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文一篇-日本维新始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03:13:29
<P>我当年写的一点东西,没有彻底完成.争取近日将其补完.</P>
<P>当欧洲强势文明用坚船利炮轰开最后两个仍然满足于自给自足经济而拒绝融入"全球一体化"的东方国家之大门时,这两个东方国家的反应却大相径庭.但其实每一个熟悉这两国历史的人却都不会感到惊讶这两个有着看似相似的文化并处于一个文明圈的国家对类似的冲击作出如此不同的反应.以下让我们从几个比较主要的方面比较两国改革成败的因素.
日本篇
1.政治体系
日本当时虽然名义上是由天皇统治,实权却从镰仓幕府时期就由征夷大将军掌握(以下简称将军).但将军的权力也只是有限的,天领(直接由将军所有并管辖的土地)约占了日本全国的1/2.其他的土地属于地方上众多独立的大名(相当于有封地的贵族).他们在自己的领地上有很大的自治权,但在名义上仍臣属于将军并需在江户(东京)留有人质且每年需到江户觐见将军.大名有三种性质.亲藩,指的是与将军家同为德川家后裔的大名如水户藩.谱代,指的从德川家的家臣转化而成的大名,如井伊家.外样则是在关原合战前后才向家康臣服的大名,比如幕末时的倒幕主力长州和萨摩。这个类型的大名最多,占了大名总数的70%以上.前两者对德川家的忠诚显然是无庸质疑的,所以幕府的创立者德川家康将他们的封地与外样大名的封地间隔排列以起到监督防范的作用.将军家控制了全国的大部分土地及金银矿和贸易且拥有一支数量庞大的常备军称骑本八万骑.而大名每年必须从领国前往江户觐见的制度使大名浪费了大量的财富(路上的开销和在江户,京都维持公馆的费用)使得有些小大名濒临破产边缘.这巧妙的安排得一般情况下任何一家甚至几家大名都无力对抗将军.乍看之下这个体系似乎相当稳固.但这个体系被历史证明有两个很大的缺陷:1.整个体系的精神领袖不是将军而是天皇.是天皇而不是将军才应该是(至少从名义上)土地的所有者,这使得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倒幕者可以扛起天皇这杆大旗以获得政治资本.2.西南地区没有有力的亲藩或谱代对外样大名进行制约和监督使得外样势力坐大.我们可以发现在明治时期倒幕的四藩萨摩,长州,肥前和土佐都是在西南方向的.当然,如果没有佩里少将的那次横渡太平洋的远足使得日本国内的危机大爆发的话,那两个今天看来是缺陷的问题也就不是问题了.毕竟天皇的权威已经被时间所冲淡而西南面的诸藩土地贫瘠人口稀少,两者的结合无论其实力与号召力根本不能和幕府相比.但佩里来航这一突发性事件打破了这一实力对比,这在维新过程一章会着重提到。
2.社会构成
当时的日本社会分为四个等级,士,农,工,商。其中士是统治阶层,分为上士和乡士。只有他们才能够配带刀具和参加军队,所有的武士都需要居住在城中。上士是完全靠大名的俸禄生活的上层武士,少数上士还拥有封地。乡士则是没有俸禄的需要自己解决身计问题的下级武士。其地位也比上士为低,但仍然算是武士阶层的一员有习武和享受教育的权利。由于乡士这个阶层所处地位的微妙性使得乡士和上士中地位较低的武士成为了维新运动中的中坚力量。农民在四个等级中所占的人数最多也是受剥削最重的。除了少数由于兵农分离而没能挤身武士阶层的富农外,大部分的农民的生活都相当艰苦,比之同时期中国农民的生活状态实在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幕府创始者德川家康的名言:“不要让他们活,也不要让他们死。”应该就是这一时期农民生活最好的写照。广大农民有着强烈的改变自己生活的愿望,所以当长州藩和萨摩藩在幕府末期招募大量农民组织起一支新型军队时,其战斗力远比完全由武士组成的幕府军为高。工就是指手工业劳动者,由于在维新时没起什么作用在此就一笔带过了。