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鹰:三个破碎在2012门口的公共偶像——预料与非预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0:47:34
在人类世界,总有一些事是只可以看清楚却不可说明白的。“看清楚”,决定于观察者的判断力;“说明白”,决定于掌握的证据。




■ 即使韩寒及其亲友特战队和粉丝团证明2012年1月16日前的“天才文学神童+80后公知=韩寒”100%纯有机、非人造,韩寒对“人造韩寒”的全部回应仍然让2012见证了“韩寒神话”的彻底破灭。“韩寒神话”的破灭,将促进中国以粉丝文化为支持的网络公共空间走向理性自觉--走向民主素质的进步(借用韩寒近语)。




■ 张艺谋10年冲奥完败,绝对预料中事。“一切向好莱坞看齐”,10年血喷而梦破美利坚,中国电影将重返本土人生。




■ 赵本山以低俗绑架央视春晚,而且意欲将春晚舞台建造为世袭“本山帮会”,可惜天命不容。“赵本山病退春晚”,意义不限于春晚,而必将扩张到当代中国文化“走低”10年的“触底反弹”。



在进入2012年1月末之际,张艺谋、赵本山、韩寒,这三位当代中国大众偶像相继破碎,分别以自己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神话时代。这是中国当代中国文化和公共生活将发生重大转机的前奏








1:张艺谋冲奥完败――预料中


这是完全是一个预料中的结局。

2012年1月有,张艺谋以《金陵十三钗》第5次落败金球奖、第四次落败奥斯卡金像奖,源起于西方的“中国电影英雄张艺谋”神话,在美国告破。

张艺谋以1987导演处女作《红高梁》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成名西方,其后张艺谋以《菊豆》(1991)、《大红灯笼高高挂》(1992)、《英雄》(2002)三次获《菊豆》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成为“西授中认”的“中国电影英雄张艺谋”。

张艺谋作为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红高粱》具有改写中国电影史的意义。与谢晋所代表的第四代导演电影重叙事不同,“张艺谋电影”模仿了好莱坞大片的画面风格,重画面构成、强调色彩的表现力,风格化而且高饱和度,镜头富有质感。以《英雄》顶峰,张艺谋拍出了在当代技术条件“画面好看的中国电影”。“画面好看”,是学电影投影出身的张艺谋对中国电影的贡献。

在20世纪80年中后期的文化背景上,第五代导演“反叛”第四代导演,有一重要主张就是认为电影的本质不是“影戏”而是“戏影”。所谓“影戏”,电影的核心和重点在于“戏”;所以国“戏影”,电影的核心和重点在于“影”。由重“戏”转向重“影”,标志性的电影是陈凯歌导演、张艺谋摄影的《黄土地》(1984)。显然,由摄影转为导演的张艺谋,不仅在电影美学选择上,而且在自身条件上,走了“戏影”的导演路线,在这条路线上他拍摄出了令好莱坞同行肯定的高质量画面的电影,但是这些电影(包括最成功的《英雄》)都有与生俱来的缺陷:讲不好故事,缺少精神深度。

从《英雄》开始,张艺谋在“中国式全球化”追求中,以商业大片制作模式,持续冲击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但是除《英雄》获提名外,2012后的张艺谋电影无一入围此奖项。《金陵十三钗》,以美国影星作一号主角、对白40%英语、“美国混混拯救中国女人”、“南京大屠杀背景下的美国混混与中国妓女的生死恋”为噱头,“一切都向好莱坞看齐”的“中国最贵电影”角逐第84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不仅遭遇美国批评家一致恶评,而且没有进入“最佳外语片9强”提名,即初选没入围即被淘汰。

从《英雄》开始,张艺谋电影已经逐渐淡出欧美电影的关注焦点,但是因为国内电影评论的“非典型操作”,张艺谋仍然在国内观众中被保持着“中国电影英雄”的影像。因此,虽然张艺谋电影赿拍越烂,但始终保持着“国产片最高票房”的神话。这次张艺谋电影在美国的“意外失利”,因为制片商事前在国内宣传对“美国赞赏”的虚假高调炒作,才终于让“张艺谋10年冲奥”的最终完败醒目地展示在国内观众眼前。

