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共军在淮海战役是使用的没良心炮,是一种杀敌1000,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1:16:17







先不说射程和准头吧,这个基本就是没有。

说说安全性,这个战斗部没有引信的啊!!就是靠火药捻啊,那么发射药呢?发射药是不是也靠火药捻?这样一来,点火的TIMING极其重要啊。先后次序,时间间隔应该有很严格的要求吧?还有,万一战斗部的点着了,发射药的受潮了。咋办?炮班立刻撤离?这么大个炸药包,来得及吗?

我靠,这个真的是杀敌1000,自损800啊。有可靠的记录吗?






先不说射程和准头吧,这个基本就是没有。

说说安全性,这个战斗部没有引信的啊!!就是靠火药捻啊,那么发射药呢?发射药是不是也靠火药捻?这样一来,点火的TIMING极其重要啊。先后次序,时间间隔应该有很严格的要求吧?还有,万一战斗部的点着了,发射药的受潮了。咋办?炮班立刻撤离?这么大个炸药包,来得及吗?

我靠,这个真的是杀敌1000,自损800啊。有可靠的记录吗?
那玩意儿根本不分战斗部和发射药的吧……自损300吧,800应该没那么多。
这东西是工兵玩的
bluescj1109 发表于 2012-8-22 09:22
那玩意儿根本不分战斗部和发射药的吧……自损300吧,800应该没那么多。
总归是分2部分吧,2踢脚还有2部分呢。
抛射炸药包而已,要是真的自杀800,你以为有谁敢去放吗?
电视,,,,,楼主,你为啥那么天真呢,,,
中国人民上千年的烟花制作史不是白玩的。
我感觉这东西就是一定向射流,在地上挖一有方向的坑,坑口朝向敌军阵地,火药填进去,一定不要压实,弄个长点的导火索,点完就跑,喷死敌军
口径1000毫米的大杀器(比大和号重炮口径大一倍以上),当年74师就是死在这种大杀器之下的,韩战时,美帝的陆战一师幸亏跑得快,不然等土共的后勒(独轮小推车)把这种大杀器运到战场,十个陆战一师也抗不住呀!!
良心跑共军木有,所以就成木有良心炮了
ping.shakl 发表于 2012-8-22 09:24
总归是分2部分吧,2踢脚还有2部分呢。
二踢脚比这玩意儿可靠nn倍。
LUYILUYI77 发表于 2012-8-22 09:27
口径1000毫米的大杀器(比大和号重炮口径大一倍以上),当年74师就是死在这种大杀器之下的,韩战时,美 ...
张师长成仁的时候,这个大杀器还没投入使用呢。
淮海大战中的飞雷
                                       

看了央视的科技博览之飞雷传奇,才知道是中野4纵发明的,我以前记得秦基伟的回忆录说是9纵发明的,后来查了一下,4纵工兵连长是飞雷发明人,9纵主要是把技术和战术结合得更好,首创近迫作业与飞雷发射相结合的战术,射击距离只有几十米,对守军威胁很大。

所谓刺刀见红,什么东西都是靠近了打才可怕。比如共军的手榴弹,飞雷,飞机拼刺刀。

-------------

(1)飞雷筒,又名抛射筒。以机油筒外皮之半卷成30至50公分口径之筒,内部平铆起来.底部用厚木嵌入,中心挖成15公分至20公分直径之圆槽,深约10至15公分。用时内放发射黑药,槽有小孔通外面发火机,飞雷木翅或铁翅四只夹—木盘,盘中有孔,内装导火索及雷管,盘上用布包或铁皮装,用绳捆于翅内,如图(略),即可使用。此种飞雷筒各纵皆有,大小尺寸口径均不同。一纵七旅十九团用—斤黑药发射送十公斤,打260米,偏差十米,红薯地20米内红薯皆翻出,炸坑一米多深。如飞雷弹进一步改良,或可命中较准确。

