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有人在讨论9.11,转点当年乔姆斯的言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9:28:16
乔姆斯基大家听说过吧,美国大名鼎鼎的语言学家。
————————————————————————————
标题:诺姆·乔姆斯基:美国是世界头号恐怖主义国家
  作者:【嵇康 】修改次数: 0 次
  发言内容:
  
  
  乔姆斯基访电话询问和期刊的采访记录
  
  诺姆·乔姆斯基
  
  一、“柏林墙”的倒塌时没有人被杀死,却根本改变了地理政治的面貌。您认为上星期的袭击是否会有同样的结果?
  
  “柏林墙”的倒塌意义重大,确实改变了地理政治的面貌,但不是人们所说的那种改变。我以前解释过,在这里不重复了。
  
  9月11日的袭击是国际上的新鲜事,损失的程度和袭击的方式倒没有什么,打击的目标却是新奇的。对美国来说,这是自1812年战争以来美国本土第一次遭到侵袭,甚至是威胁。好多人把这件事和珍珠港相提并论,那其实是误导。1941年12月7日美国两个殖民地(!)的军事基地遭到袭击,并非美国本土。美国本土从未受到威胁。那些年美国在当地实行种族灭绝(数以百万计的人丧生)。与此同时,美国占领了半个墨西哥,对其周边地区进行残暴的干涉。它占领了夏威夷和菲律宾(杀死数十万菲律宾人)。更有甚者,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美国对世界大部分地区实施武力强权,无数的人死于美国人之手。破天荒头一回,枪口调过来,对准了美国本土。这是天大的变化。
  
  与美国相比,在欧洲发生的变化更使人惊异。欧洲经历过屠杀和摧毁,但那是欧洲人自相残杀。就是在那个历史时期里,欧洲的几个强国以极其残暴的方式侵占了世界大部分地区。它们自己绝少受到外来的饱受欺凌的国家的袭击。没听说印度反过来袭击英国,刚果反过来袭击比利时,埃塞俄比亚反过来袭击意大利。9月11日的恐怖罪行使欧洲大为震惊是很自然的。可惜,反击的范围小了点儿。
  
  倒底会有什么后果,谁也说不清。这是破天荒头一回,倒是明确的。
  
  二、我个人认为这次袭击并不意味政治形势的改观,倒使得人们对这个“大帝国” 内一向存在的问题睁开了眼睛。是什么使政治家获得权威,又是什么使他们动用武力,这一类的问题。您怎么看?
  
  涉嫌的凶手应当被孤立起来单说,但毫无疑问,那个地区的人民普遍怨恨美国的政策,而美国现在的政策正是过去欧洲强权统治的继续。正是这种普遍的怨恨情绪使罪犯得以生存。这当然涉及“政治权威和实力”的问题。这次袭击事件发生后,“华尔街日报”在“有钱的穆斯林”中做了民意调查,调查的范围包括与美国有业务关系的银行家、专家、商人。他们对美国支持那些实行独裁苛政的国家、对美国支持“暴政”用以阻止独立发展和政治民主的政策表示惊愕与愤慨。但是当务之急,他们认为还不是这些,而是华盛顿对伊拉克和以色列的军事占领所采取的立场。为数众多的饱受贫穷和战乱折磨的人对美国的怨恨就更深。他们当然不愿本地区的财富流入美国的腰包,流入少数亲西方的“精英”们的腰包,流入那些得到西方强权支持的残暴的统治者手中。这些的确是政治权威和实力的问题。美国目前的对策只能使这些问题激化。当然,美国还可以做其它选择。首先要思考这些问题,才会有适当的对策。
  
  三、美国是否在支配全球化的进程中遇到了麻烦???我指的不光是国家安全或情报系统方面的麻烦。
  
  虽然美国在全球化的筹划上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它还是不能对这样一个共同的进程起支配的作用。各种全球化的计划遭到强烈反对,主要是在南半球,那里群众性的抗议活动或是被政府镇压,或是政府置之不理。最近这几年,抗议活动也在富国中兴起,这才引起经济强国的高度关注。它们感到自己被动挨打,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世界各国有非常充分的理由反对“全球化”所赋与投资者的特殊的权益,这会儿不是做深入探讨的时候。
  
  四、在伊拉克扔“理性炸弹”,对科索沃进行“人道主义干涉”。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并没有使用“战争”这个词,可现在敌人叫什么名字还没说清,就大谈战争。为什么?
  
  美国一开始是用“十字军东征”这个词,有人当即指出,如果美国想在伊斯兰国家中找到同伙,用这个词显然是严重失误。于是改用“战争”这个词。1991年的海湾战争就是用“战争”这个词。轰炸塞尔维亚叫作“人道主义干涉”,这种叫法司空见惯。十九世纪欧洲帝国主义征服其它国家时,都这么叫。我举个最近的例子:近来有篇研究“人道主义干涉”的重要论文,提出三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的“人道主义干涉”的事例:日本侵占满州里、墨索里尼侵占埃塞俄比亚、希特勒接收苏台德(Sudetenland,位于波兰和捷克之间)。论文作者不以为然,认为是给侵略罪行戴上了“人道主义”的面具。这回出兵,“人道主义干涉”就说不过去了,所以还是用“战争”这个词。
  
  称作“反恐怖主义战争”,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宣传,否则就得切实把恐怖主义当作“战争”所打击的对象。这方面还欠认真的思考。我想引几句政治学家迈克尔·斯陀的话来说明:“我们必须认清,就惯例而言??在此有必要强调,仅仅就惯例而言??强权国家把使用和威胁使用武力经常性地称为强制外交,而不把它看成是恐怖主义的行径”。它通常表现为“以威胁和暴力来达到恐怖主义的目的。不过,当强权国家这样做时,人们就不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同样的词恰当地为事件定性。一旦西方学术界真的就“恐怖主义”这个词的涵义来论断是非(这不是不可能的),这场反恐怖主义的战争就会有完全不同的内容。文献中有关这一类战争的详尽记载,在任何受人敬重的教义中都是见不到的。
  
  五、北约组织在认清袭击是来自内部还是外部之前,对这件事没有表态。您对此有何想法?
  
  你所说的恐怕还不是北约迟疑的真正原因。袭击来自“外部”,这一点北约各国恐怕不会有什么分歧。使他们犹豫的原因欧洲几位国家元首自己说出来了。他们认为,熟悉中东情况的人也都认为,对穆斯林大加挞伐正是本拉登及其同伙求之不得的。如法国外交部长所说,这样做会使美国和其它北约国家陷入“恶魔的陷阱”。
  
  六、您是否认为这件事有默许的成分,美国谍报机构扮演过什么角色?
  
  我不明白你的意思。这次袭击使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情报部门大为震惊。美国中央情报局确实扮演过重要角色,可那是八十年代的事。当时美国与巴基斯坦(还有沙特阿拉伯、英国等国家)在当地征募、训练和武装伊斯兰教徒中的极端原教旨主义者,举行反抗苏联侵略阿富汗的“圣战”。战争结束后,这些阿富汗人(其中不少人,包括本拉登在内,不是阿富汗人)转向其它目标:比如车臣、波斯尼亚,在这些地方他们至少得到了美国的默许。他们心目中的主要敌人是沙特阿拉伯和美国,本拉登就认为美国侵犯沙特阿拉伯,和当年苏联侵犯阿富汗一样可恶。说来话长。
  
  七、“西雅图运动”您认为会有什么结果?您认为它会夭折还是愈加猛烈?
  
