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市场牺牲真相:经济利益驱动印度“反华”报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8:34:34
为市场牺牲真相:经济利益驱动印度“反华”报道 2
010年09月08日 09:04 国际在线-世界新闻报 【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0条

经济利益驱动报道求刺激,精英阶层的西方意识决定价值取向

近年来,中印关系逐渐走向好转,但印度媒体对中国猜疑和不信任的情绪仍在时时作怪。印度报刊上经常出现刺激眼球的涉华标题,诸如“中印边界发生交火”、“中国军人越界”、“中国在西藏加强军事设施”等等。有些报道从用词和语气来看,显示出相当大的偏见和敌意。据《世界新闻报》驻印度记者多年的观察所见,印度媒体之所以热衷炒作有关中国的负面新闻,根本原因在于印度媒体的市场属性以及媒体所服务的受众所持的中国观。

为了市场牺牲真相

《世界新闻报》驻印度记者平日经常浏览印度主要的几份英文和印地文报刊以及一些电视台的新闻节目,发现这些媒体上关于中国积极的内容不是太多。其实何止是涉华报道,印度媒体对自家的那点事也喜欢“揭黑”,这种新闻操作手法已经成了追逐商业利益的印度媒体的“潜规则”。

印度媒体大多是私营的,所以编辑记者在策划选题时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什么能抓眼球就做什么。何况印度传媒产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受众的兴趣往往决定了媒体的价值取向。举例来说,一个电影明星的一件官司可以占据印度所有报纸的头版,而同一天印度总统出访竟然在主要报纸的版面上见不到踪影。一句话,印度媒体以市场为中心,而不是以政治为中心。所以,在涉华报道方面,印度媒体关心的不是事实真相,而是标题够不够耸人听闻,题材够不够吸引眼球。

有些时候,为了追求报道的轰动效应,印度媒体在刊发中国题材的报道时,往往会牺牲事实的准确性。2009年,广告收入在印度名列前茅的《印度时报》刊发了一则题为“中印边界发生流血冲突”的爆炸性新闻。这则新闻一度让印度国防部惊慌失措,赶忙站出来予以否认。事实上,这篇文章是该报驻加尔各答分社记者未经核实而仓促发出的虚假新闻。

“中国入侵”是印度媒体喜欢炒作的话题之一。此类报道也多充斥着虚假内容,消息来源通常是“不能透露姓名的消息人士”,或是“边境地区的某位山民”等模糊来源。2009年9月印度各大媒体热炒的“中国军队入侵拉达克地区”就是一个例证。难怪印度资深记者哈里什·昌多拉事后在一篇反思中国“入侵”真相的文章中抱怨,“在相信中国军人跨越边界的时候,我们本应先了解这个地方的地理环境。一家印度报纸援引一个印度村民的话说‘他看见中国人在西藏修建的道路,中国士兵正向他们走来’。其实这是不可能的。人们只能从山脊的最高处才能看见这些,而这个把印度和中国分隔的山脊部分在西藏。”

民族主义的商业化卖点

众所周知,由于存在边界争端和涉藏问题,中印两国长期处于对立状态,印度社会中弥漫着一种对华不友好的气氛。生存在这样一种社会氛围中的印度媒体,也就不可能热衷于报道中国的正面形象。即使是积极的涉华内容,媒体在用词上也经常会流露出消极的口吻。

关于中国的负面报道多来自于印度的英文媒体,而这些媒体所面对的受众———权势集团和知识精英的世界观和中国观,直接决定了媒体的报道取向。

印度1947年获得独立时,从英国人那里继承了一套完整的政治、经济、法律和教育体制,更重要的是,英国在印度造就了一个讲英语、用西方意识思维的知识精英阶层。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印度大部分媒体看待中国的眼光与西方媒体基本上一致,同时由于某些敏感问题的存在,使得印度媒体的中国观又比西方多了一层民族主义情绪的雾障。

不容讳言,中印两国之间存在着严重的领土争端以及涉藏问题,这些牵动两国民族利益的事情严重影响了印度人对中国的态度。目前,印度社会中民族主义情绪十分强烈,任何人发表看似有违本民族利益的观点,立刻就会受到极端民族主义者的围攻。因此,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印度媒体自然不可能跳出印度人的局限来看待边界问题等敏感话题。

