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骢:从新中国第一批红色特务到战斗机总设计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10:45:04


亲笔签名.jpg翻拍签名,不清晰见谅。

高中,宋文骢离校加入组织。

“宋文骢在边纵司令部参谋处已经半年。在这期间,他工作很紧张,经常单独执行任务,按照部队首长的指示,他今天跑情报,明天去搞侦察,后天......”

“这年(1949年,宋文骢19岁)秋天,他和另一位同志还曾胆大包天地到一个国民党保安团去了几次,企图策反这个保安团长......策反未能成功。”

“一天,侦察队领导找到宋文骢,交给他一个重要任务:给昆明的地下党组织送去党的机密情报....告诉了他注意的问题和接头的暗号地点.....正是国民党云南省主席卢汉和解放军秘密酝酿起义前夕。”

“(1950年)进城之后,宋文骢在云南军区情报处,担任谍报员工作。拿宋文骢开玩笑的话说,他们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间谍......除了配合昆明市公安局进行反特除奸,维护社会秩序外,就在军区大院里天天学英语、练枪法,随时准备新的任务。”

后被上级安排至航校报考飞行员,被鉴定心脏杂音,转地勤学机械师。

“宋文骢在1951年5月到1954年8月都在志愿军空军第九师服役.......先后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全师通报嘉奖一次........”

1954年8月,被部队推荐至哈军工;毕业后从事飞机研制至今。







科普的丑话放在前面,关于棍子的飞控是不是抄的:

一些号称是从飞机研制单位出来的业内人士,连第三代鸭式布局飞机设计的难点在哪都不知道,也不知道羞耻。

飞控和气动是一体的!飞控最终的问题就是气动问题!

第三代鸭式布局飞机的难点在鸭翼本身既是俯仰操纵面,又是涡流发生器,涡流升力本身具有非线性的特征;而第三代鸭式布局战斗机和边条的涡流与机翼分离气流组合的混合型流场不同,鸭式布局战斗机是鸭翼涡和大后掠小展弦比机翼自身拉出涡的涡——涡耦合干扰,是纯粹的脱体涡流场。在这种飞机上,涡流耦合导致的升力非线性要与操纵面的配平角度偏转配合好,难度就极大,存在非常多的门限。鸭翼面积越大、离机翼越近,升力增益越高,也就越难控制。

以JAS39为例,这个飞机当时就没摸清这些门限,只做了简单的触及——限位处理,而飞控直接反馈更强烈的控制信号,然后就PIO——飞行员诱发震荡;这个飞机在早期没解决问题的时候屡出事故,连起飞都翻过,折断了起落架。要不要说JAS39的气动也是引进的,不是瑞典人自己搞的?

台风,这个飞机直接把鸭翼扔的远远的,回避问题;阵风,这个飞机鸭翼相对面积不大,飞机控制原理主要沿袭幻影2000的无尾三角翼控制模式,鸭翼主要作为涡流发生器,配平中只起辅助作用,也是回避了问题。

犹太人的玩意很直接失败了,而且那个飞控还是美国人做的。

棍子的飞行包线中一级品质区的比例之高,三代第一;棍子的鸭翼差动(08年珠海航展上展示过)的直接侧力控制能力和左右涡流体系主动控制能力,此前只出现在美国的F15S/MTD验证机上,鸭式布局战斗机中只有棍子具备这一功能。

抄?抄你MB!真正通过正面设计而不是回避方式来解决鸭翼布局飞机的升力耦合和操纵面配平问题的只有美国人帮助下的JAS39和611的歼10,连教了611电传入门的法国人最后都没有做出这个水平,这方面毛子、英国更是有多远死多远。


亲笔签名.jpg翻拍签名,不清晰见谅。

高中,宋文骢离校加入组织。

“宋文骢在边纵司令部参谋处已经半年。在这期间,他工作很紧张,经常单独执行任务,按照部队首长的指示,他今天跑情报,明天去搞侦察,后天......”

