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中国海军新型远洋主战舰队的技战术浅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8:29:45


声明:该贴不是俺写的,在一个论坛里看到的,觉得好玩,转过来让大家看看,所有荣誉都归作者所有!:D

作者 苏苑琴音     地址:我晕  居然没办法发链接  郁闷


  随着大连“施琅”号航母以日新月异面貌向期盼已久的国人展现其逐渐清晰的伟岸雄姿,很明显,一支全新的中国海军远洋主战舰队已具雏形。
  相较于这支主战舰队的各种大型主战平台和作战火力系统的研发,笔者以为更具有关键性意义的,是将所有武器系统整合为一体化作战大系统的C4IRS系统和相关各种软件的研发,及其战略战术理论的创新研究。如果说可以将前者看作是一种作战平台和火力基础,那么,后者则是决定前者能否真正发挥预期功用的关键所在。
  国防战略需要决定中国海军远洋主战舰队的战术功用及其相应的技术装备配置。笔者在所著《山寨国家军事学说(上)》一文中,依据中国在二十一世纪上半叶需要关切的核心和重大利益,以及未来五十年内威胁这种利益的因素,提出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国防战略设想:一体化多维远洋积极防御。
  所谓“远洋”,是指地理上的两个区域: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其中“西太平洋”是指以关岛为中心的第二岛链以西的太平洋地区。
  在二十一世纪信息化时代,战略空间从海上或陆地单一的平面地理范围扩展为陆、海、空、天、电磁等多维立体空间。因此,上述“一个半洋”,其防御体系必然是由一体化陆、海、空、天、电磁等多维打击力量组成。
  所谓“积极防御”是指战时通过剥夺假想敌信息化作战能力,实现对上述“一个半洋”的有效防御。战时必须予以剥夺的假想敌信息化作战能力,按照关联顺序依次划分为以下四个子系统:信息化指挥控制能力;信息化火力打击能力;信息化机动能力;信息化后勤保障能力。
  战时,人民军队以一体化陆、海、空、天、电磁等多维力量火力打击战法,摧毁或基本摧毁假想敌拥有的太空设施体系和陆、海、空C4ISR系统,掌握制信息权,从而剥夺假想敌信息化作战能力。
  从上述国防战略设想出发,笔者以为中国海军新型远洋主战舰队应当具有以下战术功用特点:
  一.基于掌控战时制信息权的系统作战能力。所谓“系统作战”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概念:
  (一)将己方各种作战元素整合为一个高效能作战系统遂行任务。所谓“各种作战元素”,不仅仅指新型远洋舰队本身拥有的全部作战元素(如:航母、核潜艇、导弹、舰载战机、驱护舰、各种C4ISR装备等等),而且还将包括与舰队随行任务相关的陆、海、空、天、电磁等多维空间的其他作战元素,如:各种在轨卫星、陆基战机、陆基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陆基和空天C4ISR系统等等。只要遂行任务需要,舰队随时可以召唤这些非本舰队作战元素的一体化高效支持和协同。
  (二)认知潜在或现实交战敌对方的各种作战元素为一个作战系统,并针对其系统运行规律,以破袭瘫痪作战手段达成崩解其作战系统的目的。也即:尽可能全面掌握潜在或现实交战敌对方的各种作战元素及其作战功用,深入研究其作战理论和战法,尤其要摸透其作战系统的关联性,并针对该关联性运用破袭瘫痪作战手段摧毁其作战系统。
  很显然,上述所谓的“系统作战”概念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之上。只有通过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才能将己方全部作战元素整合为一个高效能的作战大系统;与此同时,有效剥夺交战敌对方作战系统的信息能力,进而实现掌控战时制信息权的作战目的。
  为了具备上述“系统作战”战术功用,中国海军新型远洋主战舰队必须装备以下技术装备:
  ——数字化、自动化作战决策指挥子系统(包括相应的各种硬件设备和软件程序)。
  ——对部署于太空轨道的各种海洋监测卫星、北斗全球定位导航卫星、电子侦察卫星、通信卫星、“天宫”号太空站、太空轨道武器系统等进行遥感遥测、通联调控的子系统。这一大类技术装备属于国家的C4ISR战略系统,发挥确保国家常年获取相关战略信息的功用。由于我海军新型远洋舰队常年远赴重洋执行国家战略任务,因此有必要拥有从国家的战略信息系统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
  ——舰载长航时、长航程、高升限隐形无人驾驶侦察、预警、数据链通信中继、反辐射电子战飞机;舰载有人驾驶预警、侦察、电子作战飞机。这一大类技术装备首先是为了确保我新型远洋舰队拥有健全、完善的战场信息系统;同时,考虑到战时我国的太空C4ISR系统可能遭到潜在交战敌对方摧毁,故这一大类技术装备还将在我国太空C4ISR系统遭摧毁后承担起国家的C4ISR战略系统的角色。
  因此,对这类技术装备的要求,首先是飞行平台的长航时、长航程、高升限性能出众。只有尽量飞远、飞高,才能获取更大范围的战场信息,从而进一步提升我海军新型远洋舰队的战场态势感知能力。这一点,对于未来将远赴重洋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同时缺乏遍布全球各地军事基地和设施支持的我海军新型远洋舰队而言,尤显至关重要。而飞行平台的长航时、长航程、高升限性能,首先取决于飞行平台的动力系统。只有性能出色的动力系统,才能使飞行平台飞得更远、更高。
  故此,笔者建议:这一大类技术装备的无人驾驶飞行平台的动力系统采用一台由乌克兰伊夫琴科-进步设计局研发的AI-222-25涡扇喷气发动机。理由如下:
  1.我国已经获取乌方转移AI-222-25涡扇喷气发动机的专利技术,今后可以自主生产。
  2. AI-222-25涡扇喷气发动机技术较为先进、性能较为出色,其推力和体积重量,与美国“全球鹰”隐形无人驾驶侦察机所用的AE3007H涡轮风扇发动机相近,适合于作为大型无人驾驶飞机的动力。而且原本作为教练机的发动机,极其强调低油耗率,这对于提高飞行平台的留空时间和作战航程极有价值。
  3.我国目前获得技术专利的AI-222-25涡扇喷气发动机尚不具备加力功能,但是作为无人驾驶的侦察、预警、数据链通信中继、反辐射电子战飞机,对此功能并无要求。
  4.因为在无人驾驶飞机的使用过程中不存在己方人员伤亡的可能性,所以,使用单台发动机的安全风险可以或略不计。
  考虑到战场使用灵活性、减轻后勤保障负担,以及执行各种C4ISR任务对飞行平台性能要求的共性远大于差异,笔者建议:对各种舰载无人驾驶侦察、预警、数据链通信中继、反辐射电子战飞机,采取共用飞行平台和作战任务模块设计技术。
  ——水下核攻击潜艇携载的无人驾驶长航程侦察、反潜、反舰潜航器。
  ——各种功用的无线电数据链通信设备,尤其是甚低频无线电数据链通信设备。
  ——运用信息化、数字化和互联网技术,尽可能使各种作战平台甚至武器系统之间实现互联互通,战场作战信息共享,具备互操作性。
  ——强化电磁和网络防御,将安全防护设计纳入各种电磁设备和作战网络的研发规划之中,实行“源头设计”,以有效提高防御各种电磁和网络攻击的作战能力。
  ——电磁脉冲武器。鉴于假想交战敌对方作战体系产生并维持其巨大战力,完全依赖于全球最先进电子设备高效运行的支撑,尤其是该类假想交战敌对方的C4ISR系统本身就是各类尖端电子设备的有机整合,因此电子设备即成其致命而薄弱的环节。电子脉冲武器是所有电子设备的天敌;大有效作用半径的强电磁脉冲武器,是战时大规模致毁各类电子设备的有效武器,也是实施“一体化多维火力打击”作战的关键性武器之一。
  ——舰载反卫星导弹和定向高能反卫星武器。战时摧毁交战敌对方的海洋监视卫星、全球定位导航卫星、早期弹道导弹预警卫星、电子侦察卫星。
  定向高能反卫星武器,在目前技术条件下,已经能对太空光学卫星实施“致盲攻击”;未来发展可实现针对太空轨道上运行的各种卫星和设施,以固体高能强激光“硬摧毁”与定向高能微波“软致毁”两种方式整合而成的地表—太空作战方式。
  反卫星的导弹技术,在战斗部摧毁机理上要实现多样化,包括直接撞击硬摧毁和电磁脉冲软致毁;同时要使武器系统小型化,实现舰载战机空中发射、海上大型战舰发射,以便提高战场生存能力。
  ——各种舰载有源或无源电子干扰对抗装备。
  ——我海军新型远洋主战舰队未来信息装备的技术突破重点:
  1.进一步提升舰队的太空遥感遥测技术水准,全面强化对各种太空遥感遥测手段的掌握运用能力;
  2.量子通信技术;
  3.新概念计算机技术,如“量子计算机”技术;
  4.甚低频无线电通信数据链技术、水下超声波通信数据链技术,进一步强化“飞机、水面舰只--核潜艇”、“核潜艇--核潜艇”之间的通联手段;
  5.有源相控阵体制雷达的低成本生产技术;等等。
  二.跨战区精确制导打击能力。所谓“战区”,系指根据不同的战略任务和计划而划分的作战区域。比如:太平洋战区、印度洋战区、大西洋战区、亚洲战区、欧洲战区,等等。战区的范围包括:陆地、海洋、大气层空间、太空空间、电磁空间等等,所谓“跨战区精确制导打击能力”,即指:对位于其它战区的海洋或陆地目标实施精确制导打击的的作战能力,简称“跨区精确打击战力”。
  为了拥有上述“跨区精确打击战力”,中国海军新型远洋主战舰队必须在具备“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系统作战能力”的基础上,配置以下技术装备:
  ——潜射超远程反慢速移动战术目标弹道导弹。其作战功用有两项:一是通过对交战敌对方的地表慢速移动目标或固定目标实施电磁脉冲打击,摧毁其作战系统重要电子设备,从而使其作战系统陷入瘫痪状态;二是以精确制导打击摧毁交战敌对方的地表慢速移动或地下坚固目标。
  该导弹应以巨浪2A潜射弹道导弹为技术基础改进而来,能够飞行至预定打击目标上空,通过一系列姿态调整和运用火箭发动机的反向推力,使飞行器的速度下降为六至七马赫,然后释放出一枚或数枚分导式机动飞行分弹头再入大气层。各分弹头开启弹载末制导合成孔径雷达,搜索、发现、锁定预定打击目标,同时运用气动控制技术,在大气层高空作一系列无动力滑翔机动飞行,对准预定打击目标以近似垂直弹道实施攻顶突击。为实现跨区精确打击,其有效射程至少要达到一万千米以上。
  为此,该型超远程反慢移目标战术弹道导弹应分别具有以下三种弹头的携载方案,其一:携载三枚分导式滑翔机动多弹头,战斗部为电磁脉冲弹;其二:携载铀合金长杆翼稳箭型子弹播撒器,每一枚箭型子弹质量为十千克;其三:携载的战斗部为大当量云爆弹,可钻入地下数十米、甚至数百米引爆,也可作近地面空中引爆。其中,电磁脉冲战斗部以纳米技术黑索今炸药为基本制作材料,以大幅提高其爆炸时所产生的电磁脉冲能量对电子设备的毁伤半径。
  此外,为了有效应对某些核强国的核战威胁,该型超远程反慢速目标战术弹道导弹还应当兼具战术核打击的功用,为此必须能够携载以下三种第三代战术核弹头,其一:携载三枚核电磁脉冲弹头;其二:携载三枚钻地、空爆两用中子弹弹头;其三:携载三枚钻地、空爆两用核冲击波弹头。上述战术核弹头均为分导式滑翔机动多弹头。
  该型远程导弹的制导方式为:飞行中段大气层外合成孔径雷达景象匹配制导+飞行末段再入大气层合成孔径雷达景象匹配制导。
  所谓“飞行中段大气层外合成孔径雷达景象匹配制导”,系指:当该型导弹在飞行中段以其弹载合成孔径雷达根据发射前输入的预定攻击目标(该目标处于慢速移动状态)的地理位置数据对该目标实施搜索和发现锁定,并将火控电脑数据库中有关该目标的地理位置数据进行更新和存储。随后导弹随着飞行速度递减而再入大气层。
  所谓“飞行末段再入大气层合成孔径雷达景象匹配制导”,系指:在导弹再入大气层前,为了避免导弹弹体因高速飞行,与大气层内的空气剧烈摩擦而产生的“黑障”现象阻挡弹载雷达对预定攻击目标的最后扫描和跟踪锁定,导弹弹头母舱根据弹载火控电脑的指令,通过启动自身姿态调整火箭发动机,通过“向上抬升——减速——掉头向下”这一机动减速过程,将飞行速度降至六马赫后释出分弹头,各分弹头所载合成孔径雷达再各自向预定攻击目标的大致地理位置方向进行扫描,在发现并最后确认目标后予以跟踪锁定,引导分弹头滑翔机动到预定打击目标上方;随后,再以气动控制技术调整姿态,对准预定打击目标作垂直攻顶攻击。
  该型导弹应当采用以下突防措施:主动段速燃固体火箭发动机和固体火箭发动机外壳敷设陶瓷绝热材料+中段弹道智能化机动变轨+再入段自适应闪避拦截。
  所谓“助推段速燃固体火箭发动机和固体火箭发动机外壳敷设陶瓷绝热材料”,即:导弹固体火箭发动机燃料的燃尽时间较短,由此缩短了尾焰暴露导弹行踪的时间,并因此大大加快了弹道导弹在助推段的飞行速度,从而增加了交战敌对方在这一飞行段对导弹进行动能拦截的技术难度:与此同时,在导弹固体火箭发动机外壳敷设耐高温陶瓷绝热材料,将有效降低交战敌对方基于高能强激光技术的反导系统对处于助推飞行段的弹道导弹的毁伤率。
  所谓“中段弹道智能化机动变轨”,即:导弹在飞行中段发现自身被敌方反导防御系统预警雷达锁定后,即行通过启动自身液体小推力火箭实现机动变轨,以使敌方反导火控电脑无法测算导弹的飞行弹道。由于反导系统的地基(海基)搜索雷达对处于这一飞行段的弹道导弹的搜索和跟踪锁定,是成功实施反导拦截的关键环节之一,因此,弹道导弹在这一飞行段通过智能化机动变轨,甩开交战敌对方反导系统的地基(海基)搜索雷达的跟踪锁定,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交战敌对方反导系统的拦截失败。
  所谓“再入段自适应闪避拦截”,即:导弹分弹头再入大气层后,能够搜索、发现来袭拦截导弹,并自主选择相距拦截导弹无法做出反应的极近距离实施闪避机动,以跳出拦截导弹制导系统的视窗口,致使拦截导弹因失去目标而致拦截失败。
  加入上述突防功能后,该型超远程反慢移目标导弹在太空战机和太空军这一划时代新概念兵器和新军种出现以前,必然是以现有技术为基础而研发的任何导弹防御系统所无法拦截的。
  ——长程潜射攻陆巡航导弹。由核潜艇大量携载并水下发射,射程为三千至五千米。其战斗部重量应为四百至七百千克,分别有以下四种毁伤机理弹头携载方案:1.电磁脉冲弹;2. 定向聚能半穿甲高爆弹;3云爆弹;此三种弹头皆为钻地、空爆两用弹,其中电磁脉冲弹和定向聚能半穿甲高爆弹,以纳米黑索今炸药为基本制备材料。另外,还可携载石墨纤维弹头,战时与电磁脉冲弹头整合运用,致力于彻底毁损交战敌对方的各种电力输配和电子设备。
  考虑到战时我国各种军用卫星被交战敌对方摧毁的现实可能性,在规划该型潜射巡航导弹的制导体制时,应当对采用卫星定位导航制导体制的战时风险有所考虑——与其相比,采用“巡航段地形匹配制导+攻击末端目标景象匹配雷达制导” 体制的巡航导弹,虽然战时若需临时更改攻击目标时,对弹载火控电脑输入相关更改数据所费时间较长、不如前者灵活机动,难以做到对时敏目标即时打击,但是从战场生存力和可靠性方面考虑,有毕竟胜于无。
  与此同时,为了尽可能改善“巡航段地形匹配+攻击末端目标景象匹配雷达制导”体制更改攻击目标时需较长时间输入相关数据的缺陷,建议战前即将战时必须予以摧毁的潜在交战敌对方所有重要目标的制导数据,制成类似于电脑U盘那样的“即插即用”的软件包,每一个预定战时打击目标的相关制导数据存储于一个软件包内。一旦开战,根据需要,将所选打击目标的制导数据软件包插入巡航导弹弹载火控电脑既可完成相关数据输入;如果在导弹临发射前,战场情势需要临时更换打击目标,只要快速更换巡航导弹弹载火控电脑的制导数据软件包既可。
  这种方法虽然没有完全消除地形匹配制导体制在灵活更换打击目标方面的固有弊端(因为战前无法预见只到战时才会暴露出来的大量需要予以摧毁的秘密目标,因而也就无法事先将这些目标的制导数据制成弹载火控电脑上即插即用的软件包),但至少对各种侦察卫星和其它侦测手段能够于战前发现的潜在交战敌对方的重要目标,可以做到灵活变换锁定目标,也算是一种改善吧。
  另一方面,也必须看到:在针对某些欠发达国家、甚至某些中等发达国家的军事斗争中,采用全球卫星定位导航制导体制的巡航导弹大有用武之地。原因在于这些国家不具备反卫星技术,尤其是不具备摧毁运行轨道在距离地面两万千米左右高空的定位导航卫星的能力。因此,在与某些流氓型不发达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发生的争端中不得不使用武力时,完全可以运用以北斗二号卫星定位导航为制导体制的巡航导弹,巧妙地对其重要目标实施特种军事打击,以收最大化军事、政治功效。
  鉴于卫星定位导航制导体制在军事斗争中具有相当价值,因此不可完全排斥攻陆巡航导弹采用这种制导体制。但如果同时发展两种分别采用“卫星定位导航制导体制”和“巡航段地形匹配制导+攻击末端目标景象匹配雷达制导”的巡航导弹,则不符合最大限度有效整合利用有限资源的原则;是否可以考虑采用“模组设计法”研发攻陆巡航导弹,即:将攻陆巡航导弹的制导系统模组化,同一弹体可快速互换上述两种体制的制导系统。
  ——舰载长航时、长航程隐身无人驾驶攻击机。该型隐身无人驾驶攻击机的作战半径应不低于八千千米。配置这一类技术装备的理由有以下两个:
  1.弥补各种导弹无法重复使用和难以作超长时战场临空待命的固有缺陷。毫无疑问,导弹在高效突防、远距离甚至超远距离精确制导打击、快速打击时敏目标等重要战力指标上,远远高于战机。但是,在现代信息化战争中,对抗激烈、复杂多变的战场情势,对战场火力突击和火力支援提出如下要求:
  (1)在进攻开始时的火力突击阶段,根据交战敌对方作战系统内部子系统的关联性,针对其不同目标,以全纵深连续不间断的“浪涌”式多波次大规模快速打击,破击、并进而崩解交战敌对方的整个作战系统。
  (2)在整个战斗延续期间,持续临场待命,随时应友军或上级召唤提供即时战场火力支援。这一点对于处于惨烈的城市巷战中的进攻方部队尤为具有生死存亡、关乎全局胜败的意义。原因很简单,现代城市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的建筑群和大量诸如地铁、地下掩体之类的设施,有效地掩护了城市守军的兵力、火器部署,难以在攻城作战开始前对其全面、详细地侦察掌握,故而无法在攻城战斗开始时即全部予以摧毁。只能随着攻城战斗后续发展,逐步发现守军隐蔽的火力点和兵器,召唤战场支援火力即时予以消灭。而发生于2008年底至2009年初的加沙之战充分证明,最适宜担当此一重任的是能够长时间连续不断地在战场上临空待机的空中力量。
  上述信息化战争对战场支援火力的要求,决定了无限制大规模运用一次性使用的导弹进行战场火力突击和火力支援、完全排斥空中机动力量参与的技战术,在战争实践中根本不可行。首先,这种技战术在战争成本上,即便财大气粗如美军也难以承受;其次,由于导弹的“一次性使用”特征,完全以各种导弹遂行战场火力突击和火力支援作战任务,必然在弹药补充上使后勤保障系统难以为继;再其次,从技术上看,凡导弹不可能连续数十、甚至数百小时在战场上空盘旋待命,随时应友军召唤予以交战敌对方目标致命一击。
  也正是因为如此,未来将在缺乏完善海外基地网后勤支持的深海远洋作战的我海军新型远洋主战舰队,更有必要配置舰载长航时、长航程无人驾驶攻击机,以降低作战成本、并尽可能在战时保持整个舰队的持久战力,并为友军提供临空待命战场支援火力。
  2.避免有人驾驶战机战时可能因大量精英飞行员伤亡而使舰载航空战力遭致难以恢复的重创现象。
  二战太平洋战争进程充分证明,战时交战一方海空力量难以恢复的致命战损,并非战机、军舰等技术装备的大量被毁,而在于大量精英飞行员的伤亡损失。珍珠港遭日军偷袭,美军大量战机和战舰分别被毁于地面机场和军港基地,所幸飞行员损失不大,而航母舰载机及其精英飞行员完好无损,加上美国以其极其强大的工业产能,在较短时间内源源不断地生产出大量航母、战舰、战机,结果军力迅速恢复并快速增长;而中途岛一役,日军除损失大部分主力航母和大量舰载战机外,更损失战前以十数年时间才培养、训练出来的精英战机飞行员,故从此丧失在太平洋战区的战争主动权,陷入一蹶不振、不可逆转地走向战败境地。
  战时战损的战机、战舰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再生产出来,但是精英战机飞行员却非短短一、两年之内就能培养出来。相较于空战,深入交战敌对方防御纵深执行远程对地、对海攻击作战任务的战机飞行员伤亡比率更大。因此,从极大地降低战时人员伤亡和空中力量难以快速恢复的战损考虑,我海军新型远洋主战舰队应当大量装备舰载无人驾驶攻击机,甚至应当以这类技术装备及其遥控操作人员作为舰队主要的空中攻击力量。战时战损一架舰载无人驾驶攻击机,再造一架就是;以当今中国工业产能,只要战前研发成功,战时我国工业部门经过战争动员,于短时间内制造成千上万架具有不同战术功用的舰载无人驾驶战机,并非不可能做到。
  上述三型跨战区精确制导打击武器的配置,意图在于:以潜射超远程反慢速移动战术目标弹道导弹和长程潜射攻陆巡航导弹的超强机动突防和目标摧毁战力,与舰载长航时、长航程隐身无人驾驶攻击机的低成本持久战力相整合,形成我海军新型远洋主战舰队无坚不克、所向披靡的信息化远距离饱和性、持久性战场攻击力。
  三.防空反导(反卫星)作战能力。随着潜在交战敌对方的空中力量正随着新一代武器系统的更新换代而日益强化,以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逐步扩散,拥有高水准和完善的防空反导能力,对于我海军新型远洋主战舰队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战术双重价值。
  ——舰载远程中高空防空导弹系统。我国在海红九和红旗十五这两型中远程、中高空防空导弹服役后,已开始研发更高性能的舰载区域防空导弹系统。其性能指标与俄罗斯的S400防空导弹系统不相上下。如果这种区域防空导弹系统能够比较顺利研发成功,应该能够上舰配备。作为性能参照,S400防空导弹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如下:
  火控雷达为有源相控阵体制,可发现600千米处的目标,能同时以96枚导弹拦截48个气动飞行目标,最大有效射程为400千米;可击落距离本系统250千米、飞行高度从十几米至同温层的各种气动飞行目标;也可拦截距离本系统50至60千米、飞行速度为4.8千米/秒的中短程弹道导弹;一套系统可同时兼容低空超低空、中空、高空、近程、中程、远程防空导弹的存储/发射,实现多层次防空火力合理配置;而且,系统抗电子干扰能力强,十分适合在强烈电子干扰环境中作战。
  显然,从S400防空导弹系统的上述数据看,国产类似装备一旦服役并完成上舰改型,将使我国陆基、海基防空系统具备充分有效的区域防空和末段反导功能。
  ——舰载反导(反卫星)弹道导弹。无论中段反导导弹,还是反卫星导弹,都需要大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提供强劲动力。而类似于S400那样的导弹,根本无法执行这类作战任务。
  据国外智库推测,中国在2010年1月11日成功进行的中段反弹道导弹试验中,所使用的反导导弹是陆基“东风21”型中程弹道导弹的改进型。如果这一反导系统技术最后发展成熟,应当及时将其进行上舰改型。
  无独有偶,据《舰船知识》2010年第5期介绍: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意大利曾经成功发展出一艘命名为“朱佩塞.加里波第”的弹道导弹巡洋舰。该舰可携载四枚“北极星A1”型弹道导弹(潜射“北极星A1”的改型),同时装备“小猎犬”舰载区域防空导弹,满载排水量为一万二千多吨。而陆基东风21型中程弹道导弹也是潜射弹道导弹“巨浪1”的陆基改型。“巨浪1”与“北极星A1”的体积、重量、射程均相近。
  中段反导系统上舰装备,极具战略、战术双重价值。从战术上看,我海军新型远洋主战舰队装备该武器系统,是继舰队防空系统具备末段反导功能后,为舰队自身撑起又一把可靠的反导保护伞。从战略上看,由于上舰装备,使中段反导系统具备了在辽阔大洋上机动、灵活、快速地进行全球部署的能力,从而既可在深海远洋上实施中段反导部署,又可通过海上机动,进抵某些浅纵深交战敌对方的海岸线附近海域部署,或者进抵交战敌对方的战略核潜艇进行战斗值班巡航的大致所在海域部署,对其所发射的陆基或海基弹道导弹实施上升段拦截;甚至可以在舰队的严密保护下,机动至交战敌对方监视和防御力量薄弱的地区,对其太空设施突然发起难以察觉的致命一击(比如南半球即某超强海权国家反导防御体系的薄弱环节),等等。
  可见,中段反导系统上舰装备,对于当前缺乏海外基地、可以预见的未来也无法获得必要海外基地的中国而言,必将极大地推进中国海军为保护我国日益扩张的、至关重要的海外利益而必须实施的“海天一体”战略的进程。
  (后文待续)  

