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精锐进行系列高难度演习 强制使用新装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0:22:31
引子

  一场科尔沁草原演练旋风搅动我军信息化建设一池春水

  去年9月,草原秋风乍起,沈阳军区某集团军兵发科尔沁,在总部和军区首长机关指导下,完成了首次基于信息系统的陆空联合作战演习。

  广阔地域上,他们运用综合集成试点建设打造的目前陆军部队要素最全、覆盖最广、规模最大的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编成多个联合战斗群,成功实施了“信息聚能全域体系破击”“链路引导空地一体突击”“侦察探测精确制导打击”等一系列全新信息化作战课题……

  演习的成功向世人昭告:这支28年前出色完成我军机械化集团军建设试点任务、14年前最先点燃全军科技练兵火种的先锋部队,通过信息再造,又一次浴火重生,实现了新的历史跨越。

  今年5月,总部在这个集团军组织陆军部队信息系统综合集成建设集训,推广他们的经验,称其将为全军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开拓广阔发展空间,发挥重要典型示范作用。

  那么,他们为何能在两年多时间,完成难度如此之大的跨越?他们的经验又为全军部队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提供了哪些重要启示和借鉴?

  面对期盼已久的历史机遇,这支以“三猛”精神著称的先锋部队,既表现出渴望转变的高涨热情,又坚持难能可贵的科学态度——

  一份“难产”的论证报告为转型精确定位

  2009年7月,一个爆炸性消息令集团军上下群情振奋:军委总部决定由他们担负陆军部队信息系统装备综合集成建设试点任务。

  这是他们期盼已久的历史机遇。这支以“猛打猛冲猛追”著称的先锋部队,不仅战争年代功勋卓著,在我军和平时期发展建设的重要历史节点也都走在前面。然而,进入新世纪,随着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加速,眼看一些兄弟部队在向信息化转型的路上迈出新步伐,而昔日“机械化先锋”却因客观条件所限一直难有作为。机遇再现,大家憋了几年的劲儿一下子迸发出来。

  怀着尽快实现历史跨越的强烈愿望,集团军上下迅速行动,军领导亲率机关深入部队摸装备底数,奔赴各科研院所和装备生产厂家了解信息装备发展情况,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就搞出了一份需求报告草案,列出了数量惊人的新装备需求清单,希望来个“大换血”。然而,当他们兴冲冲地带着草案到总部和军区机关汇报时,却碰了钉子,原因是上级认为他们提出的方案没有充分考虑现阶段国情军情实际,盘子太大,过于追求高新全。

  总部和军区领导的意见,使集团军党委从最初的兴奋中冷静下来。他们坐下来反复学习胡主席关于推进军队信息化建设、搞好信息系统综合集成的重要论述,进一步廓清了抓好试点的指导思想:一是信息系统综合集成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部队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必须以部队担负的使命任务为牵引,准确定位建设目标,做到立足现有、满足当前、着眼发展、先有后优、渐进推动。

  以此为指导,在7个月时间内,集团军先后召开5次常委会、31次领导小组办公会,认真听取领导机关、科研部门和部队官兵的意见建议,结合部队实际反复进行需求论证,把请领必要的新装备和对现有装备进行信息化加改装结合起来,总共对报告进行7次大的修改、52次小的修改,最终形成了60万字的总体需求论证报告和16个分系统报告。由于定位科学、需求合理,很快得到总部批准。

  谈起这份报告“难产”过程,许多亲历者都用“痛苦”二字来形容,但其后的实践证明,磨刀不误砍柴工,正是这份“难产”的报告,使这项具有开创性的工作少走了很多弯路,少交不少“学费”。

  试点任务不是“天上掉馅饼工程”,新装备到来不等于综合集成的自然完成。要真正成为转型先锋,必须当主导做主人、主动作为——

  一套“问题装备”激发官兵主导转型的责任感

  防空旅旅长刘斌是集团军综合集成建设试点第一个吃螃蟹的人。2010年春节前,全旅官兵兴高采烈地迎来了翘首期盼的某新型防空兵指挥信息系统。一溜排开的20余台指挥车组,使他们从旅到营的指挥手段全都实现了“鸟枪换炮”。

  然而,当刘斌带着官兵迫不及待地登车验收时,心却凉了半截:厂家送来的并不是全新装备,而是已投入试用的科研样机,不仅外型设计不尽合理,性能也不稳定,用起来不是黑屏就是死机。厂家的解释是,试点上马时间紧,还要完善优化。

  官兵像盼新嫁娘似的盼新装备,想不到娶进门的竟是个“丑媳妇”。但他们并没有消极埋怨厂家、质疑装备,而是和厂家工程技术人员一道,采取实装操作检验与网络模拟试验相结合、静态检验与动态运用相结合的方式查找发现问题,研究解决办法。在3个多月时间里,发现涉及系统性能的大小300余个问题,按作战需求提出24项改进建议,并协助厂家现场解决了其中大部分问题,比集团军规定的时间节点提前完成防空兵分系统综合集成任务。

  防空旅排除“问题装备”带来的种种困难、成功推进本系统综合集成的经验,引起集团军党委高度重视,他们认为这种在综合集成建设中当主导做主人、主动作为的精神,应当在部队官兵中大力提倡。集团军专门组织旅以上单位领导机关到防空旅见学,启发他们把部队官兵的一线实践优势与科研院所、厂家的技术优势结合起来,让官兵全程参与到综合集成的各个环节中,掌握综合集成建设的主导权,当试点的主人。集团军还专门出台了官兵全程参与的“五项措施”:

  ——建立系统工程师制度,在集团军每个专业系统都选择既懂作战指挥又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干部担任系统工程师,与相关专家共同负责现场组织;

  ——组织官兵进厂跟研,在装备下发前,选派官兵到相关厂家、承研承制单位跟踪掌握装备研制进程,深入了解装备构造,提出合理化建议,提前培训技术骨干;

