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军门克复朝鲜,聂军门血战平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7:40:19


28364_558778_d8bf7.jpg28364_558759_141a1.jpg2682473060_2d8730d5d9_b.jpg1403601015_0e137b9cbf_o.jpg1429901044_28b6c52958_b.jpg聂士成传

聂士成(1836-1900),字功亭,安徽合肥北乡(今岗集乡聂祠堂)人。幼年父死家境贫寒,与母亲相宜为命。聂士成自小好行侠仗义,曾有一夏姓商贩被匪徒追杀,聂母设法将其藏匿,幸免于难。聂归家后热情相待,结为好友。不久,夏弃商从军,入湘军袁甲三部当兵。咸丰九年(1859年)升任哨官驻临淮关,写信邀聂一同从军,从此,聂士成投身军旅,开始了四十年戎马生涯。



    聂士成从军后正值清廷镇压捻军起义,因作战英勇被补为把总。李鸿章创建淮军时,因籍贯关系聂士成被拨入淮系,隶属于淮军宿将刘铭传,后因在镇压东西捻军时屡建战功,累迁至总兵、提督,并被授予力勇巴图鲁勇名,与王孝祺、章高元并称淮军后起三名将。1862年改璃淮军,任把总,镇压太平军、捻军等活动,并升任总兵。在治军方面,聂士成有着严格的纪律性,同时,他也大胆的吸收西方陆军的先进经验,他的部队,可以说是清朝末年中国为数不多的近代化部队。可惜由于清朝政治腐败,最终葬送了他的命运。



    1884年,法国发动侵华战争,袭击基隆,妄图侵占中国台湾.驻守台湾的福建巡抚,督办台湾军务大臣刘铭传,筹措不备,兵单粮匮,形势十分危急,屡电李鸿章请求救援.李鸿章决定遣800淮军前往支援,然淮军诸将皆怯战不前,无人应往.唯聂士成激于民族义愤,主动请缨,愿率部为援.光绪 十一年一月二十五日,租乘英国"威利号"海轮,由山海关启航.原拟在台湾商埠登陆,不料法军已将前进道路封锁,聂士成率部攀藤援壁,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台湾南部卑南陆三月二日,法军集中优势兵力,强攻月牙隘口,近逼台北.正在这紧要关头,聂士成率部疾驰而来,立即与刘铭传策定"扼主六堵"战略,经浴血奋战,大败法军,将其赶出台湾海峡.战后,聂士成晋升为刘铭传部副将. 四月四日,中法签订《巴黎停战协定》,聂士成部撤回大连 1885年10月12日,清政府宣布福建省台湾府改建为台湾省,以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不久,聂士成奉命返回北洋,统领庆军,驻节东北旅顺口



  1891年北洋水师大阅后被调往芦台统领淮、练诸军,在任内因成功镇压热河“教匪”起义,擒斩“匪首”杨悦春,被赏穿黄马褂,易勇名为巴图隆阿。后改任山西太原镇总兵,仍留芦台治军。聂士成常率轻骑,巡阅东三省边境,考察地形,并将中俄、中朝边境上的山川险要,邻国的要塞驻军分布绘制成地图,以便知己知彼。聂士成领兵在辽东、河北一带驻防十多年,比较早地意识到来自沙俄和日本的侵略威胁。




他曾亲率三名武备学堂学生和一名翻译巡游东北边陲8个月,行程23000里,视察防务,编制守土方略,测绘军事地图。他把沿途所见和自己的心得体会写成10余万字的《东游纪程》一书,认为沙俄“贪心不死,每思开扩土地”,而日本对朝鲜也是虎视眈眈,朝鲜与中国,如唇齿相依,“若有疏失,非独伊一国之危,亦我国之大患也。”      

光绪十九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国王请求清廷火速派兵协助平定.六月五
日,应朝鲜国王请求, 北洋大臣李鸿章令聂士成率部随提督叶志超奔赴朝鲜,聂士成率中国派遣军1500人进驻牙山.聂士成治军严厉,下令不准骚扰百姓.时值雨季,大雨滂沱,所部驻在漏雨的帐篷里,无一违犯军纪.朝鲜政府宴请中国军队,按朝鲜礼节,应有歌妓陪伴,聂士成每次都予拒绝,深受朝鲜百姓拥戴.此间,日本因早存吞并朝鲜和侵华野心,遂以保护驻朝公使返任和保护日侨为借口,出兵朝鲜1万余人,伺机行动. 六月二十三日,日军公然在丰岛海域突然袭击中国军舰"广乙"和"济远"号,并遣陆军4000余人,进攻牙山中国派遣军,正式挑起中日甲午战争.




