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从兵力兵器对比看“沙漠血战”败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20:14:36
<P>从兵力兵器对比看“沙漠血战”败笔</P>
<P>    “沙漠血战”一文全名“沙漠血战——澳大利亚陆军第9师的托卜鲁克之旅”(以下简称“沙”文),刊载于今年1月出版的《军事力量-现代舰船2005年增刊B册》P56-P72,售价15元。偶买到它是一个多星期前的事了,至今算是勉强看完。技术上偶是外行,因此对这期杂志的绝大部分文章偶不发表意见,但是正好偶一直都对二次大战史及纳粹德军的装备发展比较感兴趣,研究过一些,算是略知一二。因此看完“沙”文后偶有许多疑问,不吐不快。
    不知是不是多年以来中国的军事杂志成篇累牍地介绍二次大战中后期纳粹德国研发的“虎”式、“豹”式、“虎王”式和“鼠”式等坦克及“斐迪南德”式自行火炮的威力的缘故,偶个人的感觉是,这些杂志即使是客观地介绍这些新式武器,但依然很可能在无意中也误导了国内的军事迷,让他们产生了一个错觉:似乎在整个二战中,纳粹德军的武器装备特别是以坦克为核心的装甲武器对同盟军的装甲武器都拥有质量上的优势,而这也是纳粹德军在二战初期取得一系列大胜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偶看来,至少“沙”文的作者是带着这种错觉来完成这篇文章的。
    客观评价这篇“沙”文,该文描述的是发生于1941年4月中至5月初的北非著名军事要塞托卜鲁克的两次小战役,交战双方一方是以纳粹德军为主力的轴心国非洲军团,另一方是以澳大利亚陆军第9师为主力的同盟国军。
    偶的看法是:该文所陈述的这样一段历史是基本没错的,但是作者在就双方所投入的装甲武器(包括反坦克炮)的性能和数量进行对比时却败笔频出。因此许多耐心看完这篇文章的读者可能会得出这样一个的印象:似乎澳第9师是击退了从数量和质量上都大占优势的德军。
    (1)
    首先对比一下双方参战的坦克的战技术性能。
    1941年上半年纳粹德军陆军装甲部队装备的主力坦克型号主要有4种:
    PzkpfwIII式中型坦克(以下简称3号坦克)
    PzkpfwIV式中型坦克(以下简称4号坦克)
    LT-35和LT-38两种轻型坦克(由当时德国已吞并的捷克斯洛伐克研制并生产)
    此外还有少量PzkpfwII式轻型坦克(以下简称2号坦克)、PzkpfwI式轻型坦克(以下简称1号坦克)和从法国手里缴获的坦克。而非洲军团中德军主要装备的是2号、3号和4号坦克。
    只装备20毫米火炮和薄装甲的2号轻型坦克早在1940年法国之战中就已被证明其火力和装甲不足以对抗同盟军的坦克了,其后2号坦克要么被改装成自行火炮、要么用于执行侦察任务,总之不再是装甲战的主力。
    因此在北非作战中,德军装甲部队主要是依靠3号和4号坦克来对抗盟军装甲部队。
    3号坦克有许多改型,当时非洲德军装备的是3号G型坦克,其车体和炮塔正面装甲(这也是坦克装甲最厚之处)厚度都只有30毫米,这种坦克装备一门KWK39L/42型短身管的42倍径50毫米坦克炮。偶查了一些资料,KWK39L/42型短身管的42倍径50毫米坦克可以击穿800米处55毫米厚的装甲。   
    顺便说一下,到1941年5月3号坦克最新改型是3号H型,H型与G型比主要是增强了装甲防护,德军为增强3号H型坦克的防护能力,在3号H型坦克的车体正面附加了30毫米厚的装甲。不过,H型坦克当时并没有装备非洲军。
    4号坦克也有许多改型,到1941年4号坦克最新改型应该是4号E型坦克,当时非洲德军装备的应该是这种4号坦克。这种坦克装备一门短身管的75毫米坦克炮,车体和炮塔正面装甲厚度也是30毫米。4号坦克虽然装备了一门大口径的坦克炮,但由于身管较短,而且不是专用反坦克炮:其主要是发射榴弹和高爆炮弹支援步兵作战,故其穿甲能力甚至还不如50毫米短身管坦克炮。有资料显示该炮发射穿甲弹时在800米距离——这是二战初期坦克交战的正常距离——上穿甲厚度只有46毫米。而且需要指出的是,截至1941年5月,非洲德军装备的4号坦克很少,最多只有10来辆。
    当时英军装备的坦克主要是“十字军战士”式巡洋坦克和“马蒂尔达”II型步兵坦克,两者都装备一门40毫米长身管坦克炮(又称为2磅炮)。前者的装甲最厚处达40毫米,而后者的装甲更厚达76毫米~78毫米。
    现在可以将英德坦克性能作一对比了:
    先看火力。
      单从口径上看,德军的3号、4号坦克装备的50毫米和75毫米坦克的威力似乎要比英军坦克上装备40毫米长身管坦克炮要大得多,但是客观地看,3号坦克装备的短身管50毫米炮威力其实比英制40毫米坦克炮威力要小,关于英制40毫米坦克炮的穿甲性能数据偶没有找到,但有两个证据可以从侧面证明这一点:
    一、因为英制40毫米坦克炮身管要比当时3号坦克装备50毫米炮的身管要长得多;
    二、英国著名军事家利德尔·哈特也指出过:“(当时)德国中型坦克大都装备有50毫米短筒炮(即短身管炮),其穿透能力比发射2磅炮的坦克炮略逊一筹。”
    至于4号坦克上75毫米炮的威力,前面已经提到,连50毫米坦克炮都不如。
    再看装甲防护能力。
       3号G型坦克和4号坦克的装甲厚度(30毫米)都不如“十字军战士”式巡洋坦克(厚40毫米),与“马蒂尔达”II型步兵坦克的厚甲(76毫米)更是相去甚远。
   
