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盼求真假:史上第一个人造黑洞在中国诞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1:51:30
10月15 日,《科学》杂志宣布,世界上第一个“人造黑洞”在中国东南大学实验室里诞生。不过,这个小型“黑洞”不仅不会毁灭世界,还能帮助人们更好地吸收太阳能。

11月7日报道 它有着“黑洞”之名,虽然尺寸“迷你”,但任何经过的电磁波或光,都不可能逃离它的引力。10月15 日,《科学》杂志宣布,世界上第一个“人造黑洞”在中国东南大学实验室里诞生。不过,这个小型“黑洞”不仅不会毁灭世界,还能帮助人们更好地吸收太阳能。

在宇宙中,黑洞吞噬万物,甚至包括光。人们乐意议论这种天体,因为它神秘、“性情”怪异:它身处宇宙最幽暗的地方,没有人能直接观测到它,而靠近它的任何物质,都会被无情地拖曳到它的深渊里,小行星、星尘、光波、时间,无一例外。

人们对黑洞这种天体感到好奇,但绝不会希望有任何一个黑洞接近自己,或我们的星球。然而现在却有一些科学家在自己的实验室里造出了“黑洞”,一个“迷你”黑洞。10 月15 日的《科学》杂志在介绍这种“人造黑洞”时建议,人们可以把这种“黑洞”装进自己的大衣口袋里。

制造出“人造黑洞”的是中国东南大学的一个研究组,崔铁军教授和程强教授是其中最主要的两位研究者。“实际上,我们做的黑洞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黑洞。”在接受《外滩画报》采访时,程强教授对记者说。

实验室里的“人工黑洞”,目的当然不是为了将一个吞噬一切的“恶魔”装进口袋。据程强介绍,现在存在于东南大学毫米波国家实验室的“人造黑洞”,实际上是一个模拟装置,这种模拟装置目前可以吸收微波频段的电磁波,在未来,它还可以吸收光。但是除此之外,它并不能吸收任何实质的东西。“它只吸收电磁波,不吸收能量。”程强对记者说。

这是一个不具有危险性的“黑洞”,不仅如此,这种装置还能在未来用于收集太阳能。在这方面,“人造黑洞”将比世界上任何一种太阳能电池板都更高效。一些物理爱好者甚至为这种全新的装置设计了一些新功能,比如将它装置在航天器中的太阳帆上,或者用来吸收空气中游散的电磁波——因为手机和无线网络的普及,这种看不见的电磁波据说侵害了我们的健康,成为一种新的污染。

不过,制造“黑洞”的研究者却从来不想那么多,现在崔铁军和程强正在继续的,是如何把实验室里的装置变成样机,“实现工程化”。面对关于“人造黑洞”的各式各样的议论,程强认为, “成果公布以后,被许多国际媒体转载和评论,确实也大大出乎我们意料。从我们个人角度而言,只觉得这是一个比较有意义的工作。

实验室里的“黑洞”

“我觉得很惊奇,崔和程这么快就做出了‘人造黑洞’!”看到这个研究成果后,纳瑞马诺维说。

伊维根·纳瑞马诺维(EvgeniiNarimanov) 是美国印第安纳州西拉斐特市普渡大学的一名教授。今年年初,他和合作者亚历山大·基尔迪谢维(Alexander Kildishev) 一起,发表论文,提出了一种制造小型“黑洞”的理论和设计方案。他们的想法是通过模拟黑洞的一些性质,使在“人造黑洞”附近出现的放射性物质被吸引,然后螺旋式地进入“黑洞”中心。

“我们的确是受到他的论文的启发,但研究本身是我们独立完成的。”程强对记者说。之所以能这么快将之变成现实,是因为他们所在的实验室也一直从事着这方面的研究,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积累了很多年的经验,实验过程中也用到了很多他们自己的独创性想法。

不过虽然名为“黑洞”,他们受纳瑞马诺维启发而造的“黑洞”,和真正存在于宇宙中的黑洞还是有大差别的,这种差别并不仅仅体现在质量的大小上。两种“黑洞”的原理其实并不一样。宇宙间的黑洞之所以能吞噬一切,是因为它质量巨大,而实验室里的“黑洞”,实际上是根据光波在被吸进宇宙黑洞时的性质,模拟出来的仪器,可以令光波接近时产生相似的扭曲,并被吸引。

