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明朝还有这么牛X的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09:05:01
李如松目录[隐藏]

  李如松 (1549-1598),字子茂,号仰城,辽东铁岭卫人。辽东总兵李成梁之长子。牺牲于后来打击土著人的战争中,中国民族英雄。少年时从父熟悉军事,由武进士承父荫授部指挥同知,充宁远伯勋卫。他骁勇善战,屡立战功,再迁署都督佥事,为神机营右副将。
  万历十一年(1583),升山西总兵官,因给书中黄道瞻等人上疏皇帝,数言李如松父子不当并居重镇,被召佥书右府提督京城抚。
  万历十五年(1587)复总兵职,镇守宣府,再召佥书中府。
  万历二十年(1592)鞑靼人(东蒙古族人)哮拜反宁夏,李如松在浙江道御史梅国桢的推荐下,为提督陕西讨逆军务总兵官六月抵达宁夏,先用土垒战术,后用水攻战术,组建敢死队攻克了宁夏城,哮拜投降,于是斩贼立功,灭哮拜九族,进都督,世荫锦衣指挥同知。
  同年四月,日本的大封建主丰臣秀吉发动侵朝战争,并妄图以朝鲜为跳板,征服中国及印度。由于朝鲜国王李忪腐败无能,使得日本侵略军长驱直入,很快攻占了釜山、王京(今南朝鲜首尔)、平壤诸地。
  十二月,明朝廷命刚刚结束宁夏战斗的李如松为东征提督。统蓟、辽、冀、鲁诸军,克期东征。他的弟弟李如梅、李如柏任副总兵职,同军前往。十二月二十五日,明军在李如松的带领下,誓师东渡参加了世界史上著名的壬辰抗倭援朝战争。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十二月班师回国,论功,加太子太保,中军都督府左都督。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升为辽东总兵。次年四月,士著人进攻辽东,李如松率轻骑进行追击捣巢,途中埋伏,阵亡于抚顺浑河一带,卒年五十。万历皇帝"痛悼",令具衣冠归葬于顺天府(今北京)宛平县长辛店之西南。赠少保宁远伯,立祠谥忠烈,并以其弟李如梅代总兵官。

  李如松,有考证说李如松祖籍为陇西,唐朝末年为避乱迁入朝鲜,祖上旅居朝鲜的先祖可以追查四代,名为:李哲根穗、李哈山、李厦霸努、李把图理。李把图理的儿子“李膺尼,洪武渡江归附”明朝,归附后“授总旗”,高祖李英,授世铁岭指挥佥事,从此李氏便在铁岭安家落户。到了李如松的父亲李成梁这一代,李氏一门世袭官爵,族亲旺盛,成了明清以来铁岭著名的大户。
  明朝隆庆、万历年间,李成梁出任辽东总兵官,镇辽二十二年“身经百十余战,刀痕箭瘢,遍体残伤”,先后奏大捷者十,号称“边帅武功之盛,二百年来所未有”。其用兵勇敢果决,善用计谋,敢于深入,多次以轻骑出塞数百里直捣敌军腹心,打败女真人和蒙古各部的侵扰,用计杀死了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大大削弱了建州女真的实力,巩固了明朝的东北边防。

