量俄制先进战机潜艇的越南实力稍强,航母的安全在美军不介入的前提下可以得到较高的保证。
对于航母实施补给时易受攻击的问题,由于进行补给的时间可以事先确定,所以陆基战机可以提前起飞到达补给区护航,无须在战况激烈时付出时间成本。
同时,将航母部署于南海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开美日等国的干扰与侦测,对训练与舰队战术磨合的保密可以做都最好。近几年海南军港的翻新与扩建速度十分惊人,卫星照片可以明显看出已经完成几座庞大的船坞,船坞中停泊的一艘驱逐舰甚至可用微不足道来形容。也许,这就是未来“瓦良格”号的母港。
仅有的缺点,也许就是将“瓦良格”号从大连机动到海南要费点功夫,以及南海诸国外交上的“抗议”吧。
南海面积广阔,足以提供充足的航母编队训练场所,将航母开进南海,对强占我国岛礁的南海诸国也是一种极大的心理威慑。所以,在我看来,将“瓦良格”号部署于南海,是最好的选择。
再补充一句,这里讨论的是部署地,不识隶属的舰队。因为无论航母隶属于哪个舰队,都以产生厚此薄彼的争论,因此,我比较倾向于航母编队独立成军,直属中央军委或海军司令部,但驻地设在位于海南的南海舰队军港。

四.        命名

在这篇文章中,我对我国改建航母的称呼一直是它的洋名——“瓦良格”号。可是,在正式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序列后,它会叫什么名字呢?对此,我也想分享一下我自己的看法。
对于命名为“施琅”号:这个选项我认为可能性趋于无穷小。两岸关系正在朝好的方向前进,无须以清朝武力收复台湾的水师名将来命名我国首艘航母,这样做易激起台湾民众的反弹。而且,哪怕真的发生两岸同室操戈的惨剧,“瓦良格”也不会成为“施琅”。因为,用航母攻台毫无意义。台湾海峡仅仅有350km宽,陆基战机足以摆平,舰载机与航母无须在狭小的海区中冒险,哪怕反制美军航母介入也应该是岸舰导弹饱和攻击唱主角,不应该令我国不成熟的航母以卵击石。
对于命名为“毛泽东”号:我认为同样可能性极小。且不说对毛主席的评价问题仍争论不休,即使真是纪念“国父”,也将因为过强的政治性而对其使用造成障碍——哪怕出了一点点小差错,都会引来无数麻烦。这样怎么能集中精力大胆探索,为我国未来航母发展奠定基础呢?更妄论将其投入保卫海疆的实战了。
对于命名为“刘华清”号:可能性同样不大。持这个观点的人是想以此纪念新中国守卫提出建造航母的海军将领。可是,民国海军一级上将陈绍宽在1920年就提出了航母计划,因经费问题与蒋介石的不重视才未实施。为什么不命名为“陈绍宽”号?
如果说这是党派问题,那么请看下一个例子。
核潜艇代表水下核反击能力,战略价值远超航母。不过我国第一核潜艇的名字是“长征一号”。既然核潜艇都没有以倡导建造者的名字命名,航母以此命名的可能性就更小了。
对于以其他历史人物命名:我认为这取决于“瓦良格”号被编入的建制。我国目前两艘训练舰——“郑和”号舷号“81”;“世昌”号,舷号“82”,均以人名命名,所以,如果“瓦良格”号舷号为“83”,编入训练舰行列,以人名命名的可能性则大为增加。如果“瓦良格”号编入战斗舰行列,那么就几乎可以肯定,它将按我国海军通用命名法命名而不会冠以人名。
由于“瓦良格”号从设计到建造的定位都是战斗舰,况且让一艘训练舰作为整支航母编队的核心也不太可能。所以,“瓦良格”号编为战斗舰的可能性较大。根据规定,解放军海军航空母舰与巡洋舰以省级行政区命名,且部署于何处,就以防区内的行政区命名。
因此,根据上文分析,我个人认为,命名为“海南”号的可能性最大。
最后,讨论一种特殊情况——沿用原名“瓦良格”号。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性应该在以人名命名与以地名命名之间。
之前我国进口舰艇均为完成建造后整舰交货,如“现代”级驱逐舰与“基洛”级潜艇。但它们都只有级名而尚未有单舰名称。而“库兹涅佐夫”级的“瓦良格”号在购回前已经有了单舰名称,继续沿用也不失为一种选择,这样可以将命名的政治色彩降到最低,不易遭到外国的非议。“瓦良格”号沿用原舰名,等到国产航母开始建造后,再对国产航母按规定命名也不是没有可能。
而且,我们可以在空军中找到先例——国产苏27称歼11,国产苏30称歼16。虽然严格来说这应该对应军舰级名而非舰名。
不过,鉴于印度与巴西改装二手航母后均进行重新命名,所以沿用“瓦良格”号称谓还是比按我国海军规定命名的可能性来的小。

