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九重——杨利伟(蓝天亮剑精彩段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5:44:13


编者按:《天地九重》是我国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杨利伟的自述。他在书中悉数自己的成长经历,呈现在独立执行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时的诸多精彩情景和细节,用最平白的语言告诉读者一个当代中国人心目中的英雄人物从日常生活到关键时刻的点点滴滴。我刊从该书第四至第六章中精选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4ac5b19ft7e367cd61fe2&690&690.jpg


    一、选拔:一千五百人到十二个

    得到参加航天员选拔的通知,有些突然。尽管我曾经有过这个念头,但一直认为那只是个遥远的梦想罢了。我是在意外、兴奋和一无所知的茫然中报名接受选拔的。

    一九九六年初,我在青岛空军疗养院参加外围体检,这是选拔的初选。体检用了一个月,与以前不一样,这次巨细无遗,似乎动用了一切可能手段,对我们进行了从头到脚的逐项检查。

    我们知道,飞行员体检和普通的健康体检不一样,有些针对飞行的检查,比如对你的眼睛、鼻子等器官的要求比较高,比如对你的平衡机能很在意。而航天员的体检跟飞行员的体检又不一样。

    不一样在哪呢?在于他的工作环境发生了变化。飞行员是在大气层之内飞行,而航天员主要是在真空条件下飞行,有很多的特殊要求,所以我们叫生理因素检查,或者叫特殊因素检查,这部分是飞行员没有的。

    事实上,航天员的选拔程序早已经开始了,它是一九九二年九月中央批准的载人航天工程的一部分。按照进展,一九九五年九月,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获中央军委批复,从空军现役飞行员中选拔预备航天员。工作分为四步走,即预选、初选、复选、复审四个阶段。

    预选是由原国防科工委和空军联合组成的选拔领导小组,按照一系列条件,从全军现役飞行员中进行筛选。

条件中包括有坚定的意志、献身精神和良好的相容性,身高一百六十厘米至一百七十二厘米,体重五十五公斤至七十公斤,年龄二十五岁至三十五岁,歼击机、强击机飞行员,累计飞行六百小时以上,大专以上学历,飞行成绩优良,无等级事故,无烟酒瘾,最近三年体检均为甲类等等。

      符合以上条件的总人数是一千五百多人,之后调阅这些人的全部档案,并作全面情况调研,确定八百八十六人参加初选。

    在青岛体检后,身体条件和知识水平看似无可挑剔的飞行员,可能因为一个小问题就被刷掉了。这一关下来,八百八十六人变成了九十人。然后,从九十人中又筛选出六十人,到北京接受再次体检,也就是复检。六十人分为四批,十五个人为一批,我是第二批。

    可能觉得前面走得比较顺当,我对自己产生了很强的信心,觉得离航天员的目标越来越近,带着迫切的心情,我提前三天就到了空军总医院。:lol

    复检通知由空军通知到部队,部队通知到我。刚好我们团长要到国防大学学习,我又着急,我俩就结伴来了北京。我们从部队机场坐了六七个小时汽车,转火车到了北京。

    我手里拿着北京地图,先找国防大学,坐公共汽车把团长送到国防大学。我掉头回来又坐地铁又坐公交,总算到了空军总医院。

    这次复检大概用了十来天的时间。每天都有各项检查,做临床,十几天把全身器官查了个遍,这个环节结束后,又淘汰了二十人。

    按工作程序,此前的所有检测是空军负责,此后由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负责。[/color]

编者按:《天地九重》是我国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杨利伟的自述。他在书中悉数自己的成长经历,呈现在独立执行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时的诸多精彩情景和细节,用最平白的语言告诉读者一个当代中国人心目中的英雄人物从日常生活到关键时刻的点点滴滴。我刊从该书第四至第六章中精选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4ac5b19ft7e367cd61fe2&690&690.jpg


    一、选拔:一千五百人到十二个

    得到参加航天员选拔的通知,有些突然。尽管我曾经有过这个念头,但一直认为那只是个遥远的梦想罢了。我是在意外、兴奋和一无所知的茫然中报名接受选拔的。

    一九九六年初,我在青岛空军疗养院参加外围体检,这是选拔的初选。体检用了一个月,与以前不一样,这次巨细无遗,似乎动用了一切可能手段,对我们进行了从头到脚的逐项检查。

    我们知道,飞行员体检和普通的健康体检不一样,有些针对飞行的检查,比如对你的眼睛、鼻子等器官的要求比较高,比如对你的平衡机能很在意。而航天员的体检跟飞行员的体检又不一样。

    不一样在哪呢?在于他的工作环境发生了变化。飞行员是在大气层之内飞行,而航天员主要是在真空条件下飞行,有很多的特殊要求,所以我们叫生理因素检查,或者叫特殊因素检查,这部分是飞行员没有的。

    事实上,航天员的选拔程序早已经开始了,它是一九九二年九月中央批准的载人航天工程的一部分。按照进展,一九九五年九月,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获中央军委批复,从空军现役飞行员中选拔预备航天员。工作分为四步走,即预选、初选、复选、复审四个阶段。

    预选是由原国防科工委和空军联合组成的选拔领导小组,按照一系列条件,从全军现役飞行员中进行筛选。

条件中包括有坚定的意志、献身精神和良好的相容性,身高一百六十厘米至一百七十二厘米,体重五十五公斤至七十公斤,年龄二十五岁至三十五岁,歼击机、强击机飞行员,累计飞行六百小时以上,大专以上学历,飞行成绩优良,无等级事故,无烟酒瘾,最近三年体检均为甲类等等。

      符合以上条件的总人数是一千五百多人,之后调阅这些人的全部档案,并作全面情况调研,确定八百八十六人参加初选。

    在青岛体检后,身体条件和知识水平看似无可挑剔的飞行员,可能因为一个小问题就被刷掉了。这一关下来,八百八十六人变成了九十人。然后,从九十人中又筛选出六十人,到北京接受再次体检,也就是复检。六十人分为四批,十五个人为一批,我是第二批。

    可能觉得前面走得比较顺当,我对自己产生了很强的信心,觉得离航天员的目标越来越近,带着迫切的心情,我提前三天就到了空军总医院。:lol

    复检通知由空军通知到部队,部队通知到我。刚好我们团长要到国防大学学习,我又着急,我俩就结伴来了北京。我们从部队机场坐了六七个小时汽车,转火车到了北京。

    我手里拿着北京地图,先找国防大学,坐公共汽车把团长送到国防大学。我掉头回来又坐地铁又坐公交,总算到了空军总医院。

    这次复检大概用了十来天的时间。每天都有各项检查,做临床,十几天把全身器官查了个遍,这个环节结束后,又淘汰了二十人。

    按工作程序,此前的所有检测是空军负责,此后由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负责。[/color]


     一九九六年八月,我到现在所在的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做特殊功能检查。这是个高难度的选拔,看你是不是天生具有做航天员所必需的“航天生理功能”。这种功能是航天员与普通人在身体上的本质区别,是个天然的门槛。

    在检查中,很多设备仪器和方法都是我以前从来没见过的,做起来感觉相当痛苦。比如在离心机上飞速旋转,经受七倍于体重的超重,测试胸背向、头盆向的各种超重耐力;在压力试验舱,要仿照上升到五千米、一万米高空,五千米是为检查耳气压功能和低压缺氧耐力,一万米是为检查减压病的易感性;在旋转座椅和秋千上检查前庭功能,要进行下体负压、立位耐力、心理功能等测试。

    当时体检的每一项,现在航天员也依然在训练。

    为什么要检查这些方面呢?首先是确定你能不能承受这些特定考验,比如说你的心肺功能、代偿都是通过检查数据由专家来分析的。我们成为航天员之后进行训练也是为了始终保持良好状态。

    这种状态如何保持呢?一个要提高。通过一些反复的训练,掌握方法,身体通过一些训练的辅助达到一个很好的状态,保持好。第二个就是通过训练把适应能力提高。像离心机上进行的超重耐力训练,我们要很好地保持训练效果,保持一个很好的状态。我记得检查我们的时候,做的7G,我们后来训练都训练到8G,最大的峰值8.5G。训练是一个不断提高和不断保持状态的过程。

    查完了,只剩下二十人。六十个人当中,我们第二批选上了十五人,选拔成功率比较高。我、聂海胜和景海鹏都是这一批。

    后来我知道,世界上选拔航天员的方式方法大致相同,当年苏联的加加林也经过类似的过程,先是从空军三千多人中分几个阶段进行选拔,从一九五九年开始到第二年的三月,俄罗斯共录取了二十名航天员进行训练,直至一九六一年四月才选出其中的六名航天员准备飞行。

    加加林在他的书中曾经这样描述:“除检查健康状况外,医生们在每一个人身上寻找是否有潜伏的缺陷或者肌体对典型航天因素耐力较低,对这种因素作用时的反应进行评论。他们借助一切可能的生化的、生理的、脑电的和心理的方法和特别的功能试验进行检查。在各种空气非常稀薄的压力舱内检查我们,在离心机上旋转我们,所有这一切用了几周时间,淘汰了不少同伴。”

    一九九六年十二月,我们结束了全部测试,却没有宣布结果,只是要我们回部队等待消息。

航天员正在进行电极生理训练.jpg

     一九九六年八月,我到现在所在的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做特殊功能检查。这是个高难度的选拔,看你是不是天生具有做航天员所必需的“航天生理功能”。这种功能是航天员与普通人在身体上的本质区别,是个天然的门槛。

    在检查中,很多设备仪器和方法都是我以前从来没见过的,做起来感觉相当痛苦。比如在离心机上飞速旋转,经受七倍于体重的超重,测试胸背向、头盆向的各种超重耐力;在压力试验舱,要仿照上升到五千米、一万米高空,五千米是为检查耳气压功能和低压缺氧耐力,一万米是为检查减压病的易感性;在旋转座椅和秋千上检查前庭功能,要进行下体负压、立位耐力、心理功能等测试。

    当时体检的每一项,现在航天员也依然在训练。

    为什么要检查这些方面呢?首先是确定你能不能承受这些特定考验,比如说你的心肺功能、代偿都是通过检查数据由专家来分析的。我们成为航天员之后进行训练也是为了始终保持良好状态。

    这种状态如何保持呢?一个要提高。通过一些反复的训练,掌握方法,身体通过一些训练的辅助达到一个很好的状态,保持好。第二个就是通过训练把适应能力提高。像离心机上进行的超重耐力训练,我们要很好地保持训练效果,保持一个很好的状态。我记得检查我们的时候,做的7G,我们后来训练都训练到8G,最大的峰值8.5G。训练是一个不断提高和不断保持状态的过程。

    查完了,只剩下二十人。六十个人当中,我们第二批选上了十五人,选拔成功率比较高。我、聂海胜和景海鹏都是这一批。

    后来我知道,世界上选拔航天员的方式方法大致相同,当年苏联的加加林也经过类似的过程,先是从空军三千多人中分几个阶段进行选拔,从一九五九年开始到第二年的三月,俄罗斯共录取了二十名航天员进行训练,直至一九六一年四月才选出其中的六名航天员准备飞行。

    加加林在他的书中曾经这样描述:“除检查健康状况外,医生们在每一个人身上寻找是否有潜伏的缺陷或者肌体对典型航天因素耐力较低,对这种因素作用时的反应进行评论。他们借助一切可能的生化的、生理的、脑电的和心理的方法和特别的功能试验进行检查。在各种空气非常稀薄的压力舱内检查我们,在离心机上旋转我们,所有这一切用了几周时间,淘汰了不少同伴。”

    一九九六年十二月,我们结束了全部测试,却没有宣布结果,只是要我们回部队等待消息。

航天员正在进行电极生理训练.jpg


二、越过万水千山

   回到四川,我开始了等待,虽然事情似乎有了眉目,但这种无法确知最终结果的等待还是相当漫长的。我仍像以前一样继续我的飞行,良好的状态要每天保持。所以,作为团里的领航主任,我仍天天带着新飞行员训练,自己还飞行了一百五十个小时。而且那一年我们团的空靶,拖靶机基本上都是我飞的。

翱翔蓝天.jpg

    一周、一个月、两个月,几个月过去了,最后的消息仍没有公布。

    其实,选拔工作仍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有关人员在对我们进行家访、政审,领导和专家们分别到二十个飞行员所在的部队了解情况,还专门对飞行员的家族成员进行体检,询问父母及几代人的身体情况和有无遗传病史。到绥中调查时,对我的父母作了详细调查,也把亲戚们都排查了一遍,老家的人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以为我在部队出了什么事。

    一九九七年春天,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书记吴川生带专家组来到我所在的部队,先从战友和同事的口中,得到了对我满意的评价,之后又到我家里进行家访,征求我妻子的意见。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航天员要在没有后顾之忧的状态下训练和执行任务,而妻子的态度至关重要。看似随意的问话,其实也是考核内容之一。

    “如果杨利伟被选为航天员,今后的生活有所变动,你能习惯吗?”

    “习惯,这么多年都是这么过来的。”

    “当航天员有危险,你同意吗?”

    “同意。利伟当飞行员这么多年了,有危险不算什么事情。他看重自己的事业,无论他做啥,我都支持。”

    玉梅的回答干脆、朴实。

    我通过了这项考核。

    考核一项项地进行,我也一直在担心。直到后来航天员中心给我打电话,问我穿多大号的服装,这时候我心里才比较有底了:开始准备我的军装了,那基本没问题了!

    一九九七年四月中旬,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集中了多名著名专家,做最后的研究和挑选,最后从二十个人中录取十二人为预备航天员。我在临床医学、航天生理功能指标、心理素质的测试中都达到了优秀,成为其中的一员。

    这十二个人,学历都在大专以上,驾机飞行都在八百小时以上,平均年龄三十二点八岁,大都有处置空中险情的经历。

    有许多人问,为什么我们的航天员必须从战斗机飞行员中选拔,而不能从其他职业比如从大学生中选拔?为什么年龄在三十岁左右?

