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工廠”出擊海外 力爭創立自有品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0:39:07
<P>Pepe Escobar 撰文</P>
<P>北京- 2000年11月落成並投入使用的聯想電腦大廈,位於北京城北的新企業園區內,集辦公、科研、生產、倉儲等功能為一體。在生產線上,由電腦控制的機械手臂熟練地把零件送往指定位置,與剝削廉價勞工的血汗工廠形成鮮明對比。該公司發言人說,機器人的採用,使得生產效率得到大幅提高;公司也不用另外培養大批熟練生產工人。“而且通過這套系統,我們還可以完成原料採購、補充工作。全球化不僅是把自己的產品賣到國外,更是在產品設計、生產、人力資源管理、文化等方面接納國際化標準。”</P>
<P>聯想集團把中國的紀律同矽谷的風格結合後形成了自己的管理模式。工人每天的表現,都被一套彩色符號來表示。紅色說明表現欠佳,藍色則代表正常,紫色表明良好。每個週五,高管會同員工們喝下午茶,聊聊工作。員工甚至可以擁有公司股權。每一季度,員工的薪水和股權會被重新評估。而部門經理的績效由上級和下屬共同評價。</P>
<P>在2004 年12月8日聯想集團宣佈以12.5億美元收購IBM的全球個人電腦業務前,中國還沒幾個響譽海外的品牌。聯想收購的業務為IBM全球的臺式電腦和筆記本電腦的全部業務,包括研發、採購,新的聯想集團在五年內有權根據有關協定使用IBM的品牌,並完全獲得商標及相關技術。這使它成為年收入過百億美元的全球第三大PC廠商。</P>
<P>聯想的成功就是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典型:“朝中有人好辦事”,一旦決策得到政府領導層的支持,事情就好辦多了。聯想的創始人柳傳志(董事會主席)是個人大代表,在中共中央非常有影響力。他之所以能順利作出如此重大決策,也緣於此。</P>
<P>聯想是徹頭徹尾的國有企業。1984年,中國科學院創辦了名叫“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新技術發展公司”的企業,也就是後來的聯想集團。聯想起初只是其他品牌(包括IBM)的代理商;1990年,它創立了自己的品牌Legend。在仍處於計劃經濟下的國內市場上,聯想沒有任何競爭對手,直至惠普和戴爾進入中國。 </P>
<P>面對激烈的競爭,聯想自97年以來在中國市場上仍保持名列前茅;而中國此時已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個人電腦市場。除日本外,聯想雄踞亞太地區電腦製造商之首。由於Legend商標在多國被搶注,去年四月聯想開始啟用更為國際化的英文名字Lenovo,更在8月成為2008北京奧運會的主要贊助商。業內人士認為,聯想收購IBM個人電腦業務是其國際化戰略的又一重大舉措。</P>
<P>一直以來,“中國製造”充斥著全球市場,從紡織品到手機,從電腦到玩具,從相機到臺燈等。不再滿足 “世界工廠”角色的中國,在世界掀起了並購熱潮。</P>
<P>90年代中期,江澤民和朱鎔基領導下的第三代領導班子宣佈,到2010年,中國50家國企要發展成為頗具競爭力的跨國企業。這些國企享受優惠的稅收政策,低價佔用大量土地,而且國有銀行的貸款優先支持。在世界500強企業中中國超過12席也就不足為奇了。</P>
<P>這種戰略無非是為了安置中國大量的閒散人才,並實現先進技術產業化。就本科教育來講,中國早已超過德國、法國和英國;為數眾多的大學,為中國企業提供著大批科技人才。理論上講,中國在先進技術領域的競爭力很強。 </P>
<P>雖然中國國內還有各種局面需要高層應對,但很多人已經相信,北京在2015年就會超過美國和歐盟而成為世界頭號經濟強國。歐盟貿易專員曼德爾森(Peter Mandelson)來講,對華關係已是歐盟至關重要的戰略挑戰。歐洲的外交家們認為,唯一的方案就是歐盟實行統一的對華政策,而不是歐盟成員國各自為政。</P>