印度的一部分精英人士至今仍对1962年的边界战争耿耿于怀。《世界新闻报》驻印度笔者接触过许多印度学者,在谈到中印边界冲突问题时,这些人众口一词,都指责当年的战争责任在中方,是中国侵夺了印度的土地。然而,边界问题并不是中印两千年友好交往史的全部,在无法取得共识的情况下,暂时搁置分歧,优先发展经贸和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合作,是符合两国根本利益的。然而,在这一点上,印度大部分媒体似乎眼界偏低,在它们的评论中很少见到离开具体争端、高瞻远瞩指引中印关系大局的论述。

新闻点评

印度记者不了解当今中国

《世界新闻报》驻印度记者接触过许多印度媒体人士,他们都受过高等教育,但许多人从来没有出过国,更没有去过中国。他们有关中国的知识是从西方媒体的宣传甚至是西方人的故纸堆中得来的,这就决定了他们对于中国的认识既无法脱离偏见,也有可能背离事实。

有一次,一名印度记者在与本报记者交谈时甚至提出这样的问题:中国女人是否现在还有人缠足?对此,记者除了哑然失笑,只能告诫他最好有机会到中国去亲眼看看。相比之下,那些曾经去中国实地探访的印度记者,对中国的现实情况往往有更清楚的了解和认识。

从这一点来看,人们有理由对未来的中印友好关系抱以积极态度,因为目前中印两国的民间交往日益增多,由于偏见所带来的认识上的偏差也终将被取代。

因此,近来也有印度学者指出,无论是边界问题还是涉藏问题都只是短暂的,两国在平等基础上的和平共存才是历史的永恒。因此,两国之间必须不断增进相互理解和沟通,而这一点,确实是印度媒体应该努力的方向。(胡唯敏)

http://news.ifeng.com/mil/4/detail_2010_09/08/2460130_0.shtml为市场牺牲真相:经济利益驱动印度“反华”报道 2
010年09月08日 09:04 国际在线-世界新闻报 【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0条

经济利益驱动报道求刺激,精英阶层的西方意识决定价值取向

近年来,中印关系逐渐走向好转,但印度媒体对中国猜疑和不信任的情绪仍在时时作怪。印度报刊上经常出现刺激眼球的涉华标题,诸如“中印边界发生交火”、“中国军人越界”、“中国在西藏加强军事设施”等等。有些报道从用词和语气来看,显示出相当大的偏见和敌意。据《世界新闻报》驻印度记者多年的观察所见,印度媒体之所以热衷炒作有关中国的负面新闻,根本原因在于印度媒体的市场属性以及媒体所服务的受众所持的中国观。

为了市场牺牲真相

《世界新闻报》驻印度记者平日经常浏览印度主要的几份英文和印地文报刊以及一些电视台的新闻节目,发现这些媒体上关于中国积极的内容不是太多。其实何止是涉华报道,印度媒体对自家的那点事也喜欢“揭黑”,这种新闻操作手法已经成了追逐商业利益的印度媒体的“潜规则”。

印度媒体大多是私营的,所以编辑记者在策划选题时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什么能抓眼球就做什么。何况印度传媒产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受众的兴趣往往决定了媒体的价值取向。举例来说,一个电影明星的一件官司可以占据印度所有报纸的头版,而同一天印度总统出访竟然在主要报纸的版面上见不到踪影。一句话,印度媒体以市场为中心,而不是以政治为中心。所以,在涉华报道方面,印度媒体关心的不是事实真相,而是标题够不够耸人听闻,题材够不够吸引眼球。

有些时候,为了追求报道的轰动效应,印度媒体在刊发中国题材的报道时,往往会牺牲事实的准确性。2009年,广告收入在印度名列前茅的《印度时报》刊发了一则题为“中印边界发生流血冲突”的爆炸性新闻。这则新闻一度让印度国防部惊慌失措,赶忙站出来予以否认。事实上,这篇文章是该报驻加尔各答分社记者未经核实而仓促发出的虚假新闻。