  ——对装备进行出厂评审,由部队相关人员对所接装备认真审核性能质量,写出客观评审报告;

  ——实施集成建设质量监控,在装备加改装和调试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积极参与协助解决;

  ——搞好数据保障服务,组织相关部门及时为新装备测试运行提供各种作战数据支撑。

  通过全程参与,部队官兵先后提出了2900余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和一批有价值的改进建议,都得到采纳,保证了综合集成建设顺利推进。这段经历使大家深刻认识到,信息系统综合集成建设不是“天上掉馅饼工程”,不会新装备一到就自然完成,而是从未有过的创新实践,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要当好转型先锋、就必须真正投身其中,迎难而上、主动作为,而不能站着看、等着转。

  速度,在军事变革的角逐中意味着胜利,在历史转型的竞跑中意味着先机。先锋者的潜意识促使他们用超常措施鞭策自身——

  一项“催命制度”催生转型的“先锋速度”

  进入2010年春夏之交,一些师旅主官发现,一向领导作风沉稳的集团军首长火气突然变大了。在一次临时确定召开的电视电话会议上,军长潘良时竟对各方面工作搞得不错的某师主官指名道姓进行批评,语气严厉,不留情面,原因是这个师的装备加改装工作展开后,只有装备部门在现场抓,师主官没有亲自上一线。副军长高波则亲自打电话给另外一个旅的主官,批评他在旅里综合集成工作许多问题亟待解决的情况下心思旁骛……

  速度,在军事变革的角逐中意味着胜利,在历史转型的竞跑中意味着先机。与长达7个月需求论证过程中那种不急不躁、从容不迫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综合集成一进入实施阶段,集团军从首长到机关都急红了眼。

  他们怎能不急?按照军委总部确定的试点任务完成的时间节点,他们仅剩一年多的建设时间。在这紧迫的时间内,他们要完成包括新接装的数以千计的信息系统装备的评审把关、性能调试、操作训练,数百台原有装备的信息化加改装,此外还有平台与系统、系统与系统间的链接,从分系统、合成部队到全系统联调联试等总共129项工作。可谓任务繁重,项项紧迫,刻不容缓!作为试点探路的先锋,如不能按期完成,就会拖累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全局。

  为此,集团军党委明确提出:各级要把综合集成作为“党委工程”、“主官工程”摆在重要位置。他们还对综合集成工作实施强力督导、科学统筹,制定了推进信息系统综合集成建设的具体路线图、工作统筹图、各分系统信息流程图,明确规定了各项工作完成的时间节点。同时出台了后来被人戏称为“催命”的“三报制度”,即要求各师旅团对本单位综合集成工作进展的具体情况每天日报、每周要报、每月专报,集团军综合集成办公室要每天汇总整理,上班前必须放在所有常委办公案头。

  “催命制度”催出了空前的紧迫感,也催生了加快转型的“先锋速度”。系统联调联试是综合集成的关键阶段。先前受到批评的某师根据这项工作标准高、难题多的实际,在组织完成过程中,师党委在现场专门开会,研究部署调试工作,连续一个多月采取“早交班、午碰头、晚对接、夜梳理”的做法,逐台装备填写调试日志,使调试中发现的问题解决在当日、落实到单车,提前高标准地完成这项重要工作。地处寒区的某装甲师武器平台加改装工作开展时恰逢冬季,用于加改装的修理车间没有取暖设施,温度达不到作业要求。为了不延误加改装任务的完成,官兵们在车间内搭起塑料大棚,用土办法控制温度,连续奋战50余天,按期完成了90余台装备的加改装任务。

  先进信息系统不应是经不起风吹雨打的“温室花朵”,也不应是供人观赏的“漂亮花瓶”。实践检验花费的巨大功夫,折射出他们对真实战斗力的追求——

  一系列高难度演习让转型成果经受“战场”拷问

  翻开这个集团军近两年的工作记录和总结,人们会发现一个现象:繁重的信息系统综合集成工作和各种样式、各种规模和各种课题的演习相互交织、并行推进。综合集成工作越是进入关键阶段,各类演习越是搞得紧张红火。

  2010年夏季,某机步师信息系统综合集成工作刚搞出点模样,就在师长黄铭的力主下,把包括全师各指挥要素、各兵种专业系统在内的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拉上演练场。先是搞指挥要素演练,紧接着又搞指挥所演习,从静态到动态、从分阶段推进到昼夜连续实施,难度越搞越大,情况越设越复杂。指挥系统出了故障,瘫了、断了,就停下来研究分析解决,然后再继续搞。9月,集团军组织炮兵年度实弹射击考核,师里也要求所属炮兵团使用刚刚调试的炮兵分系统参加考核,团里怕打不好影响年度训练成绩,装备生产厂家也不赞成冒险用,可师领导态度坚决:“考不好不批评,但不用不行!”……作训部门粗算一下,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该师用刚刚完成调试的指挥信息系统,总共组织各类大大小小的演习11场。

  “先进信息系统不应是经不起风吹雨打的‘温室花朵’,也不应是供人观赏的‘漂亮花瓶’。”这是集团军党委在抓信息系统综合集成建设试点抱定的一条重要认识。他们提出:边建边用、建用并举、以用促建;在运用中熟悉特点、掌握性能,在运用中发现问题、改进提高,在运用中摸索规律、深化认识。

  因此,综合集成试点时间再紧、任务再重,他们仍积极组织和倡导部队进行各种实战化演习,使综合集成构建的先进指挥信息系统经受“战场”的严酷拷问。

  去年10月,为整建制全系统全要素检验指挥信息系统效能,集团军首次在纵横各数百公里的广大地域内,构建了一张上接总部军区、横联各系统各要素、下接武器平台的“大网”,采取上下联动、异地同步的方法进行实装实距演练。谁知演练开始不久,就因感染病毒出现全网瘫痪的意外情况,指挥所组织人员从查杀病毒到恢复系统,整整折腾了4天4夜,又继续演练。就这样,他们不怕暴露问题、不怕演砸,边演边解决问题,坚持完成了集团军战备转进、战役机动集结、战役筹划实施等阶段36个课目的演练。去年以来,他们还运用指挥信息系统,参加了军区组织的运用通用信息系统陆空协同作战、编组联合战斗群进攻作战等重要演习,发现和解决了指挥信息系统在实战运用中数以百计的问题。