<P>一些西方人把生機勃勃的中國經濟同六十年代的日本、七十年代的韓國相比較。法國亞洲問題專家勒莫亞尼(Francoise Lemoine)說:“從規模上看,中國的情況同六十年代的日本更相似。從1950年到1960再到1986年,日本分別占世界出口份額的1%、3%和 8.6%;而從1980年到2003年,中國在世界出口份額的比例從1%上升至5.5%。中國的崛起在影響世界格局。”而對中國來講,這還遠遠不夠。去年 11月,中國商務部副部長張志剛在「首屆中國商務發展論壇」上指出,“品牌弱國不可能是貿易強國,在出口商品中創立更多自主品牌,尤其是擁有核心技術和知識產權的自主品牌,應成為出口企業的當務之急。”</P>
<P>除了聯想集團外, TCL集團也是一位國際化戰略的先行者;有趣的是,其總裁李東生也是人大代表。2002年,TCL邁出了國際化的第一步,820萬歐元並購德國老牌電子企業施耐德(Schneider),成為在當地的第一家中國製造企業。2004年4月TCL與法國阿爾卡特(Alcatel)簽署合作備忘錄,共同組建一家從事手機及相關產品和服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的合資公司TCL阿爾卡特移動電話有限公司(TAMP),目前TAMP也已正式投入運營;2004年8月 TCL與法國湯姆遜(Thomson)合資組建、由TCL控股的全球最大彩電企業TTE正式開業運營。 </P>
<P>中國還有不少企業也在走國際化路線。在同德國大眾、美國通用分別合作生產暢銷中國市場的桑塔納、別克系列轎車後,上汽集團把眼光投向了國際市場。去年10月,上汽集團用5億美元購得了韓國雙龍汽車公司49% 的股份;緊跟著,又將購買英國陸虎越野車公司的70%股份(約18.6億美元),以挽救其虧損局面。該計畫在今年年初將得到中國政府批准。</P>
<P>因整合冰箱業而大獲成功的格林柯爾集團12月宣佈,繼成功收購國內企業亞星客車、襄陽軸承進軍汽車業後,又收購蓋茲國際(Gates International)在法國萊維斯(Nevers)的汽車管件工廠和歐洲著名汽車設計公司雷萊德產品發展公司(LPD)。不過,同中國的石油天然氣巨頭們的大手筆相比,這可不算什麼。市值215億美元的中海油(CNOOC)打算出130億美元來購買美國同業對手優尼科公司(Unocal)。早在2002年,中海油通過兩次收購,已成為印尼最大的海上石油生產商。在多個國家掀起並購狂潮的同時,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還在中亞鋪設管道,以解中國能源之“渴”。</P>
<P>上海寶鋼是中國最大的鋼鐵生產企業。,寶鋼在去年2月宣佈,將與全球最大的礦業集團之一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合資建設一大型鋼廠項目,這是中國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海外投資專案之一。中國五礦集團(China Minmetals)打算收購加拿大的諾蘭達集團,希望借助“諾蘭達的管理、專業知識、技術和全球各地的銅、鎳和鋅業務”的強項,在全球基礎金屬行業扮演更廣泛的角色。在農民企業家魯冠球的領導下,萬向集團的產品銷往40多國家,真正實現了“在洋人的土地上,利用洋人的資源,當洋人的老闆,賺洋人的鈔票”。</P>
<P>因為國內缺乏成熟的技術或研發中心,中國企業總是通過收購這類國外機構,借殼進入國外市場。去年10月,北京公佈了推動國企外購的政策。把國外公司攬入麾下,使不知名的中國品牌一夜間走入千家萬戶,更成為高新技術的代表。同時,企業間的融合也必須迅速進行,以免夜長夢多;因為這些中國企業嚴重缺失跨文化管理經驗。</P>
<P>但也有國企反潮流而上的。中國家電第一品牌─海爾沒有投身這股收購熱潮,而是轉向海外建廠投資。通過在其美國和歐洲的工廠,佔據國內家電市場70%的份額的海爾已經將產品銷往全球100多個國家。它所面臨的挑戰就是如何同國外品牌在降低成本,提高銷售服務質量等方面展開競爭。</P>
