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应急机制探秘 [转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1 15:19:45
2003年3月2日上午,一架美国RC—135S型侦察机出现在距离朝鲜海岸240多公里的日本海上空,4架朝鲜米格战斗机对其进行了拦截。“朝鲜核危机”再次升级。

  与此同时,二十五万美英重兵已集结在伊拉克周边。美国国务卿鲍威尔表示,无论联合国是否支持动武,美国都准备发动军事打击。

  53年和12年之后,这两个位于中国两翼的地区,硝烟味道又起。

  而中国的外交“新理念”也将面临这一系列充满变数的考验。

  祸起电波

  2002年11月17日,汉城收听到了朝鲜平壤广播电台发出的一篇题为《美国是破坏国际协议和协定的元凶》的报道。

  报道说:“为对抗美国日益增大的核威胁,为确保我们的自主权和生存权,我们拥有了包括核武器在内的、强大的军事对应手段。”

  美联社、路透社等新闻机构于是把报道焦点定为“朝鲜已承认现在已经拥有核武器”。但朝鲜在公开声明中把“我们拥有”变成“我有权拥有”,并说有关媒体听错了。

  新一轮“朝鲜核危机”由此爆发。

  针对此次的朝鲜核危机,一位国家外交部官员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中国没有独立地提出方案,但单从地域上说,中、朝、韩经济上是紧紧联系在一起。”

  “在对朝问题上,欧盟与美国政策有差距,而俄罗斯也有自己的态度。朝韩、朝美正处于和解的磨合期中间阶段,正进入关键阶段。所谓朝鲜核问题,不是现实威胁,美实际上是借此与朝鲜争夺韩国。”社会科学院美国所一位研究员对记者说。

  据透露,美在韩驻军有三万七千人,连家属等共有十万人,驻地非常密集,而且离朝鲜边境非常近,一旦打起来,都在朝鲜炮弹和射程范围内,美军生命亦会受到严重威胁。

  俄副外长洛休科夫访朝后则认为,金正日要的是一个安全的发展环境。朝鲜想发展核武器,但是有没有能力,很难说,但朝铀矿丰富。美国认为朝鲜有这个能力,可又缺乏依据。  

  微妙玄机

  外交部亚洲司傅滢司长先后三次去了朝鲜。第一次是1996年9月,她感到朝鲜大街上人很少,一共见到五辆自行车。时值秋季,水稻矮小,穗少;2000年9月再去时,大街上自行车多了;2002年又去,过马路时,还要等一趟车流过后才能走。

  “朝鲜虽然极端困难,但教育水平高,劳动力廉价。朝鲜的最大问题,一是缺乏经济政策,高层班子经济知识少,二是缺乏安全环境。”傅滢司长这样分析说。

  有专家指出,朝鲜半岛对外政策处于调整阶段。冷战后,朝鲜调整已进入第三轮,朝对日主要是经济关系,对韩是全方位的关系,对美主要是政治安全。韩反对对朝制裁,而朝鲜搞特区,进行经济调整,韩表示支持。

  那么,中国又如何处理与这两个唇齿相依国家及美国的关系呢?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研究员在接受本报采访时指出:“朝鲜半岛与伊拉克问题性质不一样,中国之所以能与朝的关系比较稳定,主要是尊重朝鲜。”

  据他分析,中国目前的立场是:第一,半岛不能有核武器。希望朝鲜内部政策趋于稳定;第二,中国不能接受中国周边发生冲突;第三,推动美朝对话,重新搭建平台。

  社科院美国所那位研究员预测美国“打萨”之后,对朝很不利,但制约因素很大。

  “朝鲜半岛打不起来。亚洲十年来都没打仗,印度、巴基斯坦关系那么紧张都没打。而且卢武铉当选韩国总统对半岛是一个好事,朝韩的教育都是以‘统一’为导向,统一是挡不住的。”这位研究员很乐观。


  伊拉克危机火上浇油

  北京时间3月7日早上9点,美国总统布什在白宫明确表示,现在是进行各种外交努力处理伊拉克问题的最后阶段,这是伊拉克的最后机会。

  美伊开战似箭在弦上。

  3月6日晚,中国国家主席***与法国总统希拉克通了电话,***表示,中方支持俄德法对伊拉克问题的联合声明。

  就美国打伊的目的,上海华东理工大学美国问题研究专家倪乐雄在接受本报电话采访时认为,美国通过彻底消灭萨达姆武装、扶植亲美政权达到利益最大化,最主要体现在石油资源上,美国到时候可以多了“黑色血液”这种能源。

  伊拉克战争考验着中国的外交理念和一贯奉行的准则,美国现在已经不按习惯意义上的国际关系准则出牌了,甚至和盟国公然翻脸,中国如何应对这种单边主义倾向呢?