五.        未来我国航母发展展望

现在,由于技术与经验的限制,在可预见的几年内,我国仅可能拥有一艘航空母舰。但随着一批批海军人才通过“瓦良格”号渐渐成熟,我国海军必将拥有数量可观的航母战斗群。
但由于航母造价昂贵,多建将挤占其他军种的发展经费,少建则有不能实现预期战略目的的可能。所以,确定航母编队的数量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在我看来,我国至少需要五个航母战斗群。当然,这只是有强烈纸上谈兵意味的一家之言。
以我一己之见,未来我国航母可分为三个部分,定期轮换,以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
第一,战备。以两个航母战斗群巡航印度洋,彼此相距不宜过远,互为倚角,以增大控制区域并保证出现突发情况时能够快速反应,以此来保护我国石油运输通道,并在必要时执行从战区撤侨任务或对受灾国的人道主义救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编为双航母战斗群进行协同演练。若万不得已,则要担负向热点区域快速投送兵力的任务。所以,称之为战备。
第二,戒备。一艘部署于南海保卫海权,一艘部署于东海威慑台日,分别戒备我国大陆周边易擦枪走火之处。根据前文对“瓦良格”号部署地的分析,由于可以短时间依靠陆基战机掩护,岸基导弹也可提供支援,故单航母战斗群足以满足需要。而部署于东海的航母也可穿越宫古海峡进入西太平洋,在训练的同时为大陆打开战略缓冲区,击破岛链封锁。不过,因在东海部署航母训练价值大于实用价值,以戒备与训练为主,同时须防备电子探测,所以应部署相对较老旧的航母。
第三,准备。是机械总会老化,定期的检修必不可少,以把发生事故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并能保持良好的性能。由于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同时航母的功能也可能因国家战略或海空军战术的改变而发生改变,所以,在需要的时候对航母进行优化与改装同样必不可少。因为检修与改装基本均在船厂内进行,且目的是使航母能够具有更好的使用效果,故称之为准备。
当然,这仅仅是为国家远洋战略的最低配置。只要是战略战术需要,而且不以过分军备竞赛为目的,我国航母数量自然还能进行适当的增加。

最后总结我的观点:“瓦良格”号将以训练为主,作战为辅,最可能命名为“海南”号,直属中央,部署于三亚。而未来我国必将国产多艘航母,保卫海疆与能源运输线,实现走向远洋!
我看“瓦良格” ——一介草民对中国航母的思考