<P>華為是中國的電訊設備製造商,質優價廉是它的殺手間:在國際市場上出價總比同行低30%。產品在70多個國家銷售,2004年海外市場佔據其50億美元營業額的4成。在24,000萬員工中,有3,000名外籍員工。在深圳的華為集團有4個足球場,幾個泳池,容納3,000戶員工家庭的公寓樓,古希臘風格的立柱支撐著其研發中心。華為集團總裁任正飛曾是解放軍軍官,不少人認為該企業實際仍被中國軍方控制。</P>
<P>到底哪類中國企業可以成功走向世紀?香港的分析人士認為,配件生產或半成品加工的企業勝算較大,因為就連TCL集團也承認,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成為中國的索尼或三星,遠非一蹴而就可以實現的。</P>
<P>中國商人們意識到,國內大部分所謂的高新技術企業只做些低附加值的組裝。而含金量高的部件,如積體電路等,還得依靠進口。中國的知識產權幾乎都被外企控制,而中國85%的出口訂單都是他們下的。美國企業精于創新,日本企業善於創造高附加值,而中國企業則長於價廉。這或許就是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精髓。</P>
<P>但是中國企業都在學習,而且上手很快。兼併Thomson後,TCL依靠前者的背投技術,已經向三星展開猛烈的進攻。TCL推出自己的新技術,只是遲早的事。</P>
<P><B>有個笑話是這樣講的:美國賣給以色列兩架先進的隱形飛機;而以色列偷偷賣給中國一架。一日,美國告訴以色列,將對飛機進行例行檢查。以色列連忙要求中國返還戰機,以應對檢查。中國派了一隊技術人員到以色列,仿造了一架。非常逼真,竟得以蒙混過關;中方人員隨即也駕機離開。當以色列自己再檢查時,發現自己那架真機也被中國開走了,留下的只是仿造品。</P></B>
<P>從中國企業的強勁發展勢頭來看,相信過不了多久,這個笑話就不僅僅是笑話了。</P><P>Pepe Escobar 撰文</P>
<P>北京- 2000年11月落成並投入使用的聯想電腦大廈,位於北京城北的新企業園區內,集辦公、科研、生產、倉儲等功能為一體。在生產線上,由電腦控制的機械手臂熟練地把零件送往指定位置,與剝削廉價勞工的血汗工廠形成鮮明對比。該公司發言人說,機器人的採用,使得生產效率得到大幅提高;公司也不用另外培養大批熟練生產工人。“而且通過這套系統,我們還可以完成原料採購、補充工作。全球化不僅是把自己的產品賣到國外,更是在產品設計、生產、人力資源管理、文化等方面接納國際化標準。”</P>
<P>聯想集團把中國的紀律同矽谷的風格結合後形成了自己的管理模式。工人每天的表現,都被一套彩色符號來表示。紅色說明表現欠佳,藍色則代表正常,紫色表明良好。每個週五,高管會同員工們喝下午茶,聊聊工作。員工甚至可以擁有公司股權。每一季度,員工的薪水和股權會被重新評估。而部門經理的績效由上級和下屬共同評價。</P>
<P>在2004 年12月8日聯想集團宣佈以12.5億美元收購IBM的全球個人電腦業務前,中國還沒幾個響譽海外的品牌。聯想收購的業務為IBM全球的臺式電腦和筆記本電腦的全部業務,包括研發、採購,新的聯想集團在五年內有權根據有關協定使用IBM的品牌,並完全獲得商標及相關技術。這使它成為年收入過百億美元的全球第三大PC廠商。</P>
<P>聯想的成功就是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典型:“朝中有人好辦事”,一旦決策得到政府領導層的支持,事情就好辦多了。聯想的創始人柳傳志(董事會主席)是個人大代表,在中共中央非常有影響力。他之所以能順利作出如此重大決策,也緣於此。</P>