也就是说,两种“黑洞”可以让附近的光波出现相似的“结局”,但是光波遇到的却并不是同一回事。

不过目前东南大学实验室里的“黑洞”,还只是适用于某些微波频率,比如人们常用的通信频率, 如GSM、CDMA 和蓝牙等,吸引光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因为光波的频率更短,需要设计的“人造黑洞”尺寸也要更小些。

超强吸波装置

这样的“人造黑洞”,在未来可以用于发电。

“当电磁波遇到这台仪器,就会立刻被捕获,并且立刻被引入到仪器里,一直被吸进黑洞中心。没有电磁波可以逃离这个黑洞。”崔铁军向《科学美国人》杂志描述“人造黑洞”时说。在他们的仪器中,被吸入的电磁波在中心位置转化为热能。

根据《科学》杂志介绍,“人工黑洞”是一个直径22 厘米的装置。它有60 个同轴环,外层由40 个同心环组成。通过特别设计,研究组令同心环的从外到内的介电常数发生连续变化,而不同的介电常数,则能让电磁波的方向发生相应改变。

程强把这台仪器描述成“一个超强吸波装置”。可以这样联想,一台“人造黑洞”仿佛一台吸力强大的“吸尘器”,只要它所在的地方有电磁存在,那些电磁波或光波就会源源不断地被它收入囊中,不受任何其他外界条件的限制。

用于获取能源,这样一个超强吸波装置仿佛正在打开一座看不见却内容丰厚的“宝藏”,用它来吸收太阳能,不仅可以在任何天气里正常工作,甚至将之放入黑暗的宇宙里,它也能收集到同样多的电磁波或光波,并将之转化为热能。10月15 日,《科学》杂志宣布,世界上第一个“人造黑洞”在中国东南大学实验室里诞生。不过,这个小型“黑洞”不仅不会毁灭世界,还能帮助人们更好地吸收太阳能。

11月7日报道 它有着“黑洞”之名,虽然尺寸“迷你”,但任何经过的电磁波或光,都不可能逃离它的引力。10月15 日,《科学》杂志宣布,世界上第一个“人造黑洞”在中国东南大学实验室里诞生。不过,这个小型“黑洞”不仅不会毁灭世界,还能帮助人们更好地吸收太阳能。

在宇宙中,黑洞吞噬万物,甚至包括光。人们乐意议论这种天体,因为它神秘、“性情”怪异:它身处宇宙最幽暗的地方,没有人能直接观测到它,而靠近它的任何物质,都会被无情地拖曳到它的深渊里,小行星、星尘、光波、时间,无一例外。

人们对黑洞这种天体感到好奇,但绝不会希望有任何一个黑洞接近自己,或我们的星球。然而现在却有一些科学家在自己的实验室里造出了“黑洞”,一个“迷你”黑洞。10 月15 日的《科学》杂志在介绍这种“人造黑洞”时建议,人们可以把这种“黑洞”装进自己的大衣口袋里。

制造出“人造黑洞”的是中国东南大学的一个研究组,崔铁军教授和程强教授是其中最主要的两位研究者。“实际上,我们做的黑洞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黑洞。”在接受《外滩画报》采访时,程强教授对记者说。

实验室里的“人工黑洞”,目的当然不是为了将一个吞噬一切的“恶魔”装进口袋。据程强介绍,现在存在于东南大学毫米波国家实验室的“人造黑洞”,实际上是一个模拟装置,这种模拟装置目前可以吸收微波频段的电磁波,在未来,它还可以吸收光。但是除此之外,它并不能吸收任何实质的东西。“它只吸收电磁波,不吸收能量。”程强对记者说。