统帅叶志超面对强大日军的进攻,坐立不安,六神无主.聂士成提出:"海道已梗,援军断难飞渡,牙山绝地不可守,公州背山面江,天生形胜,宜驰往据之,战而胜,可据为待援,不胜,犹得绕道出也."叶志超迫不得已,同意聂士成意见,并令其阻击日军于成欢,屏障公州.其实他并不据公州设防为援,而是畏敌怯战,逃命平壤. 六月二十六日,日军向成欢发起进攻,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聂士成临危不惧,沉着应战,多次击退日军的猛烈进攻.仅在小桥伏击战中,歼日军1000余人.后因弹药垂尽,后援无继,被迫率部败往公州.聂士成抵达公州,不见叶志超一兵一卒,大失所望,只得率部北撤,退往平壤.




九月十五日,日军兵分四路,猛攻平壤.坚守玄武门的左宝贵英勇牺牲.聂士成刚从公州到达,即配合马玉昆,卫汝贵分别击退东,西两路日军.身为全军统帅的叶志超,竟放弃职守,当夜狂奔500里弃城渡鸭绿江,逃退九连城.平壤中国派遣军遭日军猛烈进攻,形势危急.聂士成率部占据高山,潜入密林,果敢出击,在他的掩护下,平壤中国派遣军安全转移到虎耳山一带.十月下旬,日军按既定预谋,集兵近5万余人,由公州渡过鸭绿江,分两路向中国境内进犯.沿江驻守的4万余清军,一战即溃,连山关,凤凰岭等战略要地一一失守.唯有2000人的聂士成部,守卫在虎耳山,岿然屹立.他率部冒雪苦战,奋力抗敌,战斗异常激烈.后因孤军无援,众寡悬殊,撤出阵地,转移至摩天岭.




日军侵占鸭绿江下游沿江后,气焰更加嚣张,继续向摩天岭发起进攻.聂士成在敌我力量悬殊情况下,充分利用地形优势,凭高岭,匿丛林,或全鼓疑敌,或出其不意,神出鬼没,出奇制胜.他善用夜战,袭击日军. 十一月二十六日,他与从连山关撤退下来的友军相约,趁冰雪寒夜,亲率战骑偷袭连山关.日军从酣睡中惊醒,丢盔弃甲,仓皇退逃,一举夺回连山关击毙日将富刚三造,继而取得孔家店,长岭子战斗的胜利.可以说这是甲午战争中国为数不多的几个胜仗。


而当清军全线溃败的时候,只有聂士成的部队英勇向前,奋勇阻击日军的进攻,才使得几十万军队安然撤回了鸭绿江.聂部在甲午战争中有别于一般的清陆军部队,聂军作战顽强,杀敌勇猛,聂士成因功被授直隶提督(原直隶提督叶志超在甲午战中贪生怕死,被清廷下旨斩首)也正是在那场战斗中,聂士成大胆提拔了还是普通士卒的张作霖,后者则在二十年后成为了东北王。




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签订后,淮军遭到惨重打击,溃不成军.光绪二十二年, 清政府改革陆军军制训练新军,聂士成为使淮军重振军威,从直隶驻防军内挑选精干,组成武毅军马步队30营,共1.5万人.他一改清军旧制,按德军编制,装备,训练部队,使武毅军成为当时清军的一支劲旅.光绪二十四年,武毅军改为武卫前军,驻芦台,与宋庆、董福祥、袁世凯所部并称武卫四军。



.光绪二十五年,调赴涞水,保定等地,参加镇压义和团运动,剿杀义和团600余人.当时日,俄,英,法,美,德,意,奥等帝国主义国家,因中国甲午战争之败,视中国软弱可欺,联合制造侵华战争,瓜分中国.聂士成虽忠实执行清廷旨意,对义和团进行镇压,但对西方列强"以保护使馆名义",大量调兵来华表示忧心忡忡.曾向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荣禄提出:"目前情形,外侮尤亟",请求"严饬炮台各将领认真准备";"兵轮雷艇,似宜饬令择要聚守,以备不虞",建议作好反对外来侵略的准备.




