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 都谁看过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0:48:48
这部剧我觉得拍的还成啊
《大明王朝1566》讲的是嘉靖年间的故事,看来《万历十五年》的影响果然够大,这个剧讲的就是1566这一年的大明王朝,政坛风云变幻。万历十五年是公元1587年,比这部戏里的事晚21年。
不过也许正因为追求真实了,或多或少也影射了当今的官场现状,故反而遭遇冷门(看的懂的大人物们制抵,看不懂的小人物们反感)。其收视率之低,不免令人有些遗憾……这部剧我觉得拍的还成啊
《大明王朝1566》讲的是嘉靖年间的故事,看来《万历十五年》的影响果然够大,这个剧讲的就是1566这一年的大明王朝,政坛风云变幻。万历十五年是公元1587年,比这部戏里的事晚21年。
不过也许正因为追求真实了,或多或少也影射了当今的官场现状,故反而遭遇冷门(看的懂的大人物们制抵,看不懂的小人物们反感)。其收视率之低,不免令人有些遗憾……
《大明王朝》中说三思:“思危、思退、思变,知道有危险就躲开危险,叫思危;躲到人家都不再注意你的地方,叫思退;退下来就有机会,再慢慢看,慢慢想,以前哪里错了,往后该怎么改,叫思变”。
我觉得这是一部半架空的历史剧。当然戏里的人物都很出彩,但是一开始的设定都不符合史实。

高拱张居正严世蕃一开始在内阁......

徐阶时不时就跑去找裕王,还想不想活了......

严阁老、胡宗宪看起来都很像劳模.........

很多这样的设定跟史实差很远;所以我觉得是半架空的剧目。但是剧情编得确实很不错。


这个片子看了,算正剧。算比较精彩的。
不过不是忠于史实,改动不小,但不让人恶心。
演员总体表现不错。尤其是嘉靖和吕芳这两人物

这个片子看了,算正剧。算比较精彩的。
不过不是忠于史实,改动不小,但不让人恶心。
演员总体表现不错。尤其是嘉靖和吕芳这两人物
4楼说的是吕芳吕公公吧,我也觉得吕芳这个角色很好
有点意思
没来得及看
虽然有很多硬伤但比张居正强多了
飞云影疾 发表于 2010-5-16 20:40


    各大视频网站上都有!
很讨厌超大 发表于 2010-5-16 18:58


    吕芳=李芳
  
  现在的网文都走《大明王朝》的模式,起点《官居一品》的李芳简直就是《大明王朝》的翻版!
买了碟,准备看看。
撇开历史的细节来说,这部电视剧真的不错~里面的官员个个精干,而且都是雷霆手段
看过部分剧集,感觉还可以。


剧评
  这些日子连续看《大明王朝1566》,应接不暇地欣赏着大明里每一个场景,从家具瓷器到衣冠服饰;紧张凝神地咀嚼着大明里每一个人物的表现,从手指动作到表情眼神;昼寐不断地回味着大明里每一个情节,都实在不得不睡时才恋恋不舍地关上电视,闭上眼睛居然满脑都是大明里赤冠红衣的炫目惊心,就像织造局工艺高超的绸缎,丝丝入扣,绵延不绝。



人物
  嘉靖海瑞互相生

  一个是极阴之君主,一个是极阳之臣子。

  我基本要萌上那位黑黑瘦瘦的刚峰大人海瑞叔叔喵,只要他出场就会觉得长脸长志气,很强很解恨,超帅超过瘾,一边小小地担心着的同时又觉得有海瑞就很放心。

  原本的内阁朝廷里,以严嵩父子为首的“严党”,以裕王为首的徐阶、高拱、张居正等人,以吕公公为首的司礼监,在朝堂内阁相互竞争,嘉靖皇帝在背后操纵全局,在出现倾斜的时候微调控制,达到三方制衡,使本以弊政丛生亏空巨大的国家机器依然能够勉强运行,而海瑞的出现彻底搅乱了这种默认的潜规则。

  海大人在官场绝对是个异类,看海瑞就知道什么叫“自杀式反腐分子”了。他的反腐败就是抱着玉石俱焚的态度的,自从离开琼州老家赴任的那一刻起,早已经有了死的觉悟,所以海瑞对于大明官场来说,他太特出了,无论是“清议”还是“严党”,他的出现对于大明王朝的官场来说都是一个意想不到的存在。不消说是反严党的徐、高、张,就是站在谭纶、胡宗宪这些正面的角色面前,他都着实的与众不同。——用现在的话讲,就是不和谐。

  还没有看到后面,但我想当初举荐海瑞的裕王等人也绝想不到海瑞这个棋子会这样的不听使唤,或者说完全不是大明的部棋局中的棋子,就像突然闯入黑白围棋中的“舍得”酒瓶盖儿(看百家讲坛广告看多了。。。),当局者定被搅得焦头烂额不知所措。   面对这样的异类,也只有一直在用无形的手控制大明的嘉靖皇帝才能与之“对话”。一个是不愿搅入、看似置身事外实际却从高处掌控全局的“局外人”,一个是从本质上就不同于局内任何情况的“局外人”——他们都不是大明王朝政局的“当局者”,又都是大明王朝这盘棋的重要组成,所以从大明王朝整个布局的所处层面上来说,只有嘉靖的“超脱”才对得上海瑞“冒进”,而且也只有海瑞的出现才配得上嘉靖出手。

  当不好“媳妇”的二三人

  赵贞吉VS胡宗宪

  剧中不止一次地用“媳妇”比喻大臣的位置,上面得孝敬公婆,下面得照顾子女,同时还得伺候好丈夫。第一次使用“媳妇”这个比喻的,是嘉靖皇帝向司礼监总管吕芳询问时,吕芳用来形容封疆大吏胡宗宪的。因为胡宗宪是严嵩的学生,所以别人都把他当作严党,而事实上胡宗宪在大事上从不误国,为官上也从不误民,是个难得的正直清廉且能力出众的人才。王庆祥伯伯很有正派人物的范儿。

  赵贞吉相比之下在气度就要相差许多,因为在赵贞吉心中的潜规则想的是自己,而不是全局,所以最后难免落得被人鄙视、众叛亲离的下场。——其实最具小媳妇气质的是赵贞吉。你看他最后在海瑞面前被“欺负”得气急败坏的别扭样儿,我承认他是个好演员,但看来“太子爷”(在雍正王朝里)看来就逃不开这样“不讨好”的角色喵~

  严世藩VS严嵩

  第二次紧接着就是严嵩形容自己内阁首辅的位置就像个媳妇,严嵩在“大明”中并未表现如何地大奸大恶,相反,许多时候更让人觉得他是个如履薄冰的残年老人,要不是儿子严世藩一意孤行且自以为是,也许皇上也不会那么早对他们下手。严世藩的处境其实也很无奈,小阁老小阁老地被人家叫着,而有这样一个不可逾越的爹,恁他有天大的能耐也只能是“小”,更何况他根本没有严嵩那样的全局观念和长远眼光。