  反全球化的抗议当然会遭到挫折,如前所说,这个运动不是从西雅图开始的。诸如此类的恐怖主义暴行给各种各样以严酷的手段实行镇压的人献上了礼物,这些人也会抓住机会??已经成了现实??加速军事化和组织化,抵销社会民主化的成果,把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暗中破坏各种实质性的民主。这样做当然会激起反抗,短期内他们有可能成功。看得长远些,我想他们是不会成功的。
  
  八、这件事对中东,特别是巴以冲突,会产生什么影响?
  
  9月11日的暴行对巴勒斯坦人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事件刚发生他们就觉察到了。以色列在“时机的窗口”前耀武扬威,认为放手压服巴勒斯坦人的时候到了。事件发生后,一连几天,以色列的坦克在巴勒斯坦的城市里(最初是耶宁和耶利科)横冲直撞,击毙几十个巴勒斯坦人,加紧对当地居民的钳制,完全像人们预料的那样。暴力只能激起更加猛烈的反抗,这是普遍的规律,为全世界人民所熟悉:无论在北爱尔兰、在以色列侵占的巴勒斯坦、在巴尔干半岛,还是在其它地方。
  
  九、您对美国人的反响有什么看法?我们这儿的人似乎是冷静的,但萨斯基亚·萨森在访谈节目中说“我们的感觉是战争已经开始了”。
  
  人们最初的反应是惊愕、恐慌、愤怒、想报复,但公众对这件事的看法不同。不久我们就会看到与主流相反的见解变得更强烈。主流的评论已经承认它们的存在,在今天的报纸上就可以见到。
  
  十、在接受墨西哥“LaJornada”报采访时您说我们面对的是一场新型的战争。这话是什么意思?
  
  在回答第一个问题时我已经对这场新型的战争做了解释:枪口调过来,对准美国。在欧洲和它的支族的历史上这算是破天荒头一回。
  
  十一、现在阿拉伯人都被说成是原教旨主义者了,他们是不是西方人新的仇敌?
  
  当然不是。首先,稍具理性的人是不会把阿拉伯人看成“原教旨主义者”的。第二,美国以及其它西方国家一般说来并不反对宗教意义上的原教旨主义。说实在,美国文化是世界极端宗教原教旨主义文化中的一种??不是美国政府,是美国的通俗文化。在伊斯兰国家中,极端的原教旨主义的政府首先是塔里班,其次就是沙特阿拉伯,这个政府一上台就充当美国的仆从。众所周知,八十年代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极端分子受到美国的青睐,因为他们个个杀人不眨眼。那时美国的头号敌人是 “天主教教会”。可悲的是,这个组织在拉丁美洲造孽,实施“给穷人以优惠的措施”,受到惨重的打击。西方国家以天下为仇敌。是敌是友,他们从不以宗教作为衡量标准,而以是否依附强权并甘心为其谋利益作为标准。
  
  十二、美国所说的反恐怖主义战争是否能打赢?如果能,怎样才能打赢?如果不能,布什政府怎样做才能防止类似袭击纽约和华盛顿的事件发生?
  
  这个问题不能在这里做深入的探讨。认真思考的话,我们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美国是世界头号恐怖主义国家,人们完全有理由这样认为。不妨回顾一下历史事实:“世界法庭”曾经谴责美国“非法动武”(国际恐怖主义),此后美国否决了安理会提出的各国(指美国)应当服从国际法的倡议。这种事不计其数,这不过是其中的一件。
  
  缩小问题的范围,只谈其它国家对美国实行恐怖主义,怎样削弱而不是加剧恐怖主义威胁的问题就很容易回答了。爱尔兰共和军炸了伦敦,没有人说应当反过来轰炸美国,虽然爱尔兰共和军的经济援助主要是由美国提供的。那件事人们是从起因着手去解决的。俄克拉荷马市的联邦政府大厦被炸,就有人提议去轰炸中东。要是当时能证明确实是中东国家干的,那种提议就会付诸实施。后来发现是根据地设在蒙大拿和爱达荷的民兵干的,就没人提议要把这两个州消灭。当时所做的是搜索罪犯,把他送上法庭,给他判刑。处理那件事时,人们还是从理解造成此类犯罪的冤情出发去解决问题。几乎所有的罪行??无论是拦路抢劫还是大屠杀??都是有原因的。后果严重的,人们就要寻求解决办法。
  
  如果人们真正希望类似的屠杀不再发生,上述的措施是可以借鉴的。相反的做法是:用极其残暴的手段进行报复,结果是暴力事件有增无已,一次次杀戮导致一次次报复。原动力非常相似。
  
  十三、主流媒体哪一方面或哪几方面的报道还嫌不足,为什么这些方面应当受到关注?
  
  有这样几点是至关重要的:
  
  第一、我们现在有哪些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每种方案会引发什么后果。事件发生后,是否可以诉诸法律解决还没有好好讨论过,其它国家在处理类似的事件时,往往采取法律行动。例如,尼加拉瓜在遭受美国恐怖主义袭击后,向“世界法庭”提出了诉讼,并提请联合国安理会介入(当然现在这样做没有用,但是谁也没有阻止美国把这件事提交安理会)。英国也是用诉诸法律的方式解决爱尔兰共和军的问题的。美国一经确认俄克拉荷马爆炸案的凶手在美国境内,也是通过法律解决问题。此类先例不胜枚举。如今残酷反击的呼声甚嚣尘上,几乎全然不顾后果??无辜的阿富汗人,其中多数饱受塔利班暴政的压迫,将死于这场战争,而对本拉登和他网状组织来说,美国进行残酷反击是求之不得的事。正如法国外长几天前警告的那样,他们期望美国陷入他们所设置的“恶魔的陷阱”。所有对形势冷静观察的人也会得出同样的结论。
  
  你提的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英国资深新闻通讯员罗伯特·费斯克(RobertFisk) 所做的关于中东局势的报道一向负有盛名。他本人做过无数的采访,发现从来没有人向他提“为什么”这个问题。拒绝面对这个问题,意味着甘心使类似的罪行愈演愈烈。总还是有人愿意面对这个问题的:“华尔街日报”就很好地采访了“有钱的穆斯林”??银行家、专家、商人。这些人亲美,但是强烈谴责美国在中东所实行的政策,其中的原因所有关注当地局势的人都能说清。中东大街小巷的人一定有同感,只是他们的怨愤比华尔街那一群要深得多。
  
  本拉登的网状组织要孤立起来单说。事实是,这伙人在以往的20年里残酷伤害当地的穷苦和被压迫的人民,恐怖分子从不把人民放在眼里。另一方面,恐怖分子又确实从人民愤怒、恐惧和绝望情绪的蓄水池中汲水。这就是为什么他们翘足引领盼望美国进行残酷的报复,那时他们就可以动员人们加入他们凶恶的行列。
  
  诸如此类的讨论是应该登在各报头版上的??起码我们不愿见到暴行激增,而是希望使它减少。
  
  (原文:NoamChomsky:CompositeInterview)乔姆斯基大家听说过吧,美国大名鼎鼎的语言学家。
————————————————————————————
标题:诺姆·乔姆斯基:美国是世界头号恐怖主义国家
  作者:【嵇康 】修改次数: 0 次
  发言内容:
  
  
  乔姆斯基访电话询问和期刊的采访记录
  
  诺姆·乔姆斯基
  
  一、“柏林墙”的倒塌时没有人被杀死,却根本改变了地理政治的面貌。您认为上星期的袭击是否会有同样的结果?
  
