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15老人困守千年古村 中央酝酿遏制古村消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1 15:27:51
山西15老人困守千年古村 中央酝酿遏制古村消亡

2011年11月18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千年古村大汖用石块与黄土依巨石而建,村道回环曲折


有着1200历史的古村大汖40多处院落至少有四分之一亟待修缮


有着1200历史的古村大汖十室九空,因人烟稀少无人维护损毁严重



  中新网太原18日电 题:山西15老人困守千年古村 中央酝酿遏制古村消亡
  作者 李鹏飞
  “也许明年就看不到我了。”年届七旬的刘巧珍的玩笑让人伤感而又惶恐,从360人减至15人,僻居山西东部这个村民平均年龄六、七十岁的金代古村——大汖,百年之后,将何去何从?
  在城市化、政绩和商业利益的联合绞杀下,承载中国农耕文明的古村落正在加速消亡,从原来的5000个锐减至两、三千个,抢救之迫,迫在眉睫。
  继9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国务院参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就古村落保护深入交流后,一场中央层面的强有力的推动计划正在酝酿中。
  千年大汖北方仅见
  春花开,夏风来,秋叶黄,郭东生在距离阳泉市盂县梁家寨乡约8公里一个没有柏油路没有乡间公交通达的村落——大汖,间断守候达半年之久,再等一场冬雪,他类似人类学田野调查一样的纪录片拍摄就可以收尾了。
  群山环抱中,以黄黏土与石块混搭而建的两层或三层村屋聚落在凌近山顶的地方,坐北朝南,成就了约22000平方米,相当于52个篮球场一样大的村落。
  盂县旅游局副局长高峰介绍说,大汖村在结构上大致分为四类:平房、窑洞、楼房、楼房和窑洞的结合体,其中尤以楼房最具特色,直接建于巨石之上,没有地基,一楼存放杂物,二楼居住,好似南方的干栏式建筑,看似连接,其实各自分离,上下参差却实为一家,“北方很少见。”
  在2005年启动的盂县旅游资源调查中,大汖村被偶然发现,同时有专家考证村中一尊石像背后的碑文证实,早在距今1200多年的金代承安二年即公元1197年就已有人居于此地。
  时间漫涣了记忆,唯有神秘的传说经久不衰,村庄的历史只能凭借代际间口口相传的碎片来拼凑还原。
  60岁的韩满怀听老辈人说,此地初民姓马,“自云先世避‘元’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后因不明原因迁离,至明代洪洞大槐树移民潮起,韩氏三兄弟中的老三受不了哥哥们的排挤避居于此,“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建筑风格独特、历史悠久的大汖村一经曝光,即引来了众多探秘者和背包客。
  一户一年用电两度 15老人困守古村
  在上世纪90年代那场罕见的洪水之前,有360人的古村还是阡陌纵横,鸡犬相闻,之后村民开始大批迁走,田地荒芜,去年一年,一人故去一人被送去养老院,全村仅剩一条黑狗、一只咖白相间的绵羊和15位老人,除了3对老夫妻外,剩余全是鳏寡孤独,年龄最大的韩一珍(音)的侄子今年50岁,是村里最年轻的人,所以六七点钟天刚擦黑,吃完晚饭的村民们就早早睡觉了,有的村民一年仅用两度电。
  而此时山外的城市正华灯初上,斑斓多梦的夜生活才刚刚开始。
  武汉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研究院张建清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和资源过度向城市集中,同时中心城市的发展不仅没有带动乡村发展,反而夺走了农村的大量资源、人力和投资机会,出现农村“空心化”现象。
  此外从2006年起教育部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开始,大量学生在生源稀少的农村小学被撤并后集中到了乡镇中心小学,为了照顾孩子上学,举家搬迁者比比皆是。
  没有了孩子们的喧闹声,大汖村像被一下掏空了,郭东生形容说“安静的耳朵疼”。
  留下来的老人们多生于斯长于斯,习惯了村里的一草一木,不愿搬走,此外,子女多在外受苦熬活,自己不愿再去添累。
  平日村民种点山药、葱、辣椒、南瓜、红薯、玉米等农作物够自己吃,大米白面不常吃,尤其是村中的低保户,基本靠春节前当地政府救济,逢年过节吃顿肉,冬天取暖用得起煤的很少,余者不是到山外子女家过候鸟一样的生活,就是烧柴熬日头。日常的吃穿用度能省则省,要通过这条颠簸难行的山路到山外至少要两个小时,而回村则需要3个小时。
  对于年轻人来说,大汖几乎原始的生活状态在外面色彩缤纷的花花世界的诱惑面前,溃不成军。
  因轻度智障被村民收留的羊倌在城里一次性花完500元后,便厌弃了牧羊的饭碗,走出村子后再没有回来。