    作了以上对比,可以得出结论:德军3号、4号坦克的性能其实并不如英国坦克优越。
    事实是:
    一直到1942年上半年,当拥有长身管75毫米坦克炮的PzkpfwIV式F2型(后期型)坦克开始装备纳粹德军之时,德军坦克才在性能上堪堪与苏、英、美三国的坦克相抗衡。
   而直到1942年9月PzkpfwVI“虎”式重型坦克投入战斗之后,德军才在坦克的性能上压倒了盟军坦克。
   
   (2)
    再对比双方的反坦克炮。
    当时整个德军专用的反坦克炮一共有5个型号、5个口径,分别是:
    28毫米反坦克炮,这种反坦克炮只装备德军的山地步兵部队,数量很少,所以不太为人所知。
    PAK36型37毫米反坦克炮,当时德军部队中装备最多,非洲军也不例外,但是这种反坦克炮穿甲能力严重不足,偶手头有资料表明:这种反坦克炮在800米的距离上只能击穿33毫米装甲,在200米的距离上只能击穿39毫米装甲。
    PAK38型50毫米反坦克炮,刚刚装备德军不久,是当时德军最新型的反坦克炮,大部分优先配备给了准备入侵苏联的德军部队中,非洲军装备的不多。
    88毫米高射炮/反坦克炮,不用说,是当是威力最大的反坦克炮。当时整个非洲军装备的很少,据偶估计不到12门。
    还有一种反坦克炮可能很少人知道,那就是1号47毫米自行反坦克炮。该炮据说是世界上第一种自行反坦克炮,它是由当时的德国阿尔凯特公司在1号轻型坦克的底盘上安装了1门捷克研制的PAK(T)L/43式43倍径反坦克炮而制成的,总产量是132辆,有一小部分装备非洲德军。</P>
<P>    当时坚守托卜鲁克的英澳联军只有1种专用反坦克炮,那是40毫米反坦克炮(又称2磅炮),此外还有缴获意大利军队的47毫米和32毫米反坦克炮。另外,25磅野炮(口径为87.63毫米)因其具有较强的穿甲能力,也被联军用作打坦克之用。</P>
<P>    从口径、型号、数量上看,非洲德军拥有的反坦克炮似乎很有优势,而英澳联军拥有的反坦克炮实力则似乎很弱。
    但如果把双方反坦克炮的作战对象一一列出,得出的结论却大不一样。
    英军反坦克炮所要对付的是德军3号、4号坦克,这两种坦克装甲最厚处(车体正面和炮塔正面)也不过30毫米,即使是英制的40毫米反坦克炮也可以在较远的距离(800米左右)轻松地击毁德军坦克或给德军坦克以重创。
    相反,面对英军装甲较薄的“十字军战士”式巡洋坦克,德制37毫米反坦克炮也只能在很近的距离(100米)之内打穿其正面的装甲,而对于“马蒂尔达”II型步兵坦克这种反坦克炮就完全没有什么威胁。
    德制50毫米反坦克炮可以在较远的距离摧毁“十字军战士”式巡洋坦克,但对于“马蒂尔达”II型步兵坦克上堪比T-34坦克的车体和炮塔正面厚甲,50毫米炮也只能在很近距离内(100米内)打穿之。
    88毫米反坦克炮可以在远距离击毁所有的英制坦克,但是这种反坦克炮在进攻战特别是阵地战中,面对坚守在工事中的英军坦克,很难发挥太大的作用。更别说当时非洲德军拥有这种炮很少。</P>
<P>    (3)
    综上所述,偶以为“沙”文中有几大败笔。</P>
<P>    第一大败笔是“文不对图”。
    偶统计了一下,在该文中,共发表了5张4号坦克的历史照片,分别登在P61、P65、P69、P70和P71。
    除了发表于P69的一张4号坦克图中的4号坦克是E型——其外部最大的识别特征是装有一门短身管75毫米炮——之外,其它4张图中的4号坦克都是F2型(后期型)坦克或是G型。
    偶在(1)中曾经指出过,4号坦克从F2型(后期型)开始换装长身管的75毫米坦克炮,这也是4号坦克增强火力后与早期的4号坦克在外观上最大的区别,非常容易分辨。而发表在P61、P65、P70和P71这4页上的4号坦克正是4号F2型(后期型)。
    4号F2型坦克是在1942年上半年才开始装备德军的,但具体是在几月偶暂时没有查到。
    而这种坦克配备给在非洲作战的德军的时间更晚,大概是在1942年的8月,也就是1941年4~5月托卜鲁克之战过了1年多后才配备给非洲德军,英国著名军事家利德尔·哈特在其名著《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中曾明确指出过。而且即算在1942年这种坦克装备非洲德军,其数量最多时也只有区区30辆而已。
    一篇描述1941年4~5月战役的文章配上的居然是“未来”1年多之后才出现的图片,对于一本严谨的军事杂志来说这实在是难以想象的大败笔。