<P>聯想是徹頭徹尾的國有企業。1984年,中國科學院創辦了名叫“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新技術發展公司”的企業,也就是後來的聯想集團。聯想起初只是其他品牌(包括IBM)的代理商;1990年,它創立了自己的品牌Legend。在仍處於計劃經濟下的國內市場上,聯想沒有任何競爭對手,直至惠普和戴爾進入中國。 </P>
<P>面對激烈的競爭,聯想自97年以來在中國市場上仍保持名列前茅;而中國此時已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個人電腦市場。除日本外,聯想雄踞亞太地區電腦製造商之首。由於Legend商標在多國被搶注,去年四月聯想開始啟用更為國際化的英文名字Lenovo,更在8月成為2008北京奧運會的主要贊助商。業內人士認為,聯想收購IBM個人電腦業務是其國際化戰略的又一重大舉措。</P>
<P>一直以來,“中國製造”充斥著全球市場,從紡織品到手機,從電腦到玩具,從相機到臺燈等。不再滿足 “世界工廠”角色的中國,在世界掀起了並購熱潮。</P>
<P>90年代中期,江澤民和朱鎔基領導下的第三代領導班子宣佈,到2010年,中國50家國企要發展成為頗具競爭力的跨國企業。這些國企享受優惠的稅收政策,低價佔用大量土地,而且國有銀行的貸款優先支持。在世界500強企業中中國超過12席也就不足為奇了。</P>
<P>這種戰略無非是為了安置中國大量的閒散人才,並實現先進技術產業化。就本科教育來講,中國早已超過德國、法國和英國;為數眾多的大學,為中國企業提供著大批科技人才。理論上講,中國在先進技術領域的競爭力很強。 </P>
<P>雖然中國國內還有各種局面需要高層應對,但很多人已經相信,北京在2015年就會超過美國和歐盟而成為世界頭號經濟強國。歐盟貿易專員曼德爾森(Peter Mandelson)來講,對華關係已是歐盟至關重要的戰略挑戰。歐洲的外交家們認為,唯一的方案就是歐盟實行統一的對華政策,而不是歐盟成員國各自為政。</P>
<P>一些西方人把生機勃勃的中國經濟同六十年代的日本、七十年代的韓國相比較。法國亞洲問題專家勒莫亞尼(Francoise Lemoine)說:“從規模上看,中國的情況同六十年代的日本更相似。從1950年到1960再到1986年,日本分別占世界出口份額的1%、3%和 8.6%;而從1980年到2003年,中國在世界出口份額的比例從1%上升至5.5%。中國的崛起在影響世界格局。”而對中國來講,這還遠遠不夠。去年 11月,中國商務部副部長張志剛在「首屆中國商務發展論壇」上指出,“品牌弱國不可能是貿易強國,在出口商品中創立更多自主品牌,尤其是擁有核心技術和知識產權的自主品牌,應成為出口企業的當務之急。”</P>
<P>除了聯想集團外, TCL集團也是一位國際化戰略的先行者;有趣的是,其總裁李東生也是人大代表。2002年,TCL邁出了國際化的第一步,820萬歐元並購德國老牌電子企業施耐德(Schneider),成為在當地的第一家中國製造企業。2004年4月TCL與法國阿爾卡特(Alcatel)簽署合作備忘錄,共同組建一家從事手機及相關產品和服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的合資公司TCL阿爾卡特移動電話有限公司(TAMP),目前TAMP也已正式投入運營;2004年8月 TCL與法國湯姆遜(Thomson)合資組建、由TCL控股的全球最大彩電企業TTE正式開業運營。 </P>
<P>中國還有不少企業也在走國際化路線。在同德國大眾、美國通用分別合作生產暢銷中國市場的桑塔納、別克系列轎車後,上汽集團把眼光投向了國際市場。去年10月,上汽集團用5億美元購得了韓國雙龍汽車公司49% 的股份;緊跟著,又將購買英國陸虎越野車公司的70%股份(約18.6億美元),以挽救其虧損局面。該計畫在今年年初將得到中國政府批准。</P>