声明:该贴不是俺写的,在一个论坛里看到的,觉得好玩,转过来让大家看看,所有荣誉都归作者所有!:D

作者 苏苑琴音     地址:我晕  居然没办法发链接  郁闷


  随着大连“施琅”号航母以日新月异面貌向期盼已久的国人展现其逐渐清晰的伟岸雄姿,很明显,一支全新的中国海军远洋主战舰队已具雏形。
  相较于这支主战舰队的各种大型主战平台和作战火力系统的研发,笔者以为更具有关键性意义的,是将所有武器系统整合为一体化作战大系统的C4IRS系统和相关各种软件的研发,及其战略战术理论的创新研究。如果说可以将前者看作是一种作战平台和火力基础,那么,后者则是决定前者能否真正发挥预期功用的关键所在。
  国防战略需要决定中国海军远洋主战舰队的战术功用及其相应的技术装备配置。笔者在所著《山寨国家军事学说(上)》一文中,依据中国在二十一世纪上半叶需要关切的核心和重大利益,以及未来五十年内威胁这种利益的因素,提出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国防战略设想:一体化多维远洋积极防御。
  所谓“远洋”,是指地理上的两个区域: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其中“西太平洋”是指以关岛为中心的第二岛链以西的太平洋地区。
  在二十一世纪信息化时代,战略空间从海上或陆地单一的平面地理范围扩展为陆、海、空、天、电磁等多维立体空间。因此,上述“一个半洋”,其防御体系必然是由一体化陆、海、空、天、电磁等多维打击力量组成。
  所谓“积极防御”是指战时通过剥夺假想敌信息化作战能力,实现对上述“一个半洋”的有效防御。战时必须予以剥夺的假想敌信息化作战能力,按照关联顺序依次划分为以下四个子系统:信息化指挥控制能力;信息化火力打击能力;信息化机动能力;信息化后勤保障能力。
  战时,人民军队以一体化陆、海、空、天、电磁等多维力量火力打击战法,摧毁或基本摧毁假想敌拥有的太空设施体系和陆、海、空C4ISR系统,掌握制信息权,从而剥夺假想敌信息化作战能力。
  从上述国防战略设想出发,笔者以为中国海军新型远洋主战舰队应当具有以下战术功用特点:
  一.基于掌控战时制信息权的系统作战能力。所谓“系统作战”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概念:
  (一)将己方各种作战元素整合为一个高效能作战系统遂行任务。所谓“各种作战元素”,不仅仅指新型远洋舰队本身拥有的全部作战元素(如:航母、核潜艇、导弹、舰载战机、驱护舰、各种C4ISR装备等等),而且还将包括与舰队随行任务相关的陆、海、空、天、电磁等多维空间的其他作战元素,如:各种在轨卫星、陆基战机、陆基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陆基和空天C4ISR系统等等。只要遂行任务需要,舰队随时可以召唤这些非本舰队作战元素的一体化高效支持和协同。
  (二)认知潜在或现实交战敌对方的各种作战元素为一个作战系统,并针对其系统运行规律,以破袭瘫痪作战手段达成崩解其作战系统的目的。也即:尽可能全面掌握潜在或现实交战敌对方的各种作战元素及其作战功用,深入研究其作战理论和战法,尤其要摸透其作战系统的关联性,并针对该关联性运用破袭瘫痪作战手段摧毁其作战系统。
  很显然,上述所谓的“系统作战”概念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之上。只有通过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才能将己方全部作战元素整合为一个高效能的作战大系统;与此同时,有效剥夺交战敌对方作战系统的信息能力,进而实现掌控战时制信息权的作战目的。
  为了具备上述“系统作战”战术功用,中国海军新型远洋主战舰队必须装备以下技术装备:
  ——数字化、自动化作战决策指挥子系统(包括相应的各种硬件设备和软件程序)。
  ——对部署于太空轨道的各种海洋监测卫星、北斗全球定位导航卫星、电子侦察卫星、通信卫星、“天宫”号太空站、太空轨道武器系统等进行遥感遥测、通联调控的子系统。这一大类技术装备属于国家的C4ISR战略系统,发挥确保国家常年获取相关战略信息的功用。由于我海军新型远洋舰队常年远赴重洋执行国家战略任务,因此有必要拥有从国家的战略信息系统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
  ——舰载长航时、长航程、高升限隐形无人驾驶侦察、预警、数据链通信中继、反辐射电子战飞机;舰载有人驾驶预警、侦察、电子作战飞机。这一大类技术装备首先是为了确保我新型远洋舰队拥有健全、完善的战场信息系统;同时,考虑到战时我国的太空C4ISR系统可能遭到潜在交战敌对方摧毁,故这一大类技术装备还将在我国太空C4ISR系统遭摧毁后承担起国家的C4ISR战略系统的角色。
  因此,对这类技术装备的要求,首先是飞行平台的长航时、长航程、高升限性能出众。只有尽量飞远、飞高,才能获取更大范围的战场信息,从而进一步提升我海军新型远洋舰队的战场态势感知能力。这一点,对于未来将远赴重洋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同时缺乏遍布全球各地军事基地和设施支持的我海军新型远洋舰队而言,尤显至关重要。而飞行平台的长航时、长航程、高升限性能,首先取决于飞行平台的动力系统。只有性能出色的动力系统,才能使飞行平台飞得更远、更高。
  故此,笔者建议:这一大类技术装备的无人驾驶飞行平台的动力系统采用一台由乌克兰伊夫琴科-进步设计局研发的AI-222-25涡扇喷气发动机。理由如下:
  1.我国已经获取乌方转移AI-222-25涡扇喷气发动机的专利技术,今后可以自主生产。
  2. AI-222-25涡扇喷气发动机技术较为先进、性能较为出色,其推力和体积重量,与美国“全球鹰”隐形无人驾驶侦察机所用的AE3007H涡轮风扇发动机相近,适合于作为大型无人驾驶飞机的动力。而且原本作为教练机的发动机,极其强调低油耗率,这对于提高飞行平台的留空时间和作战航程极有价值。
  3.我国目前获得技术专利的AI-222-25涡扇喷气发动机尚不具备加力功能,但是作为无人驾驶的侦察、预警、数据链通信中继、反辐射电子战飞机,对此功能并无要求。
  4.因为在无人驾驶飞机的使用过程中不存在己方人员伤亡的可能性,所以,使用单台发动机的安全风险可以或略不计。
  考虑到战场使用灵活性、减轻后勤保障负担,以及执行各种C4ISR任务对飞行平台性能要求的共性远大于差异,笔者建议:对各种舰载无人驾驶侦察、预警、数据链通信中继、反辐射电子战飞机,采取共用飞行平台和作战任务模块设计技术。
  ——水下核攻击潜艇携载的无人驾驶长航程侦察、反潜、反舰潜航器。
  ——各种功用的无线电数据链通信设备,尤其是甚低频无线电数据链通信设备。
  ——运用信息化、数字化和互联网技术,尽可能使各种作战平台甚至武器系统之间实现互联互通,战场作战信息共享,具备互操作性。
  ——强化电磁和网络防御,将安全防护设计纳入各种电磁设备和作战网络的研发规划之中,实行“源头设计”,以有效提高防御各种电磁和网络攻击的作战能力。
  ——电磁脉冲武器。鉴于假想交战敌对方作战体系产生并维持其巨大战力,完全依赖于全球最先进电子设备高效运行的支撑,尤其是该类假想交战敌对方的C4ISR系统本身就是各类尖端电子设备的有机整合,因此电子设备即成其致命而薄弱的环节。电子脉冲武器是所有电子设备的天敌;大有效作用半径的强电磁脉冲武器,是战时大规模致毁各类电子设备的有效武器,也是实施“一体化多维火力打击”作战的关键性武器之一。
  ——舰载反卫星导弹和定向高能反卫星武器。战时摧毁交战敌对方的海洋监视卫星、全球定位导航卫星、早期弹道导弹预警卫星、电子侦察卫星。
  定向高能反卫星武器,在目前技术条件下,已经能对太空光学卫星实施“致盲攻击”;未来发展可实现针对太空轨道上运行的各种卫星和设施,以固体高能强激光“硬摧毁”与定向高能微波“软致毁”两种方式整合而成的地表—太空作战方式。
  反卫星的导弹技术,在战斗部摧毁机理上要实现多样化,包括直接撞击硬摧毁和电磁脉冲软致毁;同时要使武器系统小型化,实现舰载战机空中发射、海上大型战舰发射,以便提高战场生存能力。
  ——各种舰载有源或无源电子干扰对抗装备。
  ——我海军新型远洋主战舰队未来信息装备的技术突破重点:
  1.进一步提升舰队的太空遥感遥测技术水准,全面强化对各种太空遥感遥测手段的掌握运用能力;
  2.量子通信技术;
  3.新概念计算机技术,如“量子计算机”技术;
  4.甚低频无线电通信数据链技术、水下超声波通信数据链技术,进一步强化“飞机、水面舰只--核潜艇”、“核潜艇--核潜艇”之间的通联手段;
  5.有源相控阵体制雷达的低成本生产技术;等等。
  二.跨战区精确制导打击能力。所谓“战区”,系指根据不同的战略任务和计划而划分的作战区域。比如:太平洋战区、印度洋战区、大西洋战区、亚洲战区、欧洲战区,等等。战区的范围包括:陆地、海洋、大气层空间、太空空间、电磁空间等等,所谓“跨战区精确制导打击能力”,即指:对位于其它战区的海洋或陆地目标实施精确制导打击的的作战能力,简称“跨区精确打击战力”。
  为了拥有上述“跨区精确打击战力”,中国海军新型远洋主战舰队必须在具备“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系统作战能力”的基础上,配置以下技术装备:
  ——潜射超远程反慢速移动战术目标弹道导弹。其作战功用有两项:一是通过对交战敌对方的地表慢速移动目标或固定目标实施电磁脉冲打击,摧毁其作战系统重要电子设备,从而使其作战系统陷入瘫痪状态;二是以精确制导打击摧毁交战敌对方的地表慢速移动或地下坚固目标。
  该导弹应以巨浪2A潜射弹道导弹为技术基础改进而来,能够飞行至预定打击目标上空,通过一系列姿态调整和运用火箭发动机的反向推力,使飞行器的速度下降为六至七马赫,然后释放出一枚或数枚分导式机动飞行分弹头再入大气层。各分弹头开启弹载末制导合成孔径雷达,搜索、发现、锁定预定打击目标,同时运用气动控制技术,在大气层高空作一系列无动力滑翔机动飞行,对准预定打击目标以近似垂直弹道实施攻顶突击。为实现跨区精确打击,其有效射程至少要达到一万千米以上。
  为此,该型超远程反慢移目标战术弹道导弹应分别具有以下三种弹头的携载方案,其一:携载三枚分导式滑翔机动多弹头,战斗部为电磁脉冲弹;其二:携载铀合金长杆翼稳箭型子弹播撒器,每一枚箭型子弹质量为十千克;其三:携载的战斗部为大当量云爆弹,可钻入地下数十米、甚至数百米引爆,也可作近地面空中引爆。其中,电磁脉冲战斗部以纳米技术黑索今炸药为基本制作材料,以大幅提高其爆炸时所产生的电磁脉冲能量对电子设备的毁伤半径。
  此外,为了有效应对某些核强国的核战威胁,该型超远程反慢速目标战术弹道导弹还应当兼具战术核打击的功用,为此必须能够携载以下三种第三代战术核弹头,其一:携载三枚核电磁脉冲弹头;其二:携载三枚钻地、空爆两用中子弹弹头;其三:携载三枚钻地、空爆两用核冲击波弹头。上述战术核弹头均为分导式滑翔机动多弹头。
  该型远程导弹的制导方式为:飞行中段大气层外合成孔径雷达景象匹配制导+飞行末段再入大气层合成孔径雷达景象匹配制导。
  所谓“飞行中段大气层外合成孔径雷达景象匹配制导”,系指:当该型导弹在飞行中段以其弹载合成孔径雷达根据发射前输入的预定攻击目标(该目标处于慢速移动状态)的地理位置数据对该目标实施搜索和发现锁定,并将火控电脑数据库中有关该目标的地理位置数据进行更新和存储。随后导弹随着飞行速度递减而再入大气层。
  所谓“飞行末段再入大气层合成孔径雷达景象匹配制导”,系指:在导弹再入大气层前,为了避免导弹弹体因高速飞行,与大气层内的空气剧烈摩擦而产生的“黑障”现象阻挡弹载雷达对预定攻击目标的最后扫描和跟踪锁定,导弹弹头母舱根据弹载火控电脑的指令,通过启动自身姿态调整火箭发动机,通过“向上抬升——减速——掉头向下”这一机动减速过程,将飞行速度降至六马赫后释出分弹头,各分弹头所载合成孔径雷达再各自向预定攻击目标的大致地理位置方向进行扫描,在发现并最后确认目标后予以跟踪锁定,引导分弹头滑翔机动到预定打击目标上方;随后,再以气动控制技术调整姿态,对准预定打击目标作垂直攻顶攻击。
  该型导弹应当采用以下突防措施:主动段速燃固体火箭发动机和固体火箭发动机外壳敷设陶瓷绝热材料+中段弹道智能化机动变轨+再入段自适应闪避拦截。
  所谓“助推段速燃固体火箭发动机和固体火箭发动机外壳敷设陶瓷绝热材料”,即:导弹固体火箭发动机燃料的燃尽时间较短,由此缩短了尾焰暴露导弹行踪的时间,并因此大大加快了弹道导弹在助推段的飞行速度,从而增加了交战敌对方在这一飞行段对导弹进行动能拦截的技术难度:与此同时,在导弹固体火箭发动机外壳敷设耐高温陶瓷绝热材料,将有效降低交战敌对方基于高能强激光技术的反导系统对处于助推飞行段的弹道导弹的毁伤率。
  所谓“中段弹道智能化机动变轨”,即:导弹在飞行中段发现自身被敌方反导防御系统预警雷达锁定后,即行通过启动自身液体小推力火箭实现机动变轨,以使敌方反导火控电脑无法测算导弹的飞行弹道。由于反导系统的地基(海基)搜索雷达对处于这一飞行段的弹道导弹的搜索和跟踪锁定,是成功实施反导拦截的关键环节之一,因此,弹道导弹在这一飞行段通过智能化机动变轨,甩开交战敌对方反导系统的地基(海基)搜索雷达的跟踪锁定,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交战敌对方反导系统的拦截失败。
  所谓“再入段自适应闪避拦截”,即:导弹分弹头再入大气层后,能够搜索、发现来袭拦截导弹,并自主选择相距拦截导弹无法做出反应的极近距离实施闪避机动,以跳出拦截导弹制导系统的视窗口,致使拦截导弹因失去目标而致拦截失败。
  加入上述突防功能后,该型超远程反慢移目标导弹在太空战机和太空军这一划时代新概念兵器和新军种出现以前,必然是以现有技术为基础而研发的任何导弹防御系统所无法拦截的。
  ——长程潜射攻陆巡航导弹。由核潜艇大量携载并水下发射,射程为三千至五千米。其战斗部重量应为四百至七百千克,分别有以下四种毁伤机理弹头携载方案:1.电磁脉冲弹;2. 定向聚能半穿甲高爆弹;3云爆弹;此三种弹头皆为钻地、空爆两用弹,其中电磁脉冲弹和定向聚能半穿甲高爆弹,以纳米黑索今炸药为基本制备材料。另外,还可携载石墨纤维弹头,战时与电磁脉冲弹头整合运用,致力于彻底毁损交战敌对方的各种电力输配和电子设备。
  考虑到战时我国各种军用卫星被交战敌对方摧毁的现实可能性,在规划该型潜射巡航导弹的制导体制时,应当对采用卫星定位导航制导体制的战时风险有所考虑——与其相比,采用“巡航段地形匹配制导+攻击末端目标景象匹配雷达制导” 体制的巡航导弹,虽然战时若需临时更改攻击目标时,对弹载火控电脑输入相关更改数据所费时间较长、不如前者灵活机动,难以做到对时敏目标即时打击,但是从战场生存力和可靠性方面考虑,有毕竟胜于无。
  与此同时,为了尽可能改善“巡航段地形匹配+攻击末端目标景象匹配雷达制导”体制更改攻击目标时需较长时间输入相关数据的缺陷,建议战前即将战时必须予以摧毁的潜在交战敌对方所有重要目标的制导数据,制成类似于电脑U盘那样的“即插即用”的软件包,每一个预定战时打击目标的相关制导数据存储于一个软件包内。一旦开战,根据需要,将所选打击目标的制导数据软件包插入巡航导弹弹载火控电脑既可完成相关数据输入;如果在导弹临发射前,战场情势需要临时更换打击目标,只要快速更换巡航导弹弹载火控电脑的制导数据软件包既可。
  这种方法虽然没有完全消除地形匹配制导体制在灵活更换打击目标方面的固有弊端(因为战前无法预见只到战时才会暴露出来的大量需要予以摧毁的秘密目标,因而也就无法事先将这些目标的制导数据制成弹载火控电脑上即插即用的软件包),但至少对各种侦察卫星和其它侦测手段能够于战前发现的潜在交战敌对方的重要目标,可以做到灵活变换锁定目标,也算是一种改善吧。
  另一方面,也必须看到:在针对某些欠发达国家、甚至某些中等发达国家的军事斗争中,采用全球卫星定位导航制导体制的巡航导弹大有用武之地。原因在于这些国家不具备反卫星技术,尤其是不具备摧毁运行轨道在距离地面两万千米左右高空的定位导航卫星的能力。因此,在与某些流氓型不发达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发生的争端中不得不使用武力时,完全可以运用以北斗二号卫星定位导航为制导体制的巡航导弹,巧妙地对其重要目标实施特种军事打击,以收最大化军事、政治功效。
  鉴于卫星定位导航制导体制在军事斗争中具有相当价值,因此不可完全排斥攻陆巡航导弹采用这种制导体制。但如果同时发展两种分别采用“卫星定位导航制导体制”和“巡航段地形匹配制导+攻击末端目标景象匹配雷达制导”的巡航导弹,则不符合最大限度有效整合利用有限资源的原则;是否可以考虑采用“模组设计法”研发攻陆巡航导弹,即:将攻陆巡航导弹的制导系统模组化,同一弹体可快速互换上述两种体制的制导系统。
  ——舰载长航时、长航程隐身无人驾驶攻击机。该型隐身无人驾驶攻击机的作战半径应不低于八千千米。配置这一类技术装备的理由有以下两个:
  1.弥补各种导弹无法重复使用和难以作超长时战场临空待命的固有缺陷。毫无疑问,导弹在高效突防、远距离甚至超远距离精确制导打击、快速打击时敏目标等重要战力指标上,远远高于战机。但是,在现代信息化战争中,对抗激烈、复杂多变的战场情势,对战场火力突击和火力支援提出如下要求:
  (1)在进攻开始时的火力突击阶段,根据交战敌对方作战系统内部子系统的关联性,针对其不同目标,以全纵深连续不间断的“浪涌”式多波次大规模快速打击,破击、并进而崩解交战敌对方的整个作战系统。
  (2)在整个战斗延续期间,持续临场待命,随时应友军或上级召唤提供即时战场火力支援。这一点对于处于惨烈的城市巷战中的进攻方部队尤为具有生死存亡、关乎全局胜败的意义。原因很简单,现代城市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的建筑群和大量诸如地铁、地下掩体之类的设施,有效地掩护了城市守军的兵力、火器部署,难以在攻城作战开始前对其全面、详细地侦察掌握,故而无法在攻城战斗开始时即全部予以摧毁。只能随着攻城战斗后续发展,逐步发现守军隐蔽的火力点和兵器,召唤战场支援火力即时予以消灭。而发生于2008年底至2009年初的加沙之战充分证明,最适宜担当此一重任的是能够长时间连续不断地在战场上临空待机的空中力量。
  上述信息化战争对战场支援火力的要求,决定了无限制大规模运用一次性使用的导弹进行战场火力突击和火力支援、完全排斥空中机动力量参与的技战术,在战争实践中根本不可行。首先,这种技战术在战争成本上,即便财大气粗如美军也难以承受;其次,由于导弹的“一次性使用”特征,完全以各种导弹遂行战场火力突击和火力支援作战任务,必然在弹药补充上使后勤保障系统难以为继;再其次,从技术上看,凡导弹不可能连续数十、甚至数百小时在战场上空盘旋待命,随时应友军召唤予以交战敌对方目标致命一击。
  也正是因为如此,未来将在缺乏完善海外基地网后勤支持的深海远洋作战的我海军新型远洋主战舰队,更有必要配置舰载长航时、长航程无人驾驶攻击机,以降低作战成本、并尽可能在战时保持整个舰队的持久战力,并为友军提供临空待命战场支援火力。
  2.避免有人驾驶战机战时可能因大量精英飞行员伤亡而使舰载航空战力遭致难以恢复的重创现象。
  二战太平洋战争进程充分证明,战时交战一方海空力量难以恢复的致命战损,并非战机、军舰等技术装备的大量被毁,而在于大量精英飞行员的伤亡损失。珍珠港遭日军偷袭,美军大量战机和战舰分别被毁于地面机场和军港基地,所幸飞行员损失不大,而航母舰载机及其精英飞行员完好无损,加上美国以其极其强大的工业产能,在较短时间内源源不断地生产出大量航母、战舰、战机,结果军力迅速恢复并快速增长;而中途岛一役,日军除损失大部分主力航母和大量舰载战机外,更损失战前以十数年时间才培养、训练出来的精英战机飞行员,故从此丧失在太平洋战区的战争主动权,陷入一蹶不振、不可逆转地走向战败境地。
  战时战损的战机、战舰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再生产出来,但是精英战机飞行员却非短短一、两年之内就能培养出来。相较于空战,深入交战敌对方防御纵深执行远程对地、对海攻击作战任务的战机飞行员伤亡比率更大。因此,从极大地降低战时人员伤亡和空中力量难以快速恢复的战损考虑,我海军新型远洋主战舰队应当大量装备舰载无人驾驶攻击机,甚至应当以这类技术装备及其遥控操作人员作为舰队主要的空中攻击力量。战时战损一架舰载无人驾驶攻击机,再造一架就是;以当今中国工业产能,只要战前研发成功,战时我国工业部门经过战争动员,于短时间内制造成千上万架具有不同战术功用的舰载无人驾驶战机,并非不可能做到。
  上述三型跨战区精确制导打击武器的配置,意图在于:以潜射超远程反慢速移动战术目标弹道导弹和长程潜射攻陆巡航导弹的超强机动突防和目标摧毁战力,与舰载长航时、长航程隐身无人驾驶攻击机的低成本持久战力相整合,形成我海军新型远洋主战舰队无坚不克、所向披靡的信息化远距离饱和性、持久性战场攻击力。
  三.防空反导(反卫星)作战能力。随着潜在交战敌对方的空中力量正随着新一代武器系统的更新换代而日益强化,以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逐步扩散,拥有高水准和完善的防空反导能力,对于我海军新型远洋主战舰队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战术双重价值。
  ——舰载远程中高空防空导弹系统。我国在海红九和红旗十五这两型中远程、中高空防空导弹服役后,已开始研发更高性能的舰载区域防空导弹系统。其性能指标与俄罗斯的S400防空导弹系统不相上下。如果这种区域防空导弹系统能够比较顺利研发成功,应该能够上舰配备。作为性能参照,S400防空导弹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如下:
  火控雷达为有源相控阵体制,可发现600千米处的目标,能同时以96枚导弹拦截48个气动飞行目标,最大有效射程为400千米;可击落距离本系统250千米、飞行高度从十几米至同温层的各种气动飞行目标;也可拦截距离本系统50至60千米、飞行速度为4.8千米/秒的中短程弹道导弹;一套系统可同时兼容低空超低空、中空、高空、近程、中程、远程防空导弹的存储/发射,实现多层次防空火力合理配置;而且,系统抗电子干扰能力强,十分适合在强烈电子干扰环境中作战。
  显然,从S400防空导弹系统的上述数据看,国产类似装备一旦服役并完成上舰改型,将使我国陆基、海基防空系统具备充分有效的区域防空和末段反导功能。
  ——舰载反导(反卫星)弹道导弹。无论中段反导导弹,还是反卫星导弹,都需要大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提供强劲动力。而类似于S400那样的导弹,根本无法执行这类作战任务。
  据国外智库推测,中国在2010年1月11日成功进行的中段反弹道导弹试验中,所使用的反导导弹是陆基“东风21”型中程弹道导弹的改进型。如果这一反导系统技术最后发展成熟,应当及时将其进行上舰改型。
  无独有偶,据《舰船知识》2010年第5期介绍: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意大利曾经成功发展出一艘命名为“朱佩塞.加里波第”的弹道导弹巡洋舰。该舰可携载四枚“北极星A1”型弹道导弹(潜射“北极星A1”的改型),同时装备“小猎犬”舰载区域防空导弹,满载排水量为一万二千多吨。而陆基东风21型中程弹道导弹也是潜射弹道导弹“巨浪1”的陆基改型。“巨浪1”与“北极星A1”的体积、重量、射程均相近。
  中段反导系统上舰装备,极具战略、战术双重价值。从战术上看,我海军新型远洋主战舰队装备该武器系统,是继舰队防空系统具备末段反导功能后,为舰队自身撑起又一把可靠的反导保护伞。从战略上看,由于上舰装备,使中段反导系统具备了在辽阔大洋上机动、灵活、快速地进行全球部署的能力,从而既可在深海远洋上实施中段反导部署,又可通过海上机动,进抵某些浅纵深交战敌对方的海岸线附近海域部署,或者进抵交战敌对方的战略核潜艇进行战斗值班巡航的大致所在海域部署,对其所发射的陆基或海基弹道导弹实施上升段拦截;甚至可以在舰队的严密保护下,机动至交战敌对方监视和防御力量薄弱的地区,对其太空设施突然发起难以察觉的致命一击(比如南半球即某超强海权国家反导防御体系的薄弱环节),等等。
  可见,中段反导系统上舰装备,对于当前缺乏海外基地、可以预见的未来也无法获得必要海外基地的中国而言,必将极大地推进中国海军为保护我国日益扩张的、至关重要的海外利益而必须实施的“海天一体”战略的进程。
  (后文待续)
(接续主楼前文)