    第二大败笔是“不够客观”。</P>
<P>    比如P71的下半版插图的图片说明:
    “德军III号坦克:......该坦克在坦克与坦克的交锋中占有绝对优势。该坦克拥有厚重的装甲,其强大的50毫米炮让其在曾经对抗过的坦克中占有绝对优势。”
    ——偶在(1)中曾指出过,当时非洲德军装备的3号坦克无论是火力还是装甲防护能力都不如英军装备的“十字军战士”式巡洋坦克和“马蒂尔达”II型步兵坦克,这怎么能说得上是“占有绝对优势”呢? </P>
<P>    又比如P72下半版插图的图片说明:
    “军(“军”字前面肯定少了两个字“给英”)人员和坦克造成很大伤亡的是德军一种75毫米的新型炮弹,无论该弹击中坦克什么位置,整个坦克都会燃烧起来;据说英国有整整一个坦克团被该型炮弹摧毁。虽然这些野战炮所带来的伤亡毕竟有限......”
    “无论该弹击中坦克什么位置,整个坦克都会燃烧起来”
    ——当时非洲德军怎么会有这么大威力的炮弹?这真是太可笑了。
    “据说英国有整整一个坦克团被该型炮弹摧毁”
    ——在这两次托卜鲁克战役中英军总共才有50多辆坦克,刚刚好一个坦克团多一点。在这两次战役中英军坦克损失并不大,那么何来“整整一个坦克团被该型炮弹摧毁”?
    ——此外,“无论该弹击中坦克什么位置,整个坦克都会燃烧起来;据说英国有整整一个坦克团被该型炮弹摧毁”与“虽然这些野战炮所带来的伤亡毕竟有限”这两句话难道不是自相矛盾吗?</P>
<P>    还有,P60第四段中称:
    “在多数情况下,英军反坦克炮发射的炮弹弹重、穿透力以及射程都不如德军的50毫米、57毫米、75毫米反坦克炮以及88毫米反坦克/高射炮。”
    ——偶在(2)中指出过,当时非洲德军装备的反坦克炮只有37毫米、47毫米、50毫米和88毫米四种口径,那么“57毫米、75毫米反坦克炮”显然是错误的,德军装备新型75毫米反坦克炮是在1942年初的事了——这种反坦克炮可以有效地击穿T-34坦克和“马蒂尔达”II型步兵坦克的厚装甲。
    二战德军从来没有57毫米这个口径的反坦克炮。
     