  古村岌岌可危 四分之一亟待修缮
  大耳朵的韩满怀说,村子曾在日军侵华时期遭遇战火后修过一次,除此之外的房屋大修再无听老人说过。
  2007年到2010年全国文物普查情况显示,大汖村现状评估为一般,破坏原因为腐蚀、战争、年久。
  偌大的大汖村十室九空,因人烟稀少无人维护,导致许多房屋已经塌毁,断壁残垣横陈,荒草掩覆,更有迁走的村民将此地老房尽数拆除运走木石等原料在外村盖房。
  “目前大汖村尚余40多个院子,其中四分之一亟待修缮”, 盂县旅游局副局长高峰说:“其实需要修缮的远比这个数目多。”
  根据《盂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07——2020)显示,大汖古村落街道复原工程、沿线公路改造及中岔口村改造工程、古村落主题艺术品展示将作为盂县近中期旅游景区(点)重点建设项目,届时大汖作为以摄影、影视外景地选拔、古今艺术美、人与自然的和谐等为主题的民俗旅游景区。
  当地官员坦言,虽然已有企业在接洽开发事宜,但距离实现还遥遥无期。
  考察了1700多个古村落的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山西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常嗣新表示,如果再不抢救,随着村民渐渐老去,大汖也将随之消亡。
  明朝木柜作鸡窝 山西古村落保护不容乐观
  冯骥才不久前透露给常嗣新的最新数据认为,全国有保护价值的古村落有2万个左右,极具历史价值保护完好的有5000多个,保护程度较好的多集中在河北、河南、云南和山西等地,其中550个山西古村落,无论保护价值还是保护程度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可称之为上乘。
  上述保护完好的古村落都在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的地区,政府无力开发,村民无力更新住房。贫困,被常嗣新认为是古村落得以保全的一个重要原因。
  此外,常嗣新分析说,山西人祖土观念强,看重祖宅;其次,因新中国政权更迭后,革命老区如长治平顺县、武乡县、沁县,甚至位于忻州定襄县的阎锡山府均因作为部队的荣军院、学校、医院等免遭破坏,而保存相对完好,加上黄土高原天气干燥,少了南方的湿气和白蚁的侵害,故此,山西古村最多、保护最好。
  但来自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普查数据显示,在中国230万个村庄中,目前依旧保存与自然相融合的村落规划、代表性民居、经典建筑、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村落,已由2005年的5000个锐减到如今的2000至3000个。
  即使在保护情况较好的山西,情况仍不容乐观。
  常嗣新在太原娄烦县一次古村考察中看到一户村民院中摆放的鸡窝系明朝的木柜,心痛不已;在临汾浮山县李家大院看到的高70公分,宽60公分图案精美的柱础到处都是而得不到保护,而精美程度差之甚远同样规制的柱础在北京潘家园古玩市场至少卖75万元;同是浮山县,常嗣新认为堪称国宝的老子庙,除戏台外的正偏殿连顶子都没了;价值连城的砖雕书法被居住村民的灶台熏得足有一指厚的黑灰……
  地方政府只看到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晋商大院,在其之外更具价值的古村落却长期得不到保护,冯骥才直言:“我们的古村落现在空前的进入一个消亡的加速期。”
  抢救!抢救!
  10年来辗转各地苦劝地方政府重视古村落保护的常嗣新介绍,真正懂得古村落保护的专家,现在全省超不过10个。
  所以,往往因专家在古村保护开发过程中的缺席,导致利益驱动下的开发、维修造成古村落的二次破坏,然而常嗣新也只能说,“瞎保护总比不保护强。”
  为保护古村落鼓呼不止的常嗣新说,汉代丝绸初出土时光华夺目,与空气接触超过7分钟,立即化为灰烬,抢救古村落的紧迫程度不亚于此。
  常嗣新说,2万个古村落就像2万颗钉子,只有将它们都保护起来,才能将中国的农耕文化牢牢地钉住,中国的文化地图才永远不会脱落。
  不过,在这个寒冬,常嗣新又找到了自己的春天。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9月6日同一直致力于民俗文化研究的国务院参事冯骥才共同对话古村落保护问题,之后国家住建部迅速组织专门队伍集中调研,目前已形成具体方案上报国务院待批。(完)



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1/11-18/3471344.shtml

山西15老人困守千年古村 中央酝酿遏制古村消亡

2011年11月18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千年古村大汖用石块与黄土依巨石而建,村道回环曲折