  
  1.将门虎子
  万历四十三年六月,李成梁去世,享年九十三岁,“上命以公祭丧”,恩遇之隆,一时无二。一代名将最终埋骨于他戎马一生的白山黑水之中。
  李成梁有九个儿子,五个做到总兵官,四个做到参将,时人誉为“李家九虎将”,好多部下亲兵如李平胡、李宁、李兴、秦得倚、孙守廉,后来都成了镇戍一方的大将。他的长子就是后来威震北疆,扬名三国的一代名将——李如松。
  2.鏊兵西北
  李如松少年时从父熟悉军事,由武进士承父荫授部指挥同知,充宁远伯勋卫,因战功迁署都督佥事,为神机营右副将,万历十一年(1583),升山西总兵官。
  万历二十年(1592),宁夏镇原副总兵哮拜(鞑靼人,东蒙古族)父子与蒙古得套部勾结发动叛乱,连克中卫、广武、玉泉营、灵州(今宁夏灵武)等城,“全陕震动”,明朝政府派去平叛的几只军队都打了败仗。
  是年四月,李如松临危受命,出任提督陕西讨逆军务总兵官,统辽东、宣府、大同、山西兵及浙兵、苗兵等进行围剿。这就是著名的“万历三大征”中的第一征。六月,李如松率平叛大军抵达宁夏。七月,命明军麻贵部出击,击败蒙古得套部,追奔至贺兰山,将其尽逐出塞,剪除了叛军的外援。与此同时,各路援军将宁夏城团团包围。李如松在仔细观察了地形和宁夏城防之后,下令决开黄河,水淹宁夏城。城内弹尽粮绝,军心涣散,斗志全无,叛军失去外援,内部也发生了火并。九月十六日,宁夏城防崩塌,李如松乘势下令攻城,一举攻入城内,哮拜自尽身亡,其子哱承恩等被擒。至此,宁夏叛乱全部平息。就在李如松率军转战西北平叛战场之际,一场更大的风暴在东北亚上空酝酿形成,呼啸着向大明帝国袭来。
  3.转战东北亚
  16世纪末,日本权臣丰臣秀吉以武力统一了日本列岛,执掌了整个日本的军政大权,其野心也随之骤然膨胀,居然异想天开地制定了占领朝鲜,征服中国,进而向南洋扩张,最终建立所谓“以北京为首都的大东亚帝国”的军事侵略计划。公元1592年4月13日凌晨,侵朝日军渡过对马海峡在朝鲜釜山登陆,壬辰倭乱爆发!
  当时统治朝鲜的李氏王朝,党争不断,互相倾轧,整个朝鲜武备松弛,“人不知兵二百余年”,全国300多郡县大多数没有城防。丰臣秀吉出动20万大军,挟内战一统日本之余威,一路攻势凌厉,势如破竹,短短两个月的时间,朝鲜三都(京城、开城、平壤)十八道全部陷落,日军一直挺进到鸭绿江南岸。
  得意忘形的丰臣秀吉不但向明朝要求承认日本以大同江为界占据朝鲜,同时还威逼琉球、菲律宾等大明属国臣服朝贡。消息传来,大明朝野一片哗然,日本人的狂妄和野心彻底激怒了明神宗朱翊钧。
  万历二十年(1592)十二月,明朝政府任命刚刚结束宁夏战斗的李如松为东征提督,统蓟、辽、冀、鲁、浙诸军,克期东征。他的弟弟李如梅、李如柏任副总兵职,同军前往。十二月二十五日,明军在李如松的带领下,誓师东渡参加了世界史上著名的壬辰抗倭援朝战争。这就是“万历三大征”中的第二征。(第三征为万历二十八年的平定播州之战)
  4.龙咆平壤
  公元1593年1月7日,东征大军兵临平壤城下。盘踞平壤的是日将小西行长指挥的侵朝日军第一军团。当夜,日军出动800人的夜袭部队偷袭明军大营,遭到明军1000名火箭手的强大火力狙击,几乎全军覆没,只有寥寥几十人侥幸逃生。
  次日拂晓,明军发起总攻。明军上百门火炮猛轰平壤城头,火焰蔽空,震天动地,把守城日军炸的人仰马翻,惨不忍睹,连小西行长的将旗都被炸飞,随后明军炮火开始延伸,轰击平壤城内各要点。第一轮炮火准备之后,明军各攻城部队呐喊着踏过结成坚冰的护城河扑向城下,喊杀声犹如天塌地裂,枪林弹雨中数百架攻城梯架上城头,一时间明军士卒密如蚁聚,争相攀登,平壤各门顿时陷入了激烈交战。平壤日军虽伤亡惨重,但在小西行长的亲自督阵下仍然拼死抵抗,依托坚固高大的城池用弓箭火枪不断射击,同时把煤油浇下焚烧云梯,明军攻城部队伤亡迅速扩大,战场形势陷入白热化状态。
  临近午时,明军经过激烈的战斗攻克城北制高点牡丹峰,全歼日军2000余名,将胜利的旗帜插上主峰,城内日军立时乱作一团。李如松当机立断,传令全军:午时之前攻不下平壤,前锋营将领一律斩首,攻下城池,先登城者赏银5000两,临阵怯战者杀无赦!
  军令一下,士气高涨的明军将士无不以一当十,蜂拥向前,明军火铳营和虎蹲炮(发射霰弹的中型火炮)也推进到城下实施抵近射击。激战中,李如松的坐骑被敌火绳枪手击毙,其弟副将李如柏的头盔中弹,兄弟二人皆毫无惧色,指挥若定。
  正午时分,1000名化装成朝鲜军的浙兵利用日军的麻痹轻敌攻上城南的芦门,砍倒了日军军旗,插上了明军的旗帜,明军不断攀上城头,欢呼声响彻云天。一门失守,六门皆惊,城头守军的意志瞬时间崩溃了,纷纷弃城而逃,随后七星门也被明军大炮轰塌,明军骑兵如潮水般突入城内......
  在普通门督战的小西行长目睹此景面色惨白,心知大势已去,长叹一声,下令残军退入城内的各土堡中死守,作最后的困兽之斗。
  城内,残酷的战斗仍在继续。日军残余主力约9000人龟缩在练光亭、七星、普通三座大土堡及周围的十几座小土堡里负隅顽抗。由于道路狭窄崎岖,明军的大炮推不上来,日军火力很猛,进攻部队伤亡很大。李如松果断做出决定:停止攻击,采取围三阙一的战术,三面包围敌军,唯独留出南面的大道,诱使日军突围,同时派出信使给小西行长送信,大意是日军败局已定,为避免双方不必要的伤亡,只要日军撤出平壤,明军将不予拦截。小西行长接到李如松的信后犹豫不决,但是战场形势迫使他别无选择,守也是死,突围也是死,不如拼死突围或许还有一条生路。天黑以后,日军派出斥候警戒,见无明军拦截,各土堡内大队人马蜂拥而出,借夜色掩护向城南杀去!日军一路畅通无阻冲出城外,城南不远就是大同江,时值隆冬,十里宽的江面全部冰封,日军先头骑兵部队迅速通过,日军大队人马喜出望外,争先恐后的过江,一时间江面上布满了人群。
  就在这时,令人惊骇的一幕发生了。早已隐蔽待命的明军火炮突然开火,雨点般的炮弹落入过江的日军人群里,江面的冰层被明军重炮炸开无数条口子,日军顿时乱作一团,无数日军坠入江中,加上马踏人踩,裂口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继而大面积崩塌,成群的日军掉进冰冷刺骨的江水中,连呼救都来不及就顺流冲到冰面下......侥幸逃上南岸的日军惊魂未定,埋伏在南岸的明军骑兵部队已经等候多时了!惊骇万状的小西行长丢下大队人马,仅率轻骑部队一路狂奔,沿途被明军、朝鲜军、朝鲜义军连番追杀,最后总算在开城日军的接应下撤回黄海道。
  据《日本战史》记载,平壤之役后,小西行长部减员11300余名,仅余6600人,减员近三分之二,完全丧失了战斗力。据朝鲜史记载,此战共歼灭日军一万余人,烧杀溺毙无数,逃散者不及总数的十分之一。《万历三大征考》记载,平壤之战“斩获倭级一千五百有余,烧死六千有余,出城外落水淹死五千有余”。李如松凭此一战,威名大振,可以说平壤大捷超过其父李成梁在辽东任何一次战役,奠定了李如松在中国历史上一代名将的历史地位。
