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台湾“副总统”陈诚的孙女郑丰谈她的祖父和最新武侠小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4:27:21
现在网消息 曾经的国民党第二号人物、前台湾“副总统”陈诚的孙女郑丰最新武侠小说《灵剑》最近由江苏人民出版社推出。这位酷爱创作武侠小说,且家族背景显赫的30多岁的女子继在“2006武侠小说大赛”中夺冠后,再次进入大陆读者的视野,凭借其出色的作品被网民称为“女版金庸”。

郑丰介绍说,自己写武侠小说主要是受父亲陈履安(人称“国民党四公子”之一)的影响。在父亲的熏陶下,她自小就爱读历史,尤爱看武侠小说。2000年至2007年间,郑丰生下4个孩子,利用4个产假加上以后的时间写出了《天观双侠》、《灵剑》等大部头小说。

近日,就家族现状、个人成长、武侠创作等话题,本报记者对她进行了专访。谈起以明代正德年间的宸濠之乱为创作背景的新作《灵剑》,郑丰说:“这个故事好沉重,如果不是主角凌霄那种淡朴的性格,还有他两个朋友——开朗而周身英气的浪子陈近云,以及还有话不多但忠于内心的点苍少主许飞,这会是个黯淡的江湖。”

祖父几度被蒋介石气得呕血

锐读:祖父逝世8年后,您才出生,没有见到他是不是有些遗憾?您都是通过哪些途径慢慢对他有印象的?

郑丰:我从未见过祖父,自然感到很遗憾。祖母在我小时候,就已经患了老年痴呆症,因此我们也不曾从她口中得知关于祖父的事情。父母那一辈谈论得也很少。记得小学时在教科书上见到祖父的名字,叙述他在台湾推行三七五减租、公地放领、耕者有其田等政策,土地改革的成功促进了工业发展,造成了台湾经济起飞。

当时对祖父的贡献,是很感到骄傲的。但那时我们也不确定教科书的内容是不是百分之百真实。当有人称蒋介石是“人类的救星,世界的伟人,自由的灯塔,民主的长城”时,社会气氛是严肃的。我后来才知道,在蒋家的掌政下,加上祖父生前和蒋家之间的矛盾,我祖父能写入教科书,反映了很微妙的现实:民间对祖父的评价是很高的,蒋家在祖父去世后,也必须承认他曾做的贡献。真实做过的事情,是不能被抹煞否定的。

锐读:对他还有哪些记忆呢?

郑丰:年纪大一点后,才知道祖父当年曾走遍台湾乡间,亲自督办土地改革,用温和的方式将土地由地主手中转到佃农手中,让农业大幅增长,释出发展工业的能量。这是历史上少数不曾引起流血抗争而非常成功的土改案例。土改是台湾当年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但是在今日,可能没有很多人记得了。很令我惊讶的是,祖父从军人做起,经历抗战、内战,在台湾还策划土改、发展经济,对国计民生颇有贡献,可说是文武双全。而且他一度位高权重,却始终不蓄私财,不置产业,一生清白廉洁,一心为国为民,真是很难得。

锐读:诚如你刚所说,您祖父与蒋介石的关系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般亲密,有时也冲突得厉害。作为后人,您是怎么认识他们的关系?

郑丰:我主要也只能通过历史文件来了解过去的情况,并不比别人拥有更多的一手资料。家人言谈中,我们只隐约知道祖父当年和蒋介石之间曾有某些意见不合的地方,常常为此发怒,甚至说他几度气得呕血。他身体原本就不好,操劳之下,年纪不很大就去世了。他去世时心情可能是比较抑郁的。

之后蒋家对我们仍旧十分照顾,大约是基于蒋夫人和我祖母之间亲若姊妹的情份。祖父去世后,我父亲也受到蒋家的提拔,继续从政。当然现在两家都不再活跃于政坛上,各自归于平民生活,第三代以后彼此就不认识了。

没决心,就别去蹚选举这浑水

锐读:您介绍说,父亲退出政坛后,家族就算完全离开政治了。那您的叔叔姑姑、兄弟姐妹在从事什么工作?

