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铁路高管访谈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1:27:14
        铁路高管访谈录(1)

写在前面的话:

最近有个难得的机会与一些高管面对面深入地交流,就一些热议或有争议的问题向他们讨教。这些平时只能在电视上见到的大领导们讲话非常实在,他们站在全局的高度上看问题,眼界不是我这个层次所能比拟的。

这些谈话内容如果能都写出来,可能会对大家认识铁路的方方面面会有所帮助。但是,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不能这么做,最后能写出来的都是经过反复斟酌过的,应该不会给领导和自己带来不必要麻烦的内容。本人并非记者,这个交流过程中也未使用录音器材,一切都是事后补记,领导们的普通话里也夹杂着乡音,因此个别名词和数据有可能会有误差。主要目的是为路内外群众提供一点高层关于铁路现状和未来的看法。

在这个访谈录中均用G(高管)来统称,W则代表本人。

闲话少说,言归正传:

。。。。。。。

W:领导,关于高铁,外面各种议论很多,请问一下我们的高铁现在在世界上处于一个什么位置?

G:咱们这些年进步很大。日本佬64年搞新干线,200公里的,到现在新干线的主流车型还只有280,个别车型300,欧洲的的主流是320,咱们达到了350公里,这个速度是持续运营速度,在试验中跑到了394,目前380的高速动车也在研发中。高铁线路,国外的加起来也就是4300公里左右,我们一条武广线就1000多公里。这么长的线路欧洲要建个十年左右,咱们三年多就投产。到2012年,咱们的客运专线要达到13000公里,高铁总里程要占到全世界的一半,总运营里程要达到11万公里,到那时要有800至1000组动车投入运营,大功率机车要达到7900辆左右。这些成就让世界上对我们刮目相看,现在美国、俄罗斯、沙特、巴西等十几个国家在和我们谈高铁输出。当然了,都是意向性的,目前真正拿下的是沙特的合同。

W:前段时间法国新出来的动车跑出了570多公里,我们距离有多大?

G:它那个是试验速度,就和我们350的动车试验时跑出394一个道理。如果牵引功率能上去,我们要达到这个速度也是不难的。

W:武广高铁目前日均三十多对动车,远远达不到其设计能力,我想知道的是,这到底是出于安全因素的考虑?线路设备还处于磨合期?还是客流量上不去?

G:武广高铁的动车设计发车间隔是3分钟,咱们再多放点余量,多考虑一点区间呀什么的,就算它5分钟好了,每小时可以开12对,一天可以跑十几个小时,剩下留5、6个小时搞集中修,你可以算算,如果每天跑15个小时,那就可以开180对,这个能力是足够的。现在之所以只开三十多对,是因为我们目前根本就没有这么多车,南车、北车一年也就是50列的产量,还要全国各地撒胡椒面。关于安全,这个是肯定没有什么问题的,前段时间世界高铁大会上,日本JE公司的老总说什么我们中国的动车用到了极限,是用极限速度跑的,是在玩命,在日本死一个人都是天大的事,在中国死一万人也不算回事什么的。

W:这不是扯淡吗?别人不知道,我们干铁路的都知道部里对安全抓的有多严,别说死人了,就是很多旅客都感觉不到的事情,咱铁路内部都按事故严肃处理,这个抓的可不是一般的严,外人是难以体会得到的。

G:是呀,咱们的何总在大会上据理驳斥了日本佬的污蔑。咱们抢了日本佬的市场,日本佬当然要犯酸了。至于说到安全性,那是绝对摆到第一位的。每条高铁开通,每次新车型试验,部长都亲自站在机头上检查线路,检查机车。现在胶济线动车组运行繁忙,部长还经常添乘机头实地检查,就是怕出事。高铁出事那就不是小事,它已经成了中国创造的一大品牌,现在在国际上有相当的影响力,咱们北京现在只要来了外国领导人访问,就往京津城际上领。这次世博会,有四、五个场馆有中国高铁元素,想想看,只要出了一丁点事,那就是天大的事,影响得有多坏?有些国家,有些人就盼着咱们的高铁出事呢,出事了好就此大做文章。所以我们各种保障措施和检查制度是极其严格的,这里面安全冗余度是足够的。比如说武广高铁全封闭,平时都有公安守着呢,你就是铁路职工不到集中修的天窗时间也别想进入线路。因为速度快,所以别说人员逗留在线路上了,就是修理的工具、材料,都严禁有遗留在现场,控制措施很严,就是怕动车速度快,把这些线路上的工具,材料,配件什么的卷起来威胁安全。从07年418开行动车组,到奥运那年开通京津城际,去年的武广,今年的郑西,已经开行了那么多趟车,运了那么多旅客,没出什么大事。这并不侥幸,而是靠设备保安全,靠质量保安全,靠制度保安全。真要是象那日本佬说的那样咱们在用极限速度拼储备,那早就出大事了。

W:这种重视程度我亲身体会到了,咱们下面有个口号是“动车无小事”,有一次咱们的动车因为旅客吸烟导致烟火报警器动作,直接切换操控权,强行将车停下,司机和随车机械师检查设备后重新启动,前后也就是五分钟吧。就在这五分钟内,铁道部总调度的电话就越级直接打到我们局动车所所长的手机上了,咱们的热备车也出动了。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应急预案吧。我想知道的是,高铁这方面的应急预案准备得怎么样?是否联合演练过?

G:高铁各方面的应急预案都有,而且也在根据实际情况在修订,你所说的联合演练目前还欠缺。

W:我想知道的是,咱们的高铁是不是技术真正全掌握在自己手里?

G:基本上掌握了,咱们走的是自研加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路子,但是有个别芯片咱们还是没能拿下,南车、北车正在努力攻关。如果我们真的象一些人所说的没有自主知识产权,那怎么会有那么多国家想让我们帮他们修高铁?人家也不是傻子呀,你手里没自主知识产权,谁会找你合作?欧洲和日本也绝对不会放任你山寨抢他们的市场呀。高铁是一个系统工程,有许多问题你事先根本想不到。比如说合肥到南京那条线是有砟的,隧道多,动车一过去,好家伙,卷起的灰尘就象条灰龙,动车一过去就脏得不象样子。咱们想过很多办法,比如说那石砟一块块全部用水洗干净,装在袋里再辅到轨道上。比如说动车速度太快,道砟会飞起来打坏设备,咱们就得攻关,那石砟多大一块才合适呀?如何把石砟固定住,动车一过不至于飞起来,有的用胶粘,有的在路基上铺防护网给你网住,这样动车一过就飞不起来了。还有咱们的京津城际,冬天道路上有雪,动车那么高速度一过,雪就飘起来,遇到车底下的横梁,就粘上面了,结成个大冰陀子,越结越大,到最后承受不住掉下来,在车底下噼里叭啦地乱滚,打坏车下设备。这个问题咱们问过北欧的,问他们那里怎么解决?他们回答没什么好办法,他们那里也遇到这情况,解决方法就是降速。但咱们就不一样了。。。。。。还有最近投产的郑西高铁,沿线的环境污染很严重,你晚上看过去,跟荧光灯似的一长溜,电线都烧结了。这些都需要咱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W:武广高铁投产后,社会上一度争议很大,什么票价高,被高铁什么的,网上吵得好凶,路内职工也有许多不同看法。我不明白为什么铁路的宣传部门总是显得那么没有积极性,主动性?

G:任何一个新生事物都有一个被接受的过程。07年刚开始开动车那会儿,也是非议不断,但你看看现在,许多动车爆满,就连武广高铁春运时也卖了站票。还有东南沿海那条线,温州、福州、厦门那边,那叫一个火爆呀,我们开始不卖站票还招致了许多人的不满。当然了,中国太大,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承受力和观念不同。在发达地区,那里的人的观念就是时间就是金钱,适应快节奏的生活。但有些地区,接受得有个过程。至于你所说的宣传的问题,现在部里主要就是埋头干,不和你争,吵让你吵去,我们该干嘛干嘛,等过段时间,你自己亲身体验过了,兴许观点就转变了。这比我们自己去宣传,去辩白要好得多。其实给我们真正造成困扰的是有一些专家院士,他们对铁路技术一无所知,但他们的影响力很大,在一系列问题上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困扰。比如说京沪高铁就为此耽误了几年,劳民伤财呀。所以部里决心推进“十百千万工程”,就是要培养出十个高铁方面的院士,在科学院、工程院里要有我们真正懂技术的人说话,改变目前这种局面。

W:这个我倒是有亲身体会。我自己坐过动车后,就再也不愿意坐其他车了,哪怕是白皮车也坐不惯了。但是我觉得,因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国民的贫富悬殊很大,所以能不能在降低运营成本上下功夫?比如我觉得动车头等车厢里酒吧和那几个可以回旋的座椅的设计,虽然都被媒体当成亮点宣传,但是我个人觉得这种设计华而不实,浪费了大量空间,用处又极有限,不如改为紧凑设计,车内装饰及服务设施简化处理,够用就行,力求降低造价,多装旅客。还有就是动车相关配件价格高得离谱呀,运用起来成本吃不消。我举个例子,动车驾驶室的那块曲面玻璃原来的报价是十几万一块,但运营中经常被鸟撞,一撞就裂,裂了谁还敢继续用呀?只好更换,好家伙,换块玻璃不但非常麻烦,而且一换就是十几万没了,这怎么吃得消呀?现在好点了,这块玻璃便宜了许多,但也得两万多,这个价位也是个天价呀,不知道部里对这个有没有考虑?