  平壤战役的胜利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收复一座平壤城,也不是消灭10000多个日本鬼子那么简单。这场战役的胜利彻底打掉了侵朝日军的嚣张气焰,大明帝国出兵的消息如同炸雷一般令整个朝鲜半岛的日军闻风丧胆,平安道、江源道、黄海道、咸镜道、开城的日本驻军纷纷放弃城池争相南逃,一路狂奔全线后撤了400余里,全没有了“长驱直入大明国”的狂妄和胆色。丰臣秀吉妄图以朝鲜为跳板攻占大明继而建立其所谓“大东亚帝国”的迷梦,被明军的铁蹄和大炮撞击的粉碎!李如松率军入朝参战仅仅一个多月,便收复失地五百余里,朝鲜三都十八道,已收复平壤、开城二都及黄海、平安、京畿、江源、咸境等五道。大军继续向南开进,兵锋直指王京——汉城。
  5.血战碧蹄馆
  碧蹄馆是位于汉城以北十五公里一座小山丘上的一个驿馆,公元1593年1月24日至25日在这里所爆发的一系列激战,将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小小驿馆载入了世界战争历史的史册。
  1593年1月24日,明军的一支侦察部队约3000骑兵在汉城郊区迎曙驿与日军北上搜索部队加藤光泰部遭遇并爆发激战,明军大胜斩首600余级。
  加藤光泰败退后,立刻报告了汉城日本军总部。随后,日军第六军团主力、第三、第九军团各一部共36000余人先后赶到战场,将这支明军包围在碧蹄馆,一场前哨战迅速演变成为一场大规模的战场遭遇战——壬辰战争史诗中最惊心动魄的碧蹄馆大战打响了。
  日本主将——第六军团指挥官小早川隆景认为,这是明军总攻的前兆,消灭眼前这支孤军是在明军总攻之前消灭其有生力量的绝佳战机,他计划以绝对优势兵力围歼这支明军,在短时间内迅速结束战斗。此时小早川隆景绝没有想到,自己吞下的不是一块肥肉,而是一块烧红了的烙铁。被包围是由明军副总兵查大受指挥的3000辽东铁骑,曾经在关外与沙漠蛮族较量过的百战雄师,明军精锐中的精锐,配备了佛郎机火炮战车(最大射程1000米,后填装弹,发射散弹时一发炮弹带有500发子弹,可以封锁60米宽的正面)和大量三眼火铳、集束火箭(明军常备武器中的一种,手动点火,射程300米,一次发20枝的称为“火龙箭”,32枝的称为“一窝蜂”,49枝称为“飞廉箭”,100枝的称为“百虎齐奔”)。
  碧蹄馆一战,3000明军(到战斗即将结束时增至5000)与十几倍的日军激战一昼夜,以战车为工事,先以佛郎机炮、火铳、火箭的压倒性优势火力大量杀伤日军,再以骑兵的短促出击消灭逼近的足轻步兵,击退了日军一次次潮水般的进攻。战斗进行到最惨烈的阶段,明军仅余900余骑,弹丸、火药全部耗尽,但大明军旗始终屹立不倒,高高飘扬在碧蹄馆上空。残酷的战斗持续到25日,李如松和副将杨元率2000骑兵前来救援,从日军侧翼发起猛攻,日军经过一昼夜激战伤亡惨重,已成强弩之末,误认为明军主力发起总攻,遂仓惶撤回王京。此战,明军伤亡2500余人,日军伤亡超过8000人。据日本《立花家传》、《武将列传》记载,日军阵亡将领包括:
  小野成幸 十时连久 池边永晟 安东幸贞
  小川成重 安东常久 久野重胜 横山景义
  桂五左卫门 内海鬼之丞 伽罗间弥兵卫 手岛狼之助
  汤浅新右卫门 吉田太左卫门 波罗间乡左卫门
  一昼夜交战阵亡日军将领高达十五员之多,可见当日战况之惨烈。 小早川隆景战后向丰臣秀吉汇报时声称打退了10万“明军铁骑”的进攻,实在是滑天下之大稽,当时明军在朝总兵力不过才4万,哪来的十万铁骑?碧蹄馆大战是中日壬辰战争中明军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明军强大的战斗力极大震慑了日军,使其彻底丧失了与明军野战的信心。12万日军面对仅仅3万多明军竟然龟缩一团,不敢出战,而明军由于兵力有限,无法展开强攻,于是双方在汉城一线展开对峙,一时间战局似乎陷入了僵局。
  但是,这种对峙局面很快就被李如松打破。龙山大仓本为朝鲜国仓,积贮了朝鲜数十年的粮食,汉城被日军占领后,龙山大仓就成为汉城日军的军粮库,后来日军运来的粮食都存于此地。李如松得到这一情报后,密令查大受和李如梅率敢死队700勇士深夜奇袭龙山大仓。十三座大仓,数十万石粮食,一夜间被烧的干干净净。夜袭龙山之战,精彩处堪与官渡之战中曹操的夜袭乌巢相比。明军仅以微小的代价就将十几万日军置入绝境,颇有四两拨千斤的味道。李如松真神将也!
  军粮一失,朝鲜半岛的日军全线被动,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不久,便被迫与中朝达成停战协议。4月18日,日军撤出京城,5月2日,日军大部分退到了釜山一带,交还了俘虏的朝鲜二王子。李如松于4月19日率东征军开进京城,5月15日收复庆州。至此,除全罗和庆尚二道部分沿海地区为日军所占领外,其余各地全部收复。明军留下一万人驻守朝鲜,其余大部于七月底回国。东征大军在入朝参战的短短四个月的时间里,掠地千里,横扫半岛,收复平壤、开城、王京(汉城)三都,打出了中华天朝的赫赫声威。
  6.血染沙场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十二月李如松回国述职,朝廷论功,加太子太保,中军都督府左都督。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李如松升任辽东总兵官。次年四月,鞑靼土蛮犯辽东,李如松率轻骑追击,与数万鞑靼骑兵遭遇,李如松率所部三千余人浴血奋战,阵亡于抚顺浑河一带,卒年五十岁。一代名将,血染沙场,马革裹尸。万历皇帝“痛悼”,令具衣冠归葬于顺天府(今北京)宛平县长辛店之西南。朝廷追赠少保宁远伯,立祠谥忠烈,并以其弟李如梅代总兵官。
[编辑本段]评论
  在明代,以李如松为代表的李家和以麻贵为代表的麻家被并誉为“东李西麻”,明史中称赞到:“将门有将,得无愧乎”。
  他不是一个与人为善的人,更谈不上知书达理,他桀骜不逊,待人粗鲁,但这些丝毫无损于他的成就与功勋,因为他是一个军人,一个智勇双全、顽强无畏的军人。在短暂的一生中,他击败了敌人,保卫了国家,他已经尽到了自己的本分。
  其实,他虽是武将,却并非粗人~这是他的诗句:
  〖提兵星夜到江干,为说三韩国未安。
  明主日悬旌节报,微臣夜释酒杯欢。
  春来杀气心犹壮,此去妖氛骨已寒。
  谈笑敢言非胜算,梦中常忆跨征鞍。〗
  四百年华已过,纵马驰骋之背影,依稀可见。李如松目录[隐藏]