(2)迫击炮送。用一木杆中间挖空,内放捆牢。将炮弹引信去掉,药倒出(或用废炮弹).加发射药包,装入炮筒,将木杆插入炮筒顶住炮弹,将导火索点着,然后发射。装九斤半药,打125米,差7米,炸洞内坐一人一百米外看不见。另一次试验:十公斤(老称十九斤半),木杆九斤半,绳与布—斤二两,全重三十斤二两,药包重一钱四分,底火药一钱四分.45度角,加三药包,射程89米。 ——《中原军区一九四八年军工生产报告》(《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四))P331—332 )

这种抛射筒和200年前的重型臼炮有着某种相似之处,大仰角使用,射程较近,但威力惊人。该武器最初是用来对付敌人堡垒的,进而用以攻城,最后在淮海战场上大显神通。这一威力强大的武器是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在1947年晋南战役之后研究发明的成果。


--------------------

飞雷炮最初叫“飞送”,是一种土制包。它是用火药推送出去的一个6~8公斤重的包。只要在它落点半径5米内,一切生命体或工事都难以逃命。这一威力强大的武器是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的成果。该纵队工兵连长聂佩璋则是它的发明者。
聂佩璋,山西太谷县人,1938年参加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曾就读于沈阳讲武堂,在东北军铁甲部队任过大队长,精通装甲、工兵技术,擅长爆破,调入太岳1分区后,他为部队和民兵培训爆破能手,同时还研制石雷,炸毁日军汽车多辆。 1944年冬,聂佩璋担任决1旅工兵连连长,该连为新建部队,其工兵技术一片空白。年近40 岁的聂佩璋对工兵进行技术训练。他摸爬滚打边讲边示范,不久就带出一批工兵技术骨干,在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频繁的战斗中,工兵常在敌人鼻子底下实施爆破,伤亡很大。仗是打赢了,可付出的代价实在太大。聂佩璋心里不停地盘算:“有什么办法能代替人把送到敌人的碉堡呢?”聂佩璋开始了“飞雷”的设想。但他反复琢磨了很久,仍没有结果。何不让大家动动脑筋?

  “连长,能不能像迫击炮那样,把送出去?”“连长,在围困沁源时不是就用‘掷石机’抛射石头打过日伪军吗?”对呀,聂佩璋的心里一下子亮堂了。

  在烈日炎炎的夏天,聂佩璋带领技术人员开始研制飞雷。他们上山点火、下山看结果,反反复复,不知经过多少次实验,终于使包飞出300多米后落地爆炸了。大家情不自禁地欢呼着。可聂佩璋心里并不轻松。他想,包是飞送成功了,但两个小时挖一个土筒,却只能抛送一次,这不符合实战要求,必须要搞一个替代土筒的“洋抛射筒”。

  聂佩璋经过深思熟虑,从老乡家里买来汽油筒和枣树板,丁丁当当地敲起来了。两天后,一个口径300毫米、长900毫米的“抛射筒”制造出来,并试射成功。因为抛射包是由抛射地雷引发的,故称“飞雷”,因为又是依照迫击炮原理制成的“抛射筒”,所以便正式命名为“飞雷炮”。

  此后,他们又不断改进技术,以求发挥飞雷的最大威力。为了对付国民党军的坦克、装甲车、野战工事和密集的队形等,他们用抛射筒改装土造的火焰喷射器、用抛射筒抛射几十公斤重的石头、飞送集束手榴弹(美称“天女散花”)等,花样越来越多,威力越来越大。

  “飞雷炮”参加过多次攻城任务,但其大显神威还是在淮海战役围歼黄维兵团的一场大战中。黄维兵团进攻失利,改为防御,认为我军炮火不强,无奈他何。但他不曾料到,其苦心经营的野战防御地堡挨我一个重型包就成一片废墟;其密集的兵力防御更不堪“天女散花”一击。被俘的国民党军官兵也不得不承认:“这个土东西可比大炮厉害多了。”



-------------------------

48年11月30日,中央军委指示将华野的第2、6、10、11纵队,以两个纵队位于固镇以北,听从刘、邓的使用,作为解决黄维的总预备队;另两个纵队位于双沟、大王庄一线,以防止邱、李兵团向两淮攻击。还要求华野特种兵纵队的炮兵全部加入对黄维的作战。