    首先,中国航天员要执行复杂的空中任务,并不是飞船上的乘客,美国、苏联选择担任指令长的航天员一般也都从飞行员中挑选;其次,较长时间的飞行经验,空中生活、工作经历,让飞行员过渡到航天员不需要重新适应。而要达到规定的飞行时间,年龄必然在三十岁左右。

    另外,在航天员的训练与工作中,风险和压力不仅仅是生理上的,主要是心理上的。飞行员阶段的空中体验对心理承受能力、良好的精神品质、意志力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

    当然,作为飞行员,即使是一名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也不是顺理成章就能成为合格航天员的,中间相隔的,不是从四川到北京的万水千山,也不仅仅是从地面到天空几公里扩展到几百公里的距离,而是另外一些越过生命极限、超出想象之外的考验。


二、越过万水千山

   回到四川,我开始了等待,虽然事情似乎有了眉目,但这种无法确知最终结果的等待还是相当漫长的。我仍像以前一样继续我的飞行,良好的状态要每天保持。所以,作为团里的领航主任,我仍天天带着新飞行员训练,自己还飞行了一百五十个小时。而且那一年我们团的空靶,拖靶机基本上都是我飞的。

翱翔蓝天.jpg

    一周、一个月、两个月,几个月过去了,最后的消息仍没有公布。

    其实,选拔工作仍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有关人员在对我们进行家访、政审,领导和专家们分别到二十个飞行员所在的部队了解情况,还专门对飞行员的家族成员进行体检,询问父母及几代人的身体情况和有无遗传病史。到绥中调查时,对我的父母作了详细调查,也把亲戚们都排查了一遍,老家的人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以为我在部队出了什么事。

    一九九七年春天,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书记吴川生带专家组来到我所在的部队,先从战友和同事的口中,得到了对我满意的评价,之后又到我家里进行家访,征求我妻子的意见。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航天员要在没有后顾之忧的状态下训练和执行任务,而妻子的态度至关重要。看似随意的问话,其实也是考核内容之一。

    “如果杨利伟被选为航天员,今后的生活有所变动,你能习惯吗?”

    “习惯,这么多年都是这么过来的。”

    “当航天员有危险,你同意吗?”

    “同意。利伟当飞行员这么多年了,有危险不算什么事情。他看重自己的事业,无论他做啥,我都支持。”

    玉梅的回答干脆、朴实。

    我通过了这项考核。

    考核一项项地进行,我也一直在担心。直到后来航天员中心给我打电话,问我穿多大号的服装,这时候我心里才比较有底了:开始准备我的军装了,那基本没问题了!

    一九九七年四月中旬,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集中了多名著名专家,做最后的研究和挑选,最后从二十个人中录取十二人为预备航天员。我在临床医学、航天生理功能指标、心理素质的测试中都达到了优秀,成为其中的一员。

    这十二个人,学历都在大专以上,驾机飞行都在八百小时以上,平均年龄三十二点八岁,大都有处置空中险情的经历。

    有许多人问,为什么我们的航天员必须从战斗机飞行员中选拔,而不能从其他职业比如从大学生中选拔?为什么年龄在三十岁左右?

    首先,中国航天员要执行复杂的空中任务,并不是飞船上的乘客,美国、苏联选择担任指令长的航天员一般也都从飞行员中挑选;其次,较长时间的飞行经验,空中生活、工作经历,让飞行员过渡到航天员不需要重新适应。而要达到规定的飞行时间,年龄必然在三十岁左右。

    另外,在航天员的训练与工作中,风险和压力不仅仅是生理上的,主要是心理上的。飞行员阶段的空中体验对心理承受能力、良好的精神品质、意志力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

    当然,作为飞行员,即使是一名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也不是顺理成章就能成为合格航天员的,中间相隔的,不是从四川到北京的万水千山,也不仅仅是从地面到天空几公里扩展到几百公里的距离,而是另外一些越过生命极限、超出想象之外的考验。
如果当年杨利伟没有成功回来。。。。。。
留爪在看


三、进 城

    一九九七年底,我们十二个人来京报到。

    一九九八年一月五日,十二名中国航天员正式由空军移交给原国防科工委,并在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的原办公区举行了一个仪式。当时两个大单位的首长参加仪式。空军首长对我们的入选表示祝贺,同时又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

    我记得,空军首长对我们褒扬有加,称我们是空军最出色的飞行员,空军真是舍不得,但国家有需要,航天员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更重要、更具有挑战的岗位,这是你们的光荣,也是空军全体指战员的光荣。

    二○○九年空军创建六十周年大庆,我们全体航天员回了“娘家”,参加了全部庆祝活动。置身于熟悉的部队,听着熟悉的呼啸声,我们仿佛又重新站到了飞行员的队列中。

    原国防科工委的首长对我们表示欢迎,并对空军诚挚致谢。

    虽然整个仪式的过程十分简短,而且对外秘而不宣,却意味着中国航天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正式成立。

    那天,我们在国旗下庄严宣誓,并在旗上签下自己的名字:

    成为航天员是我无上的光荣,为了负起神圣的使命,我将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甘愿为载人航天事业奋斗终生。

    那一天,一月五日,成为我们航天员大队的诞生日,每年我们都会纪念它,像过我们共同的生日一样。

   

   
    刚到航天员大队我们就换了装。但是当时还没有航天标志,也没有航天员的等级。所以那时候还都是佩戴飞行员的标志。直到我们有了镶嵌着地球标志的金色航天标志,才摘下了胸前的空军部队飞行徽标。

    一九九七年底,我们十二人来京报到时,恰逢年终岁尾。接下来就是按上级指示,尽快搬家,入住航天城。给的时间是一个星期。

    我匆忙回到部队,开始搬家前的忙乱。那时我儿子杨宁康刚刚两岁,因为太忙顾不上他,就把他送回了辽宁老家。可以想见,部队的领导和战友们纷纷前来道贺,但并没太多机会坐下来叙谈旧情,他们更多的是在帮我打点行装。

    我和战友们平时关系相处得极好,他们和我也不讲客气,都觉得我当了航天员,进了北京,搬去航天城,待遇肯定不错,条件会更好,什么东西都会有的。领导跟我开玩笑说,当了航天员,工资一万多,住师职房,每个人配辆车,这种条件让我和战友们都以为,待遇要翻上好几番。

    战友们的意思是,现在你这些家里的东西搬过去也都用不上,还不得扔!所以,让我走的时候什么东西都不用拿,全给他们留下。

    他们看我的自行车,就说,到了那儿给你配车,你还骑什么自行车啊?推走!在四川,除了我的“歼-6”,我平时的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车,结果,第二天他们就把我的自行车给骑走了。

    还有电视机、床、书架、锅,基本上,我所有的东西都被他们分了。我最值钱的两万块钱的音响,他们说你也别带走了,给了我两千块钱,拿走了。最后剩下一台旧的录像机没人要。
:D

    几天后,我就带着那台录像机,几个木箱子装着幸存的书等杂七杂八的东西,还有一床被子,来到了航天城。到了后看看其他人,和我情况也差不多,带过来的东西都比较少。想来和我一样大多留在原部队了。

    航天城坐落在北京的西北部,相对北京市区还比较偏远,进城要走八达岭高速,坐车也挺不容易。我们十二名航天员和爱人进行了分工,她们去商场买日常生活用品,我们就去买家具。

   没有太多时间挑选,看着差不多的东西,大家就一起买回来。我们的家都在一个住宅楼里,所以直到现在,房子是一样的,家具是一样的,家用电器是一样的,装修装饰也都差不多。有些人看了,不明就里,还说:“你们待遇真是不错,连这都是统一配发的啊。”

    许多东西都是在这一个星期完成的,许多事情也在这一星期弄明白:工资还是按级别和军衔走,只加了几百块补贴,但不飞行了,没有飞行补贴,薪金还不如过去多;我们住的都是团职房;每个人配车更是不可能的事,外出还是骑自行车,或者坐公共汽车。{:lei:}

    家总算安排停当,却被告知自己不能住在家里。我们要住那所专门的两层小楼—航天员公寓,也就是后来被人们称为航天城最神秘的“红房子”。它自成一个小院落,平时有士兵严密把守,外人不得进入,即使是航天城内部的科研人员也如此。而我们,周一到周五必须住在这里,与外界隔绝,不能离开。

    国外的航天员平时是各自分散居住的,只到执行任务前才会集中。而中国的航天员在管理上采用集中管理,从第一天起,加上另外两名先期从俄罗斯训练回来的战友,我们全部十四个航天员便朝夕相处,一同“隐
居”起来,成了最神秘、最难以接近、最不“自由”的人。

三、进 城

    一九九七年底,我们十二个人来京报到。

    一九九八年一月五日,十二名中国航天员正式由空军移交给原国防科工委,并在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的原办公区举行了一个仪式。当时两个大单位的首长参加仪式。空军首长对我们的入选表示祝贺,同时又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

    我记得,空军首长对我们褒扬有加,称我们是空军最出色的飞行员,空军真是舍不得,但国家有需要,航天员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更重要、更具有挑战的岗位,这是你们的光荣,也是空军全体指战员的光荣。

    二○○九年空军创建六十周年大庆,我们全体航天员回了“娘家”,参加了全部庆祝活动。置身于熟悉的部队,听着熟悉的呼啸声,我们仿佛又重新站到了飞行员的队列中。

    原国防科工委的首长对我们表示欢迎,并对空军诚挚致谢。

    虽然整个仪式的过程十分简短,而且对外秘而不宣,却意味着中国航天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正式成立。

    那天,我们在国旗下庄严宣誓,并在旗上签下自己的名字:

    成为航天员是我无上的光荣,为了负起神圣的使命,我将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甘愿为载人航天事业奋斗终生。

    那一天,一月五日,成为我们航天员大队的诞生日,每年我们都会纪念它,像过我们共同的生日一样。

   

   
    刚到航天员大队我们就换了装。但是当时还没有航天标志,也没有航天员的等级。所以那时候还都是佩戴飞行员的标志。直到我们有了镶嵌着地球标志的金色航天标志,才摘下了胸前的空军部队飞行徽标。

    一九九七年底,我们十二人来京报到时,恰逢年终岁尾。接下来就是按上级指示,尽快搬家,入住航天城。给的时间是一个星期。

    我匆忙回到部队,开始搬家前的忙乱。那时我儿子杨宁康刚刚两岁,因为太忙顾不上他,就把他送回了辽宁老家。可以想见,部队的领导和战友们纷纷前来道贺,但并没太多机会坐下来叙谈旧情,他们更多的是在帮我打点行装。

    我和战友们平时关系相处得极好,他们和我也不讲客气,都觉得我当了航天员,进了北京,搬去航天城,待遇肯定不错,条件会更好,什么东西都会有的。领导跟我开玩笑说,当了航天员,工资一万多,住师职房,每个人配辆车,这种条件让我和战友们都以为,待遇要翻上好几番。

    战友们的意思是,现在你这些家里的东西搬过去也都用不上,还不得扔!所以,让我走的时候什么东西都不用拿,全给他们留下。

    他们看我的自行车,就说,到了那儿给你配车,你还骑什么自行车啊?推走!在四川,除了我的“歼-6”,我平时的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车,结果,第二天他们就把我的自行车给骑走了。

    还有电视机、床、书架、锅,基本上,我所有的东西都被他们分了。我最值钱的两万块钱的音响,他们说你也别带走了,给了我两千块钱,拿走了。最后剩下一台旧的录像机没人要。
:D

    几天后,我就带着那台录像机,几个木箱子装着幸存的书等杂七杂八的东西,还有一床被子,来到了航天城。到了后看看其他人,和我情况也差不多,带过来的东西都比较少。想来和我一样大多留在原部队了。

    航天城坐落在北京的西北部,相对北京市区还比较偏远,进城要走八达岭高速,坐车也挺不容易。我们十二名航天员和爱人进行了分工,她们去商场买日常生活用品,我们就去买家具。

   没有太多时间挑选,看着差不多的东西,大家就一起买回来。我们的家都在一个住宅楼里,所以直到现在,房子是一样的,家具是一样的,家用电器是一样的,装修装饰也都差不多。有些人看了,不明就里,还说:“你们待遇真是不错,连这都是统一配发的啊。”

    许多东西都是在这一个星期完成的,许多事情也在这一星期弄明白:工资还是按级别和军衔走,只加了几百块补贴,但不飞行了,没有飞行补贴,薪金还不如过去多;我们住的都是团职房;每个人配车更是不可能的事,外出还是骑自行车,或者坐公共汽车。{:lei:}

    家总算安排停当,却被告知自己不能住在家里。我们要住那所专门的两层小楼—航天员公寓,也就是后来被人们称为航天城最神秘的“红房子”。它自成一个小院落,平时有士兵严密把守,外人不得进入,即使是航天城内部的科研人员也如此。而我们,周一到周五必须住在这里,与外界隔绝,不能离开。

    国外的航天员平时是各自分散居住的,只到执行任务前才会集中。而中国的航天员在管理上采用集中管理,从第一天起,加上另外两名先期从俄罗斯训练回来的战友,我们全部十四个航天员便朝夕相处,一同“隐
居”起来,成了最神秘、最难以接近、最不“自由”的人。
楼主再贴点吧,这些看着不够过瘾


四、非常之城 非常之人

   航天员的生活是由服从最细致的管理、遵守最严格的纪律开始的。

    除了要求我们遵守部队条令条例之外,许多特殊的规定都写在《航天员管理暂行规定》里,其中有这样几条对常人来讲几乎不尽情理的“五不准”:

    不准在外就餐;
    节假日不准私自外出;
    不准与不明身份的人接触;
    不准暴露自己的身份;
    不准抽烟喝酒等等。

    严格的纪律向来是军人这个职业最重要的特征,也是军队战斗力的保证。就这一点来说,刚刚成立的航天员大队将纪律细化并强调到了最高的程度,它几乎规定到了每一个细节。

    进驻航天员公寓的第一课不是别的,是科学进食,我们不能按以前的习惯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一日三餐都由营养医师制订食谱,食物还要留样保存。采购食品要到专供商店,购买蔬菜要到京郊的绿色蔬菜基地,绝对不能像常人那样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当然不会每天盯着你吃饭,但是否遵照了营养师的配餐要求,在体检时就能发现,基本上,我们三个月一次小体检,一年一次大体检。体检发现情况不对了就会找你谈。

    我对吃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尽管也有一些比较爱吃的菜,比如海鲜等等,但是按照营养师的食谱吃饭,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妥。所以我并没有因为进食的问题被找谈过话。;P

    周末回家,妻子想按我们的口味做点“好吃”的,说不定营养师就来“家访”了。后来,我们基本上习惯了这种饮食上的要求。比如我一直喜欢吃肉,不太吃青菜,:lol 但按要求必须要改,我就尽量忍着,让自己少吃肉,多吃菜。

    其实我们平时一日三餐吃的大多是家常菜,许多朋友对我吃什么很好奇,以为航天员吃的好大概多是鲍翅之类,我咨询过营养师和厨师,他们说我们的食谱很平常,没什么可以保密的,比如说二○○九年某周的食谱就是这样罗列的。

    周一,早餐:莲藕瘦肉枸杞粥;金枪鱼、酱鸡胗、葱花脆豆腐、西芹花生、糖醋大蒜、辣白菜。

    午餐:红烧大黄鱼、小炒牛肉、海带炖排骨;韭黄炒腊肉、海米冬瓜;砂锅娃娃菜、银耳鸡蛋汤。

    晚餐:水煮泥鳅、红烧鸡块、酱炒肉丝;腰果虾球、香芹炒肉;蒜茸木耳菜、百合莲子汤。



    周二,早餐:二米粥;麻辣肉皮、酱鸭脖、辣炒绿豆芽、三色杏仁、红油豆腐丝、素炒藕片。

    午餐:姜汁大闸蟹、葱爆羊肉、辣子鸡肝;木须肉、松仁玉米;辣炒莴笋;酸菜豆腐汤。

    晚餐:清蒸武昌鱼、虾仁炒鸡蛋、红烧咕噜肉;草菇烧肉片、肉末豆干炒青蒜;酸辣圆白菜;三鲜汤。



    周三,早餐:醪糟鸡蛋汤;陈皮牛肉、哈尔滨红肠、三色腐皮丝、美极瓜条、素炒圆白菜、青椒土豆丝。

    午餐:锅子墨鱼仔、花江狗肉:L 、啤酒鸭;银耳炒肉丝、青椒鳝段;小炒奶白菜;胡萝卜汤。

    晚餐:家常海参、辣子鸡、姜汁刀肉;榨菜炒肉丁、香辣豆角香干;炒油麦菜;菠菜丸子汤。


    一、每餐水果:苹果、梨、橙子等。

    二、每餐主食:面条、米饭、馒头等。

    三、中晚两餐:建议多加入窝头、玉米、红薯等粗粮食品。

    在吃饭上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能在外就餐。我们现在不太容易执行这个规定了,尤其是飞过的几位航天员,要求参加外面的活动比较多,到吃饭时候你不能总不吃,但大家还是尽量避免在外吃。实际上经过多年训练,我们自己已经知道如何控制了。但在神五升空之前,我们的确做到了不在外就餐,不单纯是营养问题,还涉及卫生安全,因为是集体生活,万一弄个传染病回来会非常麻烦。

    生活管理是全封闭的,我们的作息时间甚至比当新兵时还要严格,出操、队列、军容,执行的都是最高标准。平时我们进出航天员公寓都要拿交钥匙,登记出入时间,虽然家就在同一个院子里,但不能回家,必须回宿舍。大家都很自觉,不仅仅是因为有这些硬性规定,是航天员的特殊性需要这样。

    时间长了,我们就感觉不到这些规定的苛刻和严厉了,因为理解之后,按照规定,行动已经成为我们的习惯。事实上,纪律并不是限制,在它内化为你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后,你会感到另一种自由,它让你严谨、从容、感到一切尽在掌握。

    我们享受的是国家二级警卫。探亲、疗养、外训,也要专车接送,专人护送,严格警卫。

    为保护我们,有关部门采取了特殊警卫措施:居住地周围有电视监视器,有流动哨,[:a11:] 出门有专人护送;集体外出,必须坐火车,而且还不能坐同一列火车。

    等到二○○三年我首飞之后回到家乡葫芦岛,要回绥中县看一看,就没法住在家里了。当地的公安部门不让我在家里住,因为在楼道里布警,既不现实,又妨碍居民正常出行。于是我只能住在宾馆里。


四、非常之城 非常之人

   航天员的生活是由服从最细致的管理、遵守最严格的纪律开始的。

    除了要求我们遵守部队条令条例之外,许多特殊的规定都写在《航天员管理暂行规定》里,其中有这样几条对常人来讲几乎不尽情理的“五不准”:

    不准在外就餐;
    节假日不准私自外出;
    不准与不明身份的人接触;
    不准暴露自己的身份;
    不准抽烟喝酒等等。

    严格的纪律向来是军人这个职业最重要的特征,也是军队战斗力的保证。就这一点来说,刚刚成立的航天员大队将纪律细化并强调到了最高的程度,它几乎规定到了每一个细节。

    进驻航天员公寓的第一课不是别的,是科学进食,我们不能按以前的习惯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一日三餐都由营养医师制订食谱,食物还要留样保存。采购食品要到专供商店,购买蔬菜要到京郊的绿色蔬菜基地,绝对不能像常人那样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当然不会每天盯着你吃饭,但是否遵照了营养师的配餐要求,在体检时就能发现,基本上,我们三个月一次小体检,一年一次大体检。体检发现情况不对了就会找你谈。

    我对吃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尽管也有一些比较爱吃的菜,比如海鲜等等,但是按照营养师的食谱吃饭,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妥。所以我并没有因为进食的问题被找谈过话。;P

    周末回家,妻子想按我们的口味做点“好吃”的,说不定营养师就来“家访”了。后来,我们基本上习惯了这种饮食上的要求。比如我一直喜欢吃肉,不太吃青菜,:lol 但按要求必须要改,我就尽量忍着,让自己少吃肉,多吃菜。

    其实我们平时一日三餐吃的大多是家常菜,许多朋友对我吃什么很好奇,以为航天员吃的好大概多是鲍翅之类,我咨询过营养师和厨师,他们说我们的食谱很平常,没什么可以保密的,比如说二○○九年某周的食谱就是这样罗列的。

    周一,早餐:莲藕瘦肉枸杞粥;金枪鱼、酱鸡胗、葱花脆豆腐、西芹花生、糖醋大蒜、辣白菜。

    午餐:红烧大黄鱼、小炒牛肉、海带炖排骨;韭黄炒腊肉、海米冬瓜;砂锅娃娃菜、银耳鸡蛋汤。

    晚餐:水煮泥鳅、红烧鸡块、酱炒肉丝;腰果虾球、香芹炒肉;蒜茸木耳菜、百合莲子汤。



    周二,早餐:二米粥;麻辣肉皮、酱鸭脖、辣炒绿豆芽、三色杏仁、红油豆腐丝、素炒藕片。

    午餐:姜汁大闸蟹、葱爆羊肉、辣子鸡肝;木须肉、松仁玉米;辣炒莴笋;酸菜豆腐汤。

    晚餐:清蒸武昌鱼、虾仁炒鸡蛋、红烧咕噜肉;草菇烧肉片、肉末豆干炒青蒜;酸辣圆白菜;三鲜汤。



    周三,早餐:醪糟鸡蛋汤;陈皮牛肉、哈尔滨红肠、三色腐皮丝、美极瓜条、素炒圆白菜、青椒土豆丝。

    午餐:锅子墨鱼仔、花江狗肉:L 、啤酒鸭;银耳炒肉丝、青椒鳝段;小炒奶白菜;胡萝卜汤。

    晚餐:家常海参、辣子鸡、姜汁刀肉;榨菜炒肉丁、香辣豆角香干;炒油麦菜;菠菜丸子汤。


    一、每餐水果:苹果、梨、橙子等。

    二、每餐主食:面条、米饭、馒头等。

    三、中晚两餐:建议多加入窝头、玉米、红薯等粗粮食品。

    在吃饭上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能在外就餐。我们现在不太容易执行这个规定了,尤其是飞过的几位航天员,要求参加外面的活动比较多,到吃饭时候你不能总不吃,但大家还是尽量避免在外吃。实际上经过多年训练,我们自己已经知道如何控制了。但在神五升空之前,我们的确做到了不在外就餐,不单纯是营养问题,还涉及卫生安全,因为是集体生活,万一弄个传染病回来会非常麻烦。

    生活管理是全封闭的,我们的作息时间甚至比当新兵时还要严格,出操、队列、军容,执行的都是最高标准。平时我们进出航天员公寓都要拿交钥匙,登记出入时间,虽然家就在同一个院子里,但不能回家,必须回宿舍。大家都很自觉,不仅仅是因为有这些硬性规定,是航天员的特殊性需要这样。

    时间长了,我们就感觉不到这些规定的苛刻和严厉了,因为理解之后,按照规定,行动已经成为我们的习惯。事实上,纪律并不是限制,在它内化为你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后,你会感到另一种自由,它让你严谨、从容、感到一切尽在掌握。

    我们享受的是国家二级警卫。探亲、疗养、外训,也要专车接送,专人护送,严格警卫。

    为保护我们,有关部门采取了特殊警卫措施:居住地周围有电视监视器,有流动哨,[:a11:] 出门有专人护送;集体外出,必须坐火车,而且还不能坐同一列火车。

    等到二○○三年我首飞之后回到家乡葫芦岛,要回绥中县看一看,就没法住在家里了。当地的公安部门不让我在家里住,因为在楼道里布警,既不现实,又妨碍居民正常出行。于是我只能住在宾馆里。


五、 在五十八级天梯上

    把航天员规定课程学习完,我们用了五年多的时间,等于重上了一次大学,而且就其深度、广度和强度来说,比世界上任何一所大学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些课程涉及理论、技术和训练,门类繁多,覆盖面宽,相当复杂。大致说来,有基础理论训练、体质训练、心理训练、航天环境耐力和适应性训练、专业技术训练、飞行程序与任务模拟训练、救生与生存训练等七大项目,每一大项里又包括多项甚至几十个具体课目。

    我们五年学了五十八门课,也就是通过这些课程,我们才能进入航天事业的殿堂,才有可能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航天员。我们把这五十八门课称为天梯,每登上一级都有那么多艰辛,又都有那么多喜悦。

    比如十三门基础理论课就包括如下内容:

1.载人航天工程、
2.英语、
3.计算机应用、
4.解剖生理学、
5.航天医学、
6.地理气象学、
7.高等数学、
8.电工电子、
9.自动控制、
10.力学、
11.飞船GNC、
12.星空识别、
13.政治理论和文化知识素养。:L

    基于当飞行员时期的经验和自信,我觉得自己在实际操作方面不会有问题,我最担心的是理论学习,生怕自己学不会、跟不上。

    来北京航天城训练中心正式报到前,我去向所在部队的领导告别,师长邵文福对我说:“我对你的身体素质和飞行技术都不担心,今后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学习,你要学习大量载人航天的相关知识。”我记得他的话,所以发奋学习的思想准备比较充分,办法就是笨鸟先飞。


五、 在五十八级天梯上

    把航天员规定课程学习完,我们用了五年多的时间,等于重上了一次大学,而且就其深度、广度和强度来说,比世界上任何一所大学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些课程涉及理论、技术和训练,门类繁多,覆盖面宽,相当复杂。大致说来,有基础理论训练、体质训练、心理训练、航天环境耐力和适应性训练、专业技术训练、飞行程序与任务模拟训练、救生与生存训练等七大项目,每一大项里又包括多项甚至几十个具体课目。

    我们五年学了五十八门课,也就是通过这些课程,我们才能进入航天事业的殿堂,才有可能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航天员。我们把这五十八门课称为天梯,每登上一级都有那么多艰辛,又都有那么多喜悦。

    比如十三门基础理论课就包括如下内容:

1.载人航天工程、
2.英语、
3.计算机应用、
4.解剖生理学、
5.航天医学、
6.地理气象学、
7.高等数学、
8.电工电子、
9.自动控制、
10.力学、
11.飞船GNC、
12.星空识别、
13.政治理论和文化知识素养。:L

    基于当飞行员时期的经验和自信,我觉得自己在实际操作方面不会有问题,我最担心的是理论学习,生怕自己学不会、跟不上。

    来北京航天城训练中心正式报到前,我去向所在部队的领导告别,师长邵文福对我说:“我对你的身体素质和飞行技术都不担心,今后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学习,你要学习大量载人航天的相关知识。”我记得他的话,所以发奋学习的思想准备比较充分,办法就是笨鸟先飞。
勇敢的人
虽然大家都知道开始上去的人就是变相的小白鼠
汗,看错标题,还以为是杨伟


     当时的十四名航天员中,飞行经历差不多,但文化基础差别比较大。我是一九八三年进航校的,当时空军都没有本科,我们学习的是大专课程。自一九八五年起,航校开始从参加高考的学生中招收学员,也从地方大学招生,分到飞行学院。十四名航天员里有一大半人年龄比我小,但学历比我高,而且有的人还是双学士。我感到了很现实的压力。所以,从学第一门课开始,我就特别用功。

    第一阶段是基础理论学习。

      第一门课是《载人航天工程基础》,十六开的大本子,厚达六百页,涵盖了载人航天各个方面的相关知识:飞行动力学、宇宙物理学、天文学、航天器轨道理论、火箭推进原理、空间导航等等。教材里面有些内容很深奥,要记忆的东西很多。基本上从上第一门课开始连续的四年时间里,我晚上十二点以前没有睡过觉:( ,都在用功学习,钻研课本。