  李如松 (1549-1598),字子茂,号仰城,辽东铁岭卫人。辽东总兵李成梁之长子。牺牲于后来打击土著人的战争中,中国民族英雄。少年时从父熟悉军事,由武进士承父荫授部指挥同知,充宁远伯勋卫。他骁勇善战,屡立战功,再迁署都督佥事,为神机营右副将。
  万历十一年(1583),升山西总兵官,因给书中黄道瞻等人上疏皇帝,数言李如松父子不当并居重镇,被召佥书右府提督京城抚。
  万历十五年(1587)复总兵职,镇守宣府,再召佥书中府。
  万历二十年(1592)鞑靼人(东蒙古族人)哮拜反宁夏,李如松在浙江道御史梅国桢的推荐下,为提督陕西讨逆军务总兵官六月抵达宁夏,先用土垒战术,后用水攻战术,组建敢死队攻克了宁夏城,哮拜投降,于是斩贼立功,灭哮拜九族,进都督,世荫锦衣指挥同知。
  同年四月,日本的大封建主丰臣秀吉发动侵朝战争,并妄图以朝鲜为跳板,征服中国及印度。由于朝鲜国王李忪腐败无能,使得日本侵略军长驱直入,很快攻占了釜山、王京(今南朝鲜首尔)、平壤诸地。
  十二月,明朝廷命刚刚结束宁夏战斗的李如松为东征提督。统蓟、辽、冀、鲁诸军,克期东征。他的弟弟李如梅、李如柏任副总兵职,同军前往。十二月二十五日,明军在李如松的带领下,誓师东渡参加了世界史上著名的壬辰抗倭援朝战争。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十二月班师回国,论功,加太子太保,中军都督府左都督。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升为辽东总兵。次年四月,士著人进攻辽东,李如松率轻骑进行追击捣巢,途中埋伏,阵亡于抚顺浑河一带,卒年五十。万历皇帝"痛悼",令具衣冠归葬于顺天府(今北京)宛平县长辛店之西南。赠少保宁远伯,立祠谥忠烈,并以其弟李如梅代总兵官。