《金陵十三钗》在美国的全面失利,证明了张艺谋电影路线的最终失败,是张艺谋电影的神话的休止符号。我们可以预期,张艺谋电影神话的破灭,将给中国电影的发展提供深刻的教训和思路转轨。2000年以来的张艺谋电影,纯粹追求“大投资”、“大制作”、“大奇观”和“好莱坞”(全球化)的“新画面”,中国电影将回归艺术、回归生活。

2012,中国电影的张艺谋时代结束了。



2:赵本山“病退春晚”――超预期提前


这是一个比预料提前了1年的结局。

19日赵本山退出春晚,赵家班小品取消。赵本山退出春晚,是因艺衰和身病双攻,技尽身衰而被迫为之。

在2011年春晚后,回应强烈呼吁赵本山退出央视春晚的社会舆论,“我上春晚21年了,这个时间长度肯定有人烦。我是代表一批烦我的人说几句话,也是对自我喜剧的嘲讽。说实话,(春晚)我没上够”;“等他们(赵本山徒弟在春晚)站稳了,我就退了。”这就是说,赵本山既不愿意、也有本钱不退出春晚,要为徒弟在春晚舞台站住脚站台。

19日下午央视春晚通过其官方微博发布消息,赵本山今年将不再参加春晚,“近期赵本山带病坚持排练、积极备战春晚,因身体极度疲惫、状态欠佳,最终赵本山还是决定惜别2012年的春晚舞台,我们感到特别的遗憾。对于赵本山的全心投入和真诚付出,我们由衷感谢,期待赵本山早日康复,再登春晚舞台,继续为全国观众带来欢笑。”

然而,赵本山被迫退出春晚,还另有原因。据《新京报》报道,今年春晚进行过的三场彩排中,赵本山参加了后两场,带来的小品却并不相同。第一次他带来了新作《好人好事》,从现场效果看,包袱平平。两天后,赵本山临时换上了在辽宁卫视春晚中表演过的小品《相亲2》来救场,现场反应也不如预期。

赵本山在春晚21届,是春晚舞台上谁也搬不动的“春晚泰山”。2000以来,赵本山春晚小品表演日益僵化定型、内容情趣日益空洞低俗,近年来,公众一再表示赵本山是最不愿看到的“春晚老脸”,评赵本山表演的春晚小品评为“春晚最烂节目”,要求赵本山退出春晚的呼声日益高涨。但是,赵本山不仅本人“指定要上”,而且在剧本水平逐年低落的前提下,还要“指定”带着自己的徒弟成群结队的上春晚镀金。

赵本山以“春晚最牛钉子户”把持春晚舞台,给春晚“缔造”了两个原则:其一,以“娱乐就是一切”为口号,在春晚的主办原则定义为以低俗表演取悦观众;其二,将春晚舞台利益集团化,打造“看春晚就是看赵本山”神话,在春晚搞帮会化和世袭操作。

我去年春晚后公开表示,要解决春晚的问题,必须解决赵本山的问题。赵本山“被迫退出”,为春晚新生提供了契机。



3: “80后公知韩寒”的自毁――非预料


这是未曾预料的一个结局。

综合媒体报道,1月15日,一位名为“麦田”的网友发表文章《人造韩寒:一场关于“公民”的闹剧》,质疑韩寒才华,称韩寒的文章很可能由父亲和路金波代笔,并称韩寒“雇团队”为自己写文章,掀开了此次事件的序幕; 16日,韩寒通过博客发表《小破文章一篇》,对此事进行回应,并公开表示悬赏2000万人民币,征集能找到他的文章有“代笔”证据的人;正当各路看客兴味盎然之际,18日深夜,麦田发表《致韩寒韩仁均李其纲等人道歉信》,打假斗士方舟子则由打酱油转而成为主战者,对始而叫阵、及而罢战的“80后公敌韩寒”追打不舍。

