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政府军与克钦人交火不断 中国参与斡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3:07:04
缅甸政府军与克钦人交火不断 中国参与斡旋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5月25日 南方新闻网


  2012年1月4日,缅甸拉咱附近的一处基地,克钦独立军(Kachin IndependenceArmy)的受训人员在一次伪装埋伏的练习中巡逻,旁边的平民正准备离开。 (CFP/图)

2012年1月4日,缅甸国防军内比都阅兵。 (资料图片/图)

  似乎在一夜之间,缅甸“面貌一新”。新总统吴登盛和下院议长瑞曼,这两个出身军队的“迷彩政治家”一上台就做出重大体制改革,军政府选择了“自我革命”——一场“充满迷彩(指军人集团)的民主运动”。
  然而,处于低烈度状态的克钦之战,与正在出现的缅甸全国和解现象形成巨大反差,一位长期做中缅边贸的商人表示:“这里没有战争,也没有和平,有的只是冲突。”
  “我们要的不是停战,而是和平制度,懂吗?和平制度。”
  一个和平、稳定、繁荣的缅甸,才真正符合中国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克钦人不想要“就地停火”
  因为“对缅族反对派身段更柔,对少数民族手段更硬”的态度,缅甸中央政府同靠近中国的克钦邦、掸邦等少数民族地区总有交火发生。
  “我们要的不是停战,而是和平制度,懂吗?和平制度。”一名克钦代表很直白地摆出战火不熄的原因。
  尽管2012年3月8日至9日,双方代表在中国云南省瑞丽市的景成宾馆举行闭门和平协商,中国市场青睐的帕敢玉矿石供应已被中断,对抗半个多世纪的缅甸国防军与克钦独立军(KIA)冲突,随时可能引燃。
  自恃有西方势力支持,共有武装人员7000人的克钦独立军(KIA)对缅甸中央政府一直态度强硬。“缅军在2009年能以两天时间拿下自治的果敢特区,但未必能用十年打下克钦人的江山。”克钦军首领曾表示。
  由于双方立场分歧巨大,因此一直没有达成停火协议。最近几个月双方没有像2011年11月之前那样大打出手,但是交火事件仍然此起彼伏。
  据英文网站“伊洛瓦底”声称,缅北交战的关键在于交通线与制高点的争夺,克钦军牢牢卡死了由勐拱通往帕敢玉矿的公路,缅军重装部队无法展开,只能以轻步兵营为攻击主力,陷入与克钦军的拉锯战,由于本地区主要高地均在克钦军手里,因此缅军的“拔点作战”每每要付出巨大的伤亡代价。
  战场上的胶着态势,使得双方不得不回到谈判桌前。
  2011年11月、2012年1月和3月,克钦独立组织(KIO)代表和缅甸政府举行了三次谈判。在谈判中,克钦独立组织(KIO)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希望缅甸成为真正的联邦制国家,实现克钦人对本邦土地的“自决权”(注意不是“自治权”),克钦邦谋求未来与缅甸国有公司和外国公司以平等身份进行贸易的地位。
  换句话说,1994年后被缅甸中央政府收走的玉石交易权要重新返还给克钦人。而缅甸政府代表团则希望双方先从互相释放战俘做起,循序渐进地涉及敏感的政治问题,为表示诚意,缅甸政府还同意让克钦政治组织在首都设立办事处,但其“就地停火优先”的主张遭到克钦方面的制抵。
  利益上的不均,让双方都不想遵守脆弱的和平草案。
  据香港《亚洲时报》报道,缅甸政府曾在1994年和克钦独立组织及其武装克钦独立军(KIA)草签了一份和解协议,它为克钦邦与缅甸国有公司和外国公司进行贸易定下一个框架,并描述了未来成立克钦自治政府的前景。然而,这份文件从未正式公开过,而且缅甸政府也没有正式签署过,它随时都能将协议废除。
  克钦族男女都接受过基本的军事训练,他们都有强烈的反缅族情绪,表示情愿与缅甸政府进行“两代人战争”。
  “棕区”太平,“红区”打仗
  欧盟和美国都以与少数民族武装组织(尤其是信奉基督教的克钦分离组织)实现制度性和平,作为取消缅甸制裁的前提之一。克钦战争可能不利于吴登盛政府说服欧美取消制裁的努力。
  与此同时,与缅军打红眼的克钦军也发表声明,“决心粉碎‘假谈真打’的缅邦政府和军人集团的大规模进攻”。
  据报道,缅军将克钦邦划分为“棕区”和“红区”,前者主要是被政府方面控制的平原地带,内比都在那里开设了数百个重新安置点,对居民采取隔离定居的方式,以图切断与克钦军的联系,任何人在无证件外出时都有可能被政府以违反《非法结社法》第17条的规定判刑。
  西方名声颇高的昂山素季,在复杂的民族问题面前,也发挥不了作用,“棕区”的一个安置点负责人布瓦(Bwe Wa)悄悄地说:“她现在做不了太多的事情,军方释放她是为了得到政治上的喘息时间,他们在利用她。”