  五.远洋反潜作战能力。随着潜艇技术在全球范围的扩散,尤其是核动力和AIP动力潜艇技术在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扩散,我国海上生命线面临的潜艇威胁越来越大。这其中,仅东亚发达国家和中国南海地区周边各国海军所拥有的先进常规潜艇,以及印度洋那个自命不凡的阿三国家即将拥有的核潜艇,对我国的南海——马六甲海峡——印度洋,再分别至波斯湾、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和好望角这三个方向攸关生死的海上生命线,依然构成严重威胁。而且,这些国家中的大部分至今都与我国存在着重大的领土争端,其中有些国家还与我国因领土争端而发生过军事冲突。此外,那个当今全球海上霸权超级大国,一再明里暗中不遗余力地打压我国和平崛起的进程,妨碍、破坏我国统一大业,挑动、支持上述与我国存在重大领土争端的国家共同挑战、侵害我国的核心利益。因此,建构我国海军的远洋反潜作战能力,以维护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反对民族分裂、保卫国家越来越具有生死攸关意义的海上安全,是我国国防建设无法舍弃的必然选项。
  从目前以及可以预见未来的技术条件看,反潜作战平台主要有以下数种:岸基大型固定翼反潜巡逻机,舰载固定翼反潜机,岸基/舰载反潜直升机,大型反潜驱逐舰,通用驱逐舰/护卫舰,猎潜艇,核动力攻击潜艇,常规动力潜艇(包括AIP动力),自主式反潜潜航器,等等。这其中,岸基大型固定翼反潜巡逻机本身仅具备有限的远洋反潜作战能力,只有在遍布全球的海空基地网络以及大型空中加油机的支持下,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远洋反潜作战能力;岸基反潜直升机、小吨位通用护卫舰(标准排水量在四千吨以下)、猎潜艇、常规动力潜艇等,因难以深入远洋作战,不具有远洋反潜作战能力,故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根据这些反潜作战平台在概念上的分类,可以相应地将反潜作战方式划分为空中反潜、水面反潜、水下反潜三大类。本文着重围绕这三种反潜方式,讨论建构我海军新型远洋主战舰队的反潜作战能力。
  (一)空中反潜。空中反潜具有快速高效地大面积搜潜、反潜的功用,是目前技术条件下最有效的反潜作战方式。鉴于我海军新型远洋主战舰队编成中仅有中型航空母舰,且受限于滑跃起飞方式,因此固定翼反潜机上舰极为困难。比较现实的是,以大中型反潜直升机上舰实现舰队远距外层反潜防御圈。
  我国目前主要的舰载反潜直升机有两型,一型是国产直九,另一型是从俄罗斯引进的卡-28型。直九原型机属轻型直升机,无论航程还是载重量均难以胜任远洋反潜的主角重任。卡-28舰载反潜直升机是冷战时期由前苏联研发的舰载主力反潜机,该型机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国家核潜艇为主要作战对象,是一款性能优异的舰载反潜直升机。但是进口武器装备的通病即数量有限,且受制于人。在发生中等以上烈度战争的情势下,无论作战平台还是武器装备以及弹药,恐难以弥补巨大的战场消耗。
  解决我海军新型远洋主战舰队空中反潜主角缺失难题的比较现实的方法是,在我国现有民用直升机研发计划中挑选一款合适机型,通过改型形成一款性能超越卡-28的舰载反潜直升机。目前我国只有正在研发中的直18型和直8F型直升机分属于中型、大型民用直升机。直8F是一种最大起飞重量为13吨的大型直升机。无论航程还是载重量,均足以担纲海军新型远洋主战舰队的空中反潜重任;但是其机身较高,并不适宜于高度有限的舰艇机库装载。而直18型直升机,则是一款最大起飞重量为十吨级的中型直升机,其航程和载重量均能满足担纲海军新型远洋主战舰队的空中反潜任务需求;而且其机身扁平、高度较低,完全符合舰艇低高度机库装载要求。扁平机身现为全球舰载中型直升机的主流外形设计。
  舰载反潜直升机的主要机载反潜系统包括:保密数据链,中央火控电脑,具有合成孔径模式的多模式全方位搜索雷达,磁异常探测仪,主/被动声纳浮标或吊放式变深声纳,轻、中型声自导反潜鱼雷,等等。
  需要特别加以讨论的是:舰载反潜直升机的反潜搜索是采用主/被动声纳浮标,还是采用吊放式变深声纳。采用投放式主/被动声纳浮标的主要缺点是单架反潜直升机投放声纳浮标布阵需要时间,而目标潜艇往往利用这段时间逃离布阵区;吊放式变深声纳则避免了这个缺点,但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在潜射防空导弹系统方兴未艾的情势下,采用吊放式变深声纳搜潜的舰载反潜直升机,未来战时难免成为目标潜艇的潜射防空导弹的刀下之鬼。
  笔者以为:从未来潜艇防空系统发展对舰载反潜直升机威胁的前瞻性考虑,我海军新型远洋主战舰队舰载反潜直升机的搜潜装备,应当采用投放式主/被动声纳浮标。实战时,可以根据目标潜艇大致最高航速,充分利用直升机的飞行速度优势,采用多架舰载反潜直升机同时大范围联合投放声纳浮标的战术,大大扩展布阵区域,使敌潜艇即使以最高航速,也难以逃逸布阵区域;与此同时,在技术上尽可能提高投放式主/被动声纳浮标的探测性能,扩展其探测距离。
  (二)水面反潜。比之于空中反潜,水面作战舰艇反潜具有持续不间断地为整个舰队提供同时全向搜潜、反潜防御圈的优势。因此,水面作战舰艇反潜在整个舰队的防御体系中是极其重要的一环。
  水面舰艇反潜,按照作战平台功用划分,有以下两大类:专用水面作战舰艇反潜;多用途水面作战舰艇反潜。因笔者在此讨论的是我海军新型远洋主战舰队的远洋反潜作战能力,故下文所称专用反潜水面作战舰艇和多用途水面作战舰艇,均指具有远洋作战能力的大、中型水面作战舰艇。
  大型专用水面舰艇反潜。这一类水面舰艇主要有大型反潜驱逐舰等。笔者在此着重探讨创新反潜直升机母舰的反潜作战方式。
  从反潜直升机母舰传统的反潜作战方式看,主要是以其舰载反潜直升机遂行反潜作战任务,也即主要采用空中反潜作战方式。空中反潜虽有范围广、速度快、效率高的优势,但是受限于飞行作战平台的航程、留空时间,也有难以持续不间断地为整个舰队提供同时全向搜潜、反潜防御圈的缺点。
  如果换一种思维,参考现在方兴未艾的“一舰多能”的舰艇设计思想,将原来功能单一的反潜直升机母舰改为具有多功能的“向海向陆攻击舰”(简称“两向攻击舰”),则有“柳暗花明”之效——
  所谓“两向攻击舰”的概念是:满载排水量五-六万吨,拥有大型直通飞行甲板和一个大容积坞舱,可携载大、中型军用直升机三十架-四十架,坞舱可容纳俄罗斯“野牛”级气垫艇六艘(以2*3方式装载)。在遂行“向海作战”时,除携载三十-四十架反潜直升机外,坞舱内可装载六艘未来国产气垫反潜护卫舰。
  笔者以俄罗斯“野牛”级气垫船为参考,说明未来国产气垫反潜护卫舰的概念:“野牛”级气垫艇是俄罗斯的一种大型运输登陆艇满载排水量为五百三十五吨,最大装载量为一百五十吨,三级海况时最大航速为四十节,续航力为三百海里/五十五节。如果将这一款气垫运输登陆艇改为气垫反潜护卫舰,在整合必要反潜武器装备的同时,大大增加其燃料装载量,将其续航力提升两倍以上,那么这将成为一款性能极为优异的快速反潜护卫舰。
  比如,给这款气垫反潜护卫舰装备被动甚低频拖拽线阵列声纳,就能使拖拽线阵列声纳优异的长距离大范围搜潜性能与气垫艇高达四十-五十五节的高航速相整合,大幅度提高水面舰艇反潜的效率。
  如果由前文所述“两向攻击舰”运载至深海远洋进行反潜作战,那么这款气垫反潜护卫舰就拥有了远洋反潜作战能力;这种气垫反潜护卫舰再与舰载反潜直升机实施一体化联合反潜作战,至少有以下两种反潜战术功用:
  (一)为我海军新型远洋主战舰队持续提供外层反潜防御圈。战时,由“两向攻击舰”出动六艘国产气垫反潜护卫舰,分别以我海军新型远洋主战舰队战斗队形为中心,在半径为二百海里的圆周边上以等边六角形分布(其所装备的被动甚低频拖拽线列阵声纳的水下最大探测距离为一百海里),并随整个舰队机动。这些气垫反潜护卫舰在我舰载预警机和战机的掩护下,在各自的战位上与我舰队大型反潜驱逐舰、舰载反潜直升机一体化搜潜、反潜,从而为我海军新型远洋主战舰队持续提供半径为二百-三百海里的外层反潜防御圈。与此同时,我“两向攻击舰”出动十架舰载反潜直升机,分别大致向舰队前、后、左、右四个方向前出气垫反潜护卫舰一百海里的空中待机。在需补充燃料时,可轮流飞到气垫反潜护卫舰上空,并保持与气垫反潜护卫舰同向同速,藉此实施舰对机垂直加油。由此可见,比之单纯由舰载直升机为整个舰队提供外层反潜防御圈,由上述气垫反潜护卫舰与舰载反潜直升机一体化协同提供的反潜防御圈具有更持久的作战效能。
  (二)在一定程度上发挥舰载固定翼反潜巡逻机的远程快速反潜功用。因受限于排水量和起飞方式,我海军新型远洋主战舰队的航母无法携载固定翼反潜巡逻机在远洋深海实施远程快速反潜作战。大型反潜驱逐舰承担整个舰队内层反潜防御功能而不能脱离舰队行动,故其反潜作战半径通常只是其声纳搜潜作用距离,一般是以航母为中心、半径约为一百千米的圆周以内。尽管舰载反潜直升机也能提供超出大型反潜驱逐舰的反潜作战半径,但由于受限于相对较短的作战半径(通常为三、四百千米)和留空时间,依然无法满足我海军新型远洋主战舰队在远洋深海进行远程快速反潜的作战需求。
  解决上述问题的办法,就是充分发挥我海军新型远洋主战舰队中“两向攻击舰”所载气垫反潜护卫舰的高速远程机动性,令其以五十五节的巡航速度快速机动至可远离舰队约五百千米左右的指定任务海域;与此同时,出动舰载反潜直升机与其在指定任务海域一体化联合遂行反潜作战,并由气垫反潜护卫舰于开进途中对舰载反潜直升机实施“舰对机”加油,以延伸舰载反潜直升机的航程。
  在上述舰、机到达指定任务海域后,由N艘气垫反潜护卫舰在我舰载预警机和战机的掩护下,以一字型横队,两舰横向间隔五十千米,以十节左右的巡航速度向前搜索推进;与此同时,N架舰载反潜直升机前出气垫反潜护卫舰队列至一百海里左右的空中,或对我气垫反潜护卫舰拖放的被动甚低频拖拽线阵列声呐发现的可疑目标实施“点确认”(即对被发现的可疑目标进行是否敌核潜艇及其水下精确位置所进行的核查确认);或者对已发现确认的交战敌对方水下核潜艇临空实施精确制导鱼雷攻击。
  在此过程中,我气垫反潜护卫舰通过无线电数据链相互之间以及与舰载反潜直升机实现互联互通互操作,充分发挥“舰-舰”、“舰-机”一体化联合反潜作战的整体优势,即:整合运用数舰拖拽线阵列声呐对目标的测定数据,实现最远距离发现并精确跟踪交战敌对方水下目标,再配合以舰载反潜直升机的空中快速机动能力和精确制导鱼雷攻击战力,尽可能在第一时间内摧毁交战敌对方的水下目标。
  这样,即使是美军水下静音和机动性能最优秀的海狼级核攻击潜艇(尽管其航行噪声仅为90分贝,水下最高航速为三十五节),也很难逃脱气垫反潜护卫舰和舰载反潜直升机的一体化联合快速搜索、跟踪,而最终难免被击沉厄运。
  大型反潜驱逐舰主要承担建构舰队内层反潜防御圈的任务。通常舰队内层反潜防御圈以航母为中心,半径为五十至一百千米。在其搜潜设备的配置上,全球流行方案是为其装备被动甚低频拖拽线阵列声呐+球鼻艏主动声呐。
  大型反潜驱逐舰所配置的被动甚低频拖拽线阵列声呐,主要用于在远距离上侦测敌水下潜艇目标;球鼻艏主动声呐,则主要做为攻潜火控声呐。其传统反潜模式为:以拖拽线阵列声呐搜索、发现敌潜艇大致水下位置,再以球鼻艏主动声呐对敌潜艇进行准确定位,获取其精确目标数据,并引导各种舰载反潜武器对之实施攻击。
  但是,被动甚低频拖拽线阵列声呐有一个不足,即:对航行噪声下降至接近海洋背景噪声的核攻击潜艇不易在一定距离上搜索发现。战时,假如交战敌对方核潜艇已经成功突破我海军新型远洋主战舰队的外、中层反潜防御圈,而进抵内层反潜防御圈,那就意味着该敌核潜艇的技战术足以有效应对拖拽线阵列声呐的搜索而不被发现。
  对此,美军的现有对策是:其航母战斗群所属所有驱护舰多次开启舰载主动声呐,利用主动声呐较易于分辨出航行噪声接近于海洋背景噪声的潜艇的技术特征,发现并锁定已突防至本战斗群内层防御圈的交战敌对方核攻击潜艇,再以舰载反潜制导鱼雷、火箭或深弹将其击沉。
  美军这一技战术不无道理:尽管使用主动声呐探测敌潜艇会暴露自身位置,但是以航母战斗群十数艘大型战斗舰只所发出的航行噪声,早已将舰队自身的位置暴露给突防的敌潜艇;否则突防的敌潜艇也不至于进抵本战斗群的内层反潜防御圈。此时,使用主动声呐易暴露自身位置的缺陷已不具实际负面意义。另外,在舰队内层反潜防御圈以主动声呐实施搜潜作业,有一个好处:发现目标即锁定。这样,可以最快速度对敌方目标发起攻击。而这一点对于已经进入制导鱼雷或潜射反舰导弹攻击距离的敌我双方而言,其所具有的生死攸关的战术价值,不言而喻。
  然而,现有主动声呐并非持续不间断发出探测声波。因此,在其第二次发出探测声波之前的间隔时间段,是探测盲段。为了克服这一缺点,美国海军现正研发一种被称之为“连续主动声呐”的水声探测系统,即:这一系统能够持续不间断地发出探测声波。因为能够持续不间断地发出探测声波,所以也就能够连续不间断地掌控水下敌方移动目标的行踪。这对于进一步缩短己方开火攻击的准备时间、先发制敌而一击毙敌,利莫大焉!
  (三)水下反潜。这里主要指我海军新型远洋主战舰队在远洋深海运用核攻击潜艇实施水下反潜作战的能力。
  据传闻,我海军本世纪最新型核攻击潜艇的动力装置采用了高温气冷核反应堆。这是一种在技术上属于新一代的核动力系统,与压水型核反应堆相比,具有结构相对简单、体积极小、功率极高、噪音较小的技术特征。如果这一传闻属实,那么我海军核潜艇将是全球第一个装备这种技术上领先其他国家海军核潜艇整整一代的核动力装置。
  采用这种核动力装置,再加上水下流体力学外形设计上的改进,将使我海军二十一世纪最新型核攻击潜艇的水下最高航速达到四十至四十五节,甚至更高;而且,航行噪声比之我海军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建造的核攻击潜艇大为下降。
  以核攻击潜艇在远洋深海实施水下反潜作战,最为关键的环节是搜潜手段和技术是否足以胜任。按照当前全球核攻击潜艇搜潜设备的主流配置方案,对于一款技术先进的核攻击潜艇,艇艏球形主动声呐、被动低频舷侧阵声纳、被动甚低频拖拽线阵列声呐,皆为必不可少的标准配备。
  但是,笔者在此着重探讨的是,在一体化多维力量联合反潜作战的前提下,核攻击潜艇应当采用的最佳搜潜技战术。(核攻击潜艇携载自主式长航程潜航艇)
  一般认为:核攻击潜艇在水下反潜作战时,能够实现最远距离发现交战敌对方水下核潜艇的战法,是施放被动甚低频拖拽线阵列声呐实施搜潜作业。但是,当核攻击潜艇施放拖拽线阵列声纳后,水下航速和机动性立刻大为下降。这对于发现敌核潜艇后对之实施跟踪、并以最快速度抢占攻击阵位将对方一击而毙非常不利,一旦被对方核潜艇发觉,甚至有可能“画虎不成反类犬”地被对方核潜艇抢占攻击先机而酿成己方被击沉的悲剧。
  另一方面,在一体化多维力量联合作战的前提下,既然已经有大型反潜驱逐舰和气垫反潜护卫舰分别运用被动甚低频拖拽线阵列声呐实施搜潜作业,那么,再以核攻击潜艇运用相同技术装备进行搜潜作业,又有多大战术价值?
  从被动甚低频拖拽线阵列声呐的技术特性看,主要是运用这种装备能够在较远距离上发现水下核潜艇。但是,这种装备也有自身的缺陷:单线阵列对目标方位的测定不够精确,以及对航行噪声下降至接近海洋背景噪声的核攻击潜艇不易在一定距离上搜索发现。而后者则是所有被动式声纳(包括被动式舷侧阵列声纳)共有的缺陷。
  由此可见,我海军新型远洋主战舰队编成内的核攻击潜艇尽管可以配置被动甚低频拖拽线阵列声呐,但战时不宜采用这种声纳系统实施搜潜、攻潜作业。
  笔者以为,在我国电子技术和声纳技术尚无法短时间内赶超全球超级海权强国的情势下,应当以创新思维突破传统局限,打造我海军新型远洋主战舰队超一流的水下反潜战力。
  必须明确的是,运用核攻击潜艇实施水下反潜在我海军新型远洋主战舰队远洋反潜系统中所发挥的系统功用。即:在充分发挥自身系统优势的基础上,与空中、水面反潜系统相整合,一体化实施“明”、“暗”两线反潜作战。
  核攻击潜艇进行水下反潜作战,具有以下技战术特征:
  ——以“暗”对“暗”。空中反潜、水面反潜,是在战场上以“明”(反潜飞机、水面反潜战舰)对“暗”(核潜艇)作战,即我在明处,敌在暗处;而以核攻击潜艇反潜,则是在战场上以“暗”对“暗”,即敌我双方都处于隐蔽状态。
  ——核攻击潜艇理论上拥有无限航程持续水下机动能力。
  ——核攻击潜艇拥有大载运量,可以在艇内外携载大量反潜设备、器材和武器。
  根据以上特征,笔者以为运用核攻击潜艇实施水下反潜,应当在我海军新型远洋主战舰队反潜系统中发挥以下子系统功用:
  一是以长航程、长航时持续水下机动能力,弥补反潜飞机作战半径较小、在航时间短暂的缺陷;
  二是发挥并保持“暗战”优势,在战场上力争做到“先敌发现、隐蔽接敌、先敌开火、一剑封喉”;
  三是以主动声呐探测搜潜方式,针对空中反潜、水面反潜的软肋,强化我海军新型远洋主战舰队远距离对航行噪声接近海洋背景噪声的先进核潜艇的搜索、发现、跟踪能力。
  笔者建议:如果我国成功实现水下超声波通信和数据链技术上的重大突破,我海军新型远洋主战舰队核攻击潜艇每艘可在艇体外捆绑携带三到四个小型自主式潜航器,在远洋深海或近岸浅海进行水下反潜作战时,施放并遥控这种配置主/被动声纳和两到四枚反潜/反舰两用线导/声自导鱼雷的潜航器,在离开母艇数十千米的水下,以群狼战术,共同搜索、发现、锁定、攻击交战敌对方高性能核攻击潜艇。
  这种自主式潜航器可以由母艇回收重复使用,并由母艇利用自身核动力装置为其动力电池组充电,还可以试验采用磁流体推进系统;未来应配置连续主动声呐,以强化对被称为“海洋黑洞”的航行噪声接近于海洋背景噪声的敌先进核潜艇的搜索和攻击战力。
  要充分发挥网络信息化作战的优势,实现战场不同作战平台作战信息共享,以一体化多维力量联合作战,提高我海军新型远洋主战舰队的远洋反潜效率。