中野在对黄维兵团进行逐步压缩的同时,加紧总攻的准备:进一步进行思想动员,克服急躁、轻敌情绪;加强打坦克、防毒气的战术技术训练;加紧教育解放战士,调配战斗骨干;加强组织后勤保障,做到粮食、油盐、担架等物资供应源源不断。各部队开展军事民主,推广了两项战术技术,一是掷弹筒,这是依据爆竹原理,以空汽油筒作为发射筒,筒下用铁管做成发火装置,填入发射药,点火后,可将二十公斤发射到150米远,颇具威力。由于制作工艺简便,很快被大量制造推广,大大弥补了火炮的不足。中野官兵称之为“飞雷”,而黄维兵团官兵称之为“特大威力炮”,甚至还认为是苏联提供的新式武器。二是进行土工近迫作业,将交通壕一直挖到敌军阵地前沿,然后在火力支援下连续爆破,紧接着步兵冲锋,使国民党军的火力优势难以发挥作用。这一发明是中野9纵在11月27日战斗中,有三个战士冲到敌阵地前,遭到火力压制,既上不去,又下不来,只好就地挖掘掩体,先挖成卧姿掩体,再挖成跪姿掩体,然后挖成立姿掩体,最后相互连接,居然坚持了整整一个白天。9纵司令秦基伟从中受到启发,在此基础上发展成近迫作业的沟壕战术,并取得很好的效果,为此受到了刘、邓的通令嘉奖。

总前委决定将华野13纵作为攻击黄维的战役预备队,以加强进攻兵力;以中野2纵、华野6纵和豫皖苏军区的五个团,监视、阻击李延年、刘汝明兵团;华野第2、10、11纵队为总预备队,集结于宿县地区,主要对付徐州国民党军可能向东或向西逃窜。

------------------

这货起码解决了我鳖要用人去堆地堡的问题,,,在最前线,能尽量少移动几米都是好的,,,,这个炮也并不是所有人都会玩,,主要是四野的家伙,,应该还是有技术门槛的,,当年试的时候就试了好久最后才这么玩的...没有看的那么简单....跟横射的迫击炮一样,,,我鳖在战场上的适应能力我敢说是世界上最强的....
英勇爆破 血与火中迸发灵感 简单材料 汽油桶变身大火炮

http://roomx.bokee.com/6626546.html

  实战检验 问题不断出现

  土法子如何拿下敌工事 新武器能否应对大决战

  飞雷传奇(上)(2007年8月21日16:26cctv-1科技博览栏目播出)

  1947年以来,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进入战略反攻阶段。依照党中央的部署,陈庚领导的晋冀鲁豫纵队突破了敌人对解放区的封锁,杀入国民党阎锡山部腹地。我军的作战形式也因此发生了变化,和以往我军习惯的游击战相比,与敌人正面对垒的阵地战、攻坚战愈发频繁。

在山西晋南县解县城门两侧的炮楼上人影晃动,它们曾是日伪时期遗留的工事,虽然已经换了主人,但是它们的枪口依然瞄向解放区。

  距离城门一百多米的树丛中,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的工兵战士白孝基、张天星和战友悄然摸了出来。他们避开了敌人的正面封锁从侧面绕向目标。在距对方工事约莫五十多米处,白孝基和张天星再次检查手里的东西,那是他们为这次行动准备的武器:五斤多的包!敌人似乎并没发现下面的动静。白孝基已经能看到炮楼顶上来回走动的敌人哨兵,甚至能听到里面的喧哗。敌人并不在乎暴露自己,他们显然对这些反复加固的工事非常自信!