前几天看了本十年前出版的介绍航母的书,其中有这么一段话:俄罗斯“库兹涅佐夫”级航空母舰的第二艘“瓦良格”号在尼古拉耶夫船厂完成约70%的建造,因前苏联解体而停建,并一直待机出售,前途未卜……
也许当时很少有人能想到,蜗居乌克兰,浑身锈迹斑斑“瓦良格”号在十年后能够在中国重获新生,修建一新,成为中国海军的第一艘航空母舰。
目前,“瓦良格”号已完成三次海试,离它出厂的日子应该不会太远了——当然距离真正形成战斗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这个国内军事爱好者欢欣鼓舞,俄罗斯老毛子冷嘲热讽,西方各国也极力捧杀的时候,我也来凑凑热闹,谈谈自己对“瓦良格”号乃至中国航母发展的一些想法——包括必要性、用途、部署地、命名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在讨论航母问题之前,先说说我的基本思想,因为以下的很多看法都是由此而来。我认为,一切武器装备都是在一定的战略战术思想的指导下研发的,而这些装备编入现役后,也将为指导其研发的战略战术服务。
举几个例子。
前苏联在冷战时期强调核威慑,于是极力追求大当量核弹头的研制,新地岛核试验当量甚至达到骇人的5800万吨。现在,美国追求全球霸权,大力发展全球打击能力,于是B2隐身轰炸机应运而生。哪怕是我国95式突击步枪也不例外。采用5.8mm中等口径,对极端高低温的实验也比外军严格得多。这些都是由我国气候环境差异大,注重游击及野战等国情与战术决定的。戴旭上校则认为是为了让敌军无法使用缴获的弹药,也不无道理。
啰嗦这么多,就是想说明一个问题——中国航母不能好高骛远,也必须融入我国海洋战略与海军战术体系,才能发挥最应该发挥的作用。
现在进入正题。

一.        必要性

对于拥有航母的必要性,应该没有人会有不同意见吧?在经济方面,中国军费开支仅占GDP不足1.5%,有一定的提升空间。而且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建造与使用航母的钱中国还是花得起的。更重要的是,为了我国的安全与发展,这些国防经费也是不可节省的。
在政治方面,也不能被“中国威胁论”束缚手脚,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只有中国没有航母了。而且,我们的家事怎么能任由外国人摆布呢?
同时,拥有航母是蓝水海军的象征,也是一个国家海军综合实力的象征。航母可以在远离大陆的海洋深处为远洋舰队提供必要的空中支援与掩护,是我国海军吹响走向海洋的号角后必须拥有的主力舰艇。
更重要的是,我国经济发展离不开充足的石油供应,而我国约90%的石油井口都是通过远离本土的海洋运输实现的。现有孤悬海外的亚丁湾护航编队由于缺乏空中力量,对付海盗绰绰有余,但想要在战争时期独立保护海洋运输通道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而唯有航母的加入,才能真正保证我国海上石油通道的安全与畅通。
再把目光投向南海。曾母暗沙距离我国大陆约2000km,与菲律宾争议的黄岩岛距大陆也有约1000km的距离,最靠近海岸线的西沙群岛也有约400km,而我军现役先进的第三代战机中,歼十与苏27作战半径均为1600km左右,苏30则为1300km左右,而且这些数据都是以牺牲载弹量挂副油箱为前提才得出的,另外还要考虑军用机场为防偷袭都不会设在海岸线边上,若不经空中加油,在发生空战时可能难以以最佳性能面对敌机。更重要的是,战场情况瞬息万变,战机从大陆起飞劳师远征容易贻误战机。在现在海空战中,极小的时差往往决定了胜负。同时,受伤战机的海上迫降与救援也颇有不便。这些问题都只有依靠航母来解决。现在,南海已经被列入我国核心利益,拥有属于自己的航空母舰已收回并巩固南海主权已经提上议事日程。
当然,“瓦良格”号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想要达到这些战略目的,仅有一艘二手旧航母是远远不够的……