“这年(1949年,宋文骢19岁)秋天,他和另一位同志还曾胆大包天地到一个国民党保安团去了几次,企图策反这个保安团长......策反未能成功。”

“一天,侦察队领导找到宋文骢,交给他一个重要任务:给昆明的地下党组织送去党的机密情报....告诉了他注意的问题和接头的暗号地点.....正是国民党云南省主席卢汉和解放军秘密酝酿起义前夕。”

“(1950年)进城之后,宋文骢在云南军区情报处,担任谍报员工作。拿宋文骢开玩笑的话说,他们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间谍......除了配合昆明市公安局进行反特除奸,维护社会秩序外,就在军区大院里天天学英语、练枪法,随时准备新的任务。”

后被上级安排至航校报考飞行员,被鉴定心脏杂音,转地勤学机械师。

“宋文骢在1951年5月到1954年8月都在志愿军空军第九师服役.......先后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全师通报嘉奖一次........”

1954年8月,被部队推荐至哈军工;毕业后从事飞机研制至今。







科普的丑话放在前面,关于棍子的飞控是不是抄的:

一些号称是从飞机研制单位出来的业内人士,连第三代鸭式布局飞机设计的难点在哪都不知道,也不知道羞耻。

飞控和气动是一体的!飞控最终的问题就是气动问题!

第三代鸭式布局飞机的难点在鸭翼本身既是俯仰操纵面,又是涡流发生器,涡流升力本身具有非线性的特征;而第三代鸭式布局战斗机和边条的涡流与机翼分离气流组合的混合型流场不同,鸭式布局战斗机是鸭翼涡和大后掠小展弦比机翼自身拉出涡的涡——涡耦合干扰,是纯粹的脱体涡流场。在这种飞机上,涡流耦合导致的升力非线性要与操纵面的配平角度偏转配合好,难度就极大,存在非常多的门限。鸭翼面积越大、离机翼越近,升力增益越高,也就越难控制。

以JAS39为例,这个飞机当时就没摸清这些门限,只做了简单的触及——限位处理,而飞控直接反馈更强烈的控制信号,然后就PIO——飞行员诱发震荡;这个飞机在早期没解决问题的时候屡出事故,连起飞都翻过,折断了起落架。要不要说JAS39的气动也是引进的,不是瑞典人自己搞的?

台风,这个飞机直接把鸭翼扔的远远的,回避问题;阵风,这个飞机鸭翼相对面积不大,飞机控制原理主要沿袭幻影2000的无尾三角翼控制模式,鸭翼主要作为涡流发生器,配平中只起辅助作用,也是回避了问题。

犹太人的玩意很直接失败了,而且那个飞控还是美国人做的。

棍子的飞行包线中一级品质区的比例之高,三代第一;棍子的鸭翼差动(08年珠海航展上展示过)的直接侧力控制能力和左右涡流体系主动控制能力,此前只出现在美国的F15S/MTD验证机上,鸭式布局战斗机中只有棍子具备这一功能。

抄?抄你MB!真正通过正面设计而不是回避方式来解决鸭翼布局飞机的升力耦合和操纵面配平问题的只有美国人帮助下的JAS39和611的歼10,连教了611电传入门的法国人最后都没有做出这个水平,这方面毛子、英国更是有多远死多远。
不错不错,CD是不是该考虑开个谍战专栏呢~
幕后胸手 发表于 2010-3-26 18:12

低调才是王道
模型.jpg

田宫啊什么的就是渣啊,这样的模型才好看。。。。。。。。。。。

进气道下的挂架其实是500公斤级的,平时不用、不挂那么重的,不代表没那个能力。。。。。。。。。
这模型嗲~~~
多少钞票阿?
哇!。。。这样的模型。。。如果客厅里摆一个。[:a2:]。。。。赞啊。。。
模型2.jpg

补一张常见图。宋老桌子上这个模型其实知名度很高.........
狠狠的顶,Lz继续
这个模型[:a2:]要命了
模型太那个啥了·······太暴露了·······
那菊花ms太行
QBQ-maddogchen 发表于 2010-3-26 18:00

,被鉴定心脏杂音,转地勤学机械师。

少了一个飞行员,多一个总师,TG赚了
QBQ-maddogchen 发表于 2010-3-26 18:18


    高价求购,很漂亮,最好有签名
damo56030 发表于 2010-3-26 18:13


    {:3_93:}
更新了,看眼神 可以弄死人的这个


“1958年秋冬之际,"东方"113起步,哈军工三期空军工程系一科学生宋文骢参加了"东风"项目,分到沈阳112厂设计室,担任该型飞机总体设计组组长。”

“1959年11月....第一设计室("东风"107项目设计室)与第二设计室合并,宋文骢担任新组建设计室的总体组组长”