郑丰:父亲那一辈的大多已退休了,姑姑们是家庭主妇,叔叔们有的曾担任教授,有的曾是工程师,有的曾在保险业任职。不从政是很自然的,在台湾的政治环境,从政就不能离开选举。选举是很复杂的事情,一个人没有抛头露面孤注一掷的决心,就别去蹚选举这浑水。我们家的人都比较单纯低调,可能比较喜欢过简单的日子,没有从政的条件或意愿。

锐读:对于您家族发展来说,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郑丰:我想这不是个真正的问题。我们并不是政治世家,也不是商业世家,没有所谓的“家族企业”需要延续,也不背负什么对家族的义务。因此很自然的大家各自追寻自己想走的路,过自己的生活,每个人都过得自在快乐就好。

锐读:原名陈宇慧是谁取的?后来为什么换用“郑丰”这个笔名?

郑丰:我也不大清楚家族排行的来源。父亲那辈是用“履”字,但是姑姑们则取单名,没有排行。我们这一辈的孙子孙女,都是用“宇”字排行,都叫陈宇什么。“慧”这个字是我祖母取的。郑是我夫家的姓,我觉得写武侠嘛,姓陈好像文弱了些,姓郑似乎多几分阳刚气概。“丰”字是取于我的“慧”字的起笔四画。郑丰听来比较不像女生,似乎比较适合武侠小说作者。我写作原本是为了好玩,闲时胡思乱想,就这么起了个笔名。

侠之大者,“为人”即可

锐读:您的写作最初是在网络上首发并引起影响的。现在回过头来,您怎样看待这段写作成名的经历?

郑丰:我当初上网,感觉非常惊讶,大陆的网络写手卧虎藏龙,会写的人非常多。我几年前能在网上略略出头,很大部分是靠了幸运和时机。其他人参加网络小说比赛,可能是在比赛开始才动笔,而我的东西却已经压箱底压了十年八年了,多少会比较细致深沉一些,才会相对出色。

我对于是否成名不大在乎,真正觉得感动的是出版后,开始拥有各年龄层的读者。有四十多岁的读者告诉我,很久没有熬夜看小说了,看我的小说却有一口气看完的冲动,熬夜直看到天亮,重温少年时期抱读武侠的情怀。也有年轻读者受到我的鼓动,也开始动笔写小说,拓宽了人生的可能性。能带给读者阅读的享受和新的梦想,我想这是我最有收获的地方。

锐读:您父亲喜欢看武侠小说,他对您走上创作这条路和您的作品(比方说《灵剑》)各有哪些评价?

郑丰:我父亲得知我写武侠小说第一反应是出乎意料之外,感到惊喜。他当年鼓励我们看武侠,只是觉得这玩意儿挺有趣,挺吸引人,绝对想不到弄得一个女儿走火入魔,真的跑去写武侠小说了。他对我小说的评价当然不怎么公道,做爸爸的太偏心了,一味说好,没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但他当初看时也看得很仔细,还提出许多疑问和破绽,算是最认真的读者。

他认为我的《灵剑》中有不少关于“心”和“念头” 的描述,是比较新颖的。他自己学佛多年,常常告诫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起心动念,不可轻忽。我小说中的人物可能有一些这样的倾向,能够比较清楚地看见对他们做某件事情的动机。这说起来容易,现实中做起来却难了。

锐读:金庸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您对侠怎么理解?您认为小说里的侠义风骨在当今社会有没有发展的空间呢?

