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08中国电影黑皮书 历数六种怪现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1:36:37
2009年01月15日 15:52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今天你骂了吗?你可能会否认,可影评人不客气,逮谁灭谁,2008年流行“拍砖”。这部片有广告吗?你可能说没有,但许多观众会看到,2008年电影争玩“广告植入”。你“申奥”了吗?众多导演2008年会摇头,但前几年电影一窝蜂地以此为炒作噱头。你看功夫片了吗?你一定看过,《功夫熊猫》再掀功夫潮,2008年银幕拳脚棍棒打成一团。2008年贺岁档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可能会抱怨映期调整让人眼花缭乱。你会说方言吗?你可能不会但爱听,但2008年方言片扎堆说不定会让你犯晕……2008年,虽然全球形势风声鹤唳--金融海啸席卷全球,雪灾、地震等自然灾害侵扰我华夏,但中国影坛仍高歌猛进。中国影业发展势头不错,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怪现象之一:逮谁灭谁,权威公平影评难觅

如今影坛存在一种怪现象,不管哪部影片,只要一上映立即招来无数“板砖”,除了片方,人人跳脚大骂,人们似乎肝火很旺,以骂为快,以骂为荣,《投名状》、《集结号》、《画皮》、《赤壁》(上)等大片均不能幸免。

国外却不是这样。记者获悉,好莱坞有一套完整的试映体系,电视剧播出前和电影公映前都有试映环节,而且大都邀请普通观众,随后会广纳观众意见进行修改。等到媒体试映场时,记者们看到的已经是最终剪辑好的成片。但在中国,影片正式公映前,最先看片的群体是各院线经理,随后的媒体试映场上,各地记者、影评人也会先睹为快。而这其中就涉及试映后的口碑传播,媒体们的意见有时太过苛刻,影评人也会太过较真,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左右了影片的真实水准。有业内人士指出,现在中国还缺乏真正权威的影评人,不能跟电影业发达的美国比,“其实观众看电影就是一件娱乐的事情,没那么沉重,但很多影评人姿态都太高,没能把身段放下来”。也有观众表示,现在很多影评太过尖刻,其实看电影应该是很轻松的。因此,如果能给普通观众空间,让广大影迷提前看片,并听取他们的意见,应该是不错的选择。

怪现象之二:唯利是图,电影拍成了广告片

除了电脑和银行卡,还有酒、手机、网站、景区等广告充斥片中,冯小刚回归贺岁喜剧之作、葛优联手舒淇演绎的《非诚勿扰》一上映,有关广告植入的话题便随之而来。

事实上,电影与各类品牌“联姻”,美其名曰“广告植入”,在如今的影片中早已司空见惯。当影片内容被广告所“轰炸”,当导演们一边冥思镜头一边苦想如何对得起那些广告客户,当广告植入成为影片的一大利润来源,那还是一部值得我们期待的影片吗?

今年年初上映的《大灌篮》中不乏各式植入广告。

有观众戏称喜剧片《爱情呼叫转移2》是一部超长版汽车广告,因为影片从头到尾都离不开车。影片中还到处可见信用卡广告,比如林嘉欣生日收到父亲送的信用卡、林嘉欣抢着用信用卡积分,而后范伟还要送林嘉欣信用卡,而陆毅也有拿着信用卡的特写镜头。

《女人不坏》则俨然名牌服装T台,片中女主角的衣服主要由某名牌服装提供。此外,周迅还在某专卖店不停地试衣,桂纶镁手举某饮料来个大特写,拍卖会上拍卖的是某品牌珠宝。

商家和票房互相合作,通过广告宣传、广告植入等互动方式,达到片方、广告商双赢目的,本无可厚非。但国内很多影片的广告都太生硬了,完全是刻意拼贴进去的,与剧情完全不相干,电影拍成广告片,观众看着就难受。