    1900年4月,聂士成奉清廷之命围剿义和团。到了6月,又奉清廷之命与义和团一起和洋人作战。这时,聂士成突然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怪圈,他已经成为一个被朝廷不断指责、官员蓄意革除、义和团最为痛恨以及洋人最想消灭的人。一切都源于他对义和团的态度。作为一个多次与洋人交过手的将领,聂士成知道大清国不具备与列强抗衡的力量,而如果国内再动荡频起,只能令国家不可避免地衰弱下去。因此,从义和团兴起的那一天起,聂士成始终认为义和团不可能“灭洋扶清”,救国于危。




他亲自观看了义和团“刀枪不入”的表演,当场揭穿了农民们的把戏:先装枪弹,再装火药,发火之后,火药在前,只见烟火喷出,枪弹不是被火药推出的而是带出的,所以伤不了人。聂士成当场杀了那个搞骗术的农民。于是,当清廷为了对抗洋人而宣布义和团为“义民”时,义和团向清廷提出的惟一条件是:杀聂士成。朝廷里反对洋人的大员纷纷支持。而慈禧深知国家打仗无论如何还得靠聂士成这样的将领,因此下达的懿旨是让聂士成“戴罪立功”。


光绪二十五年六月十日,八国联军2000余人,在英国海军上将西摩尔率领下,由天津乘火车向北京进犯,并不断增兵天津,大沽口.聂士成要求将所部调回海防前线芦台,抗击外来侵略军.慈禧太后欲"利用义和团打洋人",恐对其继续镇压"激起变故",即同意聂士成的意见,令其率武卫前军将士开赴津塘铁路沿线杨村,军粮城一带,驻军道防,以俟动静.六月十六日,当八国联军进犯北京行抵杨村火车站时,聂士成率所部和民团对其进行阻击和围攻,毙伤八国联军40余人.西摩尔被迫退回天津租界.六月十七日,八国联军集24艘军舰,从海上和陆地向大沽炮台发起猛烈进攻,清守军提督罗荣先率部顽强抵抗,因炮台被击毁,大沽口失守.聂士成率部驰援途中,闻大沽口失守,急奔北塘.部署战守.八国联军占领大沽口后,纷纷登陆,迅即占领北塘.聂士成率部顽强抵抗,拉开了天津保卫战序幕.



在主战派的压力下,慈禧太后被迫以光绪帝名义,颁《宣战谕旨》,对八国联军正式宣战.由于慈禧太后为防止北京义和团夺取她的政权,早将保卫天津的兵力调去保卫北京城,天津守兵只有聂士成所部十几个营,不足万人,且防线很长,城防力量极为薄弱.面对十分严峻的天津防务局势,聂士成镇定自若,他向主持天津防务的直隶提督荣禄慷慨陈词:"今国衅即开,天津首当其冲,吾目未瞑,必尽吾职,不许外军履土.""士成在一日,天津有一日".临战前,他告别亲人,派人将老母送回故里,表示与侵略军决一死战.六月二十一日,聂士成亲自指挥所部在北仓,穆庄




一带,袭击八国联军西摩尔部,予以重创.当时在天津的义和团首领曹福田,张德成,与聂士成虽有前隙,积怨很深,但因国难当头,能以大局为重,积极配合聂士成部作战,携手抗击共同的敌人.正当聂士成率部与八国联军激战时,慈禧太后不分青红皂白,竟将大沽炮台失陷归罪于聂士成.六月二十三日,颁发谕旨,将聂士成"革职留任",令其"迅速将紫竹林洋人剿办,并迅速恢复大沽炮台,以赎前惩."这本系荣禄优柔寡断,消极抗战所致,而慈禧太后却把责任推到聂士成身上,实属冤枉.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聂士成毫不气馁,忍辱负重,率部与八国联军展开殊死搏斗.在义和团协助下,四面包围,攻打天津租界紫竹林, 七月六日,聂士成与义和团首领商定,采取"三面进攻"之计,加强对紫竹林租界八国联军的攻击.聂士成率部从天津城南迂回至紫竹林租界西南,在小西门围墙土台上,安置火炮,向租界及跑马场猛烈轰击,"租界各洋行为毁坏者大半,每日丧生之人数,要不可以臆计.与敌激战八昼夜。