商人虽然在四民中地位最低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不少商人运用金钱做为武器通过联姻和成为武士的养子获得了武士身份。幕府后期,维新派主要人物乡士出身的阪本龙马创立了日本最早的现代意义上的公司-龟山社,开创了武士下海的先河。这个公司倒幕运动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这会在维新过程中提到。商人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对幕府闭关锁国不发展对外贸易及在国内设置关卡对过往商旅收取税金的政策非常不满。因此当倒幕运动开始后,不少人积极支持倒幕派的活动,后期鸟羽伏见战役时,倒幕军的大笔军费就是由三井等大商人赞助的。
下面就该介绍明治维新的过程了。我将会对比较重要的进程做出我的见解以证明我的观点-即日本维新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日本当时的社会结构和政治体制和其他一些因素所推动的。人物在这一进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决不象另一位网友所认为的是决定性的作用。
1.佩里来航
1852年7月8日,米国海军少将佩里率领由四艘蒸汽战舰组成的舰队驶入了江户湾,要求日本政府接受米国国书。国书的主要内容为希望日本允许美国船只在日本港口停泊补充燃料和给养,并希望日本能够救助美国的失事船只及开放通商口岸进行贸易。幕府对这一突发事件显然没有准备,最后决定先接受国书再徐图对策。佩里在送出国书后决定先回国给予幕府几个月的考虑时间。佩里去后,幕府急筹对策。但不巧的是在这关键时刻将军家庆病重不能视事并在次年六月二十二日逝世,一个月后体弱多病的世子家定嗣为十三代将军。这时幕府大老(相当于首相)阿部做出了一个现在看来不太明智的决定-召集各藩大名共同商讨对策。本来这种如此重要的外交决策权应牢牢操纵在幕府手中而不应该征询他人的意见。会上各家主要的大名一致主张攘夷,却不知幕府当时根本没有那个实力。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真的开打,其结果肯定不会比鸦片战争好。但所幸的是当时在日本由于兰学(荷兰商人传播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使得有一个学者群体(注意是一个群体而不象中国只有廖廖几人)对西方国家和日本的实力对比有很清醒的认识。和我们的想象所不同的是这些人大多数是幕臣而不是后来的维新“志士”。阿部大老从这些人那里多少了解到了一些实际情况并下定决心采纳了他们的建议整顿海防并接受米国所提出来的要求。1854年2月13日,当佩里再次率领舰队来到日本时,幕府当即派遣代表前往交涉并做出了让佩里满意的答复并签署了通商条约。其中除了第九条“日本政府给其他国家更有利条件时,美国得均霑之”稍对米国有利以外其他条款都是平等的。 这和中英南京条约之丧权辱国的结局是大不相同的。之后签定的日俄日英和日荷条约也大体上都不是不平等条约。
2.内乱方始
佩里走后,在大兵压境时缩手缩脚的攘夷派纷纷跳出来指责阿部破坏前代将军所规定的锁国政策与外国签定条约。闹得最凶莫过于将军亲藩水户藩主德川斋昭。阿部当初召集众大名共同商议对策这一错误的决定带来非常麻烦的后遗症.享受这一权力的反对者们,利用幕阁的无力,采取攻势。提出是天皇而不是将军才是日本国家的代表,国家对外的大权,应属朝廷。也就是说,幕府所订的条约,将军无权批准,批准的权力,在于天皇,而且也只有天皇才有这权力。经不起这一攻击的幕府,突然低头。阿部大老顶不住压力引咎辞职,继任的新大老堀田,因此担负起此前的大老们所没有的任务-即向朝廷请命,要求批准所订的条约。已经处于被遗忘边缘的朝廷,这时地位变得重要起来,并重新开始干预政治。而天皇破天荒地没有遵从幕府,拒绝批准这些条约使得幕府权威尽失并让堀田的下台成为必然。后来遭到维新“志士”暗杀的素以强硬派著称的大老井伊直弼登上了历史舞台。