  李如松,有考证说李如松祖籍为陇西,唐朝末年为避乱迁入朝鲜,祖上旅居朝鲜的先祖可以追查四代,名为:李哲根穗、李哈山、李厦霸努、李把图理。李把图理的儿子“李膺尼,洪武渡江归附”明朝,归附后“授总旗”,高祖李英,授世铁岭指挥佥事,从此李氏便在铁岭安家落户。到了李如松的父亲李成梁这一代,李氏一门世袭官爵,族亲旺盛,成了明清以来铁岭著名的大户。
  明朝隆庆、万历年间,李成梁出任辽东总兵官,镇辽二十二年“身经百十余战,刀痕箭瘢,遍体残伤”,先后奏大捷者十,号称“边帅武功之盛,二百年来所未有”。其用兵勇敢果决,善用计谋,敢于深入,多次以轻骑出塞数百里直捣敌军腹心,打败女真人和蒙古各部的侵扰,用计杀死了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大大削弱了建州女真的实力,巩固了明朝的东北边防。

  
  1.将门虎子
  万历四十三年六月,李成梁去世,享年九十三岁,“上命以公祭丧”,恩遇之隆,一时无二。一代名将最终埋骨于他戎马一生的白山黑水之中。
  李成梁有九个儿子,五个做到总兵官,四个做到参将,时人誉为“李家九虎将”,好多部下亲兵如李平胡、李宁、李兴、秦得倚、孙守廉,后来都成了镇戍一方的大将。他的长子就是后来威震北疆,扬名三国的一代名将——李如松。
  2.鏊兵西北
  李如松少年时从父熟悉军事,由武进士承父荫授部指挥同知,充宁远伯勋卫,因战功迁署都督佥事,为神机营右副将,万历十一年(1583),升山西总兵官。
  万历二十年(1592),宁夏镇原副总兵哮拜(鞑靼人,东蒙古族)父子与蒙古得套部勾结发动叛乱,连克中卫、广武、玉泉营、灵州(今宁夏灵武)等城,“全陕震动”,明朝政府派去平叛的几只军队都打了败仗。
  是年四月,李如松临危受命,出任提督陕西讨逆军务总兵官,统辽东、宣府、大同、山西兵及浙兵、苗兵等进行围剿。这就是著名的“万历三大征”中的第一征。六月,李如松率平叛大军抵达宁夏。七月,命明军麻贵部出击,击败蒙古得套部,追奔至贺兰山,将其尽逐出塞,剪除了叛军的外援。与此同时,各路援军将宁夏城团团包围。李如松在仔细观察了地形和宁夏城防之后,下令决开黄河,水淹宁夏城。城内弹尽粮绝,军心涣散,斗志全无,叛军失去外援,内部也发生了火并。九月十六日,宁夏城防崩塌,李如松乘势下令攻城,一举攻入城内,哮拜自尽身亡,其子哱承恩等被擒。至此,宁夏叛乱全部平息。就在李如松率军转战西北平叛战场之际,一场更大的风暴在东北亚上空酝酿形成,呼啸着向大明帝国袭来。
  3.转战东北亚
  16世纪末,日本权臣丰臣秀吉以武力统一了日本列岛,执掌了整个日本的军政大权,其野心也随之骤然膨胀,居然异想天开地制定了占领朝鲜,征服中国,进而向南洋扩张,最终建立所谓“以北京为首都的大东亚帝国”的军事侵略计划。公元1592年4月13日凌晨,侵朝日军渡过对马海峡在朝鲜釜山登陆,壬辰倭乱爆发!
  当时统治朝鲜的李氏王朝,党争不断,互相倾轧,整个朝鲜武备松弛,“人不知兵二百余年”,全国300多郡县大多数没有城防。丰臣秀吉出动20万大军,挟内战一统日本之余威,一路攻势凌厉,势如破竹,短短两个月的时间,朝鲜三都(京城、开城、平壤)十八道全部陷落,日军一直挺进到鸭绿江南岸。
  得意忘形的丰臣秀吉不但向明朝要求承认日本以大同江为界占据朝鲜,同时还威逼琉球、菲律宾等大明属国臣服朝贡。消息传来,大明朝野一片哗然,日本人的狂妄和野心彻底激怒了明神宗朱翊钧。
  万历二十年(1592)十二月,明朝政府任命刚刚结束宁夏战斗的李如松为东征提督,统蓟、辽、冀、鲁、浙诸军,克期东征。他的弟弟李如梅、李如柏任副总兵职,同军前往。十二月二十五日,明军在李如松的带领下,誓师东渡参加了世界史上著名的壬辰抗倭援朝战争。这就是“万历三大征”中的第二征。(第三征为万历二十八年的平定播州之战)
  4.龙咆平壤
  公元1593年1月7日,东征大军兵临平壤城下。盘踞平壤的是日将小西行长指挥的侵朝日军第一军团。当夜,日军出动800人的夜袭部队偷袭明军大营,遭到明军1000名火箭手的强大火力狙击,几乎全军覆没,只有寥寥几十人侥幸逃生。
  次日拂晓,明军发起总攻。明军上百门火炮猛轰平壤城头,火焰蔽空,震天动地,把守城日军炸的人仰马翻,惨不忍睹,连小西行长的将旗都被炸飞,随后明军炮火开始延伸,轰击平壤城内各要点。第一轮炮火准备之后,明军各攻城部队呐喊着踏过结成坚冰的护城河扑向城下,喊杀声犹如天塌地裂,枪林弹雨中数百架攻城梯架上城头,一时间明军士卒密如蚁聚,争相攀登,平壤各门顿时陷入了激烈交战。平壤日军虽伤亡惨重,但在小西行长的亲自督阵下仍然拼死抵抗,依托坚固高大的城池用弓箭火枪不断射击,同时把煤油浇下焚烧云梯,明军攻城部队伤亡迅速扩大,战场形势陷入白热化状态。
  临近午时,明军经过激烈的战斗攻克城北制高点牡丹峰,全歼日军2000余名,将胜利的旗帜插上主峰,城内日军立时乱作一团。李如松当机立断,传令全军:午时之前攻不下平壤,前锋营将领一律斩首,攻下城池,先登城者赏银5000两,临阵怯战者杀无赦!
  军令一下,士气高涨的明军将士无不以一当十,蜂拥向前,明军火铳营和虎蹲炮(发射霰弹的中型火炮)也推进到城下实施抵近射击。激战中,李如松的坐骑被敌火绳枪手击毙,其弟副将李如柏的头盔中弹,兄弟二人皆毫无惧色,指挥若定。
  正午时分,1000名化装成朝鲜军的浙兵利用日军的麻痹轻敌攻上城南的芦门,砍倒了日军军旗,插上了明军的旗帜,明军不断攀上城头,欢呼声响彻云天。一门失守,六门皆惊,城头守军的意志瞬时间崩溃了,纷纷弃城而逃,随后七星门也被明军大炮轰塌,明军骑兵如潮水般突入城内......
  在普通门督战的小西行长目睹此景面色惨白,心知大势已去,长叹一声,下令残军退入城内的各土堡中死守,作最后的困兽之斗。
  城内,残酷的战斗仍在继续。日军残余主力约9000人龟缩在练光亭、七星、普通三座大土堡及周围的十几座小土堡里负隅顽抗。由于道路狭窄崎岖,明军的大炮推不上来,日军火力很猛,进攻部队伤亡很大。李如松果断做出决定:停止攻击,采取围三阙一的战术,三面包围敌军,唯独留出南面的大道,诱使日军突围,同时派出信使给小西行长送信,大意是日军败局已定,为避免双方不必要的伤亡,只要日军撤出平壤,明军将不予拦截。小西行长接到李如松的信后犹豫不决,但是战场形势迫使他别无选择,守也是死,突围也是死,不如拼死突围或许还有一条生路。天黑以后,日军派出斥候警戒,见无明军拦截,各土堡内大队人马蜂拥而出,借夜色掩护向城南杀去!日军一路畅通无阻冲出城外,城南不远就是大同江,时值隆冬,十里宽的江面全部冰封,日军先头骑兵部队迅速通过,日军大队人马喜出望外,争先恐后的过江,一时间江面上布满了人群。
  就在这时,令人惊骇的一幕发生了。早已隐蔽待命的明军火炮突然开火,雨点般的炮弹落入过江的日军人群里,江面的冰层被明军重炮炸开无数条口子,日军顿时乱作一团,无数日军坠入江中,加上马踏人踩,裂口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继而大面积崩塌,成群的日军掉进冰冷刺骨的江水中,连呼救都来不及就顺流冲到冰面下......侥幸逃上南岸的日军惊魂未定,埋伏在南岸的明军骑兵部队已经等候多时了!惊骇万状的小西行长丢下大队人马,仅率轻骑部队一路狂奔,沿途被明军、朝鲜军、朝鲜义军连番追杀,最后总算在开城日军的接应下撤回黄海道。