    第三大败笔是“错漏太多”。
    实际上,这种错漏在该期杂志中几随处可见,在“沙”文中也很多。
  
    如P60页介绍德军第5轻装甲师的组成时,在介绍到其下辖的第5装甲团时是这样说的:
    “第5装甲团的1营和2营,总共装备有;”
    ——很显然,这里漏掉了德军坦克的装备数量。</P>
<P>    又如P68页在第6点中又出现一处:
    “德军的士兵在如何使用迫击炮、假阵地和伪装术方面接受过非常好的训练;而”
    ——很显然,在“而’字后面又漏掉了一段话。
  
    这类的错误还有很多,偶就不一一指出了。</P>
<P>    打了将近5000字,应该就此打住了。
    说了这么多,无非是因为王辉是偶很敬仰的一个人,辉哥以前与陈朴老大合作出过许多精品,偶衷心希望王辉今后也能多出精品。这是偶甘心掏15元买《军事力量》的惟一原因。
    但是恕偶直言,如果《军事力量》长此以往下去,前途不乐观!</P>[em05][em05]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4 2:25:25编辑过]
<P>从兵力兵器对比看“沙漠血战”败笔</P>
<P>    “沙漠血战”一文全名“沙漠血战——澳大利亚陆军第9师的托卜鲁克之旅”(以下简称“沙”文),刊载于今年1月出版的《军事力量-现代舰船2005年增刊B册》P56-P72,售价15元。偶买到它是一个多星期前的事了,至今算是勉强看完。技术上偶是外行,因此对这期杂志的绝大部分文章偶不发表意见,但是正好偶一直都对二次大战史及纳粹德军的装备发展比较感兴趣,研究过一些,算是略知一二。因此看完“沙”文后偶有许多疑问,不吐不快。
    不知是不是多年以来中国的军事杂志成篇累牍地介绍二次大战中后期纳粹德国研发的“虎”式、“豹”式、“虎王”式和“鼠”式等坦克及“斐迪南德”式自行火炮的威力的缘故,偶个人的感觉是,这些杂志即使是客观地介绍这些新式武器,但依然很可能在无意中也误导了国内的军事迷,让他们产生了一个错觉:似乎在整个二战中,纳粹德军的武器装备特别是以坦克为核心的装甲武器对同盟军的装甲武器都拥有质量上的优势,而这也是纳粹德军在二战初期取得一系列大胜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偶看来,至少“沙”文的作者是带着这种错觉来完成这篇文章的。
    客观评价这篇“沙”文,该文描述的是发生于1941年4月中至5月初的北非著名军事要塞托卜鲁克的两次小战役,交战双方一方是以纳粹德军为主力的轴心国非洲军团,另一方是以澳大利亚陆军第9师为主力的同盟国军。
    偶的看法是:该文所陈述的这样一段历史是基本没错的,但是作者在就双方所投入的装甲武器(包括反坦克炮)的性能和数量进行对比时却败笔频出。因此许多耐心看完这篇文章的读者可能会得出这样一个的印象:似乎澳第9师是击退了从数量和质量上都大占优势的德军。
    (1)
    首先对比一下双方参战的坦克的战技术性能。
    1941年上半年纳粹德军陆军装甲部队装备的主力坦克型号主要有4种:
    PzkpfwIII式中型坦克(以下简称3号坦克)