井伊大老是个有坚定决心与远见的人。他深知,在无法再延缓的情况下,如果没有毅然的决定,将会给国家招致灾难。但是同时,他明白,全面开国行动的实行,不可避免地将引起政争,待机行动的锁(国)攘(夷)派相呼应,是他所必须应付的。他还明白,应付这一政争,对于他自己的未来将会产生不可预测的后果。但是勇敢的井伊,为国家、为德川氏考虑,义无反顾地挑起重担来。 井伊的果断,使日本得以避免列强的武力开国如中国五口通商的悲剧。仅就这一点而言,他对日本有极大的贡献。但是,一个政治家的眼光难与常人的见解相一致,因为后者常常是短视的,在文化落后的国家里尤其如此。当时的日本人民,除极少数的商人喜欢对外通商以及少数兰学学者知道世界大势以外,大多数受因循与传统的支配,都倾向于锁国-尤其是外货的输入促速农村手工业的破产,又引起农民的仇外-这一客观条件,有利于锁攘派的活动。于是,配合个人的私欲与政见的分歧,他们就利用这对外通商的题目,煽起斗争。大批下级武士和浪人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入京都和江户等大城市四处制造针对持开国派观点的人士(大多为幕臣)和外国领事馆及洋人的暗杀袭击活动“天诛”(也有相当部分浪人以此为名行抢劫杀人之实的)。倒与后来中国的义和团运动有点类似。面对如此险恶的局势井伊体现出了他过人的政治能力:他先是以废立相威胁强迫朝廷通过了和列强的条约,并加强了对“天诛”的打击力度,将大批尊(王)攘(夷)“志士”打入大牢或就地正法,史称安政大狱。使得局势多少稳定了下来,也因此招致了杀身之祸。
3.路在何方
1860年3月3日,井伊大老于江户城樱田门外,遭以水户藩士为中心的暗杀集团袭击身亡。幕府一下子失去了主心骨,陷入了半瘫痪状态。曾有人说如果倒幕没成功维新就无从谈起了。我想说的是如果井伊没有被刺杀的话,那很可能是由幕府而不是由藩士主导的明治政府来领导一场壬生维新。井伊的被杀使得尊攘派气焰大长。他的继任者不具备他那种能力和决心,面对如此复杂的局势他们想到了公武和体这个办法。所谓公武和体就是以联姻的方式把皇室和德川家联系在一起共同行使国政的运动。但是朝廷方面要求幕府废除与外国签订的一切条约,这使得幕府的公武合体运动刚开始就处于极大困境。但此时的幕府还是有相当实力的,不久后就促成了公主和姬下嫁给将军。并让公武和体论的积极支持者萨摩和会津藩军队上京以背不测。针对天诛盛行治安不稳的问题,幕府创立了后来大名鼎鼎的新撰组以维持当时京都的秩序并压制尊攘派的活动。这时尊攘派的主力已经由开始时的水户藩变为长州藩。尊攘派没能意识到幕府的种种措施的效果和幕府仍然具有一定的实力这两点仍被井伊被刺后表面上的大好形势而迷惑开始了进一步的倒幕攘夷的行动。首先是长州藩对当时停泊在下关的外国军舰和商船进行炮击,结果招致了英法美联合舰队的报复.下关炮台被破坏殆尽,长州舰队也几乎全军覆没。攘夷派第一次知道了洋人的厉害。然后在京都的萨摩和会津藩军队联合发动了政变(八一八事变),清洗了在京的尊攘派。支持尊攘派的七位公卿被迫流亡到长州避难。由于八一八事变导致天皇临幸大和的计划终止。这使得已经在大和地方举兵企图劫持天皇去长州讨幕的尊攘派起义军(主力是水户藩士)被幕府调集重兵讨灭。之后,刚成立不久的新撰组又破获了企图在京都纵火制造混乱以劫持天皇去长州的计划并全歼了这些尊攘派。面对如此的局势长州的尊攘派仍然没有省悟。他们竟然决定组织一只精兵和其他藩的尊攘派一起进京和幕府军队做殊死一博!结果么不用说大家也该知道了。在幕府和萨摩会津藩联军的绝对优势兵力的攻击下长州军全军覆没了,史称禁门之变。
4.二次征长