“中国入侵”是印度媒体喜欢炒作的话题之一。此类报道也多充斥着虚假内容,消息来源通常是“不能透露姓名的消息人士”,或是“边境地区的某位山民”等模糊来源。2009年9月印度各大媒体热炒的“中国军队入侵拉达克地区”就是一个例证。难怪印度资深记者哈里什·昌多拉事后在一篇反思中国“入侵”真相的文章中抱怨,“在相信中国军人跨越边界的时候,我们本应先了解这个地方的地理环境。一家印度报纸援引一个印度村民的话说‘他看见中国人在西藏修建的道路,中国士兵正向他们走来’。其实这是不可能的。人们只能从山脊的最高处才能看见这些,而这个把印度和中国分隔的山脊部分在西藏。”

民族主义的商业化卖点

众所周知,由于存在边界争端和涉藏问题,中印两国长期处于对立状态,印度社会中弥漫着一种对华不友好的气氛。生存在这样一种社会氛围中的印度媒体,也就不可能热衷于报道中国的正面形象。即使是积极的涉华内容,媒体在用词上也经常会流露出消极的口吻。

关于中国的负面报道多来自于印度的英文媒体,而这些媒体所面对的受众———权势集团和知识精英的世界观和中国观,直接决定了媒体的报道取向。

印度1947年获得独立时,从英国人那里继承了一套完整的政治、经济、法律和教育体制,更重要的是,英国在印度造就了一个讲英语、用西方意识思维的知识精英阶层。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印度大部分媒体看待中国的眼光与西方媒体基本上一致,同时由于某些敏感问题的存在,使得印度媒体的中国观又比西方多了一层民族主义情绪的雾障。

不容讳言,中印两国之间存在着严重的领土争端以及涉藏问题,这些牵动两国民族利益的事情严重影响了印度人对中国的态度。目前,印度社会中民族主义情绪十分强烈,任何人发表看似有违本民族利益的观点,立刻就会受到极端民族主义者的围攻。因此,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印度媒体自然不可能跳出印度人的局限来看待边界问题等敏感话题。

印度的一部分精英人士至今仍对1962年的边界战争耿耿于怀。《世界新闻报》驻印度笔者接触过许多印度学者,在谈到中印边界冲突问题时,这些人众口一词,都指责当年的战争责任在中方,是中国侵夺了印度的土地。然而,边界问题并不是中印两千年友好交往史的全部,在无法取得共识的情况下,暂时搁置分歧,优先发展经贸和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合作,是符合两国根本利益的。然而,在这一点上,印度大部分媒体似乎眼界偏低,在它们的评论中很少见到离开具体争端、高瞻远瞩指引中印关系大局的论述。

新闻点评

印度记者不了解当今中国

《世界新闻报》驻印度记者接触过许多印度媒体人士,他们都受过高等教育,但许多人从来没有出过国,更没有去过中国。他们有关中国的知识是从西方媒体的宣传甚至是西方人的故纸堆中得来的,这就决定了他们对于中国的认识既无法脱离偏见,也有可能背离事实。

有一次,一名印度记者在与本报记者交谈时甚至提出这样的问题:中国女人是否现在还有人缠足?对此,记者除了哑然失笑,只能告诫他最好有机会到中国去亲眼看看。相比之下,那些曾经去中国实地探访的印度记者,对中国的现实情况往往有更清楚的了解和认识。

从这一点来看,人们有理由对未来的中印友好关系抱以积极态度,因为目前中印两国的民间交往日益增多,由于偏见所带来的认识上的偏差也终将被取代。

因此,近来也有印度学者指出,无论是边界问题还是涉藏问题都只是短暂的,两国在平等基础上的和平共存才是历史的永恒。因此,两国之间必须不断增进相互理解和沟通,而这一点,确实是印度媒体应该努力的方向。(胡唯敏)

http://news.ifeng.com/mil/4/detail_2010_09/08/2460130_0.shtml
国家利益……
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其实我觉得最好不要让阿三的人来中国...这样他们就一直能自大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