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电报道的中国卫星发射失败消息(1996),请高手评判真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4:40:55
<P>下面是链接:</P>
<P>http://homepage.mac.com/nomura_osk/movies/other/china_rocket_dark.asf</P><P>下面是链接:</P>
<P>http://homepage.mac.com/nomura_osk/movies/other/china_rocket_dark.asf</P>
<P>的确有这事情。《捍天记》都讲过。不过失败在所难免啊!</P>
[em15]
是真的,不过没办法,就这样咱们的发射基地还是建在人口稀少的地区呢,计划生育一定不能放松啊。[em06]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6-2 11:18:34编辑过]
是真
<P>- 1995年和1996年的两次失败,中央电视台均直播发射。</P><P>1.25事故我看了直播,记得是上午6点半左右CCTV直播的,之前央视也有过节目预告。</P><P>尽管也发生了重大失败95年卫星发射的电视直播还是蛮多的,之后的亚洲星和艾科斯达星</P><P>但是2.15发射国内应该没有直播的,好像只是对外播出给用户们观看?至今再也没有电视直播了,可见“96事故年”的影响之大[em03]</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6-2 13:03:07编辑过]
<P>原来如此,没有预报。我想怎么一点没印象有直播这件事。</P><P>我们直播的都是外星发射。在2.15之后,一方面是失败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没有多少外星发射了。我记得在2.15之后的替国外发商用通信卫星总共没有几颗。后来索性是连任何商业发射也没有了。</P>
那个时候航天部门刚刚转制,管理比较混乱.
后来没生意是关键。别人买了鞭炮给我们放的好事不再有了。
不是没有生意,主要是美国佬捣乱。人家不给卫星发射许可证了。现在还在阻止欧盟卖给我们军火和先进武器。
确有其事!
02.03两次怎么没听说过。
<P>02年的开拓者一号发射失败,当时没有任何报道。但国外很快传出了发射失败的消息。约一年后,《中国航天》有一篇介绍开拓者计划的文章公开了这次失败,并称失败对科工集团自筹资金开发的这个项目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同时还暗示军方对用该火箭发射卫星至今没有任何承诺)。</P><P>03年的发射后,官方报道很快就出来了,但称“按科研摸底标准获得了成功”。但事先通过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流出的消息是它携带了PS2卫星。显然,又是一次失败,只是报道时不肯承认而已。终于,刚刚出版的5月号《中国航天》老老实实承认了失败,称开拓者一号没有把卫星送入轨道,并把它和日本的H2A第六次发射并列为2003年世界航天发射中的两次失败。</P><P>顺便说,03年中的《中国航天》文章还谈到开拓者一号的发射能力由于受到固体火箭发动机的影响,运载能力太小,比较遗憾,并希望早日能上大直径的开拓者2号。(以下是国外评论家的猜测,我也同意,特此说明)这可能是由于保密考虑,开拓者一号只能以比较旧的东风21为基础开发。也许可能要等比东风31更先进的固体导弹技术开发出来了,以东风31为基础的开拓者2号才能启动吧!</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6-6 5:10:34编辑过]
<P>同意chenlan兄的看法。KT-1,2的基础估计就是21,31。DF-21的射程有限,关机点速度较低,不得不加2级火箭才能达到入轨速度。本来运载能力就不大,这又进一步降低的运载能力。而洲际导弹的关机点速度可以达到入轨速度的90%,这样很方便的就可以修改成运载火箭。</P><P>KT-1 F2可能是最后一级没有正常工作而使得卫星没有入轨。在chenlan兄说到的那个关于航天股票的消息里,提到PS2重40公斤。</P><P>KT-2的模型已经展出,不知具体进展如何了。
</P>
<P>KT-1</P><P></P>
<P>KT-2</P><P></P>
<P>KT-2A 助推器不知使用何种发动机</P><P></P>
<P>chenlan兄,shh兄,开拓者系列的消息一直很少,不过KT是科工集团的项目,31是科技集团的项目,因此很难说KT2会不会是在31的基础上研制。</P><P>航天分家的时候,卫星和运载都分给了科技集团,科工集团自主投资搞小运载和小卫星,勇气着实让人佩服。</P>
<P>shh兄,我记得2002年的珠海航展上透露了些开拓者的消息,不知是否准确。</P><P>开拓者一号:长13。6米,最大直径1。4米,起飞重量19。3吨。</P><P>开拓者二号:长26。65米,最大直径1。7米,起飞重量65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300公斤。</P><P>开拓者二号甲:长21。957米,最大直径1。7米,捆绑1。4米直径的助推器。起飞重量75吨,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400公斤。</P><P>这样看来可能捆绑的就是一号的一级固体发动机,只是为什么都是四级,二甲比二号短了好几米。</P><P>希望今年的开拓者能成功。</P>
别提了
<P>东兄好久不见。我还以为你就此销声匿迹了呢。请多多发贴。</P><P>如果按kjo兄的消息,KT-2的直径真是1.7米的话,我也同意它和东风31没关系。这是否意味要新研制一种发动机?还是河西公司已经有这样的产品?</P>
<P>非常感谢kjo兄的资料。上面这些图片似乎也是某次珠海航展上的。估计这些数字就是写在那几块牌子上的内容。这里的300-400kg的运载能力和科工集团的另一篇消息也是一致的。
kjo兄,那些资料上明确说了KT-2系列也是4级吗?KT-2A短了有可能加助推级后,减少了2,3的装药量。</P><P>东兄,我觉得这个基于31索性改成基于31的发动机吧。31的各级发动机是80年代里(好象是88年之前)就首次试车成功,那时候还没分家。我觉得最关键的就是发动机了。科工自筹资金搞小运载,前提应该是发动机已经基本解决,否则要重新研制一型,没有国家投资,未来市场也不可知,风险太大,我以为科工不会这么赌一把。</P><P>chenlan兄,31直径为1.7米也是有可能的。从国庆阅兵看,31相当的长。而传说31的射程又有限,那么它的直径可能不会太粗。对比民兵III和三叉戟I C-4,还是有可能的。如果31这么长,直径再在2米以上,那就要追上MX了。</P>
真的呀
悲哀
强贴呀!后面跟进的真爽!!!
<P>澳赛特B发射升空爆炸的原因是米国休斯公司没有通报我们卫星平台的共振频率,导致恰巧和火箭的共振频率相同,结果导流罩被震落,火箭爆炸。</P>
看来我们在固体运载火箭控制方面还有一段路要走
<P>差不多就是这样。休斯应该提供我们卫星的质量模型(计算机模型),以便和火箭模型合在一起做耦合分析,包括振动分析。就是这一步没做,留下了一个隐患。这个逻辑很合理,但结论却一直是含糊的。当时休斯和长城的联合调查报告是这样写的:</P><P>....最终确定两种可能的故障模式:
(1)在冬季高空切变风条件下,卫星、上面级与运载火箭的特殊联结方式出现谐振,造成卫星局部结构破坏;
(2)在冬季高空切变风条件下,运载火箭整流罩局部结构破坏。</P><P>中方认定是第一种模式,而休斯认定是第二种模式。报告给人的感觉是各打五十大板 - 要求双方今后改进不足之处。</P><P>现在我想问的问题是,后来是不是有了明确的结论?</P>
<P>结论就无从知道了。</P><P>如果是第二种,国内通常是不会有什么声音的。</P>
<B>以下是引用<I>shh</I>在2004-6-6 13:04:00的发言:</B>