  (后文待续)
(接续2楼前文)
  六.一体化全维反舰作战能力。所谓“全维”,即指:陆、海、空、天、电磁;所谓“全维反舰作战能力”,也即:陆基、海基、空基、太空空间、电磁空间的反舰作战能力。但这并非一种严格意义上的划分。比如:潜射超远程反慢速移动战术目标弹道导弹系统就体现了一种由海基技术和太空空间技术整合而成的反舰作战能力。另外,这里所谓的“一体化全维反舰作战能力”仅指一体化联合作战意义上的“全维”,而非我海军新型远洋主战舰队作战系统配置的“全维”。
  毋庸讳言,中华民族在实现复兴伟业的进程中,始终面临着那个超强全球海上霸权国家的武力威胁和处心积虑的干扰破坏。而航母战斗群是那个国家的超强全球海上霸权的象征和主要力量体现之一。创新并充分运用革命性的不对称技战术,威慑、并在必要时制胜那个超强全球海上霸权的航母战斗群,是我海军新型远洋主战舰队当仁不让的政治和军事责任。
  必须认识到:那个超强全球海上霸权的航母战斗群战时可能拥有的防御保护措施,大概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舰队的防空反导保护:
  (二)防电磁攻击和电子干扰、压制保护;
  (三)防交战敌对方的网络黑客以电脑病毒攻击己方信息网络的保护;
  (四)防交战敌对方以特种作战手段破坏己方C4IRS系统;
  (五)匿踪保护措施(包括作战平台隐身设计、战时作战单位在机动过程中实行无线电静默),等等。
  上述防御保护措施的有效性,取决于该超强海上霸权的C4IRS系统效率;应该承认,其C4IRS系统技术上全球最先进、效率上全球最高;也正因为此,该超强全球海上霸权航母战斗群的上述防御保护措施极为有效。
  突破这样全面而高效的一体化防御保护体系,以摧毁其保护之下的航母战斗群,难度可想而知。分析这一过程,大概会依次遇到以下难题——
  首先,如何在广阔的大洋中搜索发现并精确、持续定位跟踪目标;
  其次,如何使己方发起的攻击突破交战敌对方战场防御体系对目标的层层严密保护;
  再次,如何在同一时间内命中摧毁能够导致交战敌对方整个战场信息体系不可逆转地陷于瘫痪状态的绝大多数C4IRS目标。
  可以想见,在应对以上每一个难题的作战过程中,都充满着复杂、激烈的敌我对抗。
  针对上述难题,笔者以为对之进行破解的关键在于必须认识到:对于交战敌对方整合陆、海、空、天、电磁等“全维”作战力量加以保护的目标,要也只有相应地整合全维作战力量对之发起有效的摧毁攻击。这正是为了以最快速度、在最短时间内达成作战任务。
  对此,笔者有如下思考:
  ——建构并完善天基、空基、陆基、海基一体化C4ISR系统。以此强化我海军新型远洋主战舰队的作战信息能力,并大大提升战时我军C4ISR系统的整体战场生存力。
  天基,主要以一整套侦察、预警、监视、通信、全球定位导航卫星等太空设施为主;
  空基,主要以舰载长航时、长航程、高升限隐形无人驾驶侦察、预警、监视、数据链通信中继、反辐射电子战飞机等为主,辅之以舰载有人驾驶预警、侦察、监视、数据链通信中继、电子作战飞机;
  陆基,主要以沿海地区各种预警、监视雷达、光缆通信设施、内陆航天测控中心等等为主。
  海基,主要以水下核攻击潜艇携载并投放至全球海上各重要通道、具有重要战略价值海域的自主式长航程侦察、监视潜航器为主。
  ——以那个超强全球海上霸权国家的天基C4ISR系统为突破口,进行系统破击战。主要通过一体化运用舰载和陆基反卫星导弹和定向高能反卫星武器攻击其太空设施,将其作战大系统的关键性子系统摧毁,以达成有效破坏其作战大系统整体运作的作战目的。
  ——紧接着综合运用各种不对称技战术,对超强全球海上霸权的航母战斗群配置的舰载C4ISR系统,发起不可阻挡的远距离、饱和性战场突击,一举将其航母战斗群打成“海上植物人”。
  ——继之以事先分别潜入作战对象附近空中、水下待命的我舰载隐身无人驾驶攻击机和核攻击潜艇携载、投放的智能化自主式潜航器投入最后一击:我N架舰载隐身无人驾驶攻击机飞临该航母战斗群上空对其舰只投掷各种精确制导炸弹;我N艘智能化自主式潜航器向该航母战斗群所属各舰发射线导超空泡火箭高速鱼雷。
  ——将攻击现场视频通过无人驾驶无线电通信中继机传回我海军新型远洋主战舰队作战指控中心,以对上述攻击效果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决定应当采取的下一步作战行动。
  属于我海军新型远洋主战舰队作战系统配置的一体化全维反舰作战能力,集中体现于以下作战信息系统和武器系统的研发和整合配置:
  ——天基、陆基、海基、空基一体化C4ISR系统;
  ——潜射超远程反慢速移动战术目标弹道导弹系统;
  ——隐身舰载无人驾驶攻击机;
  ——核攻击潜艇艇载投放的智能化自主式侦察、攻击潜航器;
  ——由隐身舰载无人驾驶攻击机携带投放、并采用各种制导机制的精确制导航空炸弹;
  ——由智能化自主式侦察、攻击潜航器发射的线导超空泡高速火箭鱼雷。
  七.两栖作战能力。所谓“两栖作战”,是指:由多维力量从海上向敌岸实施的一体化联合登陆作战行动。其作战目的是:夺取交战敌对方海岸线的特定地区作为输送大量地面部队上岸作战的登陆场;或夺取交战敌对方所占据的某一特定岛屿。很显然,两栖作战是一种主要通过海上机动实施的对岸进攻作战;在现代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它也是一种一体化多维力量联合对岸进攻作战。
  鉴于共军在履行维护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的神圣使命上还任重道远,建构我海军新型远洋主战舰队强大的两栖攻击作战能力,对于震慑民族分裂势力和一切胆敢觊觎我神圣领土的外国侵略者,并在必要时坚决镇压分裂国家的武装暴动、有效反击侵略我神圣国土的外国军队,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战术价值。
  从军事上看,构成舰队一体化多维两栖作战能力的主要因素有:(一)运送登陆地面部队的舰船;(二)为登陆部队护航的海上力量;(三)一体化多维力量两栖战场支援火力。这三大因素也决定了舰队的两栖作战方式。笔者下文就这三个因素分别一一作浅显探讨。
  (一)两栖作战舰只。从我海军目前拥有的两栖作战地面部队输送舰船种类看,主要有小型登陆艇,大、中型登陆舰,中型气垫登陆舰,船坞登陆舰等。其中,船坞登陆舰满载排水量为二万吨,目前仅一艘在役,但有网上流传照片表明,第二艘船坞登陆舰已经上了船台,很快就将下水。总体上看,我海军大型、重型两栖作战舰只数量有限,舰种不全,远远不敷所需。不只船坞登陆舰刚开始服役,中型气垫登陆舰也是寥寥可数;而重型气垫登陆舰近年虽时有引进所闻,但至今未见入役;尤其是从舰种上看,长期以来,由于一直未装备信息化大规模两栖作战所必不可少的大型两栖攻击舰,而极大地限制了我海军两栖作战能力的提升。
  由于严重缺乏大型、重型两栖作战舰船,且缺乏重要舰种,战时,我海军受限于这种状况而难以大规模投送重装登陆部队进行两栖作战,竟被外军讥讽为“一旦台海有事,大陆百万大军将游过海峡登岛作战”!这不能不说是早几年台独势力有恃无恐地频频触探中央政府底线的原因之一。
  其实,与其说像两栖攻击舰、船坞登陆舰、重型气垫登陆舰这样的大型、重型两栖作战舰船,其价值是军事上的,无宁说这种舰船更重要的价值还在于和平时期发生严重自然灾害时所发挥的巨大的拯救生命财产的作用。各国政府面对大规模自然灾害,无一例外地首先动用军事力量投入抢险救灾。无数次实践证明,当诸如破坏性地震、海啸、飓风、大雪等自然灾害发生时,大、中型直升机在争分夺秒地抢救濒临险境的人的生命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往往在千钧一发之时,可以说,多一架大、中型直升机,就意味着多几十条人命的再生!
  另一方面,前些年当印尼等国家发生发生大海啸惨剧时,美国迅速作出反应,仅在灾害发生后的第八天以“好人理查德”号两栖攻击舰为核心的美军舰队就抵达印度洋灾区投入抢险救灾行动,接着“林肯”号超级航母也随后抵达灾区进行抢险救灾,由这两艘巨舰不远万里投送到灾区参加抢险的仅重型直升机就达九十架之多!美国媒体一再报道:这次救灾的关键是运输问题,美军在这方面发挥的作用是其他国家无法比的;美国总统借此向国际社会展示:“美国不是只会用枪杆子来达到外交目的。”也有舆论分析认为,美国派那么多军队,既是为了救灾,也有其战略考虑。
  以美军的全球超强军力,却较少有国家视其为威胁;相比之下远远弱小得多的中国军力,却屡屡被许多国家(包括一些发展中国家)当作热炒“中国威胁论”的靶子,这其中,中国政府是否应该反思自身在实践“和谐世界”理念方面尚有哪些欠缺之处?
  鉴于大型两栖作战舰船对于我军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具有巨大的政治、军事和人道主义价值,笔者建议:我海军新型远洋主战舰队的两栖作战能力构建,应将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型两栖作战舰只的建造和配置作为突出的重点。具体设想如想下:
  ——向陆向海攻击舰。类似于美国海军的黄蜂级两栖攻击舰“好人理查德号”。该舰应具有“向岸登陆”和“向海反潜”两种作战功用。“向海反潜”,系指该舰运载反潜直升机和气垫反潜护卫舰至远洋深海或近岸浅海实施反潜作战。对此,笔者已在前文详细讨论。这里主要探讨该舰的“向岸登陆”功用,也即:在两栖作战中发挥的主要功用是提供“立体登陆、垂直突破”的作战能力。具体而言:在两栖登陆作战中,通过本舰携载的三、四十架大型运输直升机和六-八艘重型气垫登陆舰,实施在本舰飞行甲板运载机降登陆部队起飞、越过敌方滩岸防御工事直接机降其海岸防御线背后+海平面强行抢滩登陆两种作战方式相整合的对岸进攻;并且,在实施登陆作战过程中,以本舰所载十数架武装直升机向登陆部队提供战场应召空中火力支援。
  该舰满载排水量五万-六万吨。这个排水量标准,已然超过了美军最新型黄蜂级两栖攻击舰(其满载排水量约为四万一千多吨)。之所以有这样考虑,主要出于以下三个理由:可能发生的台海战事的激烈性(台岛国军相当强悍+海岸防线长期经营相当坚强)、主要潜在反潜作战对象是超强海上霸主、抢险救灾需要更多重型直升机运力。因此,登陆作战,“两向攻击舰”必须能够大致满足载运一个标准陆战旅编制的人员和重装备向岸投送的要求;反潜作战,“两向攻击舰”所携载的反潜直升机和气垫反潜护卫舰,在数量上能基本满足为整个舰队提供够用反潜兵力的要求;抢险救灾,考虑到我国沿海地区人口密度为世界之最,故灾区难免需要更多的重型直升机执行抢险救援任务,同时也需要更多床位的舰载医院设施用于紧急救治受灾伤员。
  参照美军黄蜂级两栖攻击舰的载运量,“两栖攻击舰”向交战敌对方海岸投送一个三千人的陆战旅及其重装备(如主战坦克、自行火炮等),至少要有四十架运输直升机,另有十四至十六架武装直升机担负战场应召空中火力支援的任务。坞舱也必须能够载运至少六艘重型气垫登陆舰(野牛级的排水量标准)。
  比之于排水量,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大型战舰、而且是一体化多维力量联合作战的专用战舰,两向攻击舰更适合作为我海军新型远洋主战舰队的旗舰,配置完善的舰队一体化多维力量联合作战指挥控制系统,担纲舰队相关作战情报信息的汇总、处理、交换、分发,并据以实施相关全维作战行动的谋划决策、指挥控制和作战评估。笔者建议,除必不可少的各种卫星和高频无线电通信数据链,还应当加装甚低频无线电通信数据链和水下超声波通信数据链,以强化对潜通联,确保我海军新型远洋主战舰队的一体化多维力量火力打击作战行动的顺利实施。
  ——大型船坞登陆舰。如果说两栖攻击舰主要是以众多大型运输直升机,运送轻装部队直接向敌海岸防线背后垂直投送突击力量,以奇袭手段配合在敌海岸防线正面抢滩登陆突防的我重装海军陆战队,那么,大型船坞登陆舰则主要利用重型气垫登陆艇的高速机动性、或所载众多通用登陆艇实施海平面超视距快速抢滩投送我合成重装海军陆战队登陆突防。
  目前,中国海军已有一艘满载排水量为二万多吨的大型船坞登陆舰在役,另有一艘已经上了船台,估计2012年可建成服役。在国家统一大业未竟之前,希望中国海军在2025年以前,至少能有十-十二艘大型船坞登陆舰在役,以一艘该型舰可载运一个重装海军陆战队合成营,加上五-六艘满载排水量为五-六万吨的两向攻击舰,以及现有其它各大中型登陆舰只的载运力,可一次性向西太平洋、甚至印度洋的任一海岸投送二至三个师的海军陆战队。
  ——重型气垫登陆艇。以乌克兰野牛级重型气垫登陆艇为例,其一次可载运主战坦克二至三辆,或重型自行火炮四门,或轮式车载大口径身管火炮六至八门。其航程为三百海里/五十五节,特别适合于协同我海军陆战队的新型两栖突击战车实施海平线外两栖登陆攻击:以两栖突击战车担纲登陆作战的第一攻击波,在向岸航渡及抢滩过程中,以自身车载火炮配合舰载武装直升机、舰载无人攻击机摧毁交战敌对方的第一线岸防工事、火力点和各种障碍物;而重型气垫登陆艇则紧随两栖突击战车抢滩登陆之后,将装备主战坦克、步战车和自行火炮的重装部队直接送上海滩卸载,以向登陆点纵深及两侧发展进攻,从而初步建立登陆场;再其后,便是各种通用登陆艇冲滩卸载防空分队、反坦克分队,机械化工兵分队以及后勤保障分队,以进一步巩固登陆场,修建各种军用栈桥码头设施和油料输送管线,建立我重装地面作战主力部队的登陆场及后勤供给保障基地,迎接由大型民用滚装船输送的陆军装甲机械化主力部队登陆。
  我国目前已经装备了中型气垫登陆艇,但至今仍未有重型气垫登陆艇服役消息。近来又见网上传出我国欲引进乌克兰野牛级重型气垫登陆艇。希望能够同步引进其专利生产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改进改型,以发展出一型更适合我国需要的重型气垫登陆艇。
  另外,吸取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发生的英阿马岛战争的教训,两向攻击舰、大型船坞登陆舰、重型气垫登陆艇都应当配备海红旗16或海红旗7防空导弹,以具备最起码的防空自卫能力。
  (后文待续)
(接续3楼前文)