  转型既要“化物”也要“化人”,在信息化转型大潮中,激流勇进者脱颖而出,畏难迟疑者黯然而退。先锋部队在信息再造中完成华丽转身——

  一个新型人才方阵在转型磨砺中快速成军

  信息系统综合集成试点任务的下达,一下子把这个集团军指战员推上了转型大潮的风口浪尖。面对突来的转折,有人脱颖而出,也有人被无情淘汰。某机步旅通信营上士郑定媛和同班战友的不同命运,是这种变化的缩影。

  郑定媛所在的装甲指挥班原本有12名士兵,负责旅部4台装甲指挥车的驾驶和维护保障。综合集成试点任务展开后,上级决定为他们新发10车1组的指挥信息系统,4台旧的指挥车退役。只会驾驶和一点通信知识的郑定媛被派到工厂接装,本来他的任务只是把车安全开回来,可他主动要求参加工厂组织的接装培训。回到部队后,他又向上级强烈要求转岗当车长,学习掌握新型指挥车组操作和保障技能。经过一段时间的苦学苦练,他熟练掌握了车载计算机、网络通信控制器、多种型号电台、交换机、微波电视传输设备、接力机等设备的操作技能。如今,原来班里大多数战士都因难以适应新装备需要或转岗或退伍,而他则成了旅里宝贵的新装备技术骨干。

  信息化转型对各级指挥员带来的冲击更大。去年12月从外单位调进某机步师装甲团任团长的耿大勇,对报到时看到的一幕至今深有感触。那天,他先到师机关,发现师领导都不在,后来被人领到训练场,看到师长政委正带着“一班人”,身着作训服,在指挥车组上练操作。到团里,他又看到同样一幕。不带头学用信息化,适应转变强素质,就有落伍和被淘汰的危险。在这个集团军里,各级指挥员都怀有这样强烈的危机感。

  面对转型带来的严峻挑战,集团军党委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信息系统综合集成既要“化物”也要“化人”,人才是部队实现向信息化转型的重要支撑。为此,军长潘良时、政委张书国和党委“一班人”率先垂范,在各级指挥员中广泛开展以学知识、学技能、练操装、练指挥为内容的“双学双练”活动,着力提高领导信息化建设、驾驭信息化装备和指挥信息化作战的能力。与此同时,集团军各级还采取自己组训、院校代训、进厂驻训、外请帮训、课题研训等形式,组织了190余次培训,提高官兵信息化素质。

  通过狠抓人才队伍建设,一大批官兵伴随部队向信息化转型进程实现了华丽转身。目前,集团军所有团以上党委班子都能熟练运用信息系统指挥作业,分队军官和关键岗位士官都掌握了所配发的信息装备操作使用技能,团以上部队都有一批能胜任信息装备维修保障的骨干人才。

  两年多的艰辛奋斗结出喜人成果,然而他们审视和评价成果,却表现出格外的清醒和谨慎——

  一份有“缺憾”的总结报告预示转型任重道远

  去年底,两年多的艰辛奋斗终于结出硕果。总部即将组织集训,现场推广他们的经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集团军党委组织机关梳理试点成果,总结试点经验,最终拿出的竟是一份有“缺憾”的总结报告。

  所以称其为有“缺憾”,是因为这份报告在肯定信息系统综合集成建设,给提高部队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带来种种进步的同时,还用相当篇幅坦承目前部队在指挥控制能力、情报侦察能力、火力打击能力、安全防护能力、综合保障能力等7个方面的差距,并把此次综合集成建设中尚需解决的具体问题专门制作了备忘录。

  显然,集团军党委和首长不想满足、陶醉于已有的成果,他们的头脑是清醒的:眼下的综合集成建设不过是部队从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型“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今后他们面临的挑战还很多,也更艰巨。

  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尽快让新构建的指挥信息系统“瘦身”,向精干、高效、可靠方向发展。信息系统综合集成建设为部队带来了更多更新的指挥信息装备和手段,同时也铺大了摊子,众多的车组、林立的天线让指挥所在战争中的伪装生存变得更加困难。这些问题必须在今后深化综合集成建设中得到尽快回答和解决。

  他们还急于谋划推进的是,与新的指挥信息系统相适应的作战理论、指挥方式等一系列的配套改革。尽管这几年他们已经在创新作战理论、改革指挥编组和作战编组、优化指挥程序、精简作战文书、编写指挥代码等方面做了不少探索,也取得了成果,但与适应未来信息化条件下作战需要还相差很多。只有抓紧发展完善才能避免“穿新鞋走老路”。

  他们更感到忧心焦虑的是,指战员在信息化知识和技能方面不断面临的新挑战。尽管看上去这几年官兵在这方面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进步已经不小,但信息技术的创新和信息化战争的发展,比他们的进步更快。稍微打个盹、歇个脚就会落后,必须拿出更有力、有效的措施和办法,鞭策和激励大家加快转变的步伐……

http://mil.sohu.com/20120725/n348966930.shtml引子

  一场科尔沁草原演练旋风搅动我军信息化建设一池春水

  去年9月,草原秋风乍起,沈阳军区某集团军兵发科尔沁,在总部和军区首长机关指导下,完成了首次基于信息系统的陆空联合作战演习。

  广阔地域上,他们运用综合集成试点建设打造的目前陆军部队要素最全、覆盖最广、规模最大的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编成多个联合战斗群,成功实施了“信息聚能全域体系破击”“链路引导空地一体突击”“侦察探测精确制导打击”等一系列全新信息化作战课题……

  演习的成功向世人昭告:这支28年前出色完成我军机械化集团军建设试点任务、14年前最先点燃全军科技练兵火种的先锋部队,通过信息再造,又一次浴火重生,实现了新的历史跨越。

  今年5月,总部在这个集团军组织陆军部队信息系统综合集成建设集训,推广他们的经验,称其将为全军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开拓广阔发展空间,发挥重要典型示范作用。

  那么,他们为何能在两年多时间,完成难度如此之大的跨越?他们的经验又为全军部队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提供了哪些重要启示和借鉴?