这是一个不具有危险性的“黑洞”,不仅如此,这种装置还能在未来用于收集太阳能。在这方面,“人造黑洞”将比世界上任何一种太阳能电池板都更高效。一些物理爱好者甚至为这种全新的装置设计了一些新功能,比如将它装置在航天器中的太阳帆上,或者用来吸收空气中游散的电磁波——因为手机和无线网络的普及,这种看不见的电磁波据说侵害了我们的健康,成为一种新的污染。

不过,制造“黑洞”的研究者却从来不想那么多,现在崔铁军和程强正在继续的,是如何把实验室里的装置变成样机,“实现工程化”。面对关于“人造黑洞”的各式各样的议论,程强认为, “成果公布以后,被许多国际媒体转载和评论,确实也大大出乎我们意料。从我们个人角度而言,只觉得这是一个比较有意义的工作。

实验室里的“黑洞”

“我觉得很惊奇,崔和程这么快就做出了‘人造黑洞’!”看到这个研究成果后,纳瑞马诺维说。

伊维根·纳瑞马诺维(EvgeniiNarimanov) 是美国印第安纳州西拉斐特市普渡大学的一名教授。今年年初,他和合作者亚历山大·基尔迪谢维(Alexander Kildishev) 一起,发表论文,提出了一种制造小型“黑洞”的理论和设计方案。他们的想法是通过模拟黑洞的一些性质,使在“人造黑洞”附近出现的放射性物质被吸引,然后螺旋式地进入“黑洞”中心。

“我们的确是受到他的论文的启发,但研究本身是我们独立完成的。”程强对记者说。之所以能这么快将之变成现实,是因为他们所在的实验室也一直从事着这方面的研究,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积累了很多年的经验,实验过程中也用到了很多他们自己的独创性想法。

不过虽然名为“黑洞”,他们受纳瑞马诺维启发而造的“黑洞”,和真正存在于宇宙中的黑洞还是有大差别的,这种差别并不仅仅体现在质量的大小上。两种“黑洞”的原理其实并不一样。宇宙间的黑洞之所以能吞噬一切,是因为它质量巨大,而实验室里的“黑洞”,实际上是根据光波在被吸进宇宙黑洞时的性质,模拟出来的仪器,可以令光波接近时产生相似的扭曲,并被吸引。

也就是说,两种“黑洞”可以让附近的光波出现相似的“结局”,但是光波遇到的却并不是同一回事。

不过目前东南大学实验室里的“黑洞”,还只是适用于某些微波频率,比如人们常用的通信频率, 如GSM、CDMA 和蓝牙等,吸引光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因为光波的频率更短,需要设计的“人造黑洞”尺寸也要更小些。

超强吸波装置

这样的“人造黑洞”,在未来可以用于发电。

“当电磁波遇到这台仪器,就会立刻被捕获,并且立刻被引入到仪器里,一直被吸进黑洞中心。没有电磁波可以逃离这个黑洞。”崔铁军向《科学美国人》杂志描述“人造黑洞”时说。在他们的仪器中,被吸入的电磁波在中心位置转化为热能。

根据《科学》杂志介绍,“人工黑洞”是一个直径22 厘米的装置。它有60 个同轴环,外层由40 个同心环组成。通过特别设计,研究组令同心环的从外到内的介电常数发生连续变化,而不同的介电常数,则能让电磁波的方向发生相应改变。

程强把这台仪器描述成“一个超强吸波装置”。可以这样联想,一台“人造黑洞”仿佛一台吸力强大的“吸尘器”,只要它所在的地方有电磁存在,那些电磁波或光波就会源源不断地被它收入囊中,不受任何其他外界条件的限制。

用于获取能源,这样一个超强吸波装置仿佛正在打开一座看不见却内容丰厚的“宝藏”,用它来吸收太阳能,不仅可以在任何天气里正常工作,甚至将之放入黑暗的宇宙里,它也能收集到同样多的电磁波或光波,并将之转化为热能。
“它只吸收电磁波,不吸收能量。”
这个有点搞笑...
肯定记者自己想当然的修改了...强烈呼吁记者普及高中物理
PLALOVER 发表于 2009-11-8 23:05
这玩意跟黑洞没关系阿,这种特性物理学上叫黑体。
TripleX 发表于 2009-11-8 23:18