8日中恶战十几次.据八国联军供认:"华人此次甚勇敢,为从来所未见.""彼等之勇猛之处,较被围西人更胜矣!" 7、8日间美、法等国援军赶到租界内,9日凌晨八国联军6000人开始向驻守八里台的聂军反扑,由于兵力悬殊,聂军陷入联军重重包围之中聂士成沉着指挥,与联军激战2个多小时,后因弹药匮乏,聂士成率部突围至八里台附近,此时聂士成双腿均已负伤,营官宋占标劝他退下,聂士成奋然横刀跃马挺立桥头督战,并向左右说道“此吾致命之所也,逾此一步非丈夫矣”话音未落,一发炮弹在附近爆炸,聂士成腹部被弹片击中,肠子流出体外数寸,聂士成依旧岿然不动,这时又被子弹洞穿头部、胸部,聂军门血流遍体,壮烈殉国。





日本侵略军竟灭绝人性,施放毒气弹致使聂全军覆没。 战场上的对手已是赢家,库克面对聂士成伤痕累累的遗体感慨不已,出于军人之间特有的情愫和敬意,他亲自将聂士成的遗体用一块红毛毯盖住,并脱帽鸣枪致哀。聂士成的遗体被郑重的交还给清军,当然,此时,天津已经是全城陷落了。无论怎样评价1900年天津城的失守,无论怎样抨击清廷的昏聩、愚昧和清军战斗力的低下,历史必须承认的是,在与外来列强战斗的时刻,清军始终是抵抗的主力,清军士兵是英勇的。





1.jpg这些农民子弟虽然不知道皇宫里的政治内幕,也曾为军饷的迟发而对朝廷起过怨心,但是,当面对异国入侵者的时候,当捍卫国家的战斗打响的时候,他们表现的是这个民族最血性的一面,他们承担了整个大清国所需要的最大的牺牲。即使是受伤被俘之后,他们的神情依然凛然不屈。当年,英国的随军记者记下了“让他们一辈子也忘不掉”的一幕情景:一个可怕的带有挑战表情的清军正盯着我的面孔。他的双手被绑在后面――因为他是一个俘虏――他的衣服破碎了,在胸口中央露出伤痕,是大刀和刺刀砍伤的。因为血流如注,他的上衣和裤子全都被血浸湿了。但是他没有一声痛苦的呻吟。他无言地端坐着,泰然自若的脸上显出自豪和蔑视交织在一起的可怕的表情。天津城陷落的时间是:1900年7月14日 ――大清国向各国宣战的第23天。





    1902年,署理直隶总督袁世凯从八国联军手中接收了天津,他了解到聂士成壮烈牺牲的经过后,上奏清廷说,聂士成在抗击八国联军时,“处事势万难之中,值众寡悬殊之地,毅然不顾,甘殉疆场。迹其善战受命,武臣中实惟一人。”清廷根据袁世凯的上奏,追赠聂士成为太子少保,生平战功事迹宣付国史馆立传,在原籍及牺牲地立专祠,并予谥“忠节”。1904年,袁世凯根据清廷的旨意,在聂士成牺牲的地方――八里台桥下修建了纪念碑,碑的造型为石砌方亭形,碑心镌刻着袁世凯手书的“聂忠节公殉难处”七个大字,两侧的石刻挽联为:“勇烈贯长虹,想当年马革裹尸,一片丹心化作怒涛飞海上;精诚留碧血,看此地虫沙历劫,三军白骨悲歌乐府战城南。”横额是“生气凛然”。这就是天津著名的聂公碑,八里台桥亦在这时改名为“聂公桥”。与此同时,天津地方士绅自发集资,在三条石修建了一座颇具规模的聂公祠(在“文革”中被拆毁)。





聂公碑在“文革”期间惨遭破坏,直到1984年才在拓建八里台桥时,方将碑亭移位重建,但已非旧貌。1997年香港回归时曾在碑身后加刻了碑文。2000年天津市政府在这里做了规划并建成了游览区.