    PzkpfwIV式中型坦克(以下简称4号坦克)
    LT-35和LT-38两种轻型坦克(由当时德国已吞并的捷克斯洛伐克研制并生产)
    此外还有少量PzkpfwII式轻型坦克(以下简称2号坦克)、PzkpfwI式轻型坦克(以下简称1号坦克)和从法国手里缴获的坦克。而非洲军团中德军主要装备的是2号、3号和4号坦克。
    只装备20毫米火炮和薄装甲的2号轻型坦克早在1940年法国之战中就已被证明其火力和装甲不足以对抗同盟军的坦克了,其后2号坦克要么被改装成自行火炮、要么用于执行侦察任务,总之不再是装甲战的主力。
    因此在北非作战中,德军装甲部队主要是依靠3号和4号坦克来对抗盟军装甲部队。
    3号坦克有许多改型,当时非洲德军装备的是3号G型坦克,其车体和炮塔正面装甲(这也是坦克装甲最厚之处)厚度都只有30毫米,这种坦克装备一门KWK39L/42型短身管的42倍径50毫米坦克炮。偶查了一些资料,KWK39L/42型短身管的42倍径50毫米坦克可以击穿800米处55毫米厚的装甲。   
    顺便说一下,到1941年5月3号坦克最新改型是3号H型,H型与G型比主要是增强了装甲防护,德军为增强3号H型坦克的防护能力,在3号H型坦克的车体正面附加了30毫米厚的装甲。不过,H型坦克当时并没有装备非洲军。
    4号坦克也有许多改型,到1941年4号坦克最新改型应该是4号E型坦克,当时非洲德军装备的应该是这种4号坦克。这种坦克装备一门短身管的75毫米坦克炮,车体和炮塔正面装甲厚度也是30毫米。4号坦克虽然装备了一门大口径的坦克炮,但由于身管较短,而且不是专用反坦克炮:其主要是发射榴弹和高爆炮弹支援步兵作战,故其穿甲能力甚至还不如50毫米短身管坦克炮。有资料显示该炮发射穿甲弹时在800米距离——这是二战初期坦克交战的正常距离——上穿甲厚度只有46毫米。而且需要指出的是,截至1941年5月,非洲德军装备的4号坦克很少,最多只有10来辆。
    当时英军装备的坦克主要是“十字军战士”式巡洋坦克和“马蒂尔达”II型步兵坦克,两者都装备一门40毫米长身管坦克炮(又称为2磅炮)。前者的装甲最厚处达40毫米,而后者的装甲更厚达76毫米~78毫米。
    现在可以将英德坦克性能作一对比了:
    先看火力。
      单从口径上看,德军的3号、4号坦克装备的50毫米和75毫米坦克的威力似乎要比英军坦克上装备40毫米长身管坦克炮要大得多,但是客观地看,3号坦克装备的短身管50毫米炮威力其实比英制40毫米坦克炮威力要小,关于英制40毫米坦克炮的穿甲性能数据偶没有找到,但有两个证据可以从侧面证明这一点:
    一、因为英制40毫米坦克炮身管要比当时3号坦克装备50毫米炮的身管要长得多;
    二、英国著名军事家利德尔·哈特也指出过:“(当时)德国中型坦克大都装备有50毫米短筒炮(即短身管炮),其穿透能力比发射2磅炮的坦克炮略逊一筹。”
    至于4号坦克上75毫米炮的威力,前面已经提到,连50毫米坦克炮都不如。
    再看装甲防护能力。
       3号G型坦克和4号坦克的装甲厚度(30毫米)都不如“十字军战士”式巡洋坦克(厚40毫米),与“马蒂尔达”II型步兵坦克的厚甲(76毫米)更是相去甚远。
   