有着1200历史的古村大汖40多处院落至少有四分之一亟待修缮


有着1200历史的古村大汖十室九空,因人烟稀少无人维护损毁严重



  中新网太原18日电 题:山西15老人困守千年古村 中央酝酿遏制古村消亡
  作者 李鹏飞
  “也许明年就看不到我了。”年届七旬的刘巧珍的玩笑让人伤感而又惶恐,从360人减至15人,僻居山西东部这个村民平均年龄六、七十岁的金代古村——大汖,百年之后,将何去何从?
  在城市化、政绩和商业利益的联合绞杀下,承载中国农耕文明的古村落正在加速消亡,从原来的5000个锐减至两、三千个,抢救之迫,迫在眉睫。
  继9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国务院参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就古村落保护深入交流后,一场中央层面的强有力的推动计划正在酝酿中。
  千年大汖北方仅见
  春花开,夏风来,秋叶黄,郭东生在距离阳泉市盂县梁家寨乡约8公里一个没有柏油路没有乡间公交通达的村落——大汖,间断守候达半年之久,再等一场冬雪,他类似人类学田野调查一样的纪录片拍摄就可以收尾了。
  群山环抱中,以黄黏土与石块混搭而建的两层或三层村屋聚落在凌近山顶的地方,坐北朝南,成就了约22000平方米,相当于52个篮球场一样大的村落。
  盂县旅游局副局长高峰介绍说,大汖村在结构上大致分为四类:平房、窑洞、楼房、楼房和窑洞的结合体,其中尤以楼房最具特色,直接建于巨石之上,没有地基,一楼存放杂物,二楼居住,好似南方的干栏式建筑,看似连接,其实各自分离,上下参差却实为一家,“北方很少见。”
  在2005年启动的盂县旅游资源调查中,大汖村被偶然发现,同时有专家考证村中一尊石像背后的碑文证实,早在距今1200多年的金代承安二年即公元1197年就已有人居于此地。
  时间漫涣了记忆,唯有神秘的传说经久不衰,村庄的历史只能凭借代际间口口相传的碎片来拼凑还原。
  60岁的韩满怀听老辈人说,此地初民姓马,“自云先世避‘元’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后因不明原因迁离,至明代洪洞大槐树移民潮起,韩氏三兄弟中的老三受不了哥哥们的排挤避居于此,“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建筑风格独特、历史悠久的大汖村一经曝光,即引来了众多探秘者和背包客。
  一户一年用电两度 15老人困守古村
  在上世纪90年代那场罕见的洪水之前,有360人的古村还是阡陌纵横,鸡犬相闻,之后村民开始大批迁走,田地荒芜,去年一年,一人故去一人被送去养老院,全村仅剩一条黑狗、一只咖白相间的绵羊和15位老人,除了3对老夫妻外,剩余全是鳏寡孤独,年龄最大的韩一珍(音)的侄子今年50岁,是村里最年轻的人,所以六七点钟天刚擦黑,吃完晚饭的村民们就早早睡觉了,有的村民一年仅用两度电。
  而此时山外的城市正华灯初上,斑斓多梦的夜生活才刚刚开始。
  武汉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研究院张建清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和资源过度向城市集中,同时中心城市的发展不仅没有带动乡村发展,反而夺走了农村的大量资源、人力和投资机会,出现农村“空心化”现象。
  此外从2006年起教育部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开始,大量学生在生源稀少的农村小学被撤并后集中到了乡镇中心小学,为了照顾孩子上学,举家搬迁者比比皆是。
  没有了孩子们的喧闹声,大汖村像被一下掏空了,郭东生形容说“安静的耳朵疼”。
  留下来的老人们多生于斯长于斯,习惯了村里的一草一木,不愿搬走,此外,子女多在外受苦熬活,自己不愿再去添累。
  平日村民种点山药、葱、辣椒、南瓜、红薯、玉米等农作物够自己吃,大米白面不常吃,尤其是村中的低保户,基本靠春节前当地政府救济,逢年过节吃顿肉,冬天取暖用得起煤的很少,余者不是到山外子女家过候鸟一样的生活,就是烧柴熬日头。日常的吃穿用度能省则省,要通过这条颠簸难行的山路到山外至少要两个小时,而回村则需要3个小时。
  对于年轻人来说,大汖几乎原始的生活状态在外面色彩缤纷的花花世界的诱惑面前,溃不成军。
  因轻度智障被村民收留的羊倌在城里一次性花完500元后,便厌弃了牧羊的饭碗,走出村子后再没有回来。
  古村岌岌可危 四分之一亟待修缮
  大耳朵的韩满怀说,村子曾在日军侵华时期遭遇战火后修过一次,除此之外的房屋大修再无听老人说过。
  2007年到2010年全国文物普查情况显示,大汖村现状评估为一般,破坏原因为腐蚀、战争、年久。
  偌大的大汖村十室九空,因人烟稀少无人维护,导致许多房屋已经塌毁,断壁残垣横陈,荒草掩覆,更有迁走的村民将此地老房尽数拆除运走木石等原料在外村盖房。