怪现象之三:“申奥”退烧,小成本影片当先锋

这些年,中国大片动辄打出“申奥”的旗号,报名参与角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几乎成了一大宣传筹码。张艺谋的《英雄》开中国古装大片先河,影片随后又入围2003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张伟平、张艺谋也亲赴好莱坞出席颁奖典礼,虽然最后铩羽而归。但此后的几年里,《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古装大片频频“申奥”。而搭上“申奥”快车后,很多中小影片也瞄准了商机,纷纷在影片上映之际,表明了要“申奥”。《好奇害死猫》曾和《满城尽带黄金甲》等片同时报名参赛,但该片制片人胡其鸣事后接受采访时毫不避讳地表示,这是他们的宣传策略,就是一个炒作噱头。

去年,《投名状》上映前一度表明要“申奥”,随后又退出角逐第80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并有意参评来年的单项奖,因为影片之后会在美国上映。此后,有关《投名状》角逐奥斯卡的消息便销声匿迹了,正在报名阶段的第81届奥斯卡也未见其踪影。

今年的国产大片不少,有些影片票房成绩相当可观,但《集结号》、《赤壁》等赌气般绝口不提“申奥”。倒是奥运题材纪录片《筑梦2008》代表中国大陆参赛,这部低成本影片因未在全国范围公映而鲜为人知,其获奖的可能甚至低于代表中国香港地区参赛的魔幻动作片《画皮》以及代表中国台湾地区参赛的跨时空爱情电影《海角七号》。

怪现象之四:拙劣跟风,乱学“乱炖”中国功夫

今年的国产影片焦点之一是中国功夫,先有洪金宝领衔的《武术之少年行》、张卫健主演的《夺标》、动画片《真功夫之奥运在我家》等,再有贺岁档里甄子丹的《叶问》、吴京的《狼牙》。这些电影都是《功夫熊猫》在海内外市场一炮走红以后才匆匆上马的。带有浓厚中国文化烙印的功夫片,却落得跟风好莱坞,实在让人觉得不是滋味。

其实国内电影人跟风好莱坞大拍功夫片已经不是第一次了。2001年李安执导的《卧虎藏龙》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并在海内外票房大卖以后,中国内地的导演纷纷投拍功夫片,而且还都是古装功夫片--张艺谋先后拍了《英雄》、《十面埋伏》,陈凯歌拍了《无极》,陈平拍了《天地英雄》。中国观众便只得一年年看严重同质化的所谓功夫大片。这类电影拍了五六年,票房是不错,可是奖项总也看不到。

今年《功夫熊猫》海内外大卖,国内的一些电影人又按捺不住了,一些项目匆匆上马,想借《功夫熊猫》的余威赚取票房。可惜的是,这次的功夫风潮并没有学到《功夫熊猫》推陈出新、匠心独运的构思和制作,依然是一次拙劣的跟风。《功夫熊猫》对中国文化,特别是武术文化了解得非常透彻,一些道理深入浅出地融合在细节中;而在跟风的功夫片中,除了《叶问》口碑不错,大多数影片只是普通的情节,连精彩都谈不上,更不要说意义和道理了。

怪现象之五:扎堆贺岁,影片频频改“嫁期”

每年贺岁档都是影片云集、票房争夺异常激烈,今年更是如此。近20部国产新片的加入,创下贺岁档影片数量之最,使得档期排定“玄机”重重。那些好不容易杀进贺岁档的中小影片,都想躲开与《梅兰芳》和《非诚勿扰》两部大片的正面冲撞,收获更高票房。然而,先有《梅兰芳》提前上映,后有《非诚勿扰》档期提前,接连引发贺岁档期连锁反应,夹缝中求生的“弱旅”也将档期变个不停。你变我变大家变,排期“乱战”,成为今年贺岁档最大“亮点”。