  整个纵队手里的炮少的可怜,炮弹更是稀缺。无法利用有效的炮火打击,战士们只能采用这种危险的办法:爆破!距离总攻还有三十分钟,白孝基和张天星必须尽快拔掉这些钉子。然而来自炮楼和旁边的城墙制高点的交叉火力,让他们前进的道路被彻底封锁。

  两个战友先后倒下,白孝基和张天星紧跟着冲了上来。刚刚放好,敌人的侧翼火力就发现了他们。城门楼的那个手榴弹扔下来正好打在张天星的右肩膀上,好在这枚手榴弹是哑弹,他只是受了轻伤,其他两名战友牺牲了。

  三天战斗中,白孝基所在的工兵连减员情况严重。解县县城拿下来了,可工兵连里上上下下都高兴不起来。连长聂佩璋立了功了,旅里面贺功,他也不去参加。他就在这个连队里面摆了一些桌子,把牺牲的这些人写上名字,放在那儿,他来悼念他们。

  聂佩璋是太岳纵队工兵连的连长,这位四十来岁的老工兵有着丰富的爆破经验。在整个纵队组织的一个工兵学习班上,他说出了自己的一个想法。既然能把石头抛出去打敌人,那也应该能抛出去。

  聂佩璋说的土法子是抗战期间根据地军民的一个发明,它曾被广泛用来打击侵略者。埋在地下,土坑盖上木板,上面安放地雷和棱角尖利的石块。等敌人到了跟前,拉燃导火索,炸飞的石头、地雷就能在很大范围内对敌人造成杀伤。

  1947年八月下旬的一天,白孝基等学习班的战士来到敌人占据的一座县城下,连长聂佩璋和一名工兵骨干高文魁动手操作,他们准备来一次特殊的爆破:用抛射地雷。

  两人挖出了一个侧面是斜坡的土坑,里面埋上。战士们都是半信半疑:用抛射地雷那是漫天四散没有明确方向,可这怎么能用来爆破碉堡之类的固定目标呢?

  第一枚是落在了这个城门,几秒钟以后,地雷轰隆一下爆炸了。另外一枚掉到那个敌人的屋角那儿,轰隆一声也炸了。

  只要把握好土坑一侧的斜面角度和剂量,就可能使得物体沿着一定轨迹抛出,最终落到目标位置。眼前的一切让大伙兴奋不已,能抛出地雷当然就能抛出包啊!聂佩璋的想法却不这么简单。虽然能够抛出去了,但是不适合战争的需要,操作起来不方便。

  在相互的比划和讨论中,一种模样奇怪的武器浮现在众人眼前:一个粗大的汽油桶,底下装着足量的推进火药,上面是包,火药瞬间燃烧产生巨大的冲力,包上的导火索同时被引燃,包随即被抛向目标。

  当时解放区虽然有自己的兵工厂,但他们的设备简单而且流动性大。创意出自战场,看来制造也只能在战场上完成。

  依照连长的安排,高文魁和其他战士们跑到老乡家里买来了枣木板,从战场上找来了汽油筒,还请来了村子里的木匠和铁匠帮忙。他们在指挥部后面叮叮当当地忙了两天。

  很快,一个口径50厘米、长90厘米的汽油桶抬了出来。工兵们准备来一次实验。口径这么大,炮身却不到一米,纵队里的老炮兵看了也是连连摇头,谁都没见过这么奇怪的炮。抛射筒放在一个侧面倾斜的土坑里,战士们做了一个没放的替代品来发射。

  包是发射出去了,可射程不让人满意,才五十米!

  抛射距离的远近难不住工兵,想要打得更远只要加大汽油桶药室里的火药量就行,关键是怎么能准确控制落点。大伙一致要求继续实验,看看装上真正的包后威力如何?包是打出去,可随即就成了天女散花!大伙都愣住了!

  工兵们把已经破碎的包捡回来反复对比,随即发现了问题所在。抛射包离不开火药,可捆扎、包裹包的都是麻绳、麻袋,他们很容易着火、散开。解放区里铁丝又极其短缺,这可怎么办呢?问题还没解决,部队就接到了新任务!