  陈洪VS吕芳

     陈洪想当司礼监首席执行该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但他瞒上欺下的功夫做得实在是拙劣。吕芳私下和储君裕王来往,但是他从来都不瞒着皇上,吕芳有许多“儿子”,可吕芳最终效忠的人就是嘉靖,而陈洪却是自作聪明,他交好裕王的目的是为了给自己的将来铺路,让皇帝觉得不忠;迫害前任吕芳的手下,全部换上自己的人,更让人觉得不义。在能力与手段上,陈洪都是大大地不如吕芳。

  嘉靖皇上说,媳妇最重要的一个功夫就是“瞒”。而这个“瞒”并非是打自己的算盘,而是心里装着整个“家”。以上这些当不好“媳妇”的人,其实都是因为他们只看到了当“媳妇”的可以手眼通天,却不知道在这样的位置上更要心怀全局,在考虑事情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是整体全局,而是个人局部,这样的人是当不好这个家的,无论是小家还是国家。



音乐

  音效情节对应起

 《大明王朝1566》的整体水平绝对堪称近年来的精品,其中比较赞的是大明的背景音效。这种时时刻刻都带有效果音的氛围,很让我想起了当年看《雍正王朝》时的感觉,同时期的大陆电视剧很少有像《雍》剧那样,音乐一直随着人物内心以及情节发展而变换起伏的,所以印象很深。

  记得色色说杨金水出场时会有猫的叫声。因为有准备,所以我看的时候就比较留心。在杨金水从北京回到杭州后,其实早就知道手下的太监们收受了别人的贿赂,也就是“吃外食”,起先杨金水不露声色地询问手下,这时就有猫的叫声随着杨金水问话的节奏,一缓一缓地叫着,正像杨金水看似漫不经心的言语神情,猫的叫声也仿佛一边享受着爱抚,一边漫不经心地“喵”一下。说着说着,杨金水突然一发作,猫的叫声也好像被突然踢了一脚般嗷地一声起,跪在下面的几个小太监早吓得磕头如捣蒜了……这就是《大明王朝》中配乐最特别的地方,在不同的场景中,总会颇具匠心地配合着自然的声音,如风声、滴水(嘉靖开会时专用)、夏虫聒噪、夜枭啼叫……这些背景音效更多的是表现出当时场景人物之间的心境而非自然环境。

  不愿意用“史诗”这样的词来形容“大明”,虽然它长达46集。大明属于内力深厚的作品,46集看下来一点都不觉得漫长,相反还会让人有再看一遍的冲动,因为它丰富了,值得一次又一次地琢磨细品。所以,这样一部作品,若是在音乐上更具中国味道的编排就更加完美了。大明的背景音乐总体感觉比较西洋,倒不是说气势不够宏大,而是说味道,虽然剧中的乐器演奏依然高古,但西洋古董音乐的引用使得整体的背景音乐和想象中的古韵有差距。现在的配乐,有时难免会觉得“不像”画面的情节,古典吉他弹拨出凯尔特风格的旋律节奏,纵使情绪符合,但骨子里的味道却与大明衣冠的波澜起伏貌合神离了。

  

剧评
  这些日子连续看《大明王朝1566》,应接不暇地欣赏着大明里每一个场景,从家具瓷器到衣冠服饰;紧张凝神地咀嚼着大明里每一个人物的表现,从手指动作到表情眼神;昼寐不断地回味着大明里每一个情节,都实在不得不睡时才恋恋不舍地关上电视,闭上眼睛居然满脑都是大明里赤冠红衣的炫目惊心,就像织造局工艺高超的绸缎,丝丝入扣,绵延不绝。



人物
  嘉靖海瑞互相生

  一个是极阴之君主,一个是极阳之臣子。

  我基本要萌上那位黑黑瘦瘦的刚峰大人海瑞叔叔喵,只要他出场就会觉得长脸长志气,很强很解恨,超帅超过瘾,一边小小地担心着的同时又觉得有海瑞就很放心。

  原本的内阁朝廷里,以严嵩父子为首的“严党”,以裕王为首的徐阶、高拱、张居正等人,以吕公公为首的司礼监,在朝堂内阁相互竞争,嘉靖皇帝在背后操纵全局,在出现倾斜的时候微调控制,达到三方制衡,使本以弊政丛生亏空巨大的国家机器依然能够勉强运行,而海瑞的出现彻底搅乱了这种默认的潜规则。

  海大人在官场绝对是个异类,看海瑞就知道什么叫“自杀式反腐分子”了。他的反腐败就是抱着玉石俱焚的态度的,自从离开琼州老家赴任的那一刻起,早已经有了死的觉悟,所以海瑞对于大明官场来说,他太特出了,无论是“清议”还是“严党”,他的出现对于大明王朝的官场来说都是一个意想不到的存在。不消说是反严党的徐、高、张,就是站在谭纶、胡宗宪这些正面的角色面前,他都着实的与众不同。——用现在的话讲,就是不和谐。

  还没有看到后面,但我想当初举荐海瑞的裕王等人也绝想不到海瑞这个棋子会这样的不听使唤,或者说完全不是大明的部棋局中的棋子,就像突然闯入黑白围棋中的“舍得”酒瓶盖儿(看百家讲坛广告看多了。。。),当局者定被搅得焦头烂额不知所措。   面对这样的异类,也只有一直在用无形的手控制大明的嘉靖皇帝才能与之“对话”。一个是不愿搅入、看似置身事外实际却从高处掌控全局的“局外人”,一个是从本质上就不同于局内任何情况的“局外人”——他们都不是大明王朝政局的“当局者”,又都是大明王朝这盘棋的重要组成,所以从大明王朝整个布局的所处层面上来说,只有嘉靖的“超脱”才对得上海瑞“冒进”,而且也只有海瑞的出现才配得上嘉靖出手。

  当不好“媳妇”的二三人

  赵贞吉VS胡宗宪

  剧中不止一次地用“媳妇”比喻大臣的位置,上面得孝敬公婆,下面得照顾子女,同时还得伺候好丈夫。第一次使用“媳妇”这个比喻的,是嘉靖皇帝向司礼监总管吕芳询问时,吕芳用来形容封疆大吏胡宗宪的。因为胡宗宪是严嵩的学生,所以别人都把他当作严党,而事实上胡宗宪在大事上从不误国,为官上也从不误民,是个难得的正直清廉且能力出众的人才。王庆祥伯伯很有正派人物的范儿。

  赵贞吉相比之下在气度就要相差许多,因为在赵贞吉心中的潜规则想的是自己,而不是全局,所以最后难免落得被人鄙视、众叛亲离的下场。——其实最具小媳妇气质的是赵贞吉。你看他最后在海瑞面前被“欺负”得气急败坏的别扭样儿,我承认他是个好演员,但看来“太子爷”(在雍正王朝里)看来就逃不开这样“不讨好”的角色喵~