  面对期盼已久的历史机遇,这支以“三猛”精神著称的先锋部队,既表现出渴望转变的高涨热情,又坚持难能可贵的科学态度——

  一份“难产”的论证报告为转型精确定位

  2009年7月,一个爆炸性消息令集团军上下群情振奋:军委总部决定由他们担负陆军部队信息系统装备综合集成建设试点任务。

  这是他们期盼已久的历史机遇。这支以“猛打猛冲猛追”著称的先锋部队,不仅战争年代功勋卓著,在我军和平时期发展建设的重要历史节点也都走在前面。然而,进入新世纪,随着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加速,眼看一些兄弟部队在向信息化转型的路上迈出新步伐,而昔日“机械化先锋”却因客观条件所限一直难有作为。机遇再现,大家憋了几年的劲儿一下子迸发出来。

  怀着尽快实现历史跨越的强烈愿望,集团军上下迅速行动,军领导亲率机关深入部队摸装备底数,奔赴各科研院所和装备生产厂家了解信息装备发展情况,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就搞出了一份需求报告草案,列出了数量惊人的新装备需求清单,希望来个“大换血”。然而,当他们兴冲冲地带着草案到总部和军区机关汇报时,却碰了钉子,原因是上级认为他们提出的方案没有充分考虑现阶段国情军情实际,盘子太大,过于追求高新全。

  总部和军区领导的意见,使集团军党委从最初的兴奋中冷静下来。他们坐下来反复学习胡主席关于推进军队信息化建设、搞好信息系统综合集成的重要论述,进一步廓清了抓好试点的指导思想:一是信息系统综合集成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部队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必须以部队担负的使命任务为牵引,准确定位建设目标,做到立足现有、满足当前、着眼发展、先有后优、渐进推动。

  以此为指导,在7个月时间内,集团军先后召开5次常委会、31次领导小组办公会,认真听取领导机关、科研部门和部队官兵的意见建议,结合部队实际反复进行需求论证,把请领必要的新装备和对现有装备进行信息化加改装结合起来,总共对报告进行7次大的修改、52次小的修改,最终形成了60万字的总体需求论证报告和16个分系统报告。由于定位科学、需求合理,很快得到总部批准。

  谈起这份报告“难产”过程,许多亲历者都用“痛苦”二字来形容,但其后的实践证明,磨刀不误砍柴工,正是这份“难产”的报告,使这项具有开创性的工作少走了很多弯路,少交不少“学费”。

  试点任务不是“天上掉馅饼工程”,新装备到来不等于综合集成的自然完成。要真正成为转型先锋,必须当主导做主人、主动作为——

  一套“问题装备”激发官兵主导转型的责任感

  防空旅旅长刘斌是集团军综合集成建设试点第一个吃螃蟹的人。2010年春节前,全旅官兵兴高采烈地迎来了翘首期盼的某新型防空兵指挥信息系统。一溜排开的20余台指挥车组,使他们从旅到营的指挥手段全都实现了“鸟枪换炮”。

  然而,当刘斌带着官兵迫不及待地登车验收时,心却凉了半截:厂家送来的并不是全新装备,而是已投入试用的科研样机,不仅外型设计不尽合理,性能也不稳定,用起来不是黑屏就是死机。厂家的解释是,试点上马时间紧,还要完善优化。

  官兵像盼新嫁娘似的盼新装备,想不到娶进门的竟是个“丑媳妇”。但他们并没有消极埋怨厂家、质疑装备,而是和厂家工程技术人员一道,采取实装操作检验与网络模拟试验相结合、静态检验与动态运用相结合的方式查找发现问题,研究解决办法。在3个多月时间里,发现涉及系统性能的大小300余个问题,按作战需求提出24项改进建议,并协助厂家现场解决了其中大部分问题,比集团军规定的时间节点提前完成防空兵分系统综合集成任务。

  防空旅排除“问题装备”带来的种种困难、成功推进本系统综合集成的经验,引起集团军党委高度重视,他们认为这种在综合集成建设中当主导做主人、主动作为的精神,应当在部队官兵中大力提倡。集团军专门组织旅以上单位领导机关到防空旅见学,启发他们把部队官兵的一线实践优势与科研院所、厂家的技术优势结合起来,让官兵全程参与到综合集成的各个环节中,掌握综合集成建设的主导权,当试点的主人。集团军还专门出台了官兵全程参与的“五项措施”:

  ——建立系统工程师制度,在集团军每个专业系统都选择既懂作战指挥又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干部担任系统工程师,与相关专家共同负责现场组织;

  ——组织官兵进厂跟研,在装备下发前,选派官兵到相关厂家、承研承制单位跟踪掌握装备研制进程,深入了解装备构造,提出合理化建议,提前培训技术骨干;

  ——对装备进行出厂评审,由部队相关人员对所接装备认真审核性能质量,写出客观评审报告;

  ——实施集成建设质量监控,在装备加改装和调试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积极参与协助解决;

  ——搞好数据保障服务,组织相关部门及时为新装备测试运行提供各种作战数据支撑。

  通过全程参与,部队官兵先后提出了2900余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和一批有价值的改进建议,都得到采纳,保证了综合集成建设顺利推进。这段经历使大家深刻认识到,信息系统综合集成建设不是“天上掉馅饼工程”,不会新装备一到就自然完成,而是从未有过的创新实践,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要当好转型先锋、就必须真正投身其中,迎难而上、主动作为,而不能站着看、等着转。

