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的那些事------高中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2:00:28
****高中第一任班主任是数学老师,为人呆板,殊无乐趣,但极宽容。第二任班主任是英语老师,学俄语出身,敬业,极崇洋,对西方的向往溢于言表。曾在课堂上绘声绘色描述国外的面条都是空心的,听的同学直撇嘴,实际上,意大利通心粉而已。

****同桌男生姓冯,家有海外关系,也许是落实政策后的扬眉吐气,经常会在大骂政府的同时,炫耀难得一见的卡式录音机以及港币。连包书皮都用的香港报纸-----“东方日报”。参加工作后知道,那是一家右派报纸。

****高一举办广播体操比赛,因本班队列极差,竟当即离场,把班主任气的脸色铁青。确实,这对谁来说都是不可饶恕的。

****学习已经成为重负,曾在高考前一天的深夜,临睡前默默祈祷:这地球今晚毁灭了吧。

****一刘姓同学记忆力惊人,曾在打赌中,将临时指定的历史名词解释“澶渊之盟”,背的连标点符号都不差分毫。

****作文曾被老师作为范文,在课堂上阅读。很诧异也很自豪。

****曾在语文课堂上,被老师点名,和几个男女同学角色扮演,朗诵《威尼斯商人》。

****那时的衣着,仍以军装为主。但夏季出现了“港衫”,也就是现在的T恤。曾花16元买过一件,咖啡色,领子有两条蓝边。

****开始流行围棋,曾买过《围棋》月刊,照猫画虎、煞有介事地和同学走定式。

****数学老师是女的,姓郭,老河大毕业生,性情中人,教数学时表情夸张,带有表演色彩,我们总是模仿她X的尖利读音------“艾------可思”。

****历史和地理老师都是将近60岁的老人了,特别是历史老师,患有严重的哮喘,我们都很尊敬他们。

****班里有个同学,特别刻苦,每天都看到他默默地背书,嘴里念念有词,但模拟考试时,总是名落孙山。

****那时的高考,是要预选的,也就是说,所有应届毕业生,先要通过市里的预选考试,考试过关的,才有资格参加高考。那一届,学校的毕业生共8个班,近400人,预选名额是38个。

****英语高考的占分比重,是20%。所以,英语的低比重成为很多人放弃这门课的充分理由。

****在预选后的三个月里,是高考冲刺的最后时间,可是在这个阶段,似乎是经过了预选的洗礼,竟处变不惊,浑浑噩噩,高考成绩如何,可以想见。

****高一的政治老师,老是戴一顶皮帽檐的赵本山式帽子,盛夏时,曾在课堂上大声批评女同学:现在有些女同学太不像话,背心穿的越来越短。全班噤声。

****高一语文女老师大概五十岁左右,一口鸟语,大概湖南人,在教毛主席诗词《七律二首 送瘟神》时,诗前有序,其中有两句曰:。。。浮想联翩,夜不能寐。。。,老师拉长了嗓音:否---想---连---篇---,夜---不轮寐。曾是我们课余最大的笑料。

****高二时,男女生仍不说话,但看得出,都很想说话。天生愚钝啊,毕业若干年了,才知道班里地下关系竟有好几对,修成正果、成功结婚的有两对。

****高二了,班里几个男生抽烟喝酒全占,曾在自习课时,偷偷在教室后排抽两毛钱一盒的“邙山”。

****对时事政治开始感兴趣,两伊战争、埃及总统萨达特被刺、美国大选,都是热议话题。

****“小花”、“保密局的枪声”、“敌营十八年”、“无名英雄”、“武松”、“佐罗”等影视剧成为最爱。张铁林、张瑜、刘晓庆、祝延平、阿兰德龙成为最耀眼的明星。歌星自然非李谷一、程琳、朱晓琳莫属。

****“五讲四美三热爱”如火如荼,那段时间,学校经常组织上大街打扫卫生,制止随地吐痰。

****曾经写过一篇命题作文,大意是憧憬一下2000年“四化”实现后的情形,想象的翅膀是无穷的,作文有如下内容:田野里大马力拖拉机到处轰鸣,人们出行都坐民航,车间里寂静无声、窗明几净,但见不到人,因为都是机器人在默默工作。。。

****偶然在街上看到小学女同学,拖着鼻涕,衣服前襟油渍麻花的形象已经荡然无存,俨然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

****高一时,潘晓在《中国青年》发表的“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引起轩然大波。曾经对作者的文字驾驭能力肃然起敬。很多年后才知道,那是一个集体。

****喜欢看《作品与争鸣》杂志。尤其对《晚霞消失的时候》淡淡的悲剧有过莫名的感伤,如今看来,作品以诱人的形式,夹杂了大量内地不了解的所谓普世价值,以时代的符号宣讲个人的人生领悟,表达无法达到超越意识形态的大同世界的无奈。在当时,确实振聋发聩,对自己来说,不过是青春期对美好和对美好的扼杀,产生的逆向心理罢了。

