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62,藏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6 13:42:06
最近暑假党蹦了出来,懒得回复,发个帖子给大家科普下吧
後撤的原因在於後勤困难
西藏军区林芝军分区的防卫区正是当时对印作战的东线主战场,从林 芝军分区原副司令李春的回忆中,可以看出那时中国军队的後勤系统 多麽落後: 反击战开始後,我们沿江一路下推,一个连击溃了印军上千人。没有公路,印军想不通,中国军队靠什麽供给给养?以为我们有什麽高级食品,吃一顿能管好几天。其实,我们就
是靠老乡支前,靠牛运输。 那一仗,支前的牛就有叁万多头。这边的所有物资,还有伤员烈士, 都是靠老乡背。一○○迫击炮弹,一人只能背一发。50人运,几分钟 就敲出去了。家家户户都出人,十二叁岁的孩子也支前。当地老乡十 二叁岁就能背一百四五十斤,不
穿鞋。德东下边扎西家的小男孩,才 四岁,跟爸爸妈妈一起,他背了四筒罐头,有八斤重,爸爸牵着他爬 山支援我们。没有老乡,我们根本没法打胜仗。
当时战区老百姓支持中国军队,
未见得是把他们当成共产党汉人军队 ,而是从统一西藏的角度。那一带历史上为藏文明覆盖,被称为「风 流神王」的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就出生在「麦克马洪线」以南印控区,老百姓对西藏保持向心力并不奇怪。
那种靠牛和老百姓的双肩维系的後勤支援,不可能长久,也只适用於 最前线。战争主要的物资供应,是靠汽车从上千公里外的中国内地运 上来。
西藏的冬季,道路随时可能被大雪封住。积雪有时达几米深,人畜皆不能通行,更别说车辆。中国军队在西藏边境进行战争,装备给养来自中国内地,而从中国内地进藏的几条干线公路全有被大雪封山可能,从干线公路通向中印战场的支线公路,因为大都需要进入或穿越喜马拉雅山脉,更随时可能封闭。我在九十年代数次驾车在西藏长途旅行,到过当年与印度战争边境,对那里行车艰难深有体会。30多年以前道路只会更为恶劣。
冬雪夏雨随时切断运输线
西藏纬度低,降水量相对较多,尤其是与印度接壤的喜马拉雅山脉,常常受印度洋暖流影响,气候无常,雨雪集中。夏天的雨水常常造成山洪、泥石流、山体塌方,阻断公路。至今从四川进西藏的川藏公路,每年夏天的绝大部分时间都不能通车。我曾在那里被泥石流困过叁天。我也曾在新疆进西藏的公路见过长达几公里的大塌方。公路全部被埋在倒塌的山石下。从云南进西藏的公路有一段80多公里的塌方区,严重时可同时出现上百处塌方。
密布在西藏高原上那些数不清的大小河流更让人提心吊胆,说不定什麽时候就把车陷在河中间。每年从夏季一直延续到十月,西藏的雨季算才过去。
中国军队62年之所以选择10月下旬对印度发动进攻,我想正是因为需要躲过雨季,以使运输作战物资的道路条件更有保障。然而进入11月,西藏便开始面临大雪封山的威胁,加上天寒地冻,道路冰雪,行车困难又开始增加。现代战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作战物资的大量
消耗,犹如一部巨大的吞吐机器,必须在最短时间内有序地调动、运输和分配尽可能多的物资、给养和武器弹药。而西藏高原上的运输问题是中国军队後勤体系几乎无法解决的瓶颈,试想中国如果不及时停止作战,即使开始阶段可以获得大胜,一旦大雪封山,运输线中断,胜利是否还能保持住呢?