禁门之变后,局势变得对幕府相当有利。由于禁门之变中长州军曾经对防御御所(天皇居所)的幕府军开炮而落下了话柄。幕府得到了天皇的征长令下令征讨长州这就是所谓的一次征长。由会津萨摩安艺诸藩和幕军组成的征长军浩浩荡荡向长州杀来。所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正在这关键时刻由英法等国组成的联合舰队也因为长州的攘夷行为而发动了报复性攻击。就在这时此前仍默默无闻的土佐乡士坂本龙马发挥了关键作用。他大力游说这次征长军之主力萨摩藩的家老西乡隆盛在征讨长州后给予长州宽大处理以制衡幕府,以免萨摩落得兔死狗烹的结果,也可以让萨摩在斡旋公武和体时多个筹码。西乡被阪本说动,答应了他的要求。结果长州向幕府恭顺投降,福原越后等参加禁门的三家老被勒令切腹,穴户左马介等四参谋被斩首。藩中佐幕的保守派“俗论党”上台。显然幕府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有些大意了,就算不撤藩的话至少也该转封到其他幕府的强力控制区。之后,在京都召开了有诸强藩参加的公武和体参预会议,会上幕府由于形势大好而没有作出分权等让步措施。这让诸多强藩和朝廷都大失所望。过后没多长时间,长州藩士高衫晋作在下关组织了奇兵队起义,很快打败了“俗论党”的军队重新控制了藩政。奇兵队主要由下级武士和农民组成,士气较高,且建立时就采取西式操练和装备,战斗力相当强。这时幕府才如梦初醒,省悟到当初决策的失误并决定第二次征讨长州。这时又是坂本龙马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他先是利用自己新成立的龟山社为长州购入了大批新式武器装备如斯宾塞步枪等。然后又利用萨摩藩由于参预会议后对幕府的不满促成了宿有积怨的萨摩和长州组成联盟,史称萨长联盟。之后,幕府的二十万大军兵分四路向长州杀来。我们知道本州岛西部地区是山地为主的地形,相当不利于大兵团的展开,幕府军的人数优势根本无法体现。在拥有新式武器的且主要由农民和手工业者组成的长州奇兵队的打击下伤亡惨重,士气低落,将军家茂心力憔悴在军中病亡,失去主将的幕府大军只能撤退。二次征长以长州的胜利而告终。</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6 21:51:23编辑过]
<P>我当年写的一点东西,没有彻底完成.争取近日将其补完.</P>
<P>当欧洲强势文明用坚船利炮轰开最后两个仍然满足于自给自足经济而拒绝融入"全球一体化"的东方国家之大门时,这两个东方国家的反应却大相径庭.但其实每一个熟悉这两国历史的人却都不会感到惊讶这两个有着看似相似的文化并处于一个文明圈的国家对类似的冲击作出如此不同的反应.以下让我们从几个比较主要的方面比较两国改革成败的因素.
日本篇
1.政治体系
日本当时虽然名义上是由天皇统治,实权却从镰仓幕府时期就由征夷大将军掌握(以下简称将军).但将军的权力也只是有限的,天领(直接由将军所有并管辖的土地)约占了日本全国的1/2.其他的土地属于地方上众多独立的大名(相当于有封地的贵族).他们在自己的领地上有很大的自治权,但在名义上仍臣属于将军并需在江户(东京)留有人质且每年需到江户觐见将军.大名有三种性质.亲藩,指的是与将军家同为德川家后裔的大名如水户藩.谱代,指的从德川家的家臣转化而成的大名,如井伊家.外样则是在关原合战前后才向家康臣服的大名,比如幕末时的倒幕主力长州和萨摩。这个类型的大名最多,占了大名总数的70%以上.前两者对德川家的忠诚显然是无庸质疑的,所以幕府的创立者德川家康将他们的封地与外样大名的封地间隔排列以起到监督防范的作用.将军家控制了全国的大部分土地及金银矿和贸易且拥有一支数量庞大的常备军称骑本八万骑.而大名每年必须从领国前往江户觐见的制度使大名浪费了大量的财富(路上的开销和在江户,京都维持公馆的费用)使得有些小大名濒临破产边缘.这巧妙的安排得一般情况下任何一家甚至几家大名都无力对抗将军.乍看之下这个体系似乎相当稳固.但这个体系被历史证明有两个很大的缺陷:1.整个体系的精神领袖不是将军而是天皇.是天皇而不是将军才应该是(至少从名义上)土地的所有者,这使得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倒幕者可以扛起天皇这杆大旗以获得政治资本.2.西南地区没有有力的亲藩或谱代对外样大名进行制约和监督使得外样势力坐大.我们可以发现在明治时期倒幕的四藩萨摩,长州,肥前和土佐都是在西南方向的.当然,如果没有佩里少将的那次横渡太平洋的远足使得日本国内的危机大爆发的话,那两个今天看来是缺陷的问题也就不是问题了.毕竟天皇的权威已经被时间所冲淡而西南面的诸藩土地贫瘠人口稀少,两者的结合无论其实力与号召力根本不能和幕府相比.但佩里来航这一突发性事件打破了这一实力对比,这在维新过程一章会着重提到。