“(1961年)8月,宋文骢接到上级通知,到国防部六院一所报道.........担任气动布局组组长。”

8月中旬,六院副院长韩顾三指示601所派专家赴福建调查RF101侦察机残骸,由于宋文骢此前有过研究RB57D残骸的经验,被指派福建。后来还参与U2、F4B残骸的调查研究。

60年代初,宋文骢说服领导,自行创建“战术技术与气动布局专业”,并担任该组组长,陈一坚也在该组工作过,1970年更名为“战术性能和工程发展组”。“该组工作过后来担任过副总设计师以上的人有:总工程师方宝瑞、孔繁训;副总设计师谢品、王子方、曾庆林、谢惊涛、戴川、聂海涛、李屹东;总会计师应福田等。”                                                                     

该组最早的工作中提出了“歼7综合改进方案”,双发,就是后来的歼八。1964年10月9日,米格-21飞机改进改型预备会在601所召开。由于双发方案未获得六院批复,会议上只汇报单发方案,由于发动机研制进度严重不足,会议陷入僵局。

后科技部某同志告诉徐副院长双发方案存在,于是10月15日的会议围绕双发方案展开:“今天会议的主题,是全体与会者听宋文骢汇报他的双发"歼7综合改进方案"。”

时任601所长的刘鸿志回忆录:“当天的会议上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戏剧性的一幕是,宋文骢同志提着一个赶制出来、尚未上漆的木质双发飞机模型到会上,被人们笑称为"烤鸭"。”

散会后,时任六院副院长的徐立行和宋文骢表示“小宋,你们的这个双发方案,对我们这次会议统一思想,是起了关键作用的啊”

最终双发方案上马,成为歼八。该方案受当时宋文骢资历太浅,水平不足等原因所限,气动设计上与米格设计局同时期的mig21双发放大型E152差距非常明显;在翼展翼面积规格基本相同、布局基本相同、设计由来、目的相同的情况下,歼八比E152长出2米;主要是配平设计上出了问题,需要加长前机身获得足够的静稳定度;此外E152最大马赫数2.5,最大升限接近23000米,歼八最终与这两个数字相差甚远,只做到了M2.2、20500米升限。

“1958年秋冬之际,"东方"113起步,哈军工三期空军工程系一科学生宋文骢参加了"东风"项目,分到沈阳112厂设计室,担任该型飞机总体设计组组长。”

“1959年11月....第一设计室("东风"107项目设计室)与第二设计室合并,宋文骢担任新组建设计室的总体组组长”

“(1961年)8月,宋文骢接到上级通知,到国防部六院一所报道.........担任气动布局组组长。”

8月中旬,六院副院长韩顾三指示601所派专家赴福建调查RF101侦察机残骸,由于宋文骢此前有过研究RB57D残骸的经验,被指派福建。后来还参与U2、F4B残骸的调查研究。

60年代初,宋文骢说服领导,自行创建“战术技术与气动布局专业”,并担任该组组长,陈一坚也在该组工作过,1970年更名为“战术性能和工程发展组”。“该组工作过后来担任过副总设计师以上的人有:总工程师方宝瑞、孔繁训;副总设计师谢品、王子方、曾庆林、谢惊涛、戴川、聂海涛、李屹东;总会计师应福田等。”                                                                     

该组最早的工作中提出了“歼7综合改进方案”,双发,就是后来的歼八。1964年10月9日,米格-21飞机改进改型预备会在601所召开。由于双发方案未获得六院批复,会议上只汇报单发方案,由于发动机研制进度严重不足,会议陷入僵局。

后科技部某同志告诉徐副院长双发方案存在,于是10月15日的会议围绕双发方案展开:“今天会议的主题,是全体与会者听宋文骢汇报他的双发"歼7综合改进方案"。”

时任601所长的刘鸿志回忆录:“当天的会议上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戏剧性的一幕是,宋文骢同志提着一个赶制出来、尚未上漆的木质双发飞机模型到会上,被人们笑称为"烤鸭"。”

散会后,时任六院副院长的徐立行和宋文骢表示“小宋,你们的这个双发方案,对我们这次会议统一思想,是起了关键作用的啊”

最终双发方案上马,成为歼八。该方案受当时宋文骢资历太浅,水平不足等原因所限,气动设计上与米格设计局同时期的mig21双发放大型E152差距非常明显;在翼展翼面积规格基本相同、布局基本相同、设计由来、目的相同的情况下,歼八比E152长出2米;主要是配平设计上出了问题,需要加长前机身获得足够的静稳定度;此外E152最大马赫数2.5,最大升限接近23000米,歼八最终与这两个数字相差甚远,只做到了M2.2、20500米升限。
宋老满赛!