  严世藩VS严嵩

  第二次紧接着就是严嵩形容自己内阁首辅的位置就像个媳妇,严嵩在“大明”中并未表现如何地大奸大恶,相反,许多时候更让人觉得他是个如履薄冰的残年老人,要不是儿子严世藩一意孤行且自以为是,也许皇上也不会那么早对他们下手。严世藩的处境其实也很无奈,小阁老小阁老地被人家叫着,而有这样一个不可逾越的爹,恁他有天大的能耐也只能是“小”,更何况他根本没有严嵩那样的全局观念和长远眼光。

  陈洪VS吕芳

     陈洪想当司礼监首席执行该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但他瞒上欺下的功夫做得实在是拙劣。吕芳私下和储君裕王来往,但是他从来都不瞒着皇上,吕芳有许多“儿子”,可吕芳最终效忠的人就是嘉靖,而陈洪却是自作聪明,他交好裕王的目的是为了给自己的将来铺路,让皇帝觉得不忠;迫害前任吕芳的手下,全部换上自己的人,更让人觉得不义。在能力与手段上,陈洪都是大大地不如吕芳。

  嘉靖皇上说,媳妇最重要的一个功夫就是“瞒”。而这个“瞒”并非是打自己的算盘,而是心里装着整个“家”。以上这些当不好“媳妇”的人,其实都是因为他们只看到了当“媳妇”的可以手眼通天,却不知道在这样的位置上更要心怀全局,在考虑事情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是整体全局,而是个人局部,这样的人是当不好这个家的,无论是小家还是国家。



音乐

  音效情节对应起

 《大明王朝1566》的整体水平绝对堪称近年来的精品,其中比较赞的是大明的背景音效。这种时时刻刻都带有效果音的氛围,很让我想起了当年看《雍正王朝》时的感觉,同时期的大陆电视剧很少有像《雍》剧那样,音乐一直随着人物内心以及情节发展而变换起伏的,所以印象很深。

  记得色色说杨金水出场时会有猫的叫声。因为有准备,所以我看的时候就比较留心。在杨金水从北京回到杭州后,其实早就知道手下的太监们收受了别人的贿赂,也就是“吃外食”,起先杨金水不露声色地询问手下,这时就有猫的叫声随着杨金水问话的节奏,一缓一缓地叫着,正像杨金水看似漫不经心的言语神情,猫的叫声也仿佛一边享受着爱抚,一边漫不经心地“喵”一下。说着说着,杨金水突然一发作,猫的叫声也好像被突然踢了一脚般嗷地一声起,跪在下面的几个小太监早吓得磕头如捣蒜了……这就是《大明王朝》中配乐最特别的地方,在不同的场景中,总会颇具匠心地配合着自然的声音,如风声、滴水(嘉靖开会时专用)、夏虫聒噪、夜枭啼叫……这些背景音效更多的是表现出当时场景人物之间的心境而非自然环境。

  不愿意用“史诗”这样的词来形容“大明”,虽然它长达46集。大明属于内力深厚的作品,46集看下来一点都不觉得漫长,相反还会让人有再看一遍的冲动,因为它丰富了,值得一次又一次地琢磨细品。所以,这样一部作品,若是在音乐上更具中国味道的编排就更加完美了。大明的背景音乐总体感觉比较西洋,倒不是说气势不够宏大,而是说味道,虽然剧中的乐器演奏依然高古,但西洋古董音乐的引用使得整体的背景音乐和想象中的古韵有差距。现在的配乐,有时难免会觉得“不像”画面的情节,古典吉他弹拨出凯尔特风格的旋律节奏,纵使情绪符合,但骨子里的味道却与大明衣冠的波澜起伏貌合神离了。

此剧凡事爱好历史的都看过,堪称目前国产古装剧最好的一部!
《大明王朝》歷史劇照見現世貪
  
  【聯合晚報/記者沈珮君、唐在揚/專題報導】
  
  「今年是『明』年」,這是大陸知識界去年流行的一句玩笑話,形容出版界的「明史熱」現象,沒想到,「明史熱」更旺,今年還是「明」年。今年往「明」年丟第一把火的,是一月在湖南衛視上檔的電視連續劇「大明王朝1566--嘉靖與海瑞」,續集「大明王朝1587」也正在醞釀中。
  
  
  口碑奇好
  
  「大明王朝1566」共46集,第一奇,口碑奇好,網路上對此戲探討之熱烈,媒體形容幾乎和當初「超女熱」一樣。第二奇,劇情奇嚴肅,俊男美女奇少,顛覆一般連續劇套譜。第三奇,對貪官批判奇犀利,審播過程奇順利,推出時機奇神準,但,編導都否認以古諷今,若有相似處,「那是歷史本身的問題」。
  
  十年磨一劍,「大明王朝1566」和在台灣曾掀旋風的「雍正王朝」,都是同一個編劇劉和平,兩劇相隔正好十年。雍正王朝在台灣重播近廿次,大明王朝則是三個月內在大陸兩度上檔,台灣目前尚無電視台有意引進,但,已有一些人在海外買到dvd,看過者讚不絕口,此劇在美國華人圈也頗具口碑。
  
  「大明王朝1566--嘉靖與海瑞」是從嘉靖39年(1560)講起,直到45年(1566)嘉靖去世,當時大明已走下坡,嘉靖沈迷煉丹不上朝,嚴嵩掌權20年,貪官橫行,國庫空虛,閹黨囂張,此戲第一幕就是一個進諫的士大夫被宦官廷杖,活活打死,天地嚴寒。海瑞一身布衣,清廉耿介,以一個區區六品小官對抗龐大的貪腐集團。他成功了,但,不是清廉贏得勝利,他只是另一個集團運用的一個小棋子。
  
  
  配合打貪 快速通關
  
  「大明王朝」的導演張黎,也是「走向共和」的導演,當初「走向共和」一邊播一邊刪,過程狼狽,但「大明王朝」製播則極其順利,張黎感嘆自己「明顯是退步了」,他承認自己比以前務實,「我還真是考慮到中國目前的國情」,他說他「仍然在行進中的體制改革」,他強調「不怕慢就怕站」。
  
  「大明王朝」的順利是有原因的,此劇不僅有中共中央紀委監察部參與,而且選在上海書記陳良宇因貪腐被捕、總書記胡錦濤在中紀委會議上申明要嚴打貪腐、十七大即將召開時播出。
  
  在官方支持下,「大明王朝」以罕見速度審查通關,46集的電視劇,廣電總局每天審查14集,三天半就審完了,其中有些審查人員雖已七十多歲,但仍每天一坐就是十幾個小時,而且沒有要求任何大修改,這在「重大歷史題材」作品審查裡,前所未有。
  
