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中国古代战争的规模并不很大,不知道为啥那么多人总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4:18:26
总有人一谈到别的国家的古代军事史就颇为不屑,比如对日本就斥之为械斗云云。 但实际上限于古代生产力和机动方式, 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里能组织起的野战兵力规模也是有限的。
比如清代后期,虽然有几亿人口,但是出动作战的兵力不过是几千或几万级别
比如明朝,在辽东和后金作战的主力野战兵团最大时不过十万级别,赴朝鲜与日军作战就是几万之数
再比如宋朝,宋仁宗时军队规模达到最大,100多万,但是真正可战之军不多,北宋末也就是西军有些战斗力,
再比如唐朝,安禄山15万起兵,中央就已经几乎招架不住。

总的来看,中国古代军事行动,大规模的话基本就是在10万至20万之间,大部分则是在几万乃至几千人之数, 事实上和世界其他地区并无本质区别。 说别人械斗的其实也就是说自己的战争也只是械斗而已。

PS:有些人恐怕又想说战国, 那些记录其实根本经不起推敲,试想怎么可能忽然之间作战规模就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着的几十万人规模, 后人如何就不能复制了?  这其实就是史书记述习惯造成的误解,这里就不予回应了。总有人一谈到别的国家的古代军事史就颇为不屑,比如对日本就斥之为械斗云云。 但实际上限于古代生产力和机动方式, 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里能组织起的野战兵力规模也是有限的。
比如清代后期,虽然有几亿人口,但是出动作战的兵力不过是几千或几万级别
比如明朝,在辽东和后金作战的主力野战兵团最大时不过十万级别,赴朝鲜与日军作战就是几万之数
再比如宋朝,宋仁宗时军队规模达到最大,100多万,但是真正可战之军不多,北宋末也就是西军有些战斗力,
再比如唐朝,安禄山15万起兵,中央就已经几乎招架不住。

总的来看,中国古代军事行动,大规模的话基本就是在10万至20万之间,大部分则是在几万乃至几千人之数, 事实上和世界其他地区并无本质区别。 说别人械斗的其实也就是说自己的战争也只是械斗而已。

PS:有些人恐怕又想说战国, 那些记录其实根本经不起推敲,试想怎么可能忽然之间作战规模就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着的几十万人规模, 后人如何就不能复制了?  这其实就是史书记述习惯造成的误解,这里就不予回应了。
战国时是举国之战,成年男性几乎全部参战。
征兵制度不同
楼主你忘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后勤!
   “中国古代军事行动,大规模的话基本就是在10万至20万之间”
    这话大体上是不错的,可即使不算战国,冷兵器时代一次出动50万人以上的战争怎么也有个十来次的,欧洲历史上有几次?
以前看过一个观点,说是中国王朝收税收的越来越少,没钱,打不起仗。
拿日本来说,国力的大小不是以国土资源面积和多少钱来算的,而是以粮食来算的,多少多少“石”粮食算是什么级别的大名,有多少粮养多少人。可以说是拿收成都拿去招人了。
中国春秋战国时代是兵役制,而且是强制的,所以能搞出那么多人打仗。春秋早期管仲的军制就是编了三军,国语说是三万人;晋国六军。记得还有类似罗马征兵只征公民的规矩说是不征“野人”。
战国征兵规矩宽松得多,斩首纪录就上来了。像长平之战里秦国命令十五岁以上的壮丁都要出征,这该有多少人!对于斩首纪录,我认为秦国的是非常精确的,因为人家是以头换赏,肯定有账本。而秦国史料应该保存最为完好,先是因为主场优势躲过了焚书,秦灭后再由萧何保护了起来。不过总感觉战国历史很诡异,如秦昭襄王四十七年长平战役,四十八年休息一年,四十九年邯郸战役,五十年休息一年,五十一年连打三场(韩赵周),五年两次投入数十万人的大战役,一胜一败。这个在后来是难以想象的。而看他的年表,基本是一年打一仗。就算都是赢,按我们的理解,连续五十年的战争,国库都该垮了。看雍正王朝,十四和年羹尧打青海,打一次雍正(或老四)脸绿一次:没钱啊!
汉武帝是各种国营经济弄钱,还采取征兵的手段把入赘女婿、商贩什么的都强征入伍了。
三国时期,另两国不是很了解,但记得是哪个历史学家说的,吴国的兵相当于奴隶,对人身依附严重,全端他们家一跑拉走一群人。
后面的兵制历史不是很了解,但有个感觉是唐代以后一场战役投入的人数要小的多,不管是攻势战役还是防守战役。
但记得以前研究过萨尔浒之战,发现兵力比只有1.5:1,而这是在“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战”野猪皮已经成事的基础上的一次围剿,可以说就是光头都知道玩围剿得十比一,明朝在这种决定国运的大战上才投入这点兵力比,我觉得是可以下定论说这是明朝在攻势战役中所能动员的最大兵力了。而这兵力则与同期的日本关原大战动员总兵力差不多。
日本那种百把人规模的诸侯战争确实就是村一级的械斗
日本战国中后期的对战规模已经比较大了,关原之战好像有二十多万士兵。
中日的“战国”时代