G:你讲的这个情况的确存在,但是这种高价玻璃在动车上也就是几块而已。这个我觉得我们得有一定的超前意识,眼光放长远一点。

W:可是那也得适合中国的国情呀,那种豪华动卧劳民伤财,因为性价比不高,所以实际上上座率并不高,我觉得这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

G:这个嘛,你说的情况只是一方面。北京到福州的动卧试运营一段时间后就停了,原因就是你讲的性价比不高。它的实际运行时间只比直达车缩短两个小时,直达车卧铺四百多,动卧票价九百多,将近一千块。老百姓当然会算计划算不划算呀,所以开了一段时间后就停了。不过据我所知,京沪动卧运营情况还行。不知道你上过动卧没有?已经达到五星级酒店的标准了。铁路客源有不同的层次,动卧是针对高端旅客的,铁路应该为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旅客提供各种选择。

(未完,待续)铁路高管访谈录(1)

写在前面的话:

最近有个难得的机会与一些高管面对面深入地交流,就一些热议或有争议的问题向他们讨教。这些平时只能在电视上见到的大领导们讲话非常实在,他们站在全局的高度上看问题,眼界不是我这个层次所能比拟的。

这些谈话内容如果能都写出来,可能会对大家认识铁路的方方面面会有所帮助。但是,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不能这么做,最后能写出来的都是经过反复斟酌过的,应该不会给领导和自己带来不必要麻烦的内容。本人并非记者,这个交流过程中也未使用录音器材,一切都是事后补记,领导们的普通话里也夹杂着乡音,因此个别名词和数据有可能会有误差。主要目的是为路内外群众提供一点高层关于铁路现状和未来的看法。

在这个访谈录中均用G(高管)来统称,W则代表本人。

闲话少说,言归正传:

。。。。。。。

W:领导,关于高铁,外面各种议论很多,请问一下我们的高铁现在在世界上处于一个什么位置?

G:咱们这些年进步很大。日本佬64年搞新干线,200公里的,到现在新干线的主流车型还只有280,个别车型300,欧洲的的主流是320,咱们达到了350公里,这个速度是持续运营速度,在试验中跑到了394,目前380的高速动车也在研发中。高铁线路,国外的加起来也就是4300公里左右,我们一条武广线就1000多公里。这么长的线路欧洲要建个十年左右,咱们三年多就投产。到2012年,咱们的客运专线要达到13000公里,高铁总里程要占到全世界的一半,总运营里程要达到11万公里,到那时要有800至1000组动车投入运营,大功率机车要达到7900辆左右。这些成就让世界上对我们刮目相看,现在美国、俄罗斯、沙特、巴西等十几个国家在和我们谈高铁输出。当然了,都是意向性的,目前真正拿下的是沙特的合同。

W:前段时间法国新出来的动车跑出了570多公里,我们距离有多大?

G:它那个是试验速度,就和我们350的动车试验时跑出394一个道理。如果牵引功率能上去,我们要达到这个速度也是不难的。

W:武广高铁目前日均三十多对动车,远远达不到其设计能力,我想知道的是,这到底是出于安全因素的考虑?线路设备还处于磨合期?还是客流量上不去?

G:武广高铁的动车设计发车间隔是3分钟,咱们再多放点余量,多考虑一点区间呀什么的,就算它5分钟好了,每小时可以开12对,一天可以跑十几个小时,剩下留5、6个小时搞集中修,你可以算算,如果每天跑15个小时,那就可以开180对,这个能力是足够的。现在之所以只开三十多对,是因为我们目前根本就没有这么多车,南车、北车一年也就是50列的产量,还要全国各地撒胡椒面。关于安全,这个是肯定没有什么问题的,前段时间世界高铁大会上,日本JE公司的老总说什么我们中国的动车用到了极限,是用极限速度跑的,是在玩命,在日本死一个人都是天大的事,在中国死一万人也不算回事什么的。

W:这不是扯淡吗?别人不知道,我们干铁路的都知道部里对安全抓的有多严,别说死人了,就是很多旅客都感觉不到的事情,咱铁路内部都按事故严肃处理,这个抓的可不是一般的严,外人是难以体会得到的。

G:是呀,咱们的何总在大会上据理驳斥了日本佬的污蔑。咱们抢了日本佬的市场,日本佬当然要犯酸了。至于说到安全性,那是绝对摆到第一位的。每条高铁开通,每次新车型试验,部长都亲自站在机头上检查线路,检查机车。现在胶济线动车组运行繁忙,部长还经常添乘机头实地检查,就是怕出事。高铁出事那就不是小事,它已经成了中国创造的一大品牌,现在在国际上有相当的影响力,咱们北京现在只要来了外国领导人访问,就往京津城际上领。这次世博会,有四、五个场馆有中国高铁元素,想想看,只要出了一丁点事,那就是天大的事,影响得有多坏?有些国家,有些人就盼着咱们的高铁出事呢,出事了好就此大做文章。所以我们各种保障措施和检查制度是极其严格的,这里面安全冗余度是足够的。比如说武广高铁全封闭,平时都有公安守着呢,你就是铁路职工不到集中修的天窗时间也别想进入线路。因为速度快,所以别说人员逗留在线路上了,就是修理的工具、材料,都严禁有遗留在现场,控制措施很严,就是怕动车速度快,把这些线路上的工具,材料,配件什么的卷起来威胁安全。从07年418开行动车组,到奥运那年开通京津城际,去年的武广,今年的郑西,已经开行了那么多趟车,运了那么多旅客,没出什么大事。这并不侥幸,而是靠设备保安全,靠质量保安全,靠制度保安全。真要是象那日本佬说的那样咱们在用极限速度拼储备,那早就出大事了。

W:这种重视程度我亲身体会到了,咱们下面有个口号是“动车无小事”,有一次咱们的动车因为旅客吸烟导致烟火报警器动作,直接切换操控权,强行将车停下,司机和随车机械师检查设备后重新启动,前后也就是五分钟吧。就在这五分钟内,铁道部总调度的电话就越级直接打到我们局动车所所长的手机上了,咱们的热备车也出动了。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应急预案吧。我想知道的是,高铁这方面的应急预案准备得怎么样?是否联合演练过?

G:高铁各方面的应急预案都有,而且也在根据实际情况在修订,你所说的联合演练目前还欠缺。

W:我想知道的是,咱们的高铁是不是技术真正全掌握在自己手里?

G:基本上掌握了,咱们走的是自研加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路子,但是有个别芯片咱们还是没能拿下,南车、北车正在努力攻关。如果我们真的象一些人所说的没有自主知识产权,那怎么会有那么多国家想让我们帮他们修高铁?人家也不是傻子呀,你手里没自主知识产权,谁会找你合作?欧洲和日本也绝对不会放任你山寨抢他们的市场呀。高铁是一个系统工程,有许多问题你事先根本想不到。比如说合肥到南京那条线是有砟的,隧道多,动车一过去,好家伙,卷起的灰尘就象条灰龙,动车一过去就脏得不象样子。咱们想过很多办法,比如说那石砟一块块全部用水洗干净,装在袋里再辅到轨道上。比如说动车速度太快,道砟会飞起来打坏设备,咱们就得攻关,那石砟多大一块才合适呀?如何把石砟固定住,动车一过不至于飞起来,有的用胶粘,有的在路基上铺防护网给你网住,这样动车一过就飞不起来了。还有咱们的京津城际,冬天道路上有雪,动车那么高速度一过,雪就飘起来,遇到车底下的横梁,就粘上面了,结成个大冰陀子,越结越大,到最后承受不住掉下来,在车底下噼里叭啦地乱滚,打坏车下设备。这个问题咱们问过北欧的,问他们那里怎么解决?他们回答没什么好办法,他们那里也遇到这情况,解决方法就是降速。但咱们就不一样了。。。。。。还有最近投产的郑西高铁,沿线的环境污染很严重,你晚上看过去,跟荧光灯似的一长溜,电线都烧结了。这些都需要咱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W:武广高铁投产后,社会上一度争议很大,什么票价高,被高铁什么的,网上吵得好凶,路内职工也有许多不同看法。我不明白为什么铁路的宣传部门总是显得那么没有积极性,主动性?