****借过同学一本《趣味逻辑》,它对枯燥乏味的逻辑学进行游戏般的解读,确实有趣。曾经为此多次到书店寻找,最后也没买到。

****对连环画依然情有独钟,用零花钱买了大量再版的上美、人美连环画。
****高中第一任班主任是数学老师,为人呆板,殊无乐趣,但极宽容。第二任班主任是英语老师,学俄语出身,敬业,极崇洋,对西方的向往溢于言表。曾在课堂上绘声绘色描述国外的面条都是空心的,听的同学直撇嘴,实际上,意大利通心粉而已。

****同桌男生姓冯,家有海外关系,也许是落实政策后的扬眉吐气,经常会在大骂政府的同时,炫耀难得一见的卡式录音机以及港币。连包书皮都用的香港报纸-----“东方日报”。参加工作后知道,那是一家右派报纸。

****高一举办广播体操比赛,因本班队列极差,竟当即离场,把班主任气的脸色铁青。确实,这对谁来说都是不可饶恕的。

****学习已经成为重负,曾在高考前一天的深夜,临睡前默默祈祷:这地球今晚毁灭了吧。

****一刘姓同学记忆力惊人,曾在打赌中,将临时指定的历史名词解释“澶渊之盟”,背的连标点符号都不差分毫。

****作文曾被老师作为范文,在课堂上阅读。很诧异也很自豪。

****曾在语文课堂上,被老师点名,和几个男女同学角色扮演,朗诵《威尼斯商人》。

****那时的衣着,仍以军装为主。但夏季出现了“港衫”,也就是现在的T恤。曾花16元买过一件,咖啡色,领子有两条蓝边。

****开始流行围棋,曾买过《围棋》月刊,照猫画虎、煞有介事地和同学走定式。

****数学老师是女的,姓郭,老河大毕业生,性情中人,教数学时表情夸张,带有表演色彩,我们总是模仿她X的尖利读音------“艾------可思”。

****历史和地理老师都是将近60岁的老人了,特别是历史老师,患有严重的哮喘,我们都很尊敬他们。

****班里有个同学,特别刻苦,每天都看到他默默地背书,嘴里念念有词,但模拟考试时,总是名落孙山。

****那时的高考,是要预选的,也就是说,所有应届毕业生,先要通过市里的预选考试,考试过关的,才有资格参加高考。那一届,学校的毕业生共8个班,近400人,预选名额是38个。

****英语高考的占分比重,是20%。所以,英语的低比重成为很多人放弃这门课的充分理由。

****在预选后的三个月里,是高考冲刺的最后时间,可是在这个阶段,似乎是经过了预选的洗礼,竟处变不惊,浑浑噩噩,高考成绩如何,可以想见。

****高一的政治老师,老是戴一顶皮帽檐的赵本山式帽子,盛夏时,曾在课堂上大声批评女同学:现在有些女同学太不像话,背心穿的越来越短。全班噤声。

****高一语文女老师大概五十岁左右,一口鸟语,大概湖南人,在教毛主席诗词《七律二首 送瘟神》时,诗前有序,其中有两句曰:。。。浮想联翩,夜不能寐。。。,老师拉长了嗓音:否---想---连---篇---,夜---不轮寐。曾是我们课余最大的笑料。

