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成功发射一颗返回式科学技术试验卫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2:11:14
<P>FSW-2,胶片式侦察卫星。</P>
<P>--------------------------------------------------------------------------------------------------------</P>
<P>新华网酒泉8月29日电(记者奚启新)8月29日15时5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一颗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约9分钟后,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P>
<P>这是我国发射的第19颗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据有关部门介绍,这颗卫星将在太空预定轨道上运行若干天后返回地面。卫星运行期间,主要进行空间科学研究、国土普查和地图测绘等任务。 </P>
<P>用于发射卫星的“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这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78次飞行。自1996年10月以来,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经连续36次发射成功。 </P>
<P>卫星在轨运行期间,由中国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负责对卫星实施跟踪、测控和轨道控制,并按计划对卫星返回舱进行回收。(完)
</P><P>FSW-2,胶片式侦察卫星。</P>
<P>--------------------------------------------------------------------------------------------------------</P>
<P>新华网酒泉8月29日电(记者奚启新)8月29日15时5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一颗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约9分钟后,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P>
<P>这是我国发射的第19颗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据有关部门介绍,这颗卫星将在太空预定轨道上运行若干天后返回地面。卫星运行期间,主要进行空间科学研究、国土普查和地图测绘等任务。 </P>
<P>用于发射卫星的“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这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78次飞行。自1996年10月以来,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经连续36次发射成功。 </P>
<P>卫星在轨运行期间,由中国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负责对卫星实施跟踪、测控和轨道控制,并按计划对卫星返回舱进行回收。(完)
</P>
间谍卫星
解放军报酒泉8月29日报道:今天(29日)15时5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一颗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这是今年继“试验卫星一号”、“纳星一号”和“探测二号” 卫星发射成功之后,我国航天领域再一次传来捷报。

发射约9分钟后,由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传来的数据表明,这颗返回式卫星已经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据有关部门专家介绍,今天发射升空的卫星是我国发射的第 19颗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与以往的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相比,这颗卫星整体性能有较大改进和提高。按计划该卫星将在太空预定轨道运行若干天后返回地面。卫星在轨运行期间,主要完成空间科学研究、国土普查、地图测绘等诸多领域的试验任务。

这次用于发射卫星的“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此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78次飞行,自1996年10月以来,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经连续36次发射成功。

卫星在轨运行期间,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负责对卫星实施跟踪、测控和轨道控制,并按计划对卫星返回舱进行回收。
<P>
</P>
<P>配张图</P>
<P>暗夜兄,这颗星应不是以前的FSW-2,也不是去年的那型(第18颗);这个运载火箭也不是纯粹的以前的CZ-2C。从图上可以看出,运载火箭尾部新增加4个尾翼,这是老的CZ-2C没有的。类似的变化可以在CZ-2D的第二批次上看到,也是新增4个尾翼。这说明新的这个批次的CZ-2C比以前的CZ-2C很可能要高,意味着燃料的增加等等。所以新的批次运载能力应该有所增加。而且从图上看,似乎用了整流罩。</P><P>让我们看看飞几天吧。</P>
我对现在还发返回式有点困惑。只能说CCD的似乎还不是那么好。或者是大量的地图测绘。
更正,从央视新闻和CAST网站看,着颗和去年的同型。
<P><B><B>我国成功发射第19颗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B></B> </P>    [国防科工委新闻宣传中心讯]  我国第19颗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于2004年8月29日15时50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丙十二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并被顺利送入近地点高度170公里,远地点高度510公里,倾角为63度的预定轨道。

  本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78次执行任务,也是1996年10月以来,该系列运载火箭连续36次发射取得圆满成功。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的,火箭为两级状态,起飞质量为245吨,火箭全长为41. 947米,箭体与整流罩直径均为3.35米,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为3.9吨。

  此次发射的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主要用于科学研究、国土普查、地图测绘、空间科学与技术等诸多应用领域的试验,其整体性能与以往的同类卫星相比,有很大的改进和提高。