奶糖悲剧了,没认出签名。
好东西,继续
QBQ-maddogchen 发表于 2010-3-26 18:18

这模型一般都是风洞模型的副产品,一个风洞模型x万起跳啊!这还是几年前的价格!
qnxchina 发表于 2010-3-26 19:28

万幸,当时体检的时候,宋老刚刚从云贵高原赶赴东北航校,而且腹泻发烧;要是平时身体正常,一准儿就考上飞行员了。。。。。。。。。。
vjyy 发表于 2010-3-26 19:49

这么恐怖,吓
这模型真是棒,就是不知道挂载是不是合符真实


求宋总办公室地址26ea5ddb-358e-41f1-b488-5bc27b275007.jpg

求宋总办公室地址26ea5ddb-358e-41f1-b488-5bc27b275007.jpg
回复 11# benshan


    乃眼神不太行{:jian:}
vjyy 发表于 2010-3-26 19:49


    {:3_90:}

收购广告作废{:3_95:}
QBQ-maddogchen 发表于 2010-3-26 19:33


    得,八爷不行原来要怪老宋啊,我记得总师好像不是他吧。

得,八爷不行原来要怪老宋啊,我记得总师好像不是他吧。
clarkkenta 发表于 2010-3-26 20:19


最早的歼7放大双发方案和大体的气动布局都是宋当时带的组做的。后来的歼八总师不是宋,宋当年才30出头,从学校毕业才几年,哪有资格做总师。歼7改型会议上他唱了一天主角都是非常少有的破格事件;那天会议一开始就是冷场、质疑、讥诮,不是当时当时六院副院长的徐帮宋压着场子,会都开不下。

歼八不行,和当时还刚刚从学校毕业基本没有设计经验的宋当时做的早期设计有直接的关系;但转化到型号研制以后,就不是宋能决定的了。
得,八爷不行原来要怪老宋啊,我记得总师好像不是他吧。
clarkkenta 发表于 2010-3-26 20:19


最早的歼7放大双发方案和大体的气动布局都是宋当时带的组做的。后来的歼八总师不是宋,宋当年才30出头,从学校毕业才几年,哪有资格做总师。歼7改型会议上他唱了一天主角都是非常少有的破格事件;那天会议一开始就是冷场、质疑、讥诮,不是当时当时六院副院长的徐帮宋压着场子,会都开不下。

歼八不行,和当时还刚刚从学校毕业基本没有设计经验的宋当时做的早期设计有直接的关系;但转化到型号研制以后,就不是宋能决定的了。
宋总的这些模型可真是好东西啊
QBQ-maddogchen 发表于 2010-3-26 20:23


    我说的是反话……总师没看出宋的东西不行,偷懒继续沿用,就不是宋的责任了吧。

我说的是反话……总师没看出宋的东西不行,偷懒继续沿用,就不是宋的责任了吧。
clarkkenta 发表于 2010-3-26 20:50


实际上当时就考虑到雷达的问题,建议选择其中两侧进气的尖头型号方案上马研制;但是某位德高望重的老院士力排众议,拍板选择了更保守的机头进气方案;折腾了整整16年弯路后又回头搞歼八II。

在歼八的研制过程中,老院士的坚强领导下,参照mig21放大进行合理设计的本意,变成了忠实的抄袭mig21放大..........气动、结构、飞控(机械杆系)的设计完全是比照mig21来的..........气动、结构、飞控不合理,不匹配,是一款不成功的mig21改型。


我说的是反话……总师没看出宋的东西不行,偷懒继续沿用,就不是宋的责任了吧。
clarkkenta 发表于 2010-3-26 20:50


实际上当时就考虑到雷达的问题,建议选择其中两侧进气的尖头型号方案上马研制;但是某位德高望重的老院士力排众议,拍板选择了更保守的机头进气方案;折腾了整整16年弯路后又回头搞歼八II。

在歼八的研制过程中,老院士的坚强领导下,参照mig21放大进行合理设计的本意,变成了忠实的抄袭mig21放大..........气动、结构、飞控(机械杆系)的设计完全是比照mig21来的..........气动、结构、飞控不合理,不匹配,是一款不成功的mig21改型。