还有南北朝国等乱世
所谓的“大军”实际上包括了大量的民兵、流氓无产者、随军民夫、强制入伍的农民和囚犯

人数凑的倒是很大
实际上就是乌合之众
明军末期的辽东锦州援救战役
出动了北方所有能拉出来野战的主力  全国征粮征饷

不过才凑了13万人

这是真正的国防军
不是乌合之众
古代所谓的百万大军很多都是一堆民夫拉出来凑数的,真正的核心军队也就十几万
朝鲜那档子事最有可比性。日本军力鼎盛时期,倾尽全力打朝鲜,兵力是8万左右。明军最多时也就三万左右。朝鲜陆军就是打酱油的,水军也只是配合而已。这才是我们自豪的原因。中国军队,只要国内不大抽风。基本上周边小国是没机会的。还亏了朝鲜是狭小地狱。到大陆这种空间尺度的战争,小日本绝对找不到北。为什么“分进合击、穿插包围、平行追击”这样的战术中国自造开创?是国情的原因啊。
鱼塘里寂寞的鱼 发表于 2012-7-14 23:26
日本那种百把人规模的诸侯战争确实就是村一级的械斗
这是历史版别走错了
楼主,,我无语鸟。。。
好吧,既然楼主这么说,我就来提个疑问,我有100W军队,要打这场战争我是不是就要100W全部上?我其他防区就不要了?就那我国的地理来说,我是不是需要弄个10W去守东西南中,再者10W的军队的补给是什么概念,而且还是古代的骡马人力运输。
再来看看小JP的历史,尼玛每个大名养个20个武士就吹得很犀利,再者对比下JP和我天朝的人口基数,完全就不是一个级别的,JP的正史记载最大规模也就2000人在打架算规模最大了,跟多的还不如说是像我国农村宗族之间的械斗,随便拉的百十来号人在打
SSN19 发表于 2012-7-15 07:59
古代所谓的百万大军很多都是一堆民夫拉出来凑数的,真正的核心军队也就十几万
所谓的百万级别其实参战的也就20W打顶了,可以试想下去哪找那么大的地方去容纳这么多人同时打起来
战列舰控 发表于 2012-7-14 21:41
以前看过一个观点,说是中国王朝收税收的越来越少,没钱,打不起仗。
拿日本来说,国力的大小不是以国土资 ...
这种打法可以理解为以战养战,打下一个地方,把投降的人力物力继续投入战斗,不过这种做法就是不能结束,一结束各种后遗症就都爆发了
看复活的军团,秦国已经实现了武器生产的标准化,且产品相互之间误差很小,这是后世各封建朝代很难再达到的高度。所以战国时的作战规模大一些并不奇怪,毕竟几百年打下来,战争艺术和动员体制的进步是后世大一统王朝无法想象的。这个和欧洲中世纪后几百年间的进步是一样的,小国林立,每个国家都在为生存发展尽最大努力,所迸发出来的力量很可怕。
打仗从来不是简单的数量比拼,关键是指挥调度后勤这些综合起来,还有就是后天的总结,这些是我们骄傲的地方。
我被打败了,1.清代的土客械斗都达到了10万的规模了,还说清才几千几万
2.明出去救援都是精锐级别的野战军,搜罗了全国能战的主力;
3.宋嘛,你的描述无误;
4.唐,你没有开玩笑哦,那里面本来就包括多少唐的正规军?安史之乱本来就是中国几千年来最大规模正规军叛变,本来就是一场最精锐的一半正规军打另外一半正规军的战争;