    作了以上对比,可以得出结论:德军3号、4号坦克的性能其实并不如英国坦克优越。
    事实是:
    一直到1942年上半年,当拥有长身管75毫米坦克炮的PzkpfwIV式F2型(后期型)坦克开始装备纳粹德军之时,德军坦克才在性能上堪堪与苏、英、美三国的坦克相抗衡。
   而直到1942年9月PzkpfwVI“虎”式重型坦克投入战斗之后,德军才在坦克的性能上压倒了盟军坦克。
   
   (2)
    再对比双方的反坦克炮。
    当时整个德军专用的反坦克炮一共有5个型号、5个口径,分别是:
    28毫米反坦克炮,这种反坦克炮只装备德军的山地步兵部队,数量很少,所以不太为人所知。
    PAK36型37毫米反坦克炮,当时德军部队中装备最多,非洲军也不例外,但是这种反坦克炮穿甲能力严重不足,偶手头有资料表明:这种反坦克炮在800米的距离上只能击穿33毫米装甲,在200米的距离上只能击穿39毫米装甲。
    PAK38型50毫米反坦克炮,刚刚装备德军不久,是当时德军最新型的反坦克炮,大部分优先配备给了准备入侵苏联的德军部队中,非洲军装备的不多。
    88毫米高射炮/反坦克炮,不用说,是当是威力最大的反坦克炮。当时整个非洲军装备的很少,据偶估计不到12门。
    还有一种反坦克炮可能很少人知道,那就是1号47毫米自行反坦克炮。该炮据说是世界上第一种自行反坦克炮,它是由当时的德国阿尔凯特公司在1号轻型坦克的底盘上安装了1门捷克研制的PAK(T)L/43式43倍径反坦克炮而制成的,总产量是132辆,有一小部分装备非洲德军。</P>
<P>    当时坚守托卜鲁克的英澳联军只有1种专用反坦克炮,那是40毫米反坦克炮(又称2磅炮),此外还有缴获意大利军队的47毫米和32毫米反坦克炮。另外,25磅野炮(口径为87.63毫米)因其具有较强的穿甲能力,也被联军用作打坦克之用。</P>
<P>    从口径、型号、数量上看,非洲德军拥有的反坦克炮似乎很有优势,而英澳联军拥有的反坦克炮实力则似乎很弱。
    但如果把双方反坦克炮的作战对象一一列出,得出的结论却大不一样。
    英军反坦克炮所要对付的是德军3号、4号坦克,这两种坦克装甲最厚处(车体正面和炮塔正面)也不过30毫米,即使是英制的40毫米反坦克炮也可以在较远的距离(800米左右)轻松地击毁德军坦克或给德军坦克以重创。
    相反,面对英军装甲较薄的“十字军战士”式巡洋坦克,德制37毫米反坦克炮也只能在很近的距离(100米)之内打穿其正面的装甲,而对于“马蒂尔达”II型步兵坦克这种反坦克炮就完全没有什么威胁。
    德制50毫米反坦克炮可以在较远的距离摧毁“十字军战士”式巡洋坦克,但对于“马蒂尔达”II型步兵坦克上堪比T-34坦克的车体和炮塔正面厚甲,50毫米炮也只能在很近距离内(100米内)打穿之。
    88毫米反坦克炮可以在远距离击毁所有的英制坦克,但是这种反坦克炮在进攻战特别是阵地战中,面对坚守在工事中的英军坦克,很难发挥太大的作用。更别说当时非洲德军拥有这种炮很少。</P>
<P>    (3)
    综上所述,偶以为“沙”文中有几大败笔。</P>
<P>    第一大败笔是“文不对图”。
    偶统计了一下,在该文中,共发表了5张4号坦克的历史照片,分别登在P61、P65、P69、P70和P71。
    除了发表于P69的一张4号坦克图中的4号坦克是E型——其外部最大的识别特征是装有一门短身管75毫米炮——之外,其它4张图中的4号坦克都是F2型(后期型)坦克或是G型。
    偶在(1)中曾经指出过,4号坦克从F2型(后期型)开始换装长身管的75毫米坦克炮,这也是4号坦克增强火力后与早期的4号坦克在外观上最大的区别,非常容易分辨。而发表在P61、P65、P70和P71这4页上的4号坦克正是4号F2型(后期型)。
    4号F2型坦克是在1942年上半年才开始装备德军的,但具体是在几月偶暂时没有查到。
    而这种坦克配备给在非洲作战的德军的时间更晚,大概是在1942年的8月,也就是1941年4~5月托卜鲁克之战过了1年多后才配备给非洲德军,英国著名军事家利德尔·哈特在其名著《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中曾明确指出过。而且即算在1942年这种坦克装备非洲德军,其数量最多时也只有区区30辆而已。
    一篇描述1941年4~5月战役的文章配上的居然是“未来”1年多之后才出现的图片,对于一本严谨的军事杂志来说这实在是难以想象的大败笔。