2.社会构成
当时的日本社会分为四个等级,士,农,工,商。其中士是统治阶层,分为上士和乡士。只有他们才能够配带刀具和参加军队,所有的武士都需要居住在城中。上士是完全靠大名的俸禄生活的上层武士,少数上士还拥有封地。乡士则是没有俸禄的需要自己解决身计问题的下级武士。其地位也比上士为低,但仍然算是武士阶层的一员有习武和享受教育的权利。由于乡士这个阶层所处地位的微妙性使得乡士和上士中地位较低的武士成为了维新运动中的中坚力量。农民在四个等级中所占的人数最多也是受剥削最重的。除了少数由于兵农分离而没能挤身武士阶层的富农外,大部分的农民的生活都相当艰苦,比之同时期中国农民的生活状态实在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幕府创始者德川家康的名言:“不要让他们活,也不要让他们死。”应该就是这一时期农民生活最好的写照。广大农民有着强烈的改变自己生活的愿望,所以当长州藩和萨摩藩在幕府末期招募大量农民组织起一支新型军队时,其战斗力远比完全由武士组成的幕府军为高。工就是指手工业劳动者,由于在维新时没起什么作用在此就一笔带过了。商人虽然在四民中地位最低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不少商人运用金钱做为武器通过联姻和成为武士的养子获得了武士身份。幕府后期,维新派主要人物乡士出身的阪本龙马创立了日本最早的现代意义上的公司-龟山社,开创了武士下海的先河。这个公司倒幕运动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这会在维新过程中提到。商人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对幕府闭关锁国不发展对外贸易及在国内设置关卡对过往商旅收取税金的政策非常不满。因此当倒幕运动开始后,不少人积极支持倒幕派的活动,后期鸟羽伏见战役时,倒幕军的大笔军费就是由三井等大商人赞助的。
下面就该介绍明治维新的过程了。我将会对比较重要的进程做出我的见解以证明我的观点-即日本维新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日本当时的社会结构和政治体制和其他一些因素所推动的。人物在这一进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决不象另一位网友所认为的是决定性的作用。
1.佩里来航
1852年7月8日,米国海军少将佩里率领由四艘蒸汽战舰组成的舰队驶入了江户湾,要求日本政府接受米国国书。国书的主要内容为希望日本允许美国船只在日本港口停泊补充燃料和给养,并希望日本能够救助美国的失事船只及开放通商口岸进行贸易。幕府对这一突发事件显然没有准备,最后决定先接受国书再徐图对策。佩里在送出国书后决定先回国给予幕府几个月的考虑时间。佩里去后,幕府急筹对策。但不巧的是在这关键时刻将军家庆病重不能视事并在次年六月二十二日逝世,一个月后体弱多病的世子家定嗣为十三代将军。这时幕府大老(相当于首相)阿部做出了一个现在看来不太明智的决定-召集各藩大名共同商讨对策。本来这种如此重要的外交决策权应牢牢操纵在幕府手中而不应该征询他人的意见。会上各家主要的大名一致主张攘夷,却不知幕府当时根本没有那个实力。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真的开打,其结果肯定不会比鸦片战争好。但所幸的是当时在日本由于兰学(荷兰商人传播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使得有一个学者群体(注意是一个群体而不象中国只有廖廖几人)对西方国家和日本的实力对比有很清醒的认识。