  
  宣揚海瑞 引爆爭論
  
  有趣的是,海瑞在四十年前是文革導火線,當初也是官方要求宣揚海瑞精神,卻忽然急轉直下,從歌頌變成批判,當時「海瑞罷官」這齣新編歷史劇被指「不是芬芳的香花,而是一株毒草」,「歌頌海瑞剛正不阿,就是反對黨的領導和無產階級專政」,十年腥風血雨的文革就此拉開序幕,而在文革四十年後,中共官方又開始宣揚海瑞精神了。
  
  但,「大明王朝」雖獲一面倒的讚賞,仍然有一些批評,尤其是劇情主軸從國策「改稻為桑」開始─明史上根本沒有這事─有人認為這是此戲的「硬傷」。劉和平不以為然,他說,他深刻思考過「歷史劇」和「歷史」的關係,如果想看歷史,大可去看史書,他寫歷史劇是要「傳歷史之神,不是歷史之史」。
  
  
  不是翻案 沒有影射
  
  劉和平也否認自己愛作「翻案」文章,否認戲裡有所謂的「現實觀照」,他說自己「絕對沒影射」,他只是在回應一種呼喚:「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清醒之認知」,他要不斷探索「歷史背後的真實」。
  
  「貪官朝朝有,朝朝殺不盡」,張黎說,反貪甚至不是此劇最重要的主題,「我們只是要呼喚一種理想」。
  
  這個理想是什麼?張黎和劉和平都很謹慎,畢竟他們走過文革,但是,正如同解構主義大師羅蘭巴特的「作者已死」論,所有作品離開作者之後,閱聽人可以自我解讀,這恐不是張黎和劉和平所能負責,更非中共廣電總局所能控制,也許這也正是吸引許多人討論此劇的原因。
  
  联合晚报 07年4月
「大明王朝1566-嘉靖與海瑞」,充滿一組一組相反相成的對立概念,一如嘉靖大殿裡的的太極圖。
  
  作者劉和平曾說,嘉靖是至陰,是最高權力的孤獨者;海瑞至陽,是最高道德的孤獨者。但是,嘉靖這個至陰卻能了解海瑞那個至陽,海瑞罵皇帝的天下第一疏,百官無一人看透,但嘉靖在震怒之餘卻悄悄看了上百遍,還能流利的把海瑞疏中提到的一二十個皇帝統統背出來。
  
  這就是雅量,他不是把它撕了丟在地上踩,也不是把它丟了根本不看,他雖要眾官公審他,卻又微服進入大牢給海瑞通風報信,要他準備好辯詞,並親自和他對話。他是唯一讀懂海瑞的人,他知道海瑞疏中其實只有一句話:君臣共治。
  
  嘉靖不僅未殺海瑞,臨終還囑兒子裕王,一定要重用海瑞,他讚海瑞:「是大明之利劍,唯有德者執之」,他認為自己德不夠,留給兒子用。明朝最後也曾短暫的實施君臣共治。
  
  所以,嘉靖的至陰裡可見一點陽,那一點陽裡隱隱透著光明。
  
  嘉靖在史書上荒淫無道,沈迷煉丹,二十年不上朝,透過太監及內閣控制一切,但,在劉和平筆下,嘉靖多了許多內心戲,這個昏君不僅是貪腐集團裡的共生分子,且是最大首腦,極其聰明。君臣都在同一個食物鏈裡,大官大貪,小官小貪,雖然滿嘴朝廷,言必稱「主子萬歲爺」和「天下蒼生」,但,任何政策一執行,層層搜刮,肥死貪官,餓死百姓和國庫。
  
  海瑞是知名的清官,鬥百官、罵皇帝,死時家中僅有白銀八兩(嚴嵩被抄家時,有白銀200萬兩),連棺木都是朋友捐的。海瑞官階不高,但,充滿象徵意義,嘉靖雖被他氣得七竅生煙,仍不殺他,「你想作比干,朕卻不是紂王」。萬曆帝時曾在公文上批示,海瑞「當局任事,恐非所長,而用以襄雅俗、勵頹風,未為無補」,意思是,海瑞可「供」著好看,這話讓海瑞很傷心,七次辭官,後來死在上任路上。
  
  歷史學者易中天說,海瑞在歷史上從未真正起過作用,也從未能挽過任何狂瀾,但,每隔幾十年就會被人重提一次,因為他是清正廉潔的象徵,而人心需要寄託。
  
  嘉靖時,朝政腐敗,海瑞看透唯一的核心問題是皇帝,上疏直諫嘉靖,「天下人不直陛下久矣」,嘉靖大怒,卻讀透他的意思,嘉靖還送海瑞八字:「無父無君,棄家棄國」,此八字看似痛責,但,海瑞在大牢中得知嘉靖死訊時,痛得幾乎昏厥,旁白卻如雷響起此八字,讓人忽悟這莫非是嘉靖回覆海瑞「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期勉。
  
  海瑞自詡只問是非,「無黨無私」,但,「無父無君」更難。嘉靖在位一人獨治五十二年,百官只敢齊頌,唯唯諾諾,遑論上諫;海瑞則是不在乎權位,不在乎性命,行所當行,言所當言。海瑞看似眼中無父無君,但,他罵君父正是為了不讓君父為後人所罵,唯有無父無君,才是真正為君父在歷史定位著想。
  
  「棄家棄國」尤難,海瑞為公,疏於照顧家庭,獨生女溺死;直諫皇帝被打入大牢後,他的妻子在家鄉難產,卻沒人敢替叛臣家人請醫生,三天三夜活活痛死,母子俱亡,五十歲的海瑞自此絕後,豈非「棄家」?明朝貪官橫行,千里而無一寸淨土,君不君,臣不臣,不能以蒼生為念,為何不能改朝換代政黨輪替?這就是「棄國」。
  
  「無父無君,棄家棄國」,正是「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當然不是真正明史上的嘉靖意思,但,劉和平在「大明王朝1566」裡,用嘉靖的嘴,揭出偈語一樣的八個字,居然正是現代的民主精神。
  
  大明王朝,人民最大,這齣戲以陰中一點陽、陽中一點陰的辯證,用一個腐敗王朝的故事,借殼上巿,揭示「無父無君,棄家棄國」。但是,這只是戲,在中國歷史上從未發生。
 《大明王朝》演員不拍戲就讀書
  
  【聯合晚報/記者沈珮君/專題報導】
  
  「大明王朝」在拍攝期間,大家住在一棟四層樓裡,劇組共有兩百多人,晚上整棟房子安靜無聲,一方面是壓力很大,一方面是在讀書。
  
  「吃透」劇本,「吃透」角色,是每個人的認知,朝廷裡繁文縟節何其複雜,但,演員舉手投足全都自然細膩,連二線角色都演得很好,若非吃透那個時代的典章禮儀,何能致此?
  