印度当时在军事实力上不如中国,但是从保证後勤的运输条件上,却比中国有利得多。其背後是南亚平原,有条件修建良好的公路网,运输几乎畅通无阻。一旦战争变成长久对峙,双方在运输条件方面的差距就会产生越来越大的作用。何况,应印度政府的要求,美国和英国已经开始将大批军火运抵印度,尼赫鲁还向英美要求提供十五个轰炸机中队,以空中打击阻止中国军队。当时急於遏止中国及共产主义势力的西方国家正在介入,而中国那时已经与苏联吵翻,得不到「社会主义阵营」的支援。世界舆论异口同声指责中国。印度国内则掀起了空前的爱国主义浪潮,朝野一致,发誓要把战争进行到底。
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一向是「不打无把握之仗」。当时的条件和形势没有给中国长久保持胜利的把握──关键就在西藏高原对後勤的制约。从这一点上说,中国在1962年11月21日单方面停火和撤军,可以被视为一种精确的算计。
後勤费用是天文数字
西藏没有石油,石油制品全部要从中国内地运,在用油罐车运油的年代,由於运输距离长,每运抵西藏两车油,要消耗一辆相同油罐车运的油。後来花巨资铺设了一条长1080公里的输油管线,其中九百多公里位於海拔4000米以上地区,八百六十公里通过长年冻土带,过十座大山,还有雷暴区、热溶湖塘、冰川等高原特有地形。整条管线常年由一个团军队守卫和维护。那条输油管线只是把油从格尔木送到拉萨,其它地区和边防部队的用油还是要靠汽车运送。
我在有的边防连队看到每晚只开两小时的电视,虽然看电视是士兵的主要消遣,但因为没有充足的燃油供发电机,军官只好命令有计划使用。有的连队甚至为了分一支蜡烛也要召开共产党支部会作决定,然後再开全连军人大会把决定解释明白。
驻藏军队所有物品无一不得靠後勤供应,後勤系统出现的任何题,也就无一不影响到军队的生存状态。我看到过一篇报导,驻守西藏里孜某连队,1985年吃的是1962年的大米,大米年头比全连士兵平均年龄大一岁。我的亲身经历是1996年去普兰,曾在边防连吃过19
82年的罐头。
中国士兵应该算比较能吃苦的,需要的物资数量相对较低。但现在与过去也不可同日而语。以营房来说,迄今已经历四代:五十年代是在地上挖个坑,上面盖上顶;六十年代是土坯房;七十年代发展到石头和木料结构;八十年代改为钢筋水泥;现在已经开始向楼房过渡。每一步发展,物资供应量都要成倍甚至数倍地增长。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之交,每个边防士兵年需物资1.2吨,到1996年,每个士兵已经需要一汽车运量物资──即四至五吨。这仅是和平时期,遇到战争将成倍增加。美军在朝鲜战争中步兵单兵日耗物资29公斤,在越南战争中攀升为117公斤,到海湾战争更达到200多公斤。中国军队即使仅按美军在近半个世纪前朝鲜战争标准,单兵年需要物资也得在十吨以上,如果达到九十年代海湾战争的标准,单兵年需要物资将达到惊人的七十多吨。
仅仅为了解决边防连队的危房改造、把煤炉取暖改成土暖气、用太阳能提供洗澡水、照明用电和吃上蔬菜这五项最基本的生活条件,西藏阿里军分区就花了2000多万元,等於他们所驻防的阿里地区1995年全年财政收入(2190万元人民币)。导致成本如此之高的主要原
因就在运输。不算物资的价值,一车物资仅运费即为4500元,相当於八个西藏农牧民年人均收入。西藏道路状况之差使得运输损耗高得惊人,一车玻璃从格尔木拉到拉萨只有15%完好,一车水泥则有50%撒到公路上,更使成本大大增加。
还有不通公路的地区,运输费用就更贵。西藏墨脱县驻军一个营,需要的物资全靠雇佣老百姓翻山越岭往里背。
只能靠美制「黑鹰」直升机?
中国军队也曾考虑过用直升机运送给养。但是青藏高海拔高,气候恶劣,一般直升机飞不了。据说有次一架中国造直升机飞一趟墨脱,落地後竟发现机身拉长一尺,飞机就此报废。
中国军队後来选购了美国制的「黑鹰」直升机专飞西藏高原,因为地形复杂,气候恶劣,连续摔了好几架。1991年,中国七大军区之一成都军区好几位高级将领在西藏视察防务,也因飞机失事而殉职。现在没有极特殊情况,飞机基本不敢飞。如果西藏边防真都改用由直升飞机保证供应的话,七百万美元一架「黑鹰」,加上油料和庞大地勤系统,为此一项,西藏边防的代价又要增加多少?