  自己被政府给利用怎么办?昂山素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率地回答:“如果能推动缅甸的民主改革,即使被利用也在所不惜。”
  缅军在一些地方的不当行为也遭到了敌意,甚至有传言称缅甸总统吴登盛根本无力控制缅军在克钦打仗,一名克钦军指挥官说:“当缅军甚至都不听他的,我们怎么相信他?”
  这位克钦军官说得也许是实情。
  因为2011年6月克钦独立军与缅军的大规模冲突,就是缅军在未得到政府授权的情况下主动挑起的。冲突爆发后,吴登盛政府也感到脸上无光,多次呼吁双方停火,进行谈判,但是缅军东北军区非但没有听令,反而抽调更多的精锐部队开赴克钦邦,而吴登盛政府组建的停火谈判代表团竟然成了事实上的第三方。
  最后还是中国政府出面表态,双方的冲突局势才未失控,并逐渐趋于缓和。
  缅军之所以有很大的独立行动能力,是因为被缅甸人称为“军队精神”(Tatmadaw)的军人集团拥有巨大的政治活动力,能够获得比公开军费多得多的额外资金。
  中国的角色
  围绕在云南边境燃烧的缅甸克钦战事,已经深深地影响到中国边疆。
  英国《金融时报》曾指出,缅北少数民族地区涉及缅甸与中国的重大利益,作为缅甸政府最重要的盟友和最大投资方,中国希望2013年建成一条长约2380公里的穿越缅甸的管道,把石油和天然气从安达曼海输送至人口稠密但经济相对不发达的云南省,同时开辟贸易路线,向印度市场出口商品。
  然而,许多区域在缅北少数民族武装的控制之下,例如密松水电站就是缅甸克钦战事的典型牺牲品。作为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在缅甸母亲河伊洛瓦底江上游兴建的7个梯级电站中的第一座水电站,密松水电站位于缅甸北部的克钦山区,距克钦邦首府密支那约30公里。
  密松水电站首先触及的,是缅甸最大的少数民族武装之一克钦独立军与缅甸联邦政府之间的政治矛盾和利益冲突。克钦人认为缅甸政府答应建设密松水电站将会造成他们的人口搬迁、环境变化等问题,因此竭力反对。
  在建设密松水电站过程中,缅甸政府的势力趁机渗透进来,克钦人的自主能力将会受到很大削弱。另外,水电站一旦建成,缅甸政府还将会从中获取很大收益。而缅甸政府则因为那里没有完全处于自己控制,战事不断,加上要树立自己的“民主”政府形象,于是便单方面叫停了密松水电站。
  而在克钦战事爆发后,由于双方的交火区域距离中国边境不远,给中国的边境安全带来很大压力。一名在中国有亲戚的克钦边民表述,如果“老缅军(缅军)”打过拉咱,投奔(中国)陇川是必然的选择,“我们和中国的边寨田地相连,便道特别多,过去也很方便”。现在虽然还没有出现因躲避战火而涌入中国的难民潮,但如果战事继续持续,难以预料。
  更微妙的是,一些缅甸边民希望借机在中国生根,试图进入中国经济发达地区谋生,进而产生一些管理上的问题。
  实际上,2009年果敢事件就已经表明,缅北任何军事上的风吹草动,都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中国边境城镇,当时云南省就收容了数量不菲的缅甸避难边民。
  2009年果敢事件中,中方站在不干涉内政的立场上,未对缅军与果敢人武装之间的武装冲突采取事前干预措施。缅甸军方强硬派在中国边境酿成流血事件,造成缅北地区维持了20年的和平被打破,大量难民涌入中国,中国边境地区的安全与稳定也因此受到严重影响。
  2012年3月,云南省公安厅厅长孟苏铁在北京参加人大会议期间接受采访时,首次以官方身份向外界证实:“在多个场合,中国都在克钦邦反政府力量与缅甸政府官员之间进行了斡旋,为了促成双方的对话,中国政府提供了必要的帮助与协调。”外界由此判断,中国外交风格不再墨守成规,正在变得越来越灵活。
  果敢事件后,中国对缅外交政策引发广泛的反思。沿袭20年的“三不”政策出现一些细微的调整,中国对缅外交政策变得更加务实。
  在密松水电站叫停事件之后,中国对缅外交政策经历了一次大的反思和调整,此前担心授人以柄,对缅甸因民主转型而风云再起的民族冲突,采取关切但不介入的姿态,现在则开始主动调停缅北民族冲突,帮助缅甸政府与地方少数民族武装实现和解。
  其中佤邦与缅甸军方的会谈,中国应邀派人坐镇监督。佤邦首领鲍有祥害怕缅方出尔反尔而不愿前往和谈,也是由中方提供往来安保。
  长年积淀的民族矛盾和既成的各种利益纠葛,非一朝一夕的体制变革所能化解。归根结底,一个和平、稳定、繁荣的缅甸,才真正符合中国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来源:南方周末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吴健