二.        用途

在2011年7月27日,国防部新闻发言人耿雁生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建造航空母舰十分复杂,中国目前正在利用一艘废旧的航空母舰平台进行改造,用于科研试验和训练。”我认为,“用于科研试验和训练”这个官方表态恰如其分,但在必要的时候,也不排除将其投入实战这个选项。
第一,从主观需求角度而言,将“瓦良格”号用于科研与训练是必须的。因为我国从来没有拥有过航母,所有的经验都只能照搬国外。所以在航空母舰理论这张白纸上填满符合我国国情的答案就成为“瓦良格”号最核心的使命。
而且,中国不可能只拥有这一艘二手航空母舰,通过轮训来培养几批未来航母的合格操作者与指挥者,也是“瓦良格”号的重要使命。
最后,让一个乞丐来设计皇宫是不可能的,因为他没见过。同理,中国在没有任何经验的情况下想要自行设计建造一艘航母也是不可能的。因此,结合以前曾送至中国拆解或改装做商用的航母数据与设计,以及本次续建“瓦良格”号的经验,也可以为我国设计建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航母预作铺垫。虽然这样的产物总免不了山寨的影子,但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总比自己走弯路要来得好。
另外,由于当时航母购买时买方非中国军方,而是澳门创律旅游娱乐公司,用途也是改建为海上赌场而非军用,在完成建造后用于试验与训练已经有违约的风险,若投入实战则可能在国际法上不利。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有传言说拖回中国前,“瓦良格”号曾遭到内部爆破,导致整体结构受损,抗沉性下降。这个传言不知真假,暂且姑妄听之吧。再顾忌西方对“中国威胁论”的炒作,宣布将其用于试验与训练就不难解释了。
第二,从客观实力对比而言,将“瓦良格”号贸然投入实战也不是明智之举。首先,翻看二战后动用航母参加的战例,至少都是双航母战斗群。航母体形庞大,特征明显,在补给军需品时不可起飞舰载机,此时仅靠编队中有限的防空火力难以完全掌握制空权,只要稍有差池航母就可能葬身鱼腹。所以,若没有陆基战机掩护,单航母战斗群战时在远洋凶多吉少。
同时,“瓦良格”号设计建造于20世纪80年代,几乎已经过时,主要结构经过十多年的废置难免有一定程度的老化,即使安装最先进的雷达导弹也不十分适于高烈度作战。“瓦良格”号采用斜甲板滑跃起飞,比西方航母使用的蒸汽弹射虽具有速度优势,但不得不牺牲载弹量与载油量,使舰载机的作战性能受到影响。
另外,据猜测,歼15不经空中加油的作战半径约为500km,其余性能仍在保密中,但估计不会太出色。“瓦良格”号排水量约为6万吨,舰载固定翼战机数仅为30架左右,再加上反潜直升机、预警机方面技术落后,完全无法与动辄坐拥80架左右舰载战机的美军10万吨级核动力航母相提并论。
前几天看到一位博主提出一种航母的新用法——舰载机由陆基机场起飞,在受保护空域实施空中加油,执行任务之后在处于前出位置的航母上降落,以此增加载弹量与作战半径,弥补“瓦良格”号的短板。我认为,这样做固然可以暂时缓和期望与现实的矛盾,但最多只能是权宜之计。且不说因此损失的时间成本以及空中力量真空期航母受到的巨大威胁,重点是这样做矮化了航母的地位,使其沦为近海作战的支援舰,虽然符合目前我国海军“近海防御”的战略,但却失去了它远洋攻防兼备以及快速反应与兵力投送能力,失去了它称之为航空母舰的本源,也将与未来我国的远洋战略相悖。
许多国内的军事爱好者朋友都热衷于提及“瓦良格”号强大的导弹火力,虽然改装后少了12单元反舰导弹,导弹数少于俄罗斯的同级航母“库兹涅佐夫”号,但仍比美军航母多了一座8联装防空导弹以及反潜武器。可是,“瓦良格”号在前苏联的定位是载机巡洋舰,为数众多的导弹不仅不能说明它强大,反而更突出的表现他在舰载机方面的短板。在没有制空权就没有制海权的时代,以导弹代替舰载机的效果不会好。
再者,西方大国普遍拥有近百年的航母建造与使用经验,而我国却一无所有。唯一可以师从的俄罗斯由于前苏联时代对核威慑战略的迷恋导致航母发展的缺位,现在也只有一艘“瓦良格”号的姊妹舰“库兹涅佐夫”号服役,能够提供的指导十分有限。所以对依靠“瓦良格”号远出重洋与美国抗衡,甚至“中分天下”想法都是不现实的。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哪个角度说,“瓦良格”号都不是神,它不能使我国海军从此一步登天。所以,科研与训练将会是它最重要的用途。但是,“瓦良格”号无疑将会是我国海军走向远洋的开始!