  “柏林墙”的倒塌意义重大,确实改变了地理政治的面貌,但不是人们所说的那种改变。我以前解释过,在这里不重复了。
  
  9月11日的袭击是国际上的新鲜事,损失的程度和袭击的方式倒没有什么,打击的目标却是新奇的。对美国来说,这是自1812年战争以来美国本土第一次遭到侵袭,甚至是威胁。好多人把这件事和珍珠港相提并论,那其实是误导。1941年12月7日美国两个殖民地(!)的军事基地遭到袭击,并非美国本土。美国本土从未受到威胁。那些年美国在当地实行种族灭绝(数以百万计的人丧生)。与此同时,美国占领了半个墨西哥,对其周边地区进行残暴的干涉。它占领了夏威夷和菲律宾(杀死数十万菲律宾人)。更有甚者,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美国对世界大部分地区实施武力强权,无数的人死于美国人之手。破天荒头一回,枪口调过来,对准了美国本土。这是天大的变化。
  
  与美国相比,在欧洲发生的变化更使人惊异。欧洲经历过屠杀和摧毁,但那是欧洲人自相残杀。就是在那个历史时期里,欧洲的几个强国以极其残暴的方式侵占了世界大部分地区。它们自己绝少受到外来的饱受欺凌的国家的袭击。没听说印度反过来袭击英国,刚果反过来袭击比利时,埃塞俄比亚反过来袭击意大利。9月11日的恐怖罪行使欧洲大为震惊是很自然的。可惜,反击的范围小了点儿。
  
  倒底会有什么后果,谁也说不清。这是破天荒头一回,倒是明确的。
  
  二、我个人认为这次袭击并不意味政治形势的改观,倒使得人们对这个“大帝国” 内一向存在的问题睁开了眼睛。是什么使政治家获得权威,又是什么使他们动用武力,这一类的问题。您怎么看?
  
  涉嫌的凶手应当被孤立起来单说,但毫无疑问,那个地区的人民普遍怨恨美国的政策,而美国现在的政策正是过去欧洲强权统治的继续。正是这种普遍的怨恨情绪使罪犯得以生存。这当然涉及“政治权威和实力”的问题。这次袭击事件发生后,“华尔街日报”在“有钱的穆斯林”中做了民意调查,调查的范围包括与美国有业务关系的银行家、专家、商人。他们对美国支持那些实行独裁苛政的国家、对美国支持“暴政”用以阻止独立发展和政治民主的政策表示惊愕与愤慨。但是当务之急,他们认为还不是这些,而是华盛顿对伊拉克和以色列的军事占领所采取的立场。为数众多的饱受贫穷和战乱折磨的人对美国的怨恨就更深。他们当然不愿本地区的财富流入美国的腰包,流入少数亲西方的“精英”们的腰包,流入那些得到西方强权支持的残暴的统治者手中。这些的确是政治权威和实力的问题。美国目前的对策只能使这些问题激化。当然,美国还可以做其它选择。首先要思考这些问题,才会有适当的对策。
  
  三、美国是否在支配全球化的进程中遇到了麻烦???我指的不光是国家安全或情报系统方面的麻烦。
  
  虽然美国在全球化的筹划上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它还是不能对这样一个共同的进程起支配的作用。各种全球化的计划遭到强烈反对,主要是在南半球,那里群众性的抗议活动或是被政府镇压,或是政府置之不理。最近这几年,抗议活动也在富国中兴起,这才引起经济强国的高度关注。它们感到自己被动挨打,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世界各国有非常充分的理由反对“全球化”所赋与投资者的特殊的权益,这会儿不是做深入探讨的时候。
  
  四、在伊拉克扔“理性炸弹”,对科索沃进行“人道主义干涉”。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并没有使用“战争”这个词,可现在敌人叫什么名字还没说清,就大谈战争。为什么?
  
  美国一开始是用“十字军东征”这个词,有人当即指出,如果美国想在伊斯兰国家中找到同伙,用这个词显然是严重失误。于是改用“战争”这个词。1991年的海湾战争就是用“战争”这个词。轰炸塞尔维亚叫作“人道主义干涉”,这种叫法司空见惯。十九世纪欧洲帝国主义征服其它国家时,都这么叫。我举个最近的例子:近来有篇研究“人道主义干涉”的重要论文,提出三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的“人道主义干涉”的事例:日本侵占满州里、墨索里尼侵占埃塞俄比亚、希特勒接收苏台德(Sudetenland,位于波兰和捷克之间)。论文作者不以为然,认为是给侵略罪行戴上了“人道主义”的面具。这回出兵,“人道主义干涉”就说不过去了,所以还是用“战争”这个词。
  
  称作“反恐怖主义战争”,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宣传,否则就得切实把恐怖主义当作“战争”所打击的对象。这方面还欠认真的思考。我想引几句政治学家迈克尔·斯陀的话来说明:“我们必须认清,就惯例而言??在此有必要强调,仅仅就惯例而言??强权国家把使用和威胁使用武力经常性地称为强制外交,而不把它看成是恐怖主义的行径”。它通常表现为“以威胁和暴力来达到恐怖主义的目的。不过,当强权国家这样做时,人们就不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同样的词恰当地为事件定性。一旦西方学术界真的就“恐怖主义”这个词的涵义来论断是非(这不是不可能的),这场反恐怖主义的战争就会有完全不同的内容。文献中有关这一类战争的详尽记载,在任何受人敬重的教义中都是见不到的。
  
  五、北约组织在认清袭击是来自内部还是外部之前,对这件事没有表态。您对此有何想法?
  
  你所说的恐怕还不是北约迟疑的真正原因。袭击来自“外部”,这一点北约各国恐怕不会有什么分歧。使他们犹豫的原因欧洲几位国家元首自己说出来了。他们认为,熟悉中东情况的人也都认为,对穆斯林大加挞伐正是本拉登及其同伙求之不得的。如法国外交部长所说,这样做会使美国和其它北约国家陷入“恶魔的陷阱”。
  
  六、您是否认为这件事有默许的成分,美国谍报机构扮演过什么角色?
  
  我不明白你的意思。这次袭击使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情报部门大为震惊。美国中央情报局确实扮演过重要角色,可那是八十年代的事。当时美国与巴基斯坦(还有沙特阿拉伯、英国等国家)在当地征募、训练和武装伊斯兰教徒中的极端原教旨主义者,举行反抗苏联侵略阿富汗的“圣战”。战争结束后,这些阿富汗人(其中不少人,包括本拉登在内,不是阿富汗人)转向其它目标:比如车臣、波斯尼亚,在这些地方他们至少得到了美国的默许。他们心目中的主要敌人是沙特阿拉伯和美国,本拉登就认为美国侵犯沙特阿拉伯,和当年苏联侵犯阿富汗一样可恶。说来话长。
  
  七、“西雅图运动”您认为会有什么结果?您认为它会夭折还是愈加猛烈?
  