  “对于美国的行径,中国从长远国家利益出发,在外交层面尽可能低调,采取私下斡旋。”倪乐雄教授分析道。

  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时殷弘教授的观点则是,“中国在伊拉克问题上有个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平衡问题。美国战后短时间内控制石油价格,可能损害中国经济的发展,但是中国的一贯外交立场一旦轻易改变,也会影响到一些国家对于中国的印象。近期来讲将采取加强石油储备来消除战争对中国油价的冲击,计算起来这种影响和冲击不会是致命,而一旦中国外交陷于战略被动境况,损失更为惨重,中国在两难中期待抉择。”
  
中国外交“新理念”

  十六大报告中在外交部分特别提出“二十年战略机遇期”概念引起国际关注。

  “十六大报告与十五大有几个不同:首先,从破坏旧秩序到参与新秩序,反映出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变化;其次,以往的报告中一般是先谈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再谈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最后谈与发达国家的关系,此次报告顺序作了调整,依次是发达国家、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第三,基调不一样,十五大报告比较硬性,‘军备竞赛’、‘威胁’、‘霸权’等经常使用,而十六大报告在二页纸上用‘共同’一词多达十几次,更多地出现‘文化’、‘协调’、‘交流’等词语。这些方面的变化意味着中国的外交理念在发生着变化。”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员杨国坚分析道。

  “美国通过联合国、WTO、IMF等全面主导世界,改变游戏规则。中国要以新视角、新视野看待这些问题,中国既要韬光养晦,又要积极主动参与,同时要意识到,美国主导亚洲安全,已成既成事实。”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杨毅所长这样认为。

  社科院东欧中亚所孙壮志认为,美驻军中亚,对中国潜在威胁增加。中国在新时期有两个战略目标,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二是解决台湾问题,这要求中国要增强威慑力,以确保这两个战略目标的实现。在周边地区,中国的战略定位应是:不能再做仲裁者,不能再承担过多的国际义务,要从战略上做协调者,从谈判中谋取利益。

  与此相印证,3月6日下午,外交部部长唐家璇在十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就朝鲜问题回答记者时说:“维护半岛的和平与稳定,无论是从历史的经纬来看,以及从现在来看,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朝美之间实现直接的对话。”

  建立外交应急机制

  2002年9月10日,身兼院长的钱其琛在参加北大国际关系学院开学典礼时说,“去年9月10日,我也在这里参加会议,结果第二天就发生了震动世界的美国9·11事件,中央连夜召开紧急会议,商量对策。”

  据记者了解,中国在应对外交重大突发事件上,已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应急机制。

  据中联部有关人士告诉记者,在中央,有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和中央安全工作领导小组,两块牌子,一套机构,在重大问题上,都要由这个小组作出决策。

  该小组成员由政治局常委、分管的政治局委员和相关部部长组成,常设机关是中央外事办公室和国务院外事办公室,由中央外办协调政治、经济、安全各大职能部门,包括外交部、中联部、外经贸部、国家安全部、总参谋部和公安部这几大与外交有密切联系的部委。讨论后成熟的意见再由外交部发言人来对外表态。

  杨成绪曾任驻外大使,又担任过中国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杨成绪告诉记者,外交部专门设有应急小组,由一副部长担任组长,像此次朝鲜问题,先是由应急小组组长召集亚洲司、美大司、国际司在一起进行磋商,并会同国防部、科技部、国家原子能机构、核工业总公司等部门进行研究,形成方案,最后上报中央批准。

  “专家学者可以通过向上递交调研报告提出一些建议,也可以通过专家座谈将意见汇总给有关部门甚至中央,或者通过在媒体上发表见解影响、引导社会舆论。决策形成主要有三个原则:一是符合国家利益,二是坚持伸张正义原则,三是老百姓要接受。”在谈到专家学者的意见对外交政策影响时,杨成绪这样告诉记者。

  相关人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透露,在研究对外政策上,传统上主要有八大部委的研究所:外交部有政策研究室,总参谋部、安全部、中联部等都有研究所,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新华社、社科院等也有研究所,但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现在外交政策的研究机构愈来愈多,许多分工细化。

  “中国的国防体系内部发展不均衡。国家安全现在迫切需要仔细研究,改善体制,无论在战略高度,还是决策体系,都需要修改现有架构,制定出详细的危机协调解决细则。殷弘教授说,“至于国家安全方面的具体机构和职能自1999年以来一直在仔细研究,但是由于涉及面太广,进展非常慢,但在未来的3-5年内肯定要推出,未来的国家安全体系在科学层次上制约决策,必须通过高质量的研究才能拍板。”时殷弘教授这样说。2003年3月2日上午,一架美国RC—135S型侦察机出现在距离朝鲜海岸240多公里的日本海上空,4架朝鲜米格战斗机对其进行了拦截。“朝鲜核危机”再次升级。