    结果,第一门课第一次考试,我的成绩是九十二分。在十四个人中排第二,第一名是从俄罗斯留学回来的,在新入选的十二名航天员中我名列第一。从此我对理论学习越来越有信心,觉得我能行,我能学下来。

    第二阶段是专业技能训练。

      航天员要熟悉飞船及各个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模式。但凡飞船涉及的东西,我们都得学,飞船的结构、材料都要清楚,电的原理、太阳能帆板的原理也必须熟悉。还有天文学方面的知识,一旦出现故障,航天员要懂得识天象,通过星星的位置判断自己所在的方位。八十多个星座需要掌握,我们常将星座和每个人联系起来,一说谁是什么星座的,那太清楚了,哪个月份在哪儿,马上就知道了。

    我们还要学习飞船、火箭、发动机、燃料、发射场、发射场塔架方面的知识,要明白飞船的组装、测试、垂直转运等,野外救生技巧也应熟练掌握。

    为学野外生存知识,我们在认清了八十多个星座后,又学会了辨认八十多种植物,知道哪些能吃哪些不能吃。要去植物园挨个看那些花花草草,同时,我们动物园也没少去,看教材上说的那些可能攻击我们的动物可能被我们攻击的动物:L ,去看哪种蛇是有毒的,哪种是无毒的。

航天员们在熟悉了解野外生存状态下动植物的情况。.jpg

    这些内容,学完了就是考试,全程量化考试,都是闭卷。这么驳杂的内容,要学好考好,没别的办法,就是下工夫背下来。

    第三阶段是综合训练,以飞行程序和任务训练为主。

      我们很多时候都要在飞船模拟器中训练。飞船模拟器就是在地面等比例模拟飞船内设备、仪器环境,是对航天员进行航天飞行程序及任务模拟操作训练的最为重要的航天专业技术训练场所。

航天员们交流训练心得体会。.jpg

    飞船从发射升空到进入轨道,再调姿返回地球,持续时间几十个小时甚至上百个小时,飞行程序指令上千条,操作动作上百个。舱内的仪表盘红蓝指示灯密密麻麻,各种线路纵横交错,各种设施星罗棋布。

    训练过程中,教员常常故意设置各种突发性故障,以考验和提高我们的故障发现、判断和排除能力。要熟悉和掌握它们,并能进行各种操作和排除故障,没有别的捷径,只有反复演练,才能做到娴熟使用。

    在此之前大家都没见过飞船模拟器,对其中的环境、布局感到陌生,为了熟悉它,我把能找到的舱内设备图和电路图都找来,贴在宿舍的墙壁上,随时默记。我还专门花一万多块钱买了一台摄像机,那时候我的工资并不高,每个月才两千多块钱。

    有了那台摄像机,我把模拟器各舱段内的每个角落都拍了照片,录了录像,然后自己做了一个小片子,经常看——各种设备叫什么,在什么部位,干什么用。我平时就对着片子练,这样的话,我就可以做到随时练习。

    现在我的电脑里还有那部片子,当时还配了音乐,并且做了一个片头,片头注明“航天员工作室制作”。

    人们常说“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对此深有体会,这个训练课下来,那些密密麻麻的图表和键钮都印在我脑海里了,对它们我比自己手上的纹路还要熟悉。一闭上眼睛,座舱里所有的仪表、电门的位置,都能清清楚楚地出现在我面前,随便说出舱里的一个设备的名称,我马上可以想到它的颜色、位置、作用。

    学习训练五年多,我的成绩提高很快。即使是我最感困难的基础理论,十三门课程,我每一门考核的成绩都是优秀;体质训练每个课目训练成绩都比较突出,在我三十六岁时,也就是二○○一年,百米比赛我还跑了十一秒九七,成了单位田径运动会短跑一百米的纪录创造者,至今仍无人打破。据后来考评,我的前庭功能、超重耐力等都是航天员中最好的。

    我了解自己的个性,我比较喜欢给自己施加一些压力。自从入伍后,能够自己管理自己,我觉得无论做任何事情,并不是说每件事都一定奔着拿第一去,但是一定要尽力而为,我相信只要方法得当,工夫下到了,结果肯定不会差。

    比如高等数学课,航天员的基础理论中有这门课,我以前从没接触过,教员当初也能一眼看出来我的“先天不足”,什么求导、微分、积分,没见过:D ,有些航天员都已经学过了。怎么办?下苦功学习。最后考试时,我的高等数学成绩也考得很好。当时分组到讲台上做题,都是我代表全组上去。普通物理我学得也不错。

    虽然不是每门课都能考第一,但名次都在前面。第一阶段的十三门功课学习完、考试完,我的总评成绩是第一。

    正像母亲评价我的,三十岁了,反而更用功了!这个阶段的用功,不用任何人督促,因为我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把航天员职责履行好。最终的首飞梯队,只有两三个名额,要想入选,必须各项指标都名列前茅。现在,我管航天员训练、选拔,一再跟大家讲,一定要树立竞争意识,这是良性的竞争,没有竞争就没有压力。很多自己认为学不好的课程,其实就是因为压力不够,有了压力自然就学好了

    我的外语基础不好,但英语考过一百分,好多英语比我好的没考过一百分。他们说我是考试型的,我觉得不是这样,我主要是专注,真的很下工夫,考满分是自己每天强化学习的结果。我把压力变成了动力。

    现在我仍在学习英语,不是为了应对考试,而是为了使用。我有时候会和别人开玩笑说,谁的外语不好,就出国受一下刺激,回来外语就能学好了。很多人将自己过不了语言关归结于时间紧迫,其实,我觉得并不是时间的问题,还是压力的问题,人在有压力的时候,可塑性是很大的。二○○四年,我到加拿大参加国际宇航联大会,要求必须用英语发言。二○○三年,对世界航天事业而言,是多灾多难的一年。“哥伦比亚号”失事爆炸等一系列事件给航天事业蒙上一层阴影。但在这一年,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却迈出了辉煌的一步,这无疑给全世界的航天事业带来了欣喜和信心。所以,二○○四年的国际宇航联大会,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中国航天员的身上。

    我把稿子的英文版拿到手,离上台发言只有两三天的时间。若按照如今的英语考试范围划定,我的那篇演讲稿绝对属于“科技英语”。既介绍我国航天的基本情况,我国航天事业的宗旨,也包括我在飞行中的所见所感,此外,还有特别多的航天专业术语,好多词我不认识,比平时的英语日常对话难得多。时间非常紧张,实在没办法了,我就找了一个英语很好的人,让他照着稿子读一遍,然后我录下来。录音是一段一段的,我一遍一遍地反复听,不会的单词都划出来。

    然后我就上了飞机,在飞行途中,我一直在反复听录音,到了加拿大之后的第一个半天,别人都在忙着报名、登记,我还在听。当天晚上,我们带队的同事让我讲一遍试试,算是演练了一下。

    第二天正式发言,我讲的效果还不错,当时有很多留学生来听演讲。他们都说,你怎么外语这么好啊。我在心里偷着乐,这可是我几天几夜熬出的效果。;P


     当时的十四名航天员中,飞行经历差不多,但文化基础差别比较大。我是一九八三年进航校的,当时空军都没有本科,我们学习的是大专课程。自一九八五年起,航校开始从参加高考的学生中招收学员,也从地方大学招生,分到飞行学院。十四名航天员里有一大半人年龄比我小,但学历比我高,而且有的人还是双学士。我感到了很现实的压力。所以,从学第一门课开始,我就特别用功。

    第一阶段是基础理论学习。

      第一门课是《载人航天工程基础》,十六开的大本子,厚达六百页,涵盖了载人航天各个方面的相关知识:飞行动力学、宇宙物理学、天文学、航天器轨道理论、火箭推进原理、空间导航等等。教材里面有些内容很深奥,要记忆的东西很多。基本上从上第一门课开始连续的四年时间里,我晚上十二点以前没有睡过觉:( ,都在用功学习,钻研课本。

    结果,第一门课第一次考试,我的成绩是九十二分。在十四个人中排第二,第一名是从俄罗斯留学回来的,在新入选的十二名航天员中我名列第一。从此我对理论学习越来越有信心,觉得我能行,我能学下来。

    第二阶段是专业技能训练。

      航天员要熟悉飞船及各个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模式。但凡飞船涉及的东西,我们都得学,飞船的结构、材料都要清楚,电的原理、太阳能帆板的原理也必须熟悉。还有天文学方面的知识,一旦出现故障,航天员要懂得识天象,通过星星的位置判断自己所在的方位。八十多个星座需要掌握,我们常将星座和每个人联系起来,一说谁是什么星座的,那太清楚了,哪个月份在哪儿,马上就知道了。

    我们还要学习飞船、火箭、发动机、燃料、发射场、发射场塔架方面的知识,要明白飞船的组装、测试、垂直转运等,野外救生技巧也应熟练掌握。

    为学野外生存知识,我们在认清了八十多个星座后,又学会了辨认八十多种植物,知道哪些能吃哪些不能吃。要去植物园挨个看那些花花草草,同时,我们动物园也没少去,看教材上说的那些可能攻击我们的动物可能被我们攻击的动物:L ,去看哪种蛇是有毒的,哪种是无毒的。

航天员们在熟悉了解野外生存状态下动植物的情况。.jpg

    这些内容,学完了就是考试,全程量化考试,都是闭卷。这么驳杂的内容,要学好考好,没别的办法,就是下工夫背下来。

    第三阶段是综合训练,以飞行程序和任务训练为主。

      我们很多时候都要在飞船模拟器中训练。飞船模拟器就是在地面等比例模拟飞船内设备、仪器环境,是对航天员进行航天飞行程序及任务模拟操作训练的最为重要的航天专业技术训练场所。

航天员们交流训练心得体会。.jpg

    飞船从发射升空到进入轨道,再调姿返回地球,持续时间几十个小时甚至上百个小时,飞行程序指令上千条,操作动作上百个。舱内的仪表盘红蓝指示灯密密麻麻,各种线路纵横交错,各种设施星罗棋布。

    训练过程中,教员常常故意设置各种突发性故障,以考验和提高我们的故障发现、判断和排除能力。要熟悉和掌握它们,并能进行各种操作和排除故障,没有别的捷径,只有反复演练,才能做到娴熟使用。

    在此之前大家都没见过飞船模拟器,对其中的环境、布局感到陌生,为了熟悉它,我把能找到的舱内设备图和电路图都找来,贴在宿舍的墙壁上,随时默记。我还专门花一万多块钱买了一台摄像机,那时候我的工资并不高,每个月才两千多块钱。

    有了那台摄像机,我把模拟器各舱段内的每个角落都拍了照片,录了录像,然后自己做了一个小片子,经常看——各种设备叫什么,在什么部位,干什么用。我平时就对着片子练,这样的话,我就可以做到随时练习。

    现在我的电脑里还有那部片子,当时还配了音乐,并且做了一个片头,片头注明“航天员工作室制作”。

    人们常说“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对此深有体会,这个训练课下来,那些密密麻麻的图表和键钮都印在我脑海里了,对它们我比自己手上的纹路还要熟悉。一闭上眼睛,座舱里所有的仪表、电门的位置,都能清清楚楚地出现在我面前,随便说出舱里的一个设备的名称,我马上可以想到它的颜色、位置、作用。

    学习训练五年多,我的成绩提高很快。即使是我最感困难的基础理论,十三门课程,我每一门考核的成绩都是优秀;体质训练每个课目训练成绩都比较突出,在我三十六岁时,也就是二○○一年,百米比赛我还跑了十一秒九七,成了单位田径运动会短跑一百米的纪录创造者,至今仍无人打破。据后来考评,我的前庭功能、超重耐力等都是航天员中最好的。

    我了解自己的个性,我比较喜欢给自己施加一些压力。自从入伍后,能够自己管理自己,我觉得无论做任何事情,并不是说每件事都一定奔着拿第一去,但是一定要尽力而为,我相信只要方法得当,工夫下到了,结果肯定不会差。

    比如高等数学课,航天员的基础理论中有这门课,我以前从没接触过,教员当初也能一眼看出来我的“先天不足”,什么求导、微分、积分,没见过:D ,有些航天员都已经学过了。怎么办?下苦功学习。最后考试时,我的高等数学成绩也考得很好。当时分组到讲台上做题,都是我代表全组上去。普通物理我学得也不错。

    虽然不是每门课都能考第一,但名次都在前面。第一阶段的十三门功课学习完、考试完,我的总评成绩是第一。

    正像母亲评价我的,三十岁了,反而更用功了!这个阶段的用功,不用任何人督促,因为我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把航天员职责履行好。最终的首飞梯队,只有两三个名额,要想入选,必须各项指标都名列前茅。现在,我管航天员训练、选拔,一再跟大家讲,一定要树立竞争意识,这是良性的竞争,没有竞争就没有压力。很多自己认为学不好的课程,其实就是因为压力不够,有了压力自然就学好了

    我的外语基础不好,但英语考过一百分,好多英语比我好的没考过一百分。他们说我是考试型的,我觉得不是这样,我主要是专注,真的很下工夫,考满分是自己每天强化学习的结果。我把压力变成了动力。

    现在我仍在学习英语,不是为了应对考试,而是为了使用。我有时候会和别人开玩笑说,谁的外语不好,就出国受一下刺激,回来外语就能学好了。很多人将自己过不了语言关归结于时间紧迫,其实,我觉得并不是时间的问题,还是压力的问题,人在有压力的时候,可塑性是很大的。二○○四年,我到加拿大参加国际宇航联大会,要求必须用英语发言。二○○三年,对世界航天事业而言,是多灾多难的一年。“哥伦比亚号”失事爆炸等一系列事件给航天事业蒙上一层阴影。但在这一年,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却迈出了辉煌的一步,这无疑给全世界的航天事业带来了欣喜和信心。所以,二○○四年的国际宇航联大会,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中国航天员的身上。

    我把稿子的英文版拿到手,离上台发言只有两三天的时间。若按照如今的英语考试范围划定,我的那篇演讲稿绝对属于“科技英语”。既介绍我国航天的基本情况,我国航天事业的宗旨,也包括我在飞行中的所见所感,此外,还有特别多的航天专业术语,好多词我不认识,比平时的英语日常对话难得多。时间非常紧张,实在没办法了,我就找了一个英语很好的人,让他照着稿子读一遍,然后我录下来。录音是一段一段的,我一遍一遍地反复听,不会的单词都划出来。

    然后我就上了飞机,在飞行途中,我一直在反复听录音,到了加拿大之后的第一个半天,别人都在忙着报名、登记,我还在听。当天晚上,我们带队的同事让我讲一遍试试,算是演练了一下。

    第二天正式发言,我讲的效果还不错,当时有很多留学生来听演讲。他们都说,你怎么外语这么好啊。我在心里偷着乐,这可是我几天几夜熬出的效果。;P
空仓不挂机 发表于 2010-6-6 14:17

为啥要挑食呢?难道因为没有酒??