  「大明王朝」的導演張黎,不僅曾導過引起兩岸知識界關注的「走向共和」,他也是電影「夜宴」的攝影師,並因「夜宴」獲亞太影展最佳攝影獎。張黎說,拍攝歷史劇,就必須是歷史行家,所以,他要比別人作足三五倍以上的功課。
  
  用功的導演,找的演員也都是用功的。
  
  飾演嘉靖帝的陳寶國演過五個帝王,他曾在「漢武大帝」這部戲裡,從青年漢武演到中年、老年,表現層次複雜。台灣熟悉的「大宅門」,男主角白景琦也是他演的。在演每一個角色前,陳寶國都要花三到六個月時間徹底研究劇本、角色,「我若不能說服自己,我演的時候就會徬徨、游離」。
  
  陳寶國他在「大明王朝」裡,聲音雖嫌造作,但,他以豐富的臉部表情,把沈迷長生不老之術、工於心計、冰雪聰明卻又自陷小人重重包圍的嘉靖帝,詮釋得讓人印象深刻。嘉靖把每個人都玩弄在掌心裡,但,他實際玩弄的卻是自己的帝國,他常一人在宮中如蝙蝠飛來飄去,似鳥亦獸,似人亦鬼。帝國魅影,用這樣的象徵,頗具創意。
  飾演海瑞的黃志忠,曾在「無間道3」中飾演沈亮,本來不算一線演員,但,他以心和血肉豐富了海瑞這個角色。為了演好海瑞,黃志忠一個月硬是瘦下近十公斤,一臉憂患清苦,他還讀了幾百萬字有關海瑞的史書,有時一邊讀一邊流淚。
  
  海瑞是個悲劇性人物,事母至孝,卻落得最不孝,「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香煙斷絕;他想為國盡忠,卻成為長官同僚最頭痛的人,一生抑鬱。在最後一集裡,海瑞在大牢得知妻兒俱亡及嘉靖去世,黃志忠演這場戲時,痛難自已,但,還要壓抑情緒,不形於色,他渾身發抖,連膽汁都湧上來,心跳到170,其他演員也動容,在他下戲後抓著他說:「你再這樣演下去,連命都保不了」。黃志忠表情不多,他說自己是用眼神表現海瑞精神:「默如雷,當人不動聲色的時候,傳遞的力量是很大的」。
  
  台灣連續劇充斥俊男美女,所謂偶像藝人,「大明王朝」則幾乎沒有俊男美女,他們不是藝人,更是藝術家、讀書人。
  
  联合晚报 07年4月
《大明王朝》巨變當前豈能無事?
  
  【聯合晚報/記者沈珮君/特稿】
  
  法國大革命前夕,國王路易十六當天的日記只有寥寥一句「無事」。
  
  巨變當前,不知不覺,中國就曾是那隻不可思議的睡獅。明代朝野沈迷爭權奪利結黨營私之時,世界早已展開大航海時代,然後,工業革命發生,中國被世界的滔天巨浪打得差點滅頂。
  
  為什麼要拍明朝?為什麼選擇嘉靖這段?「大明王朝1566」編劇劉和平說:「不是我選擇了歷史,是歷史選擇了我」、「不是我選擇嘉靖,是這部作品選擇了他」。
  
  明朝在中國近代史上極為關鍵,最為人所知的是六百年前鄭和七次下西洋,歷經卅多個亞非國家,當時中國航海技術世界第一。但,僅僅一百年的時間,世界強弱巨變,中國自此瞠乎其後,直到今天。這個關鍵轉折就在明朝。
  
  在此關鍵時刻,知識分子作了什麼?
  
  嘉靖在位時,世界wang洋已風起雲湧,當各國正在大幅擴張國力時,嘉靖卻20年不上朝,並為了確保自己是永遠的最高天王,挑弄各派天王互鬥,大臣精力全花在揣摩上意,外不知大國崛起,內不覺經濟衰退、國庫空虛、野有餓殍。
  
  明朝另外一慘,是廷杖。嘉靖在18歲時發生「左順門事件」,當時他處置鬧事文官的方法就是「打」,四品以下官員全都打屁股,那次一口氣打死17個人。
  
  廷杖不僅是肉體之痛,更是精神羞辱,當政者摧折士節,異議者除之而後快,留下者只知鞏固最高領導中心,伺候好高層,即可保住權位,國家競爭力、天下蒼生,於他何有哉?
  
  中國長年鎖國,明末雖曾對外開門,但,對世界變化不知不覺不關心,關在小天地裡,自居天王、天子、天朝,自己玩封王封國封臣的遊戲,渾然不知天地巨變,但,誰能自外於世界?天朝也不是自己「正名」就算數的。
  
  中國當年沒有趕上現代化的浪潮,在世界的底層匍匐許久,但,同時蘊蓄了極大翻升的能量、欲望,果然幾年,大陸經濟飛升,每年成長兩位數,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睛和資金。
  
  這陣子,大陸電視陸續推出「走向共和」、「大國崛起」、「大明王朝」,都是回向歷史,沈澱反省,藉以確認現在的方向,有識者指這個現象是「大國的焦慮」。
  
  中共總理溫家寶上月在人大會議期間,強調大陸經濟存在「四不」問題:「不穩定、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他說:「我的腦子裡充滿憂患」。
  
  大陸已站在全球化浪潮的峰頭,領導者尚且「腦子裡充滿憂患」,台灣則是已被全球化浪潮打向邊緣,領導人腦子裡是什麼?
  
  或者,像路易十六的日記一樣,巨變當前,「無事」?
  