  与此同时,二十五万美英重兵已集结在伊拉克周边。美国国务卿鲍威尔表示,无论联合国是否支持动武,美国都准备发动军事打击。

  53年和12年之后,这两个位于中国两翼的地区,硝烟味道又起。

  而中国的外交“新理念”也将面临这一系列充满变数的考验。

  祸起电波

  2002年11月17日,汉城收听到了朝鲜平壤广播电台发出的一篇题为《美国是破坏国际协议和协定的元凶》的报道。

  报道说:“为对抗美国日益增大的核威胁,为确保我们的自主权和生存权,我们拥有了包括核武器在内的、强大的军事对应手段。”

  美联社、路透社等新闻机构于是把报道焦点定为“朝鲜已承认现在已经拥有核武器”。但朝鲜在公开声明中把“我们拥有”变成“我有权拥有”,并说有关媒体听错了。

  新一轮“朝鲜核危机”由此爆发。

  针对此次的朝鲜核危机,一位国家外交部官员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中国没有独立地提出方案,但单从地域上说,中、朝、韩经济上是紧紧联系在一起。”

  “在对朝问题上,欧盟与美国政策有差距,而俄罗斯也有自己的态度。朝韩、朝美正处于和解的磨合期中间阶段,正进入关键阶段。所谓朝鲜核问题,不是现实威胁,美实际上是借此与朝鲜争夺韩国。”社会科学院美国所一位研究员对记者说。

  据透露,美在韩驻军有三万七千人,连家属等共有十万人,驻地非常密集,而且离朝鲜边境非常近,一旦打起来,都在朝鲜炮弹和射程范围内,美军生命亦会受到严重威胁。

  俄副外长洛休科夫访朝后则认为,金正日要的是一个安全的发展环境。朝鲜想发展核武器,但是有没有能力,很难说,但朝铀矿丰富。美国认为朝鲜有这个能力,可又缺乏依据。  

  微妙玄机

  外交部亚洲司傅滢司长先后三次去了朝鲜。第一次是1996年9月,她感到朝鲜大街上人很少,一共见到五辆自行车。时值秋季,水稻矮小,穗少;2000年9月再去时,大街上自行车多了;2002年又去,过马路时,还要等一趟车流过后才能走。

  “朝鲜虽然极端困难,但教育水平高,劳动力廉价。朝鲜的最大问题,一是缺乏经济政策,高层班子经济知识少,二是缺乏安全环境。”傅滢司长这样分析说。

  有专家指出,朝鲜半岛对外政策处于调整阶段。冷战后,朝鲜调整已进入第三轮,朝对日主要是经济关系,对韩是全方位的关系,对美主要是政治安全。韩反对对朝制裁,而朝鲜搞特区,进行经济调整,韩表示支持。

  那么,中国又如何处理与这两个唇齿相依国家及美国的关系呢?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研究员在接受本报采访时指出:“朝鲜半岛与伊拉克问题性质不一样,中国之所以能与朝的关系比较稳定,主要是尊重朝鲜。”

  据他分析,中国目前的立场是:第一,半岛不能有核武器。希望朝鲜内部政策趋于稳定;第二,中国不能接受中国周边发生冲突;第三,推动美朝对话,重新搭建平台。

  社科院美国所那位研究员预测美国“打萨”之后,对朝很不利,但制约因素很大。

  “朝鲜半岛打不起来。亚洲十年来都没打仗,印度、巴基斯坦关系那么紧张都没打。而且卢武铉当选韩国总统对半岛是一个好事,朝韩的教育都是以‘统一’为导向,统一是挡不住的。”这位研究员很乐观。


  伊拉克危机火上浇油

  北京时间3月7日早上9点,美国总统布什在白宫明确表示,现在是进行各种外交努力处理伊拉克问题的最后阶段,这是伊拉克的最后机会。

  美伊开战似箭在弦上。

  3月6日晚,中国国家主席***与法国总统希拉克通了电话,***表示,中方支持俄德法对伊拉克问题的联合声明。

  就美国打伊的目的,上海华东理工大学美国问题研究专家倪乐雄在接受本报电话采访时认为,美国通过彻底消灭萨达姆武装、扶植亲美政权达到利益最大化,最主要体现在石油资源上,美国到时候可以多了“黑色血液”这种能源。

  伊拉克战争考验着中国的外交理念和一贯奉行的准则,美国现在已经不按习惯意义上的国际关系准则出牌了,甚至和盟国公然翻脸,中国如何应对这种单边主义倾向呢?