G:任何一个新生事物都有一个被接受的过程。07年刚开始开动车那会儿,也是非议不断,但你看看现在,许多动车爆满,就连武广高铁春运时也卖了站票。还有东南沿海那条线,温州、福州、厦门那边,那叫一个火爆呀,我们开始不卖站票还招致了许多人的不满。当然了,中国太大,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承受力和观念不同。在发达地区,那里的人的观念就是时间就是金钱,适应快节奏的生活。但有些地区,接受得有个过程。至于你所说的宣传的问题,现在部里主要就是埋头干,不和你争,吵让你吵去,我们该干嘛干嘛,等过段时间,你自己亲身体验过了,兴许观点就转变了。这比我们自己去宣传,去辩白要好得多。其实给我们真正造成困扰的是有一些专家院士,他们对铁路技术一无所知,但他们的影响力很大,在一系列问题上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困扰。比如说京沪高铁就为此耽误了几年,劳民伤财呀。所以部里决心推进“十百千万工程”,就是要培养出十个高铁方面的院士,在科学院、工程院里要有我们真正懂技术的人说话,改变目前这种局面。

W:这个我倒是有亲身体会。我自己坐过动车后,就再也不愿意坐其他车了,哪怕是白皮车也坐不惯了。但是我觉得,因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国民的贫富悬殊很大,所以能不能在降低运营成本上下功夫?比如我觉得动车头等车厢里酒吧和那几个可以回旋的座椅的设计,虽然都被媒体当成亮点宣传,但是我个人觉得这种设计华而不实,浪费了大量空间,用处又极有限,不如改为紧凑设计,车内装饰及服务设施简化处理,够用就行,力求降低造价,多装旅客。还有就是动车相关配件价格高得离谱呀,运用起来成本吃不消。我举个例子,动车驾驶室的那块曲面玻璃原来的报价是十几万一块,但运营中经常被鸟撞,一撞就裂,裂了谁还敢继续用呀?只好更换,好家伙,换块玻璃不但非常麻烦,而且一换就是十几万没了,这怎么吃得消呀?现在好点了,这块玻璃便宜了许多,但也得两万多,这个价位也是个天价呀,不知道部里对这个有没有考虑?

G:你讲的这个情况的确存在,但是这种高价玻璃在动车上也就是几块而已。这个我觉得我们得有一定的超前意识,眼光放长远一点。

W:可是那也得适合中国的国情呀,那种豪华动卧劳民伤财,因为性价比不高,所以实际上上座率并不高,我觉得这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

G:这个嘛,你说的情况只是一方面。北京到福州的动卧试运营一段时间后就停了,原因就是你讲的性价比不高。它的实际运行时间只比直达车缩短两个小时,直达车卧铺四百多,动卧票价九百多,将近一千块。老百姓当然会算计划算不划算呀,所以开了一段时间后就停了。不过据我所知,京沪动卧运营情况还行。不知道你上过动卧没有?已经达到五星级酒店的标准了。铁路客源有不同的层次,动卧是针对高端旅客的,铁路应该为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旅客提供各种选择。

(未完,待续)
铁路高管访谈录(2)

W:现在沪昆高铁已经开建,为什么还要花三百多亿去修沪杭磁悬浮呢?只比高铁快十分钟而已,路内外群众对此有许多争论。

G:这个我只能这么说,我们有许多规划是非常不合理的。但是在中国,做什么不做什么,有时候是要受到各方面的制约的。换句话说,既然存在,那也就有它一定的合理性。

W:沪杭磁悬浮项目前几年准备启动时,遭到了沿线群众的强烈反弹,听说还下访了,认为电磁污染严重,现在几年过去,这个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G:这个理论上是可以接受的,但是理论和实际是有距离的,有许多东西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现在还不好说。

W:国内有单位开展磁悬浮技术研究很多年了,听说也取得了许多成果,有关单位声称与国外先进水平处在同一水平线上,那么沪杭磁悬浮项目是采用国内技术还是国外技术呢?

G:在这个项目上我们还是要采取对外合作,有许多东西只是理论上的。

W:上海市政府搞了条磁悬浮,结果做了德国人的小白鼠,德国国内的磁悬浮运营状况也并不好,那么短的线路都那样,咱一上马就是几百公里的线路是否太过冒险了?

G:上海搞的那条实际上是条观光线路,刚开通时能跑个400多,它的线路短,只能持续几秒钟就得降速。有段时间是出过问题,现在降速到300多情况就稳定了。

W:关于车票实名制,我本人是坚决反对的,我曾为此在网上写过一个长篇论述,基本观点就是实名制解决不了供需矛盾,在中国国情下也没办法保证公平,由此增加的麻烦和成本与得到的社会效益相比不成比例。但是今年部里在成都和广铁突然推行实名制,是不是过于在意社会舆论的压力了?

G:这个是中央的要求。中央对公共安全是高度重视的,你知道俄罗斯的铁路和地铁近年来遭到过恐怖袭击,中央指示我们要首先在高铁实现实名制,为的就是确保安全和可追溯性,然后逐步铺开,这是反恐和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的需要。从今年的情况看,车票实名制的社会反响非常好,极大限度地打击了黄牛。

W:可是,这个实名制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成本负担。据说今年为了实名制,在广铁和成都的设备投入费用就是两亿,这还不算人工成本。问题是这笔钱得铁路自己掏,作为受益方的旅客并没有为此付钱,职工担心这个成本负担最终还是要转嫁到每个职工头上。我再说句大实话,实名制后我们自己职工要坐车都非常不方便了,更别说过年时亲戚朋友要求帮买票了,本来大家对现状就有一肚子怨气,这样子一搞就更加有气,咱们在铁路上辛辛苦苦一辈子,临了自己人却坐不上车。

G:这个嘛,我们看重的是社会效益,有许多事情是不能用经济核算来衡量的。要是单独算经济帐,那青藏铁路,南疆铁路之类的就不该修。铁路现在的问题就是政企不分,上面一方面要求我们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另一方面对下面却套用企业政策。而有许多社会效益你是没办法量化的,比如说北京公交车,刷卡只要四毛钱,公交公司还不得赔死?你得从社会效益上来看,不能只盯着自己这一块的经济利益。08年春运雪灾,中央一声令下,咱们不惜代价地运煤,还有历次大规模救灾抢运物质,最后都没能清算费用,那种情况下你也算不清,还不就这么算了?还能怎么样?

W:听说实名制第一天,部长在广州火车站遭到旅客抱怨说查验手续太麻烦,等候的时间太长。于是在随后的日子里得到了改观,那我们是否可以理解为在查验这一关上放松了?我个人认为实名制的关健就在查验这一关,这一关一放松,那前面做的都没意义了。

G:有旅客向部长抱怨手续麻烦确有其事,但是你所说的放水也不能这么说呀,旅客们评价很好。

W:我觉得今年实名制事出突然,部里打了黄牛一个措手不及,但是明年恐怕问题就大了。

G:为什么这样说呢?

W:我们那儿发现有人在出站口收购实名制火车票,几十块钱一张呢。我认为这是黄牛在为明年春运作前期准备工作。在添乘的时候我也作过一些调研,旅客们反映在广州和深圳这些地方“搞假证不要太容易哦”,就算是二代身份证难仿,但我们规定了二十多种有效证件,不可能都象二代证那样难仿吧?而且那里山寨技术那么发达,能仿二代证也就是个时间问题而已。今年他们收集用过的实名制车票,用意无非就是收集上面的身份信息,明年他们卖黄牛票时附赠假证,那我们花那么大代价搞的实名制就完了。

G:这个嘛,部里也在收集相关的反映,到时候也会根据情况变化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

W:今年春运东莞东车站那件事是不是处理得太重了,路内职工们对此颇有看法,大半持同情态度。

G:是处理得很重,但没有办法,要从全局出发照顾社会观感。

W:这个是不是有点矫枉过正了?九十年代的时候,路风的确相当不好。但这十年来铁路对这个抓得越来越严了,客观地说路风有了很大的好转。但是,部里面提出来“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每次与旅客冲突,甭管有理没理,最后都是乘务人员倒楣。乘务人员对此颇有微词。我自己添乘时也经常遇到一些旅客极其无理与无耻,有时候甚至想要不是有这个添乘的紧箍咒,我恨不得立马就扑上去干架了,对一些犯贱的你没办法和他说通道理。但有这个高压线在,从总体上说大家都是打落了牙齿往肚里吞,顾客是上帝不假,可我们的乘务人员也是人呀,说句过头的话,什么人格尊严都没了,任由人家无理取闹和羞辱,这也太那个了吧。

G:是,你说的情况我在添乘时也遇到过。还是那句话,要站在全局的角度考虑社会观感,毕竟乘务人员那是窗口单位,服务行业嘛,有时候还真得受点委屈。

(未完,待续)


              铁路高管访谈录(3)

W:高铁投资那么大,有一些资料说资金大部分来自于铁路自筹资金。那么许多铁路职工就担心,以目前的票价和客流量,每年的收入恐怕连付银行利息都不够,而且这个债务恐怕还得几代铁路职工来还。

G:铁路建设资金分成几块,一块是铁路建设基金,每张车票里都扣了点,这个是专款专用;一块是铁路自己筹集一部分钱;还有就是地方政府以土地投资入股,现在各省建设客专和高铁的积极性都非常高,都非常积极地在和部里谈合作事宜,这是一块。还有就是国家投资。

W:这种模式我觉得是不是已经不能适应铁路快速扩张的需要了?而且对外人来说,这里面是一笔糊涂帐,极容易引发外界对铁路的一些误解?比如说,有人说了,铁路你还不是用纳税人的钱修的?我就是纳税人,结果你铁路对我这个旅客怎么怎么样的。以中国的现状,这样极易煽动起一部分人将对社会的不满集中到铁路上发泄出来。

G:这个不要去理会。作为铁路来说,保证安全是第一位的,追求的最终是整个社会的综合效益,铁路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算经济帐不能只局限在自己铁路这一块,要放到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去衡量。当然,对于铁路资金的筹集模式和运营模式,部里也在积极地探索。最初的设想是高铁这一块单列出来,成立股份公司,采取全新的运营模式。但这个设想因为各方面的原因而目前没有实现。现在的思路是铁路局的改制,通过资产重组和机构改革争取打包上市筹资,原计划今年上海局就要成为全路的试点。

W:打包上市?资本是逐利的,目前铁路这种运营模式承担了许多社会职能,你上市以后如果没有预期收益,那谁会买你的股票?象这几年铁路投资规模这么大,你入不敷出还怎么玩?