  (二)为登陆部队护航的海上力量。其主要功用在于保护登陆部队在航渡开进以及实施登陆作战的过程中免遭来自空中、海上(包括水面战舰和水下各种核、常规攻击潜艇)的攻击,并与己方其他空中力量等远距离打击力量联合为登陆作战部队提供一体化多维战场火力支援。简言之,即两大关键词:护航、火力支援。
  我海军新型远洋主战舰队为登陆部队两栖进攻作战护航和进行战场火力支援的技战术,取决于我登陆部队实施两栖进攻作战采取何种技战术。
  二战以来,两栖进攻作战主要有两大战法:
  1.两栖作战舰船进抵海滩附近水域、甚至直接抢滩卸载登陆部队和装备,再由登陆部队在海滩上完成编组、展开战斗队形发起攻击。
  2.两栖作战舰船在交战敌对方的海平线外(距敌岸防线约四十千米之外)卸载驾乘两栖突击战车担任第一攻击波的登陆部队,由该登陆部队在海上完成换乘编组、并展开战斗队形,随即以高速(时速约为35-46千米/小时)向交战敌对方海岸防线发起冲击。在此过程中,两栖突击车以车载直瞄火炮与己方一体化多维战场即时应召支援火力协同,摧毁交战敌对方的第一线岸防工事、火力支撑点、以及抵滩向海上航渡登陆部队目标射击的敌装甲部队。两栖突击车成功冲滩后随即向登陆点前方和两侧推进,以掩护己方重型气垫登陆艇将装备主战坦克和步战车、自行火炮的重装两栖部队直接送上海滩卸载,并由重装两栖部队向登陆点纵深和两翼攻击前进,以开辟具有足够战场纵深和正面宽度的登陆场。
  前一种战法以二战期间盟军在1944年6月6日在法国诺曼底发起的大规模两栖作战最为典型。这种战法特别依赖以下两个因素:
  1.护航战舰在登陆作战行动实施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进抵登陆场点提供充分有效的战场掩护和火力支援,以防交战敌对方的战舰、潜艇对己方正在航渡或冲滩的登陆部队实施拦截、侧击、逆袭;并在登陆部队上岸前后遇交战敌对方岸防部队火力阻拦、火力压制时,即时予以有效的战场火力支援,以消除登陆部队面临的敌杀伤火力。
  2.登陆条件和时机的选择必须有效兼顾登陆部队和海军运输舰队的不同需要。比如:登陆部队要求在涨潮时实施登陆作战行动,以使自己尽可能缩短暴露在毫无地形依托掩护的海滩上的时间;而海军运输舰队则要求退潮后再实施登陆作战行动,以免登陆运输舰船因退潮而搁浅损失。这就要求在确定实施登陆时机时,根据当地当时的潮汐具体情况在两者不同要求之间进行折中。
  笔者以为,这种战法是囿于机械化战争条件的限制所致。其缺陷十分明显:
  1.在两栖战舰抵进敌岸的过程中,有很大可能遭致交战敌对方隐蔽炮火的致命打击,而一艘大型两栖战舰被击沉,就意味着登陆部队成建制地被消灭。
  2.登陆部队在乘坐两栖战舰接近敌岸时,无法使用自身配备的重型火器发扬火力(如大口径直瞄身管火炮等),打击敌岸暴露出来的包括火力支撑点在内的各种目标。
  3.登陆部队在大型两栖战舰抵进敌岸附近水域后进行换乘时,无疑给敌岸守军提供了火力摧毁处于停航状态的大型两栖战舰的机会;由于换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这时候无论大型两栖战舰还是正在换乘的登陆部队,都处于难以躲避交战敌对方炮火打击的极其危险的境地。
  4.登陆部队在抢滩上岸后的第一时间,必须停留在毫无可以依托掩护地形可言的海滩上进行费时费力的集结编组,之后再展开战斗队形,按照作战计划向预定目标发起进攻。这又是敌岸守军大量杀伤、甚至消灭登陆部队的绝佳机会。比如,二战诺曼底战役中盟军在“奥哈马海滩”所遭受的巨大战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此。
  可见,这种战法在两栖进攻作战的每一个重要阶段,都留给敌岸守军极佳的对己方实施火力打击的机会,尤其是在信息化战争条件下更是如此。这也是二战中无论是美军在太平洋的跳岛作战、还是盟军在诺曼底的大规模两栖作战,都曾遭受极为惨重战损的重要原因之一。
  后一种战法,也称之为“海平线外两栖进攻”,是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后,在军事领域的一个创新。因为如果没有先进信息技术的支撑,就根本不可能采用这一创新战法。比如,在二战诺曼底两栖进攻作战中,盟军许多登陆部队即使是在距敌岸四、五千米之处换乘抢滩,实际上岸地点也常常偏离预定登陆点一千米以上;如果登陆部队在距敌岸四十千米以外的海面换乘编组后抢滩,若没有全球卫星定位导航系统及其它先进导航系统的引导,可想而知,登陆部队实际上岸地点会偏离预定登陆点有多远。
  这种技战术具有以下优越性——
  1.在有效掌握制信息权、制空权、制海权的条件下,两栖战舰所载登陆进攻部队在敌岸海平线以外(距敌岸约四十千米以上)相对安全之处实施换乘编组、并展开战斗队形,故而有效避开了敌岸防火力(包括间瞄火力和直瞄火力)的打击。
  2.在登陆部队完成海上换乘编组,并展开战斗队形高速向敌岸冲击时,可以运用自身配置的各种直瞄和间瞄火器,与空中应召支援火力一体化联合打击、摧毁各种敌岸防目标。这样,在登陆部队上岸之前,即可摧毁许多敌岸防工事、火力点,在很大程度上破坏敌岸防体系。建议共军给部分ZBD-05两栖步兵战车配置ZBD-04步战车的武器系统总成。原因在于ZBD-04步战车的100MM榴弹炮的曲射弹道及其激光制导炮弹,对于配备ZDT-05两栖突击车和ZBD-04两栖步战车担纲第一攻击波的海军陆战队十分重要。因为十分狡猾的台岛国军往往会在海堤的反斜坡面设置隐蔽的反坦克阵地。如果ZBD-05两栖步战车拥有ZBD-04步战车的100MM榴弹炮及其制导炮弹,就可以在向岸航渡冲击的过程中,在我舰载武装直升机的激光制导系统的配合下,摧毁国军在海堤反斜坡面设置的反坦克阵地(我舰载武装直升机携带的激光制导重型反坦克导弹,留着对付国军用于反冲击我登陆部队的勇虎式坦克和M60式坦克),也可以配合ZTD-5两栖突击战车的105MM坦克炮直瞄火力和炮射导弹摧毁国军的岸防工事,清除其在岸滩上设置的各种障碍物。
  3.由于第一攻击波登陆部队在海平线外相对安全的海域已经完成海上换乘编组,并展开战斗队形高速向敌岸冲击,故上岸后可直接按照作战计划向预定目标发展进攻,而无须在岸滩上做任何停留。
  可见,海平线外两栖进攻作战方式的每一个优点,都是针对两栖战舰抵进岸滩进攻作战方式的相应缺点。
  鉴于上述“海平线外两栖进攻”作战方式的特点,我海军新型远洋主战舰队对我两栖进攻部队的作战行动,应给予以下护航保障:
  ——在夺取战场制信息权的前提下,切实掌握制空权、制海权(具体作战方式和过程在后文另行详细讨论)。
  ——为我实施两栖进攻的部队提供全向、全高度防空保护。出动舰载无人驾驶预警、侦察机和有人驾驶预警机切实掌握以登陆场(点)为中心、半径为500-600千米的周边空情。与此同时,轮流出动一中队八架舰载战斗机在此空域以其最大作战升限24小时不间断巡逻,在预警机的指挥控制下,与舰载区域防空系统一体化作战:由舰载区域防空导弹全向截击中、高空来袭敌机、导弹,舰载战斗机居高临下以机载超视距空战主动弹全向截击中、低空和超低空来袭敌机、敌导弹。
  ——为我实施两栖进攻的部队提供可靠有效的反逆袭、水面偷袭、反水下伏击保护。逆袭指:交战敌对方两栖作战部队搭乘两栖战舰,对我登陆部队的登陆场(点)实施反登陆作战;水面偷袭指:交战敌对方以其隐身导弹攻击艇隐蔽潜入我两栖作战部队登陆场(点)附近海域,以反舰、攻陆两用导弹攻击我两栖战舰和已上岸登陆部队的目标;水下伏击指:交战敌对方核(常规)攻击潜艇隐蔽潜入或事先潜伏在实施海平线外两栖进攻的我登陆部队航渡冲滩途中,以各种制导鱼雷或潜射反舰导弹攻击我两栖战舰。我海军新型远洋主战舰队为我实施两栖进攻作战的部队提供这类护航保护措施主要是:
  1.以舰载预警机、无人驾驶侦察预警机加强对我登陆场(点)500-1000千米半径范围内的海情实施严密监控,一旦发现交战敌对方的两栖战舰向我登陆场(点)附近海域开进,即行以舰载无人驾驶攻击机以空对面反舰导弹予以击沉,或以精确制导炸弹将其炸沉;或者发射舰载YJ62远程重型反舰导弹(我军自用型实际有效射程应为400-500千米)将其击沉。坚决阻止其靠近我登陆场(点)附近海面。
  2.出动N架配置热成像侦察、监视仪的无人驾驶攻击机和N艘022型隐身导弹攻击艇一体化协同作战,加强对我登陆场(点)500千米半径范围内海域的监控力度,一旦发现交战敌对方的隐身导弹攻击艇,即以机载或艇载反舰导弹将其击沉。
  3.轮流出动十数架舰载反潜直升机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在我登陆场(点)附近海面空域巡逻,与我大型反潜驱逐舰、通用护卫舰、气垫反潜护卫舰、核攻击潜艇及其投放的自主式反潜潜航器一体化联合作战,对我登陆场(点)500千米半径范围内的海域由内到外地实施水下监控,严防交战敌对方的核(常规)潜艇潜伏或潜入我登陆场(点)附近海域。
  ——为我两栖进攻作战部队提供反水雷护航保护。反水雷作战,是两栖作战不可避免的重要环节。鉴于在近岸水域大量布设各种水雷,对于阻滞两栖进攻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任何岸防守军都不可能放弃这一颇为有效的辅助防御手段。因此,当两栖进攻部队在接近交战敌对方防守的海岸时,必然会遇到海岸守军布设的水雷阵阻挡。如何扫清岸防守军布设的大量水雷,是战时我海军新型远洋主战舰队为两栖作战护航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为两栖作战提供反水雷护航过程中,最为棘手的问题是如何在面临交战敌对方岸防炮火的直接威胁之下,安全有效地为登陆作战行动扫清大量近岸布设的水雷以及水际地雷(即埋设在靠岸浅水中的地雷)。
  当然,在登陆行动开始前,首先要通过一体化多维火力打击,尽可能地摧毁交战敌对方的岸防炮兵阵地和已经暴露出来的各种火力点和工事。但是,因为仍然有许多交战敌对方于战前修筑的秘密工事和各种隐藏的火炮,所以不能保证登陆作战行动发起前的火力准备,已经将交战敌对方的岸防火力支撑点百分之百地摧毁完毕。不言而喻,为两栖作战护航必须准备冒着交战敌对方岸防炮火的打击,扫清岸防守军布设在近岸水域的大量水雷和布设在靠岸水际的大量地雷。
  为了战时在完成扫雷护航任务的同时,避免遭交战敌对方岸防炮火的毁伤,笔者建议:对于近岸水域的水雷,由我核攻击潜艇在海平线外向预定登陆场(点)的近岸水域投放智能化自主式反潜潜航器,由其运用主动声呐查清该水域的水雷,并随时召唤我舰载反潜直升机或舰载无人驾驶攻击机投放深水炸弹予以快速清除。对于靠岸水际地雷,则采取在海平线外以舰载火箭炮对登陆部队抢滩预定经过的靠岸水际实施多轮火力覆盖,以基本清除岸防守军布设在该浅水水域底阻挡我登陆部队抢滩的地雷。

  (后文待续)
(接续第7楼前文)

  (三)一体化多维力量两栖战场支援火力。两栖作战能否成功达成作战目的、能否使战损代价最小化,关键因素之一在于己方战场支援火力能否有效地减弱岸防守军的防御力并掩护登陆部队抢滩、开辟并巩固登陆场(点)。
  在机械化战争条件下,受限于获取作战信息极为困难,两栖进攻一方的战场支援火力往往无法有效减弱岸防守军的防御力,也难以有效掩护己方两栖作战部队以极小的战损代价抢滩、开辟并巩固登陆场点。二战期间,两栖进攻作战的战损代价仅次于空降作战。盟军尽管全面占据海空优势,但是,面对意志顽强的守军,依然付出了惨烈的人员和装备战损代价。这也是美国在二战末期向日本投掷两颗原子弹的考虑因素之一。
  在现代信息化战争条件下,两栖进攻一方可以充分运用当代信息化作战手段,前所未有地获取作战信息支持,以一体化多维力量战场支援火力,极大地减弱岸防守军的防御力,同时,在两栖部队抢滩后开辟并巩固登陆场的过程中,有效打击岸防守军以装甲机械化部队发起的反冲击,从而掩护己方两栖部队顺利开辟并巩固登陆场。
  笔者以为,一体化多维力量两栖战场支援火力应当包括以下能力:
  ——战场态势感知能力。这是指实时感知整个战场空间(陆、海、空、天、电磁等多维空间)敌我态势的能力。具体而言,就是对战场上敌、我、友各方兵力和武器装备部署以及战场环境(地形、气象、水文、太空和电磁等物理环境)等作战信息的实时了解的能力。
  战场态势感知能力包括三大要素:1.信息获取。即充足、精确、实时了解掌握整个战场空间所有敌、我、友部队的作战状态、计划和目的等信息。2.精准控制信息。即持续整合运用C4ISR系统资源。3. 战场态势一致性理解。即己方参战部队全体官兵保持对战场空间敌、我、友态势和地理状况的一致性理解,以使己方参战的各维力量之间能够积极主动地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地实施对敌火力打击。
  战场态势感知是信息化战争的本质特征;充分拥有战场态势感知能力是拥有其它信息化作战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火力打击的多维一体化能力。即在两栖作战中担负战场火力支援的陆、海、空、天、电磁多维空间的作战力量,通过信息化技术整合为同一个作战系统,使各自的作战功用实现互补,从而使战场支援火力在突防能力和打击效果上达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目的。无疑,这一能力必须建立在充分的战场态势感知能力基础之上。
  ——远程精确制导打击能力。远程,即在预定打击目标防御火力圈外对之实施打击的能力;精确制导打击,即直接命中战场目标的能力。这一能力同样必须建立在充分的战场态势感知能力基础之上。
  ——快速、连续突击能力。快速,即在战场上先敌发现、先敌开火,以达到先发制人的目的。连续,即根据交战敌对方作战系统的关联顺序,针对一系列战场目标依次实施无时间缝隙的不间断火力打击。苏沃洛夫曾经说过:“一分钟决定一支军队的命运,一小时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无数战争实践充分证明,战场上先发制人,通过快速、连续的突击,摧毁交战敌对方一系列重要的战场目标,是赢得战斗胜利的不二法门;尤其在交战双方均拥有信息化作战能力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当然,快速、连续的突击是否具有摧毁目标的高效性(即单位时间内摧毁目标的能力),首先取决于是否拥有充分的战场态势感知能力和精确制导打击能力。
  ——应召实时打击能力。即在接到两栖作战部队战场火力支援召唤的第一时间内,以火力打击摧毁两栖作战部队指定的战场目标。现代战争实践证明:战场支援火力在达成摧毁目标任务上的任何延迟,都必将导致战损的扩大、甚至战斗的失败。而拥有充分的战场态势感知能力和精确制导打击能力,将使应召实时打击能力的效能倍增。
  根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军事科技的发展,我海军新型远洋主战舰队一体化多维力量两栖战场支援火力将主要由以下技术装备担纲:
  ——导弹。包括潜射战术弹道导弹、攻陆巡航导弹;陆基战术弹道导弹、攻陆巡航导弹;空基(定翼或旋翼战机发射)攻陆巡航导弹,等等。
  ——战机。包括舰载定翼战机(隐身无人驾驶攻击机、有人驾驶战斗机);岸基定翼战机(隐身无人驾驶攻击机、有人驾驶战斗机、战斗轰炸机、中程轰炸机);舰载武装直升飞机,等等。
  ——武库核潜艇。即至少携载二百枚以上攻陆巡航导弹(或超音速远程反舰导弹)和鱼雷。现阶段可先以载弹量为数十枚的核攻击潜艇暂代这一角色。
  ——舰炮。从目前看,我海军新型主战舰艇均配置100MM以下口径的主炮,以及30MM口径的高射速防空炮。这类炮的作战功用仅为防空和反攻舰巡航导弹。原因可能是觉得信息化战争条件下,海空作战的主角是导弹和战机,像舰炮这类属于近身搏斗的武器在超视距不接触信息化战争时代,已经无用武之地。
  其实,在现代信息化条件下的两栖作战过程中,比之于导弹和精确制导航空炸弹,舰炮依然拥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作战成本最低,弹药可大量携带使用,对后勤保障的要求相对较低,其发射的弹药更难拦截,更合于对交战敌对方实施饱和性战场攻击,等等。
  而且,在以现代信息技术对舰炮及其弹药进行技术改进后,舰炮在实施精确制导打击方面并不逊色——比如:可发射各种激光和毫米波雷达制导炮弹,拥有数字化、自动化和配置数据链的指挥控制系统,可与己方作战大系统内的其它子系统实现一体化多维力量联合作战,面对两栖作战部队的战场召唤,可以更快速度做出反应,未来新型舰炮炮弹射程将达到一百千米以上,等等。
  另一个方面,相对于舰载空中打击力量和海外后勤保障能力较强的全球超级海上霸权海军而言,舰炮所提供的快速、持续、猛烈的对岸打击火力,对于我海军提高两栖进攻能力更有特殊价值。
  目前,我海军在对岸打击火力上值得一提的舰炮主要有:四艘现代级导弹驱逐舰的130MM口径主炮,共有十二门;旅大级驱逐舰的130MM口径主炮,大概有数十门。但是旅大级驱逐舰已经普遍面临技术落伍、舰龄老化、即将退役的问题。未来十年内,旅大级基本上都将退役。届时,我海军具有对岸打击能力的舰炮只剩下四艘现代级的十二门主炮。
  ——在近海地区作战,还会有岸基超远程火箭炮加入两栖战场支援火力。
  ——到本世纪中叶,太空战机也将加入我海军新型远洋主战舰队的一体化多维力量两栖战场支援火力。
  鉴于上述情势,笔者有如下建言——
  1.研发155MM口径舰炮系统,作为今后我海军各类大型驱逐舰和巡洋舰主炮的标准配置;并且,同步配套研发一百五十千米以上射程、具有各种制导机理(激光制导、毫米波雷达制导、卫星全球定位导航制导等)的精确制导炮弹。
  2.研发新型舰载垂直起降固定翼战机,作为我海军新型远洋主战舰队两向攻击舰的舰载固定翼战机。这型战机的主要作战功用,在于以其对岸浅纵深攻击战力提供两栖战场支援火力,并兼顾本舰队防空作战。考虑到由我国完全独立自主研发这种战机所带来的技术难度大、研发时间长、成本大市场小等风险,建议在双方共同拥有知识产权的前提下,与俄罗斯共同完成雅克-141M舰载垂直起降固定翼战机的研发计划。
  在此不必盲从美军F35B的技术标准。首先,这种担当浅纵深战场火力支援和遮断(一如A-10攻击机那样)、兼顾本舰队防空的战机,因为不承担“踹门”作战任务,根本无须F22A、F35A\C那样的4S标准。F35闪电战机是一款三军通用型战机研发计划,作为整个F35战机研发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F35B在具有独特的垂直起降功能的同时,也自然具有符合空军和海军舰载常规起降主力战机需要的4S作战能力。其次,F35B的成本忒高,其单价目前已超过一亿美元;到投产时,很可能要达到一亿五千万美元。用采购一架F35B的钱,可以采购五架歼11B、或六至七架歼10A、B。而以雅克-141M舰载垂直起降战机的性能,不仅完全能够满足于担当浅纵深战场火力支援和遮断、同时兼顾本舰队防空的作战需求,而且造价也要相对低廉得多,最多也就相当于一架歼10A或歼十一B的价格吧。
  3.进一步加强自主式太空战机技术的基础研究,为迎接太空技术军事革命浪潮的到来、并在这新一轮军事革命浪潮中不再落后于任何国家做好充分准备。