  速度,在军事变革的角逐中意味着胜利,在历史转型的竞跑中意味着先机。先锋者的潜意识促使他们用超常措施鞭策自身——

  一项“催命制度”催生转型的“先锋速度”

  进入2010年春夏之交,一些师旅主官发现,一向领导作风沉稳的集团军首长火气突然变大了。在一次临时确定召开的电视电话会议上,军长潘良时竟对各方面工作搞得不错的某师主官指名道姓进行批评,语气严厉,不留情面,原因是这个师的装备加改装工作展开后,只有装备部门在现场抓,师主官没有亲自上一线。副军长高波则亲自打电话给另外一个旅的主官,批评他在旅里综合集成工作许多问题亟待解决的情况下心思旁骛……

  速度,在军事变革的角逐中意味着胜利,在历史转型的竞跑中意味着先机。与长达7个月需求论证过程中那种不急不躁、从容不迫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综合集成一进入实施阶段,集团军从首长到机关都急红了眼。

  他们怎能不急?按照军委总部确定的试点任务完成的时间节点,他们仅剩一年多的建设时间。在这紧迫的时间内,他们要完成包括新接装的数以千计的信息系统装备的评审把关、性能调试、操作训练,数百台原有装备的信息化加改装,此外还有平台与系统、系统与系统间的链接,从分系统、合成部队到全系统联调联试等总共129项工作。可谓任务繁重,项项紧迫,刻不容缓!作为试点探路的先锋,如不能按期完成,就会拖累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全局。

  为此,集团军党委明确提出:各级要把综合集成作为“党委工程”、“主官工程”摆在重要位置。他们还对综合集成工作实施强力督导、科学统筹,制定了推进信息系统综合集成建设的具体路线图、工作统筹图、各分系统信息流程图,明确规定了各项工作完成的时间节点。同时出台了后来被人戏称为“催命”的“三报制度”,即要求各师旅团对本单位综合集成工作进展的具体情况每天日报、每周要报、每月专报,集团军综合集成办公室要每天汇总整理,上班前必须放在所有常委办公案头。

  “催命制度”催出了空前的紧迫感,也催生了加快转型的“先锋速度”。系统联调联试是综合集成的关键阶段。先前受到批评的某师根据这项工作标准高、难题多的实际,在组织完成过程中,师党委在现场专门开会,研究部署调试工作,连续一个多月采取“早交班、午碰头、晚对接、夜梳理”的做法,逐台装备填写调试日志,使调试中发现的问题解决在当日、落实到单车,提前高标准地完成这项重要工作。地处寒区的某装甲师武器平台加改装工作开展时恰逢冬季,用于加改装的修理车间没有取暖设施,温度达不到作业要求。为了不延误加改装任务的完成,官兵们在车间内搭起塑料大棚,用土办法控制温度,连续奋战50余天,按期完成了90余台装备的加改装任务。

  先进信息系统不应是经不起风吹雨打的“温室花朵”,也不应是供人观赏的“漂亮花瓶”。实践检验花费的巨大功夫,折射出他们对真实战斗力的追求——

  一系列高难度演习让转型成果经受“战场”拷问

  翻开这个集团军近两年的工作记录和总结,人们会发现一个现象:繁重的信息系统综合集成工作和各种样式、各种规模和各种课题的演习相互交织、并行推进。综合集成工作越是进入关键阶段,各类演习越是搞得紧张红火。

  2010年夏季,某机步师信息系统综合集成工作刚搞出点模样,就在师长黄铭的力主下,把包括全师各指挥要素、各兵种专业系统在内的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拉上演练场。先是搞指挥要素演练,紧接着又搞指挥所演习,从静态到动态、从分阶段推进到昼夜连续实施,难度越搞越大,情况越设越复杂。指挥系统出了故障,瘫了、断了,就停下来研究分析解决,然后再继续搞。9月,集团军组织炮兵年度实弹射击考核,师里也要求所属炮兵团使用刚刚调试的炮兵分系统参加考核,团里怕打不好影响年度训练成绩,装备生产厂家也不赞成冒险用,可师领导态度坚决:“考不好不批评,但不用不行!”……作训部门粗算一下,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该师用刚刚完成调试的指挥信息系统,总共组织各类大大小小的演习11场。

  “先进信息系统不应是经不起风吹雨打的‘温室花朵’,也不应是供人观赏的‘漂亮花瓶’。”这是集团军党委在抓信息系统综合集成建设试点抱定的一条重要认识。他们提出:边建边用、建用并举、以用促建;在运用中熟悉特点、掌握性能,在运用中发现问题、改进提高,在运用中摸索规律、深化认识。

  因此,综合集成试点时间再紧、任务再重,他们仍积极组织和倡导部队进行各种实战化演习,使综合集成构建的先进指挥信息系统经受“战场”的严酷拷问。

  去年10月,为整建制全系统全要素检验指挥信息系统效能,集团军首次在纵横各数百公里的广大地域内,构建了一张上接总部军区、横联各系统各要素、下接武器平台的“大网”,采取上下联动、异地同步的方法进行实装实距演练。谁知演练开始不久,就因感染病毒出现全网瘫痪的意外情况,指挥所组织人员从查杀病毒到恢复系统,整整折腾了4天4夜,又继续演练。就这样,他们不怕暴露问题、不怕演砸,边演边解决问题,坚持完成了集团军战备转进、战役机动集结、战役筹划实施等阶段36个课目的演练。去年以来,他们还运用指挥信息系统,参加了军区组织的运用通用信息系统陆空协同作战、编组联合战斗群进攻作战等重要演习,发现和解决了指挥信息系统在实战运用中数以百计的问题。

  转型既要“化物”也要“化人”,在信息化转型大潮中,激流勇进者脱颖而出,畏难迟疑者黯然而退。先锋部队在信息再造中完成华丽转身——

  一个新型人才方阵在转型磨砺中快速成军

  信息系统综合集成试点任务的下达,一下子把这个集团军指战员推上了转型大潮的风口浪尖。面对突来的转折,有人脱颖而出,也有人被无情淘汰。某机步旅通信营上士郑定媛和同班战友的不同命运,是这种变化的缩影。

