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生命,远离毒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1:32:09
<TABLE width="100%" border=0>

<TR>
<TD width="72%">
<P align=center><B><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6699ff size=7></FONT></B>  
<P align=center><FONT face=楷体_GB2312>继鸦片、度冷丁、吗啡、海洛因、大麻等毒品在我国贩卖后,1996年传入我国的一种新型毒品"摇头丸"的滥用严重影响我国的社会治安。其传播速度之快始料不及。服用者大多是涉足舞厅的青少年。引发的社会问题极为严重。
  摇头丸是90年代初流行于欧美,是一种致幻性苯丙胺类毒品、是一类人工合成的兴奋剂,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很强的兴奋作用,服用后表现为活动过度、情感冲动、性欲亢进、嗜舞、偏执、妄想、自我约束力下降以及有幻觉和暴力倾向,具有很大的社会危害性,被认为是未来世纪最具危险的毒品。
  "摇头丸"-亚甲基双氧甲基苯丙胺(MDMA),化学名为N,a-二甲-3,4-甲烯二氧苯乙胺(N,Dimethy1-3,4Methylenedioxyphenethyamine),C11H15O2N=193,MDMA纯品为白色粉末,属于安非他命兴奋剂,化学结构类似冰毒,俗称"X"、"E"、"摇头丸"、"亚当""的士高饼干"、"欢乐丸"、"忘我"、"快乐丸"等。种类繁多、形状和图案多达上百种。这类毒品主要以片剂形式出售,也有以胶囊丸装填形式出售。药片状中以圆形、棱形、鱼形为多数。图案有"天鹅"、"钻石"、"蝴蝶"、"苹果"、"党旗"、"三菱"、"酒杯"、"笑脸"、"太极"、"鸽子"、"奔驰"、"AI"、"CU"、"S"、"CK"、"E/D"、"RN"、"LM"、"OTC/MX"、"V"、"JJ等</FONT></P></TD></TR></TABLE>
<P > </P>
<DIV align=center>
<CENTER>
<TABLE width="82%" border=0>

<TR>
<TD width="76%">
<P  align=center><B >“摇头丸”的检测分析<P> </P></B>
<P  align=center><B ><FONT size=3>Identification of seized “MDMA”in Wuhan</FONT></B><FONT size=3><P> </P></FONT></P>
<P >对武汉市近年查获的105种2万多片“摇头丸”进行检测分析,列举了 “摇头丸”多样性的特点。通过对它们化学成分分析发现,查获的“摇头丸”既不是一种毒品,也不是一类毒品。<P> </P></P>
<P >1、“摇头丸”的多样性<P> </P></P>
<P >武汉市公安局毒品检测中心从1999年收检第一起“摇头丸”至今,已经收检了不同形状、不同成分的“摇头丸”105个品种21 065片(粒),重8167克。这些“摇头丸”呈现如下多样性的特点:<P> </P></P>
<P >☆ 颜色和形状的多样性:查获“摇头丸”的颜色有50多种,可谓色彩斑斓,形状各异。<P> </P></P>
<P >☆ 图案的多样式:90%的“摇头丸”上都有不同的花纹图案。据不完全统计,这些图案有“花‘十’字”、“树叶”、“钻石”、“鱼”、“笑脸”、“双心”、 “双叉”、“盾牌”、“古钱”、“箭”、“三菱”、“海豚”、“高脚酒杯”、“花H”、“五角星”、“双圆弧交叉”、“三角”17种。<P> </P></P>
<P >☆ 不同的数字和字母标记:有“WY”、“P”、“S”、“FY”、“B29”、“CC”、“HQ”、“E”、“XO”、“Hi”、“JJ”、“M”、“AA”、“OK”、“CK”、“Dfizer”、“NYC5”、“KP711”、“TOP”、“MF”、“CS”、“88”、“007”、“2000”、“3”25种。<P> </P></P>
<P >2、从检测出的化学成分上对查获“摇头丸”的分类<P> </P></P>
<P >★含有MDMA、MDA、MDEA、MBDA等苯丙胺类,是真正意义上的“摇头丸”<P> </P></P>