 

韩寒《正常文章一篇》:方舟子先生,你为了查资料进行科普和打假,你电脑前一坐就可能到凌晨三四点,但我要是一口咬定你有个利益团队,并假装说好像听圈子里的朋友说过,又说好似曾经和你辞退过的枪手吃过一次饭,那你这辈子都说不清楚,请问孤独坐在电脑前的你,你为了你的事业45岁头发就秃了,我给你这么来几句,你他妈的会不会胸闷。但我不会这么做,因为这是最下流的招数,利用作家职业无法自证的特殊性,披着质疑的外衣,干着诽谤的勾当。作为半个同行,你推己及人,我他妈的无数次一个一个字敲到凌晨,敲了十三年,我他妈就不胸闷吗。(2012-01-18 16:59:55)

方舟子《答韩寒<正常文章一篇>》:韩寒把“45岁头发就秃了”当成生理缺陷,以此攻击我,然后网上就有一大批他的粉丝对着我“秃子”“秃子”地乱骂,好像打中了我的软肋似的。我锤子都挨过了,还会怕这种人身攻击?最后我就顺便给韩寒科普一下:男性型脱发不是病,而是遗传性状,甚至可能还有生存优势(参见我以前写的《男人为什么容易掉头发?》)。你到四、五十岁时会不会秃顶,取决于基因,和你是否为了事业经常工作到凌晨没有关系。如果你没有脱发基因,即使在准备赛车的同时还在熬夜写文章也不用担心早早秃顶。如果有脱发基因,即使天天早睡也还会秃顶。有没有该基因,你再过二十年就知道了。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头发不比你少。但是多数男人会有秃顶倾向的。你和你的粉丝如此歧视秃顶,但愿你们没有携带着脱发。(2012-01-19 13:32:08)



读韩方二人的文章,显示的是个人的品质学问和胸襟气度,而关于“人造韩寒”的真伪,倒不再计较了。韩寒以“为了你的事业45岁头发就秃了”攻击方舟子,算是针对对方的生理缺陷下了狠手,但方舟子却并没有以矛刺盾的攻击韩寒,而是很从容地向韩寒和文章读者做关于秃顶的科学普及。这次论争中,韩寒对发难者麦田和方舟子的所有文章都可以作如是读:韩寒显然在应对“被质疑人造韩寒”这个“突发事件”中,表现了惊慌、错乱、暴怒,那个以《文坛是个屁,谁都别装逼》骂得文坛老江湖白烨三天后关闲博客的“韩寒”,显然不是今天应对“人造韩寒”事件的“韩寒”。

让我们重温一下“80后公知韩寒”的成名作《文坛是个屁,谁都别装逼》:



还有,白先生文章里显露出的险隘的圈子意识。文坛什么,文坛什么,要进入文坛怎么怎么,听着怎么像小孩玩过家家似的。好像白老人家一点头,你丫才算是进入了文坛。其实,每个写博客的人,都算进入了文坛。别搞的多高深似的,每个作者都是独特的,每部小说都是艺术的,文坛算个屁,矛盾文学奖算个屁,纯文学期刊算个屁,也就是一百人淫手,一百人看。人家这边早干的热火朝天了,姿势都换了不少了,您老还在那说,来,看我怎么淫手的,学着点,要和我的动作频率一样,你丫才算是进入了淫坛。(2006年3月2日)



将《正常文章一篇》比较《文坛是个屁,谁都别装逼》,我们自然会看到“不装逼韩寒”文体的内在气质,不过,《文坛》中的“韩寒”给予读者的感觉 应当是主动的、强势的,因而也是机敏和犀利的――这就是公众心目中的“80后公知韩寒”的“正常面目”,显然在《正常》中的“韩寒”完全丧失“正常性”。

在人类世界,总有一些事是只可以看清楚却不可说明白的。“看清楚”,决定于观察者的判断力;“说明白”,决定于掌握的证据。我以为,“人造韩寒”,对于不少人,大概就是只可以看清楚却不能说明白的事情。韩寒本人似乎也清楚这个事件的性质,但是,他却表现出了完全相反的“觉悟”:悬赏2000万,以自己女儿发毒誓,以及以“不装逼韩寒”的恶骂回应质疑和批评。