  据悉,卫星将进行国土普查与科学试验,在轨运行27天后返回。该卫星获取的信息和试验结果,将对我国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陈宁)</P>
<P>shh兄能否贴一下最新发射的卫星的图片,我没有找到。</P>
<P> FSW-0</P>
<P></P>
<P>FSW-1</P>
<P></P>
<P>
</P>
<P>FSW-2</P>
<P>
</P>
<P>shh兄,我认为这是一颗“祥察”卫星。根据今年一月份的消息“中国地球资源二号”的A星和B星都在正常运行。</P><P>如果是地图测绘,还有资源一号02星,而且还有很多商业卫星的图片可以购买,不必大费周章,自己发射一颗只能运行27天的卫星。</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8-30 20:04:21编辑过]
<B>以下是引用<I>暗夜流星</I>在2004-8-30 20:03:00的发言:</B>

<P>尖兵三号的分辨率看来不会低于3米。</P>
1.5米.
<P>会不会去拍台湾省啦?</P>
长征二号丙带尾翼?首见
好像是在轨27天。
<B>以下是引用<I>暗夜流星</I>在2004-8-30 19:22:00的发言:</B>

<P>shh兄能否贴一下最新发射的卫星的图片,我没有找到。</P>

<P>暗夜兄,图片和一些讨论能否到XH的航天版看一下,讨论多了一些,懒得全部转了 :o)</P>
<P>http://www.war-sky.com/cgi-bin/topic.cgi?forum=18&amp;topic=4350&amp;show=0</P>
<B>以下是引用<I>shh</I>在2004-8-30 12:09:00的发言:</B>
我对现在还发返回式有点困惑。只能说CCD的似乎还不是那么好。或者是大量的地图测绘。

<P>CCD技术在短期内还无法完全取代胶片技术,美国佬是用航天飞机拍的</P>
<P>身为版主我万分惭愧,但是,我还是要问:</P><P>蛤蟆是</P><P>CCD</P><P>啊?!~</P>[em04][em04][em04][em04]
<B>以下是引用<I>S.W.A.T@L.Z.P.D</I>在2004-8-31 22:54:00的发言:</B>

<P>身为版主我万分惭愧,但是,我还是要问:</P>
<P>蛤蟆是</P>
<P>CCD</P>
<P>啊?!~</P>[em04][em04][em04][em04]


电荷耦合器件,说穿了就是——数码相机 [em07][em07]
FSW-20会在9月发射吗?
<B>以下是引用<I>我是谁</I>在2004-8-31 16:39:00的发言:</B>


<P>CCD技术在短期内还无法完全取代胶片技术,美国佬是用航天飞机拍的</P>

<P>实际上除了俄罗斯,其他国家都是以CCD为主。美国的航天飞机拍的量大概只有KH的一个零头,而且分辨率也不会超过KH。虽然胶片的分辨率高,但是也要有好的光学系统配才行。但是谁会为寿命有限的胶片式卫星造非常昂贵的高级光学系统呢?KH-12/13的0.1米分辨率如果属实的话,那么还没有星载胶片相机达到这个水平</P>
<B>以下是引用<I>shh</I>在2004-9-1 16:00:00的发言:</B>
&gt;
<P>实际上除了俄罗斯,其他国家都是以CCD为主。美国的航天飞机拍的量大概只有KH的一个零头,而且分辨率也不会超过KH。虽然胶片的分辨率高,但是也要有好的光学系统配才行。但是谁会为寿命有限的胶片式卫星造非常昂贵的高级光学系统呢?KH-12/13的0.1米分辨率如果属实的话,那么还没有星载胶片相机达到这个水平</P>


shh兄,老毛子的天顶2,3最后连相机也一块回收了,呵呵,这招大概也就毛子想得出来。
<B>以下是引用<I>暗夜流星</I>在2004-9-1 17:22:00的发言:</B>
&gt;