<P >这类“摇头丸”收检了5445片(粒),占全部收检的25.85%。共有15个品种,占105种的14.29%。监测显示,这类“摇头丸”的滥用有上升趋势。<P> </P></P>
<P >★由甲基苯丙胺(冰毒)等组成的“摇头丸”<P> </P></P>
<P >这类“摇头丸”主要成分是冰毒,其添加成分有麻黄素、咖啡因、氯胺酮(K粉)、非那西汀、苯巴比妥、安定、扑热息痛等,冰毒的含量一般在20%左右。因不含MDMA,更准确的应当称为“冰毒类摇头丸”。这类毒品剂型共收检了11 477片(粒),占收检总数的54.48%,有76个品种,占品种总数的72.38%。<P> </P></P>
<P >★含有MDMA和甲基苯丙胺的“摇头丸”<P> </P></P>
<P >这种“摇头丸”主要成分为MDMA,但含冰毒成分。例如,一种带“FY”字母的嫩绿色圆片,其主要成分为MDMA(相对含量55.67%),但也有冰毒(相对含量12.44%)等组分。这种“摇头丸”武汉市共查获11个品种4049片(粒),分别占收检总数的10.48%和19.22%。<P> </P></P>
<P >★氯胺酮制成的“摇头丸”<P> </P></P>
<P >这种“摇头丸” 武汉市从2000年10月到2002年5月共查获五批(案),共104片(粒),占0.4%,其主要成分是氯胺酮(K粉),添加了少量咖啡因和赋形剂,因此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摇头丸”,应当称之为氯胺酮片(K粉片)。武汉发现有两种橘红色外形的这种“摇头丸”,一种是圆片,上有“P”字母;另一种呈长条状,上面有“CC”字母。<P> </P></P>
<P >另外,还有一种用3cm长的多种颜色塑料吸管封装的K粉剂型,制作简单,价格便宜。这种管状K粉缴获较多,没有列入前述的统计数字中。<P> </P></P>
<P >★外观与“摇头丸”相同的假“摇头丸”<P> </P></P>
<P >由于“摇头丸”的高额利润(一粒重0.35克,境外生产成本仅0.5元的摇头丸在武汉的黑市价格为200-300元),致使制贩毒者开始制贩仿制“摇头丸”。例如,最近武汉市查获了一批“摇头丸”,经检测,其成分仅仅是咖啡因。<P> </P></P>
<P >另外,还发现一些新制的“摇头丸”开始改变伪装,做出与正常药片一样的外观。这种更为普通化的剂型欺骗性更大。<P> </P></P>
<P>    综上所述,查获的“摇头丸”具有多样性,成分复杂,它既不是一种毒品,也不是一类毒品。随着合成类新型毒品不断出现,准确、科学地界定“摇头丸”,对禁毒工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P> </P></P>
<P  align=right>(高小平,胡胜华;武汉市公安局毒品检测中心)<P> </P></P></TD></TR></TABLE></CENTER></DIV>
<P><a href="http://www.nidd.ac.cn/hr/hr5/13.htm" target="_blank" >http://www.nidd.ac.cn/hr/hr5/13.htm</A></P>
<IMG src="http://qxj.cdnj.gov.cn/dpzl/images/yaotouwang.jpg" border=0><TABLE width="100%" border=0>

<TR>
<TD width="72%">
<P align=center><B><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6699ff size=7></FONT></B>  
<P align=center><FONT face=楷体_GB2312>继鸦片、度冷丁、吗啡、海洛因、大麻等毒品在我国贩卖后,1996年传入我国的一种新型毒品"摇头丸"的滥用严重影响我国的社会治安。其传播速度之快始料不及。服用者大多是涉足舞厅的青少年。引发的社会问题极为严重。
  摇头丸是90年代初流行于欧美,是一种致幻性苯丙胺类毒品、是一类人工合成的兴奋剂,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很强的兴奋作用,服用后表现为活动过度、情感冲动、性欲亢进、嗜舞、偏执、妄想、自我约束力下降以及有幻觉和暴力倾向,具有很大的社会危害性,被认为是未来世纪最具危险的毒品。
