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很有意思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08:58:11
  成语: 前车之鉴
  解释:前面车子翻倒,后面的车子可引为教训。比喻先前的失败,可以做为以后的教训。鉴:镜子,引申为借鉴、教训。
  出处 《荀子·成相》:“前车已覆,后未知更何觉时!”汉·刘向《说苑·善说》:“前车覆,后车戒。”
  例句:我们要学习人家成功的经验,也要以人家的失败作为前车之鉴,以警惕自己今后的工作不出同样的毛病。
  近义词:前车可鉴、殷鉴不远
  反义词:重蹈覆辙
  用法:作主语、宾语;用于劝告人
  成语故事:贾谊是西汉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从小就有“神童”之誉,18岁起就名满天下,受到了汉文帝的重用,担任梁王太傅一职,在任期内,贾谊专心著书立说,将毕生才华倾注于文章中,流传千古的政论文《治安策》便是他这一时期的杰作。在这篇文章中,贾谊分析了秦王朝奸臣当道、实施暴政、由盛而衰的惨痛教训,总结说:“前车之覆,后车之鉴。秦朝的失败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警惕呀!否则,我们也会重犯秦朝的错误,那太危险了!”汉文帝看了《治安策》后,对贾谊十分赞赏,并且采纳了文中的一些建议。

阿房宫赋 唐/杜牧
原文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译文
  六国覆灭,天下统一。四川山林中的树木被砍伐一空,阿房宫殿得以建成。(它)覆盖了三百多里地,几乎遮蔽了天日。从骊山的北面建起,曲折地向西延伸,一直通到咸阳。渭水和樊川,浩浩荡荡地流进了宫墙。五步一座高楼,十步一座亭阁;长廊如带,迂回曲折,屋檐高挑,象鸟喙一样在半空飞啄。这些亭台楼阁啊,各自凭借不同的地势,参差环抱,回廊环绕象钩心,飞檐高耸象斗角。弯弯转转,曲折回环,象蜂房那样密集,如水涡那样套连,巍巍峨峨,不知道它们有几千万座。那长桥卧在水面上(像蛟龙),(可是)没有一点云彩,怎么会有蛟龙飞腾?那楼阁之间的复道架在半空(像彩虹),(可是)并非雨过天晴,怎么会有虹霓产生?高高低低的楼阁,幽冥迷离,使人辨不清南北西东。人们在台上唱歌,歌乐声响起来,好像充满着暖意,如同春光那样暖和;人们在殿中舞蹈,舞袖飘拂,好像带来寒气,如同风雨交加那样凄凉。就在同一天内,同一座宫里,而气氛冷暖却截然不同。
  (六国的)宫女妃嫔、诸侯王族的女儿孙女,辞别了故国的宫殿阁楼,乘坐辇车来到秦国。(她们)从早到晚吹拉弹唱,成为秦皇的宫人。(清晨)只见星光闪烁,(原来是她们)打开了梳妆的明镜;又见乌云纷纷扰扰,(原来是她们)一早在梳理发鬓;渭水泛起一层油腻,(是她们)泼下的脂粉水呀;轻烟缭绕,香雾弥漫,是她们焚烧的椒兰异香。忽然雷霆般的响声震天,(原来是)宫车从这里驰过;辘辘的车轮声渐听渐远,不知它驶向何方。(宫女们)极力显示自己的妩媚娇妍,每一处肌肤,每一种姿态,都极为动人。(她们)久久地伫立着,眺望着,希望皇帝能宠幸光临;(可怜)有的人三十六年始终未曾见过皇帝的身影。
  燕国、赵国、韩国、魏国、齐国、楚国收藏的金玉珠宝等物,都是多少年、多少代,从人民手中掠夺来的,堆积如山。一旦国家破亡,不能再占有,都运送到阿房宫中。(从此)宝鼎(看作)铁锅,宝玉(看作)石头,黄金(当成)土块,珍珠(当作)砂砾,乱丢乱扔,秦人对待它们,也不怎么爱惜。
  唉!一个人所想的,也是千万人所想的。秦始皇喜欢繁华奢侈,老百姓也眷念着自己的家。为什么搜刮财宝时连一分一厘也不放过,挥霍起来却把它当作泥沙一样呢?甚至使得(阿房宫)支撑大梁的柱子,比田里的农夫还要多;架在屋梁上的椽子,比织机上的织女还要多;突出的钉头,比谷仓中的粟粒还要多;参差不齐的瓦缝,比人们身上穿的丝缕还要多;直的栏杆,横的门槛,比九州的城廊还要多;单调而少变化的音乐,比市集中人们的言语还要多。(这)使天下人口里不敢说,心里却充满愤怒。秦始皇这暴君的心却日益骄横顽固。于是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函谷关被刘邦攻破;项羽放了一把大火,可惜那豪华的宫殿就变成了一片焦土!
  唉!灭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灭秦国的是秦王自己,不是天下的人民。唉!如果六国的国君能各自爱抚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了;(秦统一后)如果也能爱惜六国的百姓,那就可以传位到三世以至传到万世做皇帝,谁能够灭亡他呢?秦国的统治者来不及为自己的灭亡而哀叹,却使后代人为它哀叹;如果后代人哀叹它而不引以为鉴,那么又要让更后的人来哀叹他们了。成语: 前车之鉴
  解释:前面车子翻倒,后面的车子可引为教训。比喻先前的失败,可以做为以后的教训。鉴:镜子,引申为借鉴、教训。
  出处 《荀子·成相》:“前车已覆,后未知更何觉时!”汉·刘向《说苑·善说》:“前车覆,后车戒。”
  例句:我们要学习人家成功的经验,也要以人家的失败作为前车之鉴,以警惕自己今后的工作不出同样的毛病。
  近义词:前车可鉴、殷鉴不远
  反义词:重蹈覆辙
  用法:作主语、宾语;用于劝告人
  成语故事:贾谊是西汉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从小就有“神童”之誉,18岁起就名满天下,受到了汉文帝的重用,担任梁王太傅一职,在任期内,贾谊专心著书立说,将毕生才华倾注于文章中,流传千古的政论文《治安策》便是他这一时期的杰作。在这篇文章中,贾谊分析了秦王朝奸臣当道、实施暴政、由盛而衰的惨痛教训,总结说:“前车之覆,后车之鉴。秦朝的失败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警惕呀!否则,我们也会重犯秦朝的错误,那太危险了!”汉文帝看了《治安策》后,对贾谊十分赞赏,并且采纳了文中的一些建议。