    你跟记者说黑洞和黑体不是对牛弹琴吗
都是没素质的记者惹的祸
这个太扯了.........;funk
难道大家就没有意识到此项技术对于隐形飞机研发的重要性吗?
这个是黑体,叫黑洞那纯粹为了吸引眼球,就和今年那个“磁单极”是一回事。
反正我找了Science,没发现有报道,不知道他们说的是哪个《科学》
对,这个应该是黑体!
天涯游子 发表于 2009-11-9 17:20
蒙古兽医协会出版的【科学】
骗钱的,和永动机差不多。
无非是吸收环境中各类零散辐射然后转化成热能罢了。没啥稀奇的。鸡者无知。
canghaiyijing 发表于 2009-11-9 21:21

我觉得这玩意被国外抄得这么热,应该不是这么简单哦,你我作为非物理专业的,最好不要信口开河。

海外媒体对这消息炒的非常热,很多国外媒体,包括FOXNEWS什么的都转了:
http://www.foxnews.com/story/0,2933,566322,00.html

至于论文,这些人的论文应该还上不了学报呢,毕竟成果是10月份刚投稿, 不过在审稿其间估计已经被编辑泄露给媒体了,毕竟这算是一个很大的突破了。
俺是物理学专业的,俺就妄加评论几句:

这个东西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黑洞,作者也这样说了.

是属于超材料Metamaterials研究的一个方向,这个东西自从2-3年前英美搞起来以后,就已经是很热门的方向了.用关键词 负折射率,隐身材料,超材料等可以从isi上面检索到. 美国有专门的军方资助duke大学等研究这个用于飞机隐身用.说白了就是电磁波隐身,可能会涉及到可见光部分.最早是理论,后来是一维,二维隐身,三维应该还没有,本人有一年多时间没有追踪这个领域了,但是当时只是做到二维的微波段隐身,研究者说三维的未来几年可以做出来,不知道现在咋样了.

这东西能吸收一定波段的电磁波,主要是和内部的尺寸结构的大小和空间结构有关系,这个成功现在还是微波波长部分,还达不到可见光部分.不要小看这个,可见光部分是略小于微米级别,而微波基本就是cm级别的了,做起来难度差太多,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基本是微波波长部分的,不过这个和飞机的隐身部分比起来,更有吸引力.人体隐身斗篷,隐身衣还有点难度,先把飞机雷达隐身了再说.

雷达探测飞机是要反射波的,最早的隐身是用吸波材料,历史上最早的好像是用炭黑,后来发展到纳米复合吸波材料,大家最容易想到的就是老美的隐身吸波材料,大家都知道是针对特定波段的,不是全波段隐身。后来出现结构隐身,这个不提。接着超材料出现后,又用绕过物体的原理的隐身,就像水流过光滑的鹅软石,基本没啥反射,而是沿着表面绕射过去,最著名的就是Nature/Science上面的那几篇文章了(2-3年内引用了2K多次),有理论和实验,实验也是微波波段的隐身。这个文章这是类似用黑腔的性质,做了吸收微波来达到隐身,军事上潜力非常大,个人觉得估计比等离子体隐身的实用可能性要大很多。

文章说还能太阳能发电,还真是一件马甲,最主要的还是军事领域的隐身,发电别论,主要是吸收电磁波后是转化为热能,要发电还要再转化一次,估计效率也不会太高。不过要是做太阳能热水器估计比现在的要好。

说是黑洞,就是炒作。懂行一点的都知道咋回事。叫黑腔或者黑体估计更适合一些。

国外做这个的是美国的duke,mit等大学,英国是曼彻斯特大学,国内有涉及的是同济大学,浙江大学发过一些理论文章,西北工业大学做过一些材料类的文章,这些文章档次都不低。当然令一些学校的硕博论文也有,不过很多都有点转移,到了光子晶体的领域了。因为负折射率材料也可以用在光子晶体领域,这类论文看过几篇,都是理论方面的居多。