  "摇头丸"-亚甲基双氧甲基苯丙胺(MDMA),化学名为N,a-二甲-3,4-甲烯二氧苯乙胺(N,Dimethy1-3,4Methylenedioxyphenethyamine),C11H15O2N=193,MDMA纯品为白色粉末,属于安非他命兴奋剂,化学结构类似冰毒,俗称"X"、"E"、"摇头丸"、"亚当""的士高饼干"、"欢乐丸"、"忘我"、"快乐丸"等。种类繁多、形状和图案多达上百种。这类毒品主要以片剂形式出售,也有以胶囊丸装填形式出售。药片状中以圆形、棱形、鱼形为多数。图案有"天鹅"、"钻石"、"蝴蝶"、"苹果"、"党旗"、"三菱"、"酒杯"、"笑脸"、"太极"、"鸽子"、"奔驰"、"AI"、"CU"、"S"、"CK"、"E/D"、"RN"、"LM"、"OTC/MX"、"V"、"JJ等</FONT></P></TD></TR></TABLE>
<P > </P>
<DIV align=center>
<CENTER>
<TABLE width="82%" border=0>

<TR>
<TD width="76%">
<P  align=center><B >“摇头丸”的检测分析<P> </P></B>
<P  align=center><B ><FONT size=3>Identification of seized “MDMA”in Wuhan</FONT></B><FONT size=3><P> </P></FONT></P>
<P >对武汉市近年查获的105种2万多片“摇头丸”进行检测分析,列举了 “摇头丸”多样性的特点。通过对它们化学成分分析发现,查获的“摇头丸”既不是一种毒品,也不是一类毒品。<P> </P></P>
<P >1、“摇头丸”的多样性<P> </P></P>
<P >武汉市公安局毒品检测中心从1999年收检第一起“摇头丸”至今,已经收检了不同形状、不同成分的“摇头丸”105个品种21 065片(粒),重8167克。这些“摇头丸”呈现如下多样性的特点:<P> </P></P>
<P >☆ 颜色和形状的多样性:查获“摇头丸”的颜色有50多种,可谓色彩斑斓,形状各异。<P> </P></P>
<P >☆ 图案的多样式:90%的“摇头丸”上都有不同的花纹图案。据不完全统计,这些图案有“花‘十’字”、“树叶”、“钻石”、“鱼”、“笑脸”、“双心”、 “双叉”、“盾牌”、“古钱”、“箭”、“三菱”、“海豚”、“高脚酒杯”、“花H”、“五角星”、“双圆弧交叉”、“三角”17种。<P> </P></P>
<P >☆ 不同的数字和字母标记:有“WY”、“P”、“S”、“FY”、“B29”、“CC”、“HQ”、“E”、“XO”、“Hi”、“JJ”、“M”、“AA”、“OK”、“CK”、“Dfizer”、“NYC5”、“KP711”、“TOP”、“MF”、“CS”、“88”、“007”、“2000”、“3”25种。<P> </P></P>
<P >2、从检测出的化学成分上对查获“摇头丸”的分类<P> </P></P>
<P >★含有MDMA、MDA、MDEA、MBDA等苯丙胺类,是真正意义上的“摇头丸”<P> </P></P>
<P >这类“摇头丸”收检了5445片(粒),占全部收检的25.85%。共有15个品种,占105种的14.29%。监测显示,这类“摇头丸”的滥用有上升趋势。<P> </P></P>
<P >★由甲基苯丙胺(冰毒)等组成的“摇头丸”<P> </P></P>
<P >这类“摇头丸”主要成分是冰毒,其添加成分有麻黄素、咖啡因、氯胺酮(K粉)、非那西汀、苯巴比妥、安定、扑热息痛等,冰毒的含量一般在20%左右。因不含MDMA,更准确的应当称为“冰毒类摇头丸”。这类毒品剂型共收检了11 477片(粒),占收检总数的54.48%,有76个品种,占品种总数的72.38%。<P> </P></P>
<P >★含有MDMA和甲基苯丙胺的“摇头丸”<P> </P></P>
<P >这种“摇头丸”主要成分为MDMA,但含冰毒成分。例如,一种带“FY”字母的嫩绿色圆片,其主要成分为MDMA(相对含量55.67%),但也有冰毒(相对含量12.44%)等组分。这种“摇头丸”武汉市共查获11个品种4049片(粒),分别占收检总数的10.48%和19.22%。<P> </P></P>
<P >★氯胺酮制成的“摇头丸”<P> </P></P>
<P >这种“摇头丸” 武汉市从2000年10月到2002年5月共查获五批(案),共104片(粒),占0.4%,其主要成分是氯胺酮(K粉),添加了少量咖啡因和赋形剂,因此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摇头丸”,应当称之为氯胺酮片(K粉片)。武汉发现有两种橘红色外形的这种“摇头丸”,一种是圆片,上有“P”字母;另一种呈长条状,上面有“CC”字母。<P> </P></P>