  反全球化的抗议当然会遭到挫折,如前所说,这个运动不是从西雅图开始的。诸如此类的恐怖主义暴行给各种各样以严酷的手段实行镇压的人献上了礼物,这些人也会抓住机会??已经成了现实??加速军事化和组织化,抵销社会民主化的成果,把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暗中破坏各种实质性的民主。这样做当然会激起反抗,短期内他们有可能成功。看得长远些,我想他们是不会成功的。
  
  八、这件事对中东,特别是巴以冲突,会产生什么影响?
  
  9月11日的暴行对巴勒斯坦人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事件刚发生他们就觉察到了。以色列在“时机的窗口”前耀武扬威,认为放手压服巴勒斯坦人的时候到了。事件发生后,一连几天,以色列的坦克在巴勒斯坦的城市里(最初是耶宁和耶利科)横冲直撞,击毙几十个巴勒斯坦人,加紧对当地居民的钳制,完全像人们预料的那样。暴力只能激起更加猛烈的反抗,这是普遍的规律,为全世界人民所熟悉:无论在北爱尔兰、在以色列侵占的巴勒斯坦、在巴尔干半岛,还是在其它地方。
  
  九、您对美国人的反响有什么看法?我们这儿的人似乎是冷静的,但萨斯基亚·萨森在访谈节目中说“我们的感觉是战争已经开始了”。
  
  人们最初的反应是惊愕、恐慌、愤怒、想报复,但公众对这件事的看法不同。不久我们就会看到与主流相反的见解变得更强烈。主流的评论已经承认它们的存在,在今天的报纸上就可以见到。
  
  十、在接受墨西哥“LaJornada”报采访时您说我们面对的是一场新型的战争。这话是什么意思?
  
  在回答第一个问题时我已经对这场新型的战争做了解释:枪口调过来,对准美国。在欧洲和它的支族的历史上这算是破天荒头一回。
  
  十一、现在阿拉伯人都被说成是原教旨主义者了,他们是不是西方人新的仇敌?
  
  当然不是。首先,稍具理性的人是不会把阿拉伯人看成“原教旨主义者”的。第二,美国以及其它西方国家一般说来并不反对宗教意义上的原教旨主义。说实在,美国文化是世界极端宗教原教旨主义文化中的一种??不是美国政府,是美国的通俗文化。在伊斯兰国家中,极端的原教旨主义的政府首先是塔里班,其次就是沙特阿拉伯,这个政府一上台就充当美国的仆从。众所周知,八十年代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极端分子受到美国的青睐,因为他们个个杀人不眨眼。那时美国的头号敌人是 “天主教教会”。可悲的是,这个组织在拉丁美洲造孽,实施“给穷人以优惠的措施”,受到惨重的打击。西方国家以天下为仇敌。是敌是友,他们从不以宗教作为衡量标准,而以是否依附强权并甘心为其谋利益作为标准。
  
  十二、美国所说的反恐怖主义战争是否能打赢?如果能,怎样才能打赢?如果不能,布什政府怎样做才能防止类似袭击纽约和华盛顿的事件发生?
  
  这个问题不能在这里做深入的探讨。认真思考的话,我们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美国是世界头号恐怖主义国家,人们完全有理由这样认为。不妨回顾一下历史事实:“世界法庭”曾经谴责美国“非法动武”(国际恐怖主义),此后美国否决了安理会提出的各国(指美国)应当服从国际法的倡议。这种事不计其数,这不过是其中的一件。
  
  缩小问题的范围,只谈其它国家对美国实行恐怖主义,怎样削弱而不是加剧恐怖主义威胁的问题就很容易回答了。爱尔兰共和军炸了伦敦,没有人说应当反过来轰炸美国,虽然爱尔兰共和军的经济援助主要是由美国提供的。那件事人们是从起因着手去解决的。俄克拉荷马市的联邦政府大厦被炸,就有人提议去轰炸中东。要是当时能证明确实是中东国家干的,那种提议就会付诸实施。后来发现是根据地设在蒙大拿和爱达荷的民兵干的,就没人提议要把这两个州消灭。当时所做的是搜索罪犯,把他送上法庭,给他判刑。处理那件事时,人们还是从理解造成此类犯罪的冤情出发去解决问题。几乎所有的罪行??无论是拦路抢劫还是大屠杀??都是有原因的。后果严重的,人们就要寻求解决办法。
  
  如果人们真正希望类似的屠杀不再发生,上述的措施是可以借鉴的。相反的做法是:用极其残暴的手段进行报复,结果是暴力事件有增无已,一次次杀戮导致一次次报复。原动力非常相似。
  
  十三、主流媒体哪一方面或哪几方面的报道还嫌不足,为什么这些方面应当受到关注?
  
  有这样几点是至关重要的:
  
  第一、我们现在有哪些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每种方案会引发什么后果。事件发生后,是否可以诉诸法律解决还没有好好讨论过,其它国家在处理类似的事件时,往往采取法律行动。例如,尼加拉瓜在遭受美国恐怖主义袭击后,向“世界法庭”提出了诉讼,并提请联合国安理会介入(当然现在这样做没有用,但是谁也没有阻止美国把这件事提交安理会)。英国也是用诉诸法律的方式解决爱尔兰共和军的问题的。美国一经确认俄克拉荷马爆炸案的凶手在美国境内,也是通过法律解决问题。此类先例不胜枚举。如今残酷反击的呼声甚嚣尘上,几乎全然不顾后果??无辜的阿富汗人,其中多数饱受塔利班暴政的压迫,将死于这场战争,而对本拉登和他网状组织来说,美国进行残酷反击是求之不得的事。正如法国外长几天前警告的那样,他们期望美国陷入他们所设置的“恶魔的陷阱”。所有对形势冷静观察的人也会得出同样的结论。
  
  你提的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英国资深新闻通讯员罗伯特·费斯克(RobertFisk) 所做的关于中东局势的报道一向负有盛名。他本人做过无数的采访,发现从来没有人向他提“为什么”这个问题。拒绝面对这个问题,意味着甘心使类似的罪行愈演愈烈。总还是有人愿意面对这个问题的:“华尔街日报”就很好地采访了“有钱的穆斯林”??银行家、专家、商人。这些人亲美,但是强烈谴责美国在中东所实行的政策,其中的原因所有关注当地局势的人都能说清。中东大街小巷的人一定有同感,只是他们的怨愤比华尔街那一群要深得多。
  
  本拉登的网状组织要孤立起来单说。事实是,这伙人在以往的20年里残酷伤害当地的穷苦和被压迫的人民,恐怖分子从不把人民放在眼里。另一方面,恐怖分子又确实从人民愤怒、恐惧和绝望情绪的蓄水池中汲水。这就是为什么他们翘足引领盼望美国进行残酷的报复,那时他们就可以动员人们加入他们凶恶的行列。
  