  郑定媛所在的装甲指挥班原本有12名士兵,负责旅部4台装甲指挥车的驾驶和维护保障。综合集成试点任务展开后,上级决定为他们新发10车1组的指挥信息系统,4台旧的指挥车退役。只会驾驶和一点通信知识的郑定媛被派到工厂接装,本来他的任务只是把车安全开回来,可他主动要求参加工厂组织的接装培训。回到部队后,他又向上级强烈要求转岗当车长,学习掌握新型指挥车组操作和保障技能。经过一段时间的苦学苦练,他熟练掌握了车载计算机、网络通信控制器、多种型号电台、交换机、微波电视传输设备、接力机等设备的操作技能。如今,原来班里大多数战士都因难以适应新装备需要或转岗或退伍,而他则成了旅里宝贵的新装备技术骨干。

  信息化转型对各级指挥员带来的冲击更大。去年12月从外单位调进某机步师装甲团任团长的耿大勇,对报到时看到的一幕至今深有感触。那天,他先到师机关,发现师领导都不在,后来被人领到训练场,看到师长政委正带着“一班人”,身着作训服,在指挥车组上练操作。到团里,他又看到同样一幕。不带头学用信息化,适应转变强素质,就有落伍和被淘汰的危险。在这个集团军里,各级指挥员都怀有这样强烈的危机感。

  面对转型带来的严峻挑战,集团军党委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信息系统综合集成既要“化物”也要“化人”,人才是部队实现向信息化转型的重要支撑。为此,军长潘良时、政委张书国和党委“一班人”率先垂范,在各级指挥员中广泛开展以学知识、学技能、练操装、练指挥为内容的“双学双练”活动,着力提高领导信息化建设、驾驭信息化装备和指挥信息化作战的能力。与此同时,集团军各级还采取自己组训、院校代训、进厂驻训、外请帮训、课题研训等形式,组织了190余次培训,提高官兵信息化素质。

  通过狠抓人才队伍建设,一大批官兵伴随部队向信息化转型进程实现了华丽转身。目前,集团军所有团以上党委班子都能熟练运用信息系统指挥作业,分队军官和关键岗位士官都掌握了所配发的信息装备操作使用技能,团以上部队都有一批能胜任信息装备维修保障的骨干人才。

  两年多的艰辛奋斗结出喜人成果,然而他们审视和评价成果,却表现出格外的清醒和谨慎——

  一份有“缺憾”的总结报告预示转型任重道远

  去年底,两年多的艰辛奋斗终于结出硕果。总部即将组织集训,现场推广他们的经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集团军党委组织机关梳理试点成果,总结试点经验,最终拿出的竟是一份有“缺憾”的总结报告。

  所以称其为有“缺憾”,是因为这份报告在肯定信息系统综合集成建设,给提高部队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带来种种进步的同时,还用相当篇幅坦承目前部队在指挥控制能力、情报侦察能力、火力打击能力、安全防护能力、综合保障能力等7个方面的差距,并把此次综合集成建设中尚需解决的具体问题专门制作了备忘录。

  显然,集团军党委和首长不想满足、陶醉于已有的成果,他们的头脑是清醒的:眼下的综合集成建设不过是部队从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型“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今后他们面临的挑战还很多,也更艰巨。

  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尽快让新构建的指挥信息系统“瘦身”,向精干、高效、可靠方向发展。信息系统综合集成建设为部队带来了更多更新的指挥信息装备和手段,同时也铺大了摊子,众多的车组、林立的天线让指挥所在战争中的伪装生存变得更加困难。这些问题必须在今后深化综合集成建设中得到尽快回答和解决。

  他们还急于谋划推进的是,与新的指挥信息系统相适应的作战理论、指挥方式等一系列的配套改革。尽管这几年他们已经在创新作战理论、改革指挥编组和作战编组、优化指挥程序、精简作战文书、编写指挥代码等方面做了不少探索,也取得了成果,但与适应未来信息化条件下作战需要还相差很多。只有抓紧发展完善才能避免“穿新鞋走老路”。

  他们更感到忧心焦虑的是,指战员在信息化知识和技能方面不断面临的新挑战。尽管看上去这几年官兵在这方面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进步已经不小,但信息技术的创新和信息化战争的发展,比他们的进步更快。稍微打个盹、歇个脚就会落后,必须拿出更有力、有效的措施和办法,鞭策和激励大家加快转变的步伐……

http://mil.sohu.com/20120725/n348966930.shtml
越看越堪忧
亟须一次实战,比什么都能提高战斗力。
skyswimmer 发表于 2012-7-25 09:49
越看越堪忧
与96年时比一下呗
务必要头脑清醒,不犯迷糊。
装备变了,广大士官、指战员的素质要求也跟着变,高层领导也得变。
这是个系统工程,有一个漏项就很麻烦。
ano1229 发表于 2012-7-25 10:21
与96年时比一下呗
与96年,86年,甚至46年的PLA比都没意义。对一只军队来讲,只有对比当前的现实敌人才有意义。
skyswimmer 发表于 2012-7-25 10:30
与96年,86年,甚至46年的PLA比都没意义。对一只军队来讲,只有对比当前的现实敌人才有意义。
现实的敌人是谁?危险迫在眉睫?目前的差距有多大?
skyswimmer 发表于 2012-7-25 10:30
与96年,86年,甚至46年的PLA比都没意义。对一只军队来讲,只有对比当前的现实敌人才有意义。
严重同意,面对强大的MD,时刻要保持清醒,保持血性,时刻要学习进步
文章给人的感觉是,信息化最大的难点是人。
经典无比的八股文啊,怎么还有人为此而忧天?!!
好长好长的八股文
ano1229 发表于 2012-7-25 10:35
现实的敌人是谁?危险迫在眉睫?目前的差距有多大?
回答你的问题:
1、MD
2、是
3、很大
上午都是些长篇巨著
厂军结合,在演习中成熟,在实练中成长。有个性,有迫切感。
  说到底还是需要战争来检验,最好是跟猴子开片,这样陆海空三军立体式打击,协同作战,完全可以检验现在三军的实力
蛋疼的八古文
easthorse 发表于 2012-7-25 11:44
厂军结合,在演习中成熟,在实练中成长。有个性,有迫切感。
一些厂所,拿部队做小白鼠。缺乏严谨的论证和反复、合理、大频次的综合测试,居然就推进到师/旅
一级

