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中日关系影响东亚走向 日外交无策 使政冷经热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00:32:27
<P>

<P>美国乔治敦大学外交学院的罗伯特·萨特教授,不久前在评论中日关系发展趋势时曾强调:东亚地区未来稳定与否,将取决于作为地区主要强国的中国和日本之间的关系。

日本、中国、韩国不仅是东北亚三个最主要的国家,也是近期带动亚洲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成员。亚细安+3体制的形成,所以被视为2004年出现的亚洲曙光。

其一,这是东南亚与东北亚史无前例的结合;其二,这是“东亚共同体”时代的终于到来。东亚共同体绝对不是“大东亚共荣圈”的翻版,因为东南亚与东北亚成了共同主人。

但是,在庆幸与喜悦的同时,目睹东北亚国家关系日益复杂和矛盾,如果摩擦扩大,东亚共同体的现实将更为渺茫。

不论怎么说,目前东北亚的政经核心,还是中国和日本这两个大国。但2004年的中日关系,用一句话来总结,是它正从“政冷经热”转向为“政冷经冷”的恶化过程。

中日关系恶化,表现在相互指责,互挖墙角,但东南亚并不能从这场鹬蚌相争中,获得所谓的渔人之利。亚细安国家与日本谈判自由贸易协定,虽然除了没有农业包袱的新加坡已经完成谈判,但其他国家却感到了厌烦。

不过,自去年11月中国率先与亚细安签署《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并承诺在2010年之前实现建立中国-亚细安自由贸易区计划之后,日本开始焦虑,也表示要加速谈判进程。

显然这是竞争带来的好处,原因是日本不愿中国独占鳌头,而不是日本已经改弦更张,更加重视区域合作的缘故。

“政冷”影响“经热”?

日本对签订自贸区协定的举棋不定,一是日本只习惯到别人市场打拼,却不习惯开放市场作自由竞争;

二是日本只有“大东亚共荣圈”的概念,却无建立“东亚共同体”的思想准备;

三是日本愿意应酬亚细安,却对亚细安+3存有疑虑。换言之,对中国与韩国的共同参与,日本感到不舒服。

也有人说,东北亚三国首先要携手合作。不论从经济结构、经济规模,还是地缘政治的角度,三国合作才是最有前途。不幸,三国至今还是貌合神离,一是中日未能摆脱历史的纠缠;二是韩国习惯于在中日两个大国之间游移。

近期的中日关系,流行一种说法,就是“政冷经热”。因为自小泉首相四次参拜靖国神社之后,两国政府首脑的互访外交活动已被迫停顿,而且出现一连串明争暗斗的纠纷,比如石油资源的争夺、东海油气田开采与专属经济区划分的龃龉。

加上日本公开抗议中国舰船入侵,以及日本恫言要片面终止中日ODA(政府开发援助)协议等等,使两国关系从冷淡越来越接近冰冻。虽然如此,扩展中的经贸活动却未因此萎缩,这是奇迹,也是未来关系改善的基础。

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来看,“政冷经热”的现象是迟早会起质变的,不是变成“政热”,就是变成“经冷”。

中日关系复杂,只能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来形容。最根本的问题是,日本既不愿面对历史,又不接受中国崛起的事实,反而夸大中国的威胁,还制造了参拜靖国神社原为大和民族传统信仰的神话。虽然这些都是问题的表象,但中日关系已经到了谷底,这已经是不容否认的事实。

所谓“经热”,是相对于冷却状态的外交关系而言的。中日贸易往来依然活跃,日本对华投资也还在增加,特别是在2003年,日本首次成了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

2003年全年的中日贸易总额,也打破纪录而达到1335亿美元以上。进入2004年之后,经贸关系继续突飞猛进。一般估计,2004年的贸易总额将达到1600亿美元以上,将再创历史新高。

日本经济开始复苏,主力是输出贸易激增,而成长中的中国却是主要动力。因此客观分析都说,日本的经济复苏是托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之福,而“中国特需”遂成了日本不胫而走的流行语。

2004年第三季度的中日贸易统计,虽然增长速度转趋和缓,但绝对数额依然在攀升,只是上升势头已相对不能与欧盟和美国相比而已。

日本也开始丧失其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头衔。欧盟与美国所以迎头赶上,一是中欧、中美首脑外交活动频繁,二是欧美都在加强中国投资。相比之下,日本就不能在中国再独占鳌头了。而且,日本的外交无策,又使岌岌可危的“政冷经热”状态加速质变。

看起来,中日之间的“政冷”而且“经冷”,还会持续一段时日。而如此的关系低潮,也会在可预见的将来影响着东亚共同体的走向。</P>
<P> 来源:黄彬华/联合早报      编辑:龙芯</P></P><P>