战国嘛,人家LS有表述,我支持那个说法


大家没有计算后勤的距离。

第一、战国时期战争大多集中在中国的北方,基本上各国都可以做到
1.全民皆兵,所有的劳动力自备基本的兵器,真正的职业兵比例还是比较小的。
2.春守秋战。农忙务农,农闲训练作战。
3.同时战国各国补给线相对后来都比较短。(耗损在路上的就相对小)
4.由于前3条,导致前线的士兵和补给线上的民夫实际上差距很少。可以统一算作士兵。

第二、等到大一统王朝时期,战争就集中在边境,
1.士兵从国内征集,而且更加的职业化,士兵和民夫之间的区别越来越大。
2.补给横贯半个国家。要知道在冷兵器时代,补给线线性延长,损耗就指数增加。
最明显的例子(淮海战役时解放军60万,支前民工超过500万。换而言之只有1/10多的粮食送到前线,绝大部分其实被民工消耗掉了)如果在解放区内部或者周边作战则不需要这么大支前队伍。

第三、大一统帝国末期,军阀割据混战时,基本上能追平战国的水平。
例如三国蜀汉,政府控制下的人口不过100万左右(实际上是多于此数的),养了十万职业兵(不是临时征集的农民是职业兵啊,当然除了姜维手下的几万之外,其他的基本没有任何战斗力)!
         东吴政府控制270万人(实际上是多于此数的),20万职业兵。

南北朝的陈朝,政府控制人口,不过50万户,兵力也在20万左右。(在陈后主玉树后庭花的熏陶下战斗力不到5的一群渣)
           西魏、北周王朝在趁着侯景之乱夺取四川之前,仅仅局促在关中一地,也养兵近10万人,并且长时间与东魏、北齐大战。

唐末藩镇割据,一些节度使,例如魏博等北方割据的军阀。职业兵也基本上能占到人口的1/10之一左右。
钱塘的吴越向宋太宗投降的时候也拥兵10多万(仅仅是浙江一省)。

倒是在宋朝之后,军队变成雇佣军,同时大一统王朝基本稳定,军阀割据的时间就相对很短了看不出来。

但是到了现代,红色割据时期的中央苏区基本上占有21个县、5万平方公里、250万人口,拥有红军10万人,此外还有赤卫队等其他武装(这已经是热兵器时代,兵民区分很大,贫穷的苏区了)。



大家没有计算后勤的距离。

第一、战国时期战争大多集中在中国的北方,基本上各国都可以做到
1.全民皆兵,所有的劳动力自备基本的兵器,真正的职业兵比例还是比较小的。
2.春守秋战。农忙务农,农闲训练作战。
3.同时战国各国补给线相对后来都比较短。(耗损在路上的就相对小)
4.由于前3条,导致前线的士兵和补给线上的民夫实际上差距很少。可以统一算作士兵。

第二、等到大一统王朝时期,战争就集中在边境,
1.士兵从国内征集,而且更加的职业化,士兵和民夫之间的区别越来越大。
2.补给横贯半个国家。要知道在冷兵器时代,补给线线性延长,损耗就指数增加。
最明显的例子(淮海战役时解放军60万,支前民工超过500万。换而言之只有1/10多的粮食送到前线,绝大部分其实被民工消耗掉了)如果在解放区内部或者周边作战则不需要这么大支前队伍。