28364_558778_d8bf7.jpg28364_558759_141a1.jpg2682473060_2d8730d5d9_b.jpg1403601015_0e137b9cbf_o.jpg1429901044_28b6c52958_b.jpg聂士成传

聂士成(1836-1900),字功亭,安徽合肥北乡(今岗集乡聂祠堂)人。幼年父死家境贫寒,与母亲相宜为命。聂士成自小好行侠仗义,曾有一夏姓商贩被匪徒追杀,聂母设法将其藏匿,幸免于难。聂归家后热情相待,结为好友。不久,夏弃商从军,入湘军袁甲三部当兵。咸丰九年(1859年)升任哨官驻临淮关,写信邀聂一同从军,从此,聂士成投身军旅,开始了四十年戎马生涯。



    聂士成从军后正值清廷镇压捻军起义,因作战英勇被补为把总。李鸿章创建淮军时,因籍贯关系聂士成被拨入淮系,隶属于淮军宿将刘铭传,后因在镇压东西捻军时屡建战功,累迁至总兵、提督,并被授予力勇巴图鲁勇名,与王孝祺、章高元并称淮军后起三名将。1862年改璃淮军,任把总,镇压太平军、捻军等活动,并升任总兵。在治军方面,聂士成有着严格的纪律性,同时,他也大胆的吸收西方陆军的先进经验,他的部队,可以说是清朝末年中国为数不多的近代化部队。可惜由于清朝政治腐败,最终葬送了他的命运。



    1884年,法国发动侵华战争,袭击基隆,妄图侵占中国台湾.驻守台湾的福建巡抚,督办台湾军务大臣刘铭传,筹措不备,兵单粮匮,形势十分危急,屡电李鸿章请求救援.李鸿章决定遣800淮军前往支援,然淮军诸将皆怯战不前,无人应往.唯聂士成激于民族义愤,主动请缨,愿率部为援.光绪 十一年一月二十五日,租乘英国"威利号"海轮,由山海关启航.原拟在台湾商埠登陆,不料法军已将前进道路封锁,聂士成率部攀藤援壁,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台湾南部卑南陆三月二日,法军集中优势兵力,强攻月牙隘口,近逼台北.正在这紧要关头,聂士成率部疾驰而来,立即与刘铭传策定"扼主六堵"战略,经浴血奋战,大败法军,将其赶出台湾海峡.战后,聂士成晋升为刘铭传部副将. 四月四日,中法签订《巴黎停战协定》,聂士成部撤回大连 1885年10月12日,清政府宣布福建省台湾府改建为台湾省,以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不久,聂士成奉命返回北洋,统领庆军,驻节东北旅顺口



  1891年北洋水师大阅后被调往芦台统领淮、练诸军,在任内因成功镇压热河“教匪”起义,擒斩“匪首”杨悦春,被赏穿黄马褂,易勇名为巴图隆阿。后改任山西太原镇总兵,仍留芦台治军。聂士成常率轻骑,巡阅东三省边境,考察地形,并将中俄、中朝边境上的山川险要,邻国的要塞驻军分布绘制成地图,以便知己知彼。聂士成领兵在辽东、河北一带驻防十多年,比较早地意识到来自沙俄和日本的侵略威胁。




他曾亲率三名武备学堂学生和一名翻译巡游东北边陲8个月,行程23000里,视察防务,编制守土方略,测绘军事地图。他把沿途所见和自己的心得体会写成10余万字的《东游纪程》一书,认为沙俄“贪心不死,每思开扩土地”,而日本对朝鲜也是虎视眈眈,朝鲜与中国,如唇齿相依,“若有疏失,非独伊一国之危,亦我国之大患也。”      

光绪十九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国王请求清廷火速派兵协助平定.六月五
日,应朝鲜国王请求, 北洋大臣李鸿章令聂士成率部随提督叶志超奔赴朝鲜,聂士成率中国派遣军1500人进驻牙山.聂士成治军严厉,下令不准骚扰百姓.时值雨季,大雨滂沱,所部驻在漏雨的帐篷里,无一违犯军纪.朝鲜政府宴请中国军队,按朝鲜礼节,应有歌妓陪伴,聂士成每次都予拒绝,深受朝鲜百姓拥戴.此间,日本因早存吞并朝鲜和侵华野心,遂以保护驻朝公使返任和保护日侨为借口,出兵朝鲜1万余人,伺机行动. 六月二十三日,日军公然在丰岛海域突然袭击中国军舰"广乙"和"济远"号,并遣陆军4000余人,进攻牙山中国派遣军,正式挑起中日甲午战争.