以韩寒在2006年豪战文坛老江湖白烨确立的“公共批评”标准,“80后公知韩寒”对“人造韩寒”事件的全部回应都只能归属为心慌失阵的“装逼”--2012年的韩寒,重演了2006年的白烨的悲剧。

韩寒对“人造韩寒”事件回应表现,已经使这个质疑的真伪证明没有意义,因为“80后公知韩寒”的形象被他本人大失水准的“装逼”给砸碎了――如一个打理得不好的石膏像一样,破碎得无以修复。


即使韩寒及其亲友特战队和粉丝团证明2012年1月16日前的“天才文学神童+80后公知=韩寒”100%纯有机、非人造,韩寒对“人造韩寒”的全部回应仍然让2012见证了“韩寒神话”彻底破灭了。尽管让更多的公众、尤其是数以百万记的“韩粉”(以韩寒新浪博客关注人数记)还须假以时日,尤其需要依赖方舟子先生的剖析工作。


“80后公知韩寒”是一个当代中国公共文化的符号,这个形象的自我砸碎,对于2012开始的中国公共文化的理性自觉,必有积极的意义。


我对韩寒的阅读兴趣,从2006年的《文坛是个屁,谁都别装逼》开始,止于2011年的《韩峰是个好干部》。
http://bbs.m4.cn/thread-3303557-1-1.html


在人类世界,总有一些事是只可以看清楚却不可说明白的。“看清楚”,决定于观察者的判断力;“说明白”,决定于掌握的证据。




■ 即使韩寒及其亲友特战队和粉丝团证明2012年1月16日前的“天才文学神童+80后公知=韩寒”100%纯有机、非人造,韩寒对“人造韩寒”的全部回应仍然让2012见证了“韩寒神话”的彻底破灭。“韩寒神话”的破灭,将促进中国以粉丝文化为支持的网络公共空间走向理性自觉--走向民主素质的进步(借用韩寒近语)。




■ 张艺谋10年冲奥完败,绝对预料中事。“一切向好莱坞看齐”,10年血喷而梦破美利坚,中国电影将重返本土人生。




■ 赵本山以低俗绑架央视春晚,而且意欲将春晚舞台建造为世袭“本山帮会”,可惜天命不容。“赵本山病退春晚”,意义不限于春晚,而必将扩张到当代中国文化“走低”10年的“触底反弹”。



在进入2012年1月末之际,张艺谋、赵本山、韩寒,这三位当代中国大众偶像相继破碎,分别以自己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神话时代。这是中国当代中国文化和公共生活将发生重大转机的前奏








1:张艺谋冲奥完败――预料中


这是完全是一个预料中的结局。

2012年1月有,张艺谋以《金陵十三钗》第5次落败金球奖、第四次落败奥斯卡金像奖,源起于西方的“中国电影英雄张艺谋”神话,在美国告破。

张艺谋以1987导演处女作《红高梁》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成名西方,其后张艺谋以《菊豆》(1991)、《大红灯笼高高挂》(1992)、《英雄》(2002)三次获《菊豆》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成为“西授中认”的“中国电影英雄张艺谋”。

张艺谋作为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红高粱》具有改写中国电影史的意义。与谢晋所代表的第四代导演电影重叙事不同,“张艺谋电影”模仿了好莱坞大片的画面风格,重画面构成、强调色彩的表现力,风格化而且高饱和度,镜头富有质感。以《英雄》顶峰,张艺谋拍出了在当代技术条件“画面好看的中国电影”。“画面好看”,是学电影投影出身的张艺谋对中国电影的贡献。