shh兄,老毛子的天顶2,3最后连相机也一块回收了,呵呵,这招大概也就毛子想得出来。

<P>不是那么厉害吧,太恐怖啦~</P>
分辨率如果是1米的话,我们CCD的尖兵二号也能做到,何必发这颗用胶片的。如果卫星只飞27天的话,那么它的轨道就十分低,即使是照像机差点,分辨率也能很高,国外CCD的商业卫星都能做到1.2米,台湾那个在美国拖了四个月才射上去的也吹牛说有一米,而且寿命有一年多两年,我们这颗27天的,我看分辨率应该是0.2-0.5米吧。
应该是有针对性地[em05]
<B>以下是引用<I>shh</I>在2004-9-1 16:00:00的发言:</B>
&gt;
<P>实际上除了俄罗斯,其他国家都是以CCD为主。美国的航天飞机拍的量大概只有KH的一个零头,而且分辨率也不会超过KH。虽然胶片的分辨率高,但是也要有好的光学系统配才行。但是谁会为寿命有限的胶片式卫星造非常昂贵的高级光学系统呢?KH-12/13的0.1米分辨率如果属实的话,那么还没有星载胶片相机达到这个水平</P>

<P>拍的不在于多,而在于精,事实上胶片技术的优点至今CCD还无法达到,不然的话数码相机就完全取代传统胶片式相机了,主要的制约因素就是代价太大,美国佬用航天飞机拍摄,到时候连镜头一起回收,就比较划算了,别的国家缺乏重复使用的航天器所以只能都用CCD技术,当然CCD技术有廉价,时效性好等优点,但分辨率,色彩,层次感等方面还赶不上胶片,俄罗斯使用胶片技术一方面是因为其CCD技术不强,另一方面就是知道胶片技术的好处,从前他们都是依靠“和平”号空间站进行拍摄的,到时候随“联盟”号返回舱回收,而且还可以在空间站直接由经过训练的宇航员进行判读。现在“和平”号没有了,他们就只好靠返回式卫星了。</P>
<P>其实最好的组合方式是以CCD进行“普查”,再由胶片式对可疑地点进行“详查”</P>
<P>胶片确实有它的优点,对于一个有着无限口径的光学系统来说,用胶片可以达到的极限分辨率会高于现阶段CCD所能达到的水平。但是问题在于航天遥感方面,相机孔径不可能无限增大,而返回式卫星的局限使得提高其相机水平比较困难(整机回收或许是解决办法之一)。事实上,没有任何证据表明美国的航天飞机上的相机的分辨率高于KH12/13卫星的CCD的分辨率,而且航天飞机拍的照片只起到了一个很有局限的补充作用。在哥伦比亚号出事的这段时间里,美国根本就没有了航天飞机的飞行,它的对地侦察能力并没有受到多大的损害。</P><P>而且随着对地成像逐渐向着高光谱,超高光谱的方向发展,胶片更是没法跟随这些变化。</P><P>我同意胶片有其独到的地方,但是发展的趋势必然是CCD为主流,胶片为配角,而且不见得是个高档的配角。如果象美国那样,随着技术的发展,商用卫星也达到0.61甚至就要达到0.3米的水平,那看不到任何理由还要花太多的力气在胶片型相机上。</P><P>在我国目前情况下,CCD的分辨率还有一定问题,可以在一定时间里保持胶片型相机,但是在技术发展趋势下不应该看错。</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9-11 17:53:20编辑过]
<P>转一篇报道,据说FSW-18的返回落点预报精度已经达到亚公里(1km)级了,可惜不是落点控制精度……</P><P>总装某基地提升航天测控软件质量纪事

http://jczs.news.sina.com.cn 2004年09月16日 09:33 解放军报

  ??●周伟 王朝社 本报特约通讯员 孙阳

  本文提要 航天测控软件与硬件系统是航天测控网密不可分的两翼。总装某基地技术部软件室独立自主、锐意创新,开发出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航天测控软件,缩短了我国航天测控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7月25日,“探测二号”卫星发射升空,总装某基地创造性地依靠火箭参数精确推算卫星入轨姿态,成功破解卫星定姿难题,圆满实现了“地球空间双星探测 ”计划。在场的专家纷纷称赞:“软件室功不可没!”