和我们的想象所不同的是这些人大多数是幕臣而不是后来的维新“志士”。阿部大老从这些人那里多少了解到了一些实际情况并下定决心采纳了他们的建议整顿海防并接受米国所提出来的要求。1854年2月13日,当佩里再次率领舰队来到日本时,幕府当即派遣代表前往交涉并做出了让佩里满意的答复并签署了通商条约。其中除了第九条“日本政府给其他国家更有利条件时,美国得均霑之”稍对米国有利以外其他条款都是平等的。 这和中英南京条约之丧权辱国的结局是大不相同的。之后签定的日俄日英和日荷条约也大体上都不是不平等条约。
2.内乱方始
佩里走后,在大兵压境时缩手缩脚的攘夷派纷纷跳出来指责阿部破坏前代将军所规定的锁国政策与外国签定条约。闹得最凶莫过于将军亲藩水户藩主德川斋昭。阿部当初召集众大名共同商议对策这一错误的决定带来非常麻烦的后遗症.享受这一权力的反对者们,利用幕阁的无力,采取攻势。提出是天皇而不是将军才是日本国家的代表,国家对外的大权,应属朝廷。也就是说,幕府所订的条约,将军无权批准,批准的权力,在于天皇,而且也只有天皇才有这权力。经不起这一攻击的幕府,突然低头。阿部大老顶不住压力引咎辞职,继任的新大老堀田,因此担负起此前的大老们所没有的任务-即向朝廷请命,要求批准所订的条约。已经处于被遗忘边缘的朝廷,这时地位变得重要起来,并重新开始干预政治。而天皇破天荒地没有遵从幕府,拒绝批准这些条约使得幕府权威尽失并让堀田的下台成为必然。后来遭到维新“志士”暗杀的素以强硬派著称的大老井伊直弼登上了历史舞台。井伊大老是个有坚定决心与远见的人。他深知,在无法再延缓的情况下,如果没有毅然的决定,将会给国家招致灾难。但是同时,他明白,全面开国行动的实行,不可避免地将引起政争,待机行动的锁(国)攘(夷)派相呼应,是他所必须应付的。他还明白,应付这一政争,对于他自己的未来将会产生不可预测的后果。但是勇敢的井伊,为国家、为德川氏考虑,义无反顾地挑起重担来。 井伊的果断,使日本得以避免列强的武力开国如中国五口通商的悲剧。仅就这一点而言,他对日本有极大的贡献。但是,一个政治家的眼光难与常人的见解相一致,因为后者常常是短视的,在文化落后的国家里尤其如此。当时的日本人民,除极少数的商人喜欢对外通商以及少数兰学学者知道世界大势以外,大多数受因循与传统的支配,都倾向于锁国-尤其是外货的输入促速农村手工业的破产,又引起农民的仇外-这一客观条件,有利于锁攘派的活动。于是,配合个人的私欲与政见的分歧,他们就利用这对外通商的题目,煽起斗争。大批下级武士和浪人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入京都和江户等大城市四处制造针对持开国派观点的人士(大多为幕臣)和外国领事馆及洋人的暗杀袭击活动“天诛”(也有相当部分浪人以此为名行抢劫杀人之实的)。倒与后来中国的义和团运动有点类似。面对如此险恶的局势井伊体现出了他过人的政治能力:他先是以废立相威胁强迫朝廷通过了和列强的条约,并加强了对“天诛”的打击力度,将大批尊(王)攘(夷)“志士”打入大牢或就地正法,史称安政大狱。使得局势多少稳定了下来,也因此招致了杀身之祸。
3.路在何方
1860年3月3日,井伊大老于江户城樱田门外,遭以水户藩士为中心的暗杀集团袭击身亡。幕府一下子失去了主心骨,陷入了半瘫痪状态。曾有人说如果倒幕没成功维新就无从谈起了。我想说的是如果井伊没有被刺杀的话,那很可能是由幕府而不是由藩士主导的明治政府来领导一场壬生维新。井伊的被杀使得尊攘派气焰大长。他的继任者不具备他那种能力和决心,面对如此复杂的局势他们想到了公武和体这个办法。所谓公武和体就是以联姻的方式把皇室和德川家联系在一起共同行使国政的运动。但是朝廷方面要求幕府废除与外国签订的一切条约,这使得幕府的公武合体运动刚开始就处于极大困境。但此时的幕府还是有相当实力的,不久后就促成了公主和姬下嫁给将军。并让公武和体论的积极支持者萨摩和会津藩军队上京以背不测。