  联合晚报 07年4月
《大明王朝》的主题是反腐倡廉。严嵩时任内阁首辅二十年,是历史上有名的“一代奸相”,其子严世蕃仰赖其父荫庇,飞扬跋扈,无恶不作。严党借为国理财之名中饱私囊,这就造成了大明朝农商皆困,尾大不掉,以致野有饿殍、戍边抗倭将士的军饷都成了问题。而造成这种局面的首恶,当推嘉靖。   
      嘉靖朝的腐败之风及其缘由在富商沈一石的遗书中讲的很明白。当抗倭的军饷无法筹集时,嘉靖就拿富商沈一石开刀,以求查抄他的家产能弥补些亏空,谁知沈一石闻讯自焚,他在遗书中写到:“沈某库存丝绸仅一百匹作坊可织丝绸一万九千匹,距朝廷所需之五十万匹,相差四十八万九千匹。朝廷追究之至,诸公之心惊可知。我大明拥有四海,倘使朝廷节用以爱人,使民以财,各级官员,清廉自守,何至于今日国库亏空?上下挥霍无度,便掠之于民,民变在即,便掠之于商。沈某今日之结局皆意料中事,沈某先行一步,俟诸公锒铛于九泉,此日不远。嘉清二十一年至今,凡二十年间,这是沈某上交织造局和浙江官府最后一批账册。四任织造,五任巡抚,唯胡部堂胡宗宪与沈某无账目往来,其余衮衮诸公,皆不足道也。二十年织绸凡四百余万匹,上缴织造局,共计二百一十万匹,各任官员分利一百万匹,所余之九十万匹再买生丝,再产丝绸,艰难维持至今……” 此事使嘉靖清醒的意识到,浙江官场贪墨沈一石家财,怎么说也有七八百万两。而浙江五任巡抚,三任总督,巡察史,衙门布政史,就一个人没贪,的确触目惊心。一个浙江织造局,二十年便贪污七八百万两银子,还有二京一十三省,还盐茶铜铁瓷器棉纱,加起来一共贪了多少?嘉靖因此而咬牙切齿道:严嵩这个首辅做得值了!
     浙江之事盘根错节,郑何许多官员贪墨的背后,都牵涉到朝廷,牵涉到内廷。如苏浙总督胡汝贞所言:“将应归国库的钱财归织造局,家国不分,是我大明致命之弊啊!”后任浙江巡抚赵贞吉也说:“严党把持朝政二十多年,贪墨敛财,为何一直不倒?因为他们把大事小事都牵涉皇上,动他们势必有伤圣名。” “朝廷的事,我要办。但凡是宫里插了手,我就不好办了。”海瑞分析贪官横行的根由时说:“他们为什么就能够二十多年肆行贪墨而愈谈欲烈,就是因为在他们之前,有更多贪墨者。……皇室宗亲各级官吏,所兼并之田庄占天下之半皆不纳赋,小民百姓能耕之田不及天下之半,却要纳天下之税,这更是人人皆知,人人不言。就拿浙江而言,以两年存留之粮尚不能供皇室府衙一年之禄,北方安塔年年侵犯,东南倭寇年年肆虐,危及天下,可将士的粮草却要东挪西凑!如果只参严嵩严世藩,历来参讼严党者,都因牵涉皇室反罹其祸!”
     在封建专制,皇帝集权背景下,海瑞能彻查浙江之案,完全是因为党争需要。海瑞在浙江震动朝廷,那是提拔他的清流要震动朝廷,嘉靖要用的他推不倒,嘉靖不用的他也保不了。海瑞清醒地认识到,就是因为朝廷清流只敢参严,不敢直言天下之大弊,才使得严嵩能够藏身于大弊之后,肆行贪墨而不倒。天下大弊不革。在海瑞和李时珍看来,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国因人病,医病便是医人,医人才能医国。国之病,在嘉靖,而嘉靖帝的“病根”,是视国为家,一人独治,予取予夺。置百官如虚设,置天下苍生于不顾。
      海瑞反腐,其依据是大明律法和民为上的思想。这种思想体现在海瑞和王用汲、和李时珍以及嘉靖的答对中:“孔子教仁者为王,孟子曰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乃万古不变至理,秦朝不尊孔孟,三世而亡。汉文帝才真正明白这个道理,恭行俭约,君臣共治,以民为本,我华夏历史上才真正出现了清平盛世,史称文景之治。”君臣共治,以民为本,便会太平盛世。凡弃用贤臣,不顾民生,便衰世而亡。在封建集权和君主专制的年的时代,海瑞的思想无疑是远见卓识,具有历史进步性,但在现实中却是难以实行。
     历史剧创作的潜规则是对当下的关怀,换句话说是历史对现实的影射,以古鉴今。中国正处于历史的大转型时期,贪污腐败等丑陋现象沉渣泛起。对此,国家在政法方面加大了对贪腐的打击力度,在主流意识形态方而着力提倡廉政文化建设。极受民众爱戴、具有广泛知名度的海瑞,自然成了反贪首选的符号,是最可利用的传统文化资源。