三.        部署

根据上文的分析,将“瓦良格”号用于与美国争夺全球霸权在实力上行不通,也与我国现行近海防御的海军战略相悖。当然,等到我国拥有多艘航母的时候海军战略是一定会改变的。而且,正如国防部发言人所说,“瓦良格”号的核心使命是科研与训练,扮演的更多是抛砖引玉的角色,而不是盲目逞能非要上远洋当海上兰博。所以,“瓦良格”号的部署地与主要任务执行区域就只能是近海。于是问题就简化为一到四选一的选择题——渤海、黄海、东海、还是南海?
第一,由于渤海与黄海情况相近,所以一起分析,按防区舰队名称简称北海。选择部署于北海,尤其是辽东半岛,最大的优势是方便。现在“瓦良格”号的续建地就是大连,这样可以免于让体型庞大的航母免于在繁忙的民用航道上长途跋涉重新部署干扰航运,又可以为设在沈阳负责舰载机研发的沈飞提供最大的便利。
但缺点也同样明显。
首先,在军事上没有太大的意义。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上的军事基地已足够拱卫北京门户;渤海、黄海一带无尖锐的领土争端,附近潜在对手日本韩国均完全被陆基机场作战半径包裹,甚至远程火箭炮射程都可以达到韩国领土,时间上的矛盾也不突出。
其次,优点也是缺点之一——闭塞。渤海湾地形封闭,不利于快速机动,即使部署于山东半岛南侧,也免不了在北方港口封冻期与商船争抢紧张的不冻港泊位。
最后,不利于保密。且不说美军航母再度借朝鲜半岛局势不稳之际进入黄海刺探,光是韩日多如牛毛的陆基探测点就足以让“瓦良格”号毫无机密可言。可能有人会说航母的照片已公布无数,侦察卫星可以分辨航母飞行甲板的每一块钢板,早已无机密可言。可是,雷达频率、通信频率、声纹水波等在信息化战争中真正致命的情报不是肉眼能看得出来的
总之,渤海的水对“瓦良格”号来说太浅了。
第二,看东海。在去年11月那次我国海军通过宫古海峡跨越第一岛链进入太平洋的演习中,派出了包括驱逐舰和潜艇在内的十艘舰艇。这完全可以说是一个没有航母的航母战斗群。不知道这是否是个信号。另外,宫古海峡是难得的可以方便进出与大陆较靠近的大洋的通道,对编队的训练大有好处。
可是,将“瓦良格”号部署于东海颇有不便。
首先,同样在军事上意义不大。东海一带面对的钓鱼岛问题与台湾问题也都基本依靠陆基战机就可以提供足够而及时的空中力量,在第一岛链内我们也完全可以对我军反介入战力有足够信心。
而且,鉴于航母的敏感性,在两岸军事互信建立前,南海有事之时能否能够顺利通过台湾海峡及时支援尚存疑虑(虽然我还是相信真的到危机时刻台湾当局有识之士还是会同意的)。若台湾海峡不通,在海上局部自卫反击战的背景下让航母从西太平洋包抄南海诸国本土既要背上“侵略者”的包袱,甚至还要冒与美军在大洋擦枪走火的风险。
同时,不利于保密同样也是一大问题。穿越宫古海峡的训练也就是穿越美、日、台的先进探测网,电子泄密问题令人头疼。
第三,看南海。南海问题是近几年出现的事关我国核心利益的问题。而且,几乎可以断言,在海底石油天然气的诱惑与美国“smart power”外交策略的介入下,想要在谈判桌上解决南海争端是不现实的。主权只是官样文字,实际控制才是真正的拥有。
再结合前文拥有航母的必要性中列举的数据,在迫不得已动武的情况下,只有派出航母才能保证对战区制空权的完全控制。
而且,南海诸国海空军实力相对较弱,仅有装备少量俄制先进战机潜艇的越南实力稍强,航母的安全在美军不介入的前提下可以得到较高的保证。
对于航母实施补给时易受攻击的问题,由于进行补给的时间可以事先确定,所以陆基战机可以提前起飞到达补给区护航,无须在战况激烈时付出时间成本。
同时,将航母部署于南海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开美日等国的干扰与侦测,对训练与舰队战术磨合的保密可以做都最好。近几年海南军港的翻新与扩建速度十分惊人,卫星照片可以明显看出已经完成几座庞大的船坞,船坞中停泊的一艘驱逐舰甚至可用微不足道来形容。也许,这就是未来“瓦良格”号的母港。
仅有的缺点,也许就是将“瓦良格”号从大连机动到海南要费点功夫,以及南海诸国外交上的“抗议”吧。
南海面积广阔,足以提供充足的航母编队训练场所,将航母开进南海,对强占我国岛礁的南海诸国也是一种极大的心理威慑。所以,在我看来,将“瓦良格”号部署于南海,是最好的选择。
再补充一句,这里讨论的是部署地,不识隶属的舰队。因为无论航母隶属于哪个舰队,都以产生厚此薄彼的争论,因此,我比较倾向于航母编队独立成军,直属中央军委或海军司令部,但驻地设在位于海南的南海舰队军港。