<P >另外,还有一种用3cm长的多种颜色塑料吸管封装的K粉剂型,制作简单,价格便宜。这种管状K粉缴获较多,没有列入前述的统计数字中。<P> </P></P>
<P >★外观与“摇头丸”相同的假“摇头丸”<P> </P></P>
<P >由于“摇头丸”的高额利润(一粒重0.35克,境外生产成本仅0.5元的摇头丸在武汉的黑市价格为200-300元),致使制贩毒者开始制贩仿制“摇头丸”。例如,最近武汉市查获了一批“摇头丸”,经检测,其成分仅仅是咖啡因。<P> </P></P>
<P >另外,还发现一些新制的“摇头丸”开始改变伪装,做出与正常药片一样的外观。这种更为普通化的剂型欺骗性更大。<P> </P></P>
<P>    综上所述,查获的“摇头丸”具有多样性,成分复杂,它既不是一种毒品,也不是一类毒品。随着合成类新型毒品不断出现,准确、科学地界定“摇头丸”,对禁毒工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P> </P></P>
<P  align=right>(高小平,胡胜华;武汉市公安局毒品检测中心)<P> </P></P></TD></TR></TABLE></CENTER></DIV>
<P><a href="http://www.nidd.ac.cn/hr/hr5/13.htm" target="_blank" >http://www.nidd.ac.cn/hr/hr5/13.htm</A></P>
<IMG src="http://qxj.cdnj.gov.cn/dpzl/images/yaotouwang.jpg" border=0>
“摇头丸”,系冰毒的一种衍生物,属精神类毒品。服用后,能令人产生强烈的幻觉,不能自控。 <P>  武汉市公安局毒检专家介绍,毒品一般分为麻醉类和精神类两种,吸食鸦片、海洛因等麻醉类毒品后,人的行为相对内向,喜欢独自体味其带来的快乐,而服食了冰毒、“摇头丸”等精神类毒品后,人的行为则相对外向,易狂躁不安,趋向暴力。</P><P>  研究表明,“摇头丸”造成的精神依赖性很强,人一旦接触后极难摆脱。此类毒品对大脑的杀伤是致命的,会导致人的认识力、记忆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丧失,直致精神分裂死亡。</P><P>  今年4月14日凌晨2时,市公安局缉毒处突袭江岸一家涉毒严重的迪吧,在检查的400多人中竟有97人尿检呈阳性,涉嫌服食毒品。 </P><P>  之前,今年年初,警方在对武昌杨园一迪吧的清查中,发现有10%的人吸食了“摇头丸”。在对香港路和沿江大道的两家迪吧进行的尿检发现,将近25%的人涉嫌服食了“摇头丸”。 </P><P>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警方在迪吧缴获“摇头丸”数千粒,迪吧内严重的“摇头丸”问题已不容回避。 </P><P>  记者根据警方4月14日的讯问笔录了解到,这些涉嫌服食“摇头丸”的蹦迪者,年龄多在20岁左右,最小的才16岁。他们去迪吧的主要目的是寻求刺激,追求时尚,到迪吧显“派”。 </P><P>  据介绍,蹦迪的青少年很难抵御“摇头丸”的诱惑,毒品推销者往往会如此劝说后来者:不吃“摇头丸”,玩个么迪吧?这些青少年根本不知道“摇头丸”为何物,更不知其危害,往往一劝就吃。 </P><P>  据警方介绍,在“摇头丸”尚未进入迪吧时,一种叫“联邦泰洛其”的止咳药水,被蹦迪者当作“摇头水”使用,一段时间极为盛行。迪吧门前的药店通宵营业热卖“联邦泰洛其”,也成了当时的一道“盛景”。 </P><P>  去年2月,市药监局发出紧急通知,对“<b><FONT color=#ff0000>联邦泰洛其</FONT></b>”按处方类药品严格管理,凡销售、购买、使用这种药品必须凭医生处方,违规者将受查处。此后一段时间,“摇头水”在迪吧中销声匿迹。 </P><P>   但随之而来的“摇头丸”和苯丙胺类毒品,却悄然入侵迪吧,且来势凶猛。 </P><P>  据武汉市公安局缉毒处粗略统计,迪吧中涉嫌服毒的比例远远大于武汉市吸毒人数的比例。缉毒专家说,迪吧已成为毒品泛滥的温床。</P>
<P>这是..........</P>
<P>今天不是国际禁毒日吧。。。。。。。。</P><P>好象有点不合适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