六、实录:极限训练不完全版本

    因为航天员是要离开人类能够生存的地球,去往另一个不适宜人类活动的区域。太空神奇而美妙,却不具备地球赐予我们的重力、氧气、压力和水,在生存的必需条件缺失的情况下进入太空,航天员要在密闭狭小的飞船环境里经历超重、失重、低压、旋转相互交替的过程。我们的航天员训练项目,就是要与它们进行生存的搏斗。在这里,我仅仅选择其中的几种,作一大致描述。

航天员在进行转椅训练.jpg

六、实录:极限训练不完全版本

    因为航天员是要离开人类能够生存的地球,去往另一个不适宜人类活动的区域。太空神奇而美妙,却不具备地球赐予我们的重力、氧气、压力和水,在生存的必需条件缺失的情况下进入太空,航天员要在密闭狭小的飞船环境里经历超重、失重、低压、旋转相互交替的过程。我们的航天员训练项目,就是要与它们进行生存的搏斗。在这里,我仅仅选择其中的几种,作一大致描述。

航天员在进行转椅训练.jpg


  超重训练

dmt_685.jpg
    这是最重要最基本的一项航天生理功能训练,培养航天员的抗负荷能力。

    航天飞行要面临两个最大的环境挑战,就是超重和失重。在把飞船送入轨道的过程中,为了克服重力作用,飞船要达到一定的速度,即第一宇宙速度,航天员在飞船上要承受加速度带来的过载负荷,这个现象,就是我们所说的超重。

    在航空和航天的飞行中,都会遇到超重问题。战斗机在做特技的时候,往往超重G值较大,但时间很短;而飞船在入轨前的上升段和完成轨道飞行后返回地面时,其超重值将达到很高的G值,持续时间较长。如果飞船按弹道式返回地球,超重值将达到十几个G,人相当于承受自身重量的十几倍的压力,容易造成呼吸极度困难或停止、意志丧失、黑视,甚至直接影响航天员生命。

    离心机训练是航天员提高超重耐力最有效的设备。在飞速旋转的离心机上,能造成不同G级的超重感觉。公园游乐场的“过山车”等娱乐项目,许多人望车生畏,就是勇敢者几圈下来,也会轻飘飘的不知东西南北,有的会头晕呕吐。这些娱乐项目产生的超重只在二G至三G,而航天员的离心机训练达到了八个G。

    我们在圆圆的训练大厅里进行离心机训练,我和战友们要坐在一只八米多长铁臂夹着的圆筒里,半躺着,呈发射时的姿势,围绕轴心旋转。我们以一百公里时速高速旋转,利用离心力产生负荷来模拟超重,航天员在训练中不仅要承受这种超重的负荷,而且还要随时回答问题,判读信号,保持敏捷的判断反应能力。

    在高速旋转中,练习者的面部肌肉开始变形下垂、肌肉下拉,整个脸只见高高突起的前额。做头盆方向超重训练时,血液压向下肢,头脑缺血眩晕,视力变差,严重时渐渐会看不见东西,产生黑视;而在做胸背向超重训练时,前胸后背像压了块几百斤重的巨石,心跳急剧加快,呼吸困难。当超重达到八个G时,虽然时间只有四十秒,却感觉要花掉全身力量似的。

    这项训练大家公认是最痛苦的一项,不单要付出巨大的体力与精力,而且充满危险。训练时事先会告诉我们,如果承受不了可以按报警电钮,不能强忍着,我们的手就放在那个红色按钮上。

    尽管无数次经历痛苦的煎熬,但那个按钮却一次也没有被按响过。我算是超重耐力比较好的,仍感到难以忍受,那些耐受力不如我的战友,其痛苦可想而知。但我们航天员没有一个人主动按过这个按钮。
技术人员观察航天员超重训练。.jpg

  超重训练

dmt_685.jpg
    这是最重要最基本的一项航天生理功能训练,培养航天员的抗负荷能力。

    航天飞行要面临两个最大的环境挑战,就是超重和失重。在把飞船送入轨道的过程中,为了克服重力作用,飞船要达到一定的速度,即第一宇宙速度,航天员在飞船上要承受加速度带来的过载负荷,这个现象,就是我们所说的超重。

    在航空和航天的飞行中,都会遇到超重问题。战斗机在做特技的时候,往往超重G值较大,但时间很短;而飞船在入轨前的上升段和完成轨道飞行后返回地面时,其超重值将达到很高的G值,持续时间较长。如果飞船按弹道式返回地球,超重值将达到十几个G,人相当于承受自身重量的十几倍的压力,容易造成呼吸极度困难或停止、意志丧失、黑视,甚至直接影响航天员生命。

    离心机训练是航天员提高超重耐力最有效的设备。在飞速旋转的离心机上,能造成不同G级的超重感觉。公园游乐场的“过山车”等娱乐项目,许多人望车生畏,就是勇敢者几圈下来,也会轻飘飘的不知东西南北,有的会头晕呕吐。这些娱乐项目产生的超重只在二G至三G,而航天员的离心机训练达到了八个G。

    我们在圆圆的训练大厅里进行离心机训练,我和战友们要坐在一只八米多长铁臂夹着的圆筒里,半躺着,呈发射时的姿势,围绕轴心旋转。我们以一百公里时速高速旋转,利用离心力产生负荷来模拟超重,航天员在训练中不仅要承受这种超重的负荷,而且还要随时回答问题,判读信号,保持敏捷的判断反应能力。

    在高速旋转中,练习者的面部肌肉开始变形下垂、肌肉下拉,整个脸只见高高突起的前额。做头盆方向超重训练时,血液压向下肢,头脑缺血眩晕,视力变差,严重时渐渐会看不见东西,产生黑视;而在做胸背向超重训练时,前胸后背像压了块几百斤重的巨石,心跳急剧加快,呼吸困难。当超重达到八个G时,虽然时间只有四十秒,却感觉要花掉全身力量似的。

    这项训练大家公认是最痛苦的一项,不单要付出巨大的体力与精力,而且充满危险。训练时事先会告诉我们,如果承受不了可以按报警电钮,不能强忍着,我们的手就放在那个红色按钮上。

    尽管无数次经历痛苦的煎熬,但那个按钮却一次也没有被按响过。我算是超重耐力比较好的,仍感到难以忍受,那些耐受力不如我的战友,其痛苦可想而知。但我们航天员没有一个人主动按过这个按钮。
技术人员观察航天员超重训练。.jpg


   失重训练

    失重状态下的训练,在所有训练内容中是比较难的不太容易实现的。当前世界上航天员的失重训练,一般采用在“失重飞机”上进行。美国、俄罗斯和欧洲的航天员都是采用这种方法进行失重体验。

    美国的“失重飞机”是在KC-135加油机基础上改装而成的,一个起落可以飞二十至三十个抛物线,每个可以产生二十五秒左右的失重时间;俄罗斯的“失重飞机”是在伊尔-76飞机的基础上改装而成的,一个起落可飞十五至二十个抛物线,每个可以产生二十五至二十八秒的失重时间。训练就利用这些被制造出来的微重力环境时间进行。

    我们的失重训练是在俄罗斯加加林航天员培训中心进行的,当然要付给人家高昂的费用。第一次做这种训练,大家感到很新奇,跃跃欲试。而俄方也似乎有意要看看中国航天员的身体素质和前庭功能,所以一开始训练,就把我们使劲地折腾了一下。

Img225420684.jpg


    巨大的喷气飞机爬升到一万米高度,开始沿抛物线连续俯冲、拉起。随着飞机一个个抛物线的飞行,我们在机舱里体会失重条件下如何控制自己的姿态,如何移动,还要在失重状态下,训练如何穿脱航天服、进食、饮水、取物、阅读写字、拍摄和操作仪器、设备。

    美国航天员把失重飞机称为“呕吐飞机”:L ,可以想见它训练时的不适。虽然我们第一次用失重飞机训练,但我和战友们从头至尾没有一个人呕吐,这让我们暗自骄傲,也让俄罗斯同行吃了一惊。

    这种失重飞机训练对我们来说太奢侈了,而适应性训练可以在平时进行。在失重的太空,全身的血液、体液会向头部集中,专业术语称为“头向分布”,头部因为充血而肿胀,给人的就是一种“大头朝下”的感觉。

    为了充分地体验和适应,我们在一张特制的倾斜床上头朝下进行训练。训练时,所有的血液都向头部、颈部涌,头重得要命,眼睛充血,鼻塞,训练之后,人也会感到疲劳异常。

微重力生理适应性测试.jpg

    为了适应失重,我们用万向床进行“血液重新分布”训练,就是人躺在床上,头朝下,按不同角度,反复地进行从直立到头侧位的变化。一个训练周期需要好多天。在它上面做训练,会眼鼻充血、脖颈上青筋暴起,样子看起来相当狰狞。训练停下后,还会觉得自己像得了重感冒一样不舒服。

    ……


   失重训练

    失重状态下的训练,在所有训练内容中是比较难的不太容易实现的。当前世界上航天员的失重训练,一般采用在“失重飞机”上进行。美国、俄罗斯和欧洲的航天员都是采用这种方法进行失重体验。

    美国的“失重飞机”是在KC-135加油机基础上改装而成的,一个起落可以飞二十至三十个抛物线,每个可以产生二十五秒左右的失重时间;俄罗斯的“失重飞机”是在伊尔-76飞机的基础上改装而成的,一个起落可飞十五至二十个抛物线,每个可以产生二十五至二十八秒的失重时间。训练就利用这些被制造出来的微重力环境时间进行。

    我们的失重训练是在俄罗斯加加林航天员培训中心进行的,当然要付给人家高昂的费用。第一次做这种训练,大家感到很新奇,跃跃欲试。而俄方也似乎有意要看看中国航天员的身体素质和前庭功能,所以一开始训练,就把我们使劲地折腾了一下。

Img225420684.jpg


    巨大的喷气飞机爬升到一万米高度,开始沿抛物线连续俯冲、拉起。随着飞机一个个抛物线的飞行,我们在机舱里体会失重条件下如何控制自己的姿态,如何移动,还要在失重状态下,训练如何穿脱航天服、进食、饮水、取物、阅读写字、拍摄和操作仪器、设备。

    美国航天员把失重飞机称为“呕吐飞机”:L ,可以想见它训练时的不适。虽然我们第一次用失重飞机训练,但我和战友们从头至尾没有一个人呕吐,这让我们暗自骄傲,也让俄罗斯同行吃了一惊。

    这种失重飞机训练对我们来说太奢侈了,而适应性训练可以在平时进行。在失重的太空,全身的血液、体液会向头部集中,专业术语称为“头向分布”,头部因为充血而肿胀,给人的就是一种“大头朝下”的感觉。

    为了充分地体验和适应,我们在一张特制的倾斜床上头朝下进行训练。训练时,所有的血液都向头部、颈部涌,头重得要命,眼睛充血,鼻塞,训练之后,人也会感到疲劳异常。

微重力生理适应性测试.jpg

    为了适应失重,我们用万向床进行“血液重新分布”训练,就是人躺在床上,头朝下,按不同角度,反复地进行从直立到头侧位的变化。一个训练周期需要好多天。在它上面做训练,会眼鼻充血、脖颈上青筋暴起,样子看起来相当狰狞。训练停下后,还会觉得自己像得了重感冒一样不舒服。

    ……


    野外生存训练

    这是一种应急训练,如果你不能在预定着陆点降落,要会自救。飞船不能准确降落在预定着陆点的情况有过,比如一九六五年苏联宇航员返回时,降落到了远处的森林中,在冰天雪地中还需要对付一群狼。针对可能的情况,我们野外生存训练包括多种环境,有水上的,有沙漠的,有丛林的。

    飞船带有一般的救生物品,枪、刀、必需的食品、水、食盐。就带着这些东西,我们被放在沙漠上,或者扔到丛林里。还要训练面对气候的变化,寒冷也好,风沙也好,雨雪也好,如何去应对。我们还要学习和练习很多生存技能,怎样钓上鱼来,怎样设套把野兔子抓住,怎么用降落伞搭帐篷。这个帐篷要搭到什么地方,搭到哪个地势,如果地方没选好,起风了会被风刮走,下雨了水会给你冲掉。

    野外生存实地训练时我跟聂海胜一组。中午气温正高,阳光毒辣,我们被投放到北部沙漠中,手上只有一个降落伞,没有别的东西。

    我们就把降落伞割开搭起帐篷。夜晚,沙漠的气温会降到零下四摄氏度,帐篷需要变成堡垒才能保暖。我和海胜商量着,用破开的伞布包上沙子做成“砖”垒成墙,既防风又保暖。

    我们在墙后面的帐篷里测了一下温度,外面零下几摄氏度,而里面能达到零上十几摄氏度,这很不错了。就这样,我们靠有限的凉水和饼干坚持到第二天中午,没晒着,没冻着,没饿着,精力和体力保存很好。