四.        命名

在这篇文章中,我对我国改建航母的称呼一直是它的洋名——“瓦良格”号。可是,在正式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序列后,它会叫什么名字呢?对此,我也想分享一下我自己的看法。
对于命名为“施琅”号:这个选项我认为可能性趋于无穷小。两岸关系正在朝好的方向前进,无须以清朝武力收复台湾的水师名将来命名我国首艘航母,这样做易激起台湾民众的反弹。而且,哪怕真的发生两岸同室操戈的惨剧,“瓦良格”也不会成为“施琅”。因为,用航母攻台毫无意义。台湾海峡仅仅有350km宽,陆基战机足以摆平,舰载机与航母无须在狭小的海区中冒险,哪怕反制美军航母介入也应该是岸舰导弹饱和攻击唱主角,不应该令我国不成熟的航母以卵击石。
对于命名为“毛泽东”号:我认为同样可能性极小。且不说对毛主席的评价问题仍争论不休,即使真是纪念“国父”,也将因为过强的政治性而对其使用造成障碍——哪怕出了一点点小差错,都会引来无数麻烦。这样怎么能集中精力大胆探索,为我国未来航母发展奠定基础呢?更妄论将其投入保卫海疆的实战了。
对于命名为“刘华清”号:可能性同样不大。持这个观点的人是想以此纪念新中国守卫提出建造航母的海军将领。可是,民国海军一级上将陈绍宽在1920年就提出了航母计划,因经费问题与蒋介石的不重视才未实施。为什么不命名为“陈绍宽”号?
如果说这是党派问题,那么请看下一个例子。
核潜艇代表水下核反击能力,战略价值远超航母。不过我国第一核潜艇的名字是“长征一号”。既然核潜艇都没有以倡导建造者的名字命名,航母以此命名的可能性就更小了。
对于以其他历史人物命名:我认为这取决于“瓦良格”号被编入的建制。我国目前两艘训练舰——“郑和”号舷号“81”;“世昌”号,舷号“82”,均以人名命名,所以,如果“瓦良格”号舷号为“83”,编入训练舰行列,以人名命名的可能性则大为增加。如果“瓦良格”号编入战斗舰行列,那么就几乎可以肯定,它将按我国海军通用命名法命名而不会冠以人名。
由于“瓦良格”号从设计到建造的定位都是战斗舰,况且让一艘训练舰作为整支航母编队的核心也不太可能。所以,“瓦良格”号编为战斗舰的可能性较大。根据规定,解放军海军航空母舰与巡洋舰以省级行政区命名,且部署于何处,就以防区内的行政区命名。
因此,根据上文分析,我个人认为,命名为“海南”号的可能性最大。
最后,讨论一种特殊情况——沿用原名“瓦良格”号。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性应该在以人名命名与以地名命名之间。
之前我国进口舰艇均为完成建造后整舰交货,如“现代”级驱逐舰与“基洛”级潜艇。但它们都只有级名而尚未有单舰名称。而“库兹涅佐夫”级的“瓦良格”号在购回前已经有了单舰名称,继续沿用也不失为一种选择,这样可以将命名的政治色彩降到最低,不易遭到外国的非议。“瓦良格”号沿用原舰名,等到国产航母开始建造后,再对国产航母按规定命名也不是没有可能。
而且,我们可以在空军中找到先例——国产苏27称歼11,国产苏30称歼16。虽然严格来说这应该对应军舰级名而非舰名。
不过,鉴于印度与巴西改装二手航母后均进行重新命名,所以沿用“瓦良格”号称谓还是比按我国海军规定命名的可能性来的小。