  “对于美国的行径,中国从长远国家利益出发,在外交层面尽可能低调,采取私下斡旋。”倪乐雄教授分析道。

  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时殷弘教授的观点则是,“中国在伊拉克问题上有个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平衡问题。美国战后短时间内控制石油价格,可能损害中国经济的发展,但是中国的一贯外交立场一旦轻易改变,也会影响到一些国家对于中国的印象。近期来讲将采取加强石油储备来消除战争对中国油价的冲击,计算起来这种影响和冲击不会是致命,而一旦中国外交陷于战略被动境况,损失更为惨重,中国在两难中期待抉择。”
  
中国外交“新理念”

  十六大报告中在外交部分特别提出“二十年战略机遇期”概念引起国际关注。

  “十六大报告与十五大有几个不同:首先,从破坏旧秩序到参与新秩序,反映出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变化;其次,以往的报告中一般是先谈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再谈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最后谈与发达国家的关系,此次报告顺序作了调整,依次是发达国家、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第三,基调不一样,十五大报告比较硬性,‘军备竞赛’、‘威胁’、‘霸权’等经常使用,而十六大报告在二页纸上用‘共同’一词多达十几次,更多地出现‘文化’、‘协调’、‘交流’等词语。这些方面的变化意味着中国的外交理念在发生着变化。”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员杨国坚分析道。

  “美国通过联合国、WTO、IMF等全面主导世界,改变游戏规则。中国要以新视角、新视野看待这些问题,中国既要韬光养晦,又要积极主动参与,同时要意识到,美国主导亚洲安全,已成既成事实。”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杨毅所长这样认为。

  社科院东欧中亚所孙壮志认为,美驻军中亚,对中国潜在威胁增加。中国在新时期有两个战略目标,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二是解决台湾问题,这要求中国要增强威慑力,以确保这两个战略目标的实现。在周边地区,中国的战略定位应是:不能再做仲裁者,不能再承担过多的国际义务,要从战略上做协调者,从谈判中谋取利益。

  与此相印证,3月6日下午,外交部部长唐家璇在十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就朝鲜问题回答记者时说:“维护半岛的和平与稳定,无论是从历史的经纬来看,以及从现在来看,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朝美之间实现直接的对话。”

  建立外交应急机制

  2002年9月10日,身兼院长的钱其琛在参加北大国际关系学院开学典礼时说,“去年9月10日,我也在这里参加会议,结果第二天就发生了震动世界的美国9·11事件,中央连夜召开紧急会议,商量对策。”

  据记者了解,中国在应对外交重大突发事件上,已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应急机制。

  据中联部有关人士告诉记者,在中央,有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和中央安全工作领导小组,两块牌子,一套机构,在重大问题上,都要由这个小组作出决策。

  该小组成员由政治局常委、分管的政治局委员和相关部部长组成,常设机关是中央外事办公室和国务院外事办公室,由中央外办协调政治、经济、安全各大职能部门,包括外交部、中联部、外经贸部、国家安全部、总参谋部和公安部这几大与外交有密切联系的部委。讨论后成熟的意见再由外交部发言人来对外表态。

  杨成绪曾任驻外大使,又担任过中国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杨成绪告诉记者,外交部专门设有应急小组,由一副部长担任组长,像此次朝鲜问题,先是由应急小组组长召集亚洲司、美大司、国际司在一起进行磋商,并会同国防部、科技部、国家原子能机构、核工业总公司等部门进行研究,形成方案,最后上报中央批准。

  “专家学者可以通过向上递交调研报告提出一些建议,也可以通过专家座谈将意见汇总给有关部门甚至中央,或者通过在媒体上发表见解影响、引导社会舆论。决策形成主要有三个原则:一是符合国家利益,二是坚持伸张正义原则,三是老百姓要接受。”在谈到专家学者的意见对外交政策影响时,杨成绪这样告诉记者。

  相关人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透露,在研究对外政策上,传统上主要有八大部委的研究所:外交部有政策研究室,总参谋部、安全部、中联部等都有研究所,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新华社、社科院等也有研究所,但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现在外交政策的研究机构愈来愈多,许多分工细化。

  “中国的国防体系内部发展不均衡。国家安全现在迫切需要仔细研究,改善体制,无论在战略高度,还是决策体系,都需要修改现有架构,制定出详细的危机协调解决细则。殷弘教授说,“至于国家安全方面的具体机构和职能自1999年以来一直在仔细研究,但是由于涉及面太广,进展非常慢,但在未来的3-5年内肯定要推出,未来的国家安全体系在科学层次上制约决策,必须通过高质量的研究才能拍板。”时殷弘教授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