  诸如此类的讨论是应该登在各报头版上的??起码我们不愿见到暴行激增,而是希望使它减少。
  
  (原文:NoamChomsky:CompositeInterview)
乔姆斯基(Noam Chomsky, 1928--),美国语言学家,转换-生成语法的创始人。1928年12月7日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费城。1947年,在哈里斯的影响下他开始研究语言学。1951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完成硕士论文《现代希伯莱语语素音位学》,1955年又在该校完成博士论文《转换分析》,获得博士学位。从1955年秋天开始,他一直在麻省理工学院工作,曾任该校语言学与哲学系主任,并任该校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为语言学界培养了一批有素养的学者。
  乔姆斯基是一位富有探索精神的语言学家。最初,他用结构主义的方法研究希伯莱语,后来发现这种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转而探索新的方法,逐步建立起转换-生成语法,1957年出版的《句法结构》就是这一新方法的标志。这种分析方法风靡全世界,冲垮了结构语言学的支配地位,因而被人们称为"乔姆斯基革命"。后来他又不断丰富和发展转换-生成语法的理论和方法,相继发表了《句法理论要略》、《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和语义解释》、《支配和约束论集》等重要著作,对世界语言学的发展方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现在,转换-生成语法仍在继续发展之中。
  他一下子打消了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及其追随者试图从符号的表面结构中鉴别意义的尝试,颠覆了曾经在动物行为学家中非常流行的信念---可以通过在符号和物体之间建立零碎的联系而获得语言。他认为语言是个整体,要么完全有要么完全没有,我们在演化过程中已经具备了获得语言所需要的类别,这些类别控制我们话语的“深层结构”,不管我们学习的具体语言是什么。句子的形成是由于把深层结构转变成为表面顺序的“转换生成语法”不断的操作的结果。我们所有人都能够理解数不清的句子,只要我们掌握了基本的语言能力。语言技能从根本上说是创造性的,我们理解的无穷尽也标志着我们想表达的意思的无穷尽。
  虽然这些观点中有些内容曾经被现代逻辑学的先驱预见到了,但是乔姆斯基教授运用丰富想象力的个人天赋展现出来。他拥有真正科学家的才能,可以将抽象的理论转变成具体的观察,并且发现别人只能看到普通事实的智慧问题。因为乔姆斯基教授很早以前就扔掉了他的学术外衣,转而披上了先知的衣钵。几十年来,他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谴责自己的祖国,往往在积满对句法理论一窍不通的崇拜者的大厅前慷慨陈词。他的公开露面多数都在美国,这个唯一以荣誉和机会奖励诋毁它的人的国家,并让诋毁成为给诋毁者带来好处的生活方式。乔姆斯基教授成功的证明就是他对美国的攻击被世界各地的美国出版商出版发行,落在世界各地的美国批评家手里,包括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Hugo Chavez)。
  作为公共知识分子,乔姆斯基也很关注国际政治,对当代政治格局比如伊拉克战争、不平等发展等等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批评。他提出,“公共知识分子的责任与其他人并无二致。之所以称其为知识分子,不是因为他们特别聪明,而是他们享有一定的特权:他们享有更多的资源,他们更有影响力,他们比大众幸运。特权赋予责任。如果你是个生活在底层的劳动者,一生都在为温饱挣扎,你能做的肯定有限。但如果你享有特权,拥有丰富的资源,并受过训练,等等,你能做的就更多,你的责任也就更大。我们有一个共同的责任:发掘真相,并帮助他人找到真相;设法和当下的主流竞争并且交战;设法让这个世界进步,这才是我们所谓的知识分子的重大责任。”
乔姆斯基:大写的“知识分子”

    南方网讯  很多人知道乔姆斯基是享誉世界的语言学家,但这世界上又有几个人读过他的那本《句法结构》呢?而听说过乔姆斯基教授大名的,又有多少人是通过他借以成名的转换-生成理论,而非他火药味儿十足的政治言论呢?

    作为当代世界最广为人知的激进左派知识分子,诺姆·乔姆斯基(Noam Chomsky)的盛名日前再次得到确认。英国的《展望》(Prospect)和美国的《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两本杂志联合进行了一次跨大西洋两岸的读者投票,以期选出全球最著名的公众知识分子。共两万余名读者填写了选票,最后生成了一份百人大榜。

    在上周公布的榜单上,乔姆斯基位列头名,分居其后的是意大利符号学者和小说家翁贝托。艾柯、英国进化论学者和畅销科普作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Dawkins)、剧作家和捷克前总统瓦斯拉夫·哈维尔,以及和乔姆斯基一样,大力诅咒布什政府的美国名记者克里斯托弗·希钦斯(Christopher Hitchens)。

    乔姆斯基于1928年生于费城,13岁起开始发表政治言论,随即参加左翼的马克思主义运动,60年代越战期间投身校园反战运动,从此开始了“异见者的一生” A Life of Dissent,乔姆斯基一本评传的书名,被公认为美国政策的“永远的反对派”。他声调高昂而锐利,不知疲倦地激烈抨击美国主导的全球化运动的“阴谋”、美国式民主的虚伪、美国政治宣传的阴险和外交政策的帝国主义野心——“9.11”之前的焦点是巴以问题、美国干预科索沃,近几年则是布什政府的反恐战争。

    他是语言学领域的大师级人物,1957年的《句法结构》耗去他整整20个春秋才得以写成(此书中文版于1979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但他的政治类著作的出版速度却出奇地快——2001年“9.11”事件发生,当月,他的《9.11》一书便告上市,这些书我多多少少读过几本,基本都不是大部头的理论专著,篇幅短小,语言平实,但语气强烈,一针见血,更像是演讲稿或用于政治鼓动的小册子。初读的确令人兴奋入血,但随着阅读的进行,又很难不会质疑他是否已经越过了自由主义的界限,走得过远,也不能不对他的民主诉求心生疑窦,那种简单的、纯洁的、人人当家作主、近于无政府主义的民主,是否太过浪漫了呢?

    “9.11”事件发生时,乔姆斯基一鸣惊人地反指“美国本身便是头号恐怖主义国家”,此后在美国的主流媒体上,便很难再见到乔教授的音容墨迹,主流知识分子——无论左右,往往也与诺姆。乔姆斯基这样的好斗者保持距离。他的声音更多是通过校园演讲、“油印”小报、海外报刊、互联网,以及小出版社的出版物达于外界。从我看到的他的一部传记片来看,他在麻省理工学院(乔氏从1955年起任教于此)的讲座,从来都是人满为患,其场面之热烈,堪与校园内的摇滚音乐会媲美。此公讲话时声调不高,更像是在做学术报告,而非发表反战演说,但极其雄辩,锋芒毕露又不失机巧。

    《展望》的这次票选并非正式的奖项,也不是该杂志第一次搞这样的活动。也许,这仅仅是无数类似的传媒眼球游戏当中的一个,选最伟大的当代知识分子,与选最具票房号召力的好莱坞明星,本质上并无不同。

    “知识分子”总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称谓,有“受过系统教育的、掌握知识的、从事文字工作的人”这样的宽泛定义,也有将“先天下之忧而忧”视为天然使命的精英概念,但乔姆斯基远远在这两者之上,他是令人望而生畏的行动主义者,永远不知疲倦。
美国是无赖国家中的无赖--专访乔姆斯基


周天宇 袁野等


最近,一部名为《失败的国家:国力的滥用和对民主的侵害》的新书在美国引起极大的争议。此书"旨在揭示美国的腐朽和衰败",称美国这个"帝国主义国家"的"整个体系已经腐朽",并认为美国是"无赖国家中的无赖"。
这本书出版后,不但在美国国内引起争议,在全球范围内也受到了学者及普通读者的关注,赞同和批评的声音针锋相对,此起彼伏。曾经盛赞该书作者诺姆.乔姆斯基的《纽约时报》,发表书评《故土之危》,"委婉"指出书中有诸多"短处",行文间亦不乏讥讽之词。这本书为何能引发如此激烈的争议,作者乔姆斯基是什么人,他对《纽约时报》的批评有何反应?为此,本刊7月9日对他进行了专访。