  一九四七年八月份,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根据党中央的部署,离开晋南强渡黄河挺进豫西,配合刘邓主力逐鹿中原。队伍一路推进,打到了河南陕县城下。与此同时,工兵连对抛射筒的改进一直没停,此前遗留的问题逐一得到了解决。黑电话绳子由于有柏油和几层玻璃纤维,用它来捆包,就不会着火了。

  一九四七年九月河南陕县攻城战即将打响,新武器直接抬到了战场上。这是新武器第一次用于实战而且是难度很大的攻城战。白孝基拿着两根铁棍兴冲冲地跑到前沿,为了方便操作和灵活调整角度,连长聂佩璋还为抛射筒添了两根支架。

  包准确地打到了敌人东门一侧的城下,厚厚的城墙顿时被炸开了一个口子,战士们一拥而入。新武器在第一次实战中就打出了名气!大伙给它起名为飞雷炮。

  一天之内,四纵基本控制了陕县的绝大部分城区,只剩少量敌人还在借助城南工事抵抗。飞雷炮随即转移战场,这次他们的目标是前方一百米左右的一座碉堡。一声闷响后,包飞落到距离碉堡五六米远的地方。可能是导火索的长度把握的不太好,长了一点,所以飞雷弹飞出去以后,到了敌人阵地还没有马上爆炸,敌人一看是个白乎乎的东西,还以是宣传品。随后五六斤包爆炸了,巨大爆破力还是炸塌了大半个碉堡。发射刚结束,一直在后面观测的聂佩璋连长把高文魁和其他战士召集起来。高文魁明白:连长对这次的发射显然不满意。

  由于包上导火索预留得比较长,所以飞雷炮炮弹落到地上都会滚动一段距离,地面的坑洼、斜坡自然会影响到它的最终落点。这种时候,类似目测这样的技巧也显得无能为力。是否还能有法子能让飞雷炮更加精准呢?

  一九四八年5月9日,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改为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晋冀鲁豫第四纵队已经逼近淮海,在他们的四周国名党黄百韬部队和黄维部正在紧逼过来。大战就在眼前,对飞雷炮的改进还在紧张进行。新武器能否在决战时刻派上用场呢?

在河南陕州的攻城战中飞雷炮正式投入实战,飞雷炮一发即中,为攻城部队打开了入口。为了保证发射精度,工兵们借鉴了炮兵的瞄准技巧。虽然威力惊人抛射距离也不近,但飞雷炮的射击准确性始终困扰着大伙。一九四八年五月,敌人重兵突然逼近,新的大战就在眼前!

  一九四八年十月一号早晨,驻守河南铁门镇的敌军突然感觉到了异样:阵地前沿冒着枪林弹雨潜入堡垒附近的爆破手突然没有了,对面阵地上的掩护射击也停了,双方阵地在瞬间一片死静。

  在中野四纵的前沿战壕,几门粗大的汽油桶被挪到了壕沟边缘。几个月来的实战中,工兵们已经离不开这种武器,四纵工兵连的每个排都配备了飞雷炮。这次,他们的目标是对面一百多米处敌人阵地上的地堡群和纵横交错的战壕。

  负责这门武器的张天星把汽油桶放进了一个早已挖好的土坑,一周前,他们在战斗中缴获了一大批黄色,借这个机会工兵们对包的装药量和外形都做了改进,飞雷炮还有了专用的炮弹!在阵地另一端工兵骨干高文魁也做好了发射准备。

  经过反复调整,这时的飞雷炮装药量至少五公斤。爆破力有了很大提高,就连外形上也明显不同。为了尽量减小抛射时的空气阻力,工兵们借鉴了火炮炮弹的外形,四四方方的包被捆扎得前尖后圆。

  完成调试后,三门飞雷炮一齐发射。每次发射完,高文魁都会探出头来仔细观察包的落点。随即转过身来指挥其他战士重新调整放置汽油桶的土坑。

  为了提高飞雷炮的爆破精度,工兵们想了不少法子。纯粹的目测肯定不够,每次发射后,战士们都要靠调整土坑坡度以及炮筒支架角度来控制炮身,保证炮弹的落点不会偏差。

  接连两波发射,十几枚飞雷炮弹抛向敌军阵地。对方终于见识了这些从天而降的白布包的威力,敌人的前沿工事基本被摧毁!