G:这个真要打包上市那肯定得把那些大规模基建投资给单独划开,只核算日常运营成本。

W:这些年咱们铁路上搞减员增效,从全局的角度看效果如何?

G:我这里有几个统计数据:03年的时候,中国铁路运营里程是7.2万公里,有239万职工,平均每公里33人。到了去年09年的时候,铁路运营里程达到了8.6万公里,铁路职工实有210万人,平均每公里26人。本届部党组的目标是,到2012年,铁路运营里程达到11万公里,其中客运专线达到1.3万公里,这几年将是客专和高铁投产的密集区。部党组提出到那里力争保800至1000组动车,7900辆大功率机车。铁路职工的规模力争压缩到200万人,200万人保障11万公里铁路,算起来平均每公里18个人多一点。这是全路平均数,对于新投产的客运专线,部里要求控制在每公里2个人,这个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非常显著的。

W:但是,基层职工认为减员了,路长了,活儿多了,活重了,要求高了,但职工收入却没有显著增长,因此非常有怨气。走到哪里都能听到这种抱怨。而我们一些领导说话不注意,客观上加重了这种对立情结,这对安全生产并不是好事。比如有的处级领导就说过:减员增效指的是工作效益,我又没说是经济效益。有的局领导说什么:工人嘛,要那么多钱干什么?当然,我不知道他是在什么场合下说这话,也不知道职工口口相传时有没有扭曲和断章取义。还有些领导面对职工的抱怨,干脆一句话把你噎死:好呀,你觉得收入和付出不成比例,你写辞职报告来,我立马签字,绝不耽误你另谋高就。诸如此类的事情加剧了干群矛盾,对于建设和谐铁路显然是并不合适的。

G:这些情况我们通过各种渠道也了解到了,本届部党组对于改善民生是高度重视的。最近这五年,铁路年年都涨工资。而上一次连续涨工资得追溯到79年,80年,81年这三年每年涨一级工资,这个你回去问问你的你父辈就比较清楚了。那时候的涨工资并不是全员涨,每年只有百分之四十职工的工资能涨,那谁涨谁不涨呀?结果闹得鸡飞狗跳的,到最后摆不平,还出现了涨半级工资。最近这五年,虽然每年的涨幅并不大,但却在年年涨。具体的工资总额这一块是死的,我们主要是把减员的工资余额给在职职工加上,还有就是以丰补歉。这是什么意思呢?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工资总额是有节余的,当时没有发给大家,留下来等歉年再补差额。08年下半年我们明显感觉到经济危机的影响了,货运量急剧下降,09年的加工资就是把以前的工资节余给用上了。但是现在这个办法不行了,国务院有新规定,工资得实报实销,不能留节余。对此,部党组出于民生的考虑,正在积极想办法。

W:现在的问题是,职工认为工资理论上是年年涨,但实际拿到手里的增加额却很少。而且职工认为现在是依岗位工资档序涨工资,职工受益很小,领导官当得越大越得益,因此有不少意见。

G:我们认为统计工资收入时应该统计应得部分,而不是看实发。因为你扣的三金之类的最终的受益人还是你,如果工资单里扣了房贷,那就更没法说了。你所说的收入差距问题,部党组是高度重视的。门卫岗位工资最低,只有五档,咱们现在部里规定涨工资时十档以下全部是260,十档以上每档涨10块,但370封顶。关于职工的岗位工资核定,那是九十年代初搞的,现在情况有了新的变化,部里在考虑进行调整。比如说当年核定列车员是非技术工种,岗位只有8档。但是我们现在有一些高等级列车对列车员的素质要求很高,上海到九龙那趟车,要求列车员要懂普通话,粤语,英语,日语,这种素质的培养成本是很高的,它所能提供的服务品质是以前无法比拟的,原来一刀切规定8档肯定是不合适了,所以我们正在积极考虑重新进行核算调整。其实我们觉得工资这一块根据岗位来,差距是合理的,目前不合理的是奖金这一块。我们曾在某个局做过实地调研,一个路局机关普通工作人员,他的月奖居然是一线职工的几十倍,将近一百倍,这个太触目惊心了。部里决心下大力气加以整治。还有就是给领导发奖金的问题。你说路局领导分管几个处室,这几个处室给局领导发奖金还说得过去,但不分管的处室也给领导发奖金,这里面就会产生一系列问题。所以现在我们每年下去审计时,这个是重中之重,严令不相干的单位禁止给领导发奖金。去年全路的经济形势不好,部里是给局领导们下了限薪令和减薪令的,具体明确了局领导的减薪幅度达到百分之十五至二十。其实关于干部职工收入差距的拉大,铁路还不是特别严重的。铁通03年划出去的,最近它专网这一块又重新划回铁路了。我们在对它进行测算时发现,铁通划出去的这几年变化太大了,专网划回来,铁通职工按我们的工资标准重新核定,百分之八十的职工收入是增加的,而铁通的领导层收入是要明显降低的。

W:请问领导,工龄工资这一块什么时候涨?

G:工龄工资是各个路局自行决定的。关于铁路工资的构成,目前的问题是太细琐,细琐到什么地步呢?我们下去调研过,某个机务段的工资条上居然有七十多个项目,许多项目连段里的人劳科长自己都搞不清楚。因此现在工资改革的方向中有重要的一条就是合并项目,以岗定薪。外企工资都是包干制,没这么多项目,雇你到某个岗位,工资就是一口价,当然了,随着职位的不同,它还有季度奖,半年奖,年奖甚至分红。我们可以借鉴它的合理部分。

W:现在有许多路外群众仍认为铁路是垄断行业,是铁老大,是高薪,这让我们哭笑不得。当然了,这一方面是别人对我们缺乏了解,光听别有用心媒体的忽悠,另一方面,我们有一些铁路职工的胡乱吹牛也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加剧了群众对铁路的误解。前阵子看江苏台的《非诚勿扰》,里面有个武汉局的司机说自己年薪8万,我当时就恨不得呸他一脸痰,这是什么人呀?年薪8万,月薪就得6600,武汉局的工资标准很低的,而且那小子才26岁,明摆着就是个副司机嘛,怎么可能有这么多?我一个广铁的朋友是正司机,人家一个月跑满勤才拿4000多。

G:哈哈哈,那只是个娱乐节目,别当真。再说也可以理解呀,现在女孩子都很现实,你要是实话实说,人家谁跟你谈朋友呀?咱们许多局有些地方的职工在找老婆的问题上很困难的,你就是自吹也没有用,当地人都了解得到的。最近温总理在某个要求垄断行业减薪的讲话中,挨个点那些行业的名,其中就是没有铁路,中央对下面的实际情况是非常清楚的,不会被一些偏激的舆论所左右。

W:铁路职工的收入在全国各行业里到底处于一个什么样水平?和其他行业的差距有多大?全国十八个铁路局和公司之间的收入差异有多大?