遭受《纽约时报》"攻击"


现年78岁的乔姆斯基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语言学家之一",他制造了"乔姆斯基革命";早年因反越战而加入美国新左派,成为美国左派阵营中的领袖式人物;政治上的活跃,为他赢得了"一个国家的良心"(英国《卫报》语)及"当代最伟大的知识分子之一"(《纽约时报》语)的称谓。
《失败的国家》,是乔姆斯基今年4月刚刚推出的一本新书。其主要观点有:第一,"美国不是一个民主国家"。他在书中说:"美国的言行完全不一致。在许多对外干预行动中,华盛顿往往支持最残酷实施暴力的一方。"在解释美国的这种行为动机时,乔姆斯基认为,"美国确实支持海外的民主国家"--但前提是"只有在其符合自身战略和经济利益的情况下"。论及美国的"国家利益",他更加严厉地指出,"这些利益并不是美国人民的利益,而是主导着美国及其政策制定阶层的利益","如果'民主国家'指的是人民的意愿得以实现的社会,那么美国就不是一个民主国家"。
第二,"美国是世界上最失败的国家"。乔姆斯基以美国的医疗保健问题为例指出,美国的医保体系效率低下,而多数民众的意见一直未被接受,因为"制药业、金融业和其它私有大公司对此表示强烈反对"。另外,乔姆斯基认为,对多数人而言,美国这些年经济的发展是不健康的,他们的实际工资收入停滞不前,甚至还有所下降,对那些买不起食物而饿肚子的美国人而言,尤其如此。他对"失败的国家"下了一个定义--一个无法"保障国民安全、维护国内外权益、维持民主制度运转(不止是在形式上)"的国家,就是一个失败的国家。乔姆斯基认为,根据以上定义,美国是世界上最失败的国家。
第三,美国是"无赖国家中的无赖"。乔姆斯基在书中还谈到了美国对国际法的藐视,认为国际恐怖主义的狂潮实际上是由美国对别国的干预和侵略造成的。他因此认为,美国是"无赖国家中的无赖"。
针对《失败的国家》的以上观点,《纽约时报》的书评以《故土之危》为题评论说,如果该书对美国读者而言还能有一点慰藉的话,那就是乔姆斯基所说"美国不是唯一的流氓国家",其他流氓国家包括历史上所有的帝国主义国家,从希腊到英国。此外,书评认为《失败的国家》"有很多缺陷"--首先,该书"晦涩难懂,几乎每一段都被大量的例子和引语拆得支离破碎";其次,该书"冷酷无情、恶言谩骂";再次,"就像所有能言善辩者一样,乔姆斯基所选取的材料都是片面的,比如,他谈到了以色列最高法庭的判决损害了巴勒斯坦人民的权利,却没有提及那些支持以色列统治的人们。"


乔姆斯基的反击


针对《纽约时报》对乔姆斯基提出的批评,本刊对他进行了深入的采访。早就听美国朋友说,乔姆斯基很喜欢辩论。果然,采访结束时,记者意识到,乔姆斯基在有意无意间,通过本刊展开了与《纽约时报》的辩论。
乔姆斯基告诉记者,《故土之危》认为他的文章"晦涩难懂"、"冷酷无情",但这根本算不上是真正的"评论","我不知道该怎么回应这样的言论"。话语间满是不屑。


对于书评认为他"在材料选取方面很片面"的批评,乔姆斯基认为,这是"陈词滥调","所有的材料都是拿来被选择的,问题的关键是,相关材料是否被删除和隐瞒。而在我的记忆中,我没有这样做过"。
最后,《故土之危》还批评说,乔姆斯基的"政治观点过于机械而缺乏人性",而《失败的国家》一书则十分"失衡","260页篇幅的批评中,一共只用了两段话来谈论解决方案。"对于这个问题,乔姆斯基说,首先,"政治观点机械而缺乏人性"只是"评论者个人的感觉,而不是正常的评论。假如有人说你的写作风格很笨拙,你该怎么说呢?"至于"失衡"一说,乔姆斯基反驳道:"这根本就是错误的说法。从书的第一页到最后一页,每一个论点都有解决方案。实际上,我不认为书中有任何论题我没有给出建议和解决方案。尽管很多时候这些建议和解决方案在文中没有明确的阐述,但是在我的分析中,它们得到了很清楚明了的表达。"


"当代最伟大知识分子之一"


乔姆斯基与《纽约时报》的此次辩论,在美国人看来是见怪不怪。一位美国朋友说,这是因为,乔姆斯基本身就是一个"激进而颇具争议"的人。
乔姆斯基是美国最著名的语言学家之一,是"转换-生成语法"的创始人。然而,使他成为世界知名人士的,不只是他在语言学方面的成就,而是他所从事的左翼政治活动。
50多年来,乔姆斯基一直站在美国左翼政治活动的潮头浪尖上,不断揭露美国政治制度的虚伪和弊端,无情鞭挞美国外交政策的霸道与残酷,因而被誉为美国左翼政治的领袖人物、不知疲倦的政治斗士和"美国社会的良心"。
乔姆斯基于1928年12月7日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费城的一个犹太家庭。他父亲是一位移民自乌克兰的犹太人,一位希伯来语教师;他母亲则是在美国土生土长的犹太人。在一个重视教育和传统的犹太家庭,乔姆斯基从小勤奋好学,天资过人。犹太家庭背景使他从小对法西斯恨之入骨,对政治产生浓厚兴趣。10岁那年,他就曾经发表一篇谴责纳粹威胁的文章。
也许是受父亲的影响,乔姆斯基从小就对语言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1945年开始,他在宾州大学攻读哲学和语言学。1955年,他从宾州大学获得语言学博士学位。同年秋天开始至今,他一直在麻省理工学院工作,曾任该校语言学与哲学系主任,并任该校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1957年,乔姆斯基出版《句法结构》一书,创立了英语语言学的"转换-生成语法"。这种分析方法风靡全世界,冲垮了结构语言学的支配地位,因而被人们称为"乔姆斯基革命"。后来,他又不断丰富和发展"转换-生成语法"的理论和方法,相继发表了《句法理论要略》、《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和语义解释》等重要语言学专著,对世界语言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有人因此尊称他为语言学界的"猫王"和"爱因斯坦"。
乔姆斯基的研究范围也涉及哲学和心理学,而且均影响巨大。由于他的学术成就,他被称为"当代最伟大知识分子之一"。