http://news.sina.com.cn/c/sd/2012-05-25/152524479337.shtml

缅甸政府军与克钦人交火不断 中国参与斡旋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5月25日 南方新闻网


  2012年1月4日,缅甸拉咱附近的一处基地,克钦独立军(Kachin IndependenceArmy)的受训人员在一次伪装埋伏的练习中巡逻,旁边的平民正准备离开。 (CFP/图)

2012年1月4日,缅甸国防军内比都阅兵。 (资料图片/图)

  似乎在一夜之间,缅甸“面貌一新”。新总统吴登盛和下院议长瑞曼,这两个出身军队的“迷彩政治家”一上台就做出重大体制改革,军政府选择了“自我革命”——一场“充满迷彩(指军人集团)的民主运动”。
  然而,处于低烈度状态的克钦之战,与正在出现的缅甸全国和解现象形成巨大反差,一位长期做中缅边贸的商人表示:“这里没有战争,也没有和平,有的只是冲突。”
  “我们要的不是停战,而是和平制度,懂吗?和平制度。”
  一个和平、稳定、繁荣的缅甸,才真正符合中国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克钦人不想要“就地停火”
  因为“对缅族反对派身段更柔,对少数民族手段更硬”的态度,缅甸中央政府同靠近中国的克钦邦、掸邦等少数民族地区总有交火发生。
  “我们要的不是停战,而是和平制度,懂吗?和平制度。”一名克钦代表很直白地摆出战火不熄的原因。
  尽管2012年3月8日至9日,双方代表在中国云南省瑞丽市的景成宾馆举行闭门和平协商,中国市场青睐的帕敢玉矿石供应已被中断,对抗半个多世纪的缅甸国防军与克钦独立军(KIA)冲突,随时可能引燃。
  自恃有西方势力支持,共有武装人员7000人的克钦独立军(KIA)对缅甸中央政府一直态度强硬。“缅军在2009年能以两天时间拿下自治的果敢特区,但未必能用十年打下克钦人的江山。”克钦军首领曾表示。
  由于双方立场分歧巨大,因此一直没有达成停火协议。最近几个月双方没有像2011年11月之前那样大打出手,但是交火事件仍然此起彼伏。
  据英文网站“伊洛瓦底”声称,缅北交战的关键在于交通线与制高点的争夺,克钦军牢牢卡死了由勐拱通往帕敢玉矿的公路,缅军重装部队无法展开,只能以轻步兵营为攻击主力,陷入与克钦军的拉锯战,由于本地区主要高地均在克钦军手里,因此缅军的“拔点作战”每每要付出巨大的伤亡代价。
  战场上的胶着态势,使得双方不得不回到谈判桌前。
  2011年11月、2012年1月和3月,克钦独立组织(KIO)代表和缅甸政府举行了三次谈判。在谈判中,克钦独立组织(KIO)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希望缅甸成为真正的联邦制国家,实现克钦人对本邦土地的“自决权”(注意不是“自治权”),克钦邦谋求未来与缅甸国有公司和外国公司以平等身份进行贸易的地位。
  换句话说,1994年后被缅甸中央政府收走的玉石交易权要重新返还给克钦人。而缅甸政府代表团则希望双方先从互相释放战俘做起,循序渐进地涉及敏感的政治问题,为表示诚意,缅甸政府还同意让克钦政治组织在首都设立办事处,但其“就地停火优先”的主张遭到克钦方面的制抵。