  “目前大汖村尚余40多个院子,其中四分之一亟待修缮”, 盂县旅游局副局长高峰说:“其实需要修缮的远比这个数目多。”
  根据《盂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07——2020)显示,大汖古村落街道复原工程、沿线公路改造及中岔口村改造工程、古村落主题艺术品展示将作为盂县近中期旅游景区(点)重点建设项目,届时大汖作为以摄影、影视外景地选拔、古今艺术美、人与自然的和谐等为主题的民俗旅游景区。
  当地官员坦言,虽然已有企业在接洽开发事宜,但距离实现还遥遥无期。
  考察了1700多个古村落的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山西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常嗣新表示,如果再不抢救,随着村民渐渐老去,大汖也将随之消亡。
  明朝木柜作鸡窝 山西古村落保护不容乐观
  冯骥才不久前透露给常嗣新的最新数据认为,全国有保护价值的古村落有2万个左右,极具历史价值保护完好的有5000多个,保护程度较好的多集中在河北、河南、云南和山西等地,其中550个山西古村落,无论保护价值还是保护程度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可称之为上乘。
  上述保护完好的古村落都在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的地区,政府无力开发,村民无力更新住房。贫困,被常嗣新认为是古村落得以保全的一个重要原因。
  此外,常嗣新分析说,山西人祖土观念强,看重祖宅;其次,因新中国政权更迭后,革命老区如长治平顺县、武乡县、沁县,甚至位于忻州定襄县的阎锡山府均因作为部队的荣军院、学校、医院等免遭破坏,而保存相对完好,加上黄土高原天气干燥,少了南方的湿气和白蚁的侵害,故此,山西古村最多、保护最好。
  但来自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普查数据显示,在中国230万个村庄中,目前依旧保存与自然相融合的村落规划、代表性民居、经典建筑、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村落,已由2005年的5000个锐减到如今的2000至3000个。
  即使在保护情况较好的山西,情况仍不容乐观。
  常嗣新在太原娄烦县一次古村考察中看到一户村民院中摆放的鸡窝系明朝的木柜,心痛不已;在临汾浮山县李家大院看到的高70公分,宽60公分图案精美的柱础到处都是而得不到保护,而精美程度差之甚远同样规制的柱础在北京潘家园古玩市场至少卖75万元;同是浮山县,常嗣新认为堪称国宝的老子庙,除戏台外的正偏殿连顶子都没了;价值连城的砖雕书法被居住村民的灶台熏得足有一指厚的黑灰……
  地方政府只看到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晋商大院,在其之外更具价值的古村落却长期得不到保护,冯骥才直言:“我们的古村落现在空前的进入一个消亡的加速期。”
  抢救!抢救!
  10年来辗转各地苦劝地方政府重视古村落保护的常嗣新介绍,真正懂得古村落保护的专家,现在全省超不过10个。
  所以,往往因专家在古村保护开发过程中的缺席,导致利益驱动下的开发、维修造成古村落的二次破坏,然而常嗣新也只能说,“瞎保护总比不保护强。”
  为保护古村落鼓呼不止的常嗣新说,汉代丝绸初出土时光华夺目,与空气接触超过7分钟,立即化为灰烬,抢救古村落的紧迫程度不亚于此。
  常嗣新说,2万个古村落就像2万颗钉子,只有将它们都保护起来,才能将中国的农耕文化牢牢地钉住,中国的文化地图才永远不会脱落。
  不过,在这个寒冬,常嗣新又找到了自己的春天。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9月6日同一直致力于民俗文化研究的国务院参事冯骥才共同对话古村落保护问题,之后国家住建部迅速组织专门队伍集中调研,目前已形成具体方案上报国务院待批。(完)



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1/11-18/3471344.shtml

距今1200多年的1197年?穿越?
该淘汰就淘汰了,不适应时代的留着干嘛?
这种村子太多了,除了历史久,其实也没有什么价值。
全面改造人家说你破坏历史原貌,不改的话有几个愿意去住?
中央是不是吃饱没事干,这些古村都是偏僻之地,交通,生活不便,消亡是自然之道,人类活动的减少还能改善自然环境...
该没的就让他没了,保的住吗?
该淘汰的就淘汰。如果建筑确实有保留价值可以考虑留一两栋异地整体搬迁。
山区有很多村子与其花几百万修路通水电气,不如每家发个十万搬迁下来。。。反正农业条件更好的村子也有很多地都荒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