  硬件不足软件补

  卫星、火箭、飞船等航天器发射升空后,始终离不开地面测控系统的技术支持。

  “论硬件我们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要想在竞争激烈的世界航天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只有提高软件质量弥补硬件不足。”于是,一场智慧的角逐在该基地测控技术部软件室悄然展开。基地提出“三级岗位责任制”实施方案,采取分组、分块、分进程的工作方式,进行软件系统改造,软件室的科技人员夜以继日,每天超负荷运转,终于抢在某新型通信卫星发射前,研究设计出了各种方案文件10 1份,为试验任务做好了充分准备。

  在通信卫星测控任务中,依靠软件系统的强力支持,测控系统焕发出蓬勃生机,测控数据通信流畅,遥控指令应答自如,圆满完成了测控任务。

  为了使软件系统适应后续测控任务出现的非理想测控条件,软件室主任王信峰又将可能出现的测控突发事件录入软件系统,通过软件实时判断和人工应急干预相结合的方式,弥补了硬件系统的不足,提高了测控质量,缩短了我国航天测控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小将出马担重任

  1999年“神舟”一号飞船飞行前夕,当时年仅23岁的年轻技师李俊哲完成了飞船着陆场区航天员遥测处理系统的设计和开发任务,实现了航天员遥测信息综合处理和显示的自动化,解决了航医所心电、心率算法优化等技术难题。如今,刚满28岁的李俊哲已是基地最年轻的高级工程师。

  在这个软件室,技术干部无论年龄大小、资历深浅,在任务中都可以发表自己的创新见解。一次,某新型试验卫星顺利升空,数据显示卫星姿态出现了问题,如不立即采取措施,卫星随时都有可能脱离预定轨道,成为太空“流浪者”。这时,年轻的工程师张智斌提出运用某一软件系统实施营救的方案,立即引起资深专家的低声议论,“这样的方案,以前没试过,靠得住吗?”紧要关头,室领导迅速交换了意见,果断采纳了张智斌的建议。计算机指令高速飞向太空中无序翻滚的卫星,瞬间,奇迹出现了,卫星姿态恢复了正常,潮水般的数据从遥远的太空倾泻下来。

  为超前培养和储备综合素质过硬的软件人才,软件室紧密跟踪世界航天测控技术发展最前沿,结合每名干部的专业技术特点,帮助他们制定计划,确立近期和远期的科研攻关目标,做到人人有课题、个个搞创新。他们还定期选拔优秀人才外出深造。一支平均年龄不到33岁的软件人才队伍迅速崛起。

  锁定创新谋突破

  航天测控无小事。每一次软件的改进、创新都必须万无一失、精益求精。在 “神舟”号飞船前4次飞行任务中,软件室对返回舱落点预报精度逐渐控制到10公里以内。

  相对于返回舱一万多公里的航程来说,这个误差似乎不足挂齿。但是,软件室高级工程师李恒年并没有满足,他带领技术人员通过近百次的仿真分析、推算与演练,开发出了“折算气象漂移移动修正船下点”的预报方案。在“神舟”五号飞船运行至返回段时,计算人员运用这一方案,从飞船离地面10公里开伞到降落地面的短短10分钟里,先后精确进行了12次落点结果选优,最终以预报结果与实测落点仅相差1公里的预报,引导搜救直升机迅速到达返回舱降落地点。