  (后文待续)
(接续第12楼前文)
  八.有限的全球到达运用力量的能力。也即:一旦需要,我海军新型远洋主战舰队有能力到达全球任何地区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全球到达,并非全球常年固定部署;而是针对某种突发性事件(如恐怖袭击、严重的海盗事件、某些国家对我发动战争、境外发生大规模严重的自然灾害需要人道救援等等)所进行的临时性快速部署。而全球常年固定部署,则是指派特定军事力量常年固定驻防于全球各地,这需要有遍布全球的海外军事基地支撑才有可能做到。当然,全球到达并不排除根据需要在境外少数特定地区建立必要的海外支撑点。
  当前,做到全球常年固定部署军力的唯一国家是美国;而有能力全球到达的国家,有英国、法国和俄罗斯这三个国家。
  近年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中国的海外利益不断扩张,比如对境外能源和原材料、产品和投资市场的需求持续成倍增涨。这些海外利益对于中国既定的在本世纪初建设成全球中等发达国家、实现民族复兴的发展战略,是攸关成败的重要环节。无法想象:一个资源逐渐枯竭而人口庞大为全球之最的国家,在失去上述海外利益的情势下,如何保证本国人民的温饱;遑论建成全球中等发达国家这一宏伟目标!
  中国必须拥有保护本国海外利益的强力手段。这并非出自狂热的民族主义幻觉,而是现实国家利益迫切需要。拥有这种手段,并不意味着一味诉诸武力解决争端;而只是为了做到“说话和气,但手里紧握一根大棒。”
  全球到达,不是为到达而到达;到达的价值在于运用力量。也即通过运用力量,实现维护国家利益的目的。对于那些蓄意侵害中国核心或重大国家利益,且一意孤行、肆意妄为的国家和集团,除了有效使用武力令其改弦易辙,别无他法。
  在信息化时代,运用力量的有效途径就是通过以一体化多维力量打击,摧毁交战敌对方的军事能力、经济能力,迫使其作出政治上的妥协退让,以消除其对我国核心或重大利益的危害。
  为了具备全球到达运用力量的能力,笔者以为,我海军新型远洋主战舰队必须配置以下海上大型作战平台——
  (一)航空母舰。近一个世纪以来,航空母舰历经全球多场战争,尽显海洋战场王者之尊。但是,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人类高科技技术的巨大进步,不可避免地将使其扮演的传统军事角色发生重要转换。毫无疑问,航空母舰在过去机械化海战中主要作为舰载战机打击力量的提供者、支持者,必然转变成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主要作为航空军事信息战力的提供者、保障者,也即航空母舰及其舰载机即将转变为构成信息化战争中交战一方军事信息战力的重要环节之一。
  笔者以为,这意味着航空母舰舰载机首要的战术功用也将随之发生以下巨大变化:即由过去夺取并掌控舰队战场制空权、提供对海对地空中打击,转变为通过与舰队其他武器系统实施一体化联合作战,以夺取并掌控战场制信息权。笔者强调,这里所谓的“战场制信息权”,是指陆、海、空、天、电磁五维一体的战场制信息权。换言之,在信息化战争条件下,航空母舰及其舰载机的角色定位是担纲航空信息作战,包括:
  1.以各类具有不同作战功能的舰载机与舰队其它信息系统共同发挥对战场敌我态势即时、全面、具体详尽了解的功能,并尽可能与我方舰队所有作战平台、作战单位之间在最大程度上通过战场无线局域网络实现作战信息实时共享;并在战时我方太空信息系统被交战敌对方摧毁或瘫痪的情势下,尽量发挥我方舰队战场主导性信息系统的功用。
  2.以适当机型的舰载机与舰队其它电子战武器系共同以硬摧毁和软压制手段,对交战敌对方的电子设备实施全面封杀,以在确保我方舰队对战场态势即时、全面、具体、详尽监控的前提下,剥夺交战敌对方的战场信息权。
  3.以舰载电子战机与舰队其它信息作战系统共同对抗、防御交战敌对方对我实施的电子打压和信息攻击,以确保我方舰队的战场信息权不致被剥夺。
  4.在牢固掌控上述战场制信息权的基础上,以舰载战机与舰队其它空防系统实施一体化联合制空作战,确保我方舰队掌握战场制空权。
  5.以各种舰载战机与舰队其它打击力量联合实施一体化对海(包括反潜)、对地作战。
  从上述五大以舰载机为主体的航母作战系统五大功能看,传统有人驾驶舰载战机已经难以适应这种高科技信息化作战任务。传统有人驾驶舰载战机无论从航母携载数量,还是从战时减少甚至避免飞行员伤亡和战机战损补充等方面考虑,都远远无法满足现代化快节奏、高烈度的信息化战争对信息化航空作战力量的需求。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以创新思维,大胆采用凝聚当代高科技成果的全新技战术。具体而言,即:将笔者前文所述各种具有信息化作战能力的无人驾驶飞机作为舰载机上舰使用。这种舰载无人驾驶飞机应当具有以下技术特征:采用共用无人驾驶飞行平台设计理念,可以在战场环境下,由母舰后勤保障系统实时根据作战需求,通过以不同作战任务功能模块组装成具有相应作战功用的无人驾驶航空飞行器,出动上百甚至数百架长航程无人驾驶预警机、侦察机、地面移动目标监视机、电战机、无线电数据链通信中继机等信息作战任务航空飞行器,组成一套完整高效、具有极高战场生存力并与己方其它信息网络系统相链接的空中信息网络作战系统,以满足信息化作战对持续不间断信息作战支持的需求。
  当然,仅就目前以及可以预见的未来而言,电脑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水准还不至于能使无人驾驶航空飞行器完全取代有人驾驶航空飞行器,因此某些比较复杂的作战任务仍需由有人驾驶战机遂行,比如空战等。
  通过上述在技战术上将无人驾驶飞机和有人驾驶飞机的各自特点所作比较,结合前文所述信息化战争条件下航空母舰及其舰载机的角色定位,对一体化多维打击舰队系统中的子系统——航空母舰的系统功用是:携载大量模组化无人驾驶航空飞行器的海上大型作战平台,战时能根据战场需要迅速出动各种不同功能的无人驾驶信息战机,组成支持舰队针对交战敌对方目标发起一体化多维打击作战行动的空中信息网络系统,并以无人驾驶电战机攻击或瘫痪交战敌对方的信息网络系统;同时携载一定数量的有人驾驶战机主要以空战模式参与舰队的一体化多维打击作战行动。
  在此,笔者希望着重探讨固定翼舰载机在航母上的起降方式。
  从目前情况看,舰载固定翼飞机在航母上的起降方式有四种:1.弹射器弹射起飞-阻拦着落、2.滑跃起飞-阻拦着落、3.滑跃起飞-垂直着落、4.垂直起降。其中,采用“滑跃起飞-垂直着落”和“垂直起降”这两种起降方式的固定翼舰载机,无论航程、机动性还是载弹量,都性能有限,主要由两栖攻击舰的舰载机采用。而航空母舰的固定翼舰载机,主要采用“弹射器弹射起飞-阻拦着落”和“滑跃起飞-阻拦着落”两种起降方式。中国首艘航空母舰“施琅”号,其舰载机看来就是采用 “滑跃起飞-阻拦着落”这一起降方式。
  但是,采用滑跃起飞方式有一个缺点,就是相比采用弹射器弹射起飞方式,战机的起飞重量受到较大限制。这对战机的航程、载弹量等重要性能指标产生较大影响。
  有人驾驶舰载战斗机因主要的担纲制空作战任务,对载弹重量要求并不高,一般三千千克以下即可。故采用滑跃起飞方式对其性能影响较小。但载油量仍有所限制,一般很难满油起飞,故其作战半径有所缩小。解决的办法是:给该类舰载战机换装体积重量基本不变但拥有更大推重比的发动机。这样,通过提高发动机的推力,使有人驾驶舰载战斗机能够实现满油滑跃起飞。
  有人驾驶舰载固定翼预警机则比较麻烦。现有具有预警及指挥控制功能的有人驾驶舰载固定翼预警机的重量都在数十吨,一般采用弹射器弹射起飞方式。滑跃起飞方式无法满足如此大吨位固定翼舰载机的起飞条件要求。
  在我国现有机械制造工艺无法解决弹射器的战时使用可靠性问题之前,有人驾驶舰载固定翼预警机只能采用滑跃起飞方式。不过这种有人驾驶舰载固定翼预警机必须改变工作模式,以适应滑跃起飞方式。具体而言,即以双座型歼十五舰载教练战斗机改装“有源相控阵体制共形天线+无线电通信数据链+卫星通信数据链”,执行任务时飞行高度为一万五千米左右,将所侦测到的战情信息分别通过无线电通信数据链和卫星通信数据链,同时发给母舰和舰队作战指挥控制中心;在舰队作战指挥控制中心作战电脑作相关处理后,分发给所有参加联合作战的作战分队和作战平台;与此同时,舰队作战指挥控制中心根据舰载预警机传回的作战信息作出的相关作战决策、指令,再通过无线电通信数据链、卫星通信数据链、水下超声波通信数据链送达相关作战分队和作战平台。
  这种工作模式,保证了以歼十五舰载战斗机改型的舰载预警机,能够在携带最少量电子设备(主要是共性雷达天线和无线电通信数据链、卫星通信数据链)的情况下,依然发挥像E-2D那样先进舰载预警机的侦测、预警、指挥等作战功用;甚至由于航空母舰或舰队作战指挥控制中心所在的两向攻击舰可以配置功能远超E-2D所载作战指挥控制电脑的超级电脑,上述以歼十五舰载战斗机改型的预警机工作模式,有可能具备为E-2D舰载预警机的工作模式所无法相比的更强大、更全面的C4ISR功能——显而易见,这种有人驾驶舰载固定翼预警机完全可以在航空母舰上采用“滑跃起飞-阻拦着落”的起降方式。
  无人驾驶侦察、预警、通信中继机和无人驾驶攻击机的起飞方式,最好以创新思维来解决。从“施琅号”航母的飞行甲板看,只有两条滑跃起飞跑道。这种起飞方式,无人驾驶侦察、预警、通信中继机等机型,还可以对付;但是无人驾驶攻击机因为要保证拥有一定的载弹量,故其最大作战起飞重量恐怕令其难以采用滑跃起飞方式。
  笔者注意到,“施琅号”航母的前身“瓦良格号”航母,在上翘14度的跑道段中部,以2*6排列方式布置有十二个SS-N-19型反舰导弹发射井。SS-N-19型超音速、超远程反舰导弹,长10米,弹径0.88米,翼展2.6米(折叠时为1.6米);发射重量为7吨,战斗部重量为0.75吨。如果将这种导弹发射井相邻的四个合并为一个,形成以三个纵向排列的直径为2.5米左右的发射井,就可以将装上固体火箭助推器的各种型号的大型舰载无人驾驶飞机(美式全球鹰级别)像导弹一样发射升空。实际上,各种导弹都可以看作自主式弹道或巡航飞行器。因此,各种发射导弹的装置,进过技术改造,想必也能发射重量相当的各种无人驾驶飞机。
  这样,“施琅号”航空母舰除了有两条滑跃起飞跑道可以同时起飞两架各种有人驾驶舰载固定翼战机,另外还可以通过三个大型发射井,以垂直发射方式同时起飞三架各种大型无人驾驶舰载固定翼战机。
  (二)弹道导弹核攻击潜艇。该新型海军主战兵器主要是通过发射其携载的潜射超远程反慢速移动战术目标弹道导弹,攻击敌方大型航母战斗群、陆地滩头或纵深高价值目标,以执行对该敌方位于地球表面的移动和固定大型高价值目标实施太空打击的功能。这型潜射超远程反慢速移动战术目标弹道导弹应当具有的技术特征,笔者前文已作详细描述。
  由于上述潜射超远程反慢速移动战术目标弹道导弹射程远、精度高、突防能力强,对打击目标的毁伤机理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克制能力,且价格昂贵,因而在一体化多维打击力量系统中发挥对交战敌对方作战大系统实施“破击系统”、“点穴瘫痪”的打击功用。
  弹道导弹核攻击潜艇有别于传统概念的核攻击潜艇,即:它实际上是战略核潜艇的常规使用型。由于其主要执行弹道导弹攻击任务,因此,原本是发射战略核弹道导弹的战略核潜艇,基本上无须改装即可投入这项常规战斗任务功能的使用。而且,由于将战略核潜艇转作常规打击任务功能,将使这型核潜艇的量产数量增加,从而大幅降低单艇生产成本。
  (三)武库核攻击潜艇。该型海军主战兵器主要通过发射其携载的高亚音速攻陆巡航导弹或超音速反舰、反潜巡航导弹,攻击敌方陆地地面移动及固定目标和海洋水面、水下移动目标。为了大大提高其攻击效率,该型攻击核潜艇必须具有“饱和性战场攻击”作战能力,即:在极短时间内对敌方同一目标发射超出其防御能力极限数量的武器弹药。这就需要该型核攻击潜艇自身能够携载并快速发射大量巡航导弹。
  在此,笔者提出“武库核攻击潜艇”这一概念。即:单艇携载巡航导弹、鱼雷的数量在二百枚以上,以保证拥有发起饱和性战场攻击作战所必须的弹载量。
  (四)核攻击潜艇。这型核潜艇主要依靠艇载智能化自主式水下侦察-攻击潜航器、超空泡高速反舰/反潜火箭鱼雷、反潜导弹、深浅水反舰/反潜通用鱼雷,进行深海远洋反舰/反潜作战。与前述“武库核攻击潜艇”概念强调单艇大弹载量不同的是,“反潜核潜艇”概念更强调单艇的水下高机动性和高航速,以及优异的静音性能、超强的水下C4ISR系统、操控智能化自主式水下侦察-攻击潜航器作战的能力,和高度的自动化作战性能。其在整个舰队系统中的作战功能是大范围舰队外围反潜作战,以及远离所属舰队实施反舰作战。
  (五)双空域作战武库舰。所谓“双空域”是指地球轨道太空空域和大气层空域。而地球轨道太空空域作战功能,一是指调控我方相关太空空域装备、设施(主要指各种卫星、太空空间站等)加入一体化联合作战行动,同时设法尽量防御躲避交战敌方对我方这些太空空域装备和设施的攻击;二是指主动攻击并摧毁交战敌对方相关太空空域的同类装备、设施以及担纲中段反弹道导弹作战。至于大气层空域作战功能,也就是传统的舰队防空作战功能。
  很显然,笔者所谓的“双空域作战武库舰”这一概念,与美国的“神盾舰”概念有所不同。最重要的区别就在于:前者的地球轨道太空空域作战功能,完全是针对敌我交战双方各种在轨运行的卫星、太空空间站等装备和设施所进行的攻、防作战;后者虽然也具有一定的地球轨道太空空域作战功能,但是其主要针对拦截防御交战对方发射的弹道导弹进攻,尽管也能攻击交战对方的卫星等在轨运行的太空装备和设施,但比之前者,其技术手段相对单一,战术、战法单调呆板。
  双空域作战武库舰的大气层空域作战功能与美国“神盾舰”基本相似。在此,笔者着重探讨该新概念武器系统的地球轨道太空空域作战功能。
  笔者以为,上述双空域作战武库舰的地球轨道太空空域作战功能,决定了该武库舰技战术理所当然包括“攻”与“防”两个方面。
  “攻”,即根据现在以及可以预见未来的高科技发展情势,同时从实战需求和效果出发,双空域作战功能武库舰必须拥有以定向能和反卫星导弹两大类技术手段攻击太空装备和设施的能力。
  所谓“定向能”反卫星,主要是指高能激光反卫星。目前可以做到致盲交战敌对方各种在轨运行的光学侦察~预警卫星;未来则可能做到以高能强激光彻底摧毁交战敌对方在轨运行的全部各类卫星。
  所谓反卫星导弹,是指以反卫星导弹攻击摧毁交战敌对方各种在轨运行的卫星。从技术上看,这类导弹的战斗部毁伤机理分为以下三种:一是撞击摧毁,即导弹弹头与其目标卫星在太空轨道某一点交会相撞,两者“同归于尽”;二是爆炸摧毁,即导弹弹头飞行至目标卫星附近引爆,炸毁目标卫星;三是电磁脉冲摧毁,即导弹弹头为电磁脉冲战斗部,当导弹飞行至目标卫星附近时引爆战斗部,以强电磁脉冲摧毁卫星电子设备,使该卫星失效报废。
  为了上舰,反卫星导弹必须尽量“瘦身”,做到小型化、实战化。
  “防”,即同样根据目前及可以预见的未来高科技发展情势,双空域作战武库舰应当拥有对己方太空装备和设施进行观测、调控的技术能力。这不仅仅是为了遥控己方太空装备和设施防御躲避敌对方的各种攻击,而且也是调动运用己方太空装备和设施进行一体化联合作战行动之必需。此外,双空域作战武库舰还必须拥有较强的实施中段反弹道导弹防御作战的能力。
  该型武库舰的设计应当借鉴前苏联“彼得大帝”号防空巡洋舰和意大利“朱佩塞.加里波第号”弹道导弹巡洋舰的某些技术概念。比如:排水量、混装弹道导弹和区域防空系统,等等。但是,更要有重大技术创新和设计突破。比如:对空、对海警戒雷达应采用170舰有源相控阵的改进型,同时具备航天遥感遥测、通联调控等能力,核动力装置应当采用我国目前最新相关技术。而且从系统观点看,双空域作战武库舰无需“彼得大帝”号的强大反舰战力,只需尽可能有效地发挥太空空间的“攻”、“防”作战和大气层内防空作战功用即可。
  在此,笔者简单阐述对水面战舰采用核动力装置的看法。通常情况下,凡安装了核动力推进装置的舰艇,就具备了高航速下的无限航程能力。但是,核动力推进装置价格昂贵,而且在安全性和可靠性方面与常规动力系统相比尚有一定差距。因此,核动力推进装置适用于排水量较大、燃料消耗较大的超级战舰。而且,对于基本没有海外基地网络支持、战时远洋后勤补给极为困难的国家的蓝水舰队,通过实行超大型战舰(如:航空母舰、武库舰等)推进系统的核动力化,大大降低战时燃料补给需求,相对增加舰队后勤支援船只的武器弹药运载量,以尽量维持舰队持久战力,其中的战略、战术价值不可低估。
  笔者建议:从降低成本和减少技术风险出发,双空域作战武库舰可以通过模块化设计建造技术,采用071坞登舰体换装双空域作战的功能模块即可。
  (六)大型两向舰。该型战舰既可以执行两栖攻击作战任务,也可以担纲舰队中、内层反潜作战。采用全通甲板、舷侧舰岛布局。具体设想前文已述。同样出于降低成本和减少技术风险的原因,大型两向攻击舰可以采用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航空母舰舰体,换装两向攻击(向岸攻击、向海反潜)的功能模块。
  (七)大型通用护卫舰。舰队中近距反舰,近距中低空、超低空反导,中近距反潜。携载反潜直升机一架。满载排水量为六千吨左右。
  (八)战场后勤保障支援舰若干艘。这种后勤保障支援船,也应该实现战场支援手段的信息化,即应当以信息技术手段实时掌握整个舰队各子系统的燃料、弹药、装备、食品、淡水等消耗,评估预测各子系统战场补给需求,及时制定相关补给计划,并在最佳时机予以执行,以保证舰队的持续战力不致因为作战消耗而有所削弱、甚至中断。
  (后文待续)
(接续13楼前文)