在20世纪80年中后期的文化背景上,第五代导演“反叛”第四代导演,有一重要主张就是认为电影的本质不是“影戏”而是“戏影”。所谓“影戏”,电影的核心和重点在于“戏”;所以国“戏影”,电影的核心和重点在于“影”。由重“戏”转向重“影”,标志性的电影是陈凯歌导演、张艺谋摄影的《黄土地》(1984)。显然,由摄影转为导演的张艺谋,不仅在电影美学选择上,而且在自身条件上,走了“戏影”的导演路线,在这条路线上他拍摄出了令好莱坞同行肯定的高质量画面的电影,但是这些电影(包括最成功的《英雄》)都有与生俱来的缺陷:讲不好故事,缺少精神深度。

从《英雄》开始,张艺谋在“中国式全球化”追求中,以商业大片制作模式,持续冲击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但是除《英雄》获提名外,2012后的张艺谋电影无一入围此奖项。《金陵十三钗》,以美国影星作一号主角、对白40%英语、“美国混混拯救中国女人”、“南京大屠杀背景下的美国混混与中国妓女的生死恋”为噱头,“一切都向好莱坞看齐”的“中国最贵电影”角逐第84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不仅遭遇美国批评家一致恶评,而且没有进入“最佳外语片9强”提名,即初选没入围即被淘汰。

从《英雄》开始,张艺谋电影已经逐渐淡出欧美电影的关注焦点,但是因为国内电影评论的“非典型操作”,张艺谋仍然在国内观众中被保持着“中国电影英雄”的影像。因此,虽然张艺谋电影赿拍越烂,但始终保持着“国产片最高票房”的神话。这次张艺谋电影在美国的“意外失利”,因为制片商事前在国内宣传对“美国赞赏”的虚假高调炒作,才终于让“张艺谋10年冲奥”的最终完败醒目地展示在国内观众眼前。

《金陵十三钗》在美国的全面失利,证明了张艺谋电影路线的最终失败,是张艺谋电影的神话的休止符号。我们可以预期,张艺谋电影神话的破灭,将给中国电影的发展提供深刻的教训和思路转轨。2000年以来的张艺谋电影,纯粹追求“大投资”、“大制作”、“大奇观”和“好莱坞”(全球化)的“新画面”,中国电影将回归艺术、回归生活。

2012,中国电影的张艺谋时代结束了。



2:赵本山“病退春晚”――超预期提前


这是一个比预料提前了1年的结局。

19日赵本山退出春晚,赵家班小品取消。赵本山退出春晚,是因艺衰和身病双攻,技尽身衰而被迫为之。

在2011年春晚后,回应强烈呼吁赵本山退出央视春晚的社会舆论,“我上春晚21年了,这个时间长度肯定有人烦。我是代表一批烦我的人说几句话,也是对自我喜剧的嘲讽。说实话,(春晚)我没上够”;“等他们(赵本山徒弟在春晚)站稳了,我就退了。”这就是说,赵本山既不愿意、也有本钱不退出春晚,要为徒弟在春晚舞台站住脚站台。

19日下午央视春晚通过其官方微博发布消息,赵本山今年将不再参加春晚,“近期赵本山带病坚持排练、积极备战春晚,因身体极度疲惫、状态欠佳,最终赵本山还是决定惜别2012年的春晚舞台,我们感到特别的遗憾。对于赵本山的全心投入和真诚付出,我们由衷感谢,期待赵本山早日康复,再登春晚舞台,继续为全国观众带来欢笑。”

然而,赵本山被迫退出春晚,还另有原因。据《新京报》报道,今年春晚进行过的三场彩排中,赵本山参加了后两场,带来的小品却并不相同。第一次他带来了新作《好人好事》,从现场效果看,包袱平平。两天后,赵本山临时换上了在辽宁卫视春晚中表演过的小品《相亲2》来救场,现场反应也不如预期。

赵本山在春晚21届,是春晚舞台上谁也搬不动的“春晚泰山”。2000以来,赵本山春晚小品表演日益僵化定型、内容情趣日益空洞低俗,近年来,公众一再表示赵本山是最不愿看到的“春晚老脸”,评赵本山表演的春晚小品评为“春晚最烂节目”,要求赵本山退出春晚的呼声日益高涨。但是,赵本山不仅本人“指定要上”,而且在剧本水平逐年低落的前提下,还要“指定”带着自己的徒弟成群结队的上春晚镀金。