G:咱们十八个局里面,哈局和沈局的工资水平是最低的。因为东北老工业区这些年来经济也就那样,它那里原先的路网比较密集,这些年来新增路网东北是最少的,整个客货运总量就摆在那里。但是和当地的国企比起来,铁路还算比较稳定的。东北那里的国企下岗的海了去了,咱们的铁路职工对这个的承受能力是非常差的,虽然东北在全国铁路里收入总体上来说是最差的,但在当地一比,还算过得下去。当然,你和其他一些行业没法比。比如说大庆油田,那是石油行业的龙头,哈局的收入当然没法和大庆相比。但是据我们调查,咱们乌局和克拉玛依油田有得一拼,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不输给他们。铁路工资是有地区分类的,乌局最高。各个局都会强调自己的特殊,乌局说自己是少数民族边疆地区,艰苦呀。北京局会说我在祖国的心脏,承担的专运,特运任务多呀,咱北京的生活费用高呀。但部里坚持向乌局这样的地方倾斜。我们公开说,你北京局的要嫌低,可以申请调到乌局去支援边疆。可诺大的北京局没一个人这么做。不说别的吧,在北京,你听个相声,看个演出什么的不要太方便哟。而乌局是个什么状况呢?我前些年下去调研,在南疆,库车过去一个小站,整个站就七个人,其中有个24岁的小姑娘。那地方区间长呀,那种小站开门就见到荒山野岭的,咱不说小姑娘没办法谈情说爱吧,就是日常说话,反来复去也就是七个人,这对于人的心灵伤害是极其巨大的。去年我又去过那里,发现还是这七个人,那小姑娘还在。我就问他们段长,怎么也不给调剂调剂?你把人扔在那种地方,人家的个人问题都没法解决。段里说了,一个都不敢动,你只要动了一个,那其他的可都要跑了。看看,这样艰苦的地方,你就是多给他俩钱他上哪儿花去呀?要有选择的可能,人家宁愿不要多挣这俩钱。

W:这个我理解。我在党校附近看过招工广告,餐馆的服务员800到1000,厨师1200至1500,当然这是小餐馆,可这个价位在我们那儿也是雇不到人的。看来北京的收入水平并不如我想象的高。

G:是这样的,同样是交通行业,北京公交系统的收入也不如外界想象的那么高。咱们这几年好歹也是持续加了工资吧,再说了,我认为计算工资收入这一块还得综合计算。比如说有许多局这些年来用置换来的土地盖了扶危济困房,价格肯定是比当地的房价要低的,这一块我觉得也应该算到收入里。你想呀,咱铁路不搞这个,那你也得自己想办法掏钱买房呀。北京的房价现在是多少?你们看过新闻的总该知道吧?通县都得三万,就凭咱铁路职工那点收入,怎么买得起呢?咱现在搞了这个,你买同样大的房子,可不省下了差价吗?我觉得这也应该算是变相的收入吧。以前北京地铁经常到我们国铁来挖人,尤其是挖司机。同样的收入,甚至稍低一点,人家都愿意去地铁。为什么呀?因为地铁速度慢,规律,不象国铁那样开车压力大,再说了,好歹还在北京城里,每天都能回家,总好过在国铁跑长交路,整天通勤、便乘,顾不了家好。但是这几年,情况有了变化。前几天开会碰到北京地铁的老总,他就跟我说,说我们从你们那里挖人是越来越难了。

(未完,待续)

              铁路高管访谈录(3)

W:高铁投资那么大,有一些资料说资金大部分来自于铁路自筹资金。那么许多铁路职工就担心,以目前的票价和客流量,每年的收入恐怕连付银行利息都不够,而且这个债务恐怕还得几代铁路职工来还。

G:铁路建设资金分成几块,一块是铁路建设基金,每张车票里都扣了点,这个是专款专用;一块是铁路自己筹集一部分钱;还有就是地方政府以土地投资入股,现在各省建设客专和高铁的积极性都非常高,都非常积极地在和部里谈合作事宜,这是一块。还有就是国家投资。

W:这种模式我觉得是不是已经不能适应铁路快速扩张的需要了?而且对外人来说,这里面是一笔糊涂帐,极容易引发外界对铁路的一些误解?比如说,有人说了,铁路你还不是用纳税人的钱修的?我就是纳税人,结果你铁路对我这个旅客怎么怎么样的。以中国的现状,这样极易煽动起一部分人将对社会的不满集中到铁路上发泄出来。

G:这个不要去理会。作为铁路来说,保证安全是第一位的,追求的最终是整个社会的综合效益,铁路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算经济帐不能只局限在自己铁路这一块,要放到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去衡量。当然,对于铁路资金的筹集模式和运营模式,部里也在积极地探索。最初的设想是高铁这一块单列出来,成立股份公司,采取全新的运营模式。但这个设想因为各方面的原因而目前没有实现。现在的思路是铁路局的改制,通过资产重组和机构改革争取打包上市筹资,原计划今年上海局就要成为全路的试点。

W:打包上市?资本是逐利的,目前铁路这种运营模式承担了许多社会职能,你上市以后如果没有预期收益,那谁会买你的股票?象这几年铁路投资规模这么大,你入不敷出还怎么玩?

G:这个真要打包上市那肯定得把那些大规模基建投资给单独划开,只核算日常运营成本。

W:这些年咱们铁路上搞减员增效,从全局的角度看效果如何?

G:我这里有几个统计数据:03年的时候,中国铁路运营里程是7.2万公里,有239万职工,平均每公里33人。到了去年09年的时候,铁路运营里程达到了8.6万公里,铁路职工实有210万人,平均每公里26人。本届部党组的目标是,到2012年,铁路运营里程达到11万公里,其中客运专线达到1.3万公里,这几年将是客专和高铁投产的密集区。部党组提出到那里力争保800至1000组动车,7900辆大功率机车。铁路职工的规模力争压缩到200万人,200万人保障11万公里铁路,算起来平均每公里18个人多一点。这是全路平均数,对于新投产的客运专线,部里要求控制在每公里2个人,这个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非常显著的。

W:但是,基层职工认为减员了,路长了,活儿多了,活重了,要求高了,但职工收入却没有显著增长,因此非常有怨气。走到哪里都能听到这种抱怨。而我们一些领导说话不注意,客观上加重了这种对立情结,这对安全生产并不是好事。比如有的处级领导就说过:减员增效指的是工作效益,我又没说是经济效益。有的局领导说什么:工人嘛,要那么多钱干什么?当然,我不知道他是在什么场合下说这话,也不知道职工口口相传时有没有扭曲和断章取义。还有些领导面对职工的抱怨,干脆一句话把你噎死:好呀,你觉得收入和付出不成比例,你写辞职报告来,我立马签字,绝不耽误你另谋高就。诸如此类的事情加剧了干群矛盾,对于建设和谐铁路显然是并不合适的。

G:这些情况我们通过各种渠道也了解到了,本届部党组对于改善民生是高度重视的。最近这五年,铁路年年都涨工资。而上一次连续涨工资得追溯到79年,80年,81年这三年每年涨一级工资,这个你回去问问你的你父辈就比较清楚了。那时候的涨工资并不是全员涨,每年只有百分之四十职工的工资能涨,那谁涨谁不涨呀?结果闹得鸡飞狗跳的,到最后摆不平,还出现了涨半级工资。最近这五年,虽然每年的涨幅并不大,但却在年年涨。具体的工资总额这一块是死的,我们主要是把减员的工资余额给在职职工加上,还有就是以丰补歉。这是什么意思呢?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工资总额是有节余的,当时没有发给大家,留下来等歉年再补差额。08年下半年我们明显感觉到经济危机的影响了,货运量急剧下降,09年的加工资就是把以前的工资节余给用上了。但是现在这个办法不行了,国务院有新规定,工资得实报实销,不能留节余。对此,部党组出于民生的考虑,正在积极想办法。

W:现在的问题是,职工认为工资理论上是年年涨,但实际拿到手里的增加额却很少。而且职工认为现在是依岗位工资档序涨工资,职工受益很小,领导官当得越大越得益,因此有不少意见。

G:我们认为统计工资收入时应该统计应得部分,而不是看实发。因为你扣的三金之类的最终的受益人还是你,如果工资单里扣了房贷,那就更没法说了。你所说的收入差距问题,部党组是高度重视的。门卫岗位工资最低,只有五档,咱们现在部里规定涨工资时十档以下全部是260,十档以上每档涨10块,但370封顶。关于职工的岗位工资核定,那是九十年代初搞的,现在情况有了新的变化,部里在考虑进行调整。比如说当年核定列车员是非技术工种,岗位只有8档。但是我们现在有一些高等级列车对列车员的素质要求很高,上海到九龙那趟车,要求列车员要懂普通话,粤语,英语,日语,这种素质的培养成本是很高的,它所能提供的服务品质是以前无法比拟的,原来一刀切规定8档肯定是不合适了,所以我们正在积极考虑重新进行核算调整。其实我们觉得工资这一块根据岗位来,差距是合理的,目前不合理的是奖金这一块。我们曾在某个局做过实地调研,一个路局机关普通工作人员,他的月奖居然是一线职工的几十倍,将近一百倍,这个太触目惊心了。部里决心下大力气加以整治。还有就是给领导发奖金的问题。你说路局领导分管几个处室,这几个处室给局领导发奖金还说得过去,但不分管的处室也给领导发奖金,这里面就会产生一系列问题。所以现在我们每年下去审计时,这个是重中之重,严令不相干的单位禁止给领导发奖金。去年全路的经济形势不好,部里是给局领导们下了限薪令和减薪令的,具体明确了局领导的减薪幅度达到百分之十五至二十。其实关于干部职工收入差距的拉大,铁路还不是特别严重的。铁通03年划出去的,最近它专网这一块又重新划回铁路了。我们在对它进行测算时发现,铁通划出去的这几年变化太大了,专网划回来,铁通职工按我们的工资标准重新核定,百分之八十的职工收入是增加的,而铁通的领导层收入是要明显降低的。

W:请问领导,工龄工资这一块什么时候涨?