      四 人物分析:极端处境的枭雄与英雄的对决
     《大明王朝1566》以讲述“另类”的嘉靖与海瑞的故事为主线,主要表现两个极端处境的枭雄与英雄的对决过程。编剧刘和平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研究历史就是为了有助于今天重新认识历史,嘉靖27年不上朝还能紧握军政财权,这种体制的背后存在着种什么样的历史本质?其本身就很有意义———个是最另类的皇帝,一个是最另类的清官,一个是职务的囚徒,一个是精神的囚徒。嘉靖和海瑞这两个人物,太值得用文学表现了。” 对于最后嘉靖为何不杀海瑞,海瑞的扮演者黄志忠解析说:“嘉靖内心其实非常看中海瑞,认为他是大明朝的一把神剑,是一个忠臣清官。他们相克相生。”[3]嘉靖与海瑞两人之间惺惺相惜又心照不宣,一个是“雄猜之帝”,乃“最高权力境界的孤独者”,一个是“偏执之臣”,乃“最高道德境界的孤独者”,皆非寻常之辈,但两人都因成为自我精神世界的囚徒而陷入人生困境,这显然不是一般善恶对立的君臣关系能涵盖的。[4]
      嘉靖:自诩文景,暗操独治
     嘉靖治国,讲所谓的“清浊并用”,搞权力制衡。嘉靖帝朱厚熜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最为独特的皇帝,他以汉文帝自诩,讲无为而治。二十多年避居西苑,练道修玄,却始终牢牢掌控着整个大明朝政治、财经、军事和民生大权。临终前,他讲了自己的治国之道:“黄河水浊,长江水清,但长江之水灌溉数省两岸之田地,黄河水也灌溉两岸数省之田地,不能只因水清而偏用,也不能只因水浊而偏废,自古皆然。反之,黄河一旦泛滥,便需治理,这就是自己为什么罢黜严嵩、杀严世蕃等人的道理。再反之,长江一旦泛滥,也要治理,治国用人都是这个道理。”
这段话,似乎很有些“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和气魄,是帝王御臣之术和用人之法,但是,正是这种貌似高明,所谓的“忠奸并用,清浊同流”的用人方针直接导致了大明王朝的吏治腐败,国事日下。
     严嵩是明朝历史上唯一一个二十年把持内阁的首辅,明史将其定为奸臣之首。他党羽密布,权倾朝野,但是却能在家产被抄没、儿子被砍头之后,仍然独保其身,直至寿终正寝。
      这与嘉靖对“黄河之浊水”有意用之有关。嘉靖帝对严嵩父子的行径了如指掌,但却还要用他们,其目的就是要靠他们“弄银子”,以供自己挥霍。嘉靖任用严世藩修宫殿,豪奢的开销加上严党的贪墨,导致国库入不敷出。于是听信严嵩之言,在浙江推行“改稻为桑”,重用严党党羽郑必昌、何茂才,以致两人和内廷太监杨金水沆瀣一气,毁堤淹田,意欲强买民田,酿成骇人听闻的惊天大案。
      对于严党贪污之事,嘉靖也听之任之:“国库没有银子,让严世藩他们弄去。十二钱归国库,四钱归他们,朕认了;十钱归国库,六钱归他们,朕也认了。如果他们还想捞,连个胡宗宪都不能容,逼反了东南,朕也就不能容他们了!” 严嵩任用亲信鄢懋卿去弄银子,结果鄢懋卿收了五百万两,至少贪了二百万,还说为钦命不敢辞其劳,以致嘉靖闻听真相后暴跳如雷:“朕的钱,他们拿两百万,朕拿一百万,还要朕感谢他们吗?”正是因为嘉靖认为“浊水”也有用,因此导致收税一年比一年少,盐税衙门一层层都让小阁老的人贪了,管盐银的人,上下其手,铁板一块,大明朝国库的钥匙,一半都在他们手里,国库大门的钥匙,只有他们打得开。连嘉靖也感叹:“杨金水要是不疯,浙江五十万匹丝绸就收上来了,那还靠人赏饭过日子啊?”
      嘉靖所谓的“长江之清水”,是以嘉靖皇子裕王(即后来的隆庆皇帝)为首,加上内阁次辅兼户部尚书徐阶、内阁阁员兼户部侍郎高拱、内阁阁员兼兵部侍郎张居正以及被誉为“国士”的谭纶等朝廷重臣,组成了对抗严党的清流。因为裕王是皇子,是要继承皇位的,因此,嘉靖对其也听之信之,目的是用他们来抑制严党。但纵观嘉靖用人,实际上在许多大是大非问题上往往是搞权利制衡,如在浙江“改稻为桑”时,为了抑制严党,就任用了“裕王的人”谭伦。后来当“改稻为桑”推行不下去时,听信严世藩用了高翰文任杭州知府,又用了谭伦所推荐的海瑞和王用汲,致使这两人和有良知的高翰文“四两拨千斤”,捅破了毁堤淹田的通天大案。在遇到问题时,嘉靖往往是各打五十大板。如在准备倒严时,让严世藩退出内阁,高拱张居正也也退出,首揆为严嵩,徐阶办实事,增吕春芳、徐以勤,另外任命徐阶的学生赵贞吉任浙江巡抚。这在实质上也维持着权利的制衡。
      当严党倒台后,因为嘉靖要修宫殿,致使百官因朝廷欠俸无法过年,联名上疏。嘉靖恼恨至极,就调离仁慈的贴身太监吕芳,听任冷酷的太监陈洪鞭打百官,他说:“朕用陈洪,就用在一个狠字,严阁老在,他们那就敢这样?”“要是连陈洪都没有,大明朝立即就翻了天。这样的事,吕芳不会干,朕也不想让他干!”实际上他对陈洪这条能咬人的狗又早早的物色到了能制服他的人,那就是被陈洪鞭打的小太监冯大宝。他对看不惯陈洪忘恩负义的小人嘴脸的太监黄锦说:“你不要和陈洪顶嘴。今后能杀陈洪者,大约便是此人!” 嘉靖帝称海瑞是大明朝一把神剑,唯有德者方可执之,留给儿子裕王将来对付那些贪臣墨吏,或要推行新制,并称海瑞可一往无前,所向披靡。这实际上又是在搞“一物降一物”的权力制衡,而没有从根本上为裕王找到一条治国之策。
     嘉靖牢牢控制权利的谋略就是藏而不露,让大臣觉得圣意高深难测。嘉靖对任何事情都敏感猜疑,以“雄猜”让所有的臣子都处在“猜雄”之中。嘉靖想做一件事时,往往不明说,而是给出谜让臣下去猜。如嘉靖让严嵩徐阶议“贞”字,两人便猜到:赵汝贞有个贞字,赵贞吉也有“贞”字,因此皇上的意思是要我们用好这两个人。而贞乃节,皇上是嘱他俩保好晚节。这种让臣子揣摩圣意的作法,使得大臣整天都处于惶恐不安中,他因此利用这种恐慌心理大权独揽。
      嘉靖作为一个圆形人物,既是衰世之君、专制之君,又是“智慧之君”,而且还充满了“人味”。海瑞分析嘉靖作为专制之君时说:“置内阁形同仆人,设百官视同仇寇,说打便打,要杀便杀,授权柄于宦官,以家奴治天下,将大明朝两京一十三省视为朱姓一家之资产,传至今日已历一十一帝尤以当今皇上为甚。二十年不上朝,名为玄修,暗操独治,外用严党,内用宦奴,一意搜刮天下民财,有多少科甲出身的官员,有良知的官员拼了命去争,无良知的官员干脆逢君之恶,顺谀皇上,皇上大贪他们小贪,上下一心刮空天下民财,可怜我大明百姓苦上加苦。”作为仁德之君,在冷酷、阴毒、自私、贪婪等性格特质的背后,同时还有和蔼、慈祥、宽厚、豁达的一面。这主要体现在他倒严党而让严嵩善终,对老实人太监黄锦的不使心眼,对“辱骂”君父的海瑞网开一面等。作为“智慧之君”,他绝顶聪明,是个“人精”。45年在位,20年不上朝,而又能独掌天下随心所欲,令人称奇。
     嘉靖又是个“悲剧人物’,是个孤独者、精神的囚徒。他道袍飘飘,俨然天下尽在掌握之中,但实际上过得并不惬意。编剧刘和平说:“嘉靖是个不上朝、龙袍都不穿的皇帝,这是个不想作为‘历史最大的奴隶’的皇帝,他想得自在,想得自由,但他又推卸不掉祖宗和江山社稷交给他的责任。嘉靖靠着从老庄那里学来的智慧,认为既然上天选择他当皇帝,他就当皇帝,但个人生活要自己来掌控。他在做皇帝和做人之间找到个最好的生存点——‘无为而无不为’。”他既有朝纲独断时的专横霸气,又有孤家寡人的痛苦孤独,也有怀抱孙子时的人伦温情。
     海瑞:刚直不阿,犯颜抗上。
     在明朝几百年的历史中,党争一直是内耗的一大由头,官吏无论是曾经做过多少大事的,如张居正此辈,都会跟党争扯上关系,但是唯独有一个例外的人,那就是海瑞。海瑞一生,家国不分,以国为家,女儿落水而死,妻子因他被押在监,无人敢医难产而死,自己最终也断了海家的香烟。虽有老母但是未尽人孝,虽有妻室未尽人夫,虽有儿女但是未尽人父。按世俗的观点来看,做人简直失败到了极点,但是也就是因为他这种家国不分的思想,他成了中国几千年封建历史上最受民众敬仰一个清官形象。
      海瑞仕途经历简单,先是在海南县衙做教谕,再临危受命,做了被淹的淳安县知县,一腔正气使浙江毁堤淹田之案大白于天下,为严党的倒台立下了大功。后来做到户部主事,毅然丢下老母和妻女,一封奏疏把皇上给骂了,说嘉靖是“家家皆尽”,“天下不直陛下久已”。但是嘉靖知道海瑞为上这封疏连棺材都准备好了等死的时候,他最终把这把国之利器,留给了儿子裕王。海瑞忠言逆耳,但字里行间都是一个臣子对于君父的诚恳进言,难怪嘉靖说其他人看不懂,因为他们根本不会认为这是君臣之间的谈话。刘和平说:“海瑞用孔孟的道德标准为自己画地为牢,决不越雷池一步。他还用这套标准来要求整个封建官场,他的悲剧性因此而生。这部戏的高潮,是海瑞上疏,表现的就是他硬要把那位将自己‘囚禁’起来的嘉靖皇帝拉出来,履行他圣主贤君的职责。”
      海瑞始终清廉如一,史载到死了入殓的时候,连口棺材都买不起。不过史载海瑞的棺材回老家的时候情景的确壮观,整条江的两岸都挤满了送别的民众,南京和浙江的许多店铺都纷纷关门停业。这样一个为民作主的官,就算他如何不被世俗所容,如何不被官僚们喜欢,他终究是一个为了老百姓家国不分,将自己个人的幸福和乐趣完全抛弃的人,是老百姓心目中独一无二的仁人君子。
      海瑞所代表的清官文化,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大特色。赵炎才总结了清官的特征:价值理念上奉行国家理想与个人理想共存,思想品格上追求忠于君国与清廉不贪统一,行为特征表现为严格执法与秉公执法结合,而历史命运却是清官名实与政治兴衰背离。从而得出结论:“‘清官’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吏治积极合理的一面,同时它本身亦带有明显的人治色彩,是封建专制主义思想的特殊表现形式,具有道德决定论倾向。”[5]《大明王朝》中的海瑞表现出典刑的封建集权体制下的清官特征。
     对于这种清官文化,有学者认为应持一种谨慎的态度:“这种复古倒退的倾向,与当今民主、法制精神背道而驰,与现代文化发展的总体趋势疏远、背离。在今天过分宣扬“清官”,将廉政的希望寄托于清官身上,而不是进行有效的法制建设,显然是治标不治本的举措,影视工作者对此不得不警醒!”[6]尽管如此,老百姓需要清官,我们的时代依然需要这种清官精神,而本片无疑是对大众的这种心理需求给予了满足。