赵本山以“春晚最牛钉子户”把持春晚舞台,给春晚“缔造”了两个原则:其一,以“娱乐就是一切”为口号,在春晚的主办原则定义为以低俗表演取悦观众;其二,将春晚舞台利益集团化,打造“看春晚就是看赵本山”神话,在春晚搞帮会化和世袭操作。

我去年春晚后公开表示,要解决春晚的问题,必须解决赵本山的问题。赵本山“被迫退出”,为春晚新生提供了契机。



3: “80后公知韩寒”的自毁――非预料


这是未曾预料的一个结局。

综合媒体报道,1月15日,一位名为“麦田”的网友发表文章《人造韩寒:一场关于“公民”的闹剧》,质疑韩寒才华,称韩寒的文章很可能由父亲和路金波代笔,并称韩寒“雇团队”为自己写文章,掀开了此次事件的序幕; 16日,韩寒通过博客发表《小破文章一篇》,对此事进行回应,并公开表示悬赏2000万人民币,征集能找到他的文章有“代笔”证据的人;正当各路看客兴味盎然之际,18日深夜,麦田发表《致韩寒韩仁均李其纲等人道歉信》,打假斗士方舟子则由打酱油转而成为主战者,对始而叫阵、及而罢战的“80后公敌韩寒”追打不舍。

 

韩寒《正常文章一篇》:方舟子先生,你为了查资料进行科普和打假,你电脑前一坐就可能到凌晨三四点,但我要是一口咬定你有个利益团队,并假装说好像听圈子里的朋友说过,又说好似曾经和你辞退过的枪手吃过一次饭,那你这辈子都说不清楚,请问孤独坐在电脑前的你,你为了你的事业45岁头发就秃了,我给你这么来几句,你他妈的会不会胸闷。但我不会这么做,因为这是最下流的招数,利用作家职业无法自证的特殊性,披着质疑的外衣,干着诽谤的勾当。作为半个同行,你推己及人,我他妈的无数次一个一个字敲到凌晨,敲了十三年,我他妈就不胸闷吗。(2012-01-18 16:59:55)

方舟子《答韩寒<正常文章一篇>》:韩寒把“45岁头发就秃了”当成生理缺陷,以此攻击我,然后网上就有一大批他的粉丝对着我“秃子”“秃子”地乱骂,好像打中了我的软肋似的。我锤子都挨过了,还会怕这种人身攻击?最后我就顺便给韩寒科普一下:男性型脱发不是病,而是遗传性状,甚至可能还有生存优势(参见我以前写的《男人为什么容易掉头发?》)。你到四、五十岁时会不会秃顶,取决于基因,和你是否为了事业经常工作到凌晨没有关系。如果你没有脱发基因,即使在准备赛车的同时还在熬夜写文章也不用担心早早秃顶。如果有脱发基因,即使天天早睡也还会秃顶。有没有该基因,你再过二十年就知道了。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头发不比你少。但是多数男人会有秃顶倾向的。你和你的粉丝如此歧视秃顶,但愿你们没有携带着脱发。(2012-01-19 13:32:08)



读韩方二人的文章,显示的是个人的品质学问和胸襟气度,而关于“人造韩寒”的真伪,倒不再计较了。韩寒以“为了你的事业45岁头发就秃了”攻击方舟子,算是针对对方的生理缺陷下了狠手,但方舟子却并没有以矛刺盾的攻击韩寒,而是很从容地向韩寒和文章读者做关于秃顶的科学普及。这次论争中,韩寒对发难者麦田和方舟子的所有文章都可以作如是读:韩寒显然在应对“被质疑人造韩寒”这个“突发事件”中,表现了惊慌、错乱、暴怒,那个以《文坛是个屁,谁都别装逼》骂得文坛老江湖白烨三天后关闲博客的“韩寒”,显然不是今天应对“人造韩寒”事件的“韩寒”。