1965完成歼八综合战术技术论证后,宋文骢就被抽调出来从事歼9总体气动研究。

1970年宋文骢自行决定携妻子赴成都参与组建601所成都分所(赴成都名单内无宋文骢夫妇),也就是611的前身;此时他在601内部“已处于无人问津的边缘化状态”,于是“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宋文骢自己随大队出发的事,既没有人同意,但也没有人出面反对”。

1971年,鉴于无尾三角翼布局(当时空军提出要M2.5升限25000的飞机,不得已采用无尾三角翼布局)操纵性差、起降性能差,有人提出在前机身加小翼改善升力特性;随后第一套鸭式布局的高低速风洞试验模型在9月被加工出来,直到1980年歼9终止研制,最后的近10年时间的研究重点完全在鸭式布局上。

1981年10月,国务院国防工办任命宋文骢(时任611副所长)为歼7III总师。歼7III本身乏善可陈,但仿制过程中611在科研体制上出现了新的重大进步。

“宋文骢在学习航天系统工程管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航空工业实际,创造性的完善和推行了型号设计师系统管理。歼7III飞机设计师系统分为3级:第一级为型号总设计师;第二级为系统总设计师;第三级为飞机一次配套新产品的总设计师、主任(主管)设计师。把参与研制的不同行业、部门的设计师都纳入系统管理。”

“其次,建立经济负责制。每一项成品必须坚持先有原理性试验、单个成品试验,再到地面系统试验、机上试验和飞行试验的做法,为顺利开展设计工作铺平了道路。”

“推广应用计划评审技术。严格型号研制程序,编制各级网络图,从方案论证、初步设计、到发设计图和制造、总装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必须进行评审,通过评审才能进入下一个阶段。”

“组织重大技术攻关.......对直接影响整个飞机研制进程的技术问题,由总设计师系统组织攻关”

歼7III总装、通电、全机静力试验、首飞均一次成功;这套制度为后来宋文骢担任歼10总师、领导歼10研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65完成歼八综合战术技术论证后,宋文骢就被抽调出来从事歼9总体气动研究。

1970年宋文骢自行决定携妻子赴成都参与组建601所成都分所(赴成都名单内无宋文骢夫妇),也就是611的前身;此时他在601内部“已处于无人问津的边缘化状态”,于是“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宋文骢自己随大队出发的事,既没有人同意,但也没有人出面反对”。

1971年,鉴于无尾三角翼布局(当时空军提出要M2.5升限25000的飞机,不得已采用无尾三角翼布局)操纵性差、起降性能差,有人提出在前机身加小翼改善升力特性;随后第一套鸭式布局的高低速风洞试验模型在9月被加工出来,直到1980年歼9终止研制,最后的近10年时间的研究重点完全在鸭式布局上。

1981年10月,国务院国防工办任命宋文骢(时任611副所长)为歼7III总师。歼7III本身乏善可陈,但仿制过程中611在科研体制上出现了新的重大进步。

“宋文骢在学习航天系统工程管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航空工业实际,创造性的完善和推行了型号设计师系统管理。歼7III飞机设计师系统分为3级:第一级为型号总设计师;第二级为系统总设计师;第三级为飞机一次配套新产品的总设计师、主任(主管)设计师。把参与研制的不同行业、部门的设计师都纳入系统管理。”

“其次,建立经济负责制。每一项成品必须坚持先有原理性试验、单个成品试验,再到地面系统试验、机上试验和飞行试验的做法,为顺利开展设计工作铺平了道路。”

“推广应用计划评审技术。严格型号研制程序,编制各级网络图,从方案论证、初步设计、到发设计图和制造、总装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必须进行评审,通过评审才能进入下一个阶段。”

“组织重大技术攻关.......对直接影响整个飞机研制进程的技术问题,由总设计师系统组织攻关”

歼7III总装、通电、全机静力试验、首飞均一次成功;这套制度为后来宋文骢担任歼10总师、领导歼10研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发觉解放前那些批知识分子都很牛X
能文能武的,文艺也很牛
宋老太牛了!!!!!!!!
楼主快更新,等着看续集
气动还真是个需要经验的活。


打听了一下,买个宋老桌子上那样的高精度模型,大概5-7万。。。。。。。。。。。

有米的筒子们,自己找渠道下手吧,咱现在暂时米不起那个漂亮玩意儿。

打听了一下,买个宋老桌子上那样的高精度模型,大概5-7万。。。。。。。。。。。

有米的筒子们,自己找渠道下手吧,咱现在暂时米不起那个漂亮玩意儿。
牛人,是个真实的传说!