时间过了一年多了,记忆可能有点错误的地方,一切以ISI上面的检索为标准。
此黑洞非彼黑洞.
怪蜀黍 发表于 2009-11-10 07:43

叫微波波长部分的 “黑洞洞” 可能更恰当些:b
无良记者。
天涯游子 发表于 2009-11-9 17:20


    的确有,只是科学系列杂志。
真是雷人的新闻···
假得不能再假
cao ,CD白裤衩原来这么多;P
这个真不假
CD的童鞋们是习惯性BKC的,上来不是先求证,而是先否定再求证,极端的甚至否定完了也不求证消息的真实与否。
貌似东南的这块确实是个强项
回复 19# 梦想去飞翔
[不知道你说的那个系列是不是《科学美国人》,它不算science系列的。SCi am.jpgsci.jpg,看看publisher,而且两者影响因子差得也不是一两点。

PS, 我不是BKC,不想唱衰中国,也希望国家科技进步,只是要少一些浮躁。
C919 发表于 2009-11-10 07:40
应该就是这个,负折射率结构,最近靠微加工做到了光学波段,但是频段很窄,离实际意义上的隐身衣还差很多。也可以用来实现一个黑体。
黑洞是引力效应,比这玩意可牛x多了。电磁波人类都应用了一百多年了,但是引力波探测器到现在才有十年历史,而且粗糙得很。
呵呵~ 楼上所有认为不可能发SCIENCE的 请看
Vol 323, Issue 5912, SCIENCE, AAAS, pp366-369,Jan 16th, 2009.

楼上不懂原理的, 可以和东南大学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联系。 看看那里的学妹,学弟有没有时间回答您的问题。

至于连SCIENCE都不知道是什么的, 请google。
俺只想说一句, 这个真的可以有。
这东东在军事上的用处不言而喻啊 虽然现在还很不成熟 毕竟是国内自主研发的技术
作为东南的兄弟院校毕业生与有荣焉
不太相信tg能搞出这样的东东。
{:3_80:}不加求证,不予理解,习惯性不相信,呵呵,这样最安全嘛。
不要只看标题,要看人家具体的描述。
呵呵,可就是,某些人习惯性白裤衩挥舞,我怀疑,是不是有露阴癖啊。
cd大说穿了就是一大群不懂军事科学的闲散人员


回复 27# 毛毛熊
  我们都来认真一点吧,我没有怀疑过他们组能发Science,你发的那篇确实是Science,不过是一月份的。而报道中说的是10月15日《科学》宣布的,要么是记者搞错了,要不就是还没发表。如果你知道的话,请指出在哪一期?

回复 27# 毛毛熊
  我们都来认真一点吧,我没有怀疑过他们组能发Science,你发的那篇确实是Science,不过是一月份的。而报道中说的是10月15日《科学》宣布的,要么是记者搞错了,要不就是还没发表。如果你知道的话,请指出在哪一期?


楼上的童子,这个世界有accept date 和issue date。等您能在家里拿着杂志看的时候, 基本上三个月以后发的都确定了。

PS: 如果您是想讨论有关学术问题, 我建议您和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相关人员联系。 如果您是固执的认为这是假新闻, 请耐心等待。或者寄15美金给AAAS, 看看他们能不能发给你。

楼上的童子,这个世界有accept date 和issue date。等您能在家里拿着杂志看的时候, 基本上三个月以后发的都确定了。

PS: 如果您是想讨论有关学术问题, 我建议您和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相关人员联系。 如果您是固执的认为这是假新闻, 请耐心等待。或者寄15美金给AAAS, 看看他们能不能发给你。
天涯游子 发表于 2009-11-11 15:11
《科学美国人》前身就是《科学》杂志的一部分,只不过现在卖掉了。
东南大学学校主页上就有这个的详细介绍。
回复 35# 毛毛熊


   好吧,偶错了,不再讨论,等它出来。不过我并未“固执”认为它是假新闻,只是求证一下,不要扣帽子。

PS,偶在ACS上发过文章,同学去年也有发Science,P.R.L的,对于文章流程,还是知道一点的。
黑洞这个东西有没有还都是一些科学设想,没有直接的证据。造出来黑洞?搞逗吧?真把所有接近它的东西都给吸进去?看不到呢?
看不懂···文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