    走的时候,我们放了信号弹,还进行了全副装扮。我想了个办法,用橙色的伞布包在头上,由于橙色非常耀眼,这样既能让天上的直升机很容易发现我们,还可以抵挡沙漠里的毒辣阳光和风沙,为了防风沙和沙漠里强烈的紫外线伤眼,我们把防雪盲的眼镜也戴起来。橙色的头巾、黑色的大墨镜、深蓝色的航天服,这样一装扮,不仅很实用,而且看起来很酷,[:a4:] 我们相互打量,嗯,很不错,我们仿佛不是经历了艰苦的野外生存训练回来,而是进行了一次饶有兴味的沙漠旅行。

dmt_140.jpg

    为了模拟返回舱在水上着陆的情况,我们在北京郊区的官厅水库进行水面出舱训练。

1111580_3.jpg

    通常情况下,返回舱会降落在地面上,但也不排除降落在水面上的情况。如果舱内环境变得恶劣,航天员就不得不离开返回舱。跳下水之前,航天员要换上抗浸防寒服,避免冷水浸泡。入水时,腋下的救生圈能在数秒内充气。按设计要求,这样的服装能够使人在冰冷的水中停留十二个小时,等待救援人员的到来。

    可是返回舱要是降落在海上,情况就有所不同。此时,航天员要打开舱门,待在舱内,利用呼救电台发出信号,等待救援人员。可是航天员到底能在舱内待多久?我们曾在海南岛专门进行海上漂浮试验。

    英国曾经做过返回舱耐受试验,他们的结论是,可以在海上漂浮六小时。在北京有人做过温度三十五摄氏度、湿度接近百分之百的耐受试验,结果有人只坚持了两小时。按预先设想,我们的这次试验达到八小时就算成功了。但在这次的水面生存训练中,我们的实验人员将待在返回舱中的时间提高到二十小时,获得了宝贵的数据。

    ……


    野外生存训练

    这是一种应急训练,如果你不能在预定着陆点降落,要会自救。飞船不能准确降落在预定着陆点的情况有过,比如一九六五年苏联宇航员返回时,降落到了远处的森林中,在冰天雪地中还需要对付一群狼。针对可能的情况,我们野外生存训练包括多种环境,有水上的,有沙漠的,有丛林的。

    飞船带有一般的救生物品,枪、刀、必需的食品、水、食盐。就带着这些东西,我们被放在沙漠上,或者扔到丛林里。还要训练面对气候的变化,寒冷也好,风沙也好,雨雪也好,如何去应对。我们还要学习和练习很多生存技能,怎样钓上鱼来,怎样设套把野兔子抓住,怎么用降落伞搭帐篷。这个帐篷要搭到什么地方,搭到哪个地势,如果地方没选好,起风了会被风刮走,下雨了水会给你冲掉。

    野外生存实地训练时我跟聂海胜一组。中午气温正高,阳光毒辣,我们被投放到北部沙漠中,手上只有一个降落伞,没有别的东西。

    我们就把降落伞割开搭起帐篷。夜晚,沙漠的气温会降到零下四摄氏度,帐篷需要变成堡垒才能保暖。我和海胜商量着,用破开的伞布包上沙子做成“砖”垒成墙,既防风又保暖。

    我们在墙后面的帐篷里测了一下温度,外面零下几摄氏度,而里面能达到零上十几摄氏度,这很不错了。就这样,我们靠有限的凉水和饼干坚持到第二天中午,没晒着,没冻着,没饿着,精力和体力保存很好。

    走的时候,我们放了信号弹,还进行了全副装扮。我想了个办法,用橙色的伞布包在头上,由于橙色非常耀眼,这样既能让天上的直升机很容易发现我们,还可以抵挡沙漠里的毒辣阳光和风沙,为了防风沙和沙漠里强烈的紫外线伤眼,我们把防雪盲的眼镜也戴起来。橙色的头巾、黑色的大墨镜、深蓝色的航天服,这样一装扮,不仅很实用,而且看起来很酷,[:a4:] 我们相互打量,嗯,很不错,我们仿佛不是经历了艰苦的野外生存训练回来,而是进行了一次饶有兴味的沙漠旅行。

dmt_140.jpg

    为了模拟返回舱在水上着陆的情况,我们在北京郊区的官厅水库进行水面出舱训练。

1111580_3.jpg

    通常情况下,返回舱会降落在地面上,但也不排除降落在水面上的情况。如果舱内环境变得恶劣,航天员就不得不离开返回舱。跳下水之前,航天员要换上抗浸防寒服,避免冷水浸泡。入水时,腋下的救生圈能在数秒内充气。按设计要求,这样的服装能够使人在冰冷的水中停留十二个小时,等待救援人员的到来。

    可是返回舱要是降落在海上,情况就有所不同。此时,航天员要打开舱门,待在舱内,利用呼救电台发出信号,等待救援人员。可是航天员到底能在舱内待多久?我们曾在海南岛专门进行海上漂浮试验。

    英国曾经做过返回舱耐受试验,他们的结论是,可以在海上漂浮六小时。在北京有人做过温度三十五摄氏度、湿度接近百分之百的耐受试验,结果有人只坚持了两小时。按预先设想,我们的这次试验达到八小时就算成功了。但在这次的水面生存训练中,我们的实验人员将待在返回舱中的时间提高到二十小时,获得了宝贵的数据。

    ……


七、在痛苦与快乐中凝神

    我觉得作为一个人,你从事一项工作,如果是你喜欢的、愿意做的,那是最好的情形,但当你能把不喜欢、不愿做的事情做得很好,那么离你取得成绩和成功就不远了。

    在本质上我们和一般人一样,都想安逸一点,过得舒服一点,但是理想、事业、任务、目标摆在面前,它吸引你、规范你、也强迫你去做这样的事情,而当目标成功达到的时候,那些痛苦就升华成了快乐。

    平时,家人基本不清楚我们的训练,怕他们担心,我们回家都不提。后来家人还是看到了我们做训练时的照片,脸都变形了,妻子们就觉得自己的丈夫在进行这样“非人”的训练,心里很难受。但是她们也了解,这是任务需要,也是我们追求目标过程中必须经历的。

    有人说,经过多么大的艰难就会得多么大的幸福,有多少痛苦就有多少快乐。实际上,在完成一项项“魔鬼训练”时,我想的只是完成任务,想的只是战胜困难,战胜自己。我们所有航天员想的都是怎么更好地完成任务,并没有想过完成之后的幸福和甜蜜是什么样的。那时最大的心满意足就是比昨天的成绩又提高了一些,最大的胜利就是战胜了自己。

航天员杨利伟进行体能训练.jpg

    我们有专门的体育活动馆,平时经常打篮球、打乒乓球、攀岩,这也是体能训练的一部分。参加文艺活动也很多,我自己喜欢弹吉他、唱歌,还有读书演讲活动,在国防科工委当时的演讲比赛中,我代表航天员大队在北京各大单位巡回演讲。

    我的战友们也各有特长,我们组织了一个航天员乐队,每个人选一样乐器,每周有一个晚上的练习时间,总政军乐团的老师作指导。我们从学谱子开始,懂了乐理,学会了演奏,后来参加过多次演出,积累了不少“舞台经验”。

    我和我的战友们就这样度过了五年多的学习训练生活,一天天接近执行任务,实现梦想。但这并不是说一切都顺风顺水,期望的东西最后就能瓜熟蒂落。

    二○○三年是世界航天界的多事之秋。

    二月一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返回发生爆炸解体,七名航天员遇难;

    五月四日,俄罗斯“联盟TMA-1”飞船返回时落点偏离四百多公里,险些酿成恶果;

    八月二十二日,巴西的运载火箭在发射场爆炸,星箭无存,二十一人丧生。

    对于航天事业所包含的风险,我们在成为航天员时早已熟知,其实不单在执行任务时有危险,平时训练也有。在很多训练课目进行时,救护车、医生都必须到位,做低压舱训练时,医学专家都在现场,出了问题赶快把我们送到医院高压舱,两者有通道直接相连。

    尽管风险随时都有,我们却能够从容地面对。

    很多危急情况,我们叙述的时候外人听起来轻描淡写的,很多人会问我怎么可以把那些惊险说得这么轻松呢?这来自我们的飞行经历,也来自我们对风险的认识和理解。孔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我认为,做任何事情,“零风险”是不存在的,尤其做大事更需要冒险精神。从当飞行员的第一天起,我就了解飞行是与危险相伴的,成为航天员之后更是如此。

    从最初的恐惧,到对风险的认识,开始习惯风险,这不是一个适应和麻木的过程,而是一个对自己要求更加严格,操作更加细致认真,提高控制能力、降低风险的过程。

    我们不忧,不是我们不珍惜生命,我们不惧,也不是无视风险,而是我们对自己的能力与技术充满自信,而敢于奉献、对信念和理想的坚持,也让我们勇敢面对一切艰险。

    载人飞行前的这些世界航天事故,又考验了我们承受和认识风险的能力。说实话,在最初听到“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灾难事件时,我并没感到震惊,因为这是航天事业本身的一部分。它只是再次让我们明白,危险时时存在,你不能有哪怕一点疏忽,所有的操作训练应当更为细致。

    航医所为此召开的座谈会,则变成了全体航天员的请战会。我记得景海鹏说:“我想用一如既往来表达我对航天员职业的态度,决不会因为出现了风险就犹豫。”

    我表态说:“我们身为军人,本身就准备奉献和牺牲。存在风险是载人航天的正常现象,这不会动摇我。”


七、在痛苦与快乐中凝神

    我觉得作为一个人,你从事一项工作,如果是你喜欢的、愿意做的,那是最好的情形,但当你能把不喜欢、不愿做的事情做得很好,那么离你取得成绩和成功就不远了。

    在本质上我们和一般人一样,都想安逸一点,过得舒服一点,但是理想、事业、任务、目标摆在面前,它吸引你、规范你、也强迫你去做这样的事情,而当目标成功达到的时候,那些痛苦就升华成了快乐。

    平时,家人基本不清楚我们的训练,怕他们担心,我们回家都不提。后来家人还是看到了我们做训练时的照片,脸都变形了,妻子们就觉得自己的丈夫在进行这样“非人”的训练,心里很难受。但是她们也了解,这是任务需要,也是我们追求目标过程中必须经历的。

    有人说,经过多么大的艰难就会得多么大的幸福,有多少痛苦就有多少快乐。实际上,在完成一项项“魔鬼训练”时,我想的只是完成任务,想的只是战胜困难,战胜自己。我们所有航天员想的都是怎么更好地完成任务,并没有想过完成之后的幸福和甜蜜是什么样的。那时最大的心满意足就是比昨天的成绩又提高了一些,最大的胜利就是战胜了自己。

航天员杨利伟进行体能训练.jpg

    我们有专门的体育活动馆,平时经常打篮球、打乒乓球、攀岩,这也是体能训练的一部分。参加文艺活动也很多,我自己喜欢弹吉他、唱歌,还有读书演讲活动,在国防科工委当时的演讲比赛中,我代表航天员大队在北京各大单位巡回演讲。

    我的战友们也各有特长,我们组织了一个航天员乐队,每个人选一样乐器,每周有一个晚上的练习时间,总政军乐团的老师作指导。我们从学谱子开始,懂了乐理,学会了演奏,后来参加过多次演出,积累了不少“舞台经验”。

    我和我的战友们就这样度过了五年多的学习训练生活,一天天接近执行任务,实现梦想。但这并不是说一切都顺风顺水,期望的东西最后就能瓜熟蒂落。

    二○○三年是世界航天界的多事之秋。

    二月一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返回发生爆炸解体,七名航天员遇难;

    五月四日,俄罗斯“联盟TMA-1”飞船返回时落点偏离四百多公里,险些酿成恶果;

    八月二十二日,巴西的运载火箭在发射场爆炸,星箭无存,二十一人丧生。

    对于航天事业所包含的风险,我们在成为航天员时早已熟知,其实不单在执行任务时有危险,平时训练也有。在很多训练课目进行时,救护车、医生都必须到位,做低压舱训练时,医学专家都在现场,出了问题赶快把我们送到医院高压舱,两者有通道直接相连。

    尽管风险随时都有,我们却能够从容地面对。

    很多危急情况,我们叙述的时候外人听起来轻描淡写的,很多人会问我怎么可以把那些惊险说得这么轻松呢?这来自我们的飞行经历,也来自我们对风险的认识和理解。孔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我认为,做任何事情,“零风险”是不存在的,尤其做大事更需要冒险精神。从当飞行员的第一天起,我就了解飞行是与危险相伴的,成为航天员之后更是如此。

    从最初的恐惧,到对风险的认识,开始习惯风险,这不是一个适应和麻木的过程,而是一个对自己要求更加严格,操作更加细致认真,提高控制能力、降低风险的过程。

    我们不忧,不是我们不珍惜生命,我们不惧,也不是无视风险,而是我们对自己的能力与技术充满自信,而敢于奉献、对信念和理想的坚持,也让我们勇敢面对一切艰险。

    载人飞行前的这些世界航天事故,又考验了我们承受和认识风险的能力。说实话,在最初听到“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灾难事件时,我并没感到震惊,因为这是航天事业本身的一部分。它只是再次让我们明白,危险时时存在,你不能有哪怕一点疏忽,所有的操作训练应当更为细致。

    航医所为此召开的座谈会,则变成了全体航天员的请战会。我记得景海鹏说:“我想用一如既往来表达我对航天员职业的态度,决不会因为出现了风险就犹豫。”

    我表态说:“我们身为军人,本身就准备奉献和牺牲。存在风险是载人航天的正常现象,这不会动摇我。”
贰柒壹肆玖 发表于 2010-6-6 13:59
。。。如果。。。。啥意思