  以上笔者提出的我海军新型远洋主战舰队应当具备的八个作战功用,本质在于建设现代信息化远洋海军作为维护我国日益扩张、且愈益关乎国运盛衰的海外利益的强大盾牌。诚如本文开宗明义所言:战略战术理论的创新研究和发展,是有效运用武力实现军事目的以及政治和经济目的的关键。
  有效运用信息化的远洋海军力量,需要以正确的战略战术理论为指导。笔者以为:在信息化时代,一体化陆、海、空、天、电磁等多维力量联合打击,是最符合信息化战争规律、最具有信息化突击摧毁力、因而也是最有效的作战方式。
  所谓“一体化多维打击”,即:通过充分运用当代信息技术将陆、海、空、天、电磁五维空间的军事打击力量整合为一体,对交战敌对方目标实施毁灭性快速突击,在最短时间内致使交战敌对方作战体系瘫痪甚至全面崩溃。
  这种作战方式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将尽可能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化多维力量整合、编成作为首要前提和基础。
  在军事领域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军事打击的“效能倍增器”,是“一体化多维打击”战略战术的灵魂所在。
  任何形式的军事打击,都必须解决以下两个问题:一.全面、具体、详细并即时了解敌我双方相对所处空间位置和各种态势(这种位置和态势是动态的);二.如何以最短时间、最低战损和消耗达成战斗任务目的。在信息化战争时代之前,各级军事指挥官从个人军事生涯中获取的知识和经验在解决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发挥着极为突出的作用。但是,个人知识和经验的局限性必然导致任何军事指挥官(哪怕是堪称伟大的军事统帅)不可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无一例外正确、及时地作出判断、采取应对措施,因而作战指挥失误、延误在所难免,只是在发生失误、延误的次数和程度上有所差异。而在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军事技战术使解决上述两个问题过程中的个人因素所发挥的作用空前降低,因而越是拥有充分信息化作战手段的交战一方越是较少几率出现作战指挥失误、延误现象。
  另一方面,由于现代高科技军事技术的快速发展,战场上交战双方都将面对因防御手段日趋完善而越来越难以摧毁的对方目标——比如:横行于全球各大洋耀武扬威干涉别国内政、维持美国全球霸权的美军航母战斗群。对于这类目标,依然采取机械化战争时代那种单纯依靠某一“维”力量、甚至某一种武器摧毁目标的战法,显然无济于事,至少效率极低。因为对这类机动性高、防御战力强的目标实施搜索发现、锁定跟踪、对之突防、命中摧毁,仅仅运用某一“维”力量是根本无法做到的。要对之成功实施摧毁打击,就必须协调一致地运用多维打击力量,以多维打击力量作战功能上的互补,形成美军航母战斗群防御体系无法抵御的强大攻击摧毁力。而要做到协调一致地运用多维打击力量,就必须实现信息化多维打击力量编成。只有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使多维打击力量相互之间实现“实时共享信息”、“实时引导指挥”,才能使多维打击力量在作战过程中最大程度上实现无间隔联合一体、无障碍协调一致。
  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化多维力量编成,意味着这种作战方式由过去以作战平台为中心转变为以信息网络为中心,即:多维打击力量依托各种信息网络实施编成和部署,战时则通过各种信息网络在相互之间实现“实时共享信息”、“实时引导指挥”、“实时合力打击”。
  二.达成战斗任务目的的关键在于以最快速度、在最短时间内夺取制信息权。
  所谓“制信息权”,指:交战一方得以最大程度地获取、享有、使用战场作战信息的充分自由,与此同时基本甚至完全剥夺交战敌对方的同类自由。简言之,即:交战一方垄断战场信息权。
  制信息权对于夺取战争胜利的重要性,自两千多年前冷兵器时代就已为中国古代军事家孙子所深刻认知,《孙子兵法》有关“知彼知己”的论述,其实就是“制信息权”理论的经典渊源。因为它揭示了一条古往今来战争的铁律——交战一方战胜另一方的前提和关键就是在战略战术上做到己方“知彼知己”的同时,使交战对方“不知彼不知己”。而这不正是当代信息化战争的真谛所在吗?美军自第一次海湾战争以来所进行的每一场战争,无一例外都遵循这个模式。此外,《三十六计》中也有许多包含中国古代信息战的内容,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当然,冷兵器时代的信息与当代高科技时代的信息有着极大的差别,孙子所谓的“知”与“不知”与当代高科技时代的C4IRS系统的战场运用不可同日而语。但是无论怎样,掌握制信息权都是古往今来获得战场胜利的关键所在。所不同的只是越是高科技现代化战争,制信息权的重要性就越凸显。
  美军所谓的“网络中心战”,其实质就是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将其所有作战单位(子系统)有机整合为一个高度一体化的大作战系统,这个大作战系统所发挥出的整体战力远远大于组成系统的各作战单位战力的简单叠加。由此可见,美军的“网络中心战”发端于当代系统工程理论(分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三个部分,简称“三论”)。根据系统论观点,系统的整体性能大于其各子系统的性能之和(即著名的“1+1)2”定律);同时,系统与其子系统之间、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和系统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前者称之为系统的“整体性”,后者称之为系统的“关联性”。
  笔者以为,在美军作战大系统中,其信息网络系统与各作战平台、作战指挥控制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是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种系统关联性。因为根据控制论的基本原则,实现控制的基础是信息的获取、传递和反馈,一切信息的获取、传递和反馈都是为了实现控制,而任何控制又都有赖于信息的获取、传递和反馈来实现。因此,美军作战大系统战时一旦发生作战信息网络子系统功能缺失的情势(这意味着作战信息权被剥夺),势必使美军因作战决策指挥不能和作战平台控制不能而陷于体系瘫痪甚至崩溃状态。
  交战一方夺取、掌控战场制信息权同时取决于两个重要的环节:一是确立己方战场信息权;二是剥夺交战敌对方战场信息权。
  己方战场信息权包括:(一)全面、具体、深入、详细的敌情了解,包括交战敌对方静态、动态的C4IRS系统分布和兵力兵器的部署调动运用、战斗准备状态、战场后勤保障运转,等等。(二)己方各作战单位之间的数字化通联网络畅通无阻、战场信息高度实时共享,充分满足己方每一个作战单位以下作战信息支持需求——敌方目标在哪里、我在哪里、友邻在哪里;我和友邻的共同作战任务是什么;我和友邻共同达成作战任务过程中,我需要友邻在何时、以何种方式、何种手段做到什么,友邻需要我在何时、以何种方式、何种手段做到什么;足以使每一个作战单位所拥有的各种精确打击手段充分发挥战场作战功效,等等。
  上述“各作战单位”概念,泛指交战一方陆、海、空、天、电磁各维打击力量以及每一维打击力量系统内不同作战子系统。
  剥夺交战敌对方战场信息权对于己方掌控制信息权至关重要。在己方具备确立战场信息权的技战术条件时,夺取制信息权是通过有效剥夺交战敌对方信息权实现的。因为只有有效剥夺交战敌对方的信息权,才能实现己方垄断战场信息权,并因此得以保护己方战场信息权的安全、有效。
  交战一方成功夺取制信息权,不仅意味着该交战一方获得战场态势单向透明,而且更标志着高度依赖信息化的交战敌对方体系全面瘫痪甚至崩溃。由此,掌握制信息权的一方将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方式,毫无任何悬念地消灭敌对方残余部分,赢得战争的最后胜利。
  在此,笔者特别强调夺取制信息权过程的“最快速度”和“最短时间”这两个要素的重要意义。“最快速度”,意味着打击力量具备了超强的爆发力,这比其本身拥有能量之大更具有摧毁性;“最短时间”,意味着被打击方无暇组织有效的抵御行动和将因遭打击而受损(尚未达到不可逆转地毁损程度)的系统修复。可见,“最快速度”突击 +“最短时间”摧毁 = 被打击系统不可逆转地毁损。
  三.以陆、海、空、天、电磁五维战力一体化打击基本摧毁交战敌对方的C4IRS系统,是有效剥夺交战敌对方战场信息权的主要手段。
  在当代信息化战争条件下,交战双方的信息权主要是通过各自拥有的C4IRS系统的战场运用实现的。C4IRS系统包括众多功能各异的电子传感器、作战信息传输网络及其终端电脑设备、作战任务电脑软件等,这一切构成美军战场信息网络的主体。
  军队的现代化程度与其在作战过程中对先进的C4IRS系统的依赖性成正比。越是现代化、信息化程度高的军队,在作战过程中对先进的C4IRS系统的依赖程度也就越高。可以说,以美军为例,最能体现其超强攻击力的指标性技战术是“防御火力圈外精确制导打击”、“防御火力圈内不被发现的精确制导打击”(由隐身作战平台实施)和高度自动化作战指挥控制管理系统的战场运用。显然,这些技战术成功运用都以功能全面的作战信息网络——C4IRS系统的强大支持为核心基础。这也是美军提出“网络中心战”理论的缘由。
  由于以当代高科技打造的C4IRS系统对于现代化、信息化军队具有如此至关重要的作用,交战双方对各自拥有的C4IRS系统必然采取极其严密的战场保护措施。因此,对一支现代化、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军队的C4IRS系统实施打击摧毁,以有效剥夺这支军队的战场信息权,决非轻而易举就能做到。
  针对攻击、摧毁交战敌对方战场C4IRS系统的难题,笔者以为对之进行破解的关键在于必须认识到:对于交战敌对方整合陆、海、空、天、电磁等“全维”作战力量加以保护的目标,要也只有相应地整合全维作战力量对之发起有效的摧毁攻击。只有如此,才能以最快速度、在最短时间内达成作战任务。而做到这一点对于战胜信息化战力远高于我的作战对象,尤其极具决定性意义。
  四.以针对性克制为特征的不对称技战术,是运用一体化多维打击作战方式克制强敌的有效保障。
  “不对称作战”是西方军界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个军事术语。按照美军的定义,它是指交战一方不拥有另一方拥有的技战术,交战双方各自拥有的军事技术及其相关战术呈不对称对比的作战。还有一种观点,即认为:“不对称作战”是指交战双方力量对比极其悬殊的作战。这主要反映了中国军方的观点。
  笔者在此也提出一种“不对称作战”的概念——“针对性克制技战术不对称作战”,即:无法在技战术上全面超越并压制对方的交战一方,通过运筹若干具有针对性的高技术和战术,快速摧毁对方一个或数个重要作战子系统而导致对方占据整体优势的作战大系统陷于瘫痪甚至崩溃。
  上述概念中,所谓“具有针对性的高技术和战术”,是指针对美军作战大系统中的一个或数个子系统采用的技术以及运作特征而研发的专门有效克制其装备正常发挥功效的技术和作战手段,特别是那些在武器技术概念和杀伤机理上能够有效克制该子系统的技术和能够有效破解该子系统正常运作的战术战法。
  比如:针对美军航母舰队的C4IRS系统,电磁脉冲炸弹是一种极为有效的大规模毁伤武器。在电磁脉冲炸弹爆炸的一瞬间,其产生的强电磁脉冲辐射对各种电子设备的有效毁伤半径有多大,在此范围内的所有电子设备就在这一瞬间全部被摧毁;而一旦全部或大部电子设备被摧毁,C4IRS系统也就自然而然地陷于崩溃或基本瘫痪的状态。再比如:针对美军航母舰队太空、空中、水面、水下立体多层次严密的防御体系,应当大力研发激光和弹道导弹攻击卫星技术,以瘫痪或摧毁美军航母舰队C4IRS系统中专司早期预警和锁定跟踪来袭弹道导弹功能的重要子系统;与此同时,进一步发展、完善各种弹道导弹攻击航母的技术,实现反航母弹道导弹远、中、近射程和海基、岸基系列化,尤其重要的是必须实现弹道导弹再入大气层载具的人工智能规避拦截和大气层内气动飞行控制技术,以突破美军太空、空中的层层严密防御并精准攻击海上和地面机动或固定目标。除反舰弹道导弹外,还应当大力发展远程超音速反舰巡航导弹和水下超空泡高速线导鱼雷。
  此外在战术上,要大力研究训练以反舰弹道导弹人工智能化突防+远程超音速反舰巡航导弹以及水下超空泡高速线导鱼雷的“饱和性战场攻击”一体化打击美军航母舰队的战术,以一体化的多维技战术使美军航母舰队的防御体系因防不胜防而土崩瓦解!
  笔者在此提出以下现阶段我国有相当技术储备研发的专门克制美军航母战斗群的技战术:
  (一)以强电磁脉冲弹头,摧毁美军航母舰队的C4IRS系统。强电磁脉冲炸弹是一种极为有效的大规模毁伤武器。在电磁脉冲炸弹爆炸的一瞬间,其产生的强电磁脉冲辐射对各种电子设备的有效毁伤半径有多大,在此范围内的所有电子设备就在这一瞬间全部被摧毁;而一旦全部或大部电子设备被摧毁,C4IRS系统也就自然而然地陷于崩溃或基本瘫痪的状态。
  (二)以舰载激光和反卫星导弹压制甚至摧毁美军各种功用的卫星系统。针对假想敌航母舰队太空、空中、水面、水下立体多层次严密的防御体系,应当大力研发激光和弹道导弹攻击卫星技术,以瘫痪或摧毁假想敌航母舰队C4IRS系统中专司早期预警和锁定跟踪来袭弹道导弹功能的重要子系统。
  (三)以智能化规避拦截技术+多弹头分导技术进一步发展、完善各种反航母弹道导弹技术,并实现反航母弹道导弹远、中、近射程和海基、岸基系列化。尤其重要的是必须实现弹道导弹再入大气层载具的人工智能闪避拦截和大气层内气动飞行控制技术,以突破假想敌太空、空中的层层严密防御并精准攻击海上和地面慢速移动目标。
  (四)除反舰弹道导弹外,还应当大力发展远程超音速反舰巡航导弹和水下超空泡高速线导鱼雷。
  (五)要大力研究训练以反舰弹道导弹人工智能化突防+远程超音速反舰巡航导弹以及水下超空泡高速线导鱼雷的“饱和性战场攻击”一体化打击假想敌航母舰队的战术,以一体化的多维技战术使其航母舰队的防御体系因防不胜防而土崩瓦解。
  (六)以“火力对抗距离外打击”技战术克制美军舰载隐形战机的空中优势,破解其在“由海向陆”作战过程中赖以取胜的通过垄断制空权实现单向空中打击的战场优势。战时美军航母战斗群的纯防御性范围,也就是以航母为中心、半径为三百~五百千米的水面、水下和空中,这一防御空间就被称之为“防御火力圈”。它的主要功用是防空反潜,以防御针对本编队的火力打击。但是,航母编队的舰载战机、水面战舰、核攻击潜艇可以自身所携载的各种对地、对海导弹,打击距离本编队N千米之外的对方战场战役作战系统,在这一距离内,如果对方也拥有与此相当距离的火力投射能力,那么交战双方理论上可以互相同等打击对方的战场战役作战系统,实现战场“火力对抗”。由于战时美军航母舰载隐身战机必然垄断制空权,因而其航母战斗群得以实现对我单向空中打击。对此,直截了当而又相对简单有效的战法,就是在美军航母战斗群的“火力对抗距离”之外将其摧毁!
  (七)其他“以针对性克制为特征的不对称技战术”。
  笔者提出这一概念,是出于以下原因:
  (一)在电子、信息、航空、造船等技术领域,美国早已确立了其领先世界的地位。在美军已经取得全面优势的技术领域,其它国家军队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难以实现超越。这决定了与美军作战的任何国家军队,都只能面对一场敌强我弱的“不对称战争”。
  (二)历史经验证明,要想在一场敌强我弱的“不对称战争”中战胜强敌,除了扬我之长以击彼之短外,别无它途。在当今和未来信息化高技术战争条件下,我军战胜美军必须采用“以针对性克制为特征的不对称技战术”。
  (三)我国已经掌握相当水准的太空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电磁脉冲技术、光学技术等新兴技术,在航空和导弹以及造船等传统技术领域亦有相当进展。虽然我国目前高科技发展整体水平距离美国还有相当程度,但是其中也有少数技术与美国相差不大、个别技术甚至不排除领先于美国——比如激光技术等。如果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将这些技术巧妙创新整合,即可在某些关键环节形成对美军的技战术优势,以收对美军作战大系统攻其一点或若干点、破其全军之功效。
  上述第(一)个原因反映了力量对比关系的客观现实;第(二)个原因反映了反制美军航母舰队采用“以针对性克制为特征的不对称技战术”的必要性;第(三)个原因则是以“针对性克制技战术不对称作战”反制美军航母舰队的现实可行性。
  必须注意:笔者所谓的“以针对性克制为特征的不对称技战术”、“针对性克制技战术不对称作战”,依然是依赖于整个作战体系支撑的,也即遵循系统作战理论、针对交战强敌体系弱点,属于“体系对抗、系统反制”的范畴,并非某一种或几种武器脱离作战体系的单打独斗。事实上,从来没有任何一种武器和战术能够离开整个作战体系的支撑而单独发挥功效。只有在体系内发挥突出作用的“撒手锏”武器系统,而没有脱离作战体系却能大发神威的“烧火棍”兵器。
  五.自主创新并掌握高科技新概念军事技术,是运用“以针对性克制为特征的不对称技战术”战胜强敌的必要条件。
  在以美军为主要作战对象的未来反侵略干涉、维护国家统一的战争中,我军面临的重大战场威胁主要有:美军对我实施信息反制、网络中心战、“防御火力圈外精确制导打击”、“防御火力圈内不被发现的精确制导打击”、导弹防御系统对我军实施反击措施的有效制约,等等。
  如前所述,对于上述威胁,我军必须采用“以针对性克制为特征的不对称技战术”战胜美军。而达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所运用的技战术相对美军作战大系统真正具有有效的“针对性克制特征”,也即:这种不对称技战术必须在武器技术概念和杀伤机理上能够有效克制美军作战大系统的若干重要子系统,并且能够有效破解该重要子系统的正常运作。
  显然,这一策略并非要求在所有军事技术方面都达到甚至超越美军,而只是全力以赴地在某些具有关键性意义的方面克制美军;并且这种“克制”也并非通过在同类技术上赶超美军实现,而是创新性地运用高科技新概念军事技术以及相应战术,以其针对性的特殊技术功能摧毁美军的关键性作战子系统,进而使美军整个作战大系统陷于崩溃状态,以此瓦解美军无可匹敌的整体军事优势。
  这意味着不与美军进行传统的军备竞赛,不谋求对美军的全面军事优势,而是倾力获取克制美军作战体系中若干关键性节点而瘫痪其整体的能力,如同中国武术中的“点穴”功夫,通过点击对手身体的某一或几个穴位而使其全身瘫痪。
  但是,必须认识到:要实现“以针对性克制为特征的不对称技战术”战胜美军,就要自主创新并掌握高科技新概念军事技术,以革命性的技战术破解美军在传统领域无可匹敌的军事优势。否则,“以针对性克制为特征的不对称技战术”就成为无本之源、海市唇楼。
  笔者以为,我国应当力争在以下高科技新概念军事技术领域握有先机——
  (一)强电磁脉冲技术——破解美军举世无双的电子技术优势;
  (二)太空战机+高能固体强激光技术——掌控制太空权;
  (三)移动部署的岸基、海基弹道导弹反导/反卫星/反舰技术——剑指美军太空C4IRS系统和全球海洋霸权的象征航母舰队;
  (四)超燃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
  (五)军事纳米技术(如纳米炸药技术等等)。
  应当说,在上述高科技新概念军事技术领域,我国目前就已经有相当进展。也许所缺少
  的仅仅是创新性地将这些技术加以整合。
  六.运用“系统关联性”原理,全面、正确地认知和把握假想交战敌对方作战大系统的各种关联性,并在此基础上对之加以充分、巧妙利用,以“多米诺骨牌效应”模式瓦解该交战敌对方的作战体系。
  如前文所述,根据系统理论的“关联性”原理,系统内部依照一定规律排列组合的若干子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由于存在这种关联性,一旦特定系统内某一个重要子系统功能缺失,必然导致以下两个后果:一是在整个大系统内与该重要子系统直接“关联”的下一个子系统遭遇功能性障碍而无法发挥应有功用;二是前述后果必然以“多米诺骨牌效应”模式一个接一个地传递给下一个直接“关联”的子系统,最终导致整个大系统的崩溃、瓦解。
  以这个理论分析我国未来反击来自西太平洋的入侵干涉之战,同样可以发现上述“关联性”的存在。比如:当入侵之敌的战场C4IRS系统被摧毁后,其“导弹防御系统”必然无法发挥应有功用;由此其航母舰队必遭无法阻挡的毁灭性打击;而一旦其航母舰队被击沉,该入侵之敌部署在西太平洋若干岛链上的军事力量顿时因失去必要的海空屏护而难以防御我军的一体化多维打击摧毁。
  上述“关联性”只是假想交战敌对方作战大系统的众多关联性中的一种。由于依照不同标准可以将未来交战敌对方作战大系统划分出不同子系统,相应地从不同角度分析可以发现该作战大系统不同种类的关联性。比如:假想交战敌对方电子设备与武器平台之间的关联性、火控系统与火器之间的关联性、后勤保障系统与一线部队持续战力之间的关联性、自动化作战指挥控制系统与部队作战效率之间的关联性、战时心理辅导系统与部队士气之间的关联性,等等。
  全面、正确地认知和把握交战敌对方作战大系统的各种关联性,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战术价值。
  首先,假想交战敌对方作战大系统的各种关联性反映了该大系统的客观内在联系;
  其次,只有全面、正确认知和把握交战敌对方作战大系统的各种关联性,才能对该交战敌对方作到宏观“知彼”——了解该交战敌对方作战大系统作战流程的运作原理、程序特点和关键环节等要素;因此没有这个宏观“知彼”作基础、做框架,也就谈不上对该交战敌对方作到深入、细化的微观“知彼”。
  再次,只有全面、正确地认知和把握交战敌对方作战大系统的各种关联性,才能充分、巧妙地利用这些关联性,从而保证对之实施的一体化多维打击作战得以实现效果最大化。因为作为一体化多维打击作战的具体技战术——各种“以针对性克制为特征的不对称技战术”,其目的实际上就是要实现“四两拨千斤”;而要实现这个目的,除了充分利用交战敌对方作战大系统的各种重要关联性对之实施“点穴”式的一体化多维打击之外,别无它途。
  最后,全面、正确地认知和把握交战敌对方作战大系统的各种关联性,是制订正确的作战计划、采用优异的以针对性克制为特征的不对称技战术、并作好预设战场选择和建设的前提。
  在全面、正确地认知和把握交战敌对方作战大系统各种关联性的基础上,充分、巧妙地利用这些关联性,就必须在实施一体化多维打击作战过程中把握以下三个环节:
  (一)依据交战敌对方作战系统各种关联性的重要程度,决定打击步骤:首轮一体化多维打击目标必须是交战敌对方作战系统中最重要、最事关全局、也是最致命的子系统,其后依据关联顺序逐次打击交战敌对方作战系统的其它子系统。
  (二)必须连续不间断地实施对交战敌对方的一体化多维打击步骤,倾力致使交战敌对方作战系统发生“雪崩”式的溃败,直至其彻底崩盘、瓦解。各次打击步骤之间必须实行无时间缝隙连接,决不给交战敌对方以任何喘息的时机。
  (三)必须保证首轮打击先发制人。可以将我军不打第一枪原则具体化为给交战敌对方划出形态各异的“红线”,比如:地理上的红线——不得向西越过西太平洋第二岛链(抗美援朝前我国就曾经将三八线作为美军不得向北越过的红线);政治上的红线——不得实施台独行动;国际法上的红线——不得在战时给予台独以任何军事、经济上的支持;等等。凡越过种种红线者,即视为敌对方打第一枪,我军立即按计划对之发起首轮一体化多维打击,决不做当代宋襄公!当然和平时期必须对相关问题作好科学、周密的规划,比如假想交战敌对方的预设、各种战时和非战时红线的设置,等等,以应万全之策。
  (后文待续)
(接续第14楼前文)

  七.重视陆、海、空、天、电磁五维一体化预设战场建设,以针对假想敌预先作好一体化多维打击作战的周密部署,力争在开战第一时间即先发制人。
  “不打无准备之仗”,这是我军的优良传统。而重视当代高科技条件下的预设战场建设,正体现了这一优良传统在新时期的发扬光大。
  所谓预设战场建设,是指根据既定国家战略方针确定未来主要作战方向和地区,按照想定的作战预案作好在该方向或地区与想定的交战敌对方进行作战的准备。这其中包括:客观环境准备、战争设施(包括各种国防专用设施和军民两用设施等)准备、战争物资准备、军事力量配置以及建立并不断完善该方向或地区相应的战争动员机制等等。
  一般认为,预设战场空间仅限于陆、海、空三维。但是,由于笔者前文所言太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未来高技术、信息化战争必然使战场空间延伸到太空和电磁新两维;与此相应,预设战场空间也必然向太空空间和电磁空间延伸。
  我国目前还只是一个发展中新兴国家,无论从现有综合国力还是从国际影响看,我国尚不具有与当今一超独霸美国争夺全面军事优势的实力。未雨绸缪地重视并加强我军未来主要作战方向和地区的预设战场建设,必将为战时从强敌手中夺取陆、海、空、天、电磁等多维空间制权进一步夯实基础。
  笔者以为,西太平洋地区是我军未来主要作战方向。这是由遏制台独势力勾结当今世界一超独霸美国分裂我国的现实威胁这一国家大战略需要所决定的。加强并不断完善这一方向海、空和大陆沿海地区(包括台海地区)的陆地预设战场建设,无疑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与此同时,轻视甚至忽略太空空间和电磁空间预设战场在未来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外国势力侵略干涉的高技术信息化战争中的战略价值,将不可避免地招致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有鉴于此,笔者着重探讨有关西太平洋作战方向的太空和电磁预设战场建设。
  太空,是人类军事史上前所未有的制高点;太空空间对于当代高科技信息化战争具有无可比拟的战略价值。没有部署在太空空间的C4IRS系统所发挥的战略性信息功用,就不会有现代意义的信息化战争。另一方面,速度永远是军事行动的第一要素。距离和高度属于空间概念范畴。更远的距离意味着需要更快的速度;为了实现更快的速度,就必须使力量达到前所未有的空间高度。飞行弹道经过太空的各种战略、战术弹道导弹(尤其是核弹道导弹)以及不远未来太空战机所提供的打击功能,将对整个战争结局产生决定性影响。因而完全可以想见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太空必然成为攻防激烈对抗的战场,对抗结果将决定战争胜负。
  上述太空战场的重要作用决定了制太空权具有以下功能:
  (一)决定战时制信息权的归属。战时掌握制太空权的一方可以通过清除交战敌对方部署在太空的C4IRS系统、保护己方同类系统,同时运用太空打击手段摧毁交战敌对方部署在陆地、海洋、大气层空间的C4IRS系统,最终完全掌握战场制信息权,瘫痪该交战敌对方的信息化作战体系。
  (二)实现战场单向攻防全能。即掌握制太空权的一方可以在毫无阻碍地利用太空空间向交战敌对方发起各种战略、战术弹道导弹攻击的同时,有效拒止该交战敌对方以同样方式进行的反击。这也是美军当前和将来都孜孜以求实现的目标,其中极端重要的决定性作用无需赘言。
  太空预设战场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夺取制太空权的对抗进行。而“制太空权”说到底就是交战一方能够在安全地、不受阻碍地利用各种太空飞行轨道的同时,以军事手段剥夺交战敌对方的同等自由。
  鉴于目前我国太空技术水平的现况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预期,我军战时完全掌控制太空权是不现实的。但这不等于我军没有能力与交战敌对方进行围绕争夺制太空权的对抗。笔者以为,在交战敌对方凭借其技术优势全力夺取制太空权的情势下,我军应当采取的战术对策正是前文所述“以针对性克制为特征的不对称技战术”。具体而言:一体化运用前文所述高能激光和各种弹道导弹反卫星技术手段,力争开战后以最快速度、在最短时间内瘫痪直至摧毁交战敌对方的太空C4IRS系统;以人工遥控和自主智能两种机动变轨+多弹头分导突防技术,确保我各种弹道导弹在太空飞行阶段得以规避交战敌对方的拦截;以弹道导弹弹头重返大气层后转换气动控制高超音速机动飞行技术,突破交战敌对方的最后防御圈,并准确命中、摧毁既定打击目标;与此同时,适当地配合运用“饱和性战场攻击”突防战术。
  采取这种技战术,虽然还无法在太空空间实现真正的战场单向攻防全能,但是也不至于被交战敌对方剥夺利用太空飞行轨道向其发起致命打击的能力。
  根据上述技战术运用,太空预设战场建设首先必须强化对太空、亚太空相关高度空间的遥感、遥测能力,尽可能打造和完善部署在太空、地面、海洋的C4IRS系统,以实现对之全面有效的监控。特别是对属于假想交战敌对方重要C4IRS系统设施运行的太空、亚太空轨道,必须综合运用多种遥感、遥测技术手段,尽量对之实施全运程、全天候连续不间断的严密监控。在此基础上,秘密在陆地、海洋、太空部署并不断完善反卫星武器系统,确定战时相关武器的秘密发射阵地及其快速隐蔽进入发射阵地的通道。最好对每一个目标均事先确定战时对之实施打击的若干种武器以及使用该若干种武器对之打击的具体程式。一旦开战,立即按照预定作战方案对交战敌对方的太空C4IRS系统发起雷霆一击,迅速达成以最快速度、在最短时间内瘫痪甚至摧毁该交战敌对方的太空C4IRS系统。
  电磁,是人类军事史上既老又新的领域。说其“老”,是因为自电磁技术诞生起,它就被人类广泛应用于各种军事活动中;说其“新”,是因为当代电磁技术与刚刚诞生不久并迅猛发展的信息网络技术紧密相连,可以说,当代电磁技术已成为信息技术的载体。无论是空基、海基、陆基还是天基C4IRS系统,其硬件都是以电磁技术为主要技术成分打造的。因此,掌握制电磁权,就是掌握制信息权的捷径。而且,电磁技术的技术特性和运用方法特点,决定了电子设备对基于电磁技术的军事打击方式,其防护能力相对较低、防护手段相对有限。由此可见,电子系统既是我军、也是我军假想敌作战体系中致命而又脆弱的一环,而必然为敌、我双方竭尽全力在开战第一时间就加以充分利用的首要一环。可想而知,在未来高科技信息化战争中,电磁空间战场的攻防对抗激烈程度将会是何等的前所未有!
  由于电磁空间是由各种电磁波和电磁场组成的无形物理空间,因而它不具有可视的界限,并且它无所不在地分布于陆、海、空、天全维空间。正因为它是无形的空间,所以电磁预设战场建设最重要、最关键的两个环节就是:
  (一)建立并不断完善对各种电磁波辐射源的侦测和跟踪定位系统,尤其是要大大提高对我军未来主要作战方向西太平洋地区移动电磁波辐射源的侦测和持续跟踪定位能力。因为只有精确地掌握威胁性电磁波辐射源的具体方位,才有可能对之采取有效反制措施。
  由于电磁空间广泛分布于陆、海、空、天全维空间,因此,对各种电磁波辐射源的侦测和跟踪定位系统也相应地由地面、岛屿电子信号侦测站、各种海洋电子侦察船和电子侦察飞机、电子侦察卫星等等设施、以及固定和移动电子侦察平台、设备组成。
  (二)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加强我国电磁空间的安全防御。其中最重要的措施就是采用最新技术,尽量减少关乎国家安全的电磁波信号辐射量,并努力提高相关电子设备的电子战自我防护能力。比如:在事关国家安全的领域尽可能采用光纤通信技术、努力提高该领域电磁波辐射源设备的抗侦测截获、抗跟踪定位、抗干扰压制能力,等等。
  必须强调指出:陆、海、空、天、电磁五维一体化预设战场建设,是指实施陆、海、空、天、电磁五维一体化打击作战的预设战场建设,因此这种预设战场建设应当通过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将陆、海、空、天、电磁五维空间预设战场整合建设为适应一体化多维打击作战的高科技信息化战场。
  所谓“高科技信息化战场”,是指通过充分运用信息化网络技术打造的一体化五维空间战场设置,即使不能作到战时实现我军单向战场透明,但至少可以使我军在透明的战场环境中作战。在这一过程中,太空C4IRS子系统、由大量岸基和舰载长航程无人驾驶飞机携载的航空C4IRS子系统、前文所述对各种电磁波辐射源的侦测和跟踪定位系统、以及由大量部署在西太平洋第一至第二岛链之间深海若干处的自主式长航程、大潜深潜航器携载的主被动声纳(具有合成孔径工作模式),将发挥突出作用。
  通过上述陆、海、空、天、电磁五维一体化预设战场建设,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弥补我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无法根本改观的装备落后状况,特别是将有助于提高我军克制假想敌隐形战机、隐形战舰威胁的不对称作战能力。
上述“一体化多维力量火力打击作战理论”,必须经过抽象概括,并加以具体化、法规化,转化为指导、规范军队作战实践活动的作战条令。
  在此,笔者尝试整合前文所述我海军新型远洋主战舰队的技战术设想和一体化多维力量火力打击作战理论,山寨我海军信息化远洋主战舰队的作战条令。
  当然,作为作战条令,应当针对整个军种、甚至整个军队的作战过程加以制定。但是,笔者无非借此展示自己对我海军新型远洋主战舰队信息化作战的指挥和战斗程序的理解和设想。