郑丰:我不觉得“侠”必定得上纲上线至国家的高度。与其说是“为国为民”,不如说是“为人”。做任何事情,能关注到身边的人,帮助到身边的人,就是一种侠客精神的表现。在现代社会来说,人跟人之间似乎越来越疏离,如果我们能更关心别人,重视公义,世界会更美好。

本报记者 卢欢 采写

◇手记

郑丰的英雄观

郑丰说,她之所以写武侠小说,是基于一种对脱离现实世界的向往,好像去梦里游玩一趟一般,感觉很轻松惬意。她明白,这样的倾向与注重现实的“侠情”其实是相违背的。

“一个侠客应当是生活在当下,关注身边的人事物,试图扶助弱小,打抱不平。而我似乎并没有太多这样的性格成分,因此我从来不觉得自己当得上侠女,也从来不曾向往成为一个侠女。”她坦言自己不是做侠客的料子,只能尽到自己的本分,不做害人伤人的事,照顾关怀身边的亲人朋友,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在她心中,武侠中的英雄或侠客,是比较个性化,比较飘逸潇洒而浪漫的。如今承平之世,英雄的定义又不一样了。三国武将或梁山好汉出现在现代估计维持不了英雄的形象,而只能沦于武夫盗匪之流;令狐冲和杨过在现代,可能也不过是颓废隐居的社会边缘分子。所以,侠客只能存在于武侠小说这个幻想的世界里面,武侠世界的场景设定最适合他们生存,可以如鱼得水,一展长才。放在别的世界里,老虎可能变成猫,英雄可能就变成狗熊了。

至于写武侠小说,她则表示自己不只是在幻想世界中扯淡,弄出一些虚构人物来娱己娱人,更重要的是,她想从武侠人物身上展现出侠义精神。在无论多么艰难的情况下,这些侠客仍能不顾自身的安危死活,坚持做对的决定,做该做的事。这也让她常联想到当今,与侠客有着同样精神的人们。

“现实生活中,我敬佩那些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人们,像天灾中的救难人员,为保护地球四处呼吁奔走的环保人士,愿意将财产捐出来做慈善的富豪大亨或市井小民。他们看得远大,着重的是全体人类的利益,而不在于一己的成败得失。我向往这样的情怀,认为这些人才是今日的英雄。”

本报记者 卢欢http://news.cnxianzai.com/2010/08/287204.html现在网消息 曾经的国民党第二号人物、前台湾“副总统”陈诚的孙女郑丰最新武侠小说《灵剑》最近由江苏人民出版社推出。这位酷爱创作武侠小说,且家族背景显赫的30多岁的女子继在“2006武侠小说大赛”中夺冠后,再次进入大陆读者的视野,凭借其出色的作品被网民称为“女版金庸”。

郑丰介绍说,自己写武侠小说主要是受父亲陈履安(人称“国民党四公子”之一)的影响。在父亲的熏陶下,她自小就爱读历史,尤爱看武侠小说。2000年至2007年间,郑丰生下4个孩子,利用4个产假加上以后的时间写出了《天观双侠》、《灵剑》等大部头小说。

近日,就家族现状、个人成长、武侠创作等话题,本报记者对她进行了专访。谈起以明代正德年间的宸濠之乱为创作背景的新作《灵剑》,郑丰说:“这个故事好沉重,如果不是主角凌霄那种淡朴的性格,还有他两个朋友——开朗而周身英气的浪子陈近云,以及还有话不多但忠于内心的点苍少主许飞,这会是个黯淡的江湖。”

祖父几度被蒋介石气得呕血

锐读:祖父逝世8年后,您才出生,没有见到他是不是有些遗憾?您都是通过哪些途径慢慢对他有印象的?

郑丰:我从未见过祖父,自然感到很遗憾。祖母在我小时候,就已经患了老年痴呆症,因此我们也不曾从她口中得知关于祖父的事情。父母那一辈谈论得也很少。记得小学时在教科书上见到祖父的名字,叙述他在台湾推行三七五减租、公地放领、耕者有其田等政策,土地改革的成功促进了工业发展,造成了台湾经济起飞。

当时对祖父的贡献,是很感到骄傲的。但那时我们也不确定教科书的内容是不是百分之百真实。当有人称蒋介石是“人类的救星,世界的伟人,自由的灯塔,民主的长城”时,社会气氛是严肃的。我后来才知道,在蒋家的掌政下,加上祖父生前和蒋家之间的矛盾,我祖父能写入教科书,反映了很微妙的现实:民间对祖父的评价是很高的,蒋家在祖父去世后,也必须承认他曾做的贡献。真实做过的事情,是不能被抹煞否定的。

锐读:对他还有哪些记忆呢?