G:工龄工资是各个路局自行决定的。关于铁路工资的构成,目前的问题是太细琐,细琐到什么地步呢?我们下去调研过,某个机务段的工资条上居然有七十多个项目,许多项目连段里的人劳科长自己都搞不清楚。因此现在工资改革的方向中有重要的一条就是合并项目,以岗定薪。外企工资都是包干制,没这么多项目,雇你到某个岗位,工资就是一口价,当然了,随着职位的不同,它还有季度奖,半年奖,年奖甚至分红。我们可以借鉴它的合理部分。

W:现在有许多路外群众仍认为铁路是垄断行业,是铁老大,是高薪,这让我们哭笑不得。当然了,这一方面是别人对我们缺乏了解,光听别有用心媒体的忽悠,另一方面,我们有一些铁路职工的胡乱吹牛也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加剧了群众对铁路的误解。前阵子看江苏台的《非诚勿扰》,里面有个武汉局的司机说自己年薪8万,我当时就恨不得呸他一脸痰,这是什么人呀?年薪8万,月薪就得6600,武汉局的工资标准很低的,而且那小子才26岁,明摆着就是个副司机嘛,怎么可能有这么多?我一个广铁的朋友是正司机,人家一个月跑满勤才拿4000多。

G:哈哈哈,那只是个娱乐节目,别当真。再说也可以理解呀,现在女孩子都很现实,你要是实话实说,人家谁跟你谈朋友呀?咱们许多局有些地方的职工在找老婆的问题上很困难的,你就是自吹也没有用,当地人都了解得到的。最近温总理在某个要求垄断行业减薪的讲话中,挨个点那些行业的名,其中就是没有铁路,中央对下面的实际情况是非常清楚的,不会被一些偏激的舆论所左右。

W:铁路职工的收入在全国各行业里到底处于一个什么样水平?和其他行业的差距有多大?全国十八个铁路局和公司之间的收入差异有多大?

G:咱们十八个局里面,哈局和沈局的工资水平是最低的。因为东北老工业区这些年来经济也就那样,它那里原先的路网比较密集,这些年来新增路网东北是最少的,整个客货运总量就摆在那里。但是和当地的国企比起来,铁路还算比较稳定的。东北那里的国企下岗的海了去了,咱们的铁路职工对这个的承受能力是非常差的,虽然东北在全国铁路里收入总体上来说是最差的,但在当地一比,还算过得下去。当然,你和其他一些行业没法比。比如说大庆油田,那是石油行业的龙头,哈局的收入当然没法和大庆相比。但是据我们调查,咱们乌局和克拉玛依油田有得一拼,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不输给他们。铁路工资是有地区分类的,乌局最高。各个局都会强调自己的特殊,乌局说自己是少数民族边疆地区,艰苦呀。北京局会说我在祖国的心脏,承担的专运,特运任务多呀,咱北京的生活费用高呀。但部里坚持向乌局这样的地方倾斜。我们公开说,你北京局的要嫌低,可以申请调到乌局去支援边疆。可诺大的北京局没一个人这么做。不说别的吧,在北京,你听个相声,看个演出什么的不要太方便哟。而乌局是个什么状况呢?我前些年下去调研,在南疆,库车过去一个小站,整个站就七个人,其中有个24岁的小姑娘。那地方区间长呀,那种小站开门就见到荒山野岭的,咱不说小姑娘没办法谈情说爱吧,就是日常说话,反来复去也就是七个人,这对于人的心灵伤害是极其巨大的。去年我又去过那里,发现还是这七个人,那小姑娘还在。我就问他们段长,怎么也不给调剂调剂?你把人扔在那种地方,人家的个人问题都没法解决。段里说了,一个都不敢动,你只要动了一个,那其他的可都要跑了。看看,这样艰苦的地方,你就是多给他俩钱他上哪儿花去呀?要有选择的可能,人家宁愿不要多挣这俩钱。

W:这个我理解。我在党校附近看过招工广告,餐馆的服务员800到1000,厨师1200至1500,当然这是小餐馆,可这个价位在我们那儿也是雇不到人的。看来北京的收入水平并不如我想象的高。

G:是这样的,同样是交通行业,北京公交系统的收入也不如外界想象的那么高。咱们这几年好歹也是持续加了工资吧,再说了,我认为计算工资收入这一块还得综合计算。比如说有许多局这些年来用置换来的土地盖了扶危济困房,价格肯定是比当地的房价要低的,这一块我觉得也应该算到收入里。你想呀,咱铁路不搞这个,那你也得自己想办法掏钱买房呀。北京的房价现在是多少?你们看过新闻的总该知道吧?通县都得三万,就凭咱铁路职工那点收入,怎么买得起呢?咱现在搞了这个,你买同样大的房子,可不省下了差价吗?我觉得这也应该算是变相的收入吧。以前北京地铁经常到我们国铁来挖人,尤其是挖司机。同样的收入,甚至稍低一点,人家都愿意去地铁。为什么呀?因为地铁速度慢,规律,不象国铁那样开车压力大,再说了,好歹还在北京城里,每天都能回家,总好过在国铁跑长交路,整天通勤、便乘,顾不了家好。但是这几年,情况有了变化。前几天开会碰到北京地铁的老总,他就跟我说,说我们从你们那里挖人是越来越难了。

(未完,待续)


发重了,删除

发重了,删除


del .....

del .....
         铁路高管访谈录(4)

W:部里规划到2012年减员到200万人,主要依靠什么来实现?

G:这个主要依靠严进宽出。我们现在不招工,劳务工这一块也不是直接雇用,每年新入路职工就是两块,一块是退伍兵,一个是学生。退伍兵这一块是国家政策,没办法,一定要接受的。去年全路接收了一万五千名退伍兵,其中哈局和沈局就有五千,占到全路的三分之一。这是没办法的事,东北那边的情况决定了虽然铁路收入不高,但是和东北的国企相比,铁路还是稳定的,接收这么多退伍兵也是东北那边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学生呢,今后是以接受本科生为主了,学历再低点要想进铁路就非常困难了,这个我们把的好严。

W:接收退伍兵是国策,但是据我了解,各个局把刚入路的退伍兵集中学习,但却搞得鸡飞狗跳,惹出了无数麻烦事。

G:铁路要发展,职工素质要跟上。退伍兵们的文化基础很差,部里决定给他们脱产搞学历教育是从铁路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是花了大代价的,但从各个局反映的情况来看,实际效果是很糟糕的。

W:在减员的同时,人力资源的优化方面部里有什么打算?

G:这个问题在全路来讲是比较突出的,主要就是高技能人才的缺乏和分布不均衡,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最近比较突出的例子,就是东北哈局和沈局的正司机大量富裕,而西南地区缺少正司机,付司机却有得多。咱们最近从哈局和沈局借调了六百名正司机支援西南地区。部里要求哈局和沈局不能把人交出去就完事了,主要领导必须到现地去了解这六百名正司机的困难和思想动态,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当然,这种措施是应急的,主要还得靠当地培养。现在已经安排了大量当地付司机到宝鸡司机学校去进修取证。

W:部里这些年推进高技能人才建设,规定单位要有多少技师和高级技师,现在还在搞首席技师制,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职工学技术的热情。尤其是早期,要考个技师是相当相当困难的,我们单位第一位技师那是在铁道部竞赛中拿了名次的,才有资格去考,这个考试还得一关关过,一关关刷人,淘汰率非常之高。这样的技师大家服气。但在这几年,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部里短时间内规定指标,象割韭菜一样批量生产技师,让许多人有了投机取巧,鱼目混珠的机会。许多人平时不学技术,连一些起码的故障都不会修,功夫全在嘴皮上,每年符级考试都过不到,一到考技师了,四处忙着着拉关系,走后门混上技师,反正那所谓的考试难度和早年不可相提并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职工踏踏实实学技术的热情。

G:你说的情况的确存在,但这是具体执行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无论做什么事,都不可能脱离中国国情。从宏观上来说,这个高技能人才培养方向是没有错的,对于一些执行中的问题,得通过一系列保障制度来解决,比如说现在考上技师资格并不能保证一定能聘上,今年竞聘上了并不能保证明年也一定能聘上。这本身也在促进相关人员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W:在人力资源如何优化配置,减少浪费,提高收益方面,部里有些什么想法?