  射程虽然短,飞雷炮的破坏力却比有些重型火炮还强大。它的爆炸不光是摧毁了敌工事,对于敌人的战斗人员,飞雷炮弹爆炸时发出的震天撼地的声响同样产生了惊人杀伤力!

  国民党军队中甚至流传开了一种说法:解放军得到了某种秘密武器:它是可怕的特大威力炮!

  对铁门镇敌军的攻击很快向纵深挺进。第二波发射结束后,一直在前沿观测的聂佩璋连长把高文魁、张天星和几位班长叫到观察哨里,他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飞雷炮的发射节奏突然慢了下来?为了保证射击精度,战士们不得不在每次发射之后重新添土,移动飞雷炮,调整炮身角度,这显然会影响到发射频率甚至影响到最终的爆破效果。在激烈的大战关头,这个问题愈发突出。

  在飞雷炮的顶部或尾部安装了瞄准器之后,士兵就可以给操作者提供一个参照。每次发射后,工兵们就可以根据角度仪迅速调整炮身角度,而不用再反复挖土添坑。这一来就大大缩短了发射间歇,基本实现不间断发射。

  在聂佩璋连长的反复推算下,高文魁和工兵连其他战士还为飞雷炮弹的设计提出了一整套详细数据。明确规定了炮弹重量、导火索长度等诸多细节,以便于其他部队的战士仿制。

  1948年11月23日,双堆集这个方圆不到十公里的小村子已成了另一种景象。十万人的黄维军团被我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围堵在这里。在几次突围都没能成功的情况下,黄维兵团在双堆集转入防御。

  短短几天里,黄维部队利用地形构筑了大量地堡、交通壕,构成了里外三层的防御体系。在整个防御阵地的中心,黄维还把几百辆汽车联成一圈,并用沙土装满打造出了一条所谓的核心防御圈。

  几个月来为了行动迅速,中野将重型武器丢弃不少。面对敌人如此强悍的防御,火炮不足成了大问题。为减小进攻时的伤亡,我军总结出了一种新打法;迫近作业,把坑道挖到敌人前沿,尽量缩短裸露冲击的距离。随着坑道的延伸,阵地前双方壕沟和工事犬牙交错,两军对垒更加接近。双方距离几十米,这正是飞雷炮的理想射程,这个武器有了绝佳的发挥威力的机会!

  12月6号中午时分,双堆集上空的太阳缩进了乌云背后。在为总攻所作的炮火准备中,飞雷逐渐成了主角。几十门飞雷炮推进到了战壕的最前端,敌人里外三层的防御工事基本暴露在飞雷炮的射程内。

  接连三波发射后,对方三层防御工事都飞上了天,敌人汽车防线也土崩瓦解。

  进攻部队开始向纵深推进,工兵连手里的飞雷炮弹使用殆尽,恰恰就在这时张天星接到新任务。用四发炮弹打掉,暗碉、鹿柴和有一挺重机枪的山墙。张天星不敢轻易出手了。调整射程,四发炮弹终于打掉了敌人的三个目标,一直被火力敌人压制的战士们顺利拿下了这个据点。

  在战场前沿,二十二旅工兵连二排排长高文魁紧盯着五十米外的一个敌人工事。在此之前,他凭着自己丰富的经验和熟练的技术,灵活操作飞雷炮摧毁敌人多个目标,为突击队扫清了冲锋道路。

  可就在这时,敌人的这个机枪火力点却挡住了突击队的冲锋道路。此时他们的手里只剩一发远程炮弹。高文魁随机应变,调整飞雷炮角度,角度85度!这时的飞雷炮和地面之间几近直角!