让我们重温一下“80后公知韩寒”的成名作《文坛是个屁,谁都别装逼》:



还有,白先生文章里显露出的险隘的圈子意识。文坛什么,文坛什么,要进入文坛怎么怎么,听着怎么像小孩玩过家家似的。好像白老人家一点头,你丫才算是进入了文坛。其实,每个写博客的人,都算进入了文坛。别搞的多高深似的,每个作者都是独特的,每部小说都是艺术的,文坛算个屁,矛盾文学奖算个屁,纯文学期刊算个屁,也就是一百人淫手,一百人看。人家这边早干的热火朝天了,姿势都换了不少了,您老还在那说,来,看我怎么淫手的,学着点,要和我的动作频率一样,你丫才算是进入了淫坛。(2006年3月2日)



将《正常文章一篇》比较《文坛是个屁,谁都别装逼》,我们自然会看到“不装逼韩寒”文体的内在气质,不过,《文坛》中的“韩寒”给予读者的感觉 应当是主动的、强势的,因而也是机敏和犀利的――这就是公众心目中的“80后公知韩寒”的“正常面目”,显然在《正常》中的“韩寒”完全丧失“正常性”。

在人类世界,总有一些事是只可以看清楚却不可说明白的。“看清楚”,决定于观察者的判断力;“说明白”,决定于掌握的证据。我以为,“人造韩寒”,对于不少人,大概就是只可以看清楚却不能说明白的事情。韩寒本人似乎也清楚这个事件的性质,但是,他却表现出了完全相反的“觉悟”:悬赏2000万,以自己女儿发毒誓,以及以“不装逼韩寒”的恶骂回应质疑和批评。

以韩寒在2006年豪战文坛老江湖白烨确立的“公共批评”标准,“80后公知韩寒”对“人造韩寒”事件的全部回应都只能归属为心慌失阵的“装逼”--2012年的韩寒,重演了2006年的白烨的悲剧。

韩寒对“人造韩寒”事件回应表现,已经使这个质疑的真伪证明没有意义,因为“80后公知韩寒”的形象被他本人大失水准的“装逼”给砸碎了――如一个打理得不好的石膏像一样,破碎得无以修复。


即使韩寒及其亲友特战队和粉丝团证明2012年1月16日前的“天才文学神童+80后公知=韩寒”100%纯有机、非人造,韩寒对“人造韩寒”的全部回应仍然让2012见证了“韩寒神话”彻底破灭了。尽管让更多的公众、尤其是数以百万记的“韩粉”(以韩寒新浪博客关注人数记)还须假以时日,尤其需要依赖方舟子先生的剖析工作。


“80后公知韩寒”是一个当代中国公共文化的符号,这个形象的自我砸碎,对于2012开始的中国公共文化的理性自觉,必有积极的意义。


我对韩寒的阅读兴趣,从2006年的《文坛是个屁,谁都别装逼》开始,止于2011年的《韩峰是个好干部》。
http://bbs.m4.cn/thread-3303557-1-1.html


三位某子罢了,你方唱罢我登场,看着热闹,也就逗人一笑。
这个应该转到娱乐贴吧?
每个人在特定时代都有自己的积极意义,但是做不到与时俱进,把握不了时代的脉搏,反而固化自己,甚至阻碍文化的进步,便是那几位的悲剧了。
严重了,不太信,、
每个人都应该把握住自己的位子,错位就是悲剧了。
每天忙的要死,做项目写报告搞市场研究,哪有闲工夫看这些文人墨客的酸腐文。韩寒是谁?不认识!
骂人的北大教授也算一个吧。
韩寒是那位?老谋子赵老头还让我娱乐了很多年,这公知是什么玩意?
老谋子的电影至少“好看”,还能一观。老赵的小品还能一笑。韩寒是谁?
看热闹,谁当真谁才是傻子.
都发通知不让讨论了,你们真的不怕进小黑屋?
韩寒是作家?听到的很少,前两位可是大名鼎鼎啊,还有那个方舟子也很有名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