阿房宫赋 唐/杜牧
原文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译文
  六国覆灭,天下统一。四川山林中的树木被砍伐一空,阿房宫殿得以建成。(它)覆盖了三百多里地,几乎遮蔽了天日。从骊山的北面建起,曲折地向西延伸,一直通到咸阳。渭水和樊川,浩浩荡荡地流进了宫墙。五步一座高楼,十步一座亭阁;长廊如带,迂回曲折,屋檐高挑,象鸟喙一样在半空飞啄。这些亭台楼阁啊,各自凭借不同的地势,参差环抱,回廊环绕象钩心,飞檐高耸象斗角。弯弯转转,曲折回环,象蜂房那样密集,如水涡那样套连,巍巍峨峨,不知道它们有几千万座。那长桥卧在水面上(像蛟龙),(可是)没有一点云彩,怎么会有蛟龙飞腾?那楼阁之间的复道架在半空(像彩虹),(可是)并非雨过天晴,怎么会有虹霓产生?高高低低的楼阁,幽冥迷离,使人辨不清南北西东。人们在台上唱歌,歌乐声响起来,好像充满着暖意,如同春光那样暖和;人们在殿中舞蹈,舞袖飘拂,好像带来寒气,如同风雨交加那样凄凉。就在同一天内,同一座宫里,而气氛冷暖却截然不同。
  (六国的)宫女妃嫔、诸侯王族的女儿孙女,辞别了故国的宫殿阁楼,乘坐辇车来到秦国。(她们)从早到晚吹拉弹唱,成为秦皇的宫人。(清晨)只见星光闪烁,(原来是她们)打开了梳妆的明镜;又见乌云纷纷扰扰,(原来是她们)一早在梳理发鬓;渭水泛起一层油腻,(是她们)泼下的脂粉水呀;轻烟缭绕,香雾弥漫,是她们焚烧的椒兰异香。忽然雷霆般的响声震天,(原来是)宫车从这里驰过;辘辘的车轮声渐听渐远,不知它驶向何方。(宫女们)极力显示自己的妩媚娇妍,每一处肌肤,每一种姿态,都极为动人。(她们)久久地伫立着,眺望着,希望皇帝能宠幸光临;(可怜)有的人三十六年始终未曾见过皇帝的身影。
  燕国、赵国、韩国、魏国、齐国、楚国收藏的金玉珠宝等物,都是多少年、多少代,从人民手中掠夺来的,堆积如山。一旦国家破亡,不能再占有,都运送到阿房宫中。(从此)宝鼎(看作)铁锅,宝玉(看作)石头,黄金(当成)土块,珍珠(当作)砂砾,乱丢乱扔,秦人对待它们,也不怎么爱惜。
  唉!一个人所想的,也是千万人所想的。秦始皇喜欢繁华奢侈,老百姓也眷念着自己的家。为什么搜刮财宝时连一分一厘也不放过,挥霍起来却把它当作泥沙一样呢?甚至使得(阿房宫)支撑大梁的柱子,比田里的农夫还要多;架在屋梁上的椽子,比织机上的织女还要多;突出的钉头,比谷仓中的粟粒还要多;参差不齐的瓦缝,比人们身上穿的丝缕还要多;直的栏杆,横的门槛,比九州的城廊还要多;单调而少变化的音乐,比市集中人们的言语还要多。(这)使天下人口里不敢说,心里却充满愤怒。秦始皇这暴君的心却日益骄横顽固。于是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函谷关被刘邦攻破;项羽放了一把大火,可惜那豪华的宫殿就变成了一片焦土!
  唉!灭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灭秦国的是秦王自己,不是天下的人民。唉!如果六国的国君能各自爱抚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了;(秦统一后)如果也能爱惜六国的百姓,那就可以传位到三世以至传到万世做皇帝,谁能够灭亡他呢?秦国的统治者来不及为自己的灭亡而哀叹,却使后代人为它哀叹;如果后代人哀叹它而不引以为鉴,那么又要让更后的人来哀叹他们了。
人类唯一能从历史中吸取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都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黑格尔
想说什么就直说吧
哇~~楼主夜观唐书~~~直接来了个观后感~~~