    第二大败笔是“不够客观”。</P>
<P>    比如P71的下半版插图的图片说明:
    “德军III号坦克:......该坦克在坦克与坦克的交锋中占有绝对优势。该坦克拥有厚重的装甲,其强大的50毫米炮让其在曾经对抗过的坦克中占有绝对优势。”
    ——偶在(1)中曾指出过,当时非洲德军装备的3号坦克无论是火力还是装甲防护能力都不如英军装备的“十字军战士”式巡洋坦克和“马蒂尔达”II型步兵坦克,这怎么能说得上是“占有绝对优势”呢? </P>
<P>    又比如P72下半版插图的图片说明:
    “军(“军”字前面肯定少了两个字“给英”)人员和坦克造成很大伤亡的是德军一种75毫米的新型炮弹,无论该弹击中坦克什么位置,整个坦克都会燃烧起来;据说英国有整整一个坦克团被该型炮弹摧毁。虽然这些野战炮所带来的伤亡毕竟有限......”
    “无论该弹击中坦克什么位置,整个坦克都会燃烧起来”
    ——当时非洲德军怎么会有这么大威力的炮弹?这真是太可笑了。
    “据说英国有整整一个坦克团被该型炮弹摧毁”
    ——在这两次托卜鲁克战役中英军总共才有50多辆坦克,刚刚好一个坦克团多一点。在这两次战役中英军坦克损失并不大,那么何来“整整一个坦克团被该型炮弹摧毁”?
    ——此外,“无论该弹击中坦克什么位置,整个坦克都会燃烧起来;据说英国有整整一个坦克团被该型炮弹摧毁”与“虽然这些野战炮所带来的伤亡毕竟有限”这两句话难道不是自相矛盾吗?</P>
<P>    还有,P60第四段中称:
    “在多数情况下,英军反坦克炮发射的炮弹弹重、穿透力以及射程都不如德军的50毫米、57毫米、75毫米反坦克炮以及88毫米反坦克/高射炮。”
    ——偶在(2)中指出过,当时非洲德军装备的反坦克炮只有37毫米、47毫米、50毫米和88毫米四种口径,那么“57毫米、75毫米反坦克炮”显然是错误的,德军装备新型75毫米反坦克炮是在1942年初的事了——这种反坦克炮可以有效地击穿T-34坦克和“马蒂尔达”II型步兵坦克的厚装甲。
    二战德军从来没有57毫米这个口径的反坦克炮。
     
    第三大败笔是“错漏太多”。
    实际上,这种错漏在该期杂志中几随处可见,在“沙”文中也很多。
  
    如P60页介绍德军第5轻装甲师的组成时,在介绍到其下辖的第5装甲团时是这样说的:
    “第5装甲团的1营和2营,总共装备有;”
    ——很显然,这里漏掉了德军坦克的装备数量。</P>
<P>    又如P68页在第6点中又出现一处:
    “德军的士兵在如何使用迫击炮、假阵地和伪装术方面接受过非常好的训练;而”
    ——很显然,在“而’字后面又漏掉了一段话。
  
    这类的错误还有很多,偶就不一一指出了。</P>
<P>    打了将近5000字,应该就此打住了。
    说了这么多,无非是因为王辉是偶很敬仰的一个人,辉哥以前与陈朴老大合作出过许多精品,偶衷心希望王辉今后也能多出精品。这是偶甘心掏15元买《军事力量》的惟一原因。
    但是恕偶直言,如果《军事力量》长此以往下去,前途不乐观!</P>[em05][em05]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4 2:25:25编辑过]
果然是老鸟,叫起来不一样啊
多谢捧场,欢迎指正。
<P>现在很多国内的军事杂志都是错漏百出的</P>
支持原创[em01]
可惜~~楼主~~漏了一个明显的错误~~~
<B>以下是引用<I>兀尔德.科涅娃</I>在2005-2-1 12:35:58的发言:</B>
可惜~~楼主~~漏了一个明显的错误~~~

<P>     回去又翻了一遍文章,还是没看出来。
<P>     原闻其详。</P>[em06]
<P>所谓要塞防御图~~~~~~</P>
<B>以下是引用<I>兀尔德.科涅娃</I>在2005-2-4 17:16:22的发言:</B>

<P>所谓要塞防御图~~~~~~</P>

<P>
<P>    呵呵,那个要塞防御图偶其实也是有疑问的,但因为此前偶一直没见过当时真正的托卜鲁克要塞防御图,所以不敢妄下断语说那是错的。</P>
<P>   MM可有真正的托卜鲁克要塞防御图?能否贴出来或给个链接让偶一饱眼福?先多谢了。</P>[em04]
都是快成精的鸟了[em01][em01]
楼主分析得非常翔实。
<P>还好没买。。。</P><P>希望王辉全面出击的同时也能兼顾质量</P>
自从上了网后,再没有买过军事书了
武器不是决定战争胜败的唯一因素。
定老大自己写的?
<B>以下是引用<I>LongQibing</I>在2005-2-20 22:15:52的发言:</B>
定老大自己写的?


     那当然!有什么问题吗??[em05]
<B>以下是引用<I>BF-109F</I>在2005-2-20 20:47:58的发言:</B>
武器不是决定战争胜败的唯一因素。

<P>     然也,还有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军队的整体素质、战略思想及具体到每次战役的战术运用是否得当等等。</P>
好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