  利益上的不均,让双方都不想遵守脆弱的和平草案。
  据香港《亚洲时报》报道,缅甸政府曾在1994年和克钦独立组织及其武装克钦独立军(KIA)草签了一份和解协议,它为克钦邦与缅甸国有公司和外国公司进行贸易定下一个框架,并描述了未来成立克钦自治政府的前景。然而,这份文件从未正式公开过,而且缅甸政府也没有正式签署过,它随时都能将协议废除。
  克钦族男女都接受过基本的军事训练,他们都有强烈的反缅族情绪,表示情愿与缅甸政府进行“两代人战争”。
  “棕区”太平,“红区”打仗
  欧盟和美国都以与少数民族武装组织(尤其是信奉基督教的克钦分离组织)实现制度性和平,作为取消缅甸制裁的前提之一。克钦战争可能不利于吴登盛政府说服欧美取消制裁的努力。
  与此同时,与缅军打红眼的克钦军也发表声明,“决心粉碎‘假谈真打’的缅邦政府和军人集团的大规模进攻”。
  据报道,缅军将克钦邦划分为“棕区”和“红区”,前者主要是被政府方面控制的平原地带,内比都在那里开设了数百个重新安置点,对居民采取隔离定居的方式,以图切断与克钦军的联系,任何人在无证件外出时都有可能被政府以违反《非法结社法》第17条的规定判刑。
  西方名声颇高的昂山素季,在复杂的民族问题面前,也发挥不了作用,“棕区”的一个安置点负责人布瓦(Bwe Wa)悄悄地说:“她现在做不了太多的事情,军方释放她是为了得到政治上的喘息时间,他们在利用她。”
  自己被政府给利用怎么办?昂山素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率地回答:“如果能推动缅甸的民主改革,即使被利用也在所不惜。”
  缅军在一些地方的不当行为也遭到了敌意,甚至有传言称缅甸总统吴登盛根本无力控制缅军在克钦打仗,一名克钦军指挥官说:“当缅军甚至都不听他的,我们怎么相信他?”
  这位克钦军官说得也许是实情。
  因为2011年6月克钦独立军与缅军的大规模冲突,就是缅军在未得到政府授权的情况下主动挑起的。冲突爆发后,吴登盛政府也感到脸上无光,多次呼吁双方停火,进行谈判,但是缅军东北军区非但没有听令,反而抽调更多的精锐部队开赴克钦邦,而吴登盛政府组建的停火谈判代表团竟然成了事实上的第三方。
  最后还是中国政府出面表态,双方的冲突局势才未失控,并逐渐趋于缓和。
  缅军之所以有很大的独立行动能力,是因为被缅甸人称为“军队精神”(Tatmadaw)的军人集团拥有巨大的政治活动力,能够获得比公开军费多得多的额外资金。
  中国的角色
  围绕在云南边境燃烧的缅甸克钦战事,已经深深地影响到中国边疆。
  英国《金融时报》曾指出,缅北少数民族地区涉及缅甸与中国的重大利益,作为缅甸政府最重要的盟友和最大投资方,中国希望2013年建成一条长约2380公里的穿越缅甸的管道,把石油和天然气从安达曼海输送至人口稠密但经济相对不发达的云南省,同时开辟贸易路线,向印度市场出口商品。
  然而,许多区域在缅北少数民族武装的控制之下,例如密松水电站就是缅甸克钦战事的典型牺牲品。作为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在缅甸母亲河伊洛瓦底江上游兴建的7个梯级电站中的第一座水电站,密松水电站位于缅甸北部的克钦山区,距克钦邦首府密支那约30公里。