令美国政府头痛的人


不久前,英国著名的《展望》杂志通过网络评选"全球最具影响力的100名知识分子",结果,乔姆斯基名列前茅。该杂志对他的评价是:"他是高贵的、无法被收买的。我们始终认为,与权力作对是知识分子的天职。"分析人士认为,这一评价来自于乔姆斯基多年来的政治立场。
有人说,乔姆斯基可能是最令美国政府头痛的美国人。从上个世纪70年代反对越南战争,到目前反对伊拉克战争,他一直在不知疲倦地与美国政府作对,因此获得了一个绰号--"毕生的叛逆者"。
乔姆斯基在他的演讲、著作和公众和平集会上,一直以美国民主制度和外交政策为抨击对象。虽然他是一个犹太后裔和"犹太复国主义者",但却强烈抨击以色列对待巴勒斯坦的暴力政策和美国对以色列的偏袒、支持。
乔姆斯基最著名的政治讲话是在2001年"9.11"事件后第六天发表的:"悲剧的根源在美国自身,美国才是世界上最大的恐怖主义国家。"他公开表示,根据纽伦堡审判纳粹的法律,二战以来的所有美国总统都可以被送上绞刑架。乔姆斯基在谴责美国对阿富汗发动的战争时说:"滥杀无辜平民的行为不是反恐战争,而是一种恐怖主义行径。"他说,恐怖主义更是强者的首选武器,美国"侵略伊拉克的借口还不如希特勒当年的借口有说服力"。
他认为,美国在冷战时代的政策并非完全出于对苏联的恐惧,而主要是为了维护美国在世界意识形态和经济方面的霸权地位。作为超级大国,美国喜欢通过经济和军事手段,根据自身需要来安排世界秩序。因此,他认为,美国政府发动的越南战争等,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共产党政权违背了美国的利益。
在乔姆斯基的一系列"反美"言行中,他对美国媒体的批评也让美国政府尴尬无比。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尽管美国政府总标榜本国是"新闻自由",但美国媒体实际上已经成为权力和金钱相结合的怪胎,是政府的"御用媒体"。他说,这些媒体早已成为美国国家恐怖主义的宣传机器,而其终极目的在于"说服公众,使他们相信敌人的邪恶;炮制干涉、颠覆或支持其他国家的借口,进而造成无休止的军备竞赛和武力冲突。而这些理由又显得是那么的高贵"。
有分析人士认为,在乔姆斯基的言论面前,美国社会"分裂"成了两大阵营--推崇、应和、欣赏者有之,批评、贬损、嗤之以鼻者也大有人在,但是,没有人能忽视乔姆斯基"声音"的存在。《商业周刊》认为,乔姆斯基的作品是理性和激情的混合体,"他叙说的是我们不愿听,也不愿记住的东西,然而,如果文明要延续下去,这些却是我们必须认识和不能遗忘的东西"。
乔姆斯基:美国因无力威胁而惧怕中国

【2007.01.18 16:15】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国际关系多少有点像黑社会,如果黑社会老大发现有人没有付保护费,又不能胁迫他,美国对中国恰恰就是这种情况.
  人物周刊:您曾经撰文反思过美国的大国强权政治,请问您如何看待当下的中美关系?
  乔姆斯基:我认为,非常明显,中国希望通过和平方式提升和美国的关系,至少美国的战略分析家是这么理解的。举个例子吧,美国有一份关于文学和科学研究的杂志,里面的文章在美国是比较受推崇的,一位非常著名的战略分析家约翰·史坦布兰诺两年前曾在这本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文章,警告美国政府,尤其是当政的布什政府,军事侵略政策最终将带来毁灭性的灾难。这个观点得到了一群严肃的战略分析家的普遍认同。他们认为,应该由中国领导联合呼吁爱好和平的国家,同美国的军国主义相抗衡,而不能由欧洲领导,因为欧洲是美国的同盟。

  人物周刊:为什么这么说?如果由中国牵头与美国军国主义抗衡,会不会正给了某些人“中国威胁论”的口实?

  乔姆斯基:原因就在于核武器。在军事发展和行动上,中国已经显示了巨大的克制。事实上在这个时候,面对美国军事侵略政策不断扩张,中国和俄罗斯一样已经建立自己的军事防御能力。战略分析家选择中国的原因,就是看到了中国在联合国为推进和平开发外太空而做出的不懈的努力。试图通过中国来加强遭受克林顿政府和布什政府反对的,约束力还并不强大的条约。

  但是情势正在改变,布什政府的军事侵略直接或间接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军事状况。破坏《核不扩散条约》就是如此,这个条约至关重要,如果没有这个条约限制,全球将陷入严重的危机。布什政府拒绝执行这个条约,最近印度的核事件给了《核不扩散条约》严重一击。条约体系中的一部分规定,就是控制向发展核武器的非成员国提供核的相关材料,但是美国无视这一规定,向印度提供了核技术,本质上同意了印度发展核计划。接着中国表示抗议。情势非常微妙,一连串的波浪效应危及到了这个条约的基本生存。事实上所有拥有核武器的国家都破坏了这个条约,尤其是美国,其他国家也是。条约中规定了他们的义务是逐渐消除核武器,并受国际法庭检验。《核不扩散条约》遭受了美国最恶劣的破坏,其约束力目前变得非常弱。

  人物周刊:那您认为,中国的发展对世界和平事业是否起了稳定作用?

  乔姆斯基:我想,没有人会真的认为中国会威胁世界和平。说到“威胁”也只是威胁到了美国的统治或是所谓的“稳定”。稳定是个科学术语,但这里“稳定” 的意思是由美国来定义的。所以如果你看了昨天出版的《贝克-汉密尔顿报告》,就可以发现“稳定”这个词出现了不下500次。报告中每一个“稳定”的真实含义都是:美国霸权。

  例如:叙利亚和伊朗被控告干涉伊拉克国内事务。即使是火星人看到这个,肯定都会崩溃。只有被军事占领的国家才能控诉某国干涉本国国内事务……值得注意的是西方人都意识不到这点。由于多年来庞大宣传机器的运作,霸权心理在西方文化里根深蒂固,以至于没有人意识到这个偷换概念是非常荒谬的。

  人物周刊:除了政治上的微妙关系,中美两国的经济合作往来也非常值得关注。

  乔姆斯基:中美关系直接影响到美国大公司的利益。对大多数美国公司来说,中国可以提供非常廉价的劳动力,他们可以招来年轻的农村妇女工作,并且他们不用承担对环境保护的责任。在中国他们获取了巨大的财富,所以这些美国公司非常喜欢中国这个出口平台,同时还可以借此压低美国工人的薪水。

  在这种关系中,中国对于美国是有价值的。同时,中国持有超过1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这笔巨款目前主要用来购买美国国家债券(中国是入不敷出的美国的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债权国),由于美元连年疲软贬值,这显然不是中国最佳的投资选择。有朝一日中国决定投资多样化,将这笔钱投向别处,这对美国的金融将是致命的打击。从这点来看,美国商界是非常赞成加强中美关系的。

  但另一方面,美国政府害怕中国,这里的害怕并不是因为军事上的威胁。这并不是开玩笑,国际关系多少有点像黑社会,比如黑社会老大发现有人没有交保护费,又没有方法胁迫他就范,美国对中国恰恰就是这种情况。美国挥舞着拳头对欧洲扬言:停止在伊朗投资。大部分欧洲国家都很顺从地撤出了伊朗;而中国偏要加强在伊朗的投资。中国才不看美国的脸色,中国的态度就是:我们在这里待了3000多年,用得着看野蛮人的脸色么?这种态度引起了美国政府的恐慌。

  人物周刊:您的观察很有意思。

  乔姆斯基:我再说一个细节。去年春天胡 锦 涛主席访问华盛顿,布什政府决定用国家午宴取代国家晚宴,结果胡主席非常平静地用完午宴,然后直接飞到沙特阿拉伯的首都利雅得。沙特阿拉伯是美国主要的石油国和军事武器输入国,一直是握在美国手掌心里的一颗明珠。在利雅得,胡主席受到了最尊贵的接待,双方签署了一系列协议,这等于向美国宣告:你少我一顿晚宴,我会加倍拿回来。我就要从美国你这个老虎口里拔下利雅得这颗牙。这件事一举震惊了美国。
专访乔姆斯基:永远的异见者