争档期就是抢商机,因为档期直接关系到影片的票房高低,有些片子就是选对了档期而大获其利。以暑期档的《十全九美》为例,尽管质量不算上乘,但在一些新片为避开奥运而纷纷压后之时,该片乘虚而入赢得了高票房。

而今年贺岁档众多影片上映档期一变再变,相互撞车,使整个档期显得混乱无章。业内人士指出,各部影片为取得最理想的放映效果而选择最有利的档期上映无可厚非,但档期变来变去,显示出国内电影业的档期规划尚不成熟,随意性仍占上风。

一些影院经理无奈地表示,贺岁档片子太多,而平时可供放映的片子又太少,要是把一部分影片分流到平时上映其实更好。

怪现象之六:方言受宠,纷纷效仿趋之若鹜

投资不过1000万元、映前无声的《十全九美》,杂糅调侃诸多电影桥段,混杂昆明话、长沙话等方言,最终获得5000万元票房,成为2008年中国影坛最大“黑马”。《十全九美》可视为“山寨版”《疯狂的石头》,使用重庆、河北、广东等方言的《疯狂的石头》在2007年让中国观众为之疯狂,许多台词成为当年流行词。其实,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有以四川方言拍摄的影片《抓壮丁》,后来在全国推广普通话的大环境下,方言电影在银幕上淡出。近年来,方言电影相当吃香,《秋菊打官司》使用陕西方言,《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使用上海、东北、湖北等方言,《落叶归根》用了东北、河南、云南等方言,《鸡犬不宁》中人物说的全是河南话,今年的方言电影还有《爱呼2》、《桃花运》等。

当电影镜头越来越贴近特定地域内的人物生活时,方言以普通话难以匹敌的亲和力和凝聚力让观众觉得生动、亲近、自然。方言电影以自身独特的腔调讲述草根生活,受到观众喜爱,也引来不少非议。电影元素那么多,过多过滥地使用方言,观众会不会烦腻恶心?2009年01月15日 15:52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今天你骂了吗?你可能会否认,可影评人不客气,逮谁灭谁,2008年流行“拍砖”。这部片有广告吗?你可能说没有,但许多观众会看到,2008年电影争玩“广告植入”。你“申奥”了吗?众多导演2008年会摇头,但前几年电影一窝蜂地以此为炒作噱头。你看功夫片了吗?你一定看过,《功夫熊猫》再掀功夫潮,2008年银幕拳脚棍棒打成一团。2008年贺岁档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可能会抱怨映期调整让人眼花缭乱。你会说方言吗?你可能不会但爱听,但2008年方言片扎堆说不定会让你犯晕……2008年,虽然全球形势风声鹤唳--金融海啸席卷全球,雪灾、地震等自然灾害侵扰我华夏,但中国影坛仍高歌猛进。中国影业发展势头不错,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怪现象之一:逮谁灭谁,权威公平影评难觅

如今影坛存在一种怪现象,不管哪部影片,只要一上映立即招来无数“板砖”,除了片方,人人跳脚大骂,人们似乎肝火很旺,以骂为快,以骂为荣,《投名状》、《集结号》、《画皮》、《赤壁》(上)等大片均不能幸免。

国外却不是这样。记者获悉,好莱坞有一套完整的试映体系,电视剧播出前和电影公映前都有试映环节,而且大都邀请普通观众,随后会广纳观众意见进行修改。等到媒体试映场时,记者们看到的已经是最终剪辑好的成片。但在中国,影片正式公映前,最先看片的群体是各院线经理,随后的媒体试映场上,各地记者、影评人也会先睹为快。而这其中就涉及试映后的口碑传播,媒体们的意见有时太过苛刻,影评人也会太过较真,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左右了影片的真实水准。有业内人士指出,现在中国还缺乏真正权威的影评人,不能跟电影业发达的美国比,“其实观众看电影就是一件娱乐的事情,没那么沉重,但很多影评人姿态都太高,没能把身段放下来”。也有观众表示,现在很多影评太过尖刻,其实看电影应该是很轻松的。因此,如果能给普通观众空间,让广大影迷提前看片,并听取他们的意见,应该是不错的选择。