第三、大一统帝国末期,军阀割据混战时,基本上能追平战国的水平。
例如三国蜀汉,政府控制下的人口不过100万左右(实际上是多于此数的),养了十万职业兵(不是临时征集的农民是职业兵啊,当然除了姜维手下的几万之外,其他的基本没有任何战斗力)!
         东吴政府控制270万人(实际上是多于此数的),20万职业兵。

南北朝的陈朝,政府控制人口,不过50万户,兵力也在20万左右。(在陈后主玉树后庭花的熏陶下战斗力不到5的一群渣)
           西魏、北周王朝在趁着侯景之乱夺取四川之前,仅仅局促在关中一地,也养兵近10万人,并且长时间与东魏、北齐大战。

唐末藩镇割据,一些节度使,例如魏博等北方割据的军阀。职业兵也基本上能占到人口的1/10之一左右。
钱塘的吴越向宋太宗投降的时候也拥兵10多万(仅仅是浙江一省)。

倒是在宋朝之后,军队变成雇佣军,同时大一统王朝基本稳定,军阀割据的时间就相对很短了看不出来。

但是到了现代,红色割据时期的中央苏区基本上占有21个县、5万平方公里、250万人口,拥有红军10万人,此外还有赤卫队等其他武装(这已经是热兵器时代,兵民区分很大,贫穷的苏区了)。

从整个历史的发展来看,军队人数占总人口比重是越来越少的。因为生产力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社会分工的细化,使得单纯的人力在战争中的重要性下降,相应的用于技术性装备和后勤保障的人却越来越多。举个列子,在战国时代,一个人可能拿上一只长矛就是一个士兵,而到了唐宋,就需要长时间的训练,装备铠甲,马匹,战刀等等。而到了近代就需要装备步枪,大炮,蒸汽战舰了,而现代的士兵装备的飞机,坦克,军舰,导弹,卫星等等,更是需要国家提供巨大的人力,物力,而直接的军队规模就会更小
鱼塘里寂寞的鱼 发表于 2012-7-14 23:26
日本那种百把人规模的诸侯战争确实就是村一级的械斗
百把人的斗争在日本战国史里确实是村长斗争啊,领地不过千石的小土豪之间的斗争。按照1万石常规出动300人(大多数地区是这个基数,有的比他高些450也有)极限500人大致可以代表战国各大名的动员力。川中岛时武田家领地大约50万石,出动部队20000,上杉家出动15000人。三好家和畠山家争夺河内和泉的久米田之战,三好方三好义贤动员阿波一国18万石的领地加上畿内的一些豪族出兵10000人,畠山方近两万。即使是一些中等大名,里见,宇喜多,佐竹,秋月,伊东出动个5000以上很随意,极限1万多也可以。
几百人的小作战,当然更多,但是这在世界战争史上才是常态,即使在一战二战这样伤亡千万计的战争中,百人的冲突那是最多数量的,总不能说那都是村长械斗吧。这些无数的小战斗再加上大规模的决战才是战争的完全组成。

天涯明月牛 发表于 2012-7-15 15:38
看复活的军团,秦国已经实现了武器生产的标准化,且产品相互之间误差很小,这是后世各封建朝代很难再达到的 ...
那个纪录片是不能这么看的
比起薛西斯500万大军远征希腊,中国确实相形见绌……
因为对于这些说法,无知的群众总是喜闻乐见,可以满足“我祖上阔”的自卑心态和不求甚解的娱乐心理。
想起了太平天军、土木堡之变、钓鱼城、郭子仪借兵、炀帝征高丽……
天涯明月牛 发表于 2012-7-15 15:38
看复活的军团,秦国已经实现了武器生产的标准化,且产品相互之间误差很小,这是后世各封建朝代很难再达到的 ...
复活的军团这个片子遗毒甚广, 里面太多的似是而非拍脑袋的说法,因为迎合了某些人的自大心理而被广泛接受。
举个例子,片中把秦朝箭簇的弧度附会到现代子弹头的弧度上, 以此证明秦朝技术多么高超,这不纯属搞笑么, 弓箭的速度好了也不过6、70米每秒,而子弹即使是手枪速度也超过300,步枪可以上700~1000, 更何况子弹是类圆锥体,和箭簇根本不同, 气动力要求天差地别,就算有点点相似又有何意义?
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这个剧组的哗众取宠误导观众的程度。
中国的三国时期和日本的战国时期分别在公元多少年呢
战国七雄就干两件事:1、战争 2、准备战争
明末松山之战,明朝倾家荡产凑了十来万人马,一战而败基本就亡国了,所以明朝凡是出动15万以上的记载全是伪造的。