G:铁路这些年情况变化很大,出现了很多新问题需要我们来解决。比如说咱们安全生产里有个自控,他控机制,可现在许多机车改了,单人双班制还好点,好歹还有另一个备班的在机车上,单人单班制的怎么实现他控?司机夜间疲劳,当班睡觉,这是个影响安全生产的老大难问题。你罚吧,罚得再重他也睡,你就是给他弄个防止打磕睡的装置,比如说给弄个按钮,规定每隔一定时间他就必须按一下,可他这边睡得迷迷糊糊,那边还照按。你看看,这些都得我们不断地调研解决,比如说看看中间换乘可不可以啦。还有就是列车员,我们原来是一个车厢两个列车员,倒班制。通过调研,什么样的情况可以一个车辆一个列车员,什么样的情况可以三个车厢两个列车员,什么情况可以一个列车员看两节车厢,我们都有具体规定。当然,这样搞后,需要的列车员少了,活儿也重了,咱们就力求最大限度地压缩她们的非服务时间。比如说将卫生交给保洁公司,到站后办好交接,你就可以退乘了。保洁这一块搞社会化保障是卓有成效的。

。。。。。。。

  好了,能公开发表的也就这么多了。
谢谢LZ,车底结冰那段是机密?还有石砟的问题,看过一个节目介绍德国铁路的,他们的石砟都是人工选出来的,大小要合适,包括为了防止振飞.另外之间的空隙不能太小,以防冬天结冰导致膨胀,也不能太大,以防沉淀...
看过的路过
首页帮顶。
看说话果然是高层,方向多谢,实际少了些。
鼓舞士气的多些,实际困难的少些。(不过从忘情兄的问题多少能知道些。)
有几个问题忘情兄如果方便的话,能讲下么?

以前和列车员聊天,对部长的评价差些,主要就是职工待遇这块,不知道有没有改善?
难道也准备劳务外包型?雇佣低工资水平员工到高工资地区跑车?
ps老家的列车员工资待遇在本地是相当不错,属于比较吸引人的工作了。
另外,最近的地铁大建设和铁路的关系如何?特别是如何看待其中导致铁路人员的流失?

谢谢。
中国高铁大建设,我觉得那些富裕的人力可能在未来会有机会上岗。现在别急着裁人吧。当然我讲的是感觉,未必对。
好文章
MS防电磁幅射没过关。
一火车司机调侃,一个月的工资还不够买螺旋藻的。
楼主,5.23事故怎么看。
看了一天,茶馆和交通版居然没有一个帖子谈这个事故,非常奇怪。
好文章,楼主最近日子一定非常开心!:D
LZ好文章,对高铁建设JJYY的人可以好好看看,骂铁道部垄断的人也可以好好看看
高铁的影响,2015年再看吧。[:a4:]
铁路本身会很惨的,赌吃键盘?[:a3:]
好贴,改天有时间认真看。另外,忘情兄对昨天贵局所管路段出轨事故如何看?


我上次乘坐武广高铁,动车一出武汉站就出故障,中途走走停停大概4 、5次,问了列检为啥在武汉站没检出来,列检说其实在武汉站已经知道有问题,但武汉站没备件也没备车,要到长沙才有备件,我当时那个汗啊,最后动车晚点3个多小时....



有乘过动车的应该知道这幅图意味着动车没进站在轨道上停了.....

我上次乘坐武广高铁,动车一出武汉站就出故障,中途走走停停大概4 、5次,问了列检为啥在武汉站没检出来,列检说其实在武汉站已经知道有问题,但武汉站没备件也没备车,要到长沙才有备件,我当时那个汗啊,最后动车晚点3个多小时....



有乘过动车的应该知道这幅图意味着动车没进站在轨道上停了.....
另外动车环境真的不错,乘务员的素质也不比空乘差













铁路高管访谈录(3)是不是跳过了,
麻烦LZ检查一下
回复 20# dp1630


    这车才出厂几天呢,就这么老相了{:3_90:} 得勤擦洗啊
回复 6# 我才是忘情


    忘情,是不是少了第三部分?第二部分重复了三层楼
======喜欢看忘情的帖子,还有,那位霜天晓月兄去哪了?
回复 22# addeg


    动车行驶中速度太高,会扬起很多灰尘,所以跑完一趟就这么脏不难理解~{:3_83:}
tong256yi 发表于 2010-5-24 07:28

这里面已经讲过了部里的看法


            铁路高管访谈录(3)

W:高铁投资那么大,有一些资料说资金大部分来自于铁路自筹资金。那么许多铁路职工就担心,以目前的票价和客流量,每年的收入恐怕连付银行利息都不够,而且这个债务恐怕还得几代铁路职工来还。

G:铁路建设资金分成几块,一块是铁路建设基金,每张车票里都扣了点,这个是专款专用;一块是铁路自己筹集一部分钱;还有就是地方政府以土地投资入股,现在各省建设客专和高铁的积极性都非常高,都非常积极地在和部里谈合作事宜,这是一块。还有就是国家投资。

W:这种模式我觉得是不是已经不能适应铁路快速扩张的需要了?而且对外人来说,这里面是一笔糊涂帐,极容易引发外界对铁路的一些误解?比如说,有人说了,铁路你还不是用纳税人的钱修的?我就是纳税人,结果你铁路对我这个旅客怎么怎么样的。以中国的现状,这样极易煽动起一部分人将对社会的不满集中到铁路上发泄出来。

G:这个不要去理会。作为铁路来说,保证安全是第一位的,追求的最终是整个社会的综合效益,铁路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算经济帐不能只局限在自己铁路这一块,要放到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去衡量。当然,对于铁路资金的筹集模式和运营模式,部里也在积极地探索。最初的设想是高铁这一块单列出来,成立股份公司,采取全新的运营模式。但这个设想因为各方面的原因而目前没有实现。现在的思路是铁路局的改制,通过资产重组和机构改革争取打包上市筹资,原计划今年上海局就要成为全路的试点。

W:打包上市?资本是逐利的,目前铁路这种运营模式承担了许多社会职能,你上市以后如果没有预期收益,那谁会买你的股票?象这几年铁路投资规模这么大,你入不敷出还怎么玩?

G:这个真要打包上市那肯定得把那些大规模基建投资给单独划开,只核算日常运营成本。

W:这些年咱们铁路上搞减员增效,从全局的角度看效果如何?

G:我这里有几个统计数据:03年的时候,中国铁路运营里程是7.2万公里,有239万职工,平均每公里33人。到了去年09年的时候,铁路运营里程达到了8.6万公里,铁路职工实有210万人,平均每公里26人。本届部党组的目标是,到2012年,铁路运营里程达到11万公里,其中客运专线达到1.3万公里,这几年将是客专和高铁投产的密集区。部党组提出到那里力争保800至1000组动车,7900辆大功率机车。铁路职工的规模力争压缩到200万人,200万人保障11万公里铁路,算起来平均每公里18个人多一点。这是全路平均数,对于新投产的客运专线,部里要求控制在每公里2个人,这个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非常显著的。

W:但是,基层职工认为减员了,路长了,活儿多了,活重了,要求高了,但职工收入却没有显著增长,因此非常有怨气。走到哪里都能听到这种抱怨。而我们一些领导说话不注意,客观上加重了这种对立情结,这对安全生产并不是好事。比如有的处级领导就说过:减员增效指的是工作效益,我又没说是经济效益。有的局领导说什么:工人嘛,要那么多钱干什么?当然,我不知道他是在什么场合下说这话,也不知道职工口口相传时有没有扭曲和断章取义。还有些领导面对职工的抱怨,干脆一句话把你噎死:好呀,你觉得收入和付出不成比例,你写辞职报告来,我立马签字,绝不耽误你另谋高就。诸如此类的事情加剧了干群矛盾,对于建设和谐铁路显然是并不合适的。

G:这些情况我们通过各种渠道也了解到了,本届部党组对于改善民生是高度重视的。最近这五年,铁路年年都涨工资。而上一次连续涨工资得追溯到79年,80年,81年这三年每年涨一级工资,这个你回去问问你的你父辈就比较清楚了。那时候的涨工资并不是全员涨,每年只有百分之四十职工的工资能涨,那谁涨谁不涨呀?结果闹得鸡飞狗跳的,到最后摆不平,还出现了涨半级工资。最近这五年,虽然每年的涨幅并不大,但却在年年涨。具体的工资总额这一块是死的,我们主要是把减员的工资余额给在职职工加上,还有就是以丰补歉。这是什么意思呢?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工资总额是有节余的,当时没有发给大家,留下来等歉年再补差额。08年下半年我们明显感觉到经济危机的影响了,货运量急剧下降,09年的加工资就是把以前的工资节余给用上了。但是现在这个办法不行了,国务院有新规定,工资得实报实销,不能留节余。对此,部党组出于民生的考虑,正在积极想办法。

W:现在的问题是,职工认为工资理论上是年年涨,但实际拿到手里的增加额却很少。而且职工认为现在是依岗位工资档序涨工资,职工受益很小,领导官当得越大越得益,因此有不少意见。