【2007.01.18 16:15】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作者:蒯乐昊 李江

乔姆斯基被称为“可能是还健在的最重要的知识分子”……2001年“9·11”事件发生,当月,乔姆斯基的《9·11》一书便告上市,一鸣惊人地反指“美国本身便是头号恐怖主义国家”

  当我们把录音笔掏出来的时候,诺姆·乔姆斯基(Noam Chomsky)孩子般地笑了,“我要提醒你们,我的声音非常不好录,我声音太小,我太太常常取笑我,说没人听得懂你的喃喃自语。”

  乔姆斯基常说自己的演讲能力不好,并不是、也不愿做一个具备煽动性的演说家。他说:我只想用事实、道理、逻辑来说服你。

  约访乔姆斯基是一场漫长的等待。跟他助手的往来邮件像打乒乓,你来我往数个回合,得到了40分钟的采访时间,安排在3个月后的某一天。然后,助手又很客气地来电话,要求延期。采访当日,排在我们前面的还有两位采访者,是拍电影的。乔姆斯基的助手彬彬有礼,铁面无私,在一旁控制着时间,一分钟也没多给。后来才知道,能在2006年里挤出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已经是非常优厚的礼遇了——乔姆斯基非常忙,他的日程表上,仅受邀参加的演讲,已经排到了2009 年。美国有些媒体采访他,乔姆斯基只给5分钟。

  语言学大师

  诺姆·乔姆斯基,1928年生于费城,28岁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在哈佛大学开始博士后的研究,即令他蜚声世界的“转换——生成理论”研究,33岁成为麻省理工学院的正教授。

  乔姆斯基对语言学的贡献,相当于弗洛伊德对心理学的贡献。早在1957年,他已经凭着他的博士后论文《句法结构》一书,奠定了整个现代语言学的基础。直到今天,“乔姆斯基构架”还是计算机系很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特别是如果你想做语音识别、人工智能等计算机领域的研究。

  老先生著作等身,迄今为止写了一百多本书。其中不乏艰深的语言学专著,但出版最快、传播最广的却是他犀利的政论。根据人文科学引述的检索,从1980 年到1992年,乔姆斯基的言论被引用次数是全世界所有健在学者中最多的。而在古往今来的所有学者中,他的被引用次数排名第8。

  他对美国的“恐怖主义霸权统治”曾做过这样的经典论述,“主要的国际恐怖主义的来源是世界上的强权,实际上是以美国为首的世界上的强权。”他引用了美国军方陆军手册上关于恐怖活动的定义,美国陆军手册上说:“恐怖主义就是有预谋地使用武力,或者是威胁使用武力,用来达到营造一种恐怖气氛的目的,通过这样的手段威胁或者逼迫一个国家或社会就范。”

  这是乔姆斯基最擅长的政论技巧,他喜欢“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

  13岁发表政论

  乔姆斯基与太太自幼结识,21岁结婚,育有一子二女。直到今天,夫妇俩仍非常恩爱,乔姆斯基的头发还是他太太帮他剪的。他把自己的太太、孩子保护得非常好,从来不对媒体提起他们。他特别提起自己幼年的经历:纽约的72街有个很大的地铁站,他叔叔在那里设了一个报摊,乔姆斯基从小就在那儿玩,这段经历让他接触了很多智慧、善良的底层人民,所以他始终觉得自己跟草根阶层靠得更近,也力求用普通人的语言跟普通人进行沟通。

  虽然已年近80,但老先生依然思维敏捷,谈话中要引用任何资料或事例——人名、书名、事件发生的年月,他都是立刻信手拈来。

  在乔姆斯基堆了满坑满谷书籍的办公室里,挂了一张很大的英国哲学家罗素的照片,下面一行罗素名言,“有三种简单而强大的情感主宰着我的一生:对爱的渴望、对真理的探求、对苦难大众的巨大悲悯。”

  这位激进的左派知识分子13岁起便开始发表政治言论。他从很小的时候,就有一种非常强烈的使命感,似乎他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一辈子到底要做什么,然后一直去做,一以贯之,不知疲倦,从不动摇。

  1938年,二战的枪声尚未打响,这时的乔姆斯基,还只是一个10岁的孩子,他在作文中写道:已经看到纳粹军国主义的野心,要警惕其向欧洲大陆扩散的危险。

  异见者的一生

  乔姆斯基少年时代即参加左翼的共产主义运动,1960年代越战期间投身校园反战运动,从此开始了“异见者的一生”,被公认为美国政策“永远的反对派”。

  他永不懈怠地激烈抨击美国主导的全球化运动的“阴谋”、美国式民主的虚伪、美国政治宣传的阴险和外交政策的帝国主义野心——“9·11”之前的焦点是巴以问题、美国干预科索沃,近几年则是布什政府的反恐战争。

  乔姆斯基被《纽约时报》称为“可能是还健在的最重要的知识分子”。事实上,关于他的看法异常分裂,喜欢他的人非常崇拜他,把他奉为精神领袖、黑暗中的灯塔;不喜欢他的人骂他是疯子:有人说他是激进的犹太复国主义者,也有人说他反犹太人,因为他经常批评以色列政府。还有谣言说他是特工——中央情报局的特工、克格勃的特工,或是英国秘密警察组织的特工,甚至有传言说他是以色列摩萨德的特工。因为长期撰文对美国霸权主义发表不同意见,他在美国国内也遭到了不小的仇视——有人扬言要在给他的邮件中夹寄炸弹,试图以此使他闭嘴,那段时间,乔姆斯基收到的邮件须先由爆破专家检测才能打开。

  2001年“9·11”事件发生,当月,乔姆斯基的《9·11》一书便告上市,一鸣惊人地反指“美国本身便是头号恐怖主义国家”,他表示:尽管拉登所干的事惨绝人寰,但是相比较美国在过去半个世纪对其他国家所犯下的暴行来说,仍然是微不足道的。此言一出,美国的主流媒体上便再难见到他的音容墨迹,主流知识分子——无论左翼还是右翼——大多也与乔姆斯基这样的好斗者保持距离。他的声音更多是通过校园演讲、“油印”小报、海外报刊、互联网以及出版物达于外界。他在麻省理工学院的讲座,从来都是人满为患,鲜花与臭鸡蛋齐飞,场面之热烈,堪与校园摇滚音乐会媲美。
乔姆斯基在美国属于边缘人的,不受欢迎
布鲁诺在中世纪属于边缘人,被烧死了
中国会不会容忍这样的人从在?
GSTSQZLXF 发表于 2009-9-11 22:12
hh不是一直也没人搞他么?
11# 老道
hh是谁?
GSTSQZLXF 发表于 2009-9-11 22:12
与我们要讨论的问题有关吗?
哪个国家都不缺少“有良知爱挖掘历史真相的爱国青年”!:b
老道 发表于 2009-9-11 22:17


韩寒就算了,他毕竟玩的还是擦边球

最匪夷所思的是王力雄和唯色这两口子居然也P事没有,而且住的还是北京市政府提供的廉租房
大写的知识分子
记得以前上语言学,任课老师极力推崇乔姆斯基。。。
因为这世界上脑残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