<P>因整合冰箱業而大獲成功的格林柯爾集團12月宣佈,繼成功收購國內企業亞星客車、襄陽軸承進軍汽車業後,又收購蓋茲國際(Gates International)在法國萊維斯(Nevers)的汽車管件工廠和歐洲著名汽車設計公司雷萊德產品發展公司(LPD)。不過,同中國的石油天然氣巨頭們的大手筆相比,這可不算什麼。市值215億美元的中海油(CNOOC)打算出130億美元來購買美國同業對手優尼科公司(Unocal)。早在2002年,中海油通過兩次收購,已成為印尼最大的海上石油生產商。在多個國家掀起並購狂潮的同時,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還在中亞鋪設管道,以解中國能源之“渴”。</P>
<P>上海寶鋼是中國最大的鋼鐵生產企業。,寶鋼在去年2月宣佈,將與全球最大的礦業集團之一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合資建設一大型鋼廠項目,這是中國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海外投資專案之一。中國五礦集團(China Minmetals)打算收購加拿大的諾蘭達集團,希望借助“諾蘭達的管理、專業知識、技術和全球各地的銅、鎳和鋅業務”的強項,在全球基礎金屬行業扮演更廣泛的角色。在農民企業家魯冠球的領導下,萬向集團的產品銷往40多國家,真正實現了“在洋人的土地上,利用洋人的資源,當洋人的老闆,賺洋人的鈔票”。</P>
<P>因為國內缺乏成熟的技術或研發中心,中國企業總是通過收購這類國外機構,借殼進入國外市場。去年10月,北京公佈了推動國企外購的政策。把國外公司攬入麾下,使不知名的中國品牌一夜間走入千家萬戶,更成為高新技術的代表。同時,企業間的融合也必須迅速進行,以免夜長夢多;因為這些中國企業嚴重缺失跨文化管理經驗。</P>
<P>但也有國企反潮流而上的。中國家電第一品牌─海爾沒有投身這股收購熱潮,而是轉向海外建廠投資。通過在其美國和歐洲的工廠,佔據國內家電市場70%的份額的海爾已經將產品銷往全球100多個國家。它所面臨的挑戰就是如何同國外品牌在降低成本,提高銷售服務質量等方面展開競爭。</P>
<P>華為是中國的電訊設備製造商,質優價廉是它的殺手間:在國際市場上出價總比同行低30%。產品在70多個國家銷售,2004年海外市場佔據其50億美元營業額的4成。在24,000萬員工中,有3,000名外籍員工。在深圳的華為集團有4個足球場,幾個泳池,容納3,000戶員工家庭的公寓樓,古希臘風格的立柱支撐著其研發中心。華為集團總裁任正飛曾是解放軍軍官,不少人認為該企業實際仍被中國軍方控制。</P>
<P>到底哪類中國企業可以成功走向世紀?香港的分析人士認為,配件生產或半成品加工的企業勝算較大,因為就連TCL集團也承認,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成為中國的索尼或三星,遠非一蹴而就可以實現的。</P>
<P>中國商人們意識到,國內大部分所謂的高新技術企業只做些低附加值的組裝。而含金量高的部件,如積體電路等,還得依靠進口。中國的知識產權幾乎都被外企控制,而中國85%的出口訂單都是他們下的。美國企業精于創新,日本企業善於創造高附加值,而中國企業則長於價廉。這或許就是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精髓。</P>
<P>但是中國企業都在學習,而且上手很快。兼併Thomson後,TCL依靠前者的背投技術,已經向三星展開猛烈的進攻。TCL推出自己的新技術,只是遲早的事。</P>
<P><B>有個笑話是這樣講的:美國賣給以色列兩架先進的隱形飛機;而以色列偷偷賣給中國一架。一日,美國告訴以色列,將對飛機進行例行檢查。以色列連忙要求中國返還戰機,以應對檢查。中國派了一隊技術人員到以色列,仿造了一架。非常逼真,竟得以蒙混過關;中方人員隨即也駕機離開。當以色列自己再檢查時,發現自己那架真機也被中國開走了,留下的只是仿造品。</P></B>
<P>從中國企業的強勁發展勢頭來看,相信過不了多久,這個笑話就不僅僅是笑話了。</P>
<P>文章长了一点,不过如果不看到最后的笑话,就有点亏了。</P>
呵呵.......損了點.