八、接近玉成时刻
    在我们艰苦训练的同时,中国载人航天的其他系统也在急如星火地前行。

    这就像一个作战集团,各支部队都在夙兴夜寐、风雨兼程,赶赴前沿战场。这个战场不是两军交战的所在,而是国家综合实力、科技发展水平、民族智慧、志气与自信心的竞技,在这个战场上获得胜利的标志,就是载人航天飞船的顺利升空并安全返回。

    上世纪就是年代,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扬帆起航,在较短时间内,以“中国式跨越”走过了西方几十年的路程,从“三垂一远”的发射模式,到与国际接轨的陆海基测控网;从独具特色的航天医学工程体系,到项目繁多、立意高远的空间科学实验一系列新创造、新突破、新技术,让中国的载人航天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不仅如此,中国飞船还具有多种独特的优势和特点。

    到二○○二年,中国已经发射了四艘无人试验飞船,尤其是“神舟”三号和“神舟”四号飞船,在与载人状态一致的情况下连续发射成功,预示着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梦想,已经近在咫尺。

    现在总结出几句话来,用以概括中国载人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这是对所有航天人的一种理解、一种肯定。如果用中国传统的说法,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我们到了“玉成”的关键时期。

    二○○二年十月,时任总装备部部长、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的李继耐上将宣布: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将在二○○三年十月实施。


八、接近玉成时刻
    在我们艰苦训练的同时,中国载人航天的其他系统也在急如星火地前行。

    这就像一个作战集团,各支部队都在夙兴夜寐、风雨兼程,赶赴前沿战场。这个战场不是两军交战的所在,而是国家综合实力、科技发展水平、民族智慧、志气与自信心的竞技,在这个战场上获得胜利的标志,就是载人航天飞船的顺利升空并安全返回。

    上世纪就是年代,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扬帆起航,在较短时间内,以“中国式跨越”走过了西方几十年的路程,从“三垂一远”的发射模式,到与国际接轨的陆海基测控网;从独具特色的航天医学工程体系,到项目繁多、立意高远的空间科学实验一系列新创造、新突破、新技术,让中国的载人航天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不仅如此,中国飞船还具有多种独特的优势和特点。

    到二○○二年,中国已经发射了四艘无人试验飞船,尤其是“神舟”三号和“神舟”四号飞船,在与载人状态一致的情况下连续发射成功,预示着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梦想,已经近在咫尺。

    现在总结出几句话来,用以概括中国载人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这是对所有航天人的一种理解、一种肯定。如果用中国传统的说法,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我们到了“玉成”的关键时期。

    二○○二年十月,时任总装备部部长、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的李继耐上将宣布: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将在二○○三年十月实施。


    我们知道,在世界载人航天史上,苏联的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是“一人一圈”。美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是用“水星”火箭发射载人飞船,在亚轨道上飞行。所谓“亚轨道”,是指宇宙飞船进入太空后,离开地球表面的大气层,开始进入太空的边缘,大体位于距离地面一百公里处。由于速度和动力达不到真正的宇宙飞船,不能围绕地球轨道飞行。亚轨道飞行不是通常意义的环绕地球飞行的太空漫游,而是刚刚脱离大气层进入太空边缘的飞行。

    现在,我国首飞的技术已经远远超过了当初苏美首飞的技术水平,完全具备了“二人七天”的能力,但为了稳妥可靠,确定按照“一人一天”、“白天发射,白天回收”的方案实施。“确保万无一失,完成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可以说,这是我们给中央立下的“军令状”。

    各个系统由此进入了白热化的前期准备工作中。

    二○○三年的春节,我是在北京航天城过的。春节七天假,哪儿也没去,一直待在家里和公寓。现在也一样,春节都在家里过,很少到外面吃饭聚会。尤其那时任务已经定了,安全稳定是第一位的。

    春节过后回到航天员公寓,我们都感到了气氛紧张。从时间安排上知道,结业考试要开始了,这不是一般的结业考试,不是仅仅为了获取一个结业证书,而是要对我们每个航天员从思想素质、学习成绩、训练成果、医学评价诸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评。考核成绩要进入首飞航天员选拔的总成绩,并且以此为基础选出首飞航天员。

    俄罗斯的一位航天员教练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航天员经过大量的训练,最后的机会却只能属于少数人,这就是航天员的生活内容之一。”要获得这个“最后的机会”,就需要面对竞争。其实,自从航天员大队成立以来,一直面临着“争”的问题。最初的挑选在争,平时的训练在争,每一次的考试在争,选拔首飞梯队和首飞航天员更是要争。但大家都有一个共识,我们“争”的是训练和成绩,是为事业而争,不是为个人而争。是国家在挑选我们,人民在挑选我们,不是我们为自己的私利争夺什么。

    回想起来,从参军到预校航校,到成为飞行员,最后成为航天员,我和我的战友们一路走来,似乎一直都在经历着激烈的竞争、选拔和淘汰。这样一条人生道路,决定了我们的命运与竞争相伴相随。

    我们十四个人当中,当时年龄最大的已经四十二岁,如果还在飞行部队,平时这么努力,应当已经是师级领导干部了。可作为航天员,每天都要去承受高强度的体能训练,承受各种生理和心理的磨砺,确实感到了很大的压力。

    我们都有很清醒的认识,航天员的价值不只是体现在执行任务上,并非说没有执行飞行任务,航天员就白当了,更重要、更具有价值的,在这个过程中为国家的航天事业积累了经验,和大家一同走出一条中国的航天员训练之路。基于这点,每次考试和选拔,我们都能够全情投入,而对结果坦然面对。


    我们知道,在世界载人航天史上,苏联的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是“一人一圈”。美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是用“水星”火箭发射载人飞船,在亚轨道上飞行。所谓“亚轨道”,是指宇宙飞船进入太空后,离开地球表面的大气层,开始进入太空的边缘,大体位于距离地面一百公里处。由于速度和动力达不到真正的宇宙飞船,不能围绕地球轨道飞行。亚轨道飞行不是通常意义的环绕地球飞行的太空漫游,而是刚刚脱离大气层进入太空边缘的飞行。

    现在,我国首飞的技术已经远远超过了当初苏美首飞的技术水平,完全具备了“二人七天”的能力,但为了稳妥可靠,确定按照“一人一天”、“白天发射,白天回收”的方案实施。“确保万无一失,完成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可以说,这是我们给中央立下的“军令状”。

    各个系统由此进入了白热化的前期准备工作中。

    二○○三年的春节,我是在北京航天城过的。春节七天假,哪儿也没去,一直待在家里和公寓。现在也一样,春节都在家里过,很少到外面吃饭聚会。尤其那时任务已经定了,安全稳定是第一位的。

    春节过后回到航天员公寓,我们都感到了气氛紧张。从时间安排上知道,结业考试要开始了,这不是一般的结业考试,不是仅仅为了获取一个结业证书,而是要对我们每个航天员从思想素质、学习成绩、训练成果、医学评价诸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评。考核成绩要进入首飞航天员选拔的总成绩,并且以此为基础选出首飞航天员。

    俄罗斯的一位航天员教练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航天员经过大量的训练,最后的机会却只能属于少数人,这就是航天员的生活内容之一。”要获得这个“最后的机会”,就需要面对竞争。其实,自从航天员大队成立以来,一直面临着“争”的问题。最初的挑选在争,平时的训练在争,每一次的考试在争,选拔首飞梯队和首飞航天员更是要争。但大家都有一个共识,我们“争”的是训练和成绩,是为事业而争,不是为个人而争。是国家在挑选我们,人民在挑选我们,不是我们为自己的私利争夺什么。

    回想起来,从参军到预校航校,到成为飞行员,最后成为航天员,我和我的战友们一路走来,似乎一直都在经历着激烈的竞争、选拔和淘汰。这样一条人生道路,决定了我们的命运与竞争相伴相随。

    我们十四个人当中,当时年龄最大的已经四十二岁,如果还在飞行部队,平时这么努力,应当已经是师级领导干部了。可作为航天员,每天都要去承受高强度的体能训练,承受各种生理和心理的磨砺,确实感到了很大的压力。

    我们都有很清醒的认识,航天员的价值不只是体现在执行任务上,并非说没有执行飞行任务,航天员就白当了,更重要、更具有价值的,在这个过程中为国家的航天事业积累了经验,和大家一同走出一条中国的航天员训练之路。基于这点,每次考试和选拔,我们都能够全情投入,而对结果坦然面对。


[b]九、绝无仅有的毕业生

    首先迎接“结业考试”。五年多中大大小小的考试我们经过了一百多次,但这一次的考试内容更全面、强度更大。不仅是对所有学习与训练的总检验,也事关执行首飞任务人员的选拔。

    各种操作规程、飞行手册堆在一起,各种飞行程序资料集中在一起,几十本书要复习,数百个数据要记牢。为了把学习训练效果最真实、最客观、最完美地展示出来,我们航天员大队几乎进入了“一级战备”的状态。每天夜晚,航天员公寓中都一致亮满了长明灯。

    这时候,“非典”疫情突然来袭。在严峻的抗击“非典”形势下,任务的计划没有改变,我们的训练也没有受到丝毫影响。为了杜绝任何交叉传染的可能性,我们实行了完全隔离,封闭在公寓里生活和学习,一百多天时间,与家人不能见面。

    二○○三年五月中旬,我们开始进行考核,在十五天时间里,一共考了四次。

    第一项是笔试,三个小时的笔试涉及学习的方方面面,从航天理论的基本原则到最小的操作步骤,无所不及。

    笔试是共同试卷,全体航天员做的是一样的题目。除此之外,口试和操作考核都采用抽题方式,抽到什么考什么。

    第二项是口试,既要考查每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要考查对专业的熟悉程度。试题备有多套,每个人进入考场,抽出自己的试题,抽到后给五分钟时间准备,然后面对十多位专家教授组成的考评组,接受他们严格甚至“刁钻”的提问。

    太空飞行要素、航天服上橡胶绳的缠绕方法、如何食用航天食品大大小小,无所不及。答题时我们必须对答如流,并且画出流程图作讲解。回答完后,专家们根据回答问题的完整度和准确度打出分数,心理教员还要根据我们回答问题的状态打出心理分。

    第三项考试是实际操作题,在模拟器中进行,以考查我们在飞船各种飞行程序中所作的判断、处理和操作,整个过程和情形接近实战状态。

    其中的应急故障程序是随机的,要在最短的时间里做出正确的判断,及时做出处理、排除故障,因为模拟太空飞行状态,时间卡得非常紧,基本没有思考时间,几乎同时,脑到,眼到,手到,哪一个慢了就将面临更严重的故障,最后导致飞行任务失败。

    我抽到的是“数管失效”的应急程序。是说飞船进入太空后,如果数据管理系统突然失效,就要立刻改为手动操作应急返回。从判明故障到处理完毕,这个程序一共有三十五道指令、五十多个动作,而完成的时间只有几分钟。我做得分毫不差。

    第四项考核是身体素质的全面考评用多种器材做生理指标检查。我们十四个人在具体数据上虽有差别,但全部达到优秀标准。

    以上四项只是专业技术和生理基础方面的最后考核,还不能确定航天员是否合格,最后的评判要通过综合考评来进行。考评委员会分为政治思想、专业技术及心理、医学评价三个组,通过复核试卷、回放录像、计算五年多来的各项考试成绩和训练成绩、综合各界意见,最后给每个航天员打出总分。

    综合评定考核极为细致、严格,指挥部规定,不合格者将被淘汰。按照美国和俄罗斯的经验,航天员在训练过程中的淘汰率一般为百分之五十,我国的载人航天飞行计划,实际上并不需要这么多数量的航天员,之所以选拔了十四人进入训练,也是考虑到了淘汰的问题。

    二○○三年七月三日,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选评委员会评定结果揭晓:经过艰苦拼搏,十四名航天员全部具备了独立执行航天飞行任务的能力,予以结业,并同时获得三级航天员资格。

    这意味着中国第一代航天员正式产生,标志着我们创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航天员训练体系,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培养航天员的国家。而且这个成绩中创造了世界航天界的一项纪录:中国航天员大队的训练,淘汰率为零。

    五年零六个月,一个人盛年时期黄金般的岁月,两千多个日日夜夜,五十八门内容宏富的课程,共计三千个标准学时艰苦的努力,让最初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的我们,全部以良好以上成绩通过考核。其中经受的艰难与磨砺,远不是一些枯燥的数字所能涵盖的。我们不仅在知识水平上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个人的精神、思想与意志品质,也升华到了更高的境界。

    顺利结业的十四个航天员都获得了选拔资格,一起面对首次载人航天的任务,准备接受最终的挑选。


[b]九、绝无仅有的毕业生

    首先迎接“结业考试”。五年多中大大小小的考试我们经过了一百多次,但这一次的考试内容更全面、强度更大。不仅是对所有学习与训练的总检验,也事关执行首飞任务人员的选拔。

    各种操作规程、飞行手册堆在一起,各种飞行程序资料集中在一起,几十本书要复习,数百个数据要记牢。为了把学习训练效果最真实、最客观、最完美地展示出来,我们航天员大队几乎进入了“一级战备”的状态。每天夜晚,航天员公寓中都一致亮满了长明灯。

    这时候,“非典”疫情突然来袭。在严峻的抗击“非典”形势下,任务的计划没有改变,我们的训练也没有受到丝毫影响。为了杜绝任何交叉传染的可能性,我们实行了完全隔离,封闭在公寓里生活和学习,一百多天时间,与家人不能见面。

    二○○三年五月中旬,我们开始进行考核,在十五天时间里,一共考了四次。

    第一项是笔试,三个小时的笔试涉及学习的方方面面,从航天理论的基本原则到最小的操作步骤,无所不及。

    笔试是共同试卷,全体航天员做的是一样的题目。除此之外,口试和操作考核都采用抽题方式,抽到什么考什么。

    第二项是口试,既要考查每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要考查对专业的熟悉程度。试题备有多套,每个人进入考场,抽出自己的试题,抽到后给五分钟时间准备,然后面对十多位专家教授组成的考评组,接受他们严格甚至“刁钻”的提问。