郑丰:年纪大一点后,才知道祖父当年曾走遍台湾乡间,亲自督办土地改革,用温和的方式将土地由地主手中转到佃农手中,让农业大幅增长,释出发展工业的能量。这是历史上少数不曾引起流血抗争而非常成功的土改案例。土改是台湾当年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但是在今日,可能没有很多人记得了。很令我惊讶的是,祖父从军人做起,经历抗战、内战,在台湾还策划土改、发展经济,对国计民生颇有贡献,可说是文武双全。而且他一度位高权重,却始终不蓄私财,不置产业,一生清白廉洁,一心为国为民,真是很难得。

锐读:诚如你刚所说,您祖父与蒋介石的关系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般亲密,有时也冲突得厉害。作为后人,您是怎么认识他们的关系?

郑丰:我主要也只能通过历史文件来了解过去的情况,并不比别人拥有更多的一手资料。家人言谈中,我们只隐约知道祖父当年和蒋介石之间曾有某些意见不合的地方,常常为此发怒,甚至说他几度气得呕血。他身体原本就不好,操劳之下,年纪不很大就去世了。他去世时心情可能是比较抑郁的。

之后蒋家对我们仍旧十分照顾,大约是基于蒋夫人和我祖母之间亲若姊妹的情份。祖父去世后,我父亲也受到蒋家的提拔,继续从政。当然现在两家都不再活跃于政坛上,各自归于平民生活,第三代以后彼此就不认识了。

没决心,就别去蹚选举这浑水

锐读:您介绍说,父亲退出政坛后,家族就算完全离开政治了。那您的叔叔姑姑、兄弟姐妹在从事什么工作?

郑丰:父亲那一辈的大多已退休了,姑姑们是家庭主妇,叔叔们有的曾担任教授,有的曾是工程师,有的曾在保险业任职。不从政是很自然的,在台湾的政治环境,从政就不能离开选举。选举是很复杂的事情,一个人没有抛头露面孤注一掷的决心,就别去蹚选举这浑水。我们家的人都比较单纯低调,可能比较喜欢过简单的日子,没有从政的条件或意愿。

锐读:对于您家族发展来说,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郑丰:我想这不是个真正的问题。我们并不是政治世家,也不是商业世家,没有所谓的“家族企业”需要延续,也不背负什么对家族的义务。因此很自然的大家各自追寻自己想走的路,过自己的生活,每个人都过得自在快乐就好。

锐读:原名陈宇慧是谁取的?后来为什么换用“郑丰”这个笔名?

郑丰:我也不大清楚家族排行的来源。父亲那辈是用“履”字,但是姑姑们则取单名,没有排行。我们这一辈的孙子孙女,都是用“宇”字排行,都叫陈宇什么。“慧”这个字是我祖母取的。郑是我夫家的姓,我觉得写武侠嘛,姓陈好像文弱了些,姓郑似乎多几分阳刚气概。“丰”字是取于我的“慧”字的起笔四画。郑丰听来比较不像女生,似乎比较适合武侠小说作者。我写作原本是为了好玩,闲时胡思乱想,就这么起了个笔名。

侠之大者,“为人”即可

锐读:您的写作最初是在网络上首发并引起影响的。现在回过头来,您怎样看待这段写作成名的经历?