****高二时,男女生仍不说话,但看得出,都很想说话。天生愚钝啊,毕业若干年了,才知道班里地下关系竟有好几对,修成正果、成功结婚的有两对。

****高二了,班里几个男生抽烟喝酒全占,曾在自习课时,偷偷在教室后排抽两毛钱一盒的“邙山”。

****对时事政治开始感兴趣,两伊战争、埃及总统萨达特被刺、美国大选,都是热议话题。

****“小花”、“保密局的枪声”、“敌营十八年”、“无名英雄”、“武松”、“佐罗”等影视剧成为最爱。张铁林、张瑜、刘晓庆、祝延平、阿兰德龙成为最耀眼的明星。歌星自然非李谷一、程琳、朱晓琳莫属。

****“五讲四美三热爱”如火如荼,那段时间,学校经常组织上大街打扫卫生,制止随地吐痰。

****曾经写过一篇命题作文,大意是憧憬一下2000年“四化”实现后的情形,想象的翅膀是无穷的,作文有如下内容:田野里大马力拖拉机到处轰鸣,人们出行都坐民航,车间里寂静无声、窗明几净,但见不到人,因为都是机器人在默默工作。。。

****偶然在街上看到小学女同学,拖着鼻涕,衣服前襟油渍麻花的形象已经荡然无存,俨然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

****高一时,潘晓在《中国青年》发表的“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引起轩然大波。曾经对作者的文字驾驭能力肃然起敬。很多年后才知道,那是一个集体。

****喜欢看《作品与争鸣》杂志。尤其对《晚霞消失的时候》淡淡的悲剧有过莫名的感伤,如今看来,作品以诱人的形式,夹杂了大量内地不了解的所谓普世价值,以时代的符号宣讲个人的人生领悟,表达无法达到超越意识形态的大同世界的无奈。在当时,确实振聋发聩,对自己来说,不过是青春期对美好和对美好的扼杀,产生的逆向心理罢了。

****借过同学一本《趣味逻辑》,它对枯燥乏味的逻辑学进行游戏般的解读,确实有趣。曾经为此多次到书店寻找,最后也没买到。

****对连环画依然情有独钟,用零花钱买了大量再版的上美、人美连环画。
                                               很多年前的那些事------补充篇


****小学和初中,常仨群一伙的到体育场逮蚂蚱,然后狗尾巴草穿成一串带回家,喂鸡。

****附近的垃圾坑,有个一亩多地大小,夏季暴雨过后,会形成水塘,我们会把大扫帚上的竹枝小心拆下来,站在塘边,守株待蜻蜓,等那些青绿色的大蜻蜓飞过来,一通乱打,会有所斩获,蜻蜓透明的、叶脉一样的翅膀,是我们的最爱。

****小学时,每年会有集体活动,通常是烈士陵园扫墓、拉练、捡麦穗、区里各小学的红小兵列队活动等。每到活动临近,是我们最兴奋的时候,学校要求统一着装,白衬衣蓝裤子红领巾,母亲会准备一些面包和咸菜、煮鸡蛋之类的食物。那时的徒步,一般都不少于5公里,可真是体力活儿,下午回到家,身子骨都散架了。

****每逢大院有建筑工程,我们的节日就到了。大堆的沙子和成垛的红砖都是难得的玩具,在沙堆上挖地洞、垒城堡,用红砖砌成各式各样的房子。晚上回家时,鞋子里能倒出小半碗的沙子。

****冬季雪后,院里的孩子不用召集,早就蠢蠢欲动了,一群孩子在纷纷扬扬的雪中打雪仗,跑的头上冒汗,手却冻得通红。溜冰是男孩专利,几个先驱者找定一块地势平坦,积雪均匀的雪地,用布鞋踩踏平整,轻轻溜过,不长的时间形成一层薄冰,孩子们排成一队,依次快速溜过,不小心摔倒的会引来一串嘲讽的大笑。难度最高的,是在形成坡道的马路上溜冰,一般冰道会很长,最长达到上百米,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快,完全靠自身的平衡能力。曾经仰身摔倒一次,那种瞬间的天旋地转,至今心有余悸。

****是否敢在房顶上行走是检验男孩勇敢的标志。

****夏天,会用竹筒做成水枪,一番混战后,像洗过澡一样。

****那时,所有东西都可成为玩具,有种俗称为“电石”的东西,有股臭味,我们一般拿来用泥土包裹,中间留下一个小洞,灌水后发生化学反应(应该是乙炔),产生气体,气体可燃。晚上点上几堆,我们围坐一起,守在烛光般的灯火中,看着它们随风摇摆,渐渐熄灭。我们曾设想把电石装进玻璃瓶中,灌水自制炸弹,但终未有此胆量。