  飞雷弹打出去落在了距火力点两三米处,可高文魁并没立刻听到熟悉的爆炸声!因为打得是远程弹,导火索燃烧时间也比较长。

  一看还不爆炸,高文魁着了急,就在这时一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响起。烟雾散尽,敌人的地堡也不见了。这次爆破清除了对突击部队威胁最大的障碍,扫清了冲锋道路。

  在淮海大战中,参与并发挥了作用的飞雷炮达到了一百多门。淮海战役持续了两个来月。在此期间飞雷炮功不可没。它的出现减小了我方进攻人员的伤亡,弥补了当时我军火炮的不足,使得敌方一些重要防御工事在短时间内被顺利摧毁。此后随着我军重型武器不断丰富,飞雷炮逐渐退出兵器舞台。

  淮海战役中,中野四纵工兵连涌现出了一大批飞雷英雄。四纵二十二旅工兵连二排排长高文魁积极钻研飞雷发射技术,在决战时刻表现英勇,成功使用飞雷炮准确摧毁多处敌人重要目标,因此获得了“工兵英雄”的光荣称号,他的事迹在当时的部队里引起了很大反响。四纵工兵连也因此受到嘉奖。

  今天,飞雷炮的提出者聂佩璋,飞雷炮的使用和改进者“工兵英雄”高文魁已离开人世,其他几位使用者也过古稀,老战友们时常会聚在一起追忆往事,这种武器已把他们和那段风火岁月紧紧联在一起。灵感迸发于战斗当中,制造就在战场上完成,这种特别的武器和它创造的奇迹会被永远铭记!

------------------

4纵司令陈赓十分善于笼络人才,用其所长,别人不敢用的人,他用来得心应手。解放战争时期,他有一名通讯科长非常狂妄,爱骂人,但业务在全兵团出类拔萃。战场上电话线紧缺,他就想办法用一根线通电话,另一根用铁钎子代替,走两步往地上一插,形成回路;后来干脆在鞋上钉上马蹄铁,一步一步地走,也能通。陈赓允许他自由出入自己的作战指挥室。

另一个名叫聂佩璋的工兵连长,是从国民党军队里俘虏过来的(?),此人发明的飞雷解决了淮海战役中火力不足的问题,国民党称“没良心炮”,如今还陈列在军事博物馆里。工兵上的难题很多,他都能想办法克服,却惟独戒不了喝酒和抽烟的嗜好,离了这两样没法工作。陈赓就提供他酒和烟,虽然他只是个连长,却也配备马夫和警卫员。解放后聂佩璋成为昆明军区第一任工兵团长(这个团如今在以色列和黎巴嫩前线大显身手)。也许是做过地下工作的原因,陈赓重视情报工作,除了情报科和侦察分队,后勤人员、政工人员都为他搜集情报。他的作战室设两部电台,进行敌我双方的监听。一道命令传达下去,各级怎样执行他一清二楚,无需一级级向上汇报。一次中原突围,严峻的形势下王震一时找不到突破口,后来侥幸突击出来。但在千里之外,敌人的部署父亲通过监听都破译出来了,只是由于他们之间没有横向联系的密码,无法通报敌情。解放后陈赓的通信科长见到王震,再次谈起那一回突围,王震感慨若自己摸到情报也就不会损失惨重了。
360截图20120822093536839.jpg
大号的钻天猴吧...没那么大的自残率吧?
我记得去年过年时有个新闻,就是讲有个村子自制烟花出事,炸出了一个半径10m的浅坑,但村民说他们几十年来一直都这么玩。
这种烟花和木良心炮差不多,安全性其实也足够了,只要你不是把它当烟花年年放问题不大。
imcomplete 发表于 2012-8-22 09:34
这货起码解决了我鳖要用人去堆地堡的问题,,,在最前线,能尽量少移动几米都是好的,,,,这个炮也并不是所有人都 ...
嗯,处于劣势装备并且不怕死的部队,总能高出一些土法"大杀器“。国外最强的例子是莫诺托夫鸡尾酒。
什么武器是有良心的?不都是杀人的,md的155重炮有良心没有?
什么武器是有良心的?不都是杀人的,md的155重炮有良心没有?
木良心炮的口径一般都在8英寸以上
礼匪 发表于 2012-8-22 09:26
抛射炸药包而已,要是真的自杀800,你以为有谁敢去放吗?
这帖子,这水平,真的很是懒得吐LZ的槽
这玩意玩的时候,汽油桶是不会炸开的。。。
仗都打到那个份上了还管什么杀敌多少自损多少?
这东西还是比较可靠的
大口径掷弹筒。。。
靠 按照楼主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死亡率  共军早应该被自己消灭了~~   内战共军的数量远没有国军多