<P>损吗?</P><P>我觉得还好了,我从来不觉得盗版有什么问题,文明就是应该无偿的转让,收费才可耻!</P>
哈哈 夸张了点吧
<P>所谓盗版只是维护自己领先的手段,中国与西方国家竞争要盲目是遵守他们定下的规则那才是笑话。</P>
<P>品牌弱國不可能是貿易強國,在出口商品中創立更多自主品牌,尤其是擁有核心技術和知識產權的自主品牌,應成為出口企業的當務之急</P><P>看来终于走到这一步了,潮流不可逆转,不过过程还是要小心谨慎呀!</P>
我說的損是以色列那段......好像意指要小心提防的意思,雖然他是以笑話的形式,但還是意有所指的.
<B>以下是引用<I>lumuyu</I>在2005-1-22 19:56:22的发言:</B>

<P>损吗?</P>
<P>我觉得还好了,我从来不觉得盗版有什么问题,文明就是应该无偿的转让,收费才可耻!</P>

<P>不是
<P>虽说国家间少不了尔虞我诈,然而信誉还是很重要
<P>我们这次是占了便宜,那么下次呢</P>
有了盗版,还买什么正版
<B>以下是引用<I>商鞅的门徒</I>在2005-1-23 15:00:17的发言:</B>
有了盗版,还买什么正版

<P>晕
<P>讨论到这里好象偏题了吧
<P>我倒更觉得盗版产业,也是资本的原始积累的方式.</P><P>不靠盗版,我们的经济能发展到现在这个水平吗?笑话.哪个新兴的经济强国敢说自己不是从盗版发展起来的?倭国可是盗版的模范!</P>
<B>以下是引用<I>kkw093</I>在2005-1-23 15:34:46的发言:</B>

<P>我倒更觉得盗版产业,也是资本的原始积累的方式.</P>
<P>不靠盗版,我们的经济能发展到现在这个水平吗?笑话.哪个新兴的经济强国敢说自己不是从盗版发展起来的?倭国可是盗版的模范!</P>


兄台说的是温州模式?
<P>支持</P>
<P>信誉和盗版问题是两回事吧?</P><P>而且,专利根本是不合理的制度,知识和文明是应该免费传播的。</P><P>即使要有专利制度,也只有发展中国家才能拥有,目的是为了保护落后的搞科技产业,发达国家应该根本不允许有这种不合理的制度。</P><P>这叫做先进文明的顺差流动,人为制造障碍是可耻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艾滋病药物的专利制度,至少害死了上百万本来有救的病人,却养肥了一大批药商!</P>
本人从来不欣赏所谓知识产权,你的研究成果100%自己独创?谁不是将自己的研究建立在前人发明创造研究成果基础之上的,牛顿的外有引力申请过专利吗?牛顿自己也说过他本人并不聪明,他看得远仅仅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已。中国人不要跟着洋人瞎起哄,要让别人听你的,我的地盘我做主,记住最赚钱的人规则制订者,要来中国赚钱可以,但请遵守中国的规则
<P>晕</P><P>老兄,发现和发明是不一样的</P><P>按照专利法的规定,科学发现不能申请专利的</P><P>更何况,发明的产生需要辛勤的劳动,如果人人都不尊重知识产权,那么也就没有人继续发明了</P><P>专利制度的最根本益处就是林肯所言:为创新之火浇上利益之油</P>
<B>以下是引用<I>勇敢在心</I>在2005-1-23 11:39:22的发言:</B>

<P>所谓盗版只是维护自己领先的手段,中国与西方国家竞争要盲目是遵守他们定下的规则那才是笑话。</P>

<P>没错,一味的遵所版权,还不如说:咳,老板,我永远当你的奴隶!</P>
<P>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要不要尊重知识产权</P><P>而是如何给我们的创新工业预留足够的空间</P>
<B>以下是引用<I>nebraska</I>在2005-1-24 12:53:31的发言:</B>

<P>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要不要尊重知识产权</P>
<P>而是如何给我们的创新工业预留足够的空间</P>

<P>任何国家必须向比自己落后的国家无偿提供技术,但可以对比自己发达的国家收取专利费用。</P>
<B>以下是引用<I>lumuyu</I>在2005-1-24 17:08:44的发言:</B>
&gt;
<P>任何国家必须向比自己落后的国家无偿提供技术,但可以对比自己发达的国家收取专利费用。</P>

<P>兄台说的是共产主义的愿景吧</P>[em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