  据《日本战史》记载,平壤之役后,小西行长部减员11300余名,仅余6600人,减员近三分之二,完全丧失了战斗力。据朝鲜史记载,此战共歼灭日军一万余人,烧杀溺毙无数,逃散者不及总数的十分之一。《万历三大征考》记载,平壤之战“斩获倭级一千五百有余,烧死六千有余,出城外落水淹死五千有余”。李如松凭此一战,威名大振,可以说平壤大捷超过其父李成梁在辽东任何一次战役,奠定了李如松在中国历史上一代名将的历史地位。
  平壤战役的胜利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收复一座平壤城,也不是消灭10000多个日本鬼子那么简单。这场战役的胜利彻底打掉了侵朝日军的嚣张气焰,大明帝国出兵的消息如同炸雷一般令整个朝鲜半岛的日军闻风丧胆,平安道、江源道、黄海道、咸镜道、开城的日本驻军纷纷放弃城池争相南逃,一路狂奔全线后撤了400余里,全没有了“长驱直入大明国”的狂妄和胆色。丰臣秀吉妄图以朝鲜为跳板攻占大明继而建立其所谓“大东亚帝国”的迷梦,被明军的铁蹄和大炮撞击的粉碎!李如松率军入朝参战仅仅一个多月,便收复失地五百余里,朝鲜三都十八道,已收复平壤、开城二都及黄海、平安、京畿、江源、咸境等五道。大军继续向南开进,兵锋直指王京——汉城。
  5.血战碧蹄馆
  碧蹄馆是位于汉城以北十五公里一座小山丘上的一个驿馆,公元1593年1月24日至25日在这里所爆发的一系列激战,将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小小驿馆载入了世界战争历史的史册。
  1593年1月24日,明军的一支侦察部队约3000骑兵在汉城郊区迎曙驿与日军北上搜索部队加藤光泰部遭遇并爆发激战,明军大胜斩首600余级。
  加藤光泰败退后,立刻报告了汉城日本军总部。随后,日军第六军团主力、第三、第九军团各一部共36000余人先后赶到战场,将这支明军包围在碧蹄馆,一场前哨战迅速演变成为一场大规模的战场遭遇战——壬辰战争史诗中最惊心动魄的碧蹄馆大战打响了。
  日本主将——第六军团指挥官小早川隆景认为,这是明军总攻的前兆,消灭眼前这支孤军是在明军总攻之前消灭其有生力量的绝佳战机,他计划以绝对优势兵力围歼这支明军,在短时间内迅速结束战斗。此时小早川隆景绝没有想到,自己吞下的不是一块肥肉,而是一块烧红了的烙铁。被包围是由明军副总兵查大受指挥的3000辽东铁骑,曾经在关外与沙漠蛮族较量过的百战雄师,明军精锐中的精锐,配备了佛郎机火炮战车(最大射程1000米,后填装弹,发射散弹时一发炮弹带有500发子弹,可以封锁60米宽的正面)和大量三眼火铳、集束火箭(明军常备武器中的一种,手动点火,射程300米,一次发20枝的称为“火龙箭”,32枝的称为“一窝蜂”,49枝称为“飞廉箭”,100枝的称为“百虎齐奔”)。
  碧蹄馆一战,3000明军(到战斗即将结束时增至5000)与十几倍的日军激战一昼夜,以战车为工事,先以佛郎机炮、火铳、火箭的压倒性优势火力大量杀伤日军,再以骑兵的短促出击消灭逼近的足轻步兵,击退了日军一次次潮水般的进攻。战斗进行到最惨烈的阶段,明军仅余900余骑,弹丸、火药全部耗尽,但大明军旗始终屹立不倒,高高飘扬在碧蹄馆上空。残酷的战斗持续到25日,李如松和副将杨元率2000骑兵前来救援,从日军侧翼发起猛攻,日军经过一昼夜激战伤亡惨重,已成强弩之末,误认为明军主力发起总攻,遂仓惶撤回王京。此战,明军伤亡2500余人,日军伤亡超过8000人。据日本《立花家传》、《武将列传》记载,日军阵亡将领包括:
  小野成幸 十时连久 池边永晟 安东幸贞
  小川成重 安东常久 久野重胜 横山景义
  桂五左卫门 内海鬼之丞 伽罗间弥兵卫 手岛狼之助
  汤浅新右卫门 吉田太左卫门 波罗间乡左卫门
  一昼夜交战阵亡日军将领高达十五员之多,可见当日战况之惨烈。 小早川隆景战后向丰臣秀吉汇报时声称打退了10万“明军铁骑”的进攻,实在是滑天下之大稽,当时明军在朝总兵力不过才4万,哪来的十万铁骑?碧蹄馆大战是中日壬辰战争中明军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明军强大的战斗力极大震慑了日军,使其彻底丧失了与明军野战的信心。12万日军面对仅仅3万多明军竟然龟缩一团,不敢出战,而明军由于兵力有限,无法展开强攻,于是双方在汉城一线展开对峙,一时间战局似乎陷入了僵局。
  但是,这种对峙局面很快就被李如松打破。龙山大仓本为朝鲜国仓,积贮了朝鲜数十年的粮食,汉城被日军占领后,龙山大仓就成为汉城日军的军粮库,后来日军运来的粮食都存于此地。李如松得到这一情报后,密令查大受和李如梅率敢死队700勇士深夜奇袭龙山大仓。十三座大仓,数十万石粮食,一夜间被烧的干干净净。夜袭龙山之战,精彩处堪与官渡之战中曹操的夜袭乌巢相比。明军仅以微小的代价就将十几万日军置入绝境,颇有四两拨千斤的味道。李如松真神将也!
  军粮一失,朝鲜半岛的日军全线被动,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不久,便被迫与中朝达成停战协议。4月18日,日军撤出京城,5月2日,日军大部分退到了釜山一带,交还了俘虏的朝鲜二王子。李如松于4月19日率东征军开进京城,5月15日收复庆州。至此,除全罗和庆尚二道部分沿海地区为日军所占领外,其余各地全部收复。明军留下一万人驻守朝鲜,其余大部于七月底回国。东征大军在入朝参战的短短四个月的时间里,掠地千里,横扫半岛,收复平壤、开城、王京(汉城)三都,打出了中华天朝的赫赫声威。
  6.血染沙场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十二月李如松回国述职,朝廷论功,加太子太保,中军都督府左都督。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李如松升任辽东总兵官。次年四月,鞑靼土蛮犯辽东,李如松率轻骑追击,与数万鞑靼骑兵遭遇,李如松率所部三千余人浴血奋战,阵亡于抚顺浑河一带,卒年五十岁。一代名将,血染沙场,马革裹尸。万历皇帝“痛悼”,令具衣冠归葬于顺天府(今北京)宛平县长辛店之西南。朝廷追赠少保宁远伯,立祠谥忠烈,并以其弟李如梅代总兵官。
[编辑本段]评论
  在明代,以李如松为代表的李家和以麻贵为代表的麻家被并誉为“东李西麻”,明史中称赞到:“将门有将,得无愧乎”。
  他不是一个与人为善的人,更谈不上知书达理,他桀骜不逊,待人粗鲁,但这些丝毫无损于他的成就与功勋,因为他是一个军人,一个智勇双全、顽强无畏的军人。在短暂的一生中,他击败了敌人,保卫了国家,他已经尽到了自己的本分。
  其实,他虽是武将,却并非粗人~这是他的诗句:
  〖提兵星夜到江干,为说三韩国未安。
  明主日悬旌节报,微臣夜释酒杯欢。
  春来杀气心犹壮,此去妖氛骨已寒。
  谈笑敢言非胜算,梦中常忆跨征鞍。〗
  四百年华已过,纵马驰骋之背影,依稀可见。
他爹比他牛啊
戚继光有名吧,也得排他爹后面。。。
2# ecosong
李成梁
若李如松不意外阵亡,不晓得以后努尔哈赤有没有机会。。
李家跟野猪皮一家还真是恩怨缠绵
henrychenwei 发表于 2009-10-9 16:14
他不阵亡野猪皮大可以继续跟着他们家干事业……
野猪皮是谁?
李如松 李如柏 李如梅如果晚死一些年,到了明末,虽然比不了袁崇焕,熊廷弼,但不知比何可纲,赵率教。吴三桂这些名将如何
李家就算后期随便拉部队出去都能跟野猪皮野战不吃亏,跟明末那些所谓的名将的部队根本不是一个档次