  (后文待续)
(接续第16楼前文)

  笔者申明:由于本文所论述的“我海军新型远洋主战舰队”至少在未来十五年之内才能初具雏形,因此,笔者对文中所探讨的海上作战系统及其子系统只能在其功用、性能方面提出方向性的要求,而无法具体、全面、翔实了解、掌握相关作战系统配置的真相,故在山寨我海军新型远洋主战舰队作战条令的过程中,对于具体的装备种类及其功用只能根据个人理解想定,由此山寨的《我海军信息化远洋主战舰队作战条令》,纯属笔者个人原创思想范畴。
  第一章 总则
  第一节 信息化远洋主战舰队概念、编成
  1.0 第1条 信息化远洋主战舰队,即:以相关C4ISR的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而成的开放性网络化的大型海上作战系统。
  1.1 所谓“C4ISR”,系指自动化军事指挥系统,由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监视(电子监听)、侦察7个子系统组成。
  1.2 所谓“网络化”,系指舰队的所有作战平台和装备都属于同一网络的某一个终端。
  1.3 所谓“开放性”,系指本网络在体系上是开放的,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加入新的终端;或者本网络的部分终端根据需要可以随时加入其它网络体系;甚至本网络整个体系都可以随时融入其它网络体系。
  2.0 第2条 信息化远洋主战舰队由以下作战子系统编成:
  2.1 超远程战术弹道导弹核攻击潜艇(水下排水量为1万6千吨)4艘。携载12-16枚潜射超远程反慢速移动战术目标弹道导弹。主要作战功用在于提供实时跨战区精确打击能力,致命性毁伤交战敌对方的地表慢速移动(或固定)目标和深埋坚固目标。
  2.2 武库核攻击潜艇(水下排水量为1万6千吨左右)4艘。携载200枚以上攻陆巡航导弹。主要作战功用是在由海向陆作战中,以直接命中方式对交战敌对方的内陆地表(或深埋)固定目标实施精确制导打击。
  2.3 反潜/反舰核攻击潜艇(水下排水量为6-7千吨)4艘。携载2-4艘智能化自主式长航程水下侦察-攻击潜航器、超空泡高速反舰/反潜火箭鱼雷、反潜导弹、反舰导弹、深/浅水反潜/反舰通用鱼雷,进行深海远洋反舰/反潜作战。
  2.4 双空域作战武库舰(满载排水量为2.5万吨)4艘。配置神盾雷达系统(未来可更换为米波反隐形目标神盾雷达系统)、反卫星/反导两用弹道导弹系统(8*3*1*1枚导弹 第1位数字表示发射单元的纵向排列数;第2位数字表示发射单元的横向排列数;第3位数字表示每个发射单元储存待射导弹的数量;这前3位数字构成一个发射区;第4位数字则表示全舰发射区的数量。下同)和区域防空导弹系统(3*3*8*1枚导弹)、海红旗-16中近距防空导弹系统(1*3*16*1枚导弹)等,执行太空攻(反卫星)/防(拦截弹道导弹)作战和大气层内防空作战。
  2.5 大型隐形多用途驱逐舰(满载排水量约为9千-1万吨)4艘。配置神盾雷达系统(未来可更换为米波反隐形目标神盾雷达系统)、拖拽线阵列声呐系统、舷侧阵列声纳系统、球鼻艏主动声纳系统、区域防空导弹系统(3*2*8*2枚导弹)、海红旗-16中近距防空导弹系统(1*2*16*2枚导弹)、鹰击62反舰导弹系统(4*2枚导弹)、专用反潜直升机两架等,执行防空、反潜、反舰作战。
  2.6 重型隐形通用护卫舰(满载排水量五千五百吨左右)4艘。配置对海/对空搜索雷达系统、米波反隐形目标雷达系统、拖拽线阵列声呐系统、舷侧阵列声纳系统、球鼻艏主动声呐系统、海红旗-16中近距防空导弹系统(4*6*1*2枚导弹)、鹰击83反舰导弹系统(4*2枚导弹)、反潜直升机一架,与大型多用途驱逐舰形成高低搭配,共同执行防空、反潜、反舰作战。
  2.7 大型船坞登陆舰(满载排水量为2万吨)3艘。可一次装载1个营的装甲机械化海军陆战队,以海平线外海平面登陆和直升机垂直机降登陆两种方式,执行两栖作战登陆兵力投送。
  2.8 大型两向攻击舰(满载排水量为6万多吨)1艘。主要执行两向攻击作战:
  2.8.0 向陆攻击。可一次装载9个营的装甲机械化海军陆战队,以海平线外大规模直升机垂直机降登陆和大规模海平面登陆两种方式,执行两栖作战登陆兵力投送。
  2.8.1 向海反潜。可一次携载30-40架反潜直升机+4-6艘重型气垫反潜舰,执行远洋空中、水面反潜作战。
  2.9 航空母舰(满载排水量七万吨左右)1艘。可装载24架固定翼战斗机+210架长航程、长航时无人驾驶的侦察机(40架)、预警机(10架)、数据链通信中继机(30架)、电子战机(30架)、攻击机(100架),主要有四项作战功用:
  2.9.0 战时能根据战场需要迅速出动各种不同功能的无人驾驶信息战机,组成支持所属舰队针对交战敌对方目标发起一体化多维打击作战行动的空中信息网络系统;
  2.9.1 以无人驾驶电战机与所属舰队其它跨区精确打击系统一体化作战,摧毁或瘫痪交战敌对方的C4ISR系统、防空系统;
  2.9.2 携载一定数量的长航程、长航时隐身无人驾驶攻击机以跨区精确打击模式参与所属舰队的一体化多维打击作战行动;
  2.9.3 以有人驾驶战机与所属舰队舰载防空系统一体化联合实施防空作战,掌控本舰队所在区域制空权。
  2.10 大型信息化后勤保障高航速支援舰(满载排水量为7-8万吨)2艘。采用核动力,以信息技术方法实时向所属舰队提供伴随性后勤保障支持。
  2.11上述信息化远洋主战舰队作战子系统均配置自动化作战指挥系统;其中,核潜艇配置高性能的卫星通信数据链(拥有浮标天线)、甚低频无线电通信数据链、超声波通信数据链三种数字化通联系统,以确保战时与所属舰队的作战指挥控制中心的通联顺畅无阻、可靠无误。
  第二节 信息化远洋主战舰队作战原则
  3.0第3条 一体化多维力量联合打击作战的概念
  3.1 一体化多维力量联合打击,系指:充分运用当代信息技术,将陆、海、空、天、电磁等多维空间的作战信息和火力打击系统整合为一体,按照交战敌对方作战大系统的子系统关联顺序,对其相关目标实施致命毁伤性快速突击,力争在最短时间内致使交战敌对方作战大系统瘫痪甚至全面崩溃瓦解。
  3.2 一体化多维力量联合打击,是信息化远洋主战舰队的主要作战方式。
  3.3第4条 信息化远洋主战舰队实施一体化多维力量联合打击作战的原则:
  3.4 构建、完善由信息化多维力量组成的舰队子系统,并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将信息化多维力量整合为在拥有全面、充足的战场态势感知能力基础上有效运作的作战大系统。
  3.5 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使多维力量之间通过“实时共享信息”、“实时相互引导”、“实时合力打击”,以求在作战过程中最大程度上实现无间隔联合一体、无障碍协调一致,从而达到多维力量功能互补、突防能力整体跃升、攻击目标直接命中、毁伤程度效果倍增、作战效率显著提高、作战节奏空前加快、己方战损极大降低的目的。
  3.6 在作战过程中夺取并有效运用制信息权,是达成作战任务的充分必要条件。
  3.6.0 所谓“制信息权”,指:交战一方得以最大程度地获取、享有、使用战场作战信息的充分自由,与此同时基本甚至完全剥夺交战敌对方的同类自由。简言之,即:交战一方垄断战场信息权。
  3.6.1 夺取战场制信息权的关键,在于以最快速度、在最短时间内剥夺交战敌对方的信息权。只有在开战的第一时间剥夺交战敌对方的信息权,才能实现己方垄断战场信息权,并因此得以保护己方战场信息权的安全、有效。
  3.6.2 战场态势感知能力是作战信息权的第一要素。因此,夺取制信息权首先从剥夺交战敌对方的战场态势感知能力开始。己方由此获得战场态势单向透明。
  3.6.3 信息网络系统是信息获取、传递、反馈过程的主要物质载体。剥夺交战敌对方的战场态势感知能力,是通过摧毁其信息网络系统实现的。信息网络系统主要由各种物质形态的传感器(主要分为物理传感器和化学传感器两大类)及其承载平台组成。
  3.6.4 通过摧毁或基本摧毁交战敌对方的C4ISR系统,实现全面夺取、掌握战场制信息权的目的。同时,这也意味着交战敌对方作战体系的瘫痪甚至崩解。
  3.6.5 陆、海、空、天、电磁五维力量一体化火力打击,是有效摧毁交战敌对方C4ISR系统的主要手段。尤其面对信息化程度更高的交战敌对方,以最快速度、在最短时间内达成这一作战任务,具有决定性制胜意义。
  说实话,这个“作战条令”是我过去从未涉及的领域,具体写法和文字结构也无现成范本可资参考,完全靠自己进行想象和演绎思考,确实是一个难度不低的挑战。故而发帖速度明显减慢,敬请各位网友和斑竹、网管谅鉴!
  不过,我生性喜欢挑战极限、喜欢细细体会达到新的高度所获取的感受。我会把这件事情做完、并做得尽可能地完美。
3.7 运用一体化多维力量火力打击作战方式克制强敌,必须有效地筹划整合并综合运用一系列以针对性克制为特征的不对称技战术,对此强敌实施“系统破击战”。
  3.7.0 不对称技战术,系指:交战敌对方技战术体系中所不具备的技战术。包括以下三类:基于创新技术的全新战术、基于现有技术的创新战术、以创新技术实施的现有战术。
  3.7.1 以针对性克制为特征的不对称技战术,系指:针对本条令3.7.0所指强敌作战系统中的一个或数个子系统采用的技术以及运作特征,研发专门有效克制其装备正常发挥功效的技术和作战手段;特别是那些在武器技术概念和毁伤机理上,能够有效克制该子系统的技术,以及能够有效破解该子系统正常运作的战术战法。
  3.8 常用的以针对性克制为特征的不对称技战术:
  3.8.0 以强电磁脉冲弹头,摧毁航母战斗群的C4IRS系统。强电磁脉冲炸弹是一种极为有效的大规模毁伤武器。在电磁脉冲炸弹爆炸的一瞬间,其产生的强电磁脉冲辐射对各种电子设备的有效毁伤半径有多大,在此范围内的所有电子设备就在这一瞬间全部被摧毁, C4IRS系统必然因此陷于崩解或瘫痪的状态。
  3.8.1 以舰载激光和反卫星导弹压制甚至摧毁美军各种功用的卫星系统。针对假想敌航母战斗群太空、空中、水面、水下立体多层次严密的防御体系,以激光和弹道导弹攻击卫星技术,瘫痪或摧毁假想敌航母战斗群C4IRS系统中信息作战效率最高的太空子系统。
  3.8.2 以智能化规避拦截技术+多弹头分导技术进一步发展、完善各种反慢速移动战术目标弹道导弹技术,并实现该类弹道导弹的远、中、近射程和海基、岸基系列化。尤其重要的是必须实现这类弹道导弹在中段飞行弹道智能化规避大型预警雷达锁定跟踪的技术,和再入大气层载具智能化闪避拦截的技术以及大气层内气动飞行控制技术,以突破假想敌太空、空中的层层严密防御,并精准攻击海上和地面慢速移动或固定目标。
  3.8.3 除反慢速移动战术目标弹道导弹外,还应当大力发展舰载无人驾驶长航程隐身攻击机(包括电子战机)、远程超音速反舰巡航导弹、水下超空泡高速线导火箭鱼雷和远程隐身攻陆巡航导弹。
  3.8.4 以反慢速移动战术目标弹道导弹人工智能化突防+长航程、长航时无人驾驶隐身攻击机+远程超音速反舰巡航导弹+水下超空泡高速线导火箭鱼雷,一体化饱和性攻击交战敌对方航母战斗群,以一体化的多维技战术使其航母战斗群的防御体系因防不胜防而土崩瓦解。
  3.8.5 以火力对抗距离外打击技战术克制交战敌对方岸基、舰载隐形战机的空中优势,破解其通过垄断制空权实现单向空中打击的战场优势。
  战时,由于交战敌对方的岸基、舰载隐身战机必然垄断制空权,因而其岸基空军和航母战斗群得以实现对我单向空中打击。对此,直截了当而又相对简单有效的战法,就是在其岸基空军和航母战斗群舰载隐身战机的“火力对抗距离”之外将其摧毁。
  3.8.5.0 火力对抗距离,系指:交战敌对方战场战役作战系统用于攻击的最大火力投射距离。如:岸基或舰载战机的最大作战半径+所投射武器的最大有效射程。
  3.8.5.1 采用火力对抗距离外打击技战术,必须由信息化远洋主战舰队的C4ISR系统提供以下相关作战信息支持:
  海洋监视卫星,电子侦察卫星,舰载长航程长航时高升限无人驾驶侦察、预警机,核攻击潜艇携载投放的长航程无人驾驶潜航器,岸基超视距相控阵雷达(包括天波雷达、地波雷达),对地球表面慢速移动目标或固定目标实施搜索、发现、定位、跟踪,并持续将其所侦测到的相关目标信息数据传给舰队作战指挥中心。
  舰队作战网络的其他终端用户实时向舰队作战指挥中心传输其配置的传感器所获取的作战信息数据。
  通信卫星、舰载无人驾驶长航时无线电通信中继机对相关作战信息和作战指令的数据链传输,提供中继支持服务。
  舰队作战指挥中心的自动化作战指挥辅助决策电脑系统,对各类传感器传回的作战信息数据即时进行处理,实时向本作战网络的各终端用户转发相关作战信息数据,并发送相应作战指令数据。
  舰队作战网络各终端用户持续向舰队作战指挥中心实时传输战情信息数据和作战效果评估信息数据,以作下一阶段作战决策依据。
  上述过程循环往复,直至达成作战任务、结束战斗。
  3.8.6 其它以针对性克制为特征的不对称技战术。
  3.9 系统破击战,系指:面对占据全面军力优势的强敌,无法在技战术上全面超越并压制对方的交战一方,有效地筹划整合、并综合运用若干一系列以针对性克制为特征的不对称技战术,通过首先快速摧毁对方一个或数个这类重要的作战子系统,进而利用对方作战系统由此而产生的部分防御功能缺失,连续不间断地摧毁其剩余作战子系统,从而导致对方占据整体优势的作战大系统陷于瘫痪甚至崩解。
  3.9.0 对交战敌对方实施系统破击作战、采取以针对性克制为特征的不对称技战术,有赖于整个作战体系支撑,必须遵循系统作战理论、针对交战强敌作战体系薄弱环节,故依然属于体系对抗、系统反制的范畴。
  3.9.1 交战敌对方作战系统是由发挥各自功用的不同子系统整合而成的。其不同子系统依照各自功能特定的关联顺序排位,即:前一序位子系统正常发挥功用是后一序位子系统正常发挥功用的必要前提。
  3.9.2 系统破击的本质是:以一体化多维力量火力打击对交战敌对方的作战系统实施“依序逐次削减功能”。也即:根据交战敌对方作战系统的子系统的序位排列,从前往后对之实施一体化多维力量火力打击;每摧毁一个子系统,即削减交战敌对方作战系统的一项作战功能;同时,摧毁前一序位子系统,也使后一序位子系统不能正常发挥功用。以此后推,交战敌对方作战系统必然由于其所有子系统都无法正常发挥功用而陷于瘫痪状态。
  3.9.3 在对交战敌对方作战系统以一体化多维力量火力打击实施“依序逐次削减功能”的作战过程中,必须在时间上尽可能实现各次打击步骤的无缝隙连接,以使交战敌对方没有时机修复或者重建其作战系统中已被摧毁的子系统。
  随着“依序逐次削减功能”的持续进行,交战敌对方的作战系统最终因子系统大部、甚至全部被摧毁而不可逆转地崩解。
  3.9.4 系统破击成功的关键,在于“首要摧毁最前序位子系统”。也即:开战第一时间必须全力以赴达成摧毁交战敌对方作战系统的最前序位子系统。信息化的交战敌对方作战系统,其最前序位子系统是C4ISR。
  3.9.5 在系统破击作战中,担任首要突击交战敌对方作战系统最前序位子系统的一体化多维力量主要有
  ——部署于陆、海、空、天、电磁五维空间的C4ISR系统;
  ——双空域作战武库舰舰载反卫星/反导导弹;
  ——双空域作战武库舰舰载反光学卫星固体激光系统;
  ——核弹道导弹攻击潜艇携载的潜射超远程反慢速移动战术目标弹道导弹;
  ——武库核攻击潜艇携载的潜射远程隐身巡航导弹;
  ——舰载无人驾驶隐身电子战战机及其机载反辐射导弹;
  ——空基反卫星导弹;
  ——空基反光学卫星固体激光系统;
  ——中程、中远程轰炸机、战斗轰炸机携载的精确制导武器;
  ——岸基反卫星/反导导弹;
  ——岸基反光学卫星固体激光系统;
  ——岸基远、中、近弹道导弹;
  ——岸基巡航导弹。
  等等。
  上述各种导弹、机载精确制导武器,均有部分携载电磁脉冲战斗部或石墨碳纤维战斗部。
  (后文待续)
好长啊,拜读中


这帖子我原来见过啊    除了很长  就是通篇的臆想:L   还和作者扯了很长时间淡   现在后悔啊  浪费了我的宝贵时间

这帖子我原来见过啊    除了很长  就是通篇的臆想:L   还和作者扯了很长时间淡   现在后悔啊  浪费了我的宝贵时间
好长啊
施琅”号航母
出现这两个字以后就不用看了。真的。
hgj101 发表于 2011-1-11 12:46


别这样说啊 我还打算看看这个帖子在CD是怎么被拍的
太长了
转帖王 发表于 2011-1-10 21:18

相当有价值,希望转完。

虽然有很多自己的想法,有些内容可能很多人不一定认同,但不得不承认总体来说比较专业,超过一般的专家教授。

推荐学习!
虽然码了这么多字 但是毫无新意  如果2000年左右提出还算得上是有点点前瞻性  现在提出来不过是拾人牙慧
lz发个贴都快从列兵升级了
字太多了。。。。。。别相信HM有多少用,有武器没决心,同样白搭
一二三四五,党八股啊
大部分就一帮只懂快餐文化的蠢货!
什么CD超大?实乃CD蠢蛋是也!
;P切切二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