当然,罗马不伪造。第二次布匿战争,罗马和意大利才几口人,居然组织了数十万军队。
白云居士 发表于 2012-7-16 11:53
复活的军团这个片子遗毒甚广, 里面太多的似是而非拍脑袋的说法,因为迎合了某些人的自大心理而被广泛接受 ...
笑话,还遗毒甚广?

秦王朝但就一个标准化制度,就至少傲视周边国家乃至周边文明上千年。

在当时的情况下,具有如此先进的组织、动员能力的国家,仅此一家。

不懂不要乱喷
hugh8504 发表于 2012-7-16 18:46
笑话,还遗毒甚广?

秦王朝但就一个标准化制度,就至少傲视周边国家乃至周边文明上千年。
      你跟这个出名的每分计较什么,人家相比你我有绝对的优越感。
日本古代几百人的战争很常见啊,一仗下来死个几十人吧。但是一到日本那些所谓的史书里就变成几千,几万人的大合战了。有些村寨一样的小堡垒在大河剧里面也演变成拥有四层天守的巨城。而且没搞兵农分离之前,有些诸侯威风凛凛的几万大军,其实全是拿着竹枪的民兵,能打的武士没几个。每个民族的光荣历史都有吹牛的成分,没什么奇怪的。中国也有,《史记》上说牧野之战,纣王派出七十万大军,殷商总人口差不多七十万吧……
一个正面上的战争,所能容纳的兵力是有限度的,就好像海湾战争的伊拉克,鹰之墙,一共才几架飞机。
jhzc 发表于 2012-7-16 14:27
明末松山之战,明朝倾家荡产凑了十来万人马,一战而败基本就亡国了,所以明朝凡是出动15万以上的记载全是伪 ...
明初的朱棣北伐你怎么就不说了呢?
jhzc 发表于 2012-7-16 14:27
明末松山之战,明朝倾家荡产凑了十来万人马,一战而败基本就亡国了,所以明朝凡是出动15万以上的记载全是伪 ...
明的灭亡原因很多的,松山之战真不是什么最主要的原因。比如说明代的税务制度、自然灾害、两线作战、两京制没有真正起作用等等
中国古代习惯上把后勤的民夫也充数的
馒头·瑞恩 发表于 2012-7-15 09:54
朝鲜那档子事最有可比性。日本军力鼎盛时期,倾尽全力打朝鲜,兵力是8万左右。明军最多时也就三万左右。朝鲜 ...
日本第一次侵朝陆军就出动158800人,第二次则为190850人,这还不算水军和集结于日本西部沿海的后备军。

明军第一次援朝四万人,第二次则为十万余。

数据来源:《宣祖敬昭实录》、《日本战史 朝鲜役》、《经略复国要编》。
对楼主的意见不能苟同。战争的难度基本就在于数量,中国在冷兵器时代的战斗规模远非像jp这种国家能比,就像一湖水也有潮汐,在海的面前就不值一提。部队的数量不仅仅意味着人的问题还意味着工业、农业、后勤、训练、军衔、将领的统御力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早在春秋战国,秦将白起一人屠杀的部队人数就超百万,看看世界战史上恐怕也找不出一个了,看不起中国冷兵器时代战斗的实在应该好好去读读史书。至于秦朝的生产力其实根本不用怀疑,看看兵马俑就知道秦朝的生产力是什么水平的,我在西安看过兵马俑里的秦砖,光这一砖头的紧固程度就足以让后世汗颜了。秦国当时是墨家集聚的地方,墨家是古代工业技艺的集大成者,巧如鲁班者在墨家的工艺面前都自叹弗如,这些还是多读些史书吧。该肯定的还是要肯定,该批判的要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