操控系统、信息节点黑频、断链好意思拿出来说的嘛? 烂在肚子里都要想办法先实现战斗力再说别的。

集团军不是拿来给这些供应商实习、练手的地方。

想当全军的偶像、标杆?   造大梦吧
sexthegun 发表于 2012-7-25 11:58
一些厂所,拿部队做小白鼠。缺乏严谨的论证和反复、合理、大频次的综合测试,居然就推进到师/旅
一级 {: ...
不成功不过是一点麻烦,成功就是成绩,要勇于探索。这点对哪方面都是惠而不费哦!
docliu 发表于 2012-7-25 10:47
文章给人的感觉是,信息化最大的难点是人。
两年多的艰辛奋斗结出喜人成果,然而他们审视和评价成果,却表现出格外的清醒和谨慎——

  一份有“缺憾”的总结报告预示转型任重道远

  去年底,两年多的艰辛奋斗终于结出硕果。总部即将组织集训,现场推广他们的经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集团军党委组织机关梳理试点成果,总结试点经验,最终拿出的竟是一份有“缺憾”的总结报告。

  所以称其为有“缺憾”,是因为这份报告在肯定信息系统综合集成建设,给提高部队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带来种种进步的同时,还用相当篇幅坦承目前部队在指挥控制能力、情报侦察能力、火力打击能力、安全防护能力、综合保障能力等7个方面的差距,并把此次综合集成建设中尚需解决的具体问题专门制作了备忘录。
===================================================
挪用一个集团军的费用,拿来不成熟的产品做调研。

两年,玩出这样一个幺蛾子

这些人玩课题,不就是一个“黑网吧”的综合显示监控终端嘛? 华强北众多搞视频应用的小工厂都能O出来,
增加后台的私密防护、决策应用方案罢了。

这些看八股的老头子们还停留在80年代
冷幽默啊!
又是八股啊
开始的时候都以为可以大吃好处了,结果被批好高骛远,看到这里哥笑了
easthorse 发表于 2012-7-25 12:01
不成功不过是一点麻烦,成功就是成绩,要勇于探索。这点对哪方面都是惠而不费哦!
全军数据和信息化执行,各个地方想法太多。 这样高不是探索而是添乱,技术基础没有搭建起来。直接上
平台只会把部队现有战斗力直接推倒,回到80年代:一摇 二吼 三红旗

这个难道仅仅是那一点麻烦? 没有第三方科学的调研、没有合理的执行和计划组织、

看到的只有莽撞和拧着头皮上,领导指挥决策“英明”

难道有更多的“惠”? 厂家的口袋罢了
sexthegun 发表于 2012-7-25 12:29
全军数据和信息化执行,各个地方想法太多。 这样高不是探索而是添乱,技术基础没有搭建起来。直接上
平台 ...
统筹规划是必然的,但是等靠要解决不了问题。勇于探索,即使是走点弯路也能留下经验教训。没了张屠夫,大家都不吃猪,这就走极端了。
sexthegun 发表于 2012-7-25 12:03
两年多的艰辛奋斗结出喜人成果,然而他们审视和评价成果,却表现出格外的清醒和谨慎——

  一份有“ ...
成熟的产品都是用出来的,所有新产品出来都是不成熟的。你不去试,就会错过。如果去试,就有可能失败。

什么都不干的人永远不犯错,真正做事儿的人总是出错。都说爱迪生试电灯的精神可贵,这个集团军实验失败了可以证明此路不通,整个信息化如何实现就需要重新考虑。

不知道你看到的是什么,反正我看到的是有人敢担责任,大胆尝试。都说创新,殊不知一个成功创新背后是无数失败的创新。

一个集团军的花费算什么,当年经济特区那是举国之力搞实验,成本比这个高多了。
新装备为何要强制使用?
为核心装备不受战士们的欢迎
所谓的信息化到底忽悠了谁
sexthegun 发表于 2012-7-25 12:29
全军数据和信息化执行,各个地方想法太多。 这样高不是探索而是添乱,技术基础没有搭建起来。直接上
平台 ...
话说信息化建设。即使是全军统一规划,但到了下面单位,他们面对的还是局部,还是那一套东西,区别不是很大。先搞先练,有何不可。
sexthegun 发表于 2012-7-25 12:03
两年多的艰辛奋斗结出喜人成果,然而他们审视和评价成果,却表现出格外的清醒和谨慎——

  一份有“ ...
任何一种系统的研发,都有缺陷,新产品的成熟是螺旋形的,他们先搞了,系统不完备发现不足是值得肯定的。经验在那里放着,参加训练的官兵在那里留着,这就是信息化建设的成果。等靠要要不得。
docliu 发表于 2012-7-25 12:40
成熟的产品都是用出来的,所有新产品出来都是不成熟的。你不去试,就会错过。如果去试,就有可能失败。
...
创新不是借口。

经验的积累不应该拿部队为代价,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付出的代价,后来者根本无关。也享受不到代价的红利。

系统内核不合适、软件平台不合适、集成方式不适军用的环境-- 统统都要推到的。

那为什么不做调研好了,建模经过测试和小范围的高强度验证? 而是要拿一个集团军的旅、师进来当小白鼠?
钱多少得慌?你知道特区特在哪儿-- 周边的配套、外在条件的开放优势、人才汇集优势等等