在西藏,维持和平时期的边防已属不易,而若想具有抵抗侵略或进行战争的能力,成本之高更是难以想像。举例说,维持一个边防团日常开销和官兵工资,一年所需一千万到两千万元人民币。而一辆能在西藏使用的装甲车,价值两百万元左右,配备一个装甲团至少要一二百辆装甲车,仅在装甲车上的一项花费,即是几亿元。 最近暑假党蹦了出来,懒得回复,发个帖子给大家科普下吧
後撤的原因在於後勤困难
西藏军区林芝军分区的防卫区正是当时对印作战的东线主战场,从林 芝军分区原副司令李春的回忆中,可以看出那时中国军队的後勤系统 多麽落後: 反击战开始後,我们沿江一路下推,一个连击溃了印军上千人。没有公路,印军想不通,中国军队靠什麽供给给养?以为我们有什麽高级食品,吃一顿能管好几天。其实,我们就
是靠老乡支前,靠牛运输。 那一仗,支前的牛就有叁万多头。这边的所有物资,还有伤员烈士, 都是靠老乡背。一○○迫击炮弹,一人只能背一发。50人运,几分钟 就敲出去了。家家户户都出人,十二叁岁的孩子也支前。当地老乡十 二叁岁就能背一百四五十斤,不
穿鞋。德东下边扎西家的小男孩,才 四岁,跟爸爸妈妈一起,他背了四筒罐头,有八斤重,爸爸牵着他爬 山支援我们。没有老乡,我们根本没法打胜仗。
当时战区老百姓支持中国军队,
未见得是把他们当成共产党汉人军队 ,而是从统一西藏的角度。那一带历史上为藏文明覆盖,被称为「风 流神王」的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就出生在「麦克马洪线」以南印控区,老百姓对西藏保持向心力并不奇怪。
那种靠牛和老百姓的双肩维系的後勤支援,不可能长久,也只适用於 最前线。战争主要的物资供应,是靠汽车从上千公里外的中国内地运 上来。
西藏的冬季,道路随时可能被大雪封住。积雪有时达几米深,人畜皆不能通行,更别说车辆。中国军队在西藏边境进行战争,装备给养来自中国内地,而从中国内地进藏的几条干线公路全有被大雪封山可能,从干线公路通向中印战场的支线公路,因为大都需要进入或穿越喜马拉雅山脉,更随时可能封闭。我在九十年代数次驾车在西藏长途旅行,到过当年与印度战争边境,对那里行车艰难深有体会。30多年以前道路只会更为恶劣。
冬雪夏雨随时切断运输线
西藏纬度低,降水量相对较多,尤其是与印度接壤的喜马拉雅山脉,常常受印度洋暖流影响,气候无常,雨雪集中。夏天的雨水常常造成山洪、泥石流、山体塌方,阻断公路。至今从四川进西藏的川藏公路,每年夏天的绝大部分时间都不能通车。我曾在那里被泥石流困过叁天。我也曾在新疆进西藏的公路见过长达几公里的大塌方。公路全部被埋在倒塌的山石下。从云南进西藏的公路有一段80多公里的塌方区,严重时可同时出现上百处塌方。
密布在西藏高原上那些数不清的大小河流更让人提心吊胆,说不定什麽时候就把车陷在河中间。每年从夏季一直延续到十月,西藏的雨季算才过去。
中国军队62年之所以选择10月下旬对印度发动进攻,我想正是因为需要躲过雨季,以使运输作战物资的道路条件更有保障。然而进入11月,西藏便开始面临大雪封山的威胁,加上天寒地冻,道路冰雪,行车困难又开始增加。现代战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作战物资的大量
消耗,犹如一部巨大的吞吐机器,必须在最短时间内有序地调动、运输和分配尽可能多的物资、给养和武器弹药。而西藏高原上的运输问题是中国军队後勤体系几乎无法解决的瓶颈,试想中国如果不及时停止作战,即使开始阶段可以获得大胜,一旦大雪封山,运输线中断,胜利是否还能保持住呢?