<P>非常感谢kjo兄的资料。上面这些图片似乎也是某次珠海航展上的。估计这些数字就是写在那几块牌子上的内容。这里的300-400kg的运载能力和科工集团的另一篇消息也是一致的。
kjo兄,那些资料上明确说了KT-2系列也是4级吗?KT-2A短了有可能加助推级后,减少了2,3的装药量。</P>
<P>东兄,我觉得这个基于31索性改成基于31的发动机吧。31的各级发动机是80年代里(好象是88年之前)就首次试车成功,那时候还没分家。我觉得最关键的就是发动机了。科工自筹资金搞小运载,前提应该是发动机已经基本解决,否则要重新研制一型,没有国家投资,未来市场也不可知,风险太大,我以为科工不会这么赌一把。</P>
<P>chenlan兄,31直径为1.7米也是有可能的。从国庆阅兵看,31相当的长。而传说31的射程又有限,那么它的直径可能不会太粗。对比民兵III和三叉戟I C-4,还是有可能的。如果31这么长,直径再在2米以上,那就要追上MX了。</P>

<P>shh兄这些数据是“航空知识”上的。上面提到都是四级火箭。
<P>以前坛子上好像有位网友很肯定的说KT-1是基于DF-21,KT-2是基于DF-31,而且也说出了其1。4米和1。7米的直径。我觉得还是可信的。</P>
<P>作为公开的结论,那个调查报告就是最后的文件了。当时刘纪原就说不要再追究责任了。</P><P>高空切变风引起的风载荷是一个关键。这里有个间接资料,供参考。梁思礼老先生在一篇回忆东5导弹控制系统研制的公开文章中(见中国航天腾飞之路),提到原来东5德控制系统的设计里考虑到大风的影响。因此在大风时弹体会向风一侧倾斜以减小攻角卸载。后来因为导弹弹体强度足够而取消了这个设计。但是梁老先生说如果在运载火箭里采用了这个设计,就不会出现两次打外星失败的事故了。</P>
<B>以下是引用<I>kjo</I>在2004-6-9 10:49:00的发言:</B>
&gt;
<P>shh兄这些数据是“航空知识”上的。上面提到都是四级火箭。

<P>以前坛子上好像有位网友很肯定的说KT-1是基于DF-21,KT-2是基于DF-31,而且也说出了其1。4米和1。7米的直径。我觉得还是可信的。</P>

<P>谢谢。我也认为至少1,2或者3级发动机是继承了那两型导弹的</P>
<P>的确有过失败!</P><P>但是成绩也是不可否认的!</P>
失败不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