知道为什么不先拿沈阳、西安做特区? 有经济、有科研、有人口和交通呢! 成本太大,固有模式调整余地小

这个不是跟沈阳这个东北集团军的方式近似吗?
找突破口验证经验,拿集团军上下的主要任务当儿戏噢
咱们再拿一个美军斯特瑞克营级单位的信息化作战系统来说事,通俗点说:主体是一个连级编制单位,几架无人机,一个战场无线网。有战事时,主要维护一份战区事态图。有权限的信息节点(军官掌握的装甲车辆、侦查车辆),可以即时标注事态图上的情报动态。需要了解战区情况的节点,以此图为准,判定敌我事态。

大体上就这么一个玩意。没军品军标,拿民品民标也能组建这么个东西。拿来训练,演习有何不可。即使是上面的系统成熟了,下发装备,对指战员来说就是个换个终端的事情。套路,战法,皆了熟于心。

      等等等 能等来战斗力??
easthorse 发表于 2012-7-25 12:45
任何一种系统的研发,都有缺陷,新产品的成熟是螺旋形的,他们先搞了,系统不完备发现不足是值得肯定的。 ...
你有哪一个信息化建设的成功案例是这样先搞,然后不完备了再留着经验让后来人重复建设的? 拿出来看看

是不是叫LCA 啊
easthorse 发表于 2012-7-25 12:32
统筹规划是必然的,但是等靠要解决不了问题。勇于探索,即使是走点弯路也能留下经验教训。没了张屠夫,大 ...
你看懂我的意思和发帖吗?

是叫等考要? 还是做针对性带第三方调研、论证、高强度的小规模测试后才推广。

你想说的是什么意思 大上快干,搞了再说
sexthegun 发表于 2012-7-25 13:04
你有哪一个信息化建设的成功案例是这样先搞,然后不完备了再留着经验让后来人重复建设的? 拿出来看看

...
那个信息化系统不是这样搞的?那个信息化系统没调试,整改过程?美军F22的故事随便都摆那里看着。为喷而喷,罔顾科研规律是要不得的。
easthorse 发表于 2012-7-25 13:09
那个信息化系统不是这样搞的?那个信息化系统没调试,整改过程?美军F22的故事随便都摆那里看着。为喷而喷 ...
F22是做了多少年的测试才装备的, 不用我教你吧

找证明打自己的脸吗
sexthegun 发表于 2012-7-25 13:08
你看懂我的意思和发帖吗?

是叫等考要? 还是做针对性带第三方调研、论证、高强度的小规模测试后才推广 ...
     上面有统筹,如你所说一套科研流程慢慢走。这是必然的。
     但下面就不练了?等上面的东西成熟了再练?搭建模拟系统简易系统,从练兵求战斗力,这才是真正的具备主观能动性的PLA。

sexthegun 发表于 2012-7-25 13:10
F22是做了多少年的测试才装备的, 不用我教你吧

找证明打自己的脸吗


我只要你说有测试两个字就行了。打谁的脸了,自己明白。
sexthegun 发表于 2012-7-25 13:10
F22是做了多少年的测试才装备的, 不用我教你吧

找证明打自己的脸吗


我只要你说有测试两个字就行了。打谁的脸了,自己明白。
sexthegun 发表于 2012-7-25 13:01
创新不是借口。

经验的积累不应该拿部队为代价,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付出的代价,后来者根本无关。也 ...
你怎么知道人家没小范围验证。小范围验证没问题,不代表大范围使用没问题。人家验证的是陆军的信息化。集团军还算小单元呢。集团军验证完了,还有战区,然后是陆军,最后是各个军种。这种实验外军也有。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当年拉姆斯菲尔德的改革就是提高陆军的战略机动性,减少重装。结果发现此路不通。

调研永远是小样本,绝对取代不了大规模实验。我不知道除了这种不断尝试的办法,还有什么方法能够创新。信息化各国都在进行,谁都不能说自己完成了。也就是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当年支援特区难道是一句空口号?特区的三通一平这些难道都是外商投资的?在一定时期内,资源适度倾斜,已达到段时间之内有突破是很正常的。

怕花钱就别搞创新了。创新就是拿钱砸出来的。
easthorse 发表于 2012-7-25 13:12
上面有统筹,如你所说一套科研流程慢慢走。这是必然的。
     但下面就不练了?等上面的东西成熟了 ...
你看清楚什么叫练为战

主题的八股是这个内容吗:搭建模拟系统简易系统,===  你好好看看,他们要简易系统? 论证两年后拿出什么结果?

这个简易系统要拿一个集团军来测试? 是你脑子烧了 还是军记  还是负责搭建的主官有病?

一开始定位就不是简易系统,你偷换概念有什么用呢? 在呢么给部队的“惠”还没说来歌舞升平哦
sexthegun 发表于 2012-7-25 13:16
你看清楚什么叫练为战

主题的八股是这个内容吗:搭建模拟系统简易系统,===  你好好看看,他们要简易系 ...
从营级扩大到集团军级的训练,有和不可?信息化本身就是模块化的,先练先熟,注重的是观念,是战法,不是等装备。说简单点,把集团军参谋班子拉到现场,演练不同级别参谋班子的不同任务,有何不可?能编教案、出大纲、找问题、熟悉战法。有何不可?
sexthegun 发表于 2012-7-25 13:16
你看清楚什么叫练为战

主题的八股是这个内容吗:搭建模拟系统简易系统,===  你好好看看,他们要简易系 ...
在你眼里集团军算个大单位了。可是放在整个军事系统里,集团军也就是个中等单元。旅团一级的信息化搞完了,自然是军师一级的。这个搞完了还要有战区。

信息化牵扯的是整个军事指挥体系的变化。想想从只能800里加急到有电报电话,军事指挥系统有了什么样的变化。信息化促使的改变不比这个小。大家谁都没干过,只能不断的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