统帅叶志超面对强大日军的进攻,坐立不安,六神无主.聂士成提出:"海道已梗,援军断难飞渡,牙山绝地不可守,公州背山面江,天生形胜,宜驰往据之,战而胜,可据为待援,不胜,犹得绕道出也."叶志超迫不得已,同意聂士成意见,并令其阻击日军于成欢,屏障公州.其实他并不据公州设防为援,而是畏敌怯战,逃命平壤. 六月二十六日,日军向成欢发起进攻,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聂士成临危不惧,沉着应战,多次击退日军的猛烈进攻.仅在小桥伏击战中,歼日军1000余人.后因弹药垂尽,后援无继,被迫率部败往公州.聂士成抵达公州,不见叶志超一兵一卒,大失所望,只得率部北撤,退往平壤.




九月十五日,日军兵分四路,猛攻平壤.坚守玄武门的左宝贵英勇牺牲.聂士成刚从公州到达,即配合马玉昆,卫汝贵分别击退东,西两路日军.身为全军统帅的叶志超,竟放弃职守,当夜狂奔500里弃城渡鸭绿江,逃退九连城.平壤中国派遣军遭日军猛烈进攻,形势危急.聂士成率部占据高山,潜入密林,果敢出击,在他的掩护下,平壤中国派遣军安全转移到虎耳山一带.十月下旬,日军按既定预谋,集兵近5万余人,由公州渡过鸭绿江,分两路向中国境内进犯.沿江驻守的4万余清军,一战即溃,连山关,凤凰岭等战略要地一一失守.唯有2000人的聂士成部,守卫在虎耳山,岿然屹立.他率部冒雪苦战,奋力抗敌,战斗异常激烈.后因孤军无援,众寡悬殊,撤出阵地,转移至摩天岭.




日军侵占鸭绿江下游沿江后,气焰更加嚣张,继续向摩天岭发起进攻.聂士成在敌我力量悬殊情况下,充分利用地形优势,凭高岭,匿丛林,或全鼓疑敌,或出其不意,神出鬼没,出奇制胜.他善用夜战,袭击日军. 十一月二十六日,他与从连山关撤退下来的友军相约,趁冰雪寒夜,亲率战骑偷袭连山关.日军从酣睡中惊醒,丢盔弃甲,仓皇退逃,一举夺回连山关击毙日将富刚三造,继而取得孔家店,长岭子战斗的胜利.可以说这是甲午战争中国为数不多的几个胜仗。


而当清军全线溃败的时候,只有聂士成的部队英勇向前,奋勇阻击日军的进攻,才使得几十万军队安然撤回了鸭绿江.聂部在甲午战争中有别于一般的清陆军部队,聂军作战顽强,杀敌勇猛,聂士成因功被授直隶提督(原直隶提督叶志超在甲午战中贪生怕死,被清廷下旨斩首)也正是在那场战斗中,聂士成大胆提拔了还是普通士卒的张作霖,后者则在二十年后成为了东北王。




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签订后,淮军遭到惨重打击,溃不成军.光绪二十二年, 清政府改革陆军军制训练新军,聂士成为使淮军重振军威,从直隶驻防军内挑选精干,组成武毅军马步队30营,共1.5万人.他一改清军旧制,按德军编制,装备,训练部队,使武毅军成为当时清军的一支劲旅.光绪二十四年,武毅军改为武卫前军,驻芦台,与宋庆、董福祥、袁世凯所部并称武卫四军。



.光绪二十五年,调赴涞水,保定等地,参加镇压义和团运动,剿杀义和团600余人.当时日,俄,英,法,美,德,意,奥等帝国主义国家,因中国甲午战争之败,视中国软弱可欺,联合制造侵华战争,瓜分中国.聂士成虽忠实执行清廷旨意,对义和团进行镇压,但对西方列强"以保护使馆名义",大量调兵来华表示忧心忡忡.曾向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荣禄提出:"目前情形,外侮尤亟",请求"严饬炮台各将领认真准备";"兵轮雷艇,似宜饬令择要聚守,以备不虞",建议作好反对外来侵略的准备.