<P>美国乔治敦大学外交学院的罗伯特·萨特教授,不久前在评论中日关系发展趋势时曾强调:东亚地区未来稳定与否,将取决于作为地区主要强国的中国和日本之间的关系。

日本、中国、韩国不仅是东北亚三个最主要的国家,也是近期带动亚洲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成员。亚细安+3体制的形成,所以被视为2004年出现的亚洲曙光。

其一,这是东南亚与东北亚史无前例的结合;其二,这是“东亚共同体”时代的终于到来。东亚共同体绝对不是“大东亚共荣圈”的翻版,因为东南亚与东北亚成了共同主人。

但是,在庆幸与喜悦的同时,目睹东北亚国家关系日益复杂和矛盾,如果摩擦扩大,东亚共同体的现实将更为渺茫。

不论怎么说,目前东北亚的政经核心,还是中国和日本这两个大国。但2004年的中日关系,用一句话来总结,是它正从“政冷经热”转向为“政冷经冷”的恶化过程。

中日关系恶化,表现在相互指责,互挖墙角,但东南亚并不能从这场鹬蚌相争中,获得所谓的渔人之利。亚细安国家与日本谈判自由贸易协定,虽然除了没有农业包袱的新加坡已经完成谈判,但其他国家却感到了厌烦。

不过,自去年11月中国率先与亚细安签署《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并承诺在2010年之前实现建立中国-亚细安自由贸易区计划之后,日本开始焦虑,也表示要加速谈判进程。

显然这是竞争带来的好处,原因是日本不愿中国独占鳌头,而不是日本已经改弦更张,更加重视区域合作的缘故。

“政冷”影响“经热”?

日本对签订自贸区协定的举棋不定,一是日本只习惯到别人市场打拼,却不习惯开放市场作自由竞争;

二是日本只有“大东亚共荣圈”的概念,却无建立“东亚共同体”的思想准备;

三是日本愿意应酬亚细安,却对亚细安+3存有疑虑。换言之,对中国与韩国的共同参与,日本感到不舒服。

也有人说,东北亚三国首先要携手合作。不论从经济结构、经济规模,还是地缘政治的角度,三国合作才是最有前途。不幸,三国至今还是貌合神离,一是中日未能摆脱历史的纠缠;二是韩国习惯于在中日两个大国之间游移。

近期的中日关系,流行一种说法,就是“政冷经热”。因为自小泉首相四次参拜靖国神社之后,两国政府首脑的互访外交活动已被迫停顿,而且出现一连串明争暗斗的纠纷,比如石油资源的争夺、东海油气田开采与专属经济区划分的龃龉。

加上日本公开抗议中国舰船入侵,以及日本恫言要片面终止中日ODA(政府开发援助)协议等等,使两国关系从冷淡越来越接近冰冻。虽然如此,扩展中的经贸活动却未因此萎缩,这是奇迹,也是未来关系改善的基础。

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来看,“政冷经热”的现象是迟早会起质变的,不是变成“政热”,就是变成“经冷”。

中日关系复杂,只能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来形容。最根本的问题是,日本既不愿面对历史,又不接受中国崛起的事实,反而夸大中国的威胁,还制造了参拜靖国神社原为大和民族传统信仰的神话。虽然这些都是问题的表象,但中日关系已经到了谷底,这已经是不容否认的事实。

所谓“经热”,是相对于冷却状态的外交关系而言的。中日贸易往来依然活跃,日本对华投资也还在增加,特别是在2003年,日本首次成了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

2003年全年的中日贸易总额,也打破纪录而达到1335亿美元以上。进入2004年之后,经贸关系继续突飞猛进。一般估计,2004年的贸易总额将达到1600亿美元以上,将再创历史新高。

日本经济开始复苏,主力是输出贸易激增,而成长中的中国却是主要动力。因此客观分析都说,日本的经济复苏是托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之福,而“中国特需”遂成了日本不胫而走的流行语。

2004年第三季度的中日贸易统计,虽然增长速度转趋和缓,但绝对数额依然在攀升,只是上升势头已相对不能与欧盟和美国相比而已。

日本也开始丧失其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头衔。欧盟与美国所以迎头赶上,一是中欧、中美首脑外交活动频繁,二是欧美都在加强中国投资。相比之下,日本就不能在中国再独占鳌头了。而且,日本的外交无策,又使岌岌可危的“政冷经热”状态加速质变。

看起来,中日之间的“政冷”而且“经冷”,还会持续一段时日。而如此的关系低潮,也会在可预见的将来影响着东亚共同体的走向。</P>
<P> 来源:黄彬华/联合早报      编辑:龙芯</P></P>
中日之间没有真正地友好,只有在建立起以中国为首的新大东亚共荣圈之后,两国就可以真正友好了。
<P>中日永远不可能友好,直至地球的毁灭!</P><P>日本只有一条出路,那就是消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