  密松水电站首先触及的,是缅甸最大的少数民族武装之一克钦独立军与缅甸联邦政府之间的政治矛盾和利益冲突。克钦人认为缅甸政府答应建设密松水电站将会造成他们的人口搬迁、环境变化等问题,因此竭力反对。
  在建设密松水电站过程中,缅甸政府的势力趁机渗透进来,克钦人的自主能力将会受到很大削弱。另外,水电站一旦建成,缅甸政府还将会从中获取很大收益。而缅甸政府则因为那里没有完全处于自己控制,战事不断,加上要树立自己的“民主”政府形象,于是便单方面叫停了密松水电站。
  而在克钦战事爆发后,由于双方的交火区域距离中国边境不远,给中国的边境安全带来很大压力。一名在中国有亲戚的克钦边民表述,如果“老缅军(缅军)”打过拉咱,投奔(中国)陇川是必然的选择,“我们和中国的边寨田地相连,便道特别多,过去也很方便”。现在虽然还没有出现因躲避战火而涌入中国的难民潮,但如果战事继续持续,难以预料。
  更微妙的是,一些缅甸边民希望借机在中国生根,试图进入中国经济发达地区谋生,进而产生一些管理上的问题。
  实际上,2009年果敢事件就已经表明,缅北任何军事上的风吹草动,都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中国边境城镇,当时云南省就收容了数量不菲的缅甸避难边民。
  2009年果敢事件中,中方站在不干涉内政的立场上,未对缅军与果敢人武装之间的武装冲突采取事前干预措施。缅甸军方强硬派在中国边境酿成流血事件,造成缅北地区维持了20年的和平被打破,大量难民涌入中国,中国边境地区的安全与稳定也因此受到严重影响。
  2012年3月,云南省公安厅厅长孟苏铁在北京参加人大会议期间接受采访时,首次以官方身份向外界证实:“在多个场合,中国都在克钦邦反政府力量与缅甸政府官员之间进行了斡旋,为了促成双方的对话,中国政府提供了必要的帮助与协调。”外界由此判断,中国外交风格不再墨守成规,正在变得越来越灵活。
  果敢事件后,中国对缅外交政策引发广泛的反思。沿袭20年的“三不”政策出现一些细微的调整,中国对缅外交政策变得更加务实。
  在密松水电站叫停事件之后,中国对缅外交政策经历了一次大的反思和调整,此前担心授人以柄,对缅甸因民主转型而风云再起的民族冲突,采取关切但不介入的姿态,现在则开始主动调停缅北民族冲突,帮助缅甸政府与地方少数民族武装实现和解。
  其中佤邦与缅甸军方的会谈,中国应邀派人坐镇监督。佤邦首领鲍有祥害怕缅方出尔反尔而不愿前往和谈,也是由中方提供往来安保。
  长年积淀的民族矛盾和既成的各种利益纠葛,非一朝一夕的体制变革所能化解。归根结底,一个和平、稳定、繁荣的缅甸,才真正符合中国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来源:南方周末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吴健




http://news.sina.com.cn/c/sd/2012-05-25/15252447933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