    1900年4月,聂士成奉清廷之命围剿义和团。到了6月,又奉清廷之命与义和团一起和洋人作战。这时,聂士成突然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怪圈,他已经成为一个被朝廷不断指责、官员蓄意革除、义和团最为痛恨以及洋人最想消灭的人。一切都源于他对义和团的态度。作为一个多次与洋人交过手的将领,聂士成知道大清国不具备与列强抗衡的力量,而如果国内再动荡频起,只能令国家不可避免地衰弱下去。因此,从义和团兴起的那一天起,聂士成始终认为义和团不可能“灭洋扶清”,救国于危。




他亲自观看了义和团“刀枪不入”的表演,当场揭穿了农民们的把戏:先装枪弹,再装火药,发火之后,火药在前,只见烟火喷出,枪弹不是被火药推出的而是带出的,所以伤不了人。聂士成当场杀了那个搞骗术的农民。于是,当清廷为了对抗洋人而宣布义和团为“义民”时,义和团向清廷提出的惟一条件是:杀聂士成。朝廷里反对洋人的大员纷纷支持。而慈禧深知国家打仗无论如何还得靠聂士成这样的将领,因此下达的懿旨是让聂士成“戴罪立功”。


光绪二十五年六月十日,八国联军2000余人,在英国海军上将西摩尔率领下,由天津乘火车向北京进犯,并不断增兵天津,大沽口.聂士成要求将所部调回海防前线芦台,抗击外来侵略军.慈禧太后欲"利用义和团打洋人",恐对其继续镇压"激起变故",即同意聂士成的意见,令其率武卫前军将士开赴津塘铁路沿线杨村,军粮城一带,驻军道防,以俟动静.六月十六日,当八国联军进犯北京行抵杨村火车站时,聂士成率所部和民团对其进行阻击和围攻,毙伤八国联军40余人.西摩尔被迫退回天津租界.六月十七日,八国联军集24艘军舰,从海上和陆地向大沽炮台发起猛烈进攻,清守军提督罗荣先率部顽强抵抗,因炮台被击毁,大沽口失守.聂士成率部驰援途中,闻大沽口失守,急奔北塘.部署战守.八国联军占领大沽口后,纷纷登陆,迅即占领北塘.聂士成率部顽强抵抗,拉开了天津保卫战序幕.



在主战派的压力下,慈禧太后被迫以光绪帝名义,颁《宣战谕旨》,对八国联军正式宣战.由于慈禧太后为防止北京义和团夺取她的政权,早将保卫天津的兵力调去保卫北京城,天津守兵只有聂士成所部十几个营,不足万人,且防线很长,城防力量极为薄弱.面对十分严峻的天津防务局势,聂士成镇定自若,他向主持天津防务的直隶提督荣禄慷慨陈词:"今国衅即开,天津首当其冲,吾目未瞑,必尽吾职,不许外军履土.""士成在一日,天津有一日".临战前,他告别亲人,派人将老母送回故里,表示与侵略军决一死战.六月二十一日,聂士成亲自指挥所部在北仓,穆庄




一带,袭击八国联军西摩尔部,予以重创.当时在天津的义和团首领曹福田,张德成,与聂士成虽有前隙,积怨很深,但因国难当头,能以大局为重,积极配合聂士成部作战,携手抗击共同的敌人.正当聂士成率部与八国联军激战时,慈禧太后不分青红皂白,竟将大沽炮台失陷归罪于聂士成.六月二十三日,颁发谕旨,将聂士成"革职留任",令其"迅速将紫竹林洋人剿办,并迅速恢复大沽炮台,以赎前惩."这本系荣禄优柔寡断,消极抗战所致,而慈禧太后却把责任推到聂士成身上,实属冤枉.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聂士成毫不气馁,忍辱负重,率部与八国联军展开殊死搏斗.在义和团协助下,四面包围,攻打天津租界紫竹林, 七月六日,聂士成与义和团首领商定,采取"三面进攻"之计,加强对紫竹林租界八国联军的攻击.聂士成率部从天津城南迂回至紫竹林租界西南,在小西门围墙土台上,安置火炮,向租界及跑马场猛烈轰击,"租界各洋行为毁坏者大半,每日丧生之人数,要不可以臆计.与敌激战八昼夜。





8日中恶战十几次.据八国联军供认:"华人此次甚勇敢,为从来所未见.""彼等之勇猛之处,较被围西人更胜矣!" 7、8日间美、法等国援军赶到租界内,9日凌晨八国联军6000人开始向驻守八里台的聂军反扑,由于兵力悬殊,聂军陷入联军重重包围之中聂士成沉着指挥,与联军激战2个多小时,后因弹药匮乏,聂士成率部突围至八里台附近,此时聂士成双腿均已负伤,营官宋占标劝他退下,聂士成奋然横刀跃马挺立桥头督战,并向左右说道“此吾致命之所也,逾此一步非丈夫矣”话音未落,一发炮弹在附近爆炸,聂士成腹部被弹片击中,肠子流出体外数寸,聂士成依旧岿然不动,这时又被子弹洞穿头部、胸部,聂军门血流遍体,壮烈殉国。