印度当时在军事实力上不如中国,但是从保证後勤的运输条件上,却比中国有利得多。其背後是南亚平原,有条件修建良好的公路网,运输几乎畅通无阻。一旦战争变成长久对峙,双方在运输条件方面的差距就会产生越来越大的作用。何况,应印度政府的要求,美国和英国已经开始将大批军火运抵印度,尼赫鲁还向英美要求提供十五个轰炸机中队,以空中打击阻止中国军队。当时急於遏止中国及共产主义势力的西方国家正在介入,而中国那时已经与苏联吵翻,得不到「社会主义阵营」的支援。世界舆论异口同声指责中国。印度国内则掀起了空前的爱国主义浪潮,朝野一致,发誓要把战争进行到底。
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一向是「不打无把握之仗」。当时的条件和形势没有给中国长久保持胜利的把握──关键就在西藏高原对後勤的制约。从这一点上说,中国在1962年11月21日单方面停火和撤军,可以被视为一种精确的算计。
後勤费用是天文数字
西藏没有石油,石油制品全部要从中国内地运,在用油罐车运油的年代,由於运输距离长,每运抵西藏两车油,要消耗一辆相同油罐车运的油。後来花巨资铺设了一条长1080公里的输油管线,其中九百多公里位於海拔4000米以上地区,八百六十公里通过长年冻土带,过十座大山,还有雷暴区、热溶湖塘、冰川等高原特有地形。整条管线常年由一个团军队守卫和维护。那条输油管线只是把油从格尔木送到拉萨,其它地区和边防部队的用油还是要靠汽车运送。
我在有的边防连队看到每晚只开两小时的电视,虽然看电视是士兵的主要消遣,但因为没有充足的燃油供发电机,军官只好命令有计划使用。有的连队甚至为了分一支蜡烛也要召开共产党支部会作决定,然後再开全连军人大会把决定解释明白。
驻藏军队所有物品无一不得靠後勤供应,後勤系统出现的任何题,也就无一不影响到军队的生存状态。我看到过一篇报导,驻守西藏里孜某连队,1985年吃的是1962年的大米,大米年头比全连士兵平均年龄大一岁。我的亲身经历是1996年去普兰,曾在边防连吃过19
82年的罐头。
中国士兵应该算比较能吃苦的,需要的物资数量相对较低。但现在与过去也不可同日而语。以营房来说,迄今已经历四代:五十年代是在地上挖个坑,上面盖上顶;六十年代是土坯房;七十年代发展到石头和木料结构;八十年代改为钢筋水泥;现在已经开始向楼房过渡。每一步发展,物资供应量都要成倍甚至数倍地增长。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之交,每个边防士兵年需物资1.2吨,到1996年,每个士兵已经需要一汽车运量物资──即四至五吨。这仅是和平时期,遇到战争将成倍增加。美军在朝鲜战争中步兵单兵日耗物资29公斤,在越南战争中攀升为117公斤,到海湾战争更达到200多公斤。中国军队即使仅按美军在近半个世纪前朝鲜战争标准,单兵年需要物资也得在十吨以上,如果达到九十年代海湾战争的标准,单兵年需要物资将达到惊人的七十多吨。
仅仅为了解决边防连队的危房改造、把煤炉取暖改成土暖气、用太阳能提供洗澡水、照明用电和吃上蔬菜这五项最基本的生活条件,西藏阿里军分区就花了2000多万元,等於他们所驻防的阿里地区1995年全年财政收入(2190万元人民币)。导致成本如此之高的主要原
因就在运输。不算物资的价值,一车物资仅运费即为4500元,相当於八个西藏农牧民年人均收入。西藏道路状况之差使得运输损耗高得惊人,一车玻璃从格尔木拉到拉萨只有15%完好,一车水泥则有50%撒到公路上,更使成本大大增加。
还有不通公路的地区,运输费用就更贵。西藏墨脱县驻军一个营,需要的物资全靠雇佣老百姓翻山越岭往里背。
只能靠美制「黑鹰」直升机?
中国军队也曾考虑过用直升机运送给养。但是青藏高海拔高,气候恶劣,一般直升机飞不了。据说有次一架中国造直升机飞一趟墨脱,落地後竟发现机身拉长一尺,飞机就此报废。
中国军队後来选购了美国制的「黑鹰」直升机专飞西藏高原,因为地形复杂,气候恶劣,连续摔了好几架。1991年,中国七大军区之一成都军区好几位高级将领在西藏视察防务,也因飞机失事而殉职。现在没有极特殊情况,飞机基本不敢飞。如果西藏边防真都改用由直升飞机保证供应的话,七百万美元一架「黑鹰」,加上油料和庞大地勤系统,为此一项,西藏边防的代价又要增加多少?
在西藏,维持和平时期的边防已属不易,而若想具有抵抗侵略或进行战争的能力,成本之高更是难以想像。举例说,维持一个边防团日常开销和官兵工资,一年所需一千万到两千万元人民币。而一辆能在西藏使用的装甲车,价值两百万元左右,配备一个装甲团至少要一二百辆装甲车,仅在装甲车上的一项花费,即是几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