针对天诛盛行治安不稳的问题,幕府创立了后来大名鼎鼎的新撰组以维持当时京都的秩序并压制尊攘派的活动。这时尊攘派的主力已经由开始时的水户藩变为长州藩。尊攘派没能意识到幕府的种种措施的效果和幕府仍然具有一定的实力这两点仍被井伊被刺后表面上的大好形势而迷惑开始了进一步的倒幕攘夷的行动。首先是长州藩对当时停泊在下关的外国军舰和商船进行炮击,结果招致了英法美联合舰队的报复.下关炮台被破坏殆尽,长州舰队也几乎全军覆没。攘夷派第一次知道了洋人的厉害。然后在京都的萨摩和会津藩军队联合发动了政变(八一八事变),清洗了在京的尊攘派。支持尊攘派的七位公卿被迫流亡到长州避难。由于八一八事变导致天皇临幸大和的计划终止。这使得已经在大和地方举兵企图劫持天皇去长州讨幕的尊攘派起义军(主力是水户藩士)被幕府调集重兵讨灭。之后,刚成立不久的新撰组又破获了企图在京都纵火制造混乱以劫持天皇去长州的计划并全歼了这些尊攘派。面对如此的局势长州的尊攘派仍然没有省悟。他们竟然决定组织一只精兵和其他藩的尊攘派一起进京和幕府军队做殊死一博!结果么不用说大家也该知道了。在幕府和萨摩会津藩联军的绝对优势兵力的攻击下长州军全军覆没了,史称禁门之变。
4.二次征长
禁门之变后,局势变得对幕府相当有利。由于禁门之变中长州军曾经对防御御所(天皇居所)的幕府军开炮而落下了话柄。幕府得到了天皇的征长令下令征讨长州这就是所谓的一次征长。由会津萨摩安艺诸藩和幕军组成的征长军浩浩荡荡向长州杀来。所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正在这关键时刻由英法等国组成的联合舰队也因为长州的攘夷行为而发动了报复性攻击。就在这时此前仍默默无闻的土佐乡士坂本龙马发挥了关键作用。他大力游说这次征长军之主力萨摩藩的家老西乡隆盛在征讨长州后给予长州宽大处理以制衡幕府,以免萨摩落得兔死狗烹的结果,也可以让萨摩在斡旋公武和体时多个筹码。西乡被阪本说动,答应了他的要求。结果长州向幕府恭顺投降,福原越后等参加禁门的三家老被勒令切腹,穴户左马介等四参谋被斩首。藩中佐幕的保守派“俗论党”上台。显然幕府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有些大意了,就算不撤藩的话至少也该转封到其他幕府的强力控制区。之后,在京都召开了有诸强藩参加的公武和体参预会议,会上幕府由于形势大好而没有作出分权等让步措施。这让诸多强藩和朝廷都大失所望。过后没多长时间,长州藩士高衫晋作在下关组织了奇兵队起义,很快打败了“俗论党”的军队重新控制了藩政。奇兵队主要由下级武士和农民组成,士气较高,且建立时就采取西式操练和装备,战斗力相当强。这时幕府才如梦初醒,省悟到当初决策的失误并决定第二次征讨长州。这时又是坂本龙马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他先是利用自己新成立的龟山社为长州购入了大批新式武器装备如斯宾塞步枪等。然后又利用萨摩藩由于参预会议后对幕府的不满促成了宿有积怨的萨摩和长州组成联盟,史称萨长联盟。之后,幕府的二十万大军兵分四路向长州杀来。我们知道本州岛西部地区是山地为主的地形,相当不利于大兵团的展开,幕府军的人数优势根本无法体现。在拥有新式武器的且主要由农民和手工业者组成的长州奇兵队的打击下伤亡惨重,士气低落,将军家茂心力憔悴在军中病亡,失去主将的幕府大军只能撤退。二次征长以长州的胜利而告终。</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6 21:51:23编辑过]
其中有些细节错误,不过仍然要支持一个,希望帖主能写下去。
<P>哈哈</P><P>青丝你就别这样说咯</P><P>人家都知道你是这个方面的专家</P>
我可不是什么专家……
<P>到了1930年,不过短短的70年,他们的工业生产能力,国民教育水平,军事实力在亚洲无能出其右者,十分值得我们学习6</P><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