五一节假期小学作业呀~~~小朋友~还是很有发展前途的嘛~~~
超大嫦娥 发表于 2009-4-29 01:31
等一个姓陈的、一个姓吴的呗~~~~

历史总是很有意思的~
又开始发正念了。
yghaoren 发表于 2009-4-29 01:37
陈水扁和吴淑珍已经有了啊 在台湾多好呢
寻找张菁 发表于 2009-4-29 02:05
拜服。。。。牛逼!!!
  随着反秦战争的发展,起义军内部的弱点和矛盾也逐步暴露出来,陈胜变得骄傲,听信谗言,诛杀故人,与起义群众日益疏远,派往各地的将领也不再听从他的节制。围攻荥阳的假王吴广也与义军将领田臧意见不合,田臧竟假藉陈胜的命令杀死吴广,结果导致这支队伍全军覆灭。章邯既在荥阳获胜,乘胜猛扑陈县,陈胜接战不利,突围逃至城父(今安徽蒙城西北),为叛徒庄贾杀害。此后陈胜的部将吕臣率领的苍头军虽两度收复陈县,处死庄贾,但张楚政权已不复存在。陈胜、吴广起义虽不到一年而败亡,但因此而在全国燃起反秦烈火,不久就推翻了秦王朝的统治。
yghaoren 发表于 2009-4-29 01:35
哥们!对待小朋友要宽容一点...:D
《过秦论》节选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寻找张菁 发表于 2009-4-29 02:05
..so强...
古文有韵味
研究历史的话,有专门的历史版的。
自古国人都知道以史为鉴的道理,不需要发什么议论了。
如今陈胜吴广已经没什么用了
六国论翻译成白话
2# 三面红旗


这句话非常有深度

人类唯一能从历史中吸取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都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黑格尔
三面红旗 发表于 2009-4-29 01:03


西方人的文明史太短了,所以黑格尔有此一叹
人类唯一能从历史中吸取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都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黑格尔
三面红旗 发表于 2009-4-29 01:03


西方人的文明史太短了,所以黑格尔有此一叹
赞,开卷有益,读书是福~~
老子: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邪!
老子: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老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jbyyyyyy 发表于 2009-4-29 19:03

中国也一样,专心研究学问,精研历史的人掌握不到权利。
掌握了权利的权贵们没几个会去研读历史,以记取教训。
这还不是最要命的,最要命的是还有那么一帮文痞、酸儒们故意曲解历史逢迎权贵,以此谋取进身之资。
25598 发表于 2009-4-29 22:55

是啊,可是老子2000多年前就留下的至理名言,又有几个人能听进去。

真话、实话必定让人听了不舒服;让人听了浑身舒坦的漂亮话不是真话、实话。
擅长处理实际事物的人不会只卖弄口舌;专门卖弄口舌的人什么实际事物都处理不了。
深入研究一门学问的人,不会说自己无所不知;自以为博学多才、无所不知的人实际没有半点真才实学。

中国也一样,专心研究学问,精研历史的人掌握不到权利。
掌握了权利的权贵们没几个会去研读历史,以记取教训。
这还不是最要命的,最要命的是还有那么一帮文痞、酸儒们故意曲解历史逢迎权贵,以此谋取进身之资 ...
blackboyaaaa 发表于 2009-4-29 23:04

说大话不怕扇舌头。。。古代掌权者凡是识字的,有几个不读二十四史的?
后面一句更是片面无比。。。不值一驳。。
中国也一样,专心研究学问,精研历史的人掌握不到权利。
掌握了权利的权贵们没几个会去研读历史,以记取教训。
这还不是最要命的,最要命的是还有那么一帮文痞、酸儒们故意曲解历史逢迎权贵,以此谋取进身之资 ...
blackboyaaaa 发表于 2009-4-29 23:04