都快开学了还上网玩儿呢~~
imcomplete 发表于 2012-8-22 09:34
这货起码解决了我鳖要用人去堆地堡的问题,,,在最前线,能尽量少移动几米都是好的,,,,这个炮也并不是所有人都 ...
这炮应当是刘邓部所有,在淮河出名的,不是四野的。从机理上说近似于迫击炮
3年的ID只在线30来个钟还没忘记帐号密码,厉害!
集结号里有比较真实的使用画面,很厉害的东西
有可靠的记录吗?

楼主来干嘛的,一清二楚了。

楼主真是那啥,有楼主是正常的证据吗?
当时无现代工业,无大量炮兵支持的部队的无奈之举。。。

也反映出中国人战场灵活。只要战争延续一段时间,中国人弱势慢慢都会抹平
关于没良心炮,王外马甲的考证还是比较严谨的:发明“飞雷”的当然是个很聪明的人,但这种“大炮”的设计思路其实是和近代武器的发展原则相违背的。因为第一,炸药包炮的射程很小、精度很差、使用寿命很短、操作的安全性也很不可靠,无法成为固定有效的打击手段;第二,这种武器的爆破方式非常原始,弹药消耗量极大,作战效能并不合理;第三,实施“飞雷”攻击的时候,大量的炸药包都堆积在发射阵地上,一旦遇到敌方的炮火逆袭就没有生存的可能,战场风险太大。因此,如果反过来看,使用“飞雷炮”就需要具备相当多的前提条件,首先,本方的军需物资必须十分充沛,可以不考虑弹药的消耗量。而且本方的兵力和时间也必须十分充足,可以把军事工事推进到距敌一百米以内,并建立起安全的发射场;其次,敌方的阵地必须被围困在一个狭小的区域之内,目标固定而且集中,并且敌方必须不仅无法使用炮兵进行反击、同时也必须没有能力进行步兵逆袭……可想而知,一旦战局出现了这样的态势,战场双方的胜负其实早已经确定了,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却还要继续采用高密度的毁灭性打击手段,那的确是够“狠心”的。——《战场上的蒲公英》
LUYILUYI77 发表于 2012-8-22 09:27
口径1000毫米的大杀器(比大和号重炮口径大一倍以上),当年74师就是死在这种大杀器之下的,韩战时,美 ...
萨苏的文章里提过,貌似在朝鲜,英国人尝过那美妙的滋味
萨苏的文章里提过,貌似在朝鲜,英国人尝过那美妙的滋味
让人想起原子炮
今天,飞雷炮的提出者聂佩璋,飞雷炮的使用和改进者“工兵英雄”高文魁已离开人世,其他几位使用者也过古稀
ccbywgts 发表于 2012-8-22 12:08
集结号里有比较真实的使用画面,很厉害的东西
集结号里德就是扯淡,这东西只能在具有绝对优势的进攻战中使用,由于其目标大,射程近,且调整麻烦,大多是在规定阵地发射的,在防御战中使用,就是对方的靶子
关于没良心炮,王外马甲的考证还是比较严谨的:发明“飞雷”的当然是个很聪明的人,但这种“大炮”的设计思 ...
敌人就算被围困了,也是要搞总攻的,总不能都指望敌人主动投降吧??
前面几篇文章看下来,感觉都在强调一点,那就是缺乏重火力支援的情况下,没良心炮的出现减轻了战士的伤亡,想通了这点就什么疑问都没了
那些开国将军大部分不都是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的吗
从这点就可以看出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