  这一精湛的航天测控新技术,在后续的某返回式卫星测控任务中再次得到验证,卫星返回舱预报落点与实测相差仅有0.7公里,标志着我国对返回式航天器回收舱落点预报的精度达到了新的水平。

  近年来,他们研制开发的“卫星动力学仿真系统”、“航天用户数据网系统 ”等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航天软件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软件室组建以来,荣获国家科学大会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军队科技进步奖153项,圆满完成91次航天测控与计算任务。</P>
<P>spacedog兄转的好文。从那个方法的名字和描述来看,这个方法是来修正开伞后大气运动所带来的漂移,不知道所用的初始位置数据是开伞前的飞船位置(由回收站的雷达比较精确的测得),还是返回过程开始时的初始位置? 如果是前者,由于开伞时高度已经比较低,所以精度会比较高。</P><P>落点预报是打哪儿指哪儿, 最好是指哪儿打哪儿</P>
<B>以下是引用<I>shh</I>在2004-9-17 16:20:00的发言:</B>

<P>spacedog兄转的好文。从那个方法的名字和描述来看,这个方法是来修正开伞后大气运动所带来的漂移,不知道所用的初始位置数据是开伞前的飞船位置(由回收站的雷达比较精确的测得),还是返回过程开始时的初始位置? 如果是前者,由于开伞时高度已经比较低,所以精度会比较高。</P>
<P>落点预报是打哪儿指哪儿, 最好是指哪儿打哪儿</P>


以前看过一个报道,说美国人发明了一种装置,可以根据GPS的信号操纵降落伞,提高空投物品的精度。
<B>以下是引用<I>暗夜流星</I>在2004-9-19 10:46:00的发言:</B>
&gt;

以前看过一个报道,说美国人发明了一种装置,可以根据GPS的信号操纵降落伞,提高空投物品的精度。

<P>是滴,好象现在天朝也在用,不过似乎不是根据GPS信号来操伞,因为那样要求必须是翼伞之类,普通圆伞地不行;其次操伞的滞后效应明显,而GPS显然无法有预见性。我以为那个装置更大的用处在于空投落点指示(对于救护和空降兵的快速收拢集合有决定性作用)……</P>
<P>听说风云2分辨率已经是1米了 鑫诺也到了2米</P><P>怎么这次才3米呀??</P>
<P>新华网成都9月25日电(奚启新、孙海霞) 我国自行研制的第19颗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在太空按计划运行27天后,于北京时间9月25日7时55分成功返回地面。</P><P>  这颗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是8月29日由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的。卫星在轨运行期间,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对其实施了8次轨道控制和不间断测控管理。9月25日晨,中心在相关部门的配合下,成功地对卫星返回舱进行了回收。卫星的仪器舱将继续在轨运行,进行有关科学试验。</P><P>  这颗返回式卫星与以往的返回式卫星相比,试验技术有了新的改进,对轨道控制精度要求高,返回控制计算过程复杂。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采用多批次轨道控制、测角交汇定位、落点计算选优等最新的返回控制和落点预报技术,确保了卫星在轨正常运行和圆满回收。我国自1975年首次发射返回式卫星以来,发射的19颗返回式卫星全部成功回收,这表明我国的卫星回收控制技术日趋成熟。</P>
<P>我国自1975年首次发射返回式卫星以来,发射的19颗返回式卫星全部成功回收,这表明我国的卫星回收控制技术日趋成熟。</P><P>这一句有误,第16颗掉到海里去了.</P>
还带着不少宝贝呢,可惜可惜。
听说最近的两可卫星丢了,不知道真假
<B>以下是引用<I>S.W.A.T@L.Z.P.D</I>在2004-8-31 22:54:00的发言:</B>

<P>身为版主我万分惭愧,但是,我还是要问:</P>
<P>蛤蟆是</P>
<P>CCD</P>
<P>啊?!~</P>[em04][em04][em04][em04]

<P>大概是超超大,哈哈,超大版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