日本侵略军竟灭绝人性,施放毒气弹致使聂全军覆没。 战场上的对手已是赢家,库克面对聂士成伤痕累累的遗体感慨不已,出于军人之间特有的情愫和敬意,他亲自将聂士成的遗体用一块红毛毯盖住,并脱帽鸣枪致哀。聂士成的遗体被郑重的交还给清军,当然,此时,天津已经是全城陷落了。无论怎样评价1900年天津城的失守,无论怎样抨击清廷的昏聩、愚昧和清军战斗力的低下,历史必须承认的是,在与外来列强战斗的时刻,清军始终是抵抗的主力,清军士兵是英勇的。





1.jpg这些农民子弟虽然不知道皇宫里的政治内幕,也曾为军饷的迟发而对朝廷起过怨心,但是,当面对异国入侵者的时候,当捍卫国家的战斗打响的时候,他们表现的是这个民族最血性的一面,他们承担了整个大清国所需要的最大的牺牲。即使是受伤被俘之后,他们的神情依然凛然不屈。当年,英国的随军记者记下了“让他们一辈子也忘不掉”的一幕情景:一个可怕的带有挑战表情的清军正盯着我的面孔。他的双手被绑在后面――因为他是一个俘虏――他的衣服破碎了,在胸口中央露出伤痕,是大刀和刺刀砍伤的。因为血流如注,他的上衣和裤子全都被血浸湿了。但是他没有一声痛苦的呻吟。他无言地端坐着,泰然自若的脸上显出自豪和蔑视交织在一起的可怕的表情。天津城陷落的时间是:1900年7月14日 ――大清国向各国宣战的第23天。





    1902年,署理直隶总督袁世凯从八国联军手中接收了天津,他了解到聂士成壮烈牺牲的经过后,上奏清廷说,聂士成在抗击八国联军时,“处事势万难之中,值众寡悬殊之地,毅然不顾,甘殉疆场。迹其善战受命,武臣中实惟一人。”清廷根据袁世凯的上奏,追赠聂士成为太子少保,生平战功事迹宣付国史馆立传,在原籍及牺牲地立专祠,并予谥“忠节”。1904年,袁世凯根据清廷的旨意,在聂士成牺牲的地方――八里台桥下修建了纪念碑,碑的造型为石砌方亭形,碑心镌刻着袁世凯手书的“聂忠节公殉难处”七个大字,两侧的石刻挽联为:“勇烈贯长虹,想当年马革裹尸,一片丹心化作怒涛飞海上;精诚留碧血,看此地虫沙历劫,三军白骨悲歌乐府战城南。”横额是“生气凛然”。这就是天津著名的聂公碑,八里台桥亦在这时改名为“聂公桥”。与此同时,天津地方士绅自发集资,在三条石修建了一座颇具规模的聂公祠(在“文革”中被拆毁)。





聂公碑在“文革”期间惨遭破坏,直到1984年才在拓建八里台桥时,方将碑亭移位重建,但已非旧貌。1997年香港回归时曾在碑身后加刻了碑文。2000年天津市政府在这里做了规划并建成了游览区.
楼主的文收下了,有空慢慢学习,顶一个
勇烈贯长虹,想当年马革裹尸,一片丹心化作怒涛飞海上
精诚留碧血,看此地虫沙历劫,三军白骨悲歌乐府战城南
请问lz这套图是怎么收集到的,多谢了

发现第一幅图很多绿营片刀
大清威武!
是whykkk 啊!看来我都要出来顶一下了。
1.jpg

清军的德国山炮[:a8:]


楼主这些图都是哪里的,可以给个链接吗?

第三幅是点石斋画报上的
第四幅就(是石斋画报上那副下面的那副)画的真严谨!比如清军那个五色旗。

楼主这些图都是哪里的,可以给个链接吗?

第三幅是点石斋画报上的
第四幅就(是石斋画报上那副下面的那副)画的真严谨!比如清军那个五色旗。
聂的军队是荣禄手下五大武卫军里人数最多,战斗力最强的。
qidaxue 发表于 2010-4-18 14:46



用谷歌香港图片搜索   jap-china war source: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