1982年的歼10方案选型,611既早有准备又毫无准备,原本已基本内定601进行新歼研制,但最后局面又戏剧性的翻盘。

之所以说早有准备,是因为在1980年、1981年,611所连续收到了“逐步展开第四代(三代)歼击机预研总体工作的通知”和“关于下达1981年预研计划的通知”。尤其81年通知明确提到了具体的“新型气动布局(短间距鸭式布局),计算机辅助飞机设计,损伤容限设计研究和高过载座舱等”。611所对新歼的技术走向是做了扎实功课的。

而说毫无准备,是因为当时新歼基本上已经预定由601负责研制。1982年2月在北京海运仓总参招待所召开的新歼研制方案评审论证会,只给了611所4个人、2个房间的名额;而601有二三十个人员参与会议。当天预备会后,时任航空部军机居副局长的王若松找到宋文骢,有如下一段对话:

王:“正式会上你们有没有方案汇报?”
宋:“不是只是通知我们来参加会议,评审新歼方案的吗?”
王:“是,这次会议主要是评审新歼方案,但并不排斥有其他更好的新歼方案,你们过去不是搞过好多个新歼方案么?”
宋:“方案我们倒是搞过一些,但会议没有叫我们带来新歼方案啊?”
王:“这次会议从中央军委、国防科工委到航空部都很重视,又来了这么多专家,你们所组建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毕竟也是战斗机研究所啊!既然来了,机会难得,后天的会上,你们把对新歼研制的基本想法谈一谈吧。此外,南昌陆孝彭他们也带有变后掠翼的方案,607的雷达、606所的发动机他们也要谈一谈。”
宋:“可我看会议议程上没给我们安排发言的时间哪。”
王:“这样吧,我回去就给会议上说说,作一个临时安排吧。”

1982年的歼10方案选型,611既早有准备又毫无准备,原本已基本内定601进行新歼研制,但最后局面又戏剧性的翻盘。

之所以说早有准备,是因为在1980年、1981年,611所连续收到了“逐步展开第四代(三代)歼击机预研总体工作的通知”和“关于下达1981年预研计划的通知”。尤其81年通知明确提到了具体的“新型气动布局(短间距鸭式布局),计算机辅助飞机设计,损伤容限设计研究和高过载座舱等”。611所对新歼的技术走向是做了扎实功课的。

而说毫无准备,是因为当时新歼基本上已经预定由601负责研制。1982年2月在北京海运仓总参招待所召开的新歼研制方案评审论证会,只给了611所4个人、2个房间的名额;而601有二三十个人员参与会议。当天预备会后,时任航空部军机居副局长的王若松找到宋文骢,有如下一段对话:

王:“正式会上你们有没有方案汇报?”
宋:“不是只是通知我们来参加会议,评审新歼方案的吗?”
王:“是,这次会议主要是评审新歼方案,但并不排斥有其他更好的新歼方案,你们过去不是搞过好多个新歼方案么?”
宋:“方案我们倒是搞过一些,但会议没有叫我们带来新歼方案啊?”
王:“这次会议从中央军委、国防科工委到航空部都很重视,又来了这么多专家,你们所组建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毕竟也是战斗机研究所啊!既然来了,机会难得,后天的会上,你们把对新歼研制的基本想法谈一谈吧。此外,南昌陆孝彭他们也带有变后掠翼的方案,607的雷达、606所的发动机他们也要谈一谈。”
宋:“可我看会议议程上没给我们安排发言的时间哪。”
王:“这样吧,我回去就给会议上说说,作一个临时安排吧。”


歼八总师貌似是黄志千吧,黄飞机失事后就是顾诵芬。顾时间长

歼八总师貌似是黄志千吧,黄飞机失事后就是顾诵芬。顾时间长


1269610179_67745.jpg记号,等楼主更新:victory:
1269610184_14681.jpg

1269610179_67745.jpg记号,等楼主更新:victory:
1269610184_14681.jpg
wane米帝 发表于 2010-3-26 22:32

黄飞机失事后是4人组,不过后来1个去红度,1个去西非,1个去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