郑丰:我当初上网,感觉非常惊讶,大陆的网络写手卧虎藏龙,会写的人非常多。我几年前能在网上略略出头,很大部分是靠了幸运和时机。其他人参加网络小说比赛,可能是在比赛开始才动笔,而我的东西却已经压箱底压了十年八年了,多少会比较细致深沉一些,才会相对出色。

我对于是否成名不大在乎,真正觉得感动的是出版后,开始拥有各年龄层的读者。有四十多岁的读者告诉我,很久没有熬夜看小说了,看我的小说却有一口气看完的冲动,熬夜直看到天亮,重温少年时期抱读武侠的情怀。也有年轻读者受到我的鼓动,也开始动笔写小说,拓宽了人生的可能性。能带给读者阅读的享受和新的梦想,我想这是我最有收获的地方。

锐读:您父亲喜欢看武侠小说,他对您走上创作这条路和您的作品(比方说《灵剑》)各有哪些评价?

郑丰:我父亲得知我写武侠小说第一反应是出乎意料之外,感到惊喜。他当年鼓励我们看武侠,只是觉得这玩意儿挺有趣,挺吸引人,绝对想不到弄得一个女儿走火入魔,真的跑去写武侠小说了。他对我小说的评价当然不怎么公道,做爸爸的太偏心了,一味说好,没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但他当初看时也看得很仔细,还提出许多疑问和破绽,算是最认真的读者。

他认为我的《灵剑》中有不少关于“心”和“念头” 的描述,是比较新颖的。他自己学佛多年,常常告诫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起心动念,不可轻忽。我小说中的人物可能有一些这样的倾向,能够比较清楚地看见对他们做某件事情的动机。这说起来容易,现实中做起来却难了。

锐读:金庸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您对侠怎么理解?您认为小说里的侠义风骨在当今社会有没有发展的空间呢?

郑丰:我不觉得“侠”必定得上纲上线至国家的高度。与其说是“为国为民”,不如说是“为人”。做任何事情,能关注到身边的人,帮助到身边的人,就是一种侠客精神的表现。在现代社会来说,人跟人之间似乎越来越疏离,如果我们能更关心别人,重视公义,世界会更美好。

本报记者 卢欢 采写

◇手记

郑丰的英雄观

郑丰说,她之所以写武侠小说,是基于一种对脱离现实世界的向往,好像去梦里游玩一趟一般,感觉很轻松惬意。她明白,这样的倾向与注重现实的“侠情”其实是相违背的。

“一个侠客应当是生活在当下,关注身边的人事物,试图扶助弱小,打抱不平。而我似乎并没有太多这样的性格成分,因此我从来不觉得自己当得上侠女,也从来不曾向往成为一个侠女。”她坦言自己不是做侠客的料子,只能尽到自己的本分,不做害人伤人的事,照顾关怀身边的亲人朋友,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在她心中,武侠中的英雄或侠客,是比较个性化,比较飘逸潇洒而浪漫的。如今承平之世,英雄的定义又不一样了。三国武将或梁山好汉出现在现代估计维持不了英雄的形象,而只能沦于武夫盗匪之流;令狐冲和杨过在现代,可能也不过是颓废隐居的社会边缘分子。所以,侠客只能存在于武侠小说这个幻想的世界里面,武侠世界的场景设定最适合他们生存,可以如鱼得水,一展长才。放在别的世界里,老虎可能变成猫,英雄可能就变成狗熊了。

至于写武侠小说,她则表示自己不只是在幻想世界中扯淡,弄出一些虚构人物来娱己娱人,更重要的是,她想从武侠人物身上展现出侠义精神。在无论多么艰难的情况下,这些侠客仍能不顾自身的安危死活,坚持做对的决定,做该做的事。这也让她常联想到当今,与侠客有着同样精神的人们。

“现实生活中,我敬佩那些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人们,像天灾中的救难人员,为保护地球四处呼吁奔走的环保人士,愿意将财产捐出来做慈善的富豪大亨或市井小民。他们看得远大,着重的是全体人类的利益,而不在于一己的成败得失。我向往这样的情怀,认为这些人才是今日的英雄。”

本报记者 卢欢http://news.cnxianzai.com/2010/08/287204.html
陈诚的孙女怎么改姓了,难道随陈诚媳妇的姓?
一部都没看过。
陈履安这几天回老家青田了,都是老乡我还是第一次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