    太空飞行要素、航天服上橡胶绳的缠绕方法、如何食用航天食品大大小小,无所不及。答题时我们必须对答如流,并且画出流程图作讲解。回答完后,专家们根据回答问题的完整度和准确度打出分数,心理教员还要根据我们回答问题的状态打出心理分。

    第三项考试是实际操作题,在模拟器中进行,以考查我们在飞船各种飞行程序中所作的判断、处理和操作,整个过程和情形接近实战状态。

    其中的应急故障程序是随机的,要在最短的时间里做出正确的判断,及时做出处理、排除故障,因为模拟太空飞行状态,时间卡得非常紧,基本没有思考时间,几乎同时,脑到,眼到,手到,哪一个慢了就将面临更严重的故障,最后导致飞行任务失败。

    我抽到的是“数管失效”的应急程序。是说飞船进入太空后,如果数据管理系统突然失效,就要立刻改为手动操作应急返回。从判明故障到处理完毕,这个程序一共有三十五道指令、五十多个动作,而完成的时间只有几分钟。我做得分毫不差。

    第四项考核是身体素质的全面考评用多种器材做生理指标检查。我们十四个人在具体数据上虽有差别,但全部达到优秀标准。

    以上四项只是专业技术和生理基础方面的最后考核,还不能确定航天员是否合格,最后的评判要通过综合考评来进行。考评委员会分为政治思想、专业技术及心理、医学评价三个组,通过复核试卷、回放录像、计算五年多来的各项考试成绩和训练成绩、综合各界意见,最后给每个航天员打出总分。

    综合评定考核极为细致、严格,指挥部规定,不合格者将被淘汰。按照美国和俄罗斯的经验,航天员在训练过程中的淘汰率一般为百分之五十,我国的载人航天飞行计划,实际上并不需要这么多数量的航天员,之所以选拔了十四人进入训练,也是考虑到了淘汰的问题。

    二○○三年七月三日,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选评委员会评定结果揭晓:经过艰苦拼搏,十四名航天员全部具备了独立执行航天飞行任务的能力,予以结业,并同时获得三级航天员资格。

    这意味着中国第一代航天员正式产生,标志着我们创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航天员训练体系,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培养航天员的国家。而且这个成绩中创造了世界航天界的一项纪录:中国航天员大队的训练,淘汰率为零。

    五年零六个月,一个人盛年时期黄金般的岁月,两千多个日日夜夜,五十八门内容宏富的课程,共计三千个标准学时艰苦的努力,让最初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的我们,全部以良好以上成绩通过考核。其中经受的艰难与磨砺,远不是一些枯燥的数字所能涵盖的。我们不仅在知识水平上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个人的精神、思想与意志品质,也升华到了更高的境界。

    顺利结业的十四个航天员都获得了选拔资格,一起面对首次载人航天的任务,准备接受最终的挑选。


十、谁能进入首飞梯队

    首飞选拔在结业考试结束后随即开始,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一要在十四名通过考核的航天员中,选出五名表现更为突出的进入下一阶段;二是通过为期两个月的强化训练,选出三人进入首飞梯队;三是通过具体针对首飞任务的训练与模拟,确定执行首飞任务的一人。

    中国的载人航天任务密度不大,这决定了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上天。你拥有上天的能力和勇气,却没有机会执行任务,谁都不愿意接受这样的结果。

    一位著名的老师曾给学生讲过一个关于机遇的形象比喻,说机遇是一个长相奇怪的动物,它的脑袋只在前面长头发,而后面没长头发。当机遇迎面走来的时候,你想牢牢抓住它,就要马上抓住它脑袋前的头发,不能松手。如果懈怠,稍不留神,机遇就会溜走,你回头再想抓它,会发现根本无从下手,因为它的脑袋后面是光的。

    我们一路走来,深深懂得这个道理,所以每个人都会竭尽全力抓住这次选拔的机会。

    从二○○三年七月,评选委员会根据任务的需要和成绩排名,进行了第一轮遴选,从十四个人当中选取出五个人。我的总评成绩在十四个人中排名第一,顺利入选。其实,大家的考试成绩都相当优秀,很多课目的分数第一名和最后一名相差很小,小到一两分,甚至仅仅相差零点几分。

    接下来,我们入选的五个人进行两个月的强化训练,以便从中选出三个人,进入首飞梯队。

    所谓强化训练,就是比之前的训练更具有针对性,要求更为严格,强度也更大。每次,从训练准备到训练,再到与理论相结合的讲评,我们都要结合飞行训练模拟器实况进行,然后大家一起讨论、分析,把遇到的问题弄透彻。

    其中我们要进行多次血液重新分布训练,以提高航天员适应和对抗失重环境的耐力。在做下体负压检测时,我躺在床上,下半身置于封闭的透明玻璃罩中,腹部捆绑固定好,然后将玻璃罩里面的空气抽出来,让其变为负压状态。这时候,我们会感到双腿肿胀,动弹不得,此时通过生理指标变化来测试返回后的耐受能力。

    为了避免太空中发生胃肠道感染,我们要接受清理肠道的耐受训练。也就是要洗肠,现在有些女士为了美容去洗肠,其实我觉得这是个挺难受的过程,而且我们在洗肠后的三天里,只能吃专用航天食品。这些太空食品虽然做得很好,但还是比不上平时的饭菜可口。

    心理素质也是这个阶段训练的重要内容。意志品质、情绪稳定性等评价,主要在平时的各种训练中通过观察进行,而这时,许多考核内容是超出书本的。

    专家们有时会故意增加难度,比如把录音笔放在面前,摄像机架到眼前,构成压力环境。有时会设置挫折情形,严厉指责我们的行动和操作。

    这时航天员很容易产生压力,如果记忆不全面,动作不准确,心里怀疑自己,都会在这个时候有所表现。

    航天员训练中心的很多专家,将我评价为“心理素质好”,专家们认为我属于那种不受干扰型的。专家们精心设置的许多陷阱,我基本上没有掉进去过。经常在考完后,现场教员问我:“你认为你的操作有失误吗?”我对自己是有把握的,每次总是不假思索地回答:“没有失误!”我的确没有失误,他们是在考察我的心理素质和自信心。

    在我看来,心理素质好还是要以平时的刻苦认真为前提。


十、谁能进入首飞梯队

    首飞选拔在结业考试结束后随即开始,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一要在十四名通过考核的航天员中,选出五名表现更为突出的进入下一阶段;二是通过为期两个月的强化训练,选出三人进入首飞梯队;三是通过具体针对首飞任务的训练与模拟,确定执行首飞任务的一人。

    中国的载人航天任务密度不大,这决定了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上天。你拥有上天的能力和勇气,却没有机会执行任务,谁都不愿意接受这样的结果。

    一位著名的老师曾给学生讲过一个关于机遇的形象比喻,说机遇是一个长相奇怪的动物,它的脑袋只在前面长头发,而后面没长头发。当机遇迎面走来的时候,你想牢牢抓住它,就要马上抓住它脑袋前的头发,不能松手。如果懈怠,稍不留神,机遇就会溜走,你回头再想抓它,会发现根本无从下手,因为它的脑袋后面是光的。

    我们一路走来,深深懂得这个道理,所以每个人都会竭尽全力抓住这次选拔的机会。

    从二○○三年七月,评选委员会根据任务的需要和成绩排名,进行了第一轮遴选,从十四个人当中选取出五个人。我的总评成绩在十四个人中排名第一,顺利入选。其实,大家的考试成绩都相当优秀,很多课目的分数第一名和最后一名相差很小,小到一两分,甚至仅仅相差零点几分。

    接下来,我们入选的五个人进行两个月的强化训练,以便从中选出三个人,进入首飞梯队。

    所谓强化训练,就是比之前的训练更具有针对性,要求更为严格,强度也更大。每次,从训练准备到训练,再到与理论相结合的讲评,我们都要结合飞行训练模拟器实况进行,然后大家一起讨论、分析,把遇到的问题弄透彻。

    其中我们要进行多次血液重新分布训练,以提高航天员适应和对抗失重环境的耐力。在做下体负压检测时,我躺在床上,下半身置于封闭的透明玻璃罩中,腹部捆绑固定好,然后将玻璃罩里面的空气抽出来,让其变为负压状态。这时候,我们会感到双腿肿胀,动弹不得,此时通过生理指标变化来测试返回后的耐受能力。

    为了避免太空中发生胃肠道感染,我们要接受清理肠道的耐受训练。也就是要洗肠,现在有些女士为了美容去洗肠,其实我觉得这是个挺难受的过程,而且我们在洗肠后的三天里,只能吃专用航天食品。这些太空食品虽然做得很好,但还是比不上平时的饭菜可口。

    心理素质也是这个阶段训练的重要内容。意志品质、情绪稳定性等评价,主要在平时的各种训练中通过观察进行,而这时,许多考核内容是超出书本的。

    专家们有时会故意增加难度,比如把录音笔放在面前,摄像机架到眼前,构成压力环境。有时会设置挫折情形,严厉指责我们的行动和操作。

    这时航天员很容易产生压力,如果记忆不全面,动作不准确,心里怀疑自己,都会在这个时候有所表现。

    航天员训练中心的很多专家,将我评价为“心理素质好”,专家们认为我属于那种不受干扰型的。专家们精心设置的许多陷阱,我基本上没有掉进去过。经常在考完后,现场教员问我:“你认为你的操作有失误吗?”我对自己是有把握的,每次总是不假思索地回答:“没有失误!”我的确没有失误,他们是在考察我的心理素质和自信心。

    在我看来,心理素质好还是要以平时的刻苦认真为前提。


      两个月,十多项强化训练课目,每项训练结束都由专家们打分,最后算总分。在我的印象里,就是不停地训练,接着考试,一个接着一个,相当密集。有不少次,专家们给我打出了九十九以上的分,连我们所长都觉得我的分数高得有些不可思议。因为专家们打分是非常严格的,包括报告及口令问答时,错说一次、漏说一次都要扣分,操作不规范也要扣分。

    在这个精确的、艰难的选拔过程中,我的综合成绩仍然排在第一位。

    经过评选委员会专家组无记名投票,我和排名第二的翟志刚、排名第三的聂海胜,最终入选“首飞梯队”。

    面对“一人一天”这个事实,我们都能坦然面对选拔的结果。进入了首飞梯队的人,心情自然会有些兴奋,但没谁喜形于色,而没能入选的人,心里的滋味则肯定不好受,却也表现得相当平静。但我感觉得到,没能入选的人在后来的训练中更加刻苦了。

    首飞梯队名单宣布当天,我陪着一个落选的战友跑步跑了一下午,我对他说:“别难过,不要放弃,你是有优势的。”

    “直面现实,准备迎接下一次机会。”落选的战友有了这样的想法,在经过短暂的失落后,都对此释然了,飞船只能上一个人,必然会有十三个人不能去执行任务,这是摆在眼前的现实,但是下一次任务还有机会。

    李庆龙说:“我是军人,国家让我上,再危险我也要保证完成任务;国家不让我上,我也会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

    景海鹏也说:“对失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我认为,在航天员队伍里,没有失败者。不管谁上,他是一个执行者,是我们所有人梦想的实现者。”

    他们说得真好,我为我这些同样优秀的战友感到骄傲。


      两个月,十多项强化训练课目,每项训练结束都由专家们打分,最后算总分。在我的印象里,就是不停地训练,接着考试,一个接着一个,相当密集。有不少次,专家们给我打出了九十九以上的分,连我们所长都觉得我的分数高得有些不可思议。因为专家们打分是非常严格的,包括报告及口令问答时,错说一次、漏说一次都要扣分,操作不规范也要扣分。

    在这个精确的、艰难的选拔过程中,我的综合成绩仍然排在第一位。

    经过评选委员会专家组无记名投票,我和排名第二的翟志刚、排名第三的聂海胜,最终入选“首飞梯队”。

    面对“一人一天”这个事实,我们都能坦然面对选拔的结果。进入了首飞梯队的人,心情自然会有些兴奋,但没谁喜形于色,而没能入选的人,心里的滋味则肯定不好受,却也表现得相当平静。但我感觉得到,没能入选的人在后来的训练中更加刻苦了。

    首飞梯队名单宣布当天,我陪着一个落选的战友跑步跑了一下午,我对他说:“别难过,不要放弃,你是有优势的。”

    “直面现实,准备迎接下一次机会。”落选的战友有了这样的想法,在经过短暂的失落后,都对此释然了,飞船只能上一个人,必然会有十三个人不能去执行任务,这是摆在眼前的现实,但是下一次任务还有机会。

    李庆龙说:“我是军人,国家让我上,再危险我也要保证完成任务;国家不让我上,我也会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

    景海鹏也说:“对失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我认为,在航天员队伍里,没有失败者。不管谁上,他是一个执行者,是我们所有人梦想的实现者。”

    他们说得真好,我为我这些同样优秀的战友感到骄傲。
没入选一样是好汉
这航天员还真不是一般人能干的

[:a15:]
人类的精华啊、、、、、、、
只是飞天太少了,十四个人的机会太少了。
完整的看完
lz还有没?偶还没看过瘾
飞行员是用金子堆出来的
那伟哥是什么?
英雄。。{:hao:}{:lei:}
{:hao:}英雄。。


二级警卫,相当于“党和国家领导人”了:D

二级警卫,相当于“党和国家领导人”了:D
北欧神话 发表于 2010-6-6 23:56


    飞行员堆出来的:b
那时候我的工资并不高,每个月才两千多块钱。!!!!
机会太少了
好贴啊!楼主有贴完吗?
好飞行员不一定是好航天员,好航天员不一定是好飞行员
看的不过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