相关影片:《乾隆王朝》 《大宋提刑官》 《李卫当官》
没有看过
记得碟子买回来的时候那封面上印的好象是:中纪委、监察部推荐。呵呵,就凭这,估计就火不起来。
制作不是一般的精良,演员的表演也是可圈可点,十年内古装剧的巅峰之作。《雍正》也给比下去了。
海刚峰确实看着相当的来劲,那是孟夫子所谓的“浩然正气”,所谓儒家正统,不是胡宗宪之忠于师恩的小仁小义,更非赵贞吉挂着理学的招牌,背后却掩不住一己之私的假仁假义。
止不住嘅叹,刚峰为人,国家社稷百姓之幸,个人亲属家庭之悲。嘉靖剧中最后的评价:无君无父,弃国弃家。听来几分唏吁,几分崇敬,几分怅惘。无他,人格的极度纯净尔!
不知与史实出入几何?记得看过一条评论,似乎是说海刚峰礼教治家极严,其女年幼,居然也因礼教有违绝食而亡?
张黎导演的啊,从《走向共和》到《大明王朝1566》再到《人间正道是沧桑》,个个堪称精品
胡玫也不错
回复 1# 我是闪闪
收视率低不是有谁制抵,应该是比较严肃的历史题材不受待见,现在都看偶像剧韩剧美剧,没人看历史剧了。
没看过
此片其实非常经典!
可以说是横空出世。。。。。。。。。。。
对于这种清官文化,有学者认为应持一种谨慎的态度:“这种复古倒退的倾向,与当今民主、法制精神背道而驰,与现代文化发展的总体趋势疏远、背离。在今天过分宣扬“清官”,将廉政的希望寄托于清官身上,而不是进行有效的法制建设,显然是治标不治本的举措,影视工作者对此不得不警醒!”[6]尽管如此,老百姓需要清官,我们的时代依然需要这种清官精神,而本片无疑是对大众的这种心理需求给予了满足。


这一段不敢苟同。。。在《大明》一片中,海瑞正是事事以法律为依据,一切行法律之事,才能如此横行无忌。
哥萨克骑兵 发表于 2010-5-23 16:03


    贞观之治如何?可以并肩否


此剧虽然与史实有很大不同。但是剧情编的相当合理也相当精彩,演员的表演也很出彩,制作非常精良,堪称新世纪第一历史剧。

此剧虽然与史实有很大不同。但是剧情编的相当合理也相当精彩,演员的表演也很出彩,制作非常精良,堪称新世纪第一历史剧。
就觉得服装道具考究,难得啊,难得自己人能自己的东西做得比较好。
柯里安尼 发表于 2010-7-4 17:23


    《贞观之治》连唐陌刀都能展现出来,可谓目前国内最严谨的历史剧之一,可惜此剧比《大明王朝》的知名度还低。
把海瑞抬的有点太高了,历史上他饿死自己的女儿,只能让人感到面目可憎,只是一个迂腐的士大夫而已。。。。他不懂得变通的。
我大明还有利剑吗{:hao:}
“在官方支持下,「大明王朝」以罕見速度審查通關,46集的電視劇,廣電總局每天審查14集,三天半就審完了,其中有些審查人員雖已七十多歲,但仍每天一坐就是十幾個小時,而且沒有要求任何大修改,這在「重大歷史題材」作品審查裡,前所未有。”

感觉挺悲哀的。。。70多岁的老人审出来的片子,能让广大人民群众满意吗?
哥萨克骑兵 发表于 2010-5-23 16:03


    同意。我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也很喜欢。
这套剧集我收录在电脑里,每周都拿来复习。
很讨厌超大 发表于 2010-5-16 18:48


    同意!这是部半架空剧。另外里面把海瑞台的太过了

同意!这是部半架空剧。另外里面把海瑞台的太过了
飞剪同盟 发表于 2010-7-10 06:47



    此剧也有一大败笔,就是徐阶与裕王的关系,显然编剧没有吃透徐阶这个人,徐阶在嘉靖朝只能算个隐性的裕王党,作为一个谨小慎微的老官僚,他是不可能像剧中表现的那样如此光明正大的出入裕王府,以嘉靖多疑性情借徐阶三个胆也不敢以内阁次辅之位去抱裕王大腿的。另外就是海瑞远没有剧中那么高大,海瑞说穿了就是明朝清流的典型代表,迂腐木讷的极致,清廉是清廉但是若论治世才能是半点欠奉。
同意!这是部半架空剧。另外里面把海瑞台的太过了
飞剪同盟 发表于 2010-7-10 06:47



    此剧也有一大败笔,就是徐阶与裕王的关系,显然编剧没有吃透徐阶这个人,徐阶在嘉靖朝只能算个隐性的裕王党,作为一个谨小慎微的老官僚,他是不可能像剧中表现的那样如此光明正大的出入裕王府,以嘉靖多疑性情借徐阶三个胆也不敢以内阁次辅之位去抱裕王大腿的。另外就是海瑞远没有剧中那么高大,海瑞说穿了就是明朝清流的典型代表,迂腐木讷的极致,清廉是清廉但是若论治世才能是半点欠奉。
仔细看完了,觉得现代感气息太强了。个人还是觉得历史剧中《东周列国志》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