G:我们认为统计工资收入时应该统计应得部分,而不是看实发。因为你扣的三金之类的最终的受益人还是你,如果工资单里扣了房贷,那就更没法说了。你所说的收入差距问题,部党组是高度重视的。门卫岗位工资最低,只有五档,咱们现在部里规定涨工资时十档以下全部是260,十档以上每档涨10块,但370封顶。关于职工的岗位工资核定,那是九十年代初搞的,现在情况有了新的变化,部里在考虑进行调整。比如说当年核定列车员是非技术工种,岗位只有8档。但是我们现在有一些高等级列车对列车员的素质要求很高,上海到九龙那趟车,要求列车员要懂普通话,粤语,英语,日语,这种素质的培养成本是很高的,它所能提供的服务品质是以前无法比拟的,原来一刀切规定8档肯定是不合适了,所以我们正在积极考虑重新进行核算调整。其实我们觉得工资这一块根据岗位来,差距是合理的,目前不合理的是奖金这一块。我们曾在某个局做过实地调研,一个路局机关普通工作人员,他的月奖居然是一线职工的几十倍,将近一百倍,这个太触目惊心了。部里决心下大力气加以整治。还有就是给领导发奖金的问题。你说路局领导分管几个处室,这几个处室给局领导发奖金还说得过去,但不分管的处室也给领导发奖金,这里面就会产生一系列问题。所以现在我们每年下去审计时,这个是重中之重,严令不相干的单位禁止给领导发奖金。去年全路的经济形势不好,部里是给局领导们下了限薪令和减薪令的,具体明确了局领导的减薪幅度达到百分之十五至二十。其实关于干部职工收入差距的拉大,铁路还不是特别严重的。铁通03年划出去的,最近它专网这一块又重新划回铁路了。我们在对它进行测算时发现,铁通划出去的这几年变化太大了,专网划回来,铁通职工按我们的工资标准重新核定,百分之八十的职工收入是增加的,而铁通的领导层收入是要明显降低的。

W:请问领导,工龄工资这一块什么时候涨?

G:工龄工资是各个路局自行决定的。关于铁路工资的构成,目前的问题是太细琐,细琐到什么地步呢?我们下去调研过,某个机务段的工资条上居然有七十多个项目,许多项目连段里的人劳科长自己都搞不清楚。因此现在工资改革的方向中有重要的一条就是合并项目,以岗定薪。外企工资都是包干制,没这么多项目,雇你到某个岗位,工资就是一口价,当然了,随着职位的不同,它还有季度奖,半年奖,年奖甚至分红。我们可以借鉴它的合理部分。

W:现在有许多路外群众仍认为铁路是垄断行业,是铁老大,是高薪,这让我们哭笑不得。当然了,这一方面是别人对我们缺乏了解,光听别有用心媒体的忽悠,另一方面,我们有一些铁路职工的胡乱吹牛也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加剧了群众对铁路的误解。前阵子看江苏台的《非诚勿扰》,里面有个武汉局的司机说自己年薪8万,我当时就恨不得呸他一脸痰,这是什么人呀?年薪8万,月薪就得6600,武汉局的工资标准很低的,而且那小子才26岁,明摆着就是个副司机嘛,怎么可能有这么多?我一个广铁的朋友是正司机,人家一个月跑满勤才拿4000多。

G:哈哈哈,那只是个娱乐节目,别当真。再说也可以理解呀,现在女孩子都很现实,你要是实话实说,人家谁跟你谈朋友呀?咱们许多局有些地方的职工在找老婆的问题上很困难的,你就是自吹也没有用,当地人都了解得到的。最近温总理在某个要求垄断行业减薪的讲话中,挨个点那些行业的名,其中就是没有铁路,中央对下面的实际情况是非常清楚的,不会被一些偏激的舆论所左右。

W:铁路职工的收入在全国各行业里到底处于一个什么样水平?和其他行业的差距有多大?全国十八个铁路局和公司之间的收入差异有多大?

G:咱们十八个局里面,哈局和沈局的工资水平是最低的。因为东北老工业区这些年来经济也就那样,它那里原先的路网比较密集,这些年来新增路网东北是最少的,整个客货运总量就摆在那里。但是和当地的国企比起来,铁路还算比较稳定的。东北那里的国企下岗的海了去了,咱们的铁路职工对这个的承受能力是非常差的,虽然东北在全国铁路里收入总体上来说是最差的,但在当地一比,还算过得下去。当然,你和其他一些行业没法比。比如说大庆油田,那是石油行业的龙头,哈局的收入当然没法和大庆相比。但是据我们调查,咱们乌局和克拉玛依油田有得一拼,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不输给他们。铁路工资是有地区分类的,乌局最高。各个局都会强调自己的特殊,乌局说自己是少数民族边疆地区,艰苦呀。北京局会说我在祖国的心脏,承担的专运,特运任务多呀,咱北京的生活费用高呀。但部里坚持向乌局这样的地方倾斜。我们公开说,你北京局的要嫌低,可以申请调到乌局去支援边疆。可诺大的北京局没一个人这么做。不说别的吧,在北京,你听个相声,看个演出什么的不要太方便哟。而乌局是个什么状况呢?我前些年下去调研,在南疆,库车过去一个小站,整个站就七个人,其中有个24岁的小姑娘。那地方区间长呀,那种小站开门就见到荒山野岭的,咱不说小姑娘没办法谈情说爱吧,就是日常说话,反来复去也就是七个人,这对于人的心灵伤害是极其巨大的。去年我又去过那里,发现还是这七个人,那小姑娘还在。我就问他们段长,怎么也不给调剂调剂?你把人扔在那种地方,人家的个人问题都没法解决。段里说了,一个都不敢动,你只要动了一个,那其他的可都要跑了。看看,这样艰苦的地方,你就是多给他俩钱他上哪儿花去呀?要有选择的可能,人家宁愿不要多挣这俩钱。

W:这个我理解。我在党校附近看过招工广告,餐馆的服务员800到1000,厨师1200至1500,当然这是小餐馆,可这个价位在我们那儿也是雇不到人的。看来北京的收入水平并不如我想象的高。

G:是这样的,同样是交通行业,北京公交系统的收入也不如外界想象的那么高。咱们这几年好歹也是持续加了工资吧,再说了,我认为计算工资收入这一块还得综合计算。比如说有许多局这些年来用置换来的土地盖了扶危济困房,价格肯定是比当地的房价要低的,这一块我觉得也应该算到收入里。你想呀,咱铁路不搞这个,那你也得自己想办法掏钱买房呀。北京的房价现在是多少?你们看过新闻的总该知道吧?通县都得三万,就凭咱铁路职工那点收入,怎么买得起呢?咱现在搞了这个,你买同样大的房子,可不省下了差价吗?我觉得这也应该算是变相的收入吧。以前北京地铁经常到我们国铁来挖人,尤其是挖司机。同样的收入,甚至稍低一点,人家都愿意去地铁。为什么呀?因为地铁速度慢,规律,不象国铁那样开车压力大,再说了,好歹还在北京城里,每天都能回家,总好过在国铁跑长交路,整天通勤、便乘,顾不了家好。但是这几年,情况有了变化。前几天开会碰到北京地铁的老总,他就跟我说,说我们从你们那里挖人是越来越难了。

(未完,待续)
很久没见忘情了,先顶再看
standard 发表于 2010-5-24 10:49

是天灾,铁路上方是公路,公路上方因大雨塌方,八千立方米泥土突然惯下来,那趟车机头过去了,冲下来的泥土直接冲击机头后面的车厢,那个动能太大了,不侧翻是不可能的。

这种事情事先没法预料,典型的天灾。
八月的航母 发表于 2010-5-24 11:40

是修改审查制度闹的,现在已经好了
贼特 发表于 2010-5-24 12:01

是回贴编辑审查闹的,现在已经好了。全篇一万二千字,就数第三部分字数最多
回复 30# 我才是忘情


    忘情大,问一下,武广高铁,武汉作为终点站,为何会没有修理动车用的备件或者是备车,而要动车带着故障行驶到长沙才得到维修?这样符合安全不?
我听列检说,是某节车的传感器出问题了
我才是忘情 发表于 2010-5-24 12:29


谢谢,第三部很精彩!!!
正是想了解的部分。

地铁对铁路的影响,在海子看到些,具体的可能还要时间检验。
有竟争对广大职工有好处,反过来也会提高领导水平。
这样的帖子要支持!:victory:
把高铁收益用卖票来衡量实在是很狭隘的观点,
军队连票都卖不了,那岂不纯亏本的
领导就是领导~谈话很是高屋建瓴阿~呵呵
认真看了整篇,对铁道有了新的认识,还是希望高铁早点铺开,上海到太原的怎么还没有,就是一个Z的车,还是太慢了,我都不坐飞机改火车了,还是火车便宜
忘情 把中间 评论沪杭磁悬浮的那一段删除了 :D

那领导对磁悬浮非议多多啊 ;P

其实没啥的,在铁路方面看,磁悬浮根本没必要,顶多算是个技术储备。

从技术、成本方面考虑,目前根本不成熟
dp1630 发表于 2010-5-24 12:32
我估计因为你坐的是3型车,而武汉只有2型车热备。
回复 39# 千方残光剑


    三型车是广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