五.        未来我国航母发展展望

现在,由于技术与经验的限制,在可预见的几年内,我国仅可能拥有一艘航空母舰。但随着一批批海军人才通过“瓦良格”号渐渐成熟,我国海军必将拥有数量可观的航母战斗群。
但由于航母造价昂贵,多建将挤占其他军种的发展经费,少建则有不能实现预期战略目的的可能。所以,确定航母编队的数量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在我看来,我国至少需要五个航母战斗群。当然,这只是有强烈纸上谈兵意味的一家之言。
以我一己之见,未来我国航母可分为三个部分,定期轮换,以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
第一,战备。以两个航母战斗群巡航印度洋,彼此相距不宜过远,互为倚角,以增大控制区域并保证出现突发情况时能够快速反应,以此来保护我国石油运输通道,并在必要时执行从战区撤侨任务或对受灾国的人道主义救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编为双航母战斗群进行协同演练。若万不得已,则要担负向热点区域快速投送兵力的任务。所以,称之为战备。
第二,戒备。一艘部署于南海保卫海权,一艘部署于东海威慑台日,分别戒备我国大陆周边易擦枪走火之处。根据前文对“瓦良格”号部署地的分析,由于可以短时间依靠陆基战机掩护,岸基导弹也可提供支援,故单航母战斗群足以满足需要。而部署于东海的航母也可穿越宫古海峡进入西太平洋,在训练的同时为大陆打开战略缓冲区,击破岛链封锁。不过,因在东海部署航母训练价值大于实用价值,以戒备与训练为主,同时须防备电子探测,所以应部署相对较老旧的航母。
第三,准备。是机械总会老化,定期的检修必不可少,以把发生事故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并能保持良好的性能。由于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同时航母的功能也可能因国家战略或海空军战术的改变而发生改变,所以,在需要的时候对航母进行优化与改装同样必不可少。因为检修与改装基本均在船厂内进行,且目的是使航母能够具有更好的使用效果,故称之为准备。
当然,这仅仅是为国家远洋战略的最低配置。只要是战略战术需要,而且不以过分军备竞赛为目的,我国航母数量自然还能进行适当的增加。

最后总结我的观点:“瓦良格”号将以训练为主,作战为辅,最可能命名为“海南”号,直属中央,部署于三亚。而未来我国必将国产多艘航母,保卫海疆与能源运输线,实现走向远洋!
中国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的假想敌就是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