不过李家长期跟野猪皮一家纠缠暧昧,养贼自重的嫌疑也不轻
gyk 发表于 2009-10-9 19:37
就是努尔哈赤啊
北京学院路 发表于 2009-10-9 20:16

李成梁在辽东打遍天下无敌手,李如松在朝鲜也是不可一世啊。

这些明末的所谓名将跟李氏军阀没得比啊,论辈分,李家算辽东铁骑的奠基人了。不过也就李成梁,李如松父子厉害些,李如柏,李如梅还是差点。

不过楼上兄弟说的是,李家跟野猪皮确实关系暧昧啊,不过要是李如松在的话,野猪皮基本是闹不起什么大波浪的。
对碧蹄馆之战一直有疑问,几万日军步兵是如何包围3000千明朝骑兵的?发现那么多敌人难道不会打马就走?以骑兵的机动力应该那几万日军步兵只要望尘兴叹的份
比得了戚将军?戚将军可是打败了日本的大英雄。
戚将军打败的是日本流寇,李如松打败的是日本正规军
梁大牙 发表于 2009-10-9 22:54


朝鲜山地多平地少,不利骑兵
霏菲飞 发表于 2009-10-10 00:00
海贼不见得比正规军好打......
EVA16 发表于 2009-10-10 00:39

是的,海贼具有流窜性,确实不好打。而且戚继光的戚家军是自己在卫所兵实在太烂的情况下,为了对付倭寇而操练出来的,李如松自己有兵,朝廷也给兵给钱,万历也给了足够的支持。