说大话不怕扇舌头。。。古代掌权者凡是识字的,有几个不读二十四史的?
后面一句更是片面无比。。。不值一驳。。
碳酸氢镁镁 发表于 2009-4-29 23:14

读了24史就等于能够记取历史教训??曲解的歪解的,再加上不求甚解的。笑话,真要是个个都能把24史都读透了,哪来那么多昏君、佞臣??
当我接到LZ要我给他围观的通知时,其实我是拒绝的.
因为我觉得很没面子,你不能叫我围观,我就马上围观吧.
第一我要试一下,因为我不愿意做完一个围观以后再加一些特技上去.
这样的围观乍看上去, 很好,很雷,很长,结果出来网友一定骂我.
根本没有这种围观,你的围观是假的.
后来我经过尝试证实后,这围观没有加入特殊成分,我大概围了LZ一个月左右,感觉还不错.
现在呢,我每天都在围,起码我围得很放心,我还叫我的朋友一起围.
我对他们说,来来来大家试试看.
现在大家都知道,围的时候就围,围完之后这个围观就是自己的围观,无需再去加特技,围观本来就应这样.
因为我要给网友看,我围的时候是这样子,你们围的时候也是这样子
1# 25598


请楼主直言。
寻找张菁 发表于 2009-4-29 02:05


^_^

You are greatly N.B.
陈水扁和吴淑珍已经有了啊 在台湾多好呢
寻找张菁 发表于 2009-4-29 02:05


这个很强
人类唯一能从历史中吸取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都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黑格尔[:a15:]
布衣鲜卑 发表于 2009-4-30 15:03
汲取教训,不要走国民党的老路。
blackboyaaaa 发表于 2009-4-30 01:27
“掌握了权利的权贵们没几个会去研读历史”,这话是谁说的?“读了24史就等于能够记取历史教训”这话又是谁曲解歪解出来的?“个个都能把24史都读透了”这又是谁YY出来的?  你还真以为历史书是算术题,加加减减都是定数,什么叫24史读透?读过史就不许出昏君佞臣? 真是满篇胡话,狗屁逻辑
有错就改,改了再犯,犯了再改,改了再犯,千锤百炼嘛。楼主不必发此感叹,哪有一统万代的铁打江山,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长者数百,短者几十,不足为奇。不走老路是不可能地,区别只在于能挺多长时间不走而已,否则古人也不用感慨“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了。
34# 小地方的人


所以还是内部改革风险最小,就怕现在如何改革上没有共识了。

“掌握了权利的权贵们没几个会去研读历史”,这话是谁说的?“读了24史就等于能够记取历史教训”这话又是谁曲解歪解出来的?“个个都能把24史都读透了”这又是谁YY出来的?  你还真以为历史书是算术题,加加减减都 ...
碳酸氢镁镁 发表于 2009-5-1 00:14


满篇胡话,狗屁逻辑的是你。连何谓“研读”何谓浏览都分不清的智障。历史发展不是加加减减的算术题,历史教训就不是了?

中国古代的历代明君有几个不是记取前朝灭亡的教训才开创盛世的?就算一些本身文化水平有限的明君,他们身边也有一批熟读历史的贤良,并且这些明君能够听取这些熟读历史的大臣的劝告以纠正自己执政的偏差。那些亡国的昏君固然学过24史,那又如何?学到心里去了嘛?把历代明君做榜样了么?将亡国的昏君做教训了么?

自己没半点脑子分辨和判断还敢说别人满嘴胡话,狗屁逻辑。真是可笑。
“掌握了权利的权贵们没几个会去研读历史”,这话是谁说的?“读了24史就等于能够记取历史教训”这话又是谁曲解歪解出来的?“个个都能把24史都读透了”这又是谁YY出来的?  你还真以为历史书是算术题,加加减减都 ...
碳酸氢镁镁 发表于 2009-5-1 00:14


满篇胡话,狗屁逻辑的是你。连何谓“研读”何谓浏览都分不清的智障。历史发展不是加加减减的算术题,历史教训就不是了?

中国古代的历代明君有几个不是记取前朝灭亡的教训才开创盛世的?就算一些本身文化水平有限的明君,他们身边也有一批熟读历史的贤良,并且这些明君能够听取这些熟读历史的大臣的劝告以纠正自己执政的偏差。那些亡国的昏君固然学过24史,那又如何?学到心里去了嘛?把历代明君做榜样了么?将亡国的昏君做教训了么?

自己没半点脑子分辨和判断还敢说别人满嘴胡话,狗屁逻辑。真是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