怪现象之二:唯利是图,电影拍成了广告片

除了电脑和银行卡,还有酒、手机、网站、景区等广告充斥片中,冯小刚回归贺岁喜剧之作、葛优联手舒淇演绎的《非诚勿扰》一上映,有关广告植入的话题便随之而来。

事实上,电影与各类品牌“联姻”,美其名曰“广告植入”,在如今的影片中早已司空见惯。当影片内容被广告所“轰炸”,当导演们一边冥思镜头一边苦想如何对得起那些广告客户,当广告植入成为影片的一大利润来源,那还是一部值得我们期待的影片吗?

今年年初上映的《大灌篮》中不乏各式植入广告。

有观众戏称喜剧片《爱情呼叫转移2》是一部超长版汽车广告,因为影片从头到尾都离不开车。影片中还到处可见信用卡广告,比如林嘉欣生日收到父亲送的信用卡、林嘉欣抢着用信用卡积分,而后范伟还要送林嘉欣信用卡,而陆毅也有拿着信用卡的特写镜头。

《女人不坏》则俨然名牌服装T台,片中女主角的衣服主要由某名牌服装提供。此外,周迅还在某专卖店不停地试衣,桂纶镁手举某饮料来个大特写,拍卖会上拍卖的是某品牌珠宝。

商家和票房互相合作,通过广告宣传、广告植入等互动方式,达到片方、广告商双赢目的,本无可厚非。但国内很多影片的广告都太生硬了,完全是刻意拼贴进去的,与剧情完全不相干,电影拍成广告片,观众看着就难受。

怪现象之三:“申奥”退烧,小成本影片当先锋

这些年,中国大片动辄打出“申奥”的旗号,报名参与角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几乎成了一大宣传筹码。张艺谋的《英雄》开中国古装大片先河,影片随后又入围2003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张伟平、张艺谋也亲赴好莱坞出席颁奖典礼,虽然最后铩羽而归。但此后的几年里,《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古装大片频频“申奥”。而搭上“申奥”快车后,很多中小影片也瞄准了商机,纷纷在影片上映之际,表明了要“申奥”。《好奇害死猫》曾和《满城尽带黄金甲》等片同时报名参赛,但该片制片人胡其鸣事后接受采访时毫不避讳地表示,这是他们的宣传策略,就是一个炒作噱头。

去年,《投名状》上映前一度表明要“申奥”,随后又退出角逐第80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并有意参评来年的单项奖,因为影片之后会在美国上映。此后,有关《投名状》角逐奥斯卡的消息便销声匿迹了,正在报名阶段的第81届奥斯卡也未见其踪影。

今年的国产大片不少,有些影片票房成绩相当可观,但《集结号》、《赤壁》等赌气般绝口不提“申奥”。倒是奥运题材纪录片《筑梦2008》代表中国大陆参赛,这部低成本影片因未在全国范围公映而鲜为人知,其获奖的可能甚至低于代表中国香港地区参赛的魔幻动作片《画皮》以及代表中国台湾地区参赛的跨时空爱情电影《海角七号》。

怪现象之四:拙劣跟风,乱学“乱炖”中国功夫

今年的国产影片焦点之一是中国功夫,先有洪金宝领衔的《武术之少年行》、张卫健主演的《夺标》、动画片《真功夫之奥运在我家》等,再有贺岁档里甄子丹的《叶问》、吴京的《狼牙》。这些电影都是《功夫熊猫》在海内外市场一炮走红以后才匆匆上马的。带有浓厚中国文化烙印的功夫片,却落得跟风好莱坞,实在让人觉得不是滋味。