****小时候经常停水,会提上水桶,到院外的单位接水。接到父母的指令后,会尽量举重若轻提水回家,男子汉嘛,可不能满头大汗,气喘如牛。

****家里很时髦,是院子里第一个拥有大衣柜、电视机、24自行车、英纳格手表、红灯牌收音机、蝴蝶牌缝纫机的家庭。

****“窄裤腿”是那时地下流行的时尚,总有一批人为了时髦,甘冒天下之大不韪。所以,经常会看到这一幕:派出所押着一批垂头丧气的孩子,这些孩子无一例外,裤子都被剪刀冲开,像旗帜一样迎风招展。

****所有的流行小说,都会在孩子们手中完成一个轮回,比如《艳阳天》、比如《连心锁》、比如《较量》、比如《闪闪的红星》、比如《沸腾的群山》、比如《敌后武工队》,等等等等。那是一个精神食粮高于物质的年代。

****有限的历史常识,都是从散落的信息中点滴获取,家里曾经有过几本母亲单位订阅的《文物》杂志,还有一本60年代林汉达著的《战国故事》,这些,都成为我最早的中国历史教科书。

****小学毕业时,从母亲包里翻出一部电子计算器,那是多么神奇的东西啊,加减乘除不用手算,输入随即出现答案。还有初中时,母亲给我的一支红黑蓝三色圆珠笔,很让我在同学们中得瑟了一回。

****城市的地下开挖了密如蛛网的防空洞,曾多次尝试地下穿越,三五个人各自拿上照明工具:一盒火柴、一支蜡烛、一把萤火般的手电筒,好奇、恐惧和兴奋五味杂陈,当走出地洞,看到明媚的阳光时,既如释重负,也充满了成就感。

****中学时已经迷上了足球,82年中国队第一次参加世界杯亚大区预选赛,对中国队命运揪肠挂肚,对中国足球队队员如数家珍:容志行、古广明、赵达裕、陈金刚、徐永来、李富胜、左树声、黄向东、臧蔡灵、林乐丰、沈祥福、迟尚斌。。。那时的足球没有金钱和绯闻。

****小学时,不仅仅的确良红领巾是高档奢侈品,还有上海产的塑料软盒带吸铁石、内部分层的文具盒,以及带有不同水果清香的、色彩纷呈的橡皮。

****收藏过一大盒的烟盒和糖纸,拥有小伙伴没见过的外地产烟盒,可是一件值得荣耀的事情。

****新华书店是经常去的,但新书总是没有,新华书店有两本书经年累月陈列着,分别是《人民战争威力无穷》和《创业》电影版连环画。《人民战争威力无穷》曾经壮着胆子请营业员拿下来翻看过,确实理解不了“麻雀战”是什么含义。

****理发店和洗澡堂都是国营,永远都是排队。但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休闲时刻,长时间排队的过程是很快活的,可以充分享受无拘无束的言谈和温暖、慵懒的氛围。

****曾听过王刚播讲的长篇小说《海妖的传说》,好像是第一部,但第二部、或者说结局,现在也不知道。
楼主回忆细腻 很喜欢这些节   友情帮顶啊
张铁林。。。。。。演皇帝的那个?那个时候就出名了啊,我一直以为他以前是无名话剧演员呢
彩色滑翔机 发表于 2012-9-13 16:13
张铁林。。。。。。演皇帝的那个?那个时候就出名了啊,我一直以为他以前是无名话剧演员呢
张铁林印象中79年就出名了,当时刚刚电影学院毕业,演了一部电视剧,好象叫《有一个青年》,很火
向60后的前辈致敬~
05年读高中的飘过,想想当年读高中还是充满许多简单的快乐,虽然学业比较重,但是单纯的人们还是有着种种快乐
88一91年读高中的路过。
当年对现代化的概念: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呵呵
想起来自己的童年!唉,马上要到40了。
人老了就喜欢回忆。嘿嘿
邙山烟,自己开始抽烟的时候还有,闻着一股清香,抽起来还是受不了不带过滤嘴。过两年就再也不见了。
还有一个鳯的,闻没有邙山的那种香味。
马上奔四的人,对楼主的东西都知道。虽然那个时候我还是小学生。
****城市的地下开挖了密如蛛网的防空洞,曾多次尝试地下穿越,三五个人各自拿上照明工具:一盒火柴、一支蜡烛、一把萤火般的手电筒,好奇、恐惧和兴奋五味杂陈,当走出地洞,看到明媚的阳光时,既如释重负,也充满了成就感。
这个俺有过,小学4年级,楼主应该带着粉笔在路口做记号,青岛的防空洞也是四通八达,在老市区的位置,几乎每个大杂院都有一个出口,可以在防空洞里走几公里一直走到海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