可是毕竟李如松面对的是10多w正规鬼子军,这个压力要比戚继光大得多了。所以小菜认为,这俩都很牛。:D
霏菲飞 发表于 2009-10-10 00:16

而且查大受太嚣张了,砍了人家诱敌的前锋后觉得不过瘾,冲进了人家的包围圈。{:3_83:}
好像在李成梁,李如松手下办事的,都比较嚣张{:3_83:}


19# flynow

查大受,我第一次听到,祖大寿的名气倒是很大而且每次投降后,接着和皇太极干,是个汉子

19# flynow

查大受,我第一次听到,祖大寿的名气倒是很大而且每次投降后,接着和皇太极干,是个汉子
当时猴子基本算是倾日本大半兵力侵朝了,而且是猴子麾下的战国名将领军了。。。

而戚继光不是说不强,但始终作战规模不大,格局不是一个层次。。
flynow 发表于 2009-10-10 09:18


李氏一家辽东土皇帝,如何不嚣张,把野猪皮养着玩,不小心玩出火了
flynow 发表于 2009-10-10 09:16
个人推演认为日军可能在那里预设了战场,不过日军的包围圈实在是不太严密了,不仅李如松带1000骑兵冲进去了,杨元后来又带1000骑兵冲进去了,这样的包围圈太烂了
雪千寻 发表于 2009-10-9 18:59

但是李如松等人总是要死的,而且多半会死在野猪皮的前头,到那时野猪皮就算自己不反,他的儿子们,比如皇太极保不准也要反。。。
霏菲飞 发表于 2009-10-10 10:00

戚帅后来镇守蓟镇,保障京畿安全,蒙古鞑子都不敢动,也是很牛的。而且他死的早,虚岁才60就挂了,若是多活5年,保不准朝廷会让他老将出马,领兵入朝鲜征战,毕竟是跟倭寇打了多年的交道了,比李如松更熟悉对方的底细,况且老将不大会急躁冒进,碧蹄馆这种事情多半就不会发生。


25# henrychenwei
两军从午后交战6个小时至黄昏,据朝鲜史载两军各死伤五、六百人,部分日史记载倭军斩首明军6000人,唯明军投入战役人数无法确定,日史记载明军人数为20000人,远高于朝鲜史的记载,形成历史上的争议。因战后日军并未追击,显示日军并未完全控制战场,此役应该是胜负各半。但是李如松经此役后,因亲兵死伤甚重,加上明军北兵与南兵之争日烈,如松以后就无意进取,退守平壤,但终达到逼退日军从平壤南下的战略,而碧蹄馆之战则算是日军在战术上的成功。
看来李如松确实冒进了。

25# henrychenwei
两军从午后交战6个小时至黄昏,据朝鲜史载两军各死伤五、六百人,部分日史记载倭军斩首明军6000人,唯明军投入战役人数无法确定,日史记载明军人数为20000人,远高于朝鲜史的记载,形成历史上的争议。因战后日军并未追击,显示日军并未完全控制战场,此役应该是胜负各半。但是李如松经此役后,因亲兵死伤甚重,加上明军北兵与南兵之争日烈,如松以后就无意进取,退守平壤,但终达到逼退日军从平壤南下的战略,而碧蹄馆之战则算是日军在战术上的成功。
看来李如松确实冒进了。
霏菲飞 发表于 2009-10-9 21:06

萨尔浒之战里面,看见几个金军侦察兵就吓得全军溃散的就是李如柏,还好意思提他吹。
北京学院路 发表于 2009-10-10 15:13
不是吧?李如松入朝兵力不过4万多人,收复平壤后还要留兵防守后方,能够带到王京的兵力顶多不过3万多,而在王京的日军兵力已经有6-7万人,明军本来就不太可能以寡击众,何况还是坚城之下,无论是否有碧蹄馆的遭遇战李如松都不太会继续进兵,除非明朝续派后援
zetaplus 发表于 2009-10-10 15:29

李如松的几个弟弟确实是差点,将熊熊一窝,不过不能否认他军队的实力。如果有李如松在,萨尔浒之战基本是不会发生了,李如松再养着野猪皮也不可能让他发展到那么壮大的实力。
不管他们牛不牛,大家不要忘了他们只是总兵官是武将,还要看节制他们的文官比如总督,如果文官弱智还喜欢瞎指挥的话就麻烦了
忘记是谁说的,其实明朝额定的总兵是很少的……
野猪皮有能力也捡了便宜,明朝在野猪皮崛起之前主要防的还是蒙古……
henrychenwei 发表于 2009-10-10 15:05
老戚貌似当年和张居正走得太近了,要是他没有死,到那时候上头有没有意思让他有机会立功是个问题……
看到标题 我想到了他
鼻涕馆李如松亲点的人类和马匹死亡数还不到你写的零头,日本人记自己减员数的跟你的也不是一个级别。。。
惨是对比苍头以前战绩,破了三位数的阵亡数足够写成伤亡极其惨重了,毕竟以前人马加一块伤亡都算也没三位数都写成伤亡惨重了。。。鼻涕馆挂了一百多苍头,的确可以抱头哭了。。
gyk 发表于 2009-10-9 19:37
就是努尔哈赤,满语的就是野猪皮;他弟弟舒尔哈齐,满语的意思就是小野猪皮。
野猪皮...小野猪皮...可叹北宁城里李成梁大牌坊啊
大厦将倾,独木难支
再牛叉的人也挡不住腐败的朝廷
明代武将,成于朝堂,殁于朝堂
大势所趋,明朝终究是要灭亡的。。就算没了野猪皮,也会有竹叶皮。清叶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