其实国内电影人跟风好莱坞大拍功夫片已经不是第一次了。2001年李安执导的《卧虎藏龙》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并在海内外票房大卖以后,中国内地的导演纷纷投拍功夫片,而且还都是古装功夫片--张艺谋先后拍了《英雄》、《十面埋伏》,陈凯歌拍了《无极》,陈平拍了《天地英雄》。中国观众便只得一年年看严重同质化的所谓功夫大片。这类电影拍了五六年,票房是不错,可是奖项总也看不到。

今年《功夫熊猫》海内外大卖,国内的一些电影人又按捺不住了,一些项目匆匆上马,想借《功夫熊猫》的余威赚取票房。可惜的是,这次的功夫风潮并没有学到《功夫熊猫》推陈出新、匠心独运的构思和制作,依然是一次拙劣的跟风。《功夫熊猫》对中国文化,特别是武术文化了解得非常透彻,一些道理深入浅出地融合在细节中;而在跟风的功夫片中,除了《叶问》口碑不错,大多数影片只是普通的情节,连精彩都谈不上,更不要说意义和道理了。

怪现象之五:扎堆贺岁,影片频频改“嫁期”

每年贺岁档都是影片云集、票房争夺异常激烈,今年更是如此。近20部国产新片的加入,创下贺岁档影片数量之最,使得档期排定“玄机”重重。那些好不容易杀进贺岁档的中小影片,都想躲开与《梅兰芳》和《非诚勿扰》两部大片的正面冲撞,收获更高票房。然而,先有《梅兰芳》提前上映,后有《非诚勿扰》档期提前,接连引发贺岁档期连锁反应,夹缝中求生的“弱旅”也将档期变个不停。你变我变大家变,排期“乱战”,成为今年贺岁档最大“亮点”。

争档期就是抢商机,因为档期直接关系到影片的票房高低,有些片子就是选对了档期而大获其利。以暑期档的《十全九美》为例,尽管质量不算上乘,但在一些新片为避开奥运而纷纷压后之时,该片乘虚而入赢得了高票房。

而今年贺岁档众多影片上映档期一变再变,相互撞车,使整个档期显得混乱无章。业内人士指出,各部影片为取得最理想的放映效果而选择最有利的档期上映无可厚非,但档期变来变去,显示出国内电影业的档期规划尚不成熟,随意性仍占上风。

一些影院经理无奈地表示,贺岁档片子太多,而平时可供放映的片子又太少,要是把一部分影片分流到平时上映其实更好。

怪现象之六:方言受宠,纷纷效仿趋之若鹜

投资不过1000万元、映前无声的《十全九美》,杂糅调侃诸多电影桥段,混杂昆明话、长沙话等方言,最终获得5000万元票房,成为2008年中国影坛最大“黑马”。《十全九美》可视为“山寨版”《疯狂的石头》,使用重庆、河北、广东等方言的《疯狂的石头》在2007年让中国观众为之疯狂,许多台词成为当年流行词。其实,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有以四川方言拍摄的影片《抓壮丁》,后来在全国推广普通话的大环境下,方言电影在银幕上淡出。近年来,方言电影相当吃香,《秋菊打官司》使用陕西方言,《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使用上海、东北、湖北等方言,《落叶归根》用了东北、河南、云南等方言,《鸡犬不宁》中人物说的全是河南话,今年的方言电影还有《爱呼2》、《桃花运》等。

当电影镜头越来越贴近特定地域内的人物生活时,方言以普通话难以匹敌的亲和力和凝聚力让观众觉得生动、亲近、自然。方言电影以自身独特的腔调讲述草根生活,受到观众喜爱,也引来不少非议。电影元素那么多,过多过滥地使用方言,观众会不会烦腻恶心?
记者获悉,好莱坞有一套完整的试映体系,电视剧播出前和电影公映前都有试映环节,而且大都邀请普通观众,随后会广纳观众意见进行修改。等到媒体试映场时,记者们看到的已经是最终剪辑好的成片。
==============================================================================
哦,明白了,原来是体制问题;P